一、用Delphi编写高效的客户/服务器应用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张乾[1](2009)在《基于Borland Delphi开发平台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的原理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技术也逐渐从集中式环境向分布式环境发展。在众多分布式系统模式中,多层分布式Client/Server结构模式己经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在各种大型分布式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中。当今,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而且成为了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也是计算机信息处理和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的重要工具,它直接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数据库应用系统是一种应用计算机技术完成数据处理的计算机应用系统,数据处理则指对各种形式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加工和传输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Borland Delphi是一个功能强大、基于Windows环境、面向对象的可视化应用软件开发平台,对数据库编程具有很强的支持能力,是当前流行的基于单机版、C/S和B/S结构应用软件开发的工具之一。它的优良的编程特性和快速开发应用系统的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在本学位论文中,一些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和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的方法被研究.它也探讨了Borland Delphi数据库系统及其数据安全问题,最后利用Delphi支持Client/Server和B/S技术的特点,开发一个企业职工工资信息管理数据库系统,对项目的实践进行探讨。本学位论文主要的具体工作如下:1详细介绍了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和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讨论了数据库系统的结构和作用,关系数据库有关理论,数据库与数据表的设计与操作过程以及结构,其中重点阐述了最常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基本理论以及结构化查询语言SQL语句的功能和作用。2分析了Delphi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运行机理和相关技术。研究了Delphi数据库的访问和链接机制、Delphi数据库两层和多层的应用模式的核心技术,以及对数据库、数据表的操作。它为后面的应用开发数据库系统实例做了大量的理论准备。3研究了Delphi数据库系统和数据安全问题,它包括Delphi数据库中数据完整性、一致性和安全性,以及数据表的加密等问题。4利用Delphi软件开发一个企业职工工资信息管理数据库系统,对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设计进行了阐述。介绍系统的实际应用并阐明了研究成果的可行性、实用性。
宁萌[2](2007)在《海洋水文站环境条件数据库开发及工程应用》文中提出港口工程建设中涉及风、波浪、潮汐、海流等多种要素以及多时段观测,得到的数据量很大,对数据的录入管理及其以后的分析处理造成不小的麻烦。面对大量来之不易的海洋数据,如何提供既安全又经济的海洋环境条件设计标准,对于港口工程建设以及海洋工程开发,都是至关重要的。本论文依据日照港海洋站1980年至1994年观测数据,针对过去用传统的手工整理分析水文资料繁琐费力、效率低、计算精度不高的弊端,探讨了利用数据库与MATLAB、Delphi等程序设计语言混合编程的可行性,提出了实现从数据库提取数据到统计分析直至图形绘制的全自动化方案,并分别以风、浪玫瑰图以及四种常见的分布函数和潮位历时累积频率曲线的绘制为例,完成程序的设计工作。本文主要工作如下:手工录入方式建立日照港海洋站1980年至1994年水文观测资料的Access数据库。以Delphi作为开发平台,编制了基于日照港海洋站观测数据的“水文信息观测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海洋水文站环境条件数据处理系统”。利用MATLAB Database Toolbox工具箱连接已建立的Access数据库,实现数据从数据库导入MATLAB工作环境,并编写带有GUI可视界面的M程序完成风、浪玫瑰图的绘制。参照Visual C++、Visual Basic等与MATLAB混合编程的现有方法,通过学习COM组件知识以及与Delphi的接口方法,提出Delphi与MATLAB有效的混合编程的方法,并依据日照港海洋站1980年至1994年水文数据完成从数据库提取数据到四种常见分布函数拟和、潮位历时累积频率的计算绘图全自动化程序。
杨英仪[3](2007)在《基于ACE-RFID中间件的矿井定位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与无线射频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远距离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读写器越来越多地受到各种行业的关注,并产生了许多在RFID基础上的应用需求。由于RFID技术起步发展阶段所存在的标准不统一的局面,使得RFID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C/S的传统架构模式大量地应用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是一个较好的建立系统的方法。通过这一结构可以充分利用客户、服务器两端硬件环境的优势,将任务合理分配到Client端和Server端来实现,降低系统的通讯开销。另外,中间件技术能够有效的实现异种数据库的互操作和数据的共享,在传统的客户/服务器两层体系结构的服务器端中加入中间件的功能,使其扩展成可以实现对不同数据源的访问、可以屏蔽不同硬件差异的服务器。当前存在的RFID中间件一般都是在原有中间件平台上的开发,RFID作为其中的可选部分,且这些中间件对不同组织的标准支持不全面。企业应用RFID的开销大、部署复杂、支持不足,不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而且现有的RFID中间件都采用了存储转发的模式,其复杂的中间件结构使得大量数据处理的实时性受到影响。为了解决在应用开发中的具体需求以及当前RFID技术所存在的局限性问题,通过在C/S架构的基础上结合ACE和中间件技术进行系统的设计,以建立支持不同标准、处理高效、适应中小企业部署的系统应用。本文的结构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讨论了当前应用开发中的各种技术的背景并对这些技术进行分析。首先,对当前应用广泛的C/S架构进行了阐述,包括其结构划分、优缺点及发展情况等;其次,就中间件在解决异构环境以及互操作性方面进行了介绍。包括了中间件的定义,它的特点及优势,并讨论了一些相关的基于C/S结构的中间件的设计。最后,讨论了自适配通信环境技术ACE,对该技术进行了基本的介绍。第二部分则以一个具体的矿井定位监测系统为依托,讨论了这些技术在开发中是如何与RFID技术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的。首先从总体上分析了矿井定位监测系统的系统背景及其底层的信息采集手段RFID。其次就具体的系统需求进行分析,并概述了当前RFID中间件技术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ACE-RFID中间件的概念及其设计目标。然后根据适应这些需求的客户/服务器架构技术以及ACE技术,进行了系统架构的设计。最后,根据架构分别就系统的服务器/中间件层、客户端的具体设计与ACE实现进行了阐述。在本文的结论部分,就本文的工作进行了总结,指出项目的开发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最后就项目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可扩展的部分进行了讨论。
赵莉莉,王引斌[4](2005)在《浅谈数据库系统的发展》文中认为本文主要是从数据库系统的组成、数据库系统的发展与现状、常见数据库系统的比较、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以及数据库的新发展等方面谈谈数据库系统。
赵伍民[5](2005)在《中波发射台实时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广播电视发射台作为国家重地,担负着极其重要的广播电视发射任务,做好发射系统的监测与控制工作,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能够监测发射机房的播出质量,更重要的是提高播出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保证发射机安全稳定运行。目前,国内大部分发射台监测控制系统设备落后,控制方法简单机械,致使不能及时掌握发射机的工作状况,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改进发射机的各种性能。从七十年代开始国内就有人研制,但由于受到当时计算机技术和电子器件等条件的限制,仅能实现自动开关机等简单功能,远远满足不了当前监控系统之需要。值班人员必须常年在高频、高温和高噪声环境下高度紧张地昼夜轮班;周而复始的频繁操作、巡机、抄表等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易产生操作差错而不能实时准确地反映并记录相关设备的运行状态;值班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往往不能准确判断、及时处理设备故障而延长停播时间。国外的发射台在设备上实现了自动控制,但不同的发射台,所用的设备也不完全一样,目前没有适合整个发射台系统的一套控制设备和控制软件,因此,对发射台的自动化控制提出迫切要求。本文对软件工程和控制工程的分析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制定了符合广播发射控制需要的系统分析设计方法,设计并实现了中波发射台实时监控系统的本地控制和远程控制。中波发射台计算机实时监控系统投入运行,实现了发射机运行管理由依赖值班人员到依赖计算机自动监控的智能化科学管理的根本性变更。这大大减轻了值班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发射台的安全播出率,加强了对发射机的监控力度,减少了人为停播或迟播的事故;并能及时发现机器运行中的故障情况,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发射设备工作的可靠性,从而大大改善了中波广播的发射质量,为我台的安全播出做出了重大贡献。
杨军[6](2005)在《干部组织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首先仔细分析和研究了MIS系统开发的成熟技术,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这些技术,提出了干部组织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案,详细设计开发了该人事组织信息管理子系统。 人事组织管理是信息管理系统中比较复杂的系统,它的信息量大,敏感数据多,信息处理复杂,查询的信息多并且信息的管理及使用涉及到多个部门。针对人事组织系统的这些特点,通过对人事组织系统的功能分析,本系统采用Client/Server结合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并且重点进行了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数据安全系统的设计。Delphi结合了传统的编程语言Object Pascal和数据库语言的强大功能,它即可以用于传统的算术编程又可以用于数据库编程,特别是Delphi具有强大的数据库功能,利用Delphi的数据库工具方便快捷的设计了该系统。系统现已投入使用,充分地满足了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干部管理需求,有利于加速陕西省西安市党政干部管理的信息一体化进程。 SOL对于确定的查询表现出较好的性能,但对于模糊查询却表现很差。本论文除了应用了传统的单一查询和复合查询、模糊查询和确定查询、格式查询和高级查询等,还提出了基于Ricchio算法的查询算法。该算法的思想是通过用户的不断的反馈来不断地优化查询,结果表明过用户的少量反馈同时实现了精确查询和模糊查询。另外,每一次反馈除向用户显示最相关的记录之外,还提供相关度最不确定的记录以加快查询的速率,确保了系统查询的良好性能和用户的满意度。 我们的研究对于各级党政部门干部管理信息MIS系统的开发与实现具有较高的实用和参考的价值。
吴咏梅[7](2005)在《基于OPC标准的现场遥现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更好地设计应用于大规模工业现场的监控软件这一要求,本文着重从数据通信和图像显示两个方面做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在应用软件和现场设备的通信方面,课题采用了 OPC 这一标准化接口协议,使得软件的数据来源不再是通过专用硬件驱动程序传递的过程数据,而是具有通用数据接口的 OPC 服务器,从而实现了不同硬件和软件之间的互操作,保证了系统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在对现场场景的图形显示方面,针对工业现场数据三维可视化的要求,研究了基于 Delphi 虚拟现场的遥现技术。分析了虚拟场景中,物体运动的实现,并提出了一种优化三维建模的方法,即利用模型直接载入法简化 3D 建模程序、改善模型显示效果,从而逼真地再现出真实场景,为虚拟现场遥现的终端显示提供了一种实现途径。作者还研究了课题的通用性,提出创建三维图形库的想法,并对创建三维图形控件做了详细的论述。 在课题的研究开发过程中,作者从课题需求出发,对开发工具、开发方法等进行研究比较,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与教训,为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曾岳[8](2004)在《基于网络环境的油液监测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油液监测技术是近来工业界采用的监测与诊断技术之一。油液监测的方法很多,如:光谱油料分析法、红外光谱分析法、颗粒计数法、油品理化分析法等。通过这些方法所获得的数据能够从一方面或多方面反映油品的性能和磨粒的特性,从而得到机器故障信息。一个油样完成一次完整的油液分析,所获得的数据量是很大的,数据种类是很多的,科技工作者很难从这些纷繁芜杂的数据中获得有用的信息,这已成为油液监测技术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另一方面,现在的油液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很多,而这些系统都是基于手工方式获得数据,从而给科研工作者增加了劳动量,有时也会带来一定的误差。 本文以上述为研究目的,以武汉理工大学可靠性工程研究所油液监测中心为工作平台,利用当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动态网页技术,探讨了基于网络化的油液监测实验室的自动化改造方案。研究了多种油液监测数据采集方法,重点探讨了基于RS-232C串口协议的全自动数据采集方法、文本文件的半自动采集方法、局域网的图像采集方法和远程数据采集方法;利用数据流技术开发了图像的采集与传输系统;针对不同类型的监测实验设备和数据采集接口的特点,编写了相应的数据采集、转换和传输程序,以解决数据用手工输入进库的问题;利用SQL SERVER数据库服务器建立了油液监测中央数据库,开发了基于C/S模式油液监测数据库管理软件,对油液监测实验数据、监测设备基本情况以及油品分析标准等进行有效地管理;利用当前先进的B/S模式数据库管理技术,开发了基本B/S模式的电子磨粒图谱,用户可以在线查询并根据不同的设置权限对图像资源进行相应的更新和修改。在此基础上,建立以数据库服务器为数据维护工具的监测计算机软硬网络。经试验,该方法为油液监测实验室自动化改造探索了一个可行的途径。
常萍英[9](2004)在《基于OPC的机器人焊接生产线监控系统的数据集成及软件开发》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围绕江苏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网络化焊接机器人研制与跃进汽车集团焊接生产线应用工程”的子课题——机器人焊接生产线监控系统的设计,比较深入地探讨了基于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的网络化监控系统实现中的需求分析、数据集成及软件开发等问题。论文介绍了网络化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功能、特点以及分类,对南京依维柯车身厂由六台COMAU点焊机器人组成的焊接生产线监控系统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系统采用客户机/服务器结构,底层SIEMENS S5系列可编程控制器(PLC)网络设备与监控服务器通过PROFIBUS进行数据通信,机器人经网络化改造后通过以太网与监控服务器连接。论文对异构系统的数据集成方法进行了探索,设计了用于监控应用软件与现场设备进行数据交换的的数据库,构成了基于数据库服务器的生产线监控集成数据平台,为各子系统的沟通和数据共享提供基础。在此基础之上,论文对监控系统的软件开发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设计。最后论文对底层数据交换技术——OPC服务器进行了详细介绍,并且阐述了该技术在系统中的应用。
李志军[10](2004)在《分布式结构与组件技术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硬件的飞速发展,自然而然地对软件开发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分布式计算、客户/服务器结构、模块化和组件化、互操作性、开放性、可扩展性,适应软件发展的要求,分布式应用结构和组件化开发技术应运而生。分布式结构从层次上将应用系统分为客户端应用程序、应用程序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在逻辑上相互独立。组件技术从功能上将应用系统分解成若干的颗粒,彼此通过接口相互通信。基于分布式结构和组件技术的系统具有伸缩性强、可靠性高、易于开发和维护等优点。 本文概述了分布式结构和组件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利用这两种技术构建的分布式应用系统的方法和原则。并从一个实际的项目出发,研究了如何利用高效率的开发工具Delphi来开发基于分布式结构和组件体系的分布式应用。
二、用Delphi编写高效的客户/服务器应用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Delphi编写高效的客户/服务器应用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Borland Delphi开发平台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的原理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预期目标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预期目标 |
2 数据库基本理论及原理 |
2.1 数据库概念 |
2.1.1 数据库 |
2.1.2 数据库管理系统 |
2.1.3 数据库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
2.1.4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和作用 |
2.2 关系型数据库 |
2.2.1 关系数据库简介 |
2.2.2 关系数据库的特点 |
2.3 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 |
2.3.1 数据库设计与建立的一般过程 |
2.3.2 数据库的概念设计 |
2.3.3 数据库的逻辑设计 |
2.4 数据表的设计方法 |
2.4.1 数据表的概念 |
2.4.2 数据表的逻辑结构与关键字段设计 |
2.4.3 数据表的物理结构 |
2.4.4 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数据表的操作 |
2.5 SQL Server 数据库管理系统和 SQL 语言简介 |
2.5.1 SQL Server 数据库管理系统概述 |
2.5.2 SQL 语言 |
3 Delphi 数据库应用系统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 |
3.1 Delphi 开发环境简介 |
3.2 Borland Delphi 的数据库工具 |
3.2.1 数据库工作平台 |
3.2.2 Borland Delphi 的数据库引擎 |
3.2.3 数据库资源管理器 |
3.2.4 数据字典 |
3.2.5 SQL 监视器 |
3.2.6 Datapump 工具 |
3.3 Delphi 访问数据库的机制 |
3.3.1 BDE |
3.3.2 ADO |
3.3.3 dbExpress |
3.4 Borland Delphi 数据库别名管理机制 |
3.4.1 Borland Delphi 数据库别名的意义 |
3.4.2 数据库别名创建方法 |
3.5 Delphi 数据库应用模式的发展 |
3.5.1 单层结构(1 一Tier)数据库 |
3.5.2 C/S 结构(2 一Tier)数据库 |
3.5.3 多层结构(n 一Tier 或Multi 一Tier)数据库 |
3.6 Delphi 中两层数据库应用程序的运行机理 |
3.6.1 Delphi 数据库的框架结构 |
3.6.2 数据库的连接 |
3.6.3 Borland Delphi 数据库应用系统中数据组件应用技术研究 |
3.6.4 两层数据库应用系统中操作数据表的方法研究 |
3.7 多层数据库应用程序的运行机理 |
3.7.1 多层数据库程序设计原理 |
3.7.2 多层数据库编程实现 |
4 数据库系统及其数据安全 |
4.1 Borland Delphi 的数据完整性、一致性与安全性简介 |
4.1.1 数据有效性(validity checks) |
4.1.2 参照完整性定义与应用 |
4.2 数据库及其数据表的加密方法研究 |
4.2.1 数据表及其字段的加密方法与数据安全 |
4.2.2 数据连接的加密方法与数据安全 |
4.2.3 用户自定义的加密权限的方法 |
4.3 数据库安全技术 |
4.3.1 数据库安全介绍 |
4.3.2 保证数据库安全的基本方法 |
4.3.3 数据库安全的应用 |
4.3.4 数据库安全技术未来的研究情况 |
5 Borland Delphi 数据库应用系统实例分析 |
5.1 概述 |
5.2 系统分析 |
5.2.1 功能需求分析 |
5.2.2 数据需求分析 |
5.3 系统设计与功能分析 |
5.3.1 系统的主窗体与模块设计 |
5.3.2 系统模块功能的分析 |
5.4 系统的运行和调试 |
5.4.1 编码中的问题 |
5.4.2 测试结果分析 |
6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海洋水文站环境条件数据库开发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 相关研究的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概况 |
1.2.2 国内发展概况 |
1.3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理论基础 |
2.1 玫瑰图的设计与实现 |
2.1.1 玫瑰图的设计 |
2.1.2 玫瑰图的实现 |
2.2 单变量极值分布 |
2.2.1 Pearson-Ⅲ型分布 |
2.2.2 Gumbel 分布 |
2.2.3 Weibull 分布 |
2.2.4 Log-normal 分布 |
2.2.5 四种分布模型适用性比较 |
2.2.6 分布函数的适线方法 |
3 数据库系统开发基础 |
3.1 数据库简介 |
3.1.1 数据库的概念 |
3.1.2 数据库的发展历史 |
3.1.3 数据库系统 |
3.1.4 关系型数据库 |
3.1.5 Access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
3.2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
3.3 SQL 查询语言简介 |
3.4 Delphi 的数据库特性及功能简介 |
3.5 本章小结 |
4 MATLAB 混合编程技术 |
4.1 几种常见的混合编程方法 |
4.1.1 使用MATLAB 自带的MATLAB Compiler |
4.1.2 利用MATLAB 引擎 |
4.1.3 利用ActiveX 控件 |
4.1.4 利用MAT 文件 |
4.1.5 C-MEX |
4.1.6 利用Mideva/Matcom |
实现混合编程'>4.1.7 利用Matrix |
4.1.8 利用MATLAB Add-in |
4.1.9 MATLAB COM Builder |
4.2 MATLAB 和 Delphi 混合编程 |
4.2.1 利用MATLAB 引擎实现混合编程 |
4.2.2 Delphi 调用Mideva 生成的动态链接库 |
4.2.3 通过外部调用实现混合编程 |
4.2.4 通过MATLAB 自动化服务实现混合编程 |
4.3 通过 COM Builder 生成 TLB 类型库实现自动化服务 |
4.3.1 COM 技术简介 |
4.3.2 使用MATLAB COM Builder 创建COM 生成器组件 |
4.3.3 Delphi 与MATLAB 混合编程中的重点说明 |
4.4 本章小结 |
5 海洋水文站环境条件数据库开发的应用实例 |
5.1 水文观测资料的来源 |
5.2 基于日照港水文站环境条件观测资料数据库的建立 |
5.2.1 数据库设计 |
5.2.2 水文信息观测数据库管理系统程序设计 |
5.3 基于MATLAB 数据库工具箱的风、浪玫瑰图绘制 |
5.4 基于COM 生成器组件自动化的分布拟和函数的程序设计 |
5.4.1 编写MATLAB 函数 |
5.4.2 生成COM 组件 |
5.4.3 导入COM 组件到Delphi 环境中 |
5.4.4 功能代码设计 |
5.4.5 界面设计 |
5.4.6 算例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基于ACE-RFID中间件的矿井定位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应用研究背景 |
1.2 应用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1.3 项目来源与主要工作 |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ACE与客户/服务(C/S)架构技术 |
2.1 客户/服务器(C/S)计算模式 |
2.1.1 客户/服务器架构 |
2.1.2 客户/服务器的结构划分 |
2.1.3 客户/服务器架构的优缺点 |
2.1.4 客户/服务器架构的发展 |
2.2 中间件概念 |
2.2.1 中间件的定义 |
2.2.2 中间件的特点及优势 |
2.2.3 中间件的分类 |
2.2.4 典型的C/S中间件的实现 |
2.2.4.1 CORBA |
2.2.4.2 消息中间件 |
2.2.4.3 交易中间件 |
2.2.4.4 面向对象中间件 |
2.3 自适应的面向对象中间件技术ACE |
2.3.1 ACE简介 |
2.3.2 ACE的优点 |
2.3.3 面向对象的中间件方案 |
2.3.4 ACE的工具包 |
第三章 基于ACE-RFID中间件的定位监测系统的需求及架构设计 |
3.1 基于ACE-RFID中间件的定位监测系统概述 |
3.1.1 定位监测系统背景 |
3.1.2 定位监测系统的信息实时采集技术——RFID技术 |
3.1.2.1 信息实时采集技术要求 |
3.1.2.2 RFID技术简介 |
3.2 定位监测系统的需求 |
3.2.1 信息集成统一与数据处理 |
3.2.2 多点分布式环境的C/S架构 |
3.2.3 定位监测的上层应用实现 |
3.3 ACE-RFID中间件的提出 |
3.3.1 当前RFID中间件的发展状况 |
3.3.2 ACE-RFID中间件 |
3.4 定位监测系统的架构设计 |
3.4.1 系统的工作原理 |
3.4.2 软件总体层次划分 |
3.4.3 系统体系结构 |
第四章 定位监测系统服务器/中间件层Proxy设计与实现 |
4.1 Proxy的结构 |
4.1.1 Proxy的结构与模块划分 |
4.1.2 各模块的依赖关系 |
4.2 Proxy(ACE-RFID中间件)设计 |
4.2.1 硬件屏蔽的设计 |
4.2.1.1 对不同组网方式的屏蔽 |
4.2.1.2 对不同协议格式的屏蔽 |
4.2.2 数据收发的设计 |
4.2.2.1 Proxy注册的设计 |
4.2.2.2 Proxy连接建立设计 |
4.2.2.3 多点连接基于ACE的设计 |
4.2.3 信息处理与逻辑处理的设计 |
4.3 服务器/中间件层的实现及性能测试 |
4.3.1 对硬件读写器差异以及组网差异屏蔽的实现 |
4.3.2 上层通信的实现 |
4.3.3 服务器/中间件层的测试与分析 |
第五章 定位监测系统应用层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 |
5.1 监测定位系统应用层的结构设计 |
5.2 应用层GUI启动流程 |
5.3 定位监测系统应用层的定位监测设计与实现 |
5.3.1 定位监测模块的总体设计 |
5.3.1.1 定位监测的功能设计 |
5.3.1.2 定位监测的处理流程设计 |
5.3.2 定位监测信息的列表显示的设计 |
5.3.2.1 定位监测信息列表显示设计与实现 |
5.3.2.2 定位监测信息列表显示的测试与分析 |
5.3.3 定位监测信息的GIS显示的设计 |
5.3.3.1 定位监测信息GIS显示设计与实现 |
5.3.3.2 定位监测信息GIS显示的测试与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5)中波发射台实时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1.1 中波发射台监控系统的现状 |
1.2 中波发射台监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
1.3 中波发射台监控系统的可行性 |
1.4 中波发射台监控系统的应用价值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监控系统的研究方法 |
2.1 计算机硬件和硬件工程 |
2.2 计算机软件和软件工程 |
2.3 人机工程 |
2.4 数据库工程 |
2.5 软件设计方法 |
2.5.1 结构化分析设计方法 |
2.5.1.1 需求分析阶段 |
2.5.1.2 设计阶段 |
2.5.1.3 实现阶段 |
2.5.2 原型化分析设计方法 |
2.5.2.1 原型法模型 |
2.5.2.2 原型的特征 |
2.5.2.3 原型法分析步骤 |
2.5.3 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方法 |
2.5.3.1 自顶向上的归纳 |
2.5.3.2 自顶向下的分解 |
2.5.3.3 OMT 的对象模型 |
2.5.3.3 OMT 的特点 |
2.5.4 本系统的设计方法 |
第三章 监控系统的总体设计 |
3.1 监控系统的设计思路 |
3.2 监控系统的总体目标 |
3.3 监控系统的构成 |
3.3.1 现场直接式微机监控系统 |
3.3.2 现场分布式微机监控系统 |
第四章 监控系统的实现 |
4.1 系统硬件配置的研究 |
4.1.1 系统硬件的选择 |
4.1.2 系统硬件的配置 |
4.1.3.1 发射机接口电路的检测 |
4.1.3.2 音频信号及交流供电的检测 |
4.1.3.3 调幅度的的检测 |
4.2 网络的拓扑结构 |
4.3 实时监控软件的设计 |
4.3.1 PLC 程序的编写 |
4.3.2 上位机程序的编写 |
第五章 关键技术 |
5.1 下位机方案的比较 |
5.2 数据库的构建和数据冗余的研究 |
5.3 自动化通讯网络 |
5.3.1 计算机通讯简介 |
5.3.2 通讯网络的自动化 |
5.4 远程控制方案的选择 |
5.4.1 远程监控的功能要求 |
5.4.3 远程控制的运行原理 |
5.5 用DELPHI设计远程通讯的具体实现方法 |
5.5.1 Delphi的串行通信方式 |
5.5.2 软件设计流程图 |
5.5.3 上位机部分程序代码、界面及界面说明 |
5.5.3.1 用Modem 进行数据传送的部分代码 |
5.5.3.2 从串口接收数据的部分代码 |
5.5.4 Winsock 简介 |
5.5.4.1 Socket 编程模型 |
5.5.4.2 使用 Winsocket 进行开发 |
5.5.4.3 对WinsockAPI 的封装 |
5.5.4.4 主要 Socket 函数的使用 |
5.5.5 用Delphi 实现基于 Internet 的远程监控系统 |
5.6 系统抗干扰技术 |
5.6.1 取样信号的重复采集 |
5.6.2 取样信号用传感器进行隔离传送 |
5.6.3 采用平衡信号传送信号 |
5.6.4 高频滤波措施 |
5.6.5 软件抗干扰措施 |
5.6.6 抗干扰的其它要求 |
5.6.7 防雷措施 |
第六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干部组织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MIS系统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
1.2 选题的意义 |
1.3 干部组织管理信息系统 |
第二章 干部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使用范围 |
2.2 业务流程 |
2.2.1 干部信息 |
2.2.2 查询打印 |
2.2.3 数据维护 |
2.2.4 代码管理 |
2.2.5 系统管理 |
2.2.6 帮助 |
2.3 系统设计思想及设计原则 |
2.3.1 体系结构概述 |
2.3.2 开发方法 |
2.3.3 面向对象方法对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意义 |
第三章 面向对象方法开发管理信息系统 |
3.1 面向对象方法的概述 |
3.1.1 面向对象方法中的概念 |
3.1.2 面向对象方法的先进机制 |
3.1.3 面向对象方法的一些缺陷 |
3.2 面向对象方法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过程 |
3.2.1 需求确定阶段的主要任务 |
3.2.2 系统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 |
3.2.3 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 |
3.2.4 系统实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
3.2.5 系统运行与维护阶段的主要任务 |
3.3 系统模式的确定 |
3.3.1 Client/Server模式 |
3.3.2 Client/Server的优势与劣势 |
3.3.3 Browser/Server模式 |
3.3.4 其他体系结构 |
3.3.5 C/S与B/S混合模式 |
第四章 Oelphi进行数据库开发 |
1.1 SQL Server数据库的设计原理 |
4.1.1 数据库结构设计的原则 |
4.1.2 数据库设计的规范化 |
4.1.3 数据库索引策略 |
4.1.4 数据库一般查询 |
4.2 Ricchio反馈算法实现查询 |
4.2.1 模式向量的表示和模式的距离度量 |
4.2.2 反馈策略实现优化杳询 |
4.2.3 Ricchio反馈算法实现模糊查询 |
4.2.4 试验结果 |
4.3 利用 Delphi进行 SQL编程的关键技术 |
4.3.1 SQL语言简介 |
4.3.2 TQuery部件在SQL编程中的运用 |
4.3.3 SQL语言的应用 |
4.3.4 数据库的报表说明 |
4.4 Delphi开发客户服务器应用程序 |
4.4.1 SQL集成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的基本链路 |
4.4.2 SQL Server数据库服务器 |
4.4.3 Borland Delphid的解决方案 |
第五章 结束语 |
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基于OPC标准的现场遥现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 |
1.2.1 利用OPC 技术实现了软件与硬件的高效通信 |
1.2.2 用三维图像遥现现场场景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1.3.1 OPC 技术 |
1.3.2 现场遥现 |
1.3.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OPC 技术及应用 |
2.1 OPC 技术的先进性 |
2.2 OPC 的适用范围及影响 |
2.2.1 OPC 的适用范围 |
2.2.2 OPC 标准带来的影响 |
2.3 OPC 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及其展望 |
2.4 OPC 技术规范 |
2.4.1 OPC 数据规范的发展 |
2.4.2 OPC 数据存取规范(Data Access) |
2.4.3 OPC 的数据访问方法 |
2.4.4 OPC 接口 |
2.5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OPC 客户应用程序的设计与开发 |
3.1 OPC 客户端概述 |
3.1.1 OPC 客户端的数据来源 |
3.1.2 OPC 客户端接口 |
3.2 基于自动化接口的OPC 客户端的三种实现方法 |
3.2.1 利用OPC ActiveX 控件 |
3.2.2 利用快速工具包 |
3.2.3 利用OPC 基金会提供的应用程序 |
3.3 客户端的开发 |
3.3.1 开发前的准备 |
3.3.2 OPC 客户端开发的工作流程 |
3.3.3 DCOM 配置 |
3.3.4 注册OPC 服务器和OPC 自动化接口(Automation Interface) |
3.3.5 OPC 服务器对象(OPC Server)的创建与连接实现 |
3.3.6 OPC 组对象(OPC Group)的创建 |
3.3.7 OPC 项对象(OPC Item)的创建与连接 |
3.4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现场遥现技术的研究 |
4.1 现场遥现技术的定义与产生背景 |
4.2 系统开发工具的选择 |
4.2.1 Delphi 的选择理由 |
4.2.2 选择OpenGL 的必要性 |
4.2.3 3Dmax 的选择理由 |
4.3 OpenGL 图形库 |
4.3.1 OpenGL 简介 |
4.3.2 基于Windows 的OpenGL 体系结构 |
4.3.3 OpenGL 三维图形处理原理与流程 |
4.3.4 用OpenGL 实现模型的三维动画 |
4.4 基于Delphi3D 的三维模型的建立 |
4.4.1 图形格式软件转换法 |
4.4.2 模型直接载入法 |
4.4.3 三维建模的软件实现 |
4.5 三维图形库 |
4.5.1 VCL 简介 |
4.5.2 三维VCL 组件的制作 |
4.6 基于OPC 技术的现场遥现的实现与分析 |
4.6.1 实验环境设计 |
4.6.2 OPC 客户端与被控对象的通讯实现 |
4.6.3 基于OPC 技术的三维锅炉遥现的实现 |
4.7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课题总结 |
5.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8)基于网络环境的油液监测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油液监测技术概述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油液监测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硬件系统设计 |
2.1.1 总线型分布式微机数据采集系统 |
2.1.2 星型分布式微机硬件系统 |
2.2 软件系统总体规划 |
2.2.1 设计目标 |
2.2.2 总体结构 |
2.2.3 应用系统开发环境 |
2.2.4 数据库设计 |
2.2.5 系统功能 |
第3章 网络系统设计 |
3.1 C/S模式网络 |
3.2 B/S模式网络 |
3.2.1 B/S模式网络介绍 |
3.2.2 B/S的三种工作方式 |
3.2.3 B/S模式与C/S模式的对比 |
第4章 数据采集系统 |
4.1 远程数据采集 |
4.1.1 工作原理 |
4.1.2 CGI程序的实现 |
4.1.3 优越性 |
4.1.4 存在的问题 |
4.2 全自动数据采集 |
4.2.1 同步通信与异步通信 |
4.2.2 异步串行通信协议 |
4.2.3 RS-232c标准 |
4.2.4 MSComm控件应用 |
4.3 半自动的文本采集方式 |
4.4 图象数据采集 |
4.4.1 相关知识 |
4.4.2 AVICap类的介绍 |
4.4.3 程序的实现 |
4.4.4 实现程序如下 |
第5章 管理系统 |
5.1 C/S模式数据库的管理 |
5.1.1 设计目标 |
5.1.2 总体结构 |
5.1.3 数据库设计 |
5.1.4 系统功能 |
5.2 B/S模式数据库的管理 |
5.2.1 电子图谱数据库的S/S模式方案设计 |
5.2.2 B/S模式方案的实现 |
5.2.3 运行结果 |
第6章 采集系统实例分析 |
6.1 PQP采集实例分析 |
6.2 光谱仪的采集实例 |
6.3 分析铁谱磨粒图象采集 |
6.4 污染度分析仪采集实例 |
第7章 系统的维护 |
7.1 数据库的维护包括数据的安全性和恢复性 |
7.2 恢复技术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9)基于OPC的机器人焊接生产线监控系统的数据集成及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
ABSTRACT |
一、 绪论 |
1.1 项目背景 |
1.2 课题概况 |
二、 计算机监控系统概述 |
2.1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
2.2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特点 |
2.3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分类 |
2.3.1 按完成功能分类 |
2.3.2 按系统结构分类 |
2.4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应用软件 |
三、 监控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 需求分析方法介绍 |
3.2 需求分析的特性 |
3.3 需求分析阶段应注意的问题 |
3.4 监控系统的需求 |
3.4.1 机器人焊接生产线概况 |
3.4.2 机器人焊接生产线信号流分析 |
3.4.3 需求描述 |
四、 监控系统的数据集成 |
4.1 监控系统的功能与结构 |
4.2 数据采集的协议 |
4.2.1 PROFIBUS现场总线技术 |
4.2.2 PROFIBUS-DP |
4.3 基于PROFIBUS-DP的数据采集组网 |
4.3.1 西门子S5可编程控制器网络 |
4.3.2 DP从站IM 308-C |
4.3.3 DP主站CP 5613通信处理器 |
4.3.4 OPC服务器 |
五、 监控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
5.1 数据库系统概述 |
5.2 数据库设计方法 |
5.3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 |
5.4 监控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
5.4.1 监控系统的数据分析 |
5.4.2 监控系统的数据库 |
5.5 索引的建立与优化 |
5.6 多表连接 |
5.6.1 连接概述 |
5.6.2 使用外连接 |
5.6.3 查询结果集的合并 |
六、 监控系统软件开发 |
6.1 软件工程方法 |
6.2 软件系统功能 |
6.3 软件系统开发环境 |
6.3.1 监控软件的运行环境 |
6.3.2 监控软件开发工具选择 |
6.4 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6.4.1 监控系统过程数据库的构造 |
6.4.2 Delphi 客户机/服务器结构设计 |
6.4.2.1 客户机/服务器概述 |
6.4.2.2 Delphi 客户机/服务器结构原理 |
6.4.2.3 Delphi的客户机/服务器解决方案 |
6.4.3 Delphi与数据库的连接 |
6.4.4 监控软件人机界面 |
6.4.5 报警信息管理 |
6.4.6 历史数据查询 |
6.4.7 报表的生成与管理 |
七、 基于OPC服务器的数据交换技术 |
7.1 OPC服务器产生的背景 |
7.2 OPC概述 |
7.2.1 基于COM技术的OPC |
7.2.2 OPC和DDE的比较 |
7.2.3 OPC的适用范围 |
7.3 OPC的基本结构 |
7.4 采用OPC规范设计系统的优点 |
7.5 OPC在SIMATIC NET中的应用 |
7.5.1 OPC服务器在SIMATIC NET中的作用 |
7.5.2 SIMATIC NET中的OPC过程变量 |
7.5.3 数据交换中OPC Server的使用 |
7.5.4 监控系统中OPC客户端与数据库服务器的数据传输 |
八、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
致 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分布式结构与组件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分布式结构与组件技术的结合 |
1.1.1 多层分布式计算的兴起 |
1.1.2 组件技术革命 |
1.1.3 两种技术的结合 |
1.2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1 润扬大桥档案管理系统概述 |
1.2.2 系统结构设计探讨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4 本文章节安排 |
2 分布式结构与组件技术 |
2.1 分布式结构 |
2.1.1 计算模式的发展 |
2.1.2 什么是分布式结构 |
2.1.3 分布式结构的模式 |
2.1.4 分布式结构的一般技术 |
2.1.5 中间件技术 |
2.1.6 主要的分布式结构 |
2.2 组件技术 |
2.2.1 什么是组件 |
2.2.2 组件体系结构原理 |
2.2.3 主流组件体系结构 |
2.3 COM组件技术 |
2.3.1 COM基本工作原理 |
2.3.2 COM应用程序的集成 |
2.3.3 COM对象的重用 |
2.3.4 COM扩展 |
3 分布式应用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
3.1 复杂系统的层级原理 |
3.2 基于层的设计 |
3.2.1 基本应用程序的功能分界 |
3.2.2 三层设计 |
3.2.3 保持层平衡 |
3.2.4 扩展成多层 |
3.3 基于组件的设计 |
3.3.1 基于组件的开发方法 |
3.3.2 组件规划和设计的原则 |
3.4 分布式组件应用系统的体系结构 |
3.4.1 分布式系统应具有的结构 |
3.4.2 分布式系统的关键技术 |
4 用Delphi构建分布式应用 |
4.1 Delphi对分布式应用的支持 |
4.2 对多层分布式应用的开发支持 |
4.2.1 MIDAS技术 |
4.2.2 基于MIDAS的分布式应用结构 |
4.2.3 应用服务器的结构 |
4.2.4 应用服务器的开发 |
4.2.5 客户端的开发 |
4.3 对组件技术的开发支持 |
4.3.1 对CORBA技术的支持 |
4.3.2 对COM技术的支持 |
4.3.3 开发COM组件 |
5 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业务描述 |
5.2 体系结构设计 |
5.3 系统实现 |
5.3.1 结构模型 |
5.3.2 关键实现技术 |
5.3.3 数据访问层 |
5.3.4 系统服务层 |
5.3.5 业务逻辑层 |
5.3.6 客户界面层 |
5.4 需要改进的方面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用Delphi编写高效的客户/服务器应用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Borland Delphi开发平台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的原理与应用研究[D]. 张乾. 重庆大学, 2009(12)
- [2]海洋水文站环境条件数据库开发及工程应用[D]. 宁萌. 中国海洋大学, 2007(03)
- [3]基于ACE-RFID中间件的矿井定位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杨英仪. 电子科技大学, 2007(02)
- [4]浅谈数据库系统的发展[A]. 赵莉莉,王引斌. 山西省科技情报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5
- [5]中波发射台实时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 赵伍民. 电子科技大学, 2005(07)
- [6]干部组织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杨军. 西北工业大学, 2005(04)
- [7]基于OPC标准的现场遥现技术的研究[D]. 吴咏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5(04)
- [8]基于网络环境的油液监测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的研究[D]. 曾岳. 武汉理工大学, 2004(03)
- [9]基于OPC的机器人焊接生产线监控系统的数据集成及软件开发[D]. 常萍英. 东南大学, 2004(02)
- [10]分布式结构与组件技术的应用研究[D]. 李志军. 南京理工大学,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