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男性与女性狼疮性肾炎临床对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吴娇[1](2021)在《狼疮性肾炎患者临床特征及细胞因子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与无肾脏受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细胞因子之间的差异,寻找LN可能的临床特征及血清学诊断生物标记物。本研究旨在为LN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019年在我科诊疗并收录在国家风湿病中心97例LN患者(即研究组)病历资料,同期收集在我科住院的SLE患者中随机选取161例无肾脏受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并使用SLEDAI-2000的评分标准进行活动度评估,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如:SLEDAI-2000、抗体谱、免疫指标、合并症、实验室检查、脏器受累等。然后分别采集34例LN患者、38例无肾脏受累SLE病例及8名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样本,探索在这三组患者血浆样本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以及血浆细胞因子水平和肾功能不全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第一部分:1、共258例SLE患者,男女比例为1:9,以育龄期女性为主,男女患者之间SLEDAI-2000无显着差异;2、研究组有97例,对照组161例,研究组中女性患者居多(86.6%),两组在发病年龄、病程无显着差异(P>0.05);3、研究组的SLEDAI-2000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在男女性别比较中无显着差异(P>0.05);4、研究组中有抗ds 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及抗组蛋白抗体阳性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补体C3、补体C4水平在研究组中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5、研究组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显着多于对照组(P<0.05);6、研究组中的肌酐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红蛋白(Hb)明显低于对照组;7、在脏器受累分析中,研究组较少出现白细胞减少,而研究组中出现亚急性皮疹较对照组多(P<0.05)。第二部分:1、SLE患者的几丁质酶3样蛋白-1(CHI3L1)、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生长刺激表达基因蛋白-2(ST2)、三叶因子-3(TFF3)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u PAR)的血浆水平显着更高(P<0.05);2、LN患者的CHI3L1、GDF-15、IGFBP-2、抵抗素和TFF3的血浆水平明显高于无LN的SLE患者(P<0.05);3、血浆GDF-15、TFF3水平与血清肌酐(Cr)水平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r-UP)水平高度正相关(p<0.01),血浆抵抗素、GDF-15、TFF3水平与血清尿素氮(BUN)水平高度正相关(p<0.01)。结论:LN组中女性多见,LN组的SLEDAI-2000明显高于无肾脏受累组,但两组中男女SLEDAI-2000无差异,LN组易出现抗ds 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及抗组蛋白抗体阳性,补体C3/C4更易出现下降,易合并高血压和高脂血症。LN患者的CHI3L1、GDF-15、IGFBP-2、抵抗素和TFF3的血浆水平明显高于无LN的SLE患者,抵抗素、GDF-15和TFF3的血浆水平是SLE患者潜在的肾功能不全标志物。
余圣俨[2](2021)在《狼疮性肾炎合并抗磷脂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最常见的并发症。早期诊断SLE患者是否合并肾脏病变,尤其是了解影响LN预后的危险因素必定可以促进SLE预后的改善。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aPLs)作为SLE诊断标准之一已纳入国际指南。但关于aPLs与SLE肾脏病变的关系,国内外研究结果并不一致。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aPLs阳性和阴性LN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相关共存疾病,以期探讨aPLs对LN患者肾脏病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到2020年3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风湿免疫科或肾内科住院治疗的195例LN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共存疾病、血栓形成、疾病活动度、肾组织病理分型和活动指数等。根据aPLs检测结果,将LN患者分为aPLs阴性组和aPLs阳性组。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连续性矫正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秩和检验。结果:(1)一般资料:共纳入195例LN患者,其中63例检测aPLs阳性,aPLs阳性率为32.3%。aPLs阳性组中女性占93.7%,男性占6.3%,中位年龄为30(26,37)岁;aPLs阴性组中女性占91.2%,男性占8.3%,中位年龄为32(27,3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aPLs阴性组患者从出现首发症状到确诊时间为5(0.75,9.62)年,aPLs阳性组为2(0.01,7.17)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表现:aPLs阳性组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P=0.037)高于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发热(P=0.616)、雷诺现象(P=0.487)、关节炎(P=0.226)等临床表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3)实验室检查:aPLs阳性组抗双链DNA抗体水平(P=0.043)、肌酐水平(P=0.004)、24小时尿蛋白定量水平(P=0.01)、血清Ig M水平(P=0.001)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白蛋白水平(P=0.01)、血清C3水平(P=0.023)、血清CH50水平(P=0.019)上明显低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血清Ig A水平(P=0.399)、血清Ig G水平(P=0.16)、血清C4(P=0.066)水平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肾组织活检:有38例LN患者行肾活检,其中aPLs阳性组19例,阴性组19例。aPLs阳性组的LN患者肾脏慢性指数要高于阴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两组患者在肾脏病理分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与aPLs阴性者相比,aPLs阳性组LN患者从出现首发症状到确诊时间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发生率显着升高,肾脏病变重且慢性指数高。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对LN患者常规实施aPLs检测并对aPLs阳性患者积极治疗和密切随访观察,以期改善预后。
朱俊[3](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对王钢教授多年来诊治慢性肾衰竭医案的整理,建立医案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王钢教授临床辨治慢性肾衰竭医案数据整体研读,系统性回顾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整体辨证及遣方用药的思路,总结其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使其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的继承,同时为中药延缓慢性肾衰竭病程进展提供经验。方法:(1)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建国以来慢性肾衰竭中医药相关文献和王钢教授本人及其相关临床经验文献进行分析;(2)运用综述的方法,论述目前中医诊治慢性肾衰竭的研究现状及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运用;(3)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的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王钢教授2017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诊疗的住院慢性肾衰竭患者医案中符合标准的1000诊次病案进行数据挖掘,重点挖掘医案中的性别、年龄、症状、舌苔、脉象、原发病、病机、方药等内容,结合王钢教授的临证经验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4)运用分层数据挖掘分析和典型病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王钢教授在治疗5种不同原发病的辨治思路;(5)运用访谈实录的方法,进一步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的经验和思路。结果:(1)数据挖掘结果:1000诊次中男性254例,就诊604次;女性患者156例,就诊396次,平均年龄54.2岁。核心临床症状为乏力、腰酸、泡沫尿、下肢肿、夜尿频;核心舌质为舌淡、舌红、舌暗;核心舌苔为苔薄黄、苔白腻、苔薄白;核心脉象为细脉、滑脉、沉脉、弦脉;核心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内蕴、瘀血阻络、湿热蕴结;高频药物有32味,分别是土茯苓、茵陈、蒲黄、五灵脂、车前子、大腹皮、猫爪草、槐花、六月雪、甘草、紫菀、泽兰、黄连、茯苓皮、金银花、大黄、苍术、枳实、槟榔、蒲公英、何首乌、大枣、牛膝、黄芪、郁金、菟丝子、萹蓄、川芎、太子参、白术、杜仲、玉米须。(2)核心方:①太子参、黄芪、甘草、大枣、杜仲、牛膝、苍术、茯苓皮、泽兰、大腹皮、玉米须、车前子、槐花、土茯苓、大黄、枳实、槟榔、茵陈、五灵脂、蒲黄;②何首乌、菟丝子、川芎、郁金、金银花、黄连、紫菀、蒲公英、萹蓄、六月雪、凤尾草、猫爪草;③白术、山茱萸、当归、紫河车、积雪草。(3)兼证用药:①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湿热证之大量蛋白尿:僵蚕、全蝎、龙葵、山慈菇、芡实、石韦、牛蒡子、黄芩、肾炎草、黄蜀葵花;②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糖尿病之大量蛋白尿:枸杞、菊花、谷精草、海螵蛸、瓦楞子、金樱子、穿山龙、虎杖、鬼箭羽、白花蛇舌草;③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水肿:丹参、桃仁、红花、水蛭、益母草、猪苓、葫芦、防己、黄精、肉桂、虎耳草;④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咽痛、咳嗽、痰湿中阻:玄参、桔梗、冬凌草、射干、薄荷、木香、砂仁、半夏、陈皮;⑤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胃气上逆:藿香、佩兰、竹茹、吴茱萸、赭石、炮姜、冬瓜皮、桑白皮、连翘;⑥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高尿酸血症、皮肤瘙痒:秦皮、秦艽、鸡血藤、丝瓜络、地肤子、白鲜皮;⑦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寐差、水肿、脾胃不和、血尿、蛋白尿:合欢皮、酸枣仁、首乌藤、龙齿、柏子仁、椒目、葶苈子、紫苏梗、白及、石莲子、刘寄奴。(4)分层数据分析结果:①原发病为膜性肾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补气通阳、淡渗利水药;②原发病为IgA肾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清热利咽、养阴利咽、健脾补肾药;③原发病为高尿酸血症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活血通络、清热利水、降尿酸药;④原发病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清热解毒、化湿利水药;⑤原发病为2型糖尿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养阴清热、祛风通络、通阳活血药。结论:通过研究发现,王钢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病位在肾,核心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内蕴、瘀血阻络、湿热蕴结,肾元亏虚是发病基本之因,湿浊和瘀血贯穿整个病程始终,湿热导致病情反复加重的重要病理因素。结合数据挖掘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的思路为:围绕“肾劳”病名,强调病因多变,虚实辨证;维护肾元,阴平阳秘;和缓治本,多脏同调;清利活血,诊治关键;疏滞泄浊,贯穿始终。结合访谈实录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经验为:强调整体辨证,随症就因,善用复方;精于配伍,巧用药对。重视处理合并症,多途径、多靶点治疗。强调治疗与调摄相结合:重视原发病,饮食疗法,预防感染,稳定情况,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加倩[4](2020)在《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北京市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特点、疾病特点与前一年六之气(大雪、冬至、小寒)及后一年初之气(立春、雨水、惊蛰)的相似性,及大寒是否新出现与后一年运气相应的疾病,从而验证运气交接节气为大寒或立春。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为禀赋特点分析与疾病特点分析两个角度。禀赋特点分析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患者禀赋构成比较,以北京市2014-2018年的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的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计算各时间段内全部患者禀各岁运各客气的急诊人次及占比,代表该时间段的10岁运禀赋构成及12客气禀赋构成,通过曼哈顿距离(差的绝对值之和)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构成与其前3节气及后3节气急诊患者的相似性大小,若大寒与其前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小于大寒与其后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说明大寒患者的禀赋特点与其前3节气更接近,即于大寒时运气并未转换交接,则立春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反之则大寒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另一部分为高发与低发禀赋变化的比较,即将各节气内10岁运及12客气各禀赋的急诊人次按从高到低排序,通过各节气急诊人次较高与较低的禀赋发生变化的节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疾病特点分析以北京市2015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5年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根据当年的总医保人数,计算各疾病在各节气的发病率,与各疾病120个节气的平均发病率相比较得到高发疾病;进而将5年同节气重复出现的高发疾病视为该节气的反复高发疾病;在各年各节气高发疾病中去除该节气于5年中的反复高发疾病,即去除节气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以表示该节气客运客气影响下的高发疾病,结合临床经验及中医典籍,分析比较2016-2019年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高发疾病相似性,及大寒的高发疾病特点是否更符合下一年的运气特点,进而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结果:禀赋特点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8年大寒不论男性女性患者均与其后一年初之气的曼哈顿距离更小,即大寒与后一年初之气各禀赋构成的相似性更高;同时各节点不论男性与女性患者均于大寒开始出现与后一年初之气相同/相近的高发及低发禀赋的变化,且符合在某岁运、客气当令时,该岁运、客气禀赋为低发禀赋,而太少相反的岁运、司天在泉相反或阴阳五行属性相反的客气则为高发禀赋这一大体规律。疾病特点分析的结果亦显示各个大寒的疾病特点更符合后一年初之气的运气相应疾病特点,出现典型的与后一年初之气运气相应的疾病群。故本研究结果支持大寒为运气交接节气。结论:本研究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医疗大数据及规范统计学分析方法验证五运六气的交接节气,为运气交接时刻的争议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开拓五运六气周期的验证性研究,为运气起始时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尚可为疾病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印证提供临床依据,深化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涵,并为疾病预测、治未病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张宇,唐雪梅,汪利,王雅婷,徐莉,罗冲[5](2020)在《儿童期起病的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30例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儿童期起病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儿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0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初诊为SLE的男性患儿临床资料及预后,与同期初诊女性SLE患儿进行比较。结果 SLE患儿男30例,女129例,中位随访时间45个月。男性患儿平均年龄(11.57±2.78)岁,肝脾大为最常见首发表现(70.0%),其次为皮肤黏膜表现、发热、淋巴结肿大、血液系统受累、肾脏受累,发生率均高于50%。其中肝脾大、浆膜炎及口腔溃疡者发生率均高于女性(P<0.05)。13例男性SLE患儿完成肾活检,Ⅳ型狼疮性肾炎发生率为76.9%,与女性患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儿出现慢性肾脏病Ⅲ期及以上者高于女性患儿(P<0.05),2例死亡病例死因为肾功能衰竭。不同性别患儿存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SLE患儿首发表现肝脾大、浆膜炎及口腔溃疡较女性患儿多见。男性SLE患儿远期更易发生严重的肾脏损害,且为男性SLE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王曼[6](202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文中提出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好发于育龄期女性、以多系统受累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免疫系统紊乱及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SLE患者容易发生各类感染。其中,血流感染是SLE患者和临床工作者面临的巨大隐患,其死亡率高,并可导致疾病复发、住院时间延长及住院花费增加等问题。明确发生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死亡预测因素有助于改善SLE患者的预后。风险矩阵模型是一种可视化风险评估工具,可对结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综合评估。在风湿病学领域中,该方法已成功用于预测类风湿关节炎是否为难治型及发生快速影像学进展的可能性。目前,国内外关于SLE患者合并血流感染的研究较少,且尚无关于风险矩阵模型用于预测SLE患者并发血流感染可能性的报道。目的1.总结SLE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点。2.探索SLE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血流感染发生的风险矩阵模型。3.探索SLE患者发生血流感染后短期死亡的预测因素。方法1.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病例组为合并血流感染的SLE患者(39例),对照组为未合并感染的SLE患者(120例),以探索SLE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将39例合并血流感染的SLE患者按照诊断血流感染后30天内生存结局分为生存组(30例)和死亡组(9例),以探索SLE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短期死亡(诊断血流感染后30天内死亡)的预测因素。2.收集入院时SLE患者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血流感染相关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数据。其中SLE疾病活动度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2000(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 2000,SLEDAI-2K)进行评估。3.对上述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获得SLE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征,筛选出SLE患者合并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短期死亡的预测因素,并基于筛选出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SLE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风险矩阵模型。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39例血流感染患者,共分离出40株细菌(1例患者发生复发性血流感染),其中26株(65.0%)为革兰阴性细菌。最常见的两种致病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16,40.0%)和金黄色葡萄球菌(5,12.5%)。共有20(50.0%)例社区获得血流感染、7(17.5%)例医院获得血流感染及13(32.5%)例健康服务相关血流感染。8(20%)例患者有明确的原发感染部位。共分离出9(22.5%)株耐药菌,其中,产ESBL大肠埃希菌7株、铜绿假单胞菌2株。2.SLE患者并发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是SLE病程>4年(OR 2.469,95%CI 1.065-5.722)、SLEDAI-2K 5~9分(OR 5.155,95%CI 1.031-25.767)、SLEDAI-2K≥10 分(OR 11.767,95%CI 2.179-63.537)、糖皮质激素(下文简称激素)>7.5,≤30 mg/d(泼尼松等剂量)(OR 3.739,95%CI 1.193-11.716)、激素>30 mg/d(OR 4.225,95%CI 1.209-14.769)、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或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发生史(OR 4.777,95%CI 1.026-22.238)。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风险矩阵模型。3.SLE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短期死亡率为23.1%。不同发病场所(社区获得、医院获得、健康服务相关)的血流感染患者30天内总体生存时间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29),其中健康服务相关血流感染组较社区获得血流感染组相比生存时间更短(P=0.015)。而,不同激素剂量组(≤7.5 mg/d、>7.5,≤30mg/d、>30 mg/d)总体生存时间分布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213)。结论1.SLE患者血流感染的常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2.SLE病程>4年、中高疾病活动度(SLEDAI-2K>4)、中大剂量激素(>7.5 mg/d)及AIHA/TTP发生史是SLE患者并发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3.健康服务相关血流感染是SLE患者短期死亡的不良预测因素。
陶彩[7](2020)在《IgA肾病和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尿酸与肾功能及肾脏预后关系的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分析IgA肾病和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e GFR相关性及肾脏预后的关系,为肾病患者个体化降尿酸治疗提供一定参考。方法:纳入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我院非终末期IgA肾病患者658例(IgAN组)、狼疮性肾炎患者112例(LN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数据,单因素和多因素线性回归方程分析血清尿酸与e GFR是否独立相关,分层分析及交互检验评估血清尿酸与e GFR相关性在两组间有无统计学差异。广义相加模型、平滑曲线拟合检测血清尿酸与e GFR有无曲线关系。追踪随访上述病例,随访终点事件为血清肌酐较基线值翻倍或患者进入ESRD,随访截止时间为2019年12月31日,纳入随访时间≥3月的患者进行随访数据分析,其中IgAN组419例、LN组94例,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COX回归分析评估血清尿酸与肾脏预后的关系,分层分析及交互检验评估血清尿酸与肾脏预后关系在两组间有无差异。广义相加模型、平滑曲线拟合检测血清尿酸与肾脏预后有无曲线关系。结果:IgAN组伴高尿酸血症患者占比为41.5%,LN组伴高尿酸血症患者占比为37.5%。相关性分析提示两组患者血清尿酸与e GFR呈负相关。单因素及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提示血清尿酸是e GFR的独立负相关因素,分层分析及交互检验结果显示血清尿酸与e GFR关系在IgAN组及LN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滑曲线拟合提示两组血清尿酸与e GFR呈直线关系。随访时间3-102月,IgAN组419例,随访中位时间为34.6月,有34(8.1%)例发生终点事件。LN组94例,随访中位时间为41.5月,有13(13.8%)例发生终点事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发现在IgAN和LN组,血清尿酸三等份分组后血清尿酸最高的一组肾脏预后最差。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血清尿酸是肾脏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分层分析及交互检验提示血清尿酸与肾脏预后在两组人群中关系无显着差异。广义相加模型、平滑曲线拟合提示:血清尿酸与随访终点在IgAN组呈U型相关,阈值效应和饱和效应分析提示IgAN患者血清尿酸>320umol/L时,血清尿酸越高、肾脏预后越差;血清尿酸<320umol/L时,血清尿酸与肾脏预后无显着相关。LN组血清尿酸与肾脏预后有饱和效应,阈值效应和饱和效应分析提示,LN患者血清尿酸<456umol/L时,随着血清尿酸的升高肾脏预后越差,当血清尿酸>456umol/L时肾功能不再随着血清尿酸增加而进展。结论:(1)血清尿酸与e GFR独立负相关,基线血清尿酸与e GFR的关系在IgA肾病和狼疮性肾炎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血清尿酸升高是肾脏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清尿酸对肾脏预后影响在IgA肾病和狼疮性肾炎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IgA肾病患者血清尿酸与肾脏预后呈U型关系,血清尿酸>320umol/L是肾脏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清尿酸每升高1umol/L时,肾功能进展风险增加0.7%;当血清尿酸<320umol/L时,血清尿酸与肾脏预后无显着相关。(4)LN患者血清尿酸与肾脏预后存在饱和效应,血清尿酸<456umol/L时,血清尿酸越高、肾脏预后越差,血清尿酸每升高1umol/L,肾功能进展风险增加2.3%;当血清尿酸>456umol/L时,肾功能不再随着血清尿酸增加而进展。血清尿酸作为肾病患者可能的干预因子,值得我们探索。
胡振华[8](2019)在《大剂量环磷酰胺联合甲基泼尼龙冲击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大剂量环磷酰胺联合甲基泼尼龙冲击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60例狼疮性肾炎患者进行治疗对比,随机分成两组后给予常规组30例患者实施环磷酰胺+激素治疗,给予治疗组30例患者实施大剂量环磷酰胺联合甲基泼尼龙冲击治疗,对比两组狼疮性肾炎患者的治疗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抗ds-DNA转阴时间、尿蛋白消失时间、血尿缓解时间、ANA转阴时间及治疗优良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狼疮性肾炎患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狼疮性肾炎患者开展大剂量环磷酰胺联合甲基泼尼龙冲击治疗的治疗效果较高,促进患者各项体征及指标的恢复,利于预后。
张凯聪[9](2019)在《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特征及血浆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的意义研究》文中提出目的①探讨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的临床特征,指导临床用药。②血浆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ADMA)是一种内源性一氧化氮合成酶的抑制剂,与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炎症、氧化应激等有关,本研究探讨血浆ADMA在LN患者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①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2018年经肾穿刺活检术确诊为LN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征及治疗疗效。②用ELISA方法检测我院肾穿刺活检数据库中具有基线血标本的LN患者血浆ADMA水平,并在该数据库中选取微小病变型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及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血标本及健康人血标本作为对照,比较ADMA在LN、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及健康人群中的差异,并分析LN患者血浆ADMA值与病理类型、疗效、肾功能的关系。结果①纳入225例LN患者,发病年龄为34(25,44)岁,女性190例(84.4%),男女比例约1:5.4。男性LN患者eGFR明显低于女性患者[70(34,93)ml/min/1.73m2 vs.90(53,117)ml/min/1.73m2,P=0.012]。40.4%患者出现肾病综合征水平蛋白尿,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Ⅳ+Ⅴ型LN,共70例(31.1%)。Ⅳ/Ⅳ+Ⅴ型LN患者eGFR明显低于Ⅴ型LN(P<0.05)。128例患者(56.9%)获得完全缓解,48例患者(21.3%)获得部分缓解,死亡6例(2.7%)。环磷酰胺和霉酚酸酯诱导治疗Ⅲ/Ⅲ+Ⅴ型、Ⅳ/Ⅳ+Ⅴ型、Ⅴ型LN患者6个月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523)。②本研究纳入114名LN患者,52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及20例健康人。LN患者组血浆ADMA的水平[46.87(23.11,94.41)ng/ml]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组的血浆ADMA 水平比较[63.33(34.78,83.28)ng/ml]无显着性差异,但均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19.28(4.91,30.50)ng/ml],(P<0.05)。LN患者血浆ADMA水平与基线eGFR、血超氧化物歧化酶具有负相关性,与基线血胱抑素C、血β2微球蛋白具有正相关性(P<0.05)。弥漫增殖性LN患者血浆ADMA水平[57.80(37.91,123.23)ng/ml]分别显着高于局灶增殖性LN患者[37.05(13.29,80.59)ng/ml]、单纯膜性LN患者[25.24(16.13,49.78)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的血浆ADMA值是弥漫增殖性LN的独立相关因素(OR=1.012,95%CI:1.003-1.022,P=0.010)。血浆ADMA值诊断弥漫增殖性LN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07(95%CI:0.610-0.805),而血浆ADMA、补体C3及eGFR三者联合诊断弥漫增殖性LN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6(95%CI:0.713-0.879),分别高于血浆ADMA、补体C3及eGFR单独诊断弥漫增殖性LN的ROC曲线下面积(P<0.05)。低血浆ADMA水平是增殖性LN患者使用环磷酰胺诱导治疗获得完全缓解的独立保护因素(OR=0.978,95%CI:0.961-0.996,P<0.05)。结论①在我院肾病理活检证实的LN中,Ⅳ+Ⅴ型LN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其中,男性LN患者的肾脏损害较女性重。环磷酰胺和霉酚酸酯诱导治疗Ⅲ型、Ⅳ型、Ⅴ型、Ⅲ+Ⅴ型、Ⅳ+Ⅴ型LN的临床缓解率无显着性差异。②较高的血浆ADMA水平与弥漫增殖性LN独立相关,与eGFR、补体C3联合应用可能可以协助诊断弥漫增殖性LN。同时血浆ADMA低水平是增殖性LN患者接受环磷酰胺诱导治疗获得完全缓解的独立保护因素。综上所述,血浆ADMA可能是判断LN病理类型、预测治疗效果的新的生物学标志物。
秦登优,伍正彬,田恩,邓军辉,祁海峰[10](2018)在《他克莫司联合环磷酰胺和糖皮质激素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他克莫司联合环磷酰胺和糖皮质激素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2014年9月2017年9月笔者医院接诊96例狼疮性肾炎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8)和试验组(n=48)。对照组联合使用环磷酰胺和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他克莫司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临床资料、治疗后疗效评级与疗效相关指标、肾功能的改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病程、病理分型等一般临床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89.58%vs 52.08%,P<0.05)。试验组Scr、ds-DNA、C3、SLE-DAI改善幅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血肌酐、尿素氮和血清炎性因子均明显下降,但试验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67%vs 37.50%,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满意度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0.83%vs 47.92%,P<0.05)。结论联合应用他克莫司和环磷酰胺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优于环磷酰胺与糖皮质激素联用,且不明显增加不良反应,治疗后患者满意度更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二、男性与女性狼疮性肾炎临床对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男性与女性狼疮性肾炎临床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狼疮性肾炎患者临床特征及细胞因子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部分 狼疮性肾炎的临床队列研究 |
1 前言 |
2 实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观察指标 |
2.2.1 分组 |
2.2.2 临床资料收集 |
2.3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1.1 总体分析 |
3.1.2 两组之间的一般特征对比分析 |
3.2 SLEDAI-2000 |
3.3 抗核抗体谱、免疫指标 |
3.4 合并症 |
3.5 实验室指标 |
3.6 脏器受累 |
4 讨论 |
4.1 SLE的一般特征 |
4.2 LN与无肾脏受累SLE的比较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细胞因子分析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实验室指标、活动评估的收集 |
2.3 实验步骤 |
2.3.1 血液样本的收集及存储 |
2.3.2 人细胞因子蛋白组芯片检测 |
2.3.3 多因子检测技术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SLE与健康志愿者 |
3.2 细胞因子与肾功能不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3.3 细胞因子与临床实验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细胞因子在狼疮性肾炎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狼疮性肾炎合并抗磷脂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方法与材料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抗磷脂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中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3)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慢性肾衰竭文献研究 |
1 现代中医药诊治慢性肾衰竭的文献研究 |
1.1 资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结论 |
2 王钢教授学术观点的相关文献研究 |
2.1 病因病机 |
2.2 中医辨证分型 |
2.3 分子生物学机制 |
2.4 治疗经验 |
2.5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6 中西医结合防治 |
2.7 邹师经验总结及展望 |
2.8 结论 |
第二部分 慢性肾衰竭及数据挖掘技术理论研究 |
1 慢性肾衰竭中医诊治现状的理论研究 |
1.1 慢性肾衰竭的病名 |
1.2 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机 |
1.3 慢性肾衰竭的现代治疗进展 |
1.4 问题与展望 |
2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现状的研究 |
2.1 中医文献 |
2.2 中医证候 |
2.3 中医方剂 |
2.4 名老中医传承 |
2.5 中药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诊治慢性肾衰竭医案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数据采集 |
2.1 医案资料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3 数据清洗 |
4 数据分析 |
5 数据表达 |
5.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
5.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5.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
6 讨论 |
6.1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辨慢性肾衰竭的四诊要点分析 |
6.2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辨慢性肾衰竭病机证型分析 |
6.3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基本方药构思 |
6.4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用药的加减思路 |
第四部分 分层数据及典型病案 |
1 膜性肾病 |
1.1 膜性肾病分层数据 |
1.2 膜性肾病典型病案 |
2 IgA肾病 |
2.1 IgA肾病分层数据 |
2.2 IgA肾病典型病案 |
3 尿酸性肾病 |
3.1 尿酸性肾病分层数据 |
3.2 尿酸性肾病典型病案 |
4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
4.1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分层数据 |
4.2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典型病案 |
4.3 讨论 |
5 2型糖尿病性肾病 |
5.1 2型糖尿病性肾病分层数据 |
5.2 2型糖尿病性肾病典型病案 |
5.3 讨论 |
第五部分 导师经验 |
1 “肾劳”病名古今论证 |
1.1 古医籍考证 |
1.2 邹氏论“肾劳” |
1.3 数据论证 |
2 病因多变,虚实辨证 |
2.1 导师论述 |
2.2 数据论证 |
3 维护肾元,阴平阳秘 |
3.1 肾寓阴涵阳 |
3.2 肾气化封藏 |
3.3 保肾元大法 |
3.4 数据论证 |
4 和缓治本,多脏同调 |
4.1 补益肾元,平补平泻 |
4.2 顾护脾胃,以养先天 |
4.3 养肺滋肾,金水相生 |
4.4 滋肾养肝,乙癸同源 |
4.5 养心益肾,水火既济 |
5 清利活血,诊治关键 |
5.1 清热利湿 |
5.2 活血化瘀 |
6 疏滞泄浊,贯穿始终 |
6.1 利水泄浊 |
6.2 化湿泄浊 |
6.3 降逆泄浊 |
6.4 通腑泄浊 |
6.5 通络泄浊 |
6.6 疏风泄浊 |
第六部分 基于慢性肾衰竭诊治的导师访谈研究 |
1 访谈研究背景 |
2 访谈研究设计 |
3 资料转录与分析 |
4 撰写访谈报告 |
4.1 王钢教授对慢性肾衰竭中医病名的认识 |
4.2 王钢教授对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
4.3 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大法的经验 |
4.4 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组方用药特色 |
4.5 王钢教授重视慢性肾衰竭合并症的处理 |
4.6 王钢教授强调慢性肾衰竭治疗与调摄相结合 |
创新点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1. 二十四节气起源 |
2.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五运六气交接时刻的研究方法探讨 |
1. 经文解读 |
2. 天文历法溯源 |
3. 气象数据分析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 |
前言 |
(一) 以急诊患者禀赋特点分析运气交接节气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二) 以急诊患者疾病特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讨论 |
1 关于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可信度分析 |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
3 研究意义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以立春为运气起始节气的禀赋特点比较 |
附录2 2016-2018年大寒前后3节气的高发疾病 |
简历 |
(5)儿童期起病的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30例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取 |
1.2方法 |
1.2.1 首发表现 |
1.2.2 实验室检查 |
1.2.3治疗 |
1.2.4 远期并发症、预后及存活率 |
1.3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男性cSLE首发表现 |
2.2男性cSLE免疫学指标 |
2.3 男性cSLE肾活检病理结果 |
2.4 男性cSLE严重狼疮性肾炎治疗效果比较 |
2.5 男性cSLE患儿相关并发症及存活率 |
3 讨论 |
(6)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生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IgA肾病和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尿酸与肾功能及肾脏预后关系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高尿酸血症与肾小球疾病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大剂量环磷酰胺联合甲基泼尼龙冲击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治疗方法 |
1.1 基线资料 |
1.2 方法 |
1.3 疗效判定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9)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特征及血浆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的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 |
1.1 引言 |
1.2 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肾组织病理检查 |
1.2.3 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 |
1.2.4 治疗方案 |
1.2.5 疗效判断 |
1.2.6 随访时间 |
1.2.7 相关定义 |
1.2.8 统计方法 |
1.3 结果 |
1.3.1 一般资料 |
1.3.2 LN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征 |
1.3.3 不同性别亚组的LN患者临床数据分析 |
1.3.4 不同病理类型亚组的LN患者临床数据分析 |
1.3.5 LN患者总体治疗疗效 |
1.3.6 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比较 |
1.3.7 不同病理类型LN的疗效 |
1.3.8 环磷酰胺和霉酚酸酯治疗增殖性LN和膜性LN的疗效比较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章 血浆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在狼疮性肾炎患者中的水平及意义 |
2.1 引言 |
2.2 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临床数据收集 |
2.2.3 血液标本的收集 |
2.2.4 实验方法及操作步骤 |
2.2.5 病理分组 |
2.2.6 治疗方案 |
2.2.7 疗效判断 |
2.2.8 统计学处理 |
2.3 结果 |
2.3.1 一般资料 |
2.3.2 LN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浆ADMA的比较 |
2.3.3 LN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组、健康对照组性别间血浆ADMA的比较 |
2.3.4 LN组基线数据与血浆ADMA值的相关性分析 |
2.3.5 LN患者组病理类型分布 |
2.3.6 增殖性LN和膜性LN血浆ADMA的比较 |
2.3.7 LN患者发生弥漫增殖性LN的Logistics回归分析 |
2.3.8 诊断弥漫增殖性LN的ROC曲线分析 |
2.3.9 血浆ADMA值与LN患者诱导治疗6月疗效的关系 |
2.3.10 环磷酰胺诱导治疗增殖性LN不同疗效间的基线资料分析 |
2.3.11 环磷酰胺诱导治疗增殖性LN患者完全缓解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2.4 讨论 |
2.5 小结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
一、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二、会议(2018 CNA)壁报展示 |
致谢 |
(10)他克莫司联合环磷酰胺和糖皮质激素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四、男性与女性狼疮性肾炎临床对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狼疮性肾炎患者临床特征及细胞因子的分析[D]. 吴娇. 南昌大学, 2021(01)
- [2]狼疮性肾炎合并抗磷脂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D]. 余圣俨.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D]. 朱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D]. 加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儿童期起病的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30例临床特征分析[J]. 张宇,唐雪梅,汪利,王雅婷,徐莉,罗冲.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20(07)
- [6]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D]. 王曼. 郑州大学, 2020(02)
- [7]IgA肾病和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尿酸与肾功能及肾脏预后关系的对比分析[D]. 陶彩.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8]大剂量环磷酰胺联合甲基泼尼龙冲击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观察[J]. 胡振华.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14)
- [9]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特征及血浆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的意义研究[D]. 张凯聪.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9)
- [10]他克莫司联合环磷酰胺和糖皮质激素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观察[J]. 秦登优,伍正彬,田恩,邓军辉,祁海峰. 医学研究杂志,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