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计量认证审核员认证暨作风建设工作会议召开

上海市计量认证审核员认证暨作风建设工作会议召开

一、上海市计量认证评审员颁证暨行风建设工作会议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沈敏[1](2020)在《我国司法鉴定认证认可制度的构建和实践》文中指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关于司法鉴定机构认证认可的刚性要求开创了我国司法鉴定认证认可制度,使司法鉴定机构管理和司法鉴定活动模式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和国际化的层面。通过探究认证认可制度构建的背景动因,回顾认证认可的15年实践历程,纵观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为认证认可对于扭转我国司法鉴定行业自律程度不高、管理水平各异的局面;对于健全完善司法鉴定机构的准入机制,规范司法鉴定活动方式和水平;对于提高司法鉴定公信力,保障诉讼活动进程;对于我国司法鉴定走向世界和鉴定意见参与国际互认,具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同时提出在认证认可的法律规定、认证认可评审、认证认可与行业管理相衔接方面仍存在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以期为完善制度构建和行业管理提供参考。

上海材料研究所检测中心[2](2014)在《传承创新,继往开来——上材检测一体化运作15周年回顾(1998-2013年)》文中提出上海材料研究所开展理化检测工作可追溯到上海解放前夕,1946年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中央材料试验所即是上海材料研究所的前身。60多年来,上海材料研究所(以下简称材料所)的理化检测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材料所在为社会提供大量理化检测服务的基础上,率先系统地提出了材料的各

上海材料研究所检测中心[3](2014)在《传承创新,继往开来——上材检测一体化运作15周年回顾(1998-2013年)》文中提出上海材料研究所开展理化检测工作可追溯到上海解放前夕,1946年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中央材料试验所即是上海材料研究所的前身。60多年来,上海材料研究所(以下简称材料所)的理化检测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材料所在为社会提供大量理化检测服务的基础上,率先系统地提出了材料的各项检测方法,为新材料的研发提供了支撑。在理化

陈思[4](2013)在《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农产品地理标志是重要的区域特色农产品资源和品牌,也是农业知识产权和农耕文明的重要体现。我国是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大国,做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对于发展区域经济、打造特色品牌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知程度、管理体制、保护手段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制约发展的问题,亟需加以研究解决。本文运用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了区域经济、市场选择、打假维权和国际贸易等因素对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决定性影响。通过分析农产品地理标志与相关概念间的关系,提出了农产品地理标志具有权属相对公共性、生产限定性、市场相对垄断性、品牌效应连带性、物质和非物质整合性5个基本属性,提出农产品地理标志应当重点保护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生产方式、产品品质和人文历史4个核心要素,并对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总结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国际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取向和欧盟、美国、西班牙等典型国家(地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制度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国外发展特点及对我国的借鉴。系统研究了我国地理标志“一套名称、两种模式、三个部门”的管理体制,全面分析了农业、工商、质检三个部门在开展地理标志保护工作的法律依据、部门职能、登记程序、标志管理等情况,对比分析了各部门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了完善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体制的思路和方向。论文在全国范围内对种植、畜牧、渔业三个行业和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开展了全方位调查,对农业、工商、质检三个部门登记注册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分别进行了系统分析。根据行业调查结果,提出了稻米等6类特色资源的发展重点,建立了用于判断地区或行业发展重点的优势潜力指数R模型,据此模型对四大地区及各省份、各行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相应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策略建议。通过全面的问卷调查,对农产品地理标志政府管理者、登记持有人、标志使用人、市场消费者等相关行为主体进行了策略分析,全面研究了产业发展、政策制度、质量控制、标志使用、市场推广、消费意愿等方面情况,深入分析了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并对农产品地理标志生产企业、消费者、政府等相关行为主体进行了博弈分析,提出了均衡策略。最后,在综合分析基础上,本文从管理制度、技术支撑、服务保障3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对策建议。

郭平[5](2012)在《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学作为传承和研究高深学问的学术组织,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大学将承担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传承与创新文化的重要使命。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课题。本文以现代大学制度为视域,以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为中心,以大学内部治理运行机制为切入点,力图深入分析和论证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这对矛盾,对现代大学制度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分析现代大学制度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成因、演变与现状,阐明现代大学制度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确立深化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基本命题,提出现代大学制度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构架。力图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式构建,达到对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中具体实践的指导。基本思路是:建立“董事会(理事会)框架内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大学内部领导体制,健全“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师生参与”的共同治理模式,形成“党委政治权力、校长行政权力、教授学术权力、师生民主权力”的协调运行机制。本文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国内外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透视。首先进行归纳总结,将国外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划分为三种模式进行分析。其次,分析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要素的现状与大学“去行政化”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大学及其本质进行探讨。二是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架构。分析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理论基础,阐述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功能及其实现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董事会(理事会)框架内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三是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的党委领导。分析我国公办大学内部领导体制的历史演变,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必然性,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存在问题分析,提出健全完善党委领导的运行机制的路径。四是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的校长治校。分析校长治校是大学内部治理的关键,校长治校的机理分析,大学理念与校长治校模式,健全校长的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五是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的教授治学。分析教授治学的历史演进,教授治学的内涵与本质,我国大学落实教授治学的必要性,落实教授治学机制的路径。六是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制度保障。分析大学章程的内涵与特征、大学章程对于大学治理的意义,分析大学章程中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提出通过大学章程完善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

康晓玲[6](2006)在《技术性贸易壁垒经济分析》文中提出在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中,技术性贸易壁垒日益盛行,其作用和影响不断强化,对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三大贸易国,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受到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严重制约,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限制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研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形成机制、经济效应和对策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涵界定出发,在归纳和评价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涵义和本质进行了理论界定,指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具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基于市场失灵的保护,另一方面是一国政府以实现社会公共目的为由,制定技术性贸易壁垒以达到限制外国竞争性产品进入和保护国内产业和经济利益的目的。本文进而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从而总结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指出技术性贸易壁垒将成为21世纪国际贸易壁垒的主体。 本文在回顾和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理论渊源和在发达国家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概括。然后运用供求分析法分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形成的需求机制和供给机制,揭示了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和日益强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文章从数量抑制、价格抑制和动态抑制三个方面分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作用机制,然后在理论假设的基础上,运用均衡分析法分别对小国条件下和大国条件下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于进口国和出口国所可能产生的不同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分析。 文章结合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实践,指出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揭示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逆贸易影响和顺贸影响,并运用博弈分析法深入分析了产生逆贸影响的外部和内部原因。最后,本文提出了我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基本指导思想,即“正确识别,客观面对,积极突破,合理设置”,并构建了三位一体的运行框架,指出“企业——中介组织——政府——WTO争端解决机制”这一解决外贸冲突的途径。本文认为应积极构建我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

赵淼淼[7](2006)在《天津市行业商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在通过市场化推进公共治理结构变革,实现公共管理与公共组织整合的新公共管理运动背景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经济、社会转型。其间,“第三领域”的空间和作用有所扩大,出现了以行业商会与行业协会为代表的经济性非政府非营利社会组织,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面对经济、政治和社会体制以及思想意识的历史惯性的影响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提升经济发展素质的客观要求,政府主导的行业协会与民间性质的行业商会都面临进一步发展的困境。对行业组织进行系统性重构,走出一条真正适应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符合促进经济发展、完善经济体制、建设政治文明、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行业商会发展之路显得犹为紧迫。为此,进一步研究行业商会的特征、作用、生成途径、组织原则和社会定位,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规范行业商会发展、发挥行业商会作用的公共政策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在总结行业商会历史沿革、比较海外行业组织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以大量数据和事例对天津市行业商会、行业协会进行了性质、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归纳了行业商会与行业协会的不同特点,较客观地提出了构建新型行业组织管理体系,促进行业组织民间化、市场化、规范化发展以及防范并抑制其负面作用的政策建议,从而就实现行业组织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一些策略,以期对天津的行业组织改革发展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王波[8](2005)在《基于公众价值的我国小城镇政府绩效评估模式研究》文中提出为什么需要评估政府绩效呢?答案显然是评估会带来某些好处。但我们又如何得知政府绩效评估会取得收益呢?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私营部门的作法中获得答案。因为所有的企业都在评估它们的绩效,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私营部门往往比公共部门管理得更好。然而麻烦的是,政府绩效评估并不适用私营部门评估绩效时惯用的财务比率指标。那么政府究竟该评估哪些指标,又如何去实施评估呢?我们有必要知道:政府是必须评估绩效,但政府绩效评估活动本身并不是目的。公共管理者们之所以会进行绩效评估,主要还是为了有效地利用评估信息以达到某种具体的管理目的。例如公共管理者们可以利用绩效信息完成以下10大任务:响应政治官员、社会公众对绩效汇报的需求;提出预算申请;编制内部预算;发现绩效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激励;绩效签约;评价;辅助战略规划;赢得公众信任;改善公共服务。更进一步来说,作为整体管理战略的一部分,公共管理者们可以利用绩效评估指标完成评价、控制、预算、激励、宣传、表扬、学习和改善这8大管理目的。其中改善公共服务是政府绩效评估最基本的目的,而提高汇报责任能力及增进与公众间的沟通则是改善目的中最重要的两项功能。由此可见,对于绩效评估而言,公共管理者真正的目的只有一个即提高绩效。其它目的都只是为了达到提高绩效这个最终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但并没有一套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是完全适用于以上所有目的的,所以公共管理者们不应该试图寻求一套完美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事实上,公共管理者可以利用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来满足不同的目的,公共管理者需要慎重考虑政府的管理目的,并选取适应以上目的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此外,不同的主体往往有着不同的目的,例如公众就有着与公共管理者不同的目的。因此,本论文把评估的着眼点放在了社会大众上,而不是机构内部本身。 另一方面,委托-代理关系是一种最古老、最普遍的社会作用模式;它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当事人之间发生的,其中一方是代理人,他代表另一方即委托人的利益进行相关决策,并获取某种报酬。委托-代理理论是针对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一种新型经济学理论,它主要研究如何激励代理人为了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而工作。社会共同体规模大、成员多且分散,而作为委托人的公众其利益十分分散、行为能力较弱、监督力度有限。所以公众的监督成本与收益常常严重不对称,甚至公众的监督可能对改善代理人的行动毫无影响,以上现象促使公众大都采取“搭便车”的自利选择,这进一步降低了对政府提高效率的激励,使得政府“代理人问题”具有高发性。同时政府机构的绩效往往难以衡量,因此委托-代理理

宋键[9](2003)在《上海市计量认证评审员颁证暨行风建设工作会议召开》文中提出 2003年10月22日,计量处主持召开了上海市计量认证评审员颁证暨行风建设工作会议,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翁祖亮副局长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这次会议是贯彻落实市府领导、市质量技监局领导加强对本市中介检测机构监管要求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作为计量认

上海市技监局[10](1997)在《上海市技术监督局实行政务公开》文中认为上海市技术监督局为加强行风建设,不久前实行政务公开,向社会公布了政务公开项目及工作人员办事纪律“八个不准”。本刊刊登了市技监局实行政务公开项目及办事纪律的全部内容。

二、上海市计量认证评审员颁证暨行风建设工作会议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市计量认证评审员颁证暨行风建设工作会议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司法鉴定认证认可制度的构建和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司法鉴定认证认可制度构建的动因
    1.1 国际司法鉴定机构的认可背景
    1.2 国内司法鉴定机构的认证认可背景
    1.3《决定》关于“认证认可”条款背景
2 司法鉴定认证认可制度构建的必要性
    2.1 认证认可有助于推进司法鉴定公信力建设
    2.2 认证认可有助于推进诉讼活动的顺利运行
    2.3 认证认可有助于推进司法鉴定意见的国际互认
3 我国司法鉴定认证认可实践及效果
    3.1 司法鉴定机构认证认可实践
    3.2 司法鉴定机构能力验证实践
    3.3 司法鉴定机构认证认可的成效
4 问题与启示
    4.1 提升司法鉴定机构认证认可的有效性
    4.2 加强行业管理与认证认可的政策衔接
    4.3 完善关于司法鉴定认证认可的法律规定

(2)传承创新,继往开来——上材检测一体化运作15周年回顾(1998-2013年)(论文提纲范文)

1检测业务与日俱增,经济收入屡创新高
2检测能力突飞猛进,服务资质权威全面
3质量体系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日趋规范
4检测领域全面拓展,服务市场不断扩大
5基础建设旧貌新颜,检测设备快高精尖
6学科专业调整优化,人才资源形成团队
7标样品种年年推新,标样销售节节攀升
8检测科研齐头并进,LIMS系统国内率先
9学会工作卓有成效,培训会议红红火火
10客服举措推陈出新,品牌推广百尺竿头
11企业文化有声有色,荣誉成绩精彩闪亮

(3)传承创新,继往开来——上材检测一体化运作15周年回顾(1998-2013年)(论文提纲范文)

1 检测业务与日俱增, 经济收入屡创新高
2 检测能力突飞猛进, 服务资质权威全面
3 质量体系不断完善, 管理制度日趋规范
4 检测领域全面拓展, 服务市场不断扩大
5 基础建设旧貌新颜, 检测设备快高精尖
6 学科专业调整优化, 人才资源形成团队
7 标样品种年年推新, 标样销售节节攀升
8 检测科研齐头并进, LIMS系统国内率先
9 学会工作卓有成效, 培训会议红红火火
1 0 客服举措推陈出新, 品牌推广百尺竿头
1 1 企业文化有声有色, 荣誉成绩精彩闪亮

(4)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及概念形成
        1.1.2 文献综述
        1.1.3 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识论
    2.1 农产品地理标志形成原因
        2.1.1 区域经济对农产品地理标志形成的影响
        2.1.2 消费选择对农产品地理标志形成的影响
        2.1.3 维权保真需求对农产品地理标志形成的影响
        2.1.4 国际贸易对农产品地理标志形成的影响
    2.2 农产品地理标志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2.2.1 农产品地理标志与通用名称
        2.2.2 农产品地理标志与货源标记、原产地名称的关系
        2.2.3 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的关系
        2.2.4 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品种的关系
        2.2.5 农产品地理标志与其他质量安全认证产品的关系
        2.2.6 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名特优农产品的关系
    2.3 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基本属性
        2.3.1 权属的相对公共性
        2.3.2 生产地域和规模的限定性
        2.3.3 市场的相对垄断性
        2.3.4 品牌影响的放大效应
        2.3.5 物质和非物质的整合性
    2.4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核心要素
        2.4.1 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
        2.4.2 独特的生产方式
        2.4.3 独特的产品品质
        2.4.4 独特的人文历史因素
    2.5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功能作用
        2.5.1 对生态效益的影响
        2.5.2 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2.5.3 对社会效益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产品地理标志国际保护特征分析
    3.1 国际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取向分析
        3.1.1 国际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基本情况
        3.1.2 模式选择
        3.1.3 管理体制
        3.1.4 地理标志保护国际机构
    3.2 典型国家和地区保护制度分析
        3.2.1 专门法保护模式——欧盟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分析
        3.2.2 商标法保护模式——美国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分析
        3.2.3 混合保护模式——西班牙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分析
    3.3 农产品地理标志国际保护的特点及发展重点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体制策略分析
    4.1 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历程
        4.1.1 理念引进阶段
        4.1.2 概念形成阶段
        4.1.3 多头发展阶段
    4.2 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分析
        4.2.1 农业部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4.2.2 工商部门地理标志商标注册情况
        4.2.3 质检部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情况
    4.3 各部门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对比分析
        4.3.1 农业部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作优劣势分析
        4.3.2 工商部门地理标志保护工作优劣势分析
        4.3.3 质检部门地理标志保护工作优劣势分析
        4.3.4 各部门管理体制对比分析
    4.4 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体制发展思路和建议
        4.4.1 国家总体规划思路
        4.4.2 针对性发展建议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保护策略分析
    5.1 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分析
        5.1.1 总体资源分析
        5.1.2 各区域产品资源分析
        5.1.3 各行业产品资源分析
    5.2 全国已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分析
        5.2.1 农业部门登记产品分析
        5.2.2 工商部门注册产品分析
        5.2.3 质检部门登记产品分析
        5.2.4 全国综合登记情况分析
    5.3 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发展策略
        5.3.1 从产品类别角度分析
        5.3.2 从区域及行业角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产品地理标志行为主体策略分析
    6.1 政府管理者行为分析
        6.1.1 制度政策状况
        6.1.2 官方质量控制状况
        6.1.3 标志使用管理状况
        6.1.4 市场推广情况
    6.2 登记持有人行为分析
        6.2.1 产业发展状况
        6.2.2 制度体系建设状况
        6.2.3 质量控制状况
        6.2.4 标志使用管理状况
        6.2.5 市场推广情况
    6.3 标志使用人行为分析
        6.3.1 生产企业行为分析
        6.3.2 农户行为分析
    6.4 市场消费者行为分析
        6.4.1 北京市场消费情况分析
        6.4.2 市场消费选择实证分析
    6.5 各方博弈分析
        6.5.1 博弈设定
        6.5.2 利益相关者博弈模型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完善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对策建议
    7.1 关于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管理制度
        7.1.1 健全法律法规
        7.1.2 完善管理制度
        7.1.3 加强体系队伍建设
    7.2 关于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技术支撑
        7.2.1 加快标准规范制定
        7.2.2 强化科学技术研究
        7.2.3 加强产品质量控制
    7.3 关于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服务保障
        7.3.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7.3.2 强化品牌宣传和消费引导
        7.3.3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及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5)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国内外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透视
    一、国外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及其模式
        (一) 校外利益集团组成的董事会治理模式
        (二) 校内利益代表组成的权力机构治理模式
        (三) 校内外结合的权力机构治理模式
    二、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历史演变
        (一) 我国近代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萌芽
        (二) 民国时期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发展变革
        (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演变
    三、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分析
        (一) 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变迁的特征
        (二) 大学内部治理结构要素的现状
        (三) 我国大学“去行政化”问题
    四、基于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大学本质
        (一) 大学的异化
        (二) 大学的本质
第二章 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构架
    一、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理论基础
        (一) 系统理论与大学内部治理结构
        (二) 治理理论与大学内部治理结构
        (三)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大学内部治理结构
        (四) 管理理论与大学内部治理结构
    二、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功能及其实现
        (一) 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功能的内涵
        (二) 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功能的基本特点
        (三) 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功能的表现
        (四) 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功能的实现路径
    三、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基本框架
        (一)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核心
        (二) 董事会(理事会)制度是现代大学内部的重要标志
        (三) 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总体设计
第三章 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的党委领导
    一、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必要性
        (一) 我国《高等教育法》确认的高等学校内部领导体制
        (二) 符合高校治理的普遍规律的内部领导体制
        (三) 内涵丰富、制度优越的高校内部领导体制
    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教育法律法规之间表述上的模糊与冲突
        (二) 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运行中的矛盾与障碍
        (三) 党委权力与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健全高校党委领导的运行机制
        (一) 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基本思路
        (二) 完善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
        (三) 探索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多元模式
第四章 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的校长治校
    一、校长治校的机理分析
        (一) 校长在学术权力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 校长在治校中的角色分析
        (三) 校长治校中的权力影响
    二、大学理念与与校长治校
        (一) 关于大学理念
        (二) 理念引领:大学校长治校之道
    三、完善校长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
第五章 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的教授治学
    一、教授治学的历史性和必要性
        (一) 国内外大学教授治学的历史演进
        (二) 我国公办大学教授治学的必要性
    二、教授治学的内涵与本质
        (一) 教授治学的内涵
        (二) 教授治学的本质
    三、教授治学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一) 建立和完善教授委员会
        (二) 建立和完善学术委员会
第六章 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制度保障
    一、大学章程与大学治理
        (一) 大学章程的内涵
        (二) 大学章程的特征
        (三) 大学章程对大学治理的意义
    二、大学章程中的内部治理结构
        (一) 国外大学章程中的内部治理结构
        (二) 港澳台地区大学章程中的内部治理结构
        (三) 我国公办大学章程中的内部治理结构
    三、通过章程制定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
        (一) 案例:南方科技大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的探索
        (二) 案例:YB大学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探索
结语
    一、论文的主要结论及其创新之处
    二、论文存在的问题和有待完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6)技术性贸易壁垒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0.1 选题背景与意义
    0.2 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文献综述
        0.2.1 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状况
        0.2.2 国内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状况
    0.3 论文结构安排
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理论界定
    1.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涵
        1.1.1 观点综述
        1.1.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涵义
        1.1.3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本质
    1.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1.2.1 技术性贸易措施
        1.2.2 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
        1.2.3 包装和标签要求
        1.2.4 信息技术壁垒
        1.2.5 绿色壁垒
    1.3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
        1.3.1 形式上的合法性
        1.3.2 本质上的双重性
        1.3.3 内容上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1.3.4 手段上的隐蔽性和灵活性
        1.3.5 做法上的歧视性
        1.3.6 作用机制上的循环性
        1.3.7 实施中的争议性
        1.3.8 作用效果上的双刃性
2. 贸易保护理论与技术性贸易壁垒
    2.1 国际贸易保护政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2.1.1 贸易保护的理论综述
        2.1.2 贸易保护的实证研究
        2.1.3 贸易壁垒
    2.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2.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现状
        2.2.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
3.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机制
    3.1 需求机制
        3.1.1 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和普遍认可
        3.1.2 克服市场失灵的需要
        3.1.3 寻求新贸易保护手段的需要
    3.2 供给机制
        3.2.1 各国技术性措施间的差异
        3.2.2 各国政府间的博弈
        3.2.3 技术性贸易壁垒国际约束的局限
        3.2.4 国际贸易中涉及的技术性问题的日趋复杂性
        3.2.5 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
4.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效应分析
    4.1 作用机制
        4.1.1 数量抑制效应
        4.1.2 价格抑制效应
        4.1.3 动态抑制效应
    4.2 进口国的经济效应分析
        4.2.1 进口小国的经济效应分析
        4.2.2 进口大国的经济效应分析
    4.3 出口国的经济效应分析
        4.3.1 消费者效应
        4.3.2 产业效应
        4.3.3 福利净效应
5. 技术性贸易壁垒与我国对外贸易
    5.1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逆贸易影响
        5.1.1 限制我国出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和趋势
        5.1.2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逆贸易影响分析
    5.2 我国外贸出口频繁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的原因
        5.2.1 对传统贸易壁垒替代的需要
        5.2.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多米诺效应
        5.2.3 制衡机制的缺乏
        5.2.4 薄弱的情报系统
        5.2.5 不正确的发展观导致的环境恶化
    5.3 TBT对我国出口的顺贸易影响
        5.3.1 推动产品和技术的创新
        5.3.2 推动合格评定制度的发展
        5.3.3 推动技术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5.3.4 提高生产企业的消费者意识
        5.3.5 提高国民的环境意识
6. 我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6.1 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指导思想和整体运行框架
        6.1.1 指导思想
        6.1.2 总体运行框架
    6.2 政府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6.2.1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体系
        6.2.2 构建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
        6.2.3 推进国际认证
        6.2.4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6.2.5 加快技术法规体系的建设
        6.2.6 加强对WTO规则的研究和利用
    6.3 行业协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6.3.1 国外行业协会发展的模式和特点
        6.3.2 行业组织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有优势
        6.3.3 我国行业协会的现状
        6.3.4 我国行业协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6.4 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6.4.1 认真研究《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
        6.4.2 加强全面质量管理
        6.4.3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6.4.4 作好计量和成本核算基础工作
        6.4.5 积极申请国际认证
        6.4.6 树立环保观念,实现清洁生产和绿色营销
        6.4.7 进行海外投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天津市行业商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天津行业商会的发展与面临的问题
    1.1 行业商会概述
    1.2 中国行业组织发展历程
    1.3 天津行业组织的发展
    1.4 中国行业商会与行业协会的区别
    1.5 天津行业商会面临的问题
第二章 商会作用的理论分析
    2.1 新公共管理下的商会
    2.2 行业商会是社会自组织活动
    2.3 行业商会与行业自律
    2.4 行业商会与利益集团
第三章 国外行业组织的发展经验
    3.1 国外行业组织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3.2 国外行业组织的类型和特点
    3.3 国外行业组织的作用
    3.4 国外及海外行业组织的典型活动
第四章 发挥商会作用的公共政策
    4.1 商会与促进经济发展政策
    4.2 商会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政策
    4.3 商会与构建和谐社会政策
第五章 发展天津行业商会的政策建议
    5.1 政会脱钩,促进实现行业商会民间化
    5.2 促进行业商会市场化
    5.3 优化行业商会发展的制度环境
    5.4 促进行业商会治理结构的改进和规范
    5.5 抑制行业商会的负面作用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公众价值的我国小城镇政府绩效评估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1.1 小城镇建设、管理的战略重要性
        1.1.2 加强政府绩效评估的迫切性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1 政府绩效评估的用途
        1.2.2 政府绩效评估的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基础——政府的汇报责任
        1.3.2 政府绩效评估的理念
        1.3.3 政府绩效评估的目的
        1.3.4 政府绩效评估需要的评判标准
        1.3.5 政府绩效评估的局限性
        1.3.6 政府绩效评估本身的质量
        1.3.7 政府绩效评估体系设计的原则
        1.3.8 政府绩效评估面临的挑战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目的和创新性
        1.5.1 研究的目的
        1.5.2 论文的创新性及其价值
    1.6 论文总体结构安排
第2章 我国小城镇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
    2.1 对“政府”的界定
        2.1.1 广义“政府”
        2.1.2 狭义“政府”
        2.1.3 我国宪法对“政府”的解释
    2.2 “行政管理”的内涵
        2.2.1 行政
        2.2.2 管理
        2.2.3 行政管理
        2.2.4 公共行政
        2.2.5 公共管理
        2.2.6 治理
    2.3 政府职能存在的理由
        2.3.1 哲学视角
        2.3.2 经济学视角
    2.4 “政府职能”的定义
        2.4.1 字面定义
        2.4.2 内涵定义
        2.4.3 “政府职能”的含义
    2.5 政府职能的分类及其构成
        2.5.1 国家本质视角
        2.5.2 国家职能视角
        2.5.3 职能层次视角
        2.5.4 管理作用视角
        2.5.5 职能运行视角
        2.5.6 管理领域视角
        2.5.7 政府规模视角
        2.5.8 干预程度视角
        2.5.9 管理范围视角
        2.5.10 功能目标视角
    2.6 我国小城镇政府的基本管理职能
    2.7 我国小城镇政府的具体管理任务
        2.7.1 为法律和产权奠定基础
        2.7.2 维持宽松的政策环境
        2.7.3 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
        2.7.4 保护承受力差的阶层
        2.7.5 保护自然环境
        2.7.6 放开市场
        2.7.7 提供更好的必要法规,以培育市场
        2.7.8 实施产业政策,进行积极干预
    2.8 当前的职能转变方向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小城镇政府的行政管理模式
    3.1 公共行政模式——传统行政管理模式
        3.1.1 公共行政模式的理论基石
        3.1.2 公共行政模式的特征
        3.1.3 公共行政模式的革命性
        3.1.4 科学行政模式的细分
    3.2 新公共行政模式
        3.2.1 新公共行政模式的典型特征
        3.2.2 新公共行政模式的发展
        3.2.3 新公共行政面临的障碍
    3.3 新公共管理模式——后层级制模式
        3.3.1 公共管理模式形成的背景
        3.3.2 公共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
        3.3.3 公共管理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3.3.4 公共管理模式的细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政府绩效评估实践与现有政府绩效评估模式
    4.1 国内外政府的绩效评估实践活动
        4.1.1 美国
        4.1.2 英国
        4.1.3 中国
    4.2 评估主体
        4.2.1 内部评估主体
        4.2.2 外部评估主体
    4.3 评估内容
        4.3.1 基本内容
        4.3.2 具体内容
    4.4 评估步骤
        4.4.1 鉴别要评估的项目
        4.4.2 陈述目的并界定所期望的结果
        4.4.3 选择衡量标准或指标
        4.4.4 设立业绩和结果(成就目标)的标准
        4.4.5 监督结果
        4.4.6 业绩报告
        4.4.7 使用结果和业绩信息
    4.5 评估系统
        4.5.1 结果导向模型
        4.5.2 绩效评估战略模型
        4.5.3 Ghobadian & Ashworth的通用模型
        4.5.4 全面绩效评估模型
        4.5.5 汇报责任模型
        4.5.6 CAP模型
        4.5.7 反馈系统
        4.5.8 公共治理模型
    4.6 评估模型
        4.6.1 生产或成本函数
        4.6.2 生产率测定
        4.6.3 成本-收益分析
        4.6.4 绩效比率模型
        4.6.5 线性规划模型
    4.7 绩效评估的应用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公众价值的小城镇政府绩效评估模式
    5.1 构建新型政府绩效评估模式的必要性
    5.2 从“顾客价值”理论出发定义“公众价值”
        5.2.1 “顾客价值”理念的提出
        5.2.2 “顾客价值”的相关概念
        5.2.3 顾客感知价值的概念模型
        5.2.4 “公众价值”的定义
    5.3 公众价值的内涵
        5.3.1 服务质量感知
        5.3.2 代价感知
    5.4 公众价值的实现
        5.4.1 公众价值的实现路径
        5.4.2 公众价值的实现步骤
        5.4.3 公众价值的三个实现层面
        5.4.4 公众价值的三种实现水平
    5.5 公共服务质量的评估
        5.5.1 特性维度
        5.5.2 共性维度
    5.6 评估的实施
        5.6.1 对职能履行指标的调研
        5.6.2 公众主观感知调研
    5.7 公共服务的效率测定
    5.8 标杆确立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6.2.1 零缺陷质量改进文化
        6.2.2 竞争性管理原则
        6.2.3 质量改进计划
参考文献
    英文
    中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上海市计量认证评审员颁证暨行风建设工作会议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司法鉴定认证认可制度的构建和实践[J]. 沈敏. 中国司法鉴定, 2020(05)
  • [2]传承创新,继往开来——上材检测一体化运作15周年回顾(1998-2013年)[J]. 上海材料研究所检测中心.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14(01)
  • [3]传承创新,继往开来——上材检测一体化运作15周年回顾(1998-2013年)[J]. 上海材料研究所检测中心.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2014(01)
  • [4]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对策研究[D]. 陈思.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3)
  • [5]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D]. 郭平. 西南大学, 2012(11)
  • [6]技术性贸易壁垒经济分析[D]. 康晓玲. 西北大学, 2006(11)
  • [7]天津市行业商会发展研究[D]. 赵淼淼. 天津大学, 2006(01)
  • [8]基于公众价值的我国小城镇政府绩效评估模式研究[D]. 王波. 同济大学, 2005(06)
  • [9]上海市计量认证评审员颁证暨行风建设工作会议召开[J]. 宋键. 上海计量测试, 2003(06)
  • [10]上海市技术监督局实行政务公开[J]. 上海市技监局. 上海计量测试, 1997(04)

标签:;  ;  ;  ;  ;  

上海市计量认证审核员认证暨作风建设工作会议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