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广告中修辞格的运用

中国文字广告中修辞格的运用

一、汉语书面广告对修辞格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黄海静[1](2021)在《初中语文修辞格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岳靖[2](2021)在《英语母语者汉语修辞格习得研究》文中指出修辞格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使语言表达更加得体。本文基于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英语母语者的作文语料,对英语母语者汉语修辞格的习得情况进行考察,统计分析了英语母语者汉语修辞格的正确使用情况和偏误使用情况,并对比分析了英语母语者与汉语本族语者汉语修辞格的使用情况。主要结论如下:第一,英语母语者作文语料中出现的汉语修辞格的种类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仿词、反语、婉曲、对偶、排比、层递、顶真、回环、对比、映衬、反复、设问、反问共17种。各修辞格使用频率的高低顺序为:排比>对比>比喻>反问>设问>婉曲>映衬>比拟>借代>对偶>夸张>反复>层递>反语>顶真=仿词=回环。初级阶段的英语母语者共使用了16种汉语修辞格,中级阶段为14种,高级阶段为16种。不同汉语水平的英语母语者对汉语修辞格的使用频率顺序为:高级阶段>中级阶段>初级阶段。第二,同汉语本族语者相比,英语母语者使用的汉语修辞格种类相对较少,缺少双关和拈连;英语母语者部分修辞格的使用频率要低于汉语本族语者,例如比喻、比拟、层递等。不同阶段英语母语者汉语修辞格正确使用频率存在差异,不同阶段英语母语者对汉语修辞格正确使用频率的顺序为:高级阶段>中级阶段>初级阶段。第三,英语母语者汉语修辞格偏误率的高低顺序为:回环>层递>顶真=反复>排比>借代>映衬>反问>对偶>对比>比拟>设问>比喻>婉曲>夸张>仿词=反语。英语母语者汉语修辞格的偏误类型有多种,因汉语语法知识掌握不牢固而产生的偏误居于首位,居于第二位的是不恰当的创造,文化差异的影响最小。本文基于英语母语者汉语修辞格习得情况,针对对外汉语修辞格教学提出一些教学建议,并以若干汉语修辞格为例,设计教案。希望本文的研究内容能够为对外汉语修辞格教学增砖添瓦。

张宇生[3](2021)在《高中生优秀议论文语篇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高中生优秀议论文语篇为研究对象,运用语篇学、语用学等相关理论,采用统计分析、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等方法,对高中生优秀议论文的言语交际结构、语篇结构、修辞特点及衔接手段等进行了考察,这既能够丰富汉语语篇学的研究内容,为其发掘新的研究对象,又有助于把握优秀议论文语篇建构的一些重要元素,为高中议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共分为四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内容及意义、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并对有关语篇概念、语篇结构以及语篇衔接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第二章主要讨论了高中生优秀议论文语篇的言语交际结构和语篇结构。一方面,高中生优秀议论文语篇的建构是一种以书面语为交际形式、单向传递语篇信息的言语交际活动,本文对该类语篇的交际主体、交际语境和交际意图进行了详细解读。另一方面,该类语篇常用的语篇结构形式有“分论点—论据—评论”复现式和“问题—分析—解决”式两种,其形成主要受语篇建构策略的继承和学生语言能力两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三章从词汇、句子和修辞格三方面考察了高中生优秀议论文语篇的修辞特征。在词汇上,该类语篇善于运用文言词语、成语、四字格以及专有名词等;在句子上,该类语篇善于编排整句和综合运用各种句类;在修辞格上,该类语篇除大量运用排比、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外,还能够花式引用、仿拟古文诗词,美化语篇。第四章立足于语篇衔接理论对高中生优秀议论文语篇的衔接手段进行了分析。该类语篇运用的衔接手段主要有指称衔接、原词复现、近义词语同现、同构衔接和逻辑衔接,其中,同构衔接是高中生优秀议论文语篇中最典型的衔接手段,可使议论文语篇的结构层次更清晰,增强语篇衔接力。与非优秀语篇相比,该类语篇在逻辑衔接的把握上能够更准确、恰当。最后,本文在结论部分总结了主要观点以及不足之处。

陆雅东[4](2021)在《网络辩论综艺节目辩论话语的多模态研究 ——以《奇葩说》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非语言因素在交际中的作用,为了更加全面和深入地对话语表达进行分析,同时关注语言模态和非语言模态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应运而生。近年来,出现了以辩论活动为基本的网络辩论综艺节目,节目中选手需要既要在辩论中确保话语的说服力,还要为了保证节目效果而增强话语的幽默性,其辩论话语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奇葩说》作为网络辩论综艺节目的典型范例,其话题涉及大量当代生活的热门话题,与当代年轻人的感情、工作与生活紧密关联。本文立足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以《奇葩说》第五季24期节目为语料,以定性分析为主,辅之以一定的定量分析,对网络辩论综艺节目中选手的辩论话语进行了多模态分析,试图探索其对语言模态符号资源和非语言模态符号资源的使用规律,以期对我们的日常表达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分别对网络辩论综艺节目中的辩论话语的语言模态、非语言模态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辩手的辩论话语中,其在语言模态上在微观语用层面主要采用了语音策略、词汇策略和修辞格策略,在宏观语用层面主要涵盖驳斥对手的语用策略、自我支撑的语用策略和取悦第三方的语用策略;在非语言模态上,应用了身体语言和客体语言,身体语言包括副语言、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客体语言主要包括客体声音和道具;从多模态互动角度看,在辩手的辩论话语中,语言模态处于主体地位,传达主要信息,但是非语言模态起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为话语的情感信息传递以及提升话语表现力做出了很大贡献。非语言模态与语言模态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三类:正向互补、反向互补以及非互补。在多数时候,非语言模态传递的信息都是对语言模态传递的信息起补充、解释、强化、重复等正向互补作用。在有些时候,使用非语言模态传递和语言模态相反的信息可以起到很好的幽默效果。

李诗佳[5](2021)在《高级阶段留学生修辞格使用情况考察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建淳[6](2021)在《近代哈尔滨城市现代化转型下的报纸广告研究》文中认为在中国广告史的发展历程当中,近代报纸广告业的发展可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其发展之迅速,无论是在中国广告史的纵向比对中还是与同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广告业横向比较,其丰富与复杂性皆是无所出其右。而作为一种重要的讯息存留和传播手段,近代报纸广告反映并保留了当时社会人文环境以及艺术、审美等城市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哈尔滨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极具代表性的城市,这座城市,伴随着殖民和主权独立的抗争,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报纸广告成为其城市现代性转化的见证者,记录了哈尔滨从一个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北方渔村发展为一个具有高度社会分工的现代都市的历史过程。本文选取了1921年至1945年间的《滨江时报》和《大北新报》的广告为研究对象,分类梳理这两个办报经历与哈尔滨城市始建到形成较为同步的两份报纸中的广告内容与设计形式之变,研究报纸广告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其发展、运营、设计、内容和表现的特点变化及内在规律,力图对报纸广告所反映的哈尔滨市民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进行把握。探讨近代中国一个经历曲折的近代移民城市在形成过程中,城市社会、经济现代性转化中的文化线索和文化表现。探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转变如何改变了哈尔滨城市的生活方式,进而引起哈尔滨文化和艺术的现代性转化。绪论为第一章,总结了本文的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创新点。正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二章,以哈尔滨的多元文化历史为研究起点展开,关注到在这些多元文化的介入下催生的哈尔滨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商品经济的建立,又由于商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广告业的兴起,进而关注以《滨江时报》、《大北新报》为代表的报纸广告行业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为第三、四、五章,本文将这一时期的报纸广告分为三大类,分别从工业化、商品西化和女性文化三个侧面来揭示哈尔滨城市的现代性转化线索。哈尔滨的城市现代性以工业生产摆脱农业、渔猎等自然经济为开端,在沙俄和日本殖民者的推动下,哈尔滨在20世纪上半叶成为了一座现代工业化城市。这种工业化以工业商品的形式改变了哈尔滨市民的生活。在此基础上,外来文化也携带着外来商品进入哈尔滨,这些与传统中国商品有着相似市场的西化商品在逐渐改变了哈尔滨市民的消费习惯。针对女性的消费和男女平等的现代思潮冲击了传统儒家文化下的女性伦理与形象。最后,这些商业化因素都在报纸广告中得以体现并获得传播,最终被保存了下来。报纸广告承载了哈尔滨从一个传统的农业渔村发展为现代都市的过程,从工业化、商品西化到女性文化的崛起,这每一方面都是奠定现代都市、现代文化的基础。最终它以一种消费主义的形式——广告——将这一现代商业文化表现的形式记录下来,从内容到形式都叙述了近代哈尔滨这座城市在形成时期的现代性特征。第三部分为第六章,整体看待了以《滨江时报》、《大北新报》为代表的报刊广告在近代城市化进程中的信息交流和新知传播中的作用,在广告逐渐获得丰富表达的进程中总结其与商业发展、消费文化的关系,与商业法制建设的关系,同时也暴露了其时而低俗趋利的时代局限。在整个报刊发展和近代城市形成过程中,市民的城市社会性的转化,尤其是报刊中艺术文化的传播和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和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城市的现代性审美的产生,报纸广告的内容和形式成为现代性文化转化为城市现代性审美的媒介。最后,文章将哈尔滨城市的近代报纸广告放入近代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出的时空框架中审视,其特殊的城市发展经历带有了明晰的时代特点,城市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意义重大,论文结论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报纸本身的发展和传播就是城市现代转化的组成和推动。其次,从其展现的内容可看到社会现代转化过程的光明与阴暗的正反全貌。最后,报纸广告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其发展演变最终表现为无法直观量化的城市审美文化的形成和转化。

谯小莉[7](2020)在《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外国留学生词语修辞偏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留学生汉语习得偏误研究,学界主要关注语音、词汇、语法偏误,修辞偏误主要关注辞格偏误。本文尝试考察留学生在汉语书面表达中的词语修辞偏误,并从教材、教学、习得三方面分析留学生词语修辞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建议,以期能促进汉语二语的词语修辞教学。论文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主要统计A,B,C三类证书等级的留学生作文,发现词语修辞偏误情况主要表现为:(1)留学生的词语修辞能力整体偏弱,主要偏误类型有四类:词义偏误、交际对象偏误、语体偏误、语境偏误;(2)词义修辞偏误最为普遍,其中C级证书的留学生词语修辞偏误最为突出;(3)B级和A级证书的留学生词语修辞偏误主要集中在语体偏误和语境偏误。

关永皓[8](2020)在《基于语篇连贯视角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日译研究》文中提出翻译研究的方法、路径、范式在不断翻新,翻译理论也越来越丰富,翻译不应被看作是一个简单的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行为,而应同时兼顾语言、跨文化交际、语篇特征等属性,以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待。本论文认为,翻译的直接对象应该是原文语篇,而翻译的最后成果则是译文语篇。因此,本论文从语言学的视角,借助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语言学、句法学、语用学等的相关理论,宏观上从语法连贯、语义连贯、语用连贯三个大的角度,微观上则是从该三大角度的下位分类出发,以中文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及其日译本《习近平国政运営を语る》两个语料为研究对象,在对照分析两个文本各自的语篇连贯的基础上,对语篇连贯在日译本中的重构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探讨语篇连贯在汉译日翻译过程中发挥的指导性作用及应用的可能性,并以此检测译文的准确性。在语法连贯视角下,首先从照应、替代和省略、连接等多个具体的角度对日译本中的语篇连贯的重构展开了研究。在“照应”这一小节,主要探讨了第一、二、三人称及其复数的日译。在“替代和省略”小节,着重探讨了指示词“如此”、“这么”、“这样”的日译。“连接”小节里,对连词“以及”进行了研究,发现译文语篇要达到连贯重构的目的,不可过多受原文语篇的掣肘,而是应根据日语的语言特质、译文的语篇连贯特性等,作适度的增减及调整,不能简单地移植原文的结构。其次,从修辞连贯的角度对译文语篇的连贯进行了研究。具体是择取了有代表性的“排比”修辞格,从句子的排比和句子成分的排比两个角度分别展开了研究。原文语篇中的排比对译文语篇中排比的使用与否,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多数情况下按照原文中顺序翻译为日语,即可重构连贯。另外还发现,语篇中存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日译词不同的情况。为了使语篇在连贯方面更紧密,有必要对译词进行统一化处理,以提高受众的接受程度。再次从句法连贯的角度,以“被”字句为探讨研究对象展开了研究。发现原文中的“被”字句与日语被动句在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多数的“被”字句可以译为日语的被动句,但也有例外,有的“被”字句翻译成日语被动态反而不自然,进行汉译日翻译时,需要同时兼顾译文的连贯性。然后是从语序的角度,包括主谓殊位、定语、状语等角度,考察了译文语篇中的连贯是如何重构的。通过对原文语篇的整体分析,发现主谓殊位主要发生在汉语的“是”字句中,数量也很少,且并未发现“是”字句以外的主谓殊位的情形。“定语”小节中,主要探讨了双重定语和多重定语的日译。整体而言,译文中多重定语的排序受到的制约因素很多,需要在译前准备阶段,译者对原文语篇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分析清楚多重定语之间的关系。最后从主位推进模式的角度探讨了一个较长篇幅语篇中连贯的重构,发现原文中的主位推进模式,在译文中往往会发生变化。主位推进模式是否要调整,不仅取决于译者,还要观察译文语篇连贯性是否得以保证,以及连贯是否顺畅。语法连贯是研究《治国理政》及其他中央文献日译的根本出发点和基础,同时也是首要层次,因为翻译说到底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译者要处理的首先是语言,尤其在书面形式的语篇中,这一特征更为显着。在由低到高的、划分为词、句、超句体、段落、语篇的各个层级上,中央文献的汉译日都要遵守译语的语法规则和使用习惯,译语语篇中的前后句子、前后段落的连接上,要流畅自然、不带逻辑矛盾,同时体现应有的、恰当的逻辑关系,以使译文语篇的连贯得以恰当重构。在语义连贯视角下,首先从小句经验功能角度对语篇连贯在《国政运営》的语篇重构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及物性系统的六个“过程”(process)在翻译中发挥的作用,通过具体例子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本论文认为,在《治国理政》的汉译日过程中,译文语篇的小句的“过程”类型的择取,要兼顾语篇的意义;其次,译文语篇的小句间逻辑依赖关系和逻辑语义关系,服从于译文语篇的整体意义,并同时受原文语篇中小句的“过程”类型的影响和制约;再次,由于原文语篇中的一个小句,在译文语篇中可以用两种或多种形式表达,同时为使译文语篇的语义连贯重新构建起来,小句也有可能进行分译、合译、不译,甚至有可能降至次一级的单位(词组、短语等)进行表达。其次从重复和同义性衔接两个角度,对《国政运営》中的句际语义连贯进行了探讨。通过对两个语料的对比分析,发现有的原文的衔接在译文语篇中保留下来,从而使译文语篇的连贯性比较明显;而有的例子中,衔接在译文语篇中没有完全保留下来,有衔接中断的现象,对语篇的连贯也产生了不良影响。为了使译文语篇的衔接和连贯也能清晰可见,保证语篇的连贯性,应当参照原文语篇中的语义上的连贯,使其在汉译日的过程中发挥指导作用。再次从同现关系的角度,对语义连贯进行了探讨。在《治国理政》的汉译日翻译中,要注意具体语义的表达,消除歧义,以确立该词的具体语义指向,消除模糊语义,重新构建译文语篇的连贯。然后从段际语义连贯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发现通常需要让译文语篇在语义连贯方面与原文语篇保持一致,一般不做改动。为了保持语义连贯、保证原文意义的准确传达,有时需要对句子进行适当的处理,如分译、合译等。最后从深层逻辑语义的角度对两个实例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研究发现在《国政运営》语料中,有的深层逻辑语义没有翻译出来,造成译文读者难以把握原文语篇的意义,主旨不鲜明,导致翻译出现了失误,连贯发生了断裂。因此本论文认为,译者需要全面分析原文语篇的深层逻辑语义,并在译文语篇中以恰当的形式呈现。在语用连贯视角下,首先,对关联翻译理论进行了梳理,阐明了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对语篇连贯重构进行研究的可行性;并从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两个不同的视角,对连贯在《国政运営》中的重构进行了研究。直接和间接翻译方法使《治国理政》的日译能够顺利达到翻译目的,在译文语篇的连贯方面也发挥了指导性作用。其次从文化语境的角度,对其在《国政运営》的语篇连贯重构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原文语篇和译文语篇在语域的三要素方面,对应清楚,所表述的主题基本一致。语场方面,原文语篇的连贯,在译文语篇中以相同的语言结构保留;语式方面,原文和译语之间对应性强,各自也都达到了语式的要求;语旨方面也符合讲话人与听话者之间的关系。原文的语篇连贯在译文语篇中得以重构,达到了翻译的目的。最后从语域的角度,对其在《国政运営》的语篇连贯重构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语域包含语场、语式及语旨,三者之间关系紧密、缺一不可,任何一项的改变都会影响语言使用,从而导致不同的语域产生。语式方面,结构上存在对应,句式既有变化又有规整,如长句与短句的结合严密。语旨方面,译文语篇也没有改变原文语篇的讲话特色,也存在着对应关系。因此可以说,语场、语式、语旨对日译及《国政运営》的语用连贯重构有指导性的作用。通过以上三个视角的探讨和研究,本论文认为三者在《国政运営》中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缺一不可;三者所构建的译文语篇《国政运営》的连贯在整体上不是线性的或单向的,而是一个互相交织的立体网络。语法连贯处于最基础维度,是汉译日翻译和译文语篇实现连贯重构的根本出发点,也是首要视角和必须正确处理的首要问题。语义连贯与语法连贯紧密相联,且处于语法连贯的上一层次。语法连贯与语义连贯之间并非泾渭分明、互不相关,而是同时发挥指导作用、并行不悖的关系。语用连贯是高于语法连贯和语义连贯的一个维度,处于二者之上,《治国理政》和其他中央文献的日译,在使译文语篇的语法连贯和语义连贯的同时,也要兼顾语用连贯。通过研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语篇连贯在中央文献汉译日的翻译中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对译文语篇中的连贯重构具有指导性作用。语篇连贯在译文语篇中的重构,可使译文语篇更具有连贯性,同时也使语篇特征更为清晰。基于语篇连贯角度的本次研究,不再局限于“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而是将中央文献的汉译日翻译看作是超越字对字、句对句逐一翻译、机械翻译的翻译,将研究视野拓展至语篇层次,探讨语篇层次上的译文语篇的连贯重构。本论文中使用的研究方法有如下几种:文本对比分析法、文献综述分析、跨学科研究方法、问卷调查等。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下三点:(1)视角独特。本次研究是从一个崭新的语篇连贯的视角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展开的汉译日翻译研究。从调查、分析的结果来看,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相同或相似视角的研究,是一次有益的尝试。(2)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紧密结合。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日译本的相关数据,并以获取的数据为依据,对日译本的受众接受度进行分析,同时也是对本论文的客观性的支持;(3)紧密联系中央文献研究实际。本次的研究结果,可以为语篇连贯视角下的中央文献的汉译日实践和研究,提供一定的有价值的参考。本论文所采取的视角和方法,是为了能更好地翻译和研究《治国理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实用价值;同时也期待能为其他中央文献的外译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提高外宣翻译质量、助力中国声音的海外有效传播提供一定的参考。

杨霁琨[9](2020)在《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留学生反问辞格习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留学生反问辞格运用率高,偏误率高,对外汉语修辞教学应基于留学生运用反问辞格的特点,重视反问运用偏误,研究其特殊性,针对性开展修辞教学。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进行穷举式搜索,对整理所得1990条语料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总结得出留学生反问辞格习得程度与汉语水平成正比,男女性别差异对留学生反问辞格的习得有一定影响,某些偏误类型与交际文化差异有一定关系。反问辞格分特指反问、是非反问、选择反问和正反反问四类,并对特指反问和是非反问的结构类型进行了细分描写。与汉语母语者比较,留学生更倾向于运用标记明显的反问。反问辞格类型与功能之间存在复杂丰富的对应关系,“辩解反驳”“抒情说理”“提醒催促”是留学生运用反问辞格的三大核心功能。立足于修辞得体原则,提出判断修辞偏误的三项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描写和分析反问辞格偏误的类型和原因。偏误的类型有反问标记词偏误、否定失误、语义逻辑不连贯、交际对象不得体、句类选择不得体等,其中标记词使用不当占比最高,其次为语义逻辑不连贯。原因涉及学生、教师、教学、教材和目的语特点等因素。留学生汉语水平的高低对反问辞格的掌握具有直接的影响,牢固掌握语法知识、理清表达逻辑是提高留学生反问辞格运用能力的关键。针对反问偏误,从教师、教材、学生三个层面提出教学建议。

宋凯月[10](2020)在《近三年汉语新词语探究及社会知晓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汉语新词语自出现以来,国内学界对其研究不断,本学术论文以近三年汉语新词语(文章中出现的“近三年”均指2014-2016年,后文对此不再说明)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汉语新词语的监测理念,即“新词语的监测,监测的不只是语言,还有社会生活的实态。”1,本学术论文从语言学本身和社会学两个角度对汉语新词语展开研究。本学术论文的研究目的有两个,一是借助语言学研究近三年汉语新词语的特征,帮助人们了解汉语新词语,同时为汉语新词语的监测提供参考;二是针对社会知晓度问卷调查的结果,研究汉语新词语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并提出规范汉语新词语的建议。论文正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语言学角度研究汉语新词语的特征。首先,介绍汉语新词语的语言面貌,从新词语反映的领域分布和社会热点两个层面展开,结合部分例词详细说明。其次,介绍汉语新词语的总体特征,从词语长度、结构方式等方面展开。最后,介绍汉语新词语与修辞手法的关系。第二部分从社会学角度展开社会知晓度调查,研究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首先,介绍本次的社会知晓度调查,包括问卷设计、可信度检验、问卷收发情况、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其次,从目标词语不分群、分群角度分析性别、年龄、职业对目标词语知晓度和使用态度的影响。继而采用定量定性的方法研究样本知晓汉语新词语的途径、对汉语新词语的态度。第三部分介绍汉语新词语的规范。首先介绍汉语新词语的规范意义,其次提出汉语新词语的规范原则,最后,结合本论文的研究结果,提出汉语新词语的规范建议。

二、汉语书面广告对修辞格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语书面广告对修辞格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2)英语母语者汉语修辞格习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选题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汉语修辞格研究
        1.2.2 对外汉语修辞教学研究
        1.2.3 汉语修辞格习得研究
    1.3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1.3.1 偏误分析理论
        1.3.2 中介语理论
    1.4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方法
        1.4.3 语料来源
第二章 英语母语者汉语修辞格总体与正确使用情况考察
    2.1 英语母语者汉语修辞格总体使用情况考察
        2.1.1 整体使用情况考察
        2.1.2 不同等级英语母语者的使用情况考察
        2.1.3 与汉语本族语者使用情况的对比分析
    2.2 英语母语者汉语修辞格正确使用情况考察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英语母语者汉语修辞格的偏误分析
    3.1 偏误统计
    3.2 偏误类型分析
        3.2.1 与汉语语法相关的偏误
        3.2.2 辞格使用偏差
    3.3 偏误原因分析
        3.3.1 汉语修辞格本身的复杂性
        3.3.2 对外汉语教学中修辞教学的比重小
        3.3.3 汉语教材中修辞知识的比重小
        3.3.4 母语负迁移及文化差异的影响
        3.3.5 回避策略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汉语修辞格的教学建议与教学设计
    4.1 教学建议
        4.1.1 激发学生兴趣,因材施教
        4.1.2 适当补充教材中的修辞内容
        4.1.3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
        4.1.4 多种教学方法,灵活教学
    4.2 教学设计
        4.2.1 汉语修辞格的选择
        4.2.2 “比喻和比拟”教案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高中生优秀议论文语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内容及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相关研究现状
        (一)关于语篇概念的研究
        (二)关于语篇结构的研究
        (三)关于语篇衔接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一)统计分析法
        (二)对比分析法
        (三)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五、语料来源
第二章 高中生优秀议论文的言语交际结构与语篇结构
    一、高中生优秀议论文的言语交际结构
        (一)言语行为与交际结构
        (二)高中生优秀议论文的言语交际结构解读
    二、高中生优秀议论文常用语篇结构
        (一)高中生优秀议论文常用语篇结构的表现形式
        (二)高中生优秀议论文常用语篇结构的成因
第三章 高中生优秀议论文语篇的修辞分析
    一、词汇修辞特点
        (一)妙用文言词语,表达庄重凝练
        (二)巧用成语、四字格,节奏鲜明
        (三)善用专有名词,增强说服力
        (四)巧用网络流行语,富有新鲜感
    二、句子修辞特点
        (一)善于编排整句,形式美观
        (二)适当运用疑问、感叹句,活跃气氛
    三、修辞格运用特点
        (一)使用宽式排比,集中呈现论据
        (二)多用暗喻、借喻,委婉含蓄
        (三)引用古文诗词,巧妙融合
        (四)仿拟古文诗词,表达新颖
        (五)巧设对偶标题,整齐醒目
第四章 高中生优秀议论文语篇的衔接手段
    一、指称衔接
        (一)人称指称
        (二)指示指称
        (三)零式指称
    二、词汇衔接
        (一)原词复现
        (二)近义词语同现
    三、同构衔接
        (一)段内同构
        (二)跨段同构
    四、逻辑衔接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网络辩论综艺节目辩论话语的多模态研究 ——以《奇葩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
    1.3 理论基础
        1.3.1 系统功能语法
        1.3.2 张德禄的多模态话语综合分析框架
        1.3.3 动态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2.1.1 多模态话语分析简介
        2.1.2 国外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
        2.1.3 国内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
    2.2 辩论类节目研究综述
        2.2.1 国内关于辩论类节目的研究
        2.2.2 《奇葩说》及《奇葩说》第五季简介
        2.2.3 国内关于《奇葩说》的研究
    2.3 小结
第三章 网络辩论综艺节目辩论话语的语言模态分析
    3.1 微观语用策略分析
        3.1.1 语音策略
        3.1.2 词汇策略
        3.1.3 修辞格策略
    3.2 宏观语用策略分析
        3.2.1 驳斥对手的语用策略
        3.2.2 自我支撑的语用策略
        3.2.3 取悦第三方的策略
    3.3 小结
第四章 网络辩论综艺节目辩论话语的非语言模态分析
    4.1 身体语言
        4.1.1 副语言
        4.1.2 面部表情
        4.1.3 肢体语言
    4.2 客体语言
        4.2.1 客体声音
        4.2.2 道具
    4.3 小结
第五章 网络辩论综艺节目辩论话语的多模态互动分析
    5.1 多模态互动分析的文化语境层面分析
    5.2 多模态互动分析情境语境层面分析
    5.3 不同模态之间的互动关系
    5.4 网络辩论综艺节目话语的多模态关系
        5.4.1 正向互补关系
        5.4.2 反向互补关系
        5.4.3 替代关系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本文的主要观点
    6.2 本文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6)近代哈尔滨城市现代化转型下的报纸广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一)现代性与现代社会
        (二)报纸版面相关概念
        (三)报纸广告及其设计元素
    三、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一)民国时期的相关研究
        (二)现代学者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述评
    四、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哈尔滨城市广告业
    一、多元文化共生的哈尔滨近代城市
        (一)哈尔滨本土文化
        (二)俄国文化的渗入
        (三)日本文化的渗入
        (四)哈尔滨城市的现代化演进
    二、商业社会发展与广告业的兴起
        (一)商业社会的发展
        (二)印刷技术进步与设计思想进步
        (三)广告业的兴起
    三、以《滨江时报》为代表的报纸广告
        (一)《滨江时报》的发展历程
        (二)《滨江时报》的广告业开展
    四、《滨江时报》与城市文化的互动
        (一)外地、外国文化进入的窗口
        (二)本土文化的现代化启蒙
        (三)不同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平台
第三章:基于哈尔滨城市工业下的新兴广告主题
    一、有声电影的传入和现代爱情故事
        (一)哈尔滨城市早期的电影院线
        (二)以报纸为媒介的电影宣传
        (三)电影广告的设计风格
    二、工业化制品广告的滥觞
        (一)轻工业商品
        (二)重工业商品
        (三)电器商品
    三、资本倾销背景下的现代城市时尚消费
        (一)广告中的物质享受
        (二)广告中的文化娱乐之都
第四章:哈尔滨现代城市生活中传统商品的广告新貌
    一、传统烟酒文化呈现西洋化符号特征
        (一)从白酒到葡萄酒
        (二)香烟制品的流行
    二、近代报纸广告环境下的传统中药
        (一)传统中药与传统纹样
        (二)西医与中医广告中的表达碰撞
        (三)仁丹与日本侵略战争
    三、西洋时尚对女性独立意识的培育
        (一)“东方莫斯科”的欧洲时尚
        (二)20 世纪初的珠宝风尚
        (三)广告投放中的美妆先锋
第五章:女性形象广告中的城市女性意识与审美
    一、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嬗变
        (一)女性形象
        (二)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三)广告中的女性生活状态
        (四)广告中的女性符号演变
    二、女性自我审美意识萌芽与消费主义
        (一)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改变带来的审美独立
        (二)女性形象与广告商品弱关系下的消费主义
    三、近代女性市民身份的奠基
        (一)近代女性市民身份文化认同的因素
        (二)哈尔滨女性审美变迁背后的身份认同
第六章:哈尔滨报纸广告文化催生的城市现代性
    一、由文化融合催生的城市审美现代性
        (一)审美范式的现代性转化
        (二)从传统书法艺术到美术字
        (三)装饰艺术的工业化转型
    二、商业活动的迅速发展与法制建设逐渐完善
        (一)商业活动的迅速发展
        (二)法制建设逐渐完善
    三、广告文化下的城市现代性与市民现代性
        (一)市民阶层的城市社会性表现
        (二)城市文化在社会意识领域中的演进
        (三)广告专门人才培养初见成效
    四、对《滨江时报》历史评价
        (一)促进了信息交流和新知识传播
        (二)推动了东北民族工商业的繁荣发展
        (三)保存了近代东北社会生活的原始记录
        (四)《滨江时报》的时代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外国留学生词语修辞偏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概念界定
    1.5 研究方法及语料说明
2 不同等级留学生词语修辞偏误调查
    2.1 调查对象
    2.2 留学生词语修辞偏误总体状况
    2.3 A类证书获得者词语修辞偏误状况
    2.4 B类证书获得者词语修辞偏误状况
    2.5 C类证书获得者词语修辞偏误状况
    2.6 本章小结
3 留学生词语修辞偏误类型及原因
    3.1 词义修辞偏误分析
    3.2 交际对象偏误分析
    3.3 语体偏误分析
    3.4 语境偏误分析
    3.5 留学生词语修辞偏误原因探析
    3.6 本章小结
4 留学生词语修辞教学原则及建议
    4.1 留学生词语修辞教学原则
    4.2 留学生词语修辞教学建议
5 结语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语料摘录
致谢

(8)基于语篇连贯视角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日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1.3.1 调查问卷概要
        1.3.2 问卷问题说明
        1.3.3 问卷调查结果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创新点与意义
    1.6 论文结构与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语篇溯源及界定
    2.2 衔接与连贯
        2.2.1 衔接
        2.2.2 连贯
        2.2.3 衔接与连贯的关系
    2.3 语篇连贯与翻译及外宣翻译
        2.3.1 语篇连贯
        2.3.2 语篇连贯与翻译
        2.3.3 语篇连贯与外宣翻译
    2.4 语境及翻译语境
    2.5 国内外中央文献翻译及翻译研究的概况
        2.5.1 《治国理政》以外的中央文献日译及研究概况
        2.5.2 《治国理政》的日译及研究概述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语法连贯与《治国理政》日译
    3.1 衔接与《治国理政》日译
        3.1.1 照应视角
        3.1.2 替代和省略的视角
        3.1.3 连接视角
    3.2 修辞连贯与《治国理政》日译
    3.3 句法连贯与《治国理政》日译
        3.3.1 “被”字句的范围
        3.3.2 “被”字句的日译
    3.4 语序与《治国理政》日译
        3.4.1 语序变化
        3.4.2 常位与殊位
        3.4.2.1 主谓殊位
        3.4.2.2 定语
        3.4.2.3 状语
    3.5 主位推进模式与《治国理政》日译
        3.5.1 主位与主位结构
        3.5.2 主位推进模式
        3.5.3 主位推进模式在《国政运営》中的重构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语义连贯与《治国理政》日译
    4.1 小句经验功能
    4.2 句际语义连贯与《治国理政》日译
        4.2.1 重复
        4.2.2 同义性衔接
    4.3 同现关系与《治国理政》日译
    4.4 段际语义连贯与《治国理政》日译
    4.5 深层逻辑语义与《治国理政》日译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语用连贯与《治国理政》日译
    5.1 关联翻译理论
        5.1.1 直接翻译与《治国理政》日译
        5.1.2 间接翻译与《治国理政》日译
    5.2 语境
    5.3 文化语境与《治国理政》日译
    5.4 语域与《治国理政》日译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总结
    6.2 中央文献日译方略
        6.2.1 语法连贯视角下的方略
        6.2.2 语义连贯视角下的方略
        6.2.3 语用连贯视角下的方略
    6.3 研究展望
图目
表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目录
附录二 调查问卷原文
日本语要约
在学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9)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留学生反问辞格习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语料来源
2 留学生反问辞格运用情况
    2.1 反问辞格使用量
    2.2 反问辞格类别
    2.3 反问辞格的结构
3 留学生反问辞格的语用功能
    3.1 留学生所用反问辞格的功能类型
    3.2 反问辞格语用功能与留学生相关因素分析
    3.3 反问功能与反问类型的关系
4 反问辞格偏误分析
    4.1 反问辞格偏误统计
    4.2 偏误类型及原因分析
5 结语
    5.1 研究总结
    5.2 教学建议
    5.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10)近三年汉语新词语探究及社会知晓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由与意义
        1.研究缘由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汉语新词语
        2.词汇学的研究
        3.修辞学的研究
        4.社会语言学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1.定量定性研究法
        2.文献资料分析法
        3.问卷调查法
    (四)语料来源
一、近三年汉语新词语本体研究
    (一)近三年汉语新词语的语言面貌
        1.近三年汉语新词语的领域分布特征
        2.近三年汉语新词语的词汇总体特征
        3.近三年汉语新词语的修辞特征
    (二)近三年汉语新词语的产生途径及原因
        1.近三年汉语新词语的产生途径
        2.近三年汉语新词语的产生原因
二、近三年汉语新词语社会知晓度调查
    (一)调查问卷相关情况说明
        1.问卷设计
        2.问卷可信度分析
        3.问卷收发情况
        4.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目标词语不分群分析
        2.目标词语分群分析
        3.调查对象知晓汉语新词语的途径分析
        4.调查对象对汉语新词语的态度分析
三、汉语新词语的规范
    (一)规范汉语新词语的意义
        1.便利人们的生活
        2.丰富汉语词汇
        3.利于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规范汉语新词语的原则
    (三)规范汉语新词语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近三年部分汉语新词语社会知晓度调查问卷
附录二 :近三年汉语新词语
附录三 :近三年汉语新词语结构类型分布表
附录四 :近三年网络类新词语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汉语书面广告对修辞格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语文修辞格教学研究[D]. 黄海静. 阜阳师范大学, 2021
  • [2]英语母语者汉语修辞格习得研究[D]. 岳靖.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3]高中生优秀议论文语篇研究[D]. 张宇生.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网络辩论综艺节目辩论话语的多模态研究 ——以《奇葩说》为例[D]. 陆雅东.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5]高级阶段留学生修辞格使用情况考察与研究[D]. 李诗佳.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6]近代哈尔滨城市现代化转型下的报纸广告研究[D]. 张建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7]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外国留学生词语修辞偏误分析[D]. 谯小莉. 暨南大学, 2020(05)
  • [8]基于语篇连贯视角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日译研究[D]. 关永皓.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20(08)
  • [9]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留学生反问辞格习得研究[D]. 杨霁琨. 暨南大学, 2020(04)
  • [10]近三年汉语新词语探究及社会知晓度分析[D]. 宋凯月.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中国文字广告中修辞格的运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