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油气象大有可为(论文文献综述)
黄锦南[1](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晋跃冲[2](2020)在《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的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提出不同的时代会有反映其时代特征的时代观,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回应了时代的呼唤,直面时代提出的问题,为解决实践问题提供理论指导。我国历代领导人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与我国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时代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理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经过不懈奋斗,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我国进入了新时代,对这一历史方位的精准把握是解决我国发展难题的关键所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习近平根据我国实际和国际局势,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新时代的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时代问题的解答,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研读,阐释了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的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依据;指出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的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同时也吸收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时势思想。通过研究,对我国所处的时代方位有了更充分地理解,准确地把握住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当今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特征下,我们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同时也处于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在新时代,我们要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时代使命,认清我国的国内外形势,紧跟时代潮流,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晏娇[3](2020)在《关于全球气候治理路径变化的研究 ——基于多层次治理中的权威视角》文中提出长期以来,学界对全球气候治理的研究集中在演进路径和具体机制的研究上。演进路径的研究集中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问题上,以及具体的诸如“共区原则”、“资金与技术”或者“气候融资”等问题上;气候治理机制的研究则试图从之前的京都机制中寻找机制设置的缺陷,进而对机制的完善提供思路。但这些采用国际合作的方式解决诸如“公地悲剧问题”的研究,限制了进一步研究全球气候治理问题的思维。因为这些研究成果都无法解释两个问题:“为什么全球气候治理不是在‘自上而下’的京都机制式治理路径上进行自我完善,而是在《巴黎协定》的设计下发生了‘自下而上’的转型”以及“为什么美国在京都进程中退出,到了巴黎进程再次退出”。气候治理路径转型之后的“后巴黎时代”的谈判仍然艰难。无论是从合作理论还是从制度主义视角都很难对这种现象给予很合理的解释。因此,研究跳出现有研究成果的限制框架,在全球气候治理走向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当前的全球气候治理背景、梳理气候治理路径转型的现象、得出治理权威动态变化的结论,最后探讨其对中国的意义。首先,当前的全球治理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时代背景:全球治理总体上呈现出了多层次的特性。各个国家不但更多时候选择进行区域一体化进程,也更多地选择在特定的议题上进行联合,还有日渐活跃的非国家行为体与传统的主权国家共同拉开了全球治理的大网。因而文将多层次治理框架引入全球气候治理研究中,搭建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为支撑,大国气候治理行动为基石,跨国气候治理网络为辅助的全球气候治理架构。其次,通过以“服从”为核心特征的治理权威这一关键因素,探求气候治理路径转型的根原因及实际意义。分析发现,在气候治理路径的转变过程中,权威在全球气候治理系统中产生了动态变化。这种变化一是国家的权威得以增强;二是非国家行为体组成的跨国气候治理网络的权威已经兴起且对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产生影响。在对“自上而下”气候治理路径的梳理中发现,《京都议定书》的惨淡收场实际上并非是其机制设置的问题,原因在于该多层次治理体系没有一个实质凌驾于所有主权国家之上的“超级政府”,因而就无法确保一个机制得到所有国家的遵守。在审视《巴黎协定》安排的气候治理路径时,可发现所谓的“自下而上”路径实质上依靠的是主权国家各自的节能减排行动。由于还没有明确的不遵约机制,因此该路径的治理效果取决于各国最后对国的定位和对应对气候变化重要性的认识。协定对签约国实际上的约束力非常小,既无法强制国家履约,也无法在国家能履约的情况下进行惩罚。这就是国家层次在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这一超国家层次的互动博弈过程中,权威在全球气候治理系统中产生的动态变化——国家权威的强势回归。这是一种全球气候治理重心的再平衡,同时也是对强法律约束力减排框架的再定位。再次,在国家权威回归、超国家权威势弱,且缺乏强制性法律效力的减排协议的时代背景下,结合中国当前的经济实力、发展方向、治国理念以及中国当前在全球气候治理上展现出的积极态势,文认为目前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展现出了方向型领导力。因此通过与国直接相关的气候行动以获得领导力,增加中国的话语权,是合理且可行的。最后,结合当前针对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谈判进程,文认为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出现强法律效力的全球性减排协议,全球层面的国家间合作会持续性艰难。因此国家自主气候治理行动最终将会落在次国家层次,而各国是否能顺利地将气候治理政策内化及下沉是气候治理的关键。国家内部的次国家层次的区域化合作、国际层面的次国家合作以及跨国气候治理网络的参与,可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更多可能性。
郭忠文[4](2020)在《重点语素的构词及其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环节。目前,随着语素教学法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关注语素选取的问题。杨晓黎(2018)选取了有利于教学的重点语素与核心语素,重点语素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严格的选取标准、确定的数量(228个),为开展语素教学提供了方便。然而,已选重点语素只是根据《等级大纲》和《等级划分》来选取,而以重点语素为基础选取的核心语素(95个)更是严格地按照规定标准来操作,它们都未对实际对外汉语教学语料或相关教材进行考察,所以重点语素的选取标准和核心语素的选取情况还有待探讨,同时,我们还需研究重点语素的教学应用情况。本文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文章的选题意义、研究思路、方法和语料来源,并描述了前人关于语素构词和语素教学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为统计和分析重点语素在现代汉语中构词情况。这部分首先介绍了重点语素的选取和划分标准;其次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构建了重点语素构词语料库,并选取构词能力强的重点语素进行构词分析。第三章为分析重点语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构词分布情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是考察重点语素在《等级划分》中的构词与分布情况;其二是结合对外汉语教材分析重点语素在具体教材中的构词分布情况;其三是将重点语素在《等级划分》中的构词情况和在教材中的构词情况进行比对分析。其四是在比对分析基础上补充重点语素中的核心语素。我们对重点语素在《汉语教程》六册共计2522个词汇构词情况进行穷尽性考察,并构建语料库,在杨晓黎(2018)选取的95个核心语素基础上,根据重点语素在实际汉语教学中的构词能力,对核心语素进行了适当增补。第四章为研究重点语素的对外汉语教学与应用。包括初中高级班重点语素教学的开展策略、教材的编排建议等。结语是对本文的观点和建议进行总结,同时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
侯燕[5](2019)在《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年,既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又是影响社会问题的不定因素。青年群体的发展方向与各种政治力量的走势存在一定内在联系,青年与青年问题也因此始终受到社会的关注。马克思主义者总是把世界的发展进步与青年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满腔热情地寄希望于青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把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由于曾从事共青团工作,胡锦涛对于青年和青年问题有着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他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的青年思想的基础上,坚持从事关国家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高度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与青年变化时代特征的科学认识与判断,从而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但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性。任何科学思想形成和发展都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独特的实践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胡锦涛青年思想,有着丰富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也有其内在根基,其产生、形成、发展和成熟都遵循社会历史基本规律。改革开放翻开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厚积薄发的新篇章,党领导全国人民以无限的智慧和热情投入这一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青年自身的特征与需求也呈现出相应的时代气息。随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胡锦涛青年思想,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坚持科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把青年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注重以服务青年发展促进青年理想信念的形成与生力军作用的发挥,指引着当代青年与青年工作的发展方向。本研究通过对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现实基础以及形成发展过程进行回溯和梳理,阐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的总体脉络和逻辑体系,探讨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在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中国化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如何以胡锦涛青年思想为指导,坚持服务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高青年素质,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提供人才保障进行了前瞻性分析。本研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思想、列宁斯大林的青年思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青年思想以及中西方文化中的青年观点,是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理论和文化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党的青年工作面临的任务与挑战、胡锦涛自身成长和青年工作经历则构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现实依据。就其发展阶段来看,胡锦涛青年思想经历了由孕育到初步形成、再到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始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紧密相连。本研究也探讨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关于青年的地位和价值、青年的优势与不足、青年工作的旨归与要求等方面的基本观点,这些也恰恰构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立论基础。在总论其形成基础、发展阶段和基本出发点之后,本研究选取胡锦涛青年思想极具时代特征的政治视角、利益视角、人才视角、实践视角、全球视角等维度对其内容构成进行了分论。从坚持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突出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青年发展提供指引,实施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青年工作等方面论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政治视角;从为大局服务与为青年服务的一致性、寓引导教育于服务之中、着力服务青年的根本需求等方面讨论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利益视角;从人才强国与青年人才培养、科教兴国与青年教育、社会环境与青年成长、执政能力与干部选拔等方面剖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人才视角;从火热社会实践中的无悔青春、党和国家需要青春力量、伟大时代召唤创业者等方面分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实践视角;从青年要努力拓展世界眼光、青年是和谐世界的重要建设者、加强各国青年之间的交流等方面阐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全球视角。最后,提出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现实启示,即坚持党的领导,准确把握青年脉搏,积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青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青年的主体自觉,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搭建更为广阔的青年创新实践平台,引导青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续奋斗;坚持服务青年,注重青年的利益实现,增强服务青年的实效性,推进青年工作改革创新,牢牢把握青年工作的生命线。基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胡锦涛青年思想系统且全面地回答了关于青年的基本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既有理论范畴,又是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胡锦涛青年思想内容丰富、时代感强,不仅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而且对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且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及其科学品质,开拓青年工作的思路、方法、手段,增强青年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为了阐明胡锦涛青年思想对于开展青年工作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选取了多个案例,从某一角度或某一形式印证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实践价值。比如,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例,简述了党和青年的特殊关系,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对于青年发展的重要意义,就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进行了论述;以大学青年教师为例,从剖析职业获得感生成入手,对于如何立足青年的基本特征、遵从青年成长的客观规律、正确分析青年的实际状况、在服务中赢得青年进行了探讨;以高校共青团发展路向为例,就共青团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凝聚青年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进行了分析;以21世纪以来蓬勃发展的青年自组织为例,讨论了新时期青年社会实践主体的拓展形式,得到的基本结论是,自组织这一随着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组织形式对于青年参与社会、投身实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价值,但也存在着局限性,需要在实践中贴近青年、创新思路,充分发挥青年群体的主体作用,积极引领青年成长发展;以孔子学院的形成发展为例,简析青年国际交流状况,以此说明青年拓展世界眼光的重大意义,并印证青年对于促进国际交流、树立国际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积极作用。站在新的历史时期分析青年和青年工作,不难看到胡锦涛青年思想严谨而科学的理论品质及重大而深刻的时代价值。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国际青年争夺战愈演愈烈,党的青年工作也面临各种新情况与新挑战,但综观国际国内大势,中国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胡锦涛深刻指出,未来属于青年,未来取决于青年,未来更需要青年去创造。当代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与青年运动的主题,在根本上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完全一致,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从进一步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出发,全面梳理、分析胡锦涛青年思想对青年工作的指导价值和实践成效,对于引领当代中国青年自觉担负起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历史责任,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征程,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与指导价值。
赵迦琪[6](2019)在《浅谈内蒙古油田专业气象服务建设》文中研究说明以阿拉善盟拐子湖、吉兰泰、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和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旗为中心,分析油田地区近45年的不良气象条件和影响。结果表明:内蒙古石油探区大风主要发生在春夏季和冬季,阿盟拐子湖区域和乌盟后旗区域的年大风日数下降十分明显,但从2011年起有上升趋势。阿拉善盟夏季高温持续时间长,乌盟后旗区域春季和冬季低温持续时间长。未来内蒙古油田气象服务要注重研发分级专业产品;充分挖掘气象资料,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协助石油勘探的选区;建立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和灵活多样的发布渠道。
郭月红[7](2019)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研究》文中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是我们党和国家长期外交实践的最新成果,是新时期党领导人民在外交领域的新探索,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的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依据以及选题的意义,同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国内研究的现状分别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思想、实践和创新性,以及挑战等方面进行综述。国外研究现状综述则对中国外交理念、习近平周边外交思想和中美大国关系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以通过对现有的代表性着作和文献的研究,探求学术研究的创新视域,在此前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总体而言,本文分为四个部分来开展分析研究。第一章就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科学内涵和形成背景等方面来进行阐述,首先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科学内涵进行了界定,其次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形成背景进行分析,国内方面的背景: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需要在国际舞台上有新作为。而国际方面的背景: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现有的国际体系弊端逐步暴露,中国周边局势的复杂性不断增加等方面。以上六个方面的原因共同成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背景。第二章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具体理论依据和实践内容展开研究。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包括:推动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持续加强周边外交关系健康发展、更加重视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战略助力、视全球治理为大有可为的外交大舞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为以合作共赢大国关系取代对抗性大国关系、维护周边稳定合作大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世界及地区事件中维持公道,主张公平,践行正义等,更主动地推动热点问题的解决,以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来发展自己,而且又以自身发展来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态度展现了中国政府的使命与担当。第三章主要探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所需要面对的挑战。分别从地区周边和国际全球视角两个层面来界定:在周边环境方面,中国和周边国家的部分领土和岛屿争端还未完全解决,中国快速的发展使得周边国家产生疑虑,中国与周边国家还存在程度不一的产业竞争;从全球视角来看,不合理的国际体制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依然是桎梏,西方大国对中国崛起的防范和不适应性增强,国际社会需要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等。这些都成为了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挑战。第四章是针对之前所探究的挑战而提出的具体解决措施。本文也从地区和全球两个层面来探析其具体措施。在国内层面要主动应对各方的利益诉求:通过不断提升综合国力来扎实外交的硬实力,打击分裂势力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地区层面要积极构建区域合作机制:通过双边对话和平解决领土争端,通过战略互信逐步消除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疑虑,坚决维护地区非传统安全;全球层面要协调好与主要大国之间的关系:避免走对抗实现国际秩序更替的老路;打造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原则扞卫国家的核心利益。相信通过以上的努力,定能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有效开展,扞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最终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赵和楠[8](2018)在《中国粮食安全的财政保障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纵观人类发展史,历次重大饥荒事件均导致人口的大量死亡和经济社会的严重衰退,其教训异常惨烈。也正因如此,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均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将保障粮食安全视为国家安全战略。就中国而言,中国人口众多,耕地等自然资源相对有限,资源“红线”问题不容忽视,同时,受自然灾害频发、粮食生产经营方式不科学等因素的影响,生态“红灯”问题日益凸显,加之供给侧粮食结构性矛盾等因素的制约,粮食数量及质量安全中长期仍面临着严峻挑战,这就决定了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讲,粮食安全的公共品属性、外部性属性及粮食生产的弱质性、基础性决定了政府对其扶持的必要性。作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财政政策成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天然构成。本世纪初,中国政府通过实施系列财政支持政策以促进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经过十余年的政策实践,既有政策暴露出诸多问题,尤其是对贸易和生产有扭曲作用的“黄箱”政策规模已临近WTO规定的8.5%的微量允许“黄线”。此外,伴随财政支粮资金规模的不断增长,经济“新常态”下中国财政收入增速正逐渐放缓,2011—2016年全国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由25%持续降至4.8%,为近25年来的最低值。因此,面对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及财政支粮的实际困境,未来如何优化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财政政策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并最终保障国家粮食数量、质量安全,则成为本文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本文在阐述财政保障粮食安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粮食安全形势进行了系统描述,进而回顾总结了财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演变过程,并对现行政策的整体成效及主要问题进行了定性评价,随后采用双重差分法(DID)等实证分析方法对保障粮食安全的典型财政政策效果予以检验。结合定性及定量研究结论,比较借鉴国外保障粮食安全的财政政策,最后提出完善中国粮食安全财政保障政策的对策建议。除导论所做各项研究准备外,全文基本内容如下:一、深入阐述财政保障粮食安全的相关理论。文章介绍了粮食、粮食安全及其财政保障政策的概念与衡量,并界定了具体研究范畴,即“粮食”限于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这符合国际通行标准及中国新粮食安全观,“粮食安全”则主要涉及粮食生产环节的粮食数量安全、质量安全问题,这是基于生产环节源头性、基础性及关键性的考量。在此基础上,粮食生产的基础产业理论、粮食产业的弱质性、粮食市场的蛛网模型及粮食安全的公共产品属性、正外部性为财政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应的价格支持政策、挂钩直接补贴政策、一般服务支持政策则通过各具体政策的特定传导路径作用于粮食安全。二、系统描述中国粮食安全形势。从总体上看,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当前整体良好但结构性矛盾凸显,且未来粮食安全形势仍就异常严峻。具体讲,在粮食数量安全方面,一是国内粮食生产现实约束显着,表现在资源承载能力减弱、自然生态环境失衡、比较利益低等;二是国外粮食进口风险性增强;三是口粮需求、饲料用粮需求、工业用粮需求及种子用粮需求引致粮食需求刚性增长。在粮食质量安全方面,粮食生产环节源头污染、粮食流通环节过程污染及粮食消费环节终端污染共同挑战中国粮食质量安全。三、回顾总结财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演变过程,并定性评价现行财政保障政策的整体成效及主要问题。建国至今,中国财政支粮政策共经历四个发展阶段,这与各时期城乡发展战略、财政体制等密切相关。价格支持政策、挂钩直接补贴政策和一般服务支持政策构成当前中国财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框架,并促进了粮食播种面积及产量的持续增长,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宏观调控能力。然而,经过多角度、多地域的深入访谈及问卷调查,发现现行财政保障政策仍存在如下主要问题:一是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扭曲市场机制,加深粮食结构性矛盾,加重财政负担;二是农机购置补贴范围、补贴操作不尽合理,表现在补贴目录缺乏绿色生产农用机具、部分机具难以适应地区粮食生产实际、补贴方案公布迟缓降低政策效应、“全价购补”增加购机主体支出压力等;三是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执行偏离目标,其中,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设计仍以粮食种植面积为补贴依据,忽略了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而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则采取现金直补方式,易造成补贴资金“漏损”,不利于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可持续发展;四是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区域差异化不明显,补贴范围有待扩大;五是缺乏对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及粮食加工环节的财政激励;六是财政重点一般服务支持政策未充分实施,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管护缺位、粮食绿色补贴不足、粮食科技研发推广应用滞后等问题;七是主产区粮食安全责任与成本相脱离,“粮财倒挂”现象显着,补贴资金供给机制有待调整。四、实证检验财政政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效果。运用双重差分法(DID)等研究方法对价格支持、挂钩直补及一般服务支持政策中的部分典型财政政策效果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一是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对政策实施区粮食市场价格产生显着正向影响,存在托市效应;二是粮食主产区农机购置补贴对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从构成上看,农机购置补贴对机耕水平的影响大于机播水平,对机收水平则影响不显着;三是财政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对粮食产量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对粮食平均生产成本具有显着负向影响,验证了农业基础设施的粮食增产降本效应;四是财政土地治理投入对粮食质量威胁指数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即财政土地治理投入有助于改善粮食质量。五、比较借鉴美日印三国粮食安全的财政保障政策。对美国、日本、印度财政支粮政策演进及现行政策进行梳理、比较后得到如下启示:一是保留对主粮的价格支持,但应逐步调整以减少对市场的扭曲;二是实施“绿色补贴”项目,注重保护资源与环境;三是注重对新型粮食经营主体的财政扶持;四是加大对重点一般服务支持项目的供给;五是通过立法形式保障财政支粮政策顺利实施。六、提出完善中国粮食安全财政保障政策的对策建议。根据前文定性及定量研究结果,结合国际有益经验,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一是逐步推进价格支持政策调整转型。短期仍坚持并调整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但长期应逐步推进其向目标价格政策转型,实现“价补分离”,以减少对市场的扭曲,同时,还需注重粮食生产及流通信息平台建设,助力政策调整转型;二是系统优化挂钩直接补贴政策,包括调整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完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健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深化实施玉米生产者补贴等政策以及扶持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发展;三是强化实施财政一般服务支持政策。应加强财政对农业气象、农田水利设施、农业科技的扶持力度,通过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财政直接投资等形式支持粮食绿色清洁生产,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注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四是配套改善财政支粮资金供给及管理体系。通过构建粮食安全责任与成本相统一的补贴资金供给机制,多举措科学管理财政支粮资金,并逐步完善财政支农立法体系,以释放财政保障政策效应,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本文可能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研究视角上,将粮食质量安全纳入研究范畴,对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及财政保障政策全貌进行系统描述、评析,克服以往仅从粮食供求视角或单一财政支粮政策视角进行的局部化研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二是在研究方法上,运用多种实证分析方法检验不同类型财政支粮政策的实施效果。在数量安全层面,实证检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财政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对粮食数量安全的影响;在质量安全层面,构建粮食质量安全的逆向衡量指标并对样本省份粮食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测算,继而实证检验财政土地治理投入对粮食质量的影响。由此,以弥补既有成果中实证性成果相对不足的“短板”;三是在学科交叉上,文章实现农业基础学科、农业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学科交叉,尤其在粮食质量安全层面,以农业科学相关原理服务于粮食质量安全指标的构建与财政保障政策效果的检验。本文的不足在于受数据可获性、新旧政策交替等因素的影响,实证章节仅选择三类财政保障政策中的四项具体政策进行代表性研究,且部分实证过程样本量略显偏少。未来将尝试采用问卷调研所得微观数据并结合新的实证分析方法对本文未涉及的其他具体财政支粮政策效果展开深入研究。
张钊[9](2018)在《铜川市大气环境中PM2.5污染特征与控制对策》文中认为PM2.5已成为雾霾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采用铜川市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了铜川市大气中PM2.5污染的规律和特征,结合气象因子分析了气象条件对污染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可为铜川市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一些基础信息和政策参考。研究结果表明:铜川市近年来空气质量多为良,其次是轻度污染,共占总天数的85%。2014-2017年,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69μg/m3、58.242μg/m3、58.896μg/m3和53.786μg/m3,呈下降趋势;影响铜川市空气质量的污染因子分别是PM2.5、O3和PM10,PM2.5是首要污染物。2015-2017年出现的污染天中,首要污染物为细颗粒物(PM2.5)的占36.7%,臭氧(O3)占33.7%,颗粒物(PM10)占29.6%。铜川市PM2.5污染程度由低到高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采暖季PM2.5浓度明显高于非采暖季,干燥季节PM2.5浓度明显高于湿润季节。气象因子中日照、08气温-08露温、08气压、平均气压、02风速、08风速、14风速、20风速、平均风速成负相关;08气温、日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08湿度、平均湿度、总云量成正相关。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及城市建设是铜川市大气污染目前面临的主要原因,而煤炭消耗、工业生产、机动车、扬尘等是铜川市产生PM2.5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刘纵横[10](2018)在《基于HSE的XD分布式能源站工程施工安全设计与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分布式能源站是一项大型工程设施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涉及到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并需要综合考虑建成后的安全运行。而基于HSE的XD分布式能源站工程施工安全设计与管理研究,主要是从健康、安全和环境三个角度系统性分析分布式能源站的施工安全设计与管理,并提出较为全面系统的安全管理措施、形成体系,能够有效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并降低分布式能源站后期运行风险。本文分析了施工安全管理、HSE管理内容、体系以及基于HSE的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基于理论研究,提出了“XD分布式能源站工程施工安全设计与管理体系”,更加强调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安全设计与管理。首先是场址安全设计与管理,通过分析场址的交通运输条件、地震地址条件、水文气象条件等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因素权重,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站址安全性进行评价,并依此提出相关的安全设计与管理措施;其次是基于“健康”的施工安全设计与管理,进行了危险因素分析、提出了各个工作阶段和日常作业中的安全管措施(有限空间作业、施工期间、生产过程)、应急预案编制、其他职业健康管理措施;第三是基于“安全”的施工安全设计与管理,结合场站的具体生产特点,以消防工作为主,提出了消防设施配置、消防车道设计、可燃物消防措施、消防给水、建筑物消防设计、自动报警与控制系统;最后是基于“环境”的施工安全设计与管理,提出了燃料节约、水土环境质量管理、声环境质量管理和其他污染物治理措施。基于HSE理论的安全设计与管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安全至上和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思想,是分布式能源站工程施工安全设计与管理过程中需要遵守的分析逻辑和管理框架。
二、石油气象大有可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油气象大有可为(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2)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的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目标和思路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方法 |
1.5.2 比较研究方法 |
1.5.3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6.1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1.6.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渊源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时代观 |
2.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时代观 |
2.1.2 列宁的时代观 |
2.2 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的时代观 |
2.2.1 毛泽东的时代观 |
2.2.2 邓小平的时代观 |
2.2.3 江泽民的时代观 |
2.2.4 胡锦涛的时代观 |
2.3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时势思想 |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 |
3.1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
3.2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 |
3.3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
3.4 进入奋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 |
3.5 进入世界舞台中心的时代 |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重要论述的基本内容 |
4.1 时代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4.2 时代特征: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 |
4.3 时代潮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
4.4 时代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
4.5 时代愿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第五章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重要论述的主要特征 |
5.1 清晰的历史逻辑 |
5.2 强烈的问题意识 |
5.3 全面的理论升华 |
5.4 坚定的人民立场 |
5.5 负责任的担当品质 |
第六章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重要论述的意义 |
6.1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 |
6.1.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理论 |
6.1.2 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新境界 |
6.2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重要论述的实践意义 |
6.2.1 有利于抓取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
6.2.2 有利于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6.2.3 为国际社会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6.2.4 展现了世界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关于全球气候治理路径变化的研究 ——基于多层次治理中的权威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关于全球治理中的权威的研究 |
(二)关于气候治理路径的研究 |
(三)关于多层次全球治理的研究 |
(四)关于跨国气候治理网络的研究 |
(五)国内外研究综述的评价 |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 |
四、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一)文的主要创新 |
(二)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全球气候治理的权威重构 |
一、全球治理权威的重置与分解 |
二、全球治理权威的分层 |
(一)国家让渡权威给区域一体化组织 |
(二)国家让渡权威给国际组织 |
(三)非国家行为体逐步形成权威 |
三、多层次全球气候治理的思路与架构 |
(一)全球气候问题与环境问题的同源性 |
(二)全球气候治理的主要思路 |
(三)全球气候治理的主要架构 |
第二章 “自上而下”气候治理路径 |
一、“自上而下”的实质 |
(一)“自上而下”的内涵 |
(二)“上”与“下”之间的“服从”关系 |
(三)全球气候治理呈现出“自上而下”的原因 |
二、“自上而下”治理思路的源起与实践 |
(一)总量控制与排放贸易 |
(二)美国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 |
(三)欧盟二氧化碳排放交易体系 |
(四)臭氧层治理与削减战略武器谈判 |
三、“自上而下”思路安排下的京都机制 |
(一)联合履约机制 |
(二)清洁发展机制 |
(三)排放交易机制 |
第三章 “自下而上”的全球气候治理路径 |
一、“自下而上”的实质 |
(一)“自下而上”的内涵 |
(二)“下”与“上”之间的相对关系 |
二、《巴黎协定》“自下而上”的气候治理安排 |
(一)国家自主贡献 |
(二)国家自主贡献的内容 |
(三)国家自主贡献的特点 |
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外的“自下而上”路径 |
(一)跨国气候治理网络的兴起 |
(二)跨国气候治理网络的范例 |
四、美国国内“自下而上”气候治理实践 |
(一)加州经验 |
(二)康州经验 |
第四章 两种气候治理路径下的权威分析 |
一、全球气候治理的权威结构 |
(一)以国家为权威基础的气候治理 |
(二)不以国家为权威基础的气候治理 |
二、动态的气候治理权威的变化 |
(一)京都机制的衰弱——国家权威让渡受限 |
(二)《巴黎协定》——国家权威增强 |
(三)跨国气候治理网络的知影响 |
三、权威的动态变化带来的结果 |
(一)国家权威在转向过程中增强 |
(二)全球气候治理重心的再平衡 |
(三)强法律约束力减排框架的再定位 |
第五章 全球气候治理路径变化的中国应对 |
一、中国与京都机制的互动 |
(一)中国参与的CDM项目 |
(二)中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设 |
(三)京都时期中国体现的大国担当 |
二、中国在“自下而上”时代的大国风范 |
(一)日益进取的中国治理 |
(二)中国地方政府与城市的治理实践 |
三、中国在后巴黎时代的角色定位 |
(一)中国以积极作为发挥“领导”作用 |
(二)中国的准备 |
(三)中国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路径重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概况 |
致谢 |
(4)重点语素的构词及其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语素构词研究 |
1.2.2 语素教学法研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语料来源 |
第二章 重点语素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构词情况考察 |
2.1 重点语素的界定 |
2.2 重点语素语料库的建立 |
2.3 重点语素构词状况考察 |
2.3.1 构词频率 |
2.3.2 构词类型 |
2.3.3 构词位置 |
第三章 重点语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构词情况统计分析 |
3.1 《等级划分》中重点语素构词分析 |
3.1.1 构词分布 |
3.1.2 构词类型 |
3.1.3 构词对比分析 |
3.2 对外汉语教材中重点语素构词分析 |
3.2.1 构词统计 |
3.2.2 构词分布 |
3.3 《等级划分》和《汉语教程》构词对比分析 |
3.4 重点语素中的核心语素 |
3.4.1 新增核心语素的构词情况 |
3.4.2 增补核心语素相关分析概括 |
第四章 重点语素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
4.1 利用重点语素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优势 |
4.2 不同阶段重点语素教学实施策略 |
4.2.1 初级阶段的重点语素教学 |
4.2.2 中级阶段的重点语素教学 |
4.2.3 高级阶段的重点语素教学 |
4.3 重点语素和对外汉语教材编写 |
4.3.1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存在的不足 |
4.3.2 重点语素对汉语教材编写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重点语素构词语料库 |
附录二 《等级划分》重点语素构词语料库 |
附录三 《汉语教程》重点语素构词语料库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5)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三、基本概念界定 |
四、研究思路和主要方法 |
五、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形成基础与发展阶段 |
第一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理论文化渊源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思想 |
二、列宁斯大林的青年思想 |
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青年思想 |
四、中西方文化中的青年观点 |
第二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现实依据 |
一、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
二、现实需求: 青年工作面临的任务与挑战 |
三、个人因素: 胡锦涛自身的成长与青年工作经历 |
第三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形成发展阶段 |
一、胡锦涛青年思想孕育阶段 |
二、胡锦涛青年思想初步形成阶段 |
三、胡锦涛青年思想丰富完善阶段 |
第二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
第一节 青年的地位与价值 |
一、“青年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伟大力量” |
二、“党离不开青年,青年更离不开党” |
三、“未来属于青年,未来取决于青年,未来更需要青年去创造” |
第二节 青年的优势与不足 |
一、青年“最具创造活力” |
二、青年“值得信赖、堪当重任、大有希望” |
三、青年要“认真克服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
第三节 青年工作的旨归与要求 |
一、培养目标: “四个新一代” |
二、实现路径: “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
三、基本原则: “尊重青年、理解青年、相信青年、依靠青年” |
第三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政治视角 |
第一节 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 |
一、扩大党在青年群体中的执政基础 |
二、注重对青年的引导方式 |
第二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青年发展提供指引 |
一、强化青年理想信念教育 |
二、青年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
三、推进青年道德建设 |
第三节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青年工作 |
一、服务科学发展是青年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
二、以青年为本 |
三、发挥青年在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 |
第四节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论析——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例 |
第四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利益视角 |
第一节 “把为大局服务和为青年服务结合起来” |
一、“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 |
二、服务青年是党的宗旨在青年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
第二节 寓引导教育于服务之中 |
一、全党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 |
二、青年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 |
第三节 “竭诚服务青年” |
一、服务青年学习成才 |
二、促进青年就业创业 |
三、维护青年合法权益 |
第四节 案例分析: 在服务青年中赢得青年——以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获得感生成为例 |
第五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人才视角 |
第一节 人才强国与青年人才培养 |
一、青年人才是最重要战略性资源 |
二、“提高青年整体素质” |
三、完善青年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 |
第二节 科教兴国与青年教育 |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科教兴国” |
二、以“人民满意”为衡量标准,持续促进教育公平 |
三、以青年成才为终极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 |
第三节 社会环境与青年成长 |
一、树立“多样化人才”和“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 |
二、“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 |
三、青年的成才路径 |
第四节 执政能力与青年干部选拔 |
一、青年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
二、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
三、创新青年干部选拔机制 |
第五节 案例分析: 共青团如何以改革凝聚青年人才——以高校共青团发展路向为例 |
第六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实践视角 |
第一节 “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无悔、永恒的青春” |
一、社会实践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
二、人民群众的实践是青年学习提高的大课堂 |
三、“投身实践是青年成长的必由之路” |
第二节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贡献智慧和力量 |
一、“奉献是崇高的精神境界” |
二、青年要艰苦奋斗 |
三、时代呼唤千千万万青年志愿者 |
第三节 “做伟大时代的创业者” |
一、当代青年“生恰逢时”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青年汲取营养和力量的源泉” |
三、创新思维是青年发展的希望所在 |
第四节 案例分析: 青年自组织——社会实践主体的新拓展 |
第七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全球视角 |
第一节 青年要努力拓展世界眼光 |
一、起点: 把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首要任务是学习 |
二、任务: “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自己” |
三、基点: “始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
第二节 青年是和谐世界的重要建设者 |
一、“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 |
二、青年是和平发展的生力军 |
三、青年“肩负着开创世界人民美好未来之使命” |
第三节 加强各国青年之间的交流 |
一、青年交流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重视留学工作 |
三、构建青年交流的长效机制 |
第四节 案例分析: 青年国际交流状况论析——以孔子学院为例 |
第八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现实启示 |
第一节 坚持党的领导,促进青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一、青年运动要坚持党的领导 |
二、准确把握青年脉搏 |
三、优化青年发展的社会环境 |
第二节 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青年的主体自觉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青年接续奋斗 |
二、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 |
三、搭建更为广阔的青年创新实践平台 |
第三节 坚持服务青年,把握青年工作的生命线 |
一、注重青年的利益实现 |
二、增强服务青年的实效性 |
三、推进青年工作改革创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浅谈内蒙古油田专业气象服务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内蒙古成为油气资源开发“新热土” |
1.1 银额盆地 |
1.2 河套盆地 |
1.3 二连盆地 |
2 内蒙古油田地区不良气象条件分析 |
2.1 大风特征及其影响 |
2.2 气温特征及其影响 |
2.3 降水特征及其影响 |
3 浅谈未来内蒙古油田专业气象服务建设 |
3.1 分级专业产品 |
3.2 挖掘气象资料应用 |
3.3 一体化服务体系 |
3.4 发布渠道 |
4 结束语 |
(7)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选题依据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研究中的局限 |
(三)课题研究的结构、研究方法及创新性 |
1.论文的结构 |
2.论文的研究方法 |
3.论文的创新性 |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科学内涵和形成背景 |
(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科学内涵 |
1.外交的含义 |
2.大国外交的含义 |
3.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含义 |
(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的国内背景 |
1.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
2.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
3.中国需要在国际舞台上有新作为 |
(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的国际背景 |
1.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 |
2.现有的国际体系弊端逐步暴露 |
3.中国周边局势的复杂性不断增加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与实践 |
(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 |
1.倡导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
2.更加重视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战略助力 |
3.视全球治理为有所作为的外交大舞台 |
(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 |
1.合作共赢的的大国关系取代对抗性大国关系 |
2.维护周边稳定合作大局 |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面临的挑战 |
(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周边压力 |
1.中国与部分周边国家存在领土和岛礁争端 |
2.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周边国家产生疑虑 |
3.中国与周边国家还存在程度不一的产业竞争 |
(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球挑战 |
1.不合理的国际体制对发展中国家的束缚 |
2.西方大国对中国崛起的防范和不适应 |
3.西方国家要求中国承担过多的国际责任 |
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措施 |
(一)积极构建区域合作机制 |
1.通过双边对话和平解决领土争端 |
2.通过战略互信逐步消除周边国家的疑虑 |
3.维护地区非传统安全 |
(二)努力协调好与主要大国的关系 |
1.避免走对抗实现国际秩序更替的老路 |
2.打造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 |
3.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原则扞卫国家的核心利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国粮食安全的财政保障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目的、内容、方法及思路 |
四、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财政保障粮食安全的相关理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粮食的概念 |
二、粮食安全的内涵及衡量 |
三、粮食安全的财政保障政策 |
四、本文研究范畴界定 |
第二节 财政保障粮食安全的理论依据 |
一、粮食生产的基础产业理论 |
二、粮食产业的弱质性 |
三、粮食市场的蛛网模型 |
四、粮食安全的公共产品属性 |
五、粮食安全的正外部性 |
第三节 财政保障粮食安全的作用机理 |
一、价格支持政策的托市效应 |
二、挂钩直接补贴政策的传导机理 |
三、一般服务支持政策的影响机理 |
第二章 中国粮食安全形势的系统描述 |
第一节 中国粮食安全形势的总体判断 |
一、粮食安全形势当前整体良好但结构性矛盾凸显 |
二、粮食安全形势未来依就严峻 |
三、粮食安全形势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中国粮食数量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 |
一、国内粮食生产现实约束显着 |
二、国外粮食进口风险性增强 |
三、粮食需求刚性增长 |
第三节 中国粮食质量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 |
一、粮食生产环节源头污染日益严重 |
二、粮食流通环节过程污染隐患凸显 |
三、粮食消费环节终端污染不容忽视 |
第三章 财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演进及评价 |
第一节 财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演变过程 |
一、财政支粮政策的负向保护阶段(1950-1977) |
二、财政支粮政策的调整过渡阶段(1978-1993) |
三、财政支粮政策的推进完善阶段(1994-2003) |
四、财政支粮政策的全面转型阶段(2004至今) |
第二节 财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现行政策 |
一、价格支持政策 |
二、挂钩直接补贴政策 |
三、一般服务支持政策 |
第三节 现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财政政策的整体成效 |
一、粮食播种面积及产量持续增长 |
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着提升 |
三、粮食宏观调控能力有效增强 |
第四节 现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财政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最低收购价政策扭曲市场,加重粮食结构性矛盾及财政负担 |
二、农机购置补贴范围、补贴操作不尽合理 |
三、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执行偏离目标,政策效应弱化 |
四、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差异化不明显,补贴范围有待扩大 |
五、缺乏对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及粮食加工环节的财政激励 |
六、财政重点一般服务支持政策未充分实施 |
七、主产区粮食安全责任与成本相脱离,“粮财倒挂”现象显着 |
第四章 财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托市效应检验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方法与变量描述 |
三、实证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二节 粮食主产区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主产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测算 |
三、主产区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影响的实证检验 |
第三节 农业基础设施的粮食增产降本效应检验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农业基础设施的粮食增产效应检验 |
三、农业基础设施的粮食降本效应检验 |
第四节 财政土地治理投入对粮食质量的影响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粮食质量威胁指数指标体系构建与测算 |
三、财政土地治理对粮食质量影响的实证检验 |
第五章 财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国际比较及经验借鉴 |
第一节 美国粮食安全的财政保障政策 |
一、美国财政支粮政策的演进历程 |
二、美国现行财政支粮政策 |
三、美国财政支粮政策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日本粮食安全的财政保障政策 |
一、日本财政支粮政策的演进历程 |
二、日本现行财政支粮政策 |
三、日本财政支粮政策的基本特征 |
第三节 印度粮食安全的财政保障政策 |
一、印度财政支粮政策的演进历程 |
二、印度现行财政支粮政策 |
三、印度财政支粮政策的基本特征 |
第四节 美、日、印财政支粮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
一、保留对主粮的价格支持,但应逐步调整以减少市场扭曲 |
二、实施“绿色补贴”项目,注重保护资源与环境 |
三、注重对新型粮食经营主体的财政扶持 |
四、加大对重点一般服务支持项目的供给 |
五、通过立法形式保障财政支粮政策顺利实施 |
第六章 完善中国粮食安全财政保障政策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逐步推进价格支持政策调整转型 |
一、短期仍坚持并调整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
二、长期逐步向目标价格政策转型,实现“价补分离” |
三、注重粮食生产及流通信息平台建设,助力政策调整转型 |
第二节 系统优化挂钩直接补贴政策 |
一、调整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提升粮食综合机械化水平 |
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鼓励“藏粮于地”和适度规模经营 |
三、健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减轻粮农风险性损失 |
四、深化实施玉米生产者补贴等政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五、整合优化挂钩直接补贴政策,扶持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发展 |
第三节 强化实施财政一般服务支持政策 |
一、加强对农业气象、水利设施、农业科技等的财政扶持 |
二、支持粮食绿色清洁生产,保障粮食质量安全 |
三、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注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
第四节 配套改善财政支粮资金供给及管理体系 |
一、构建粮食安全责任与成本相统一的补贴资金供给机制 |
二、科学管理财政支粮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
三、完善财政支农立法体系,保障政策运行规范性稳定性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9)铜川市大气环境中PM2.5污染特征与控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大气颗粒物概述 |
1.2.1 大气颗粒物的基本概念 |
1.2.2 PM_(2.5)的来源及危害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我国治理PM_(2.5)污染面临的挑战 |
1.4 研究内容及目标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标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分析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铜川市自然环境 |
2.1.2 铜川市社会经济环境 |
2.2 数据来源 |
2.2.1 监测点位 |
2.2.2 监测时间 |
2.2.3 监测仪器 |
2.3 研究方法 |
第3章 铜川市大气环境中PM_(2.5)污染特征分析 |
3.1 空气质量及分布特征 |
3.1.1 空气质量总体特征 |
3.1.2 首要污染物分析 |
3.2 铜川市PM_(2.5)浓度变化分析 |
3.2.1 年均值变化 |
3.2.2 PM_(2.5)浓度月均值变化 |
3.2.3 各季节变化趋势 |
3.2.4 采暖季与非采暖季的变化 |
3.2.5 各监测点PM_(2.5)浓度变化 |
3.2.6 干燥/湿润季节PM_(2.5)浓度变化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气象因子与PM_(2.5)污染相关性分析 |
4.1 铜川市气象因子变化情况 |
4.1.1 湿度变化分析 |
4.1.2 日照时数分析 |
4.1.3 气压变化分析 |
4.1.4 风速变化分析 |
4.1.5 气温变化分析 |
4.1.6 08 气温-08 露温变化分析 |
4.1.7 风向变化频率分析 |
4.2 高污染级别时气象特征 |
4.2.1 气压特征 |
4.2.2 风速特征 |
4.2.3 气温特征 |
4.2.4 08 气温-08 露温特征分析 |
4.2.5 湿度特征 |
4.2.6 日照特征 |
4.2.7 总云量特征 |
4.3 PM_(2.5)浓度与气象各因子相关性 |
4.3.1 气压 |
4.3.2 湿度 |
4.3.3 气温 |
4.3.4 日照、总云量 |
4.3.5 08 气温-08 露温 |
4.3.6 风速 |
4.4 PM_(2.5)聚集过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PM_(2.5)污染来源及控制对策分析 |
5.1 铜川市PM_(2.5)污染治理总体现状 |
5.2 铜川市PM_(2.5)污染来源分析 |
5.2.1 煤炭消耗 |
5.2.2 工业生产 |
5.2.3 机动车 |
5.2.4 扬尘 |
5.3 PM_(2.5)污染治理对策 |
5.3.1 推动产业转型,调整能源结构 |
5.3.2 生态调控 |
5.3.3 管理措施 |
5.3.4 预警分析 |
5.3.5 联防联控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基于HSE的XD分布式能源站工程施工安全设计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1.6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第2章 基于HSE理论的工程施工安全理论分析 |
2.1 施工安全管理 |
2.1.1 施工安全管理定义 |
2.1.2 施工安全管理主要内容 |
2.2 HSE管理内容 |
2.3 HSE管理体系 |
2.4 基于HSE的施工项目安全管理 |
2.4.1 必要性 |
2.4.2 可能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XD分布式能源站工程施工安全的基本规划 |
3.1 XD分布式能源站工程施工项目背景 |
3.2 XD分布式能源站工程施工初步建设规划 |
3.3 XD分布式能源站工程施工安全规划 |
3.4 XD分布式能源站工程施工安全设计与管理体系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XD分布式能源站的场址安全设计与管理 |
4.1 XD分布式能源站场址的基础设施条件分析 |
4.1.1 交通运输条件分析 |
4.1.2 电网条件分析 |
4.2 XD分布式能源站场址的地震地质条件分析 |
4.3 XD分布式能源站场址的水文气象条件分析 |
4.3.1 水文条件分析 |
4.3.2 气象条件分析 |
4.4 XD分布式能源站选址的安全性评价 |
4.4.1 构建站址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 |
4.4.2 安全性评价一层及二层指标的权重计算 |
4.4.3 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 |
4.5 相关安全管理措施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XD分布式能源站工程施工的劳动安全健康设计与管理 |
5.1 XD分布式能源站工程施工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
5.1.1 危险物料 |
5.1.2 自然危险因素 |
5.1.3 设备危险因素 |
5.1.4 职业病危险因素 |
5.2 XD分布式能源站中有限空间作业场所的安全管理措施 |
5.3 XD分布式能源站施工期间的安全管理措施 |
5.4 XD分布式能源站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措施 |
5.5 其他职业健康管理措施 |
5.5.1 防暑、隔热管理 |
5.5.2 通风管理 |
5.5.3 照明管理 |
5.5.4 个人防护设施管理 |
5.5.5 职业病警示标识管理 |
5.6 应急预案的编制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XD分布式能源站工程施工的安全设施设计与管理 |
6.1 XD分布式能源站的被动性消防工程设计管理 |
6.1.1 消防设施配备 |
6.1.2 消防车道建设 |
6.1.3 消防给水 |
6.1.4 自动报警及控制系统 |
6.2 XD分布式能源站的主动性消防工程设计与管理 |
6.2.1 可燃物消防措施 |
6.2.2 建筑物消防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XD分布式能源站工程施工的环境保护设计与管理 |
7.1 XD分布式能源站的管线规划与燃料节约分析 |
7.1.1 位置概述 |
7.1.2 总平面布置 |
7.1.3 土地利用 |
7.1.4 管线规划 |
7.2 XD分布式能源站周边水土环境质量分析 |
7.2.1 水土环境现状 |
7.2.2 水土流失预测结果 |
7.2.3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
7.2.4 水土保持监测 |
7.3 XD分布式能源站周边声环境质量分析 |
7.3.1 噪声现状 |
7.3.2 厂区噪声源分析 |
7.3.3 声源降噪量确定 |
7.4 其他污染物治理措施 |
7.4.1 主要污染物治理目标 |
7.4.2 防治措施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石油气象大有可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2]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的重要论述研究[D]. 晋跃冲.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3]关于全球气候治理路径变化的研究 ——基于多层次治理中的权威视角[D]. 晏娇. 吉林大学, 2020(08)
- [4]重点语素的构词及其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 郭忠文. 安徽大学, 2020(08)
- [5]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D]. 侯燕. 扬州大学, 2019(06)
- [6]浅谈内蒙古油田专业气象服务建设[J]. 赵迦琪.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9(10)
- [7]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研究[D]. 郭月红.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8]中国粮食安全的财政保障政策研究[D]. 赵和楠.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 [9]铜川市大气环境中PM2.5污染特征与控制对策[D]. 张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6)
- [10]基于HSE的XD分布式能源站工程施工安全设计与管理研究[D]. 刘纵横.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