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微生物肥料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罗梓琼[1](2021)在《油茶根际高效氨化细菌的筛选及培养条件研究》文中提出化肥的长期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板结、养分失调、产品品质降低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而微生物肥料可以改善化肥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筛选出适宜菌种是研发微生物专用肥料的基础。油茶(Camelliaoleifera)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是典型的铵偏好植物。开发油茶专用微生物肥料是提高产量、品质和改善林地环境的重要措施。本研究首先进行油茶根际土壤氨化细菌分离纯化,然后筛选出具有高效转化能力的菌株,并对高效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最优培养条件以及微生物菌剂的效应进行研究,以期为研发油茶专用微生物肥料、提高油茶氮利用效率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传统的培养基分离纯化方法,筛选获得160株氨化细菌,然后通过纳氏试剂显色法进行初筛,得到显色较深的25株氨化细菌。氨化细菌的活性测定表明,编号为AHB、AHO、AHT、AHX的细菌活性较强。16 S rDNA测序表明,AHB、AHO、AHT、AHX的序列长度分别为 1385bp、1413 bp、1390bp和1418bp,分别属于Chryseobacteriumsp.(金黄杆菌属)、Stenotrophomonassp.(寡养单胞菌属)、Arthrobacter sp.(节杆菌属)和Bacillus sp.(芽孢杆菌属)。2.从pH、温度、转速、接种量、碳源、氮源等6个方面分别探讨了培养条件对4株高效氨化细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菌株在pH为5-9时均能生长,最适pH为7-8,说明4株氨化细菌适宜在中性条件下生长;4个菌株的最佳转速均为200-250r/min,最佳温度在25℃左右,但菌株AHX相对于其他菌株更耐高温;4个菌株的最适接种量为2%-3%,AHB的最适碳氮源为葡萄糖和尿素,AHO的最适碳、氮源为甘露醇和硝酸钾,AHT对于蔗糖和硝酸钾的利用程度显着高于其他碳、氮源;AHX对5种碳源的利用程度都较高,最适氮源为硝酸钾。3.对菌株AHB、AHO、AHT、AHX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试验,结果表明:4株氨化细菌均为革兰氏阳性菌,均具有运动性,其接触酶、乙酰甲基甲醇(V-P)、明胶液化试验均表现为阳性,具有产氨能力,不具有淀粉水解、硝酸还原能力,吲哚试验表现为阴性。牛奶石蕊试验表现说明4株氨化细菌均具有产酸能力。拮抗试验表明,4株细菌互不拮抗,可以共同培养。4.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菌剂对油茶幼苗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菌剂接种处理显着降低了根际土壤pH和全氮含量(p<0.05),AHT处理的pH下降幅度最大,为10.69%;在0-60 d菌剂接种处理能够显着提高土壤的氨氮、硝氮、速效磷、速效钾和碱解氮含量,且显着高于CK(p<0.05),从而提高土壤的肥力。在酶活性方面,菌剂接种处理的酶活性显着高于CK(p<0.05),且脲酶、过氧化氢酶、硝酸还原酶和蛋白酶活性均在接种60d后达到最大值。
张春楠[2](2020)在《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在设施番茄和甜瓜上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农业的生产限制了一些农药和化肥的施用,要求在减少化肥投入量的基础上做到不减产、不降质。本研究是在增施增效剂的基础上进行甜瓜—番茄轮作来寻求一个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蔬菜产业体系。因此,本研究针对河北省设施蔬菜生产过程中过量施肥导致的肥料利用率低、土壤理化性质恶化以及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以番茄(新美1号)和甜瓜(瑞红)为试验材料,设置7个试验处理:不施肥(CK)、常规施肥(C)、硝化抑制剂与化肥配施(C+DMPP、C+DCD)、微生物菌剂与化肥配施(C+J)、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同时与化肥配施(C+DMPP+J、C+DCD+J),采用田间重复试验,研究了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在设施番茄(秋)和甜瓜(春)轮作中的效果,为促进优质高效的作物生产和土壤改良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主要结果如下:(1)甜瓜发芽期到幼苗期之间的株高增长较快,其中C+DMPP+J处理显着促进了甜瓜株高的生长,与C处理相比,株高高出13.60%。幼苗期以后,茎粗增长较快,增幅最大达到了 60.80%,C+DMPP+J处理对甜瓜茎粗的促进效果最显着,茎粗最大达到13.80 mm;番茄定植后45~65天生长加速,平均由81.60 cm增加到113.20 cm。定植85天后,C+DMPP+J处理比C处理茎粗增加了 8.29%。(2)与C处理相比,C+DMPP+J处理对甜瓜增产效果最显着,产量增幅达到了21.70%;C+DMPP、C+DCD、C+J、C+DMPP+J 和 C+DCD+J 显着提高了番茄产量,与C处理相比产量分别提高了 7.1%、6.7%、22.4%、28.8%和18.6%。C+DMPP处理降低番茄硝酸盐含量效果最佳,与C处理相比,降低了 44.30%;C+DMPP+J处理显着提高了果实中Vc含量,比C处理提高了 65.50%;番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4.30%~4.80%之间,各处理间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没有显着性差异;各施肥处理的果实糖酸比在4.00~11.00之间,其中C+DMPP+J处理果实糖酸比为11.00,达到了最大值。(3)C+DMPP处理根长比C处理增长了 93.90%;番茄根系干重在3.40g~5.30g之间,其中C+DCD+J处理的单株根干重最大。(4)C+DMPP+J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在甜瓜生长期内都较低,比C处理平均下降了 35.80%,均达到了显着水平;C+DMPP+J处理土壤中速效钾含量始终最高,平均为421.10mg/kg;番茄盛果期、末果期和拉秧期,C+DMPP+J的处理速效钾含量始终显着高于C处理,比C处理分别提高了 25.60%、20.10%和2.50%。(5)C+DMPP处理硝态氮含量最低,与C处理相比硝态氮含量在甜瓜生长期内降低幅度平均达到61.80%(0-20cm)和74.90%(20-40cm);C+DMPP+J处理的铵态氮含量最高达到22.6mg/kg(0-20cm 土层,甜瓜发芽期),比C处理高出47.70%。C+DMPP+J处理氮肥偏生产力、农学效率和生理利用率最高,分别比C处理提高了21.70%、60.70%和 40.30%。C+DMPP处理降低番茄土壤硝态氮含量最显着,与C处理相比,番茄四个生长期的降低幅度分别达到了 44.30%、33.80%、40.20%和45.40%;C+DMPP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含量始终最高,0-20 cm和20-40 cm 土层铵态氮含量最大分别为19.15 mg/kg和15.71 mg/kg。C+DMPP+J的茎、叶氮吸收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与C处理相比,增幅分别为12.70%和52.20%。C+DMPP+J和C+DCD+J处理显着提高了土壤氮肥农学效率及偏生产力,与C处理相比,增幅分别为125.90%、127.40%和27.10%、27.40%。综上所述,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的施用可以促进甜瓜和番茄的生长,有效调节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促进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其中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同时与化肥配施效果最佳。
赵丹丹[3](2020)在《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对番茄土壤理化性质及生长的影响》文中提出本试验以“合作918”粉红番茄为试材,研究了微生物菌剂对其土壤理化性质及产量的影响,试验共设置5个梯度,0Kg/667m2菌剂(CK)+有机肥、3Kg/667m2菌剂(T1)、6Kg/667m2菌剂(T2)、9Kg/667m2菌剂(T3)、12Kg/667m2菌剂(T4)与有机肥混合为处理,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使用菌剂对番茄土壤理化性质性质与番茄生长、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1)施用一定浓度的微生物菌剂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其中,T3处理下土壤理化性状的改善效果最好,使番茄根际土壤的容重较对照降低了30.38%;p H值降低了10.31%;电导率降低了34.23%;使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14.06%、28.58%、14.06%、21.45%。(2)施用一定浓度的微生物菌剂增加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提高土壤酶活性。各处理相比,T3处理下土壤养分含量最丰富,土壤酶活性最高,其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蛋白酶活性、硝酸还原酶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了26.06%、26.32%、52.03%、28.06%。(3)施用一定浓度的微生物菌剂促进了番茄植株的生长,提高番茄的产量。综合看,处理T2和T3对番茄植株形态学性状的促进作用较好。产量方面,T2对番茄单株果数的作用效果最明显,较对照提高了4.95%;T3处理对单果重和折合亩产量提高最佳,分别较对照提高了40.15%、14.54%。(4)施用一定浓度的微生物菌剂提升了番茄的光合能力。处理T3使番茄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提升了58.48%、47.90%、41.87%,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降低了14.95%、5.54%,T3处理下各光合指标均与对照存在极显着差异。(5)微生物菌剂改善了番茄的品质,提升了番茄的营养价值。T3处理下,番茄的总糖、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番茄红素含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6.47%、23.83%、12.78%、19.13%,总酸含量较对照降低了9.44%,与对照存在极显着差异。
王欣英[4](2020)在《新型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的研制》文中认为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既有无机肥的速效,又有有机肥的长效,还有生物肥的增效作用。但有益菌定殖活性低是我国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存在的共性问题。同时,生产过程能耗高,施用过程费工费时等问题也阻碍了该类肥料的推广应用。本论文选用根际促生菌、高分子化学合成型缓释肥和活化腐植酸为原料,制作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并应用于盆栽番茄;采用挤压造粒工艺制作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并应用于大田苹果树,以探究1)原料特性及配比对促生菌定殖活性的影响及机理;2)促生菌在盆栽番茄根系的定殖规律及对番茄生长的影响;3)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养分释放及淋失特征;4)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苹果树生长和苹果园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活化的风化煤和化学合成型高分子缓释肥可增加促生菌的定殖活性。通过固相活化法活化风化煤中的腐植酸,可使其含氧基团相对增加了4.74%,高分子物质含量相对降低了8.44%,中、低分子物质含量分别相对增加了72.37%和13.17%,其水溶性和水稳性大幅度提高。探明了化学合成型高分子缓释肥中的酰胺键和磷脂键以水解断键的方式缓慢释放氮素和磷素。揭示了盐度系数低的化学合成型高分子缓释肥与活化腐植酸协同作用是提高促生菌活性的主要因素,并探明化学合成型高分子缓释肥与活化的腐植酸的重量比分别为1:1和1.5:1时最有利于番茄促生芽孢杆菌(B153)和苹果树促生芽孢杆菌(BP)的活性和稳定性。2.番茄专用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BCSF)提高了促生菌的定殖活性,促进番茄的生长。荧光定量显示B153能迅速而有效的在盆栽番茄根际土壤中增殖,且在BCSF处理中有显着活性优势。BCSF处理下,番茄促生菌B153在第30天达到最高定殖量,达8.89×105CFU g-1土,并在50天后稳定在6.57×105CFU g-1土,60天内的增殖率为21.0%。液相色谱检测促生菌B153分泌物表明,B153能分泌促生物质赤霉素和生长素。与对照相比,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提高番茄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减量处理对番茄生长无显着影响。与生物有机无机普通肥(BCCF)和CK相比,BCSF能显着增加番茄根系体积,并使番茄产量分别提高了29.04%和73.08%。3.苹果专用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A-BCSF)减少了肥料养分淋溶损失,提高了有关土壤酶的活性。淋溶条件下,与其它各处理相比,BCSF显着降低土壤中NO3--N、NH4+-N和速效钾(AK)的淋溶损失,提高土壤脲酶活性,但对Ca2+、Mg2+的固定和土壤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提高无明显优势。4.A-BCSF提高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影响土壤微生物量和多样性,促进苹果树生长。在3年连续施肥条件下,与CK相比,A-BCSF处理的施肥点区域内,0-60cm土层内土壤AP、AK、NO3--N、NH4+-N含量均显着提高,0-20cm和40-60cm土层内土壤有机质(SOM)含量显着提高。A-BCSF处理在促生菌BP的定向选择调节下,增加了苹果园土壤细菌富营养型类群变形菌门等和真菌有益类群绿僵菌属等的相对丰度,降低了土壤细菌贫营养型类群绿弯菌门、酸杆菌门等和土壤真菌子囊菌门、担子菌门优势菌群的相对丰度,增加了苹果树苗株高、茎粗、新稍长度和叶片干重,提高了苹果产量。另外,A-BCSF生产工艺简单,采用轻简化的打孔施肥方式,省工省时。
张煜[5](2020)在《微生物菌肥对烟草品质及土壤细菌多样性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加快实现秸秆和畜禽粪便循环再生利用,提高东北地区烟草产量和品质,本文通过富集培养分离筛选出制备微生物菌肥的优良菌株,提出牛粪微生物菌肥优化制备工艺,并研究了制备菌肥对土壤理化性质、肥力、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烟草农艺性状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从林间、烟地及牛粪中分离得到120株菌株中筛选出生长速率快、高效降解纤维素最佳菌株为嗜热球形脲芽胞杆菌(Ureibacillus thermosphaericus)。嗜热球形脲芽胞杆菌扩繁培养基配方:蛋白胨50 g+滤纸50 g+氯化钠50 g+碳酸钙20 g+酵母提取物10 g+蒸馏水10 L。最佳扩繁培养条件:接种量20%,温度30~35℃,pH值为7.0,转速400 r/min,通气量100 ln/h。微生物菌肥制备优化工艺为:1000 kg牛粪+25 kg秸秆+7.5 kg菌液+2.5 kg水比例混合搅拌用塑料布覆盖,堆肥底径为145 cm,高为95 cm。混料初始含水率控制在60±1%,堆肥1~6周在升温和高温阶段每3 d翻堆1次,6~12周降温阶段每7 d翻堆1次。堆肥过程中含水量保持在60±5%。堆肥过程pH范围7.3~7.8之间,总氮含量先降后升,铵态氮含量下降,硝态氮含量上升,水解氮含量亦呈现总体上升趋势。堆体表面向下40 cm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高,分别为17.60 g/kg和15.60g/kg。制备菌肥可显着提高烟草种子“龙江911”发芽率(p<0.05)。堆肥过程中,肥堆优势细菌门从厚壁菌门(Firmicutes)向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及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演替,形成新微生物菌肥群落结构。嗜热球形脲芽胞杆菌在不同堆肥时期相对丰度均处于前50,但堆肥前期、中期、后期丰度呈现先降后增显着变化。说明了添加菌株对肥堆微生物群落演替的重要作用。而后通过构建生态网络图确定了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及绿弯菌门在微生物群落发展中的重要性。微生物菌肥382.5 kg/hm2+烟草专用肥375 kg/hm2混合施用能够显着改善土壤pH值至烟草生长最适范围,提高土壤水解氮含量、速效钾含量、有机碳含量、有机质含量与蔗糖酶活性,同时对烟草的株高、茎围、叶面积、产量、氮和钾含量具有最佳促进效果。施用微生物菌肥可显着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烟草代谢产物积累。单施微生物菌肥1080 kg/hm2处理对土壤总孔隙度(51.2±2.1%)、有效磷含量(25.26 mg/kg)、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提升效果均为各试验组中最佳。同时单施微生物菌肥1080 kg/hm2处理组烟草总糖、还原糖和蛋白质含量最高,烟草总氮/烟碱比值最优,烟草品吸质量得分最高。单施烟草专用肥会导致土壤细菌多样性降低,而施用微生物菌肥或混合施用微生物菌肥和烟草专用肥有助于改善土壤中的细菌多样性。但单施烟草专用肥与单施微生物菌肥处理组群落组成差异较大。土壤细菌多样性与理化性质的冗余分析表明:有效磷、有机碳、pH、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是土壤细菌群落差异的重要驱动力。本研究优化了牛粪-秸秆堆肥技术,配制出了高效微生物菌肥,提出了能够有效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细菌多样性、提高东北地区烟草品质量和产量的微生物菌肥堆肥及施肥技术。
郭娇[6](2020)在《温室黄瓜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菌剂对氮损失的调控效应》文中研究指明当今,温室蔬菜生产过程中氮素利用率普遍偏低且损失严重,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负效应等一系列问题。本研究采用室内好气培养和田间原位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温室果菜类蔬菜-黄瓜(品种为津绿20-10)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硝化抑制剂及与微生物菌剂配施对温室土壤氮素形态转化的影响及其硝化抑制效果,从而优选出最优抑制剂种类、用量及其配施菌剂施用量,明确减氮基础上配施硝化抑制剂与微生物菌剂调控下温室菜田土壤-蔬菜-大气体系的综合效应,筛选出阻控温室菜田施氮损失,提高氮素利用率的有效调控方案,旨在为实现温室黄瓜的“高效、环保、优质”生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探明了三种不同硝化抑制剂对温室土壤氮转化的抑制效果,优选出了适宜的硝化抑制剂及其用量。培养温度25℃,60%田间持水量水平下,减氮基础上配施硝化抑制剂和菌剂对温室土壤氮素转化影响明显不同。3种硝化抑制剂的硝化抑制效果整体表现为DMPP>DCD>MHPP。减氮基础上配施2%DMPP较常规处理可使土壤中铵态氮含量增加40.85%~73.61%,硝态氮含量降低24.61%~33.8%,表现出了较好的硝化抑制效果;减氮基础上配施2%DMPP和菌剂(75 L/hm2)处理硝化抑制效果较优,可使土壤中硝态氮累积较常规施氮平均降低38.88%~43.91%。(2)阐明了减氮基础上配施硝化抑制剂、微生物菌剂对温室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减氮基础上配施硝化抑制剂与菌剂不仅促进黄瓜生长发育、产量的提高,还可明显改善果实品质,同时促进作物氮素吸收,显着提高氮素利用效率。与常规施氮相比,减氮基础上配施硝化抑制剂与菌剂不但可保证黄瓜稳产,且最高可使黄瓜增产7.50%,氮素利用率由传统的7.50%提高到20.32%~25.30%,降低黄瓜果实硝酸盐含量7.38%~18.28%,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黄瓜果实Vc、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提高,改善了果实品质。(3)探明了减氮基础上配施硝化抑制剂、微生物菌剂阻控温室黄瓜土壤氮素气态损失的效果。减氮基础上配施硝化抑制剂与菌剂可以显着降低N2O排放和NH3挥发,总体气态损失量有所降低。温室黄瓜施氮造成的气态(N2O和NH3挥发)总损失占比相对较小,仅在3.31%~3.67%。与常规施氮相比,减氮基础上配施硝化抑制剂与微生物菌剂可使N2O排放降低30.01%~41.40%,NH3挥发减少28.85%~37.71%。(4)明确了减氮基础上配施硝化抑制剂、微生物菌剂阻控温室黄瓜土壤硝态氮淋溶的效果。减氮基础上配施硝化抑制剂DMPP、菌剂均可显着降低土壤剖面中NO3--N累积量。减氮基础上配施抑制剂与菌剂较常规施氮可使0-120 cm 土壤剖面NO3--N累积量降低12.62%~74.58%。(5)揭示了减氮基础上配施硝化抑制剂、微生物菌剂调控温室黄瓜根际土壤的微生物效应。减氮基础上配施硝化抑制剂和菌剂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氮素调控措施。综合评价,减氮基础上同时配施硝化抑制剂DMPP和菌剂(追施氮肥316 kg N/hm2,配施纯氮量2%DMPP和75L/hm2液体胶质类芽孢杆菌菌剂)与常规施肥相比,可使黄瓜增产7.50%,果实硝酸盐含量降低18.28%,氮素利用率由常规施氮的7.50%提高到 25.30%,减排 N2O 气体 41.40%,NH3 挥发 28.85%,0-120 cm 土壤剖面中 NO3--N累积量降低36.06%~52.00%,是一种有效阻控温室蔬菜生产施氮损失、提高氮素利用率,且对环境友好的调控措施,从而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
尹冬雪[7](2020)在《生物炭微生物缓释肥的制备与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化肥使用存在众多的问题,其中较为严重的是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尤其是土壤污染。为了改善这些问题,使得缓控释肥料、微生物菌肥备受人们关注。本文主要是将化学肥料与微生物结合,在播种时,为了满足农作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及补充土壤中对作物生长有益微生物的数量,直接把结合缓控释肥添加到土壤中。主要利用聚乙烯醇和海藻酸钠两种材料混合包埋枯草芽孢杆菌和复合肥(尿素与磷酸二氢钾),制成一种新型微生物缓释肥。本实验分别研究化学肥料(主要是氮、磷、钾)对微生物的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是枯草芽孢杆菌),其次是包埋材料的优化,再次是生物质炭及稻壳添加到胶珠中对胶珠表征与胶珠内物质释放的影响,最后则是探究新型微生物复合肥在玉米大田地应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尿素、磷酸二氢钾的浓度对枯草芽孢杆菌长势情况均有很大的影响。当尿素浓度超过培养基的6%时,枯草芽孢杆菌的数量急剧下降,确定尿素浓度为培养基的6%;当磷酸二氢钾浓度超过培养基的1%时,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较大,确定磷酸二氢钾浓度为培养基的1%为宜。因此确定了复合肥的比例为尿素:磷酸二氢钾=6:1(N:K:P=5.6:1.3:1)。(2)包埋材料主要优化条件为:聚乙烯醇、海藻酸钠、硼酸、氯化钙的浓度以及固定时间;主要评价指标为:胶珠的表征、溶胀率、包埋率、释放情况等。混合凝胶的粘稠度,可操作性,成球效果,溶胀率,包埋率与海藻酸钠、聚乙烯醇的浓度密切相关,最终确定海藻酸钠浓度为1.5%,聚乙烯醇浓度为3%,胶珠的各个评价指标最佳。硼酸浓度为固定剂的4%及氯化钙浓度为固定剂的2%时,成球效果较好。固定时间对包埋率和机械强度有很大的影响,最终确定固定时间为1h,包埋率最高。(3)在胶珠中添加稻壳和生物质炭可增加胶珠内部孔隙度,有利于肥料及微生物储存。通过分别对含有稻壳及生物质炭的胶珠进行静水与土柱淋溶实验释放,分析稻壳与生物质炭的对胶珠表征与释放的影响。通过电镜扫描观察,所有的珠子都是椭圆形的。含有稻壳及生物质炭胶珠的表面粗糙,孔隙略高,更有利于外界营养物质与水进入胶珠内侧,有利于营养供给及代谢产物的外排。在静水释放实验中,稻壳浓度为4%(每100ml的包埋液,加入稻壳4g)的胶珠,尿素累计释放比例可达到76.62%、磷酸二氢钾累计释放比例可达62.82%;生物质炭浓度为4%(每100ml的包埋液,加入生物质炭4g)的胶珠,尿素累计释放比例可达到71.38%、磷酸二氢钾累计释放比例可达69.34%。在土柱淋溶释放实验中,释放到第92天时,稻壳含量为4%的胶珠尿素累计释放量为61.11%,磷酸二氢钾累计释放量为63.49%;生物质炭含量为4%的胶珠尿素累计释放量为65.49%,磷酸二氢钾累计释放量为72.31%。(4)在大田试验中,主要探究6种不同处理的肥料对玉米成长的影响。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包埋处理的肥料在玉米生长的苗期,释放比较缓慢,随着玉米植株生长发育,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不断增加,释放速度增快,使得土壤中营养物质能满足玉米的生长需要。实验结果显示,施加含有生物质炭肥料的玉米,其千粒重为285.49g,容重为747g/L,是这6组实验中最高值,说明添加生物质炭的包埋肥料可以改善玉米品质,同时增加土壤中微生物含量,改善了土壤微环境。
郑立伟[8](2020)在《生物有机肥对甜瓜连作土壤的改良效果研究》文中指出生物有机肥作为一种微生物肥料,在改善土壤微生群落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养分供应状况,促进植物生长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设施种植是目前甜瓜主要栽培方式,对提早果品上市时间、实现周年供应、增加农民收益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栽培条件限制及经济利益的驱使,设施甜瓜连作种植现象普遍存在,连作障碍非常严重。因此,本论文采用盆栽试验方法,以河北青县设施甜瓜土壤为对象,研究不同甜瓜连作年限对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分析了土壤微生态环境与甜瓜生长的相关性,以含巨大芽孢杆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的生物有机肥作为改良剂,研究不同施肥量对甜瓜连作土壤的改良效果,并基于主成分分析对不同处理综合得分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对种植1年、5年和10年的甜瓜土壤进行分析,与种植1年相比,连作5年的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含量有所提高,碱解氮、速效钾、全氮、pH养分指标有所降低;连作10年的土壤则各养分指标降低,其中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全氮含量分别显着降低了24.49%、24.17%、31.17%和14.74%。2.土壤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随连作年限的延长呈降低趋势,与1年种植土壤相比,5年、10年连作土壤的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降低幅度分别为21.80%、18.29%和18.70%、21.92%,而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在连作5年时显着降低。3.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也随连作年限的延长发生变化,与种植1年土壤相比,连作5年和10年细菌数量分别降低了52.54%、57.25%,真菌数量分别升高了143.18%、106.82%,表明连作年限延长使土壤出现真菌化状态。不同连作土壤中甜瓜生长也存在显着差异,连作10年甜瓜株高、叶面积、真叶数和叶绿素显着下降,茎粗和地上干重随连作年限的增加显着下降。相关性分析表明连作土壤真菌化、碱性磷酸酶活性下降、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缺失会对甜瓜幼苗生长产生影响。4.施用生物有机肥对甜瓜连作土壤性质及幼苗生长的影响,除pH外,随施肥量增加,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全氮含量在不同的生长天数下显着增加,与CK相比,施肥处理提高了土壤酶活性、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对真菌数量产生了抑制作用,在生长30天时,T1、T2、T3处理分别使真菌数量显着下降了28.43%、40.20%、56.86%。通过主成分综合得分分析,T2处理整体改良效果最好,生长30天时,T2处理使甜瓜株高、茎粗、地上干重、叶面积和真叶数较CK显着增加了32.81%、5.24%、38.39%、58.00%、75.00%。综上所述,甜瓜连作会使土壤的供肥能力下降、养分失调,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趋向于真菌化状态,影响甜瓜幼苗生长。施用生物有机肥可有效缓解甜瓜连作障碍,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促进甜瓜生长、对设施甜瓜种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豆丹[9](2020)在《多效缓释农用化工制剂在松针/椰糠栽培基质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松针、椰糠具有理想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可以为无土栽培作物起到固定作用的同时提供较好的根系环境。松针、椰糠作为植物残存物,自身含有丰富的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等天然高分子物质,但多数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本文针对松针/椰糠基质可利用养分含量较低不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在生产应用中需不断补充和调配各种养分的资源化利用技术难题,通过研究微生物菌剂和微量元素肥料在改善松针/椰糠基质理化性质等方面的效果,利用单因素试验分析松针/椰糠基质中添加微生物菌剂、微量元素肥料对辣椒(Capsicum annuum L.)和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苗期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并在优化基质的基础上搭配长效缓控肥应用于辣椒和菠菜的无土栽培,探讨添加组分后的智慧型基质在实际应用中的栽培效果,为新型全养分松针/椰糠栽培基质的应用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松针/椰糠基质中添加微生物菌剂和微量元素肥料的发酵试验中,基质脲酶、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在各处理下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试验结束时,1 g·kg-1克黄威微肥+5 g·kg-1绿陇微生物菌剂处理下脲酶、1 g·kg-1克黄威+6 g·kg-1绿陇处理下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最高,分别比对照提高7.39%、35.97%、47.18%;各处理下p H和EC受微生物和基质可溶性养分含量影响,随时间推进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全氮、全钾及全磷含量呈上升趋势,最终1 g·kg-1克黄威+5 g·kg-1绿陇处理下全氮、1 g·kg-1克黄威+6 g·kg-1绿陇处理下全磷和全钾达到最高值,分别比对照增加56.19%、27.03%、21.25%。(2)在穴盘育苗试验中,松针/椰糠基质添加微生物菌剂、微量元素肥料均能显着促进作物生长。辣椒幼苗在4 g·kg-1绿陇和2 g·kg-1克黄威处理下达到最佳效果,发芽率分别达98.5%和99.0%;壮苗指数和根冠比较对照提高49.66%、44.30%和11.37%、10.87%;幼苗干重分别为0.092 g·株-1和0.082 g·株-1,比对照增加46.03%和30.16%。综合分析菠菜幼苗在5 g·kg-1绿陇和1 g·kg-1克黄威处理下达到较好效果,发芽率分别达98.4%和93.5%;壮苗指数和根冠比较对照提高117.09%、57.61%和76.92%、41.35%;幼苗干重分别为0.038 g·株-1和0.034 g·株-1,比对照增加72.73%和54.55%。(3)在大型盆栽试验中,各处理全养分基质在辣椒和菠菜栽培中促进程度不同,在两种作物中均以1 g·kg-1克黄威+10 g·kg-1多欧缓控肥+6 g·kg-1绿陇处理效果最好且稳定,1 g·kg-1克黄威+8 g·kg-1多欧+5 g·kg-1绿陇次之。两个处理中辣椒叶片叶绿素a(Chlorophyll a)和叶绿素b(Chlorophyll b)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90.54%、88.19%和79.13%、77.64%;单株产量高达1.44 kg和1.22 kg,比对照增产114.93%和82.09%;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含量比对照提高33.81%、135.59%、19.64%、和27.73%、108.08%、8.93%,而硝酸盐含量比对照降低了35.35%和33.86%。菠菜栽培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4.31、3.97倍和2.63、2.41倍;单株产量达21.55 g和20.36 g,比对照增产250.98%和231.60%;可溶性蛋白和维生素C含量比对照提高了55.47%、152.49%和60.65%、117.50%,而硝酸盐含量比对照降低了22.72%和22.13%。不同种类松针/椰糠全养分无土栽培基质可提供作物全生育期养分的需求,仅需配备自动浇水系统以保持一定的基质湿度,即可实现无人免维护智慧型栽培,在城市绿化、阳台、楼顶等无土栽培应用中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谢稳春[10](2020)在《适于三峡水库消落区植物生长无机解磷菌剂研制及初步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峡水库消落区作为化肥、农药及周围泥沙进入水域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不仅能够维持水陆系统生态平衡,而且具有强大的生态服务性功能。因人类活动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壤板结、自然植被剥离、植被覆盖率降低。三峡水库自蓄水以来,消落区生态修复也是国家政策关注的热点问题,而施入微生物菌剂是实现消落区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的重要技术之一。本研究从三峡水库消落区适宜植物根际土壤筛选出与消落区环境相适应的3株高效解磷菌株制成解磷菌剂,采用Box-Behn1ken响应面法,以不同的泥炭添加量、木炭添加量、硅藻土添加量为因素/水平,以微生物菌剂有效活菌数为响应值,对解磷菌剂载体配方进行优化。通过盆栽试验,考量解磷菌剂对消落区适宜植物香附子生长状况及施用后对三峡水库消落区土壤条件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三峡水库消落区高效解磷菌筛选采用传统的微生物分离培养法,对三峡水库消落区适宜植物黄花草木樨、狗牙根、合萌等根际土壤解磷细菌进行分离,共筛选得到H1、H2、H33株解磷菌菌株,其解磷能力分别为125.00 mg/L、103.67 mg/L、104.53 mg/L,通过16SrDNA测序及Blast检索同源序列鉴定3株解磷菌均为不动杆菌属。2.解磷微生物菌剂配方优化同时选用木炭、泥炭、硅藻土这3种应用比较普遍的载体进行配方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强强联合”,H1、H2、T三种解磷菌剂最优配方为泥炭:木炭:硅藻土=3:4:3,在此条件下测得解磷菌剂有效活菌数分别达到2.55×108个/g、2.23×108个/g、2.56×108个/g。H3解磷菌剂以泥炭:硅藻土=1:1为最优配方,其解磷菌剂有效活菌数为2.3×108个/g。3.不同处理对香附子促生效果及土壤理化性质影响与CK(不施菌剂)相比,施用解磷菌剂(四个处理:H1、H2、H3、T:H1、H2、H3混合接种)能显着提高香附子的株高及鲜重量。其中,在施入第10 d左右,香附子生长速度最快,T处理在测量时间段内均与CK呈现显着性差异;与CK相比,H1、H2、H3、T处理鲜重分别提高了4.3%、20.82%、12.03%、37.94%。与CK相比,H1、H2、H3、T处理土壤pH分别降低了5.5%、7.8%、7.6%、8.5%;H1、H2、H3、T处理有效磷含量分别降低了59.46%、60%、62.7%、52.43%,H1、H2、H3、T处理速效钾含量与CK相比提高了4.12%、4.67%、18.81%、14.94%,水解氮含量分别提高了7.55%、11.32%、20.75%、26.42%,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8.89%、2.96%、20%、28.89%;除全钾含量及H2处理全磷,施用解磷微生物菌剂土壤全磷、全氮含量与CK相比均有提高。经相关性分析得出有机质与速效钾呈显着性正相关,pH与有效磷呈显着性正相关。土壤养分测定结果表明施用解磷微生物菌剂能有效促进香附子生长及改善土壤养分,其中T处理效果最好。此外,施用解磷菌剂不会促进土壤磷素进入水体。
二、我国微生物肥料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微生物肥料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油茶根际高效氨化细菌的筛选及培养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氮循环的重要性 |
1.1.1 氮循环对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
1.1.2 土壤微生物在氮循环中的作用 |
1.1.3 影响土壤氮转化的主要因素 |
1.2 氨化细菌的研究进展 |
1.3 微生物肥料研究进展 |
1.3.1 微生物肥料的种类 |
1.3.2 微生物肥料的作用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课题来源 |
1.5.3 技术路线 |
2 油茶根际土壤氨化细菌的筛选及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样品采集 |
2.1.2 所需样品与试剂 |
2.1.3 主要培养基 |
2.1.4 细菌的分离与纯化 |
2.1.5 菌株的复筛 |
2.1.6 菌株的保存 |
2.1.7 菌株的生理生化鉴定 |
2.1.8 菌株的16S rDNA序列测定及分析 |
2.1.9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氨化细菌的初筛 |
2.2.2 氨化细菌的复筛 |
2.2.3 氨化细菌的生理生化测定 |
2.2.4 菌株系统进化树的建立 |
2.3 讨论与小结 |
3 高效氨化细菌培养条件的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1.2 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
3.1.3 菌株生长条件的优化 |
3.1.4 菌株间拮抗试验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菌株生长曲线 |
3.2.2 pH对氨化细菌生长的影响 |
3.2.3 温度对氨化细菌生长的影响 |
3.2.4 接种量对氨化细菌生长的影响 |
3.2.5 转速对氨化细菌生长的影响 |
3.2.6 碳源对氨化细菌生长量的影响 |
3.2.7 碳源对氨化细菌生长量的影响 |
3.2.8 菌株间拮抗试验的测定结果 |
3.3 讨论与小结 |
4 4株高效氨化细菌的应用效果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取样与检测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细菌菌剂对土壤pH的影响 |
4.2.2 不同细菌菌剂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4.2.3 不同细菌菌剂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4.3 讨论与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1.1 氨化细菌的分离、筛选和鉴定 |
5.1.2 高效氨化细菌培养条件的优化 |
5.1.3 高效氨化细菌的应用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在设施番茄和甜瓜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设施菜地土壤氮肥施用现状 |
1.2.2 设施菜地氮肥施用中存在的问题 |
1.3 硝化抑制剂及微生物菌剂与化肥配施效果研究 |
1.3.1 硝化抑制剂与化肥配施效果研究 |
1.3.2 微生物菌剂与化肥配施效果研究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
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
2.3.1 土壤样品采集与测定 |
2.3.2 植株样品采集与测定 |
2.4 数据分析及相关指标计算方法[61,62]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对甜瓜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
3.1.1 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对甜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3.1.2 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对甜瓜土壤肥力的影响 |
3.1.3 对甜瓜土壤氮素利用的影响 |
3.1.4 小结 |
3.2 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对番茄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
3.2.1 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对番茄生长、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
3.2.2 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对番茄土壤肥力的影响 |
3.2.3 对番茄土壤氮素利用的影响 |
3.2.4 不同施肥条件下,番茄根系、土壤性状对番茄产量的相对贡献率 |
3.2.5 对番茄植株干物质和氮吸收量的影响 |
3.2.6 小结 |
4 讨论 |
4.1 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在改善土壤环境及氮素利用方面的作用 |
4.1.1 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在改善甜瓜和番茄土壤环境方面的作用 |
4.1.2 硝化抑制剂在提高土壤氮素利用方面的作用 |
4.2 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在提高作物产量方面的作用 |
4.3 硝化抑制剂的施用效果因作物种类而异 |
5 结论 |
6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附件 |
(3)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对番茄土壤理化性质及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微生物菌剂研究概况 |
1.2.1 微生物菌剂的概念 |
1.2.2 微生物菌剂的类型 |
1.2.3 微生物菌剂的作用机制 |
1.2.4 微生物菌剂的应用 |
1.3 微生物菌剂研究进展 |
1.3.1 微生物菌剂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2 番茄研究概况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植物材料 |
2.1.2 试验菌剂材料 |
2.1.3 试验地点 |
2.2 试验设计 |
2.3 试验测定指标 |
2.3.1 土壤理化及养分指标测定 |
2.3.2 土壤酶活性测定 |
2.3.3 番茄生长及产量指标测定 |
2.3.4 番茄光合指标测定 |
2.3.5 番茄品质指标测定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处理对土壤理化特性及养分的影响 |
3.1.1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处理下土壤理化特性的变化 |
3.1.2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下土壤养分变化 |
3.2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
3.2.1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下土壤脲酶活性的变化 |
3.2.2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下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 |
3.2.3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下土壤蛋白酶活性的变化 |
3.2.4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下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变化 |
3.3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下番茄形态和产量指标的变化 |
3.3.1 不同浓度的微生物菌剂对番茄株高的变化 |
3.3.2 施用不同浓度的微生物菌剂对番茄茎粗的影响 |
3.3.3 施用不同浓度的微生物菌剂对番茄叶面积的影响 |
3.3.4 施用不同浓度的微生物菌剂对番茄叶片数的影响 |
3.3.5 施用不同浓度的微生物菌剂对番茄产量指标的影响 |
3.4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下番茄光合特性的变化 |
3.5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下番茄品质指标的变化 |
3.5.1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下番茄总糖的变化 |
3.5.2 施用不同浓度的微生物菌剂对番茄总酸的影响 |
3.5.3 施用不同浓度的微生物菌剂对番茄维生素 C 的影响 |
3.5.4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下番茄可溶性固形物的变化 |
3.5.5 施用不同浓度的微生物菌剂对番茄红素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4.1 施用菌剂对番茄土壤性质、肥力的影响 |
4.2 施用菌剂对番茄形态及产量的影响 |
4.3 施用菌剂对番茄光合作用的影响 |
4.4 施用菌剂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新型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化肥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
1.2 缓释肥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 |
1.2.1 缓释肥的养分释放机理 |
1.2.2 缓释肥的类型 |
1.2.3 缓释肥的应用效果 |
1.3 有机肥料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
1.3.1 新型有机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机理及效果 |
1.3.2 风化煤的利用现状 |
1.4 微生物肥料的研究进展及作用机理 |
1.4.1 新型微生物肥料的标准体系及作用机理 |
1.4.2 有益菌芽孢杆菌的应用现状 |
1.5 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 |
1.6 肥料剂型的研究 |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8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8.1 研究内容 |
1.8.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的原料及配方筛选 |
2.1.1 试验材料及性质表征 |
2.1.2 试验设计与采样方法 |
2.2 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番茄生长的影响及芽孢杆菌在番茄根系的定殖规律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设计 |
2.2.3 样品采集方法 |
2.3 果树专用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养分淋溶及释放特点研究 |
2.3.1 试验材料 |
2.3.2 试验设计 |
2.3.3 样品采集方法 |
2.4 果树专用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苹果树及苹果园土壤的影响 |
2.4.1 试验材料 |
2.4.2 试验设计 |
2.4.3 样品采集方法 |
2.5 样品分析化验方法 |
2.5.1 芽孢杆菌的测定方法 |
2.5.2 苹果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测定方法 |
2.5.3 植株生理和光合指标的测定方法 |
2.5.4 土壤理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
2.6 试验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的原料特征及配方筛选 |
3.1.1 活化腐植酸的特征 |
3.1.2 高分子缓释肥(PSF)的养分释放规律及结构特征 |
3.1.3 B153形态观察及分泌物检测 |
3.1.4 番茄专用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配方筛选 |
3.1.5 B153在原料中活性差异机理分析 |
3.1.5.1 PSF养分缓释保护有益菌活性 |
3.1.5.2 不同原料配方pH和电导率分析 |
3.1.6 果树专用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配方筛选 |
3.2 BCSF对番茄生长的影响及B153的定殖规律 |
3.2.1 不同处理对盆栽番茄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3.2.2 不同处理对盆栽番茄生理性状的影响 |
3.2.3 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番茄不同生长期生理指标的影响 |
3.2.4 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番茄不同生长期光合指标的影响 |
3.2.5 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
3.2.6 施肥处理对盆栽番茄生理和光合指标的PCA主成分分析 |
3.2.7 芽孢杆菌B153在盆栽番茄根际土壤的定殖规律 |
3.2.8 芽孢杆菌对盆栽番茄促生机理分析 |
3.3 果树专用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研制及养分淋溶和释放效果研究 |
3.3.1 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的研制 |
3.3.2 不同处理淋洗液pH随淋洗孔隙体积的变化规律 |
3.3.3 不同处理淋洗液EC随淋洗孔隙体积的变化规律 |
3.3.4 不同处理淋洗液速效养分随淋洗孔隙体积的变化 |
3.3.5 不同处理淋洗液全氮含量随淋洗孔隙体积的变化 |
3.3.6 不同处理淋洗液钙和镁离子含量随淋洗孔隙体积的变化 |
3.3.7 不同处理淋洗液速效养分的PCA主成分分析 |
3.3.8 不同处理下淋洗后土壤pH和EC的变化 |
3.3.9 不同处理下淋洗后土壤速效养分的变化 |
3.3.10 不同处理下淋洗后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
3.3.11 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在土壤中的养分释放特点 |
3.4 果树专用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苹果园土壤养分及苹果树生长的影响 |
3.4.1 苹果园土壤全年地温和气温变化规律 |
3.4.2 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在苹果园土壤中的有益菌活性变化 |
3.4.3 不同施肥处理下苹果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 |
3.4.4 不同施肥处理苹果树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 |
3.4.5 不同施肥处理对苹果产量的影响 |
3.5 不同施肥处理对苹果园土壤细菌区系的影响 |
3.5.1 不同处理土壤细菌OTU分布差异比较 |
3.5.2 不同处理对细菌群落α多样性的影响 |
3.5.3 不同处理对细菌群落β多样性的影响 |
3.5.3.1 不同处理细菌群落多样性主成分分析 |
3.5.3.2 不同施肥处理下细菌门水平差异 |
3.5.3.3 不同施肥处理苹果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 |
3.5.3.4 苹果园土壤细菌群落LEfSe分析 |
3.6 不同处理对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3.6.1 不同处理土壤真菌OTU分布差异比较 |
3.6.2 不同处理对土壤真菌α多样性的影响 |
3.6.3 不同处理对土壤真菌β多样性的影响 |
3.6.3.1 不同处理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主成分分析 |
3.6.3.2 不同施肥处理下品果园土壤真菌门水平的柱状图 |
3.6.3.3 不同处理土壤真菌属水平下群落结构 |
3.6.3.4 苹果园土壤真菌群落LEfSe分析 |
3.7 土壤环境因子与微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
3.7.1 土壤环境因子与土壤细菌相互关系 |
3.7.2 土壤环境因子与土壤真菌相互关系 |
4.讨论 |
4.1 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原料及对有益菌活性的影响 |
4.1.1 活化的风化煤腐植酸性质特点及对有益菌的影响 |
4.1.2 高分子缓释肥的养分释放特点及对有益菌活性的影响 |
4.2 芽孢杆菌对番茄生长的影响及促生机理 |
4.2.1 芽孢杆菌在番茄根系的定殖规律 |
4.2.2 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
4.3 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土壤pH和酶活性的影响 |
4.3.1 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土壤pH的影响 |
4.3.2 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淋溶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4.4 果树专用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在苹果树上的施用效果 |
4.4.1 新型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影响苹果树生长 |
4.4.2 新型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影响苹果园土壤微生物区系 |
5 结论 |
6 主要创新点 |
7 参考文献 |
8 致谢 |
9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专利情况 |
(5)微生物菌肥对烟草品质及土壤细菌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肥料研究国内外概述 |
1.1.1 无机肥料 |
1.1.2 有机肥料 |
1.1.3 微生物菌肥 |
1.1.4 微生物菌株筛选 |
1.1.5 微生物菌肥作用机理 |
1.2 微生物菌肥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1.2.1 种植区土壤研究概述 |
1.2.2 高通量测序在土壤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
1.2.3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 |
1.2.4 土壤酶活性对土壤的影响 |
1.3 烟草研究概述 |
1.3.1 烟草的种类与分布 |
1.3.2 烟草的生理生态学特性 |
1.3.3 烟草的经济价值 |
1.4 微生物菌肥在植物栽培中的应用 |
1.4.1 微生物菌肥在农业中的应用 |
1.4.2 微生物菌肥在林业中的应用 |
1.4.3 微生物菌肥在烟草种植中的应用 |
1.4.4 微生物菌肥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2 微生物菌肥菌株的筛选与扩繁 |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培养基 |
2.2 研究方法 |
2.2.1 微生物菌肥菌株的分离 |
2.2.2 微生物菌肥菌株的筛选 |
2.2.3 微生物菌肥菌株的鉴定 |
2.2.4 微生物菌肥菌株的扩繁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微生物菌肥菌株的种类 |
2.3.2 微生物菌肥菌株的制备 |
2.3.3 微生物菌肥菌株的扩繁工艺优化 |
2.4 本章小结 |
3 微生物菌肥的制备及营养成分分析 |
3.1 实验试剂和材料 |
3.1.1 实验试剂 |
3.1.2 试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微生物菌肥的制备 |
3.2.2 温度、pH和含水量的测定 |
3.2.3 有机碳的测定 |
3.2.4 氮的测定 |
3.2.5 有效磷的测定 |
3.2.6 速效钾的测定 |
3.2.7 微生物菌肥品质检测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微生物菌肥的堆积条件 |
3.3.2 微生物菌肥养分分析 |
3.3.3 微生物菌肥品质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微生物菌肥堆积过程中细菌多样性变化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试剂 |
4.1.2 实验仪器 |
4.1.3 样品采集及处理方法 |
4.2 研究方法 |
4.2.1 试验流程 |
4.2.2 微生物基因组总DNA提取 |
4.2.3 基因扩增序列及高通量测序 |
4.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微生物菌肥制肥过程中群落的OTU差异 |
4.3.2 物种分类分析 |
4.3.3 Beta多样性分析及组间差异的统计学分析 |
4.3.4 微生物菌肥的群落网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微生物菌肥对烟草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5.1 材料与设备 |
5.1.1 实验材料 |
5.1.2 主要仪器设备 |
5.1.3 主要试剂 |
5.2 实验方法 |
5.2.1 烟草农艺性状的测定 |
5.2.2 烟草品质的测定 |
5.2.3 烟草品吸质量的评价标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微生物菌肥对烟草农艺性状的影响 |
5.3.2 微生物菌肥对烟草品质的影响 |
5.3.3 烟草品吸质量的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6 微生物菌肥对土壤肥力及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
6.1 材料与试剂 |
6.1.1 实验材料 |
6.1.2 实验试剂 |
6.1.3 实验仪器 |
6.2 实验方法 |
6.2.1 微生物菌肥处理后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 |
6.2.2 微生物菌肥处理后土壤化学性质的测定 |
6.2.3 微生物菌肥处理后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
6.2.4 微生物菌肥对土壤细菌群落的高通量测序 |
6.2.5 结果与分析 |
6.2.6 微生物菌肥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6.2.7 微生物菌肥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6.2.8 微生物菌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6.2.9 微生物菌肥对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的影响 |
6.3 本章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6)温室黄瓜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菌剂对氮损失的调控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设施蔬菜氮素利用现状 |
1.2.2 设施蔬菜氮素损失 |
1.2.3 硝化抑制剂调控土壤氮素损失研究进展 |
1.2.4 微生物菌剂研究进展 |
1.2.5 硝化抑制剂与微生物菌剂配施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4.1 不同硝化抑制剂对温室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
1.4.2 化肥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微生物菌剂对温室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
1.4.3 化肥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微生物菌剂对温室菜田土壤-蔬菜-大气体系的综合效应 |
1.5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不同硝化抑制剂对温室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
2.1.1 供试材料 |
2.1.2 试验设计与布置 |
2.1.3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
2.2 化肥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菌剂对温室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
2.2.1 供试材料 |
2.2.2 试验设计与布置 |
2.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
2.3 化肥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微生物菌剂对温室菜田土壤-蔬菜-大气体系的综合效应 |
2.3.1 试验地概况 |
2.3.2 试验设计与布置 |
2.3.3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
2.3.4 计算公式 |
2.3.5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硝化抑制剂对温室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
3.1.1 硝化抑制剂DCD对温室土壤无机氮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
3.1.2 硝化抑制剂DMPP对温室土壤无机氮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
3.1.3 硝化抑制剂MHPP对温室土壤无机氮含量动态变化影响 |
小结 |
3.2 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微生物菌剂对温室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
3.2.1 减氮配施微生物菌剂对温室土壤无机氮动态变化的影响 |
3.2.2 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微生物菌剂对温室土壤无机氮动态变化影响 |
小结 |
3.3 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菌剂对温室土壤-蔬菜-大气体系的调控效应 |
3.3.1 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菌剂对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3.3.2 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菌剂对土壤氮素气态损失的影响 |
3.3.3 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菌剂对不同时期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
3.3.4 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菌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硝化抑制剂对温室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
4.2 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菌剂对温室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
4.3 化肥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微生物菌剂对温室菜田土壤-蔬菜-大气体系的综合效应 |
4.3.1 化肥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微生物菌剂对黄瓜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4.3.2 化肥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微生物菌剂对土壤气态损失的影响 |
4.3.3 化肥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微生物菌剂对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
4.3.4 化肥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微生物菌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件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生物炭微生物缓释肥的制备与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缓控释肥料 |
1.1.2 微生物菌肥 |
1.2 国内外缓控释肥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缓控释肥发展趋势 |
1.2.2 国内缓控释肥发展趋势 |
1.2.3 国外微生物菌肥发展趋势 |
1.2.4 国内微生物菌肥发展趋势 |
1.3 生物质炭 |
1.4 微生物细胞固定化技术 |
1.4.1 微生物细胞固定化技术定义 |
1.4.2 微生物细胞固定化的方法 |
1.4.3 微生物细胞包埋法常用材料 |
1.5 枯草芽孢杆菌概述 |
1.6 研究意义 |
1.7 研究内容 |
1.8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枯草芽孢杆菌生长影响因素 |
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3 枯草芽孢杆菌的菌悬液的制备 |
2.4 尿素、KH_2PO_4、固定剂pH对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情况的影 |
2.4.1 尿素浓度对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情况的影响 |
2.4.2 KH2PO4 的浓度对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情况的影响 |
2.4.3 固定剂pH对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情况的影响 |
2.5 小结 |
第三章 PVA-SA混合材料制备胶珠的条件优化 |
3.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3.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3.3 PVA-SA混合胶珠的制备 |
3.3.1 枯草芽孢杆菌的准备 |
3.3.2 培养基 |
3.3.3 胶珠的制备 |
3.4 胶珠制备的条件优化 |
3.4.1 PVA-SA对胶珠的制备的影响 |
3.4.2 CaCl_2 用量对胶珠制备的影响 |
3.4.3 H_3BO_3 用量对胶珠制备的影响 |
3.4.4 固定化时间对胶珠制备的影响 |
3.5 测试与表征 |
3.5.1 胶珠的直径 |
3.5.2 胶珠的溶胀率 |
3.5.3 胶珠的机械强度 |
3.5.4 胶珠的包埋率 |
3.5.5 尿素浓度测定 |
3.5.6 KH2PO4 浓度的测定 |
3.5.7 流变特性 |
3.5.8 数据处理方法 |
3.6 结果和讨论 |
3.6.1 PVA-SA浓度对胶珠的形态的影响 |
3.6.2 CaCl_2 的用量对胶珠的形态的影响 |
3.6.3 H_3BO_3 的用量对胶珠的形态的影响 |
3.6.4 固定时间对胶珠的形态的影响 |
3.6.5 流变特性 |
3.7 小结 |
第四章 生物炭微生物缓释肥的制备与特性研究 |
4.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4.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稻壳与生物质炭胶珠的制备 |
4.3.2 测试与表征 |
4.3.3 不同稻壳与生物炭浓度的胶珠释放情况 |
4.3.4 数据处理方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胶珠的机械强度和包埋率 |
4.4.2 胶珠的溶胀率 |
4.4.3 流变测试 |
4.4.4 电镜测试 |
4.4.5 不同稻壳与生物炭浓度的胶珠释放情况 |
4.5 小结 |
第五章 微生物复合缓释肥玉米大田实验 |
5.1 试验地概况 |
5.2 试验设计 |
5.3 样品采集和测定项目 |
5.3.1 植株高度 |
5.3.2 植株直径 |
5.3.3 土壤取样 |
5.3.4 土壤的测定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不同施肥处理组对玉米植株的影响 |
5.4.2 不同施肥处理组对玉米果实品质的影响 |
5.4.3 不同施肥处理组对大田土壤pH、N、P、K含量的影响 |
5.4.4 不同施肥处理组对大田土壤微生物含量的影响 |
5.5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生物有机肥对甜瓜连作土壤的改良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微生物肥料的发展历程 |
1.1.1 发展起步阶段 |
1.1.2 发展初期阶段 |
1.1.3 快速发展阶段 |
1.2 微生物肥料的组成 |
1.2.1 自然多孔物质作为吸附载体 |
1.2.2 有机废弃物作为有机成分 |
1.2.3 添加外源氨基酸材料 |
1.3 微生物肥料的作用机理 |
1.3.1 改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恢复土壤微生态平衡 |
1.3.2 改善土壤中养分供应状况 |
1.3.3 释放植物激素,促进植物生长 |
1.3.4 提高土壤酶活性 |
1.3.5 增强植物系统抗性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2 不同甜瓜连作年限土壤性质及对甜瓜苗期生长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2 数据分析 |
2.3 结果 |
2.3.1 不同甜瓜连作年限土壤化学性质分析 |
2.3.2 不同甜瓜连作年限土壤酶活性分析 |
2.3.3 不同甜瓜连作年限对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2.3.4 不同甜瓜连作年限土壤中甜瓜生长情况分析 |
2.3.5 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化学性质和甜瓜苗期生长指标相关性分析 |
2.4 讨论 |
2.5 小结 |
3 施用生物有机肥对甜瓜连作土壤性质及幼苗生长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甜瓜品种 |
3.1.2 供试土壤 |
3.1.3 供试菌株 |
3.1.4 供试肥料及生物有机肥制备 |
3.1.5 试验设计 |
3.1.6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2 数据分析 |
3.3 结果 |
3.3.1 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3.3.2 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3.3.3 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影响 |
3.3.4 施用生物有机肥对甜瓜幼苗生长指标影响 |
3.3.5 不同处理的主成分综合得分 |
3.4 讨论 |
3.5 小结 |
4 结论 |
4.1 不同甜瓜连作年限土壤性质及对甜瓜苗期生长的影响 |
4.2 施用生物有机肥对甜瓜连作土壤性质及幼苗生长影响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实验仪器和药品 |
附录 B 试剂配制和实验步骤 |
附录 C 计算公式 |
附录 D 主成分综合得分分析数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9)多效缓释农用化工制剂在松针/椰糠栽培基质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无土栽培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无土栽培的发展现状 |
1.2.2 无土栽培的应用现状 |
1.3 固体栽培基质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1.3.1 松针的开发利用研究现状 |
1.3.2 椰糠基质栽培的研究现状 |
1.4 固体基质栽培农用化工制剂的研究进展 |
1.4.1 固体基质中缓/控释肥的研究现状 |
1.4.2 固体基质中微量元素肥料的研究现状 |
1.4.3 固体基质中微生物菌剂的研究现状 |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5.1 项目来源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课题技术路线 |
1.7 创新点和研究意义 |
1.7.1 创新点 |
1.7.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克黄威、绿陇等对松针/椰糠基质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仪器 |
2.2.3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2.4 分析方法 |
2.2.5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研究基质在不同配比绿陇和克黄威随时间处理下的松针/椰糠的酶活性 |
2.3.2 研究基质在不同配比绿陇和克黄威随时间处理下松针/椰糠的p H、EC、全效养分含量及C/N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松针/椰糠+克黄威+绿陇复合基质育苗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试验设计与方法 |
3.2.4 分析方法 |
3.2.5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施加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微量元素对辣椒和菠菜发芽率的影响 |
3.3.2 施加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微量元素对辣椒和菠菜生长的影响 |
3.3.3 施加不同浓度微量元素、微生物菌剂对辣椒和菠菜叶绿素的影响 |
3.3.4 施加不同浓度微量元素、微生物菌剂对辣椒和菠菜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养分多效缓释制剂在松针/椰糠栽培基质中的应用研究 |
4.1.引言 |
4.2.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及实验仪器 |
4.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4.2.3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施加不同剂量缓控肥、微量元素及微生物菌剂对辣椒生长发育的影响 |
4.3.2 施加不同剂量缓控肥、微量元素及微生物菌剂对菠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
4.4.讨论 |
4.5.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10)适于三峡水库消落区植物生长无机解磷菌剂研制及初步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微生物菌剂研究进展 |
1.1.1 微生物菌剂简介 |
1.1.2 微生物菌剂的作用机理 |
1.1.3 微生物菌剂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
1.1.4 微生物菌剂存在的问题 |
1.2 解磷菌的研究进展 |
1.2.1 解磷菌的概念及种类 |
1.2.2 解磷菌的机理研究 |
1.2.3 解磷菌的应用 |
1.3 三峡水库消落区的研究进展 |
1.3.1 三峡水库消落区简介 |
1.3.2 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修复研究概况 |
1.4 本试验研究的课题来源、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课题来源 |
1.4.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3 研究内容 |
1.4.4 科学假说 |
1.4.5 技术路线图 |
2 解磷菌的筛选与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解磷菌生物学特性 |
2.3.2 解磷菌解磷能力初步鉴定 |
2.3.3 解磷菌电镜图 |
2.3.4 PCR扩增及构建系统发育树 |
2.4 小结 |
3 解磷菌剂制作及质量检测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菌株拮抗试验结果 |
3.3.2 最优载体试验结果 |
3.3.3 H1、H2、T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 |
3.3.4 H1、H2、T响应面优化配比结果 |
3.3.5 微生物菌剂质量测定结果 |
3.4 小结 |
4 解磷菌剂对香附子促生效果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解磷菌剂对香附子株高的影响 |
4.3.2 解磷微生物菌剂对香附子产量的影响 |
4.3.3 解磷微生物菌剂对重庆市万州区五桥河口段消落区土壤的影响 |
4.4 小结 |
5 解磷菌剂施入三峡水库消落区(重庆市万州区五桥河口)向水体释放磷的风险评价 |
5.1 方法 |
5.1.1 三峡水库消落区环境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 |
5.1.2 分析方法 |
5.2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重庆市万州区五桥河口土壤磷素活化系数分级 |
5.3.2 土壤磷素活化系数与各理化指标相关性分析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
6.1 结论 |
6.2 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四、我国微生物肥料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油茶根际高效氨化细菌的筛选及培养条件研究[D]. 罗梓琼.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在设施番茄和甜瓜上的应用研究[D]. 张春楠.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5)
- [3]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对番茄土壤理化性质及生长的影响[D]. 赵丹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4]新型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的研制[D]. 王欣英.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2)
- [5]微生物菌肥对烟草品质及土壤细菌多样性影响的研究[D]. 张煜.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6]温室黄瓜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菌剂对氮损失的调控效应[D]. 郭娇.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7]生物炭微生物缓释肥的制备与特性研究[D]. 尹冬雪. 吉林大学, 2020(08)
- [8]生物有机肥对甜瓜连作土壤的改良效果研究[D]. 郑立伟.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9]多效缓释农用化工制剂在松针/椰糠栽培基质中的应用研究[D]. 豆丹.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10]适于三峡水库消落区植物生长无机解磷菌剂研制及初步应用研究[D]. 谢稳春. 重庆三峡学院,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