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母猪产后寒症的辨证施治(论文文献综述)
柳光明[1](2022)在《母猪“产后不食症”的辨证施治》文中研究指明为加强母猪"产后不食症"病因病理研究,通过辩证,采取相应的治则和方药,对症施治,缩短病程,加强预防管理,从而减少该病的发生。
魏鹏辉[2](2021)在《温病学辨证分类方法的古今研究及其系统化框架设计》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基于中医在辨证分类方法上一直存在的多元性问题和需要进行统一性研究的状况,在中医经典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从病因、病位、病机三维一体的辨证原理出发,以精选出的在温病学术发展体系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病证分类着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温病学中的辨证分类方法进行系统化的整理研究,全面提取出温病学代表着作中所包含的辨证分类要素集合,明确相互之间的归属关系,同时对当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的温病学辨证分类框架进行特点、优缺点的分析与评价,进而推导、提炼出覆盖面广、内涵包容、逻辑系统的温病学辨证分类的基本框架,为进一步融合寒温内外诸病的辨证纲领、建立中医更为统一普适的辨证分类学体系,奠定必要的基础,提供重要的借鉴。方法:(1)文献整理法:(1)对有关中医辨证分类方法研究的文献总结;(2)收集温病学代表性着作中的有关辨证分类方法的文献资料,提取其中的辨证分类要素信息和辨证分类要素关系框架,建立相关的辨证分类要素的数据表及其结构关系表。(2)本体分析法:借助信息学本体分析方法,以着作中的辨证分类实例作为描述对象,规范源于精选的温病学着作范围内的辨证要素术语,确定辨证分类的类与属性,对辨证分类实例的类与属性进行分类与标识,从而规范辨证分类要素的数据表及其结构关系表,以得出规范系统的标识结果。(3)比较归纳法:从分类要素的逻辑性、要素关系的结构化,比较分析各类辨证分类框架的长短特点,提取出各自的优点,相互沟通、互为补充,归纳出具有结构更完整、内涵更包容、纲目更清晰的温病学辨证分类的基本框架。分类要素重要性评价方法:对温病学派的主流辨证分类方法进行分类要素的统计分析,通过着作中出现频数、所出着作的重要系数及各要素在所出着作的分类框架中的先后排序这三方面因素,来聚焦得出不同分类要素在构建辨证方法中的重要性,为确定温病学派辨证方法在总体上的共性框架提供客观依据。结果:1.基于精选的36部代表性温病学着作,对温病学领域中的病证分类要素进行了较全面的整理与总结。(1)总体得出其病证分类要素的集合。共有10大类45项:1)病因要素;2)病所要素;3)病理机转要素;4)病势要素;5)辨证分类参考因素要素;6)本变兼类证要素;7)以法类证要素;8)以方类证要素;9)病症类证要素——病种、症状;10)其他类证要素——神色形味、目耳鼻咽喉胸腹、唇舌舌苔齿脉、禁忌、疑似证。其中病证分类包含病因分类1项(病因)、病所分类15项(六经、表里、经腑脏络、阴阳、上中下、内外分部、三焦分部、营卫气血、津液、精神、元气元阴元阳、奇经八脉、腧穴、病所度量、其它区域病所)、病机分类7项(气化、阴阳、寒热、正虚、邪实、变态、其他病理机转)、病证关系6项(本变兼、合病并病/两感、兼夹、禁忌、传变证、疑似证),共有29项;以及病势分类7项(病程阶段、传变、起病、坏证、病情程度、病情动向、病情生机);病种分类1项(病种);症状分类1项(症状);治则治法分类2项(以法归证、以方归证);参考因素分类2项(病体、病时);其他分类3项(神色形味、目耳鼻咽喉胸腹、唇舌舌苔齿脉)。由上可见,有关辨证分类的项目占到总数的将近三分之二,突显诸多医家对于温病学辨证分类内涵的极大重视。(2)具体得出各分类项目的占比。通过对各分类项目在36部着作中的出现频数和占比,显示其实际的重要程度:病因分类占比较大,为(31-86.1%),在病所分类中,对于经腑脏络、六经、营卫气血、三焦分类的认同排在前列(分别为:31-86.1%,25-69.4%,23-63.89%,19-52.78%),对于表里、寒热、正虚、邪实等八纲要素的关注也都较为普遍(分别为:24-66.67%,20-55.56%,28-77.78%,22-61.1%,附变态23-63.89%),对合病并病、兼夹、本变兼、气化之论也有较多的提出(分别为11-30.56%,17-47.2%,10-27.78%,24-66.67%),而对阴阳、上中下、津液、内外分部等病所的分类也有一定的考虑(分别为:15-41.67%,12-33.3%,11-30.56%,8-22.2%),对病证之间关系,也有本兼变的明显区分,也有较多医家提出疑似证(10-27.78%),个别医家提出目耳鼻咽喉胸腹、禁忌、传变证分类等概念(2~4,5.56%~11.1%),对于认识病证及病证关系的多样性,具有积极的意义。另外,唇舌舌苔齿脉及神色形味分类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分别为:19-52.78%,8-22.2%),对于辨证分类的参考因素,病体与病时分类所占比重也不少(分别为:24-66.67%,9-25%)。总而言之,虽然可以从多重角度来进行病证分类,但是无论从哪些方面来分类病证,都不可能脱离疾病产生的核心要素——病因、病所与病机,而只能是多视角地体现病证的立体化和多样化联系。2.本文对温病学派辨证分类方法主流趋势的集成化研究本文对温病学派的各辨证分类方法,进行了分类要素的统计分析,通过着作中出现频数、所出着作的重要系数及各要素在所出着作的分类框架中的先后排序这三方面因素,来聚焦得出不同分类要素在构建辨证方法中的内在权重,为进一步探讨温病学派辨证方法的主流发展在总体上的共性框架提供要素依据。基于“精选的36部温病学着作·主要辨证分类方法·分类要素权重统计一览表”,对辨证分类方法的分类要素进行了由细分项目(文献客观呈现者)至项目归纳(对细分项目进行了内在相同性归并者),再到大类归总(在项目归纳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大类归并者)的三层次的统计分析。对温病学派在辨证方法上的主流趋势,可得出分类要素在不同层次上的权重布局特点:(1)分类要素在细分项目层次上权重布局特点对分类要素细分项目的权值分析,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分析工作,为能较客观地反映着作文献中的各细分要素的内在权重,本文采取由家数累计数、所出着作的系数和在所出着作的分类框架中的先后排序,这三个方面来综合计算各细分要素的权值,即“三维定点”求值,得以分析推导各细分要素的内在权重及其在系统构架中的地位与关系。布局特点如下:虽有广泛涉及50个项目,但重点聚焦于前17项(累计权重占到总权值的98.52%),代表了该学派的主流选项。1.病种,—2.六经,—3.脏腑,—4.三焦,—5.主症,—6.卫气营血,—7.治法,—8.病情程度,—9.表里,—10.病因,—11虚实,—12.寒热,—13.气血,—14.类似证,—15.阴阳,—16.十二经,—17.病体;其中前6项:1.病种—2.六经—3.脏腑—4.三焦—5.主症—6.卫气营血,累计权重占到总权值的85.27%,这6项应该作为构建温病学派辨证方法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结果可见,六经分类实际居首,脏腑与三焦分类,本重于卫气营血分类。这种和温病学教材突出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纲领不符的现象,考虑后者是突出对风温、温热,湿温、暑湿等主要病种辨证特色与优势的有限构架,即在病所的多维分类上,强调对三焦、卫气营血分区分的重要性,但不应否定在完整全面的辨证模式中,对六经、脏腑、经络认定的必要性。(2)分类要素在同类归并层次上的综合化权重值布局特点归并后的中等项目层次,其核心要素组成与关系仍然保持了细分项目层次的基本布局,即前6项为:1.病种—2.经系—3.脏腑经络—4.三焦—5.症状—6.卫气营血津液等,其以包含关系的经系、脏腑经络、卫气营血津液取代了细分项目层次六经、脏腑、卫气营血。另外随着归并中权值的合计,各项权值也相应增加,而权重>0.01的项目也增加至前10项(即增加了7.治误—8.病体时势等—9.表里等—10.虚实寒热阴阳升降出入等病机),丰富和完备了要素分类的品种,特别是与病位有关的表里项、以病机为主的虚实寒热阴阳等项,使其辨证方法的构成更加完备,为总结总体框架提供可能。(3)分类要素在大类分类层次上的权重布局特点通过大类归并,得出如下大类构成群及权值排序关系:1.病所,2.病种,3.病征,4.病机,5.病治,6.病势,7.病因,8.病兼,9.其它。基于以上对一览表三层次权重布局特点的综合分析,可以知道温病家们其自然形成的临床诊治基本框架是一个病·证·症·治混用型的,但仍以辨证分类为重。病所分类分值最大,但细目分类存在重心分散与多维化。即:病所分类权值占总权重值之比为38.74%,但其包括:2.经系、3.脏腑经络、4.三焦、9.表里等不同的定位方法。说明临床诊治中,辨病位仍是温病学多数医家首重的项目,但定位方法则有多样,大概是因为温病类丰富的病证类型中,证型分布特点既具有温病大类的共性,也具有具体病种的特性。3.对温病学派中各代表性的分类框架进行了比较分析与整体评估。得出结果如下:(1)辨证分类方法的要素关系框架,并不局限于教材中所示,而是呈现多元化分布的。在一二级分类当中,有十种之多。有融合病名与突出对应治法者,如“病症结合治法分类”;有病因结合病位者,如“六气结合六经分类”;有病机结合病名者,如“表里寒热结合病症分类”;有病机结合病位者,如“卫气营血结合验舌辨齿分类”;有病位结合发病病机者,如“六经三焦结合六要的分类”;有病名结合病位者,如“病症结合六经分类”;有病名结合病机病位的,如“病症结合卫气营血三焦分类”;有细化具体病位者,如“六经结合脏腑分类”;有参考病证关系者,如“本兼类变分类”;有参考病程阶段者,如“病症或结合病程分类”。由此可见,由于辨证分类的要素涉及到病因、病位、病机、病名、病程、病势、治法等多个方面,因此分类框架也呈多样化,而各种分类框架之间也各有优缺点,但是基于历史条件及各家的局限性,彼此未能充分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因而也就未能形成充分兼容的分类框架。而且,若能仔细审视各个分类框架,便能发现大都存在分类层次粗略不精,分类层次不统一,证治分类残缺不全,病证分布多少不一等等不足之处,以此,实际上温病学派的病证分类框架仍处在争鸣未定的状态。(2)辨证分类框架已开始步入融合发展的阶段。首先,《温病条辨》在以上、中、下三焦分类为大纲的基础上,二级分类结合病种进行,三级分类则根据病种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如六经分类,病因病机分类,脏腑分类,表里气血分类等等,突显了各病种及各经之下再分类的重点与特点,有利于紧抓病证好发重点,便于应对温病发病之常。虽然此书在分类体系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及系统性,但尚未打破拘泥于病种分类的局限性,而且上中下三焦分类大纲之下的三、四级分类方法不一,在突出温病重点病证要素与类型的同时,有遗漏非重点病证要素与类型之倾向。另外,由于中医学高等教育集中教学的需要等原因,以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温病学释义》等为先导的教材及之后的温病学各版教材,探索性地进行了以病种结合卫气营血、三焦进行分类的模式,借鉴了脏腑经络分类、六要分类等分类方法的优点,采取了各病种各随所宜的多样化的分类方式。病种之下结合卫气营血及三焦的分类方法,进一步丰富细化了分类子目中的内容,较具体地建立了卫气营血、三焦分类至具体病因病机之方证框架体系,使辨证分类较为具体,指导临床较为准确,论理较为公认,较为后代认同,成为近现代院校教材编写所采用的基本框架。但其仍然存在着未能充分衔接和规范之处。当然,以此作为初步学习研究温病学的导读教材问题不大,但要全面系统展示温病学中病证分类的结构化框架,则存在一些科学表达与理论认识深度上的问题。总之,当前温病学教材的辨证分类框架尚未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构建一个能够层次分明地反映目前温病学中有关病证分类并能包容以后温病学发展内容的有逻辑系统性的辨证分类框架。4.对温病学辨证分类方法基本框架的初步推导构建基于上述研究,本文认为对温病学辨证分类方法,可在大类层面上初步构建基本共性框架,再在病所环节结合病种设计可调方法。总体框架:由前中后三部分组成。前缀部分(首分病种,辅以分病征):即辨病前缀,可以缺如。中心部分(先分病因,再分病所,后分病机):即辨证主体,必备重点。后辅部分(或分病势,或分病治,或分病兼):即证病结合,辅助选项。可调方法:温热病类,先分卫气营血,再分三焦,再分手足十二经系;湿热病类:先分三焦,再分手足十二经系,再分卫气营血;寒热混杂病类:先分手足十二经系,再分三焦,再分卫气营血。结论:1.温病学派在临床诊治框架上,原本具有分类多样、框架多元化,但从其主流来看,总体上呈现为一个病·证·症·治混用型的基本式样。从大类属性看,以病因、病所、病机、病势、病兼、病治、病种、病征等来对分类进行多角度的表达,包容性较强,但仍以辨证分类为其重心。2.温病学派在辨证分类上,其辨证分类要素丰富广泛(近45项以上),但在十个大类方面,内涵仍以病种(含病因)结合病所、病机分类为主体。其中,对病所(位)多角度的再分类是温病学多数医家突出方面,如有经系、脏腑经络、三焦、表里等不同。3.温病学派在辨证分类框架上,尽管可以从多重角度进行,但都不可能脱离病因、病所、病机三大方面,而其他方面则是间接地、侧方位地强化了这三大要素的立体化结构与多样化关联。4.温病学辨证方法的通用化设计,拟可采用以病所分类为先,并以三焦为首纲,手足十二经为大目,卫气营血津液分为细目,再依次结合病因与病机分类,形成一种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性辨证分类框架,使其既保持教材已示的特点与优势性纲领,又提升对温病病种的广泛覆盖与通适性,且便于促进寒温两派的汇通性发展。
刘智慧[3](2020)在《仔猪腹泻的辨证论治及泰山磐石散饲喂母猪对仔猪腹泻的影响》文中认为提高猪场生产效益关键在于提高仔猪成活率,而提高仔猪成活率的主要措施是防治仔猪腹泻。主要实验方法和结果如下:(1)我们对猪场腹泻仔猪进行了望诊,结合四诊,重点从眼、耳、鼻等部位寻找出各证的变化规律。首次绘制出了猪的眼、耳、鼻的功能反射区图谱及治疗仔猪腹泻的主要穴位示意图,将仔猪腹泻总结归纳为寒湿泄泻证、湿热泄泻证、伤食泄泻证、脾虚泄泻证及肾虚泄泻证,并根据不同的证候类型拟定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2)选取妊娠13 d左右的昆明小鼠2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腹泻模型组、复方I组、复方II组,每组7只母鼠。在母鼠妊娠13~17 d,对照组和腹泻模型组母鼠每日灌胃给予生理盐水0.15m L/只,复方I组母鼠灌胃给予泰山磐石散煎剂0.15 m L/只,复方II组母鼠暂不做处理,在其产后6~10 d,灌胃给予泰山磐石散煎剂0.15 m L/只。母鼠产后,在仔鼠13~18日龄,每日分别给予腹泻模型组、复方I组和复方II组仔鼠灌服番泻叶煎剂0.15 m L/只,并腹腔注射大肠埃希氏菌菌液0.15 m L/只,对照组仔鼠分别灌服生理盐水0.3 m L/只,然后将仔鼠单独放在垫有滤纸的鼠笼内,观察记录其体征变化、稀便率、稀便级、出生个体重、各阶段均增重。在仔鼠19日龄时,从各组每窝仔鼠中随机抽取3只仔鼠,分别称量体重,均采用眼球摘除法采血,离心分离血清,颈部脱臼法处死后取仔鼠小肠组织,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方法制作组织切片,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用ELISA试剂盒检测仔鼠血清生化指标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糖(GLU)、尿素氮(BUN)含量及血清中免疫球蛋白M(Ig M)、免疫球蛋白G(Ig G)、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研磨小肠组织后,离心取上清液检测小肠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 Ig A)、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显示,应用番泻叶煎剂和大肠埃希氏菌菌液成功制备了仔鼠腹泻模型,仔鼠呈现明显的倦怠乏力、精神萎靡、活动量减少、出现扎堆嗜卧现象,粪便由稀糊状到水样不等,无死亡现象。与腹泻模型组相比,复方I组和复方II组仔鼠腹泻指数显着降低(P<0.05);小肠组织结构更完整,炎性细胞浸润及出血现象均较轻;复方I组中仔鼠均增重、SOD和GSH-Px活性、s Ig A、Ig G、TP、GLU及BUN含量显着提高(P<0.05);复方II组中仔鼠均增重、GLU含量显着提高(P<0.05);复方I组仔鼠血清MDA、IL-1、IL-6及TNF-α含量显着降低(P<0.05)。(3)选择20头妊娠95 d左右的母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头。对照组母猪饲喂妊娠母猪基础日粮,实验组母猪则在基础饲粮中添加泰山磐石散,拌料给药75 g/d·头,连续给药5 d。在仔猪21日龄,前腔静脉无菌采血,分离血清,用于仔猪血液生化检查。并观察记录妊娠后期及哺乳期间母猪的体况变化、产仔数、产活仔数、泌乳力、断奶母体再发情时间及仔猪的体况变化、出生及断奶时窝重及个体重、腹泻率、死亡情况等。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平均每窝断奶数、断奶窝重、断奶个体重、平均日增重、21日龄仔猪成活率、母猪日泌乳力、仔猪血清TP、GLB、GLU、ALP水平均显着提高(P<0.05),母猪的发情间隔时间、仔猪腹泻率、腹泻指数和死亡率均显着降低(P<0.05),各实验组的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出生个体重等均无显着差异(P>0.05)。实验表明,泰山磐石散饲喂妊娠期母鼠能够提高仔鼠的生长性能,增强仔鼠的免疫功能和抗氧化功能,提高仔鼠抗炎性损伤能力,降低仔鼠的腹泻率;泰山磐石散饲喂妊娠母猪能够提高仔猪的生长性能,预防仔猪腹泻的发生。
孙川[4](2019)在《傅山中医妇科病证治法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傅山在妇科病证治疗方面独有见地,其治法思想内涵丰富,独树一帜,备受后世医家推崇。傅山妇科病证治法理论集中体现在《傅青主女科》一书中。本文以《傅青主女科》为主要文献资料,通过认真研读,主要做了以下研究工作:其一,分析傅山妇科常见病证的病因病机理论及诊治特色。通过归纳傅山对妇科常见病证的论述,同时结合“以方测证”的病机分析方法,对傅山论述不充分或不合理的某些病证病因病机,笔者重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二,分类阐述傅山妇科病证治法理论。通过归纳书中妇科病证所用治法,按照内治“八法”的分类规律,以温、清、消、补四法为主线进行分类阐述。其三,分析其组方用药特点。结合傅山治疗常见妇科病证所用的方药,分析其组方用药特点,进一步佐证傅山妇科治法理论的具体应用规律。同时,结合现代研究资料挖掘其治法指导下特色组方的更大范围的应用,以便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通过对具体治法、病证诊治、组方用药三方面的分析、探讨,系统地总结傅山在妇科病证治疗方面的治法理论特点以及对现代临床、科研的意义。通过研究发现,傅山对带下、崩漏、月经、不孕等常见妇科病证既有对总体诊治的概述,又有针对不同证型的辨证论治。对于因湿邪所致之带下病,傅山没有拘泥于湿邪产生只与脾虚有关,而是根据具体证型,结合气血、脏腑、五行生克、经络等学说,认为肝、肾也是致湿的关键。对于血崩病,傅山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论治,而其“治急”所用之法也非盲目的使用收涩止血之品,而是根据病因病机辨证地通过补气、补血、清热、疏肝、化瘀等不同治法进行治疗。对于病因病机相对复杂的月经病,傅山从月经形成生理机制入手诊治,结合具体症状、病因、年龄、体质等因素,综合辨证论治。对于现代临床较为难治的不孕症,傅山主张结合患者月经、带下等病证共同治疗。此外对上述四种常见妇科病证,除判断病因病机外,其在立法及组方用药,同样也将阴阳、五行、脏腑、气血、经络等学说融汇其中。在对病因病机的充分认识下,傅山治疗妇科病证所用治法以“八法”中温、清、消、补四大类治法为主。女子因有月经及孕育胎儿等特殊的生理功能,使其身体易出现精、气、血的不足,而常表现为虚证。根据女子生理和病理特点,其临证善用补法,这也是其治法的显着特色之一。此外,根据不同病证病机特点,他还善于将多种治法相结合,灵活运用。其温、清、消、补四种治法特点具体如下:一者,傅山所用清热法,多为清虚热,少有清实热。此外,傅山根据产生火热脏腑的不同,其清热法往往会针对性地选择清不同脏腑之药物。二者,傅山所用理气法以调肝之气机为主。因女子月经、孕育胎儿等特殊生理功能均受肝脏影响,一旦肝失疏泄必然会导致月经、受孕、妊娠、产后等生理活动失调。三者,傅山所用温法几乎均为温补相结合,多以温补肾阳和补益脾胃为主,且所用温热药均非大热之品。由于女子易出现气、血、阴、阳亏虚之病理特点,治疗时傅山在考虑具体病因病机基础上,充分照顾到气、血、阴、阳之间以及脏腑、经络间的功能关系,结合五行中的生克关系,有针对性地使用补气法、补血法、气血同补法及补阴法。四者,傅山所用理血法,并非单纯活血祛瘀或固涩止血,而是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分析瘀血或出血的病因病机,针对病因病机辨证地使用理血法。即使治疗大出血病证时,傅山也不会妄用收涩止血之品。或祛瘀为先,再补气血;或祛瘀为主,兼补气养血。在治法指导下,傅山妇科疾病治疗所用方剂多为其自己创制。因其治病多根据病因病机而立法处方,他创制的完带汤、生化汤等方剂还可用于妇科以外的内科、男科、兽医等领域,且疗效亦佳。傅山用药喜用补益药,且用药注意动静结合、阴阳平衡,加之药对的灵活应用,通过不同炮制方法增强药味的功效,用药注意控制剂量使之主次分明。这些用药特色相结合,使得傅山治疗妇科病证所用方剂方虽小但药效精专。此外,傅山重视节欲在妇科病证治疗中的作用,这在其它中医妇科专着中是较为少见的。他在多种妇科病证的论述中都曾提到纵欲是引发疾病的主要诱因,提倡服药必须配合禁欲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傅山在妇科病证诊治方面的医学成就,丰富了中医妇科学的内容。本文对傅山妇科病证治法理论的研究其实也包含了对其病因病机理论、病证诊治特色、组方用药规律的探讨,尽笔者最大努力挖掘傅山妇科病证治法理论的内涵与价值,以期能为现代中医妇科科研、教学和临床用药提供有益参考。
褚秀玲,刘学彬,张晓云,苏建青,冯英珍,许灿,李玉佳[5](2016)在《中兽医气血理论及其在母猪生产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详细介绍了中医气血理论,分析了由于气血不足给养猪业造成的危害,阐述了气血在母猪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兽药理论指导下科学配伍组方,可较好解决母猪生产中因气血亏虚造成的产仔数少、仔猪成活率低、产后无乳、少乳、便秘、不发情等问题,充分提高母猪的生殖潜能。
蔺汝松,段定然,明晓,寸成芬[6](2015)在《母猪产后瘫痪的辨证施治》文中提出母猪产后瘫痪是兽医临床上的常见病,病因较为复杂,根据其病因可将母猪产后瘫痪大致分为三类,即风湿性瘫痪、外伤感染性瘫痪和营养性瘫痪。1病因1.1风湿性瘫痪风湿性瘫痪是由于冬、春季节,由风、寒、湿邪合而致病。饲养环境差,阴暗潮湿,通风不良,圈舍有贼风,光照不足为其诱因.长期舍饲或进入限位栏饲养时间过久,母猪长期运动不足,致使机体抗病力下降,风、寒、湿邪乘虚侵入经络,导致经气血不畅而引发本病。
康宏玫[7](2015)在《母猪产后瘫痪的防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母猪产后瘫痪又称产后风瘫或产后寒,是母猪分娩前后突然发生的一种以知觉丧失和四肢瘫痪为特征的急性低血糖症,不分品种、年龄、胎次及膘情。多因饲养管理不当,饲料中钙磷不足或钙磷比例失调,运动和光照不足,圈舍潮湿等所致,高产母猪发病率更高,由于母猪瘫痪后不能行走,采食困难,乳汁缺乏,严重影响母猪的生产力和仔猪的成活率。根据多年的基层诊治,繁殖母猪瘫痪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产后瘫痪,二是风湿性瘫痪,三是缺钙性(营养代谢性)瘫痪。
陈稳宏[8](2012)在《母猪缺乳症的辨证施治》文中提出母猪产后缺乳症,是指产后乳汁少或全无,不能满足哺乳的需要,又称产后缺乳。该病使仔猪生长发育不良,低血糖症,下痢,死亡率增高,严重的甚至整窝仔猪死亡。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一般可分为病理性和非病理性。笔者所在的桂东县大塘乡,是全县养殖母猪最多的乡,有5个较大规模的养殖户,全乡母猪饲养量近2000
康俊云[9](2003)在《母猪产后寒症的辨证施治》文中指出
陈昌钧[10](2003)在《中兽医治疗家畜脱症的辨证施治》文中研究说明
二、母猪产后寒症的辨证施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母猪产后寒症的辨证施治(论文提纲范文)
(1)母猪“产后不食症”的辨证施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理 |
1.1 气血两虚 |
1.2 脾胃虚弱 |
1.3 脾肾阳虚 |
2 辨证施治及方药 |
2.1 气血两虚 |
2.1.1 临床症状 |
2.1.2 辩证 |
2.1.3 治则 |
2.2 脾胃虚弱 |
2.2.1 临床症状 |
2.2.2 辩证 |
2.2.3 治则 |
2.3 脾肾阳虚 |
2.3.1 临床症状 |
2.3.2 辩证 |
2.3.3 治则 |
3 病例介绍 |
3.1 气血两虚类型 |
3.2 脾胃虚弱型 |
3.3 脾肾阳虚型 |
4 小结 |
(2)温病学辨证分类方法的古今研究及其系统化框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及意义 |
3.研究目标 |
4.研究内容 |
5.研究方法 |
6.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中医学辨证分类方法的统一性研究进展 |
1.温病学辨证分类方法的现代研究状况分析 |
2.外感病辨证分类方法统一性研究的现状分析 |
3.外感病与内伤病辨证分类方法的关系问题 |
1 温病学辨证分类要素数据表的构建与解析 |
1.1 研究思路、研究相关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
1.2 温病学辨证分类要素数据表的构建探讨 |
1.3 辨证分类要素数据表的构建过程 |
1.4 辨证分类数据表中要素的分析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 |
2 精选36 部温病学着作辨证分类方法的要素统计及权重分析 |
2.1 精选36 部温病学着作辨证分类方法的要素统计分析 |
2.2 精选36 部温病学着作辨证分类方法的要素权重分析 |
2.3 辨证分类方法的要素问题解析 |
3 对温病学派中各代表性的分类框架的分析评价与整体评估 |
3.1 精选36 部温病学着作病证分类框架的特点与优缺点分析 |
3.2 温病学代表着作病证分类框架总体发展水平的评价 |
3.3 温病学派辨证分类方法主流框架的初步探讨 |
4 温病学系统化辨证分类框架的构建 |
4.1 本研究分类框架与现行教材主流分类方法的关系 |
4.2 温病学与伤寒学辨证分类框架之比较 |
4.3 构建温病学通用化辨证分类框架之设想 |
5 结论 |
6 创新性 |
6.1 借助信息学本体分析方法 |
6.2 分类要素权重值的分析 |
6.3 全面整理了温病学领域中的病证分类要素 |
6.4 构建出温病学中普适性较强、涵盖性较广的系统性辨证分类框架 |
7 存在的部分问题及后期工作的设想 |
7.1 病证要素提取标定中存在的部分问题 |
7.2 后期工作的设想 |
8 对寒温统一性辨证分类框架的展望 |
8.1 伤寒学系统化辨证分类框架构建的介绍 |
8.2 构建寒温统一性辨证分类框架的展望 |
9 系统性辨证分类体系的临床运用实例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1999 年以前温病学相关存世着作698 部目录 |
附录2 粗选的103 部温病学病证分类着作 |
附录3 精选的36 部温病学病证分类着作 |
附录4 精选的36 部温病学病证分类着作分类要素标定、频数统计表 |
附录5 精选的36 部温病学病证分类着作分类框架附表 |
作者简介 |
(3)仔猪腹泻的辨证论治及泰山磐石散饲喂母猪对仔猪腹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仔猪腹泻的概述 |
1.2 中药治疗腹泻的概述 |
1.3 中药复方泰山磐石散的概述 |
1.4 仔猪腹泻的中兽医辨证概述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中药 |
2.1.2 实验动物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仔猪腹泻的中兽医辨证论治 |
2.2.2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鼠对造模仔鼠腹泻的影响 |
2.2.3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猪对仔猪腹泻的影响 |
2.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仔猪腹泻的中兽医辨证论治 |
3.1.1 仔猪眼、耳、鼻的望诊及治疗仔猪腹泻的主要穴位 |
3.1.2 仔猪腹泻的中兽医辨证论治 |
3.2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鼠对造模仔鼠腹泻的影响 |
3.2.1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鼠对造模仔鼠体征的影响 |
3.2.2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鼠对造模仔鼠腹泻指数的影响 |
3.2.3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鼠对造模仔鼠体重的影响 |
3.2.4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鼠对造模仔鼠免疫指标的影响 |
3.2.5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鼠对造模仔鼠氧化指标的影响 |
3.2.6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鼠对造模仔鼠肠道组织炎性指标的影响 |
3.2.7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鼠对造模仔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2.8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鼠对造模仔鼠小肠组织病理组织学变化的影响 |
3.3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猪对仔猪腹泻的影响 |
3.3.1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猪对母猪繁殖性能及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3.3.2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猪对仔猪腹泻及死亡情况的影响 |
3.3.3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猪对仔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仔猪腹泻的中兽医辨证论治 |
4.2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鼠对造模仔鼠腹泻的影响 |
4.2.1 仔鼠腹泻模型的制备 |
4.2.2 泰山磐石散的组方原则 |
4.2.3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鼠对造模仔鼠体征和腹泻指数的影响 |
4.2.4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鼠对造模仔鼠体重的影响 |
4.2.5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鼠对造模仔鼠免疫指标的影响 |
4.2.6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鼠对造模仔鼠氧化指标的影响 |
4.2.7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鼠对造模仔鼠肠道组织炎性指标的影响 |
4.2.8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鼠对造模仔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2.9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鼠对造模仔鼠小肠组织的组织形态学影响 |
4.3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猪对仔猪腹泻的影响 |
4.3.1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猪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
4.3.2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猪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4.3.3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猪对仔猪腹泻及死亡率的影响 |
4.3.4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猪对仔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傅山中医妇科病证治法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傅山及《傅青主女科》概述 |
1.傅山概述 |
2.《傅青主女科》概述 |
二、妇科病证诊治 |
1.带下病诊治 |
1.1 理论阐述 |
1.2 诊治特色 |
小结 |
2.血崩病证诊治 |
2.1 理论阐述 |
2.2 诊治特色 |
小结 |
3.月经病诊治 |
3.1 理论阐述 |
3.2 诊治特色 |
小结 |
4.不孕症诊治 |
4.1 理论阐述 |
4.2 诊治特色 |
小结 |
5.病证部分总结 |
三、妇科病证治法分析 |
1.清热法 |
1.1 清肝经火热 |
1.2 清胃中火热 |
1.3 清肾中火热 |
小结 |
2.理气法 |
2.1 平肝开郁法 |
2.2 疏解肝肾法 |
2.3 解郁养血法 |
2.4 顺气益阴法 |
2.5 开郁醒脾法 |
小结 |
3.温里法 |
3.1 温中补血法 |
3.2 温经除湿法 |
3.3 温补心肾法 |
3.4 温肾暖脾法 |
3.5 温肾止呕法 |
3.6 温肾利水法 |
小结 |
4.补益法 |
4.1 补气法 |
4.2 补血法 |
4.3 气血双补法 |
4.4 补阴法 |
小结 |
5.理血法 |
5.1 活血祛瘀法 |
5.2 止血法 |
小结 |
6.治法部分总结 |
四、妇科方药分析 |
1.方剂举隅 |
1.1 完带汤分析与现代运用 |
1.2 养精种玉汤分析与现代运用 |
1.3 生化汤分析与现代运用 |
小结 |
2.用药分析 |
2.1 药对分析 |
2.2 单味药分析 |
2.3 炮制分析 |
2.4 用量分析 |
小结 |
3.方药部分总结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傅山中医妇科病证治法理论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5)中兽医气血理论及其在母猪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气与母猪生产 |
1.1 气对母猪机体的推动作用 |
1.2 气对母猪机体的温煦作用 |
1.3 气对母猪机体的固摄作用 |
1.4 气对母猪机体的防御作用 |
1.5 气对母猪机体的气化作用 |
2 血与母猪生产 |
3 气血两亏是母猪繁殖力低下的主因 |
4 气血双补才能养好母猪 |
(7)母猪产后瘫痪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原因 |
2 临床症状 |
3 治疗 |
3.1 急性瘫痪 |
3.2 风湿性瘫痪 |
3.3 缺钙性瘫痪 (营养代谢障碍) |
4 预防措施 |
4.1 加强饲养管理 |
4.2 母猪护理 |
4.3 日粮营养搭配合理 |
4.4 改善环境卫生 |
4.5 适当补充钙质 |
5 体会 |
(8)母猪缺乳症的辨证施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2 临床症状 |
3 辨证施治 |
3.1 症候分型。 |
3.2 治疗原则 |
3.3 治疗方法 |
3.3.1 气血虚弱 |
3.3.2 气血瘀滞 |
4典型病例 |
5 体会 |
(10)中兽医治疗家畜脱症的辨证施治(论文提纲范文)
1 脱症的病因和证型按中医、中兽医理论, 历代医家的论述和分析, 以及临证实践的观察、分析和概括、归纳, 初步确定有以下几类基本证型 |
1.1 气虚下陷 |
1.2 寒湿脏冷 |
1.3 湿热下注 |
1.4 肺阴虚燥 |
1.5 肾阳虚脱 |
1.6 血瘀气滞 |
2 治法 |
2.1 内治 |
2.2 外治 |
3 病例病案 |
4 体会 |
四、母猪产后寒症的辨证施治(论文参考文献)
- [1]母猪“产后不食症”的辨证施治[J]. 柳光明. 中国畜禽种业, 2022(01)
- [2]温病学辨证分类方法的古今研究及其系统化框架设计[D]. 魏鹏辉.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仔猪腹泻的辨证论治及泰山磐石散饲喂母猪对仔猪腹泻的影响[D]. 刘智慧.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4]傅山中医妇科病证治法理论研究[D]. 孙川.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19(09)
- [5]中兽医气血理论及其在母猪生产中的应用[J]. 褚秀玲,刘学彬,张晓云,苏建青,冯英珍,许灿,李玉佳.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16(05)
- [6]母猪产后瘫痪的辨证施治[J]. 蔺汝松,段定然,明晓,寸成芬.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15(06)
- [7]母猪产后瘫痪的防治[J]. 康宏玫.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5(02)
- [8]母猪缺乳症的辨证施治[J]. 陈稳宏. 中兽医学杂志, 2012(01)
- [9]母猪产后寒症的辨证施治[J]. 康俊云. 贵州畜牧兽医, 2003(06)
- [10]中兽医治疗家畜脱症的辨证施治[J]. 陈昌钧. 中兽医学杂志, 2003(03)
标签:仔猪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