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知灵活性理论与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论文文献综述)
吴文慧[1](2021)在《快乐体操对4-5岁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研究 ——以上海市杨浦第二艺术幼儿园为例》文中提出执行任务的功能主要包含了工作记忆、抑制和控制、认识的灵活性三个核心任务,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高级认知功能。其中对工作的记忆和抑制控制是最基本也甚至是最重要的两个功能,这三个任务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而对于个人的认知发展和学业成绩都具有一个可以展望的作用。它们彼此之间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它的发展程度对于个体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身心健康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根据相关性研究发现通过体育锻炼能够提高少儿的执行功能,最早从4-5岁开始训练儿童执行功能,此阶段也是提升儿童执行功能速度最快的时期,即发展关键期。研究表明4岁是抑制控制等能力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就是说儿童在这一时期的执行功能发展状况对其今后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4-5岁的孩子可以选择自己所参与的各种体育活动比较有限,而快乐体操以自身的课程和项目特点,这些都是比较适宜4岁的孩子参与的各种体育活动运动,快乐体操的课程更加重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趣味化、专业化等,它跟竞技体操对比不但保存了体操的本质特点又能满足儿童的天性。它的作用是为了促进少年儿童的身体正常生长和健康,提高其身体功能的水平、促进学龄儿童的身体健康全面发展,培养学龄儿童优良的心理素质等功能。本研究以提高幼儿执行功能为目的,根据《快乐体操等级锻炼标准》2级的技能动作为基础进行干预。探究快乐体操对4-5岁学龄前儿童的执行功能影响。为促进学龄前儿童大脑发育及体质健康,探索更多适合学龄前儿童的体育运动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本课题的研究以传统的实验法为主要的研究手段,选取了上海市杨浦第二艺术幼儿园的中班儿童,在本园中班随机地选取3男3女儿童进行了预实验,正式的实验工作开始后共从中班中选取40名受试者,并随机将这40名受试者分为两个对照组20人(男生和女生各10人)和一个实验组20人(男生和女生各10人)对实验组的儿童进行8周快乐体操锻炼进行干预,对照组则照常进行常规体育运动课,实验组将进行每周两次的快乐体操训练干预,每次课程时间为60分钟。本实验在训练开始前进行一次执行功能前测,在8周训练结束后再进行一次执行功能的测试,共为两次测试。测试执行功能所有应用工具都必须是通过一个叫e-prime的软件系统来完成。将所有的检验数据都分别采用了spss25.0版本进行了统计数据分析,实验前进行测试的所有检验数据均分别利用独立t检验的方式进行了数据差异性统计分析。对于实验前测和实验后测的两个测量数据,采用三因素重复测量的分析方法将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分析时间因素、组别因素、性别因素以及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分别对实验后执行功能的影响。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当P<0.001表示非常显着。实验结果:(1)实验组在实验后Flanker(抑制控制)任务一致条件和不一致条件在正确率和反应时上均比实验前显着提高(P<0.001)。实验后实验组在Flanker(抑制控制)任务一致条件和不一致条件下的正确率在时间*组别交互因素上较对照组具有显着性提高(P<0.001),而在时间*性别交互因素上男生显着性高于女生(P<0.001)。实验组在实验后不一致条件下时间*组别交互作用反应时上提高显着于对照组(P<0.05)。(2)实验组在实验后1-Back(认知灵活)任务正确率较实验前显着提高(P<0.05)。实验后实验组在1-Back(认知灵活)任务的正确率在时间*组别交互因素上提高程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儿童在实验后1-Back(认知灵活)任务的反应时上均无显着性变化。(3)实验组在实验后DCCS(工作记忆)任务正确率较实验前具有显着性(P<0.001)。实验后实验组在DCCS(工作记忆)任务的正确率在时间*组别交互因素上提高程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儿童在实验后DCCS(工作记忆)任务的反应时上均无显着性变化。结论:(1)快乐体操锻炼对4-5岁儿童执行功能中,抑制控制功能方面的正确率和反应时上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且男生提高效果高于女生。(2)快乐体操锻炼对4-5岁儿童执行功能中,认知灵活性功能方面在正确率上具有促进作用,在反应时上未产生促进作用。男生与女生之间对比无显着差异。(3)快乐体操锻炼对4-5岁儿童执行功能中,工作记忆功能方面在正确率上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反应时上未产生促进作用。男生与女生之间对比无显着差异。
蔡元强[2](2021)在《延安市初级中学在线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在线教育是发展智能化教育的重要方式,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在线教育的发展,能够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进一步深化初级中学教育体制改革,从教育资源、教育机会等方面促使初中教育公平发展。特别是2020年全国爆发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地中学均采取线上教学的方式,在此背景下更加体现了初级中学在线教育的优势和价值。但同时,初级中学教育阶段在线教育的发展受很多因素制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在线教育的发展。文章以互联网+教育以及新冠疫情期间在线教育的开展为背景,研究延安市初级中学在线教育发展的现状并分析存在的问题,运用远程教与学三种基本相互作用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灵活性理论和在线协作学习理论等理论,提出了在线教育效果提升策略,并通过准实验研究法对该策略进行了可行性和有效性验证。具体包括以下几部分:首先,通过介绍互联网+教育优势、国家大力支持、教育变革需求以及在线教育发展现实需要的背景,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研读和典型案例的分析,全面、准确把握在线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发展动态,为本文研究提供思路借鉴。其次,深入了解目前延安市初级中学在线教育开展的现状,梳理分析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在线学习平台、数字资源、师资队伍、教学活动、学习者、在线支持服务和学习效果评价等七个方面展开调研访谈,了解延安市初级中学在线教育开展现状;并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与分析,挖掘出延安市初级中学在线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问题解决提供第一手依据。再次,提出在线教育效果提升策略。以提高初级中学在线教育教学效果为目标,依据相关理论,从政府、学校和社会三个维度出发,结合在线学习平台、数字资源、师资队伍、教学活动、学习者、在线支持服务和学习效果评价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在线教学效果提升策略;并对具体化策略等作了全面详实阐释。最后,采用准实验研究验证在线教学效果提升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通过在延安市某中学八年级选取实验班对照班开展准实验研究,比较基于研究构建的在线教学效果提升策略的在线教育与疫情期间常规的在线教育的教学效果。依据准实验研究对比结果数据验证了本研究所构建在线教学效果提升策略能够进一步体现“主导——主体”的在线教育理念,加强了学生与教学内容、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的交互,提高了信息技术课堂在线教学效果,也提升学生在线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体验感。
冯燕[3](2020)在《创业自我效能与创业警觉性 ——大学生机会型创业意向提升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庞大的大学生群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大学生不仅是机会型创业、学术创业的主体,同时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区域创新水平的重要动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我国实现富民之道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个体的自我突破,激发社会市场的活力,助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机会型创业有助于衡量社会的创业水平。高校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新生力量,在知识能力、创造力和精神状态上具备优势,是最富有活力的创业群体之一。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创业自我效能和创业警觉性是大学生重要的创业认知变量,有助于探讨大学生机会型创业意向提升机制。伴随着人们对于创业成功背后奥妙的探索,创业者的认知研究也成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中认知灵活性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机会型创业意向。因此,创业自我效能、创业警觉性和认知灵活性是提升机会型创业意向的重要变量,对于丰富创业教育理论、改进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全国20多所高校的943名大学生为被试,探索了创业自我效能和创业警觉性对于提升机会型创业意向的影响机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创业自我效能和创业警觉性不仅在认知灵活性和大学生机会型创业意向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且在认知灵活性和大学生机会型创业意向之间构成链式中介作用。全文分为以下四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文献综述。通过翻阅、收集与整理中文文献资料和外文文献资料,明确创业意向、机会型创业、创业自我效能、创业警觉性和认知灵活性的概念,并梳理各变量已有的相关研究。由此梳理论文框架,明确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第二章,研究要素的选择及模型的设计。拟探索创业自我效能和创业警觉性在认知灵活性对机会型创业意向影响路径的相关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认知灵活性对创业自我效能影响的相关研究,创业自我效能发挥中介效应的相关研究,创业自我效能和创业警觉性在认知灵活性和机会型创业意向中构成链式中介效应的相关研究。通过文献资料和理论分析,提出本研究的研究假设,由此对大学生机会型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第三章,测量问卷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首先对样本数据进行初步的统计和分析,明确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其次判断各变量之间有无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再者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各人口统计学变量;最后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创业自我效能和创业警觉性在认知灵活性与机会型创业意向影响机制的链式中介作用。第四章,提升大学生机会型创业意向的结论与政策启示。通过前文的实证分析,得出本研究人口统计学变量的相关结论和结构方程模型的相关结论,并根据结论提出本文的政策启示及未来展望。
苏永慧[4](2020)在《默会知识视角下培养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培养学生工程问题解决能力是工程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工程教育认证的毕业要求。然而,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调查显示,工科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仍然偏弱,这是工程教育今后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研究表明,解决工程问题时所运用工程技能、经验、直觉和工程伦理等方面大多属于默会知识的范畴,其习得和传递方式依据默会知识的规律而进行。因此,提高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必须增强默会知识的传习。本文以提高工程问题解决能力为目标,通过文献研究、行动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探索如何从默会知识的视角出发,改进当前的教学模式,以满足培养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需求。本文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从五个维度阐释了工程问题解决能力依靠默会知识,进而整理了国内外学者对于默会知识传习规律的认识,总结出默会知识需要在真实问题情境中“默而识之”,在实践中去锻炼、巩固和提升。笔者接着分析了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对于学习默会知识的适切性,剖析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中默会知识的获取路径,决定将经典的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按照默会知识的传习规律做出改进,引入工程教育,以培养学生工程问题解决能力。改进的过程,是以最初医学领域教学中经典的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为基础,以默会知识视角下的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对教学过程的改进,使其更加适用于工程教育学科教学的需要和发展,并且详细解释了该教学模式实施的理论基础、教学目标、实施条件、以及相对于其他教学模式的优势特色等。最后,在浙江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三年级学生的《基础工程》课程中实施该教学模式,制定详细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流程,通过获得学习结果和研究数据来分析改进的教学模式的效果,为培养学生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寻找新思路。
杨淑惠[5](2020)在《支架式教学在高中古代诗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无论是《诗经》《楚辞》、乐府民歌,还是唐诗宋词、元明散曲,中国古代诗歌以多样的体裁、丰富的内容、充沛的情志、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成为我国重要的文学遗产和文化载体。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诗教传统延绵不绝,历代文人学者在成长过程中无不受到诗歌的熏陶。但时至今日,在最应该亲近诗歌、品鉴诗歌、创造诗歌的高中阶段,古代诗歌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隔膜发人深省。二十一世纪以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影响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断涌入中小学课堂,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便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建构主义三大教学模式之一的支架式教学也不断发展,逐渐从理论走向实践,在我国的中小学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将支架式教学引入高中古代诗歌教学之中,既能吸收中国传统诗论的精华,又能为当前的古代诗歌教学提供一些新思路与新理念。丰富古代诗歌教学的相关理论,营造更高效更有活力的古代诗歌课堂。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再结合实践考察与问卷调查,对支架式教学在高中古代诗歌教学中应用展开探究。全文共分为六大板块。第一板块:对本文的相关情况进行阐述。第二板块:厘定了“学习支架”与“支架式教学”的概念,并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社会文化理论与“最近发展区”理论、认知灵活性理论、复杂性思维理论四个方面梳理了将支架式教学运用于高中古代诗歌教学的理论基础。第三板块:立足于教学实践的效果和问卷调查的结果,从改革学习方式、实现深度阅读、改变教学现状三个方面探索支架式教学运用于古代诗歌教学的现实价值。第四板块:具体梳理了适用于古代诗歌教学的各类学习支架。“典故支架”“语言支架”“诵读支架”有助于学生读懂诗歌内容;“文化支架”“背景支架”“情感支架”有助于学生品味诗歌情感;“对比支架”“理论支架”“范例支架”有助于学生领悟诗歌艺术。第五板块:探索支架式教学应用于高中古代诗歌教学的基本程序。前期确定“最近发展区”与教学目标;中期在“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师生对话”“生生协作”等学生活动中搭设学习支架;后期撤去学习支架,进行一定的迁移拓展和效果评估。第六板块:对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分析存在的不足之处。
夏旭晨[6](2020)在《创业学习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2008年的全民创业的兴起,时至今日,我国双创事业的发展已骄傲地走过了“以推动就业为主要特征”双创黄金十年,迎来了更具战略性的“以推动创新,提高创业水平为主要特征”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白金时代。推动创新,提高创业水平,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快速将我国建设成创新型的国家,实现两个100百年奋斗目标的国家战略。以创新为核心的大学生自主创业,对这一国家战略的实现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研究主张培育双创中最具创新思维、最有创业激情、最富于创新活力及创业能力的大学生自主创业者,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水平,刻不容缓。依据权威统计,2016年我国新登记企业合计552.8万户,而注册大学生自主创业者达到61.5万,成为最大的新增就业群体,他们表现极为高涨的热情。但是,我国创业活动失败率在70%以上,而受人们热议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失败率更是高达90%以上(单标安,2013)[1]。所以,研究影响以创新为其核心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研究,认为在影响大学生自主创创业成功率的众多因素中,创业学习、创业能力及创业环境不确定性的作用显得尤为关键。因此,论文以大学生自主创业者为研究对象,以创业能力为中介变量,以创业环境不确定性为调节变量,构建了创业学习对创业成功的研究模型。研究中,论文采用单环学习与双环学习两维度来测量创业学习,从机会能力和运营能力两维度测量创业能力,从动态性和敌对性两维度测量创业环境不确定性,从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两维度测量创业成功。论文所借鉴量表具有良好信效度,并通过访谈对问卷进行修正,以使量表适合中国大学生自主创业者。论文运用SPSS22.0和AMOS22.0对有效问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创业学习对创业成功有显着正向影响;(2)创业学习对创业能力有显着正向影响;(3)创业能力对创业成功有显着正向影响;(4)创业能力在创业学习与创业成功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5)创业环境不确定性在创业学习和创业能力间具有负向调节作用,但相比单环学习,双环学习对创业能力正向作用受创业环境不确定性的负向调节程度要小。鉴于以上实证结果,论文为大学生自主创业者提出相关管理建议:(1)创业者应重视双环学习,加强培养双环学习思维方式;(2)以机会能力和运营能力为关键,全面提升创业能力;(3)辩证地看待创业环境不确定性,综合平衡单环学习和双环学习;(4)创业者既要重视财务绩效也要关注非财务绩效,全面性地实现创业成功。
冯霞[7](2019)在《认知灵活性和概率领域知识水平对概率线索规则学习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大量研究证实,学习者的特征影响学习效果。首先,认知灵活性关系到认知能力和创造力水平,是智能的重要特征。其次,个体在概率领域知识水平上存在差异,在概率线索的学习背景下,概率知识水平是否对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产生影响有待研究。灵活性与知识水平如何交互作用于概率线索的规则学习更是需要探讨。本研究以概率线索规则学习为入口,围绕学习者的认知灵活性和概率领域知识水平展开。借助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event-related potentials),探讨学习者自身的“硬件”和“软件”因素如何促进概率线索规则学习的动态过程及概率线索规则学习的神经机制,并通过设置属性相同,具体形式不同的规则任务,进一步比较认知灵活性和领域知识水平发挥作用的任务特征,共分成四个研究进行探讨。研究一中,一方面,基于对前人研究的梳理和预实验,选定测量认知灵活性的“数字-字母任务”,以此对大学生的认知灵活性水平现状进行测量;另一方面,经多次预测,编制适用于大学生的“概率知识测试题”,并以此对大学生的概率知识水平进行评估(实验1)。结果表明,数字-字母任务和自编的概率知识题可用作对大学生认知灵活性水平和概率知识水平的评价;大学生在“数字字母任务”中的转换代价和概率知识测试得分间的相关未达显着水平,后续研究将分别探讨这两个因素发挥作用的机制。研究二聚焦于认知灵活性因素,根据实验1的结果选定高低认知灵活性者,分别在脑电环境下完成硬币搜索任务(实验2)和图片选择任务(实验3)。结果表明,两个任务中,行为和脑电数据均证明了高认知灵活性者的学习效果优于低灵活性者,即学习者的认知灵活性特征具备跨任务优势。而且,实验2中,高低灵活性组间在“习得前-预期内”和“习得后-预期外”条件下的反馈FRN波幅存在显着差异,仅低灵活性组的反馈P300波幅在高低概率条件间差异显着;实验3中,高低灵活性组在“习得前-高概率-有奖”条件下的反馈P300成分上存在边缘显着差异。这意味着,高灵活性者在规则学习中的优势主要源于反馈学习的效率更高。研究三聚焦于概率领域知识因素,根据实验1的结果选定高低概率知识水平者,分别在脑电环境下完成硬币搜索任务(实验4)和图片选择任务(实验5)。结果表明,两个任务中,行为和脑电上均存在高概率知识者的学习效果优于低概率知识者的证据,但在图片选择任务中,高概率知识的优势很微弱,即学习者的概率领域知识具备一定的跨任务优势。脑电数据上,实验4和5均发现,高低概率知识组的差异表现在选择评价阶段P300成分上。这意味着,高概率知识者在规则学习中的优势主要源于学习早期对刺激概率属性的辨别。在研究四中,基于前面的行为和脑电数据,一方面探讨了认知灵活性和概率知识对学习过程是否存在共同影响;另一方面利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进一步认识认知灵活性和概率知识水平与规则学习任务的过程及结果指标间的关系。混合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认知灵活性和概率知识间未发现交互作用。相关分析表明,转换代价与两个概率线索规则学习任务各阶段的脑电成分指标间均无相关关系;概率知识水平与硬币搜索任务的习得前脑电成分指标相关。也就是说,概率知识维度上,行为和脑电数据是否相关,受学习者对任务概率属性觉察程度的影响。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硬币搜索任务中,认知灵活性水平(转换代价)是硬币搜索任务中是否能发现规则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在图片选择任务中,认知灵活性和概率领域知识水平都是影响能否发现规则的重要因素。即:概率线索的规则学习任务中,认知灵活性是预测学习效果的显着因素,不受具体任务形式的影响。概率领域知识对学习效果的预测作用受任务执行过程中对概率知识经验需求的影响。总之,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认知灵活性和概率领域知识水平均分别对概率线索规则学习过程产生影响。高认知灵活性存在跨任务优势(实验2和实验3),高认知灵活性者基于反馈的学习效率更高;高概率领域知识存在一定的跨任务优势(实验4和实验5),高概率知识者在学习早期阶段就可能觉察到任务的概率属性。本研究在概率线索的规则学习背景下,证实了学习者的认知灵活性和概率知识水平对学习产生影响,并揭示了它们发生影响的学习阶段和潜在脑机制,为高等教育中的针对性学习训练提供理论基础。
刘洪翔[8](2019)在《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学业评价是本科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具有诊断、导向、激励和监督等功能。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但最核心的问题是导向性不够鲜明的问题,由此导致评价内容强调对现有知识的掌握而不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评价方式方法单一等等。发展创造力是大学生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能否培养出拔尖创造性人才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探索以学业评价促进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创造教育理论、学习过程理论及多元评价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创造力培养和学业评价的关系做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学业评价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具有导向、激励和监控作用,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引导因素;学业评价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是产生创造动机的重要因素;学业评价可能促进也可能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对创造力培养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情形,不同评价要素对创造力产生的影响程度也不一致。利用好课堂评价和课程结业考试两个评价环节对于创造力培养有关键性的意义。对学业评价内部各环节、各要素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评价理念主要影响创造环境的创建、评价主体主要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评价反馈主要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以BJ大学和NC大学作为改革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典型案例,分析其主要做法与成效,找寻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BJ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尊重选择、多元融合”,NC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两所学校都非常重视发挥学业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积极调整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来培养创造性人才。利用《威廉斯创造力测验量表》和自编问卷对16所高校120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我国高校开展学业评价改革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学业评价中不重视创造力评价与大学生创造力不足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偏好不同课程测试题目类型的学生、偏好不同课程结业考试方式的学生在创造力发展水平上均存在显着差异。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主要存在导向性不强、过程性忽视、融合性不够、成效性不好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对学生个性发展引导不够、对考核的内容缺乏科学监管、评价方式创新受到多方掣肘等等。基于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借鉴我国多元评价理论和创造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改革学业评价的五大要素提出我国高校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与实施建议。建议多渠道地开展学业评价改革: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在具体的评价环节中,课程学习评价要根据课程性质、目标、教学方式的不同,采取灵活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在评价目的上要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评价内容上要适度增加创造力的考察,在评价方式上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综合素质评价可建立“基础+分类评价”的评价模式。
边家胜,姜巧,董玉琦[9](2019)在《CTCL视阈下学习者偏差认知转变模式研究——学习与发展共同体的视角》文中提出针对"如何实现学习者偏差认知转变并提升学业水平和改善综合素质"这一研究问题,以CTCL和认知灵活性理论、文化历史活动理论为指导,构建了CTCL视阈下基于学习与发展共同体的学习者偏差认知转变模式——TSCM模式;并以日语学习者初级句型学习为案例,开展为期一学期的教学验证研究。通过对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和学期末的深度访谈分析,证明了TSCM模式的有效性。研究发现,TSCM模式成功的根源在于重视改善学习者综合素质;成功的关键在于在学习与发展共同体营造的社会境脉下,开展交互体验学习;成功的路径在于分阶段由"易"到"难",逐步实现学习者偏差认知转变和认知发展。TSCM模式的研究表明,人类学习应从个体认知走向社会认知。
邹平[10](2019)在《面向深度学习的大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建构及有效性分析》文中提出信息化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具备知识的迁移与整合能力、组织协作与解决问题能力、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够学会学习,持续性学习。深度学习作为学习科学的最终目标,跨越了认知界限,融合了时代元素,强调知识的理解与迁移,注重思维的反思与批判,关心交互的沟通与协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网络学习共同体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拉近了学习者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了优质资源的共享,成为了信息化创新型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途径。网络学习共同体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持续关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真实的网络学习环境下,当前的共同体存在缺乏认知高度、自主学习能力不足、交互协作学习性不强等问题。本研究为探究网络学习共同体开展深度学习的效果,借鉴相关理论论证其可能性,提出相应的策略,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开展学习活动,让学习者积极参与并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互动协作进行知识建构和意义协商,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本研究借鉴国内外研究经验,针对网络学习共同体促进深度学习这一问题开展研究,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三部分:(1)相关理论探索。本研究厘清了网络学习共同体和深度学习的内涵与价值诉求,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网络学习共同体以深度学习为目标的必要性与意义。本研究借鉴探究社区理论模型与在线学习“五步”模型,论证了网络学习共同体支持深度学习的可能性,判定了网络学习共同导向深度学习的条件,阐述了网络学习共同体实现深度学习的标准。(2)面向深度学习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模型构建。本研究以探究社区理论模型作为理论框架参考,在线学习“五步”模型作为构建流程参考,整合深度学习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内涵与特征,构建面向深度学习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理论模型。从认知、行为、情感三个维度探讨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深度学习机制,同时论述共同体开展学习活动的策略方法,全面立体的支持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共同体发展,有效提高深度学习结果的可靠性。(3)实践和效果分析。本研究依托微信平台,设计了基于《教学系统设计》课程的网络学习平台,以教育技术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学习活动。运用问卷调查法检验深度学习的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深入分析网络学习共同体促进深度学习的关键性因素。采取内容分析法,利用ROST CM6工具,对互动内容质量和情感状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上,学习者深度学习状态达到了预期标准,网络学习共同体中虚实结合的情境支持和变式训练对深度学习的影响最为显着。在学习结果上,学习者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完成了浅层学习向深层学习的转变,深度互动内容所占比例高,整体深度学习水平达到预期。在情感领域上,互动频次较高,消极情绪所占比例低于中等和积极情绪,参与积极性较高。本研究依托笔者亲自参与的基于微信平台的课程实践,构建了面向深度学习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模型和深度学习策略,并分别进行了应用效果验证。本研究的成果为本门课程的教学实践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同时适用于与本案例类似的其他依据,能够辅助教师优化网络共同体设计和深度学习研究。
二、认知灵活性理论与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认知灵活性理论与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论文提纲范文)
(1)快乐体操对4-5岁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研究 ——以上海市杨浦第二艺术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执行功能 |
2.1.2 快乐体操 |
2.1.3 基本运动技能 |
2.1.4 《快乐体操等级锻炼标准》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向 |
2.2.1 执行功能的成分组成 |
2.2.2 执行功能的测量方式 |
2.2.3 运动对执行功能的影响 |
2.2.4 快乐体操的发展现状 |
2.3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 |
4.1 执行功能研究结果 |
4.1.1 实验组和对照组执行功能实验前测检验 |
4.1.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抑制控制功能对比结果 |
4.1.3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认知灵活性功能对比结果 |
4.1.4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工作记忆功能对比结果 |
5 讨论 |
5.1 实验后对执行功能的影响 |
5.1.1 实验后对抑制控制功能的影响 |
5.1.2 实验后对工作记忆功能的影响 |
5.1.3 实验后对认知灵活性功能的影响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
7.1 研究不足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实验组与对照组8周课程内容 |
(2)延安市初级中学在线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信息技术优势显着,互联网+教育势在必行 |
2.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在线教育成为发展趋势 |
3.基础教育变革需要,新型教育方式趋于成熟 |
4.疫情教学困难重重,延安在线教育任重道远 |
(二)问题提出 |
(三)国内外在线教育发展现状与研究综述 |
1.国外在线教育发展现状与研究综述 |
2.国内在线教育发展现状与研究综述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六)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研究内容 |
2.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本章小结 |
二、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1.在线教育 |
2.在线学习平台 |
3.教学效果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1.远程教与学三种相互作用理论 |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认知灵活性理论 |
4.在线协作学习理论 |
本章小结 |
三、延安市初级中学在线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
(一)调查设计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调查问卷编制 |
4.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
5.问卷发放与回收 |
(二)调查数据分析 |
1.在线学习平台分析 |
2.数字资源分析 |
3.师资队伍分析 |
4.教学活动分析 |
5.学习者分析 |
6.在线服务支持分析 |
7.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
(三)延安市初级中学在线教育存在的问题 |
1.基础设施薄弱,平台的可用性友好性较差 |
2.数字资源良莠不齐,利用率较低 |
3.教师现代化素养较差,信息化能力较弱 |
4.传统课堂照搬线上课堂,缺乏全面的线上教学设计 |
5.学习积极性弱,满意度较低 |
6.缺乏一体化管理,推脱、扯皮现象严重 |
7.评价方式单一,缺乏科学精准化评价 |
本章小结 |
四、初级中学在线教育效果提升策略 |
(一)政府维度 |
1.加强宏观顶层设计,均衡分配教育资源,打造在线教育“金课” |
2.提供配套政策支持,重视信息安全知识产权,提升教师认证门槛 |
(二)学校维度 |
1.在线学习平台:打造新型平台,提高友好性及易用性 |
2.数字资源:注重人性化教学设计,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
3.师资队伍:转变教师角色,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 |
4.教学活动:探索智能化教研,创新教学模式 |
5.学习者:激发学习动机,构建学习共同体 |
6.在线服务支持:管理一体化,完善教学支持服务 |
7.学习效果评价:创新智能评价方法,构建精准评价体系 |
(三)社会维度 |
1.携手企业,整合资源,构建“校企联盟”合作机制 |
2.携手家长,协同管理,构建“互联网+家校协同”机制 |
本章小结 |
五、在线教育效果提升策略应用实证研究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设计 |
1.实验对象 |
2.实验内容 |
3.实验变量 |
4.实验假设 |
(三)实验过程 |
1.实验前测 |
2.实施教学 |
3.实验后测 |
(四)实验结论 |
本章小结 |
六、研究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1.目前初级中学在线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较多 |
2.提出了初级中学在线教育效果提升策略 |
3.验证了初级中学在线教育效果提升策略的有效性 |
(二)研究创新点 |
1.研究视角创新 |
2.提出了提升初级中学在线教育教学效果的策略并证明了其可行性与有效性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延安市初级中学在线教育实践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 2:延安市初级中学在线教育实践基本情况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3: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4:在线教学效果评价量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学习科研情况 |
(3)创业自我效能与创业警觉性 ——大学生机会型创业意向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关于创业意向的研究 |
1.3.2 关于机会型创业的研究 |
1.3.3 关于创业自我效能的研究 |
1.3.4 关于创业警觉性的研究 |
1.3.5 关于认知灵活性的研究 |
1.3.6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实证分析法 |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1.6.1 创新之处 |
1.6.2 不足之处 |
2 研究要素选择及模型设计 |
2.1 认知灵活性与创业自我效能 |
2.2 创业自我效能与创业警觉性 |
2.3 创业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 |
2.4 创业自我效能和创业警觉性的链式中介作用 |
2.5 模型设计 |
3 实证分析与讨论 |
3.1 问卷设计与调查 |
3.1.1 问卷设计 |
3.1.2 问卷调查 |
3.2 样本数据基本信息 |
3.3 信度与效度分析 |
3.3.1 机会型创业意向的信度、效度检验 |
3.3.2 创业自我效能的信度、效度检验 |
3.3.3 创业警觉性的信度、效度检验 |
3.3.4 认知灵活性的信度、效度检验 |
3.3.5 总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 |
3.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3.5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3.6 相关性分析 |
3.7 单因素方差分析 |
3.7.1 性别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3.7.2 生源地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3.7.3 父母及家属创业经历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3.7.4 年级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3.7.5 父母职业的单因素分析 |
3.8 理论模型及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
3.8.1 假设检验 |
3.8.2 Bootstrap法中介效应检验 |
3.8.3 链式中介效应小结 |
4 结论与启示 |
4.1 主要结论 |
4.1.1 人口统计学特征对大学生机会型创业意向的影响 |
4.1.2 结构方程模型相关结论 |
4.2 政策启示 |
4.2.1 强化创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 |
4.2.2 打造“异质性”创业团队,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警觉性 |
4.2.3 促进课堂教学方式多元化,提升大学生的认知灵活性 |
4.2.4 树立性别平等的创业观念,提高女性大学生的创业自信心 |
4.2.5 发挥创业文化育人载体功能,提升大学生的机会型创业意向 |
4.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大学生创业意向调查问卷 |
致谢 |
(4)默会知识视角下培养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与缘起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默会知识 |
1.3.2 问题解决 |
1.3.3 教学模式 |
1.4 研究综述 |
1.4.1 默会知识概述 |
1.4.2 培养工程问题解决能力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 |
1.5.3 研究技术路线 |
1.5.4 研究总体框架分析 |
第二章 培养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理论研究 |
2.1 工程问题解决能力依靠默会知识 |
2.1.1 元认知维度默会知识 |
2.1.2 价值观维度默会知识 |
2.1.3 情感维度默会知识 |
2.1.4 人际维度默会知识 |
2.1.5 专业技能维度默会知识 |
2.2 基于问题的教学促进默会知识的获取 |
2.2.1 基于问题的教学提供情境基础 |
2.2.2 基于问题的教学提供认知途径 |
2.2.3 基于问题的教学中默会知识获取过程 |
第三章 默会知识视角下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构建 |
3.1 经典的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概述 |
3.1.1 基于问题的教学界定 |
3.1.2 基于问题的教学缘起与发展 |
3.1.3 基于问题的教学经典实施模型 |
3.1.4 经典的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的启示 |
3.2 依据默会知识改进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 |
3.2.1 理论基础 |
3.2.2 教学目标 |
3.2.3 实施条件 |
3.2.4 实施流程 |
3.2.5 教学实施中的默会知识 |
3.3 改进的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的优势 |
3.3.1 强调默会知识的获取 |
3.3.2 强调知识经验的演变过程 |
第四章 案例研究:《基础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
4.1 《基础工程》课程定位 |
4.2 《基础工程》课程默会知识分析 |
4.3 《基础工程》现有教学现状分析 |
4.4 《基础工程》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 |
4.4.1 重整教学内容 |
4.4.2 教学主题 |
4.4.3 学情分析 |
4.4.4 教学目标分析 |
4.4.5 教学过程设计及默会知识分析 |
4.5 《基础工程》课程教学效果分析 |
4.5.1 试卷成绩分析 |
4.5.2 试卷默会知识成分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局限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基础工程教学大纲》 |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支架式教学在高中古代诗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支架式教学应用于古代诗歌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厘定 |
一、学习支架 |
二、支架式教学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社会文化理论与“最近发展区”理论 |
三、认知灵活性理论 |
四、复杂性思维理论 |
第二章 支架式教学应用于古代诗歌阅读教学的现实价值 |
第一节 有利于改革学习方式 |
一、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
二、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
三、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 |
第二节 有利于实现深度阅读 |
一、认知的深度延伸 |
二、思维的深度提升 |
三、情感的深度感知 |
第三节 有利于改变教学现状 |
一、改变重考试而轻素养的现状 |
二、改变重知识而轻情感的现状 |
三、改变重讲解而轻体悟的现状 |
第三章 学习支架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的具体形态 |
第一节 帮助读懂诗歌内容的学习支架 |
一、语言支架 |
二、典故支架 |
三、诵读支架 |
第二节 帮助品味诗歌情感的学习支架 |
一、背景支架 |
二、文化支架 |
三、情感支架 |
第三节 帮助领悟诗歌艺术的学习支架 |
一、范例支架 |
二、对比支架 |
三、理论支架 |
第四章 支架式教学在古代诗歌阅读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
第一节 学习支架搭设前期 |
一、确定“最近发展区” |
二、确定学习目标 |
第二节 学习支架搭设中期 |
一、进入情境 |
二、独立探索 |
三、师生对话 |
四、生生协作 |
第三节 学习支架搭设后期 |
一、进行迁移拓展 |
二、进行效果评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6)创业学习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创业学习的研究现状 |
1.2.2 创业成功的研究现状 |
1.2.3 创业学习与创业成功关系的研究现状 |
1.2.4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维度划分 |
2.1 大学生自主创业 |
2.1.1 大学生自主创业概念研究 |
2.1.2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概念界定 |
2.2 创业学习 |
2.2.1 创业学习概念界定 |
2.2.2 创业学习维度划分 |
2.3 创业能力 |
2.3.1 创业能力概念界定 |
2.3.2 创业能力维度划分 |
2.4 创业成功 |
2.4.1 创业成功概念界定 |
2.4.2 创业成功维度划分 |
2.5 创业环境不确定性 |
2.5.1 创业环境不确定性概念界定 |
2.5.2 创业环境不确定性维度划分 |
第3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假设 |
3.1 理论基础 |
3.1.1 创业过程理论 |
3.1.2 资源基础理论 |
3.1.3 认知灵活性理论 |
3.2 研究假设 |
3.2.1 创业学习对创业成功的影响 |
3.2.2 创业学习对创业能力的影响 |
3.2.3 创业能力对创业成功的影响 |
3.2.4 创业能力的中介作用 |
3.2.5 创业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 |
3.3 模型构建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变量的测量 |
4.1.1 创业学习的测量量表设计 |
4.1.2 创业能力的测量量表设计 |
4.1.3 创业成功的测量量表设计 |
4.1.4 创业环境不确定性的测量量表设计 |
4.1.5 控制变量 |
4.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4.2.1 问卷设计原则与过程 |
4.2.2 问卷设计内容 |
4.2.3 预调查结果分析及问卷的修改 |
4.2.4 研究对象及数据搜集方法 |
4.3 数据分析方法 |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2 信度和效度分析 |
4.3.3 同源偏差检验 |
4.3.4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
第5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1.1 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
5.1.2 量表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信度与效度分析 |
5.2.1 信度分析 |
5.2.2 效度分析 |
5.2.3 模型识别与比较 |
5.3 同源偏差检验 |
5.4 相关分析 |
5.5 回归分析 |
5.5.1 创业学习与创业成功回归分析 |
5.5.2 创业学习与创业能力回归分析 |
5.5.3 创业能力与创业成功回归分析 |
5.5.4 创业能力的中介作用 |
5.5.5 创业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 |
5.6 结论与建议 |
5.6.1 研究结论 |
5.6.2 管理建议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A:访谈提纲 |
附录B:创业学习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影响研究问卷调查 |
(7)认知灵活性和概率领域知识水平对概率线索规则学习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规则学习与概率线索的规则学习 |
1.1.1 规则学习基本概念 |
1.1.2 概率线索的规则学习特点 |
1.1.3 概率线索规则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 |
1.2 反馈在规则学习中的作用 |
1.2.1 反馈学习的加工机制 |
1.2.2 反馈学习相关的脑电衡量指标 |
1.3 认知灵活性与规则学习之间的关系 |
1.3.1 认知灵活性的基本概念 |
1.3.2 高低认知灵活性者的学习差异 |
1.4 领域知识与规则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 |
1.4.1 领域知识与概率领域知识的基本概念 |
1.4.2 高低领域知识者的学习差异 |
第二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 |
2.1 问题提出 |
2.2 已有研究局限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
2.3 研究方案 |
2.4 研究的创创新点 |
第三章 研究一 大学生认知灵活性与概率知识水平现状 |
3.1 概率知识测试题编制与预测 |
3.1.1 研究目的 |
3.1.2 测试题编制过程和预测 |
3.1.3 对概率测试题的检测及说明 |
3.2 实验1 大学生认知灵活性和概率知识水平现状 |
3.2.1 研究目的 |
3.2.2 研究方法 |
3.2.3 研究结果 |
3.2.4 讨论 |
第四章 研究二 认知灵活性与概率线索规则学习的关系 |
4.1 实验2 不同认知灵活性水平者概率线索规则学习特点 |
4.1.1 实验目的 |
4.1.2 实验假设 |
4.1.3 实验方法 |
4.1.4 实验结果 |
4.1.5 讨论 |
4.1.6 结论 |
4.2 实验3 不同认知灵活性水平者跨概率线索规则学习特点 |
4.2.1 实验目的 |
4.2.2 实验假设 |
4.2.3 实验方法 |
4.2.4 实验结果 |
4.2.5 讨论 |
4.2.6 结论 |
第五章 研究三 概率领域知识水平与概率线索规则学习的关系 |
5.1 实验4 不同概率知识水平者概率线索规则学习特点 |
5.1.1 实验目的 |
5.1.2 实验假设 |
5.1.3 实验方法 |
5.1.4 实验结果 |
5.1.5 讨论 |
5.1.6 结论 |
5.2 实验5 不同概率知识水平者跨概率线索规则学习特点 |
5.2.1 实验目的 |
5.2.2 实验假设 |
5.2.3 实验方法 |
5.2.4 实验结果 |
5.2.5 讨论 |
5.2.6 结论 |
第六章 研究四 认知灵活性和概率领域知识与概率线索规则学习的关系 |
6.1 研究目的 |
6.2 研究假设 |
6.3 研究方法 |
6.3.1 被试 |
6.3.2 实验设计和程序 |
6.3.3 数据分析 |
6.4 研究结果 |
6.4.1 认知灵活性和概率领域知识因素的交互作用分析 |
6.4.2 认知灵活性和概率领域知识与规则学习之间的相关关系 |
6.4.3 认知灵活性和概率领域知识对规则学习的预测作用 |
6.5 讨论 |
6.5.1 对交互作用的讨论 |
6.5.2 对相关关系的讨论 |
6.5.3 对回归关系的讨论 |
6.6 结论 |
第七章 总讨论与结论 |
7.1 总讨论 |
7.1.1 硬币搜索任务和图片选择任务的比较 |
7.1.2 认知灵活性促进学习的过程 |
7.1.3 概率领域知识促进学习的过程 |
7.2 对高等教育教学和大学生学习的启示 |
7.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7.4 总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活动 |
致谢 |
(8)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三、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
四、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 |
第一章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关联分析 |
第一节 学业评价的理论及其要素 |
一、学业评价的理论 |
二、学业评价的基本要素 |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复杂关联 |
一、创造力是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 |
二、学业评价作为情境因素对学业收获的重要影响 |
三、学业评价对创造力培养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 |
四、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模型的初步构建 |
第二章 学业评价影响创造力培养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一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保障作用 |
一、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清晰的导向 |
二、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适度的激励 |
三、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必要的监控 |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动力源泉 |
一、评价主体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 |
二、评价反馈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 |
三、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的发展 |
第三节 关键性评价环节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场域 |
一、课堂评价及时有效激发学生创造灵感 |
二、课程结业考试灵活考察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
第三章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实践:两所高校的案例分析 |
第一节 BJ大学“尊重选择多元融合”学业评价 |
一、明确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理念 |
二、强调过程和方式多样的课程学习评价 |
三、注重层次性和差异性的激励性评价 |
四、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
五、成效、培养特色与建议 |
第二节 NC大学“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学业评价 |
一、规范常规评价为创造力发展奠定基础 |
二、重视创造力评价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
三、实行个性化育人培养拔尖创造性人才 |
四、成效、归因与建议 |
第三节 从高校学业评价改革案例中得到的启示 |
一、转变人才评价观念营造良好的创造环境 |
二、激发学生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创造动力 |
三、改革学业评价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手段 |
四、提升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学与评价能力 |
第四章 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不足与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对16所学校调查的数据分析 |
一、调查的工具与对象 |
二、调查的数据分析 |
第二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
一、终结性评价手段单一,考察创造力的导向性不强 |
二、形成性评价内容不精,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 |
三、创造力评价渐被关注,与学科教学渗透融合不够 |
四、激励性评价正常开展,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有限 |
第三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微弱的原因分析 |
一、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 |
二、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 |
三、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充分引导 |
四、评价的内容标准缺乏科学监管 |
五、评价方式的创新受到多方掣肘 |
第五章 对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进一步改革建议 |
第一节 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 |
一、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 |
二、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 |
三、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
四、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 |
五、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 |
第二节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构建与改革建议 |
一、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的整体化构建 |
二、促进创造力培养的课程学习评价的改革建议 |
三、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综合类学业评价的改革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CTCL视阈下学习者偏差认知转变模式研究——学习与发展共同体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基于学习与发展共同体的偏差认知转变模式设计研究 |
(一)学习与发展共同体 |
1. 重视学习与发展共同体 |
2. 学习与发展共同体的愿景与目标 |
(二)转变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
1. 理论基础 |
2. 理论启示与借鉴 |
(三)转变模式的构建 |
1. 构建两阶段转变模式(Two-Stage CorrectionModel,TSCM) |
2. 两阶段转变模式的要素构成 |
(四)学习与发展共同体学习环境设计 |
1. 学习环境设计 |
2. 学习系统设计 |
3. 共同体成员关系设计 |
(五)偏差认知转变与知识创生驱动设计 |
1. 理论依据 |
2. 具体设计 |
三、TSCM有效性验证研究 |
(一)基于偏差认知类型的转变方法 |
(二)教学验证的研究设计与实施 |
1. 教学验证的目的 |
2. 教学验证的整体实验设计 |
3. 实验班级的学习框架和流程设计 |
4. 教学验证的实施 |
(三)教学验证效果调查 |
1. 教学实验的分析数据来源 |
2. 学业水平测试试卷 |
3. 深度访谈的设计 |
(四)实验结果分析 |
1. 学业水平测试结果分析 |
2. 深度访谈的内容分析 |
四、结语与反思 |
(10)面向深度学习的大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建构及有效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1 网络学习共同体现状 |
1.3.2 深度学习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网络学习共同体 |
2.1.2 大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 |
2.1.3 深度学习 |
2.2 理论基础 |
2.2.1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群体动力理论 |
2.2.3 认知灵活性理论 |
第3章 网络学习共同体指向深度学习的理论探索 |
3.1 网络学习共同体指向深度学习的必要性 |
3.1.1 信息时代对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要求 |
3.1.2 网络学习共同体是深度学习的实现途径 |
3.2 网络学习共同体指向深度学习的理论依据 |
3.2.1 探究社区理论模型 |
3.2.2 在线学习五阶段模型 |
3.3 网络学习共同体对深度学习的支持 |
3.3.1 多向社会交互 |
3.3.2 共同愿景引导 |
3.3.3 虚实结合的情境支持 |
3.3.4 变式训练 |
3.3.5 积极文化氛围 |
第4章 面向深度学习的大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
4.1 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原则 |
4.2 网络学习共同体理论模型构建 |
4.2.1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成要素 |
4.2.2 网络学习共同体导向深度学习的实现条件 |
4.2.3 深度学习的目标维度 |
4.3 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策略 |
4.3.1 问题引导探究学习 |
4.3.2 细化学习资源粒度 |
4.3.3 有效利用学习工具 |
4.3.4 关注学习活动再设计 |
4.3.5 基于量规的多元评价 |
第5章 网络学习共同体导向深度学习的有效性分析 |
5.1 教学实验方案设计 |
5.1.1 实验目的 |
5.1.2 实验对象 |
5.1.3 评测方法 |
5.2 教学实践过程 |
5.2.1 前期分析 |
5.2.2 平台介绍 |
5.2.3 学习活动方案 |
5.3 教学效果分析 |
5.3.1 平台数据分析 |
5.3.2 深度学习能力分析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教师反思 |
附录 学生反思 |
附录 深度学习能力调查问卷 |
四、认知灵活性理论与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论文参考文献)
- [1]快乐体操对4-5岁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研究 ——以上海市杨浦第二艺术幼儿园为例[D]. 吴文慧.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2]延安市初级中学在线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 蔡元强. 延安大学, 2021(12)
- [3]创业自我效能与创业警觉性 ——大学生机会型创业意向提升研究[D]. 冯燕.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4]默会知识视角下培养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模式研究[D]. 苏永慧.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5]支架式教学在高中古代诗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杨淑惠.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创业学习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影响研究[D]. 夏旭晨.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7]认知灵活性和概率领域知识水平对概率线索规则学习的作用[D]. 冯霞. 苏州大学, 2019(06)
- [8]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D]. 刘洪翔.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9]CTCL视阈下学习者偏差认知转变模式研究——学习与发展共同体的视角[J]. 边家胜,姜巧,董玉琦. 远程教育杂志, 2019(05)
- [10]面向深度学习的大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建构及有效性分析[D]. 邹平. 南昌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