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ASP实现电子期刊导航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张丽萍[1](2018)在《基于互联网+的汽车企业舆情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以微信、微博、移动APP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获得了迅速发展。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模式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宣传飞沫化、解读负面化、危机常态化、阅读碎片化等特点,传统的舆论监测与管理手段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互联网形势下的复杂舆论环境。采用智能化的监测方法、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是加强基于互联网+舆情管理的主要措施,而汽车企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企业,关系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与国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汽车企业的战略布局、企业管理、汽车产品、重大项目实施等必将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因此,研究基于互联网+的汽车企业舆情管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首先从国内外舆情管理现状出发,从舆情与网络舆情的概念、政府与企业网络舆情管理、企业舆情类型及特点、互联网舆情监测技术等几个方面综述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其次,对企业舆情管理所涉及的相关基础知识进行了梳理与概述,包括:风险管理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然后,探讨了汽车企业互联网舆情管理的需求,如互联网信息采集与预处理、信息分析与评估、舆情预警、以及系统管理等。进而,结合系统开发平台Asp.net以及SQL数据库技术,对企业互联网舆情监测与管理系统进行了总体结构设计,构建了基于B/S模式的结构体系以及功能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C#语言对主要的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实现了系统登录、舆情监测方案设置、舆情信息统计与分析、舆情预警等。为了检测设计的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基于该系统对某汽车公司及其汽车品牌车型进行了舆情监测,通过对舆情信息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了企业舆情信息的走势、来源、舆情属性及特点等。最后,对汽车企业舆情管理给出了相关建议,以期能对企业的舆情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本研究基于汽车企业网络舆情管理需求出发,在互联网+背景下建构了舆情管理体系,从管理实践上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李鼎[2](2016)在《某公司QHSE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和知识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资源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各个企业、组织为了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纷纷通过Internet进行信息化建设。同时,WEB开发技术作为一种典型的分布式应用框架也随之发展壮大本文根据天津某企业工程建设中心的QHSE管理体系的信息化需求,设计并开发了QHSE管理信息系统。系统使用Visual Studio 2012作为开发平台,利用ASP.NET开发Web应用程序的优势,结合B/S结构、C#和SQL Server2008开发技术,构建出了高效的网络应用程序。根据企业的需求及其特点,将基于用户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 Role-Base Access Control)理念融入到系统框架中,同时,在企业原有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优化。最终开发出了具有较为完善的功能并且达到预期效果的QHSE管理信息系统。本文首先介绍了QHSE管理体系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之后根据对企业QHSE管理体系的实际调研和需求分析,选择了符合要求的实现方案和开发技术,并对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并且针对企业业务流程中不符合信息化要求的部分进行了优化。在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阐述了RBAC理念在系统中的实际实现过程。最后展示了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的实现情况。
伍威[3](2015)在《新锐教育信息系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传统线下模式的教育机构己无法满足当前需求,而新锐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平台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好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学生找到适合自身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的老师提供了交流分享平台,满足了家长随时随地查看相关教育机构信息的需求,同时教师也能了解学生、家长的实际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家长满意度。本文着重阐述了新锐教育信息系统的整体开发过程。介绍了系统的开发设计构思、所使用的开发工具以及测试环境配置,对设计实现思想与流程也做了全面的叙述,并且通过绘制信息系统功能模块流程图的方式进行说明,力求更加直观地展现设计思想及对整个程序设计的规划实现。根据系统平台需求,采用面向过程的开发方法,使用ASP技术、SQL SERVER技术和HTML技术,来实现了基于B/S三层体系结合的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在Windows操作系统环境下,搭建ASP运行环境IIS5.0,完成动态的,交互的web服务器应用程序。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信息门户宣传、资源共享下载、交流互动等功能,以及系统管理人员对整个网站进行管理及维护等功能模块。本教育信息系统具有:用户使用界面人性化,简捷易用,系统功能完善,良好的数据安全性,易于维护和更新信息等优点,减少了管理操作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了新锐教育机构的信息化水平以及宣传推广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李文玲[4](2013)在《鞍山师范学院图书馆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近年来,鞍山师范学院办学规模逐年增加,学生和教师逐年增加,图书馆规模也增大,管理工作日益复杂。随着全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展开及全校信息化工作的开展,鞍山师范学院图书馆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其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开发建设势在必行。本文依据Visual Studio2010开发平台,采用SQL Server2008数据库及相应的B/S架构技术,UML建模技术等,对系统进行了分析、设计及实现和测试。本系统主要实现的功能主要有系统管理、编目管理、读者管理、借阅管理、征订管理、电子文档、数据查询、数据报表、数据盘点、统计排行等。系统管理主要对系统的数据信息进行维护与管理功能的实现;编目管理主要实现对图书或期刊的数据信息管理;读者管理主要对读者的数据信息管理;借阅管理主要处理读者的借阅信息和归还信息;征订管理主要对图书或期刊、供应商等数据处理;电子文档主要对图书或期刊的相应的档案信息进行管理功能的实现;数据查询主要实现用户查询各种数据的功能,是一种综合查询功能;数据报表主要实现以报表的形式将相关数据展示给图书管理员,以便相关人员的统计分析工作;数据盘点主要对今日图书馆借阅数据信息进行盘点的管理;统计排行主要对系统的借阅排行和借阅的读者次数进行排行功能的实现,给领导的相关决策提供相关的数据支持。目前,系统已经通过试运行,其功能和性能均已满足用户需求,并且运行可靠、准确,方便读者的书刊借阅及图书管理员的工作。
刘丽华[5](2013)在《基于ASP的仓库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国内外互联网技术应用水平的逐步提高,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传统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必然需求,实现企业现代化综合管理已经是提高国家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各部门工作效率、规范化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物流现代化进程的全面推进,仓储供需量呈现爆炸式的增长,传统的仓库管理模式和管理系统,已根本满足不了现代社会全面信息化的严峻挑战,如何加强以信息化为指导的现代仓库管理技术已成为物流现代化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如何将互联网技术和仓储物流的信息化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开发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先进的现代化物流仓储管理技术平台,是现代化物流发展技术中一项基础的、又是很关键的、特别值得研究的子课题。ASP技术是面向对象编程的技术,可实现复杂数据库的操作;用ASP开发的Web应用程序安装在网络服务器上,运行在网络服务器上,因而ASP源程序的隐密安全系数性高;而ASP又是基于B/S模型架构的、开放式的Web服务器的应用程序开发技术,因此,采用ASP技术开发运行在服务器端的仓库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是众多软件设计与开发人士的首要选择。本文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与ASP、ADO、B/S模式有关的理论技术,为构建Web仓库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首先分析了ASP技术的优势、特点及其工作原理,剖析了ASP工作的核心内涵,搭建了ASP技术的工作环境,为开发系统功能提供的必需的技术运行环境;分析了目前Web数据库最佳访问组件ADO技术的对象与数据集之间的关系,直接搭建了Web应用程序与数据库访问的联系梁;根据现代仓储市场的需求特点,对拟开发系统的功能进行了细致地分析与设计,建立了仓储数据管理的E-R模型图、数据库结构,分析了B/S架构模式的三层框架,构建了以该框架为模型的仓库管理信息系统,重点分析介绍了有关功能模块的ASP实现过程,成功地实现了基于ASP运行环境的仓库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并对本系统的各项功能进行了测试与分析,发现系统运行状态良好,人机交互友好,程序设计实现合理,达到了项目设计的目的和要求。最后,对本次的项目设计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发现了系统的构架模式关系着程序开发效率,对开发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好马配好鞍,优秀的软件必然有优秀的构架。作为软件开发设计人员既要努力学好软件技术又要重视相关模式的学习,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设计开发出更加优秀的应用系统来。
谢镕键[6](2013)在《公益网站信息生态规划与信息构建》文中指出随着民间公益力量的壮大,中国的公益网站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公益网站的建设质量,取决于社会人际关系和人机关系的协调。信息生态理论有助于解决社会人际关系问题,信息构建理论有助于解决人机关系问题。信息生态规划和信息构建可以被视为网站信息生态系统达到生态平衡的一种整体方法。心理学在公益网站创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网站的平衡明显受到用户的心理平衡的影响。以助学交流网的建设作为公益网站的实证研究,直观地展示了信息生态规划、信息构建、心理学等理论在公益网站建设中的具体运用。第一章是绪论。本章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有关信息生态与信息构建的研究现状做出了简单分析。同时针对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逻辑框架与整体结构进行了说明。第二章是信息生态规划及构建的理论基础。首先探讨了信息的作用规律。接着,对自然、社会、信息三个生态系统的群落、种群、个体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以生态平衡为核心的信息生态规划。然后,对信息构建基本原理加以介绍,将之作为针对网站这类信息系统的有效开发方法。最后,将两者进行对比,找出区别和联系。第三章是中国公益网站现状分析。不仅对建设公益网站的主体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还按不同类别对公益网站进行划分和举例,并对目前公益网站水平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评价。第四章是公益网站规划要素分析。对信息生态环境、信息用户、信息内容展开详细分析。第五章是公益网站主要规划方法。对应于公益网站信息生态规划的几个步骤,从战略分析、关键问题解析、实施管理三个方面进行了认真探讨。第六章是公益网站信息构建方法。对应于公益网站信息构建方法的四个步骤,对公益网站的概念设计、结构与功能设计、界面设计、系统实现进行了详细探讨。第七章是公益网站实证研究——以助学交流网为例。围绕助学交流网的信息规划与信息构建,完整地展示助学交流网建设的全过程,对这个案例进行全面解析。第八章是总结与展望。本章对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可能进行的下一步研究提出了展望。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将信息生态规划引入公益网站建设。2.基于信息构建,提出一套网站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3.将信息生态与信息构建融合为一套前后相继的完整的公益网站建设方法。4.将社会心理学引入信息生态规划,将认知心理学引入信息构建。
瞿辉[7](2013)在《面向数字资源聚合的语义化共词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正如火如荼进行的信息革命使当代信息技术快速地全面渗入知识活动的全过程,触发知识的产生、流通和使用的各个重要环节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一方面,随着大量的文献资源为适应网络传播的需要开始数字化、网络化以便适应网络社会信息传播快捷、方便的传播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大量数字化、网络化的文献资源越来越容易获取、复制、传播,使得文献资源量增加的同时冗余信息也急剧增加。由于缺乏对数字资源的深入组织和规范控制,使得我们尽管身处信息的海洋,却也面临“信息泛滥,而知识不足”的窘境。在此背景下,数字资源的组织、管理与服务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针对数字资源实现有效的知识发现和知识组织,在语义层面上深化数字资源的管理水平,不仅能够提高数字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数字资源服务水平,进而推动数字资源管理工作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关系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伟大工程。正因为如此,本文尝试引入语义化共词分析(Semantic Co-Word Analysis)来探讨数字资源的聚合方法问题。论文研究的基本目的是从语义的角度,通过共词分析方法来实现对数字资源的主题聚合,为数字资源的组织与管理实践提供方法上的探索。论文总共分为7个部分(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引论部分。首先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其次,分别对共词分析和数字资源聚合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评述;最后,介绍了论文研究的结构和主要内容、主要的研究方法、思路以及创新点。第1章数字资源聚合及其理论基础。本章和第2章一同构成了论文的理论部分。首先对研究中涉及的相关概念,如数字资源、数字资源聚合、数字资源扩散等做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并对其中一些相互联系与区别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和区分;其次,归纳和总结了数字资源聚合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视角;最后,研究了数字资源聚合的主要方式与相关技术;本章为全文的写作奠定了理论基础;第2章基于共词的数字资源聚合理论与方法。在对共词分析方法进行详细的阐述、分析后,提出了基于共词分析视角的数字资源聚合的理论基础与具体方法。第3章语义化共词分析模型研究。本章与第4章为论文的方法部分。首先是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将概念知识库、专家知识库等知识管理工具集成到共词分析中构建语义化共词分析的思路,并对语义化共词分析的理论背景、意义、具体实现方法以及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构建了语义化共词分析的基本模型。第4章基于主题图的语义化共词分析模型构建。阐述了主题图|(Topic Maps)及其相关理论,并分析了利用主题图技术将概念知识库、专家知识库集成到共词分析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出了基于主题图的语义化共词分析模型,最后以“信息计量学”为例,研究了基于主题图的学科概念知识库构建方法。第5章基于语义化共词分析的数字资源主题聚合与服务。本章为论文的实证研究部分。首先是利用论文提出的语义化共词分析方法对国内信息计量学领域的学科文献进行了主题聚合的实证研究;其次,提出利用分析结果对国内信息计量学领域的数字资源进行了基于主题的语义标引的主要方法,即以主题为核心的集成化数字资源聚合方法;本章的最后提出了基于主题聚合的数字资源服务平台构想,并介绍了平台的涉及思想和结构原型。第6章总结与展望。本章是对论文的研究总结和未来工作展望部分,主要对论文的主要观点、基本研究内容和结论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袁顺洋[8](2011)在《面向高校重点课程的教参资源库建设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教参服务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馆藏纸本资源的严重缺乏和各类电子资源布局分散的局面将对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形成严重的制约。而在现代网络环境条件下,教参服务的内容和形式都将发生根本的变化。本文以高校大力开展重点课程建设活动为契机,努力探索一种适应一般本科院校教学实际的教参资源建设模式,以满足广大师生在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各类教参信息资源的使用需求。文章阐述了当前高校开展教参资源建设与服务工作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部分高校的教参服务工作的现状进行了调研与对比分析,找出了当前国内高校在电子教参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开展用户需求调查与资源建设的目标分析以及着作权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了适应一般本科院校尤其是地方性本科院校和新建院校教学需求的教参资源库建设应确立的思路与策略,以及在教参资源建设与服务过程中处理着作权问题的具体对策,同时给出了一种具有广泛适应性的教参信息资源的描述性元数据的基本结构,对教参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方法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从功能结构、运行流程、资源流程三个方面对教参管理系统的整体架构进行了详细的规划设计。本文以高校课程的教学和教学的过程为关注重点,坚持信息资源的动态管理与适时发布,坚持资源采集使用的合法性、合理性与资源建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积极倡导教学人员主动承担教参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工作,努力提高处于教学工作第一线的广大师生的参与度和教参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教参信息资源的提供与课程教学需求的充分适应以及与课程教学进度保持同步的动态更新要求,充分体现任课教师各具特色的教学方式和推荐教参资源的多样性、特异性,同时也有利于强化广大师生的教育信息化意识,提高学校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对于高校教参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以及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李森[9](201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旅游电子商务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旅游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旅游电子商务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旅游服务提供商之间的竞争也日渐严峻起来。如何合理整合旅游资源,借以形成稳定的客源,已成为了各旅游商家竞争的热点。把数据挖掘技术有效地应用到旅游电子商务系统中,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挖掘整合,进而为旅游消费者提供出个性化的访问界面,无疑为旅游服务商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方式和手段。本文对目前国内外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构建了一个基于B/S结构模式的个性化旅游电子商务系统。文中介绍了旅游电子商务目前国内外发展的现状,研究分析了数据挖掘的定义及常用方法。并重点对关联规则中的Apriori经典算法进行探索和研究,详细介绍了该方法在旅游商务系统中旅游产品查询子系统中的应用,借以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旅游商务系统的其它模块,进而形成一个个性化的,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旅游商务系统。本课题最后一章,基于数据挖掘的应用,采用了Web Services技术、ASP.NET等技术完成了旅游商务系统的整体设计,并对部分功能模块加以详细设计和实现。使数据挖掘技术在旅游商务系统中得以真正的应用。
王美林[10](2011)在《小班化教育网站的设计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时代,它对教育与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同时,教育信息化的高度发展也促进了教育改革的深入,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小班化教育网站的设计与开发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先导,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重大推进作用。本文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查阅了“小班化教育”、“教育网站”和“小班化教育网站”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在深入了解“小班”、“小班教育”、“小班化教育”和“教育网站”等概念的基础上,对小班化教育和教育网站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进而,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现代教学理论、教学设计理论和信息科学理论为理论支撑,结合对我国小班化教育网站的网络调查、对大连市西岗区小班化教育研究与推进中心的研究人员和部分小班化教育点校教师的访谈、问卷调查,概括出目前对小班化教育网站的研究甚少,大多小班化教育网站存在重外观,轻内涵、重信息,轻应用、开放性差,参与面窄和千篇一律,缺乏特色等问题。其次,在深入分析小班化教育网站中学习者特征的基础上,探索出适合大连市西岗区小班化教育网站的功能模块设计思想,认为从教育内容、宣传功能和交流功能三方面进行设计小班化教育网站的功能模块,并指出功能模块的具体内容设计。在此基础上,将理论结合于实践,开发了大连市西岗区小班化教育网,最后,对该网站的应用现状进行了量化分析,证实了该研究的有效性。小班化教育网站的设计、开发也是基础教育区域统筹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小班化教育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网络化,也使教育信息化成为可能,更为广大从事小班化教育的人们指明了方向。
二、用ASP实现电子期刊导航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ASP实现电子期刊导航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互联网+的汽车企业舆情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舆情管理相关研究现状 |
1.3.1 舆情与网络舆情研究 |
1.3.2 政府与企业舆情管理研究 |
1.3.3 企业舆情类型与特点研究 |
1.3.4 互联网舆情监测技术研究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5 研究内容与安排 |
第2章 企业舆情基础理论 |
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 生命周期理论 |
2.3 风险管理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汽车企业网络舆情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3.1 企业舆情管理体系与流程 |
3.2 企业网络舆情管理需求 |
3.2.1 网络舆情信息采集 |
3.2.2 网络舆情信息预处理 |
3.2.3 网络舆情信息分析 |
3.2.4 网络舆情信息评估 |
3.2.5 网络舆情预警 |
3.2.6 系统管理功能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
4.1 开发环境与设计原则 |
4.1.1 开发工具选择 |
4.1.2 设计原则 |
4.2 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库概念设计 |
4.3.2 数据库表 |
4.3.3 数据库表逻辑关系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详细设计 |
5.1 系统登录界面设计 |
5.2 监测方案操作界面设计 |
5.3 互联网舆情采集站点设置 |
5.4 舆情信息统计分析设计 |
5.4.1 实时监控界面 |
5.4.2 舆情信息统计分析界面设计 |
5.5 舆情预警设计 |
5.6 小结 |
第6章 汽车企业互联网舆情监测实证分析 |
6.1 汽车企业舆情监测方案设置 |
6.2 网络舆情监测统计性分析 |
6.2.1 舆情信息走势 |
6.2.2 舆情分布平台占比 |
6.2.3 舆情情感倾向 |
6.2.4 地域关注情况和人群属性特征 |
6.3 主要产品网络关注度及美誉度排行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建议 |
7.1 本文研究总结 |
7.1.1 研究总结 |
7.1.2 研究展望 |
7.2 企业舆情工作开展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某公司QHSE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所做的工作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QHSE管理系统需求分析及系统功能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系统的实现方案 |
2.2.1 系统结构 |
2.2.2 系统开发平台的选择 |
2.2.3 权限管理 |
2.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2.3.1 系统总体设计 |
2.3.2 基础配置管理 |
2.3.3 文件审阅模块设计 |
2.3.4 质量管理模块设计 |
2.3.5 HSE管理模块设计 |
2.3.6 项目管理模块设计 |
2.3.7 岸基支持管理模块设计 |
2.3.8 标准库模块设计 |
2.3.9 “三同时”管理模块设计 |
2.4 数据库设计 |
2.4.1 数据库表设计 |
2.4.2 ADO.NET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核心功能的实现 |
3.1 系统权限管理的实现 |
3.1.1 系统中页面访问权限控制的实现 |
3.1.2 各个页面功能的权限控制 |
3.1.3 系统中权限控制示例 |
3.2 系统中业务流程的实现 |
3.2.1 系统中的业务流程 |
3.2.2 业务流程的具体实现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功能实现与应用 |
4.1 基础配置管理功能介绍 |
4.2 文件审阅模块介绍 |
4.3 质量管理模块介绍 |
4.4 HSE管理模块介绍 |
4.5 项目管理模块介绍 |
4.6 岸基支持管理模块实现 |
4.6.1 船舶管理 |
4.6.2 直升机管理 |
4.6.3 人员及物料管理 |
4.7 标准库模块介绍 |
4.8 “三同时”模块介绍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3)新锐教育信息系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论文结构 |
第2章 系统开发平台与技术介绍 |
2.1 平台开发简介 |
2.2 平台开发环境搭建 |
2.2.1 动态网页编程程序语言的比较 |
2.2.2 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 |
2.2.3 B/S体系结构与C/S体系结构的比较与分析 |
2.2.4 Dreamweaver开发工具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锐教育信息工作平台的需求分析 |
3.1 系统的总体需求分析 |
3.2 系统的需求描述 |
3.3 系统角色 |
3.4 系统可行性分析 |
3.5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6 系统数据信息存储需求 |
3.7 系统性能需求 |
3.8 系统开发环境需求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锐教育信息平台系统设计 |
4.1 系统的总体结构 |
4.1.1 功能模块设计 |
4.2 数据库需求分析 |
4.2.1 系统数据流图 |
4.3 数据库关系图 |
4.3.1 数据库定义属性表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锐教育信息平台系统开发 |
5.1 使用ASP实现数据库连接 |
5.2 系统实现 |
5.2.1 系统栏目管理模块 |
5.2.2 文章发表功能 |
5.2.3 系统信息评论模块 |
5.2.4 教学活动交流模块 |
5.2.5 课程在线购买支付模块 |
5.2.6 支付数据传输加密模块 |
5.3 系统前台界面设计 |
5.3.1 门户页面设计 |
5.3.2 资源共享下载页面 |
5.4 系统安全设计和实现 |
5.4.1 用户访问权限控制 |
5.4.2 服务器安全控制 |
5.4.3 数据库安全控制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新锐教育信息平台系统的功能测试 |
6.1 新锐教育系统的测试方法 |
6.2 新锐信息系统测试 |
6.2.1 新锐信息系统的前台测试 |
6.2.2 性能测试 |
6.2.3 兼容性测试 |
6.2.4 新锐教育平台后台管理测试 |
6.2.5 测试用例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鞍山师范学院图书馆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组织安排 |
2 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软件开发方法 |
2.2 数据绑定技术 |
2.3 Visual Studio 2010 |
3 系统分析 |
3.1 可行性分析 |
3.2 业务流程分析 |
3.3 数据流程分析 |
3.4 功能需求分析 |
3.5 非功能性需求 |
4 系统设计 |
4.1 设计原则 |
4.2 架构设计 |
4.3 功能设计 |
4.4 数据库设计 |
4.4.1 E-R图设计 |
4.4.2 数据库表设计 |
5 系统实现 |
5.1 编目管理 |
5.2 借阅管理 |
5.3 数据查询 |
6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 |
6.2 测试方案 |
6.2.1 功能测试 |
6.2.2 兼容性测试 |
6.2.3 性能测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ASP的仓库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课题研究方向在国内外发展状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论文结构 |
第2章 系统开发的相关技术概述 |
2.1 ASP 概述 |
2.1.1 ASP 网页 |
2.1.2 ASP 的核心内涵 |
2.1.3 ASP 程序的运行 |
2.2 ADO 技术 |
2.2.1 ADO 数据对象及数据集 |
2.2.2 ADO 数据对象与数据集的关系 |
2.3 JAVASCRIPT 简介 |
2.3.1 JavaScript 的特点 |
2.3.2 服务端与客户端交互 |
2.4 B/S 模式 |
2.4.1 B/S 模式的概念 |
2.4.2 B/S 模式的优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仓库管理信息系统分析 |
3.1 仓库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 |
3.2 仓库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分析 |
3.2.1 仓库管理系统的功能分析 |
3.2.2 仓库管理系统的流程分析 |
3.2.3 仓库管理系统的用例分析 |
3.3 仓库管理信息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仓库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
4.1 开发环境的构建 |
4.1.1 B/S 模式下的三层架构 |
4.1.2 网页设计软件—Dreamweaver |
4.1.3 数据库平台—Access200326 |
4.2 仓库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 |
4.3 仓库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设计 |
4.4 仓库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
4.4.1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
4.4.2 数据库的逻辑结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仓库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的技术实现 |
5.2 系统模块的功能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公益网站信息生态规划与信息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目录 |
图表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公益网站前景广阔 |
1.1.2 以人为本的信息生态与信息构建 |
1.1.3 助学交流网有助于改善农村教育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实践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内外有关公益网站信息生态与信息构建的成果统计 |
1.3.2 国内外有关公益网站信息生态与信息构建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逻辑框架与整体结构 |
2 信息生态规划及构建的理论基础 |
2.1 信息作用规律 |
2.1.1 信息作用效果 |
2.1.2 信息作用过程 |
2.2 信息生态规划 |
2.2.1 自然生态系统 |
2.2.2 社会生态系统 |
2.2.3 信息生态系统 |
2.3 信息构建 |
2.3.1 建筑学对信息学的启示 |
2.3.2 信息构建概述 |
2.3.3 网站信息构建 |
2.4 信息生态规划与信息构建的关系 |
2.4.1 信息生态规划与信息构建的区别 |
2.4.2 信息生态规划与信息构建的联系 |
2.5 本章小结 |
3 中国公益网站现状分析 |
3.1 中国公益事业的主体 |
3.1.1 中国公益主体现状 |
3.1.2 中国公益主体变化趋势 |
3.2 中国公益网站类别 |
3.2.1 按主体划分公益网站 |
3.2.2 按领域划分公益网站 |
3.2.3 按地区划分公益网站 |
3.3 现有公益网站评价 |
3.3.1 现有公益网站的不足 |
3.3.2 公益网站的微公益趋势 |
3.4 本章小结 |
4 公益网站信息生态规划要素分析 |
4.1 公益网站信息生态环境 |
4.1.1 公益网站政治生态环境 |
4.1.2 公益网站经济生态环境 |
4.1.3 公益网站社会生态环境 |
4.1.4 公益网站技术生态环境 |
4.2 公益网站信息用户 |
4.2.1 组织型捐助者与个人型捐助者 |
4.2.2 公益网站受助者 |
4.2.3 公益网站其他访问用户 |
4.3 公益网站信息内容 |
4.3.1 人类思维与信息内容 |
4.3.2 公益网站信息 |
4.4 本章小结 |
5 公益网站信息生态规划主要方法 |
5.1 公益网站战略分析 |
5.1.1 波特战略分析工具的参考作用 |
5.1.2 公益网站的战略分析 |
5.1.3 公益网站态势分析法 |
5.2 关键问题解析 |
5.2.1 公益网站社会关系的构建 |
5.2.2 公益网站非正式组织及信用机制 |
5.2.3 公益网站内容管理 |
5.3 公益网站信息生态规划实施管理 |
5.4 本章小结 |
6 公益网站信息构建方法 |
6.1 公益网站概念设计 |
6.2 公益网站结构与功能设计 |
6.2.1 公益网站组织系统 |
6.2.2 公益网站导航系统 |
6.2.3 公益网站标识系统 |
6.2.4 公益网站搜索系统 |
6.3 公益网站界面设计 |
6.3.1 公益网站设计原则 |
6.3.2 公益网站版面设计 |
6.3.3 色彩 |
6.4 系统实现 |
6.4.1 页面制作 |
6.4.2 程序开发 |
6.4.3 服务器部署 |
6.5 网站SEO与信息构建的关系 |
6.6 本章小结 |
7 公益网站实证研究——以助学交流网为例 |
7.1 助学交流网宗旨 |
7.1.1 公益与教育 |
7.1.2 助学交流网的目标 |
7.2 助学交流网信息规划 |
7.2.1 整体策略分析 |
7.2.2 方案选择 |
7.2.3 开发与运行管理 |
7.3 助学交流网构建 |
7.3.1 总体设计 |
7.3.2 核心系统设计 |
7.3.3 页面设计与制作 |
7.3.4 网站后台设计与开发 |
7.3.5 运行管理 |
7.4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1.1 信息学与心理学的结合 |
8.1.2 信息生态规划与信息构建的统一 |
8.2 展望 |
8.2.1 网站建设的心理学应用前景 |
8.2.2 网络技术的发展 |
8.2.3 公益网站潜力巨大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7)面向数字资源聚合的语义化共词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 |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0 引论 |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0.1.1 研究的背景 |
0.1.2 研究的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0.2.1 共词分析研究现状 |
0.2.2 数字资源聚合研究现状 |
0.2.3 研究述评 |
0.3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
0.3.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0.3.2 研究方法 |
0.3.3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0.3.4 本文创新点 |
1 数字资源聚合及其理论基础 |
1.1 数字资源聚合及其相关概念 |
1.1.1 数字资源聚合的内涵 |
1.1.2 数字资源聚合的对象 |
1.1.3 数字资源聚合的类型 |
1.1.4 数字资源聚合的相关概念辨析 |
1.2 数字资源聚合的理论基础 |
1.2.1 离散分布原理 |
1.2.2 相关性原理 |
1.2.3 有序性原理 |
1.2.4 小世界现象 |
1.3 数字资源聚合的研究视角 |
1.3.1 知识管理学视角 |
1.3.2 图书情报学视角 |
1.3.3 科学社会学视角 |
1.3.4 信息计量学视角 |
1.4 数字资源聚合的主要方式与相关技术 |
1.4.1 数字资源聚合的关键问题 |
1.4.2 数字资源聚合的主要方式 |
1.4.3 数字资源聚合的相关技术 |
1.5 本章小结 |
2 基于共词分析的数字资源聚合理论与方法 |
2.1 共词分析概述 |
2.1.1 共词分析的基本理念 |
2.1.2 共词分析的特点 |
2.1.3 共词分析的基本流程 |
2.2 基于共词分析的知识发现理论与方法 |
2.2.1 知识发现概述 |
2.2.2 基于共词分析的文献知识发现理论 |
2.2.3 基于共词分析的文献知识发现方法 |
2.3 基于共词分析的文献知识组织理论与方法 |
2.3.1 知识组织概述 |
2.3.2 基于共词分析的文献知识组织理论 |
2.3.3 基于共词分析的文献知识组织方法 |
2.4 共词分析在数字资源聚合中的应用研究 |
2.4.1 发现和揭示数字资源的内容与结构 |
2.4.2 预测数字资源主题增长点 |
2.4.3 构建数字资源主题地图,扩展用户检索领域 |
2.5 本章小结 |
3 语义化共词分析模型研究 |
3.1 语义化共词分析的背景与意义 |
3.1.1 语义化共词分析的内涵 |
3.1.2 语义化共词分析的背景 |
3.1.3 语义化共词分析的意义 |
3.2 实现语义化共词分析的路径与方法 |
3.2.1 实现语义化共词分析的路径 |
3.2.2 实现语义化共词分析的主要方法 |
3.3 实现语义化共词分析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3.3.1 规范与说明语义异构数据 |
3.3.2 构建资源内容实体语义关联 |
3.3.3 建立领域知识库 |
3.4 语义化共词分析模型的基本框架 |
3.4.1 数据获取层 |
3.4.2 语义判定层 |
3.4.3 数据分析层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主题图的语义化共词分析模型构建 |
4.1 主题图的基本理论 |
4.1.1 主题图概述 |
4.1.2 主题图的特点 |
4.1.3 主题图的应用 |
4.1.4 主题图开发工具介绍 |
4.2 主题图在共词分析中的应用 |
4.2.1 资源内容实体的语义关联表示与揭示 |
4.2.2 领域知识导航 |
4.2.3 基于共词分析结果的文献主题语义标引 |
4.3 基于主题图的语义化共词分析模型 |
4.3.1 模型的基本结构 |
4.3.2 数据处理层 |
4.3.3 主题图构建层 |
4.3.4 数据分析层 |
4.4 基于主题图的学科知识库实例——以信息计量学为例 |
4.4.1 构建“信息计量学”学科知识库的目标 |
4.4.2 资源实体抽取与语义关联建构 |
4.4.3 实例的添加与可视化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语义化共词分析的数字资源主题聚合与服务 |
5.1 研究目标与方法 |
5.1.1 研究目标 |
5.1.2 研究方法 |
5.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5.2.1 数据源选择 |
5.2.2 数据抽取与处理 |
5.2.3 高频主题词选择与相关性计算 |
5.3 数据分析 |
5.3.1 聚类分析 |
5.3.2 多维尺度分析 |
5.4 基于语义化共词分析结果的数字资源主题语义标引与聚合展示 |
5.4.1 基于语义化共词分析的数字资源主题语义标引 |
5.4.2 基于语义化共词分析的数字资源聚合效果与可视化展示 |
5.5 基于主题聚合的数字资源服务平台 |
5.5.1 平台的需求分析 |
5.5.2 平台的系统构架 |
5.5.3 存储层 |
5.5.4 功能层 |
5.5.5 展示层 |
5.5.6 用户层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研究的不足 |
6.3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8)面向高校重点课程的教参资源库建设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第二章 教参服务概述与研究现状 |
2.1 教参服务概述 |
2.2 国外电子教参服务及研究现状 |
2.3 国内电子教参服务及研究现状 |
2.3.1 国内电子教参服务与研究的总体情况 |
2.3.2 国内部分高校电子教参服务与研究实例 |
2.3.3 国内高校电子教参服务存在的问题 |
2.4 国内外电子教参服务与研究的主要特征 |
第三章 教参资源库建设的需求分析 |
3.1 用户需求调查与分析 |
3.1.1 当前网络学习参考资源利用的现状及问题 |
3.1.2 对网络学习参考资源获取的实际需求与期望 |
3.2 系统目标需求 |
3.2.1 系统功能目标 |
3.2.2 系统使用要求 |
第四章 教参资源库建设中的着作权问题 |
4.1 教参资源建设及其信息传播的现实需求与着作权保护 |
4.2 着作权问题的两大解决方案 |
4.2.1 以"许可使用"为前提的着作权解决方案 |
4.2.2 以"合理使用"为前提的着作权解决方案 |
4.3 教参资源建设与服务过程中有关着作权问题的具体对策 |
4.3.1 制定规范的着作权解决方案 |
4.3.2 采用适当的技术措施对作品的着作权加以保护 |
4.3.3 编制教参资源的提交与使用指南 |
第五章 教参资源库建设的思路与策略 |
5.1 确立以自主建设为主、外部资源共享为辅的资源建设模式 |
5.2 确立以课程教学活动为主体,立足本校、以参与教学活动的师生为对象的信息服务模式 |
5.3 教参资源获取的对象、途径及其采集方案 |
5.4 用户使用规定与技术保护要求 |
第六章 建立系统开发运行环境 |
6.1 选择开发工具 |
6.2 建立开发平台 |
6.3 建立运行环境 |
第七章 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 |
7.1 教参信息资源组织中元数据标准的应用 |
7.1.1 DC元数据的认识 |
7.1.2 教参信息资源的描述性元数据的基本结构 |
7.2 信息资源的数据库组织管理 |
7.3 数据文件的计算机存储管理 |
第八章 系统架构与网站布局 |
8.1 教参系统的功能结构 |
8.1.1 系统管理模块 |
8.1.2 教学管理模块 |
8.1.3 资源管理模块 |
8.1.4 信息服务模块 |
8.2 教参系统的运行流程 |
8.3 教参系统的资源流程 |
8.3.1 资源的采集与管理 |
8.3.2 资源的检索与输出 |
8.4 网站主要页面的规划布局 |
8.4.1 通用导航栏的设计 |
8.4.2 前台检索页面规划 |
8.4.3 后台管理页面规划 |
第九章 教参资源库的使用效果及作用 |
9.1 教参资源库的使用效果 |
9.2 对学校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 |
第十章 结语 |
10.1 本研究的主要成就 |
10.2 后续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数据挖掘的旅游电子商务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现状和任务概述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基础 |
2.1 旅游电子商务基础 |
2.1.1 电子商务 |
2.1.2 旅游电子商务 |
2.1.3 旅游电子商务常用的系统结构 |
2.2 数据挖掘 |
2.2.1 数据挖掘的定义 |
2.2.2 数据挖掘的功能 |
2.2.3 数据挖掘未来研究方向 |
2.2.4 基于文本的数据挖掘 |
2.2.5 数据挖掘的过程 |
2.2.6 数据挖掘的主要方法 |
2.3 WEB 数据挖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旅游商务网站个性化数据挖掘的设计 |
3.1 旅游商务网站的应用挖掘 |
3.2 旅游电子商务网站挖掘的数据源 |
3.3 产生个性化旅游消费模式的挖掘算法分析 |
3.3.1 关联规则算法基本概念 |
3.3.2 关联规则挖掘算法---Apriori 算法 |
3.4 挖掘体系结构 |
3.5 数据库分析及设计 |
3.5.1 数据库设计方法及准则 |
3.5.2 数据结构分析 |
3.6 挖掘过程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旅游商务网站个性化数据挖掘的需求分析 |
4.1 系统总体需求描述 |
4.2 系统的功能需求描述 |
4.3 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个性化旅游商务网站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分析 |
5.2 系统功能 |
5.2.1 总体功能 |
5.2.2 主要功能模块 |
5.2.3 系统主要技术支撑体系 |
5.3 系统平台设计目标 |
5.4 系统设计 |
5.4.1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5.4.2 系统架构设计 |
5.5 系统数据流程 |
5.6 核心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
5.6.1 旅游信息查询 |
5.6.2 旅游产品预订 |
5.7 系统实现 |
5.7.1 主界面的实现 |
5.7.2 旅游信息查询模块实现 |
5.7.3 旅游产品模块实现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 |
6.2 系统测试 |
6.2.1 功能测试 |
6.2.2 性能测试 |
6.3 系统测试运行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小班化教育网站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之处 |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小班 |
2.1.2 小班教育 |
2.1.3 小班化教育 |
2.1.4 教育网站 |
2.2 理论基础 |
2.2.1 现代教与学理论 |
2.2.2 教学设计理论 |
2.2.3 信息科学理论 |
3 小班化教育网站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现状分析 |
3.2 存在问题分析 |
3.2.1 重外观,轻内涵 |
3.2.2 重信息,轻应用 |
3.2.3 开放性差,参与面窄 |
3.2.4 千篇一律,缺乏特色 |
4 小班化教育网站的功能模块设计 |
4.1 小班化教育网站中的学习者特征分析 |
4.1.1 教师特征分析 |
4.1.2 小班化教育研究人员特征分析 |
4.2 系统设计 |
4.2.1 结构设计 |
4.2.2 教育内容模块设计 |
4.2.3 宣传功能模块设计 |
4.2.4 交流功能模块设计 |
4.3 交互界面设计 |
4.3.1 网站界面设计 |
4.3.2 网站动画设计 |
4.3.3 页面设计 |
4.3.4 导航设计 |
5 大连市西岗区小班化教育网站的设计与开发 |
5.1 前期准备 |
5.2 网站设计特色 |
5.2.1 宣传性 |
5.2.2 共建性 |
5.3 网站开发工具 |
5.3.1 网站开发的数据库技术支持 |
5.3.2 ASP连接数据库的方法 |
5.4 网站主要界面的功能实现 |
5.4.1 首页功能实现 |
5.4.2 研究平台功能实现 |
6 大连市西岗区小班化教育网站的应用 |
6.1 网站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
6.2 主题研究平台应用情况统计与分析 |
6.2.1 学校积分排行统计 |
6.2.2 学校发言数排行统计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不足之处分析 |
7.3 展望 |
7.3.1 扩大调查范围,倾听师生意见 |
7.3.2 加强理论研究,完善设计方案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用ASP实现电子期刊导航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互联网+的汽车企业舆情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D]. 张丽萍. 扬州大学, 2018(05)
- [2]某公司QHSE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李鼎. 天津工业大学, 2016(02)
- [3]新锐教育信息系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伍威. 吉林大学, 2015(08)
- [4]鞍山师范学院图书馆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李文玲.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5)
- [5]基于ASP的仓库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丽华. 吉林大学, 2013(08)
- [6]公益网站信息生态规划与信息构建[D]. 谢镕键. 武汉大学, 2013(06)
- [7]面向数字资源聚合的语义化共词分析研究[D]. 瞿辉. 武汉大学, 2013(07)
- [8]面向高校重点课程的教参资源库建设的应用研究[D]. 袁顺洋. 西南大学, 2011(06)
- [9]基于数据挖掘的旅游电子商务系统研究与实现[D]. 李森. 电子科技大学, 2011(06)
- [10]小班化教育网站的设计与开发[D]. 王美林. 辽宁师范大学,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