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脑电图与CT对癫痫临床诊断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邱元英,袁肖征[1](2022)在《视频脑电图和常规脑电图在癫痫疾病诊断及病灶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m,VEEG)和常规脑电图(routine electroencephalogram,REEG)对癫痫疾病诊断及病灶定位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安徽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癫痫中心收治的103例疑似癫痫患者,患者均接受REEG和VEEG检查。比较2种脑电图检查方法对受检者痫性放电、临床症状以及同步临床发作的检出率,分析VEEG检出痫性放电的时相特征和癫痫患者病灶的定位情况。结果:VEEG痫性放电、临床症状、同步临床发作检出率分别为76.69%(79/103)、46.60%(48/103)和53.16%(42/79),均明显高于REEG的44.66%(46/103)、18.45%(19/103)、19.57%(9/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VEEG检出的79例痫性放电患者中,睡眠期VEEG检出率为65.82%(52/79),高于清醒期的24.05%(19/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VEEG睡眠期检出痫性放电的52例患者中,非快速眼动睡眠期(non-REM sleep,NREM)Ⅰ~Ⅱ期、Ⅲ~Ⅳ期、REM期分别占78.85%(41/52)、17.31%(9/52)、3.85%(2/52),上述脑电图时相痫性放电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EEG、VEEG临床确诊癫痫分别为9例和42例,VEEG确定病灶部位为颞叶区15例,额叶区11例,枕叶区8例,中央区5例以及大脑半球皮层区3例。结论:与REEG比较,VEEG更能充分了解脑电活动信息和临床发作情况,为癫痫疾病诊断和病灶定位提供依据。
李辉,梁国艳[2](2021)在《常规脑电图、动态脑电图及MRI在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儿中的诊断价值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常规脑电图、动态脑电图及MRI在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儿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疑似癫痫合并精神障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实施常规脑电图、动态脑电图、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以临床最终诊断结果为参照,比较常规脑电图、动态脑电图、MRI对癫痫合并精神障碍的诊断结果,并分析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结果在癫痫合并精神障碍诊断中,参照临床最终诊断结果,动态脑电图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常规脑电图、MRI(P<0.05)。动态脑电图与临床最终诊断结果之间呈高度一致(Kappa值为0.845),而常规脑电图、MRI与临床最终诊断结果之间均呈中度一致(Kappa值为0.634、0.679)。动态脑电图对癫痫合并精神障碍患儿颞叶、额叶、顶叶病灶的检出率均高于常规脑电图、MRI(P<0.05)。结论动态脑电图对癫痫合并精神障碍的诊断价值优于常规脑电图、MRI,可灵敏、准确地检出癫痫合并精神障碍,还可对癫痫病灶进行定位诊断,值得推广。
刘卿,董琰,张洪伟,韩月明[3](2021)在《视频脑电图监测对小儿癫痫诊断及定位诊疗应用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对小儿癫痫诊断及定位诊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4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和山东大学附属齐鲁儿童医院诊治的310例有临床发作性癫痫症状患儿的临床资料,入组患儿均行常规脑电图(REEG)、VEEG监测,手术患儿术前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比较REEG、VEEG监测痫样放电情况;比较不同检查手段对癫痫病灶定位情况,并对手术患儿术后进行随访。结果 310例患儿中247例确诊为癫痫,63例为可疑癫痫;VEEG痫样放电检出率高于REEG[87.4%(216/247)比45.7%(113/2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3042,P<0.05)。247例癫痫患儿在进行VEEG监测过程中,有81例(32.8%)出现临床症状,其中65例为癫痫发作,16例为非癫痫性发作。VEEG对癫痫检出率高于临床发作检出率[87.5%(216/247)比32.8%(81/2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6148,P<0.05)。247例癫痫确诊患儿中,144例为癫痫综合征,颞叶癫痫占54.17%(78/144),额叶癫痫占34.2%(50/144)。50例手术患儿术前VEEG定位癫痫病灶准确率高于PET-CT检查和REEG监测[80.0%(40/50)比56.0%(28/50)、54.0%(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3014、5.6031,P<0.05)。对50例手术的患儿进行术后随访,50.0%(25/50)患儿未出现癫痫发作,38.0%(19/50)患儿术后发作时间、发作周期、临床表现等方面得到显着改善,12.0%(6/50)患儿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结论 VEEG明显提高痫样放电检出率,为临床诊断癫痫提供重要依据,并且在术前定位癫痫病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蒋鋆[4](2021)在《面向癫痫预警任务的脑电信号分析算法研究》文中提出癫痫是一种伴有脑神经元异常放电的慢性非传染性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生通过视觉检出患者24小时包含丰富生理病理信息的脑电图完成对癫痫的检测诊断。由于视觉检测耗时耗力、主观因素强等缺点及脑电图能总体反映脑神经细胞电生理活动的特点,联合信号处理和模式识别的癫痫分析技术成为研究的热点。为了降低癫痫发作造成的伤害,在癫痫发作后利用脑电信号对癫痫事件分类检测的前提和基础上,通过癫痫患者的长期脑电记录识别检测出视觉无法观察到的癫痫发作先兆特征可以完成对癫痫的预警任务。癫痫的突发性和高危性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以及加大社会风险指标,癫痫发作的早期预测是癫痫疾病治疗的瓶颈。已有研究表明,在癫痫发作前患者的大脑模式已经发生变化,通过在发作前特定时间区间内完成对神经活动异常变化的检测可以有效实现癫痫预警。因此,在癫痫发作之前完成对发作事件的预测,医护人员发现警报信号后及时进行给药或电刺激等介入控制,可以减少发作次数并提高生活质量,这对于癫痫疾病的早期干预治疗有着重大的研究意义和临床价值。基于脑电信号的癫痫预警算法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面向实际临床应用时存在虚警率高、普适性差等问题,此外复杂多样的脑电信号也为癫痫研究带来了挑战。本文在完成不同时期癫痫脑电信号的检测基础上,在特定时间区间完成对癫痫发作先兆特征的识别从而实现癫痫的预警分析研究。分别针对现有面向临床诊断的癫痫脑电信号检测算法稳定性、复杂度以及普适性问题展开研究,建立相应的模型并探索方法的有效性。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针对算法对癫痫信号表征能力不足导致面向多种分类任务时识别结果差异较大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散射变换的癫痫脑电信号检测算法。散射变换融合小波域和复数域的分析特性,通过复小波分解的级联和局部加权平均方法得到具有时移不变性和局部稳定性的信号特征,在多个散射路径不同方向、尺度的迭代分解为提高表征能力的稳定性做出贡献。利用散射变换域的模糊熵和对数能量熵特征得到对多个不同时期癫痫脑电信号的互补表征,充分挖掘了能够区分癫痫发作期信号与其他时期信号的有效动力学特征。在德国波恩大学癫痫脑电数据集上,利用极限学习机分类器完成八种不同“癫痫发作-其他”任务的分类,均取得了不低于99.56%敏感性、99.50%特异性、99.50%准确率和0.99Matthews相关系数的评价指标。稳定的识别结果表明了所提算法对不同时期癫痫脑电信号的有效表征能力,癫痫发作信号的可区分度得到有效提高。(2)针对检测模型复杂度高且需要人为经验选择特征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辛几何的癫痫脑电信号检测算法。直接在辛空间中通过辛相似变换完成对不同类型癫痫脑电信号的自适应特征提取,避免了人工设计特征的缺陷。作为哈密顿体系中的一种正则变换,辛相似变换能够保持原始脑电信号的可测性和基本特性。得到的特征向量之间不仅具有相互正交性,非线性变换的本质也更适合于癫痫脑电信号的动态分析,在提高表征能力的同时大大降低了模型的复杂度。将辛特征送入K近邻分类器中,在波恩大学癫痫脑电数据集的十种临床多分类任务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和Matthews相关系数分别不低于为99.17%、99.17%、99%和0.96;在波士顿儿童医院23名受试者的多导联头皮脑电数据库的“癫痫发作-非癫痫发作”任务中,上述评价指标的平均性能分别为97.17%、99.72%、99.62%和0.92。分别在长、短程数据集中得到的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检测模型的较高分类精度和较低复杂度,为癫痫发作辅助诊断系统的开发奠定了基础。(3)为了在癫痫发作发生前完成对病人的警告,在前期实现不同时期癫痫脑电信号检测算法稳定性和低复杂度研究的基础上,在特定的时间区间内继续对基于癫痫发作先兆特征的预警任务展开研究。针对在多个受试者上普适性较差的问题,提出基于同步提取线性调频小波变换的癫痫脑电信号预警算法。通过结合短时傅里叶变换可逆性和理想时频表示稀疏性的优势获得一种相对理想且具有较高分辨率的癫痫脑电信号时频表征。引入线性调频率参数得到高能量集中度的时频脊线。通过舍弃扩散模糊区域的时频能量后仅保留与信号时变特性最相关的时频信息。最后利用辛几何分解得到发作先兆状态的有效特征并通过支持向量机完成对癫痫发作的预警分析。1min癫痫发作预测期和30min癫痫发作发生期的条件下,在波士顿儿童医院17名受试者的头皮癫痫脑电数据集中,对共计83次的癫痫发作事件取得了90.92%的平均灵敏度和0.14/h的虚警率;在Kaggle癫痫预测竞赛数据集所有受试者的颅内脑电数据上,所提算法的平均灵敏度和虚警率分别为91.5%和0.16/h。在不同癫痫预测数据集中多名受试者的不同类型脑电信号上验证了所提预警算法的普适性,为面向临床的癫痫预警分析算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综上,本文在完成多种不同时期癫痫脑电信号的后验性癫痫发作检测的研究基础上,立足于基于癫痫脑电信号研究的实际临床应用需求,提出了面向预警任务的癫痫脑电信号分析算法模型,实现了在癫痫发作前对病人准确可靠的警告。本文的工作为基于脑电信号的癫痫预警算法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下一步癫痫的临床预警治疗系统的开发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尤洋[5](2021)在《基于复数域分析的致痫区脑电信号识别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癫痫是一种以具有持续性致痫倾向为特征的脑神经系统疾病。全球约1500万的癫痫患者为药物难治性癫痫,需要手术切除致痫区来控制或治愈癫痫。准确定位致痫区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脑电图可以直观反映大脑电生理活动,是术前诊断致痫区的必要手段。临床医生通过视觉检查患者24小时长程脑电图来定位致痫区,但视觉检测耗时耗力且具有主观性和经验性,使得基于数字信号处理的致痫区辅助诊断技术成为当下癫痫研究领域的热点。该技术最关键的任务是依据癫痫活动时脑电的特点,设计基于信号处理和模式识别的致痫区脑电信号识别算法。一方面力求克服人工视觉诊断的弊端,极大地提高致痫区辅助定位的准确率和效率,缓解癫痫患者的痛苦;另一方面也为后续癫痫辅助诊断系统的开发奠定基础。然而癫痫样放电模式复杂多变,要实现准确且高效的致痫区脑电信号识别仍是一个艰巨的挑战。本文针对目前致痫区脑电信号识别算法准确性、算法效率和泛化性能较差的问题,结合癫痫脑电信号非线性、非平稳的特点,设计基于复数域分析的致痫区脑电信号识别算法,并探索相应算法在致痫区辅助定位中的有效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针对基于实数域的分析方法对脑电相位信息表征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柔性解析小波变换的致痫区脑电识别算法。利用柔性解析小波变换获得复数域下的复值脑电小波系数,同步保留脑电幅值和相位信息。引入复值分布熵实现对复值脑电系数的幅值-相位非线性信息的同步挖掘。将柔性解析小波变换灵活的时频表征特性、复值分布熵和对数能量熵的非线性分析能力相结合,有效且更充分地挖掘了潜在病理信息,增强了分析算法的识别性能。在伯尔尼-巴塞罗那脑电数据集3750对焦点和非焦点脑电信号的识别中获得了95.26%的识别准确率、96.35%的特异性和94.21%的敏感性,初步验证了复数域分析方法在致痫区脑电信号识别中的有效性。(2)针对传统时频分析方法对脑电节律信息挖掘能力较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复值脑电节律特征的致痫区脑电识别算法。该算法将双树复小波变换与希尔伯特变换相结合以获得复数域下脑电节律的调幅和调相信息;然后结合标准差、奇异值和复值模糊分布熵从多角度捕捉复值脑电节律包含的病理信息,更深入地揭示焦点和非焦点脑电信号的节律特性;最后利用Logit Boost算法对决策树分类器进行集成,并增强分类器识别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δ+θ节律对致痫区识别贡献率最大,特征差异度最大,在3750对焦点和非焦点脑电信号上取得了98.83%的识别准确率、0.976的马修斯相关系数和8.1ms的单样本识别时间。由此说明所提识别算法能够更充分地挖掘脑电节律信息,并且在识别性能和计算复杂度之间达到了平衡,提高了致痫区辅助定位的准确性和效率,进一步表明基于复数域分析的脑电识别算法的优越性。(3)针对传统脑电特征提取算法特征学习稳定性和泛化性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幅-相融合矩阵和深度特征学习网络的致痫区脑电识别算法。基于前述的研究结论,直接对脑电信号进行低通滤波获得0-8Hz脑电频段。对脑电信号进行希尔伯特变换获得其解析信号,并由此得到脑电幅值矩阵和相位矩阵。引入多尺度引导滤波融合对幅值矩阵和相位矩阵进行数据层融合以获取包含深层信息的幅-相融合矩阵。利用主成分分析网络直接从幅-相融合矩阵中进行自动特征学习,解决个体差异为特征设计带来的困难,克服传统人工设计特征的经验性和局限性。利用伯尔尼-巴塞罗那和波恩两个脑电数据集对所提算法进行验证。对致痫区脑电信号的识别准确率为100%,马修斯相关系数为1;对7种不同癫痫检测任务均可获得99%以上的识别准确率和0.975的马修斯相关系数。实验结果表明所提识别算法保证了识别准确率和计算效率,并且在不同癫痫诊断任务场景下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和鲁棒性。综上,本文以焦点和非焦点脑电信号为研究对象,围绕基于脑电信号的致痫区辅助定位技术中最关键的致痫区脑电信号识别算法构建问题展开研究。利用脑电信号的复数域表征算法实现了准确、高效的致痫区识别,对致痫区辅助定位技术的实用化进程起到了积极有效地推进作用,为下一步癫痫辅助诊断智能系统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黄立俊[6](2021)在《恩施地区单中心491例儿童惊厥的病因构成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单中心分析恩施地区儿童惊厥的病因构成及临床特点,为恩施地区儿童惊厥的早期病因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儿科从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惊厥发作而住院的491例患儿临床资料,并通过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惊厥患儿的病因构成及临床特点。结果:⑴儿童惊厥的病因构成分别为:热性惊厥247例(50.3%),癫痫96例(19.6%),轻度胃肠炎并良性婴幼儿惊厥49例(10%),颅内感染39例(8%),CO中毒5例(1%),低血糖4例(0.8%),重症手足口病4例(0.8%),低钙血症3例(0.6%),中毒性脑病3例(0.6%),颅脑外伤2例(0.4%),脑肿瘤2例(0.4%),脑性瘫痪2例(0.4%),缺氧缺血性脑病2例(0.4%),颅内出血2例(0.4%),高氨血症1例(0.2%),高血压脑病1例(0.1%),急性心功能性脑缺血综合征1例(0.2%),尿毒症性脑病1例(0.2%),食物中毒1例(0.2%),胃复安副反应1例(0.2%),误服大量药物1例(0.2%),病因不详24例(4.9%)。(2)儿童惊厥的前四位主要病因在不同性别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975,P>0.05)。儿童惊厥的前四位主要病因在不同民族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615,P>0.05)。儿童惊厥的前四位主要病因在不同年龄段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08,P<0.05),热性惊厥、轻度胃肠炎并良性婴幼儿惊厥、颅内感染均在1~3岁这一年龄段多见,癫痫则以≥6岁这一年龄段多见。儿童惊厥的前四位主要病因在不同发病季节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64,P<0.05),热性惊厥、癫痫、轻度胃肠炎并良性婴幼儿惊厥均在冬季多发,颅内感染则在秋、冬季节多发。结论:儿童惊厥的病因构成复杂,本研究中儿童惊厥已明确的病因共21项,其中排前四位的主要病因为:热性惊厥、癫痫、轻度胃肠炎并良性婴幼儿惊厥、颅内感染。这四类主要病因在性别、民族构成上无明显差异,在不同年龄段、不同发病季节构成上存在差异。
徐银[7](2021)在《Rolandic癫痫脑结构发育改变的影像遗传学研究》文中指出Rolandic癫痫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癫痫综合征,儿童期在个体发育尤其是脑发育过程中尤为关键,脑发育受累已成为临床和家庭关注的重点。脑发育受影响的因素有内源性(遗传因素)和外源性(癫痫活动和抗癫痫药物)因素,对Rolandic癫痫脑发育内在规律及与外在影响关系的认识,是全面、客观评价癫痫发生发展过程的关键。本研究拟分别从儿童整体脑发育轨迹、内源性遗传因素、外源性药物因素等多角度,阐述Rolandic癫痫脑发育异常在疾病中的因果机制。目的:①观察Rolandic癫痫皮层发育轨迹及因果驱动关系。②探讨发育相关基因对Rolandic癫痫脑发育的调节作用。③探讨抗癫痫药物对Rolandic癫痫皮质形态学发育的影响,及其与癫痫发作控制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①分析70例未用药Rolandic癫痫患儿和83例正常儿童的形态学MRI数据。分析两组儿童各自的发育曲线。应用因果结构协变方法探讨癫痫源区对不同脑区皮层形态学改变的因果效应。②纳入75例Rolandic癫痫患儿及75例正常儿童,检测脑发育相关易感基因,采用多基因位点评分纳入ELP4、PAX6基因,分别进行基因×疾病2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灰质体积的基因×疾病交互效应,并基于感兴趣区行对全脑的功能连接,再观察脑功能连接的基因×疾病交互效应。③共纳入118例Rolandic癫痫患儿(包括抗癫痫药物组及未用药组)及70例健康儿童。比较三组之间的皮质形态学差异(皮层厚度等),分析癫痫发作及抗癫痫药物对皮质形态学变化的相关性。使用因果中介模型分析抗癫痫药物、癫痫发作和皮质形态学变化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①相对于正常组,Rolandic癫痫患儿表现为癫痫源区及其他脑区灰质体积的增加(GRF校正,p<0.01)。随年龄增加,患儿组表现出不同的发育曲线。因果结构协变显示,Rolandic区是对前额叶皮质和前扣带回等发挥因果作用的驱动点。②疾病×基因交互效应脑区位于双侧Rolandic区(GRF校正,p<0.01),事后检验分析提示:患儿组的中风险组较低风险组灰质体积增加。在右侧Rolandic区与全脑功能连接中,疾病×基因交互效应脑区位于左侧额中回(GRF校正,p<0.01),事后检验分析提示:患儿组的中风险组较高低风险组功能连接减低。③与对照组相比,未用药组皮层厚度显着增加(GRF校正,p<0.01)。相对于未用药组,药物组皮层厚度减低(GRF校正,p<0.01);药物组的皮层厚度变化与药物治疗时间呈负相关(r=-0.441,p<0.001)。在抗癫痫药物对癫痫发作控制的因果效应路径中,Rolandic皮层的形态学改变发挥中介效应。结论:①Rolandic癫痫患儿表现为癫痫源区及其他区域灰质体积的增加。随着疾病时程的影响,患儿表现出异常的皮层发育轨迹。Rolandic区与其他脑区的发育异常存在因果驱动关系,Rolandic区是hub点。②ELP4、PAX6多基因效应与疾病因素共同调节RE癫痫源区的结构发育异常及功能连接变化,ELP4与PAX6基因并未显示出显着加性效应,可能存在基因间的抑制效应。③Rolandic癫痫患儿表现为Rolandic区皮层厚度的异常增加。抗癫痫药物可以调节Rolandic区皮质形态的重塑,皮层重塑可能部分中介抗癫痫药物对癫痫控制的因果效应。
王玲[8](2021)在《PET/MRI异机融合显像在难治性癫痫术前评估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探讨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磁共振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PET/MRI)异机融合显像在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前评估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6年5月-2020年10月期间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59例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前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和PET/MRI异机融合显像对致痫病灶进行术前评估。以立体定向脑电图(Stereotactic Electroencephalogram,SEEG)或术中皮层脑电图(Electrocorticography,ECoG)检查结果为金标准,与MRI及18F-FDG PET/CT显像进行对比,分析18F-FDG PET/MRI异机融合显像在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根据Engel分级标准将难治性癫痫患者分为术后疗效良好组(EngelⅠ-Ⅱ)和术后疗效不佳组(EngelⅢ-Ⅳ),对两组患者的发病年龄,疾病病程,致痫灶位置(颞叶、颞叶外),MRI性质(阴性、阳性)以及在18F-FDG PET/MRI异机融合显像中检测到的病灶数目(单发、多发)、病灶范围(单侧、双侧)和病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 max)等可能影响患者术后疗效的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继而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18F-FDG PET/MRI异机融合显像上病灶特点和部分临床指标与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后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前评估:59例患者中,MRI检查阳性率83.1%(49/59),正确定侧率71.2%(42/59),正确定位率57.6%(34/59);18F-FDG PET/CT显像阳性率98.3%(58/59),正确定侧率94.9%(56/59),正确定位率81.4%(48/59);18F-FDG PET/MRI异机融合显像阳性率100%(59/59),正确定侧率96.6%(57/59),正确定位率88.1%(52/59)。在致痫灶检出阳性率以及定侧定位准确性方面,PET/MRI异机融合显像优于单独MRI和PET/CT脑代谢显像。经皮尔逊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MRI与PET/CT显像之间病灶阳性率、致痫灶定侧及定位准确性均存在显着差异(χ2=8.121、P=0.004;χ2=11.800、P=0.001;χ2=7.835、P=0.005);MRI与PET/MRI异机融合显像之间病灶阳性率、致痫灶定侧及定位准确性亦均存在显着差异(P=0.001;χ2=14.115、P<0.001;χ2=13.892、P<0.001);而PET/CT与PET/MRI异机融合显像之间病灶检出阳性率、致痫灶定侧及定位准确性无显着差异(P=1.000;P=1.000;χ2=1.049、P=0.306)。将PET/CT脑代谢显像和PET/MRI异机融合显像致痫灶定位情况行Kappa一致性检验,得Kappa值=0.740,根据Fleiss提出的三级标准划分为一般符合。预后判断:59例难治性癫痫手术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术后疗效良好组(EngelⅠ-Ⅱ级)45例,术后疗效不佳组(EngelⅢ-Ⅳ级)14例。经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18F-FDG PET/MRI异机融合显像上病灶数目、病灶SUVmax以及疾病病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23、P=0.001);而发病年龄、致痫灶位置、病灶范围、MRI性质单因素分析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356、P=0.591、P=0.616、P=0.766)。进而对病灶数目、病灶SUVmax以及疾病病程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数目(OR=9.046,95%CI:1.496~54.686,P=0.016)、病灶SUV max(OR=0.599,95%CI:0.392~0.916,P=0.018)、病程(OR=1.013,95%CI:1.002~1.024,P=0.019)与难治性癫痫患者预后均具有相关性。结论:1.18F-FDG PET/MRI异机融合显像对难治性癫痫患者致痫病灶的检出阳性率和定侧、定位准确性显着高于MRI,略优于传统18F-FDG PET/CT脑代谢显像。2.18F-FDG PET/MRI异机融合显像上病灶数目、病灶SUV max与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后疗效具有相关性,病灶数目呈单发、病灶SUV max越低者术后疗效可能越好,可为临床判断患者预后提供参考信息。3.癫痫病程长短与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后疗效亦具有相关性,病程越长,术后疗效越差。
姚静[9](2021)在《磁共振成像联合脑电图在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价值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联合脑电图(EEG)对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早期诊断及评价其严重程度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武汉儿童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新生儿内科住院的经临床诊断的足月HIE患儿116名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研究对象均于生后2周内完善头颅常规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及EEG的检测,观察其用于新生儿HIE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并且对HIE患儿进行MRI影像学评分及EEG分度,分别比较其与临床分度之间的相关性。结:1、足月新生儿HIE的MRI影像学评分与临床分度之间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呈正相关(r>0,P<0.0001);不同部位的MRI影像学评分在三组临床分度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影像学评分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P<0.0001);2、足月新生儿HIE的EEG分度与临床分度呈正相关(r=0.380,P<0.0001),且EEG分度与临床分度的符合率轻度61.8%>中度30.8%(本研究中没有诊断为重度EEG异常的患儿);3、额叶白质、脑室周围白质、豆状核及脑干的ADC值在临床分度三组HIE患儿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顶叶白质、内囊后肢及丘脑腹外侧核的ADC值,重度组明显低于轻中度组(P>0.05),轻中度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MRI及EEG分别对足月新生儿HIE进行诊断时的灵敏度为70.7%、73.3%,二者进行联合诊断时的灵敏度更高为89.7%。结论:MRI及EEG均有利于足月新生儿HIE的早期诊断,敏感性较高,且能对HIE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二者联合应用其诊断及评估具有更大的临床诊治价值。
何文斌[10](2021)在《难治性额叶癫痫手术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额叶癫痫是第二常见的局灶性难治性癫痫,目前国内外有不少关于额叶癫痫手术后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但结果多存在差异性,本研究旨在更好地探究额叶癫痫术后长期发作结局和影响预后的预测因素,以指导评估治疗和给予患者期望参考。资料和方法:本研究通过复习文献对额叶癫痫手术后长期预后和影响因素做全面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并结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20年2月经多模态癫痫外科评估体系精准评估并行手术治疗的额叶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探究额叶癫痫手术后癫痫控制情况及各研究变量对预后疗效的影响。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22项研究1285名额叶癫痫患者中,预后良好(Engel I级)的总体比率为53.2%,预后良好率与发表年份无显着相关性,影响预后的预测因素包括癫痫持续时间(SMD 0.24,95%CI[0.07,0.41])、手术年龄(SMD-0.15,95%CI[-0.39,0.08])、有无全身强直阵挛发作(RR 1.16,95%CI[0.98,1.38])、术前磁共振表现(RR 0.68,95%CI[0.57,0.82])、颅内脑电监测情况(RR 0.69,95%CI[0.59,0.81])、手术切除区域(RR 0.76,95%CI[0.62,0.92])、病灶相关额叶癫痫的切除完整性(RR 0.45,95%CI[0.37,0.54])、肿瘤和脑发育不良等病灶相关额叶癫痫对比其它病理结果(RR 0.81,95%CI[0.66,0.99])、有无术后急性癫痫发作(RR 2.16,95%CI[1.76,2.65])。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30例额叶癫痫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显示,手术预后良好(EngelⅠ级)率为70%,平均随访(33.9±14.1)个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癫痫持续时间、发作频率、有无立体定向脑电监测、病灶是否完全切除、是否出现术后急性癫痫发作是影响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尽管手术治疗难治性额叶癫痫可以控制癫痫发作,但其疗效不及颞叶癫痫术后,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所以提高癫痫外科术前精准评估技术至关重要;本研究发现癫痫持续时间长、术后出现急性期癫痫发作与不良预后显着相关,而立体定向脑电图的应用、致痫病灶的完全切除可显着改善手术预后。
二、脑电图与CT对癫痫临床诊断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电图与CT对癫痫临床诊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视频脑电图和常规脑电图在癫痫疾病诊断及病灶定位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REEG、VEEG对痫性放电和临床症状检出情况比较 |
2.2 REEG、VEEG对痫性放电患者同步临床发作检出情况比较 |
2.3 VEEG检出痫性放电的时相特征分析 |
2.4 VEEG对癫痫患者病灶的定位情况 |
3 讨论 |
(2)常规脑电图、动态脑电图及MRI在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儿中的诊断价值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常规脑电图、动态脑电图及MRI对癫痫合并精神障碍的诊断结果及诊断效能比较 |
2.2 常规脑电图、动态脑电图及MRI与临床最终诊断结果间的一致性分析 |
2.3 常规脑电图、动态脑电图及MRI对癫痫合并精神障碍患儿不同部位病灶的检出率比较 |
3 讨论 |
(4)面向癫痫预警任务的脑电信号分析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癫痫脑电信号 |
1.1.3 研究意义 |
1.2 癫痫脑电信号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癫痫预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章节结构安排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的章节结构安排 |
第2章 癫痫脑电信号分析检测框架及数据来源 |
2.1 癫痫脑电信号分类算法框架 |
2.1.1 预处理 |
2.1.2 特征提取 |
2.1.3 分类识别 |
2.2 癫痫脑电数据集 |
2.2.1 德国波恩大学癫痫脑电数据集 |
2.2.2 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癫痫脑电数据库 |
2.2.3 Kaggle癫痫预测竞赛数据集 |
2.3 算法性能的评价指标 |
2.3.1 癫痫检测算法的评价指标 |
2.3.2 癫痫预测算法的评价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散射变换的癫痫脑电信号检测算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散射变换理论基础 |
3.2.1 小波变换 |
3.2.2 散射变换 |
3.3 基于散射变换的癫痫脑电信号检测算法 |
3.3.1 基于模糊熵和对数能量熵的脑电信号特征提取 |
3.3.2 极限学习机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实验结果 |
3.4.2 文献对比与分析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辛几何的癫痫脑电信号检测算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辛几何基础 |
4.2.1 奇异谱分析 |
4.2.2 辛几何的分解与重构 |
4.3 基于辛几何的癫痫脑电信号检测算法 |
4.3.1 基于辛几何算法的癫痫脑电信号特征提取 |
4.3.2 K近邻分类算法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1 波恩大学数据集实验结果 |
4.4.2 波士顿儿童医院数据库实验结果 |
4.4.3 文献对比与分析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同步提取线性调频小波变换的癫痫脑电信号预警算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同步提取线性调频变换 |
5.2.1 短时傅里叶变换 |
5.2.2 同步提取变换 |
5.2.3 同步提取线性调频小波变换 |
5.3 基于同步提取线性调频变换的癫痫脑电信号预警算法 |
5.3.1 基于同步提取线性调频小波变换的脑电信号特征提取 |
5.3.2 支持向量机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1 同步提取线性调频小波变换的性能仿真实验 |
5.4.2 波士顿儿童医院数据库实验结果 |
5.4.3 Kaggle癫痫预测竞赛数据集实验结果 |
5.4.4 文献对比与分析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基于复数域分析的致痫区脑电信号识别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脑电信号和癫痫脑电信号 |
1.1.3 致痫区诊断的临床方法 |
1.1.4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2 致痫区脑电信号识别算法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1.4.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致痫区脑电信号识别算法框架及数据来源 |
2.1 致痫区脑电信号识别算法框架 |
2.1.1 预处理 |
2.1.2 特征提取 |
2.1.3 特征选择 |
2.1.4 分类识别 |
2.2 致痫区定位脑电数据集 |
2.3 脑电信号识别算法性能评价准则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柔性解析小波变换的致痫区脑电识别算法 |
3.1 引言 |
3.2 小波变换和柔性解析小波变换 |
3.2.1 小波变换 |
3.2.2 柔性解析小波变换 |
3.3 基于柔性解析小波变换和熵特征的致痫区脑电识别算法 |
3.3.1 基于熵的脑电信号特征提取 |
3.3.2 基于Kruskal-Wallis检验的特征选择 |
3.3.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分类识别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柔性解析小波变换的参数选择 |
3.4.2 复值分布熵的参数选择 |
3.4.3 本章脑电识别算法性能分析与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复值脑电节律特征的致痫区脑电识别算法 |
4.1 引言 |
4.2 双树复小波变换 |
4.3 希尔伯特变换 |
4.4 基于双树复小波-希尔伯特变换的致痫区脑电识别算法 |
4.4.1 混合特征提取 |
4.4.2 基于集成分类器的分类识别 |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1 双树复小波变换滤波器组选取 |
4.5.2 本章脑电识别算法性能分析与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幅-相融合矩阵和深度学习网络的致痫区脑电识别算法 |
5.1 引言 |
5.2 多尺度引导滤波融合 |
5.2.1 引导滤波融合 |
5.2.2 多尺度引导滤波融合 |
5.3 主成分分析网络 |
5.4 基于幅-相融合矩阵和主成分分析网络的致痫区脑电识别算法 |
5.4.1 构造折叠信号矩阵 |
5.4.2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分类识别 |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5.1 主成分分析网络的超参数选择 |
5.5.2 本章脑电识别算法性能分析与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的研究总结 |
6.2 未来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6)恩施地区单中心491例儿童惊厥的病因构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出生史 |
2.3 既往史 |
2.4 惊厥发作情况 |
2.5 其他临床表现 |
2.6 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分布特点 |
2.7 止惊药物的应用 |
2.8 检查结果 |
2.9 惊厥患儿的病因构成特点 |
2.10 主要病因在性别、民族、年龄、入院时间等方面的构成情况 |
2.11 主要病因在脑电图、头颅CT、头颅MRI等方面的分布特点 |
3 讨论 |
3.1 惊厥的流行病学特点 |
3.2 惊厥的辅助检查结果特点 |
3.3 病因构成特点 |
3.4 各主要病因的构成特点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抗癫痫药物临床应用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7)Rolandic癫痫脑结构发育改变的影像遗传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Rolandic癫痫皮层发育轨迹及因果驱动关系研究 |
1.1 引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结论 |
1.6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发育相关基因对Rolandic癫痫皮层发育的调控作用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2.6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抗癫痫药物对Rolandic癫痫皮层结构发育的调节作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3.6 参考文献 |
总结与展望 |
Rolandic癫痫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写词简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8)PET/MRI异机融合显像在难治性癫痫术前评估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应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患者选择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数据采集与处理 |
2.2.1 MRI图像采集及分析 |
2.2.2 ~(18)F-FDG PET/CT图像采集及分析 |
2.2.3 PET/MRI异机融合图像获取及分析 |
2.3 电生理检查方法 |
2.3.1 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 |
2.3.2 术中皮层脑电图(ECo G) |
2.4 致痫灶定位 |
2.5 预后及随访 |
2.6 统计学分析 |
2.6.1 术前评估 |
2.6.2 预后判断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MRI检查结果 |
3.3 ~(18)F-FDG PET/CT检查结果 |
3.4 ~(18)F-FDG PET/MRI异机融合显像检查结果 |
典型病例 |
3.5 预后分组结果 |
3.6 预后二元Logistic分析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18)F-FDG PET/MRI显像原理及与其他影像学方法的比较 |
4.2 PET/MRI在难治性癫痫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
4.3 PET/MRI在难治性癫痫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 |
4.4 发病年龄和病程与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后疗效关系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PET/CT和PET/MRI在药物难治性癫痫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磁共振成像联合脑电图在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概况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目的等 |
第2章 研究内容 |
2.1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样本分组 |
2.1.3 仪器 |
2.1.4 研究方法 |
2.1.5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3.1 HIE发生的机制及病理生理改变 |
2.3.2 MRI在新生儿HIE中的应用价值 |
2.3.3 EEG在新生儿HIE中的应用价值 |
2.3.4 MRI与 EEG的互补作用 |
2.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磁共振成像及脑电监测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10)难治性额叶癫痫手术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癫痫及额叶癫痫 |
1.2 多模态癫痫外科评估体系 |
1.3 难治性额叶癫痫的手术治疗现状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2.1 Meta分析 |
2.1.1 文献搜集和数据提取 |
2.1.2 统计分析 |
2.2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的病例资料 |
2.2.1 研究对象 |
2.2.2 术前评估方法 |
2.2.3 手术方式 |
2.2.4 病理检查 |
2.2.5 并发症及术后急性期癫痫发作 |
2.2.6 预后及随访 |
2.2.7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Meta分析结果 |
3.2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的病例资料分析结果 |
3.2.1 病例队列一般特征 |
3.2.2 术前评估结果 |
3.2.3 手术及术后结果 |
3.2.4 手术预后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典型病例 |
参考文献 |
综述 眶额皮质相关癫痫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脑电图与CT对癫痫临床诊断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视频脑电图和常规脑电图在癫痫疾病诊断及病灶定位中的应用价值[J]. 邱元英,袁肖征.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22(02)
- [2]常规脑电图、动态脑电图及MRI在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儿中的诊断价值比较[J]. 李辉,梁国艳.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28)
- [3]视频脑电图监测对小儿癫痫诊断及定位诊疗应用价值研究[J]. 刘卿,董琰,张洪伟,韩月明.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1(06)
- [4]面向癫痫预警任务的脑电信号分析算法研究[D]. 蒋鋆. 吉林大学, 2021(01)
- [5]基于复数域分析的致痫区脑电信号识别算法研究[D]. 尤洋. 吉林大学, 2021(01)
- [6]恩施地区单中心491例儿童惊厥的病因构成分析[D]. 黄立俊.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7]Rolandic癫痫脑结构发育改变的影像遗传学研究[D]. 徐银.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8]PET/MRI异机融合显像在难治性癫痫术前评估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D]. 王玲. 兰州大学, 2021(12)
- [9]磁共振成像联合脑电图在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价值探讨[D]. 姚静. 江汉大学, 2021(01)
- [10]难治性额叶癫痫手术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何文斌. 兰州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