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取之不尽的新能源 空间太阳能电站(论文文献综述)
郭亚森[1](2020)在《考虑光伏-光热互补运行的发输电系统可靠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气污染和能源短缺限制了全球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对能源的巨大需求和其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太阳能资源是可大规模利用的清洁能源,存在光伏和光热两种利用方式。相对于光伏发电,储热型太阳能热发电一般采用汽轮发电机组,能够显着平滑发电出力,并将一部分太阳能转化成热能储存,用于满足傍晚之后或调频调峰时的电网需求。因此,光热发电能够提高对电网的同步支撑能力,非常适合光照条件充足但电网薄弱的地区。但作为新型发电方式,其自身的发电可靠性以及接入电网后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仍需进一步评估。因此,本文针对含光伏-光热电站的系统可靠性问题展开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建立光热、光伏电站的可靠性模型,充分考虑光热电站内部元件的故障情况和外部场站的可用状态,应用马尔科夫过程建立双层嵌套马尔科夫模型,并将光伏发电的波动性纳入模型。针对提出的模型进行状态持续时间和置信容量评估,仿真验证光伏和光热电站接入的可靠性贡献水平。其次,为解决光伏-光热互补接入系统的优化配置问题,建立配置-调度协同规划多目标模型,同时考虑送端电源特性与受端负荷特性。模型采用模糊集、粗糙集理论求解,通过对比权衡多种方案,得出光伏-光热容量优化配比方案,为多能互补电站的配置提供决策建议。最后,提出适用于长期、短期可靠性评估的综合指标体系,以合理和客观地反映定性和定量层面的可靠性水平特征及运行风险。提出考虑光伏-光热互补运行的双层发输电系统可靠性评估模型,上层采用以8760小时为时间尺度的长期可靠性评估,下层采用以1小时为时间尺度的短期可靠性评估。为系统实施基于实时运行条件的调度方案提供依据,降低电网的运行风险。
刘文峰[2](2020)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效果评价及其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能源是经济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可再生能源是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全球的普遍共识,世界各国积极构建可再生能源激励机制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可再生能源政策效果评价是衡量政策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是可再生能源政策设计与调整的重要依据。本文针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的效果进行系统研究,剖析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的切入点、侧重点、制度体系特征及历史演化规律,厘清政策的作用效果,为未来政策取向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构建了双视角双维度分析框架体系,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效果进行系统研究。双视角是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角度分析可再生能源政策效果;双维度是分析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发展规模和技术进步两个维度的具体影响,在该框架下本文对可再生能源政策效果进行全面分析和比较研究,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本文构建可再生能源发展规模评价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从发展规模维度进行政策效果评价。国际视角下,系统梳理了国际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体系,将该政策体系梳理为7类:财税激励政策、市场化政策、直接投资激励、规划类政策、规制政策、信息和教育投入政策、研发投入政策,在此基础上建立聚合政策评价模型分析大类政策效果。进一步考虑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的延续性,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聚合政策下的具体细分政策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聚合政策中市场化工具、研发投入、财税激励、规划类政策是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发展的有效政策手段。具体政策中,战略规划是有效的规划类政策,价格政策和补贴政策是有效的财税激励政策,市场化政策中绿证交易和温室气体排放许可具有协同效应。国内视角下,基于我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制度框架,将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整体体系梳理为五个方面:总量目标制度、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上网电价制度、费用分摊制度及专项基金制度,然后建立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进行量化评价。结果表明,总量目标制度、上网电价制度和专项基金制度对提高我国风电规模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退坡机制和可再生能源附加之间存在强烈的协同作用。而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的政策效果在风电发展初期促进效果显着,当风电大规模爆发增长后,由于弃风,并网难等原因,该政策对于风电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显着。双视角下政策效果的对比结果表明,在可再生能源规模发展阶段,规划政策、财税政策及研发投入是双视角下有效的政策,而市场化政策是国际视角下独有的且具有协同效应的政策工具。其次,本文构建了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评价面板数据模型,探讨政策对技术创新的促进效果。国际视角下,基于国际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体系,构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对聚合政策效果进行评价,进一步建立具体政策评价模型分析细分政策效果。结果表明,市场化工具政策工具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促进效果最大,财税激励、规划类政策、规制类政策、直接投资激励、研发投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依次递减。具体政策中,战略规划和制度创新对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创新具有显着的协同效应;价格政策和税收激励是有效的财税激励政策;温室气体排放量许可和绿色证书交易是显着的市场化政策;地方政府提供资金是有效的直接投资类政策;规范和标准、及其他强制性要求是有效的规制类政策。此外,国内视角下,将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发电政策梳理为四个方面:战略规划政策、规制管控政策、需求拉动政策、技术推动政策,在此基础上构建面板修正标准误差模型对我国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政策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战略规划政策、规制管控政策和技术推动政策是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的主流政策,而需求拉动政策对我国技术创新效果并不显着。双视角下政策效果的对比结果表明,在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阶段,规划政策、规制政策与研发投入是双视角下显着的政策工具,市场化政策、财税激励及政府直接投资是国际视角下有效的政策工具。最后本文系统分析典型国家可再生能源战略定位的演化,梳理典型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体系的演进史,总结如下的政策演化规律:可再生能源政策以国家能源转型为导向,服务于国家能源转型战略;明确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是政策的根基;高成本在发展初期是可再生能源的本质特征,强制收购和财政补贴政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主流政策;政策演变的路径基本一致;政策体系以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为主线。基于双视角双维度的政策效果评价和政策演化规律分析,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战略定位,技术引领;布局优化,政策协同;配额支撑,市场增效;立法保障,动态调整。
黄超凯[3](2020)在《基于产业链视角的我国新能源企业并购行为研究 ——以汉能为例》文中提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行业的发展不仅对我国能源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还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随着国家发布一系列扶持新能源发展的政策,大批企业涌入新能源行业推动产量迅速增长,发展规模也不断扩大。但是,由于忽视了生产和利用效率的提升,新能源企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盈利能力较低,再加上中小企业居多且聚集在生产环节,缺少核心竞争力,新能源市场一度处于无序发展的阶段。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新能源企业采取并购策略,更有一些企业通过并购对产业链进行了延伸,意在降低交易费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产业链并购是解决我国新能源行业“两头冷,中间热”问题的重要措施,是促进新能源行业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对新能源企业的产业链并购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研究新能源企业的并购背景和意义进行阐述,然后梳理国内外对产业链、并购动因、并购绩效等方面的研究,发现并购有利于新能源企业的规模扩张,也有助于产业链的发展。接着,本文对我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并购情况进行分析,进一步论证并购对新能源产业链整合和升级的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汉能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事件研究法和财务分析法对其产业链并购的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进行评价,采用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估并购给汉能带来的整体影响,并以业务转型、市场竞争力为角度分析非财务绩效。总的来说,汉能产业链并购的市场绩效较好,赢得了投资者的信赖;财务绩效上,其偿债能力受到一定影响,但其成长性提高,并购总体支持了企业的发展。最后得出结论,认为产业链并购有利于新能源企业获得先进技术、提升市场竞争力,也有助于产业上下游各环节的贯通。
仲元昌,魏莹莹,姚博文,陈泽宇[4](2019)在《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发展及关键技术综述》文中研究说明寻找新型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当今人类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地面太阳能技术是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之一。与现有地面太阳能技术相比,空间太阳能电站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发电、效率高、零排放等优点。多年来,许多国家和组织的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通过不同的途径证明太阳能发电卫星这一方案的可行性,已经取得一些成就,但仍然面临成本、技术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从太阳能发电卫星技术的研发背景、研究现状以及关键技术等方面阐述相关内容,分析建立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可行性,为未来空间太阳能电站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刘玉亮[5](2019)在《重力梯度作用下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在轨动力学特性》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类活动对能源需求与日俱增,而太阳能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一直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其中,空间太阳能电站作为一种潜在、持续、高效太阳能发电技术受到了许多国家和科研机构的关注。为保证空间太阳能电站正常、高效在轨运行,必须从多角度、多方位对其复杂技术问题进行全面研究。本文将重点对空间太阳能电站在轨运行时的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不同于常规尺寸卫星,空间太阳能电站属于超大型空间结构,其尺寸常达到千米甚至几十千米量级,此特点使得重力梯度引起的重力姿轨耦合效应对其轨道运动和姿态运动的影响将不能再忽略。重力姿轨耦合效应的大小与卫星质量分布、结构尺寸及其指向有关,卫星尺寸越大,该耦合效应越强。此外,空间太阳能电站还具有超低的结构频率,其量级常达到10-3Hz或更低,这个特点使得动力刚化效应和重力梯度与结构振动的耦合效应对其结构振动的影响将不能再忽略。动力刚化效应对结构振动的影响与结构的旋转角速度和振动频率的比值成正比。由于基频很低,即使在很小的旋转角速度下,动力刚化效应对空间太阳能电站结构振动的影响可能仍然明显。而且,当空间太阳能电站的结构振动频率较低时,重力梯度与结构振动耦合作用量级可能要接近甚至大于结构因变形产生的弹性回复力作用量级,从而产生非常复杂的结构振动特性。故有必要对重力姿轨耦合效应、动力刚化效应以及重力梯度与结构振动的耦合效应带来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基于上述问题,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研究了空间太阳能电站被简化为质点时的轨道动力学特性。首先,建立了考虑多种空间环境干扰时空间太阳能电站的轨道动力学方程。之后,分析了其在地球静止轨道和地球同步Laplace轨道上运行时的轨道动力学特性,并对二者进行了对比,指出了地球同步Laplace轨道相比于地球静止轨道的几点优势。(2).研究了重力姿轨耦合效应对空间太阳能电站姿态运动和轨道运动的影响。本部分研究内容又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为通过数值方法分析空间太阳能电站在轨重力姿轨耦合特性。其中,空间太阳能电站的重力势能以其结构尺寸与轨道半径的比值为小量进行级数展开,并保留至四阶项,所建立的动力学方程也考虑了多种空间环境干扰,且具有很高的计算精度。第二个是对空间太阳能电站重力姿轨耦合效应机理的研究。首先,利用Hamilton原理建立了任意构型空间太阳能电站的重力姿轨耦合动力学方程。之后,通过解析法对该动力学方程进行分析。分析发现:当空间太阳能电站姿态运动满足一定条件时,重力姿轨耦合效应会引起其轨道运动共振。此外,重力姿轨耦合效应还会造成其轨道运动的相位漂移,但通过选择合适的轨道运动初始条件可以消除该漂移。当电站仅受到保守力,且其质量分布特性满足一定条件时,重力姿轨耦合效应还会引起姿态运动和轨道运动之间能量周期性的交换。此外,本文还采用辛算法对一定工作模式下空间太阳能电站的重力姿轨耦合特性进行计算,保证了计算结果的正确性。(3).研究了动力刚化效应对空间太阳能电站结构振动的影响。首先,建立了考虑动力刚化效应时空间太阳能电站姿态运动和结构振动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方程。之后,采用模态叠加法对方程进行了离散,并得到了一组用于描述刚柔耦合系统的参数激励模型。最后,通过数值仿真对刚柔耦合系统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相比于现有的模型,参数激励模型具有形式简单,且能够准确描述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行为的优点。(4).研究了重力梯度对空间太阳能电站结构振动的影响。首先,建立了重力梯度作用下空间太阳能电站的结构振动方程。之后,对该动力学方程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重力梯度会引起空间太阳能电站柔性结构的静态变形,而且当电站的结构振动角频率小于(?)倍的轨道角速度时,重力梯度与结构振动的耦合作用会引起柔性结构的屈曲不稳定。当电站的轨道角速度、结构振动基频和姿态角的旋转规律满足一定条件时,其结构振动还将产生参激共振。此外,在本文的研究中还发现:当空间太阳能电站的结构振动频率较低时,不同建模方法所得到的结构振动特性会有很大差别。本文还对这种差别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对本文中的创新点和结论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樊安洁[6](2019)在《考虑灵活性的交直流配电网规划研究》文中指出为了缓解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以及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EV)等绿色交通工具得到飞速发展。但这些间歇性的能源和负荷接入配电网引起了系统功率的短时、剧烈的波动,威胁着配电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从而对配电系统的灵活性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发挥分布式发电技术和直流技术的优势,减小其接入电力网络的不利影响,合理规划设计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网架结构,提升配电网络的灵活性至关重要。本文围绕包含分布式光伏、储能、电动汽车负荷的交直流配电网建立优化规划模型,对直流电源和直流负荷的布点以及交直流配电网网架结构规划设计等方面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总结了已有研究中灵活性的内涵和现有的灵活性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灵活性资源优化调度的实时灵活性供需平衡指标和适用于调度/规划方案整体灵活性评估的灵活性指标。其次,分析配电系统中的灵活性需求(Flexibility Requirement,FR),研究FR场景的生成技术。本文提出一种多链马尔可夫-蒙特卡洛方法预测光伏发电功率,有利于在研究分布式电源出力的不确定性中计及其时空耦合特性。采用近邻传播算法聚类了历史场景,为得出符合实际运行特征的典型灵活性需求场景提供了有效方法。分析了EV负荷对配电系统灵活性需求的影响,对灵活性需求场景进行了修正,从而生成了能够充分体现含高比例DG和EV配电系统的不确定特征的灵活性需求场景。基于所生成的灵活性需求场景,研究配电网络的统一规划调度技术。针对配电系统灵活性资源(Flexibility Source,FS)的效用最大化,归纳和分析了主要FS的特点,建立了FS的供给模型(包括其供给能力、运行成本和运行约束)。以灵活性需求率最小和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以实时灵活性供需平衡为约束,构造了FS的优化调度模型。设计了分布式和集中式的调度策略,在改进的IEEE 33节点算例应用了所提出的调度模型,验证了集中调度策略提升配电网灵活性的优越性。为了在规划问题中有效地发挥FS作用和计及灵活性的影响,提出“上层规划-下层运行”的双层规划模型。上层优化面向规划,以综合年化费用最小为目标,确定各直流成分的布点和交直流网络的架构,下层为运行层,得到灵活性资源最优运行场景。在模型计算方法上,基于根节点融合法设计了对于配电网络走廊中的节点进行组网的方法,并利用交直流交替迭代方法进行规划过程中的潮流求解。最后,在改进的IEEE 33节点算例应用了所提出的规划模型,并比较了调度策略和规划方案的不同组合下案例的经济性和灵活性,验证了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结构接纳DG电源和EV负荷在经济性和灵活性上的双重优越性。
武苑[7](2019)在《空间太阳能电站建设:难题不少 前景广阔》文中提出前不久,我国首个空间太阳能电站实验基地在重庆启动,该基地建成后开展的基础性实验和应用研究,将对我国今后建设空间太阳能电站、改变传统能源传输方式、破解能源供给难题等产生重大意义。另外,空间太阳能电站系统项目的地面验证平台也将在西安落成,它用于对空间太阳能电站功能与效率进行系统验证。那么,什么是空间太阳能电站?为何要在太空建造太阳能电站?怎样建
李勋[8](2017)在《空间太阳能电站大型微波阵列发射天线若干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空间太阳能电站是一个巨大的绿色能源系统,其在太空中收集太阳能,然后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最后将电能以微波形式通过发射天线传输到地球。本文从空间太阳能电站大型微波发射天线的口径场分布设计、阵列发射天线的子阵划分设计、随机误差对系统电性能的影响分析以及空间太阳能电站的概念方案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了适用于空间太阳能电站微波发射天线的阶梯型口径场分布设计方法。首先,提出了阶梯型口径场分布的设计思想;然后,基于发射天线口径场分布对微波无线能量传输效率的影响关系,建立了考虑接收区域安全性的以波束收集效率最大化为目标的阶梯型口径场分布优化模型。数值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阶梯型口径场分布的发射天线可获得较高的波束收集效率,且当台阶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阶梯型分布的波束收集效率比10dB高斯分布的还要高。该口径场分布可大大降低阵列发射天线的建造成本和工程实现难度。2.对不等间距等幅激励阵列在微波无线能量传输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通过推导等幅激励阵列单元位置与波束收集效率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可同时考虑接收区域外最高电平约束和辐射单元之间最小间距约束,以波束收集效率最大化为目标的阵列布局优化模型,并利用混沌粒子群优化算法对阵元位置分布进行优化设计。数值实验结果表明,等幅激励阵列通过优化单元位置可降低接收区域外的最高电平,同时,实现较高的波束收集效率。3.提出了基于微波无线能量传输效率的大型阵列天线子阵划分设计方法。通过推导阵列天线子阵划分与微波无线能量传输效率之间的数学关系,建立了以波束收集效率最大化为目标的子阵划分优化模型,并利用k-means聚类方法对优化模型进行求解。数值实验结果表明,阵列天线通过合理的子阵划分可获得较高的波束收集效率;此外,由于k-means聚类方法具有高效性和鲁棒性,其特别适用于超大型阵列天线的子阵划分。4.研究了阵列天线随机误差对微波无线能量传输效率影响机理。大型有源相控阵天线由于加工制造、安装以及工作环境等影响,辐射单元存在位置误差,与之连接的T/R组件存在激励相位误差。这些误差具有不确定性,会引起发射天线的波束指向出现偏差、波束形状发生畸变,从而造成微波无线能量传输性能下降。为此,本文从概率角度推导了单元随机位置误差和移相器随机相位误差对波束收集效率的影响关系,并通过数值实验来具体说明随机误差是如何影响波束收集效率。数值实验结果表明,随机误差的引入会抬高副瓣电平进而降低波束收集效率。5.提出了一种基于介电常数近零超材料的新型空间太阳能电站概念设计方案。新方案包括球形聚光器、半球形光伏电池阵、电力管理与分配系统、电磁感应式导电旋转关节和微波发射天线。通过将介电常数近零超材料与球形聚光器结合起来,完美地解决了其他空间太阳能电站方案中存在的太阳光斜入射问题。新方案具有三个明显优点:一是太阳能收集稳定且效率高;二是避免了复杂的控制系统;三是该方案可缓解现有“三明治”结构的散热难题。
周宇昌[9](2017)在《日本空间微波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概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未来建立空间太阳能电站而大规模开发利用太阳能,将有希望解决人类的能源危机。而空间微波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是空间太阳能电站实现的关键技术。介绍了在空间微波无线能量传输技术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日本技术研究情况,主要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EA)、日本不载人空间实验系统研究开发机构(USEF)和三菱电机公司的空间微波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研究现状,并探讨了其对国内未来发展空间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启示和建议。
李阳[10](2016)在《BF新能源公司增值税税收筹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BF新能源公司是BQ集团下属的三级子公司,成立于2004年,现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BF新能源公司业务分为太阳能照明灯具出口业务和国内新能源节能业务两大板块。国家税务总局对外贸出口企业的税收政策随着外贸出口业务的发展进行调整,给企业出口退税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随着新能源业务的不断开展,相关税收政策也在不断的更新之中。其次,在“营改增”的大背景下,广东已于2012年11月1日起在全省范围内(含深圳市)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将原来缴纳营业税的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改为征收增值税,试点范围包括BF新能源公司运作国内新能源节能业务所涉及的节能服务收入。BF新能源公司经营的太阳能照明灯具出口业务和国内节能业务均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之中,公司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合理的对公司增值税进行税收筹划,能有效的规避BF新能源公司增值税管理工作中的风险,降低企业增值税税负,加快增值税出口退税款项的回收。目前,BF新能源公司在增值税税收筹划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较大的改善和提升的空间。本文以BF新能源公司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BF新能源公司的基本情况,包括公司的组织结构与财务状况等内容,然后对公司的增值税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分别从增值税出口退税管理和国内节能业务增值税纳税管理两个方面指出了BF新能源公司当前增值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增值税税收筹划的必要性。进而从增值税出口退税管理和国内节能业务增值税管理两个方面提出了BF新能源公司增值税税收筹划措施,具体包括:通过管理核心单据加强增值税出口退税的统一管理,加强增值税科目的精细化会计核算,增设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岗位,对税收优惠政策的合理利用等,最后阐述BF新能源公司实施增值税税收筹划措施的一些保障措施,包括加强财务人员的税收筹划意识,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加强与税务部门之间的沟通等。通过本文的研究成果,结合本公司的实际业务情况作出符合本公司的税收筹划措施,对同类型的企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取之不尽的新能源 空间太阳能电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取之不尽的新能源 空间太阳能电站(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光伏-光热互补运行的发输电系统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光伏、光热系统发电可靠性研究现状 |
1.2.2 容量优化配置问题研究现状 |
1.2.3 电力系统长期可靠性与短期可靠性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光伏、光热发电系统可靠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 |
2.2.1 元件的可靠性参数 |
2.2.2 蒙特卡洛模拟法 |
2.2.3 置信容量 |
2.2.4 可靠性评估常用指标 |
2.3 光伏、光热发电可靠性建模 |
2.3.1 光热发电 |
2.3.2 光伏发电 |
2.4 计及光伏、光热接入的发电可靠性研究 |
2.4.1 状态持续时间评估 |
2.4.2 置信容量评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运行可靠性的光伏-光热容量配置多目标决策 |
3.1 引言 |
3.2 面向系统可靠性的配置-调度协同规划 |
3.2.1 目标函数 |
3.2.2 决策变量与约束条件 |
3.2.3 联络线外送计划制定 |
3.3 多目标决策问题及解决方法 |
3.3.1 多目标决策问题 |
3.3.2 模糊集理论 |
3.3.3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权重计算模型 |
3.4 基于模糊集和粗糙集的光伏-光热容量配比多目标决策求解算法 |
3.4.1 求解流程 |
3.4.2 算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计及多时间尺度滚动修正的光伏-光热互补运行发输电系统可靠性评估 |
4.1 引言 |
4.2 电力系统短期可靠性评估 |
4.2.1 短期可靠性评估流程框架 |
4.2.2 短期可靠性评估模型 |
4.3 电力系统长期可靠性评估 |
4.3.1 潮流计算 |
4.3.2 负荷模型 |
4.3.3 过负荷校正 |
4.3.4 计及元件故障率时变性的输电系统可靠性建模 |
4.4 可靠性评价指标 |
4.5 考虑光伏-光热互补运行的双层发输电可靠性评估模型 |
4.5.1 光伏-光热互补运行对可靠性的影响分析 |
4.5.2 算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
发表论文 |
科研项目 |
发明专利 |
(2)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效果评价及其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分类 |
1.2.2 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有效性的研究 |
1.2.3 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与技术创新定量关系研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1.3.1 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可再生能源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的效果评价:基于国际视角的研究 |
2.1 国际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发展规模的效果评价模型构建 |
2.1.1 面板数据模型的理论基础 |
2.1.2 国际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框架的构建 |
2.1.3 聚合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发展规模的效果评价模型构建 |
2.1.4 具体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发展规模的效果评价模型构建 |
2.2 国际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发展规模效果评价的实证分析 |
2.2.1 研究样本与数据 |
2.2.2 面板数据模型的构建与选择 |
2.2.3 结果与讨论 |
2.2.4 结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可再生能源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的效果评价:基于国内视角的研究 |
3.1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框架的构建 |
3.2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发展规模的效果评价模型构建 |
3.2.1 研究样本与数据的选择 |
3.2.2 面板数据模型的构建与选择 |
3.3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发展规模效果评价的实证分析 |
3.3.1 结果与讨论 |
3.3.2 结论 |
3.4 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规模效果的比较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可再生能源政策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效果评价:基于国际视角的研究 |
4.1 国际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效果评价模型构建 |
4.1.1 研究样本与数据的选择 |
4.1.2 面板数据模型的构建与选择 |
4.2 国际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效果评价的实证分析 |
4.2.1 实证结果 |
4.2.2 分析讨论 |
4.2.3 结论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可再生能源政策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效果评价:基于国内视角的研究 |
5.1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效果评价模型构建 |
5.1.1 研究样本与数据的选择 |
5.1.2 面板数据模型的构建与选择 |
5.2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效果评价的实证分析 |
5.2.1 实证结果 |
5.2.2 分析讨论 |
5.2.3 结论 |
5.3 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技术创新效果的比较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演化发展研究:基于典型国家的分析 |
6.1 典型国家可再生能源战略定位的演化分析 |
6.1.1 石油危机助力可再生能源起步 |
6.1.2 环境保护促进可再生能源稳定发展 |
6.1.3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行动计划促进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 |
6.1.4 可再生能源技术将引领新能源革命 |
6.2 典型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体系的演进分析 |
6.2.1 美国可再生能源政策体系演进分析 |
6.2.2 日本可再生能源政策体系演进分析 |
6.2.3 德国可再生能源政策体系演进分析 |
6.2.4 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体系演进分析 |
6.3 可再生能源政策演化发展规律:基于典型国家的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我国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发展取向建议 |
7.1 整体思路 |
7.2 战略定位,技术引领 |
7.3 布局优化,政策协同 |
7.4 配额支撑,市场增效 |
7.5 立法保障,动态调整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基于产业链视角的我国新能源企业并购行为研究 ——以汉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
1.4 研究创新 |
1.4.1 研究角度的创新 |
1.4.2 研究内容的创新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产业链 |
2.1.2 并购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组织理论 |
2.2.2 市场势力理论 |
2.2.3 交易费用理论 |
2.2.4 协同效应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产业链的研究 |
2.3.2 产业链并购动因的研究 |
2.3.3 产业链并购绩效的研究 |
2.3.4 新能源产业链的研究 |
2.3.5 新能源企业并购的研究 |
2.3.6 文献评述 |
3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与并购行为分析 |
3.1 新能源产业链结构和行业发展特征 |
3.1.1 新能源产业链结构 |
3.1.2 新能源行业发展特征 |
3.2 我国新能源企业并购行为研究 |
3.2.1 新能源企业的并购方式 |
3.2.2 新能源企业的并购动因 |
3.2.3 新能源企业的并购风险 |
3.3 并购对我国新能源企业绩效的影响 |
3.3.1 资源配置与利用 |
3.3.2 业务融合与拓展 |
3.3.3 并购整合与损耗 |
3.3.4 市场能力和产业地位 |
3.4 并购对我国新能源产业链的影响 |
3.4.1 横向并购集聚中间环节,新能源产业链发展失衡 |
3.4.2 产业链并购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链升级 |
4 基于产业链视角对汉能并购行为的分析 |
4.1 汉能公司概况 |
4.1.1 汉能企业基本情况 |
4.1.2 汉能业务发展 |
4.2 汉能并购进程与产业链延伸 |
4.3 汉能实施产业链并购的动因 |
4.3.1 遵从发展规律,利用政策优势 |
4.3.2 经营协同效应,扩大企业规模 |
4.3.3 追求技术转型,提升企业竞争力 |
4.4 汉能实施产业链并购的风险 |
4.4.1 估值风险高,资金压力大 |
4.4.2 文化差异明显,管理协同困难 |
4.4.3 薄膜发展挑战大,业务整合难度高 |
4.5 汉能并购后的整合 |
4.5.1 留用关键人才,实现技术共享 |
4.5.2 文化资源整合,融合双方优秀企业文化 |
4.5.3 打造全产业链商业模式,研发生产与商业化协同 |
4.5.4 供应链整合,提升成本控制 |
5 汉能产业链并购的绩效分析 |
5.1 市场绩效分析 |
5.1.1 计算超额收益率 |
5.1.2 结果与分析 |
5.2 财务绩效分析 |
5.2.1 盈利能力分析 |
5.2.2 营运能力分析 |
5.2.3 偿债能力分析 |
5.2.4 成长能力分析 |
5.2.5 综合财务能力——因子分析 |
5.3 非财务绩效分析 |
5.3.1 技术升级,业务转型 |
5.3.2 加强品牌效应,增强市场竞争力 |
6 研究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启示 |
6.2.1 顺应政策环境变化,贯通上下游环节 |
6.2.2 避免盲目并购,合理应对并购风险 |
6.2.3 注重并购整合,提高融合效率 |
6.3 本文的贡献 |
6.4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发展及关键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 美国 |
1.2 日本 |
1.3 欧洲 |
1.4 中国 |
2 空间太阳能电站关键技术及展望 |
2.1 发射与运输 |
2.2 太阳电池相关技术 |
2.3 微波能量传输相关技术 |
3 结语 |
(5)重力梯度作用下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在轨动力学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1.2.1 空间太阳能电站研究概况 |
1.2.2 空间太阳能电站姿轨动力学建模与分析研究现状与不足 |
1.2.3 空间太阳能电站刚柔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现状与不足 |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
2 不考虑重力梯度作用时空间太阳能电站轨道动力学特性 |
2.1 引言 |
2.2 坐标系定义 |
2.3 轨道运动描述 |
2.3.1 笛卡尔直角坐标 |
2.3.2 轨道六要素 |
2.3.3 笛卡尔直角坐标与轨道六要素的转换 |
2.4 地球同步Laplace轨道 |
2.5 轨道运动方程和外界干扰力 |
2.5.1 轨道运动方程 |
2.5.2 外界干扰加速度 |
2.6 轨道性能指标 |
2.7 数值仿真与分析 |
2.8 本章小结 |
3 重力梯度引起的空间太阳能电站姿轨耦合运动 |
3.1 引言 |
3.2 卫星姿态动力学建模方法 |
3.2.1 卫星姿态运动描述 |
3.2.2 卫星姿态动力学方程 |
3.2.3 重力梯度稳定卫星 |
3.3 重力姿轨耦合效应对空间太阳能电站姿轨运动的影响 |
3.3.1 运动描述 |
3.3.2 结构振动对空间太阳能电站姿轨耦合运动的影响 |
3.3.3 重力梯度力和力矩及日月引力和引力力矩 |
3.3.4 动力学方程 |
3.3.5 数值仿真与分析 |
3.4 重力姿轨耦合效应引起的空间太阳能电站轨道运动共振 |
3.4.1 坐标系与假设 |
3.4.2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3.4.3 动力学特性分析 |
3.4.4 重力梯度稳定式空间太阳能电站 |
3.4.5 数值仿真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重力梯度作用下空间太阳能电站的结构振动特性 |
4.1 引言 |
4.2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4.3 动力学特性分析 |
4.3.1 模态正交性 |
4.3.2 离散化 |
4.4 数值仿真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空间太阳能电站刚柔耦合系统的参数激励模型 |
5.1 引言 |
5.2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5.3 模态正交性 |
5.4 离散化 |
5.4.1 线性模型 |
5.4.2 参数激励模型 |
5.4.3 近似模型 |
5.5 数值仿真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重力梯度与空间太阳能电站结构振动的耦合作用 |
6.1 引言 |
6.2 重力梯度引起的结构屈曲不稳定 |
6.2.1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6.2.2 动力学特性分析 |
6.2.3 数值仿真与分析 |
6.3 不同模型在描述结构振动特性上的差别 |
6.3.1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6.3.2 动力学特性分析 |
6.3.3 数值仿真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各阶引力势函数、重力梯度力和力矩及日月引力力矩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6)考虑灵活性的交直流配电网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交直流配电网规划技术 |
1.1.2 灵活性规划技术 |
1.2 配电网灵活性内涵 |
1.2.1 灵活性供需平衡 |
1.2.2 灵活性评价指标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考虑灵活性的配电网规划问题现状 |
1.3.2 交直流配电网规划问题现状 |
1.3.3 考虑灵活性的交直流配电网规划问题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配电网灵活性需求场景生成 |
2.1 考虑时空相关性的光伏预测技术 |
2.1.1 离散状态划分 |
2.1.2 状态转移规律学习 |
2.1.3 蒙特卡洛状态抽样 |
2.1.4 功率的生成和修正 |
2.1.5 算例分析 |
2.2 灵活性需求场景缩减技术 |
2.3 含电动汽车无序充电的灵活性需求场景修正 |
2.3.1 电动汽车出行规律和充电模型 |
2.3.2 基于蒙特卡洛抽样的电动汽车负荷预测 |
2.3.3 电动汽车无序充电对配电网灵活性需求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配电网灵活性资源优化调度 |
3.1 灵活性评价指标 |
3.2 灵活性资源分析和调节模型 |
3.2.1 储能 |
3.2.2 可中断负荷 |
3.2.3 电动汽车 |
3.3 灵活性资源调度策略和求解模型 |
3.3.1 灵活性资源调度策略 |
3.3.2 灵活性资源优化调度模型 |
3.4 算例分析 |
3.4.1 基础数据 |
3.4.2 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考虑灵活性的交直流配电网规划 |
4.1 考虑灵活性的交直流配电网规划模型 |
4.2 规划模型计算方法 |
4.2.1 基于根节点融合法的组网方法 |
4.2.2 交直流潮流交替迭代计算方法 |
4.2.3 粒子群算法 |
4.3 算例分析 |
4.3.1 算例系统参数 |
4.3.2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空间太阳能电站大型微波阵列发射天线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空间太阳能电站研究现状 |
1.2.2 微波无线能量传输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面向波束收集效率的发射与接收天线整体设计 |
2.1 引言 |
2.2 发射天线口径场分布对BCE的影响关系 |
2.2.1 阵列天线波束收集效率计算 |
2.2.2 发射天线口径场分布与BCE间的关系 |
2.3 发射接收天线系统整体设计 |
2.3.1 基本关系 |
2.3.2 GW级SSPS收发天线尺寸确定 |
2.4 小结 |
第三章 空间太阳能电站发射天线口径场分布设计 |
3.1 问题的提出 |
3.2 阶梯型口径场分布的提出 |
3.3 基于阶梯型场分布的分布参数确定 |
3.4 数值实验与讨论 |
算例 1:无约束条件的阶梯型口径场分布性能分析 |
算例 2:有约束的阶梯型口径场分布性能分析 |
算例 3:阶梯型激励幅度下阵列天线微波无线能量传输性能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等幅激励而单元位置可变的发射天线设计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等幅激励时单元位置与BCE间的关系 |
4.3 发射单元最佳位置的确定 |
4.4 阵元间距约束处理的混沌粒子群优化方法 |
4.4.1 混沌粒子群优化算法 |
4.4.2 阵元间距约束处理 |
4.5 数值实验与讨论 |
算例 1:圆形接收天线 |
算例 2:矩形接收天线 |
4.6 小结 |
第五章 发射天线的子阵划分问题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子阵划分与微波无线能量传输的关系 |
5.2.1 子阵划分前后波束收集效率关系 |
5.2.2 最佳激励系数计算 |
5.2.3 基于波束收集效率的子阵划分优化模型 |
5.3 CPM方法和k-means聚类算法 |
5.3.1 CPM方法 |
5.3.2 k-means方法 |
5.4 数值实验与讨论 |
算例 1:矩形接收天线 |
算例 2:圆形接收天线 |
5.5 小结 |
第六章 随机误差对发射天线性能的影响 |
6.1 问题的提出 |
6.2 随机误差对微波无线能量传输效率的影响关系 |
6.2.1 误差源分析 |
6.2.2 随机误差对波束收集效率的影响 |
6.3 数值实验与讨论 |
6.3.1 单元位置误差对波束收集效率的影响关系 |
6.3.2 移相器相位误差对波束收集效率的影响关系 |
6.4 随机误差对GW级SSPS波束收集效率的影响 |
6.5 小结 |
第七章 基于ENZ超材料的SSPS新方案 |
7.1 问题的提出 |
7.2 新方案的思想与概述 |
7.2.1 ENZ超材料 |
7.2.2 方案思想及概述 |
7.2.3 系统功率与效率假设 |
7.3 方案详细介绍 |
7.3.1 球形聚光器 |
7.3.2 光伏电池阵和PMAD系统 |
7.3.3 发射天线系统 |
7.4 系统参数 |
7.5 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回顾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日本空间微波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日本空间太阳能电站计划 |
2 空间微波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研究 |
2.1 最新试验研究进展 |
2.1.1 日本JAEA最新试验[5] |
2.1.2 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的最新试验[6] |
2.2 日本非载人空间实验系统研究开发机构 (USEF) 的太阳能发电无线输电技术研究[7] |
2.2.1 微波精确波束控制技术研发实施内容 |
2.2.2 微波电能传输试验模块的研究 |
2.3 日本三菱机电公司的太阳能发电无线输电技术研究[8-9] |
3 启示和建议 |
(10)BF新能源公司增值税税收筹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BF新能源公司增值税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
2.1 BF新能源公司背景 |
2.1.1 BF新能源公司概况 |
2.1.2 BF新能源公司行业分析 |
2.2 BF新能源公司增值税管理现状 |
2.2.1 BF新能源公司增值税出口退税管理现状 |
2.2.2 BF新能源公司国内节能业务增值税纳税管理现状 |
2.3 BF新能源公司增值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2.3.1 BF新能源公司增值税出口退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2.3.2 BF新能源公司国内节能业务增值税纳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BF新能源公司增值税税收筹划措施 |
3.1 BF新能源公司增值税税收筹划目标 |
3.2 BF新能源公司增值税出口退税税收筹划措施 |
3.3 BF新能源公司国内节能业务增值税税收筹划措施 |
3.4 BF新能源公司税收筹划措施预期实施效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BF新能源公司增值税税收筹划保障措施 |
4.1 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税收筹划意识 |
4.2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
4.3 加强企业各部门沟通管理 |
4.4 加强与主管税务部门之间的沟通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取之不尽的新能源 空间太阳能电站(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光伏-光热互补运行的发输电系统可靠性研究[D]. 郭亚森. 东南大学, 2020(01)
- [2]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效果评价及其发展研究[D]. 刘文峰.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3]基于产业链视角的我国新能源企业并购行为研究 ——以汉能为例[D]. 黄超凯. 苏州大学, 2020(03)
- [4]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发展及关键技术综述[J]. 仲元昌,魏莹莹,姚博文,陈泽宇. 电源技术, 2019(06)
- [5]重力梯度作用下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在轨动力学特性[D]. 刘玉亮.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6]考虑灵活性的交直流配电网规划研究[D]. 樊安洁. 东南大学, 2019(06)
- [7]空间太阳能电站建设:难题不少 前景广阔[J]. 武苑. 太空探索, 2019(05)
- [8]空间太阳能电站大型微波阵列发射天线若干问题研究[D]. 李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7(01)
- [9]日本空间微波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概述[J]. 周宇昌. 空间电子技术, 2017(05)
- [10]BF新能源公司增值税税收筹划研究[D]. 李阳.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5)
标签:新能源论文; 可再生能源论文; 太阳能论文; 能源论文;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