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依兰牡丹江大桥拱肋安装冬季施工(论文文献综述)
邓艳[1](2021)在《钢管混凝土肋拱桥稳定性分析》文中指出钢管混凝土拱桥因其施工速度快、承载性能好、跨越能力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中。但同时,一些具有“跨度大、宽跨比小、无横撑”等特性的拱桥出现了横向稳定问题。本文以无横撑钢管混凝土拱桥为工程背景,建立该类拱桥考虑非线性效应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分别讨论了初始几何缺陷、横撑设计差异、拱肋截面形式三种影响因素,并对各影响因素作用下无横撑肋拱桥的极限承载力与可靠度进行了计算分析。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了退化梁单元的基本理论,以及基于该理论建立的三维有限元计算程序——CSBNLA,并分析了该程序考虑的材料非线性本构方程。同时,在考虑材料非线性的基础上,采用U.L.列式法进行几何非线性分析。然后,在非线性计算中,结合CSBNLA有限元计算程序,针对极限承载力的判定标准和分析流程展开研究。(2)以依兰牡丹江大桥为依托工程,选取了L/1000~L/600范围内的峰值缺陷,利用一致缺陷模态法和随机缺陷模态法,计算了拱桥承载极限状态下的活载倍数与安全系数。揭示了极限承载力随面外初始几何缺陷增大而随之下降的规律。探明了面外初始几何缺陷对钢管混凝土拱桥力学行为的影响。(3)从横向稳定性的角度,依托于依兰牡丹江大桥,针对该桥在运营中稳定性能不足的问题,采用增设横撑的改造方法,分析了横撑数目、刚度和布置形式对改善结构极限承载力的效果,探究了横撑对拱桥整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4)利用响应面理论,结合非线性有限元计算程序CSBNLA,建立了拱桥稳定极限承载力的响应面函数。再通过一次可靠度(First Order Reliability Method)的计算方法,研究了不同拱肋截面形式下,无横撑钢管混凝土拱桥极限承载力可靠度的变化规律。
李康[2](2020)在《特大跨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立柱构造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山川河流较多,拱桥因承重能力强、刚度大、造型优美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随着拱桥跨径的不断增大,拱上立柱的设计高度也随之增加,高立柱的稳定性逐渐成为大跨度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设计中的关键问题。目前国内外对主拱圈的研究较多,而对大跨径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拱上立柱的研究较少,因此对大跨度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拱上高立柱整体性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主拱跨径为400m的洛旺河特大桥为依托工程,开展了特大跨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拱上立柱构造研究:(1)收集了国内外大跨径和特大跨径混凝土拱桥的研究资料,介绍了上承式拱桥桥道梁构造及布置形式、立柱与桥道梁连接形式、拱上立柱构造和高立柱构造形式等,并分析了结构稳定性的基本理论及常用求解方法,同时对判别平衡状态稳定性的准则作了概述。(2)从杆件的挠曲微分方程出发,基于Timoshenko能量法与Rayleigh-Ritz法推导了下端固结上端自由和下端固结上端水平约束两种边界条件下变截面空心钢箱立柱的临界荷载公式,并将ANSYS数值解与公式解进行对比验证,两者结果吻合度较高。然后推导了等截面(变截面)钢箱立柱在下端固结上端自由和下端固结上端水平约束两种边界条件下,混凝土灌注高度、立柱高度(含钢率、立柱底部顺桥向宽度)和临界荷载关系的公式,并通过算例用ANSYS数值解对公式解进行验证,最大误差为3.92%。通过混凝土灌注高度、立柱高度(立柱底部顺桥向宽度)和临界荷载变化规律关系的曲线图,确定出不同立柱高度下混凝土的合理灌注高度。(3)利用推导得到的不同高度立柱下混凝土灌注高度和临界荷载关系的公式及曲线图,设计3种拱上高立柱构造方案,运用MIDAS CIVIL有限元软件对比分析不同高立柱对桥梁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立柱灌注部分混凝土后对主拱内力和挠度影响不明显,对立柱的内力影响也较小,灌注的混凝土可与立柱钢箱协同受力。但对高立柱的稳定性有显着提高,且失稳模态和立柱失稳位置将发生改变和转移。(4)对比分析了桥道系布置形式,即桥道梁连续布置和桥道梁与高立柱固结两种布置方式对桥道梁、立柱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布置方式对高立柱的稳定性影响较大,桥道梁与高立柱固结可显着提高高立柱的稳定性,同时使得高立柱内力分布更趋均匀。
任运豪[3](2019)在《中承式钢管砼拱桥钢混结合梁桥道系施工与力学行为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修建了大量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钢-混结合梁桥道系因其自重轻、受力性能好、施工方便的特点,被广泛运用到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中。国内针对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设计方法和计算理论已开展较为深入研究,但对钢-混结合梁桥道系的结构形式、受力行为和施工研究偏少。为此,本文以贵州江凯河特大桥和广西来宾马滩红水河特大桥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开展钢混结合梁桥道系的施工与力学行为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①中承式拱桥桥道系构造研究。介绍中承式拱桥桥道系的发展历程,将中承式拱桥桥道系分为四类:桥道梁简支体系、桥道梁连续体系、连续桥道体系、钢格构桥面体系。利用实例对其结构形式及构造特点开展研究。②钢混结合梁桥道系建模及力学行为研究。针对预制桥面板湿接缝浇筑过程建模复杂的问题,综合钢混结合梁桥道系的受力特点及施工方法,提出一种新的模拟桥道梁与桥面板、桥面板与桥面板边界条件的方法对桥道系施工全过程进行有限元分析,并列举桥道系各个关键部位的模拟方法。结合有限元计算结果,研究两座桥梁运营阶段的变形、内力、应力及自振特性,并分析吊杆力不均匀性对钢混结合梁桥道系影响。③桥面板拉应力较大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研究。针对马滩红水河特大桥有限元模型中桥面板拉应力较大的问题,从桥面变形、混凝土收缩徐变这两方面对此现象展开原因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④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桥道系施工优化研究。结合有限元软件的仿真计算结果及施工现场因素,提出贵州江凯河特大桥桥道梁施工的最优顺序。根据一次张拉、桥面预抬两种施工方法对桥面线形及成桥吊杆力的影响,提出吊装桥道梁的最优方案。对每一方案桥道梁及桥面板应力展开分析,确定江凯河特大桥预制桥面板湿接缝和马滩红水河特大桥现浇桥面板混凝土的合理浇筑顺序。
陶东阳[4](2018)在《多跨钢管混凝土拱桥动静力性能整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钢管混凝土拱桥发展迅速,作为一种优秀的钢混组合结构,具有跨越能力强、施工成熟以及造型优美等特点,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我国的公路当中,成为一种常见的桥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钢管混凝土拱桥也朝着更大跨径、更多组合形式的方向发展。早期在修建钢管混凝土拱桥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建造经验、统一的行业标准规范、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的限制以及交通量日渐增加,导致很多钢管混凝土拱桥开始出现病害,因此针对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动力与静力特性的研究也越来越丰富,为钢管凝土拱桥的加固改造提供了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对国内外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动静力研究现状和加固的实例进行了调研,并提出本文研究问题。(2)通过对国内某钢管混凝土拱桥的缺陷进行分析,得出该桥飞燕端上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大桥的系杆和主梁受到温度作用下引起收缩,从而导致桥梁的飞燕端上翘。(3)对2009年对该钢管混凝土拱桥加固后的动静力病害进行分析,得出大桥在2009年的加固中,仅仅只考虑了桥梁的静力方面的病害,从而导致大桥在2009年加固后整体刚度下降,产生动力病害。(4)通过对该钢管混凝土拱桥综合分析后,在考虑桥梁静力性能方面整治的同时,兼顾桥梁动力性能的整治,提出三种桥梁动静力性能整治方案。通过对三种方案进行各个方面的对比后,比选出推荐方案,并对桥梁的关键部位进行了进一步的计算。综上所述,钢管混凝土拱桥作为柔性体系的桥梁,具有自重轻、强度大、抗变形能力强等优点,在对其结构进行性能整治时,要准确分析桥梁病害产生的根本原因,不仅要考虑静力方面的整治,同时也要对桥梁动力性能进行研究,兼顾桥梁动力性能对整治效果的影响。
张晓珂[5](2018)在《大跨度铁路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施工阶段结构与支架受力特性分析》文中指出近年来,钢管混凝土拱桥因其承载能力高、施工简便以及外形美观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在铁路上的运用及研究相比公路桥较少。随着跨径的增大,缆索吊装配合斜拉扣挂法逐渐成为大跨度拱桥的主要施工方法,但是斜拉扣挂法施工难度极大,其扣挂系统受力十分复杂,因此,对斜拉扣挂法拼装拱肋的全过程进行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本论文以主跨430m的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新建铁路川藏线拉萨至林芝段藏木雅鲁藏布江特大桥为背景,采用Midas Civil有限元分析程序来模拟斜拉扣挂法安装拱肋的整个施工过程,对施工过程中的拱肋及塔架的受力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以下是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论:1、对大跨径拱桥缆索吊装配合斜拉扣挂法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由于吊装节段数量多、节段重且各节段间相互影响大,使拱肋线形控制的难度增加,对吊点标高、扣索的索力计算的要求也更高,同时也需要对施工塔架及缆索系统的受力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2、针对藏木特大桥桥址处环境较恶劣,风载及昼夜温差较大等因素,导致缆索吊装施工的难度较大。采用解析理论及有限元仿真模拟两种方法对主跨610m的缆索系统的受力进行了计算分析,对吊塔结构的受力及变形情况进行了仿真分析,在最不利风荷载作用下,其最大应力值及塔顶偏位均在规范要求范围内。3、采用Midas Civil对藏木特大桥斜拉扣挂系统进行了仿真模拟,采用基于影响矩阵理论的未知荷载系数法,对扣索索力进行了优化计算分析,使拱肋在扣挂系统下合龙线形满足设计要求,提供了各施工阶段吊点的位移及扣背索的索力值。4、对拱肋及扣挂系统的受力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最不利风荷载作用下,扣塔结构受力及塔顶位移均在规范要求范围内,且整体结构一阶稳定系数远大于4.0,但最不利风荷载下扣塔的偏位使拱肋产生的最大位移达314.72mm,温差20℃时使拱肋产生的最大位移达40.70mm,因此建议在风荷载较小及温差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进行拱肋安装。
杨莹莹[6](2019)在《无纵梁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减振加固设计研究》文中认为由于拥有钢管混凝土这种材料的优异性能和简单的安装步骤,钢管混凝土拱桥在中国被广泛应用并且飞速发展。然而由于早期理论的不完善和经验的缺失,一些早期修建的钢管混凝土拱桥几乎都不设纵梁并采用纵铺式桥面板类型,这就导致桥梁纵向联系缺失,桥面系整体刚度较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桥梁在桥面板系统和动力性能方面逐渐出现各种各样的病害,尤其是在车辆通过时桥梁的振动现象和吊杆断裂后桥面系倾覆现象最为突出。本文以传统的钢管混凝土拱桥为依托工程,结合该桥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三种加固方案;还引入日本VG振感指标及人体处于全身振动评估国际标准ISO2631-1对三种方案加固前后、不同行车模型条件下桥梁的行车舒适性进行了对比,选出满足桥梁振动舒适性的最优方案;在此基础上,对加固后桥梁的静动力特性以及吊杆断裂工况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文章所提出的加固方案的静力特性满足规范要求,桥梁振动特性明显改善,且可以保证吊杆断裂后的桥梁安全。局部受力情况是检验桥梁振动加固效果的关键环节,本文基于1/3缩尺局部加固模型进行了局部加固试验,其中包括局部加固模型静载试验以及局部加固模型破坏试验,建立局部加固有限元ABAQUS模型,通过二者的对比分析保证加固方案的细部受力合理以及验证加固工艺和工序。本文基于文中依托的钢管混凝土拱桥存在的振动问题,提出相应的加固方案按并证明了加固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对国内相似类型桥梁的减振加固设计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康宇环[7](2014)在《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拆除阶段受力安全性能分析》文中提出本文结合依兰牡丹江大桥主桥的拆除施工,对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的拆除方法、施工控制及施工阶段受力安全性能进行研究。由于依兰牡丹江大桥主桥的工作性能已不能满足运营要求,需要拆除重建。本文结合目前两类主流桥梁拆除方法——爆破法和机械拆除法,根据依兰牡丹江大桥自身受力特点、拆除要求及环境限制,确定了拆除方案。然后按照拆除方案,运用空间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对拆除过程各个阶段进行模拟,分析温度及风荷载对结构受力的影响,同时对拱肋变形及应力的变化规律、拱脚转角及水平推力进行分析。为了保证桥梁顺利安全拆除,根据拆除方案建立完备的施工监控系统,在施工过程实测温度及风速,调整模型参数,确定拆除过程中变形及应力限值,将数据实测值与理论值进行对比分析,构成施工监控预警系统,确保拆除施工的顺利进行。最后对拆除过程中保留的主要受力构件——拱肋的受力安全性能进行分析,拱肋在拆除过程中始终处于安全可控的状态。通过研究表明,根据不同的实际工程要选取与其相适应的施工方法及工艺,并要考虑到可能影响到结构的自然因素,利用有限元软件对施工过程模拟分析可以对施工方案提供建议,本文所研究的内容对同类桥梁的拆除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胡丽娟[8](2011)在《钢管混凝土拱桥维修与养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钢管混凝土拱桥具有跨越能力大、地基适应能力好、承载能力高、外形优美、施工快捷和工程造价低等优点。自1990年建成国内第一座钢管混凝土拱桥以来,已建成260多座钢管混凝土拱桥。受到钢管混凝土拱桥设计理论、施工技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加上养护技术不完善,已有不少钢管混凝土拱桥出现病害,因此有必要开展钢管混凝土拱桥养护维修技术的研究和技术开发,以提高其使用寿命和可靠性能。本文以浙江省公路管理局科研项目《钢管混凝土拱桥养护关键技术研究》为依托,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①收集、整理国内钢管混凝土拱桥出现的各种病害,从设计、施工、材料、环境等方面分析钢管混凝土拱桥钢管锈蚀、管内脱空的机理或原因;②吊杆与系杆的病害及其成因;③钢管混凝土拱桥振动病害机理;④钢管混凝土拱桥的病害检测方法与常见病害判别细则;⑤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养护与维护技术;⑥从病害机理出发,提出钢管混凝土拱桥结构体系、桥道系型式、吊杆优化设计、吊杆保护层设计改进建议;⑦基于全寿命设计理念有关全寿命周期的考虑,探讨钢管混凝土拱桥吊杆、系杆等构件的更换和全桥拆除的原则和控制要点。
路巍[9](2011)在《钢管混凝土拱桥病害分析及改造加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钢管混凝土拱桥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由于对钢管混凝土结构理论的研究滞后于工程实践,目前建成的很多钢管混凝土拱桥都产生了病害。本论文结合黑龙江省哈同公路依兰牡丹江大桥的工程实例,通过对现有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实地调查以及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分析,在理论分析和荷载试验的基础上,找出钢管混凝土拱桥病害的原因,并对桥梁的技术状况和承载力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桥梁进行维修改造的措施,并通过荷载试验对加固的效果进行了验证。1、按照设计规范,对依兰牡丹江钢管混凝土拱桥进行了从施工阶段到使用阶段的静力分析,并对桥梁的动力性能进行了分析,初步查明了导致桥梁病害的原因。2、对桥梁进行了外观检查和静、动载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确定了导致结构产生病害的主要原因。3、根据对原桥动力性能的认识和实桥的荷载试验结果,针对原桥存在的结构缺陷,拟定了五种改造方案。通过对各种方案动力特性的对比分析,确定了合理的改造方案。4、为检验桥梁改造加固后的动力工作性能,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在桥梁改造施工完成后,对桥梁在正常车辆作用下拱肋和桥面系的动力响应进行了测试,对改造加固的效果进行了评价。
孙国富[10](2010)在《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日照温度效应理论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钢管混凝土拱桥作为一种新兴的桥型,具有轻巧的结构、美观的造型、超强的跨越能力、方便的施工方法等优点,近二十年来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在理论、计算方法、规范制定等方面却还比较落后,还有许多问题待于研究,其中温度问题便是其一。钢管混凝土结构具有与普通混凝土结构不同的材料组成及结构特点,温度场分布与温度效应的产生也与普通混凝土结构有较大差异;相关的温度研究工作也开展较少,目前还没有相关的计算规范,因此有必要对钢管混凝土拱桥的温度效应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鉴于以上现状,本文以支井河特大桥—跨径430m的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为工程背景,从其钢拱肋的安装、钢管混凝土的灌注以及成桥状态方面围绕日照温度和环境温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包括温度场的分布形式和温度应力两方面。本文所做的工作如下:1.日照温度场及其效应有限元程序模块的编制和应用。根据传热学基本定律、太阳物理学、普通天文学和有限元基本理论,研究了运用有限元方法实现日照温度场和应力分析的方法,并以ANSYS为平台编制和开发了对于钢管混凝土拱桥结构进行日照温度效应分析的程序模块。通过实测结果与其进行比较,验证了计算模型和程序的实用性和可靠性。2.钢管混凝土拱桥安装阶段钢拱肋温度场及应其效应的研究。在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钢拱肋安装期问,在大悬臂扣挂状态下,钢拱肋的线形及应力状态极易受到日照及环境温度的影响,给施工控制造成重大影响。本文对其温度场分布及其温度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扣索的温度变化和钢拱肋的梯度温度分布是造成线形和应力变化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拟合了温度分布曲线,通过计算分析给施工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3.钢管混凝土灌注阶段温度场及其效应的研究。空钢管拱肋合拢以后,要进行钢管内混凝土的泵送顶升工作。整个拱肋除了受到日照和环境温度的影响,还要受到混凝土水化热的影响,为了研究水化过程中综合温度效应对钢拱的影响,要对日照作用和水化过程进行深入研究。针对该工程采用的复合胶凝材料微膨胀高强混凝土,对其水化热释放过程和弹性模量增长曲线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日照和水化热复合作用下的温度场分布规律及其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添加了减水剂和膨胀剂的高强混凝土,在较长时间的诱导期结束以后,水化热急剧释放,温度快速上升,中心点的温度在12小时内达到最高值61℃,截面中心和外缘的温差较大,内外温差最高31.3℃;在钢管混凝土水化过程中在钢管和混凝土的界面上不存在拉应力,不会因出现脱粘现象而影响该钢管混凝土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水化期间,截面梯度温度的极差最大点一般出现在上午6~8点,最大差值能够达到23℃左右;钢管上表面的温变应力最高能够达到60MPa,对于核心混凝上水化过程中压应力能够达到6.8MPa。4.钢管混凝土拱桥成桥阶段温度场及其效应的研究。为确定钢管混凝土拱桥成桥阶段温度场的取值,首先对钢管混凝土的计算合拢温度和有效最高、最低温度进行了研究。根据水化过程中水化热温度场及弹性模量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对于特殊混凝土,其计算合拢温度与空钢管拱的合拢温度与混凝土入仓温度(更确切的说为混凝土开始水化时的温度)有重要关系,可以取为二者温度和的平均值。在晴空日照作用下,对于最高最低有效温度可以取日平均温度的最高最低值。本文还对梯度温度的取值进行了研究,通过三组不同钢管直径及不同壁厚的钢管混凝土拱肋特性的分析,拟合了梯度温度的取值曲线。因拱肋截面为圆形截面,具有很强的方向性,因此称此梯度温度为向阳径向温度梯度。在上述温度取值的基础上,对成桥运营阶段的温度效应及钢管混凝土拱桥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温度荷载对结构挠度和内力的影响较大,内力以拱脚处受温度荷载的影响最大;同时由于拱肋为桁架结构,所以在温度荷载作用下,上下弦杆受力不同,在计算温度影响产生的内力时,对应上下弦杆受力最不利的温度荷载工况是不同的;分析还表明对于温度荷载,不仅仅要考虑均匀温度的影响,还要重点考虑梯度温度对拱肋结构的影响,特别是梯度温度对拱肋的弯矩影响;通过支井河特大桥的双重非线性稳定分析表明:考虑了温度荷载以后,一、二类稳定系数降低了约20-40%,再次表明在拱桥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温度荷载的不利效应。
二、依兰牡丹江大桥拱肋安装冬季施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依兰牡丹江大桥拱肋安装冬季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钢管混凝土肋拱桥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发展 |
1.1.1 钢管混凝土拱桥数量和跨径的发展 |
1.1.2 钢管混凝土拱桥结构体系的发展 |
1.1.3 钢管混凝土拱桥构造的发展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国外拱桥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
1.4 国内拱桥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基于退化梁单元理论的非线性稳定分析 |
2.1 退化梁单元基本理论 |
2.2 材料非线性有限元 |
2.2.1 普通混凝土本构模型 |
2.2.2 受钢管约束的混凝土本构模型 |
2.2.3 钢材的本构模型 |
2.3 几何非线性有限元 |
2.3.1 拉格朗日法与U.L.理论 |
2.3.2 退化梁单元的几何非线性 |
2.4 非线性稳定与极限承载力 |
2.4.1 稳定的分类 |
2.4.2 极限承载力的判定依据 |
2.4.3 极限承载力的分析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3 考虑初始缺陷的拱桥承载力分析 |
3.1 初始几何缺陷的峰值 |
3.2 一致缺陷模态法 |
3.3 随机缺陷模拟 |
3.3.1 随机场的模拟 |
3.3.2 K-L展开式法计算随机样本 |
3.4 依兰牡丹江大桥实例 |
3.4.1 工程背景 |
3.4.2 有限元模型 |
3.4.3 活载及加载工况 |
3.4.4 一致缺陷的极限承载力 |
3.4.5 随机缺陷的极限承载力 |
3.5 本章小结 |
4 横撑对钢管混凝土拱桥稳定性的影响 |
4.1 横撑数量对拱桥稳定性的影响 |
4.2 横撑刚度对拱桥稳定性的影响 |
4.3 横撑形式对拱桥稳定性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钢管混凝土肋拱桥承载力可靠度分析 |
5.1 可靠度的分析方法 |
5.1.1 蒙特卡洛法 |
5.1.2 验算点法 |
5.1.3 响应面法 |
5.1.4 方法比较 |
5.2 响应面的构造 |
5.3 可靠度分析流程 |
5.3.1 基于响应面法求解可靠度指标 |
5.3.2 可靠度求解步骤 |
5.4 钢管混凝土拱桥分析实例 |
5.4.1 工程实例一 |
5.4.2 工程实例二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致谢 |
(2)特大跨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立柱构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钢管混凝土拱桥发展概况 |
1.1.1 国外钢管混凝土拱桥概况 |
1.1.2 国内钢管混凝土拱桥概况 |
1.2 钢管混凝土拱桥拱上立柱形式 |
1.2.1 单排式 |
1.2.2 格构式 |
1.3 影响特大跨钢管混凝土拱桥拱上立柱发展的主要因素 |
1.4 本文依托工程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拱上立柱与桥道梁构造形式研究 |
2.1 桥道梁构造及布置形式 |
2.1.1 桥道梁构造 |
2.1.2 桥道梁布置形式 |
2.2 拱上立柱构造形式 |
2.2.1 钢管混凝土立柱 |
2.2.2 钢箱立柱 |
2.2.3 格构型立柱 |
2.3 拱上高立柱截面变化形式 |
2.4 拱上立柱与桥道梁连接方式 |
2.4.1 普通立柱与桥道梁的连接 |
2.4.2 高立柱与桥道梁的连接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拱上高立柱构造设计与稳定分析 |
3.1 拱上高立柱稳定性问题 |
3.1.1 稳定问题分类 |
3.1.2 稳定问题计算方法 |
3.1.3 稳定性评判指标 |
3.2 变截面空心钢箱立柱稳定性分析 |
3.2.1 屈曲临界荷载公式 |
3.2.2 工程算例分析 |
3.3 部分灌注钢管(箱)混凝土立柱稳定性分析 |
3.3.1 部分灌注混凝土等截面立柱稳定性分析 |
3.3.2 部分灌注混凝土变截面立柱稳定性分析 |
3.4 格构型立柱稳定性分析 |
3.4.1 平腹杆格构柱临界荷载 |
3.4.2 斜腹杆格构柱临界荷载 |
3.4.3 平腹杆格构柱换算长细比 |
3.4.4 斜腹杆格构柱换算长细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拱上立柱构造及桥道梁布置形式对拱桥受力影响分析 |
4.1 拱上立柱构造试设计 |
4.1.1 部分灌注混凝土等截面钢箱立柱 |
4.1.2 部分灌注混凝土变截面钢箱立柱 |
4.2 有限元建模 |
4.3 拱上立柱对主拱力学行为分析 |
4.3.1 拱上立柱对主拱轴力影响分析 |
4.3.2 拱上立柱对主拱弯矩和应力影响分析 |
4.3.3 拱上立柱对主拱挠度影响分析 |
4.3.4 拱上立柱自重偏差 |
4.4 拱上立柱受力分析 |
4.5 拱上立柱构造对成桥阶段结构稳定性分析 |
4.5.1 成桥阶段静风作用力计算原理 |
4.5.2 三种方案对成桥阶段结构稳定性分析 |
4.6 桥道梁布置形式对高立柱稳定性影响分析 |
4.6.1 桥道梁布置形式对主梁和立柱内力的影响 |
4.6.2 车辆荷载对桥道梁和立柱内力的影响 |
4.6.3 温度对桥道梁和立柱内力的影响 |
4.6.4 桥道梁布置形式对高立柱稳定性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3)中承式钢管砼拱桥钢混结合梁桥道系施工与力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钢管混凝土拱桥的概况与发展 |
1.2 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的构造及受力特点 |
1.2.1 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的构造 |
1.2.2 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受力特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工程背景 |
1.4.1 来宾马滩红水河特大桥 |
1.4.2 贵州江凯河特大桥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中承式拱桥桥道系的结构形式及构造特点 |
2.1 中承式拱桥桥道系发展历程 |
2.2 桥道梁简支和桥道梁连续体系 |
2.3 连续桥道体系 |
2.4 钢格构桥面体系 |
2.5 不同结构类型桥道系对比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力学行为研究 |
3.1 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的有限元模拟 |
3.1.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3.1.2 钢管混凝土的模拟 |
3.1.3 吊杆及桥面荷载的模拟 |
3.1.4 施工仿真精度 |
3.2 贵州江凯河特大桥力学行为研究 |
3.2.1 运营阶段静力行为分析 |
3.2.2 动力特性分析 |
3.3 马滩红水河特大桥力学行为研究 |
3.3.1 运营阶段静力行为分析 |
3.3.2 动力特性分析 |
3.4 马滩红水河特大桥桥面板拉应力较大原因及解决措施 |
3.4.1 桥面板拉应力较大原因 |
3.4.2 解决措施 |
3.5 吊杆力不均匀对桥道系影响分析 |
3.5.1 对桥道系线形的影响 |
3.5.2 对桥道系应力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桥道系施工方案研究 |
4.1 依托工程桥道系施工方案概述 |
4.1.1 贵州江凯河特大桥 |
4.1.2 马滩红水河特大桥 |
4.2 贵州江凯河特大桥桥道系施工方案比选 |
4.2.1 三种施工顺序方案综述 |
4.2.2 三种施工顺序方案计算结果比较 |
4.3 桥面预抬与一次张拉施工方法比较 |
4.4 贵州江凯河特大桥湿接缝合理浇筑顺序分析 |
4.5 马滩红水河特大桥桥面板合理浇筑顺序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 |
5.2 今后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4)多跨钢管混凝土拱桥动静力性能整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钢管混凝土拱桥的起源与发展 |
1.2 钢管混凝土拱桥动静力特性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静力特性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动力特性研究现状 |
1.3 钢管混凝土拱桥加固案例 |
1.3.1 静力加固案例 |
1.3.2 动力加固案例 |
1.4 本文研究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钢管混凝土拱桥加固方法 |
2.1 一般拱桥加固方法 |
2.1.1 增大主拱圈截面加固法 |
2.1.2 粘贴钢板加固法 |
2.1.3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
2.1.4 改变结构体系加固法 |
2.1.5 减轻拱上建筑加固法 |
2.2 钢管混凝土拱桥常用加固方法 |
2.2.1 增强主拱圈加固法 |
2.2.2 粘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 |
2.2.3 更换或新增吊杆加固法 |
2.2.4 改善桥面系结构加固法 |
2.2.5 增强横向整体性加固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钢管混凝土拱桥整治前分析 |
3.1 依托工程 |
3.2 历史情况及其主要病害 |
3.2.1 历史情况 |
3.2.2 2009年简单加固后主要病害 |
3.3 桥梁性能整治前分析 |
3.3.1 有限元分析 |
3.3.2 建立有限元模型 |
3.3.3 桥梁静力特性分析 |
3.3.4 桥梁动力特性分析 |
3.4 主要病害原因分析 |
3.4.1 主桥动力病害成因 |
3.4.2 主桥静力病害成因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桥梁性能整治方案比较分析 |
4.1 桥梁整体性能整治方案比较分析 |
4.1.1 桥梁性能整治方案 |
4.1.2 性能整治方案的分析 |
4.2 桥梁关键部位整治方案 |
4.2.1 主梁性能整治 |
4.2.2 飞燕端的整治 |
4.2.3 吊杆的整治 |
4.2.4 主拱圈拱肋的整治 |
4.2.5 拱座的整治 |
4.3 推荐方案整体静力计算分析 |
4.3.1 恒载效应作用分析 |
4.3.2 活载效应作用分析 |
4.3.3 荷载组合效应分析 |
4.4 推荐方案关键部位计算分析 |
4.4.1 飞燕位置支座反力计算 |
4.4.2 过渡墩强度计算 |
4.4.3 新更换盖梁计算 |
4.4.4 新更换混凝土立柱计算 |
4.4.5 新更换槽形板及实心板计算 |
4.4.6 钢横梁应力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5)大跨度铁路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施工阶段结构与支架受力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大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1.1 钢管混凝土拱桥应用现状研究 |
1.1.2 钢管混凝土拱桥施工方法研究 |
1.2 缆索吊装配合斜拉扣挂法的研究 |
1.2.1 缆索吊装配合斜拉扣挂法的发展 |
1.2.2 缆索吊装配合斜拉扣挂法关键技术研究 |
1.2.3 缆索吊装配合斜拉扣挂法计算理论研究 |
1.3 本文问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藏木特大桥工程及施工方法概况 |
2.1 工程条件 |
2.2 主桥概述 |
2.3 藏木特大桥全桥施工过程 |
2.4 藏木特大桥缆索吊装配合斜拉扣挂施工系统 |
2.4.1 缆索系统 |
2.4.2 塔架系统 |
2.4.3 扣索及背索 |
2.4.4 地锚系统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藏木特大桥施工吊装缆索及吊塔的受力特性分析 |
3.1 基于解析理论的缆索受力分析 |
3.1.1 主索受力分析 |
3.1.2 起重索受力分析 |
3.1.3 牵引索受力分析 |
3.2 基于有限元模拟的主索受力研究 |
3.3 吊塔结构受力特性分析 |
3.3.1 吊塔结构仿真模型建立 |
3.3.2 吊塔结构受力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藏木特大桥拱肋施工斜拉扣挂系统受力分析 |
4.1 斜拉扣挂系统扣索力计算方法研究 |
4.1.1 零弯矩法 |
4.1.2 弹性-刚性支撑法 |
4.1.3 零位移法 |
4.1.4 定长扣索法 |
4.2 斜拉扣挂系统扣索力的优化分析方法研究 |
4.2.1 基于影响矩阵法的索力优化方法 |
4.2.2 未知荷载系数法 |
4.3 藏木特大桥扣挂系统有限元仿真分析模型 |
4.3.1 有限元分析的原则 |
4.3.2 结构计算模型的建立 |
4.4 藏木特大桥扣索力计算结果分析 |
4.4.1 拱肋目标线形 |
4.4.2 基于零位移法的扣索力计算 |
4.4.3 基于未知荷载系数法的索力优化计算分析 |
4.4.4 索力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4.5 拱肋及扣挂系统受力与变形研究 |
4.5.1 拱肋受力与变形分析 |
4.5.2 扣塔结构的受力及变形分析 |
4.5.3 拱肋及扣挂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4.6 拱肋线形影响因素分析 |
4.6.1 风荷载下扣塔偏位对拱肋的影响 |
4.6.2 温度荷载对拱肋线形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6)无纵梁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减振加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1.1 国内外发展背景 |
1.1.2 无纵梁钢管混凝土的减振加固研究现状 |
1.1.3 吊杆断裂研究意义 |
1.1.4 桥梁加固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评价的意义和研究现状 |
1.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2 钢管混凝土拱桥加固方案的提出 |
2.1 钢管混凝土拱桥背景及病害分析 |
2.1.1 工程概况 |
2.1.2 有限元建模 |
2.2 桥梁加固方案设计 |
2.2.1 加固原则 |
2.2.2 加固方案 |
2.3 加固效果评价 |
2.3.1 振动舒适性评价指标 |
2.3.2 减振加固效果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3 加固后桥梁静动力验算 |
3.1 基本参数 |
3.1.1 技术标准 |
3.1.2 计算荷载 |
3.1.3 荷载组合及容许应力 |
3.2 加固桥梁静力分析 |
3.2.1 结构刚度验算 |
3.2.2 拱肋强度验算 |
3.2.3 吊杆力验算 |
3.3 加固后桥梁的结构动力计算 |
3.3.1 加固后桥梁的自振特性分析 |
3.3.2 加固前后自振特性对比分析 |
3.3.3 自振特性总结 |
3.4 吊杆断裂分析 |
3.4.1 数值模拟 |
3.5 本章小结 |
4 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局部加固部位分析 |
4.1 试验目的 |
4.2 试验模型 |
4.2.1 混凝土横梁及钢梁的预制 |
4.2.2 拼装 |
4.2.3 灌胶 |
4.3 模型分析 |
4.3.1 主跨模型分析 |
4.3.2 局部模型分析 |
4.4 局部模型承载能力试验 |
4.4.1 试验关键测点 |
4.4.2 试验设备 |
4.4.3 加载方案 |
4.4.4 试验结果 |
4.5 局部模型破坏试验 |
4.5.1 试验关键测点 |
4.5.2 试验设备 |
4.5.3 加载方案 |
4.5.4 试验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4.6.1 工艺流程及关键问题研究 |
4.6.2 加载试验结论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拆除阶段受力安全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钢管混凝土拱桥简介 |
1.2.1 钢管混凝土拱桥发展 |
1.2.2 钢管混凝土拱桥构造及特点 |
1.3 桥梁拆除方法简介 |
1.3.1 国内外桥梁拆除方法的发展 |
1.3.2 桥梁拆除的决定性因素 |
1.4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2 钢管混凝土拱桥分析理论 |
2.1 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基本工作性能 |
2.2 钢管混凝土拱桥施工阶段分析 |
2.2.1 施工阶段受力分析方法 |
2.2.2 施工阶段模拟分析方法 |
2.3 有限单元法在桥梁施工模拟中的应用 |
2.3.1 有限单元法理论概述 |
2.3.2 线性有限单元法基本理论 |
2.3.3 应用有限元法分析桥梁结构的步骤 |
2.4 本章小结 |
3 依兰牡丹江大桥拆除方案及有限元模拟分析 |
3.1 依兰牡丹江大桥概况 |
3.2 拆除方案的拟定 |
3.2.1 拆除方案制定基本原则 |
3.2.2 拆除方案制定 |
3.3 有限元模型模拟分析 |
3.3.1 有限模型的建立过程 |
3.3.2 拆除阶段有限元模拟分析 |
3.4 理论计算结果分析 |
3.4.1 拱肋变位及拱脚转角计算结果分析 |
3.4.2 应力计算结果分析 |
3.4.3 拱脚水平推力计算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依兰牡丹江大桥拆除施工监控 |
4.1 桥梁施工监控的发展与现状 |
4.2 依兰牡丹江大桥拆除施工监控方法与监控体系的建立 |
4.3 依兰牡丹江大桥拆除施工监控内容 |
4.4 监测结果 |
4.4.1 拱肋测点监测结果 |
4.4.2 拱脚转角监测结果 |
4.4.3 4#墩、5#墩变位监测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拆除过程中拱肋受力安全性能分析 |
5.1 拱肋受力安全性能分析 |
5.2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钢管混凝土拱桥维修与养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国内外桥梁养护维修研究现状 |
1.2.1 桥梁养护维修意义 |
1.2.2 国外桥梁养护维修研究概述 |
1.2.3 国内桥梁养护维修现状 |
1.2.4 开展钢管混凝土拱桥养护维修研究的意义 |
1.3 项目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
1.3.1 项目来源 |
1.3.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钢管混凝土拱桥典型病害及成因分析 |
2.1 钢管混凝土拱桥的构造 |
2.2 拱肋典型病害及成因分析 |
2.2.1 管内混凝土脱空 |
2.2.2 钢管锈蚀、钢管涂层损坏 |
2.2.3 焊缝质量差、开裂、锈蚀 |
2.2.4 钢管局部变形 |
2.2.5 主拱外包混凝土开裂 |
2.2.6 拱轴线变形 |
2.3 吊杆典型病害及原因分析 |
2.3.1 吊杆防护套破损 |
2.3.2 防护罩病害 |
2.3.3 锚具破损 |
2.3.4 吊杆破损 |
2.3.5 吊杆力不均匀性 |
2.3.6 短吊杆 |
2.3.7 吊杆扭曲 |
2.3.8 吊杆横梁锚垫板下混凝土周围开裂 |
2.4 系杆典型病害及原因分析 |
2.4.1 病害形式 |
2.4.2 原因 |
2.5 桥面系典型病害及原因分析 |
2.5.1 吊杆/立柱横梁病害 |
2.5.2 桥道纵梁 |
2.5.3 桥面铺装 |
2.5.4 伸缩装置 |
2.5.5 人行道、栏杆、防撞护栏及排水设施 |
2.6 桥梁振动病害 |
2.6.1 病害形式 |
2.6.2 病害原因 |
2.7 下部结构典型病害及原因分析 |
2.7.1 拱座病害及原因分析 |
2.7.2 支座典型病害及原因分析 |
2.7.3 墩台典型病害及原因分析 |
2.7.4 基础病害及原因分析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钢管混凝土拱桥病害检测及判别 |
3.1 检查方法 |
3.1.1 经常性检查 |
3.1.2 定期检查 |
3.1.3 特殊检查 |
3.2 检测方法 |
3.2.1 外观检测方法 |
3.2.2 钢管混凝土脱空检测方法 |
3.2.3 混凝土检测方法 |
3.2.4 吊杆索力检测方法 |
3.2.5 钢管、吊杆锈蚀检测方法 |
3.2.6 桥面平整度检测方法 |
3.2.7 拱轴线形检测方法 |
3.2.8 特殊检测方法 |
3.3 钢管混凝土拱桥常见病害判别细则 |
3.3.1 钢管混凝土拱肋病害判别细则 |
3.3.2 吊杆常见病害判别细则 |
3.3.3 桥面系常见病害判别细则 |
3.3.4 下部结构常见病害判别细则 |
3.4 技术状况评定 |
3.4.1 一般评定 |
3.4.2 适应性评定 |
3.4.3 评定结果处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管混凝土拱桥养护与维修 |
4.1 养护与维修的工作内容 |
4.2 养护与维修工作的分类 |
4.3 上部结构的养护与维修 |
4.3.1 拱肋的养护与维修 |
4.3.2 系杆体系的养护与维修 |
4.3.3 吊杆系统的养护与维修 |
4.4 下部结构的养护与维修 |
4.4.1 基础的养护与维修 |
4.4.2 拱座的养护 |
4.4.3 桥墩的养护 |
4.4.4 拱座及桥墩的维修加固 |
4.4.5 支座的养护 |
4.5 桥面系的养护与维修 |
4.5.1 桥面铺装 |
4.5.2 伸缩装置 |
4.5.3 排水设施 |
4.5.4 人行道、栏杆、护栏及灯柱 |
4.5.5 交通标志及其它附属设施 |
4.6 振动病害的养护维修 |
4.7 浙江三门健跳大桥养护措施建议 |
4.8 新建钢管混凝土拱桥设计建议 |
4.8.1 桥型的设计建议 |
4.8.2 桥道系的设计建议 |
4.8.3 吊杆防护层的设计建议 |
4.8.4 吊杆的设计建议 |
4.8.5 钢管管径和壁厚的设计建议 |
4.8.6 外法兰盘优于内法兰盘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钢管混凝土拱桥构件更换与拆除 |
5.1 构件的更换 |
5.1.1 系(吊)杆更换的关键问题 |
5.1.2 系杆的更换 |
5.1.3 吊杆的更换 |
5.1.4 支座的更换 |
5.2 钢管混凝土拱桥拆除实例 |
5.2.1 拆桥的依据与控制原则 |
5.2.2 工程概况 |
5.2.3 项目病理检测分析结论 |
5.2.4 缆索吊装系统的布设 |
5.2.5 桥梁拆除的过程 |
5.2.6 拱肋的拆除控制要点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9)钢管混凝土拱桥病害分析及改造加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钢管混凝土拱桥的主要病害形式 |
1.3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
第2章 依兰牡丹江大桥静动力分析 |
2.1 钢管混凝土拱桥构造 |
2.2 静力计算 |
2.3 结构动力特性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病害分析 |
3.1 桥梁外观检查 |
3.1.1 检查的目的和内容 |
3.1.2 拱肋检查 |
3.1.2 吊杆检查 |
3.1.3 桥面系检查 |
3.1.4 主跨墩台检查 |
3.1.5 附属构件检查 |
3.2 静力荷载试验 |
3.2.1 测试的目的和内容 |
3.2.2 控制断面的选取及测点布置 |
3.2.3 加载方案 |
3.2.4 加载结果及分析 |
3.3 动力荷载试验 |
3.3.1 试验目的和内容 |
3.3.2 试验方案 |
3.3.3 结构的自振频率 |
3.3.4 桥面系振型 |
3.3.5 跑车时拱肋和桥面系的动力响应 |
3.3.6 桥梁运营时车辆过桥引起的结构动力反应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桥梁动力工作性能改造 |
4.1 改造方案 |
4.2 各改造方案的动力特性分析 |
4.3 改造方案比选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桥梁改造加固后检测 |
5.1 改造后桥梁动力响应测试方案 |
5.2 改造后桥梁动力响应测试及分析 |
5.3 试验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日照温度效应理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钢管混凝土拱桥温度效应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钢管混凝土拱桥温度场参数及分析 |
2.1 温度荷载的分类及特点 |
2.2 桥梁结构与外界的热交换作用 |
2.3 太阳辐射日过程 |
2.4 辐射热交换 |
2.5 边界条件的建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热传导和热力学有限元研究 |
3.1 热传导基本理论和方程 |
3.2 温度场问题的有限元法 |
3.3 热应力基本理论和方程 |
3.4 温度应力平面问题 |
3.5 用极坐标求解温度应力平面问题 |
3.6 温度应力问题的有限元法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管混凝土拱桥吊装中温度荷载效应研究 |
4.1 引言 |
4.2 整体温变作用对拱肋状态的影响分析 |
4.3 非线性温度场的数值模拟及现场试验 |
4.4 温度应力计算 |
4.5 钢管拱肋吊装阶段温度场的研究及应用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钢管混凝土拱肋施工过程截面温度特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混凝土水化热计算模型 |
5.3 现场试验方案 |
5.4 温度场的有限元计算参数 |
5.5 试验监测数据及数值模拟 |
5.6 混凝土水化过程截面温度场参数影响分析 |
5.7 钢管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温度应力 |
5.8 考虑日照作用下钢管混凝上的温度场及应力分析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温度荷载对钢管混凝土拱桥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
6.1 引言 |
6.2 钢管混凝土拱肋计算合拢温度的确定 |
6.3 钢管混凝土拱肋成桥温度场的确定 |
6.4 钢管混凝土拱桥均匀温度效应分析 |
6.5 钢管混凝土拱桥梯度温度效应分析 |
6.6 温度荷载对钢管混凝土拱桥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依兰牡丹江大桥拱肋安装冬季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 [1]钢管混凝土肋拱桥稳定性分析[D]. 邓艳. 西华大学, 2021(02)
- [2]特大跨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立柱构造研究[D]. 李康.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3]中承式钢管砼拱桥钢混结合梁桥道系施工与力学行为研究[D]. 任运豪.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4]多跨钢管混凝土拱桥动静力性能整治研究[D]. 陶东阳.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5)
- [5]大跨度铁路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施工阶段结构与支架受力特性分析[D]. 张晓珂.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9)
- [6]无纵梁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减振加固设计研究[D]. 杨莹莹.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7]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拆除阶段受力安全性能分析[D]. 康宇环. 东北林业大学, 2014(03)
- [8]钢管混凝土拱桥维修与养护技术研究[D]. 胡丽娟. 重庆交通大学, 2011(04)
- [9]钢管混凝土拱桥病害分析及改造加固研究[D]. 路巍. 长安大学, 2011(01)
- [10]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日照温度效应理论及应用研究[D]. 孙国富. 山东大学,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