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机磷农药生产工人心血管功能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骆璐[1](2021)在《药用植物多农残重金属的大样本检测及综合风险评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污染现象严重影响药材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针对规模化种植药用植物的污染状况,本研究旨在建立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系统的检测方法体系、风险评估体系、有害残留物标准及质量管控体系,提出保障药材质量及安全性的有效措施。方法1.药用植物农残的检测收集了 1771批次共182种大规模种植的药用植物样本,通过文献检索确定了药用植物中常检出的、禁用的、以及高毒的共136个农药残留,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对136种具有高毒和高检出率的农药进行检测,建立了药用植物的多残留农药检测体系。通过欧盟药典公式,计算出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计算其检出率及超标率。2.药用植物重金属的检测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对1773批次共86种药用植物中五种重金属镉(Cd)、铅(Pb)、砷(As)、汞(Hg)和铜(Cu)进行检测。根据20个国家和地区以及7个国际组织颁布的五种重金属的现有标准,分别计算重金属的检出率及超标率。3.药用植物农残的风险评估对于农残造成的健康风险,采用膳食风险评估区分由于农残暴露量升高而对健康构成的可接受或不可接受风险。应用危害商(HQ)和危害指数(HI)来量化急性、慢性以及药用植物农残的累积暴露风险;采用风险安全序数,通过风险等级评分对农药和药材的风险等级进行分类和排序。通过将农药毒性、农药摄入量和可检测残留水平的相应分值进行计算,得到农药的风险等级得分(S)和药材的风险指数(RI)。此外,首次建立了针对药用植物农残的健康影响评估体系,将致癌和非致癌风险与疾病发病率相关联。对药用植物农药残留引起的患者摄入量以及相关癌症和非癌症聚集效应进行量化,并将两者合并成患者健康影响得分(IS),用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表示。4.药用植物重金属的风险评估对于重金属造成的健康风险,采用膳食风险评估、非癌症风险评估和癌症风险评估探讨药用植物中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膳食风险评估计算出每日预估重金属摄入量(EDI)与各金属的每日可接受摄入量(PTDI)比较;非癌症风险分别计算了每种药材中各金属的非癌症危害商(HQ)及每种药材的总非致癌危害指数(HI);同时计算了每种药材中三种明确癌症风险金属的癌症风险值(CR),与癌症强度因子(CSF)比较,并计算了每种药材的总癌症风险值。结果1.药用植物农残检出及超标情况农残的总检出率为88.03%(1559批次),超标率为59.01%(1045批次)。根据欧盟(EU)、美国(US)和中国的相关规定,共检出35种禁用农药。在至少42.97%的样品(761批次)中检测到35种禁用农药,其中速灭磷和总DDT分别的检出率分别为 24.20%(LC/MS-MS,242/1000)和 13.10%(GC/MS-MS,101/771)。此外,8种禁用农药的浓度水平比欧盟标准高出500倍以上。菊花中检出农药37种(超标8种,禁用7种),其次是山楂(29种)和益智(27种)。农药在根茎及根茎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48.62%,n=1559),在花类药材中检出率最低(5.77%,n=1559)。风险最高的农药属于有机磷杀虫剂,杀虫剂(45.42%,n=6387)和杀菌剂(33.69%,n=6387)检出率最高。2.药用植物农残风险评估根据农残的膳食风险评估结果,10种药材的急性风险为不可接受风险(HIa>1),包括山楂(HIa=12.09),花椒(HIa=11.54),枸杞子(HIa=1.86),和苦地丁(HIa=1.48)等。23种药用植物的慢性风险为不可接受风险(HIc>1),包括山楂(HIc=6.62),肉豆蔻(HIc=3.51),和花椒(HIc=3.38)等。山楂和花椒的急慢性风险(HQa和HQc)及急慢性累积风险(HIa和HIc)最高,而禁用农药呋喃丹和速灭磷在膳食暴露风险评估中危害商最高。此外,果实和种子类药材显示出最高的膳食暴露风险。在风险安全序数评估中,山楂、枸杞子、金银花和蒲公英中检测到的3-羟基呋喃丹和对溴磷的风险等级得分(S=140)最高。而药用植物山楂的危害指数最高(RI=1925),其次是石斛(RI=1315)和防风(RI=1144)。此外,根据Spearman相关系数,农药残留(p=0.783)对风险排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农药毒性(p=0.691),草药摄入量(p=0.370)最小。根据健康影响评估结果,药材薏苡仁(min ISh=3945.40 μDALY·person-1,mean ISh=972.07 μDALY.person-1)和川明参(ISh=4287.78μDALY·person-1)调整伤残年数最高,而薏苡仁o,p’-DDT(ISi,h=2729.58 μDALY·person-1),及川明参中的 o,p’-DDT(mean ISi,h=2837.91 μDALY·person-1,max ISi,h=3682.78μDALY·person-1)风险最高。综合三种风险评估方法,总滴滴涕、呋喃丹,和速灭磷被确认为是最具风险隐患的杀虫剂。其除具有肾毒性和肝毒性外,还具有致癌、遗传毒性、神经毒性和生殖毒性等。且山楂为代表的果实类药材的农残问题需要特别关注。3.药用植物重金属检出及超标情况所有样品均检测到了重金属,总计30.51%(541)的样品中至少有一种重金属超过中国药典(2020版)标准,433个样品检测出一种超标金属,75个样品检测出两种超标金属,24个样品检测出种3超标金属,9个样品检测出4种超限金属。五种重金属的超标率依次为Pb(102,5.75%)>Cd(88,4.96%)>As(74,4.17%)>Hg(67,3.78%)>Cu(31,1.75%)。Hg在菊花中检出的最高浓度超标66.17倍,Pb在桔梗中检出的最高浓度超标9.02倍。叶及皮类药用植物的超标率为9.68%,果实及种子类的超标率为16.13%,全草及其它类的超标率为41.94%,根及根茎类药材的超标率为19.35%。重金属在果实和种子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而在全草类药材的超标率最高。重金属Pb的超标率最高,其次是Cd 和 As。4.药用植物重金属风险评估根据重金属的膳食风险评估,共有25种(29.07%)草药(n=86)存在不可接受的风险,其中9种以果实及种子入药,5种为花类,3种为根茎类,2种为叶及皮质类。7种草药中Pb、5种草药中的Cd、4种草药中的Hg和3种草药中As的最大估计日摄入量(EDI)超过了相应的暂定允许日摄入量(PTDI)。车前草的非癌症风险最高(HI=11.47),而穿心莲的癌症风险最高(CR=5.27E-09)。重金属As在草药中显示出最高的非癌症(HQ=9.95)和癌症风险(CR=4.48E-09)。结论农药在根茎及根茎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在花类药材中检出率最低,以山楂为代表的果实类药材的农残风险最高。重金属在果实和种子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而在全草类药材的超标率最高。风险最高的农药属于有机磷杀虫剂,总滴滴涕、呋喃丹,和速灭磷被确认为是最具风险隐患的杀虫剂。重金属As在草药中显示出最高的非癌症和癌症风险。本研究是时空尺度大规模的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检测及风险评估,为标准制定、药用植物规模化生产管理体系的建立及质量监管提供了数据支撑及依据。
刘洪翠[2](2020)在《斑马鱼模型评价溴氰菊酯的潜在健康风险 ——毒性靶器官及其毒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溴氰菊酯(Deltamethrin,DTM)是目前杀虫活性最高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之一,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储粮害虫防治中。本论文开发了农药靶器官毒性鉴定和系统评价的系列模型,确定了DTM对斑马鱼的直接损伤靶器官和间接损伤靶器官,并初步探索了DTM诱发直接靶器官损伤的分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DTM对斑马鱼的主要毒性靶器官包括神经系统、脊索、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和肝肾脏系统。其中神经系统、脊索和免疫系统为直接靶器官,心血管系统,肝肾脏系统和鳔为间接靶器官。(2)神经系统是DTM的主要和首要毒性靶器官。神经毒性主要表现为自主运动先增加后减少,反应和逃避能力下降(甚至消失),肌肉抽搐/痉挛以及“癫痫样”瞬时快速行为异常,总运动量和快速运动量增加,光反应能力下降,“黑暗-光照”周期中的游动节律和速度模式异常,神经细胞凋亡以及脑部组织学改变,以上毒性效应均呈现明显的浓度依赖性。(3)DTM直接诱发斑马鱼脊索损伤,并呈现浓度相关性;脊索损伤进一步加重了神经毒性反应,这可能是一直以来发现的DTM对鱼高毒,对人和哺乳动物低毒的主要原因。在相同DTM浓度暴露下,斑马鱼胚胎神经系统比脊索反应更加敏感。(4)DTM诱发的免疫系统异常表现为低浓度(最大无毒性作用浓度)免疫激活(保护)作用,高浓度免疫抑制(损伤作用)。其中免疫抑制作用表现为免疫细胞形成抑制(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T/B细胞)和免疫功能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白细胞呼吸爆发功能,以及斑马鱼宿主抵抗力),并伴随诱发体内ROS产生和肠壁黏膜组织细胞病理学改变。(5)DTM诱发的心血管毒性、肝肾脏毒性和鳔损伤主要发生于濒死和致死浓度,且发生于神经毒性之后,为继发性毒性。心血管毒性主要表现为心动过缓,心包水肿、SV-BA间距增加、血流动力学改变,体内红细胞数量减少以及心脏组织学改变。肝脏毒性表现为肝脏轻度变性和萎缩以及卵黄囊吸收延迟。肾脏毒性表现为肾性水肿和肾小球滤过功能抑制。鳔损伤主要表现为不发育或发育不完全。(6)整体斑马鱼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DTM诱发的差异表达基因(913个)主要参与激活斑马鱼免疫保护反应和蛋白质加工过程。前20位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定位分析显示DTM除了诱发斑马鱼神经系统和脊索损伤外,主要激活了斑马鱼体内代偿保护作用,表现为免疫保护作用(15个基因)、神经保护作用(3个)、神经系统乳酸供能(1个)和体内供氧(1个)增加等。(7)DTM诱发脊索损伤的初步分子机制主要通过上调Ⅱ型胶原蛋白分泌相关基因和下调Ⅱ型胶原蛋白交联关键酶赖氨酰氧化酶基因的表达,干扰了Ⅱ型胶原蛋白的运输/分泌和交联过程,导致非交联状态Ⅱ型胶原蛋白在斑马鱼脊索位置聚集,破坏了脊索细胞外基质的稳定性和生物学功能。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斑马鱼活体开发了农药靶器官毒性鉴定和评价的系列模型,并初步证实了斑马鱼在农药人体健康风险评价中应用的可行性,为农药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崔玥[3](2020)在《重组人血清对氧磷酶1基因亚型同工酶防治有机磷中毒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有机磷类杀虫剂是农业生产中一种常见的农资。因其价低易得,效果显着,在世界范围内的农业生产中被广泛的应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有机磷的发明和使用,对保证世界各国的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和有机磷相关的生产、运输和应用中,由于意外沾染和不当使用而造成的急慢性中毒时有发生。在一些以农业为主的不发达国家中,与有机磷相关的中毒案例甚至占据了自杀死亡案例的第一位。而且,在海湾战争、恐怖主义等事件的相关报导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诸如沙林、索曼、VX(propylamine ethyl methylthiophosphonate)等有机磷类神经毒剂的描述。有统计,全球每年因有机磷中毒和死亡的人数多达数百万。我国是农业大国,有机磷杀虫剂的使用仍然非常广泛。全国范围内,每年都有大量的各种原因所致的有机磷中毒的案例。因此,为了社会民生和国防安全的需要,有机磷中毒的解毒研究显得非常迫切。1953年,研究者发现人体内天然存在一种可以水解对氧磷的磷酸酯酶类,故命名对氧磷酶1(Paraoxonase PON1)。因其还具有在体内外对多种有机磷类化合物进行高效、无毒的水解作用,故而引起了相关研究的广泛关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PON1存在于多种哺乳动物体内,在肝、血、肾、脑等组织中均有分布。PON1在体内主要与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结合,其构成的复合物既可以保护组织细胞免受毒素的侵害,也可防止低密度脂蛋白的过氧化[1]。PON1是一种广谱的非专一性酯酶,可以水解芳香羧酸酯、有机磷酸酯以及氨基甲酸酯等多种化合物。研究表明,芳香羧酸酯是PON1的最适底物,PON1命名源于其能够水解有机磷酸酯的特殊毒理学意义。而且大量的研究还发现,PON1对某些有机磷类神经毒剂如索曼、沙林、塔崩和VX等也有着高效、无毒的水解作用,在有机磷中毒治疗的相关研究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尽管人体内天然存在着PON1,但不同种族以及不同个体之间的PON1的活性差异比较大。个体间的PON1的活性差异甚至高达10-40倍。研究表明,这种表型的活性差异是由它的基因多态性所决定的。PON1的基因中存在的多态性位点多达几十个,但多为无意义的内含子。作为决定基因表型的外显子中,目前研究比较明确的PON1基因编码区的多态性位点有两个,即Leu55/Met(L55M)和Gln192/Arg(Q192R)。这两个位点的多态性非常显着的影响了体内的PON 1的浓度水平和对有机磷类化合物的催化水解效率[14-18]。而且不同的基因亚型PON1的还具有不同的底物特异性。其中,PON1的R亚型个体对于敌敌畏、毒死蜱、对氧磷的中毒易感性低于Q型,而PON1的Q亚型个体对于二嗪农、沙林的易感性低于R型。这也就是说,PON1的192位点多态的亚型同工酶对于不同的有机磷毒物的水解效果存在着差异,甚至完全相反[2]。在前期的实验中,我们曾经通过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获得重组的PON1。但是,原核细胞表达真核基因存在着缺乏翻译后修饰的缺陷,有可能使表达的蛋白因分子结构的部分缺失,造成酶活性的降低甚至丧失。而且,原核细胞所表达的蛋白分子容易大量聚合形成包涵体,会显着的影响最终的蛋白产量,极大的制约了后续的相关研究。Bac-to-Bac是一种昆虫细胞杆状病毒蛋白表达体系,可以很好的表达真核细胞基因,满足翻译后糖基化、磷酸化等需求,使得表达的蛋白在结构和功能上更接近天然蛋白。而且由于其可悬浮培养的特点,可以很好的保证产量的需求。因此本实验研究拟通过基因重组的方法,利用杆状病毒介导人PON1基因192位点多态的R/Q亚型基因转染给昆虫细胞,大量表达和获取活性强、产量高的重组人对氧磷酶1的R/Q192单基因亚型,并对其进行脱糖基化的相关研究,探索翻译后修饰对于PON1活性的影响。同时,对于不同基因亚型的PON1的解毒机制进行更有区别性和针对性的深入研究。研究方法:1、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制备和鉴定rhPON1的R/Q亚型同工酶。通过Gene Bank确定人血清对氧磷酶基因192位点多态的两种基因亚型(R/Q),并进行有利基因转染的适度改造,使用全基因合成仪生成目标的亚型基因序列。将hPON1的(R/Q)基因亚型与载体pBacPAK8连接获得阳性表达载体。通过pBacPAK8质粒将目标基因转化至感受态的E.coli JM109细胞中,在JM109细胞内进行转座而得到含有rhPON1R192和rhPON1Q192基因亚型的杆粒DNA(Bacmid DNA)。通过多次培养,获得高滴度的杆粒病毒株。将高滴度的杆粒病毒株转染给IPLB-SF21细胞进行悬浮培养,大量获取rhPON1R192和rhPON1Q192基因亚型蛋白。对Western Blot检测正确的蛋白,进行钴琼脂糖层析柱亲和层析纯化。对于获取的纯化的目标蛋白,通过分光光度法检测和比较其酶活性,评价Bac-to-Bac的表达效果。2、研究脱糖基化对于rhPON1R/Q192亚型同工酶的有机磷酸酯酶活性的影响。使用内切糖苷酶Endo F2对rhPON1R192、rhPON1Q192和混合人血清PON1(hPON1mix)进行脱糖基化反应。选取有机磷农药:对氧磷、毒死蜱、二嗪农和三硫磷为底物分成四组,研究脱糖基化前后,rhPON1R/Q192和hPON1mix对这几种底物的体外水解活性的变化,并比较三者对于不同有机磷底物的水解活性的差异。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和比较rhPON1R/Q192和hPON1mix在脱糖基化前后,分子结构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差异,探讨糖基化如何对hPON1R/Q192的底物特异性产生影响。3.研究rhPON1的R/Q亚型同工酶对于有机磷染毒大鼠的中枢神经的保护作用研究。将Wistar大鼠108只随机分成对照组、毒死蜱染毒组、二嗪农染毒组和三硫磷染毒组。各组按照治疗的方案分成空白治疗亚组、rhPON1R192治疗亚组和rhPON1Q192治疗亚组,每个亚组9只大鼠。所有大鼠均采用灌胃染毒建立动物模型。各亚组中,按照毒物的1.5倍半数致死量(1.5×LD50)予以染毒。其中,对于rhPON1R192治疗亚组和rhPON1Q192治疗亚组,在染毒后1分钟内按照10U/kg的剂量分别予以尾静脉注射rhPON1R192和rhPON1Q192进行解毒。连续观察和记录各组大鼠的中毒症状出现的时间和程度,包括流涎时间、全身肌肉颤动时间、明显呼吸困难时间、肌力评分、死亡时间和死亡率等指标。连续观察12小时后,设定为实验终点。所有大鼠均采用断颈处死,即刻采血清和脑组织标本。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和比较染毒组和治疗组血清和脑组织的胆碱酯酶的活性变化;利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和比较染毒组和治疗组中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细胞及细胞核超微结构变化;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和比较染毒组和治疗组中脑组织海马区的胆碱酯酶的表达情况,比较不同的PON1基因亚型同工酶对于不同有机磷毒物的底物特异性的差异,研究导致这种底物特异性的相关因素,进而找到对不同有机磷毒物进行高效水解的PON1基因亚型同工酶。结果:1、使用昆虫杆状病毒蛋白表达体系成功的大量表达PON1R/Q192基因亚型同工酶,并获得高度纯化的目标蛋白。通过杆状病毒介导PON1R/Q192基因亚型给昆虫细胞,成功表达PON1的192位点基因多态的两种亚型同工酶。采用Western-Blot检测分析确定是目标蛋白,分子量约43KD。而后对获取的蛋白进行钴琼脂糖亲和层析纯化。以对氧磷为底物,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rhPON1R/Q192的有机磷酸酯酶活性。经测定,rhPON1R192的酶活性达到152.5U/mL,产量达到了8.5%,纯化达435倍;而rhPON1Q192的酶活性也达到了74.1U/m L,酶产量更是达到了12.5%,纯化达597倍。重组酶蛋白具有人血清对氧磷酶的生物学活性。2、经检测发现,脱糖基化对于rhPON1的R/Q亚型同工酶的活性有一定的影响。(1)我们发现在脱糖基化前,相同剂量的rhPON1R/Q192与hPON1mix对于不同的有机磷如毒死蜱、二嗪农、三硫磷等机磷农药表现出的水解活性并不一致,对毒死蜱的水解活性呈rhPON1R192>hPON1mix>rhPON1Q192;而对于二嗪农的水解活性呈rhPON1R192<hPON1mix<rhPON1Q192;对于三硫磷来说,rhPON1R192、rhPON1Q192和hPON1mix的水解效果均不好。(2)我们发现,在使用内切糖苷酶Endo F2对rhPON1R/Q192和hPON1mix进行脱糖基化反应后,rhPON1R/Q192和hPON1mix对于多种有机磷毒物的水解活性均出现了明显下降,底物特异性降低。(3)在对这两种亚型进行Western Blot实验后。我们发现,脱糖基化后的rhPON1R/Q192和hPON1mix的分子量均有降低,降低的程度相近。3、rhPON1R/Q192亚型同工酶对于不同有机磷染毒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具有差异。治疗亚组的大鼠一般状态好于对照组。治疗亚组的大鼠出现流涎、全身肌肉颤动、明显呼吸困难的时间,以及肌力评分达到3分的时间,与空白治疗亚组相比均发生延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rhPON1R192治疗亚组中:毒死蜱染毒组的中毒症状弱于二嗪农和三硫磷染毒组,而在rhPON1Q192治疗亚组,二嗪农染毒组的中毒症状弱于毒死蜱和三硫磷染毒组。三硫磷染毒组的中毒症状最重。各治疗亚组中大鼠的血清和脑组织的胆碱酯酶活性均高于空白治疗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各治疗亚组中脑组织海马区的胆碱酯酶表达水平高于对应的空白治疗组。在rhPON1R192治疗的各亚组中,毒死蜱染毒组的各项关于胆碱酯酶检测结果,均好于二嗪农和三硫磷染毒组;在rhPON1Q192治疗的各亚组中,二嗪磷染毒组的各项关于胆碱酯酶检测结果,均好于毒死蜱和三硫磷染毒组;三硫磷染毒组的各项检测结果最差。于光镜下观察发现,各染毒组的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细胞出现异染色质,细胞呈空泡表现,甚至有细胞发生坏死,细胞带结构断裂、消失。电镜下可见神经元细胞的核膜出现切迹、模糊,核仁浓染边集,核糖体减少。而治疗各组的神经元细胞损伤程度均较轻。其中rhPON1R192治疗的各亚组中,毒死蜱染毒组的脑细胞损伤程度最小,明显好于二嗪农和三硫磷染毒组,而rhPON1Q192治疗的各亚组中,二嗪农染毒组的脑细胞损伤程度最小,明显好于毒死蜱和三硫磷染毒组。各治疗亚组中,三硫磷染毒组的脑细胞损伤程度最重,接近于空白治疗亚组。结论:1、通过昆虫杆状病毒蛋白表达体系可以大量表达生成高活性的rhPON1R/Q192同工酶。所生产的rhPON1R/Q192同工酶具有与人血清对氧磷酶1(hPON 1)相似的酶学活性特点,即以对氧磷为底物,rhPON1R192的活性高于rhPON1Q192,这种活性的差异同人群中的基因多态性分布一致,产生的原因可能与酶的分子结构有关。2、糖基化对于保持对氧磷酶的活性具有重要的作用。脱糖基化前,重组的hPON1R/Q192和天然的hPON1表现出一致的底物特异性。脱糖基化后,重组型和天然型的对氧磷酶的分子量出现了一致性的下降,而且活性也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这种活性的下降并不因底物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底物的特异性降低。3、PON1对P-O键的水解效果好于P-S键。这可能是由于P-S键相较于P-O键更牢固,使得含有P-S键的有机磷化合物更不易被PON1水解。4、rhPON1R/Q192对于不同的有机磷农药染毒大鼠的脑神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通过减轻有机磷毒物对血清和脑组织的胆碱酯酶的抑制,起到保护中枢神经的作用。对于不同的有机磷农药中毒,rhPON1R/Q192的治疗效果存在明显的差异。
郭亚男[4](2020)在《20世纪60-8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农业迎来了“农药的黄金时代”,(1)农场主们认为化学制品是他们控制害虫的主要手段,农药被肆无忌惮的大量使用。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最大的农业生产州,以剧毒化学农药为核心,使用大量农药来维持农业的高产,然而农药的大量使用对消费者的身体和环境造成了巨大危害。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社会尤其是一些科学家意识到了农药使用的严重危害,呼吁对使用农药造成的污染进行治理。到了七十年代,要求对农药污染进行治理的呼声日益高涨并在八十年代达到高潮。本文选取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这一典型问题进行研究,以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过程产生的争议作为叙述脉络,追溯加利福尼亚州农药使用的背景,治理农药污染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历程,评析农药污染治理取得的成效,最后探讨和评估加利福尼亚州治理农药污染的历史影响。本文将农药监管史、各方因此产生的争议与相关法律联系起来,全面阐述了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在美国的地位及其影响。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陈述了选取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作为研究对象的缘由,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的相关学术研究回顾及研究价值。第一部分考察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的背景,加利福尼亚州农药使用历史及其导致的环境问题,农药对人体的危害,公众、工会和环保组织要求治理农药污染的呼声,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对美国环境保护运动的影响。第二部分考察加利福尼亚州治理农药污染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及其派别,包括倡导改革的主要代表人物及环保组织,不同利益集团围绕加利福尼亚州农药使用产生的争议,加利福尼亚州治理农药污染问题取得的成效。考察了抵制种植者使用农药、限制某些农药使用所采取的具体实践,包括塞萨尔?埃斯特拉达?查韦斯及其领导的联合农场工人协会共同组织的“葡萄抵制运动”,农药事件带来的技术革新和《有毒空气污染物法》及《安全饮用水和有毒物质接触法》的通过。第三部分对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问题进行了评价,分析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产生的影响。认为农药监管机构与体制的完善改善了加利福尼亚州人的生活质量并且降低了农药使用带来的风险;多项农药法案的通过推动了美国其他州对农药的使用进行管理;对技术革新的促进,形成了新型农业生产模式,推进了环保组织与农场工人的合作。文章最后对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对农药的使用与环境处理问题提供的借鉴意义进行概括性的小结,并从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这一个案中得出一些一般性认识。
薛敏[5](2019)在《有机磷类农药暴露与作业者健康状况的关联性研究 ——基于蔬菜大棚纵向数据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银川市郊蔬菜大棚有机磷农药蔬菜、土壤的农药残留情况,研究有机磷类农药暴露与作业者健康状况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郊大棚种植区的和顺、五渡桥、银河、茂盛四个村为研究地点,每年从四个大棚种植村分别随机选择一个非重复的居民小组,每年最终纳入360名大棚作业者,三年共计1080人,同时用GC-MS方法对棚内采集的样品进行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采用SAS9.4软件对资料进行一般性统计和广义估计方程(Generalized Estimate,GEE)的分析,检验显着性水平为a=0.05。结果(1)蔬菜大棚有机磷类农药残留情况:2015-2017年均选择以下六种有机磷农药作为研究对象,包括灭线磷、乙拌磷、甲基对硫磷、杀螟硫磷、马拉硫磷、毒死蜱。蔬菜样品残留情况:2015年检出5种,超标3种;2016年检出6种,超标6种;2017年检出5种,超标3种。具体情况如下,2015年中马拉硫磷,2017年中乙拌磷未检出,其他农药在各年份均有检出,其中灭线磷、甲基对硫磷三年中均存在超标现象,2016年两种农药超标率达到100%,2017年甲基对硫磷超标率为100%,2016年杀瞑硫磷超标率为97.8%、马拉硫磷超标率为89.1%。土壤样品残留情况:2015年检出6种,2016年检出6种,2017年检出4种,具体情况如下,除灭线磷、乙拌磷在2017年未检出,其余农药在各年份均有检出,其中2015年乙拌磷、甲基对硫磷、马拉硫磷、毒死蜱检出率较低,分别为6.9%、3.9%、14.2%、11.9%,灭线磷检出率为85.8%,2016-2017年各农药检出率均较高,甲基对硫磷、马拉硫磷、毒死蜱达到100%。(2)问卷调查结果:三年统计结果显示,大棚种植人群中男性偏多,年龄主要集中在3050岁之间,所占比例分别为61.7%、60%、61.9%,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未接受教育、小学、初中,分别占93.6%、92.8%、95.3%,一天可以吃三顿饭的人居多,分别占59.7%、61%、55.8%,大多数人能保证吃早餐;大棚种植方面,种植1-2个大棚的人数居多,分别为225人(62.5%)、241人(67%)、277人(76.9%),2015、2016年大棚种植时间多数小于5年,分别为209(58.1%)、188(52.2%),2017年主要集中在5-10年,占47.5%;三年中大棚作业者工作时间多数大于300天,分别占52.8%、58.3%、56.7%;三年中除个别人不食用自家蔬菜,其余均食用;农药使用及防护方面,2015-2017年中,经常亲自喷洒农药的人群占多数,分别为261人(72.5%)、286人(79.4%)、261人(72.5%),喷药频率小于7天的人数分别占72.8%、58.9%、72.8%,大于50%的人喷药时长为1小时,2015、2017年使用防护口罩的人数最多,2016年不使用任何防护工具的人占46.4%。(3)有机磷农药与健康的关系: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蔬菜、土壤有机磷农药残留水平(四分位间距组)与作业者刺激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的关系。刺激症状,喷药后洗澡的时间、喷药后换衣服的时间、喷药过程中穿防护鞋、棚中不经常保持站立姿势可以增加出现身体刺激症状的风险。土壤中灭线磷、乙拌磷、甲基对硫磷、马拉硫磷,蔬菜中马拉硫磷与身体出现刺激症状风险度提升有关。心血管系统,睡眠质量、喷药中没有检查泄露、喷药方式与出现心血管症状风险性提升有关,土壤中的甲基对硫磷、杀螟硫磷与心血管系统症状发生关联性虽无统计学意义,但Q2到Q4出现心血管系统症状的风险逐步增加,土壤中乙拌磷、马拉硫磷、蔬菜中灭线磷与心血管症状发生密切关联。神经系统,睡眠质量、年龄、聊天、性别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风险性提升有关,土壤中的甲基对硫磷、杀螟硫磷、马拉硫磷、毒死蜱,蔬菜中的灭线磷、甲基对硫磷、杀螟硫磷、马拉硫磷、毒死蜱均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风险性提升有关。呼吸系统,种植年限、亲自喷洒农药的时间与出现呼吸系统症状的风险性提升有关,土壤中的乙拌磷、甲基对硫磷、杀螟硫磷、马拉硫磷、毒死蜱,蔬菜中的灭线磷、甲基对硫磷、杀螟硫磷、马拉硫磷、毒死蜱均与出现呼吸系统症状风险性提升有关。结论1.银川市郊大棚蔬菜、土壤存在农药残留情况,且残留量较高;蔬菜中,灭线磷、甲基对硫磷、杀螟硫磷、马拉硫磷检出率及超标率较高;土壤中,灭线磷、甲基对硫磷、杀螟硫磷、马拉硫磷、毒死蜱检出率较高。2.大棚作业者存在文化程度较低、接触农药时间长、自我防护意识较差、农药使用不规范的现象。3.蔬菜、土壤有机磷农药残留与大棚作业者身体刺激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相关。
李江平[6](2019)在《蔬菜大棚从业环境对健康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职业环境暴露对健康的影响已得到众多研究者的证实,而一定数量的农业从业者在农业行为过程中长期处于高危险因素的暴露,其对从业者的健康影响已受到卫生行政部门和学者们的关注。相比于其他农业从业人员,大棚从业者的生产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长期高温高湿的密闭环境以及无季节限制的作业时间和高频率的农药使用等容易导致有毒有害物质的累积暴露,同时结合高强度的体力劳作,作业环境对健康状况存在一定的影响,而蔬菜大棚从业者作为城市每日新鲜蔬菜供应链的基础,其健康状态和影响因素应当得到关注和重视。目的:根据研究对象的问卷调查信息和健康体检信息以及大棚蔬菜及棚内土壤农药残留检测信息,研究棚内作业环境暴露对蔬菜大棚从业者的健康影响,进而拟合环境暴露和健康的因果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等方法收集研究对象的作业环境暴露和健康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问卷调查部分研究对象来源于银川市郊的四个大棚蔬菜种植村,采用结构化的调查问卷于2015年到2017年进行连续三年的问卷调查,每年不重复的随机抽取对应村子的居民小组一个,将所有大棚从业者作为潜在的受访对象,在获得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采用面对面访谈的方法获取个人基本信息和从业情况以及健康状况等相关资料。问卷数据初步核查后录入Epidata数据库进行对比检查,然后采用多重填补方法对缺失值进行填补,依据棚内工作特征采用潜在类别分析将从业者聚类,并根据类别采用遗传倾向匹配得分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匹配为高低两暴露组,对匹配后自我报告系统性疾病进行差异性检验,将检验具有统计学显着性的疾病采用有向无环图法进行疾病致病因素的通路分析。第二:客观测量部分研究对象来源于问卷调查中的部分样本,在问卷调查过程中若从业者同意接受健康体检和棚内样本的采集则将其作为此部分的研究对象,健康体检工作由银川市国泰医院健康体检车和医生统一进行;棚内蔬菜和土壤的样品采集采用梅花布点法,其中蔬菜主要采集其食用部分,同时兼顾空间的上、中、下位置及蔬菜成熟情况,五个点共采集蔬菜约为0.5千克,土壤样本在采集前先将5cm的表皮土壤清除,采集5到15cm深度的土壤作为样本,每个点采样约0.2Kg,每棚采样总计约1Kg,采集后的样本于6小时之内送回实验室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农药残留和生理生化指标按照人棚一对一匹配后进行缺失数据的多重填补,填补后的数据采用断点回归的方法确定农药残留对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从而判定影响的因果效应。结果:研究结果分两部分展示,分别为问卷调查和客观测量指标,如下:第一:问卷调查部分共1368名大棚从业者完成问卷调查,根据棚内从业特点将其划分为两组,高暴露组和低暴露组,匹配后的数据显示高暴露组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病率为7.91%,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的患病率为15.56%,消化系统疾病患病率为21.43%,三种系统疾病的患病率显着高于低暴露组。棚内工作年限在心血管疾病的致病网络上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工作年限每增加一年,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提高7.6‰;混合农药使用频率高、喷洒过程中不检查器械是否漏药和低个人防护措施得分对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具有显着促进作用,分别可以提高13.56%,20.11%和42.62%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的发生;亲自喷洒农药比例是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原因,高比例亲自喷洒农药的从业者可提高14.90%的发生机率,较长的农药喷洒间隔可以降低消化系统疾病发生率,每延长一天喷洒农药即可降低消化系统疾病发生的1.21%。第二:客观测量部分影响机体生理生化指标的蔬菜农药残留数量较土壤农药残留多,同时一部分农药残留对指标的影响跳跃点较国家农药残留量的限值低;蔬菜农药残留中的氨基甲酸酯类对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的影响中克百威和甲萘威可有效降低LDL-C的含量,而仲丁威则可增加其含量;拟除虫菊酯类(氟氯氰和氯氰菊酯)可升高LDL-C在机体内的含量;而有机磷类农药残留(灭线磷)对LDL-C的影响则是抑制的。蔬菜农药残留的氨基甲酸酯类中的仲丁威对IgG(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的影响具有促进作用,而甲萘威对其则是抑制的;同样,灭线磷对IgG的影响是抑制的。蔬菜和土壤农药残留对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其中蔬菜中的氟氯氰可升高MCH的含量,而甲萘威、氰戊菊酯、灭线磷、马拉硫磷和毒死蜱则对MCH的影响是负向的;土壤中的速灭威对MCH的影响是抑制的,甲基对硫磷和杀螟硫磷对MCH的影响是积极的。结论:本文得到以下几点研究结论:⑴蔬菜大棚从业环境高暴露组的心血管系统疾病、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以及消化系统疾病的患病率高于低暴露组;⑵棚内工作环境对健康存在一定的影响,其中以心血管系统疾病、骨骼肌肉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为主,主要环境致病因素包括大棚从业年限、农药混配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得分以及防护意识等;⑶蔬菜农药残留可影响从业者的生理生化指标;⑷蔬菜和土壤农药残留均会影响MCH,可能会造成从业者贫血的发生;⑸部分农药残留对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点较国家农药残留限值低,可能由于长期低剂量的农药暴露导致集体对农药残留的敏感性增加。
王元[7](2018)在《氧乐果对小鼠肝脏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糖尿病已成为21世纪严重危害全人群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据2013年第六版糖尿病联盟(IDF)糖尿病地图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约有3.82亿糖尿病患者,3.16亿糖耐量受损患者,糖尿病病死人数达510万,每6秒就有1人因糖尿病死亡及每年5480亿美元的医疗支出,预计到2035年全球将有5.92亿糖尿病患者及每年6270亿美元的医疗支出[1]。据2015年第七版IDF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约有4.15亿糖尿病患者,与2013年相比增加了8.64%;3.18亿糖耐量受损患者,与2013年相比增加了0.63%,糖尿病病死人数达500万,每6秒就有1人死于糖尿病及每年6730亿美元的医疗支出,预计到2040年全球将有6.42亿糖尿病患者及每年高达8008亿美元的医疗支出[2]。糖尿病不仅给个人带来痛苦,对世界上任何国家来说也是一种经济负担,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相应的医疗需求也在不断加大,防治糖尿病刻不容缓。目前公认胰岛素抵抗是Ⅱ型糖尿病发病的中枢环节[3,4],而胰岛素信号转导途径异常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重要机制。肝脏作为机体新陈代谢的枢纽及最重要的代谢器官,在胰岛素抵抗中发挥无以代之的作用。糖尿病是一种多病因疾病,由遗传和环境等联合作用引起[5-8]。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发现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长期低浓度持续暴露环境污染物密切相关[9-15],农药作为人们生产和生活中主要接触的有机污染物[16-18],主要用于杀灭昆虫及危害农作物生长的生物,以保障植物和农作物的正常成长。氧乐果因其具有“廉价”、“杀虫谱广”、“高效”、“低残留”及“易降解”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植物和农作物保护的各个领域。但大量的流行病学证据显示氧乐果对人畜具有较高的毒效应,随着氧乐果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氧乐果中毒事件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患者多因自服、误服、大量接触和吸入氧乐果所致,氧乐果广泛存在于空气、水、土壤及食物等各种介质中,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直接接触等进入机体,并随血液分布至全身各组织脏器,对多脏器多系统造成损害效应。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氧乐果的急性毒性研究,对其长期低剂量氧乐果暴露的关注较少。小鼠氧乐果经口半数致死剂量为24mg/kg,国家有机磷农药氧乐果暴露的标准应小于0.5 mg/kg,结合人群暴露情况确定氧乐果灌胃染毒剂量为0.5mg/kg bw、1mg/kg bw及2mg/kg bw。因此本研究选择氧乐果作为染毒剂,探讨氧乐果对小鼠血糖及肝脏胰岛素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保护易感人群健康及对生活和生产环境及各种环境介质中接触农药的安全限值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为寻找能够有效拮抗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物质提供理论依据。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小鼠体内血糖、血脂浓度及肝脏胰岛素信号相关蛋白等指标的改变,观察氧乐果对小鼠血糖、血脂及对肝脏胰岛素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实验分组及染毒:将50只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Control组)、溶媒组(Vehicle组)、低剂量组(L-dose组)、中剂量组(M-dose组)及高剂量组((H-dose组),Control组小鼠给予生理盐水灌胃,Vehicle组给予玉米油灌胃,L-dose组给予0.5mg/kg bw灌胃,M-dose组给予1mg/kg bw灌胃,H-dose组给予2mg/kg bw灌胃,所有组都持续性喂养和染毒8周后,取血、处死、取材及检测各项指标。2.血糖测定:血糖仪检测小鼠空腹血糖(FBG)水平。3.血脂相关指标测定:试剂盒法检测小鼠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4.肝脏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检测:Westernblot法检测小鼠肝脏P38-MAPK、IRS-1、NF-κB、PPAR-γ、GLUT-4及PI3K等蛋白的表达水平。5.肝脏凋亡相关蛋白的检测:Westernblot法检测小鼠肝脏Bax、Bcl-2等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氧乐果对各组小鼠体重的影响各组小鼠的体重随着氧乐果染毒的天数增加而增加,各组小鼠体重变化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氧乐果对各组小鼠脏器系数比较各组小鼠肺脏、心脏、肝脏、胰腺及肾脏的脏器系数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氧乐果对各组小鼠体内血糖含量的影响氧乐果染毒8周后,各组小鼠空腹血糖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氧乐果对各组小鼠体内血脂的影响氧乐果染毒8周后,Control组、Vehicle组与L-dose组间小鼠血清TC水平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dose组小鼠血清TC水平高于Control组和L-dose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dose组小鼠血清TC水平高于其他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dose组小鼠血清TG水平高于其他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dose组和M-dose组小鼠血清HDL-C水平均分别低于Control组和Vehicle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L-dose组和M-dose组小鼠血清HDL-C水平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M-dose组外,Control组、Vehicle组与L-dose组间小鼠血清HDL-C水平均高于H-dose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ntrol组、Vehicle组与L-dose组小鼠血清LDL-C水平均分别低于M-dose组和H-dose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M-dose组和H-dose小鼠血清LDL-C水平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氧乐果对各组小鼠肝脏胰岛素信号转导相关蛋白的影响氧乐果染毒8周后,Control组、Vehicle组、L-dose组间小鼠肝脏IRS-1和PI3K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M-dose组和H-dose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ntrol组、Vehicle组、L-dose组和M-dose组小鼠肝脏Akt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H-dose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ntrol组、Vehicle组和L-dose组小鼠肝脏GLUT4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H-dose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ntrol组、Vehicle组、L-dose组间小鼠肝脏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M-dose组和H-dose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氧乐果对各组小鼠肝脏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氧乐果染毒8周后,Control组、Vehicle组、L-dose组和M-dose组间小鼠肝脏Caspase8、FADD和Bax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H-dose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ntrol组、Vehicle组、L-dose组和M-dose组间小鼠肝脏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H-dose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ntrol组、Vehicle组、L-dose组和M-dose组间小鼠肝脏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H-dose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氧乐果对各组小鼠肝脏PPAR-γ蛋白的影响Control组、Vehicle组、L-dose组间小鼠肝脏PPAR-γ的蛋白表达水平均分别高于M-dose组和H-dose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氧乐果对各组小鼠肝脏PGC-1α蛋白的影响Control组、Vehicle组、L-dose组和M-dose组小鼠肝脏PGC-1α的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H-dose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氧乐果对各组小鼠肝脏NF-κB蛋白的影响Control组、Vehicle组、L-dose组和M-dose组小鼠肝脏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H-dose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氧乐果亚慢性暴露可诱导小鼠血脂代谢紊乱;2.氧乐果亚慢性暴露可影响小鼠肝脏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3.氧乐果亚慢性暴露可增加小鼠肝脏凋亡蛋白Bax、FADD及Caspase 8的表达,减少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4.氧乐果亚慢性暴露可减少PPAR-γ蛋白的表达,增加PGC-1α蛋白的表达。
吴冰[8](2016)在《银川市郊蔬菜大棚农药残留现况及种植人员心血管健康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掌握蔬菜及土壤中农药残留现况,统计作业人员农药暴露情况,了解该人群心血管健康现状并探讨心血管健康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本次为现况调查,系统随机抽样方法选择银川市两个区、一个县,共四个种植集中的大棚蔬菜园区作为调查地点。随机抽取39座蔬菜大棚进行大棚内、外环境监测并对棚内蔬菜和土壤中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的农药残留通过GC-MS方法进行检测。对448名大棚蔬菜种植者进行1对1问卷调查,为定量调查提供依据。选择50%(237位)调查对象进行心电图、血压等心血管健康项目体检。采用单因素分析不同人群因素、职业因素对血压、心电图结果的影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个因素与心血管健康发生的关系。结果1、大棚蔬菜及土壤样品中农残检出情况蔬菜样品进行农药检测:有机磷检出6种,检出率85.5%,超标率为7.27%;7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共检出3种,有27份样品检出,检出率为49.1%,样品中无农残超标现象;5种拟除虫菊酯均检出,菜样该类农药的检出率为69.09%,三类农药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土壤样品进行农药检测,39份土样均有农药残留检出,检出率为100%。三类农药的检出情况为:土壤中9种有机磷农药检出,检出率为100%,其中检出率最高为灭线磷100%;土壤中5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检出,检出率为25.64%;土壤中5种拟除虫菊酯均检出,检出率为92.31%。土壤中三类农药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蔬菜大棚内环境监测情况大棚内温度、湿度、氮氧化物以及二氧化硫含量的监测。棚内监测值均高于棚外对照点(p>0.05)。3、问卷调查信息个人生活习惯方面:调查中发现由于劳动强度与工作性质关系,作业人员饮食不规律,每日吃两顿饭者180人,占总人数40.18%;不食用早餐者198人占44.2%;大棚种植方面:每日工作时间在八小时以上居多,占51.12%;年大棚工作天数在300天以上居多,占54.24%;农药使用情况方面:81.47%的种植者存在混配农药现象;61.16%的种植者平均每喷洒一次农药用时1-2小时之间;安全防护知识和行为方面:在喷洒农药过程中无防护措施的比例为27.9%;调查者对于农药与人体有哪些接触途径的问题上82人表达不知道,占18.3%。农药累积暴露分组:根据农药累积暴露评分公式,计算出448名调查对象的农药累积暴露强度评分。按33%百分位数(8.192),67%百分位数(24.576)将调查者分为低暴露组、中暴露组、高暴露组。对各暴露组在人群一般信息的分布做检验,各暴露组在年龄分层分布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血管疾病多发主诉症状:对不同暴露程度组调查对象的心血管多发症报告率进2?检验,其中右后背牵扯痛、夜间呼吸困难、频繁恶心晕眩、局部紫绀4项症状的发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心血管疾病多发症状报告人数131人,发生率29.2%。在不同暴露分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体检结果在知情自愿前提下选择50%进行健康体检。项目包括身高、体重、三围、心电图、血压、心率。最终体检人数为237人。电图异常85例,占35.4%;高血压123例,占51.9%;心血管健康异常者162人,占68.4%。2?检验显示:心电图异常、高血压与年龄、暴露强度、主诉心血管多发症状、吸烟、饮酒和吃早餐等因素有关(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因素有:文化程度(or=0.622)、吃早饭(or=0.532)、吸烟(or=2.095)、饮酒(or=2.534)、暴露分级(or=2.209)、单次喷洒农药时长(OR=1.996)、BMI(OR=1.131)、腰臀比(OR=1.909)、心率异常(OR=14.884)和主诉心血管症状(OR=3.78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因素有:BMI(OR=1.093)、主诉心血管症状(OR=3.326)、心率异常(OR=13.265)、腰臀比(OR=2.005)、饮酒(OR=2.108)、暴露分级(OR=1.639)和单次喷药时长(OR=1.847)。结论蔬菜大棚对比室外具有高温、高湿、高刺激气体浓度的特点;银川市郊大棚蔬菜存在农药残留情况,且在土壤中农药检出率较高;大棚种植者文化程度低、劳动时间长、农药使用行为不规范,农药防护水平低;大棚作业人员心血管健康状况较严重,不同程度的农药暴露影响种植者心血管健康状况。
杨泽云,杨森,江俊康[9](2010)在《长期低剂量接触有机磷农药效应标志物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有机磷酸酯类农药(OP)是我国大陆目前生产和使用最多的一种农药,其长期低剂量接触多见于生产、仓储、销售、混配、施用等过程,在农药的职业危害控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探讨长期低剂量接触OP的效应标志物,对于及时发现职业接触人群早期健康损害,预防和控制慢性农药中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正惺[10](2009)在《花卉种植大棚环境中有机磷农药的检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花卉种植大棚的小气候环境和有机磷农药暴露情况的检测,了解花农在大棚内劳动过程中的环境暴露因素,为探讨花农职业暴露与健康效应的关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法: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完成10户花农大棚种植基本情况调查表;仪器测量法进行大棚内30个采样点和4个大棚外对照点的小气候环境检测;气相色谱法检测大棚内30个空气、10个土壤和10个花叶样品中农民常用的12种有机磷农药。结果:1空气中有机磷农药采样方法的研究(1)气相色谱检测法对花卉种植大棚空气中的有机磷农药进行检测。分别使用吸附剂采样法(硅胶管、大孔树脂管、活性碳管、聚氨酯泡沫塑料)、直接采样法(注射器采样)和滤料采样(超细玻璃纤维滤纸)进行大棚空气中有机磷农药的采样;只有超细纤维滤纸采样法能检测到空气中的有机磷农药。(2)超细玻璃纤维滤纸采集的空气样品,用分析纯的重蒸丙酮解吸,解吸液用氮吹仪提取、净化。实验室测定此检测方法平均回收率为77.16%~198.64%,相对标准偏差4.50%~12.61%,检出限为0.00004~0.00007mg/m3。2花卉种植大棚环境种有机磷农药的检测(1)花卉种植基本情况:10位喷洒农药的花农,男性女性各占50%;年龄在23~46岁范围,平均年龄35.8岁;使用背式喷雾器的7人占70%,使用电动喷洒的3人占30%;10户花农种植花卉都为玫瑰花,花卉种植面积在1.5~8亩;种植花卉5~15年,其中种植花卉10年占50%。(2)农药使用情况:10位花农在喷洒农药时均未使用任何防护措施,并有1人在喷洒过程中吸烟。在配制农药的过程中手部皮肤直接接触农药;所有的花农在配制农药后都直接把农药包装丢弃在大棚周围,未作任何处理。花农均使用混配农药,一次使用农药数在3~8种之间。(3)小气候环境检测结果:10个大棚30个空气采样点的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和气压测量值均为正态分布;气温在17.20~24.7℃之间,相对湿度在58~94%范围,风速在0.01~0.17 m/s,气压在610~620 kpa之间。与对照点相比大棚内气温高(p<0.05)、相对湿度大(p<0.05)、风速小(p<0.05)和气压偏高(p<0.05)。(4)空气中有机磷农药检测结果:30个样品检出敌敌畏,浓度范围在0.0009~0.2973 mg/m3之间;30个样品检出乙酰甲胺磷,浓度范围在0.0006~0.1200mg/m3之间;23个样品检出甲胺磷,浓度范围在0.0003~0.0052mg/m3之间;8个样品检出甲拌磷,浓度范围在0.0004~0.0059mg/m3之间;3个样品检出氧化乐果分别为0.0055、0.0086、0.0102 mg/m3。(5)花农喷洒农药时,大棚空气中的敌敌畏、乙酰甲胺磷、甲胺磷、甲拌磷和氧化乐果的平均浓度未超出国家标准。(6)空气中的敌敌畏浓度与气压和农药混配情况有关,直线回归分析显示气压每增加一个单位,空气中敌敌畏浓度平均会降低1.374个单位;混配农药数每增加一种,空气中的敌敌畏浓度平均降低2.284个单位。结论:(1)初步建立了超细玻璃纤维滤纸法收集、样品处理和气相色谱检测为一体的大棚空气中有机磷农药的整套检测方法。(2)花卉种植大棚属于气温、气压、相对湿度偏高以及空气不流通的特殊作业环境,长期在大棚内劳动对花农健康造成不良影响。(3)花卉种植大棚属于低浓度多种类的高毒有机磷农药同时并存的复杂农药暴露环境,大棚内有机磷农药的浓度很低,提示有机磷农药的长期暴露和多种农药的联合作用可能才是大棚内农药暴露的主要危险因素。
二、有机磷农药生产工人心血管功能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机磷农药生产工人心血管功能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药用植物多农残重金属的大样本检测及综合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污染情况 |
1.1 农残及重金属超标问题普遍 |
1.2 农残及重金属主要类型及危害 |
1.3 农残及重金属产生途径 |
2. 药用植物农残及重金属的检测方法 |
2.1 农残前处理方法 |
2.2 农残检测方法 |
2.3 重金属前处理方法 |
2.4 重金属检测方法 |
3. 农残及重金属的标准与风险评估 |
3.1 外源性有害残留物的限量标准 |
3.2 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风险评估总则 |
3.3 农残及重金属的暴露评估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选题背景 |
2.研究内容 |
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药用植物的多农药残留检测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样品前处理 |
2.2 UPLC-MS/MS条件 |
2.3 APGC-MS/MS条件 |
3. 数据分析 |
3.1 检出率的计算 |
3.2 超标率的计算 |
3.3 农残相关参数来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药用植物中农残的检出率 |
4.2 药用植物中禁用农药检出率 |
4.3 药用植物中农残的超标率 |
第三章 药用植物多残留农药的综合风险评估 |
1. 数据分析方法 |
1.1 膳食风险评估 |
1.2 风险安全序数 |
1.3 健康影响评估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膳食风险评估 |
2.2 风险安全序数 |
2.3 健康影响评估 |
3. 讨论 |
第四章 药用植物的重金属检测 |
1. 实验材料 |
1.1 样品采集 |
1.2 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 |
1.3 对照品标准曲线的制备 |
1.4 内标溶液的制备 |
2. 实验方法 |
2.1 样品前处理 |
2.2 仪器与试剂 |
2.3 仪器条件 |
2.4 方法学指标 |
3. 数据分析 |
3.1 重金属的检出率 |
3.2 重金属的超标率 |
4. 结果与分析 |
4.1 重金属的检出率 |
4.2 重金属的超标率 |
第五章 药用植物重金属的综合风险评估 |
1. 数据分析 |
1.1 膳食风险评估 |
1.2 非癌症风险评估 |
1.3 癌症风险评估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膳食风险评估 |
2.2 非癌症风险评估 |
2.3 癌症风险评估 |
3. 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1. 结论 |
2. 创新性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研究生期间成果 |
附录 |
表S1 药用植物中常检出农残的国际标准 |
表S2.1 LC-MS/MS检测的1000批次药用植物样本清单 |
表S2.2 GC-MS/MS检测的771批次药用植物样本清单 |
表S3.1 136种农残及其相关参数列表 |
表S3.2 LC-MS/MS检测的98种标准曲线及R~2 |
表S3.3 GC-MS/MS检测的44种标准曲线及R~2 |
表S3.4 LC-MS/MS检测的98种农残的保留时间及离子对 |
表S3.5 GC-MS/MS检测的44种农残的保留时间及离子对 |
表S4 136种农残的检出率及超标率 |
表S5 药用植物中检出农药个数、禁用农药个数及超标农药个数 |
表S6 1773批次药用植物重金属检测清单及检测结果 |
表S7.1 ICP-MS测定薄荷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2 ICP-MS测定穿心莲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3 ICP-MS测定大青叶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4 ICP-MS测定枸杞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5 ICP-MS测定广金钱草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6 ICP-MS测定红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7 ICP-MS测定金银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8 ICP-MS测定菊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9 ICP-MS测定款冬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0 ICP-MS测定连翘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1 ICP-MS测定木瓜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2 ICP-MS测定女贞子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3 ICP-MS测定蒲公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4 ICP-MS测定山银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5 ICP-MS测定山茱萸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6 ICP-MS测定酸枣仁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7 ICP-MS测定吴茱萸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8 ICP-MS测定五味子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9 ICP-MS测定鱼腥草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20 ICP-MS测定栀子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21 ICP-MS测定枳壳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22 ICP-MS测定紫苏叶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23 ICP-MS测定车前草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图S1.1 五种药用部位中五种重金属的主成分分析(PCA) |
图S1.2 32个产区中五种重金属的主成分分析(PCA) |
图S2 五种药用部位中五种重金属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 |
图S3 五种药用部分五种重金属的相似性分析(ANOSIM) |
图9、10、11的图注 |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
(2)斑马鱼模型评价溴氰菊酯的潜在健康风险 ——毒性靶器官及其毒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和缩略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环境健康风险评估 |
1.1.1 健康风险评估的起源及其发展历史 |
1.1.2 我国健康风险评价发展及应用现状 |
1.1.3 健康风险评估评价方法 |
1.2 农药健康风险评估的必要性 |
1.3 溴氰菊酯使用现状及其毒理学研究进展 |
1.3.1 溴氰菊酯理化性质 |
1.3.2 溴氰菊酯使用现状 |
1.3.3 溴氰菊酯健康毒理学研究进展 |
1.4 斑马鱼及其在农药健康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
1.4.1 斑马鱼研究起源及发展 |
1.4.2 斑马鱼模型应用优势 |
1.4.3 斑马鱼在农药健康风险评价中应用 |
1.5 论文研究的内容、方案和意义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案 |
1.5.3 研究意义 |
第2章 溴氰菊酯毒性靶器官鉴别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试剂 |
2.2.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2.2.3 试验方法 |
2.3 试验结果 |
2.3.1 LC_(50)、LC_(10)和MNLC |
2.3.2 毒性靶器官 |
2.4 小结与讨论 |
2.4.1 浓度设置参考依据 |
2.4.2 毒性靶器官 |
2.5 本章主要结论 |
第3章 溴氰菊酯对斑马鱼诱发的神经毒性系统评价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试剂 |
3.2.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3.2.3 试验方法 |
3.3 试验结果 |
3.3.1 浓度确定试验 |
3.3.2 自主运动 |
3.3.3 孵化率 |
3.3.4 神经毒性样形态学改变 |
3.3.5 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力和逃避能力 |
3.3.6 神经细胞凋亡 |
3.3.7 脊索畸形 |
3.3.8 运动行为学改变 |
3.3.9 脑部组织病理学观察 |
3.4 小结与讨论 |
3.4.1 “浓度-致死效应”结果解读 |
3.4.2 “浓度-自主运动”试验结果解析 |
3.4.3 “浓度-孵化率”试验结果解析 |
3.4.4 神经毒性样形态学改变 |
3.4.5 神经系统功能改变(行为学异常) |
3.4.6 神经毒性与脊索损伤之间的关联性 |
3.5 本章主要结论 |
第4章 溴氰菊酯对斑马鱼诱发的心血管毒性系统评价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试剂 |
4.2.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4.2.3 试验方法 |
4.3 试验结果 |
4.3.1 浓度摸索试验 |
4.3.2 心率和心律 |
4.3.3 心血管系统形态学异常 |
4.3.4 SV-BA间距 |
4.3.5 体节间血管完整度及数量 |
4.3.6 红细胞数量 |
4.3.7 心输出量和血流动力学 |
4.3.8 心脏组织病理学改变 |
4.4 小结与讨论 |
4.4.1 心血管系统形态学改变 |
4.4.2 心血管系统功能性改变 |
4.5 本章主要结论 |
第5章 溴氰菊酯对斑马鱼诱发的免疫毒性系统评价 |
5.1 引言 |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试剂 |
5.2.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5.2.3 试验方法 |
5.3 试验结果 |
5.3.1 中性粒细胞形成 |
5.3.2 巨噬细胞形成 |
5.3.3 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
5.3.4 呼吸爆发抑制 |
5.3.5 宿主免疫抵抗力测试 |
5.3.6 Rag1和Rag2 表达水平 |
5.3.7 屏障结构(皮肤和胃肠道粘膜)损伤 |
5.4 小结与讨论 |
5.4.1 屏障结构(皮肤/肠道)损伤 |
5.4.2 免疫细胞形成 |
5.4.3 免疫功能 |
5.5 本章主要结论 |
第6章 溴氰菊酯对斑马鱼诱发的肾脏和肝脏毒性系统评价 |
6.1 引言 |
6.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试剂 |
6.2.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6.2.3 试验方法 |
6.3 试验结果 |
6.3.1 肾脏毒性 |
6.3.2 肝脏毒性 |
6.4 小结与讨论 |
6.5 本章主要结论 |
第7章 溴氰菊酯诱发斑马鱼首要靶器官损伤的分子机制 |
7.1 引言 |
7.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7.2.1 试验试剂 |
7.2.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7.2.3 试验方法 |
7.3 试验结果 |
7.3.1 转录组测序 |
7.3.2 转录组测序结果验证 |
7.3.3 整体斑马鱼Ⅱ型胶原蛋白含量 |
7.3.4 Ⅱ型胶原蛋白在脊索部位表达 |
7.3.5 Ⅱ型胶原蛋白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 |
7.4 小结与讨论 |
7.4.1 转录组数据分析与讨论 |
7.4.2 脊索损伤的分子机制 |
7.5 本章主要结论 |
全文总结 |
1 论文总结 |
2 论文创新点 |
3.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3)重组人血清对氧磷酶1基因亚型同工酶防治有机磷中毒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重组人血清对氧磷酶1R/Q192亚型同工酶的表达和纯化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1.3 主要溶液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构建rhPON1R/Q192基因序列的质粒表达系统 |
2.2.2 杆状病毒的制备 |
2.2.3 目标蛋白的表达和鉴定 |
2.2.4 目标蛋白的纯化 |
2.2.5 目标蛋白的活性检测 |
3 结果 |
3.1 含有hPON1 R/Q192基因亚型核酸序列的质粒系统的构建 |
3.1.1 基因信息 |
3.1.2 合成基因的鉴定 |
3.1.3 取酶切后的载体质粒 |
3.1.4 无内毒素质粒的提取 |
3.2 病毒感染IPLB-SF21 细胞的镜检结果和病毒滴度定量分析 |
3.2.1 转染细胞的OLYMPUS倒置显微镜镜检结果 |
3.2.2 P2代杆状病毒滴度检测 |
3.3 目标蛋白的检测 |
3.3.1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 |
3.3.2 目标蛋白的Western Blot结果 |
3.3.3 目标蛋白的活性检测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脱糖基化对重组人对氧磷酶1亚型同工酶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2 研究方法 |
2.2.1 混合型人血清对氧磷酶(hPON mix)的纯化和鉴定 |
2.2.2 rhPON1 R/Q192的脱糖基化反应 |
2.2.3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混合人血清的纯化和鉴定 |
3.1.1 经检测混合人血清水解对氧磷的活性 |
3.1.2 人混合血清的垂直电泳鉴定 |
3.2 脱糖基化对于PON1活性和底物特异性的影响 |
3.2.1 脱糖基化对于各组PON1活性的影响 |
3.2.2 比较脱糖基化对于PON1的底物特异性的影响 |
3.3 脱糖基化对于底物分子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重组人对氧磷酶1亚型同工酶对有机磷中毒大鼠的脑神经的保护作用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1.3 主要试剂配制 |
2.2 实验动物和分组 |
2.3 实验方法 |
2.3.1 连续观察和比较各组大鼠的中毒症状 |
2.3.2 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大鼠血清及脑组织匀浆中胆碱酯酶的活性 |
2.3.3 光镜下观察染毒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细胞的尼氏染色的结果 |
2.3.4 电镜下观察比较各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细胞结构的变化 |
2.3.5 免疫组化的方法比较各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胆碱酯酶的变化 |
2.3.6 Western Blot检测染毒各组大鼠脑组织的胆碱酯酶表达情况 |
2.3.7 结果的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各组大鼠的中毒症状出现的时间和De Bleeker评分 |
3.1.1 中毒症状出现的时间 |
3.1.2 各组大鼠的De Bleeker评分 |
3.2 染毒各组大鼠血清和大脑皮质胆碱酯酶活性 |
3.3 各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细胞的光镜下尼氏染色的结果 |
3.4 各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细胞结构的电镜观察结果 |
3.5 各组大鼠的脑组织海马区胆碱酯酶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3.6 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的AchE表达情况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性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20世纪60-8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相关概念解释 |
0.2 选题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
0.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0.3.1 国外研究概况 |
0.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 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的历史背景 |
1.1 20 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加利福尼亚州农药使用历史 |
1.1.1 美国使用农药的历史 |
1.1.2 加利福尼亚州的农业 |
1.1.3 加利福尼亚州农药使用历史 |
1.2 加利福尼亚州使用农药带来的危害 |
1.2.1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
1.2.2 对水体的污染 |
1.2.3 对动植物的影响 |
1.3 美国与加利福尼亚州对农药使用进行的监管 |
1.3.1 美国对农药使用进行的监管 |
1.3.2 加利福尼亚州农药使用监管情况 |
1.3.3 美国及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法规中存在的缺陷 |
1.3.4 农药监测系统存在漏洞 |
1.3.5 加利福尼亚州农业部门执法不力 |
2 加利福尼亚州治理农药污染的具体办法 |
2.1 相关政策的转型和法律的通过 |
2.1.1 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政策的转型 |
2.1.2 通过《有毒空气污染物法》 |
2.1.3《出生缺陷预防法案》的通过 |
2.1.4《农药污染预防法》的通过 |
2.1.5《安全饮用水和有毒物质接触法》的通过 |
2.2 农药使用的技术革新 |
2.2.1“农药漂移事件”的产生与危害 |
2.2.2 农药技术革新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 |
2.2.3 综合病虫害管理和多样化耕作系统技术的应用 |
2.3 联合农场工人组织与“葡萄抵制”运动 |
2.3.1 塞萨尔?埃斯特拉达?查韦斯与联合农场工人组织的成立 |
2.3.2 联合农场工人组织与加利福尼亚州农业企业的斗争 |
2.3.3 第二次“葡萄抵制”运动与《农业劳动关系法》的通过 |
2.3.4 联合农场工人组织采取新的宣传方式 |
3 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的成效与评析 |
3.1 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取得的成效 |
3.1.1 完善了农药使用的数据库 |
3.1.2 形成了新型农业生产模式 |
3.2 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的影响 |
3.2.1 环保组织与农场工会的合作 |
3.2.2 推动了美国其他州农药使用管理制度的改革 |
3.3 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的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有机磷类农药暴露与作业者健康状况的关联性研究 ——基于蔬菜大棚纵向数据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6)蔬菜大棚从业环境对健康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问题提出 |
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3.1 研究目标 |
3.2 研究内容 |
3.3 技术路线 |
4 研究意义 |
第一部分 问卷调查 |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测量工具及方法 |
3 抽样 |
4 伦理审批和知情同意 |
5 统计分析流程 |
第2章 数据预处理 |
2.1 问卷调查数据 |
2.1.1 问卷数据特征描述 |
2.1.2 缺失及其机制检测 |
2.1.3 新变量计算及依据 |
第3章 暴露程度的分组 |
3.1 简介 |
3.1.1 潜在类别分析的基本原理 |
3.1.2 潜在类别分析软件 |
3.2 潜变量指标选择 |
3.3 潜在类别分析 |
3.4 基本信息比较 |
第4章 倾向匹配及分析结果 |
4.1 Rubin因果模型[28] |
4.2 倾向匹配简介 |
4.3 倾向匹配分析 |
第5章 健康影响的通路分析 |
5.1 有向无环图(DAGs) |
5.2 有向无环图分析软件 |
5.3 有向无环图初步绘制 |
5.3.1 心血管系统疾病DAG |
5.3.2 骨骼肌肉系统疾病DAG |
5.3.3 消化系统疾病DAG |
5.4 分析结果及最终图形 |
5.4.1 心血管疾病 |
5.4.2 骨骼肌肉系统疾病 |
5.4.3 消化系统疾病 |
第6章 本部分讨论 |
6.1 心血管系统疾病 |
6.2 骨骼肌肉系统疾病 |
6.3 消化系统疾病 |
6.4 其他系统疾病 |
6.5 研究局限性 |
第二部分 客观测量部分 |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
1 农药残留样本采集 |
1.1 样本采集 |
1.2 农残检测 |
1.2.1 样本处理 |
1.2.2 检测条件 |
1.2.3 农药标准品离子流图 |
1.2.4 定性、定量分析 |
1.3 样本检测 |
1.3.1 土壤样本 |
1.3.2 蔬菜样本 |
1.4 实验所有仪器和试剂 |
1.5 健康体检 |
1.6 统计分析 |
第2章 数据预处理 |
2.1 数据基本描述 |
2.2 缺失描述及机制检测 |
第3章 农药残留超标分析 |
第4章 相关性分析 |
4.1 生化指标 |
4.2 生理指标 |
第5章 断点回归 |
5.1 简介 |
5.2 分析软件 |
5.3 分析结果 |
5.3.1 生化指标 |
5.3.1.1 蔬菜农药残留 |
5.3.1.2 土壤农药残留 |
5.3.2 生理指标 |
5.3.2.1 蔬菜农药残留 |
5.3.2.2 土壤农药残留 |
第6章 本部分讨论 |
6.1 蔬菜农药残留 |
6.1.1 生化指标 |
6.1.1.1 LDL-C |
6.1.1.2 CK-MB |
6.1.1.3 IgG |
6.1.2 生理指标 |
6.2 土壤农药残留 |
6.2.1 生化指标 |
6.2.2 生理指标 |
6.3 研究局限 |
主要结论 |
创新点及不足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附录 |
(7)氧乐果对小鼠肝脏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1章 绪论 |
1.1 世界农药发展趋势 |
1.1.1 世界农药市场持续增长 |
1.1.2 中国农药的现状 |
1.2 常见的农药种类 |
1.3 农药污染的影响 |
1.3.1 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 |
1.3.2 农药污染环境,危害机体健康 |
1.3.3 不合理使用农药破坏生态平衡 |
1.4 有机磷农药的使用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 |
1.5 有机磷农药中毒对机体的损害作用 |
1.5.1 急性中毒 |
1.5.2 慢性中毒 |
1.6 有机磷与糖尿病 |
1.6.1 糖尿病的流行状况 |
1.6.2 糖尿病的并发症 |
1.6.2.1 糖尿病眼病 |
1.6.2.2 糖尿病肾病 |
1.6.2.3 口腔健康 |
1.6.2.4 妊娠并发症 |
1.6.2.5 心血管疾病 |
1.6.2.6 糖尿病足病 |
1.6.2.7 神经病变 |
1.6.3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
1.6.3.1 Ⅱ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
1.6.3.2 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 |
1.6.4 有机磷农药可诱导糖代谢紊乱 |
1.6.5 有机磷农药对胰腺功能的影响 |
1.6.6 有机磷农药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药品与试剂 |
2.3 实验分组 |
2.4 小鼠体重测定 |
2.5 脏器系数的计算 |
2.6 空腹血糖水平测定 |
2.7 样品的采集 |
2.8 血脂水平测定 |
2.9 肝组织中总蛋白的提取及定量 |
2.10 WESTERNBLOT法检测蛋白水平表达水平 |
2.11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氧乐果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
3.2 各组小鼠脏器系数比较 |
3.3 氧乐果对各组小鼠体内血糖含量的影响 |
3.4 氧乐果对各组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
3.5 氧乐果对各组小鼠肝脏胰岛素信号转导相关蛋白的影响 |
3.6 氧乐果对各组小鼠肝脏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
3.7 氧乐果对各组小鼠肝脏PPAR-γ蛋白的影响 |
3.8 氧乐果对各组小鼠肝脏PGC-1α蛋白的影响 |
3.9 氧乐果对各组小鼠肝脏NF-κB蛋白的影响 |
第4章 讨论 |
4.1 有机磷农药氧乐果对血糖的影响 |
4.2 有机磷农药氧乐果对血脂的影响 |
4.3 氧乐果对各组小鼠肝脏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
4.3.1 PI3K信号转导途径 |
4.3.2 RASMAPK信号转导途径 |
4.4 氧乐果对各组小鼠肝脏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
4.5 氧乐果对各组小鼠肝脏PPAR-γ蛋白表达的影响 |
4.6 氧乐果对各组小鼠肝脏PGC-1α的影响 |
4.7 研究局限性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银川市郊蔬菜大棚农药残留现况及种植人员心血管健康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一、研究内容 |
二、技术路线图 |
第三章 对象与方法 |
1. 调查对象 |
2.研究方法 |
第四章 结果 |
1、蔬菜大棚环境监测情况 |
2、蔬菜大棚蔬菜及土壤中农药残留检测情况 |
3. 问卷调查结果 |
4. 蔬菜大棚作业者心血管健康状况 |
第五章 讨论及结论 |
第六章 建议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长期低剂量接触有机磷农药效应标志物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 羧酸酯酶 (carboxylesterase, Carb E) |
3 豪-乔小体 (howell-jolly body) |
4 免疫效应标志物 |
5 对氧磷酶 (paraoxonase, PON) |
6 β-葡萄糖醛酸酶 (beta-glucuronidase, β-G) |
7 谷胱甘肽S转移酶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 |
8 热应激蛋白 (heat shock proteins, HSP) |
9 神经行为功能 |
1 0 心电图 |
(10)花卉种植大棚环境中有机磷农药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研究设计 |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花卉种植大棚空气中有机磷农药检测方法的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第一次实验 |
第二次实验 |
第三次实验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花卉种植大棚环境中有机磷农药的检测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总结 |
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件 |
致谢 |
四、有机磷农药生产工人心血管功能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药用植物多农残重金属的大样本检测及综合风险评估[D]. 骆璐.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斑马鱼模型评价溴氰菊酯的潜在健康风险 ——毒性靶器官及其毒理机制研究[D]. 刘洪翠. 浙江大学, 2020(01)
- [3]重组人血清对氧磷酶1基因亚型同工酶防治有机磷中毒的实验研究[D]. 崔玥.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4]20世纪60-8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问题研究[D]. 郭亚男. 辽宁大学, 2020(12)
- [5]有机磷类农药暴露与作业者健康状况的关联性研究 ——基于蔬菜大棚纵向数据实证研究[D]. 薛敏. 宁夏医科大学, 2019(08)
- [6]蔬菜大棚从业环境对健康的影响研究[D]. 李江平. 宁夏医科大学, 2019(08)
- [7]氧乐果对小鼠肝脏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王元. 吉林大学, 2018(01)
- [8]银川市郊蔬菜大棚农药残留现况及种植人员心血管健康影响因素分析[D]. 吴冰. 宁夏医科大学, 2016(03)
- [9]长期低剂量接触有机磷农药效应标志物研究进展[J]. 杨泽云,杨森,江俊康.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0(07)
- [10]花卉种植大棚环境中有机磷农药的检测[D]. 李正惺. 昆明医学院,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