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理论在老年病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脾胃理论在老年病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一、脾胃学说在老年病治疗中的运用探微(论文文献综述)

张雯[1](2021)在《清代旴江医家食疗方运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旴江医学,起源于旴江流域,植根于赣鄱文化,是一支最具有江西地方代表性的医学流派。旴江流域,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环境优越,物产富饶,在这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人杰地灵,钟灵毓秀,江西古代十大名医中,旴江医家更是占有8席。目的与意义: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水平的提升,人类的平均寿命在不断提升,加上新媒体上快速传播的健康理念和医学常识无形中激发了人们对长寿的渴望。秉着对自身健康的重视,中医“治未病”理念也愈发被人们关注。食疗是中医中最贴近生活的一种治疗手法,主要通过饮食,以食寄药,或经过药物与食物相搭配的手法,达到治病或延年的目的。中医食疗的优势明显:能有效缓和药力或增加疗效;改善口感,增加服药主动性、吸收性;在缺少某药物的情况下,可以食物代替功能相近的药物;操作简便,实用性强,在民间相互传播授受,防病治病。食疗法尤其适用于体质虚弱的老人、大病初愈的病人和不耐药的小儿。清代旴江医家着作中有关食疗的内容颇为丰富,但目前专门研究清代旴江食疗的文献较少,缺少系统的归整,本文意在总结清代旴江医家食疗方运用研究。方法:本文以喻嘉言、黄宫绣、谢星焕、陈当务、李铎5位清代旴江医家为代表,以喻嘉言的《医门法律》《寓意草》《(痘疹)生民切要》,黄宫绣的《太史医案初编》,陈当务的《证治要义》,李铎的《医案偶存》,谢星焕的《得心集医案》为研究对象,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药食同源中药材名单作为依据,同时结合卫健委发布的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目录作为参考,来研究清代旴江医家代表着作中有关食疗方的运用。结果:将上述7本着作中的食疗内容进行统计分析,根据6项食疗方的选入准则,以各科临证分类,按内、外、妇、儿各科和其他项进行分类统计,得出符合纳入标准的食疗方共有167方。其中内科114方,肺科疾病有20方,主要集中于咳嗽、肺痈和肺痿上;心脑疾病有4方,集中于中风病;肝胆疾病有5方,集中于鼓胀和黄疸两个病证;脾胃病有46方,分布在腹痛、呕吐、便秘、泄泻各病证中;内科其他类病证38方,包含血证、汗证、发热、虚劳等病证。外科11方,包含跌打疮痈4方,瘰疬麻风4方和目、喉、齿各1方。妇科19方,包含调经求嗣2方,带下病5方,崩漏1方,妊娠期3方和产后病8方。儿科23方,新生儿胎粪不下3方,小儿腹痛泄泻5方,小儿痘疹12方,小儿疳积3方。结论:食疗方中,汤、丸、糕、羹、粥、膏等各剂型齐备,式样丰富,如喻嘉言以猪肾荠苨汤治消渴、以杏仁萝卜子丸治咳嗽、以饭匙膏治小儿泄泻;陈当务以秘传济阴羹调经钟嗣、以绿豆粥清热利喉;李铎自拟琼玉膏治久嗽。用药时考虑不同人群的体质特性制定剂型,如小儿多抗药,寄药于食可有效减低抗药性,有饭匙膏、三豆散、肥儿糕等;老年人常体虚纳差,食疗方多用粥、膏剂,增加药物吸收率,如麻仁苏子粥、参术膏等。总之,食疗作为一种流传恒久的中医治疗手法,对现代疾病的防治和机体健康的维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清代旴江代表着作中的食疗内容,既能揭示地方医学中食疗方的历史意义和现代应用价值,又能为继承和弘扬旴江食疗文化提供经验和借鉴。

刘素贤[2](2019)在《柏树纲教授以“相反相成”法配伍辨治慢性糜烂性胃炎学术经验总结》文中研究表明慢性糜烂性胃炎(Chronic Erosive Gastritis,CEG)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胃部疾病,超过半数的慢性胃炎为糜烂性胃炎,且有极高的癌变倾向。目前,诊断糜烂性胃炎需结合胃镜检查及胃黏膜病理检查。西医治疗CEG多从改善消化道症状入手,通过抗幽门螺杆菌(Hp)感染、保护胃黏膜、促进胃动力等缓解临床症状,具有见效快但易复发的特点。本病在中医学中,属于“痞满”、“胃脘痛”等范畴,根据从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对相关病症的记载到近代医家对本病的详尽分述,中医药疗法对本病疗效确切,可有效防治本病的进一步传变。“相反相成”配伍法是指将性味、功能、作用趋向相反的药物组合配伍治疗错综复杂的证候,达到相反相成效果的中药配伍方法。中医以相反相成法治疗本病源远流长,早在《伤寒论》中即有呈现,张仲景以半夏泻心汤治疗本病,方中采用寒热并用的方法;《金匮要略》以枳术汤治疗本病,方中消补兼施并以消为主;张元素《医贯》所载枳术丸消补同用,以补为主;李玉奇教授“以痈论治”理论及周学文教授“毒热”学说均采用清补兼用法。柏师融汇古今各家学术思想,根据脾胃生理病理特点、CEG发病机制、发病特点,结合三十余年临床经验,提出了治疗CEG(中医痞证)的系列观点。认为脾胃生理特点主要在“平衡”,即阴阳平衡、寒热平衡、燥湿平衡及升降平衡。而CEG病机关键在于“失衡”,即阴阳失衡、寒热失衡、燥湿失衡及升降失衡。在对CEG病机深入认识基础上,老师将哲学“维度”的概念引入中医,从四个维度整体分析本病病机,认为本病临床症候特征为虚实兼夹、寒热并见、润燥失宜、升降失司。临床上,辨证宜重视整体辨证,从四个维度(虚实变化、寒热分布、津液运输与气机紊乱)及八个要素(虚、实、寒、热、润、燥、升、降)全面、系统、精准的评估脾胃病因病机症候状况,此谓之“和胃八纲”。《温病条辨·致病法论》载:“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疗CEG的关键在于平衡,平衡四维八纲的关系,以“相反相成”法实现脾胃平衡,体现了中国文化中正平和的哲理和艺术。古有《易经·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今以相反相成配伍法治疗CEG之要点有一个核心:平衡;两个趋向:正与反;四个维度:虚实变化、寒热分布、津液运输与气机紊乱;八个要素:虚、实、寒、热、润、燥、升、降。针对CEG临床症候及治疗CEG核心要点,并融汇消补兼施、温清互用、润燥并进、升清降浊诸法于一方,老师拟定“八味和胃饮”用治本病:白术与鸡内金、干姜与栀子、陈皮与玉竹、黄芪与紫苏梗。其中白术与鸡内金消补同用;干姜与栀子寒热并用;陈皮与玉竹润燥互用;黄芪与紫苏梗升降相因。文章末尾典型病例举隅,体现柏师如何将这种配伍方法运用于临床及根据上述四对病机变化调整用药的具体模式。

黄欣欣[3](2017)在《岭南医家黄俊伟学术思想及诊疗经验整理与传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黄俊(隽)伟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育前身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第二届毕业生,在学期间尤其注重对岭南名医卢朋着学术经验学习,民国14年(1925年)入学,民国19年(1930年)毕业,以后在澳门、深圳、香港三地行医,从事临床诊症及中医带徙教学工作60载,把学术经验传承下和其儿子黄善根研制出六种固本中药制剂,体现他重视脾肾作为治病求本的学术思想。"五丸一散"已在香港卫生署注册,黄氏医药服务深圳、香港地区影响深远。目前对岭南医家黄俊伟学术经验及其传承的研究尚显空白。名医是一个时期中医学术和临床疗效水平的主要体现者,社会需要中医名医为各阶层民众提供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因此必须珍重对中医名医学术经验挖掘整理传承弘扬,对近代岭南医家黄俊(隽)伟中医诊疗经验及学术思想整理与传承研究,是岭南医家医着研究之一部分。本论文通过整理及研究《黄俊伟医案选》,对其诊疗经验及学术思想归纳分析评述凝练,并总结临床经验特点。黄俊(隽)伟在深圳、香港行医60年,当属"深港名医",深圳、香港濒海乃移民城市,医学崛起于19世纪后,其也有特色。岭南医学研究范畴包括目前境外如香港特区的名老中医师,这是本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及选题依据所在。方法本论文对岭南医家黄俊伟和深港名老中医黄善根的中医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与传承进行整理及研究,认为这一选题对岭南医学的挖掘、整理、研究和传承起着推动作用,更加丰富中医内科临床医学,提供更多独具中医特色的治疗经验,有利于提高以中医疗效为核心的学术水平。本论文对《黄俊伟医案选》进行原创性资料整理研究及总结,以保存其学术经验及传承。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基础工作开展时使用的主要方法,包括资料调研收集。对《黄俊伟医案选》进行原创性资料总结。《黄俊伟医案选》内的医案大部份选自1979年后,黄俊伟老医师在香港定居之后,行医期间所记录的。其儿子黄善根中医师根据手抄本医案,及医案续页,于1998年编印黄氏两代医案,以便系统地传承黄俊伟老医师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并供内部参考。由于《黄俊伟医案选》主要是供黄家作内部参考的医案,外传有限,故现时仍未有研究其医案的文章在期刊上发表过。对《黄俊伟医案选》的整理研究和总结,将会是原创性的。2.采访调查法文革时期的混乱情况,令八十年代前黄氏医案大量遗失。对黄俊伟生平传略及其医案的学术内容,有幸于在深圳市中医院工作的广东省名中医陈福如教授提供,以及香港黄善根中医师协助,故特采访陈福如医师、黄善根医师,尽量记录家传黄俊伟的行医经验及诊疗特色,并总结名医的学术经验。3.临证调研法名医学术经验需要通过临证才能深刻体会,从而作出正确的理论评述。笔者是香港注册中医师,为完成学位论文三年来坚持临证诊疗,应用"吉星堂固本丸系列"中药制剂临床验证,体验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理论学说。为使名医理论物化,研制吉星堂系列中药制剂鉴别及含量考察方法,多次往返香港卫生署中医药组与广东医药学院,调研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使中成药研制检测方法符合香港法规。结果1.撰写岭南医家黄俊伟传略黄俊伟清光绪32年(1906年)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受儒家文化教养。6岁离乡别井入读广州番禺小学寄宿,毕业后入读广州广雅中学,1925年考取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1930年毕业后行医执业于澳门、深圳、香港三地。在长达60年中医医疗教研实践中积累丰富临证经验。1950年10月从香港返回宝安县深圳镇,创办了深圳中医联合诊所。1954年任宝安县人民医院中医师职,先后带出三批中医学徒及西医学习中医的西医骨干,开展及主持病房中西医会诊,探索研究中西结合治疗传染病、多发病、危重病、慢性病等,疗效显着。1962年曾积劳成疾患冠心病,通过自拟中药经验方调理康复,免于手术。1975年积极参与深圳市中医院筹建被称为"建院元勋"。1979年移居香港行医,1983年与儿子善根创办吉星药业公司。黄老医师毕生忙于诊务留下大量医案,由儿子黄善根医师整理《黄俊伟医案选》刊印。1996年在香港逝世,享令91岁。深圳市中医院发去唁电:黄俊伟老先生是我院的创始人之一,生前为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开创深圳市中医药事业新局面,加强深港中医药界学术交流,为深圳乃至广东人民的医疗保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唁电肯定黄俊伟对中医药学术事业贡献的一生,并提出"深港"地域名医概念。2.梳理黄俊伟治病"固本"的学术思想以及脾胃为固本核心的理论主张黄俊伟"固本"学术渊源于《内经》"治病必求于本",以及历代医家对固本的论述。何为本?最早王冰注解阴阳为本:阴阳与万类生杀变化,犹然在于人身,同相参合,故治病之道,必先求之。黄俊伟研读张仲景《金匮要略》曰:"四季脾旺不受邪",李东垣代表着作《脾胃论》继承了《内经》,仲景及其临床体会。《脾胃论》以"百病皆由脾胃衰"立论,重视脾胃内伤之论述。李中梓《医宗必读》曰:治病必求其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固本即注重脾肾并兼顾五脏六腑;肾为先天之本,内寓元阴元阳,是五脏六腑之根,生命之本。黄俊伟受脾胃派岭南名医卢朋着学术影响最大,日后经常与儿子黄善根医师提及卢朋着理论学说,诠释《四圣心源提要》固本培元,以脾胃为中心论治各种慢性杂病学术主张,提出从固本培元调理身体。3.系统整理黄俊伟临证学术经验并以医案印证黄俊伟从医临床60载,通过长时间实践研究,以脾胃为中心之理念贯穿于整个临床治病历过程中。论文选择胃脘痛、水肿、石淋、癃闭、肾衰、咳嗽、肺痨、痰饮、鼻渊、眩晕、耳鸣、胸痹、腰育、中风、不孕、崩漏、不寐、鼓胀、湿疮、漏疮等20个中医病证诊疗经验为例,并附以医案加以按语评述。黄俊伟生平留下大量医案,上述20个病证虽不是《黄俊伟医案》之全部,但观一斑足以窥全豹。他重视脾胃调理,强调人为一个有机整体,五脏六腑协调,病安何来?黄俊伟注重临床实效,辨证时考虑季节、气候、患者性格、工作、饮食习惯,全面综合分析病情,从而作出准确的诊断、治疗和医嘱。在值得后世借鉴。黄俊伟强调无毒治病理念,治理临床新旧疾病,贯通养生益寿医理,以16字总结治理法则:感冒防治、百病调治、奇病通治、未病先治。医学精华具体体现在:一是感冒防治:固护脾胃之气以防治感冒;二是百病调治:中焦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枢纽,升降正常则生化万物,升降失调则百病丛生;三是奇病通治:人之一身,不离乎气血。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奇病不离痰、湿、瘀。脾胃强健,则化源有继,元气充足,促使血液在脉道内正常运行,不致发生瘀血。若脾胃虚弱,化源不继,元气不充,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则血行缓慢,慢则滞,滞则瘀,瘀血作崇,脾虚血瘀生焉。四是未病先治:重视"不治已病治未病"。人为一个有机整体,未病先防,五脏六腑协调,病安何来?4.在港研制注册六种中成药,造福民众。黄俊伟从医临床60载,学识渊博,医术精湛,将错综复杂的病情加以分析,辨证立法,精确认证,并能判断病势,估计预后。黄俊伟医术传于儿子香港黄善根医师,将父亲黄俊伟学术经验物化,于八十年代开始研制中药水蜜丸,目的是为了以调理固本之法,除了有效地协助巩固疗效,更使五脏调和,预防及减少疾病的发生。以调理、固本、治未病之理念,父子俩的"吉星堂固本丸系列"中药制剂于2004在香港注册。适合各种慢性疾病经久不愈者。这些患者多属元气亏损,病灶深入,无力康复,或平素体质虚弱,反复发病。经过反复验证临床实效,发展出以下六种中成药:[吉星堂]益胃固本丸、[吉星堂]久咳固本丸、[吉星堂]鼻渊固本丸、[吉星堂]安神固本丸、[吉星堂]风痛固本丸、[吉星堂]妙芝草。香港中医师黄善根传承其父亲黄俊伟医学思想,于2005年香港新界大埔创办中医门诊、并销售中成药及药材,延续两代名字,取名俊善堂-四季养生之家,继续以无毒治病、固本培元之理念造福市民。整理研究这六种中药固本制剂的理法方药,传承黄氏医学思想,对岭南医学在深港地区的挖掘、整理、研究和传承起着推动作用,更加丰富中医内科临床医学,提供更多独具中医特色的治疗经验,有利于提高以中医疗效为核心的学术水平,并有利中医药走向国际。结论通过撰写岭南医家黄俊伟生平传略,反映了他为深港地区中医药学术与事业努力研究传承发扬的一生,他是一位不应被人们忘记的岭南名医。黄俊伟的学术思想渊源于《内经》"治病必求于本",治病固本尤其注重脾胃后天之本是他鲜明理论主张,以脾胃为中心之固本理念贯穿使用于整个临床治疗过程中,《黄俊伟医案》与吉星堂益胃固本丸等六种香港注册中成药,都是黄氏学术经验结晶以及理论之物化。

郭峰[4](2016)在《曾斌芳教授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总结 ——基于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的辨治经验》文中指出目的:总结曾斌芳教授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并以慢性乙型肝炎为例,利用临床科研信息共享平台,建立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医案数据库,挖掘曾斌芳教授治疗慢乙肝的临证经验。方法:以中医传统师承模式研究为主,通过3年的跟师学习,详细记录老师临证医案,分析老师的临床思辨特点,总结导师的用药规律;并利用点式互信息法及复杂网络系统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其辨证经验、配伍特点、用药习惯等隐性知识进行挖掘研究。结果:(1)曾斌芳教授治疗慢性肝炎基于五脏生克制化,顺应四时变化,指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实土防木伐”、“平金以生木”五脏补泻法;遵循“肝体阴而用阳”之性,倡导“顺其性则为补,逆其性则为泻”的补泻法。(2)肝病辨治中提出:“因势利导、截断疗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辨治黄疸;“肝脾肾同调,痰郁滞同治”辨治“肝痞”。脾胃病辨治中提出:“辛开苦降甘补”辨治胃痞;从“风水同舟”论便秘四治;“升清降浊”辨治泄泻。(3)本研究收集的277诊次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证医案中高频症状频次为:倦怠乏力、腹胀、胁痛、双下肢水肿。证候共有10类,其中出现频次前5的依次为:肝郁脾虚、湿热内蕴、肝胆湿热、肝郁气滞、气滞血瘀,前五证候共224诊次,占全部病例的80.87%。常见治法频次大于5次以上共12类;其中和血柔肝健脾、清利湿热、滋养肝肾、理气活血、活血运脾是最常见的治法。(4)慢性乙型肝炎常用药物按节点度排序:其药物组成以小柴胡汤、四物汤为基础方;四气五味归经特点:四气中以微寒、温、平为主;五味中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脾经、肺经、肝经为主。(5)点式互信息法分析:证-症关系:肝郁脾虚证辨证要点为倦怠乏力、口干、右胁肋隐痛、纳呆、腹胀;证-治关系:肝郁脾虚证以和血柔肝健脾为主要治法;证-药关系为:柴胡、党参、黄芩、当归、赤芍、炙甘草、法半夏、生地黄、香附等;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分析:肝郁脾虚证核心方以小柴胡汤合四物汤为基础方。湿热内蕴证的辨证要点有腹胀、倦怠乏力、口干、小便黄、头闷、目黄、双下肢水肿、肢体困重等;证-治关系:湿热内蕴证以清热利湿泻浊为法;证-药关系为:茵陈、酒大黄、猪苓、泽泻、白术、苍术、陈皮、砂仁、芒硝、白矾等;证-方关系:湿热内蕴证以茵陈四苓散为基础方。肝郁气滞证的辨证要点有倦怠乏力、口于、脐周疼痛、大便溏、口苦、暖气、脘腹不舒等;证-治关系:肝郁气滞证以和血调肝为法;证-药关系为:当归、柴胡、川芎、炙甘草、山楂、白芍、法半夏、黄芩、地黄等;证-方关系:肝郁气滞证以柴胡疏肝散为基础方。肝胆湿热证的辨证要点有胁痛、倦怠乏力、口干、恶心呕吐、纳呆、心烦易怒、大便溏等;证-治关系:肝胆湿热证以清热肝胆利湿为法;证-药关系为:茵陈、茯苓、泽泻、猪苓、当归、陈皮、桃仁等;证-方关系:肝胆湿热证以茵陈四苓散为基础方。气滞血瘀证的辨证要点:倦怠乏力、口干、心慌、乏力、面色晦暗等;证-治关系:治以理气和血运脾为法;证-药关系为:郁金、白芍、赤芍、党参、柴胡、制香附、枳壳、丹参等;证-方关系:气滞血瘀证以四逆散为基础方。(6)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分析:曾斌芳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基本核心方:以小柴胡汤合四物汤为主,配以茵陈四苓散、溪黄草清热利湿;白花蛇舌草、蚤休以清热解毒;香附、郁金、木香、枳壳、麦芽以疏肝理气和血;黄芪、山药、砂仁、薏苡仁、陈皮、厚朴以健脾化湿;鳖甲、龟甲、穿山甲、枸杞子、黄精、女贞子以养阴柔肝消症,取“滋水涵木”、“乙癸同源”、“精血同源”之义;生山楂、五味子、酸枣仁以本味养本脏;生牡蛎、浙贝母、酒大黄、芒硝、白矾以软坚散结。全方共奏和血柔肝健脾、清热利湿解毒、养阴软坚散结之功。曾斌芳教授治疗慢乙肝的制方用药特点充分体现了“和血柔肝健脾”的治疗原则,亦印证了慢乙肝“肝病传脾、血络不和”的病机核心。结论:(1)曾斌芳教授在内伤杂病诊治中倡导“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发“五脏冲和,脾胃为使”之说,倡导治病当以脾胃先;以“气血冲和、百病不生”立论,提出诸病多因“郁”而生;“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论、本于胃气论)。曾师辨证思想和诊法特点:邪正消长,贵调阴阳,以八纲辨证为经定病性;生克乘侮,制化病传,以脏腑辨证为纬定病位;扼守病机之要,把握病理关键,治从顺逆补泻。(2)曾师提出肝之补泻法度:脏气法时补泻法和生克制化补泻法。(3)曾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辨治思维为注重脏腑传变,关注“肝病传脾、血络不和”,法以“和血柔肝健脾”;以脏腑功能为本,遵循治从顺逆、脏气法时补泻;以“伏毒学说”立论,中西病证结合,“解毒”贯穿始终。

郭红梅[5](2016)在《曾斌芳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及扶正消萎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收集、整理、总结并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是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的有效途径,本次研究是以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为平台,在曾斌芳教授的亲自指导下,对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系统的整理与总结。曾斌芳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30年,是全国着名的中医药专家,成果丰硕。在学术上推崇经典学派,临证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主张以经典理论指导临床工作,擅长治疗脾胃病及内科疑难杂症,尤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特色,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笔者自攻读硕士起多年来侍诊曾师左右,聆听教诲,通过多年耳濡目染,不仅感受到曾师精湛的医术,而且在临证中体会到曾师对待患者和蔼可亲,一丝不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中医传统的传承方式跟师抄方,系统全面的总结和归纳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领会其中医理论精髓,并运用到自己的临床实践中再进一步总结和提炼,使老师的学术思想传承开来。应用现代科研方法,选用老师经验方“扶正消萎汤”干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探讨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效性及作用机理。研究方法1.用访谈法和分析归纳法对曾斌方教授学术思想渊源进行了总结。通过对曾斌芳教授生活经历及学医过程、学术专长及成就、读书心旨等简要介绍,梳理了曾斌芳教授学术思想形成的理论和实践渊源。2.通过每周跟师临证抄方、小讲课、教学查房等多种方法收集老师的临证资料,并收集整理反映老师学术观点的论文、科研项目,总结出老师的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和特色。3.采取随机对照设计方法,观察“扶正消萎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将16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2例采用“扶正消萎汤”治疗,对照组83例给予胃复春片治疗。分别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主要症状积分、胃镜积分和病理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之间主要症状积分、胃镜积分和病理积分;比较两组治疗方案总有效率。总结出曾斌芳教授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病经验及临证特色。研究结果1.在学术渊源上,曾斌芳教授学医之始,精勤不倦,谙熟经典着作,诸如《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脾胃论》等,为其学术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随后又从师于张绚邦先生、刘继祖先生,周铭心先生,汲取各家之长,不断地升华自己对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更深层次的理解领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2.在学术思想方面,总结归纳为三点:(1)重视人体正气盛衰,倡“扶正祛邪,以平为期”的学术思想。(2)治内伤杂病,“重视调护脾胃,贯穿始终”的学术思想。(3)推崇“中西合参,病证结合”的学术思想。3.曾斌芳教授的论治法则:“截断疗法、既病防变”的诊疗特色。4.曾斌芳教授临证经验总结及治疗反流性食道炎、脂肪性肝病、溃疡性结肠炎、幽门螺杆菌感染、失眠、支气管炎、腰肌劳损等疾病的临床经验。5.曾斌芳教授遣方用药特色:擅用经方、时方、灵活化裁;临证用药平和;巧用药对、药组。6.总结曾斌芳教授经验,继承与创新。7.扶正消萎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研究结果:(1)扶正消萎汤能够有效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主要症状。(2)扶正消萎汤能有效的阻断慢性萎缩性胃炎进展,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异型增生病理阶段。(3)两组在治疗前后均检测安全性指标,结果未见异常,提示“扶正消萎汤”可安全应用临床。研究结论曾斌芳教授精研仲景学说,且触古贯今,广涉诸家,且探微索隐,以其阐发医理,逐渐形成具有个人特点的学术思想和个人风格的临证特色。在临床实践中始终坚持诊断为先,病证结合;在内科常见病、疑难病证的治疗方面有专长,尤其擅长治疗脾胃系统疾病。临证时擅用经方、时方,灵活化裁。通过整理总结曾斌芳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领悟老师的中医理论精华,从而提高自己的中医临床能力,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朱才丰[6](2015)在《蔡圣朝主任医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温阳补肾灸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蔡圣朝主任医师是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一届“江淮名医”、安徽省名中医、国家重点专科老年病专科负责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周楣声学术经验继承人,蔡圣朝主任医师幼承庭训,热爱中医,研习岐黄,弱冠之年即开始悬壶济世,至今从医四十余载,学验俱丰。于今年国家中管局批准成立蔡圣朝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40余年孜孜不倦钻研医道,探微索奥,勤求古训,熟读传统医学经典,博览各种医籍。先后师从吴啸群、周楣声中医专家,学习到深厚中西医基础理论知识,收获丰富的临证经验,凝练出以经脏辨证为核心,重视审因论治的辨证论治规律,在治疗原则上提倡治病求本,审因论治的观点;针灸继承并发扬其师“金针梅花派”学术思想精髓,注重“精疏取穴”,先后主客配穴。第一部分蔡圣朝主任医师学术渊源通过检索导师熟读的中医经典书籍以及发掘深刻影响导师的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探析蔡圣朝主任医师学术思想渊源。1.幼承家学,勤读经典1.1《黄帝内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对蔡圣朝主任医师学术思想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治病求本,辨证求因;针灸取穴提倡根据经络、脏腑辨证取穴。1.2《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体系”,“扶阳气”和“存阴液”的基本精神始终贯穿着仲景在六经病诊治的始末,为蔡圣朝主任医师针灸经脏辨证体系形成奠定基础;重视顾护后天脾胃之气思想为蔡圣朝主任医师防治老年病学术思想源泉。1.3《金匮要略》:以病为纲,灵活运用脏腑经络辨证体系深刻影响蔡圣朝主任医师,临床辨证效《金匮要略》所用之法,或直取其所载之方,药仅几味,但屡获捷效。1.4《针灸大成》:提倡“凡医之用药,须凭脉理”,蔡圣朝主任医师辨证时务必认真诊脉,以脉探求病因。1.5《妇人大全良方》:强调“妇人以血为基本”,蔡圣朝主任医师治疗妇科疾病常用四物汤加减“调其血”2.博采众长,厚积薄发2.1吴啸群:综合运用发汗法、利尿法、补肾滋阴法治疗肾病水肿;用疏肝理气之法治疗妇科疾病,逍遥散加减方为常用方。2.2周楣声:继承金针梅花派针灸学术思想精髓,注重针刺手法、精疏取穴、先后主客配穴;灸法理论、临床实践与灸法器具均有创新。第二部分蔡圣朝主任医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整理与总结1.蔡圣朝主任医师学术思想概述1.1任督二脉在经络学说中的核心地位:任、督二脉同源形成有机统一体,对十二正经起着主导作用,蔡老师临床倡导“任督通调则百脉皆通调”,治督以“通”为贵,调任以“补”为贵。1.2针灸临床以经脏辨证为核心:以经络与脏腑学说为理论依据,根据疾病最主要特征,进行全面分析,从而识别与寻求疾病发生在何经、何脏、何腑,辨识病因、病机、病性,抓住疾病本质,遣方选穴,确定理、法、方、穴、术。1.3施治强调“审因论治”,以脉探求病因。1.4针灸注重“精疏取穴”,先后主客配穴。1.5灸法思想特点:灸法理论方面首提“灸法自然,阳生阴长”,擅用隔物灸,督脉铺灸,天灸疗法,注重灸法器具创新。2.诊疗经验总结2.1防治痴呆经验总结:从“神-脑-督脉-肾-任脉”轴,运用隔物灸防治痴呆。2.2治疗老年病经验总结:注重补肾健脾养胃。2.3治疗风湿病经验总结:从补肾健脾治疗风湿病。2.4治疗慢性肾病经验总结:重视补泻兼施,常用补肾养血扶正、健脾利湿化浊,辅以活血行气、凉血化瘀。2.5治疗月经不调、不孕症经验总结:蔡老师认为妇科疾病主要病位在冲任,关键病机在冲任损伤,治以补肾调冲任,疏肝理气血。第三部分温阳补肾灸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1.目的:通过临床对照观察和磁共振波谱分析,评价温阳补肾灸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肾精亏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p-淀粉样蛋白、白介素-6与脑内代谢产物改善情况,初步探讨温阳补肾灸治疗轻度认知障碍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2.方法:选择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艾灸组30例,西药组30例。艾灸治疗主穴取关元、命门、百会,治疗2个疗程10星期。西药治疗组:口服盐酸多奈哌齐5mg次,一日三次,连续服用10星期。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中医证型量表(SDSVD)、血清p-淀粉样蛋白(Ap)、血清IL-6、磁共振波普分析NAA/Cr. CHO/Cr值,进行评定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3.结果:3.1临床疗效评定分析显示:根据MMSE量表,灸法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60%,两组总体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灸法组疗效优于西药组。3.2 MMSE量表评定显示: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灸法组疗效优于西药组。3.3 MoCA量表评定显示: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灸法组疗效优于西药组。3.4根据中医证型量表评定显示: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灸法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血清Aβ测定显示: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分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降低血清Aβ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6血清IL-6测定显示: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分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降低血清IL-6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7磁共振波普分析NAA/Cr值:两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分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升高NAA/Cr值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8磁共振波普分析Cho/Cr: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分别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降低CHO/Cr值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结论:温阳补肾灸通过降低血清Aβ、IL-6与改善脑代谢治疗轻度认知障碍,显着改善认知功能,疗效优于口服多奈哌齐,是轻度认知障碍有效治疗方法。

钱力维[7](2016)在《胡国俊祛邪助运治疗老年病学术思想和经验总结》文中认为本研究从胡国俊教授论治老年病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胡国俊教授治疗的老年病病例进行挖掘、分析,以揭示胡国俊教授的选方用药规律,进一步探讨其在老年病治疗中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以期充分学习,更好地传承导师的思想、经验,并有所创新。目的通过跟师学习,并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胡国俊教授治疗的老年病病例进行挖掘、分析,以揭示胡国俊教授在老年病治疗中的选方用药规律,进一步探讨其在老年病治疗中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在独立临床过程中加以发挥应用,并有所创新,为中医药治疗老年病提供更多、更好的方法和新的见解。方法1对胡国俊教授论治老年病的学术思想进行探讨、分析。2.1对胡国俊教授老年病诊疗中的治疗经验、新的观点进行整理;阐述和研究分析。2.2病历数据库的建立:以本院信息中心自主研发的临床病历信息系统数据库平台为基础,建立名老中医经验总结录入模块,将260张处方录入到数据库平台,形成病例数据库。2.3据挖掘方法:单味药采用频次统计法,药对之间的关联使用互信息,统计关联系数,利用复杂网络分析得到胃病的网络可视展示图。2.4小陷胸汤合半夏泻心汤治疗湿热型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结果1胡国俊教授论治老年病学术思想:随时代的变迁,生活环境的改变,老年病的病因病机随之改变。淫邪内着,陈菀蓄积者不少,陈菀之物的产生与生活环境、饮食、情志、衰老不无相关,陈菀蕴遏五脏六腑,痹阻脉络,运化失常,百病丛生。治疗当权衡平治,去菀陈莝,祛邪助运。2胡国俊教授论治相关老年病的临证经验:根据邪实体虚,或以祛邪为主,或辅以补益之中。立五法:化痰降浊、化瘀通络、清化湿热、消积导滞、醒脾和胃。2.1老年性便秘多虚实夹杂,多脏同病,病位在肠,与脾胃、肝、肾关系密切,治疗应采用脏腑辨证,通过滋阴补阳、运中化湿、肃降肺气、疏肝行气等方法,恢复大肠传导之职。2.2老年性胃病治分新久,初治在经治气,一为疏肝肃肺,条畅一身之气机,则中州之结气消散,胃胀痞满随手而愈;二为醒脾和胃,芳化苦辛,疏调气机,则湿祛气通。病久在络治血,方以失笑散合活络效灵丹加减,活血化瘀通络止痛。2.3老年性不寐不寐的病机本虚标实,治疗重在补虚泻实,调整阴阳。泻实重在清肝泻火、化痰祛瘀、消食化积。补虚在心脾两虚用归脾汤加减;心肾不交则用天王补心丹加减。不寐治疗重在调整阴阳。2.4老年性眩晕老年性眩晕临床西医见于脑梗死、脑动脉硬化、颈椎病、脑供血不足等。病机在于风、火、痰、瘀、虚,治疗应补泻相宜。其中痰瘀为患最多,方用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眩晕的病机以虚实夹杂为主,临证应掌握扶正与祛邪的比例。发作期以祛邪为主,缓解期以扶正为主。3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胡国俊教授治疗老年病的经验3.1胡国俊在相关老年病治疗中临床最常用药物有黄连、法半夏、枳壳、蒲公英、柴胡、黄芪、黄芩、旱莲草、白芍、旋复花、白术、厚朴、百合、生牡蛎、干姜等15味。使用频率在30次以上,以化痰、祛湿、清热、理气药多见,揭示了胡国俊教授治疗老年病重视祛邪助运的学术思想和经验。3.2胡国俊教授在治疗相关老年病中的常用药对22对。这些药对或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寒温并用,升降结合。其中行气助运,化痰祛湿、清热泻火药对较多,与治疗痰、热、瘀、滞等病理是相符合的。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胡国俊教授药物的配伍规律。3.3复杂网络图展示了胃病的治疗药物包含了小陷胸汤和半夏泻心汤的主要组成,与痰热内蕴,兼寒热错杂,脾虚胃弱证型多见相符。4小陷胸汤合半夏泻心汤化裁能改善痰热型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症状,对幽门螺杆菌有杀灭作用,且疗效优于中成药胃复春,对痰热型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有确切疗效。结论1胡国俊教授论证老年病“淫邪内着,陈菀蓄积;祛邪助运”的学术思想,反应了当代老年病的病机特点,具有很好的临床指导意义。2相关老年病治疗的临床经验,疗效确切,提出了“便秘从脏腑论治”;胃病“初治在经治气”,通过治疗肝肺脾来治气,“久病在络治血”,方用失笑散合活络效灵丹加减。不寐治疗重在“调整阴阳”。眩晕以风、痰、瘀作祟,治疗要补泻相宜。3数据挖掘技术结果揭示了胡国俊教授的处方用药规律,反应了胡国俊教授治疗老年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应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名老中医临证过程中的资料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探索名老中医的诊疗经验和学术思想,是现代师承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对总结名老中医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葛来安[8](2015)在《何晓晖教授脾胃学术思想及其运用衡法治疗脾胃病的经验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通过收集和整理何晓晖教授既往治疗脾胃病的病案、医论医话、访谈记录、论文论着,以及总结个人三年来的跟师记录、学习心得,并在探讨脾胃学说发展源流的基础上,系统阐述导师的脾胃学术思想。导师从医40多年,勤求古训,不断创新,笔耕不止。在脾胃病的诊疗方面有许多独特的见解,创立了系列新理论、新方法及新学说。他的脾胃病“衡”法治疗一字经,用于临床效果满意,重复性好,具有推广价值。他的胃质肠质理论对指导胃肠病的用药和善后调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他的治胃先治神思想用于临床能缩短治病的疗程,提高治疗的效果。本文就是从这些不同的方面,分四个部分来阐述导师的脾胃学术思想及其用衡法等治疗脾胃病的经验。第一部分讲述脾胃学说的发展历史。 《内经》、 《难经》讲述了脾胃的解剖定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脾胃病形成的原因、脾胃病的防治等内容。汉代张仲景对《内经》理论充分发挥,开创了脾胃病辨证论治的先河,提出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等脾胃病治疗原则,并强调顾护胃气的重要性。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张元素、张从正、朱丹溪及李东垣等医家对脾胃理论不断充实提高,尤其是李东垣,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脾胃理论,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思想,强调胃气的重要性,创立了治疗脾胃病的系列名方,为后世广泛应用。明清医家对脾胃学说又有新的发挥,特别是叶天士,创立了“胃阴学说”,使脾胃理论得到了全新发展。第二部分阐述何晓晖教授的脾胃学术见解和学术思想。主要有: (1)脾主运化的新见解。从脾的古今解剖学认识及脾主运化功能的分析,认为中医的脾主要与现代医学的胰腺相当:运用现代医学的知识,结合脾的运化特点,将脾运化分为八个环节和四个阶段。 (2)肠质理论。提出肠质的概念,并将肠质分为七大类,分析肠质形成的因素,指出不同肠质的调养方法。 (3)“脾胃病四辨一体”诊疗观。强调在传统辨证论治基础上,还要辨病、辨体、辨时论治,指出辨病是论治的先导,辨证是论治的核心,辨体是论治的基调,辨时是论治的辅佐,临证时要四辨配合应用。 (4)治胃先治神思想。认为胃肠是情绪的镜子,很多胃肠病都是身心病,提出治胃要先治神,并阐述调神治胃的系列方法。第三部分是何晓晖教授衡法理论及其在脾胃病中的运用。从《内经》、《伤寒论》、《温病条辨》等经典着作入手,简述衡法理论的渊源,并简介当代医家颜德馨等的衡法概念。着重阐述何晓晖教授的衡法理论与临床,内容有衡法的概念,衡法与和法的异同,衡法在脾胃病中具体运用的十个方面,以及衡法的用药与用方经验。第四部分是何晓晖教授常见脾胃病的诊疗特色。何教授研究最深,治疗效果最感满意的是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及胃癌前病变这一脾胃系统公认的疑难病证。这类病证西医疗效并不理想,但中医有独特的疗效。他从理论到临床,再到科研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其治疗并随访的数百例患者中,很多都得到了逆转,阻断了其癌变的进程。该篇重点阐述CAG的病因病机,CAG的三步分治法,并将CAG的临证经验归纳总结。胃癌在当今发病率很高,提倡早诊断,早治疗,只要有手术等价值,切莫延误时问。中医适合于治疗中晚期胃癌,强调以衡立法,扶正祛邪,身心并治,综合调理。对于消化性溃疡,要正确看待幽门螺杆菌(HP),这类病以寒热错杂多见,治疗要根据寒与热的多少来选方用药。慢性肝炎病因多样,病程长,要把握其病理演变过程,注重治湿和治瘀。对于功能性便秘的治疗,要把排便习惯的培养放首位,用药以理气润肠为主,少用攻下之品,并掌握好服药时间。本章最后介绍何晓晖教授的‘些典型病案。

屈欢欢[9](2012)在《运用调理脾胃法治疗慢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的临床研究与验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调理脾胃法长期以来受到历代医家的高度重视,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重要方法,临床运用十分广泛,现代许多肾病名家亦十分强调从调理脾胃着手进行慢性肾脏病的治疗。脾肾亏虚和湿热证是慢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的基本病机尤其是脾虚兼夹湿热者临床十分常见。导师余仁欢教授秉承《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之旨,同时长期潜心研习李东垣的脾胃学说,重视从脾胃论治慢性肾脏病,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慢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调理脾胃治法,临床疗效较好。本文从文献综述、临床研究与验案分析三个方面对调理脾胃法在慢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治疗中的运用进行阐述,并对导师余仁欢教授运用调理脾胃法治疗慢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的经验进行总结。文献综述部分,主要介绍脾胃学说的源流、调理脾胃法在慢性肾脏病治疗中的应用以及现代医学关于蛋白尿的研究进展。临床研究部分,通过对以运用调理脾胃法为主要治疗方案的78例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患者的临床观察,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进而对余仁欢教授运用调理脾胃法治疗慢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的经验进行总结。本研究病例来源于2010年12月-2012年4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肾病内科余仁欢教授门诊患者。78例患者均诊断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符合慢性肾脏病(CKD1-2期),且治疗前24小时尿蛋白定量≥0.5克。运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于治疗前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比较用非参数Wilcoxon符号秩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肾炎组(尿蛋白定量0.5g-3.5g/d)和肾病综合征组(尿蛋白定量≥3.5g/d)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其中肾炎组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平均下降52.6%;肾病综合征组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平均下降65.1%;治疗前后比较,两组均有显着差异。治疗后肾病综合征组患者血浆白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治疗前后比较,有显着差异。78例患者临床完全缓解率26.92%,基本缓解率19.23%,总有效率为83.33%,其中肾炎组和肾病综合征组的临床缓解率分别为53.5%和42.9%。研究结论:中医调理脾胃法对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少量、中量和大量蛋白尿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最后通过15份临床验案,展示余仁欢教授治疗肾病的临床经验和辨证用药特点。余仁欢教授运用李东垣的阴火学说对慢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患者脾虚湿热证进行诠释,认为脾虚兼风、湿、热、毒皆可从李东垣脾胃内伤兼有阴火进行论治。所谓“阴火”,为脾胃内伤,阳气不足所产生的虚火。脾胃之气越下陷,下焦之湿越重,致蛋白尿迁延难愈。在调理脾胃的具体方剂上,通常选用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升阳益胃汤,张仲景的防己黄芪汤,及参苓白术散、三仁汤等方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健脾祛湿和络方

王茂泓[10](2012)在《张小萍教授脾胃气化学说的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的传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学术界对于脾胃理论的研究及临床应用,仅停留在对传统脾胃学说的应用及现代诠释上,学说上没有突破,研究上不够全面、深入、细致。尤其是脾胃气化理论,只涉及脾胃升降理论,很少涉及脾胃气机的出入。本人在跟师张小萍教授临床的过程中,发现导师不仅对于脾胃病的治疗,而且对许多内科杂症,处方用药都体现出脾胃气机的升降出入,亦即气化,并逐渐形成脾胃气化的学术观点。笔者在此基础上,根据导师的临床经验及思路,进一步总结、研究并形成理论上的创新——脾胃气化学说,并将导师将这一学说应用于临床各类疾病的学术思想作一总结整理。本研究通过跟随导师临床,如实采集、系统整理导师的典型医案、临证经验;并广泛查阅古今文献资料,结合导师的临床经验及用方、用药规律提出脾胃气化学说。并将脾胃气化学说与导师的临床经验结合起来,系统整理导师应用脾胃气化学术思想治疗肾系、肺系、脾胃、肝胆及外感等病症的临床经验、思辨特点及学术思想。本研究第一部分是对传统脾胃学说的认识及研究。主要从脾胃学说的渊源及形成、脾胃学说的历代研究、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脾胃论》的主旨与贡献、脾胃学说的现代研究等方面来阐述传统脾胃学说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和现代研究。是脾胃气化学说的理论渊源及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对张小萍教授脾胃气化学术思想的探讨。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升降有度、纳化相因、燥湿相宜、出入有序。脾胃气化的关键,不外升与降、纳与化、湿与燥、出与入四个方面。大致说来,脾胃气化学说的内容主要包括:一、升降有度是脾胃气化功能的根本体现:主要从“脾宜升则健”是脾胃气化的关键、“胃宜降则和”是脾胃气化的基础、脾胃升降的辩证关系、脾胃气机升降失调的临床分型及治疗等方面加以论述;二、纳化相因是脾胃气化功能的基本条件:主要从胃纳是脾化的前提,脾化是胃纳的基础、调整脾胃的纳化关系是临床的重要环节、纳运化的辨证关系和临床意义、纳化失常的用药法度、纳化失常的病理及治疗等方面加以论述;三、燥湿相宜是脾胃气化功能的物质基础:主要从燥湿相宜是脾胃气化的有利环境、燥与湿的辨证关系和临床意义、燥湿失宜的用药法度、燥湿失宜的病理及治疗等方面加以论述;四、出入有序是脾胃气化功能的重要体现:主要从卫外营内是脾胃气化的重要功能、脾胃气机的出入是外感和内伤疾病相统一的枢纽、出入无序的用药法度、出入无序的病理及治疗等方面加以论述。第三部分是张小萍教授脾胃气化学术思想的临床应用研究。主要包括脾胃病注重脾胃气机的调达、脾胃气化与其他脏腑疾病的治疗、外感疾病及疑难、急重病症、治未病皆应重视脾胃、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返流性食道炎等疾病的临床用药规律、张小萍教授药对撷英、张小萍教授临床用药特点及典型医案等内容。

二、脾胃学说在老年病治疗中的运用探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脾胃学说在老年病治疗中的运用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1)清代旴江医家食疗方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清代旴江代表医家学术思想研究
    2.旴江医学食疗思想的研究
    3.小结
第一章 食疗方的标准与统计
    1.1 研究对象
    1.2 食疗方的选入标准
    1.3 统计结果
第二章 清代旴江医家临证各科食疗方
    2.1 内科食疗方
        2.1.1 肺系疾病食疗方
        2.1.2 心脑疾病食疗方
        2.1.3 脾胃疾病食疗方
        2.1.4 肝胆疾病食疗方
        2.1.5 肾系疾病食疗方
        2.1.6 内科其他病证食疗方
        2.1.7 小结
    2.2 外科食疗方
        2.2.1 跌打疮痈
        2.2.2 瘰疬、麻风
        2.2.3 目疾
        2.2.4 喉疾
        2.2.5 齿疾
        2.2.6 小结
    2.3 妇科食疗方
        2.3.1 调经求嗣
        2.3.2 崩漏带下
        2.3.3 妊娠恶阻
        2.3.4 产后诸疾
        2.3.5 小结
    2.4 儿科食疗方
        2.4.1 新生儿胎粪不下
        2.4.2 小儿腹痛、泄泻
        2.4.3 小儿痘疹
        2.4.4 小儿疳积
        2.4.5 小结
附录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2)柏树纲教授以“相反相成”法配伍辨治慢性糜烂性胃炎学术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1.1 历代医家对本病病机的认识
    1.2 历代中医治疗本病的用药配伍模式
2 柏师治疗 CEG 的学术经验
    2.1 柏师对 CEG 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柏师以相反相成法配伍治疗 CEG
3 辨证施治
    3.1 八味和胃饮
    3.2 以虚损为主
    3.3 以实滞为主
4 医案举隅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岭南医家黄俊伟学术思想及诊疗经验整理与传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岭南医家黄俊伟生平传略
1.1. 岭南医家黄俊伟传略
1.2. 附黄善根医师简历 第二章 治病固本的学术思想及以脾胃为固本核心的理论主张
2.1. 历代医家对固本的论述
    2.1.1. 王冰注解阴阳(气血)为本
    2.1.2. 以病机病因为本
    2.1.3. 以脏腑(五脏)为本
    2.1.4. 以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2.2. 固本以后天之本脾胃为主,同时兼顾先天之本肾
    2.2.1. 东汉·张仲景"四季脾旺不受邪"
    2.2.2. 金元·李东垣"脾胃论"
    2.2.3. 明·李中梓"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2.2.4. 近代岭南名医卢朋着
    2.2.5. 固本与治标关系研究 第三章 临证诊疗经验及治验医案整理
3.1. 临证医案
    3.1.1. 胃脘痛
    3.1.2. 水肿
    3.1.3. 石淋
    3.1.4. 癃闭-前列腺肥大尿闭
    3.1.5. 肾衰-肾功能衰竭
    3.1.6. 咳嗽-慢性支气管炎
    3.1.7. 肺痨咯血
    3.1.8. 痰饮
    3.1.9. 鼻渊
    3.1.10. 眩晕
    3.1.11. 耳鸣
    3.1.12. 胸痹
    3.1.13. 腰痛
    3.1.14. 卒中-中风
    3.1.15. 不孕
    3.1.16. 崩漏
    3.1.17. 不寐
    3.1.18. 鼓胀-肝硬化腹水
    3.1.19. 湿疮
    3.1.20. 漏疮-耳前漏管
3.2. 医学精华
    3.2.1. 感冒防治
    3.2.2. 百病调治
    3.2.3. 奇病通治
    3.2.4. 未病先治
    3.2.5. 无毒治病 第四章 吉星堂固本丸系列研制
4.1. [吉星堂]益胃固本丸(香港中成药注册编号:HKP - 07676)
4.2. [吉星堂]久咳固本丸(香港中成药注册编号:HKP - 07675)
4.3. [吉星堂]安神固本丸(香港中成药注册编号:HKP - 07673)
4.4. [吉星堂]鼻渊固本丸(香港中成药注册编号:HKP - 07677)
4.5. [吉星堂]风痛固本丸(香港中成药注册编号:HKP - 07679)
4.6. [吉星堂]妙芝草(香港中成药注册编号:HKP - 07678)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曾斌芳教授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总结 ——基于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的辨治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曾斌芳教授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总结
    1. 指导老师学术思想及其渊源
        1.1 不治已病治未病
        1.2 治病当以脾胃先—五脏冲和,脾胃为使
        1.3 诸病多因“郁”而生—气血冲和、百病不生
        1.4 治病必求于本
    2. 辨证思路
        2.1 邪正消长,贵调阴阳,以八纲辨证为经定病性
        2.2 生克乘侮,制化病传,以脏腑辨证为纬定病位
        2.3 扼守病机之要,把握病理关键,治从顺逆补泻
    3. 继承人提出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及临床意义的新观点、新方法
        3.1 因势利导
        3.2 既病防变、截断疗法
    4. 临证经验总结
        4.1 肝病辨治
        4.2 脾胃病辨治
        4.3 杂病治验
        4.4 效验药对、药组
第二部分 基于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分析曾斌芳教授辨治慢乙肝的临床经验研究
    1. 研究方法及内容
        1.1 “真实世界”临床研究的信息采集和研究方法
        1.2 诊疗信息采集平台的建立
    2. 信息采集结果
        2.1 基本信息
        2.2 高频症状
        2.3 舌脉分布
        2.4 常见证候
        2.5 常见治法
        2.6 用药特点
    3.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研究曾斌芳教授诊治慢性乙型肝炎的经验
        3.1 分析挖掘模型的建立
        3.2 分析挖掘计划
        3.3 本研究制定的曾斌芳教授诊治慢性乙型肝炎挖掘计划
        3.4 基于复杂网络分析法和点式互信息法的数据挖掘
    4. 讨论:曾斌芳教授诊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数据挖掘分析
        4.1 慢性乙型肝炎的症-证-治-药-方特点分析
        4.2 曾斌芳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辨治思维和经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曾斌芳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及扶正消萎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曾斌芳教授学术渊源概述
    1 学术渊源和成才经历
    2 学术思想发展渊源
    3 相关各流派、各家观点概要
    4 学术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曾斌芳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整理与创新
    前言
    一 曾斌芳教授学术思想概述
        1 重视人体正气盛衰,倡“扶正祛邪,以平为期”的学术思想
        2 推崇“中西合参,病证结合”的学术思想
        3 治内伤杂病,“重视调护脾胃,贯穿始终”的学术思想
        4 “截断疗法、既病防变”的论治法则
    二 曾斌芳教授临床经验总结
        1 曾斌芳教授诊疗经验总结
        2 曾斌芳教授用药经验总结
        3 反流性食道炎(吐酸)诊疗经验及特色
        4 溃疡性结肠炎(久痢)临证经验
        5 脂肪性肝病(肝痞)临证经验及特色
        6 从脾胃论治幽门螺杆菌感染
        7 从脾胃论治失眠(不寐)
        8 从脾肺论治慢性支气管炎(咳嗽)
        9 从脾论治治疗腰肌劳损(腰痛)
    三 总结经验,继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扶正消萎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
    文献综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诊疗标准
        1 西医诊断标准
        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3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4 病例纳入标准
        5 病例排除标准
        6 病例退出标准
        7 病例剔除标准
        8 病例脱落标准
        研究方法
        1 设计方法
        2 治疗方案
        3 观察指标
        4 质量控制
        5 疗效判定
        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小结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蔡圣朝主任医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温阳补肾灸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部分 蔡圣朝主任医师学术渊源
    1. 幼承家学,勤读经典
        1.1 《黄帝内经》
        1.2 《伤寒杂病论》
        1.3 《金匮要略》
        1.4 《针灸大成》
        1.5 《妇人大全良方》
    2. 博采众长,厚积薄发
        2.1 吴啸群
        2.2 周楣声
第二部分 蔡圣朝主任医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
    1. 蔡圣朝主任医师学术思想概述
        1.1 任督二脉在经络学说中的核心地位
        1.2 针灸临床以经脏辨证为核心
        1.3. 施治强调“审因论治”
        1.4 针灸注重先后取穴,体现精疏特点
        1.5 灸法思想特点
    2. 蔡圣朝主任医师诊疗经验总结
        2.1 蔡圣朝主任医师治疗痴呆经验总结
        2.2 防治老年病,注重补肾健脾养胃
        2.3 从补肾健脾治疗风湿病
        2.4 治疗慢性肾病经验总结
        2.5 治疗月经不调、不孕经验总结
第三部分 温阳补肾灸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疗效
        2.3 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积分情况分析
        2.4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积分情况分析
        2.5 中医证型量表积分情况分析
        2.6 血清β-淀粉样蛋白(Aβ)分析
        2.7 血清白介素-6(IL-6)分析
        2.8 左侧海马磁共振波谱分析(MRS)比较
    3. 讨论
        3.1 研究意义
        3.2 蔡圣朝主任医师治疗MCI经验
        3.3 选择神经心理学量表与MCI的诊断和疗效评价
        3.4 β-淀粉样蛋白过度表达与MCI的早期干预
        3.5 氢离子核共振波谱(1H-MRS)与MCI的早期干预
        3.6 结果分析
        3.7 创新之处—首创温阳补肾灸法治疗MCI
        3.8 不足之处
综述:针灸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
    1. 中医对MCI的认识
    2. 针灸治疗MCI临床研究
    3. 结语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附表一 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附表二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北京版
    附表三 血管性痴呆中医证型量表

(7)胡国俊祛邪助运治疗老年病学术思想和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历代医家论治老年病概述
    1 生理变化
    2 心理变化
    3 病理变化
    4 治疗
        4.1 调畅气血,补泻适宜
        4.2 调畅情志,四时摄生
        4.3 固摄肾气,保养先天
        4.4 顾护脾胃,重视后天
        4.5 脾肾同补,先后天同重
        4.6 其他
    5 现代医家研究
        5.1 扶正与祛邪兼顾
        5.2 扶正为主,辅以祛邪
        5.3 专以祛邪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胡国俊治疗老年病的学术思想和经验总结
    1 胡国俊教授学术思想渊源
        1.1 师承家学,兼收并蓄
        1.2 新安流派 古蕴深厚
    2 胡国俊对老年病病因病机及治疗的学术思想
        2.1 陈菀蓄积为害年迈之躯
        2.2 祛邪助运旨在却老全形
        参考文献
    3 胡国俊对老年病治疗的经验总结
        3.1 调治五法应各得其宜
        3.2 用药宜忌
    4 临床常见老年病治疗的经验总结
        4.1 从脏腑辨证治疗老年性便秘
        4.2 老年胃病论治分新久
        4.3 老年性不寐治疗重在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4.4 老年性眩晕从风、火、痰、瘀论治
第三部分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胡国俊教授治疗老年病经验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析软件
        2.2 病例录入与核对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使用频次统计
        3.3 全部药物的复杂网络分析
    4 讨论
        4.1 常用药物分析
        4.2 药对应用经验
        4.3 组方配伍特点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小陷胸汤合半夏泻心汤化裁治疗痰热型老年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一般资料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2.3 证候积分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3 H.pylori(简写Hp)转阴率比较
        3.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4 讨论
    参考文献
小结
附录:典型医案
致谢
个人简历

(8)何晓晖教授脾胃学术思想及其运用衡法治疗脾胃病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脾胃学说的源流及现代研究
    1. 脾胃学说的源流
        1.1 《内经》及《难经》论脾胃
        1.2 《伤寒杂病论》论脾胃
        1.3 金元医家论脾胃
        1.4 明清医家论脾胃
    2. 脾胃学说的现代研究
        2.1 脾实质的研究
        2.2 脾虚证的研究
        2.3 脾胃湿热证研究
第二部分 何晓晖教授脾胃学术思想探讨
    1. “脾主运化”功能的新见解
        1.1 脾实质的再认识
        1.2 脾主运化功能的再认识
    2. 肠质理论及肠质的调养
        2.1 肠质的概念
        2.2 肠质的形成因素
        2.3 肠质的分类
        2.4 肠质与体质的关系
        2.5 肠质与肠病的关系
        2.6 肠质的调养
    3. “脾胃病四辨一体”诊疗观
        3.1 辨病是论治的先导
        3.2 辨证是论治的核心
        3.3 辨体是论治的基调
        3.4 辨时是论治的辅佐
        3.5 临证四辨配合应用
    4. “治胃先治神”思想
        4.1 胃肠是情绪之镜
        4.2 情志致胃肠病机理
        4.3 治胃以调神为先
        4.4 调神治胃的方法
第三部分 何晓晖教授衡法理论及其在脾胃病中的运用
    1. 衡法的理论渊源
        1.1 《内经》的平衡理论
        1.2 《伤寒论》的和法思想
        1.3 《温病条辨》对衡法的相关阐述
        1.4 当代医家有关衡法的阐述
    2. 何晓晖教授衡法理论与临床
        2.1 衡法的概念
        2.2 衡法的理论基础
        2.3 衡法治疗脾胃病的具体运用
        2.4 衡法用药经验
        2.5 衡法用方经验
第四部分 何晓晖教授常见脾胃病的诊疗特色
    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疗特色
        1.1 CAG病因病机认识
        1.2 CAG三步分治法
        1.3 CAG临证经验辑要
    2. 胃癌诊疗特色
        2.1 辨病为先导,切莫延误诊治
        2.2 以衡立法,扶正祛邪
        2.3 身心并治,综合调理
    3. 消化性溃疡的诊疗特色
        3.1 正确认识幽门螺杆菌,质疑杀杀杀
        3.2 强调饮食起居和情志的调理
        3.3 强调调和寒热的重要性
    4. 慢性肝炎的诊疗特色
        4.1 病因多样,治疗有别
        4.2 定期检查,把握病理演变
        4.3 治疗不忘湿和瘀
    5. 功能性便秘的诊疗特色
        5.1 强调排便习惯的培养
        5.2 用药以行气润肠为主,少用攻下之品
        5.3 服药方法和时间为重要一环
    6. 何晓晖教授临床验案举隅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运用调理脾胃法治疗慢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的临床研究与验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 中医古代文献关于脾胃学说之论述
        1 先秦、两汉时期
        1.1 《黄帝内经》奠定了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
        1.2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脾胃学说的临床证治基础
        2 隋唐宋时期
        2.1 《诸病源候论》首次从病源学角度对脾胃专门论述
        2.2 孙思邈重视饮食疗法,记载脾胃病证方剂120多首
        2.3 《小儿药证直诀》创制出调治脾胃的系列方剂
        3 金元时期
        3.1 张子和善用攻下,发展仲景降胃之治
        3.2 李东垣独树一帜,系统建立脾胃学说
        3.3 朱丹溪临证用药突出顾护脾胃之气的思想
        4 明清时期
        4.1 薛立斋“脾统血”论
        4.2 龚廷贤临证以调理气血、顾护脾胃为特征
        4.3 陈实功“诸疮全赖脾土”论
        4.4 李中梓倡“脾为后天之本论”
        4.5 叶天士重养胃阴论
        4.6 吴澄重养脾阴论
    二 调理脾胃法在慢性肾脏病治疗中的运用
        1 古代医家运用调理脾胃法治疗水肿的概述
        2 健脾补肾治疗慢性肾脏病
        3 慢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从脾论治
        4 调理脾胃法对改善慢性肾脏病突出症状的作用
        5 调理脾胃法治疗慢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的临床观察
    三 慢性肾脏病蛋白尿形成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1 蛋白尿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1.1 肾小球滤过膜结构和功能异常
        1.2 肾小管结构和功能异常
        1.3 蛋白质大量溢出
        1.4 组织大量破坏
        1.5 尿路及肾排泌增加
        2 蛋白尿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2.1 饮食治疗
        2.2 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内容
    四 研究结果
    五 讨论及经验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验案分析
    病案1 肾病综合征 脾虚水停,兼有血瘀证
    病案2 膜性肾病Ⅰ期 肝郁脾虚,瘀血内阻证
    病案3 IgM肾病 脾气亏虚,中焦湿热证
    病案4 IgA肾病 脾虚郁热证
    病案5 膜性肾病Ⅲ-Ⅳ期 肺脾气虚,湿热内蕴证
    病案6 肾病综合征 脾虚湿热证
    病案7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IgA肾病 脾虚,兼有血瘀水停证
    病案8 肾病综合征 脾胃虚弱,湿热内蕴证
    病案9 膜性肾病Ⅰ期 脾虚,兼有血瘀水停证
    病案10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 气虚湿阻,热毒内蕴证
    病案11 不典型膜性肾病 脾气虚弱证
    病案12 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脾虚兼有阴火
    病案13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脾气亏虚,风湿蕴阻证
    病案14 肾病综合征 脾胃不和证
    病案15 微小病变 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证
致谢
个人简历

(10)张小萍教授脾胃气化学说的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的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对传统脾胃学说的认识及研究
    1. 脾胃学说的形成及历代研究
        1.1 脾胃学说的渊源及形成
        1.2 脾胃学说的历代研究
    2. 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
        2.1 脾胃的生理功能
        2.1.1 脾主运化
        2.1.2 脾主升清
        2.1.3 脾主统血
        2.2 脾胃与其它脏腑的关系
        2.2.1 脾胃和肝的关系
        2.2.2 脾胃和肺的关系
        2.2.3 脾胃和心脏的关系
        2.2.4 脾胃与肾脏的关系
        2.3 脾胃病的病因病机及基本治法
        2.3.1 脾胃病的主要病因病机
        2.3.2 脾胃学应用的基本治法
    3. 《脾胃论》的主旨与贡献
    4. 脾胃学说的现代研究
        4.1 脾胃功能的研究
        4.1.1 脾主运化方面
        4.1.2 脾为之卫方面
        4.2 脾虚证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4.2.1 脾虚证与与胃肠道激素的关系
        4.2.2 脾虚证与与胰腺功能的关系
        4.2.3 脾虚证与免疫系统及神经系统关系的研究
        4.2.4 脾虚证与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关系的研究
        4.2.5 脾虚证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4.3 脾胃湿热证的本质研究
        4.3.1 脾胃湿热证与炎症
        4.3.2 脾胃湿热与幽门螺杆菌(HP)
        4.3.3 脾胃湿热证与免疫及细胞内能量代谢
第二部分 张小萍教授脾胃气化学术思想探讨
    1. 脾胃气化学术思想的形成及渊源
        1.1 张海峰教授学术思想简介
        1.2 张小萍教授简介
        1.3 张小萍教授脾胃气化学术思想的形成思路
    2. 脾胃气化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2.1 升降有度是脾胃气化功能的根本体现
        2.1.1 “脾宜升则健”是脾胃气化的关键
        2.1.2 “胃宜降则和”是脾胃气化的基础
        2.1.3 脾胃升降的辩证关系
        2.1.4 脾胃气机升降失调的临床分型及治疗
        2.2 纳化相因是脾胃气化功能的基本条件
        2.2.1 胃纳是脾化的前提,脾化是胃纳的基础
        2.2.2 调整脾胃的纳化关系是临床的重要环节
        2.2.3 纳、运、化的辨证关系和临床意义
        2.2.4 纳化失常的用药法度
        2.2.5 纳化失常的病理及治疗
        2.3 燥湿相宜是脾胃气化功能的物质基础
        2.3.1 燥湿相宜是脾胃气化的有利环境
        2.3.2 燥与湿的辨证关系和临床意义
        2.3.3 燥湿失宜的用药法度
        2.3.4 燥湿失宜的病理及治疗
        2.4 出入有序是脾胃气化功能的重要体现
        2.4.1 卫外营内是脾胃气化的重要功能
        2.4.2 脾胃气机的出入是外感和内伤疾病相统一的枢纽
        2.4.3 出入失常的用药法度
        2.4.4 出入失常的病理及治疗
    3. 脾胃气化学术思想的特色及创新
第三部分 张小萍教授脾胃气化学术思想的临床应用研究
    1. 脾胃气化学术思想在临床中的应用
        1.1 脾胃病注重脾胃气机的调达
        1.2 脾胃气化与其他脏腑疾病的治疗
        1.2.1 脾胃气化与肝病
        1.2.2 脾胃气化与心脏病
        1.2.3 脾胃气化与肾病
        1.2.4 脾胃气化与肺系病
        1.3 外感疾病须健脾
        1.4 治未病首重脾胃
        1.5 疑难、急重病症重胃气
    2. 张小萍教授临床用药规律探讨
        2.1 张小萍教授临床用药规律
        2.1.1 慢性胃炎
        2.1.2 功能性消化不良
        2.1.3 消化性溃疡
        2.1.4 溃疡性结肠炎
        2.1.5 返流性食道炎
        2.1.6 其他疾病
        2.2 张小萍教授药对撷英
        2.3 张小萍教授临床用药特点
        2.3.1 调节气机,复其升降
        2.3.2 纳化并举,通补兼施
        2.3.3 燥湿相宜,阴阳并调
        2.3.4 重视出入,善用五行
        2.3.5 辨病辨证,中西结合
        2.4 张小萍教授典型医案举例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脾胃学说在老年病治疗中的运用探微(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旴江医家食疗方运用研究[D]. 张雯.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柏树纲教授以“相反相成”法配伍辨治慢性糜烂性胃炎学术经验总结[D]. 刘素贤.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3]岭南医家黄俊伟学术思想及诊疗经验整理与传承[D]. 黄欣欣.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4]曾斌芳教授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总结 ——基于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的辨治经验[D]. 郭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2)
  • [5]曾斌芳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及扶正消萎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D]. 郭红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6]蔡圣朝主任医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温阳补肾灸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D]. 朱才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5(02)
  • [7]胡国俊祛邪助运治疗老年病学术思想和经验总结[D]. 钱力维.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2)
  • [8]何晓晖教授脾胃学术思想及其运用衡法治疗脾胃病的经验研究[D]. 葛来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5(02)
  • [9]运用调理脾胃法治疗慢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的临床研究与验案分析[D]. 屈欢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2)
  • [10]张小萍教授脾胃气化学说的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的传承研究[D]. 王茂泓.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脾胃理论在老年病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