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术后患者丝线排斥反应导致二次手术1例(论文文献综述)
杜晓东[1](2021)在《不同类型缝线对成人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旨在探究不同类型缝线对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影响,为临床工作中不同类型缝线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肝移植中心2014年9月~2020年8月期间,335例行DCD供肝原位肝移植患者胆道吻合方式和术后胆道并发症情况。依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根据胆道吻合时所采用的不同类型缝线进行分组,其中173例患者行后壁连续前壁间断,不可吸收缝线缝合,138例患者行后壁连续前壁间断,可吸收缝线缝合,将用不可吸收缝线缝合的173例患者纳入不可吸收缝线组,将用可吸收缝线缝合的138例患者纳入可吸收缝线组。统计患者一般信息、发生胆道并发症类型,发生时间以及处理方式。统计方法采用SPSS 23.0软件,对于计量资料,先进行K-S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的用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两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本次研究共311例患者中,术后有53例患者出现胆道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7.04%,发生时间为肝移植术后第10-630天,中位时间为第60天。其中吻合口狭窄44例,单纯胆漏3例,吻合口狭窄合并胆漏5例,吻合口狭窄合并结石1例。另外,早期胆道并发症(1个月内)19例(6.11%),晚期胆道并发症(1个月后)34例(10.93%)。不可吸收缝线组173例患者中:有32例患者发生胆道并发症,发生率18.49%,其中发生胆道吻合口单纯狭窄26例,发生胆道吻合口狭窄合并胆漏3例,发生单纯胆漏并发症3例。可吸收缝线组138例患者中:有21例患者发生胆道并发症,发生率15.21%,其中发生胆道吻合口单纯狭窄18例,发生吻合口狭窄伴结石1例,发生吻合口狭窄伴胆漏2例。不可吸收缝线组早期(1个月内)胆道并发症6例,发生率3.47%,晚期胆道并发症26例,发生率15.03%;可吸收缝线组早期胆道并发症13例,发生率9.42%,晚期胆道并发症8例,发生率5.80%;对结果分析显示,不同类型缝线对成人肝移植术后总的胆道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胆道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及术后胆漏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发生早期胆道并发症,特别是早期胆道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上有明显差异(P<0.05);在晚期胆道并发症,特别是晚期胆道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也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成人肝移植胆道吻合采用后壁连续前壁间断吻合时,选择可吸收缝线在早期(1个月内)易发生胆道吻合口狭窄,而选择不可吸收缝线在后期(1个月后)易发生胆道吻合口狭窄;但不论采取哪种类型缝线,胆道并发症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许沙沙[2](2021)在《盆腔器官脱垂三种术式治疗效果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目前临床上关于盆底重建方面的手术层出不穷,临床医师关注的焦点也是如何选择手术方法。使用网片的全盆底重建术、腹腔镜下阴道骶骨固定术及改良阴式全子宫切除术+阴道前后壁修补术都是盆腔器官脱垂较为常用的手术方式,但目前将这三种术式进行对照比较的研究很少。本研究目的旨在回顾性分析、探讨在本院接受这三种手术方案的治疗效果及术后复发情况,总结这三种术式各自的优缺点,便于指导临床工作。方法:选取2011年11月到2019年12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妇科诊断为中、重度及其以上盆腔器官脱垂的有症状患者121例,按手术方式分为三组:TVM组(63例),LSC组(30例),改良阴式组(28例)。比较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围手术期参数、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等,进一步探讨这三种术式的适用范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秩和检验、χ2检验及Fisher精确概率法等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中三组患者在手术时间、留置尿管时间、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方面,差异有显着性(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后发现:TVM组排气时间最短,留置尿管时间最长;LSC组平均手术时间最长,排气时间最长,但LSC组留置尿管时间最短;改良阴式组术后住院时间最短,住院总费用最少。2.TVM组、LSC组及改良阴式组术后1年复发率分别为7.94%、6.67%、0%;术后3年复发率:TVM组和LSC组分别为11.11%、10%;术后5年TVM组复发率14.29%。术后远期并发症中,仅泌尿系症状在三组患者中差异有显着性(P<0.05)。3.三组患者的PFID-20、PFIQ-7评分,术后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改良阴式组PFIQ-7评分分值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术后1年LSC组患者PFIQ-7评分最高,差异有显着性(P<0.0167),也就是说,LSC组患者术后1年时膀胱、直肠、阴道症状对日常生活影响最大;术后3年PFIQ-7评分,TVM组与LS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这三种手术方式均是治盆腔器官脱垂行之有效的方法。2.腹腔镜下阴道骶骨固定术适合于性活跃的年轻女性,使用网片的全盆底重建术更适合于年纪偏大、无性生活或对性生活要求较低的老年妇女。3.改良阴式手术手术时间短、住院费用远低,大大减少了患者就医的医疗费用,值得广泛推广。
史进[3](2021)在《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和术后生活质量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研究研究背景心房粘液瘤(Cardiac atrial myxoma,CAM)是最常见的原发于心脏的肿瘤,占所有原发及继发心脏肿瘤的50%-75%。大多数的心房粘液瘤都是良性的,90%为散发病例,且多起源于左心房的特定位置,以卵圆窝部位最为常见。目前多认为该疾病与卵圆窝位置存在潜在多向分化的心内膜下间充质干细胞有关。恶性的心房粘液瘤可具有多种起源,部分存在家族聚集的特点。心房粘液瘤有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而缺少特异性,当瘤体较小、未阻塞心内通道时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如瘤体较大或脱落填塞瓣口时可出现心慌、憋喘等症状,严重者可致猝死。一些不典型的症状也可能出现,比如低热、动脉栓塞(Carney complex心房粘液瘤多见)、乏力、晕厥、呕吐、心绞痛等。1954年Crafoord第一次成功地在人工心肺机支持下经胸骨正中切口完整切除了心脏粘液瘤,自此手术成为治疗心房粘液瘤的唯一有效的手段,而经正中切口切除粘液瘤的手术入路至今仍为大部分心脏外科医师所选用。传统的正中开胸心脏手术的创伤主要来自于胸骨切开术和体外循环的应用,胸骨切开使胸廓完整性遭到破坏,而主动脉的阻断和心肌保护液的灌注造成心肌的缺血缺氧及再灌注损伤,这两者是导致心脏手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影响患者术后心脏功能乃至预后的重要因素。随着外科微创技术的发展进步和微创理念的深入人心,微创心脏外科也逐步发展,目前已有多种微创心脏手术技术应用于心房粘液瘤的临床治疗:经胸小切口的心房粘液瘤切除术、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心房粘液瘤切除术,机器人心房粘液瘤切除术,以及全胸腔镜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等均有报道。这些微创手术利用新的技术和器械,通过重新设计的手术切口改变了手术入路,保持了部分或全部胸廓的完整性,使患者部分或者完全避免了正中开胸、纵劈胸骨的创伤。尽管各种微创手术方式大大减轻了手术入路的创伤,但粘液瘤切除手术需要体外循环辅助的问题却无法回避。我们以全胸腔镜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以及全胸腔镜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为理论和实践基础,使全胸腔镜不停跳心脏手术技术应用于心房粘液瘤的切除,这样不仅避免了开胸手术的巨大创伤,同时也避免了体外循环的升主动脉阻断、心脏停跳和心肌保护液灌注的过程。本文旨在通过实验研究,将全胸腔镜心脏手术和不停跳心脏手术技术以及外周体外循环技术相结合,以检验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目的收集并对比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全胸腔镜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以及正中开胸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探讨全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条件下施行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为临床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双向性队列研究设计。回顾性队列:通过病案检索,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山东大学附属临沂市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诊断为心房粘液瘤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连续纳入研究(45例,失访3例);前瞻性队列:将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上述两所医院确诊并施行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患者连续纳入本研究(56例,失访1例)。在回顾性及前瞻性队列中,根据切除粘液瘤所采用手术方式的不同纳入不同组别:采用全胸腔镜不停跳手术方式的患者作为全腔镜不停跳组(TMB),施行全胸腔镜停跳手术患者作为全胸腔镜停跳组(TMA),同期行正中开胸手术患者作为正中开胸组(MTM),同时作为对照组。三组患者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TMB组患者使用双腔气管插管和静吸复合麻醉,患者体位取右侧垫高10-15°,右手外展位。首先在右侧腋前线与胸骨中线交点打孔作为镜孔;在第二或第三肋间与右锁骨中线处打孔作为左手操作孔;在第五肋间与右锁骨中线连线交点外侧打孔作为右手操作孔。腹股沟皮纹下方股动脉搏动明显处切开暴露股动静脉并插管建立外周体外循环。手术均在心脏跳动下完成,不再进行升主动脉阻断和主动脉根部灌注停跳液。根据瘤体附着部位不同选择不同的心脏入路:选择房间沟入路切除左房粘液瘤,经右房切开直接切除右房粘液瘤。TMA组较TMB组增加游离上下腔静脉并套阻断带、升主动脉根部插灌注针及升主动脉阻断、心肌停跳保护液(HTK)灌注等过程,手术在心脏停跳下进行。MTM组行单腔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后患者取仰卧位,正中纵锯胸骨,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升主动脉阻断后自根部灌注HTK心肌停跳保护液,后切开右房及房间隔,直视情况下切除肿瘤。通过查阅病历资料或直接记录接受不同手术方式的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资料、随访资料等。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分析。结果全组共97例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75例;年龄25-75岁,平均(50.5±14.0)岁;体重45-80Kg,平均(63.1±10.3)Kg。术前心脏彩超显示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EF)46-70%,平均(59.3±4.8)%,肺动脉压力(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PaP)23-70mmHg,平均(43.8±12.8)mmHg。粘液瘤位于左心房者90例,位于右心房者6例,位于双房者1例。全组患者无围术期死亡,无中转开胸,无神经系统等重大并发症发生。TMB组体外循环时间50-168分钟,平均(91.2±24.4)分钟;无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长100-218分钟,平均(158.8±34.7)分钟。患者术后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为2.9-16小时,平均(6.4±3.2)小时。监护室停留时间5-42小时,平均(17.2±8.8)小时。术后第一个24小时引流量10-500 ml,平均(76.0±92.0)ml。TMB组术后出现肺部感染1例、肺不张1例,2例病人因引流较多分别给予输注悬浮红细胞2u,无二次开胸止血。术后第一天及出院前复查心脏彩超提示无肿瘤残留,无相关瓣膜反流加重。术后随访3-24个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三组患者间除TMA组与MTM组在体重和术前左室射血分数方面有显着差异外(P<0.05),余术前基线数据指标无显着差异(表1,图1)。TMB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第一个24小时引流量方面均显着优于MTM组(P<0.05);TMA组患者在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第一个24小时引流量方面均显着优于MTM组(P<0.05);TMB组与TMA组仅在主动脉阻断时间方面有显着差异(P<0.05)。三组间在体外循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方面没有明显差异(表2)。结论1.全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无神经系统等严重并发症,短期随访显示无明显瘤体残留及瓣膜反流加重等表现,患者心脏功能恢复良好。三组手术方式切除心房粘液瘤均是安全有效可行的;2.TMB组无需胸骨切开、心脏停跳和心肌保护液灌注,通过较小的手术切口在接近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下进行手术,较MTM组显着缩短了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I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明显减少了术后第一个24小时引流量,该术式减轻了手术的创伤和心肌的损伤,患者术后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3.TMB组在主动脉阻断时间和术后3月心功能分级方面显着优于TMA组,提示全胸腔镜手术条件下,不阻断升主动脉的不停跳手术心肌保护更好、心肌损伤更小;4.MTM组手术适应症更广泛,对于有胸腔粘连、股动静脉异常、体重过大或过小等不适宜行腔镜手术和建立外周体外循环者,应用正中开胸手术更为合适。第二部分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研究背景心脏微创技术的出现使心脏手术的创伤减轻而手术效果不变,这也是微创技术的宗旨。而全胸腔镜不停跳心、脏外科技术即是一种新颖的微创心脏手术技术。心房粘液瘤患者在接受这种手术的治疗后,心功能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然而对于接受心脏手术的患者来说,手术只是恢复健康身心的开始。在手术完成以后,手术带来的变化仍会对人产生广泛而深在的影响。手术后患者心功能受损、切口的创伤和瘢痕、疼痛、自尊心受损、抑郁的情绪等会导致其难以融入周围环境从而产生一系列负面结果。随着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外科医师和手术患者都更加关注手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生活质量(Qualityof Life,QoL)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为:在所处的生活环境与文化背景及价值体系中,个体对其自身的生存状态及其满意程度的自我感受。在医学领域,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oL)的概念是个体对生活中受到健康影响的重要部分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主要反映了受健康、疾病和治疗影响的生活质量。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健康所涉及的范围不再仅专指躯体无疾病的状态,而是包含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适应等诸多方面的一种综合状态。健康的定义被不断更新,同时也给临床医生带来了更高的要求。评价一种新的治疗方式,不仅需要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还要评估接受这种治疗后患者的健康水平,即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因此,接受全胸腔镜不停跳心脏粘液瘤切除术的病人能否较接受全胸腔镜停跳手术、正中开胸手术患者有更好的生活质量,值得我们研究。研究目的通过对比接受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全胸腔镜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以及正中开胸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患者随访情况及调查问卷结果,评价接受不同手术方式的患者在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尤其是生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等的差异,并简要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从而为临床工作中合理选择手术方式以及采取适当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山东大学附属临沂市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诊断为心房粘液瘤,并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结果符合诊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双向性队列研究,以2018年1月前手术患者纳入回顾性队列,余纳入前瞻性队列。根据接受手术方式不同将被其分为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TMB)组、全胸腔镜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TMA)组和正中开胸心房粘液瘤切除术(MTM)组。采用在线问卷调查、电话随访、门诊随访相结合的调查方式,使用下列组合量表收集数据:1,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2,病人日常自理能力及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估量表(Barthel评分表);3,医学研究结局简短量表(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ry,SF-36);4,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和自我接纳心理量表(Self Admission Questionnaire,SAQ)。量表填写时间距手术时间≥3个月。调查量表采用长沙冉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问卷星系统(网址:www.wjx.cn)进行编制,除上述标准量表外,还包括一般资料和部分手术资料的收集项目。量表实行微信扫描二维码在线填写,并通过设置必选提交项、控制填表时间下限等条件进行质量控制。量表结果经归纳后形成资料表格,按照赋分原则赋分并合计成表。数据收集后由IBM SPSS Statistics 20.0对数据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本调查收回问卷共计97份。三组被调查者在性别和年龄分布,婚姻状况以及性格构成方面无明显差异;仅在文化程度方面有显着差异。通过对患者术前和术后3月心功能情况的统计,三组被调查者术前心功能分级的构成无显着差异;三组被调查者术后3月的心功能分级的构成存在显着差异。TMB组术后心功能I级(85.2%);Ⅰ级和Ⅱ级(100%)占比均显着高于TMA和MTM组(P<0.05)。TMB和TMA组术后患者疼痛程度及开胸术后疼痛综合征(Post-thoracotomy Pain Syndrome,PTPS)的发生率明显低于MTM组(P<0.05):TMB组0级疼痛者占48.2%,TMA组占56.0%,而MTM组仅占8.9%;TMB、TMA组疼痛不影响睡眠者的比例和需使用止疼药患者的比例远低于MTM组,PTPS发生率在TMB、TMA组仅占22.2%和20.0%,而在MTM组占66.7%。对反映术后生活自理能力的Barthel量表赋分分析,TMB组术后1周时,自理能力达到无依赖及轻度依赖者占70.3%,TMA组无依赖及轻度依赖者占56.0%,而MTM组重度依赖者占71.1%,TMB和TMA组的生活自理能力显着优于MTM组(P<0.05)。根据SF-36量表赋分统计结果,三组被调查者在生理健康(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PCS)及心理健康(Mental component summary,MCS)两个维度存在显着差异(P<0.05);TMB、TMA两组在这两个维度较MTM组被调查者得分更高。术后三组被调查者在自我效能感(General Self-Efficacy,GSE)和自我接纳感(Self Admission,SA)的得分也有显着差异(P<0.05),提示TMB和TMA组患者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接纳感。结论1.TMB和TMA组较MTM组患者术后疼痛更加轻微,PTPS发生率更低。因此,全胸腔镜术式在降低患者疼痛方面有明显优势;2.TMB和TMA组术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疾病相关生活质量、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接纳感均明显优于MTM组,两组患者较MTM组术后生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恢复更快、更好,采取全胸腔镜手术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较高;3.TMB组术后3月的心功能显着优于TMA组,提示同样采取全胸腔镜术式,采用心脏不停跳方式的患者心肌保护更好、心功能恢复更快,生活质量更佳;4.临床工作中,对于文化程度较低、心功能较差、采用正中开胸术式、疼痛剧烈的患者需要加强重视并及时进行围手术期干预指导。
石玉迎[4](2020)在《虚实结合挂线治疗高位括约肌间型肛瘘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高位括约肌间型肛瘘是依据Parks分型原则分类,指起源于肛腺感染,瘘管沿内、外括约肌间隙走行,向外穿透皮肤形成外口,向内走行盲端穿过肛提肌的肛瘘。因其位置穿过肛直环,手术时在敞开瘘道治愈肛瘘时对肛门功能的保护是临床难题,如何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同时保护肛门功能一直是临床瓶颈。对于高位括约肌间型肛瘘,国内外仍没有形成统一的手术标准,因此探索疗效好、痛苦小、并且可以保护肛门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手术方案是肛肠专科医生追求的目标。本文一方面通过临床研究观察与评价虚实结合挂线治疗高位括约肌间型肛瘘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并与传统实挂线方法来比较,分析临床疗效等有效性观察指标,评估术后疼痛,肛门功能、肛门直肠压力等安全性评价指标,另一方面通过动物实验构建肛瘘模型,并采用虚实结合挂线法干预此动物模型,探讨肛瘘模型的建立方法以及虚实结合挂线法治疗肛瘘的优势作用机制。临床研究 应用虚实结合挂线治疗高位括约肌间型肛瘘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目的:通过虚实结合挂线与实挂线比较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评价虚实结合挂线治疗高位括约肌间型肛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建立一种治疗高位括约肌间型肛瘘新术式,评价虚实结合挂线治疗高位括约肌间型肛瘘在保证临床疗效、减轻术后并发症、缩短疗程、保护肛门功能等方面的优势。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前瞻、单盲、随机、对照、非劣效性临床研究。门诊确诊高位括约肌间型肛瘘并住院安排手术患者7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填写随机分配卡,其中包含序号、随机数字、组别。将随机分配卡装入编有序号的不透光专用牛皮纸信封中并密封。按照病人就诊先后顺序,符合纳入标准后开启信封。A组为试验组,36例,采用虚实结合挂线法进行治疗;B组为对照组,36例,采用传统实挂线法治疗。统计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包括治愈率、复发率、创面愈合时间等疗效指标,术后疼痛评分、肛门直肠压力值、WEXNER肛门功能评分、肛门外观形态等安全性评价指标。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各完成病例34例。两组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指标,有效性指标:①治愈率:试验组治愈率91.18%,对照组85.29%,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复发率:试验组随访无复发,对照组复发率为1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平均愈合时间:试验组平均愈合时间41.74±8d,对照组51.27±11.77d(p<0.05);④疼痛VAS评分:术后第1d两组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7d、14d、20d试验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⑤肛门Wexner功能评分: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⑥肛门直肠压力测定:术后两组肛门静息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肛门最大收缩压高于对照组(p<0.05),肛管高压带长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虚实结合挂线法治疗高位括约肌间型肛瘘临床疗效确切、复发率低,在减轻术后疼痛、促进创面愈合、保护肛门功能、避免肛门不全失禁出现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实挂线法。实验研究1.丝线挂线引流的肛痰模型研究目的:构建大鼠肛瘘模型,探讨丝线挂线造瘘模型可能。方法:将30只SD雄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实验组10只,对照组10只。实验组采用肛周丝线挂线留置,对照组采用金属丝挂线留置。观察动物一般状态、肛温、肛周分泌物、取材后组织HE染色,ELISA法检测肛瘘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IL-4、TGF-β、IL-6、TNF-α 的含量。结果:①造模后大鼠一般情况:实验组与对照组大鼠精神萎靡,活动度降低,对照组大鼠死亡3只(死亡时间术后5d、10d、13d)。正常组、实验组无异常死亡。②大鼠肛门温度:造模前三组肛温无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后第1d实验组与对照组肛温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7d实验组平均肛温低于对照组(p<0.05);第14d实验组平均肛温低于对照组(p<0.05);第21d三组肛温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30d三组肛温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大鼠肛周分泌物评分:实验组与对照组造模后肛周出现有分泌物,造模第1d两组肛周分泌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第7d实验组肛周分泌物少于对照组(p<0.05);第14d实验组肛周分泌物少于对照组(p<0.05);第21d两组肛周分泌物差异不明显(p>0.05);第30d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④取材后肛周组织HE染色,实验组与对照组大鼠镜下均可见肛瘘样改变,实验组实际成模率高于对照组(p<0.05)。⑤组织炎性细胞因子含量:造模后两组大鼠肛周组织炎性细胞因子IL-4、TGF-β、IL-6、TNF-α的含量较正常组升高(p<0.05);实验组肛周组织IL-4、TGF-β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IL-6、TNF-α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丝线挂线留置肛门方法建造大鼠肛瘘模型成功,且实际成功率高于既往文献发表金属丝挂线组。2.虚实结合挂线治疗肛瘘的实验研究目的:研究虚实结合挂线治疗大鼠肛瘘模型的治疗效果,探讨该方法治疗肛瘘的作用机制。方法:本实验涉及两次分组,第一次将SD雄鼠30只分为正常组6只,模型组24只,模型组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空白组8只、实验组8只和对照组8只。实验组采用丝线虚实结合挂线,对照组采用橡皮筋实挂线。观察动物一般状态、肛温、肛周局部分泌物、以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肛周组织中VEGF、FGF-2水平,以ELISA法检测血清与肛周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IL-4、TGF-β、IL-6、TNF-α的含量。结果:①第1次分组造模后空白对照组在一般情况、肛周分泌物情况、VEGF与FGF-2水平、炎性细胞因子IL-4、TGF-β、IL-6、TNF-α的含量均与正常组有明显差异(p<0.05),肛门平均温度差异不明显(p>0.05)。②大鼠一般情况:干预后大鼠精神萎靡,毛发无光泽,活动度降低,进食、饮水较少,排便、排尿无异常,无异常死亡。③大鼠肛门温度:干预前三组肛温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第1d实验组、对照组平均肛温升高,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4d实验组平均肛温低于对照组(p<0.05);第7d实验组平均肛温低于对照组(p<0.05)。④大鼠肛周分泌物:干预前三组肛周分泌物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第1d实验组与对照组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4d实验组分泌物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第7d实验组肛周分泌物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⑤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含量:干预后实验组、对照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4、TGF-β、IL-6、TNF-α的含量均较空白组升高(p<0.05);实验组血清IL-4、TGF-β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IL-6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TNF-α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⑥组织炎性细胞因子含量:干预后实验组、对照组肛周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IL-4、TGF-β、IL-6、TNF-α的含量均较空白组升高(p<0.05);实验组肛周组织中IL-4、TGF-β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IL-6、TNF-α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⑦肛周组织愈合因子水平:干预后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实验组、对照组组织中VEGF、FGF-2水平均较空白组升高(p<0.05);实验组VEGF、FGF-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Western-Blot结果显示实验组、对照组VEGF、FGF-2蛋白表达水平均较空白组升高(p<0.05);实验组VEGF、FGF-2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虚实结合挂线治疗肛瘘术后引流及组织愈合作用明显,调控炎性细胞因子的含量与愈合因子水平可能是虚实结合挂线法治疗肛瘘的作用机制之一。
张露[5](2020)在《颅骨修补术的材料选择与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数字化成形3D钛网及人工合成非金属材料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两种材料在治疗颅骨缺损的应用价值、术后并发症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筛选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颅骨修补手术治疗的78例颅骨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行数字化成形3D钛网修补为参照组(n=64),行聚醚醚酮(PEEK)修补为对照组(n=14)。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共纳入研究患者78例。①年龄:钛网组(43.98±14.31岁),PEEK组(36.14±12.47 岁),P>0.05;②病程;钛网组(4.31±2.55 月),PEEK 组(5.21±4.49月),P>0.05;③术前 KPS 评分:钛网组(61.72±25.30),PEEK(77.14±16.37),P>0.05;④术前 GCS 评分:钛网组(10.72±3.78),PEEK(13.14±1.70),P>0.05;⑤缺损面积:钛网组(150.12±57.60cm2),PEEK 组(173.35±67.89cm2),P>0.05;⑥住院花费:钛网组(65179.47±33815.64 元),PEEK组患者(193341.68±60041.00元),P<0.05;⑦手术时长:钛网组(3.18±1.30h),PEEK 组(3.31±0.95h),P>0.05;⑧术中出血量:钛网组(238.28±131.02ml),PEEK 组(257.14±138.48ml),P>0.05;⑨术后住院天数:钛网组患者(15.78±7.03 天),PEEK 组患者患者(14.64±6.54 天),P>0.05;PEEK组术后没有患者发生癫痫,钛网组有12名术后癫痫的患者,6名患者为术后新发癫痫,新发癫痫率为9.37%,两组患者联合发生率为7.69%。PEEK组术后未见材料外露,钛网组有2例患者出现材料外露,发生率为3.13%。PEEK组皮下积液的发生率为42.86%。改进引流方式前PEEK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为80%,改进引流方式后皮下积液发生率为22.22%,钛网组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为17.18%。PEEK组术后未出现继发血肿,钛网组术后出现1例硬膜外+脑内血肿,发生率为1.6%。PEEK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42.86%,改进引流方式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22%,钛网组术后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8.12%。钛网组术随访神经功能好转者25人,PEEK术后随访神经功能好转者4人,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都有所好转。[结论]PEEK修补的患者住院花费明显高于钛网组。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上没有明显差别,PEEK材料修补后的主要并发症是皮下积液,且改进引流方式后,能有效降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两组患者术后都有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恢复。
王利申[6](2020)在《皮肤胶倒刺线闭合髋关节置换切口的前瞻性观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随着辛酸-2-氰基丙烯酸酯组织粘合剂及倒刺线张力强度的改进,在关节等手术切口张力较大部位的应用越来越多。然而,皮肤胶用于髋关节切口的闭合,其具体方法、有效性和安全性缺乏足够的研究。目的:比较辛酸-2-氰基丙烯酸酯组织粘合剂及倒刺线无皮内缝合与传统皮钉缝合技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切口闭合中安全性、美容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的差异方法:我们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在我们机构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招募发生在术前就诊期间。符合纳入标准患者进行相同的关节置换手术方式:手术后外侧入路、植入假体后,重建关节囊,筋膜和皮下层分别通过连续倒刺缝合封闭。患者被随机分为A组:仅使用辛基-2-氰基丙烯酸酯组织粘合剂封闭皮肤,B组:在3.0可吸收性缝线缝合真皮后用辛基-2-氰基丙烯酸酯组织粘合剂封闭皮肤和C组:皮肤吻合钉封闭皮肤。比较三组的闭合时间、引流量、疼痛、伤口并发症和美容效果。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103例符合条件并自愿加入本研究。随机分组后,A组36例、B组34例、C组33例。A组4例,B组1例,C组1例因个人原因失访。因此,本研究A组32例,B组33例和C组32例最终完成随访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三组在性别,年龄,BMI,血红蛋白,血小板和切口长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三组术后第三天或早期切口并发症的引流,VAS评分无明显差异。但是,关闭时间有显着差异(P=0.013)。在成对比较中,A组和B组的关闭时间明显长于C组(分别为P=0.001和P=0.023)。A组的闭合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03)。三组患者术后6周和3个月的POSAS总评分无显着差异(分别为P=0.078和P=0.284)。但是,在六周的患者评分部分中,三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30)。在成对比较中,A组患者得分显着低于C组(P=0.028)。结论:这项研究表明皮肤胶联合倒刺线,省略皮内缝合的方法,对于髋关节后外侧小切口手术,是快速、安全、有效的切口闭合方式,可以提高疗效和病人的满意度。
陈昱[7](2019)在《仿生型组织工程气管支架重建气管缺损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气管是人体重要的器官。气管肿瘤、外伤、甲状腺癌、先天性气管狭窄等会导致气管狭窄等问题而威胁生命,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需要切除病变气管和进行气管重建。由于气管特殊的解剖构造,成年人的气管切除长度大于50%或儿童的气管切除长度大于30%时就不能够直接行气管的端对端吻合,因此长段气管缺损的重建需要替代物来实现。但是目前尚无理想的气管移植物,因此气管缺损重建手术对于临床医师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组织工程是近些年研究气管重建的研究热点。其主要原理是采用少量的自体细胞,通过体外扩增以后种植于预先构制的三维支架上,最终培养出没有排异性的气管移植物,因此其具有较好的研究前景。研究目的:一、在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基础上,利用PDO单丝和PHBV/PLA复丝编织出带有横向管道的仿生型组织工程气管支架,并对其进行涂层处理和改性定形,为后期种子细胞提供气管支架;二、利用前期制作出的气管支架在体外与成软骨诱导后的BMSCs进行体外共培养,探索BMSCs与气管支架体外共建的方法,为下一步气管缺损的修复提供材料;三、我们利用仿生型气管支架对动物气管缺损进行实验修复,观察其修复的效果。研究内容与方法:一、仿生型组织工程气管支架的选材、设计与编织与力学评价课题组原先的研究基础上,采用PDO单丝和和PHBV/PLA复丝为主编织出带有横管的仿生型组织工程气管支架,探索一次成型管道结构的编织方法,在横管内塞入PGA细丝,最后对支架内壁利用壳聚糖进行涂层处理,制作出满足后期实验所需的气管支架。二、组织工程气管支架材料的生物学评价依据GB/T16886和标准化组织ISO1099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和要求设计一组实验。对五种生物混合材料(PDO、PHBV/PLA、PGA、壳聚糖)进行了生物相容性的实验研究,并且对支架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为下一步研究的安全进行提供良好的实验基础。三、体外气管支架与种子细胞复合物构建的实验研究在这部分实验中我们在前面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种子细胞与气管支架体外共培养实验研究。探索种子细胞和三维气管支架共培养条件和方法,为下一步将组织工程气管移植物体内预置和原位移植提供条件。四、仿生型结构气管支架的体内预置与气管缺损的动物模型的建立本部分详细描述了仿生型结构气管支架在动物体内预置的实验方法,并对体内预置后的气管支架进行了组织学检查。利用预置的气管支架对动物气管缺损进行了气管重建,通过对气管重建后动物的转归过程的观察和重建后气管支架的组织学变化,说明了仿生型气管支架修补气管缺损的可行性,并对以后的对组织工程气管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参考。研究结果:一、利用PDO单丝和PHBV/PLA复丝一次性制备出了带有横管结构的气管支架,管径包括15mm和10mm两种型号,孔径大小为200μm。之后对仿生型气管支架的内壁利用壳聚糖进行涂层处理,以增加气管支架的气密性和径向支撑力。测定已编织成的两种型号气管支架(φ15mmφ10mm)的径向支撑力为800cN以上,弹性回复率在90%左右。二、对最终组成气管支架的五种生物材料(PDO、PHBV/PLA、PGA、壳聚糖)的混合物进行了细胞毒性试验、全身急性毒性试验、溶血试验、热源试验和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通过试验证明了上述混合材料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为下一步的实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在气管支架与种子细胞复合物构建的实验研究中,我们对分离培养出的细胞成功的进行了成骨及成软骨诱导,证明了我们通过贴壁法分离纯化的细胞为BMSCs,它为种子细胞与气管支架的共培养提供了细胞数量与质量方面的保证。我们在气管支架的横管中塞入PGA细丝,将经过成软骨诱导的BMSCs种植在PGA细丝形成的三维网状结构中,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到BMSCs在三维结构上的生长情况。四、将气管支架与种子细胞组成的仿生型结构气管移植物在犬的气管与颈部肌群之间的间隙进行了体内预置,通过对预置后的气管支架的组织学分析证明了气管支架优异的组织相容性,在支架内发现有大量的毛细血管,并且在支架内发现了软骨细胞,说明了前期支架设计的有效性。但也发现经过体内预置后的气管支架径向支撑力的损失,因此在之后的气管缺损修复时需要使用气管内支架来保持气道的通畅性。对犬的气管缺损模型进行气管重建,实验中利用气管插管作为气管内支架保持支架三维结构。修补实验后二周将移植物取出进行组织切片研究,发现移植物与气管的吻合口愈合良好。实验结论:1、选取1:2斜纹、1:5斜纹、2:1斜纹作为气管支架三层结构的基础组织,采用分区穿综法,可以一次性制备成功带横管的气管支架。2、研究组选用的混合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编织成功的气管支架在体外测试中有一定的力学强度;3、在体外进行了气管支架与经过成软骨诱导的BMSCs进行复合物构建,探索了在体外进行软骨-支架复合物构建的方法;4、通过对预置后的支架进行了组织学评价,进一步明确证实了支架优良的组织相容性并且达到了较好的再血管化能力。并利用支架对犬的气管缺损模型进行了修复。通过对移植物组织学和力学评价为以后对气管修补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巨积辉[8](2019)在《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数字化设计与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拇手指皮肤脱套伤,多因为脱套的皮肤缺损或毁损,很难通过吻合血管的方法进行原位再植术,根据手术的复杂、难易程度,其治疗大致分为残端修整、再植、皮瓣修复、再造四个时期。要完全恢复伤指的外形和功能又要尽量减少供区的损伤的确非常困难,目前患者对于修复后的外形和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用甲瓣或第二趾甲皮瓣仍是修复效果最为理想的方法,如果不考虑对供区损伤导致的不足,其方案可以说达到了以假乱真的修复水平,也最大程度的体现了精细的显微外科技术水平。但是由于切取甲瓣或第二趾甲皮瓣造成足趾个数的缺失,加重了供区的损伤,逐步成为临床上面临的难题。为了减少供区的损伤问题,我们将脱套伤的拇指或手指分为两个部分来进行修复,提出分区修复的概念,即将拇手指的创面分为背侧和掌侧两个区域分别进行修复。针对拇指皮肤脱套伤,背侧采用趾背侧甲皮瓣来修复,除了达到覆盖创面的目的以外,更重要的是重建指甲;掌侧采用同足或对侧足的第二趾胫侧皮瓣或足背皮瓣来修复,重点是重建脱套指的指腹及恢复精细的感觉功能。针对手指皮肤脱套伤,背侧采用第二趾背侧甲皮瓣来修复,覆盖创面和重建指甲;掌侧采用同足或对侧足的趾腓侧皮瓣来修复,重点是重建指腹、恢复精细的感觉功能。我们于2012年开始临床上应用分区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方法,开展了多种足部瓦合皮瓣修复的术式,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应用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在保留甲瓣和第二趾甲皮瓣可以恢复伤指完美外形的基础上,避免了供区足趾个数缺失的问题,获得了精细的显微外科修复,代表了该领域的最新进展。但是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脱套伤伤情的判断及手术方案的设计主要依赖于医生的临床经验,要确定缺损的面积、几何形状以及术中的组织瓣的设计,单靠术者的经验或者简单的一些测量工具,不能做到精确的术前设计,有时在手术中间已经切开供区皮肤时发现血管变异,被迫改变手术方案,造成了新的损伤、增加了手术时间和手术难度。临床迫切的需要能够显示术前伤情、供区血管结构、术中可视化的设计等三维图像系统,改变传统的临床医生培训模式,为术者提供精确的术前设计、手术过程的虚拟仿真,并在实际皮瓣切取过程中进行指导,同时针对不同的脱套伤情,建立三维的伤情数字化显示,做到精准化的手术设计、达到减轻供区损伤的目的。本研究结合了临床影像学技术、计算机医学技术、解剖学、皮瓣外科学、显微外科学技术,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利用三维扫描技术、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建立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并进行分区重建,精确测量需要的组织量及几何形状;利用3D-DSA动脉造影技术明确足部供区组织瓣的血供类型、是否存在变异等,为精确的手术设计切取提供依据;并在临床上开展数字化设计的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研究。本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数字化重建:探讨利用CT扫描图像数据采集,Arigin 3D Pro,Materialise Magics软件制作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数字化设计的可行性;利用三维重建的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模型,采用分区修复的理念将脱套指的皮肤重建为掌侧、背侧两部分,为精准设计足部瓦合皮瓣修复该类损伤提供可视化的前提。选取一侧新鲜上肢标本,行CT扫描结合软件完成未损伤的手部数字化重建。制作拇指掌指关节平面,示指远指间关节平面,中指近指间关节平面,环指掌指关节平面皮肤脱套伤模型。CT扫描脱套伤模型,数据以DICOM格式储存,采用医学影像软件Arigin 3D Pro,对脱套手指及脱套皮肤三维重建,分别获得拇手指皮肤脱套伤及脱套皮肤的数字化重建,将其切割为掌侧、背侧两个部分,测量所需要的皮肤面积及形状。将实际脱套皮肤的数据与软件制作模型的数据导入GraphPad Prims 7进行统计学分析,比照重建数据的准确性。并对三维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模型,进行虚拟仿真手术的皮瓣设计。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 1-4指皮肤脱套伤数字化伤情,获得了清晰、立体的皮肤脱套伤结构及可视化的三维图像模型,脱套伤平面定位准确,和正常皮肤分界清楚,能够有效地显示肌腱及指骨的解剖结构。利用三维测量软件可以测量、分割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模型所需要的掌侧及背侧皮肤的面积和形状,尤其是对脱套皮肤可以进行三维条件下的测量、切割,为脱套皮肤的分区设计确定提供可视化的前提。获得脱套皮肤的实际数据及数字化设计的具体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提示软件制作模型的各项数据与实际脱套皮肤的数据具有显着相关性。第二部分研究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数字化设计:探讨应用3D-DSA造影技术、重建软件对足部血管进行三维重建,采用Philips DICOM Viewer6.0图像浏览器软件数字化设计足部瓦合皮瓣组合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可行性;应用重建的瓦合皮瓣血管数字化模型,结合第一部分已经完成的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情模型,术前模拟仿真手术设计、切取,为精准切取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提供可视化的三维图像。选取3侧新鲜成人尸体下肢标本,采用3D-DSA造影,数据导入Philips DICOM Viewer6.0图像浏览软件,构建足部血管三维图像。结合前期完成的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数字化伤情,根据构建的血管信息分别设计趾背侧甲皮瓣瓦合第二趾胫侧皮瓣、第二趾背侧甲皮瓣瓦合趾腓侧皮瓣、趾背侧甲皮瓣瓦合足背动脉皮瓣三类方法,数字化设计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虚拟仿真操作,并模拟手术过程。结果显示,成功获取到足部动脉、静脉血管相关数据及3D图像,获得了清晰的立体的足部血管结构及可视化的、可以360°旋转的图像,准确的构建出本研究所需要的足背动脉、第一跖背动脉、趾固有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走行、口径、形态分布等,尤其是可以直观的观察到血管的变异情况,为临床上应用瓦合皮瓣提供了精准的术前设计依据。基于DSA造影与设备自带的Philips DICOM Viewer6.0图像浏览器软件数字化设计重建的瓦合皮瓣,可以根据足部血管的信息进行各种形式的自由组合设计,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数字化模型,并可以术前模拟切取,对临床精确手术设计及切取提供便利。第三部分研究数字化设计的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临床应用:对于8例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患者,术前采用CT扫描三维重建脱套伤数字化设计并通过三维软件进行缺损皮肤掌侧、背侧分割,测量所需要的掌背侧皮肤覆盖面积,下肢3D-DSA造影,所得数据传入Philips DICOM Viewer6.0图像浏览软件三维重建足部动脉及其分支的走行分布,根据血管信息设计趾背侧甲皮瓣与第二趾胫侧皮瓣或足背皮瓣瓦合来修复拇指,设计同足或双足第二趾背侧甲皮瓣瓦合第二趾胫侧皮瓣或趾腓侧皮瓣修复手指,并在数字化模型上模拟手术过程。结果显示,8例患者均通过CT扫描重建了拇指、手指皮肤脱套伤数字化伤情,应用三维软件对缺损皮肤掌侧、背侧进行分割、测量。8例均行下肢3D-DSA造影,并采用Philips DICOM Viewer6.0图像浏览软件重建了足部动脉的走行分布,根据血管信息分别设计了趾背侧甲皮瓣瓦合第二趾胫侧皮瓣或足背皮瓣修复拇指、同足或双足第二趾背侧甲皮瓣瓦合第二趾胫侧皮瓣或趾腓侧皮瓣修复手指的方法,并通过三维软件进行手术模拟,术中设计切取瓦合皮瓣与术前设计完全一致。8例均得到精准的瓦合皮瓣修复,皮瓣均顺利成活,足部供区植皮均完全成活,1例供区行游离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者,皮瓣远端出现部分坏死。随访4~17个月,修复后的拇手指指甲生长良好,感觉恢复S2~S3+,外形逼真,按照中华医学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价标准评定,均属优。足部供区植皮满意,1例轻度色素沉着,其余无色素沉着,无明显的瘢痕挛缩及破溃现象,不影响患者行走。通过以上研究,成功构建了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数字化伤情,能够清晰、动态、立体的显示脱套伤的结构特点。利用三维测量软件可以测量、切割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数字化设计所需要的掌侧及背侧皮肤的面积和形状,简单、快捷、直观的进行分区皮瓣设计,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由组合设计,为临床上设计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提供了直观的、立体的、数字化的前提,尤其是对修复脱套伤所需要的皮肤可以进行三维条件下的测量、切割、外形的构建,使手术设计更加直观、充分。基于3D-DSA造影技术与Philips DICOM Viewer6.0图像浏览器软件相结合可准确、有效地构建足部血管的数字化设计,整个的构建过程能准确的显示出足部的血管分型、口径、形态学分布及变异情况。可以满足临床上分区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设计需要,可以使术者在术前即能轻松获取所需皮瓣的面积与形状、足部血管的信息,有助于术前规划,使手术设计更加精准化。临床上采用CT扫描重建伤情数字化设计,供区足部3D-DSA造影三维可视化重建足部血管,设计了多种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术式,可以在术前明确足部血管信息、模拟手术操作以及精准的显微外科修复,最大程度的减少供区的损伤,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段宗耀[9](2019)在《三种手术方式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次研究通过比较单纯锁骨钩钢板、锁骨钩钢板联合异体肌腱以及带袢钢板三种术式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评估三种手术方式的优劣,更好的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急性肩锁关节脱位患者,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对比研究,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B、C三组,A组患者采用单纯锁骨钩钢板治疗,B组患者采用锁骨钩钢板联合异体肌腱治疗,C组患者使用带袢钢板治疗。分别记录三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患侧肩、受伤方式、受伤至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分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末次随访时患者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情况。将收集到的数据资料应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5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4.7个月。A组患者24例,其中依据Rockwood分型Ⅲ、Ⅳ、Ⅴ型依次为19例、2例、3例;术后内固定取出18例;B组患者10例,Rockwood分型Ⅲ、Ⅳ、Ⅴ型依次为8例、1例、1例;术后内固定取出6例;C组患者31例,Rockwood分型Ⅲ、Ⅳ、Ⅴ型依次为24例、2例、5例。术后无内固定取出。在年龄、性别、患侧肩、受伤方式、受伤至手术时间及住院天数方面,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手术时间方面,C组多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少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出血量方面,C组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多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切口感染及内固定松动方面三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B组发生切口感染1例,予以延时使用抗生素及切口换药后痊愈;C组发生切口感染1例,予以切口换药后痊愈。B组出现一例内固定松动,但患者肩关节功能未受明显影响,C组患者中出现5例内固定松动现象,患者肩关节功能未受明显影响,继续随访观察。A、B组在术后异物感及术后疼痛方面无差异但两组均多于C组,且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中,A、B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A、B、C三组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总分均大于80分。Constant评分活动度和总分上C组均高于A组及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疼痛、日常活动水平要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力量得分要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证实三种术式都可有效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带袢钢板的固定属于弹性固定,在恢复肩关节功能方面要优于单纯锁骨钩钢板及锁骨钩钢板联合异体肌腱。特别在肩关节活动度和整体肩关节功能方面,且术后疼痛及异物感少,无需二次手术取出。但带袢钢板手术操作难度较高,所需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相对较多。单纯锁骨钩钢板与锁骨钩钢板联合异体肌腱在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时疗效相当。
唐波[10](2018)在《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CXCL12/CXCR4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树鼩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目的]首次尝试用树鼩建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为肝移植的临床及科学研究提供一种新型的,与人类基因型及免疫系统同源性更高,且更为经济实用的肝移植动物模型。[方法]在Kamada报道的“二袖套”法肝移植模型基础上加以改进,通过对总共60只树鼩进行随机分组为供体组和受体组进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实验,观察手术成功率,术后树鼩存活率,并行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建立稳定的树鼩原位肝移植模型。[结果]定型手术成功率为90.00%(27/30),树鼩24h存活率为76.67%(23/30),3 天存活率为 60.00%(18/30),1 周存活率为 30.00%(9/30),最长存活时间为11天。3例手术失败原因为:肝上下腔静脉吻合口出血,麻醉过深,气胸死亡各1例。24h内死亡4例,其中1例因吻合口出血,1例吻合口血栓形成,2例死亡原因不明。术后存活超24h死亡23例,原因分别为急性排斥反应15例,占65.22%,其它为:胆道梗阻1例,腹腔感染2例,肝叶坏死1例,不明原因4例。[结论]1树鼩原位肝移植模型建立的难度及操作复杂性比大鼠肝移植更大,综合影响因素更多。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及娴熟的显微镜操作是影响肝原位移植模型手术成功的关键。2树鼩肝移植模型成功建立为本研究的创新点,目前未见报道,首次成功用树鼩建立了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作为一种新型动物肝移植模型的建立——改良“二袖套”法在树鼩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模型稳定可靠,为今后将树鼩原位肝移植模型运用于肝移植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树鼩淋巴细胞CXCL12/CXCR4基因表达和迁移的体外实验研究[目的]研究雷帕霉素对树鼩外周血淋巴细胞趋化因子CXCL12(SDF-1)趋化功能及其受体CXCR4表达的影响,为移植排斥体内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分组:Rapacymin药物组、DMSO对照组和空白组。采用MTS细胞增殖实验,观察雷帕霉素对树鼩淋巴细胞存活及状态的影响;用细胞迁移运动实验检测雷帕霉素对人源性重组CXCL12所诱导树鼩淋巴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使用Real-time PCR法检测雷帕霉素对树鼩淋巴细胞CXCR4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雷帕霉素对树鼩淋巴细胞活力无显着影响,但对树鼩的淋巴细胞的迁移有抑制作用。同时雷帕霉素可下调树鼩淋巴细胞的CXCR4基因表达。[结论]趋化因子CXCL12及其受体CXCR4表达水平可影响淋巴细胞迁移,为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体内实验研究提供依据。第三部分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CXCL12/CXCR4表达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在肝移植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加用免疫抑制剂及趋化因子受体阻止剂对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作用进行实验研究。通过表达的差异性,阐明肝移植急性排斥中趋化因子/趋化因子受体(CXCL12/CXCR4)轴调控淋巴细胞迁移发挥的作用和机理等系列问题。为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机制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为临床有效的治疗和控制急性排斥反应,促进移植物存活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支持。[方法]1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建立,方法同第一部分。2实验分组;(1)对照组,A组(n=25):正常树鼩作为对照;(2)排斥组,B组(n=25):树鼩同种异基因肝移植组;(3)AMD3100组,C组(n=25):树鼩同种异基因肝移植静脉注射AMD3100,1mg/kg/day;(4)雷帕霉素(Rapacymin,RAPA)抑制组,D组(n=25)。术后1、3、5、7d随机处死5只,收集血液、肝脏、脾脏标本。留下5只观察生存期,绘制生存曲线。3 实验室常规指标测定:收集各组肝移植术后1d,3d,5d,7d的血清,使用血液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TP,ALT,AST,TB水平。4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CXCR4:分别在肝移植术后1d,3d,5d,7d,收集脾脏淋巴细胞,进行分离、培养,流式细胞检测。5移植物组织形态及病理学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检测并分析CXCL12的表达情况。肝组织HE染色病理学检查,根据Banff评分系统判断排斥反应程度。6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中CXCL12(SDF-1)蛋白量。7组织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分析与检测各组移植肝的CXCR4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 C、D组树鼩移植后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长于B组,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各组与 A 组比较,(P<0.05)。2树鼩肝移植术后实验室常规检查指标:对比各组树鼩肝移植术后1d,3d,5d,7d的相关指标。血清TP同时间点各组之间相比较,B、C、D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而1d时,B、C、D,TP开始下降,但三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B组呈持续性下降,而C、D组术后5d、7d随着时间延长,开始恢复,呈上升趋势,C、D组5d,7d时点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D组3d后,TP上升略高于C组,但两组统计无差异(P>0.05)。B组,C组,D组术后血清TB,ALT,AST,急剧上升,与A组在1d,3d,5d,7d同期比较,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B组持续性升高,而C、D组术后5d、7d随着时间延长,肝功能开始恢复,略有上升趋势,但较平缓,C、D组5d,7d时点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而1d时,B、C、D三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外周脾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检测:术后1d、3d,B、C、D组间脾脏淋巴CXCR4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与A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5d、7d各时间点,C、D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4移植肝脏形态学检测:采用Banff分级对移植肝脏AR的程度进行分级,A组术后各时间点,移植肝脏组织结构正常;B、C、D组1d肝小叶结构基本完好,肝细胞基本无变性、坏死,汇管区仅有少许炎性细胞浸润,未发生排斥;B组移植术后Id排斥不明确,在术后第3、5、7 d分别发生了轻度(Ⅰ级)、中度(Ⅱ级)、重度(Ⅲ级)排斥;C、D组术后3天到10天内,有少数发生了轻度AR。B组与C,D组同期比较排斥反应更为严重(P<0.05)。B组,术后3d可有明确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5免疫组化检测肝脏CXCL12表达:术后第7d B组CXCL12在肝脏细胞表达最高,C组、D组肝细胞CXCL12表达少,C组、D组与B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A组正常组织也有较少量的CXCL12表达,但与B组、C组、D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6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树鼩外周血浆中CXCL12蛋白的表达:肝移植后`d,B组,C组,D组血清CXCL12表达相互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A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移植术后3d,B组血清中CXCL12快速上升,与术前`d的表达水平相比较,有显着差别(P<0.05),并随时间上调。C组、D组表达水平在术后5d,7d天上升缓慢,与B组同时间点比较表达水平低(P<0.05)。CXCL12蛋白的表达变化与RAI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880。7 Western蛋白印迹分析检测:术后第1d各组树鼩移植肝内CXCR4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而术后第3d、5d、7d各时段A组、C组、D组树鼩淋巴细胞表达CXCR4蛋白明显低于B组(P<0.05)。C组、D组术后CXCR4蛋白表达高于A组(P<0.05),而C组、D组两组之间第3d、5d、7d 比较CXCR4蛋白表达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1树鼩与人同源性较好,可用人的相关试剂应用在树鼩实验研究上,本实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进一步证实树鼩肝移植模型可应用于肝移植的系列实验研究中,并具有物种的优越性和价值。2树鼩肝移植模型急性排斥反应研究证实,正常肝组织有CXCL12表达,急性排斥时,可与CXCR4协同发生淋巴细胞、炎性细胞迁移至移植物,引起移植肝功能不全或受损。3趋化因子受体抑制剂AMD3100可阻断CXCL12/CXCR4轴在肝移植排斥中的作用,抑制T淋巴细胞向移植物浸润,减轻急性排斥反应。4雷帕霉素可抑制CXCL12人重组蛋白诱导的树鼩淋巴细胞迁移。其相关可能的机制为:雷帕霉素可下调CXCL12的激活与表达,并影响CXCR4受体的表达,以调控CXCL12/CXCR4信号通路所介导的淋巴细胞的运动能力,发挥其免疫抑制作用。5肝移植后CXCL12/CXCR4的表达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程度密切相关,表达水平与排斥反应强度有关,可评估免疫排斥反应状态。6 CXCL12血清中持续高表达可较敏感地预示肝移植急性排斥发生。检测血清CXCL12表达可作为一种无创的、敏感的早期诊断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方法,为临床监测和诊断提供参考依据。并且可通过CXCL12的表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排斥反应的严重程度和判断抗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
二、术后患者丝线排斥反应导致二次手术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术后患者丝线排斥反应导致二次手术1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类型缝线对成人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
2.1 肝脏移植的发展历程 |
2.2 肝脏移植的适应症及并发症 |
2.3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 |
2.4 胆道并发症的分类 |
2.5 胆道并发症发生的原因 |
2.6 胆道重建的方法 |
2.7 胆道端端重建(吻合)的方法 |
2.8 外科缝线及分类 |
2.9 胆道吻合中的缝线及缝针选择 |
2.10 小结 |
第3章 资料和方法 |
3.1 一般资料 |
3.1.1 患者入选标准 |
3.1.2 患者排除标准 |
3.2 手术方法 |
3.2.1 供肝的获取与修整 |
3.2.2 受体手术 |
3.2.3 胆道吻合缝线选择 |
3.3 术后资料 |
3.3.1 免疫抑制方案 |
3.3.2 术后监测 |
3.3.3 术后胆道并发症的诊断标准 |
3.3.4 术后随访 |
3.4 病例观察指标 |
3.5 统计学处理 |
第4章 结果 |
4.1 术前一般资料 |
4.2 术后胆道并发症 |
4.3 胆道并发症的诊断及临床表现 |
4.4 胆道并发症的治疗 |
4.5 不可吸收缝线组和可吸收缝线组间比较 |
4.5.1 一般资料比较 |
4.5.2 两组胆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
4.5.3 两组胆道并发症统计学分析 |
第5章 讨论 |
5.1 胆道并发症的一般情况分析 |
5.2 肝移植术中胆管重建不同方式的选择 |
5.3 胆道重建中缝线的选择 |
5.4 我中心胆道吻合新方式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盆腔器官脱垂三种术式治疗效果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综述 |
1.2.1 POP的流行病学 |
1.2.2 盆底支持结构 |
1.2.3 盆腔器官脱垂的治疗方法 |
1.2.3.1 随访观察 |
1.2.3.2 非手术治疗 |
1.2.3.3 手术治疗 |
1.2.4 总结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2.1.1.1 纳入标准 |
2.1.1.2 排除标准 |
2.1.2 一般情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手术前参数 |
2.2.2 术前准备 |
2.2.3 手术方法 |
2.2.4 围手术期的各项指标 |
2.2.5 术后参数 |
2.3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患者的一般情况 |
3.1.1 一般资料 |
3.1.2 脱垂的分期及POP-Q评分 |
3.2 患者的手术情况比较 |
3.3 术后随访其间远期并发症比较 |
3.4 调查问卷评分表 |
3.4.1 PFDI-20 评分 |
3.4.2 PFIQ-7 评分 |
3.4.3 PISQ-12 评分 |
第4章 讨论 |
4.1 盆腔器官脱垂的现状 |
4.2 盆腔器官脱垂的病因和机制 |
4.2.1 妊娠与阴道分娩 |
4.2.2 年龄及绝经状态 |
4.2.3 慢性腹压增加 |
4.3 盆腔器官脱垂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
4.3.1 围手术期情况 |
4.3.2 术后远期并发症 |
4.4 盆腔器官脱垂个体化治疗及展望 |
第5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和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和术后生活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全胸腔镜不停跳粘液瘤切除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心脏粘液瘤的非特异性临床表现、治疗现状及展望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
英文论文Ⅰ |
英文论文Ⅱ |
(4)虚实结合挂线治疗高位括约肌间型肛瘘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西医关于肛瘘的认识与研究 |
1. 肛瘘的起源与历史沿革 |
2. 西医关于肛痰的认识与研究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高位肛瘘手术现状 |
1. 括约肌保留术式 |
2. 部分括约肌损伤术式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肛瘘模型的动物选择与常用造模方法 |
1. 肛瘘模型的动物选择 |
2.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应用虚实结合挂线治疗高位括约肌间型肛瘘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 |
前言 |
研究目标 |
临床资料 |
研究方法 |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丝线挂线引流的肛瘘模型研究 |
前言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实验二 虚实结合挂线治疗肛瘘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创新点 |
存在问题与不足 |
附录 |
附录1 虚实结合挂线治疗高位括约肌间型肛瘘CRF表 |
附录2 动物实验一照片 |
附录3 动物实验二照片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颅骨修补术的材料选择与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颅骨修补术的修补材料及手术时机、方式的选择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果 |
致谢 |
(6)皮肤胶倒刺线闭合髋关节置换切口的前瞻性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1章:绪论 |
第2章:文献综述 |
2.1 辛酸-2-氰基丙烯酸酯组织粘合剂及倒刺缝合线简介 |
2.1.1 发展历史 |
2.1.2 辛酸-2-氰基丙烯酸酯组织粘合剂生物屏障作用 |
2.1.3 倒刺线的张力强度及抗菌作用 |
2.2 缝合材料及其对比分析 |
2.2.1 深部组织缝合线及其对比分析 |
2.2.2 浅部组织缝合材料及对比分析 |
第3章:材料与方法 |
3.1 样本量及纳入标准 |
3.2 手术及缝合方法 |
3.3 随机分组 |
3.4 数据收集 |
第4章:数据分析 |
第5章:结果 |
第6章:讨论 |
第7章: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仿生型组织工程气管支架重建气管缺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绪论 |
第一部分 仿生型组织工程用气管支架的设计与编织 |
第一章 仿生型组织工程用气管支架的设计 |
第二章 PDO单丝和PHBV/PLA共混丝的热测试和力学测试 |
第三章 仿生型组织工程气管支架的编织 |
第二部分 组织工程气管再生物支架的生物学及力学性能评价 |
第一章 细胞毒性实验 |
第二章 急性全身毒性试验 |
第三章 溶血试验 |
第四章 热源实验 |
第五章 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 |
第六章 仿生型组织工程气管支架的力学性能测试 |
第三部分 体外气管支架与种子细胞复合物构建的实验研究 |
第一章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 |
第三章 诱导分化的软骨细胞与气管支架体外共同培养的实验研究 |
第四部分 仿生型结构气管支架修补气管缺损的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一章 仿生型结构气管移植物的体内预置 |
第二章 仿生型气管支架重建气管缺损修补的动物模型的建立 |
全文总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目录 |
(8)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数字化设计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拇手指皮肤脱套伤伤情的数字化重建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数字化设计建立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数字化设计的临床应用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典型病例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总结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研究的主要成果 |
三、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四、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 |
五、今后进一步研究思路 |
结论 |
综述一:手部皮肤脱套伤分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3D可视化设计在穿支皮瓣移植术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编写着作情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缩略词表 |
附录 |
发表论文一 |
发表论文二 |
发表论文三 |
发表论文四 |
发表论文五 |
发表论文六 |
致谢 |
(9)三种手术方式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
2.2.1 入选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治疗方法 |
2.3.1 术前准备 |
2.3.2 手术方法 |
2.3.3 术后处理 |
2.4 评价指标 |
2.5 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
3.2 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内固定取出数的比较 |
3.3 三组不良事件的比较 |
3.4 三组末次随访的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评分的比较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不足及结论 |
5.1 不足 |
5.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10)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CXCL12/CXCR4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树鼩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树鼩淋巴细胞CXCL12/CXCR4基因迁移和表达的体外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CXCL12/CXCR4表达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术后患者丝线排斥反应导致二次手术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类型缝线对成人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影响[D]. 杜晓东. 吉林大学, 2021(01)
- [2]盆腔器官脱垂三种术式治疗效果的临床分析[D]. 许沙沙. 吉林大学, 2021(01)
- [3]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和术后生活质量研究[D]. 史进. 山东大学, 2021(11)
- [4]虚实结合挂线治疗高位括约肌间型肛瘘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D]. 石玉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颅骨修补术的材料选择与临床疗效分析[D]. 张露.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6]皮肤胶倒刺线闭合髋关节置换切口的前瞻性观察研究[D]. 王利申. 吉林大学, 2020(08)
- [7]仿生型组织工程气管支架重建气管缺损的实验研究[D]. 陈昱.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03)
- [8]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数字化设计与临床应用[D]. 巨积辉. 苏州大学, 2019(04)
- [9]三种手术方式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对比分析[D]. 段宗耀. 南昌大学, 2019(01)
- [10]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CXCL12/CXCR4作用的实验研究[D]. 唐波. 昆明医科大学,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