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围手术期血清甲状腺激素变化与心功能不全的关系

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围手术期血清甲状腺激素变化与心功能不全的关系

一、RELATION OF PERIOPERATIVE SERUM THYROID HORMONE CHANGES TO HEART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UNDERGONE CARDIAC VALVE REPLACEMENT(论文文献综述)

陈苏伟,陈宏,钟永亮,乔志钰,里程楠,葛翼鹏,于海,朱俊明,孙立忠[1](2020)在《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文中指出马方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是常染色显性遗传的结缔组织病,同时累及心血管、肺、眼、骨骼肌肉等多个系统[1]。90%的MFS患者在10~12年内发生主动脉事件。主动脉扩张形成动脉瘤或夹层导致破裂成为MFS患者的最常见死因。如果未接受有效治疗,平均寿命不超过45岁。有效的外科干预改善了MFS患者的预后[2]。随着研究的深入,应用药物预防MFS主动脉扩张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俞欣[2](2020)在《超声引导下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预后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超声引导下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预后的影响研究目的:前瞻性研究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心脏复跳后肺动脉压的改变、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心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术后30天死亡率等的影响。明确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于改善心脏手术患者术后预后、减少并发症发生及减轻其严重程度的作用;并探讨心脏术后Clavien Dindo III-IV级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行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的病人52例。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以电脑软件随机分为SGB组(超声引导下0.5%罗哌卡因星状神经节阻滞)和对照组(超声引导下0.9%生理盐水星状神经节阻滞)。所有患者术前均排除局麻药过敏、激素使用及发热等影响炎症应激反应的疾病史。其中一例SGB失败,一例再次体外,最终共有5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中。所有手术都由同一治疗组成员完成,均采用相同的全身麻醉方案。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年龄、性别、体重指数、ASA分级、术前心功能、运动耐量、术前射血分数、术前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及肺动脉压、SGB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术中及复跳情况(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输血量、停机后肺动脉及复跳后房颤、室颤发生率;术后情况(术后拔管时间、并发症、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术后30天死亡率);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肺部感染、氧合损伤、肾功能不全、恶性心律失常、出血、认知功能等)并行Clavien Dindo并发症严重程度评分。进一步采用单因素分析评估变量与严重并发症的相关性,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纳入多因素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发现心脏术后Clavien Dindo III-IV级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1、本研究一共50例患者纳入统计,每组25例。超声引导下的左侧SGB操作安全,无一例患者出现血肿、喉返神经麻痹、周围组织损伤等并发症。两组患者的基础情况(年龄、性别、BMI、ASA分级、心功能、疾病种类以及手术方式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SGB组行阻滞后10Min收缩压短暂下降(142.96±15.16vs 128.48±18.29,P<0.05)。2、两组术中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转流时间、阻断时间、术中血量、术中血制品使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SBG组患者复跳后平均肺动脉压显着下降(4.32±7.71mm Hg vs 1.80±5.87mm Hg,P<0.05),室颤发生率明显下降(12%vs 36%,P<0.01)。3、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较,SBG组患者氧合损伤、谵妄、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P<0.01)。术后血管活性药物支持时间、拔管时间,SBG组少于对照组,但两组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一天射血分数、术后Troponin I升高程度,30天死亡率比较,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ICU入住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SBG组略少于对照组,但两组间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两组行Clavien Dindo并发症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SGB组Clavien Dindo III-IV严重并发症评分明显降低(24%vs 4%,P<0.01)。4、Clavien Dindo III-IV级严重并发症评级显着增加患者ICU入住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P<0.01)。性别、年龄、吸烟史、ASA>3、SGB、插管时间、运动耐量<3是导致术后Clavien Dindo III-IV级严重并发症的可能影响因素(P<0.05),而运动耐量<3是导致术后III-IV级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研究结论:超声引导下的左侧SGB操作安全,无一例患者出现血肿、喉返神经麻痹、周围组织损伤等并发症。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能下降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复跳时肺动脉压,减少复跳时室颤的发生率,减少术后心律失常、谵妄、低氧血症等的发生率,减轻Clavien Dindo III-IV级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统计分析发现男性、高龄、吸烟史、SGB、拔管时间是心脏术后Clavien Dindo III-IV级严重并发症危险因素;运动耐量<3是心脏术后III-IV级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提示:超声引导下左侧SGB可以广泛应用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改善患者预后,有利于其康复。第二部分超声引导下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改善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预后的机制研究研究目的: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术,由于外科创伤、低温、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因素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和免疫抑制,是导致术后并发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改善心脏术后预后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神经-内分泌-免疫(Neuroendocrine-Immune,NI)网络是机体重要的调节系统。而交感神经系统在维持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稳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星状神经节阻滞(SBG)通过对交感阻滞实现对机体炎症和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已经在动物和人体中得到证实。在第一分题临床研究中我们已经发现SBG可以显着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其严重程度,改善预后。本部分聚焦CPB后炎症反应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初步探索星状神经节阻滞改善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后、减少严重并发症可能的分子机制,为预防和控制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严重并发症提供新的策略和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将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50例行体外循环心脏瓣膜手术的患者纳入此研究。具体分组、麻醉方法及手术方式详细情况详见第一部分。记录两者患者术后24小时内白细胞计数、体温、心率、呼吸等指数,比较两组患者24小时内SIRS的发生率。通过动态测量阻滞前(T1)及阻滞后6h(T2)、1d(T3)和5d(T4)四个时间点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血浆TNF-α、IL-1β、IL-10等炎症因子的动态变化,探索星状神经节阻滞改善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后、减少严重并发症可能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1、和对照组相比,符合24小时内SIRS诊断单项标准WBC>12×109/L或HR>90bmp患者,SGB组有所减少,但两者相比未达统计学意义。体温和呼吸指数相比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SGB有效下调CPB术后6小时升高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2.26+2.60 vs 89.5+3.42,P<0.01),而上调CPB术后5天下降的淋巴细胞百分比(10.94+6.15 vs 15.76+4.99,P<0.05)。SGB组和对照组24小时SIRS发生率分别是40%和72%,SGB能显着降低CPB术后24小时SIRS的发生率(P<0.05)2、和对照组相比,SBG有效抑制了阻滞后6小时{50.7(27.1,72.4)vs 28.2(24.6,39.3)}及1天{42.6(25.8,72.8)vs 25.7(24.1,44.4)}TNF-α的升高程度(P<0.05)。但两组白介素IL-1β、IL-10浓度比较,各个时间点无显着差异(P>0.05)。研究结论:SBG能有效抑制CPB后血浆TNF-α的升高,促进上调的中性粒细胞和下调的淋巴细胞恢复,有效降低心脏术后24小时SIRS的发生率。但对主要促炎因子IL-1β和抗炎因子IL-10等无显着影响。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3](2018)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研究指明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2018年3月1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组成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经3次联合会议讨论后最终确定了指南修订的总体原则及新指南拟回答的核心问题。指南工作组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修订过程主要

唐茂华[4](2021)在《体外循环术后低心排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成人行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心脏直视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术及瓣膜置换术后并发低心排血量综合征(low cardiac output syndrome,LCOS)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对其临床预后的影响,为评估患者手术风险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心血管外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本院行体外循环直视下心脏大血管手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因病例数较少,扩展为2016年6月至2020年11月)术后出现LCO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LCOS组与非LCOS组,经过筛选后,筛选出两组患者间有差异的因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运用Logistic回归对相关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找出与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患者并发LCOS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讨论总结。结果: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59例,男40例,女19例,年龄25-77岁;瓣膜置换术组242例,男90例,女152例,年龄25-75岁。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行体外循环CABG术后发生LCOS组,术前有吸烟史、脑梗病史、近期心梗、介入治疗史、合并高血压病史、入院静息心率大于100次/分、NYHA心功能分级≥III级,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低于35 g/L、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高于100μmol/L,超声心动图示合并心脏瓣膜病变、胸部平片示心胸比>0.5、心电图示心房纤颤、术前肾功能不全患者所占比例较术后未发生LCOS组高,LCOS组术后入ICU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较未发生LCOS时间长,术后28天病死率LCOS组较未发生LCOS组高,其中心胸比>0.5、ALB、Scr、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行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后发生LCOS组,患者年龄大于55岁、NYHA心功能分级≥III级、术前有吸烟史、基础疾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合并肺动脉高压、心胸比>0.5患者、术中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出血情况、红细胞及血浆输注量较术后未发生LCOS组高,LCOS组术后入ICU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较未发生LCOS组时间长,术后28天病死率LCOS组较未发生LCOS组高,其中年龄、高血压病史、吸烟史、术前合并心房纤颤、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红细胞及血浆输注情况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对于行CABG手术患者,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是CABG术后发生LCOS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ALB高数值为保护性因素;对于行瓣膜置换手术患者,术前有高血压病史、合并心房纤颤、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大量血浆输注(尤其是>600ml)是患者瓣膜置换术后发生LC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行CABG手术患者,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是CABG术后发生LCOS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ALB高数值为保护性因素;对于行瓣膜置换手术患者,术前有高血压病史、合并心房纤颤、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大量血浆输注(尤其是>600ml)是患者瓣膜置换术后发生LCOS的独立危险因素。

蒋博一[5](2021)在《低射血分数成人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低射血分数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外科治疗,总结手术及围手术期治疗要点,为促进成人低射血分数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提供有效临床依据。方法:纳入2018年7月至2021年1月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已行瓣膜置换术的低左室射血分数(LVEF<50%)101例瓣膜疾病患者。根据射血分数将其分为组A(n=45)(LVEF≤40%)和组B(n=56)(40%<LVEF<50%)。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术前临床资料、手术相关资料及术后相关资料。结果:(1)两组患者的性别、体重等基本信息、既往疾病史、心功能分级、实验室检查等术前相关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病史时间(12[8.5,24]月)明显长于B组(6[1.25,24]月)(P<0.05);疾病构成比方面,A组主动脉瓣、二尖瓣联合瓣膜病变患者比例(n=25(55.56%))明显高于B组(n=18(32.14%))(P<0.05)。(2)术中方面,A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红细胞输注量(316.96±72.36min;157.22±36.97min;103.29±35.34min;3.79±1.55u)上明显高于B组(278.16±49.17min;137.09±23.69min;87.71±19.06min;3.09±2.02u)(P<0.05)。(3)术后方面,两组患者在ECMO辅助、CRRT治疗及最终死亡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总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A组(36[27.5,69.5]h;65[44,114]h;36.13±11.95d;n=13(28.89%))明显高于B组(18[12.5,42.75]h;45.5[38.5,73.25]h;29.16.18±9.86d;n=7(12.50%))(P<0.05)。一例患者术前LVEF18%,经过积极治疗后仍死亡。(4)Euro SCORE II模型评分系统预测患者死亡率与实际死亡率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血分数越低,提示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越高;成人低射血分数患者27%<LVEF<40%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确切,临床疗效好;Euro SCORE II可以较好的预测本研究患者术后死亡;成人低射血分数的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加强术前心功能调整、术中完善的心肌保护、围术期积极辅助治疗维护重要脏器功能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低射血分数患者的治疗效果。

卢沛令[6](2021)在《心脏瓣膜病并巨大左心室的外科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我院心脏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的围术期处理经验及术后近、远期疗效,探讨可能影响术后早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的高危因素,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楚雄州人民医院胸心外科行瓣膜置换术的51例巨大左心室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及随访相关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和回顾性研究。结果:1、51例巨大左心室患者行带主动脉瓣人工血管升主动脉替换术24例,主动脉瓣置换术21例,二尖瓣置换术3例,双瓣置换术3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6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动脉导管缝扎1例,主动脉窦瘤修补术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2、术后好转出院49例,平均住院时间(27.71±8.53)天。术后出现并发症者21例,占41.18%,统计发现:LAD≥42.5mm,CPB转流时间≥15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91min是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P<0.05);3、好转出院49例患者术后半年复查彩超均未出现明显瓣周漏、置换瓣膜狭窄/返流情况,LAD、LVEDD呈进行性缩小,LVEF、FS改善明显(P<0.01);4、成功随访39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随访率79.59%,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26人(78.79%),Ⅱ级6人(18.18%),Ⅲ级1人(3.03%),较术前1周心功能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术后早期死亡2例,死亡率3.92%,主要死亡原因为恶性心律失常、多器官功能衰竭,对影响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的因素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年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平均年龄显着大于生存组,将“年龄”纳入Logisitic回归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心脏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行瓣膜置换术近、远期疗效可靠,术后半年心脏彩超LAD、LVEDD、LVEF、FS较术前明显改善;2.术前心脏彩超LAD≥42.5mm、CPB转流时间≥15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91min是影响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3.术前LVEF值与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SICU住院时间呈负相关,完善的心肺支持及积极防治并发症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4.室颤、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导致术后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5.积极的术前准备,掌握好手术时机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杜君持[7](2021)在《三尖瓣置换术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长时间以来,三尖瓣被学界称为“被遗忘的瓣膜”,结构性心脏病领域关注的重点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三尖瓣相对来说得到的关注较少。现在,由于结构心脏病领域的快速发展,三尖瓣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三尖瓣最常见的病变是三尖瓣反流,对于三尖瓣反流严重的患者,首选三尖瓣成形,对于无法成行或者成形失败者,可以考虑行三尖瓣置换术(TVR)[1]。但在接受三尖瓣置换术的患者中,有相当数量的患者是在晚期接受手术的[2]。由于其手术死亡率高,一直被认为是临床治疗的难题[3]。研究目的本研究结合患者的病例资料,对三尖瓣关闭不全(TI)患者行三尖瓣置换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围手术期多种因素对三尖瓣置换术后死亡的影响,旨在明确影响患者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对以后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治疗,提供个体化策略和治疗方案,完善相关治疗的评价体系,增加对其治疗效果的有效性和可预测性,为今后在临床工作中患者的手术选择,提供相对有力的经验及依据。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2010年07月至2020年07月期间,于我院心脏外科住院并实施三尖瓣置换术共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人年龄在17岁至75岁之间,体重在38.5kg至105.0kg之间,55例患者中三尖瓣退行性变25例,先天性三尖瓣下移畸形15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感染性心内膜炎6例。二次手术的患者共12例,其中,二尖瓣置换术后5例,二尖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后2例,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后1例,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后1例,三尖瓣成形术后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1例,心包剥脱术1后例。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将临床资料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筛选各临床变量,对其进行单因素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检验其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满足条件采用两样本t检验,否则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然后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所有变量全部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其进行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55例患者均行三尖瓣置换术,其中单纯行三尖瓣置换术33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10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二尖瓣成形术1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5例,行三尖瓣置换术+CABGI例,行三尖瓣置换术+射频消融术1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二尖瓣成形术,射频消融术2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肺动脉瓣置换术1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射频消融术1例。其中,生物瓣膜置换术40例,机械瓣膜置换术15例。术后早期死亡(术后30天内)病例中,院内死亡5例,全组死亡共11例,早期病死率20.0%。主要死亡原因为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心跳骤停、心力衰竭、严重感染。术后随访数据包括电话随访、术后相关检查及门诊复诊相关信息。将临床资料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中,对性别、房颤、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CABG、术前三尖瓣反流情况、瓣膜种类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对于计量资料,首先检验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满足正态性及方差齐性后采用两样本t检验,否则采用非参数检验。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病人在年龄、体重、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前右心房最大径、术前右心室最大径、术前左心房最大径、术前左心室最大径、术前主肺动脉内径、术前收缩期三尖瓣瓣环最大跨瓣压、术前肺动脉收缩压、术前尿素氮、术前尿酸、术前TBIL(总胆红素)、术前DBIL(直接胆红素)、术前IBIL(间接胆红素)、术前Cho(总胆固醇)、术前ALT(谷丙转氨酶)、术前AST(谷草转氨酶)、术前CK(肌酸激酶)、术前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等指标方面两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中发现术前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前肌酐、体外循环时间、重症监护时间上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临床指标包括性别、房颤、肺动脉高压、肝大、右心房增大、右心室增大、术前三尖瓣重度反流等,结果发现这些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经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体外循环时间是本组病例行三尖瓣置换手术中有统计学意义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论1.在单因素危险因素分析中,对于存活患者和早期死亡患者来说,体外循环时间、重症监护时间、术前肌酐值、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存在统计学意义,提示长时间的体外循环可能导致心肌保护欠佳,继而加重心脏损伤,影响患者预后,术前心功能及肾功能较差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围术期死亡,心功能差是左心功能不全的结果,反映左心功能状态,肾功能差是右心功能不全的结果,间接反映右心功能状态,提示围术期死亡的患者往往合并左右心功能不全,这与术后死亡患者中多数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和低心排综合征结果一致。2.在多因素危险因素分析中,将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所有变量全部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之前在单因素危险因素分析中的重症监护时间、术前肌酐值、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无统计学差异,只有体外循环时间有统计学差异,分析原因可能由于样本量相对较少,部分数据缺失和选择偏倚所致,只能得出体外循环时间是三尖瓣置换术后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的结论。3.三尖瓣置换术围术期死亡率较高,术后并发症重,死亡患者多数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和低心排综合征,提示我们应该加强围术期管理,预防围术期并发症。4.目前,三尖瓣置换术开展量相对于左心瓣膜手术开展量较少,应该加强相关方面的研究,其未来发展任重而道远。

许洋[8](2021)在《重组人脑利钠肽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心肾保护作用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实施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的患者,围手术期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进行干预治疗,对术后心、肾功能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和CBM数据库。搜集关于CPB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rhBNP进行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均限制检索年份为建库至2020年10月。结局指标包括:住院期间死亡率、心血管不良事件、肾脏不良事件、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心肌损伤标志物、术后24h尿量、术后血清肌酐(Scr)的改变、术后机械通气时长和ICU滞留时长。由2名研究者按照严格规定的纳入排除标准,合力完成对文献的筛选与数据提取工作,并评估文献质量及偏倚风险。使用Rev Man软件5.3版本对结局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0篇RCT研究,共计1252例心脏手术患者。11篇文献Jadad评分≥4分,视为高质量文献。Meta分析结果指出:相较于对照组,rhBNP的围手术期干预可减低患者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OR=0.62,95%CI(0.39,0.98),P=0.04]及肾脏不良事件[OR=0.51,95%CI(0.3,0.87),P=0.01]发生率,提高术后的LVEF[WMD=3.76,95%CI(2.00,5.51),P<0.0001],降低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SMD=-1.38,95%CI(-2.04,-0.73),P<0.0001]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WMD=-8.47,95%CI(-11.27,5.67),P<0.00001]水平,增加术后24h尿量[WMD=409.76,95%CI(314.55,504.98),P<0.00001],降低术后Scr浓度[WMD=-15.88,95%CI(-23.00,-8.76),P<0.0001],缩短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长[WMD=-4.65,95%CI(-5.10,-4.21),P<0.00001]和ICU滞留时长[WMD=-10.60,95%CI(-11.66,-9.55),P<0.00001],然而对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并无明显影响[OR=0.79,95%CI(0.3,2.09),P=0.64]。结论:rhBNP可有效减轻CPB心脏手术患者术后的心肌损伤程度,改善心脏泵血功能,减轻肾功能损伤,增加患者术后24h尿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减低心、肾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效缩短患者术后的机械通气时长和ICU滞留时长,对患者短期预后起一定积极作用,虽然并没有改善术后死亡率,但总体来说围手术期应用rhBNP安全有效,将为临床患者带来更大益处。

赵津[9](2021)在《重组人脑利钠肽预处理对心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心功能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前心脏储备能力通常较差,加之手术打击、体外循环影响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损害进一步加重,心脏功能严重受损。重组人脑利钠肽(rh BNP)已经被证实对心衰患者有益,近年来关于其用于围术期心肌保护的研究多集中于术中和术后。目的:本研究希望通过观察术前应用rh BNP对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心功能影像学指标、实验室指标和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评估其对术中心肌损伤的预保护作用,希望能够为探讨心脏瓣膜病患者围术期心功能的改善提供新的临床思路。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全麻低温CPB下行择期心脏瓣膜置换术的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10例。从术前3天开始,A组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按0.01μg·kg-1·min-1静脉注输注rh BNP维持72小时,B组则仅常规用药。分别于术前1天(T0)、术中体外循环开始后主动脉阻断前(T1)、主动脉开放后12小时(T2)、主动脉开放后24小时(T3)、术后7天(T4)五个时间点从患者体内采集静脉血,检测针对性实验室指标(乳酸脱氢酶(LDH)、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肌红蛋白(MB)、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B型钠尿肽(BNP)、血浆降钙素原(PCT)、血清可溶性ST2(s ST2)、及丙二醛(MDA)浓度)。于CPB前取右心耳组织做组织病理学分析。于T0及T4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患者射血分数(EF)、每搏输出量(SV)、心指数(CI)和右室收缩末面积,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研究时间内未见术后并发症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两组患者针对性实验室指标总体分布在各研究时点均未见明显分组效应(P>0.05),但A组在T3时的血清s ST2水平和在T1时的血清MDA浓度均较B组低(P<0.05)。A组患者EF在T0和T4时低于B组(P<0.05),但SV和CI差异不显着(P>0.05)。两组患者T4时右房收缩末面积比T0时小(P<0.05)。两组患者右心耳组织病理学特征相似,胶原容积分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前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增加重组人脑利钠肽应用在围术期对瓣膜置换患者心肌具有保护作用,能够使患者术前心功能获得一定程度改善,并能促进术后心功能恢复,但对术中氧化应激抗性影响短暂,对术后抗感染能力和心肌已有的病理结构改变未见明显影响。

迪丽达热·艾尔肯[10](2021)在《院内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院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非卒中原因住院而随后在医院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85例,同一研究期内院外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70例患者作为对照病例。收集两组基线临床资料及实验室相关指标资料,并对有意义的变量进一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来确定影响院内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两组患者出院时进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以作为预后判断标准,m RS评分0~2分视为预后良好,3~6分的视为预后不良,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一步对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确定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院内组心房颤动、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发热、恶性肿瘤、围手术期等变量明显高于院外组;院内组白细胞计数、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发病时m RS评分、发病时NIHSS评分水平明显高于院外组,血红蛋白水平低于院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两组梗死分布及TOAST分型等变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组前循环+后循环、心源性栓塞型、其他原因型比例高于院外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性别[优势比(odds ratio,OR)=2.92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52~6.815;P=0.013]、心功能不全(OR值=4.133,95%CI 1.374~12.439,P=0.012)、肾功能不全(OR值=5.196,95%CI 1.370~19.705,P=0.015)、恶性肿瘤(OR值=4.551,95%CI 1.188~17.441,P=0.027)、发病时m RS评分(OR值=2.562,95%CI 1.716~3.825,P<0.001)、白细胞计数(OR值=1.185,95%CI 1.063~1.322,P=0.002)和纤维蛋白原(OR值=2.181,95%CI 1.554~3.059,P<0.001)是IH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院内组住院天数更长、预后更差,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恶性肿瘤(OR值=14.092,95%CI 1.213~163.702,P=0.034)、发病时m RS高评分(OR值=10.363,95%CI 4.936~21.759,P<0.001)、院内发生卒中(OR值=80.316,95%CI 9.212~700.255,P<0.001)、前循环+后循环梗死(OR值=35.573,95%CI 3.330~379.994,P=0.003)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院内卒中患者常合并多种危险因素、预后更差,全面评估、积极干预危险因素并及时诊治对院内卒中患者预后的改善具有重大意义。

二、RELATION OF PERIOPERATIVE SERUM THYROID HORMONE CHANGES TO HEART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UNDERGONE CARDIAC VALVE REPLACEMENT(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ELATION OF PERIOPERATIVE SERUM THYROID HORMONE CHANGES TO HEART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UNDERGONE CARDIAC VALVE REPLACEMENT(论文提纲范文)

(1)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马方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概述
2.药物治疗现状
3.思考与展望

(2)超声引导下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预后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序言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超声引导下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预后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研究对象
        2.2 一般资料
        2.3 两组患者阻滞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
        2.4 两组患者术中情况
        2.5 SGB对体外循环复跳及术后预后影响
        2.6 SGB对体外循环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严重程度的影响
        2.7 并发症严重程度对ICU入住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的影响
        2.8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术后严重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超声引导下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改善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预后的机制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标本采集、保存
    2 检测指标
        2.1 SIR指标
        2.2 炎症指标:细胞因子检测
        2.3 SIRS的诊断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SGB组与对照组手后24小时内SIRS发生情况及诊断单项指标比较
        3.2 SGB组与对照组手术前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百分比比较
        3.3 SGB组与对照组手术前后致炎/抗炎反应
    4 讨论
    5 小结
    6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星状神经节阻滞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
1 冠心病概述
    1.1 冠心病的定义
    1.2 冠心病的解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
    1.3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1.3.1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1.3.1.1隐匿型冠心病
        1.3.1.2稳定型心绞痛
        1.3.1.3缺血性心肌病
        1.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3.2. 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3.2.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1.3.2. 3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4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1.5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2.1 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
        2.1.1 β受体阻滞剂
        2.1.2 硝酸酯类药物
        2.1.3 钙通道阻滞剂
        2.1.4 其他治疗药物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2.2 预防心肌梗死, 改善预后的药物
        2.2.1 阿司匹林
        2.2.2 氯吡格雷
        2.2.3 替格瑞洛
        2.2.4抗凝药物
        2.2.5 β受体阻滞剂
        2.2.6 他汀类药物
        2.2.7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2.2.8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2.3 用于冠心病的相关中成药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3.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概念
    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2.1 诊断
        3.2.2 鉴别诊断
    3.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3.3.1 低危患者
        3.3.2 中危患者
        3.3.3 高危患者
    3.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3.4.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3.4.2. 2 溶栓治疗
        3.4.2. 3 抗栓治疗
    3.5 调脂治疗
    3.6 其他治疗 (表3-5)
    3.7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3.7.1 一般治疗
        3.7.2 抗缺血治疗 (表3-7)
        3.7.3 抗血小板治疗 (图3-8)
        3.7.4 抗凝治疗 (表3-11, 表3-12, 表3-13)
4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4.1 概述
    4.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3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评估
        4.3.1 临床评估
        4.3.2 负荷试验
        4.3.3 左心室功能
        4.3.4 单电子发射CT成像
        4.3.5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4.3.6 冠状动脉造影
    4.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
        4.4.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4.4.2 循证药物治疗
        4.4.3 血运重建
    4.5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4.5.1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4.5.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5.1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定义
    5.2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病因与机制
        5.2.1内皮功能不全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5.2.2 炎性因子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5.2.5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5.3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5.4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5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5.5.1 β受体阻滞剂
        5.5.2 硝酸酯类药物
        5.5.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5.5.4他汀类药物
        5.5.5 尼可地尔
        5.5.6 钙通道阻滞剂
        5.5.7 其他药物
        5.5.8 中成药
    5.6微血管性心绞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定义
        6.1.1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2 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3心绞痛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
        6.2.1 血浆内啡肽升高
        6.2.2 致痛物质未达到痛阈
        6.2.3 疼痛信号神经的改变对心绞痛的影响
    6.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
        6.3.1 动态心电图
        6.3.2心电图运动试验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6.3.4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6.4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预防及治疗
        6.4.1 预防
        6.4.2 治疗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7.1.1 概述
        7.1.2 降压治疗原则
        7.1.3 降压治疗的启动
        7.1.4 血压目标管理
        7.1.5 药物推荐
        7.1.6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7.2.1 概述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7.2.2. 1 发病机制
        7.2.2. 2 诊断及评估
        7.2.2. 3 药物治疗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7.2.3. 1 发病机制
        7.2.3. 2 诊断及评估
        7.2.3. 3 药物治疗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7.3.1 风险评估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前提
        7.3.2 规范抗栓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7.3.2. 1《2014年欧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 (或) 接受经皮冠脉/瓣膜介入治疗联合共识》相关推荐 (表7-14) 。
        7.3.2. 2《2016年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相关推荐 (表7-15, 图7-2, 图7-3)
        7.3.2. 3《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6) 》相关推荐
        7.3.2. 4 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
        7.3.2. 5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口服抗凝药物出血管理
    7.4 冠心病合并瓣膜性心脏病
        7.4.1 概述
        7.4.2 一般药物治疗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7.4.2. 3 二尖瓣反流
        7.4.2. 4 二尖瓣狭窄
        7.4.2. 5 三尖瓣反流
        7.4.2. 6 三尖瓣狭窄
        7.4.3 抗凝治疗
        7.4.3. 1 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7.5 冠心病与脑卒中
        7.5.1 概述
        7.5.2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7.5.2.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
        7.5.2. 1. 1 抗栓药物致颅内出血的机制:颅内出血
        7.5.2. 1. 2 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对于ACS患
        7.5.2. 1. 4 冠心病患者缺血相关评估及意义:当颅
        7.5.2.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7.5.3 具体治疗方案
        7.5.3. 1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石。
        7.5.3. 3 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
        7.5.3. 4 其他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7.6.1 概述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7.6.2. 1 抗凝治疗
        7.6.2. 2 溶栓治疗
        7.6.2. 3 临床常用溶栓药物及用法
        7.6.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急性肺栓塞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7.1 概述
        7.7.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7.7.3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治疗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7.8.1 概述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7.8.2. 2 质子泵抑制剂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障碍
        7.9.1 概述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7.9.4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用药原则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7.9.7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预防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
        7.1 0. 1 概述
        7.1 0. 2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
        7.1 0.2.1 定义
        7.1 0.2.2 分期
        7.1 0. 3 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合理药物治疗
        7.1 0.3.1 抗栓药物治疗
        7.1 0.3.1. 1 溶栓治疗:尽管直接PCI是STEMI患
        7.1 0.3.1. 2 抗凝治疗
        7.1 0.3.1. 3 抗血小板治疗
        7.1 0.3.2 他汀类药物
        7.1 0.3.3 抗缺血治疗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7.1 1. 1 概述
        7.1 1. 4 诊断
        7.1 1. 5 治疗
        7.1 1.5.1 一般治疗
        7.1 1.5.2 抗缺血治疗
        7.1 1.5.3 调脂治疗
        7.1 1.5.4 β受体阻滞剂
        7.1 1.5.5 硝酸酯类药物
        7.1 1.5.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7.1 2. 1 概述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7.1 2.2.1
        7.1 2.2.2 诊断
        7.1 2.2.3 治疗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7.1 2.3.1
        7.1 2.3.2 诊断
        7.1 2.3.3 治疗
        7.1 2.3.4 特殊情况管理推荐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7.1 3. 1 概述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7.1 4. 1 概述
        7.1 4. 2 药物选择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7.1 4.2.2 他汀类药物
        7.1 4.2.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7.1 4.2.6 抗凝药物
        7.1 4.2.7 钙通道阻滞剂
        7.1 4.2.8 α2受体激动剂
        7.1 4. 3 注意事项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7.1 4.3.2 他汀类药物
        7.1 4.3.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7.1 5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7.1 5. 1 概述
        7.1 5.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7.1 5.1.1 冠心病诊断方法见本书相关章节。
        7.1 5.1.2 外周动脉疾病诊断方法 (图7-11)
        7.1 5. 3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治疗
        7.1 5.3.1 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治疗 (表7-40)
        7.1 5.3.2 缓解症状的治疗 (表7-41)
8 冠心病特殊类型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8.1.1 概述
        8.1.2 临床诊断
        8.1.2. 1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
        8.1.2. 2 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冠状动脉瘤分类
        8.1.3. 1 阿司匹林
        8.1.3. 2 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
        8.1.3. 3 冠状动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
        8.1.3. 5 其他药物
        8.1.4 预后及随访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8.2.1 概述
        8.2.2 筛查
        8.2.3 诊断
        8.2.4 调脂药物治疗
        8.2.4. 1 调脂治疗原则FH目前尚不能在精准诊
        8.2.4.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8.2.4.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表8-2)
        8.2.4. 5 联合治疗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8.3.1 冠状动脉痉挛
        8.3.1. 1 概述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8.3.2 冠状动脉肌桥
        8.3.2. 1 概述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8.3.3. 1 概述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9 冠心病相关中成药治疗
    9.1 中医分型及用药
        9.1.1 心血瘀阻
        9.1.2 痰浊内阻
        9.1.3 气滞血瘀
        9.1.4 气虚血瘀
        9.1.5 寒凝血瘀
        9.1.6 瘀热互结
        9.1.7 气阴两虚
        9.1.8 心肾阳虚
        9.1.9 心肾阴虚
    9.2 中药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
        9.2.1 抗血小板作用
        9.2.3 改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9.2.4 抗氧化及炎性反应作用
        9.2.5 改善冠心病患者精神焦虑及抑郁状态的作用
        9.2.6 改善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
1 0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1 0.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1 0.3 冠心病介入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1 0.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4)体外循环术后低心排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病例资料与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右侧乳内动脉桥 与桡动脉桥的选择与评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低射血分数成人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重症瓣膜疾病的外科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心脏瓣膜病并巨大左心室的外科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中英文略缩词对照表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标准
    1.2 临床资料的收集
    1.3 统计学方法
第2章 结果
    2.1 术前资料
    2.2 术中资料
    2.3 术后资料
    2.4 远期疗效
第3章 讨论
    3.1 临床特点
    3.2 术前准备
    3.3 手术时机的选择
    3.4 术中处理
    3.5 术后处理
    3.6 并发症防治
    3.7 术后疗效及随访分析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巨大左心室并心脏瓣膜病患者围术期的治疗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三尖瓣置换术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三尖瓣置换术危险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重组人脑利钠肽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心肾保护作用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1.4 风险偏倚评估及质量评价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情况及质量评价结果
    2.3 风险偏倚评估
    2.4 Meta分析结果
    2.5 发表偏倚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重组人脑利钠肽在心脏手术围术期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重组人脑利钠肽预处理对心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心功能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理论依据及方法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知情同意
    2.2 研究方法
        2.2.1 试验设计与病例选取
        2.2.2 分组方法
        2.2.3 给药方法
    2.3 研究终点
    2.4 资料收集
        2.4.1 一般临床资料
        2.4.2 围术期相关临床指标
        2.4.3 针对性实验室指标
        2.4.4 围术期超声心动图的心功能指标
        2.4.5 组织标本收集
    2.5 统计学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
    3.2 围术期相关临床指标结果比较
    3.3 针对性实验室指标比较
        3.3.1 两组患者血清磷酸肌酸激酶水平的比较
        3.3.2 两组患者血清CK-MB同工酶质量水平比较
        3.3.3 两组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比较
        3.3.4 两组患者血清肌红蛋白水平比较
        3.3.5 两组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比较
        3.3.6 两组患者血清B型钠尿肽水平比较
        3.3.7 两组患者血浆降钙素原水平比较
        3.3.8 两组患者血清可溶性ST2 水平比较
        3.3.9 两组患者血清丙二醛浓度比较
    3.4 围术期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
        3.4.1 两组患者心脏射血分数比较
        3.4.2 两组患者每搏输出量比较
        3.4.3 两组患者心指数比较
        3.4.4 两组患者右房收缩末期面积比较
    3.5 右心耳病理染色结果比较
        3.5.1 HE染色
        3.5.2 Masson染色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讨论
    4.1 术前应用rh BNP对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4.2 术前应用rh BNP对心脏超声指标的影响
    4.3 术前应用rh BNP对组织病理结果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5.3 后续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院内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内容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收集
        2.2 主要危险因素的界定标准
    3 临床评估
    4 统计学方法
    5 技术路线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院内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四、RELATION OF PERIOPERATIVE SERUM THYROID HORMONE CHANGES TO HEART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UNDERGONE CARDIAC VALVE REPLACEMENT(论文参考文献)

  • [1]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J]. 陈苏伟,陈宏,钟永亮,乔志钰,里程楠,葛翼鹏,于海,朱俊明,孙立忠.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0(12)
  • [2]超声引导下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预后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俞欣. 浙江大学, 2020(01)
  • [3]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06)
  • [4]体外循环术后低心排相关因素分析[D]. 唐茂华.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5]低射血分数成人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的临床疗效分析[D]. 蒋博一.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6]心脏瓣膜病并巨大左心室的外科临床分析[D]. 卢沛令. 大理大学, 2021(09)
  • [7]三尖瓣置换术危险因素分析[D]. 杜君持. 山东大学, 2021(12)
  • [8]重组人脑利钠肽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心肾保护作用的Meta分析[D]. 许洋.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9]重组人脑利钠肽预处理对心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心功能影响[D]. 赵津.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10]院内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D]. 迪丽达热·艾尔肯.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围手术期血清甲状腺激素变化与心功能不全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