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0年前的全球问题及解决方案——评《2020——20年解决20个全球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杜钰[1](2022)在《网络化治理研究述评——基于CSSCI(2001-2020)期刊数据的计量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运用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2001-2020年间网络化治理研究领域的CSSCI期刊文献进行综合阐释,呈现了网络化治理研究的演进特征、核心议题与发展趋势。据此可将网络化治理研究分为理论编译引介期(2001-2008)与运用稳步拓展期(2009-2020),相应的核心议题主要聚焦于理论发展脉络和领域范围拓展两方面并逐步体现出范式建构与理论创新的鲜明特征。进一步推动网络化治理研究,应将其置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语境下,扎根中国场域,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网络化治理范式,适时推动网络化治理研究的议题更新。
马险峰[2](2021)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选择,会推动形成一场社会经济的系统性变革,其中蕴含着能源转型、零碳或负碳技术颠覆性创新、产业变革等巨大挑战。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促进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和能源结构根本性调整。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绿色金融制度体系,绿色金融在支持实体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未来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潜力巨大。在资本市场开展ESG投资,不断夯实碳市场基础制度,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保障。
马佳宁[3](2021)在《数字人文视域下可视化新闻文本研究 ——以澎湃新闻“美数课”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于帛弘[4](2021)在《试析俄罗斯的西巴尔干政策》文中指出巴尔干半岛西部一直以来是高风险的地缘政治紧张区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治和经济影响力有所减弱,在西巴尔干地区的参与度较低。新世纪后,俄在该地区重新发挥作用,投入了大量资源,其外交与政治影响力网络也逐步形成,再次成为地区重要参与者。无论是与斯拉夫人的民族关系,还是其被视为东正教徒的保护者这一角色,俄都认为其与巴尔干半岛西部国家有着浓厚联系。俄罗斯在西巴尔干地区的渗入与欧盟和北约持续东扩是相互关联的,也可以说是其根深蒂固的地缘政治不安全感的产物。为了维护自身安全格局,俄采取了相应的阶段性政策和行动。在欧盟向内看,更加关注包括难民和经济危机等严重的国内挑战时期,俄罗斯抓住机遇并实施了低成本预算的战略与政策,在该区域构建战略布局,确保在地区安全中发挥作用,进而保护核心利益地域——独联体,尤其是欧洲部分。此外,由于外部行为体的持续增加,西巴尔干区域内力量平衡与地缘政治环境正缓慢而持续地改变中。因此,本文选择俄罗斯和西巴尔干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俄在该地区的政策演变过程及推动因素,战略目标与施加影响力的工具,并对西巴尔干的未来走向作出预判,最后本文还会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
彭扬[5](2021)在《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的公共性问题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传染性疾病以更迅猛的速度跨越国界,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疾病防控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国家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的成效。跨国传染性疾病治理能力鸿沟、药物不可及、卫生研发技术落后等问题,导致国际社会难以对同一个跨国传染性疾病进行统一的有效防控与根除。2020年开始的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深刻暴露出了当前国际社会对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的急切需求。本文着眼于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的当中的公共性问题,引入公共产品理论分析框架,论述将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作为公共产品的可行性与重要性,对如何规避全球公共产品供给中的“搭便车”现象作出了理论解释。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在本质上是一种全球公共产品,由于理性选择,主权国家在支付卫生公共产品供给的成本上总是倾向选择“搭便车”,致使世界卫生组织按照联合国分配支付比例的资金捐助难以支持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治治理工作。现阶段的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体系需要对此事实作出回应,一方面要宣传公共卫生问题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投资价值,另一方面也需要对新兴工业化国家、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对于跨国疾病防控治理的深度参与提供更多的法律保障与有利条件。
李菊[6](2021)在《A物流公司供应链管理增值服务的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胡珊珊[7](2021)在《国际教育学知识生产中的中国情境 ——以SSCI期刊中国基础教育研究论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参与度与话语权不断提升,国际学术舞台上有关中国教育研究的期刊论文规模和影响力逐渐提升,中国教育研究走向世界的步伐加快。但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发文产生的学术影响力如何,以及中国情境在国际教育学知识生产中发挥何种价值仍有待考证。本研究考察2000-2020年在SSCI收录期刊上发表的与中国基础教育相关的学术论文与期刊,在展示SSCI期刊中国基础教育研究整体概貌的基础上,挖掘这些文章如何描绘中国情境,如何界定中国情境的研究价值,文章是否回答,又如何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中国的基础教育”这一问题。通过梳理SSCI期刊论文对中国情境中教育故事和经验的叙述,对中国情境的研究价值的界定,为反思国际中国教育研究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影响力与贡献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探索更易为国际教育学界所接受的教育学中国话语的建构路径。研究发现国际教育学术舞台上中国基础教育研究发文量逐年递增,但通过内容分析可得:部分研究者关注的是中国基础教育中与其他国家相似的问题,希望通过对中国基础教育的研究深化对普遍问题的理解,但并未挖掘中国实践能为共性问题的解决提供怎样的启示,只关注中国也存在的问题而不关注“中国方案”;部分研究者因中国学生在国际测评中取得较好成绩而关注中国基础教育,但并没有尝试解读中国经验,更未尝试把经验提升到理论层面;还有部分研究者认为中国是验证西方理论的理想情境,研究的过程就是将诞生于西方世界的理论放在中国的情境中验证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中国基础教育研究国际发文量逐年递增,但却并未随之在国际教育学知识生产链上产生深刻影响,国际中国基础教育研究中生发出的原创性概念与理论较少。因此,构建中国特色基础教育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还需要加强原创性的知识生产和理论贡献。
陈少青[8](2021)在《《经济学人》气候系列报道汉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随着近年来气候问题的日益加剧,世界各地对气候问题都倾注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新闻作为各国间沟通的桥梁,是各国了解他国情况的重要渠道。本次翻译报告的原文选自The Economist(《经济学人》)中有关于气候问题的系列报道,具有新闻英语的客观性、真实性等特点,本次的翻译类型为英译中。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主要从新闻文本的标题、词汇、句子、语篇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翻译实践,笔者发现,这一系列的新闻气候报道具有新闻英语翻译的一般特点,但同时也有其自己的特色。笔者对自己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进行了分析,在翻译过程中坚持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在标题翻译时运用直译、意译的翻译方法,在词汇翻译方面运用词类转换、根据语境选词义和善用四字成语的方法,在句子翻译时主要针对被动句、简短句和长难句进行了分析,努力做到译文准确、生动。通过这次翻译实践,笔者意识到想要做好新闻翻译不可能一蹴而就,新闻消息必须有一定的敏感度,同时需要有大量的翻译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新闻翻译。
罗廷锦[9](2020)在《数字鸿沟与中国欠发达地区反贫困问题研究 ——以云南为例》文中指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贫困治理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经济学特别是发展经济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为了消除贫困,经济学界的先贤们不断探索致贫原因,并提出了诸多反贫困战略和对策,形成了众多反贫困理论。然而,很多反贫困理论和对策主要是基于经济学视角来研究贫困,把贫困看作是一种经济现象,仅从单一的经济维度来探讨贫困形成的原因及反贫困战略。其实,贫困是一个复合型概念,形成贫困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导致贫困的原因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进入21世纪,学术界掀起了从多维视角研究贫困问题的热潮,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反贫困理论,而且还对反贫困实践产生了积极影响。本文着力于数字鸿沟视角,应用解剖麻雀的研究方法,以点带面,问题为导向,以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最深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云南为例,理论联系实践,深入研究数字鸿沟与贫困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科学全面的分析数字鸿沟与贫困之间存在的静态、动态和空间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缩小数字鸿沟措施的减贫效应,探讨数字鸿沟对贫困的作用与影响,基于缩小数字鸿沟,提出相应的反贫困对策建议。现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概述如下:1.梳理中国反贫困历程与国际组织反贫困计划。建国以来,中国通过6个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反贫困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即将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然而,脱贫攻坚工作的结束并不是扶贫的终点,而是一个新征程的开始,是如何防止返贫,巩固脱贫成果,缓解相对贫困,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起点。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国际组织的反贫困计划,拓展扶贫思路,探索扶贫开发的新途径。在信息化社会,由于数字鸿沟拉大贫富差距,加深贫困,要消除贫困就必须首先消除横亘于前的数字鸿沟。2.以典型欠发达地区云南为例,通过统计数据和抽样调查,对数字鸿沟与贫困的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资本匮乏和基础设施落后已不是主要的致贫原因,虽然资金匮乏还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但进行扶贫资金投入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贡献率尤为重要。在信息社会,信息革命带来数字红利,助力反贫困工作的同时,贫困人口信息技术能力的匮乏已成为致贫的主要因素。3.使用FGLS和PAVR模型,检验和分析数字鸿沟与贫困的静态和动态关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数字鸿沟与贫困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计算出数字鸿沟与贫困的综合指数。总体上,数字鸿沟与贫困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步缩小,但各地区缩小幅度不同,造成地区间差距在扩大,说明地区间数字鸿沟和贫富差距在进一步拉大。FGLS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数字鸿沟与贫困存在显着性正相关关系。PAVR检验结果显示,数字鸿沟与贫困不仅对自身产生正向冲击,贫困加深贫困,数字鸿沟加大数字鸿沟;数字鸿沟与贫困相互间也会产生正向冲击,数字鸿沟直接作用于贫困,加深贫困;贫困也同样作用于数字鸿沟,加大数字鸿沟。数字鸿沟与贫困不仅对各自当期产生影响,还会对相互间的滞后期产生作用。从FEVD检验结果来看,贫困对自身产生较大影响,并持续较长时间,说明治理贫困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贫困也对数字鸿沟产生较大、且持续较长时间的影响,加大数字鸿沟。数字鸿沟是影响贫困的重要因素,并对贫困产生较长时间的影响;数字鸿沟也会对自身产生较大影响,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影响会持续较长时间。因此,贫困加大数字鸿沟,数字鸿沟进一步加深贫困,形成循环积累因果关系。4.使用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缩小数字鸿沟的减贫效应。结果显示,在信息化社会,缩小数字鸿沟对贫困产生显着性影响,缩小数字鸿沟能明显降低贫困程度,数字鸿沟变得越小,贫困程度也会变得越轻;随着时间的推移,缩小数字鸿沟的减贫效应逐渐增大;基础设施条件好、相对越富裕的地区,减贫效应越大。因此,缩小贫困地区的数字鸿沟,也是一条重要的减贫措施。5.使用Moran模型检验数字鸿沟与贫困的自相关性。结果显示,数字鸿沟与贫困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与空间聚集度成正比。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字鸿沟与贫困的空间聚集度在逐步减弱,不过贫困聚集度减小的速度慢于数字鸿沟,说明贫困的治理难度大于缩小数字鸿沟。同时,由于数字鸿沟与贫困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使得较为贫困的地区如迪庆州、怒江州、昭通市等地的贫困得到进一步强化,较为富裕的地区如昆明市、玉溪市等地的贫困得到进一步减缓;信息化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如怒江州、迪庆州等地的数字鸿沟进一步扩大,而信息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如昆明市、玉溪市等地的数字鸿沟得到进一步缩小。所以,数字鸿沟与贫困同经济发展一样,区域间会形成“回波效应”,中心地带的发展会弱化属于从属地位的边缘地带和边远农村落后地区的发展,强化处于起支配地位的中心城市的发展,拉大二者间的信息差距和贫富差距。6.从空间计量的角度,加入空间权重,使用空间SDM模型对数字鸿沟与贫困的空间依存与溢出效应进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空间分布上,数字鸿沟与贫困呈显着性正相关关系,数字鸿沟不仅显着性影响本地区的贫困,还通过溢出效应显着性影响邻近地区的贫困,贫困程度越深的地区,数字鸿沟对贫困的影响越大。收入水平和数字鸿沟一样,也对贫困具有显着性影响。数字鸿沟二级指标与贫困的SDM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应用和信息环境对贫困具有显着性影响,而信息意识对贫困的影响不显着。因此,需要加快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提高贫困地区居民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能力,缩小数字鸿沟,加速农村地区数字经济、电子商务等现代经济发展,让身处中心地带的发达地区的发展通过“扩散效应”惠及广大边远农村地区,缩小贫富差距,减小贫困地区数字鸿沟和贫困的外溢性。7.以问题为导向,基于前面的分析,本文从六个方面提出缩小数字鸿沟的反贫困对策建议,旨在为新时期脱贫攻坚,防止返贫,巩固脱贫成果,减缓相对贫困建言献策。
方红莉[10](2020)在《我国护照通行便利度研究》文中提出护照通行便利度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给予普通护照持有人入出境便利的程度,也指普通护照持有人在世界各国或地区旅行的自由度,主要以普通护照持有者可免签或持落地签入境的国家或地区的数量为衡量标准,也称“护照‘含金量’”、“护照实力”(Passport Power)。当前,持有不同国家普通护照的公民在跨境流动时享有的自由程度是截然不同的。有些国家的公民仅持一本普通护照即可前往全球大多数的国家或地区,而有些国家的普通护照持有者在国际上通行会遭遇诸多签证限制,这种基于国籍的跨境流动不平等正在发生且正在被不断强化。就我国而言,我国公民虽然持普通护照可免签或持落地签入境的目的地数量越来越多,但仍会遭受诸多签证壁垒。在亨利护照指数和阿尔顿护照指数两大普通护照实力评价体系中,中国普通护照排名尽管都显示不断上升,但依旧处于中等偏下位置。如今,持中国普通护照即可在国际上自由通行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普遍诉求,而我国偏低的护照通行便利度,与我国人民诉求和国家形象不相匹配。因此,如何提升我国护照通行便利度,亟待研究。本文以护照通行便利度为切入点,应用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文化冲突论、利益集团理论,从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四个角度系统分析持有不同国家普通护照的公民在国际旅行自由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并结合给予我国入境签证便利的国家或地区在数量和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剖析造成我国护照通行便利度现状的根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其一,要坚持外交为民理念,将更多的外交资源集中于普通护照便利化工作,并聚焦于在投资、旅游等领域与我国紧密联系的国家;其二,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以促进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政治认同,创造开展普通护照便利化工作的有利条件;其三,要按照国际对等原则,制定免签计划,通过免除某些国家的签证限制换取他国对我国的签证优惠;其四,要全面发展经济,提升人均收入,降低失业率,弥补我国在获取他国免签或落地签待遇方面的短板;其五,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指导下深化中外文化交流,强化公民文明出游意识,消减他国对我国的文明偏见;其六,要完善法律法规,创新边防管理模式,强化海外非法移民的遣返接受合作,以有效治理非法移民问题,最大限度地降低签证简化措施可能引起的负面效应,从而促进国际社会为我国公民提供更多的签证便利化待遇。
二、2020年前的全球问题及解决方案——评《2020——20年解决20个全球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20年前的全球问题及解决方案——评《2020——20年解决20个全球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化治理研究述评——基于CSSCI(2001-2020)期刊数据的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化治理研究的演进历程 |
(一)文献数量的年代分布 |
(二)高被引文献 |
(三)演进趋势与阶段划分 |
二、网络化治理研究的核心议题 |
(一)网络化治理的发展脉络与理论阐释 |
(二)网络化治理的应用拓展与前沿热点 |
(三)网络化治理的理论调适与范式建构 |
三、网络化治理研究展望 |
(2)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中国绿色金融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中国已初步建立较为完善的绿色金融制度体系 |
三、绿色金融体系支持实体经济低碳转型 |
四、双碳目标下中国绿色投融资发展潜力巨大 |
(一)关于ESG投资 |
(二)关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 |
五、关于加快绿色金融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
(4)试析俄罗斯的西巴尔干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三、论文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及不足、方法 |
第一章 西巴尔干地区权力平衡的认知与现实 |
第一节 西巴尔干的内部局势 |
第二节 持续增加的外部势力 |
第三节 欧盟和北约在西巴尔干地区的东扩进程 |
一、处于欧盟“盲点”的西巴尔干 |
二、欧盟对西巴尔干的再重视 |
三、北约从未停止的东扩 |
第二章 俄罗斯在西巴尔干的意图和行动 |
第一节 俄罗斯的战略构想与政策布局 |
一、两种逻辑的争论与战略观的真实含义 |
二、俄罗斯西巴尔干政策的阶段性演变 |
三、俄罗斯对西巴尔干布局的综合性分析 |
第二节 俄罗斯与塞尔维亚 |
一、科索沃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
二、俄塞关系的进展历程 |
三、转向东方还是看向西方 |
第三节 俄罗斯与北马其顿 |
一、马其顿问题的起源与现状 |
二、俄北马关系的发展进程 |
三、渐行渐远的俄北马关系 |
第三章 俄罗斯对西巴尔干的影响力工具 |
第一节 西巴尔干再次多极化 |
一、当前反俄阵营的西巴尔干国家 |
二、当前亲俄阵营的西巴尔干国家 |
三、界限与红线 |
第二节 硬软实力工具的结合 |
一、能源政策 |
二、身份政治 |
三、信息宣传 |
第三节 俄在西巴尔干国家的叙事代理人作用 |
第四章 西巴尔干地区的未来 |
第一节 俄罗斯对西巴尔干的影响趋势 |
一、积极因素 |
二、消极因素 |
第二节 俄罗斯继续存在还是排除在外? |
第三节 西巴尔干在东西方交汇中的发展道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5)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的公共性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的公共产品属性 |
第一节 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的一般概念 |
第二节 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的公共产品属性分析 |
第三节 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主体的一般架构和战略 |
第二章 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萌芽阶段:中世纪——19 世纪中叶 |
第二节 兴起阶段:19 世纪中叶——20 世纪中叶 |
第三节 整合阶段:20 世纪中叶——2005 年 |
第四节 调整阶段:2005 年——至今 |
第三章 公共产品视角下的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天花根除计划:1966 年——1980 年 |
第二节 全球根除脊髓灰质炎行动:1988 年——至今 |
第三节 比较与评析 |
第四章 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中的挑战及对中国的可能启示 |
第一节 当前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面临的挑战 |
第二节 对中国参与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的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7)国际教育学知识生产中的中国情境 ——以SSCI期刊中国基础教育研究论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 数据库的选择 |
二 筛选条件及研究范围 |
三 文献分析方法 |
第二章 情境对教育学知识生产的意义 |
第一节 教育学知识生产的情境 |
第二节 中国情境与教育学知识生产关系的探讨 |
第三节 本土情境与教育学原创性知识生产 |
第三章 SSCI期刊上的中国教育研究 |
第一节 SSCI期刊上中国教育研究的国际发文时间、空间分布概况.. |
一 年度发表情况分析 |
二 发文群体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二节 SSCI期刊上中国基础教育研究的主题分布情况 |
第三节 SSCI期刊上中国基础教育研究的研究地域空间分析 |
第四节 SSCI期刊上中国基础教育研究的引文与被引情况 |
第四章 SSCI中国基础教育期刊论文中的中国情境 |
第一节 SSCI中国基础教育期刊论文对中国情境的介绍 |
一 不同主题介绍中国情境时的差异 |
二 期刊论文中的“中国形象” |
第二节 中国情境的研究价值定位 |
一 情境的研究价值表述:有与无 |
二 非英语国家的教育 |
三 “PISA Shock”:成绩优异的教育体 |
四 发展中国家的“大”教育 |
五 西方教育的“他者”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经济学人》气候系列报道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 论文研究思路及结构 |
第二章 翻译项目介绍 |
2.1 项目背景 |
2.2 项目描述 |
2.3 项目意义 |
第三章 文本分析 |
3.1 《经济学人》简介及其文本特点 |
3.2 源文本背景及特点 |
第四章 翻译案例分析 |
4.1 标题翻译 |
4.2 词汇翻译 |
4.2.1 词类转换 |
4.2.2 根据语境选词义 |
4.2.3 善用四字词语 |
4.3 句子翻译 |
4.3.1 被动句的翻译 |
4.3.2 简短句的翻译 |
4.3.3 长难句的翻译 |
4.4 语篇翻译 |
第五章 翻译总结 |
5.1 问题及思考 |
5.2 收获与感悟 |
参考文献 |
附录 翻译实践案例 |
致谢 |
(9)数字鸿沟与中国欠发达地区反贫困问题研究 ——以云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1.2.1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2.2 研究方法 |
1.2.3 创新点 |
1.2.4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反贫困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贫困 |
2.1.2 反贫困 |
2.1.3 数字鸿沟 |
2.2 反贫困理论的阐释 |
2.2.1 促使资本形成的反贫困理论 |
2.2.2 促使结构转换的反贫困理论 |
2.2.3 促进人力资本形成的反贫困理论 |
2.2.4 综合反贫困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 |
2.3.2 国内研究 |
2.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三章中国反贫困实践及国际组织反贫困计划 |
3.1 建国以来中国反贫困实践概述 |
3.1.1 “救济式扶贫”(1949-1978) |
3.1.2 体制改革推动扶贫(1978-1985) |
3.1.3 区域大规模开发扶贫(1986-1993) |
3.1.4 整村推进扶贫攻坚(1994-2000) |
3.1.5 综合开发攻坚扶贫(2001-2010) |
3.1.6 精准定点脱贫攻坚(2011-) |
3.2 国际组织反贫困计划:传统扶贫向数字扶贫转变 |
3.2.1 世界银行 |
3.2.2 联合国 |
3.2.3 世界经济论坛 |
3.2.4 对中国反贫困的启示 |
第四章 云南案例: 欠发达地区贫困与数字鸿沟现状分析 |
4.1 云南的反贫困历程 |
4.2 贫困现状分析 |
4.2.1 已脱贫人口收入情况 |
4.2.2 贫困人口分布情况 |
4.2.3 贫困地区收入与消费情况 |
4.2.4 贫困人口的年龄和健康状况 |
4.2.5 贫困人口的职业和家庭构成 |
4.2.6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及医疗服务状况 |
4.3 致贫原因统计分析 |
4.3.1 缺少技能和能力已成为致贫的主因素 |
4.3.2 教育落后迟滞信息技术发展加剧贫困 |
4.3.3 贫困人口主动“丧失”劳动能力 |
4.4 贫困地区数字鸿沟现状分析 |
4.4.1 贫困地区信息基础设施落后 |
4.4.2 贫困地区信息设备使用效率低 |
4.4.3 信息使用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分析 |
4.5 数字红利与数字鸿沟对贫困的影响 |
4.5.1 数字红利加速反贫困 |
4.5.2 数字鸿沟加深贫困 |
第五章 数字鸿沟与贫困的静态与动态关系实证分析 |
5.1 贫困的测度与指标构建 |
5.1.1 贫困单一测度指标 |
5.1.2 多维度贫困指标 |
5.1.3 贫困测度指标构建与解释 |
5.2 数字鸿沟的测度与指标构建 |
5.2.1 数字鸿沟测度指标变化与发展 |
5.2.2 数字鸿沟测度指标构建与解释 |
5.3 数字鸿沟与贫困指数计算与结果 |
5.3.1 数字鸿沟与贫困综合指数的计算 |
5.3.2 数字鸿沟与贫困综合指数结果分析 |
5.4 数字鸿沟与贫困静态关系实证分析 |
5.4.1 静态关系估计选择 |
5.4.2 FGLS估计结果及分析 |
5.4.3 实证结论 |
5.5 数字鸿沟与贫困动态关系实证分析 |
5.5.1 PVAR模型及检验步骤 |
5.5.2 平稳性检验 |
5.5.3 滞后阶数确定 |
5.5.4 GMM估计 |
5.5.5 脉冲响应分析 |
5.5.6 FEVD检验 |
5.5.7 实证结论 |
5.6 缩小数字鸿沟减贫效应实证分析 |
5.6.1 模型的选择 |
5.6.2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择 |
5.6.3 实证结果分析 |
5.6.4 实证结论 |
第六章 数字鸿沟与贫困的空间关系实证分析 |
6.1 数字鸿沟与贫困的空间计量研究 |
6.1.1 空间数字鸿沟 |
6.1.2 空间贫困 |
6.2 模型的选择 |
6.2.1 空间自相关模型 |
6.2.2 SDM模型 |
6.2.3 空间权重矩阵 |
6.3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
6.3.1 数据来源 |
6.3.2 选择变量说明 |
6.4 数字鸿沟与贫困的空间SDM检验与分析 |
6.4.1 空间自相关检验 |
6.4.2 空间SDM实证结果分析 |
6.5 实证结论 |
第七章 缩小数字鸿沟,防止返贫的对策建议 |
7.1 重视缩小数字鸿沟的减贫效应,健全防止返贫的长效保障机制 |
7.1.1 减缓贫困需要缩小数字鸿沟 |
7.1.2 建立健全缩小数字鸿沟的组织保障长效机制 |
7.2 补齐信息技术教育短板,提高贫困地区居民信息素养能力 |
7.2.1 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和培训 |
7.2.2 加大人力资本开发 |
7.2.3 着力优化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
7.3 完善贫困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缩小接入鸿沟 |
7.3.1 加大贫困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
7.3.2 完善农村信息应用服务平台 |
7.4 强化信息应用与保护,减小使用鸿沟 |
7.4.1 完善信息应用条件 |
7.4.2 加强信息监管与保护 |
7.5 加快智慧农村、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农村数字经济 |
7.5.1 加快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
7.5.2 构建统一完备的城乡信息服务体系 |
7.5.3 完善农村数字化物流集散中心建设 |
7.6 强化信息扶贫与其他扶贫措施融合,提高扶贫成效 |
7.6.1 信息技术与产业扶贫融合 |
7.6.2 信息技术与教育扶贫融合 |
7.6.3 信息技术与金融扶贫融合 |
7.6.4 信息技术与医疗救助融合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1978-2020年扶贫标准、全国绝对贫困人口数及贫困发生率 |
附录-2 2016-2019年云南省贫困县分布情况 |
附录-3 2016-2019年云南省深度贫困县分布情况 |
附录-4 2016-2018年云南各地州市贫困村分布变化情况 |
附录-5 深度贫困地区怒江州2018年居民收入基本情况 |
附录-6 云南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分布情况 |
附录-7 信息扶贫典型案例 |
附录-8 农村居民互联网及信息使用现状调查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与导师主持的研究课题 |
(10)我国护照通行便利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理论基础 |
1.4.1 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 |
1.4.2 文化冲突论 |
1.4.3 利益集团理论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创新点与难点 |
2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 护照和签证的内涵 |
2.2 护照通行便利度的内涵 |
2.2.1 护照通行便利度的概念 |
2.2.2 护照通行便利度的衡量标准 |
2.2.3 护照通行便利度的全球排名 |
2.2.4 护照通行便利度的影响因素 |
2.3 小结 |
3 我国护照通行便利度的客观情况 |
3.1 给予我国公民入境便利待遇的国家或地区情况统计 |
3.2 纵向比较:我国护照便利度稳步提升 |
3.3 横向比较:我国护照便利度仍然偏低 |
3.4 小结 |
4 关于我国护照通行便利度现状的多维度分析 |
4.1 政治维度 |
4.1.1 对外签证政策较严,抑制护照便利度的提升 |
4.1.2 中西政治制度差异,影响护照便利度的提升 |
4.2 经济维度 |
4.2.1 出境游消费势头强劲,促进护照实力的增强 |
4.2.2 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规模扩大,推动护照实力的增强 |
4.2.3 人均收入较低,制约护照实力的增强 |
4.3 文化维度 |
4.3.1 中国与亚非拉国家的文化交流促进亚非拉国家对华放开签证限制 |
4.3.2 中西文化差异导致西方国家难以对华放开签证限制 |
4.4 人口维度 |
4.4.1 人口素质的提升有利于他国对华放开签证政策 |
4.4.2 非法移民问题不利于他国对华放开签证政策 |
4.5 小结 |
5 提升我国护照通行便利度的对策探索 |
5.1 坚持外交为民理念,争取签证便利化待遇 |
5.2 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 |
5.3 采取国际对等原则,适当放开签证限制 |
5.3.1 明确维护国家安全是第一原则 |
5.3.2 制定免签计划的具体标准 |
5.3.3 实施免签计划的动态管理 |
5.4 推动经济全面发展,促进经济提质增效 |
5.5 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提高文化软实力 |
5.5.1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文化交流指导思想 |
5.5.2 采取有效的对外文化交流策略 |
5.6 强化文明出游意识,塑造国家良好形象 |
5.7 加强移民管控国际合作,治理非法移民问题 |
5.7.1 完善打击非法移民领域的法律法规 |
5.7.2 打造“智慧边防”与“警民联防”相结合的管控模式 |
5.7.3 加强海外非法移民的遣返接收合作 |
5.8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2020 年亨利护照指数排名表(更新至2020年1月7 日) |
附录B 2020 年阿尔顿护照指数排名表(更新至2020 年2 月2 日) |
附录C 持普通护照中国公民前往有关国家和地区入境便利待遇一览表(更新至20 20年1月1 日)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2020年前的全球问题及解决方案——评《2020——20年解决20个全球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化治理研究述评——基于CSSCI(2001-2020)期刊数据的计量分析[J]. 杜钰. 行政与法, 2022(01)
- [2]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中国绿色金融发展[J]. 马险峰. 环境经济研究, 2021(04)
- [3]数字人文视域下可视化新闻文本研究 ——以澎湃新闻“美数课”为例[D]. 马佳宁.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4]试析俄罗斯的西巴尔干政策[D]. 于帛弘. 外交学院, 2021
- [5]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的公共性问题分析[D]. 彭扬.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6]A物流公司供应链管理增值服务的营销策略研究[D]. 李菊.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1
- [7]国际教育学知识生产中的中国情境 ——以SSCI期刊中国基础教育研究论文为例[D]. 胡珊珊.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9)
- [8]《经济学人》气候系列报道汉译实践报告[D]. 陈少青.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9]数字鸿沟与中国欠发达地区反贫困问题研究 ——以云南为例[D]. 罗廷锦.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1)
- [10]我国护照通行便利度研究[D]. 方红莉.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