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能定理的数学证明(高一、高三)(论文文献综述)
郭培东[1](2020)在《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电学模块学困分析及瓶颈突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世纪中期始,人类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到如今“电气时代”已进入一个技术成熟阶段,“电气”技术的应用在人类生活中随处可见。而这些技术的基础,就是高中物理的电学模块。电学模块是高中物理两大主要模块之一,在高考中占了近一半分值,分量很重。在人教版教材中电学模块主要分布在选修3-1,选修3-2两本书,因此学生学习电学模块是在分科之后,也就是这部分学生相对而言是物理基础较扎实,理性思维较强的学生。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发现这部分学生在电学的掌握上甚至比高一的力学学习更不如人意。本研究尝试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对电学模块进行学困分析及瓶颈突破研究。在2017年教育部对课程目标再次进行了修订。在“课程方案”中明确了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学困全称“学习困难”,本研究的“学困”定义主要基于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并辅助于心理学、教育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本文的第一章内容是引言,主要有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方法,概念界定五个模块。在大量研读文献的基础上,向读者解释了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并给读者一个“学习困难”的清晰定义,有一定的概念。本文的第二章内容整体逻辑顺序是先调查后分析。在电学模块物理观念有95个考点,科学思维有100个考点,科学探究有26个考点,科学态度与责任有5个考点,针对“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三个核心素养笔者制定了一份电学模块的综合卷对年段198个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相关核心素养的已形成情况。并将得分在前30%的考生设为优生,后35%的考生设为学困生。针对“科学探究”这一核心素养,笔者制作了一份关于电学实验的调查问卷,根据调查数据进行学习困难分析。同时我对本校高中物理教师进行个别访谈,站在教师角度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后综合问卷调查结果及教师访谈记录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结合教学经验及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尝试对学生进行“学困分析”,初步得出可以尝试从“物理中的数学方法”、“图像应用”、“实验探究”三个角度对学习困难进行瓶颈突破。最后第三章内容按照“物理中的数学方法”、“图像应用”、“实验探究”三个角度分别给出一个案例,基于核心素养在复习课中渗透“物理中的数学方法”、“图形结合”、“实验”的教学,尝试进行瓶颈突破,最后再制定一份与之前同等难度的检测卷,发现学生的整体平均分明显增加,并且优生与学困生之间的分差差距也在减小,最终在此基础上得出有效的瓶颈突破方法。
邓子君[2](2020)在《高中物理统一性观念的研究初探》文中研究表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首次提出物理观念,将物理观念置于核心素养首位,观念教学日益受到重视。本文明确了统一性观念的定义和内涵,梳理出了高中物理中与统一性观念有关的教学内容,具体包括了万有引力的统一、电与磁的统一、相互作用的统一以及场概念的统一性、守恒定律的统一性、惯性的统一性等。总结出统一性观念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框架、进行知识迁移、认识物理本质和发展科学思维。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展开统一性观念的培养,相较于概念和规律,观念的培养结果水平层次较难显性化,仅有37%的教师重视培养统一性观念,统一性观念培养的水平层次较低。76%的教师侧重通过物理学史培养物理观念。教师认为最能体现统一性观念的内容是场概念、电磁学、万有引力与航天。教师认为统一性观念培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有利于学生建立知识框架、有利于学生宏观把握高中物理、有利于认识物理本质、有利于发展科学思维、有利于发现事物之间普遍的联系。综合文献和调查结论,提出了关于统一性观念培养的两层次五水平划分理论,包括现象-规律、规律-观念两个层次及事实-概念、概念-规律、规律-核心概念、核心概念-观念、观念-实践五个水平。提出了统一性观念培养的三种途径:搭建统一的学科知识框架,形成统一性观念的知识基础;还原真实的科学历史情境,促进统一性观念的自然产生;重视核心思维方法的引导,强化统一性观念的实践指导。梳理了统一性观念培养的长期性、启发性、科学性和迁移性原则。提出统一性观念培养的教学设计模型,结合统一性观念的内容梳理结果,设计了场概念的统一性复习课,通过搭建学科知识框架和物理学史的教育,采用思维导图策略促进高中物理统一性观念的产生。
潘天俊[3](2018)在《高三物理教学的3个着力点》文中研究指明当前高三物理教学在以下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第一,学生的物理阅读能力较低,综合文字、图表、图像的能力不强;第二,学生头脑中物理学的知识图谱零碎,缺乏清晰的逻辑线索;第三,物理教学资源类型还不够丰富,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特别是资优生物理学习的需求.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提出3个着力点,构建解决问题的方案.
王思怡[4](2018)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图景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上海、浙江等地新高考改革后的选考情况可知,选择物理的考生并不占多数,这说明目前高中生出于种种原因,普遍认为高中物理较为难学,在高考中得分率较低。可见,多数高中生的物理问题解决能力较弱。本文主要针对应用物理图景教学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在绪论里对物理图景和物理问题解决的部分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然后对相关概念进行了介绍,其中,关于物理图景的概念,说法不一,笔者在综合各学者的见解后提出了对其的理解。在正文的第一章中,分别从左右脑分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认知心理学三个方面分析了物理图景教学的相关理论支撑。在第二章中,笔者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图景教学对学生学习物理的作用,进一步明确了应用物理图景的确有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关于高中生的图景素养与物理解题困难,笔者在福建晋江市的一所一级达标高中进行了调查,并在第三章中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目前教师对培养学生图景素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物理图景素养有待提高。第四章则分别从培养学生图景素养、以及应用物理图景解题的方法两个大方面进行分析,并通过具体的教学设计和例题解析,对在具体教学中如何实施加以说明。最后,在第五章中,对本研究做了总结,分析了不足之处并进行了展望。
尹知松[5](2012)在《高中数学和物理相互渗透的可行性研究》文中指出数学和物理学是普通高中两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科学素养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是物理的工具,物理促进数学的发展。两者的这种关系决定高中阶段应该关注二者的相互渗透。本文在知识迁移理论、系统论理论、系统关联模式和系统论的子模式---数理匹配模式理论的指引下,对高中数学和物理教材相互渗透的知识点进行统计和学习时间上的匹配统计。并对高中物理学习对数学学习的影响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数学和物理学习相互正相关的结论。本文通过案例,从时间匹配角度阐述数学知识在高中物理学习的不同阶段的渗透和匹配。从数学内容和方法在物理学习中的运用探索两者渗透的途径。研究了高中阶段数学知识点“先数后物”情况下在物理中的运用对数学能力的提升。同时以高中数学和物理教材为研究对象,例述物理知识对数学中微积分初步、数列知识的铺垫。通过用物理知识证明数学公式、用物理实验的思想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用物理原理解决数学问题以及经典案例说明物理向数学的渗透。以向量知识为载体论述数学和物理的融通。最后通过具体例子说明数学和物理是融通的。通过研究,得到如下成果:(1)通过调查并分析知:数学学习和物理学习的影响是相互正相关,说明数理匹配和渗透的可能性和必要性。(2)统计数学学习和物理学习渗透的知识点和时间上的匹配。(3)通过案例分析数学知识向物理学科渗透途径。(4)论述物理学科对数学学科能力的提升和物理事实与规律对数学知识的铺垫。从而说明物理知识对数学学科的渗透方法。(5)以案例分析物理知识向数学学科渗透的方法。(6)以向量知识为例说明数学和物理的融通。
姜文娟[6](2010)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文教育的缺失所带来的后遗症已经显露,整个世界都开始关注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因此物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就有了其现实的必要性。本人从理论出发并结合现状分析,提出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结合自己和同行前辈们的教学经验和总结,提出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策略。本文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经验总结法等,循着“理论分析-现状分析-培养策略-教学案例”的研究思路进行课题的研究。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对于人文,人文精神概念,在学术界有很多理论,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本人结合周国平的观点对其给以以界定与明晰其内涵,并提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具体内容。第二,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三个角度研究了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理论基础,分析其必要性。第三,对高中物理课堂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现状作出客观的描述,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得出调查结果。第四,查阅相关的文献,并结合自己和同行的教学经验和总结,提出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策略。
朴英淑,宋丽红[7](2003)在《动能定理的数学证明(高一、高三)》文中提出 现行中学物理教材中,动能定理是这样得到的: 设一个物体,质量为m,初速度为v1,在合外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s,速度变为v2,如图1所示.根据功的定义和牛顿第二定律得
二、动能定理的数学证明(高一、高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能定理的数学证明(高一、高三)(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电学模块学困分析及瓶颈突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概念界定 |
第2章 学困分析 |
2.1 检测卷调查 |
2.2 电学实验问卷调查 |
2.3 教师访谈 |
2.4 综合分析 |
第3章 瓶颈突破 |
3.1 突破角度 |
3.2 物理中的数学方法 |
3.3 图像应用 |
3.4 实验探究 |
第4章 结论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2)高中物理统一性观念的研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2 高中物理统一性观念培养的理论探讨 |
2.1 概念界定 |
2.1.1 观念 |
2.1.2 科学观念 |
2.1.3 物理观念 |
2.1.4 物理统一性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HPS教育理念 |
2.3 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统一性观念的必要性分析 |
2.3.1 统一性观念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
2.3.2 统一性观念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迁移 |
2.3.3 统一性观念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认识物理本质 |
2.3.4 统一性观念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发展科学思维 |
3 高中物理涉及统一性观念的教学内容梳理 |
3.1 高中物理有关统一性观念的物理学史内容梳理 |
3.1.1 重力和万有引力的统一 |
3.1.2 电和磁的统一 |
3.1.3 相互作用的统一 |
3.2 高中物理中涉及统一性观念的知识框架梳理 |
3.2.1 场概念的统一性 |
3.2.2 守恒定律的统一性 |
3.2.3 惯性的统一性 |
4 高中物理统一性观念的调查研究 |
4.1 问卷调查 |
4.1.1 调查目的 |
4.1.2 调查对象 |
4.1.3 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
4.1.4 调查数据与结论 |
4.2 课堂观察调查 |
4.2.1 观察对象 |
4.2.2 观察记录和结果 |
4.3 教师访谈调查 |
4.3.1 访谈目的 |
4.3.2 访谈对象和访谈提纲 |
4.3.3 访谈结论 |
5 高中物理统一性观念培养途径初探 |
5.1 高中物理统一性观念培养的原则探讨 |
5.1.1 长期性原则 |
5.1.2 启发性原则 |
5.1.3 科学性原则 |
5.1.4 迁移性原则 |
5.2 高中物理统一性观念培养的水平划分 |
5.2.1 高中物理统一性观念培养的水平划分理论依据 |
5.2.2 高中物理统一性观念培养的水平划分——两层五水平 |
5.3 高中物理统一性观念培养的方法途径 |
5.3.1 搭建统一的学科知识框架结构,形成统一性观念的知识基础 |
5.3.2 还原真实的科学研究历史情境,促进统一性观念的自然产生 |
5.3.3 重视核心思想方法的点拨引导,强化统一性观念的实践指导 |
5.4 高中物理统一性观念培养的教学设计案例——以场概念的统一性为例 |
5.4.1 以统一性建构为核心的场概念的复习课设计理念 |
5.4.2 以统一性观念建构为核心的教学设计模型 |
5.4.3 以统一性观念建构为核心的场概念的内容分析 |
5.4.4 以统一性观念建构为核心的学生特征分析 |
5.4.5 以统一性观念建构为核心的教学分析 |
5.4.6 以统一性观念建构为核心的教学流程设计 |
6 结论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1.1 文献研究结论 |
6.1.2 调查研究结论 |
6.1.3 统一性观念的培养途径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物理观念相关调查问卷 |
附录2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3)高三物理教学的3个着力点(论文提纲范文)
1 物理阅读和情境的构建 |
2 物理教学的自然逻辑 |
3 物理教学资源的迭代进化 |
(4)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图景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四节 相关的概念综述 |
第五节 研究现状 |
第一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左右脑分工理论 |
第二节 建构主义理论 |
第三节 认知心理学理论 |
第二章 物理图景教学对物理问题解决的作用 |
第一节 应用物理图景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
第二节 应用物理图景教学有利于对高中物理知识体系的建构 |
第三节 在解题时应用物理图景有助于学生正确进行问题表征 |
第三章 高中学生物理解题困难及物理图景素养调查 |
第一节 设计思路 |
第二节 调查的基本内容及结果分析 |
第三节 问卷分析中得出的问题及启示 |
第四章 应用物理图景提高解题能力的方法 |
第一节 提高学生的物理图景素养 |
第二节 掌握应用图景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
第五章 结论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高中数学和物理相互渗透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现状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高中数学与物理相互渗透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
2.1 数学与物理学的关系 |
2.2 新课改对数理渗透的要求 |
2.3 高中数学运用与物理学困的关系探睨 |
第三章 高中数学物理相互渗透的理论基础 |
3.1 知识迁移理论 |
3.2 系统论理论 |
3.3 系统关联模式 |
3.4 数理匹配模式 |
第四章 高中数学与物理的相互渗透的调查研究 |
4.1 高中数学、物理教材数理相互渗透知识点的统计及时间上的匹配统计 |
4.2 高中物理学习与数学学习相关性的调查 |
第五章 数学知识向物理学习的渗透与应用 |
5.1 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在不同阶段的渗透与匹配 |
5.1.1 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在初高中衔接阶段的渗透与匹配 |
5.1.2 数学知识在高中基础年级物理学习中的渗透与匹配 |
5.1.3 近年全国各地高考物理试题中数学知识应用分析 |
5.2 典型数学知识在物理学中渗透与应用案例分析 |
5.2.1 相似三角形知识 |
5.2.2 数列知识在物理中的应用 |
5.2.3 解析几何中圆的知识的应用 |
5.2.4 平面几何圆知识在物理中的应用 |
5.2.5 立体几何知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
5.3 数学思想方法在物理学中的渗透与应用 |
5.3.1 数形结合思想 |
5.3.2 微元法 |
5.3.3 对称法 |
5.3.4 周期性和多解性问题 |
第六章 物理知识向数学学习的渗透与应用 |
6.1 “先数后物”情况下物理学习向数学学习渗透促进数学能力的提升 |
6.1.1 物理学习促进数学运算能力的提升 |
6.1.2 物理学习促进数学空间想象能力的提升 |
6.1.3 物理学习促进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
6.1.4 物理学习促进数学建模能力的提升 |
6.2 物理知识对数学知识的铺垫 |
6.2.1 物理教材对数列知识的铺垫 |
6.2.2 物理教材对微积分思想的铺垫 |
6.3 物理知识对数学学习的渗透 |
6.3.1 用物理知识证明数学公式 |
6.3.2 用物理实验的手段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
6.3.3 用物理学的基本原理解决数学问题 |
6.3.4 用物理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经典案例 |
6.4 物理和数学的融通 |
6.4.1 高中数学和物理教材中相互融通的典型------向量知识 |
6.4.2 数学和物理的融通的案例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论 |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概念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
一、人文的概念 |
二、人文精神的概念 |
三、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
四、人文精神培养的理论依据 |
第三章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的背景 |
二、对高中物理课堂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三、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现状与成因分析 |
第四章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策略 |
一、提高教师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素质 |
二、充分利用物理教材中和现实生活中的人文素材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 |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 |
四、物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要体现人文关怀 |
五、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教学案例(两篇)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动能定理的数学证明(高一、高三)(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电学模块学困分析及瓶颈突破研究[D]. 郭培东. 西南大学, 2020(05)
- [2]高中物理统一性观念的研究初探[D]. 邓子君.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3]高三物理教学的3个着力点[J]. 潘天俊. 物理通报, 2018(11)
- [4]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图景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研究[D]. 王思怡.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5]高中数学和物理相互渗透的可行性研究[D]. 尹知松. 苏州大学, 2012(10)
- [6]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实践研究[D]. 姜文娟. 东北师范大学, 2010(03)
- [7]动能定理的数学证明(高一、高三)[J]. 朴英淑,宋丽红. 数理天地(高中版),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