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奈哌齐对β淀粉样蛋白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秦高凤[1](2021)在《参枝苓口服液调控脑葡萄糖代谢对AD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痴呆的主要类型,其复杂的病因病机,导致逆转和根治AD的药物研发不尽人意,AD发病的初始事件更值得关注。脑葡萄糖代谢和转运障碍是影响认知功能的初始事件,AD不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也属于一种代谢性疾病。AD属于中医“痴呆”的范畴,发病机理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指五脏亏虚,标实是指痰浊血瘀。“心主血脉”“心为火脏”心脏为身体供能,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葡萄糖作为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从某种意义而言“从心脾论治”痴呆与能量代谢相关联,作为AD特征病理改变的Aβ斑块属于有形之邪其产生多责之于痰浊血瘀。针对参枝苓口服液(参枝苓)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是否通过改善脑葡萄糖代谢障碍值得探讨。目的:本研究基于脑葡萄糖代谢机制,通过整体动物实验探讨参枝苓口服液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葡萄糖代谢(摄取、转运、酵解),以及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InR/PI3K/Akt/GSK3β在脑葡萄糖代谢中的作用;体外细胞实验采用与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相对应的Aβ42损伤的SH-SY5Y细胞拟AD体外模型探讨PI3K/Akt/GSK3β通路以及通路阻断后的葡萄糖转运蛋白调控的影响,进一步验证参枝苓改善脑葡萄糖代谢的分子机制。方法:1.体内实验:(1)分组给药:随机将45只雄性3月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分为模型组(0.5%CMC)、多奈哌齐组(0.92mg/kg/d)和参枝苓组(2.9 ml/kg/d),每组各15只;对照组为15只同月龄C57BL/6J小鼠(同模型组),连续灌胃3个月。(2)行为学评价:Morris水迷宫、跳台及Y迷宫评价参枝苓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认知的影响。(3)特征性病理评价:HE、免疫组化染色、WB评价参枝苓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特征性病理改变的影响。(4)超微结构观察:透射电镜观察海马微血管、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5)Micro-PET检测:小鼠海马,颞叶、顶叶、额叶、后扣带回和内嗅皮层18F-FDG的标准摄取值,比较各组小鼠脑葡萄糖摄取差异。(6)免疫组化、WB检测:观察参枝苓对APP/PS1小鼠胰岛素信号转导InR/PI3K/Akt/GSK3β通路、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和GLUT3表达变化。(7)RT-qPCR检测:观察参枝苓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胰岛素信号转导InR/PI3K/Akt/GSK3β通路、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以及糖酵解关键酶的影响。2.体外实验:(1)中药非靶标代谢组学:质谱分析采用UHPLC-QE-MS鉴定参枝苓及其含药血清的有效成分。(2)Aβ42损伤细胞模型建立:Aβ42损伤SH-SY5Y细胞拟AD体外模型的建立。(3)细胞时效、量效曲线测定:采用CCK8筛选参枝苓含药血清对SH-SY5Y细胞的安全和有效剂量。(4)WB、RT-qRCR、免疫荧光检测:利用WB、RT-qRCR、免疫荧光研究参枝苓含药血清对Aβ42损伤SH-SY5Y细胞PI3K/Akt/GSK3β通路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影响。(5)WB检测:利用PI3K/Akt抑制剂LY294002及GSK3β抑制剂LY2090314确认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在葡萄糖代谢和转运中的调控作用。结果:1.体内实验结果:(1)行为学检测结果:Y迷宫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自发交替率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组小鼠自发交替率增高(P<0.05)。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测试的第3~5天,模型组小鼠平均游泳距离和平均逃避潜伏期与对照组比增加(P<0.01);测试的第4天多奈哌齐和参枝苓组小鼠平均游泳距离和平均逃避潜伏期较模型组比减少(P<0.05)。撤台后,模型组小鼠穿越平台和目标象限停留时间较对照组减少(P<0.01);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组小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较模型组比增加(P<0.05或P<0.01)。跳台结果显示,学习阶段和记忆巩固阶段模型组小鼠较对照组比错误次数增多,潜伏期缩短(P<0.05);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组较模型组比,错误次数减少,潜伏期增加(P<0.05)。(2)特征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显示与正常组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和皮层的Aβ斑块增加(P<0.05,P<0.01);与模型组比,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组海马和皮层Aβ斑块和Aβ42蛋白表达减少(P<0.05,P<0.01);WB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和皮层Aβ42蛋白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组海马和皮层Aβ42蛋白表达显着减少(P<0.01)。(3)超微结构结果: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固缩,神经元内线粒体破碎、嵴断裂,微血管和星形胶质细胞明显的水肿、变形;参枝苓和多奈哌齐组与模型组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4)Micro-PET结果:各组小鼠海马和皮层(顶叶、颞叶、额叶、内嗅皮层、后扣带回区)葡萄糖摄取情况,模型组小鼠脑区葡萄糖摄取呈现降低趋势,参枝苓组则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5)免疫组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InR、IRS2、PI3K、p-PI3K、Akt、p-GSK3β阳性细胞数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多奈哌齐和参枝苓组上述指标阳性细胞数明显增高(P<0.05或P<0.01);而GSK3β阳性细胞数模型组明显增多(P<0.01),多奈哌齐和参枝苓组GSK3β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与对照组比,模型组海马GLUT3阳性细胞数显着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多奈哌齐和参枝苓组海马GLUT3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或P<0.01)。(6)WB结果:与对照组比,模型组海马PI3K、Akt、p-Akt、p-GSK3β均降低,其中PI3K、p-Akt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多奈哌齐和参枝苓组上述蛋白均有增高,其中p-Akt、p-GSK3β显着升高(P<0.05或P<0.01)。而海马GSK3β蛋白表达模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多奈哌齐和参枝苓组GSK3β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与对照组比模型组海马GLUT1、GLUT3蛋白表达降低,其中GLUT1、GLUT3降低有显着差异(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组海马GLUT1、GLUT3蛋白表达增高,其中GLUT1蛋白表升高有显着差异(P<0.01),参枝苓海马GLUT3蛋白表达升高有显着差异(P<0.05)。(7)RT-qPCR 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模型组 InR mRNA、IRS2 mRNA、GSK3βmRNA、GLUT1mRNA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多奈哌齐和参枝苓组InR mRNA、IRS2 mRNA、GSK3βmRNA、GLUT1 mRNA 均显着升高(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模型组海马葡萄糖代谢关键酶HK1mRNA、COXIV mRNA、ATPase mRNA、AMPK mRNA的表达均降低,其中COXIV mRNA、AMPK mRNA下降显着(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参枝苓组HK1 mRNA、COXIV mRNA、ATPase mRNA、AMPK mRNA的表达不同程度上调(P<0.05或P<0.01)。2.体外实验结果:(1)中药非靶标代谢组学结果:本研究通过UHPLC-QE-MS技术鉴定出参枝苓46种入血成分。(2)细胞时效、量效曲线结果:通过CCK8、细胞流式技术及细胞形态学实验最终确定5 μM老化的Aβ42孵育细胞的时间48 h建立拟AD体外模型。CCK8法筛选参枝苓含药血清对Aβ42损伤SH-SY5Y细胞最佳干预浓度和时间为15%含药血清干预48h。(3)WB结果:Aβ42损伤的SH-SY5Y细胞PI3K/Akt/GSK3β通路相关蛋白和葡萄糖转运蛋白的表达下降。其中PI3K、Akt、p-Akt、GLUT1、GLUT3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或P<0.01);参枝苓含药血清可改善胰岛素信号通路PI3K/Akt/GSK3β相关蛋白和葡萄糖转运蛋白的表达,其中Akt、p-Akt、GLUT1、GLUT3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或P<0.01)。使用PI3K/Akt抑制剂LY294002,GSK3β抑制剂LY2090314及两种抑制剂的联合应用,都可不同程度的逆转参枝苓含药血清上调GLUT1、GLUT3蛋白表达的情况。(4)RT-qPCR 结果:Aβ42 损伤的 SH-SY5Y 细胞可下调 PI3K mRNA、Akt mRNA、GSK3β mRNA、GLUT1 mRNA、GLUT3β mRNA 表达,其中 AktmRNA、GSK3βmRNA、GLUT1 mRNA、GLUT3β mRNA 下调显着(P<0.05 或P<0.01);参枝苓含药血清可上调上述基因表达,其中AktmRNA、GSK3βmRNA、GLUT1 mRNA、GLUT3β mRNA 上调显着(P<0.05 或P<0.01)。结论:通过改善脑葡萄糖摄取、转运和酵解可能是参枝苓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途径,其潜在的分子机制可能与改善AD早期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障碍相关。
朱晓婷[2](2021)在《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选题依据:阿尔茨海默病(AD)致残、致死率高,发病机制复杂,大脑内Aβ异常沉积是AD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变化及核心环节,前期研究已证实了解毒益智方具有抑制AD线虫头部Aβ斑块沉积及相关基因表达的作用,随之开展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解毒益智方应用6个月后MMSE、MoCA、ADL评分变化明显优于口服尼莫地平片的对照组。黄连为解毒益智方中的君药,为该方的主要成分,在本方中发挥“解毒”的重要功效。经查阅国内外文献发现黄连中发挥“解毒”作用的主要物质为黄连多糖(CCP),因此设计体外细胞实验探究解毒益智方中的君药黄连的主要有效成分CCP对Aβ25-35损伤PC12的保护作用,为“毒损”的病机及“解毒”的治法提供理论依据,为后续研究提供研究基础。因前期开展的研究均是以单基因单细胞的生物为研究对象,不能很好地模拟AD的疾病特点,因此选用APP/PS1双转基因小鼠作为研究对象,该小鼠很好的模拟了中枢神经系统Aβ异常沉积的状态,通过对小鼠的行为学研究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一步评价解毒益智方的治疗作用。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探讨基于“补肾益髓、活血化痰解毒”法形成的解毒益智方其中君药的有效成分CCP对Aβ25-35损伤PC12的保护作用。通过行为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手段,对APP/PS1小鼠的认知功能、Aβ沉积、BACE1表达的相关蛋白、基因等方面进行检测和分析,探讨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的作用机制,为中药治疗AD的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研究证据。方法:1.本研究分别从体外实验、动物实验探究解毒益智方的作用机制。体外实验部分采用MTT还原法、Hoechst33258荧光染色等方法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进行线粒体活性、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的测定,探究CCP对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动物实验部分选用APP/PS1双转基因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5组,分别是模型组(APP/PS1组)、盐酸多奈哌齐组(Donepezil组)、解毒益智方低剂量组(JDYZFL组)、解毒益智方中剂量组(JDYZFM组)、解毒益智方高剂量组(JDYZFH组),每组16只小鼠,另选用16只C57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于每日早晨8:30进行灌胃治疗,各组每日灌胃药物及剂量分别是,正常组和模型组0.5%CMC溶液0.20g·kg-1·d-1;阳性对照组:盐酸多奈哌齐溶液0.30g·kg-1·d-1;解毒益智方高、中、低剂量组药物浓度依次为0.60g·kg-1·d-1,0.3g·kg-1·d-1,0.15g·kg-1·d-1。持续6个月治疗结束。2.以Aβ25-35损伤的PC12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细胞活力、LDH释放率、细胞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的水平等评价CCP的神经保护作用。3.通过水迷宫实验,记录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4.通过ELISE及免疫荧光法检测APP/PS1小鼠脑内Aβ水平的变化,观察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脑内Aβ沉积的影响。5.采用PCR方法检测脑组织SIRT1、NF-κB、BACE1基因量变化,并进一步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脑皮层内SIRT1、BACE1、NF-κB蛋白的变化,观察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脑内AMPK/SIRT1-PPARγ-PGC1α-BACE1转运蛋白通路SIRT1、BACE1、NF-κB的影响。结果:1.通过体外研究观察CCP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影响PC12细胞活力测定结果显示:PC12细胞经过浓度为5-50μM的Aβ25–35处理24h后,细胞活力随着Aβ25–35浓度的增加从24%下降至61%。当Aβ25–35在浓度范围为5至50μM时引起PC12细胞中LDH释放增加至对照组的约130-160%。在用不同浓度的CCP(5至200μg/ml)处理PC12细胞24h后,未观察到显着的细胞损失。通过Hoechst33258染色及FCM测定细胞凋亡结果显示:细胞核在荧光显微镜下具有显着的浓缩核和凋亡的细胞形成。与在未处理的PC12细胞中观察到的完整,圆形和相对大的细胞核相比,暴露于50μMAβ25–35 24h的细胞显示出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包括染色质浓缩,核碎裂和凋亡小体的出现。用CCP不同浓度(5,25,50,100,200μg/ml)处理后可有效逆转细胞凋亡,其中100μg/ml效果最明显,FCM分析显示单独暴露于50μMAβ25–35 24h导致58.88±6.12%的凋亡率,这与正常对照组中的7.21±0.82%的值显着不同(P<0.01)。加入100μg/ml的CCP后,细胞凋亡下降至12.51±1.32%。通过JC-1红色荧光与JC-1绿色荧光的比率的变化来检测Aβ诱导的线粒体功能障碍结果显示:当PC12细胞暴露于50μM的Aβ25–35中24h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着减弱了JC-1的红色荧光比例,提高了JC-1绿色荧光比例(P<0.01)。用CCP(100μg/ml)预处理Aβ25–35处理的PC12细胞显着抵消了Aβ25–35损伤引起的膜电位损失,JC-1从Aβ25–35处理的PC12细胞中的22.1%变为绿色荧光至84.3%,与正常对照组相近(P>0.05)。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色素C结果显示:经50μMAβ25–35处理PC12细胞24h后细胞色素C在细胞质中的蛋白质表达增加,而预先用CCP(100μg/ml)处理的PC12细胞显着减弱线粒体释放的胞质细胞色素C。2.观察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实验天数的后移,各组小鼠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均有所缩短,表明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各组小鼠对象限平台的定位记忆能力随之有所提升。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逃避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均明显延长,差异显着(P<0.01)。首次到达平台的时间明显延长,目标停留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显着(P<0.01)。与APP/PS1组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JDYZFM组逃避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有所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首次到达平台的时间缩短,目标停留次数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Donepezil组相比,JDYZFL组作用与其相当,JDYZFM组略优于Donepezi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治疗6个月的12月龄小鼠的定位航行实验及空间搜索实验结果优于干预治疗3个月的9月龄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Aβ沉积的影响。各组小鼠结果如下:与Control组比较,APP/PS1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极数量明显增多,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APP/PS1组相比,JDYZFL组、JDYZFM组及Donepezil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不同程度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Donepezil组比较,JDYZFM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免疫荧光法测得小鼠大脑皮层内Aβ表达发现,Control组只产生微量Aβ,而APP/PS1组Aβ表达量明显增高,经过用药干预后,12月龄干预组小鼠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较9月龄小鼠明显减少,免疫荧光标记从宏观上可以发现干预组Aβ沉积明显减少,APP/PS1组Aβ沉积明显增多。4.调控BACE1表达的相关因子结果(1)PCR检测结果各组小鼠进行的PCR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小鼠大脑皮层内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明显增高,SIRT1/GAPDH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APP/PS1组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及JDYZFM组小鼠海马体内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降低,SIRT1/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JDYZFH组在NF-κB/GAPDH表达上无统计学差异。与Donepezil组相比,JDYZFL组及JDYZFM组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结果证实药物干预组可通过提高SIRT1mRNA的含量降低NF-κBmRNA、BACE1mRNA的表达,从而抑制Aβ的产生而起到神经保护的作用。各治疗组大脑皮层Aβ的表达均有所降低。连续灌胃6个月的各组小鼠与连续灌胃3个月的小鼠相比,除APP/PS1组及Control组,其他各组SIRT1mRNA的表达均有所提高,NF-κBmRNA、BACE1mRNA的表达均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Westorn blot检测结果各组小鼠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小鼠大脑皮层SIRT1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NF-κB、BACE1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APP/PS1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JDYZFM组BACE1、NF-κB表达降低,SIRT1蛋白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onepezil比较,JDYZFL组、JDYZFM组NF-κB蛋白表达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DYZFL组SIRT1、BACE1蛋白表达无显着差异,JDYZFM组SIRT1表达有所提高,BACE1蛋白表达量略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为期3个月及6个月的干预后,各治疗组大脑皮层Aβ的表达均有所降低。连续灌胃6个月的各组小鼠与连续灌胃3个月的小鼠相比,除APP/PS1组及Control组,其他各组SIRT1的蛋白表达均有所提高,NF-κB、BACE1蛋白的表达均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CCP能够保护Aβ25-35损伤的PC12细胞,其机制可能与提高细胞活力、抑制细胞凋亡、减少LDH释放、阻断膜电位的丧失,并阻止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修复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2 JDYZF各剂量组可不同程度提高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定位航行实验及空间搜索实验的成绩,说明JDYZF可改善小鼠空间学习及记忆能力。3 JDYZF可不同程度降低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大脑皮层内Aβ的异常沉积。4 JDYZF抑制BACE1的异常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大脑内AMPK/SIRT1-PPARγ-PGC1α-BACE1信号通路的相关因子表达实现的。
张卓[3](2021)在《苯并恶唑衍生物的神经保护作用评价》文中认为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中枢神经组织退行性变性从而产生的一种慢性且不可逆的疾病,且多发病于中老年人。然而目前为止病理学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在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使得阿尔兹海默症成了最难治愈的疾病之一。至今为止,没有任何一种药物可以逆转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病或者停止神经系统的损伤。因此,研究与开发毒性小、神经保护作用强的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药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探讨了一系列新的苯并恶唑衍生物的神经保护作用,为治疗阿尔兹海默症药物提供新思路。通过添加 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对PC12神经细胞建立细胞模型,对衍生物5a-5v进行干预,阳性对照药为多奈哌齐。通过MTT法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对苯并恶唑衍生物进行抑制阿尔兹海默症发病机制及神经保护的研究。实验表明,衍生物浓度为30μg/m L时,所合成的苯并恶唑衍生物中有13个衍生物的细胞活性大于80%,整体毒性较小。加入Aβ25-35构建细胞模型,衍生物浓度为5μg/m L时,与浓度10μg/m L相比,衍生物5c,5o,5t具有显着有效性。通过MTT法筛选出衍生物5c对Aβ25-35诱导的PC12神经细胞具有更好的低毒性和有效性。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探讨衍生物5c对阿尔兹海默症相关通路蛋白GAPDH、Thr181-p-tau,Thr205-p-tau,Ser396-p-tau,Total-tau,GSK-3β,p-GSK-3β,p-AKT,AKT,p-NF-κB,NF-κB,i NOS,RAGE,Bcl-2,Bax和BACE1的影响,揭示衍生物5c可能发挥的初步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5c抑制相关蛋白的异常表达,因此可能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同时通过蛋白水解酶抑制 β-淀粉样蛋白沉积,延迟并缓解阿尔兹海默症的症状。衍生物5c也可通过抑制AKT的活化,减少NF-κB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抑制神经炎症损伤部位的发生。衍生物5c通过调节体内阿尔兹海默症相关蛋白,最终改变P13K/AKT/NF-κB/GSK-3β信号通路的异常表达,改善Aβ25-35诱导的PC12神经细胞炎症反应和损伤。此外,体内实验对斑马鱼进行死亡率、孵化率、心率、触觉敏感性等一系列研究发现,衍生物5c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在斑马鱼实验中显示出良好的低毒性,且毒性低于阳性药多奈哌齐。综上所述,衍生物5c具有很好的神经保护作用,有望成为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候选药物。
张雅丹[4](2021)在《米糠提取物对模型小鼠学习记忆的改善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disease,AD)是一种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学习、记忆能力的退化。AD的发病机制暂不明确,目前被广泛接受的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beta peptide,Aβ)假说认为Aβ错误折叠形成的毒性聚集物(如可溶性的寡聚体、纤维等)可以破坏神经细胞的细胞膜,诱导氧化应激、磷酸化Tau蛋白缠结等一系列发病级联,从而导致神经元凋亡,进而引发AD。本论文以稻谷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米糠为原材料,深入探究米糠乙醇提取物(Rice Bran Ethanol Extract,RBEE)、米糠油(Rice bran oil,RBO)和对羟基肉桂酸(p-Hydroxycinnamic Acid,p-HCA)对 D-半乳糖(D-Galactose,D-gal)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作用及其对Aβ诱导的SH-SY5Y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定位航行、空间探索和新物体识别实验发现RBEE具有改善小鼠空间学习、记忆和新物体识别能力的作用;通过免疫组化实验发现RBEE可以降低小鼠脑组织海马区中AD病发的标志物Aβ、Tau的表达量,并降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阳性表达;通过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WB)实验发现,RBEE可以通过上调p-AKT和下调Tau、糖基化晚期终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RAGE)、β-分泌酶(Beta-site APP cleaving enzyme I,Bace-1)、GFAP 和凋亡介质 Caspase-3(cleaved)的表达来减轻D-gal诱导的学习、记忆障碍,达到神经保护的作用,起到缓解AD的功能。同时,为了探究RBEE对Aβ(1-42)毒性聚集物的影响,首先通过噻唑蓝(3-(4,5-Dimethyl-2-Thiazolyl)-2,5-Diphenyl Tetrazolium Bromide,MTT)实验,证明RBEE可以抑制Aβ(1-42)诱导的神经细胞SH-SY5Y的凋亡,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通过硫黄素T(Thioflavin T,ThT)和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实验发现,RBEE 可以抑制 Aβ(1-42)的聚集。因此RBEE可能是通过激活AKT,使得p-AKT的表达上调,导致其下游底物糖原合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GSK-3β)的磷酸化水平提高,从而降低了 GSK-3β的活性,使得Tau蛋白的磷酸化水平降低,通过下调RAGE、Bace-1和GFAP使得Aβ毒性聚集物的减少,从而减少凋亡介质Caspase-3(cleaved)的表达,多靶点多角度协同作用,从而改善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最后,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的方法分析RBEE,分析出可能含有的化学物质有1040个,我们对其进行筛选后,选出了一种可能具有抑制AD的活性成分—对羟基肉桂酸,对其抑制Aβ(1-42)诱导的SH-SY5Y细胞的凋亡作用进行研究。2、通过对小鼠进行定位航行、空间探索和新物体识别实验,结果发现RBO具有改善小鼠空间学习、记忆和新物体识别能力的功能;通过对小鼠海马区脑切片进行免疫组化实验,结果发现RBO可以降低AD发病的标志物Aβ、Tau的表达量并降低GFAP的阳性表达;通过WB实验发现RBO对于小鼠空间学习、记忆和新物体识别能力的改善可能与其下调脑组织中海马区的RAGE、Bace-1、GFAP、Tau和凋亡介质Caspase-3(cleaved)的表达有关。因此,RBO可能是通过下调RAGE和GFAP使得Tau蛋白的磷酸化水平降低,下调RAGE、GFAP和Bace-1使得Aβ毒性聚集物的减少,从而改善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最后,我们对RBO进行了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实验,分析出其可能包含88种化学物质,我们对这些物质进行筛选后,选出了一种可能具有抗AD活性的成分—对羟基肉桂酸,对其抑制Aβ(1-42)诱导的SH-SY5Y细胞的凋亡作用进行后续验证。3、选取由RBEE及RBO中筛选出的单体p-HCA进行实验,主要验证其对Aβ(1-42)诱导的SH-SY5Y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首先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实验,对p-HCA在RBEE及RBO中的含量进行定量,结果证明,RBEE和RBO中均含有p-HCA,且其含量分别为664.09 ng/g和13943.46 ng/L;通过MTT实验,发现p-HCA对Aβ(1-42)诱导的SH-SY5Y细胞凋亡具有抑制作用;通过WB实验发现,p-HCA可以下调p-p38和Caspase-3(cleaved)的表达而起到抑制Aβ(1-42)诱导的SH-SY5Y细胞凋亡的作用;通过ThT和AFM实验发现,p-HCA对Aβ(1-42)的聚集也具有一定的阻断作用,因此,p-HCA可能是通过抑制Aβ(1-42)毒性聚集物的产生,从而发挥其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综上所述,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三种米糠提取物对D-半乳糖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作用以及对Aβ诱导的SH-SY5Y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理,以期为AD的研究提供方向,并为米糠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依据。
时健[5](2021)在《新型染料木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阿尔茨海默病活性研究》文中指出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常发病于老年人群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认知减退、行为失常等症状,并最终导致患者死亡。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上市药物如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拮抗剂等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度和轻度患者的病症,但并不能阻止和逆转AD的病情进展。因此,开发和研究新型AD治疗药物显得尤为迫切。由于AD的发病机制复杂,单一靶点并不能有效的阻止和逆转病情,多靶点的药物设计策略已成为抗AD药物研究的新方向。本文基于多靶点设计策略,设计合成了以下四类衍生物:芹菜素-O-烷基胺衍生物;柚皮素-O-烷基胺衍生物;染料木素-O-烷基胺衍生物;查尔酮-O-烷基胺衍生物。本论文共合成中间体9个、目标物37个,所有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均经1H NMR和HRMS确证,部分化合物还经13C NMR表征。体外实验结果表明染料木素-O-烷基胺衍生物7d是一种可逆的高选择性h ACh E抑制剂(IC50=0.53μM)。动力学研究和分子对接均表明,7d是一种混合型ACh E抑制剂,能同时与ACh E的催化活性位点和外周阴离子位点结合。7d还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ORAC=1.1 eq)、神经保护作用和金属螯合性能。在25μM下,7d对自身诱导、h ACh E诱导和Cu2+诱导的Aβ聚集有显着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39.8%、42.1%和74.1%,对Cu2+诱导的Aβ1-42聚集有明显的解离作用(67.3%)。7d还能显着诱导自噬,提高GXP4蛋白水平,在体外可以穿越血脑屏障。此外,体内实验表明7d可显着逆转东莨菪碱诱导的记忆障碍。故化合物7d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多功能抗AD药物,值得进一步研究。染料木素-O-烷基胺类似物中的TM-4是一种可逆的双靶点抑制剂(h ACh E,IC50=0.36μM;h Bu Ch E,IC50=15.6μM),并显示出较强的抗氧化活性(ORAC=1.2 eq)。TM-4能显着抑制Aβ1-42的自我诱导聚集(IC50=3.7μM)。分子对接为其具有较强的Ch E抑制活性和Aβ1-42聚集抑制活性提供了合理的解释。也是一种理想的神经保护剂,具有潜在的金属螯合剂作用,能抑制和分解乙酰胆碱酯酶和Cu2+诱导的Aβ聚集。此外,TM-4可以激活HT22细胞的UPS降解途径,诱导U87细胞自噬,从而有助于清除与AD相关的聚集蛋白。更重要的是,TM-4可以通过BBB体外检测,这为我们的初步设计提供了支持。体内实验表明,TM-4能显着提高Al Cl3诱导的斑马鱼AD模型的运动障碍恢复率和反应效率,对Aβ1-40诱导的血管损伤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此外,化合物TM-4在5000 mg/kg的剂量下没有立即出现任何急性毒性或死亡,在上述行为实验完成后,对大脑海马进行了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上调的DEGs(如enpp2、att5h、zdhc17和efla1)支持TM-4的多靶点活性,其他上调和下调的DEG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开放靶点。TM-4的体内代谢产物(血、尿和粪便)和大鼠/人肝微粒体代谢和肠道菌群(大鼠)体外代谢可为TM-4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支持。本论文研究为多靶点抗AD药物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和理论依据。
胡文继[6](2021)在《猴头菌发酵菌丝体纯化多糖的抗阿尔茨海默症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各个国家老龄化加快的不可避免,全球目前几乎每3 s就会新增1名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确诊患者。AD是最主要的痴呆形式之一,会导致记忆力和学习等方面的进行性下降,这对于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将会大大增加。AD的发病机制复杂,且环环相扣,目前围绕AD的治疗策略集中于改善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斑块异常积聚、促进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释放和阻断谷氨酸能神经传递等,但仍存在着药效不稳定、存在毒副作用等诸多问题,且单一靶点的治疗策略似乎无法实现对病程的控制。因此,作用于多靶点、全身性的天然药物作为一种潜在的新型疗法,逐渐成为AD治疗的研究热点。真菌因营养成分丰富,在许多国家被广泛用作日常饮食的一部分。猴头菌作为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除味道鲜美、食之不易发胖外,还能够滋补强身、养胃安神,因此也是一味珍贵的中药。随着健康产业的发展,人们对于名贵真菌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建立系统的猴头菌发酵体系,对于猴头菌及下游产业的长期发展具有很大的助益。多糖是猴头菌的主要活性成分,猴头菌多糖已经被证实具有抗氧化、调节免疫、消除炎症和促进神经发育等活性。尚未有研究在APP/PS1小鼠模型中,对猴头菌多糖的抗AD机制进行探索。因此基于以上理论基础,以猴头菌液体发酵菌丝体多糖作为研究对象,在明确其纯化手段和结构性质的同时,考察其对AD的保护活性,探究分子机制。本课题的完成对于多糖的药效药理研究,和中药的现代化开发,具有提供思路和数据支持的意义。本研究首先结合满意度函数、单因素实验、筛选试验设计和中心复合设计,建立了以高产菌丝体和胞内多糖为指标的液体深层发酵工艺。培养基配方为(单位:g/L):蔗糖30、酵母浸粉19.83、胰蛋白胨5、(NH4)2SO4 5、KH2PO4 4、Mg SO42.58、Zn SO4 0.02、Ca Cl2 0.01和维生素B1 0.03。发酵参数为:发酵温度26℃,转速200 r/min,培养基初始p H 6.5,接种量5%,进行为期6 d的发酵。随后结合多种检测手段,明确了猴头菌发酵菌丝体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总蛋白(48.5%)、甘露醇(8.90 g/kg)、总黄酮(1.04 g/kg)、总三萜(1.13 g/kg)和17种氨基酸的含量。与野生猴头菌相比,猴头菌液体深层发酵菌丝体具有相近的活性成分,这为发酵猴头菌的活性研究探索和机制研究提供了思路。随后,制备了富集多糖的猴头菌水提物(Hercium erinaceus extract,HE),并考察了其神经保护活性。体外研究显示,HE促进PC12细胞的神经元样分化,同时对细胞的增殖无影响。HE通过改善左旋谷氨酸(L-Glutamate,L-Glu)诱导损伤形成的线粒体功能障碍、缓解胞内Ca2+超载同时抑制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积累,提升了细胞活力、产生了抗凋亡的作用。在右旋半乳糖(D-Galactose,D-gal)联合Al Cl3诱导的AD小鼠模型中,HE在显现安全性的基础上,能够改善小鼠的空间记忆、学习能力和耐力,并通过增加ACh和乙酰胆碱转移酶(Choline acetyl transferase,Ch AT)水平发挥抗AD的作用。为了获得具有神经保护活性的纯化多糖,结合L-Glu诱导的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系(HT22)细胞损伤模型,建立了结合神经保护的指标筛选纯化猴头菌多糖的体系,最终获得纯化多糖(PHEB),并对其结构和理化特性进行了分析。PHEB的纯度约为96.9%,在紫外光谱分析中无明显蛋白/核酸成分(260/280 nm处无吸收峰);其分子量为36.1 k Da,是不规则线形的均一多糖。PHEB主要由6种单糖组成,且摩尔比为岩藻糖(Fucose,Fuc)∶Gal∶葡萄糖(Glucose,Glc)∶木糖(Xylose,Xyl)∶甘露糖(Mannose,Man)∶葡萄糖醛酸(Glucuronic Acid,Glc UA)=2.622∶9.372∶66.660∶1.956∶13.514∶4.821。红外光谱分析显示PHEB包含糖类的特征峰,如O-H的伸缩振动、C-H伸缩振动、C-O对称伸缩振动和O-H变角振动等。甲基化分析显示多糖最主要的糖苷键残基为6-Glc(p)和3-Glc(p),说明其主链为葡聚糖。通过核磁共振对所有糖苷键信号进行归属,最终明确了PHEB的主要糖苷键组成。最后,利用APP/PS1小鼠模型,对具有神经保护活性的多糖PHEB的抗AD作用和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PHEB能够改善小鼠在行为学测试中的表现;病理观察显示PHEB改善了AD小鼠脑中的神经元损伤,且对其它脏器无毒副作用;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PHEB减少小鼠海马区的Aβ1-42沉积、tau的过度磷酸化和4-羟基壬烯醛(4-hydroxynonenal,4-HNE)的表达;调节胆碱能因子(ACh、Ch AT和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 E))、氧化应激因子(ROS、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抗氧化酶)和Aβ1-42在海马、下丘脑、垂体和血清中的水平。通过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筛选PHEB抗AD活性可能的靶点和通路,筛选得到52种具有表达显着差异的蛋白。基因数据库提示这些蛋白主要涉及Ca2+平衡、谷氨酸受体表达、突触内膜的形成与神经发育,且存在明确的互作关系。因此本研究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围绕Ca2+平衡对PHEB的分子机制进行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PHEB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related factor 2,Nrf2)途径的激活,抑制氧化应激介导的Ca2+超载和Ca2+/钙调蛋白依赖激酶(Calcium/calmodulin kinase,Ca MK)II/IV的磷酸化表达增加,改善神经元细胞内Ca2+平衡,实现改善突触发育和抗AD作用,为改善AD症状、提高认知和记忆的药品及保健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蒋侠[7](2021)在《大麻二酚氨基甲酸酯类BuChE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其抗AD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阿尔兹海默病(AD)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病人数越来越多,但依然没有找到治疗AD的有效方法。有很多种假说指向AD的发病机制,比如基因假说、Aβ淀粉样蛋白斑块假说等。目前已上市的药物很多都是胆碱酯酶(Ch Es)抑制剂,比如卡巴拉汀、多奈哌齐等。胆碱能假说主要讲述AD的学习和记忆功能受损主要与胆碱能神经元损伤缺失和海马等脑区域胆碱能神经元传递减弱有关,所以此类药物提高大脑内乙酰胆碱(ACh)的水平是使AD症状得到改善的主要原因。Ch Es最主要有乙酰胆碱酯酶(ACh E)和丁酰胆碱酯酶(Bu Ch E),在调节大脑里ACh的水平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大脑健康时,ACh E主要降解ACh,ACh E活性占到80%,而Bu Ch E起支持作用。ACh处于低浓度时,ACh E占据主要地位,但当ACh处于高浓度时,Bu Ch E水解的效率更高。随着AD从早期发展到中期甚至晚期,Bu Ch E活性占比越来越高,ACh E活性保持不变或减少。并且ACh E抑制剂的副反应较多,与之相比,Bu Ch E抑制剂要好很多,所以开发Bu Ch E抑制剂具有比较大的潜力。大麻二酚(CBD)是大麻的主要成分之一,它并没有精神活性,并且研究发现CBD还具有抑制成瘾性的作用,这表明大麻二酚可能具有抗精神病药的作用。有研究结果指出CBD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并且在AD转基因动物模型中证实CBD具有改善AD症状的效果。氨基甲酸酯类是常见的ACh E抑制剂,其代表药物卡巴拉汀是ACh E和Bu Ch E的双重抑制剂,是具有氨基甲酸酯部分的最广泛使用的抗胆碱酯酶药物之一。卡巴拉汀对Ch Es伪不可逆抑制的作用,可以延长其在体内的药效时间,并且通过减慢淀粉样蛋白β?淀粉样前体蛋白片段的形成,减少淀粉样蛋白斑块形成,透过血脑屏障(BBB),并且在CYP450细胞色素系统中降解的程度低。CBD和卡巴拉汀作为治疗痴呆症的上市药物,Ch Es是治疗痴呆理想的药物靶标。本研究的重点是通过分子建模和片段重组方法设计并合成治疗痴呆的新Ch E抑制剂。通过基于对接的结构剪接方法发现与丁酰胆碱酯酶(Bu Ch E)活性位点结合的氨基甲酸酯片段,因此,通过结构拼接设计并合成了17个新化合物。化合物C16被鉴定为优于CBD(IC50=0.67μM)的高选择性强效Bu Ch E抑制剂(IC50=5.3 n M,SI>4,000)。化合物C16可以透过血脑屏障(BBB),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神经保护、抗氧化作用和对Bu Ch E的伪不可逆抑制作用(Kd=13n M,k2=0.26 min-1),表现出良好的类药属性。体内研究证实,化合物C16几乎完全恢复淀粉样蛋白(Aβ1?42)小鼠侧脑室注射(icv)致损的认知功能至正常水平,具有良好的抗淀粉样蛋白生成作用,并且行为学表现好于多奈哌齐。因此,Bu Ch E抑制剂C16可被开发为抗AD的潜在药物。
杨超[8](2020)在《基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miRNA-124/BACE1/Aβ通路探讨涤痰汤治疗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由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造成记忆、认知和行为等脑区低灌注的脑血管疾病所致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VD的发病机制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Aβ异常沉积等多个病理机制有关,涤痰汤是临床治疗痴呆的经典方剂,可有效改善VD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涤痰汤属于中药复方,治疗疾病具有多途径、多基因、多靶点的优势。本试验拟通过改良双侧颈总动脉永久阻断法(2-VO)制备VD大鼠模型,对VD大鼠行为及记忆能力、海马组织HE染色、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及mi RNA-124/BACE1/Aβ信号通路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多角度多层次探讨涤痰汤治疗VD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一理论探讨:从中医基础理论探讨VD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和方药,提出痰浊阻窍是VD发生认知障碍的病机中心环节,从临床研究以及中药成分研究分析涤痰汤治疗VD的可行性。二动物实验:1.SPF级Wistar大鼠50只适应性饲养1周后开始实验,随机分为5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涤痰汤高剂量组、涤痰汤低剂量组、盐酸多奈哌齐组,每组10只。通过改良双侧颈总动脉永久阻断法(2-VO)制备VD大鼠模型,每组大鼠给与相应干预措施,2.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VD大鼠认知功能的改变,通过HE染色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大鼠海马组织形态学变化,探讨涤痰汤对VD大鼠认知功能障碍以及海马组织病理损伤的治疗作用。3.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NOX2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HO-1蛋白表达,生化方法检测海马组织ROS、GSH含量检测,来探讨涤痰汤对VD大鼠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4.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NF-кB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TNF-α蛋白表达,ELISA检测海马组织IL-1β、IL-10含量,探讨涤痰汤对VD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5.通过PCR检测海马组织中mi R-124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中BACE1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组织中Aβ的表达,探讨涤痰汤基于mi RNA-124/BACE1/Aβ通路对VD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结果:1.定位航行实验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VD模型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涤痰汤高剂量组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西药组及涤痰汤低剂量组的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与西药组比较,涤痰汤高剂量组的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涤痰汤低剂量组的逃避潜伏期无明显差异(P>0.05)。2.空间探索实验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穿越原平台次数及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1)。与模型组比较,涤痰汤高剂量组(P<0.01)和涤痰汤低剂量组(P<0.05)大鼠穿越原平台次数及停留时间明显增加,西药组穿越原平台次数及停留时间也明显增加(P<0.05)。与西药组比较,涤痰汤高剂量组穿越原平台次数及停留时间均明显增加(P<0.05),而涤痰汤低剂量组的穿越原平台次数及停留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3.HE染色:光镜下各组大鼠海马形态学观察与比较结果如下:假手术组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形态规则而饱满、细胞数量多、边界清晰、层次分明、排列整齐而紧密、染色均匀,细胞核较大,呈类圆形,着色均匀,核仁清楚,细胞质丰富。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边界模糊、排列紊乱而疏松,正常细胞数量减少,可见坏死的神经元,细胞膜、核膜不清晰,细胞核形态不规则,着色变浅,核仁固缩、深染,胞浆浑浊。涤痰汤高剂量组,涤痰汤低剂量组以及西药组的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与模型组比较,细胞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层次分明、排列整齐,正常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坏死的神经元少,细胞核形态规则,核膜及核仁清楚,细胞质丰富。其中涤痰汤高剂量组在海马病理学改变上优于涤痰汤低剂量组和西药组。4.海马组织中NOX2的表达情况:与假手术组比较,VD模型组NOX2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涤痰汤高剂量组、涤痰汤低剂量组以及西药组NOX2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0.01,P<0.05,P<0.05);与西药组相比,涤痰汤高剂量组NOX2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西药组与涤痰汤低剂量组NOX2蛋白相对表达量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海马组织中HO-1蛋白表达情况:与假手术组比较,VD模型组H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涤痰汤高剂量组、涤痰汤低剂量组以及西药组HO-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有增高(P<0.01,P<0.05,P<0.05);与西药组相比,涤痰汤高剂量组HO-1蛋白相对表达量增高(P<0.05),西药组与涤痰汤低剂量组HO-1蛋白相对表达量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海马组织ROS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VD模型组ROS表达量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涤痰汤高剂量组、涤痰汤低剂量组以及西药组ROS表达量降低(P<0.01,P<0.05,P<0.05);与西药组相比,涤痰汤高剂量组ROS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西药组与涤痰汤低剂量组ROS表达量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海马组织GSH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VD模型组GSH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涤痰汤高剂量组、涤痰汤低剂量组以及西药组GSH表达量升高(P<0.01,P<0.05,P<0.05);与西药组相比,涤痰汤高剂量组GSH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西药组与涤痰汤低剂量组GSH表达量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海马组织中NF-кB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VD模型组NF-кB表达量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涤痰汤高剂量组、涤痰汤低剂量组及西药组NF-кB表达量均下降(P<0.01,P<0.05,P<0.05);与西药组比较,涤痰汤高剂量组NF-кB表达量下降(P<0.05)。涤痰汤低剂量与西药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海马组织TNF-α表达水平:与假手术组相比,VD模型组TNF-α表达量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涤痰汤高剂量组、涤痰汤低剂量组及西药组TNF-α表达量均下降(P<0.01,P<0.05,P<0.05);与西药组比较,涤痰汤高剂量组TNF-α表达量下降(P<0.05)。涤痰汤低剂量与西药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海马组织IL-1β含量检测结果比较:与假手术组相比,VD模型组IL-1β表达量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涤痰汤高剂量组、涤痰汤低剂量组及西药组IL-1β表达量均下降(P<0.01,P<0.05,P<0.05);与西药组比较,涤痰汤高剂量组IL-1β表达量下降(P<0.05)。涤痰汤低剂量与西药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海马组织IL-10含量检测结果比较:与假手术组相比,VD模型组IL-10表达量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涤痰汤高剂量组、涤痰汤低剂量组及西药组IL-10表达量均增高(P<0.01,P<0.05,P<0.05);与西药组比较,涤痰汤高剂量组IL-1β表达量增高(P<0.05)。涤痰汤低剂量与西药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海马组织中mi R-124的表达情况:与假手术组比较,VD模型组mi R-124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涤痰汤高剂量组、涤痰汤低剂量组以及西药组mi R-124表达量升高(P<0.01);与西药组相比,涤痰汤高剂量组mi R-124表达量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与涤痰汤低剂量组mi R-124表达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3.海马组织中BACE1的表达情况:与假手术组比较,VD模型组BACE1表达量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涤痰汤高剂量组、涤痰汤低剂量组以及西药组BACE1表达量降低(P<0.01,P<0.05,P<0.05);与西药组相比,涤痰汤高剂量组BACE1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西药组与涤痰汤低剂量组BACE1表达量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4.海马组织中Aβ的表达情况:与假手术组比较,VD模型组Aβ表达量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涤痰汤高剂量组、涤痰汤低剂量组以及西药组Aβ表达量降低(P<0.01,P<0.05,P<0.05);与西药组相比,涤痰汤高剂量组Aβ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西药组与涤痰汤低剂量组Aβ表达量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涤痰汤能显着改善VD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和空间探索能力以及海马组织的病理损伤,以涤痰汤高剂量组治疗效果最为显着。2.涤痰汤可以通过抑制NOX2蛋白表达,促进海马组织HO-1蛋白表达,减少海马组织ROS的含量,增加GSH含量来缓解VD大鼠氧化应激损伤。其中以涤痰汤高剂量组治疗效果最为显着。3.涤痰汤可以抑制NF-кB,TNF-α,IL-1β的表达,促进IL-10的表达缓解VD大鼠的炎症反应。其中以涤痰汤高剂量组治疗效果最为显着。4.涤痰汤可以通过促进mi RNA-124的产生,从而抑制BACE1/Aβ发挥对VD大鼠的治疗作用。其中以涤痰汤高剂量组治疗效果最为显着。
刘珍洪[9](2020)在《基于髓鞘及少突胶质细胞损伤探讨参枝苓口服液对AD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从中医心脑相关理论出发,选用“从心论治”代表方参枝苓口服液,基于髓鞘及少突胶质细胞损伤探讨其干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作用机制。AD是老年痴呆症最常见的类型。临床可表现为记忆、情志和行为障碍,对患者家庭、护理人员造成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近年来研究表明,髓鞘损伤与AD、帕金森疾病(Parkinson’sdisease,PD)和中风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其中发现AD与髓鞘的破坏和丢失关系密切。研究发现髓鞘损伤早于认知障碍、老年斑(Senileplaque,SPs)和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等病理改变,髓鞘损伤可能在AD早期认知障碍中发挥关键作用。PI3K/Akt-mTOR通路是髓鞘形成的强大驱动力,是CNS髓鞘蛋白表达的主要驱动因素。一些研究显示神经元PI3K/Akt-mTOR信号传导的异常和持续激活是AD的早期特征。mTOR在构成髓鞘的少突胶质细胞中对脂质合成,转录因子调节,和细胞骨架具有显着作用,这是少突胶质细胞发育不可或缺的过程。除外,表观遗传阻滞、脂质代谢异常皆与AD的病理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体内实验探索参枝苓口服液是否有改善损伤髓鞘的作用,同时观察体外是否能通过保护Aβ42损伤的少突胶质细胞进而维持髓鞘完整性而防治早期AD。并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表观遗传调控及脂质代谢探讨其可能机制,为参枝苓口服液保护髓鞘提供可能的证据。方法1.36只3月龄雄性APPswe/PS1dE9双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多奈哌齐组,参枝苓口服液组,每组12只。同背景、同月龄野生型C57BL/6J小鼠12只作为正常组。多奈哌齐组给予多奈哌齐(0.92mg.kg-1·d-1)灌胃给药,参枝苓口服液组给予参枝苓口服液(2.9ml·kg-1·d-1)灌胃给药。正常组和模型组灌予等体积的0.5%CMC。2.利用Y迷宫实验研究参枝苓口服液灌胃3个月后对APPswe/PS1dE9双转基因小鼠空间识别和记忆能力的影响。3.利用透射电镜研究参枝苓口服液灌胃3个月后对APPswe/PS1dE9双转基因小鼠海马中淀粉样斑块、髓鞘及少突胶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4.利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研究参枝苓口服液灌胃3个月后对APPswe/PS1dE9双转基因小鼠海马中髓鞘相关蛋白MBP、PLP和MAG与Aβ42蛋白的表达变化影响。5.40只雄性SD成年大鼠(200±20g)随机分为正常组和参枝苓口服液组,参枝苓口服液组以成人(70kg)等效剂量的2倍量进行灌胃,正常组灌服等体积0.5%CMC,每天1次,连续7d,制备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6.UHPLC-MRM-MS/MS方法检测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主要有效成分。7.Aβ42损伤OLN-93少突胶质细胞,建立拟AD体外细胞模型。8.利用CCK-8法筛选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及阳性药多奈哌齐对OLN-93少突胶质细胞的安全剂量和有效剂量。9.利用Western blot、RT-qRCR法、免疫荧光研究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对Aβ42损伤OLN-93少突胶质细胞髓鞘相关蛋白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蛋白及mRNA表达影响。10.利用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PI3K抑制剂)及Rapamycin(mTOR抑制剂)进一步确认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参枝苓口服液髓鞘保护中的参与作用。11.利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观察参枝苓口服液对Aβ42损伤少突胶质细胞OLN-93的乙酰化组蛋白与MBP基因相互作用。12.利用LC-MS/MS法观察参枝苓口服液对Aβ42损伤少突胶质细胞OLN-93脂质代谢的影响。结果1.体内动物实验参枝苓口服液和阳性对照药多奈哌齐连续灌胃3个月后可以明显延长APPswe/PS1dE9双转基因小鼠在新异臂中活动的路程和持续时间。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在损伤的少突胶质细胞附近淀粉样斑块的沉积,而正常组和治疗组未观察到。同时,透射电镜下观察到参枝苓口服液和多奈哌齐可以明显改善髓鞘板层的结构、髓磷脂的崩解以及少突胶质细胞的结构破坏。在此基础上,对各组小鼠海马进行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实验结果也显示,参枝苓口服液和多奈哌齐可以明显上调APPswe/PS1dE9双转基因小鼠海马中髓鞘相关蛋白MBP、PLP和MAG的蛋白表达。同时,APPswe/PS1dE9双转基因模型小鼠海马中观察到Aβ42的蛋白表达上调,参枝苓口服液和多奈哌齐可以明显下调小鼠海马中Aβ42的蛋白表达。2.UHPLC-MRM-MS/MS方法检测参枝苓口服液及参枝苓含药血清主要有效成分参枝苓口服液中,芍药内酯苷、肉桂酸、甘草酸、甘草苷和芍药苷这5种代谢物都能检测到。且浓度含量:甘草酸>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肉桂酸>甘草苷。参枝苓口服液大鼠含药血清中,可以检测到肉桂酸、甘草酸、甘草苷和芍药苷这4种代谢物。浓度含量:甘草酸>肉桂酸>芍药苷>甘草苷。芍药内酯苷虽然在质谱中可以检测到峰,但是信号可能与噪音相似,定量检测未检测出含量。提示,参枝苓口服液确实可以经过灌胃入血发挥作用,参枝苓口服液髓鞘保护作用可能与肉桂酸、甘草酸、甘草苷和芍药苷这4种成分密切相关。3.体外细胞实验Aβ42可以诱导OLN-93少突胶质细胞引起损伤,100μMAβ42孵育细胞16h以及1μM、10μM和100μM的Aβ42孵育细胞24h和48h后可以明显降低细胞活力。同时,1~100μM的Aβ42孵育细胞24h,细胞的损伤率明显增加。1~100μM的Aβ42孵育24h可以对细胞形态造成破坏,引起细胞固缩,碎裂,死亡。并且,Aβ42孵育24h可以显着升高OLN-93细胞的凋亡水平。用CCK-8法筛选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和多奈哌齐的安全剂量、给药时间范围结果显示,1%~20%浓度的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孵育3~48h对正常OLN-93细胞不具有细胞毒性,甚至16%和20%浓度的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孵育24h和48h可以显着提高正常OLN-93细胞的细胞活力。多奈哌齐对正常OLN-93细胞的安全剂量及时间为:孵育 3h(0.01μM,0.1μM,1 μM,10μM,100μM);孵育 24h(0.01 μM,0.1 μM,1μM,10μM,100μM);孵育 48h(0.01 μM,0.1μM,1 μM,10μM)。CCK-8法筛选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和多奈哌齐的有效剂量、给药时间范围,16%,20%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孵育24h及48h。1 μM,10μM和100μM多奈哌齐孵育3h或24h;0.1μM,1μM和10μM多奈哌齐孵育48h。Aβ42损伤OLN-93少突胶质细胞,与体内动物实验一致,表现为Aβ42明显下调少突胶质细胞髓鞘相关蛋白MBP、PLP、MAG和MOG的表达,并且下调MBP和PLP的mRNA表达水平,而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和多奈哌齐干预后可以明显逆转这些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另一方面,Aβ42损伤OLN-93少突胶质细胞还表现为引起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异常。Aβ42不仅可以下调PI3K,Akt及mTOR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还可以明显下调p-PI3K,p-Akt及p-mTOR的蛋白表达水平,而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和多奈哌齐干预后可以明显逆转这些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和多奈哌齐对Aβ42损伤OLN-93少突胶质细胞的保护作用可以被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抑制剂完全逆转,具体表现为,无论是使用LY294002,Rapamycin还是联合使用LY294002与Rapamycin都可以完全逆转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和多奈哌齐上调MBP的能力。CHIP实验显示:Aβ42损伤OLN-93少突胶质细胞后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升高。多奈哌齐和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下调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同时,Aβ42损伤OLN-93少突胶质细胞后,更多的基因MBP发生了组蛋白H3乙酰化。多奈哌齐和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可以下调组蛋白H3乙酰化的MBP基因水平。脂质代谢结果显示:正常组的CL、PA、PC、PE、PG、PI、PS显着高于模型组。模型组的Cer、DG、SM和TG显着高于正常组。两组Cerp、Hex2Cer、HexCer和Sphingosine含量均等。多奈哌齐的Cer、CL、PA、PC、PE、PG、PI、PS显着高于模型组。模型组的SM和TG明显高于多奈哌齐组。参枝苓口服液的Cer、DG、CL、PA、PC、PE、PG、PI、PS、SM显着高于模型组。模型组的TG明显高于参枝苓口服液组。结论参枝苓口服液具有改善损伤髓鞘的作用,同时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能保护Aβ42损伤的少突胶质细胞进而维持髓鞘完整性而防治早期AD。参枝苓口服液的髓鞘保护作用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表观遗传调控及脂质代谢密切相关。首先,参枝苓口服液可能通过上调PI3K,Akt及mTOR mRNA的水平,引起PI3K,Akt及mTOR蛋白的表达水平上调,增加PI3K,Akt及mTOR的磷酸化,增强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活性,从而发挥少突胶质细胞及髓鞘保护作用。其次,参枝苓口服液通过下调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下调组蛋白H3乙酰化的MBP基因水平从而保护少突胶质细胞。再者,参枝苓口服液通过上调CL、PA、PC、PE、PG、PI、PS的含量,下调TG含量,调整脂质代谢紊乱从而保护少突胶质细胞。最后,参枝苓口服液髓鞘保护作用的物质基础则可能与肉桂酸、甘草酸、甘草苷和芍药苷这4种成分密切相关。
关勇[10](2020)在《补肾健脑汤对Aβ25-35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以MAPKs信号转导通路为主要线索,通过制备大鼠含药血清、培养大鼠肾上腺髓质嗜络细胞瘤细胞(PC12细胞),观察并验证补肾健脑汤对Aβ25-35诱导PC12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以MAPKs信号转导通路和炎症反应为切入点,从分子生物角度揭示补肾健脑汤对神经细胞损伤的预防保护作用机制,为补肾健脑汤能够缓解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程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为临床药物的开发奠定基础。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制备大鼠含药血清:将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8组:空白组,模型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p38抑制剂组,中药高剂量+ERK抑制剂组,中药高剂量+JNK抑制剂组,每组5只大鼠。8组大鼠同时在相同环境下饲养,定时早晚喂食,饮水不限,于饲养第二天上午开始灌胃给药。按照成人临床每日剂量乘以大鼠用药系数0.018,计算得中药高剂量组(包含抑制剂组)给药浓度为14.4g(Kg/天):中剂量组给药浓度7.2g(Kg/天):低剂量组给药浓度为3.6g(Kg/天),连续5天给药。空白组及模型组不予特殊处理,常规喂养5天。中药各剂量组除含药浓度不同,其余均相同。于末次给药1h后,进行腹腔麻醉,在腹主动脉抽血,3000转离心10min分离得到血清,56℃灭活30min,无菌过滤,即为含药血清。放入4℃冰箱中保存待用。第二部分,细胞实验:用37℃水浴中迅速融化冻存的PC12细胞,离心,弃去废液,放入含10%FBS的DMEM培养基重悬,在培养瓶中接种,放置于5%CO2、37℃培养箱中培养24h,23d换液一次。细胞完全融合后,弃去废液,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按照105cells/ml的密度在新的培养瓶接种,最后放入CO2恒温培养箱中培养。根据实验要求,将PC12细胞分为以下五组(1)空白组:(用事先准备好的空白组大鼠血清培养24h),(2)模型组:(同时加入模型组大鼠血清和终浓度为20μmol/L的Aβ25-35共培养24h)(3)中药低剂量组:(分别用终浓度为20μmol/L的Aβ25-35和含有低剂量的补肾健脑汤的含药血清培养24h)(4)中药中剂量组:(分别用终浓度为20μmol/L的Aβ25-35和含有中剂量的补肾健脑汤的含药血清培养24h)(5)中药高剂量组:(分别用终浓度为20μmol/L的Aβ25-35和含有高剂量的补肾健脑汤的含药血清培养24h)以上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用终浓度为20μmol/L的Aβ25-35和含有浓度为高,中、低的补肾健脑汤的含药血清培养24h)。所有细胞均培养在37℃、5%二氧化碳的培养箱中。用ELISA法测定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和核因子-КB(NF-КB)。用PCR检测细胞中AKT、Nrf2的m RNA水平。结果:⒈补肾健脑汤含药血清能够保护Aβ25-35诱导损伤的PC12细胞2.补肾健脑汤对PC12细胞AKt/Nrf2mRNA表达量的影响高剂量组AKtm RNA表达量最高,模型组中AKtm RNA表达量最低,相对于空白对照组,AKtm RNA的表达量明显降低;高、高剂量+抑制剂组比模型组的细胞中AKtm RNA表达量高,AKtm RNA表达量在高剂量组细胞中比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高;高、高剂量+抑制剂组细胞中AKtm RNA表达量与中剂量组比较明显升高模型组中Nrf2m RNA表达量最低,高剂量组+抑制剂组细胞Nrf2m RNA表达量最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Nrf2m RNA表达量显着降低。高、中、低、高剂量+抑制剂组比模型组细胞中Nrf2m RNA表达量显着升高。同低剂量组比较,中、高剂量、高剂量+抑制剂组中Nrf2m RNA表达量显着升高。与中剂量比较,高剂量、高剂量+抑制剂组中Nrf2m RNA表达量显着升高。高剂量+抑制剂组细胞中Nrf2m RNA表达量显着高于高剂量组。3.补肾健脑汤含药血清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影响五个模型中,高剂量+抑制剂组白介素6表达量最低,模型组白介素6表达量最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五个模型组白介素6的表达量明显升高。高、中、低、高+抑制剂组细胞中白介素6比模型组表达量低;高剂量+抑制剂组与低、中剂量组相比较,细胞中白介素6表达量显着减少。4.补肾健脑汤含药血清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的影响五个模型中,高剂量+抑制剂组白介素8表达量最低,模型组白介素8表达量最高。低、中、高剂量组白介素8表达量同空白对照组比较,明显上升;低、中、高剂量、高剂量+抑制剂组细胞中白介素8表达量与模型组比较,明显下降;低、中、高剂量组与高剂量+抑制剂组相比较,细胞中白介素8表达量显着降低。5.补肾健脑汤含药血清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影响五个模型中,高剂量+抑制剂组白介素1β表达量最低,模型组白介素1β表达量最高。低、中、高剂量、高剂量+抑制剂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白介素1β表达量明显上升,但是与模型组比较,各组细胞中白介素1β表达量显着下降;高剂量+抑制剂组与低、中、高剂量组相比较,细胞中白介素1β表达量明显减少。6.补肾健脑汤含药血清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核因子-КB(NF-КB)含量的影响五个模型中,高剂量+抑制剂组NF-KB-1表达量最低,模型组白介素NF-KB-1表达量最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低、中、高剂量、高+抑制剂组NF-KB-1表达量明显上升。低、中、高剂量、高+抑制剂组细胞中NF-KB-1比模型组的表达量低。结论:⒈补肾健脑汤含药血清能够保护Aβ25-35诱导损伤的PC12细胞。2.补肾健脑汤激活AKt/Nrf2信号通路,AKt/Nrf2m RNA表达量升高,可以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起到抗炎抗神经细胞凋亡作用。3.补肾健脑汤含药血清对Aβ25-35诱导损伤的PC12细胞起到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PC12细胞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降低Aβ的毒性作用,减少对炎症因子对神经造成的损伤。4.补肾健脑汤含药血清能抑制核因子-КB(NF-КB)表达,提示补肾健脑汤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可能存在NF-КB信号通路的参与。
二、多奈哌齐对β淀粉样蛋白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奈哌齐对β淀粉样蛋白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参枝苓口服液调控脑葡萄糖代谢对AD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脑葡萄糖代谢和转运与阿尔茨海默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 从心脾论治阿尔茨海默病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参枝苓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认知功能及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
实验一 参枝苓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特征病理改变的影晌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参枝苓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海马超微结构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参枝苓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葡萄糖摄取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四 参枝苓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五 参枝苓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六 参枝苓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糖酵解关键酶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经胰岛素信号转导下游通路参枝苓对Aβ_(42)损伤SH-SY5Y细胞脑葡萄糖代谢的调控作用 |
实验一 UHPLC-QE-MS方法鉴定参枝等及其含药血清的有效成分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Aβ_(42)损伤SH-SY5Y细胞拟AD体外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参枝苓含药血清对SH-SY5Y安全剂量及有效剂量筛选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四 参枝苓含药血清对Aβ_(42)损伤SH-SY5Y细胞PI3K/Akt/GSK3β通路及通路阻断后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2)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AD的病因病机及治疗进展 |
1 中医学对痴呆的系统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中医学对痴呆病名由来及发展的认识 |
1.2 中医学对痴呆病因病机的古代认识 |
1.3 中医学对痴呆辨证论治及相关研究的认识 |
1.4 中医学对痴呆治疗的古今认识 |
综述二 西医学对AD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AD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AD的概述及流行病学 |
1.2 现代医学对AD发病因素的认识及研究 |
1.3 现代医学对AD发病相关机制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AD治疗的认识 |
2.1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Is) |
2.2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 |
2.3 甘露特纳胶囊 |
2.4 其他非药物治疗 |
3 问题与展望 |
综述三 Aβ在脑内异常沉积的机制 |
1.Aβ的产生、分布与清除、传递与运输的研究进展 |
1.1 Aβ的产生 |
2 Aβ的清除 |
2.1 细胞的清除作用 |
2.2 Aβ被降解酶的清除作用 |
2.3 中枢Aβ的清除途径 |
2.4 血液成分介导的Aβ清除 |
综述四 解毒益智方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 |
1 解毒益智方的创立 |
1.1 脑髓理论 |
1.2 髓虚毒损 |
1.3 补肾益髓,活血化痰解毒法 |
2 解毒益智方通过调节SIRT1/AMPK通路抑制BACE1表达改善Aβ的沉积 |
3 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应用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CCP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保护性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Aβ水平变化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BACE1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3)苯并恶唑衍生物的神经保护作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阿尔兹海默症 |
1.1.1 阿尔兹海默症概述 |
1.1.2 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药物 |
1.2 苯并恶唑研究进展 |
1.2.1 天然产物中苯并恶唑衍生物的活性 |
1.2.2 以苯并恶唑为核心成分的市售药物 |
1.2.3 已合成的苯并恶唑衍生物的活性 |
第二章 药理实验 |
2.1 实验设计 |
2.2 实验材料 |
2.2.1 细胞实验 |
2.2.2 动物实验 |
2.3 实验方法 |
2.3.1 细胞的复苏和培养 |
2.3.2 细胞毒性及有效性实验 |
2.3.3 免疫印迹实验 |
2.3.4 对斑马鱼死亡率和孵化率测定 |
2.3.5 对斑马鱼心脏大小及心率测定 |
2.3.6 对斑马鱼触觉敏感性试验 |
2.3.7 分子对接研究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细胞实验 |
3.1.1 细胞毒性和有效性 |
3.1.2 衍生物5c对 Bcl-2/Bax表达 |
3.1.3 衍生物5c对 GSK-3β/Akt信号通路影响 |
3.1.4 衍生物5c对Tau蛋白磷酸化表达 |
3.1.5 衍生物5c在NF-κB信号通路影响 |
3.1.6 衍生物5c对iNOS表达 |
3.1.7 衍生物5c对RAGE表达 |
3.1.8 衍生物5c对BACE1 表达 |
3.2 动物实验 |
3.2.1 斑马鱼死亡率和孵化率的评价 |
3.2.2 斑马鱼心脏及心率的评价 |
3.2.3 斑马鱼触觉敏感性的评价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米糠提取物对模型小鼠学习记忆的改善作用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阿尔茨海默症的现状 |
1.2 阿尔茨海默病的致病假说 |
1.2.1 胆碱能异常假说 |
1.2.2 脑内慢性炎症假说 |
1.2.3 氧化应激假说 |
1.2.4 Tau蛋白磷酸化假说 |
1.2.5 淀粉样假说 |
1.3 β-淀粉样蛋白 |
1.3.1 Aβ的形成 |
1.3.2 Aβ的聚集过程 |
1.3.3 Aβ及其聚集物毒性 |
1.4 常见的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 |
1.4.1 自然衰老动物模型 |
1.4.2 SAMP8快速老化模型 |
1.4.3 胆碱能系统损伤动物模型 |
1.4.4 转基因动物模型 |
1.4.5 注射Aβ动物模型 |
1.4.6 铝中毒诱导动物模型 |
1.4.7 D-半乳糖动物模型 |
1.5 米糠提取物研究现状 |
1.6 米糠油研究现状 |
1.7 对羟基肉桂酸研究现状 |
1.8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8.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8.2 主要研究内容 |
2 米糠乙醇提取物对D-半乳糖模型小鼠学习记忆的改善作用及对Aβ诱导的SH-SY5Y凋亡的抑制作用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试剂 |
2.2.3 实验仪器 |
2.2.4 实验方法 |
2.2.5 统计学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RBEE对D-半乳糖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研究 |
2.3.2 RBEE对Aβ毒性聚集物影响的研究 |
2.3.3 RBEE成分分析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3 米糠油对D-半乳糖模型小鼠学习记忆的改善作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试剂 |
3.2.3 实验仪器 |
3.2.4 实验方法 |
3.2.5 统计学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RBO对D-半乳糖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研究 |
3.3.2 RBO成分分析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4 对羟基肉桂酸对Aβ(1-42)诱导的SH-SY5Y凋亡的抑制作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试剂 |
4.2.3 实验仪器 |
4.2.4 实验方法 |
4.2.5 统计学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p-HCA在RBEE及RBO中的定量分析 |
4.3.2 p-HCA对Aβ毒性聚集物影响的研究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5.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英语缩写词表 |
附录B UHPLC-QTOF-MS测得米糠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 |
附录C GC-TOF-MS测得米糠油中的化学成分 |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新型染料木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阿尔茨海默病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阿尔茨海默病 |
1.2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
1.3 FDA批准上市的抗AD药物及其衍生物的开发现状 |
1.3.1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及其衍生物的开发现状 |
1.3.2 NMDA受体拮抗剂及其衍生物的开发现状 |
1.4 多靶点抗AD药物研究前景 |
第二章 染料木素-O-烷基胺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其抗AD活性研究 |
2.1 染料木素-O-烷基胺衍生物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
2.2 染料木素-O-烷基胺衍生物的制备 |
2.2.1 中间体3a~3e的制备 |
2.2.2 染料木素-O-烷基胺类衍生物的制备 |
2.2.3 实验结果 |
2.2.4 讨论 |
2.3 染料木素-O-烷基胺类衍生物的生物活性筛选 |
2.3.1 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测定 |
2.3.2 化合物对AChE的酶动力学测试 |
2.3.3 化合物与AChE的分子对接 |
2.3.4 化合物7d对 hAChE的可逆性抑制 |
2.3.5 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测定 |
2.3.6 化合物的金属离子络合能力测定 |
2.3.7 化合物的抑制Aβ聚集能力测定 |
2.3.8 化合物的神经保护作用测定 |
2.3.9 化合物7d诱导自噬的活性 |
2.3.10 GPX4 蛋白的调控 |
2.3.11 体外7d血脑屏障通透性测定 |
2.3.12 化合物7d的体内活性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型多靶点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其抗AD活性研究 |
3.1 新型多靶点抑制剂的设计 |
3.2 目标化合物TM-1~TM-19 的制备 |
3.2.1 实验结果 |
3.2.2 讨论 |
3.3 新型多靶点抑制剂的生物活性筛选 |
3.3.1 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测定 |
3.3.2 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测定 |
3.3.3 抑制/解聚Aβ聚集测试 |
3.3.4 代表化合物的神经保护作用 |
3.3.5 化合物TM-4与hAChE的酶动力学测试 |
3.3.6 化合物TM-4与hAChE和 hBuChE的分子对接 |
3.3.7 化合物TM-4对hAChE和 hBuChE的可逆性抑制 |
3.3.8 生物膜干涉法测定TM-4与Aβ_(1-42)的结合方式 |
3.3.9 化合物TM-4与Aβ_(1-42)的分子对接 |
3.3.10 化合物TM-4 的金属离子络合能力测试 |
3.3.11 化合物TM-4 解聚Cu~(2+)诱导的Aβ_(1-42)的实验 |
3.3.12 化合物TM-4 促进病理性蛋白的清除 |
3.3.13 化合物TM-4 增强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活性 |
3.3.14 化合物TM-4 诱导U87 细胞自噬GFP-LC3 斑点的研究 |
3.3.15 化合物TM-4 体外血脑屏障通透性测定 |
3.3.16 化合物TM-4对Al Cl_3诱导AD斑马鱼的研究 |
3.3.17 化合物TM-4对Aβ_(1-40)诱导的血管损伤的斑马鱼的保护作用 |
3.3.18 化合物TM-4 的体内活性评价 |
3.3.19 脑海马组织中TM-4 基因的转录组序列分析 |
3.3.20 化合物TM-4 的新陈代谢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第五章 实验部分 |
5.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5.2 染料木素-O-烷基胺类衍生物的制备 |
5.2.1 4a~8c的制备 |
5.3 优势骨架的烷基胺衍生物的制备 |
5.3.1 中间体5a~5c的制备 |
5.3.2 中间体7和10 的制备 |
5.3.3 TM-1~TM-14 的制备 |
5.3.4 TM-15~TM-19 的制备 |
5.4 生物活性测试 |
5.4.1 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测定 |
5.4.2 化合物对ACh E抑制动力学测定 |
5.4.3 分子对接研究 |
5.4.4 抗氧化活性测定(ORAC-FL法) |
5.4.5 化合物抑制/解聚Aβ自聚集的活性 |
5.4.6 透射电镜法测定化合物抑制和解聚自身诱导的Aβ_(1-42)聚集 |
5.4.7 对H_2O_2诱导的PC12 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测定 |
5.4.8 对SH-SY5Y细胞的细胞毒性效应的测定 |
5.4.9 金属离子螯合能力测试 |
5.4.10 血脑屏障透过能力评价(PAMPA-BBB) |
5.4.11 对Al Cl_3诱导的斑马鱼AD模型的影响 |
5.4.12 跳台被动回避试验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猴头菌发酵菌丝体纯化多糖的抗阿尔茨海默症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绪论 |
1.1 猴头菌概述 |
1.1.1 猴头菌研究进展及开发现状 |
1.1.2 猴头菌的活性成分研究 |
1.2 多糖的研究概述 |
1.2.1 多糖的特性及应用 |
1.2.2 多糖的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
1.3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概述 |
1.3.1 AD研究现状 |
1.3.2 AD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进展 |
1.3.3 AD当下的治疗策略 |
1.4 立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2章 猴头菌液体深层发酵工艺优化及发酵菌丝体活性成分分析 |
2.1 引言 |
2.2 实验仪器和材料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菌种 |
2.2.3 实验试剂及培养基 |
2.3 实验方法 |
2.3.1 菌种培养方案 |
2.3.2 满意度函数的建立 |
2.3.3 猴头菌发酵菌丝体干重及胞内多糖含量测定 |
2.3.4 猴头菌发酵培养基优化 |
2.3.5 猴头菌发酵条件优化 |
2.3.6 猴头菌液体深层发酵工艺产量验证 |
2.3.7 猴头菌发酵菌丝体活性成分分析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1 碳源种类对猴头菌发酵期望值的影响 |
2.4.2 氮源对猴头菌发酵的影响 |
2.4.3 无机盐种类对猴头菌发酵期望值的影响 |
2.4.4 P-B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5 CCD结果与分析 |
2.4.6 不同温度对猴头菌发酵期望值的影响 |
2.4.7 不同转速对猴头菌发酵期望值的影响 |
2.4.8 培养基初始p H对猴头菌发酵期望值的影响 |
2.4.9 接种量对猴头菌发酵期望值的影响 |
2.4.10 猴头菌液体深层发酵周期确定及生长曲线的绘制 |
2.4.11 猴头菌液体深层发酵工艺产量验证结果 |
2.4.12 猴头菌发酵菌丝体中活性成分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猴头菌发酵菌丝体水提物抗AD活性初步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仪器和材料 |
3.2.1 实验仪器 |
3.2.2 实验菌种、细胞系和动物 |
3.2.3 实验试剂和培养基 |
3.2.4 试剂盒 |
3.3 实验方法 |
3.3.1 HE的制备 |
3.3.2 PC12 细胞培养方法 |
3.3.3 HE对细胞形态的影响 |
3.3.4 MTT法评估细胞活力 |
3.3.5 细胞凋亡核变化评估 |
3.3.6 MMP评估 |
3.3.7 细胞内Ca~(2+)浓度分析 |
3.3.8 细胞内ROS水平分析 |
3.3.9 Western Blotting分析 |
3.3.10 AD小鼠模型建立和药物治疗 |
3.3.11 AD小鼠行为学观察 |
3.3.12 小鼠解剖和样品收集 |
3.3.13 ELISA检测 |
3.3.14 统计学分析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HE通过调节β-tubulin III对 PC12 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 |
3.4.2 HE对DPC12 细胞活力的影响 |
3.4.3 HE对DPC12 细胞凋亡核变化的影响 |
3.4.4 HE对DPC12 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 |
3.4.5 HE对 DPC12 细胞中Ca~(2+)超载的改善作用 |
3.4.6 HE对 DPC12 细胞ROS积累的改善作用 |
3.4.7 HE对AD小鼠体重的影响 |
3.4.8 HE对AD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
3.4.9 HE对 AD小鼠下丘脑和血清中ACh和 Ch AT浓度的调节作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猴头菌发酵菌丝体胞内多糖的纯化、理化分析和结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仪器和材料 |
4.2.1 实验仪器 |
4.2.2 实验菌种和细胞系 |
4.2.3 实验试剂和培养基 |
4.3 实验方法 |
4.3.1 HT22 细胞的培养 |
4.3.2 猴头菌发酵菌丝体活性粗多糖的制备 |
4.3.3 活性粗多糖的纯化 |
4.3.4 总糖和总蛋白含量测定 |
4.3.5 紫外光谱分析 |
4.3.6 单糖组成分析 |
4.3.7 分子量和均一性分析 |
4.3.8 红外光谱分析 |
4.3.9 多糖键合结构分析 |
4.3.10 多糖核磁解析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1 猴头菌活性纯化多糖PHEB的制备 |
4.4.2 PHEB中总糖和总蛋白含量检测结果 |
4.4.3 PHEB紫外光谱分析结果 |
4.4.4 PHEB单糖组成分析结果 |
4.4.5 PHEB分子量和均一性分析结果 |
4.4.6 PHEB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
4.4.7 PHEB键合结构分析结果 |
4.4.8 PHEB的结构鉴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猴头菌纯化多糖基于氧化应激介导的Ca~(2+)平衡调节在辅助治疗AD作用中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仪器和材料 |
5.2.1 实验仪器 |
5.2.2 实验动物 |
5.2.3 实验试剂 |
5.2.4 试剂盒 |
5.2.5 实验抗体 |
5.3 实验方法 |
5.3.1 APP/PS1 小鼠饲养及分组给药 |
5.3.2 小鼠行为学考察 |
5.3.3 小鼠解剖和样品收集 |
5.3.4 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 |
5.3.5 IHC分析 |
5.3.6 ELISA检测 |
5.3.7 蛋白质组学分析 |
5.3.8 Western Blotting分析 |
5.3.9 统计学分析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1 PHEB给药对APP/PS1 小鼠体重的影响 |
5.4.2 PHEB对 APP/PS1 小鼠不同器官的病理学的影响 |
5.4.3 PHEB对 APP/PS1 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
5.4.4 PHEB对 APP/PS1 小鼠胆碱能因子的调节作用 |
5.4.5 PHEB对 APP/PS1 小鼠海马和血清中Aβ_(1-42)表达的清除作用 |
5.4.6 PHEB对 APP/PS1 小鼠海马中tau的磷酸化表达的调节作用 |
5.4.7 PHEB基于Nrf2 途径对APP/PS1 小鼠氧化应激的调节作用 |
5.4.8 LFQ蛋白质组学分析 |
5.4.9 PHEB基于对Ca~(2+)平衡的调节发挥抗AD作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实验结论 |
6.2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7)大麻二酚氨基甲酸酯类BuChE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其抗AD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
2 实验材料 |
2.1 试剂与耗材 |
2.2 仪器与设备 |
3 实验方法 |
3.1 化学物合成 |
3.1.1 化学合成过程 |
3.1.2 氨基甲酰氯的合成(B) |
3.1.3 化合物C1–C17的~1H NMR、~(13)C NMR及 MS数据 |
3.2 马AChE/电鳗BuChE活性测定实验 |
3.3 人AChE/人BuChE活性测定实验 |
3.4 自由基清除活性(DPPH测定) |
3.5 关于Bu Ch E抑制剂的动力学类型研究 |
3.6 基于对接的结构拼接设计 |
3.7 油/水分配系数测定 |
3.8 PAMPA-BBB 渗透测定 |
3.9 体外细胞毒性测定 |
3.10 神经保护测定 |
3.11 动物研究 |
3.12 体内急性毒性 |
3.13 体内肝毒性研究 |
3.14 行为测试 |
3.15 海马组织学检查 |
4. 实验结果 |
4.1 基于对接的结构拼接设计 |
4.2 马BuChE和电鳗AChE的抑制活性实验 |
4.3 人BuChE和人AChE的抑制活性实验 |
4.4 DPPH 自由基清除活性测定 |
4.5 CBD 氨基甲酸酯的优化和构效关系 |
4.6 进一步的分子模拟 |
4.7 马BuChE抑制的动力学研究 |
4.8 体外细胞毒性评估 |
4.9 油水分配系数测定 |
4.10 BBB渗透性研究 |
4.11 神经保护研究 |
4.12 体内急性毒性评估 |
4.13 体内行为研究 |
4.14 海马CA1 和CA3 区域的组织病理学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7. 附图 NMR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大麻二酚的药理作用 |
参考文献 |
(8)基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miRNA-124/BACE1/Aβ通路探讨涤痰汤治疗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古代中医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 |
1.1.秦汉时期 |
1.2.晋—宋时期 |
1.3.明清时期 |
2.现代中医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 |
2.1.从虚论治 |
2.2.从实论治 |
2.3.虚实夹杂 |
3.涤痰汤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理论依据 |
3.1.痰浊阻窍是血管性痴呆认知障碍的病机中心环节 |
3.2.涤痰汤的组方分析及药味的现代药理研究 |
4.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实验一涤痰汤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行为及海马组织病理的影响 |
1.1.实验材料 |
1.2.实验方法 |
1.3.统计学处理 |
1.4.结果 |
1.5.讨论 |
1.6.参考文献 |
2.实验二涤痰汤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
2.1.实验材料 |
2.2.实验方法 |
2.3.统计学处理 |
2.4.结果 |
2.5.讨论 |
2.6.参考文献 |
3.实验三涤痰汤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 |
3.1.实验材料 |
3.2.实验方法 |
3.3.统计学处理 |
3.4.结果 |
3.5.讨论 |
3.6.参考文献 |
4.实验四基于mi RNA-124/BACE1/Aβ信号通路探讨涤痰汤对VD模型大鼠的治疗机制 |
4.1.实验材料 |
4.2.实验方法 |
4.3.统计学处理 |
4.4.结果 |
4.5.讨论 |
4.6.参考文献 |
结语 |
1.结论 |
2.创新 |
3.不足 |
附录 |
附录一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9)基于髓鞘及少突胶质细胞损伤探讨参枝苓口服液对AD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一“从心论治”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PI3K/Akt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在AD中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参枝苓口服液对APP~(swe)/PS1~(dE9)双转基因AD模型小鼠认知行为及髓鞘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参枝苓口服液对Aβ_(42)致少突胶质细胞OLN-93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 |
参考文献 |
实验一 UHPLC-MRM-MS/MS方法检测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主要化学成分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Aβ_(42)损伤少突胶质细胞OLN-93拟AD体外模型的建立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及多奈哌齐对OLN-93细胞安全剂量及有效剂量筛选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对Aβ_(42)损伤OLN-93细胞髓鞘相关蛋白及PI3K/Akt-mTOR通路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五 参枝苓口服液对Aβ_(42)损伤少突胶质细胞OLN-93的乙酰化组蛋白与MBP基因相互作用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六 参枝苓口服液对Aβ_(42)损伤少突胶质细胞OLN-93脂质代谢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创新点 |
存在问题和不足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补肾健脑汤对Aβ25-35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四、多奈哌齐对β淀粉样蛋白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参枝苓口服液调控脑葡萄糖代谢对AD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D]. 秦高凤.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D]. 朱晓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苯并恶唑衍生物的神经保护作用评价[D]. 张卓. 延边大学, 2021(02)
- [4]米糠提取物对模型小鼠学习记忆的改善作用及机理研究[D]. 张雅丹.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2)
- [5]新型染料木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阿尔茨海默病活性研究[D]. 时健. 南阳师范学院, 2021(11)
- [6]猴头菌发酵菌丝体纯化多糖的抗阿尔茨海默症活性研究[D]. 胡文继. 吉林大学, 2021
- [7]大麻二酚氨基甲酸酯类BuChE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其抗AD活性研究[D]. 蒋侠.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8]基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miRNA-124/BACE1/Aβ通路探讨涤痰汤治疗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D]. 杨超.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基于髓鞘及少突胶质细胞损伤探讨参枝苓口服液对AD的保护作用[D]. 刘珍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补肾健脑汤对Aβ25-35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D]. 关勇.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