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程图分娩监测481例分析

产程图分娩监测481例分析

一、应用产程图监护产程481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芳华[1](2020)在《新、旧产程标准对妊娠结局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新产程时限标准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比较新、旧产程标准管理下的初产妇的分娩方式及分娩结局的变化。方法选取本院于2018年1月7月产科按新产程标准分娩的单胎活产、进行阴道试产共372名初产妇的临床资料。对照组为2017年1月7月住院分娩按照旧产程时限标准观察的659例产妇,对比两组分娩方式、产程特性及母婴并发症发生率等。统计方法采用SPSS19.0系统进行正态性检验、t检验及卡方检验。结果观察组剖宫产率明显偏低(P<0.05)。观察组产程时限异常发生率相比对照组,均显着低于后者(P>0.05)。结论新产程时限标准更有利于分娩的管理,并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使分娩更有效,降低剖宫产率。放松潜伏期时限和潜伏期终点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干预。

宋雨薇[2](2020)在《新旧产程标准管理下母婴结局对比》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研究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产科于新旧两种产程标准管理方法下,阴道分娩率、中转剖宫产率、中转剖宫产指征、人工干预方式、母婴结局及预后等方面的对比,进一步探讨新产程标准是否适合我国分娩人群。资料与方法:本研究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04月至2014年04月以及2018年04月至2019年04月在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住院并经阴道试产的产妇及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排除早产、多胎、胎儿畸形、死胎及孕期合并严重内外科疾病的产妇,共722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2013年04月至2014年04月经阴道试产的364例产妇归为对照组,2018年04月至2019年04月经阴道试产的358例产妇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产妇的产程观察及处理采用Friedman产程标准来进行,观察组产妇的产程观察及处理则依照《新产程标准及处理的专家共识(2014)》来开展。统计学方法:此次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 V25.0软件包(IBM,Armonk,NY)进行处理。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方法,数据用?x±s来表示;不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数据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来表示。计数资料的变量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当期望频数<5;总例数<40时,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数据用例数和百分数来表示。若P<0.05,则表明数据之间存在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比较中,产妇年龄、孕周、孕次、产次、BMI及新生儿体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2、新/旧产程标准下分娩方式的对比观察组阴道分娩率、阴道顺产率高于对照组,而中转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阴道助产率略高于对照组,但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3、新/旧产程标准管理下人工干预方式的对比观察组中行人工破膜及静点缩宫素进行产程干预的比率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硬膜外阻滞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4、新/旧产程标准管理下产程时限的对比观察组第一产程时间及第二产程时间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5、新/旧产程标准管理下母婴结局的对比观察组产后出血率、会阴III/IV度裂伤率、新生儿窒息率、巨大儿率均略高于对照组,但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观察组的会阴侧切率相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6、新/旧产程标准管理中表现出的中转剖宫产指征对比状况观察组因胎儿宫内窘迫、相对头盆不称、胎方位异常、胎盘早剥而中转剖宫产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因社会因素、脐带脱垂而中转剖宫产的比例低于对照组,但经统计学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观察组中因产程异常而中转剖宫产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运用新产程标准处理产程,产妇阴道试产充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剖宫产率,阴道分娩率增加,促进了自然分娩。2、运用新产程标准处理产程,减少了非必要的人工干预,且积极开展分娩镇痛,减少产妇产程中的痛苦,体现医学人文关怀。3、运用新产程标准处理产程,并未增加母儿不良结局的发生,反而减少了会阴侧切率,有利于产妇的预后。4、新产程标准符合我国分娩人群特点,应全面推广。

白华[3](2019)在《瘢痕子宫成功阴道分娩结局及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瘢痕子宫妊娠阴道分娩的结局及临床特征剖析,探讨瘢痕子宫妊娠顺产的可行性,为提高瘢痕子宫妊娠成功阴道分娩的概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在秦皇岛市妇幼保健医院入院顺产的瘢痕子宫孕产妇为病例组,以第二胎顺产的非瘢痕子宫孕产妇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母体妊娠期及分娩时情况:包括孕产妇的基本特征,母亲产程时限、产时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阴道手术助产率、会阴完整率、会阴裂伤程度、产程中催产率、产褥感染发生率、子宫破裂发生率、住院时间及费用、分娩镇痛等;新生儿出生时情况:包括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体重、新生儿产伤发生率等相关临床资料。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剖析。结果本研究病例组共纳入瘢痕子宫孕产妇90例;其中,既往有1次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史83例,具有未穿透宫腔的子宫肌瘤剔除术史7例;产程中应用分娩镇痛11例,镇痛率12.22%。对照组共纳入第二胎阴道分娩的非瘢痕子宫孕产妇112例。1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在年龄、孕周、分娩前BMI、孕期体质量增加、前次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与前次手术或分娩间隔时间、分娩前宫颈Bishop评分方面比较无差异。既往剖宫产术均为子宫下段横切口、双层缝合,为子宫下段Ⅰ级瘢痕;子宫肌瘤剔除手术没有穿透宫腔,术中术后无并发症。2研究对象的临床指标分析:1)病例组第一产程(5.82±3.51)h,第二产程(36.90±25.71)min,第三产程(7.50±3.97)min;总产程(6.56±3.59)h。对照组第一产程(4.36±2.87)h,第二产程(17.33±13.26)min,第三产程(7.49±3.19)min;总产程(4.83±2.90)h。病例组第一、二、总产程时限较对照组延长,比较有差异(P<0.05)。2)病例组产时出血(116.45±54.67)ml;产后1 h出血(215.78±60.35)ml,产后2 h出血(248.78±47.85)ml,产后24 h出血(279.00±73.59)ml。对照组产时出血(109.82±54.67)ml;产后1 h出血(210.54±56.91)ml,产后2 h出血(240.98±61.05)ml,产后24 h出血(269.55±62.65)ml,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3)两组在阴道助产率、会阴完整率、会阴裂伤程度、产程中使用催产素方面比较无差异(P>0.05)。4)病例组住院时间(3.57±1.29)天,住院费用(6436.24±2985.10)元;对照组住院时间(3.29±1.20)天,住院费用(4734.84±925.43)元;两组在住院日方面比较无差异(P>0.05);在住院费用方面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5)无产褥感染、子宫破裂等并发症。6)新生儿结局:两组在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体重方面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新生儿均无产伤。3病例组产程中采用分娩镇痛11例,未采用分娩镇痛79例,其母婴结局1)镇痛组第一产程、总产程时限较未镇痛组延长,比较有差异(P<0.05)。2)两组在产时出血、产后1 h、2 h、24 h出血量上比较无差异(P>0.05)。3)两组在新生儿窒息率方面比较无差异(P>0.05)。4)两组在分娩镇痛前(T0)的VA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在分娩镇痛后1小时(T1)、2小时(T2)、3小时(T3),宫口开全(T4)及胎儿娩出(T5)的VAS评分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瘢痕子宫妊娠成功阴道分娩母体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总产程时限较非瘢痕子宫组延长;产时产后出血发生率、阴道手术助产率无增多;无产褥感染、子宫破裂发生;但瘢痕子宫妊娠阴道试产率偏低;新生儿窒息率及产伤率未增加。选用分娩镇痛可降低VAS评分,不增加产时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率,有利于提高产妇依从性。表18个;参117篇。

吴荣华,邹卫[4](2018)在《新产程时限标准与旧产程时限标准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新产程时限标准与旧产程时限标准的临床观察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5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80例孕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90例。对实验组和常规组孕产妇的分娩方式产程中催产素使用及分娩并发症进行记录和比较。结果常规组的剖宫产率20.00%,高于实验组的剖宫产率17.78%;常规组的产程中催产素使用率55.56%,高于实验组的产程中催产素使用率13.33%;常规组的产程中产后出血率13.33%和产褥感染率8.89%,高于实验组的产程中产后出血率2.22%和产褥感染率4.44%。由此可知两组数据差异显着,实验组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新产程时限标准更优于旧产程时限标准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医学上进行推广。

耿昊[5](2018)在《早产初产妇与足月初产妇活跃期起点、产程时限及围产结局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描绘早产及足月初产妇活跃期起点的分布情况,对比分析早产及足月初产妇的产程时限及围产结局相关指标,探讨两者的产程监护是否相同,为临床正确处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于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早产初产妇(孕周28w-36+6w)925例,同时随机选取2016年9月-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足月初产妇(孕周37w-41+6w)836例,将宫口扩张曲线由平缓转向斜度最大的转折点时所对应的宫口扩张数值定为活跃期起点,记录每例产妇的活跃期起点、活跃期时限及活跃期宫口平均扩张速率,并记录一般资料及围产结局。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均采用(X±S)的形式表示,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或F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M(P5,P95)的形式表示,资料对比采用非参数检验的方法;计数资料采用例和百分率(%)的形式表示,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早产初产妇活跃期起点分布:1cm 25例(2.70%)、2cm 275例(29.73%)、3cm 258例(27.89%)、4cm 203例(21.95%)、5cm 109例(11.78%)、≥6cm 55例(5.95%),60.32%早产初产妇在宫口扩张≤3cm进入活跃期,82.27%早产初产妇在宫口扩张≤4cm进入活跃期,94.05%早产初产妇在宫口扩张≤5cm进入活跃期;足月初产妇活跃期起点分布:2cm 67例(8.01%)、3cm 188例(22.49%)、4cm 260例(31.10%)、5cm 152例(18.18%)、6cm 115例(13.76%)、7cm 25例(2.99%)、8cm 29例(3.47%),61.60%足月初产妇在宫口扩张≤4cm进入活跃期,79.78%足月初产妇在宫口扩张≤5cm进入活跃期,93.54%足月初产妇在宫口扩张≤6cm进入活跃期,早产初产妇的活跃期起始点提前于足月初产妇。2.早产初产妇与足月初产妇相比,第一产程时限、第二产程时限、第三产程时限、活跃期时限、活跃期平均宫口扩张速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早产初产妇的第一产程时限、第二产程时限、活跃期时限明显短于足月初产妇,而第三产程时限明显长于足月初产妇,活跃期平均宫口扩张速度明显快于足月初产妇。3.孕周小于34周的早产初产妇按照不同孕周分为3组,孕28-29+6周50例,孕30-31+6周61例,孕32-33+6周151例,三组的第一产程时限、第二产程时限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孕周增加,第一产程时限、第二产程时限延长。4.早产初产妇按照是否存在胎膜早破分为2组,PPROM组589例,非PPROM组336例,两组的第一产程时限、第二产程时限、活跃期时限、活跃期平均宫口扩张速度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PPROM组第一产程时限活跃期时限短于非PPROM组,而活跃期平均宫口扩张速度快于非PPROM组。5.按照不同活跃期起点进行分组,早产初产妇及足月初产妇各组第一产程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活跃期起点的延后,早产初产妇及足月初产妇第一产程时限延长。6.早产初产妇与足月初产妇相比,分娩出血量及侧切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早产初产妇的分娩出血量及侧切率均低于足月组。7.早产组与足月组新生儿相比,1min Apgar评分、5min Apgar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早产组的新生儿的1min Apgar评分、5min Apgar评分均低于足月组新生儿。结论1.经阴道分娩的足月初产妇中,61.60%在宫口扩张达4cm之前进入活跃期,93.54%在宫口扩张达到6cm之前进入活跃期,因此将活跃期起始点定在宫口扩张达到6cm较为合理。2.早产初产妇与足月初产妇相比,产程时限更短,且进入活跃期更早,产程监护中不应将足月初产妇的产程标准套用于早产孕妇。3.早产初产妇孕周越小,产程时限越短,应严密监护孕周较小的早产孕妇的产程进展。4.胎膜早破是影响早产孕妇产程时限的重要因素之一,应严密监护PPROM孕妇的产程进展。

张斐然[6](2018)在《单胎足月头位初产妇产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单胎足月头位初产妇的分娩曲线和产程时限特征的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南京鼓楼医院分娩的单胎足月头位初产妇共3062例,排除剖宫产、外籍孕产妇、严重母儿不良结局的病例后,共纳入自然临产产妇1070例,引产产妇726例,根据有无胎膜早破分为胎膜早破自然临产与引产,胎膜完整自然临产与引产。采集孕妇一般资料、产程中是否缩宫素增缩,是否使用分娩镇痛、新生儿体重、产后出血量、临产时间、入室宫口大小、每次阴道指检宫口大小和时间。计算第一产程、活跃期和第二产程时限。应用重复测量分析模型建立平均分娩曲线,应用区间截尾回归计算宫颈每扩张1cm所用的时间,根据累积时间的第95百分位数做折线图。结果:(1)在1070例自然临产的初产妇中,分娩镇痛率12.1%(130例),新生儿出生体重中位数(四分位距)为3340[3107,3620]g,巨大儿占5.2%(56例)。第一产程时限中位数(95百分位数)为7.0(15.5)小时,活跃期时限中位数(95百分位数)为1.2(4.0)小时,第二产程时限中位数(95百分位数)为0.8(2.1)小时。平均产程曲线提示宫口 4 cm之前产程缓慢进展,宫口 4cm之后产程迅速进展,未见明显减速期。(2)胎膜完整产妇自然临产与引产相比,自然临产组的第二产程时长中位数(95百分位数)显着低于引产组47(126)vs.50(156)min(P=0.007),但两组间第一产程时长 440(930)vs.465(1028)min 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平均产程曲线提示胎膜完整自然临产组与引产组第一产程进展速度相似。(3)胎膜早破产妇自然临产与引产相比,自然临产组第一产程时长中位数(95 百分位数)330(921)vs.395(1064)min(P=0.000)和活跃期(6-10cm)时长中位数(95百分位数)1.7h(5.1h)vs.2.0 h(5.4h)均显着短于自然临产组(P=0.030),而在第二产程时间48(153)vs.53(174)min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147)。结论:本研究自然临产初产妇宫口在5cm之前每进展1cm可能需要4小时及以上的时间,在宫口 5-6cm第95百分位数为3小时,宫口 6-10cm,每1cm的进展可能会达到2个小时以上;胎膜完整产妇自然临产组与引产在第一产程时长上无明显差异;胎膜早破产妇自然临产组较引产组的第一产程时间更短。

李可[7](2017)在《510例单胎头位足月阴道分娩产妇的产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在新产程标准指导下的产程特点及母婴结局,以便进一步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改善母婴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15日至2016年10月31日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住院拟行阴道分娩的产妇510例,收集其基本资料及分娩信息,观察产程特点及母婴结局。取得的资料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及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使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510例产妇中有初产妇357例,其中阴道分娩336例,含产钳助产40例,中转剖宫产21例;经产妇153例,其中阴道分娩152例,含产钳助产4例,中转剖宫产1例。产钳助产主要指征为胎监不良,中转剖宫产主要指征为头盆不称。随着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增大,因头盆不称中转剖宫产率相应增高,但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有无并发症的产妇各组间第一产程时长、第二产程时长、总产程时长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并发症组在顺产率上低于无妊娠并发症组(P<0.05);在剖宫产率上高于无妊娠并发症组(P<0.05);其余各组间在分娩方式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产妇在母亲结局指标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产妇在羊水浑浊、巨大儿、1分钟Apgar评分≤7发生率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新生儿转儿科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3.按LDT分组的各组经产妇在产程时长上均明显短于初产妇(P<0.01);经产妇各组间产程时长无明显差异(P>0.05)。随LDT的延长,各阶段产程时间相应延长;LDT3~6年者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初产妇有统计学差异(P<0.01),其余各组间新生儿出生体重无显着差异(P>0.05)。4.第二产程时长大于2小时的各组产妇在会阴切开率上均高于第二产程时长小于2小时的产妇(P<0.01);第二产程时长在2.5~3小时之间的产妇在产钳助产率及产后出血率上高于第二产程时长小于2小时的产妇(P<0.05);第二产程时长大于2小时的各组产妇与第二产程时长小于2小时的产妇在严重会阴裂伤、新生儿转儿科及1分钟评分≤7的发生率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活跃期起点存在个体差异,初产妇及经产妇的活跃期起点大部分位于宫口扩张3cm~6cm,部分孕妇活跃期起点位于宫口扩张6cm以后。初产妇宫口分别扩张3cm、4cm、5cm、6cm时,累计进入活跃期的人数分别占24.4%、41.4%、65.8%、91.4%;经产妇宫口分别扩张3cm、4cm、5cm、6cm时,累计进入活跃期的人数分别占30.3%、47.4%、68.4%、89.5%。潜伏期时长的第95百分位数初产妇为16.25h,经产妇为10.78h;活跃期时长的第95百分位数初产妇为7.69h,经产妇为4.43h;第二产程时长的第95百分位数初产妇为3.25h,经产妇为1.86h。6.按新产程标准处理产程,活跃期停滞发生率明显低于按旧产程标准处理产程者(P<0.01);潜伏期延长两者间无明显差异(P>0.05)。按新产程标准处理产程异常能降低单纯因产程异常而行剖宫产的机率。[结论]1.经过系统临床管理的妊娠合并症者可以经阴道分娩,不作为剖宫产指征。2.经产妇再次分娩LDT越长产程时间相应变长。3.第二产程时限的延长,可增加会阴侧切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钳助产率及产后出血率,但不增加严重会阴裂伤及新生儿窒息的风险。4.活跃期起点存在个体差异,大部分位于宫口扩张3cm~6cm,宫口扩张6cm后大多数产妇均进入活跃期。5.应用新产程标准观察和控制产程可降低产程异常发生率及单纯以产程异常为指征的剖宫产率。

张翰儒[8](2016)在《新旧产程图临床应用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新产程时限标准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比较新旧产程标准管理下的初产妇的分娩方式及分娩结局的变化。方法:选择甘肃省妇幼保健院2014年6月1日至7月31日住院进行阴道试产的单胎活产、且按旧产程时限标准处理产程的763例初产妇作为旧产程组;选择2015年6月1日至7月31日住院进行阴道试产的单胎活产、且按新产程时限标准处理产程的659例初产妇作为新产程组,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产程特性以及围生期母儿结局。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结果:1.旧产程组763例,其中自然分娩686例,阴道助产15例;新产程组659例,其中自然分娩618例,阴道助产14例,两组孕妇一般资料(年龄、孕周、受教育年限、身高、孕前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瘢痕子宫阴道试产(VBAC)、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发生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妊娠并发症:脐带缠绕(1圈)、脐带缠绕(≥2圈)、羊水过多、羊水过少、胎膜早破等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产妇不管是剖宫产还是阴道分娩均无不良母亲结局发生。两组在会阴侧切、产后尿潴留、产后出血、会阴切口感染以及会阴水肿等发生率方面,两组妊娠结局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在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脐动脉血PH值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胎儿宫内窘迫、羊水污染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产程组在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转入NICU的发生率以及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症等方面与旧产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2天两组在盆底各个肌力分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比较两组中转剖宫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剖宫产主要指征对比方面,新产程组以潜伏期延长作为手术指征者明显低于旧产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产程组在缩宫素应用、人工破膜、使用安定等医疗干预方面明显低于旧产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新产程组潜伏期持续时间、第二产程持续时间长于旧产程组,二者具有统计学上显着性差异(P<0.05)。新产程组活跃期平均持续时间较旧产程组明显缩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通过应用新产程图管理产程,可明显降低孕足月、单胎、头位、自然分娩的初产妇中转剖宫产率,促进自然分娩。2.通过新产程组和旧产程组对比分析发现:利用新产程图管理产程,可减少产程中不必要的医疗干预,同时并不增加不良母儿结局。3.本研究发现利用新产程时限管理产程,既不增加母儿并发症,又对产妇产后近期盆底功能障碍影响不大,但这需要今后大样本量、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4.新产程图值得推广,且同样适用于有合并症的孕妇,但是要在医院软、硬件条件有保障的基础上实施。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9](2016)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国卫办妇幼发[2016]3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完善妇幼保健机构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妇幼保健机构加强自身建设与管理,我委印发了《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年版)》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年版)》。为准确解读评审标准,我委组织制定了《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

杨力[10](2016)在《新产程标准在足月妊娠分娩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新产程标准的适用性及优越性。在确保母儿安全的前提下,比较产妇在新旧产程标准监护管理模式下的分娩方式、产程干预、阴道分娩率、剖宫产率及母儿结局等指标上的差异。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4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共12个月)、观察并收集2015年8月1日至2016年1月31日(共6个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住院,且已足月妊娠、进行阴道试产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并收集临床资料。按新产程标准执行时间将孕产妇分为对照组(旧产程组)及观察组(新产程组),对照组1977例,观察组1116例。观察组有53例属前次剖宫产术后再妊娠的经产妇,即孕n产1,前次妊娠因产科剖宫产指征未进行阴道试产,此次妊娠有阴道试产意愿,无阴道试产禁忌症者,分别命名为疤痕组、非疤痕组;再将观察组按有无行分娩镇痛(特指硬膜外麻醉镇痛)分为镇痛组、非镇痛组。将对照组与观察组中进行分娩镇痛的孕产妇命名为旧镇痛组、新镇痛组。对照组运用Friedman产程标准(即旧产程标准)观察及处理产程;观察组则运用新产程标准观察及处理产程。比较两组产妇在分娩方式、产程干预及母儿结局等指标上的差异。数据资料的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正态性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观察组与对照组一般情况、产前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孕妇在文化程度、年龄、实际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孕妇在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子宫肌瘤、胎膜早破、羊水过多、羊水过少发生率方面的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新旧产程标准在分娩方式的比较观察组产妇阴道分娩率、阴道顺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阴道助产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疤痕组阴道分娩率稍低于非疤痕组,剖宫产率稍高于非疤痕组,但率的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子宫破裂发生。新镇痛组产妇阴道分娩率高于旧镇痛组,剖宫产率低于旧镇痛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在第二产程超2小时分娩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新镇痛组第二产程超2小时分娩率偏高。观察组中镇痛组产妇阴道分娩率、第二产程超2小时分娩率高于非镇痛组,剖宫产率低于非镇痛组,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第一产程中产科干预方式的比较观察组产妇在行人工破膜及静脉滴注催产素方面的干预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采用分娩镇痛和使用镇静剂方面的干预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分娩结局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在产后出血、产褥感染、产后尿潴留、重度会阴裂伤、会阴切口感染发生率方面的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会阴侧/直切、会阴轻度裂伤发生率方面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组与对照组围产儿结局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围产儿在胎儿窘迫、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胎粪吸入综合征、新生儿转新生儿科、巨大儿发生率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观察组与对照组中转剖宫产主要原因的比较观察组因产程时限异常中转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中转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因相对性头盆不称、胎儿窘迫、胎位不正中转剖宫产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因社会性因素中转剖宫产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按照新产程标准观察及处理产程,进行充分阴道试产,应注重镇静、分娩镇痛等支持治疗,减少非医疗指征的人工破膜、静滴催产素等的人工干预。(2)按照新产程标准观察及处理产程,促进阴道分娩,提高了阴道分娩率及顺产率、降低了剖宫产率,且不会明显增加母儿不良结局的发生,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阴道助产率。(3)只要有合理的适应症,新产程标准同样适用于前次剖宫产术后再妊娠的妇女,对降低剖宫产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应用产程图监护产程481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产程图监护产程481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旧产程标准对妊娠结局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研究组与对照组产妇在分娩方式的比较:
    2.2 两组孕妇产程时间以及产程异常情况:
    2.3 研究组与对照组母亲妊娠结局的比较。
    2.4对照组与研究组的剖宫产原因对比:
    2.5 对照组与研究组的产程时限比较。
    2.6 观察组与对照组围生儿结局的比较:
3 讨论

(2)新旧产程标准管理下母婴结局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一般资料
        2.2.2 产程管理
    2.3 研究内容
        2.3.1 临床观察指标
        2.3.2 观察指标的评定标准
        2.3.3 观察指标的定义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新/旧产程标准管理下分娩方式的对比
    3.3 新/旧产程标准管理下人工干预方式的对比
    3.4 新/旧产程标准管理下产程时限的对比
    3.5 新/旧产程标准管理下母婴结局的对比
    3.6 新/旧产程标准管理下中转剖宫产指征的对比
第4章 讨论
    4.1 新产程标准及处理对分娩方式的影响
    4.2 对降低剖宫产率的思考
    4.3 新产程标准及处理对人工干预方式的影响
    4.4 新产程标准及处理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瘢痕子宫成功阴道分娩结局及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调查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资料收集
        1.1.3 相关定义
        1.1.4 分娩镇痛
        1.1.5 质量控制
        1.1.6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分析
        1.2.2 研究对象的临床指标分析
        1.2.3 两组新生儿特征分析
        1.2.4 分娩镇痛对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的影响
    1.3 讨论
        1.3.1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现状
        1.3.2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分娩孕产妇基本特征分析
        1.3.3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分娩母体、新生儿特征分析
        1.3.4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应用分娩镇痛阴道分娩母婴特征分析
        1.3.5 对瘢痕子宫妇女建议干预措施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瘢痕子宫妊娠阴道分娩现状概述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全球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我国研究现状
    2.3 瘢痕子宫妊娠顺产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2.4 瘢痕子宫妊娠阴道试产的适应证、禁忌症
        2.4.1 适应证
        2.4.2 禁忌症
    2.5 VBAC在产程中的监测
        2.5.1 自然临产者
        2.5.2 TOLAC的引产
        2.5.3 分娩镇痛
    2.6 并发症及处理
        2.6.1 子宫破裂的征象
        2.6.2 处理
        2.6.3 应急预案
    2.7 未来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VBAC调查表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新产程时限标准与旧产程时限标准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实验组孕产妇和常规组的孕产妇分娩方式及产程中催产素使用比较
    2.2 实验组和常规组中孕产妇分娩并发症的比较
3 讨论

(5)早产初产妇与足月初产妇活跃期起点、产程时限及围产结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产程观察处理
    3.研究指标
        3.1 收集资料
        3.2 相关资料的评定标准
        3.3 相关资料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1.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1.1 早产初产妇的一般资料
        1.2 足月初产妇的一般资料
        1.3 早产初产妇与足月初产妇一般情况的比较
        1.4 早产初产妇各组一般情况的比较
        1.5 足月初产妇各组一般情况的比较
    2.早产初产妇与足月初产妇产程时限比较
        2.1 早产初产妇与足月初产妇产程时限对比分析
        2.2 早产初产妇各组产程时限分布情况
        2.3 足月初产妇各组产程时限分布情况
    3.早产初产妇产程时限情况
        3.1 早产初产妇不同孕周产程时限分布情况
        3.2 PPROM组与早产组产程时限分布情况
    4.早产初产妇与足月初产妇活跃期起点分布情况
        4.1 早产初产妇活跃期起点分布情况
        4.2 足月初产妇活跃期起点分布情况
        4.3 早产初产妇与足月初产妇活跃期起点分布情况对比
    5.早产初产妇与足月初产妇围产结局情况
        5.1 早产初产妇与足月初产妇围产结局比较
        5.2 早产初产妇各组围产结局比较
        5.3 足月初产妇各组围产结局比较
    6.相同活跃期起点早产与足月初产妇产程时限及围产结局对比
        6.1 活跃期起始点为2cm组
        6.2 活跃期起始点为3cm组
        6.3 活跃期起始点为4cm组
        6.4 活跃期起始点为5cm组
        6.5 活跃期起始点为6cm组
讨论
    1.活跃期起始点的界定
    2.活跃期时限的研究
    3.活跃期平均宫口扩张速度的研究
    4.早产初产妇与足月初产妇产程时限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产程图在产程管理中的作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单胎足月头位初产妇产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单胎足月头位初产妇的产程曲线
    3.2 自然临产与引产产程特征的比较
    3.3 南京地区产妇产程曲线与其他人群的比较
4 讨论
    4.1 自然临产平均产程曲线
    4.2 自然临产与引产产程特征
    4.3 新产程图的客观问题
    4.4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病例报告表
附录二 中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三 攻读学位期间文章发表情况及资金项目资助
附录四 攻读学位期间临床轮转科室和参加考试相关情况
致谢

(7)510例单胎头位足月阴道分娩产妇的产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本文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新旧产程图临床应用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产程总体概述
        1.1.1 正常产程的定义
        1.1.2 产程异常
    1.2 产程研究进展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观察指标
    2.3 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
    2.4 仪器及设备
    2.5 统计学方法
    2.6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及讨论
    3.1 结果及分析
        3.1.1 新产程组、旧产程组一般资料对比
        3.1.2 两组孕妇的分娩方式对比
        3.1.3 两组孕妇妊娠合并症比较
        3.1.4 两组孕妇妊娠并发症比较
        3.1.5 两组孕妇妊娠结局比较
        3.1.6 两组孕妇盆底肌力比较
        3.1.7 两组孕妇新生儿Apgar评分与脐动脉血PH比较
        3.1.8 两组围产儿结局比较
        3.1.9 两组孕妇剖宫产原因比较
        3.1.10 两组孕妇产程时限比较
        3.1.11 产时干预措施在两组中的对比
    3.2 讨论
        3.2.1 新旧产程时限变化对分娩方式的影响
        3.2.2 新旧产程时限变化对分娩结局的影响
        3.2.2.1 潜伏期时限变化对分娩结局的影响
        3.2.2.2 活跃期时限变化对分娩结局的影响
        3.2.2.3 第二产程时限变化对分娩结局的影响
        3.2.3 产程时限变化与产时干预措施
        3.2.3.1 人工破膜
        3.2.3.2 缩宫素的应用
        3.2.3.3 安定的应用
        3.2.4 剖宫产原因分析
        3.2.4.1 产程异常
        3.2.4.2 胎儿宫内窘迫
        3.2.4.3 社会因素
        3.2.5 本文局限性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产程图的变迁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新产程标准在足月妊娠分娩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资料和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应用产程图监护产程481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旧产程标准对妊娠结局的临床对比研究[J]. 刘芳华. 中国医药指南, 2020(13)
  • [2]新旧产程标准管理下母婴结局对比[D]. 宋雨薇.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7)
  • [3]瘢痕子宫成功阴道分娩结局及临床特征分析[D]. 白华.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4]新产程时限标准与旧产程时限标准的临床观察[J]. 吴荣华,邹卫. 江西医药, 2018(07)
  • [5]早产初产妇与足月初产妇活跃期起点、产程时限及围产结局分析[D]. 耿昊.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2)
  • [6]单胎足月头位初产妇产程的研究[D]. 张斐然.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1)
  • [7]510例单胎头位足月阴道分娩产妇的产程分析[D]. 李可. 昆明医科大学, 2017(02)
  • [8]新旧产程图临床应用对比研究[D]. 张翰儒. 兰州大学, 2016(06)
  • [9]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的通知[J].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报, 2016(08)
  • [10]新产程标准在足月妊娠分娩的临床观察[D]. 杨力. 暨南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产程图分娩监测481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