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车起动机换向器压装质量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闫昊[1](2018)在《汽车起动机转子总成机加生产线的方案设计及关键模块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起动机是汽车启动系统的关键零部件,伴随着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汽车起动机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也对其工作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转子总成作为汽车起动机内部的核心部件,其生产质量是决定起动机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传统的起动机转子总成机加生产线是人工干预下的生产模式,这种加工模式存在生产效率低,产品合格率不高,工作环境差以及劳动力工作强度大等缺点。本论文是受某汽车电器企业委托,针对现有起动机转子总成机加生产线生产效率不稳定,加工质量不高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智能化生产为目标,对转子总成机加生产线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出一条性能稳定、无人工参与的转子总成智能机加生产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以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深入企业内部,从机加工艺流程、机加工艺参数和机加工艺设备三个方面对起动机转子总成机加生产工艺的进行详细分析,并采用模块化方法对现有生产流程进行划分。通过分析计算出制约转子总成机加生产工艺的瓶颈之处,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设计任务,结合现有先进技术,对转子总成智能化机加生产线做总体规划,确定其架构组成和空间布局,完成对智能机加生产线总体方案的设计。其次,针对规划出的智能化机加生产线总体方案,对瓶颈工序及关键模块进行工序设备及结构的具体设计,使用Solidworks2014三维设计软件对其进行实体绘制。为验证其结构的合理性,利用ANSYS Workbench14.5对关键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薄弱环节做出优化改进。转子总成智能机加生产线的规划设计是个复杂的过程,论文中只针对其中关键工序模块进行设计分析,同时也为后续其它工序模块的规划、设计与分析工作提供了参考。
孙良伟[2](2016)在《医用手术动力装置高速微电机设计》文中提出医用手术动力装置是开展神经外科手术的必备医疗器械,功能主要包括钻、铣、磨等,综合性能良好的手术动力装置可以辅助医生高效、安全、快速、精准地完成神经外科手术。高速微电机作为医用手术动力装置的核心部件,必须具备高转速、低温升、可多次高温高压消毒等特点,对其设计制造提出了很高的技术要求。目前,国产手术动力装置大多采用进口的高速微电机,影响了国产手术动力装置的发展。本文对医用手术动力装置高速微电机进行了研究,采用磁路法和有限元相结合的设计方法,进行了高速微电机的电磁设计和结构设计,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微流路通道的辅助冷却系统。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采用等效磁路法进行了电机定、转子的电磁设计和结构设计,设计了一种用于手术动力装置高速微电机的辅助冷却系统,该系统由位于定子铁心的微流路冷却通道、外部冷却通道和外部冷却泵组成。利用ansoft rmxprt进行高速微电机的建模分析,得到高速微电机的设计表单和特性曲线。(2)利用有限元法分析了空载和负载条件下电机内部的磁场,得到电机的径向气隙磁密、磁链波形、反电动势、转矩、相电流、铁心损耗等性能曲线,分析了负载条件下电枢反应对电机内部磁场、磁链和反电动势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电机达到设计要求。(3)运用ansys workbench平台进行了高速微电机的温度场有限元分析,分析电机的温度场分布可知,电机内部温度最高仅为85℃,并且越靠近冷却通道温度越低,证明了辅助冷却系统的冷却效果。(4)绘制电机定子、转子和端盖的图纸并制作了一台电压24V转速50000rpm的样机,通过搭建的电机性能测试平台对性能进行了测试。利用反电动势法测试了样机的最大空载转速为54545rpm,与有限元分析结果之间误差为7%,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本文提供的有槽无位置传感器高速微电机的设计方案,基本达到手术动力装置动力源电机的设计要求,具有一定的工程意义;提出的基于微流路通道冷却系统的设计方法,通过仿真计算表明有助于解决高速微电机长期负载工作时的发热问题。后续还需结合手术动力装置对高速电机的控制系统做进一步的研究。
曹杨[3](2014)在《DEUTZ型发动机的起动机故障分析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起动机在发动机启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起动机由直流串励电动机、传动机构和控制装置三大部件构成。电流从蓄电池中被引入到直流电动机中并且使起动机的驱动齿轮产生旋转动作;驱动齿轮被传动机构向前推动逐渐与飞轮齿圈啮合,带动飞轮转动进而启动发动机,同时能够在发动机起动后自动脱开,可以避免整车运转时飞轮转速已经远远超过起动机启动时驱动齿轮转速而对起动机造成的损伤。尽管不同类型的汽车上使用的起动机形式不同,但其直流电动机部分基本相似,主要的区别就在于传动机构和控制装置各有差异。起动机故障是汽车使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质量问题。因为起动机质量问题而引起的客户抱怨,换机要求等情况时常可见,不仅会使制造企业付出很大的经济损失会影响其声誉。本文通过对前期零公里以及社会反馈中某起动机故障模式的分析,锁定了影响起动机故障率的主要三个质量问题点,其中包括继电器失效(表现为开关失灵)、电枢烧蚀和后盖碎裂。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这三类质量问题占问题反馈总数的76%,针对这些故障模式进行分析整改极具价值,通过鱼骨图分析及数据统计、试验等形式,分别对这三类问题制定了如更改电枢绝缘纸等级和铁芯结构;改进继电器防水设计;改变起动机轴头设计结构等改进方案及计划。试验结果以及社会故障率反馈表明,改进后的起动机零公里以及3MIS故障率有了明显的下降。
吴玉朝[4](2009)在《汽车零部件企业逆向物流跟踪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等全球性问题正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物流”等思想正逐步深入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企业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不得不寻求新的“利润源”。由此,逆向物流成为现代制造企业追寻利益的崭新空间,企业竞争的焦点。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而言,一方面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而另一方面却不得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所以,重视对逆向物流的研究和运用不仅使企业节约企业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客户服务满意程度、减少环境污染等,也可以成为各个企业之间树立自己品牌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标,从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结合正向物流跟踪思想,在对汽车零部件企业逆向物流流程分析和信息跟踪的基础上,实现与正向物流跟踪系统的集成,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全程物流跟踪系统,设计能够实时跟踪的逆向物流跟踪信息系统方案。然后分别从事前的逆向物流量的预测、事中逆向物流处理方式的选择和事后的质量分析和控制角度对逆向物流跟踪系统的决策支持功能进行了研究。最后,本文选取了本人曾经工作10多年的汽车制造零部件企业为研究对象,对企业的逆向物流现状进行分析,结合企业信息系统开发现状,按设计的逆向物流跟踪系统的方案,对方案构建和实施做了简要的描述,并对以上决策支持系统的三个方面进行应用研究。
李裕新,邹瑞发[5](2001)在《汽车起动机换向器压装质量的改进》文中指出介绍汽车起动机的关键零部件换向器压装质量的改进方法以及工艺流程。
彭志宏[6](2000)在《减速起动机的开发创新》文中研究说明介绍双轴减速起动机的主要特点、开发研制的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
王志煌[7](1994)在《五十铃J系列发动机用起动机的设计特点》文中研究说明五十铃J系列柴油发动机(4JA1和4JB1)所装用的起动机是日本电装(DE-NSO)公司的产品。这种四极四刷,短时额定工作制的减速式起动机额定值为12V,2.0kW。与传统产品相比,该机具有结构先进,设计合理,工艺考究的特点,无论是产品性能指标还是在小型轻量化方面都具备世界先进水平。本文根据该机测绘时所获得的第一手技术资料,从减速机构、电磁开关、换向器、激磁绕组的连接方式,电刷以及电磁回路等起动机重要部件或系统入手分析了这种起动机在结构设计及电磁设计方面的特点。
二、汽车起动机换向器压装质量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汽车起动机换向器压装质量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汽车起动机转子总成机加生产线的方案设计及关键模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转子总成机加生产线概况 |
1.1.1 转子总成机加生产线国内外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
1.1.2 转子总成的市场需求 |
1.2 研究背景及题目来源 |
1.2.1 研究背景 |
1.2.2 题目来源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2 转子总成机加生产线工艺分析 |
2.1 生产线相关概念 |
2.2 机加生产线工艺分析 |
2.3 生产线平衡率的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3 机加生产线总体方案设计 |
3.1 机加生产线的总体要求 |
3.2 机加生产线的单元重构 |
3.3 工业机器人的概述与选择 |
3.4 生产线规划布局的理论方法 |
3.5 机加生产线的布局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刻槽模块设计与分析 |
4.1 刻槽方式概述 |
4.1.1 刻槽机原理简介 |
4.1.2 刻槽机问题分析 |
4.1.3 刻槽机的改进要求 |
4.2 刻槽机的总体结构设计 |
4.3 关键结构的设计 |
4.3.1 下刻结构的设计 |
4.3.2 进给机构的设计 |
4.3.3 十字滑台的计算选择 |
4.3.4 驱动电机的选择 |
4.4 刻槽机模态分析 |
4.4.1 ANSYSWorkbench简介 |
4.4.2 模态分析简介 |
4.4.3 模态分析流程 |
4.4.4 模态分析前期处理 |
4.4.5 单边刻槽机模态结构分析 |
4.5 刻槽机谐响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输送带模块的设计与分析 |
5.1 输送带模块总体结构设计 |
5.2 输送带转子总成保持架机构设计 |
5.2.1 输送方式分析 |
5.2.2 转子总成保持架设计 |
5.3 输送带挡停机构的设计 |
5.4 输送带换向机构设计 |
5.4.1 常用换向架原理分析 |
5.4.2 换向架结构改进 |
5.4.3 关键结构设计计算 |
5.4.4 气缸的选用 |
5.5 换向架主架体的静力学分析 |
5.5.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5.2 网格划分 |
5.5.3 添加条件 |
5.5.4 模型求解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医用手术动力装置高速微电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现状及趋势 |
1.2.1 国外现状 |
1.2.2 国内现状 |
1.2.3 发展趋势 |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高速永磁直流无刷电机设计 |
2.1 手术动力装置高速微电机及运行原理 |
2.1.1 手术动力装置高速微电机 |
2.1.2 高速直流无刷电机结构及运行原理 |
2.2 高速永磁直流无刷电机设计 |
2.2.1 高速永磁直流无刷电机整体设计 |
2.2.2 主要尺寸的确定 |
2.2.3 定子设计 |
2.2.4 转子设计 |
2.2.5 辅助冷却系统设计 |
2.3 等效磁路法进行磁路计算 |
2.3.1 等效磁路法原理 |
2.3.2 永磁无刷电机的磁路计算 |
2.4 rmxprt建模分析 |
2.4.1 rmxprt建模及分析结果 |
2.4.2 参数化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有限元电磁场分析 |
3.1 有限元法原理 |
3.2 有限元分析建模 |
3.2.1 直流无刷电机结构模型 |
3.2.2 直流无刷电机控制电路模型 |
3.3 网格剖分及设置 |
3.4 空载和负载有限元分析 |
3.4.1 空载有限元分析 |
3.4.2 负载有限元分析 |
3.4.3 其他参数求解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ansys进行电机温度场分析 |
4.1 高速永磁电机损耗计算 |
4.1.1 定子铁耗计算 |
4.1.2 铜耗计算 |
4.1.3 机械损耗的计算 |
4.2 边界条件 |
4.2.1 常见边界条件 |
4.2.2 散热系数的确定 |
4.3 高速永磁电机温升计算 |
4.3.1 有限元分析模型及网格划分 |
4.3.2 温升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5 样机加工及性能测试 |
5.1 电机结构型式及加工 |
5.1.1 电机总体结构型式 |
5.1.2 零部件设计加工 |
5.1.3 样机制作 |
5.2 高速永磁电机性能测试 |
5.2.1 电机控制平台搭建 |
5.2.2 性能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 |
6.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
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成果 |
(3)DEUTZ型发动机的起动机故障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起动机的原理、发展以及课题研究的意义 |
1.1.1 起动机的原理 |
1.1.2 减速起动机的发展背景 |
1.1.3 减速起动机的组成部分、要求及工作原理 |
1.1.4 减速起动机相比传统起动机的优点及不足 |
1.1.5 我公司DEUTZ型柴油机使用起动机特点 |
1.2 起动机发展方向 |
1.2.1 起动机重量的减轻 |
1.2.2 起动机-发电机一体化(ISG)的构思 |
1.2.3 ISAD-ISG技术的应用潜力 |
1.3 国内目前常用起动机故障判定方法 |
1.4 关于起动机使用及维护中的常见误区 |
1.5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目标 |
2 起动机故障模式的识别 |
2.1 故障信息数据的收集 |
2.2 故障模式的识别方法 |
2.3 主要故障的识别 |
3 起动机的质量问题分析与改进策略 |
3.1 电枢烧蚀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
3.1.1 电枢工作原理以及在起动机中的作用 |
3.1.2 故障件的统计分析 |
3.1.3 改进策略 |
3.1.4 人为操作原因对电枢烧蚀的影响 |
3.1.5 DEUTZ系列柴油机柴油油路排气方法的改进 |
3.1.6 改进措施的验证 |
3.2 继电器失效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
3.2.1 继电器工作原理以及在起动机中的作用 |
3.2.2 故障件分析 |
3.2.3 改进策略 |
3.2.4 改进措施验证 |
3.3 后盖破裂和轴头挡圈脱落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
3.3.1 故障件分析 |
3.3.2 改进策略 |
3.3.3 改进措施验证 |
4 技术改进的用户应用与验证 |
4.1 改进后起动机3MIS质量效果评价 |
4.2 改进后起动机零公里质量效果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汽车零部件企业逆向物流跟踪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逆向物流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析 |
1.2.2 汽车(零部件)企业逆向物流 |
1.2.3 物流跟踪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析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5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逆向物流及相关理论概述 |
2.1.1 逆向物流概述 |
2.1.2 逆向物流和正向物流的联系和区别 |
2.2 全程物流跟踪系统理论概述 |
2.2.1 全程物流跟踪系统的概念 |
2.2.2 全程物流跟踪系统的目的和意义 |
2.2.3 全程物流跟踪技术应用 |
2.3 小结 |
第三章 汽车零部件企业逆向物流跟踪系统分析与方案设计 |
3.1 汽车零部件企业逆向物流概述 |
3.1.1 汽车零部件企业现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3.1.2 汽车零部件企业实行逆向物流的紧迫性 |
3.1.3 汽车零部件逆向物流的概念 |
3.1.4 汽车零部件企业逆向物流运作框架 |
3.2 汽车零部件企业逆向物流流程分析及信息跟踪 |
3.2.1 汽车零部件逆向物流流程分析方法 |
3.2.2 汽车零部件企业退货流程分析与信息跟踪 |
3.2.3 汽车零部件企业回收流程分析与信息跟踪 |
3.3 汽车零部件企业逆向物流跟踪系统方案设计 |
3.3.1 正向物流跟踪系统的简要回顾 |
3.3.2 汽车零部件企业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的整合 |
3.3.3 汽车零部件企业逆向物流跟踪系统的方案设计 |
3.4 小结 |
第四章 汽车零部件企业逆向物流跟踪系统决策支持功能研究 |
4.1 汽车零部件企业逆向回流量预测 |
4.1.1 逆向回流量预测的必要性 |
4.1.2 基于灰色-马尔科夫模型的逆向回流量预测 |
4.2 汽车零部件企业逆向物流处理方式决策 |
4.2.1 逆向物流成本收益组成分析 |
4.2.2 基于成本和收益分析的逆向物流处理方式选择 |
4.3 汽车零部件企业逆向物流质量分析与控制 |
4.3.1 逆向物流质量分析与控制的意义 |
4.3.2 基于六西格玛管理的逆向物流质量分析与控制 |
4.4 小结 |
第五章 逆向物流跟踪系统在某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应用 |
5.1 某汽车零部件逆向物流现状 |
5.2 某汽车零部件企业逆向物流跟踪系统建设 |
5.3 基于逆向物流跟踪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应用 |
5.3.1 基于灰色-马尔柯夫模型的逆向回流量预测模型的运用 |
5.3.2 基于成本-收益分析逆向物流理方式决策的运用 |
5.3.3 基于六西格玛管理的逆向物流质量分析与控制的应用 |
5.4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汽车起动机换向器压装质量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汽车起动机转子总成机加生产线的方案设计及关键模块的研究[D]. 闫昊. 西华大学, 2018(01)
- [2]医用手术动力装置高速微电机设计[D]. 孙良伟. 重庆大学, 2016(03)
- [3]DEUTZ型发动机的起动机故障分析与对策[D]. 曹杨.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 [4]汽车零部件企业逆向物流跟踪系统研究[D]. 吴玉朝.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9(S1)
- [5]汽车起动机换向器压装质量的改进[J]. 李裕新,邹瑞发. 机电工程技术, 2001(06)
- [6]减速起动机的开发创新[J]. 彭志宏. 机械开发, 2000(03)
- [7]五十铃J系列发动机用起动机的设计特点[J]. 王志煌. 汽车与配件, 199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