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22例的治疗

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22例的治疗

一、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22例的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党政,范瑞芳,秦建伟,于晓辉,闫向勇,付振东,肖毅[1](2021)在《肝细胞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肝细胞癌自发性破裂出血诊治措施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06-01~2016-06-01诊治的41例肝细胞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手术治疗(一期手术+介入后手术)26例,单纯接受介入治疗(肝动脉栓塞术与肝动脉化疗栓塞术)15例。对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生存时间进行评价。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是否合并肝硬化、肝功能分级、肿瘤数目、肿瘤大小、生活质量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生存时间手术组为18个月,单纯介入组为10个月,手术组患者生存率高于单纯介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切除及介入治疗均是有效治疗肝细胞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方式,在仔细评估患者病情的基础上实施手术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应根据患者个体化情况合理选择诊疗方案。

赵惠临[2](2021)在《总胆红素与白蛋白比值对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文中研究指明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是原发性肝癌较为少见但极为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其发病急且致死率高[1]。传统的观点认为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是肝癌晚期的表现,并且将所有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都划分为肝细胞癌TMN分其中的T4,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部分患者经过及时积极的手术治疗后可以获得长期生存,因此传统观点中将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划分为T4期不利于指导治疗及反映肿瘤的预后。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是用于诊断肝脏及胆道是否发生异常的主要指标,

孙若楠[3](2021)在《钛夹联合内镜下组织胶注射在胃静脉曲张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食管胃静脉曲张是肝硬化常见并发症,其中胃静脉曲张出血(GVB)的发生率低于食管静脉曲张出血(EVB),占所有静脉曲张出血的10%-30%,然而,胃静脉曲张出血更凶险,死亡率更高。60%-85%的胃静脉曲张患者伴有胃肾分流(GRS),使传统的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有异位栓塞的风险。由于胃静脉曲张复杂的解剖学和血流动力学特点,其治疗方法也更为复杂.内镜下钛夹夹闭联合组织胶注射是近年临床报道较多的新的胃静脉曲张的内镜治疗改良技术,先胃镜下对胃曲张静脉的分支进行钛夹夹闭以减缓或阻断曲张静脉内血流,再行曲张静脉内组织胶注射。这种技术通过钛夹减缓或中断胃静脉曲张(GV)的血流以利于组织胶在曲张静脉内滞留,有可能降低合并大GRS的GV的单纯内镜组织胶注射异位栓塞的发生风险。这种改良的内镜下组织胶栓塞术是否真的较传统的内镜下组织胶治疗具有临床优势,由于缺乏对比研究,目前尚难以定论。为探讨钛夹辅助在胃静脉曲张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本研究通过回顾性观察内镜下钛夹联合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与传统内镜下胃组织胶注射对于合并胃肾分流的孤立性胃静脉曲张治疗结果,对比两种治疗方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方法收集山东省立医院东院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和北京地坛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内镜下治疗肝硬化患者,经纳入和排除标准及剔除失访患者,共纳入合并胃肾分流道的胃静脉曲张(GOV2型或IGV1型)患者228例。将患者分为两组:钛夹联合组(钛夹联合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组织胶组(单纯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其中钛夹联合组74例,组织胶组154例。主要基线资料收集:(1)基本资料:患者年龄、性别、肝硬化病因、内镜检查证实存在孤立胃静脉曲张、胃静脉曲张活动性出血或既往胃静脉曲张出血等;(2)实验室指标: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肌酐(Scr)、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根据实验室指标进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评分及计算MELD评分;(3)影像学检查:胃肾分流道直径及腹水情况等;(4)胃镜检查:明确患者静脉曲张类型及是否合并食管静脉曲张;(5)术后随访:术后主要是门诊复诊或电话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术后是否出现异位栓塞、再出血、生存及其它术后并发症。主要观察指标是异位栓塞、再出血和死亡。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描述,不服从正态分布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两组比较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百分比)描述,等级变量用Wilcoxon秩和检验,非等级变量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两组患者的再出血及生存曲线,进一步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着性水平P<0.05。研究结果1.临床基线资料:收集228例经内镜治疗的孤立性胃静脉曲张(GOV2或IGV1)肝硬化患者(钛夹联合组74例,组织胶组154例)基线资料,两组之间的基线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肝硬化病因、本次治疗目的、腹水程度、肝性脑病程度、是否合并肝癌、各种实验室指标、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但两组间胃肾分流道直径、腹水有统计学差异,提示存在选择偏移.两组之间基线资料大部分具有可比性.钛夹联合组随访时间为10.42±8.68个月,组织胶组随访时间为16.41 ± 15.06个月。2.异位栓塞及其它术后并发症:两组之间术后异位栓塞发生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1.000)。GRS>1cm时和GRS≤1cm时两组异位栓塞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其中钛夹联合组出现1例肺栓塞,组织胶组出现1例肺栓塞和1例脑栓塞,均存在相关症状体征变化,但均未导致死亡.其它并发症包括术后发热、出血(术后72小时内),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之间术后发热的发生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130);两组之间术后出血(72小时内)发生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553)。3.组织胶用量及治疗次数:比较本次治疗应用组织胶的剂量及术后接受内镜治疗次数(包括本次治疗)。结果显示两组之间术后接受内镜治疗次数(包括本次治疗)无统计学差异,术中应用组织胶剂量有统计学差异(P=0.041),组织胶组组织胶用量相较于钛夹联合组更大。GRS>1cm和GRS≤1cm时,两组组织胶用量及内镜治疗次数无统计学差异。4.再出血:随访结果显示共91例患者发生再出血,其中钛夹联合组23例,组织胶组68例。钛夹联合组患者的再出血率为31.9%,而组织胶组患者的再出血率为45.9%,两组患者再出血的Kaplan-Meier曲线显示两组的再出血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log-rank 检验,P=0.630),多因素分析显示INR(HR=9.275,95%CI(1.948,44.163),P=0.005)、肝癌(HR=2.725,95%CI(1.387,5.354),P=0.004)、肝性脑病 3-4 级(HR=62.273,95%CI(3.860,1004.718),P=0.004)是影响患者再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分别对两组单独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肌酐(HR=1.019,95%CI(1.001,1.037),P=0.033)是钛夹联合组患者再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肝性脑病 3-4 级(HR=77.300,95%CI(5.317,1123.840),P=0.001)及 INR(HR=8.161,95%CI(1.731,38.484),P=0.008)是组织胶组患者再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胃肾分流道直径分为大胃肾分流道组(GRS>1cm)和小胃肾分流道组(GRS≤1cm),GRS>1cm时,钛夹联合组和组织胶组的患者中共32例患者发生再出血,其中钛夹联合组14例,组织胶组18例,钛夹联合组患者的再出血率为32.6%,而组织胶组患者的再出血率为36.7%,两组患者再出血的Kaplan-Meier曲线显示两组的再出血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log-rank检验,P=0.601),GRS≤1cm时,钛夹联合组和组织胶组的患者中共58例患者发生再出血,其中钛夹联合组9例,组织胶组49例,钛夹联合组患者的再出血率为31%,而组织胶组患者的再出血率为47.1%,两组患者再出血的Kaplan-Meier曲线显示两组的再出血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log-rank检验,P=0.447)。综上,钛夹联合组和组织胶组再出血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肝癌、肝性脑病3-4级、INR是患者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肌酐为钛夹联合组患者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肝性脑病3-4级及INR为组织胶组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5.生存:随访期间,共24例患者死亡,其中钛夹联合组6例,组织胶组18例。钛夹联合组生存率为91.9%,组织胶组生存率为88.3%,两组患者生存的Kaplan-Meier曲线显示钛夹联合组和组织胶组的生存无明显统计学差异(log-rank检验,P=0.378)。其中,钛夹联合组患者中3例死于肝癌,2例死于消化道大出血,1例死因不详;组织胶组死亡患者中8例死于肝功能衰竭,3例死于肝癌,3例死于消化道大出血,1例死于肝性脑病,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2例死因不详。结果表明肝癌(HR=4.856,95%CI(1.402,16.817),P=0.013)和 MELD 评分(HR=1.280,95%CI(1.012,1.618),P=0.040)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分别对两组单独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肝癌(HR=13.933,95%(CI(2.141,90.661),P=0.006)是钛夹联合组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Child-Pugh评分(HR=2.287,95%CI(0.887,5.897),P<0.001)是组织胶组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GRS>1cm时,钛夹联合组和组织胶组患者中共7例患者死亡,其中钛夹联合组5例,组织胶组2例。钛夹联合组生存率为88.6%,组织胶组生存率为95.9%,两组患者生存的Kaplan-Meier曲线显示两组患者生存无明显统计学差异(log-rank检验,P=0.091)。其中,钛夹联合组患者中3例死于肝癌,1例死于消化道大出血,1例死因不详;组织胶组死亡患者中2例死于肝功能衰竭;GRS≤1cm时,钛夹联合组和组织胶组的患者中共15例患者死亡,其中钛夹联合组1例,组织胶组14例。钛夹联合组生存率为96.7%,组织胶组生存率为86.4%,两组患者生存的Kaplan-Meier曲线显示两组患者生存无明显统计学差异(log-rank检验,P=0.554).其中,钛夹联合组患者中1例死于消化道大出血;组织胶组死亡患者中,5例死于肝功能衰竭,3例死于消化道大出血,2例死于肝癌,1例死于肝性脑病,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死因不详。综上,钛夹联合组和组织胶组再生存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肝癌是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癌是钛夹联合组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Child-Pugh评分是组织胶组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这项回顾性研究发现,钛夹联合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合并胃肾分流道的胃静脉曲张技术上可行,临床有效且安全,并没有证实钛夹联合组织胶治疗合并胃肾分流道的孤立性胃静脉曲张能减少异位栓塞发生率,但也没有增加手术出血的发生风险。钛夹联合内镜下组织胶治疗能减少术中组织胶用量,或可降低异位栓塞发生风险。考虑到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且样本量较小,需要未来前瞻性研究和多中心研究进一步证实。

任金正[4](2021)在《肝硬化脾肾或胃肾分流患者临床特点及合并胃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和目的门静脉高压是肝硬化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由于肝脏门静脉系统缺少静脉瓣且肝脏门静脉系统与腔静脉之间存在交通支,为缓解门静脉的压力,肝脏门静脉系统血管常通过吻合支建立侧支循环,除了常见的食管胃底静脉和腹壁静脉曲张外,还可形成脾肾分流、胃肾分流。然目前对脾肾或胃肾分流的特点却知之甚少。了解肝硬化脾肾或胃肾分流患者的临床特点有助于我们提高对此特殊分流类型的认识,并可使我们对这部分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决策思路,从而为此类患者提供更加规范的个体化治疗。对于合并脾肾或胃肾分流的胃静脉曲张的治疗,目前国内外指南均未涉及,现有的治疗方案仍争议较大临床应用有限。由于脾肾或胃肾分流的存在,常规给予组织胶注射治疗发生异位栓塞的风险较高,对于此类患者胃静脉曲张的治疗,我们采用了“高渗糖+组织胶+生理盐水”三明治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本论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回顾了 2015.02-2021.02期间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就诊的资料完善的46例肝硬化合并脾肾或胃肾分流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了肝硬化合并脾肾或胃肾分流患者的临床特点;第二部分,我们回顾了 2015.02-2021.02期间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齐鲁医药学院附属淄博第一医院以及济宁医学院附属金乡医院行胃镜下高渗糖改良“三明治法”组织胶注射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的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初步分析了采用“高渗糖+组织胶+生理盐水”三明治法对合并脾肾或胃肾分流的胃底静脉曲张的治疗效果。肝硬化合并脾肾或胃肾分流患者的临床特点对象与方法本研究查阅了 2015.02-2021.02月期间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就诊的2213例肝硬化患者病历资料,共发现存在脾肾或胃肾分流的患者46例,并从病历系统随机抽取于2015.02-2021.2月期间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就诊的49例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该患者是否合并脾肾或胃肾分流,将患者分为合并自发性门体分流组及对照组(未合并分流组)。通过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化验指标及胃镜检查等资料,对比两组患者在病因、主要症状、肝性脑病、门脉高压性胃病、肝功能储备等临床特征之间的差别,从而描述其临床特点。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观察研究方法。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于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中位数及四分位间距表示,组间差异采用秩和检验。所有数据均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根据两组患者的病因分析,合并自发性门体分流组中酒精性肝炎0例(0.0%),对照组中酒精性肝炎5例(10.2%),p值为0.0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酒精性肝炎为病因的患者均未合并自发性分流。2.本研究中表现为呕血、发热、恶心呕吐的患者中,其中合并自发性门体分流组分别占10例(21.7%)、6例(13.0%)、14例(30.4%),对照组分别占25例(51.0%)、0例、25例(51.0%),两组患者间呕血、发热、恶心呕吐症状构成差异,p值分别为为0.003、0.003、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本研究中发生肝性脑病、脾大、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患者中,其中合并自发性门体分流组中分别占5例(10.9%)、36(78.3%)、5例(10.9%);对照组分别占 0 例、23 例(46.9%)、22 例(44.9%),p值分别为 0.018、0.005、0.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合并自发性门体分流的肝硬化患者中,Child-PughB或C级所占比例较大,两组患者之间的Child-Pugh评分总得分及A、B、C分级比例具有差异,p值分别为0.008、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酒精性肝炎可能与肝硬化的自发性门体分流相关,合并脾肾或胃肾分流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感染。2.脾肾或胃肾分流的存在,可降低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生率,减少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但更容易出现脾大和肝性脑病,肝功能分级更倾向于Child-PughB级和C级。合并脾肾或胃肾分流的胃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效果分析对象与方法收集2015.02-2021.02期间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齐鲁医药学院附属淄博第一医院以及济宁医学院附属金乡医院行胃镜下高渗糖改良“三明治法”组织胶治疗的13例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胃镜检查及随访结果,初步分析“高渗糖+组织胶+生理盐水”三明治法治疗合并脾肾或胃肾分流的胃静脉曲张的治疗效果。记录胃静脉曲张类型、组织胶用量、平均注射点数及有无术后新发咳嗽、腹痛、胸痛、胸闷、气短及脑梗塞相关症状及体征。随访胃镜和门静脉CTA,观察并记录治疗效果。所有数据均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3例患者,胃肾分流患者11例(85%),脾肾分流患者2例(15%),在胃静脉曲张的Sarin分型中,其中IGV1型9例,IGV2型2例,GOV1型1例,GOV2型4例,其中有3例患者,同时合并上述两种类型的胃静脉曲张。2.术后情况:13例患者中,2例(15%)患者术后出现腹痛,为剑突下疼痛,疼痛评分分别为2分、3分,1例(8%)患者未给予治疗经短暂临床观察后自行缓解,另1例(8%)给予胃黏膜保护剂后15分钟症状缓解。另有4例(30%)患者术后出现恶心呕吐,其中2例(15%)患者未给予治疗经临床观察后自行缓解,另2例(15%)患者给予止吐治疗后症状好转。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新发咳嗽、胸痛、胸闷、气短及脑梗塞等异位栓塞的临床表现及体征。术后复查门静脉CTA亦未见异位栓塞的影像表现,可见组织胶阻断了胃曲张静脉血流且组织胶局限在曲张静脉内。3.随访情况:13例患者中,仅有1例(8%)患者术后第6天出现黑便,量少,约50ml,无呕血、腹痛、胸痛,未就诊。所有患者术后及随访均未出现新发咳嗽、胸痛、胸闷、气短及脑梗塞相关症状及体征。13例患者中,11例(85%)患者复查胃镜可见曲张静脉已消失或基本消失,其中1例(8%)复查胃镜见曲张静脉已基本消失,但胃底可见一条新的曲张静脉存在,复给予一次高渗糖改良三明治法治疗,2例(15%)患者未行胃镜复查。结论高渗糖改良“三明治法”组织胶治疗合并胃肾或脾肾分流的胃静脉曲张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值得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进一步研究及验证,此种方法简单易操作医疗成本低,可能为广大基层医院提供了选择。

赵亮[5](2021)在《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一期切除与TACE后二期切除的疗效评估》文中认为【目的】对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急诊一期切除与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后二期切除的疗效进行评估,探究其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20年12月因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在武汉市中心医院治疗的6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急诊肝癌切除组和TACE后行二期切除组,其中急诊肝癌切除组36例,介入治疗TACE后行二期切除组24例。比较两组的一般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止血效果、再次破裂出血情况、肿瘤复发率、术后生存率、住院30d死亡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绘制两组病人的生存曲线。【结果】所有病人均止血成功,两组病人术后并发腹腔出血、急性肝衰竭、胸腔积液、腹水、胆漏、腹腔感染等情况概率均较低,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住院30d死亡率及5年内肿瘤复发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病人的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病人的4年和5年生存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原发性肝癌急诊一期切除组住院费用明显少于TACE后联合二期切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住院时间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急诊肝癌一期切除与TACE后联合二期切除相比,可以明显节省病人的住院费用,且能改善病人的远期生存情况。急诊肝癌一期切除与TACE后联合二期切除的止血效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5年内肿瘤复发情况及住院死亡率相当。

张炎[6](2021)在《肝癌自发性破裂的相关基因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研究背景与目的目前主要观点认为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生发展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双重作用的结局。其发展过程也是一种多因素协同作用和多步骤的过程,在众多环境因素中如,HBV(Hepatitis B virus)感染、HCV(Hepatitis C virus)感染、含有黄曲霉素B1食物污染、水污染和酗酒等都是明显提高HCC发病率的重要因素。从遗传因素方面来说,肝癌是一种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疾病。一些病因如HBV/HCV感染、黄曲霉素B1食物污染和酒精等损害了正常肝细胞基因组,使其形成一种不可逆的损伤,从而引起抑癌基因失活或者原癌基因的活化,导致正常肝脏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的规律发生异常改变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Ruptured HCC,RHCC)是肝脏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引起的另一种最严重且致命的症状之一。若不能对该并发症进行正确及时地治疗,患者在发生破裂出血的一个月内病死率可高达25%以上。仅控制肝脏肿瘤的破裂出血并不是对肝癌患者治疗的最终目的,临床上的最终治疗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延长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发展,对肿瘤系统生物学的研究也渐渐地发展起来。在肿瘤系统生物学理论的指导下将基因表达与翻译,结构与功能蛋白质的表达和相互作用,后期各种产物的代谢途径等有关信息进行充分整合,为肿瘤疾病提供了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生命组学数据,进一步理解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本研究中,从RHCC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肿瘤的病理学特征到肝癌破裂患者的遗传易感性和基因表达谱的多层次研究,以提高对RHCC的全面认识,为未来对于RHCC的早期预防、RHCC高危人群的筛查诊断和RHCC治疗方案的设计以及发生肝癌破裂出血的患者预后生存改善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2材料与方法2.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来源于2002年至2020年期间就诊于我院诊断为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1543例患者,其中出现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患者186例,定义为破裂组(RHCC)。未出现原发性肝癌破裂的患者1357例,定义为非破裂组(Non-ruptured HCC,NHCC)。2.2研究方法2.2.1临床资料研究临床病例资料中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病理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肝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小板(Platelets,PLT)、肌酐(Creatinine,Cre)、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白蛋白(Albumin,AL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d ratio,INR)、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 Ag)、丙肝抗体(Hepatitis C virus antibody,HCVAb)、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肿瘤最大直径、肿瘤单发和多发等。再通过临床病例资料中的病案首页所记录的联系方式联系患者及其亲属以获取随访信息。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影响肝癌自发性破裂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Cox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2.2.2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主要步骤如下:采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肝脏肿瘤组织DNA,质检合格后,建立DNA文库,进行文库质检后采用二代测序平台进行上机测序。采用标准化流程比对分析数据,最终筛选出与肝癌自发性破裂相关的高频突变基因和突变类型。2.2.3转录组学测序转录组(Transcriptome)测序主要步骤如下:采用RNA提取试剂盒提取肝脏肿瘤组织以及癌旁正常肝脏组织的RNA,并进行质检后,用分光光度计(OD260/280≥1.9)检测RNA浓度和纯度。将m RNA片段化处理后反转录成双链c DNA后扩增构建测序文库。对构建好的文库进行PCR扩增,产生DNA簇,将DNA扩增子线性化成为单链,完成DNA成簇(Cluster)扩增,经过高通量测序得到fastq数据后进行转录组数据分析。2.2.4统计学方法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 23.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Wilcoxon秩和检验。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以确定导致肝癌自发性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了比较两组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病生存期(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的差异,采用Log-rank方法,并通过Graph Pad Prism 8.2.1软件绘制Kaplan-Meier曲线,生存分析使用Cox回归模型。双侧检验显着性水平为P值小于0.05被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结果3.1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3.1.1临床指标的单因素分析RHCC患者中,其血浆ALB及HGB值均明显低于NHCC患者,而WBC、PLT、TBIL、AST、ALT、PT及INR值均明显高于NHCC患者。3.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的因素主要有性别、高血压、肿瘤最大直径、WBC、ALB。3.1.3生存分析和多因素Cox分析RHCC组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1年、2年、3年OS分别为75.7%、54.2%、35.6%。NHCC组患者1年、2年、3年OS分别为:85.3%、76.5%、67.6%。两组患者O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HCC组患者经过手术治疗1年、2年、3年RFS分别为:70.7%、47.6%、23.8%。NHCC组患者1年、2年、3年RFS分别为:74.5%、57.1%、42.7%。两组患者RF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破裂、PLT、ALB、AST的P值均小于0.05,不同因素的肝癌病例之间生存风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2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结果通过对123例RHCC组样本和1052例NHCC组对照样本的(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分型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确认了1个与肝癌自发性破裂显着性关联的易感位点/基因(17q25.3/TBC1D16)。TBC1D16主要体现在可能参与膜蛋白的转运和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IC)吞噬入巨噬细胞胞浆中进行降解的过程中,导致巨噬细胞与IC结合效率进一步受损。引起IC在小血管壁的沉积,机体通过局部炎症反应而使血管受损使肿瘤发生自发性破裂出血。通过应用大样本量的MHC深度测序数据库作为Reference Pannel对GWAS数据进行Imputation分析,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遗传变异可能与肝癌自发性破裂有关。3.3转录组学测序结果通过对15例肝癌自发性破裂和18例非破裂肝癌对照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发现差异基因富集于肿瘤代谢与免疫调控等生物学过程或通路,且基因组学中易感基因TBC1D16表达谱的上调可能与巨噬细胞功能受损有关。4结论(1)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结果发现,RHCC组患者的ALB、HGB水平明显低于NHCC组。RHCC组患者的WBC、PLT、TBIL、AST、ALT、PT、INR水平明显高于NHCC组。(2)影响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的因素主要有性别、高血压、肿瘤最大直径、WBC、ALB。(3)破裂、PLT、ALB、AST是影响肝癌患者生存风险的重要因素。(4)TBC1D16(17q25.3)系肝癌破裂易感基因,该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巨噬细胞与IC结合效率进一步受损,与肝脏肿瘤自发性破裂的发生有关。(5)发现HLA遗传变异可能与肝癌自发性破裂有关。(6)转录组测序结果提示易感基因TBC1D16表达谱上调。其可能与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受损有关。

蒋锦敦[7](2019)在《早期与延期手术对可切除性肝癌破裂出血患者术后预后生存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分析早期手术与延期手术对可切除性肝癌破裂出血患者术后预后生存、术后复发及腹腔转移的影响,以期在临床上为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患者的手术时机选择上提供一定参考。方法:总结2012年1月-2017年12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52例HCC自发性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发病至手术的间隔时间,将发病1周内(≤7天)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纳入早期手术组,将发病1周后(>7天)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纳入延期手术组,回顾性分析患者一般资料、围手术期及术后随访情况,比较影响两组患者术后预后生存、术后复发及腹腔转移的各因素差异。结果:早期手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继续出血量、住院总时间及术后并发症与延期手术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复发及腹腔转移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早期手术组患者的无瘤生存时间、总体生存时间明显高于延期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机(HR=0.393,P=0.018)、HBV-DNA高载量表达(HR=2.376,P=0.038)、肿瘤最大直径(HR=1.014,P=0.001)是影响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患者术后预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患者,早期手术治疗患者的生存预后优于延期手术治疗的患者;手术时机、HBV-DNA高载量表达和肿瘤最大直径是影响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患者术后预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殷涛,刘明明,金若天[8](2018)在《肝癌切除术时机的选择对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患者术后复发复发、腹腔转移及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肝癌切除术时机的选择对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患者术后复发、腹腔转移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肝癌切除手术时机的选择不同将患者分为急诊手术组(n=28)和二期手术组(n=40)。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肝癌复发或腹腔转移情况及预后情况;并对可能影响患者术后复发或腹腔转移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急诊手术组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均明显高于二期手术组,而总住院时间明显短于二期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急诊手术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明显高于二期手术组(78.5%vs 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腹腔转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FP水平(RR=2.05)、肿瘤直径(RR=2.46)是影响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患者术后复发或腹腔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行急诊手术治疗患者的短期预后优于行二期手术治疗的患者,二期肝切除手术治疗不会增加患者的术后复发率及腹腔转移率。AFP水平和肿瘤直径是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患者术后复发或腹腔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谢科,王征宇,王永利,彭志清,刘强,陈亮,沈婷[9](2016)在《急诊超选择肝动脉栓塞治疗自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急诊超选择动脉栓塞(TAE)治疗自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5年10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上海奉贤区中心医院介入科24例自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巨块型肝癌18例,结节型5例,小肝癌1例。所有患者均行急诊肝动脉超选择性插管,采用弹簧圈、明胶海绵及碘化油等栓塞出血动脉,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24例患者均得以有效止血。2例患者分别在栓塞术后第1、7天内成功被施行肝肿瘤切除术;15例患者经栓塞术后,根据病情多次行介入治疗,其中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12例,CT引导下射频消融(CT-RFA)3例,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和坏死;7例未再进行介入及外科治疗。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13.7个月。结论急诊动脉栓塞是治疗自发性肝癌破裂出血安全有效的手段。在TAE止血后择期对肿瘤行IACE联合CT-RFA等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李刚[10](2012)在《22例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超声诊断》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彩超在诊断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2例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患者,结合术前常规超声诊断,诊断结果与术后或穿刺病理对照。结果彩超诊断22例病人中,除漏诊1例外,其余21例均经手术或穿刺证实为肝癌自发性破裂。结论彩超诊断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具有无损伤、无痛苦,诊断准确快捷等的优点。

二、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22例的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22例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肝细胞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案:
    1.3 随访: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2.2 两组止血效果比较:
    2.3 两组生存时间比较:
3 讨论

(2)总胆红素与白蛋白比值对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指标:
    1.3 随访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随访情况及术前Tbil/Alb比值:
    2.2 Tbil/Alb比值对预后预测价值的ROC曲线分析:
    2.3 Tbil/Alb比值与3年总生存率间的关系:
    2.4 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COX回归分析:
3 讨论

(3)钛夹联合内镜下组织胶注射在胃静脉曲张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肝硬化脾肾或胃肾分流患者临床特点及合并胃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方法和结果
    第一章 肝硬化合并脾肾或胃肾分流患者的临床特点
        1.研究对象
        2.纳排标准
        3.观察指标
        4.诊断标准
        5.统计分析
        6.结果
        7.讨论
    第二章 合并脾肾或胃肾分流的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内镜下治疗效果分析
        1.研究对象及病历资料
        2.纳排标准
        3.内镜下治疗
        4.后续治疗及随访
        5.统计分析
        6.结果
        7.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一期切除与TACE后二期切除的疗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诊疗策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与方法
第二章: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材料
        2.1.2.1 收集的病人病史资料内容如下
        2.1.2.2 病人出院后的随访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情况
        2.2.2 处理方法
        2.2.3 并发症原因、观察指标及方法
        2.2.3.1 短期并发症原因及观察指标效果比较
        2.2.3.2 两组病人手术前后检验指标的比较
        2.2.3.3 两组手术病人住院情况的比较
        2.2.3.4 长期效果比较
        2.2.4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病人基本情况统计结果
        2.3.2 两组手术后短期并发症的比较
        2.3.3 手术住院情况的比较
        2.3.4 手术治疗后随访结果及生存情况比较
    2.4 结果讨论
第三章:结论
    3.1 讨论
    3.2 研究结论
    3.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3.4 应用前景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汉缩略语对照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肝癌自发性破裂的相关基因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肝癌自发性破裂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和生存分析
    1.引言
    2.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入选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总生存时间和无瘤生存时间标准定义
        2.2 资料收集
        2.3 随访质量控制
        2.4 诊断分类标准
        2.5 信息的录入及整理
        2.6 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 破裂组与非破裂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分析
        3.2 两组患者肿瘤病理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3.3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的结果分析
        3.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5 生存分析和多因素Cox分析
    4.讨论
    5.结论
第二部分 基因组学对肝癌自发性破裂中差异基因的研究
    1.引言
    2.材料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试剂
        2.2.1 DNA提取试剂
        2.2.2 电泳试剂
        2.2.3 全基因组基因分型用试剂
        2.2.4 Sequenom基因分型试剂
        2.3 实验仪器
        2.3.1 DNA提取器材
        2.3.2 电泳仪器
        2.3.3 DNA标准化仪器
        2.3.4 全基因组基因分型仪器
        2.3.5 Sequenom基因分型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GWAS分析
        2.4.2 Illumina NOVA6000 测序
        2.5 遗传学数据分析
        2.5.1 数据质量控制
        2.5.2 数据统计分析
    3.结果
        3.1 肝癌自发性破裂的全基因组SNPs分型关联分析
        3.2 验证阶段分型数据的统计分析
        3.3 合并68个SNPs的 GWAS和验证阶段分型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3.4 Imputation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肝癌自发性破裂的易感区域17q25.3
        4.2 HLA与肝癌自发性破裂
    5.结论
第三部分 基于转录组学技术对肝癌自发性破裂表达谱的分析
    1.引言
    2.材料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RNA-seq检测试剂
        2.3 RNA-seq仪器
        2.4 采集新鲜组织标本
        2.5 RNA提取
        2.6 RNA质检
        2.7 RNA文库构建
        2.7.1 mRNA分离与片段化
        2.7.2 双链cDNA合成
        2.7.3 双链cDNA纯化
        2.7.4 末端dA-Tailing
        2.7.5 接头连接
        2.7.6 连接产物纯化和片段大小分选
        2.7.7 文库扩增
        2.7.8 文库纯化及筛选
        2.8 转录组数据分析
        2.8.1 数据质控
        2.8.2 序列比对到参考基因组
        2.8.3 基因表达水平定量
        2.8.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2.8.5 生物学途径富集分析
        2.8.6 通路分析
    3.结果
        3.1 转录组测序对象的临床特征及统计结果
        3.2 转录组测序结果定量分析
        3.3 转录组测序结果差异分析
        3.4 易感基因TBC1D16 在转录组数据中的表达情况
        3.5 差异基因的富集分析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巨噬细胞功能的转变及调节
    参考文献

(7)早期与延期手术对可切除性肝癌破裂出血患者术后预后生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2.1.一般资料
    2.2.治疗方法
    2.3.观察指标
    2.4.随访
    2.5.统计学方法
结果
    3.1.患者基料资料
    3.2.术后复发、腹腔转移及预后生存状况
    3.3.影响预后生存的单因素分析
    3.4.影响预后生存的多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急诊超选择肝动脉栓塞治疗自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主要仪器和材料
    1.3 治疗方法
        1.3.1 肝血管造影:使用5F肝动脉导管首先插管至
        1.3.2 肝动脉栓塞:造影明确靶血管后,先通过微导
        1.3.3 术后处理:术毕,予以持续生命体征监测及抗休克、保肝、抗感染、防治肝性脑病等治疗。
2 结果
    2.1 血管造影表现及栓塞情况
    2.2 疗效评价
    2.3 并发症
3 讨论
    3.1 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影响因素
    3.2 肝癌破裂出血的造影分型
    3.3 急诊TAE治疗
    3.4 术中药物的合理应用及围手术期处理
    3.5 TAE术后延续治疗

(10)22例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超声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设备
    1.3 方法
2 结果
    2.1 本组22例全部经手术或腹部穿刺证实。
    2.2 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声像图表现为 (1) 肝内光点增粗增
3 讨论
    3.1 用彩超诊断肝癌在工作中常常可以见到, 但肝癌自发性
    3.2 根据肝癌破裂部位不同, 超声声像图特点分为以下三型:
        3.2.2 中央破裂型癌结节未突破周边正常肝组织, 此时破裂
        3.2.3 包膜下破裂型肝癌结节浸润至肝包膜下而未突破肝包
    3.3 肝癌自发性破裂的诊断, 除依据临床症状特征外, 肝癌
4 结论

四、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22例的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肝细胞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诊治分析[J]. 党政,范瑞芳,秦建伟,于晓辉,闫向勇,付振东,肖毅.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21(07)
  • [2]总胆红素与白蛋白比值对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J]. 赵惠临. 山西医药杂志, 2021(12)
  • [3]钛夹联合内镜下组织胶注射在胃静脉曲张治疗中的临床应用[D]. 孙若楠. 山东大学, 2021(11)
  • [4]肝硬化脾肾或胃肾分流患者临床特点及合并胃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D]. 任金正. 山东大学, 2021(12)
  • [5]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一期切除与TACE后二期切除的疗效评估[D]. 赵亮. 江汉大学, 2021(01)
  • [6]肝癌自发性破裂的相关基因组学研究[D]. 张炎.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7]早期与延期手术对可切除性肝癌破裂出血患者术后预后生存的影响[D]. 蒋锦敦.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8]肝癌切除术时机的选择对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患者术后复发复发、腹腔转移及预后的影响[J]. 殷涛,刘明明,金若天. 癌症进展, 2018(08)
  • [9]急诊超选择肝动脉栓塞治疗自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临床观察[J]. 谢科,王征宇,王永利,彭志清,刘强,陈亮,沈婷. 疑难病杂志, 2016(09)
  • [10]22例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超声诊断[J]. 李刚. 中国医学工程, 2012(11)

标签:;  ;  ;  ;  ;  

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22例的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