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保险业的二次创业(论文文献综述)
张冰鑫[1](2019)在《机会型创业者与生存型创业者的收入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创业经营作为创业者依附的载体,将会直接影响创业者收入。因此,本文基于创业经营特征,研究机会型创业者和生存型创业者的收入差异,有利于衡量我国创业者收入的现实情况,并进一步得出创业政策的导向。本文使用中山大学“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库,选取创业经营存续年限、所属产业、所处地区三个创业经营特征,对两类创业者的年总收入、年工资性收入、年经营性收入进行描述性比较分析和OLS计量分析(同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缓解模型内生性)。研究发现:机会型创业者具有明显的“高收入”特性。无论是年总收入,还是年工资性收入和年经营性收入,机会型创业者均高于生存型创业者。而且,两类创业者的工资性收入差距大于经营性收入差距。第一,机会型创业者比生存型创业者年总收入高30.75%。随着经营存续年限延长,两类创业者的年总收入差异由58%降至16%。第一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机会型创业者比生存型创业者年总收入分别高42%、37%。东中西部地区创业者类型对创业者年总收入的影响基本持平,机会型创业者比生存型创业者年总收入分别高39%、34%、35%。第二,机会型创业者比生存型创业者年工资性收入高39.28%。随着经营存续年限延长,两类创业者的年工资性收入差异由24%升至86%。第一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机会型创业者比生存型创业者年工资性收入分别高-135%、47%。东中西部地区,机会型创业者比生存型创业者年工资性收入分别高12%、46%、101%。第三,机会型创业者比生存型创业者年经营性收入高21.58%。随着经营存续年限延长,两类创业者的年经营性收入差异由70%降至14%。第一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机会型创业者比生存型创业者年经营性收入分别高39%、33%。东中西部地区,机会型创业者比生存型创业者年经营性收入分别高25%、23%、42%。为提高创业者收入,政府应该引导劳动者进行机会型创业,并维持两类创业者之间的收入平衡。第一,引导创业者进行二次创业和三次创业,转向机会型创业。第二,基于创业者收入的产业特征,引导机会型创业向高端服务业发展。第三,基于创业者收入的地区特征,分地区设置创业导向,实现地区间创业者收入均衡。第四,激励机会型创业者创新,维持生存型创业者稳定。第五,提高创业者经营性收入,促使两类创业者经营性收入差距大于工资性收入差距。
甘华[2](2018)在《GY保险公司的国际化战略研究 ——以与巴基斯坦开展国际化战略合作为例》文中认为GY保险公司是一家专业的农业保险公司,目前正处于战略转型期。保险市场竞争加剧,如何能在红海市场中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蓝海市场,是公司目前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2013年,我国首次在国际公开场合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这为我国企业走出国门,进行国际化战略提供了发展契机。本文对中西方管理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对GY保险公司的国际化战略进行案例聚焦分析。其中,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以公司与巴基斯坦开展国际化战略合作为例,来探讨公司开展国际化合作的战略问题;以SWOT分析法对公司与巴基斯坦开展国际化战略合作的可行性;以波特钻石模型对公司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采用PEST分析法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生产经营环境进行分析与风险评估。本文旨在对GY保险公司未来的国际化战略进行理论探讨,并结合公司正在开展的国际业务案例进行分析,并用以指导实践,创造可复制的经验,从而为其他机构,甚至整个保险行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此研究具有更为重要的实操性意义。
王飞[3](2016)在《信泰保险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中国保险业正在经历大步向前发展的阶段,在2014年表现尤为突出。在这一年,国家出台一系列重大利好政策,保险业经历了重大改革。例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对现代保险业的发展提出了清晰、详细的要求。“偿二代”体系建设、税延政策分别从内部监管和外部税收方面对保险业推动发挥重要作用。保监会关于保险资金的运用改革,打破了保险资金运用的禁锢,从而使保险资金运作更加灵活。这些利好政策犹如推动剂,推动着保险业这艘航母迎风破浪、高速前进。就我国目前保险业的发展情况来说,保险业发展形式一片良好,势如破竹。但机遇与挑战并存,保险业也出现了不良竞争导致的两级化现象。例如中国人寿、平安人寿等大型寿险公司在国内由于成立时间早,拥有资金雄厚,再加上政策的扶持,所以发展形势一片良好,占据了市场的较多份额。而对于中小型寿险公司来说,它们虽然在数量上占有优势,但是由于时间、资金等众多因素的限制,导致在市场中占有比较少的份额,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中小型寿险公司的出现无疑促进了市场多元发展,它们为我国的寿险市场带来了新鲜的血液,推进寿险市场走向健康活力的道路。本文以信泰保险为例,对中小型寿险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研究。本论文旨在研究中小型寿险公司如何在社会转型的大潮获得健康发展的道路。特以信泰保险公司为例,研究目前公司发展状况,为今后公司的发展提出战略性指导,在研究过程中本文注重运用经典案例分析和相关文献说明,再结合保险公司业务的实际的方法,为诸如信泰保险公司的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指导方式和现实借鉴的模式。在对信泰保险公司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发展战略中的常用PEST分析法,从四个角度分析外部环境变化对信泰保险公司的影响,分析信泰保险公司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建立SWOT模型对信泰保险公司的优势劣势列示、综合的概括分析信泰保险公司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进行,得出信泰保险公司应实施增长型战略的结论。结合信泰保险公司的现实发展情况,本文还提出了"保持一提升一做强”的三步走战略设想。
屈燕,徐一竞[4](2015)在《“互联网+”与大数据车险——对话中国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裁吴晓军》文中提出"大数据"为车险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保险公司通过"大数据"可以多维度实现车险的差异化定价,进一步推动风险和保费更加科学合理地匹配。"互联网+"时代,中国保信在大数据车险的应用场景及市场展望中究竟占有何等地位?
李晓波[5](2013)在《借鉴国际经验 实现转型发展》文中指出“创造大众的信心与价值,造福于大众富裕与安宁,建设具社会领先的金融保险服务商”,这是大众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众保险”)的发展愿景。作为一家上海本土的中小型保险公司,却在2011年吸引了“保险教父”莫里斯·格林伯格(Maurice Greenberg)的青睐,与其执掌
董丹丹[6](2013)在《新时期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理念与方式——以福建泉州民营企业的转型发展为例》文中提出工业化时代的经济发展模式解决了人们的生存问题,信息化网络时代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人们必须摆脱固有路径。泉州民营企业作为全国经济领域中最具市场化和灵活性的经济主体,在"二次创业"理论的引领之下,从生存走向生态,从过去走向未来,从被动走向主动,去实现自身的再次跨跃式发展。
孟显虎[7](2012)在《中华财险内蒙古分公司车险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加入wTO进程的逐步推进,国外保险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国内保险市场主体增多,保险企业面临着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在此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保险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内蒙古地区的汽车保有量逐年递增,汽车保险市场已经十分庞大,车辆保险市场也就成为各家财险公司竞争的重点领域。本文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车辆保险市场的环境、行业竞争者状况、车险市场竞争格局以及中华财险内蒙古分公司车险营销内部因素的详细分析,确定中华财险内蒙古分公司车险业务发展战略选择。本文重点运用PEST分析和“波特五力模型”对中华财险内蒙古分公司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对中华财险内蒙古分公司内部环境进行分析,明确优势和劣势,最后通过"SWOT"分析方法得出中华财险内蒙古分公司车险业务发展差异化战略。最后,文章论述了中华财险内蒙古分公司如何通过提升服务能力、提高销售能力、加强员工队伍建设等几方面来确保车险业务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
陈东华[8](2009)在《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中的人力资源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首先对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内涵界定和人力资源战略相关理论的文献进行回顾,接着进行有关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发展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之间关系的调查实证研究。问卷调研的结论也正好吻合本文的选题视角――人力资源战略视角。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主要路径包括发展、扩张和转型,而发展、扩张又是转型的体现。在发展、扩张过程中,民营企业不可避免地要解决资源短缺与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力资源战略则被提到议程上来。本文选取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中人力资源战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观的研究方法,把二次创业中的民营企业看作是一个复杂、开放、动态的系统,将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中的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相联系,分析了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中的人力资源战略限制因素。其中深入剖析了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限制因素;二次创业中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根本限制因素--产权问题。最后,本文提出了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中的人力资源战略实施的内外部条件。包括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实现人才的市场化配置;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立法,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建立健全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形成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委托―代理机制;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战略理念;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三维立体模式”,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能力。并将人力资源战略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主要包括核心能力的获取与开发战略、绩效与薪酬战略、员工关系战略、企业文化战略这四大子战略。
葛宏[9](2008)在《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中投资项目选择与管理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民营企业是我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历经三十年的风雨路程,民营企业已发展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有生力量。面对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民营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新的形势下,民营企业只有进行二次创业,在管理上实施重大创新等一系列活动,才能够适应这种新变化,才能取得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指导民营企业在二次创业中对投资项目进行科学评价以及对项目进行科学管理,同时也希望专家、学者对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给予更多关注。本文首先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作了简要概括,同时对二次创业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本人从事民营企业创业的经历作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通过调查研究,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将项目管理学和企业管理学理论联系进行研究,着重探讨了民营企业在二次创业中投资项目选择的方法即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价,以及对项目科学管理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通过本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民营企业进行二次创业是符合企业生命周期原理的正确发展战略选择;投资项目选择是民营企业在二次创业中至关重要的第一环节,对项目进行科学评价和分析,可以有效防范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中投资决策风险;对投资项目进行科学管理是民营企业成功二次创业的唯一选择。
温献民[10](2007)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阶段跨越研究 ——兼论高新区的“二次创业”》文中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出现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社会现象。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在为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各国政府不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国内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创建和发展起来的。高新区和各类开发区同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先行区,成为土地集约利用、经济高速增长、地区带动能力较强的排头兵,承载和实现着各地区发展的希望。高新区的发展好比生命体,它的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即:要素积累阶段、产业主导阶段、创新突破阶段和财富凝聚阶段。凡是具备自我发展能力的高新区,都会或早或晚地向着更高的阶段进行演进。我国大多数发展较好的高新区已经完成了要素积累阶段,目前基本上处于产业主导阶段,园区的“一次创业”基本完成。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高新区的任务是要实施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发展战略。高新区的发展理念和发展路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它正向着新的发展阶段演进,正在走上一条内涵式发展道路。这同国家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初衷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吻合,是改变“高新园区无高新”现状的重大课题,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本文以我国高新区为对象,在实证分析和资料调研的基础上,借鉴了国外相关理论,综合了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研究了我国高新区阶段发展的过程、模式、规律、各阶段的演进、相关要素及其关系,建立了我国高新区阶段发展的理论框架及其分析模型。然后,利用上述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型,研究了我国高新区在“产业主导”阶段向“创新突破”阶段升级转换(即“二次创业”)过程中的主要障碍,对“二次创业”的发展目标、能力建设和发展途径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对个别成功案例进行了分析。在“二次创业”的历史进程中,高新区不但要保持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同时非常重要的就是从自身的定位出发,与时俱进,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环境,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高新区的核心竞争力。高新区最终应该回归到它的本质,那就是真正担当起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的历史重任。
二、中国保险业的二次创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保险业的二次创业(论文提纲范文)
(1)机会型创业者与生存型创业者的收入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文献述评 |
三、研究内容、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四、技术路线图 |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要素价格理论与创业者收入 |
二、劳动力流动理论与创业者流动 |
三、机会成本与创业者流动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机会型创业者与生存型创业者 |
二、创业者收入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模型设定 |
第一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假设 |
一、创业者类型与创业者收入 |
二、创业经营特征与创业者收入 |
三、创业者个人特征与创业者收入 |
四、研究假设 |
第二节 数据来源 |
第三节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
一、变量选取与说明 |
二、模型设定 |
三、模型检验 |
第三章 机会型创业者与生存型创业者收入的描述性比较 |
第一节 数据样本特征 |
一、创业经营的存续年限分布 |
二、创业经营的产业分布 |
三、创业经营的地区分布 |
第二节 两类创业者的年总收入比较 |
一、创业者年总收入的经营存续年限特征 |
二、创业者年总收入的产业特征 |
三、创业者年总收入的地区特征 |
第三节 两类创业者的年工资性收入比较 |
一、创业者年工资性收入的经营存续年限特征 |
二、创业者年工资性收入的产业特征 |
三、创业者年工资性收入的地区特征 |
第四节 两类创业者的年经营性收入比较 |
一、创业者年经营性收入的经营存续年限特征 |
二、创业者年经营性收入的产业特征 |
三、创业者年经营性收入的地区特征 |
第四章 创业者类型对创业者收入影响的OLS回归 |
第一节 创业者收入的总样本回归 |
一、创业者类型对创业者收入的影响 |
二、创业经营特征对创业者收入的影响 |
三、创业者特征对创业者收入的影响 |
四、倾向得分匹配回归结果 |
第二节 创业者收入的子样本回归 |
一、相同经营存续年限下两类创业者的收入差异 |
二、同一产业两类创业者的收入差异 |
三、同一地区两类创业者的收入差异 |
第三节 假设检验与讨论 |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GY保险公司的国际化战略研究 ——以与巴基斯坦开展国际化战略合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综合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五节 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研究综述 |
第二节 基础理论 |
一、战略管理 |
二、国际化战略 |
第三章 GY保险公司发展战略现状分析 |
第一节 GY保险公司发展概况 |
第二节 GY保险公司业务结构分析 |
第三节 GY保险公司发展环境分析 |
一、优势(strengths) |
二、劣势(weaknesses) |
三、机会(opportunities) |
四、威胁(threats) |
第四节 GY保险公司“十三五”总体发展战略 |
一、指导思想 |
二、基本原则 |
三、战略目标 |
四、业务发展规划 |
五、人才发展规划 |
第五节 GY保险公司“十三五”国际化发展的动因 |
第四章 GY保险公司进入巴基斯坦市场的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巴基斯坦国情分析 |
第二节 中巴经济合作发展现状 |
第三节 中国保险业对外合作的开展 |
第四节 巴基斯坦投资环境分析(pest)与风险评估 |
一、政治(politics) |
二、经济(economy) |
三、社会(society) |
四、技术(technology) |
第五节 GY保险公司进入巴基斯坦市场的SWOT分析 |
一、优势(strengths) |
二、劣势(weaknesses) |
三、机会(opportunities) |
四、威胁(threats) |
第六节 GY保险公司进入巴基斯坦市场的可行性分析 |
一、生产要素 |
二、需求状况 |
三、相关及支持产业 |
四、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
五、政府 |
六、机会 |
第五章 GY保险公司国际化战略转型实施 |
第一节“走出去”扩展国际市场 |
第二节 增加自身软实力 |
第三节 加强风险管控体系 |
第四节 创新是第一生产力 |
第六章 GY保险公司国际化战略转型的保障措施 |
第一节 战略实施外部障碍 |
第二节 战略实施内部障碍 |
第三节 战略调整 |
一、以经营数据分析战略是否存在偏差 |
二、以人员流失率分析激励是否得当 |
三、对内外部环境进行监控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一、运用定性分析法假定GY保险公司可以开展国际化战略合作 |
二、运用SWOT分析证明GY保险公司开展国际化战略的可行性 |
三、运用波特钻石模型分析GY保险公司的国际竞争力 |
四、运用PEST分析证明与巴基斯坦开展国际化战略合作的可行性 |
五、提出国际化战略实施方案 |
六、提出战略调整方案保证实施 |
七、通过国际化战略研究和实例分析给出保险业国际化战略案例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信泰保险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参考法 |
1.4.2 案例分析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有关保险业战略的相关研究 |
2.1.1 国内研究现状 |
2.1.2 国外研究现状 |
2.2 有关企业战略管理的相关研究 |
2.2.1 20世纪70年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
2.2.2 80年代的竞争战略理论 |
2.2.3 90年代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
2.2.4 90年代后的战略联盟理论 |
2.3 战略理论研究方法 |
2.3.1 PEST分析 |
2.3.2 SWOT分析模型 |
2.3.3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
第三章 信泰保险外部环境分析 |
3.1 信泰保险有限公司发展概况 |
3.2 信泰保险外部环境PEST分析 |
3.2.1 政治环境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3 信泰保险竞争环境分析 |
3.3.1 新进入者分析 |
3.3.2 既有竞争对手分析 |
3.3.3 替代品分析 |
3.3.4 投保人和索赔人的议价能力 |
3.3.5 险金供应者和行业协会 |
3.4 信泰保险的机遇与挑战 |
3.4.1 信泰保险面临的机遇 |
3.4.2 信泰保险面临的挑战 |
第四章 信泰保险内部环境分析 |
4.1 信泰保险内部环境评价 |
4.1.1 内部发展有利因素 |
4.1.2 内部发展不利因素 |
4.2 公司面临实际问题 |
4.2.1 公司总体实力薄弱 |
4.2.2 创新产品设计滞后 |
4.2.3 销售渠道建设狭窄 |
4.2.4 优秀人才储备不足 |
4.2.5 企业文化建设缺失 |
4.3 信息化建设薄弱 |
4.4 企业经营规范化水平低 |
4.5 信泰保险战略环境SWOT分析 |
第五章 信泰保险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
5.1 信泰保险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方案的制定 |
5.1.1 信泰保险选择差异化竞争策略的原因 |
5.1.2 信泰保险选择差异化竞争策略的条件 |
5.1.3 信泰保险选择差异化竞争策略的目标 |
5.2 信泰保险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方案的实施 |
5.2.1 信泰保险实施形象品牌差异化策略 |
5.2.2 信泰保险实施市场细分差异化策略 |
5.2.3 信泰保险实施经营结构差异化策略 |
5.2.4 信泰保险实施服务手段差异化策略 |
5.3 信泰保险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
5.3.1 信泰保险增资扩股的策略 |
5.3.2 信泰保险公司的市场定位 |
5.3.3 制定产品个性化发展策略 |
第六章 信泰保险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保障 |
6.1 优化内部组织结构 |
6.2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
6.3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
6.4 完善信息管理系统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互联网+”与大数据车险——对话中国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裁吴晓军(论文提纲范文)
车险改革与“大数据”战略 |
“以客户为中心”的大数据车险 |
“互联网+”时代的二次创业 |
(6)新时期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理念与方式——以福建泉州民营企业的转型发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生存走向生态:解读“二次创业” |
二、从过去走向将来:“二次创业”的使命 |
三、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二次创业”的思路 |
(一) 转变和更新思想观念 |
(二) 深化管理内涵 |
(三) 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 |
(四) 培育企业文化, 铸造企业精神 |
(7)中华财险内蒙古分公司车险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1 公司发展战略的需要 |
1.2.2 新格局下的竞争需要 |
1.2.3 提升保险业管理水平的需要 |
1.3 车险业务市场分布结构分析 |
1.3.1 中国财产险业务概况 |
1.3.2 中国保险业车险业务概况 |
1.3.3 内蒙古自治区车险业务概况 |
第二章 中华财险公司发展历程 |
2.1 中华财险公司初创 |
2.2 中华财险公司的“二次创业” |
2.3 中华财险内蒙古分公司概况 |
第三章 中华财险的外部环境分析 |
3.1 PEST分析 |
3.1.1 政治和法律环境分析 |
3.1.2 社会环境分析 |
3.1.3 技术环境分析 |
3.2 行业分析 |
3.2.1 内蒙古自治区主要财险主体车险情况 |
3.2.2 内蒙古自治区各财险公司车险保费规模 |
3.2.3 内蒙古自治区各财险公司车险市场竞争态势 |
3.3 “五力模型”分析 |
3.3.1 潜在进入者分析 |
3.3.2 供应方分析 |
3.3.3 竞争者分析 |
3.3.4 购买者行为分析 |
3.3.5 替代者分析 |
3.4 机遇与威胁分析 |
3.4.1 中华财险的机遇分析 |
3.4.2 中华财险的威胁分析 |
第四章 中华财险内部环境分析 |
4.1 资源分析 |
4.1.1 财务资源 |
4.1.2 人力资源 |
4.1.3 社会资源 |
4.1.4 网络资源 |
4.1.5 品牌声誉 |
4.2 能力分析 |
4.2.1 产品创新能力 |
4.2.2 服务创新能力 |
4.2.3 销售创新能力 |
4.3 公司发展的优势、劣势分析 |
4.3.1 优势 |
4.3.2 劣势 |
第五章 中华财险内蒙古分公司的战略选择 |
5.1 公司发展战略SWOT分析与配置矩阵 |
5.2 中华财险内蒙古分公司车险业务的战略定位 |
5.2.1 产品开发差异化战略 |
5.2.2 保险营销差异化战略 |
5.2.3 客户服务差异化战略 |
5.2.4 企业文化差异化战略 |
第六章 中华财险内蒙古分公司战略实施措施 |
6.1 提升客户服务能力 |
6.1.1 大力强化服务理念 |
6.1.2 严密制定服务标准 |
6.1.3 提高客户服务效率 |
6.1.4 广泛开展特色服务 |
6.2 提高公司销售能力 |
6.3 加强员工队伍建设 |
6.3.1 不断完善选人用人机制 |
6.3.2 完善竞争激励机制 |
6.3.3 完善教育培训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中的人力资源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2 论文研究思路、主要内容、难点与创新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2.3 本文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
1.3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1.3.1 资料来源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文献综述 |
2.1 民营企业及其二次创业的界定 |
2.1.1 民营企业的界定 |
2.1.2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与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界定 |
2.2 人力资源战略的理论基础 |
2.2.1 人力资源战略的涵义 |
2.2.2 人力资源战略的发展 |
2.2.3 人力资源战略的分类 |
3 问卷调研 |
3.1 问卷设计的思路 |
3.1.1 高层管理人员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 |
3.1.2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负责人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 |
3.2 问卷发放和回收情况 |
3.2.1 问卷发放情况 |
3.2.2 问卷回收情况 |
3.3 问卷调查分析 |
3.3.1 高层管理人员调查问卷分析 |
3.3.2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负责人调查问卷分析 |
3.4 问卷调研小结 |
4 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中的人力资源战略定位 |
4.1 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战略 |
4.1.1 企业战略是制定人力资源战略的前提和基础 |
4.1.2 人力资源战略为企业战略的制定提供信息 |
4.1.3 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有效保障 |
4.1.4 人力资源战略和企业战略相互配合 |
4.2 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竞争优势 |
4.2.1 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 |
4.2.2 竞争优势的维持 |
4.3 人力资源战略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 |
4.3.1 提高企业的绩效 |
4.3.2 扩展人力资本 |
4.3.3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效率 |
4.4 发展、扩张、转型与人力资源战略的关系 |
4.4.1 发展与人力资源战略 |
4.4.2 扩张与人力资源战略 |
4.4.3 转型与人力资源战略 |
5 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中人力资源战略的限制因素 |
5.1 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中人力资源战略的外部限制因素 |
5.1.1 职业经理人市场供求机制尚未形成,供需矛盾突出 |
5.1.2 人才市场发育滞后,市场功能不健全 |
5.1.3 人才流动的市场壁垒太高,难以实现人才的市场化配置 |
5.1.4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人才保障尚未真正落实 |
5.1.5 缺乏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加大 |
5.1.6 政策法规及行为导向偏差,滞后于民营经济发展需要 |
5.2 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中人力资源战略的内部限制因素 |
5.2.1 产权问题是限制二次创业中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根本因素 |
5.2.2 企业战略模糊导致人力资源战略的方向迷失 |
5.2.3 错误的人力资源战略定位使人力资源战略难以推进 |
5.2.4 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限制 |
6 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中的人力资源战略实施 |
6.1 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中的人力资源战略实施的内外部条件 |
6.1.1 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中的人力资源战略实施的外部条件 |
6.1.2 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中的人力资源战略实施的内部条件 |
6.2 核心能力的获取与开发战略 |
6.2.1 基于岗位素质模型构建能力开发战略 |
6.2.2 基于企业文化、能力实施人力资源的配置工作 |
6.2.3 基于企业需求、个人需求实施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 |
6.3 绩效与薪酬战略 |
6.3.1 绩效管理系统的实施要点 |
6.3.2 工作报酬系统的实施要点 |
6.4 员工关系战略 |
6.4.1 认清员工关系的实质 |
6.4.2 明确员工关系的重点,构建人才供给网络 |
6.4.3 以人力资源战略为导向确定员工关系政策 |
6.5 企业文化战略 |
6.5.1 用系统的观点对企业文化进行总体构想和规划 |
6.5.2 文化制度创新以培养创新精神为导向 |
6.5.3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
6.5.4 结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营企业文化 |
6.5.5 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建设独具特色的民营企业文化 |
6.5.6 培养“学习型组织”,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模式 |
7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7.2 研究的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层管理人员调查问卷 |
附录B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负责人调查问卷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9)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中投资项目选择与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论文结构和研究方法 |
1.4.1 论文结构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概述 |
2.1 民营企业的概念和二次创业的含义 |
2.1.1 民营企业的概念 |
2.1.2 二次创业的含义 |
2.2 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 |
2.2.1 在争论中发展的混沌阶段 |
2.2.2 在肯定中发展的激情阶段 |
2.2.3 在竞争中发展的理性阶段 |
2.3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及二次创业存在的问题 |
2.3.1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
2.3.2 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存在的问题 |
2.4 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必要性 |
2.4.1 巨大的竞争压力迫使民营企业二次创业 |
2.4.2 良好的创业氛围促使民营企业二次创业 |
2.4.3 民营企业自身发展需要二次创业 |
第三章 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中投资项目选择 |
3.1 项目选择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
3.1.1 项目的含义 |
3.1.2 项目选择的含义 |
3.1.3 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中投资项目选择的重要性 |
3.2 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特点及项目选择原则 |
3.2.1 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特点 |
3.2.2 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中投资项目选择的原则 |
3.2.3 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项目来源 |
3.2.4 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投资项目选择的一般过程 |
3.3 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中投资项目选择的分析方法 |
3.3.1 可行性研究的涵义 |
3.3.2 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投资项目选择可行研究价值分析方法 |
3.3.3 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投资项目选择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 |
3.4 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投资项目评估 |
3.4.1 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投资项目评估的含义 |
3.4.2 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投资项目评估的内容 |
3.4.3 评估报告的内容 |
3.5 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投资项目的风险控制 |
3.5.1 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投资项目选择常见的几种风险 |
3.5.2 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投资项目的风险分析方法 |
3.5.3 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投资项目的风险控制 |
第四章 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中投资项目管理对策 |
4.1 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中投资项目的实施过程管理对策 |
4.1.1 成立项目组负责投资项目管理工作 |
4.1.2 加大领导力度确保人财物及时到位 |
4.1.3 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动态监管 |
4.1.4 加强管理降低投入成本 |
4.2 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中投资项目运行后的管理对策 |
4.2.1 优化机构设计,提供组织保障 |
4.2.2 坚持以人为本,更新用工观念 |
4.2.3 加强财务控制,强化资金管理 |
4.2.4 抓好营销管理,提高产品占有率 |
4.2.5 抓好创新管理,保持可持续发展 |
4.2.6 抓好质量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 |
4.2.7 加强文化建设,提升管理水平 |
第五章 淮北市钢铁有限公司二次创业中项目选择与管理案例分析 |
5.1 企业概况 |
5.2 投资项目选择和管理分析 |
5.2.1 二次创业影响因素分析 |
5.2.2 投资项目进展情况 |
5.2.3 投资项目管理分析 |
5.3 主要结论和启示 |
5.3.1 主要结论 |
5.2.2 启示 |
5.4 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中投资项目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及盈亏平衡点计算 |
(10)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阶段跨越研究 ——兼论高新区的“二次创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阶段发展理论 |
第一节 高新区阶段性发展的研究背景 |
第二节 高新区阶段性发展研究的理论借鉴 |
第三节 高新区阶段性发展的理论框架 |
一、阶段发展的理论要点 |
二、发展阶段的具体内容 |
三、发展阶段的转换跨越 |
第二章 我国高新区阶段性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高新区发展现状的阶段定位 |
一、要素积累阶段的特征已经弱化 |
二、产业主导特征已然明显 |
三、产业主导与创新突破交叉的现象明显存在 |
四、财富凝集阶段尚未到来 |
第二节 高新区阶段发展进程中的现实困局 |
一、开发建设的现实难题 |
二、阶段跨越的界面障碍 |
第三章 高新区发展阶段的跨越——“二次创业” |
第一节 “二次创业”的内涵解读 |
一、“二次创业”的发展目标 |
二、“二次创业”的基本思路 |
三、“二次创业”的具体内容 |
第二节 “二次创业”的能力建设 |
一、经济积累能力 |
二、自我发展能力 |
三、全面创新能力 |
四、国际接轨能力 |
第三节 “二次创业”的发展途径 |
一、提升产业的专业集聚水平 |
二、转变政府职能和行为模式 |
三、营造创业创新环境 |
四、注重构建城市创新系统 |
第四节 高新区“二次创业”的实例――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 |
一、开发模式创新——“开放式”园区建设 |
二、环境建设创新——“以人为本”的环境建设 |
三、科研体制创新——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
四、创业环境创新——以服务为主的创业管理模式 |
五、区域文化创新——培育“敢于创新、宽容失败”的精神 |
六、区域组织创新——深圳虚拟大学园建设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中国保险业的二次创业(论文参考文献)
- [1]机会型创业者与生存型创业者的收入比较研究[D]. 张冰鑫.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2]GY保险公司的国际化战略研究 ——以与巴基斯坦开展国际化战略合作为例[D]. 甘华.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2)
- [3]信泰保险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王飞. 河北工业大学, 2016(02)
- [4]“互联网+”与大数据车险——对话中国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裁吴晓军[J]. 屈燕,徐一竞. 当代金融家, 2015(06)
- [5]借鉴国际经验 实现转型发展[N]. 李晓波. 中国保险报, 2013
- [6]新时期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理念与方式——以福建泉州民营企业的转型发展为例[J]. 董丹丹. 龙岩学院学报, 2013(03)
- [7]中华财险内蒙古分公司车险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孟显虎. 内蒙古大学, 2012(02)
- [8]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中的人力资源战略研究[D]. 陈东华. 宁波大学, 2009(S2)
- [9]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中投资项目选择与管理对策研究[D]. 葛宏. 合肥工业大学, 2008(11)
- [10]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阶段跨越研究 ——兼论高新区的“二次创业”[D]. 温献民. 上海交通大学, 2007(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