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速公路养护维修作业区通行能力影响因素的微观仿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夏然[1](2020)在《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区追尾冲突模型构建及安全改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进入了改扩建、养护和新建并举的阶段,大量的养护工程导致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区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因此,改善作业区的交通安全问题刻不容缓。交通冲突技术(Traffic Conflict Technology,TCT)作为一种有效的安全替代分析技术,可以弥补历史事故数据样本获取困难的缺点。因此,本文对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区的追尾冲突模型及安全改善措施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工作内容:(1)以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区安全领域及交通冲突技术领域的研究综述为基础,分析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区交通冲突形成机理和冲突类型,界定研究对象为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区的追尾冲突。以人工观测和视频采集相结合的方式获取安徽省周六高速公路和六武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区的交通参数,通过对采集数据的描述性分析归纳了养护作业区的交通流特性,为追尾冲突相关模型的构建提供数据支持。(2)针对现有冲突判别模型适用条件的局限性,以距离碰撞时间(Time to collision,TTC)模型为基础,考虑养护作业区限速标志对车辆的干扰,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冲突判别指标养护作业区距离碰撞时间(Time to collision in work zone,WTTC)。运用牛顿动力学建立基于WTTC的冲突判别算法模型,通过累计频率法划分冲突严重性等级,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有效地识别作业区的潜在追尾冲突。(3)基于实地调研数据建立交通冲突仿真模型,通过单因素分析法、正交试验法、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等方法分析和筛选影响道路追尾冲突的交通参数,选取赤池信息量准则和贝叶斯信息量准则评价预测模型拟合结果,利用负二项分布模型构建养护作业区追尾冲突预测模型。(4)考虑限速值和限速服从率对养护作业区安全性的影响,从优化限速标志布局的角度出发,以降低路段追尾冲突率、平均速度和速度标准差为优化目标,提出在作业区采用层级限速方案的安全改善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改进指标WTTC的冲突判别模型和冲突预测模型精确度显着提高,设计的层级限速方案能够提高限速管控的有效性,降低路段的冲突率,有效改善作业区安全性。
杨万红[2](2020)在《大交通量条件下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工程交通分流组织管理》文中研究指明高速公路养护维修的过程中,会造成施工路段车辆的通行能力下降,引发道路发生交通堵塞与事故,威胁到施工路段周边的交通安全以及运输。必须通过行之有效的交通分流组织方案对交通进行引导,降低因路段养护维修而造成的社会不良影响,减少因施工造成的行车干扰,保证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鉴于此,本文对大交通量条件下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工程的交通分流组织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对大交通量条件下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工程交通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高速公路养护维修施工区划分及交通影响;对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工程表现出的车辆行驶特征、驾驶员特征、交通流特征进行了介绍;对养护维修区域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大交通量条件下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区域通行能力应采用公式计算与数值模拟分析相结合,数值模拟可控制的道路参数更多,更接近高速公路养护维修时的实际交通组织情况;通行能力与道路服务水平联系紧密,理想的道路服务水平在养护维修阶段很难达到,但是可以采取措施对道路的通行能力进行改善,使得道路的交通分流组织便于实施;交通分流组织应按照流程进行,根据其工作层次、工作内容存在不同的划分方式;交通分流时养护维修各区域长度、交通引导标志位置等参数的确定可由与这些参数相关的要素计算得到;结合G22青兰高速巉柳段和平、定远隧道维修完善工程项目实例进行交通分流组织管理应用,依照研究的交通分流理论,对和平、定远隧道养护维修工程各分流点的布置、道路安全设施的设置进行了确定。本研究可为后续高速公路通车条件下的养护维修工作提供依据,强化保障高速公路维修养护期间的通行安全,促进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工程施工期间正常施工以及路网通畅,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杨友森[3](2020)在《高速公路养护作业交通瓶颈区长度优化研究 ——以外侧车道封闭为例》文中提出高速公路养护作业需要封闭车道,导致养护作业区的通行能力下降,极易形成交通瓶颈。瓶颈区的交通安全和交通拥堵是养护作业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有效改善瓶颈区的交通拥堵和安全性,对于提高养护区域的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高速公路养护作业瓶颈区的交通拥堵和安全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优化交通瓶颈区长度的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基于交通数据,分析养护作业区的交通流特性。通过对交通瓶颈区交通冲突形成机理和类型的分析,基于交通冲突指标改进碰撞时间模型,确定交通冲突判别阈值,并对交通冲突的严重程度进行划分:对于追尾冲突,TTC?2.0s为严重冲突,2.0s<TTC?3.9s为一般冲突;对于换道冲突,TTC?2.5s为严重冲突;2.5s<TTC?4.4s为一般冲突。其次,基于VISSIM构建交通瓶颈区仿真模型,通过比较模拟交通流量和观察的交通流量,对交通瓶颈区仿真模型参数进行校准。同时,分析SSAM模型的基本原理,标定SSAM模型的交通冲突判别阈值。基于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对交通瓶颈区仿真模型和阈值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并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对模拟交通冲突和观测交通冲突的关系进行分析。最后,基于交通瓶颈区VISSIM仿真模型,构建不同长度的警告区和上游过渡区仿真路段。利用SSAM模型分析VISSIM输出的车辆运行轨迹,获取交通冲突数,分析行程时间、延误及交通冲突与瓶颈区长度的变化关系。基于交通冲突数和安全评价指标,确定高速公路养护作业瓶颈区的最佳长度,进一步对瓶颈区长度与安全评价指标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警告区长度为2.2-2.6km和上游过渡区长度为160-180m时,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区安全性较好。此外,当警告长度为2.2km和上游过渡区为160m时,交通冲突数、延误及安全评价指标最小,安全性最好。
孙佳豪[4](2020)在《四车道高速公路封闭超车道施工区交通运行建模仿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保证高速公路施工区一定通行效率的条件下,为提高高速公路施工区的交通安全水平,本文以四车道高速公路封闭超车道施工区为研究对象,利用交通仿真技术,开展了施工区交通运行状态建模及交通影响研究。首先,通过实地交通调查,提取了四车道高速公路封闭超车道施工区的交通流数据,分析了施工区交通量和交通组成、车头时距分布、车速变化、车辆换道位置分布以及通行能力等交通特性;然后,利用VISSIM软件构建了相应的施工区交通模型,选取了车辆换道位置分布作为模型的评价指标,通过敏感性分析对一系列驾驶行为参数进行了分析,最终选取了8个待标定参数;结合模型特点,设计了施工区交通模型标定的遗传算法,利用Visual Basic语言实现了模型的自动标定程序设计,检验结果表明模型效果与实测数据较吻合;最后,利用标定好的施工区交通模型,开展了不同交通量条件及不同交通设施布置条件下的仿真实验,并从通行效率及行车风险两个角度进行了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换道位置分布是该类施工区特有的交通特性,以此作为模型标定的评价指标是必要且有效的;当施工区上游交通量达到1100veh/h左右时,交通冲突数急剧增加,不安全换道的比例最大,此时施工区拥有最大通行能力,约为1130veh/h;随着换道起始位置至上游过渡区距离的增加,施工区通行能力变大,而不安全换道比例大致成反比例变化;当换道起始位置至上游过渡区的距离足够远时,交通冲突数减为零,最终得出当施工区处于饱和交通量状态时,换道起始位置至上游过渡区的最佳距离为1000m;当施工区限速值为70km/h左右时通行能力最大,随后通行能力略有下降;在饱和交通流状态下,施工区限速值在60km/h左右时,施工区交通冲突总数较小。总之,本文通过封闭超车道施工区的交通运行特性分析和建模仿真,揭示了车辆换道位置分布规律和施工区交通量、标志设置、限速值等因素对施工区交通运行的影响,为施工区的设置工作提供了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谢思琪[5](2020)在《城市地铁施工期间临时交通组织优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面统筹建设交通强国的推动下,我国各地都在加紧进行城市交通的基础设施建设以缓解交通拥堵,地铁系统因容量大、速度快、安全性高、准点舒适、不占用地面道路资源等优点,引入国内以来迅速受到各大城市的极力青睐。但地铁系统因工程规模大、施工周期长、站点周边交通流密集等特点,施工期间将对地面交通系统造成长期高负荷的冲击。本文以城区地铁站点施工期间的临时交通组织优化方法进行研究,旨在通过制定科学的交通组织优化方法来缓解地铁施工产生的各方面的影响。本文对城市占道施工区形式进行分类和界定,从施工区道路交通、人员、车辆运行、交通流等四方面对施工区的交通特性进行了研究,并确定了施工区交通组织研究的范围。分析了城区地铁施工的特点及目前常用的地铁施工方法,及地铁施工对机动车系统、公交系统、慢行系统、道路通行及周边用地环境五大系统的影响。阐述了城市道路路段和交叉口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全面分析了地铁施工对路段及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并基于此确定了路段服务水平、交叉口服务水平、公交系统、慢行系统等“四个系统、七个指标”的决策理论,通过制定的影响评判标准来判断单个系统交通组织方案的合理性。从宏观、微观、公共和慢行交通四个方面进行了交通组织优化方法的研究分析,在基于前文决策研究和仿真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施工区交通组织方案的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地铁施工对交通运行的影响总得分来判断交通组织方案的优劣。以杭州市文三路地铁站为例,通过对施工站点周边道路交通及土地利用性质等方面的调研,以及对施工工艺、施工分期及各期围挡方案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施工期间临时交通组织优化方案,通过建模仿真及参数分析,应用综合评价模型对七个指标的交通影响进行评价。为减小城市地铁施工“阵痛期”的小区域交通压力,同时保障路网整体平衡、稳定、畅通,合理优化施工期临时交通组织是有效平衡短期交通供需矛盾的重要举措。
宋庄庄[6](2020)在《基于LCA的公路养护施工区交通延误碳排放研究》文中提出改善交通建设项目的碳排放是人类应对全球变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公路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探究公路养护工程中交通延误碳排放问题对我国日益增长的公路养护需求,实现低碳化公路养护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全寿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为切入点,分析了公路养护维修施工活动对车辆额外燃油消耗的影响,构建LCA视角下养护施工区交通延误“车速-油耗”关系模型。模型构建考虑了养护工程中各因素与所造成交通延误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影响施工区道路交通延误碳排放的施工方式和背景交通运行两类别影响因素:限速值、施工路段长度及车道封闭形式等;车型比例、交通量、驾驶员对环境的熟悉程度等。最后基于碳排放因子法,提出了基于LCA的公路养护维修施工区交通延误碳排放量化评价方法,建立了养护施工区“车速-油耗-交通延误碳排放”预估模型。运用VISSIM仿真软件,模拟实际养护施工场景建立交通仿真模型;采用基于LCA的交通延误碳排放测算方法,量化养护施工区交通延误的影响,并进行交通组织方案优化研究。其中VISSIM和LCA分别用于交通仿真和排放建模。量化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取值下的交通组织方案对交通延误碳排放的影响,并对所有关键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交通延误碳排放量随大车率、交通量、封闭施工段长度的变化呈现正相关关系,随限速值的变化则呈现负相关关系;相同交通量下,不同的限速值会严重影响两种封闭车道方式下总交通延误碳排放量的差值;敏感性分析表明,交通量的增加对交通延误碳排放的指数效应十分明显,交通量和大车率是影响交通延误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封闭施工段长度和限速值为次要影响因素,减少交通延误碳排放的重点应放在控制养护施工区交通量及大车率等外部环境因素上。之后,通过实际高速公路养护工程案例,分别对养护维修阶段施工碳排放和交通延误碳排放这两大碳排放来源进行计算,量化评价了原交通组织方案和两个对比方案的碳排放量级。结果显示,封闭半幅车道方式的交通组织对比方案减排效果最好,由于方案优化可减少养护工程7%的碳排放量;不同交通组织方案下的交通延误碳排放对养护维修阶段总碳排放的影响与养护施工碳排放量级相当。本文拓展了公路LCA研究中有关养护维修施工导致交通延误碳排放部分的内容,对于优化公路养护工程实践中的全寿命周期碳排放具有积极意义。
黄群龙[7](2020)在《高速公路改扩建施工区通行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原有的高速公路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相对于新建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具有工期短、投资少、对通车影响较小等特点,2002年,沈大高速公路开始改扩建,其后沪宁、广佛、沪杭甬、连霍、京珠、佛开、京港澳等高速公路先后开展了改扩建工程。高速公路改扩建成为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主要趋势和发展模式。高速公路改扩建施工区受到施工影响,导致交通流特性改变,通行能力降低。对此,为了解施工区对交通流的影响,本研究以广西兰海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为研究对象,基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6月的交通流数据,对施工区不同控制段(警告区、过渡区和作业区),不同车道的交通流特性及施工区通行能力进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对比施工区不同控制段交通流特性,确定了施工区瓶颈路段;2)对比并分析了施工区各车道交通流特性,采用回归分析得到了流量与速度关系;3)考虑到施工区拥堵频繁的特点,提出了以施工区排队流率为基准的施工区通行能力定义;4)通过正交仿真实验,对VISSIM模型进行参数标定,并通过交通仿真得到不同因素下施工区的通行能力推荐值和对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研究结果显示,过渡区为高速公路改扩建施工区的瓶颈段。此外,换道行为对施工区交通流的运行状态影响较大:当密度大于30veh/km时,交通流状态发生突变,从非拥挤状态进入拥挤状态;在不同车道,当密度大于15veh/km时,换道强度增加显着。内、外侧车道交通流呈现不同特性,换道行为对于内侧车道的影响远大于外侧车道。通过研究不同施工区交通中断前后最大流率与排队流率的关系发现:1)对于单向两车道路段,当关闭外侧车道时,施工区交通中断前后通过流率下降百分比为8.56%;2)对于单向三车道路段,当关闭外侧两条车道时,施工区交通中断前后通过流率下降百分比为10.56%,3)当仅关闭最外侧车道时,施工区交通中断前后通过流率下降百分比为9.75%。此外,交通仿真结果显示,施工区限速以及中间带开口长度均与施工区通行能力呈正相关,且交通组成对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标定结果为0.74。
饶湘儒[8](2020)在《高速公路施工区交通组织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运行的飞速发展,高速公路老化、损坏等问题使得高速公路施工和养护的需求逐渐增多。在路段进行养护施工时,由于车道缩减、行车路径改变等因素,对施工路段的道路通行能力和车辆运行速度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所以,通过对高速公路施工区交通组织进行优化,保障高速公路施工区行车安全、降低事故风险并提高通行效率,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本文对高速公路施工区交通组织的优化主要从高速公路施工区布局设置和速度控制两个方面进行展开研究。首先从相关文献和基础理论入手,制作问卷调查施工区布局设置中相关参数的事故风险等级,通过对问卷结果的处理,量化分析高速公路施工区布局设置影响指标。然后利用高速公路事故历史资料对高速公路事故成本进行分析,得出高速公路施工区事故成本模型,并通过举例分析布局设置具体优化过程。然后对高速公路施工区速度控制进行研究,以高速公路双向六车道封闭外侧两车道进行施工作业为研究对象,对高速公路施工区的常用限速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动态层级限速方法。选取安全性和道路服务水平作为指标,确定限速策略的综合评价方法。并划分交通状态时段,对不同交通状态的高速公路施工区速度控制进行研究和分析。根据限速幅度变化情况,提出层级限速的“F-S”“M-M”“SF”三种限速模式。最后在不同密度时段根据每种模式提出适合标定路段的限速方案和施工区过渡段长度方案。最后,本文以VISSIM仿真软件为平台,利用Matlab调用COM接口模拟不同交通状态时段的流量,输出不同方案的交通参数,并对其安全性和道路服务水平进行评价。仿真结果表明,在低密度时段采用“S-F”模式比另外两方案MSDE值提高了16.8%和12.2%,在高密度时段采用“M-M”模式比另外两方案MSDE值提高了7.2%和4.3%,提高了道路运行的安全。而对上游过渡区的长度仿真结果表明,在低密度时段,服务水平综合值受到间隔段和过渡段长度的影响很小,在高密度时段,随着间隔段长度的增加,路段服务水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间隔段长度为250m时,服务水平综合值为0.753,明显优于间隔段长度为200m和300m时的0.837和0.840。
袁诗琳[9](2020)在《高速公路改扩建路域环境管理对策及评价体系研究 ——以京沪高速为例》文中提出以京沪高速为例的一大批国家高速公路正在开展改扩建工程,管理缺乏依据、影响环境的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对高速公路路域环境进行研究分析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高速公路路域环境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路域环境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各部分的特点进行阐述。该部分基于对改扩建工程期间的京沪高速实地调研和与高速公路管理部门专家的交流资料,对高速公路路域环境范围内的用地管理、环境保护措施、绿化设施、道路安全设施、广告牌设置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结合国内外对上述方面的相关研究,归纳高速公路路域环境的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然后基于高速公路相关的现行法规条例、管理手段,从制度、执行、人员、基础设施等方面分析路域环境管理问题出现的原因;针对管理问题和难点,提出提高管理水平、实现长效高效管理的手段和措施;最后,结合公路改扩建工程的特点,提出对路域环境,特别是公路用地实现超前管理的概念和途径。接着,本文根据对高速公路路域系统组成和特点的分析,选取能代表路域系统特性的指标,构建了包括目标-准则-指标三个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结合主观赋权法中的层次分析法和客观赋权法中的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起高速公路路域环境管理对策的评价模型。最后对评价模型进行实例应用,基于公路的管理数据、实地调研资料和专家打分,对提出的三套管理对策方案进行评价和对比,得到评价效果最优的管理方案。最后,本文基于VISSIM软件,利用实地调研的数据,建立高速公路改扩建作业区仿真模型。通过调整作业区标志标线设置方案,对比分析作业区标志标线设置对高速公路通行能力的影响,最终提出使公路通行效果最优的作业区标志标线设置方案。
周育名,魏建国,陈致远,王跃虎,张明月[10](2020)在《考虑多因素的高速公路养护区交通组织》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提高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在养护期间通行能力及安全性,结合实际工程,采用VISSIM软件建立宁沪(南京—上海)高速公路养护施工作业区交通仿真模型,对宁沪高速全线不同断面交通量、封闭车道数、限速、工作区长度4个主要影响交通组织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计算不同变量组合条件下共72种工况的交通延误及交通冲突数指标,并建立特定交通量条件下,交通延误、交通冲突数与封闭车道数、限速、工作区长度的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交通量、封闭车道数、工作区长度对交通延误有显着性影响,封闭1车道时,交通量为1 100 veh/(车道·h)是显着分界点,小于该值时,每个区间增长率为20%~30%,大于该值时,增长率达到100%;封闭2车道时,650 veh/(车道·h)的交通量是分界点。交通量和封闭车道数对交通冲突数有显着影响,其规律与交通延误类似,但影响幅度更大。宁沪高速交通量小于500 veh/(车道·h)的断面,推荐封闭2车道、限速80 km/h、工作区长度4 km的交通组织;交通量为500~800 veh/(车道·h)的断面,封闭1车道,其他措施不变;交通量为800~1 100 veh/(车道·h)的断面,推荐封闭1车道、限速60 km/h、工作区长度2 km的交通组织;交通量大于1 100 veh/(车道·h)的断面,不建议进行全天候封闭施工,可根据小时交通量系数进行合理的交通组织。考虑宁沪高速不同断面的平纵线形、路面平整度等因素的仿真分析结果更符合现场实际状况。
二、高速公路养护维修作业区通行能力影响因素的微观仿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速公路养护维修作业区通行能力影响因素的微观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区追尾冲突模型构建及安全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来源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区研究现状 |
1.3.2 交通冲突技术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区交通冲突机理研究 |
2.1 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区形式与道路特征 |
2.1.1 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区形式 |
2.1.2 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区道路特征 |
2.2 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区交通冲突定义 |
2.2.1 交通冲突的概念 |
2.2.2 交通冲突技术的有效性 |
2.2.3 交通冲突的分类 |
2.3 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区交通冲突 |
2.3.1 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区交通冲突机理 |
2.3.2 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区交通冲突类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区数据采集及追尾冲突判别模型 |
3.1 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区数据采集 |
3.1.1 数据来源 |
3.1.2 数据采集方法 |
3.1.3 数据提取和处理 |
3.1.4 交通冲突判定 |
3.2 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区交通流特性 |
3.2.1 交通量特性 |
3.2.2 交通组成特性 |
3.2.3 车速分布特性 |
3.2.4 车头时距分布特性 |
3.3 交通冲突判别模型 |
3.3.1 距离碰撞时间TTC |
3.3.2 后侵入时间PET |
3.3.3 避免碰撞减速度DRAC |
3.4 改进的交通冲突判别模型 |
3.4.1 WTTC判别模型 |
3.4.2 判别模型参数的标定 |
3.4.3 判别模型阈值的确定 |
3.4.4 判别模型有效性的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区追尾冲突预测模型 |
4.1 交通冲突仿真模型 |
4.1.1 仿真平台介绍 |
4.1.2 仿真模型的建立 |
4.1.3 仿真模型的检验 |
4.1.4 仿真实验设计 |
4.2 追尾冲突预测模型影响因素选取 |
4.2.1 追尾冲突影响因素分析 |
4.2.2 预测模型影响因素选取 |
4.3 追尾冲突预测模型的构建 |
4.3.1 预测模型的选取 |
4.3.2 预测模型的构建 |
4.3.3 预测模型有效性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区安全改善措施 |
5.1 限速布局优化措施 |
5.1.1 限速对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区的影响 |
5.1.2 限速优化仿真方案评价指标 |
5.2 限速布局仿真方案 |
5.2.1 方案设计原则 |
5.2.2 层级限速方案设计 |
5.3 限速布局仿真方案优化结果 |
5.3.1 冲突率 |
5.3.2 平均速度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加的科研项目 |
(2)大交通量条件下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工程交通分流组织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与评析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大交通量条件下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工程交通特征 |
2.1 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工程定义及特点 |
2.2 大交通量条件下高速公路养护维修施工区划分及交通影响分析 |
2.2.1 养护维修施工区划分 |
2.2.2 养护维修对交通影响分析 |
2.3 大交通量条件下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工程车辆及交通流特征 |
2.3.1 车辆行驶特征及驾驶员特征 |
2.3.2 交通流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3 大交通量条件下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工程通行能力分析 |
3.1 大交通量条件下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区域通行能力及安全影响因素 |
3.1.1 养护维修区域通行能力分析关键因素 |
3.1.2 养护维修区域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3.2 大交通量条件下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区域通行能力计算 |
3.2.1 通行能力计算思路及目的 |
3.2.2 通行能力计算 |
3.2.3 通行能力模拟分析方法 |
3.3 通行能力与道路服务水平的联系 |
3.4 本章小结 |
4 大交通量条件下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工程的交通分流组织 |
4.1 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工程的交通分流概述 |
4.1.1 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区域交通分流原则 |
4.1.2 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区域交通分流组织主要内容 |
4.1.3 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区域交通分流组织影响因素 |
4.2 大交通量条件下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工程的交通分流方案研究 |
4.2.1 交通分流组织步骤 |
4.2.2 交通分流组织方案建立步骤及划分 |
4.3 交通分流各类参数确定 |
4.3.1 养护维修施工区各段长度 |
4.3.2 交通引导标志位置 |
4.4 本章小结 |
5 G22青兰高速巉柳段隧道群养护维修工程交通分流组织管理实例 |
5.1 工程背景 |
5.1.1 项目介绍 |
5.1.2 隧道内病害分析及养护维修期限确定 |
5.2 交通量调查与交通特征分析 |
5.2.1 交通量调查 |
5.2.2 交通特征分析 |
5.3 交通分流组织方案 |
5.3.1 交通分流管理制度建立 |
5.3.2 交通分流方案 |
5.3.3 交通分流点布置 |
5.3.4 交通安全设施布置 |
5.4 交通分流组织管理效果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下一步研究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高速公路养护作业交通瓶颈区长度优化研究 ——以外侧车道封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小结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区交通流调查与特性分析 |
2.1 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区布局及类型 |
2.1.1 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区概念 |
2.1.2 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区布局 |
2.1.3 高速公路养护作业类型 |
2.2 养护作业区数据采集与处理 |
2.2.1 数据来源 |
2.2.2 数据采集方法 |
2.2.3 数据采集准备 |
2.2.4 数据处理 |
2.3 交通流特性分析 |
2.3.1 交通量时间特性 |
2.3.2 交通组成特性 |
2.3.3 车速特性 |
2.3.4 车头时距特性 |
2.4 研究对象界定 |
2.4.1 养护作业区类型界定 |
2.4.2 交通瓶颈区界定 |
2.5 小结 |
第三章 交通瓶颈区交通冲突严重性及阈值研究 |
3.1 瓶颈区交通冲突概念及机理 |
3.1.1 瓶颈区交通冲突概念 |
3.1.2 瓶颈区交通冲突产生机理 |
3.2 瓶颈区交通冲突分类和交通冲突指标 |
3.2.1 瓶颈区交通冲突分类 |
3.2.2 瓶颈区交通冲突指标 |
3.3 交通冲突严重性及阈值计算 |
3.3.1 改进TTC计算模型 |
3.3.2 严重性及阈值计算 |
3.4 小结 |
第四章 交通瓶颈区VISSIM仿真模型构建及参数校准 |
4.1 仿真方法 |
4.1.1 仿真方法选取 |
4.1.2 VISSIM仿真原理 |
4.1.3 SSAM模型 |
4.2 瓶颈区仿真模型构建 |
4.2.1 瓶颈区VISISM模型构建过程 |
4.2.2 瓶颈区仿真模型行驶规则设置 |
4.2.3 瓶颈区仿真模型构建 |
4.3 仿真模型校准及验证 |
4.3.1 仿真模型校准 |
4.3.2 仿真模型及阈值验证 |
4.4 小结 |
第五章 交通瓶颈区长度优化及安全评价研究 |
5.1 警告区长度研究 |
5.1.1 警告区长度理论 |
5.1.2 警告区长度计算 |
5.2 上游过渡区长度研究 |
5.2.1 上游过渡区长度理论 |
5.2.2 上游过渡区长度计算 |
5.3 警告区及上游过渡区长度优化安全评价 |
5.3.1 安全评价指标 |
5.3.2 警告区长度安全评价 |
5.3.3 上游过渡区长度安全评价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
(4)四车道高速公路封闭超车道施工区交通运行建模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施工区交通调查及交通特性分析 |
2.1 交通调查及数据提取 |
2.1.1 施工区交通调查 |
2.1.2 施工区交通运行数据提取 |
2.2 交通特性分析 |
2.2.1 交通量与交通组成 |
2.2.2 车头时距分布特性 |
2.2.3 车速分布特性 |
2.2.4 车辆换道特性 |
2.2.5 施工区道路通行能力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施工区交通运行微观模型构建 |
3.1 施工区微观交通模型构建 |
3.1.1 模型基本参数设置 |
3.1.2 模型交通流数据输入 |
3.2 模型评价指标选取 |
3.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3.2.2 仿真试运行 |
3.3 模型标定参数选取 |
3.3.1 敏感性分析指标 |
3.3.2 备选参数 |
3.3.3 敏感性分析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施工区交通运行模型标定与验证 |
4.1 施工区交通运行模型标定算法选择 |
4.2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型标定 |
4.2.1 染色体编码 |
4.2.2 适应度函数设计 |
4.2.3 选择算子设计 |
4.2.4 交叉算子设计 |
4.2.5 变异算子设计 |
4.3 施工区交通模型标定程序设计 |
4.4 施工区交通模型标定结果检验 |
4.4.1 参数标定结果分析 |
4.4.2 车辆换道位置分布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施工区设置交通影响分析 |
5.1 施工区交通影响评价方法 |
5.2 交通量对施工区交通运行的影响 |
5.3 换道起始位置对施工区交通运行的影响 |
5.4 限速值对施工区交通运行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主要研究成果 |
二、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5)城市地铁施工期间临时交通组织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城市地铁施工区交通特性及组织范围研究 |
§2.1 占道施工区种类及界定 |
§2.2 施工区交通特性研究 |
§2.2.1 施工区道路交通特性 |
§2.2.2 施工区人员交通特性 |
§2.2.3 施工区车辆运行交通特征 |
§2.2.4 施工区交通流特性 |
§2.3 施工区交通组织范围研究 |
§2.4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交通影响分析的交通组织决策研究 |
§3.1 城区地铁施工特性分析 |
§3.1.1 城区地铁施工特点分析 |
§3.1.2 地铁施工方法分析 |
§3.2 施工对交通运行影响分析 |
§3.2.1 机动车交通系统 |
§3.2.2 公共交通系统 |
§3.2.3 慢行交通系统 |
§3.2.4 道路通行状况 |
§3.2.5 周边用地环境 |
§3.3 施工对路段通行能力影响分析及评判标准 |
§3.3.1 城市道路路段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
§3.3.2 施工路段道路通行能力影响分析 |
§3.3.3 施工路段道路通行能力影响评判标准 |
§3.4 施工对交叉口通行能力影响分析及评判标准 |
§3.4.1 城市信控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
§3.4.2 施工区交叉口通行能力影响分析 |
§3.4.3 施工区交叉口通行能力影响评判标准 |
§3.5 施工对公交系统影响评判 |
§3.6 施工对慢行系统影响评判 |
§3.7 小结 |
第四章 施工期间临时交通组织优化与评价方法研究 |
§4.1 施工期临时交通组织原则 |
§4.2 施工期临时交通组织优化 |
§4.2.1 宏观交通组织优化 |
§4.2.2 微观交通组织优化 |
§4.2.3 公共交通组织优化 |
§4.2.4 慢行交通组织优化 |
§4.3 施工期临时交通组织方案仿真 |
§4.3.1 交通仿真概述 |
§4.3.2 仿真方法研究 |
§4.3.3 本文交通组织方案仿真方法 |
§4.4 施工期临时交通组织方案评价体系及方法 |
§4.4.1 评价指标选取 |
§4.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3 交通组织方案评价模型的构建 |
§4.5 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应用 |
§5.1 项目概况 |
§5.1.1 施工区现状交通特性分析 |
§5.1.2 施工区交通组织范围确定 |
§5.2 地铁施工对交通运行影响分析 |
§5.2.1 施工对路段运行影响分析 |
§5.2.2 施工对交叉口运行影响分析 |
§5.2.3 施工对公交运行影响分析 |
§5.2.4 施工对慢行交通运行影响分析 |
§5.2.5 占道施工区域交通拥堵成因分析 |
§5.3 交通组织方案优化措施 |
§5.3.1 交通流交通组织优化 |
§5.3.2 宏观交通组织优化 |
§5.3.3 微观交通组织优化 |
§5.3.4 公共交通组织优化 |
§5.3.5 慢行交通组织优化 |
§5.4 优化后交通组织方案仿真与评价 |
§5.5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成果情况 |
(6)基于LCA的公路养护施工区交通延误碳排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路面LCA研究现状 |
1.2.2 公路养护施工区交通延误碳排放研究 |
1.2.3 交通组织方案优化相关研究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于LCA的交通延误碳排放测算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 |
2.1 全寿命周期评价(LCA)的定义 |
2.2 LCA在路面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
2.2.1 目标与范围 |
2.2.2 清单分析 |
2.2.3 影响评价 |
2.3 养护施工工程中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
2.3.1 养护施工方式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 |
2.3.2 施工路段背景交通运行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 |
2.4 基于LCA的交通延误碳排放测算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公路养护施工模式对LCA碳排放的影响分析 |
3.1 公路养护施工区交通组织设计 |
3.1.1 养护施工区交通组织设计的原则 |
3.1.2 养护施工区交通组织设计的流程 |
3.1.3 养护施工区交通组织设计的主要内容 |
3.1.4 养护施工区常见的交通组织方式及其特点 |
3.2 “人-车-路”视角下的公路养护施工模式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 |
3.2.1 道路条件对交通延误碳排放的影响作用分析 |
3.2.2 车辆条件对碳排放影响作用分析 |
3.2.3 驾驶员人为因素对碳排放影响作用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LCA的公路养护施工区交通组织方案仿真研究 |
4.1 微观交通仿真软件VISSIM的介绍 |
4.1.1 交通仿真原理 |
4.1.2 VISSIM在方案评价中的适用性 |
4.2 公路养护施工区交通仿真模型的建立 |
4.2.1 建立仿真路段 |
4.2.2 仿真路段冲突区设置 |
4.2.3 车辆运行参数设置 |
4.2.4 数据检测器设置 |
4.2.5 仿真运行及结果 |
4.3 基于LCA的施工区交通组织方案运行结果分析 |
4.3.1 封闭单车道方式下交通组织方案优化研究 |
4.3.2 半幅封闭方式下交通组织方案优化研究 |
4.3.3 基于不同封闭车道方式的交通组织方案优化研究 |
4.3.4 关键因素敏感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5.1 养护维修工程基本情况 |
5.1.1 案例概况 |
5.1.2 养护维修方案 |
5.2 养护维修全寿命周期清单分析 |
5.2.1 材料物化清单分析 |
5.2.2 建设施工清单分析 |
5.2.3 交通延误清单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主要结论 |
2.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高速公路改扩建施工区通行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施工区通行能力研究方法与方案设计 |
2.1 数据调查 |
2.1.1 调查内容 |
2.1.2 调查方式 |
2.1.3 调查仪器设备 |
2.1.4 调查实施 |
2.1.5 数据处理 |
2.1.6 数据分析 |
2.2 仿真实验 |
2.2.1 仿真标定参数的选择 |
2.2.2 正交实验设计 |
2.2.3 高速公路改扩建施工区仿真实验方案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速公路改扩建施工区交通流特性研究 |
3.1 高速公路改扩建施工区形式 |
3.2 典型高速公路改扩建施工区布设 |
3.3 施工区交通流总体运行特征 |
3.4 施工区交通参数特性分析 |
3.4.1 高峰小时交通量分析 |
3.4.2 速度特性分析 |
3.4.3 饱和流率分析 |
3.4.4 车头时距分析 |
3.5 施工区交通流时空分布特征 |
3.5.1 施工区不同控制段交通流特征分析 |
3.5.2 交通流车道分布特性分析 |
3.5.3 车道间交通流时间分布 |
3.6 施工区交通流模型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速公路改扩建施工区通行能力及影响因素研究 |
4.1 高速公路改扩建施工区通行能力定义 |
4.2 高速公路改扩建施工区通行能力计算 |
4.3 高速公路改扩建施工区最大流率与排队流率的关系 |
4.4 高速公路改扩建施工区通行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4.4.1 交通组成对施工区通行能力的影响 |
4.4.2 车道关闭形式对施工区通行能力的影响 |
4.4.3 限速对施工区通行能力的影响 |
4.4.4 中间带开口对施工区通行能力的影响 |
4.5 高速公路改扩建施工区通行能力修正模型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性论文 |
致谢 |
(8)高速公路施工区交通组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内容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
1.3 研究内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章节安排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高速公路施工区交通特性分析 |
2.1 高速公路施工区概述 |
2.1.1 高速公路施工区基本形式 |
2.1.2 高速公路施工区施工主要类型 |
2.2 高速公路施工区交通特性 |
2.2.1 驾驶员特性 |
2.2.2 车辆运行特征 |
2.2.3 道路特征 |
2.2.4 交通流特性 |
2.3 高速公路施工区布局分析 |
2.3.1 驾驶员及环境指标 |
2.3.2 施工区基础特征影响指标 |
2.3.3 临时交通安全设施影响指标 |
2.4 高速公路施工区布局设置调查分析 |
2.4.1 问卷调查设计 |
2.4.2 调查数据统计 |
2.4.3 问卷统计分析 |
2.5 高速公路施工区速度调查分析 |
2.5.1 现场调查设计 |
2.5.2 数据来源 |
2.5.3 数据分析与统计 |
2.6 高速公路施工区限速分析 |
2.6.1 车速对事故相关性 |
2.6.2 限速区标志及区段长度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速公路施工区布局设置优化研究 |
3.1 高速公路施工区布局设置概述 |
3.1.1 交通布局设置研究意义 |
3.1.2 高速公路施工区布局设置原则 |
3.2 高速公路施工区事故分析 |
3.2.1 高速公路施工区事故致因 |
3.2.2 高速公路施工区事故成本 |
3.3 高速公路施工区事故成本模型 |
3.3.1 施工区布局影响参数 |
3.3.2 施工区事故成本模型 |
3.4 施工区布局设置优化方法 |
3.4.1 确定目标函数 |
3.4.2 施工区布局优化举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速公路施工区速度控制研究 |
4.1 施工区动态层级限速原理 |
4.1.1 限速方法的选取 |
4.1.2 施工区交通状态划分 |
4.1.3 动态层级限速 |
4.2 施工区限速评价 |
4.2.1 指标的选取 |
4.2.2 指标的计算 |
4.2.3 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
4.3 施工区动态层级限速模式研究 |
4.3.1 约束条件 |
4.3.2 限速模式分析 |
4.3.3 低密度时段施工区层级限速 |
4.3.4 高密度时段施工区层级限速 |
4.4 施工区上游过渡区长度研究 |
4.5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实例仿真分析 |
5.1 仿真平台搭建 |
5.1.1 仿真路段建立 |
5.1.2 路段交通参数设定 |
5.1.3 交通参数设定 |
5.1.4 施工区交通流模拟 |
5.2 施工区限速模式仿真 |
5.2.1 低密度时段施工区限速仿真 |
5.2.2 高密度类型施工区限速仿真 |
5.3 施工区限速区段长度仿真 |
5.4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工作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高速公路改扩建路域环境管理对策及评价体系研究 ——以京沪高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公路路域环境研究现状 |
1.3.2 国内高速公路路域环境研究现状 |
1.3.3 国外公路改扩建工程研究现状 |
1.3.4 国内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研究现状 |
1.3.5 现有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速公路路域环境系统分析 |
2.1 概述 |
2.2 高速公路路域环境系统组成 |
2.2.1 公路用地 |
2.2.2 建筑控制区 |
2.2.3 防护区 |
2.2.4 路面环境 |
2.3 高速公路路域环境系统现状 |
2.3.1 公路用地 |
2.3.2 建筑控制区 |
2.3.3 防护区 |
2.3.4 路面环境 |
2.4 高速公路路域环境管理现存问题 |
2.4.1 公路用地 |
2.4.2 建筑控制区 |
2.4.3 防护区 |
2.4.4 路面环境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速公路路域环境系统管理问题与对策分析 |
3.1 管理依据问题与对策分析 |
3.1.1 公路用地 |
3.1.2 建筑控制区 |
3.1.3 防护区 |
3.1.4 路面环境 |
3.2 管理手段问题与对策分析 |
3.2.1 公路用地 |
3.2.2 建筑控制区 |
3.2.3 防护区 |
3.2.4 路面环境 |
3.3 管理设施问题与对策分析 |
3.3.1 公路用地 |
3.3.2 建筑控制区 |
3.3.3 防护区 |
3.3.4 路面环境 |
3.4 管理人员问题与对策分析 |
3.4.1 防护区 |
3.4.2 路面环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主观与客观组合赋权法的管理对策评价模型 |
4.1 高速公路路域环境系统管理对策评价指标体系 |
4.1.1 高速公路路域环境系统管理对策评价原则 |
4.1.2 高速公路路域环境系统管理对策评价步骤 |
4.1.3 高速公路路域环境系统管理对策评价体系 |
4.2 主观与客观组合赋权评价方法 |
4.2.1 层次分析法 |
4.2.2 熵权法 |
4.2.3 组合赋权法 |
4.3 实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仿真的施工作业区标志标线设置研究 |
5.1 仿真平台介绍 |
5.2 仿真模型构建 |
5.3 高速公路施工区标志标线设置方案仿真 |
5.3.1 建立高速公路施工区仿真模型 |
5.3.2 仿真模型结果输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在读期间参与科研情况 |
(10)考虑多因素的高速公路养护区交通组织(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交通组织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1.1 交通量 |
1.2 封闭车道数 |
1.3 限速模式 |
1.4 养护维修作业区段长度 |
2 仿真模型建立 |
2.1 VISSIM交通仿真 |
2.2 参数设置 |
2.3 分析工况组合 |
3 仿真过程与结果分析 |
3.1 交通延误 |
3.1.1 交通量、封闭车道数对交通延误影响 |
3.1.2 工作区长度对交通延误影响 |
3.1.3 限速对交通延误影响 |
3.1.4 交通延误预测模型建立 |
3.2 交通冲突数 |
3.2.1 交通量、封闭车道数对交通冲突数影响 |
3.2.2 工作区长度对交通冲突数影响 |
3.2.3 交通冲突预测模型建立 |
4 结 语 |
四、高速公路养护维修作业区通行能力影响因素的微观仿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区追尾冲突模型构建及安全改善研究[D]. 夏然. 江苏大学, 2020(02)
- [2]大交通量条件下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工程交通分流组织管理[D]. 杨万红.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3]高速公路养护作业交通瓶颈区长度优化研究 ——以外侧车道封闭为例[D]. 杨友森. 江苏大学, 2020(02)
- [4]四车道高速公路封闭超车道施工区交通运行建模仿真研究[D]. 孙佳豪.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5]城市地铁施工期间临时交通组织优化方法研究[D]. 谢思琪.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6]基于LCA的公路养护施工区交通延误碳排放研究[D]. 宋庄庄.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7]高速公路改扩建施工区通行能力研究[D]. 黄群龙.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8]高速公路施工区交通组织优化研究[D]. 饶湘儒.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9]高速公路改扩建路域环境管理对策及评价体系研究 ——以京沪高速为例[D]. 袁诗琳. 东南大学, 2020(01)
- [10]考虑多因素的高速公路养护区交通组织[J]. 周育名,魏建国,陈致远,王跃虎,张明月.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