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麦粉卫生指标的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于帆[1](2021)在《脾胃散的发酵及其在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脾胃散是由党参、炒白术、茯苓等材料调配成的复方,主要功效为补益脾胃、理气化积、生津止逆,主要治疗的疾病为因胃酸和消化酶分泌不足引起的慢性胃病及食管病,因此本文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脾胃散中药组方为研究对象,以食药两用米曲霉NBM—3为菌株,优化了发酵所用麸皮、青蒿、小麦粉三种辅料的用量,然后在三角瓶水平优化了发酵条件,发酵后的中药复方脾胃散经过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后,进一步用于临床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脾胃散发酵工艺优化通过混料试验设计(Simplex Centroid)法对脾胃散固态发酵的培养基进行了优化,得到的最终配方为麸皮9 g,青蒿9 g,脾胃散96 g,汤药浸出物(固形物)降低率为73.23%,在此基础上,采用中心组合(Box-Benhnken)法的到得三角瓶水平最佳发酵条件为料水比1:1.40,接种量2.90×106个/g,发酵时间4.50 d,脾胃散HPLC图总峰面积(各组分峰面积总和)降低率为95.94%,将上述实验结果放大到30 L生物反应器进行固态发酵,经研究得到最佳料水比为1:0.60。(2)中药脾胃散复方发酵后主要成分的变化通过采用液相色谱和分子凝胶色谱法对发酵后样品进行分析,从液相色谱图分析可知,对比未发酵样品,发酵样品部分峰面积(出峰时间:9.00 min、25.40min、26.0 min)大大下降,而从凝胶色谱图分析可知,未发酵样品中分子量>670 k Da的蛋白占比为45.61%,而发酵样品的占比仅为5.99%,说明发酵使其中的大分子活性物质转变为小分子活性物质,提高了疗效,而某些有毒的大分子物质也被降解,降低毒副作用,更好地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3)中药脾胃散复方的毒理学评价通过急性和慢性毒理实验可知,本组方是安全无毒性的,而未发酵组方对肝脏造成药物性损伤,发酵组方减弱了这一毒副作用,说明其具备一定的安全性和长期服用的资质。(4)中药脾胃散复方的临床研究通过对229例患有脾胃虚弱并胃脘气滞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数据分析,发现服用发酵脾胃散的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7.41%)高于服用未发酵脾胃散的对照组(84.07%),说明发酵脾胃散临床治疗效果更佳,安全可靠。
顾晶晶[2](2021)在《紫薯全粉馒头与湿面条研制及品质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主要研究较高添加量的紫薯全粉对面团性质及对馒头和湿面条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通过研究不同比例(0%、10%、20%、30%、40%和50%)的紫薯全粉对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拉伸特性试验中,紫薯全粉的添加使混合面团拉伸性能变差,面团筋力变弱,更容易流变,混合面团的加工蒸制性能有所下降。粉质特性试验中,随着紫薯全粉添加量的增多,混合面团的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粉质指数逐渐减小,软化度和吸水率逐渐增加,面团比较软,更易变形,不宜做成馒头等食品。糊化特性试验中,随着紫薯全粉添加量增加,混合面团的峰值粘度、最低粘度、衰减值、最终粘度、回生值以及峰值时间均显着下降,混合面团加工更难,但面团做成产品保质期延长,更易储存。添加辅粉之后,面团性质有所改善。混合面团流变学试验结果证明,做成品质好的蒸制食品,紫薯全粉最大添加量为40%。紫薯全粉馒头试验中,通过单因素与正交试验确定紫薯全粉馒头最佳配方紫薯全粉40%、谷朊粉15%、糯米粉16%、小米粉20%;最佳发酵参数为酵母添加量1.0%、发酵时间70min、发酵温度32℃、醒发时间16min。随着紫薯全粉添加量的增多,紫薯全粉馒头的颜色加深,孔隙度变大。通过体外消化试验发现紫薯全粉馒头淀粉含量为60.74%,抗性淀粉含量为70.09%,均高于小麦粉馒头,但水解速率与预测血糖指数低于小麦粉馒头。通过抗氧化试验得出紫薯全粉馒头总酚含量比小麦粉馒头高,DPPH与ABTS自由基清除率高。在冷藏过程中紫薯全粉馒头pH下降缓慢,水分含量有所降低,水分迁移慢,硬度与咀嚼性增加,热焓值升高,回升速度慢。紫薯全粉馒头是营养丰富,抗氧化性强,老化慢,保质期长的健康食品。紫薯全粉湿面条试验中,测定不同紫薯全粉添加量湿面条的断条率、蒸煮损失率、延伸率、吸水率、膨胀率发现,随着添加量的增多,品质变差,结果分析得出45%的紫薯全粉是最大添加量。通过单因素与正交试验确定紫薯全粉湿面条最佳配方为紫薯全粉添加量为45%、谷朊粉为5%、水为55m L、盐为3%。此时的紫薯全粉湿面条,色泽鲜艳,弹性适度有劲道,口感较好。蒸煮过程中出现浑浊掉色现象,添加0.21%L-抗坏血酸,紫薯全粉湿面条颜色鲜艳,轻微掉色,pH适中。最佳配方的紫薯全粉湿面条总酚含量为138.03mg/g,DPPH与ABTS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95.77%,74.27%,均高于小麦粉馒头,抗氧化能力更强。
王晓超[3](2021)在《新型救援食品的研制及功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救援食品是指在突发灾难、事故或野外遇险等紧急状况下,用以满足人体对能量以及营养素的最低需要、尽可能维持遇险人员生存的一类食品,具有携带方便、保质期长、体积小、能量密度高等特点。当前使用的救援食品可基本满足遇险人员在待救援期间的需要,但是普遍存在能量密度偏低、原料多为分离性原料、蛋白质含量高(对水的需求量大、而待救援期间的水分供应难以保证)、供能营养素配比不合理、未根据遇险人员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设计等缺点。由此,本文结合前期调研结果、遇险人员在待救援期间生理心理状态变化等情况,提出新型救援食品研制计划:单份救援食品需满足遇险人员72 h待救援期间最低限度能量、营养需要,在总质量≤290 g,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供能比分别为65%~75%、25%~35%、0%~5%,热量≥1300 kcal的约束条件下,选取营养素含量全面的天然可食原料进行产品制备,并根据遇险人员在等待救援的前中后期生理心理状态不同,将产品设计为A、B、C三个模块组合装的形式:模块A在遇险初期使用,具有平复焦虑、紧张情绪的功能;模块B在遇险中期食用,以提供热量为主;模块C在接受救援前食用,以迅速供能、提升遇险人员运动能力为主。基于上述约束条件完善A、B、C三个模块产品的配方设计并优化其制备工艺及控制参数、完成中试验证、测试产品的贮藏稳定性并对其紧急状态下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选取营养素含量全面的天然可食原料,基于上述约束条件,通过线性规划模型以最高热量为目标函数,进行配方求解。所得配方的热量为1360.63 kcal,并根据遇险人员在等待救援前中后期的生理心理变化,通过调整营养素比例,添加功能性成分,将上述配方按重量以1:6:1的比例设计为A、B、C三模块组合装形式。其中模块A具有舒缓紧张、高能量密度的特点,配方为:小麦粉7.3 g、棕榈油10.4 g、β-环糊精8.6 g、葡萄糖3.8 g、黑芝麻粉5 g、番茄清汁粉1.0 g、茶氨酸0.3 g;模块B具有充饥、饱腹的作用,配方为:小麦粉67.7 g,棕榈油34.8 g、麦芽糊精53.1 g、葡萄糖43.4 g、燕麦粉10 g、豆渣10 g、奶粉1.0 g、复合维生素0.3 g、复合矿物质0.3 g;模块C具有快速供能、提升运动能力的作用,配方为,小麦粉10.7 g、棕榈油5.5 g、葡萄糖19.7 g、牛磺酸0.3 g、L-赖氨酸盐酸盐0.1 g、咖啡粉0.1 g、肌醇0.1 g、烟酰胺0.01 g、维生素B60.001 g。其次,优化确定新型救援食品的制备工艺及参数,进行中试验证并评价其营养、理化等指标。以模块A为研究对象,建立新型救援食品模糊数学评价模型,确定新型救援食品制备的最优参数为:焙烤温度183℃、β-环糊精8.6 g、焙烤时间18.3 min、挤压压强64 kg/cm2。依据优化后的工艺参数,进行50 kg新型救援食品的中试生产,产品的感官评分为90.74分,符合工艺优化预期。此外,对其进行营养及理化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每份新型救援食品(294±0.3)g的热值为1396.3 kcal,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供能占比分别为4.1%、32.9%、63.0%,符合研制要求。再次,探究新型救援食品的贮藏稳定性并预测其常温下的货架期。以模块A为例,研究温度对新型救援食品色度及质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贮藏期间新型救援食品的L*、a*、b*值均出现明显下降,后趋于稳定。随着贮藏的进行,新型救援食品的硬度缓慢增加,达到硬度终点后,在3.8 kg~4.2 kg间波动。接着,构建不同贮藏温度下新型救援食品的酸价零级和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选取酸价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预测其在常温(25℃)下的货架期为1218.0 d。最后,评价新型救援食品在紧急状态下的使用效果。将志愿者分为三组,在72 h内分别供给新型救援食品(试验组)、03型救援食品(对照组)和正常餐食(空白组)。在试验前期,通过比较各组受试者焦虑状态指标,发现试验组的自述焦虑得分、舒张压、心率分别为52.5分、73.9 mm Hg、71.4次/min显着低于对照组的63.2分、86.8 mm Hg、83.6次/min。此外,试验组在试验后期的最大握力和力竭俯卧撑数分别为26.4 kg、18.4次,显着高于对照组的20.7 kg、11.7次。表明新型救援食品的在试验前期对焦虑状态的缓解及试验后期对运动能力的提升效果均优于03型救援食品。
吴丽华,赵胜娟,赵晶晶[4](2021)在《小麦中呕吐毒素含量与质量的关系及其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检测小麦样品中容重、赤霉病粒、不完善粒、色泽以及呕吐毒素等指标,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小麦呕吐毒素含量与赤霉病粒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并检测小麦籽粒不同部位呕吐毒素的含量。结果显示,皮层、糊粉层高于胚乳;对小麦进行筛理,去除杂质和赤霉病粒,发现经过筛理小麦中呕吐毒素含量会下降4.6%~22%;对比分析小麦粉和小麦粉馒头中呕吐毒素的含量,发现小麦粉通过蒸煮等加工过程,呕吐毒素含量并不会减少,仍然有较高残留。
张林[5](2021)在《参芪挂面的制备及其品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中药材大国,资源丰富,药食文化也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我国就有食疗的说法,即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食物特性来调节机体功能,防病治病。当前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具有补益功能食品重视,防疾病作用的功能性食物受到推崇,这也促进了保健食品行业的发展,传统药食两用品种中很多具有保健功能。其中党参、黄芪均为补益类药食同源中药材,不仅有明显药理作用还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目前,九寨党参药材品质参差不齐,产品形式单一,资源利用程度较低,方便食用产品较少。因此,本研究以党参、黄芪为主要原料,通过对挂面成本核算、混合粉粉质、挂面配方工艺、挂面品质特性等系统研究,开发一种营养健康、产品风味好、结构稳定、药效成分含量较高,具有较好滋补功效的参芪挂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九寨党参商品规格等级研究。采用HPLC-UV测定党参炔苷含量、苯酚-硫酸法测定党参多糖含量及测量外观性状,利用DPS软件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研究九寨党参药材外观性状特征与其主要化学成分的关联性,建立九寨党参药材规格等级划分指标,对参芪挂面的成本控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随着九寨党参商品规格等级的提高,党参炔苷含量表现降低趋势,测定结果在0.04720.1052%之间,菊花心炔苷含量最高(0.1528%),表皮炔苷含量最低(0.0452%);不同部位含量差异不明显、不同等级间党参多糖含量差异明显,在31.0635.06%之间。由于六等党参商品价格相对较低,炔苷含量较高,本实验后续研究均选用六等党参为原料。结合外观性状指标,将九寨党参药材分为4级,一级党参上部围径≥3.87 cm,下部围径≥3.85 cm,单个重≥4.02 g,炔苷≥0.040%;二级党参上部围径3.513.86 cm,下部围径3.653.84 cm,单个重2.554.01 g,炔苷≥0.05%;三级党参上部围径2.063.50 cm,下部围径2.293.64 cm,单个重1.782.54 g,炔苷≥0.07%;四级党参上部围径≤2.05 cm,下部围径≤2.28 cm,单个重≤1.77 g,炔苷≥0.09%。(2)党参粉的制备及其混合粉面团加工性能研究。利用分样筛和粒度分析仪对党参粉、黄芪粉、小麦粉进行粒径和水合特性分析测定,对不同配比的参芪-小麦粉混合粉进行理化指标、粉质特性和拉伸特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党参粉粒径最小,仅为11.7μm,高达98.7%的党参粉可以透过药典9号筛,党参粉、黄芪粉中水分、灰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较少,随着参芪粉的添加,混合粉面团加工性能呈下降趋势,随着谷朊粉的添加,混合粉面团加工性能显着提高。(3)参芪挂面的制备及其配方优化。以参芪粉、小麦粉、谷朊粉为主要原料,采用单因素实验,以蒸煮损失率和感官得分为评价指标,确定参芪粉、谷朊粉、食盐、食用碱最佳添加范围;在响应面实验设计上增加质构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对9个指标进行降维,并计算综合得分,以规范化综合得分为响应值,通过响应面实验优化确定参芪挂面参芪粉添加量15%,谷朊粉添加量2%,食盐添加量0.6%,食用碱添加量0.2%,得出的规范化综合得分Z为0.8532±0.07,与响应面预测值基本一致,说明该响应面模型准确可行。(4)参芪挂面品质特性研究。以最佳配方工艺制作参芪挂面、党参挂面、黄芪挂面、白挂面,对四种挂面进行感官评价、蒸煮特性、质构、总酚、DPPH、ABTS自由基清除率、总抗氧化及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蒸煮特性方面:四种挂面断条率均为0,除白挂面外,蒸煮损失率和蒸煮时间差异不大;在色差方面,除白挂面外,其余三种挂面偏黄、偏红;在滋味方面:参芪挂面与白挂面滋味差异最明显,其中,AHS、ANS、SCS对4种挂面的响应强度较大,NMS、CTS对4种挂面的响应强度较小。在抗氧化性方面,党参挂面中多酚含量最高(0.54 mg/g),参芪挂面对ABTS+清除率最高(64.8%),党参挂面对DPPH+清除率最高(54.5%),参芪挂面总的抗氧化性最高(1.897 mmol/g)。
程薇[6](2021)在《L速冻食品公司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速冻食品行业兴起于上世纪80-90年代,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速冻食品行业整体水平得到了显着的提升。21世纪的今天,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使得人们对速冻食品的需求更加旺盛。同时,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让速冻食品能够被运输到更远的地方,速冻食品企业的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速冻食品对消费者而言,烹饪非常便捷;对制造商而言,工业标准化程度高,因此这个品类已经成为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新冠疫情带来的“宅经济”火爆,更是大大加快了速冻食品行业的发展。本文以生产速冻食品的L公司为研究对象,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借助SWOT工具分析L公司所处的内外部营销环境,以4Cs营销理论和顾客让渡价值理论为基础,分析L公司的营销现状,并设计访谈和问卷调查内容,研究顾客、成本、便利、沟通这四个维度营销策略与公司营销业绩的关联。通过对访谈和问卷数据的整理,归纳出L公司的营销问题,分析得知L公司营销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营销策略的设计没有从顾客角度出发,具体表现在产品不够丰富、销售价格过高、购买便利度差和沟通力度不足这几个方面。本文借助经典理论和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设计L公司的营销策略优化方案,通过改善4Cs的四个维度,增加顾客让渡价值,提升公司的营销业绩。同时本文的研究也为速冻食品企业设计营销策略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希望为更多的中小型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刘婷[7](2021)在《植被覆盖与缺血性脑卒中死亡风险关联的队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植被覆盖与缺血性脑卒中死亡风险的关联性,同时探讨年龄(<60岁和≥60岁)和性别的差异,旨在评估植被覆盖对缺血性脑卒中死亡的影响,为脑卒中健康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公共卫生政策。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14—2019年山东省平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监测系统中的脑卒中发病、死亡信息,及其基线信息:人口学资料、居住地址编码、人口密度、空间GDP、道路密度以及步行指数等数据,采用队列研究设计,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动态连续收集平邑县2014—2019年植被覆盖暴露测量指标(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土壤调整植被指数(SAVI)、增强植被指数(EVI))的数据。应用多水平Cox比例风险模型分别计算NDVI、EVI、SAVI与缺血性脑卒中死亡的风险比(HR)和调整的风险比及其95%的置信区间(CI),进一步按性别、年龄(<60岁和≥60岁)进行分层分析,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分别拟合NDVI、EVI、SAVI与缺血性脑卒中死亡存在的线性或非线性关系。结果1.2014—2019年,平邑县共新发缺血性脑卒中21664例,因缺血性脑卒中死亡4345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男性死亡病例数2276例,≥60岁人缺血性脑卒中死亡病例数为403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生存时间的中位数为60.83个月,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5年的累积生存率是68.00%;2.在完全调整的模型中,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DVI、EVI、SAVI的各个水平均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相关,且在各个植被指数的Q3水平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死亡的保护作用最强,HR值和95CI%分别为(NDVI-Q3(HR=0.610,95%CI:0.559-0.666)、EVI-Q3(HR=0.551,95%CI:0.504-0.603)、SAVI-Q3(HR=0.537,95%CI:0.494-0.584)。3.按性别和年龄分层结果表明随着NDVI、SAVI每增加0.1个单位,对女性、≥60岁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有保护作用更强,NDVI对应的HR和95CI%的分别是:女性(HR=0.930,95CI%:0.900—0.961),≥60岁(HR=0.935,95%C:0.916-0.960);SAVI对应的HR和95CI%的分别是:女性(HR=0.783,95%CI:751—0.817);≥60岁(HR=0.750,95%CI:0.671-0.839)。4.累积平均的NDVI、EVI、SAVI与缺血性脑卒中死亡之间均呈现非线性的关系(P non-liner<0.001)。结论本研究发现,植被覆盖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风险具有保护作用,且在同一植被暴露水平下SAVI表示的植被覆盖测量指标对缺血性脑卒中死亡的保护作用更强;植被覆盖对女性、年龄≥60岁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死亡的保护用更强;植被覆盖与缺血性脑卒中死亡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
吴艾琳[8](2021)在《重庆市居民谷类食品镉含量调查及膳食暴露评估》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镉(化学符号,Cd),是一种天然稳定存在于地壳表面,含量通常甚低的金属元素,主要应用在电镀、化工和电子工业等领域。镉对人体而言是一类非必需元素,不具有任何营养价值。环境中大部分的镉通过被植物,尤其是被农作物吸收,再通过食物链被人体摄入体内,与人体内高分子有机物结合,导致肝、肾、骨骼等发生病理改变,甚至对人体产生生殖毒性,导致不孕或不育,具有较强的致畸、致癌和致突变作用。世界卫生组织将镉确定为优先研究的食品污染物之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1984年提出的具有全球意义的危险化学物质中,Cd居首位。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对镉的吸收程度最高的农作物为水稻等谷类食物,“镉大米”的新闻也屡有报道。同时,根据2002年和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谷类食物是中国居民膳食的主体,是我国城乡居民能量的主要食物来源。因此,谷类食物的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重要部分,研究其镉污染现状及评估其膳食暴露情况,对保护国民的食品安全具有深远影响和实际意义。目的:(1)调查重庆市居民谷类食物消费情况。(2)调查重庆市市售谷类食品中镉污染的分布情况。(3)开展居民膳食镉的暴露评估:利用食物中镉含量检测的结果,结合对居民食物中镉的膳食暴露情况,基于点评估模型和概率评估模型,完成重庆市居民谷类食品中镉的膳食暴露评估。方法:(1)将重庆市划分为主城区、渝西、渝东北和渝东南,共四个片区,按照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原则,在每个片区抽取1-2个区县开展居民食物消费量调查工作。在每个区县内抽取3岁及以上的常住人口(居住至少6个月以上)作为调查对象,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被调查人群的家庭及个人基本信息,采用非连续的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收集被调查者的食物消费状况。利用SAS 9.4统计软件对膳食数据进行分析,分别计算全人群和消费人群的平均摄入量,利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家庭基本信息、膳食摄入相关因素等数据进行分析。(2)根据重庆市不同地区人口、经济、地理位置等特点,将重庆市划分为主城区、渝西、渝东北和渝东南,共四个片区,按照分层随机抽样的原则,在每个片区抽取2-3个区县,在当地居民日常消费量较大的超市、商店和农贸市场,按国家标准要求采集当地自产或市售谷类食品。根据GB 5009.26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多元素的测定》,由经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证的实验室,对样品中重金属含量进行检测。用Excel 2007和SPSS 26.0软件对检测数据进行整理、分类汇总和计算,采用Origin 2018进行图形的绘制,利用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验证数据分布情况,对样品污染程度以单因子污染指数进行初步评价。(3)根据点评估公式,调整评估参数,按照片区分组的形式,分别计算全部调查人群的食物消费量和污染物浓度。根据概率评估公式,基于@RISK评估软件,调整模型输入参数,采用Monte Carlo模拟对以谷类为摄入途径的膳食镉进行暴露评估。结果:(1)谷类食物消费量调查结果:本次研究共收集4014名3岁及以上的常住人口有效膳食数据,样本人群特征以女性、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家务为职业的居多。人群整体的谷类食物消费率较高,平均消费率为95.57%,平均消费量为252.39 g/d,基本达到膳食指南的推荐值,但各片区间的摄入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市售谷类食品镉污染情况:本次研究共采集谷类样品240份,样品镉检出率为98.33%,样品镉超标率为3.33%,所有样品的镉含量平均值为0.0563mg/kg。单因子污染指数结果提示,本次研究大部分样品属于一级产品,占88.33%,可评价为安全。(3)居民谷类食品镉的膳食暴露评估:根据点评估和概率评估结果,我市居民谷类食品膳食镉平均暴露量分别为7.80μg/kg.bw/m、8.46μg/kg.bw/m,均低于JECFA提出的健康指导值标准。同时通过比较点评估和概率评估结果,分析显示,两种评估方式的结果大致相同,两种方法相比,点评估的结果更为保守,而概率评估模型的评估结果更为稳健,也更贴近实际情况结论:(1)重庆市居民谷类食品的摄入的平均水平基本达到膳食指南的推荐要求,但部分片区和部分人群的摄入量恐有不足。(2)重庆市市售谷类食品镉污染情况整体处于安全水平。(3)重庆市人群通过谷类食物摄入的膳食镉平均暴露量低于JECFA提出的健康指导值标准,对大部分健康人群而言暂不具有健康风险。
余九霞[9](2021)在《江淮流域小麦质量调查分析与监管建议》文中认为赤霉病是温暖潮湿地区广泛发生的一种农作物病害,已在五大洲30多个国家流行。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有蔓延扩散趋势。江淮流域是中国小麦生产的重要区域,但极易遭遇阴雨天气,导致其小麦质量不稳定。文章调查了江淮流域小麦质量现状以及小麦加工企业的用粮情况,从小麦生产环节、收储环节、加工环节三方面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对应的监管建议,以期保障小麦生产活动顺利开展。
刘慧,曾祥权,周玉春,蒋世卫,黄华[10](2021)在《谷物类食品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及其衍生物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说明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是由镰刀菌在侵染小麦等禾谷类作物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有毒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分布于谷物及其相关制品中,给世界粮食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也给人类健康带来重大威胁。DON在植物、微生物作用下会转化形成各种衍生物,且这些衍生物可与DON原型同时存在,增加了谷物及相关制品的安全风险。本文对DON的理化性质、影响产生的因素及其衍生物类型进行了讨论,并重点阐述了DON及其衍生物的污染状况以及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变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谷物及其制品中DON的风险评估及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有利参考。
二、小麦粉卫生指标的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麦粉卫生指标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脾胃散的发酵及其在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中药复方脾胃散的一般介绍 |
1.2 中药炮制的历史 |
1.2.1 中医药 |
1.2.2 炮制 |
1.3 微生物的发酵中草药 |
1.3.1 微生物发酵中药的定义 |
1.3.2 微生物发酵的历史和方式 |
1.3.2.1 微生物发酵的历史 |
1.3.2.2 微生物发酵中药技术 |
1.3.3 固态发酵 |
1.3.4 固态发酵在中药炮制的作用 |
1.3.4.1 增强中药的临床效果 |
1.3.4.2 降低中药的毒性 |
1.3.4.3 提高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率 |
1.3.4.4 促进中药循环利用,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
1.4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共同特征 |
1.4.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定义 |
1.4.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影响 |
1.4.3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和流行病学 |
1.4.4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措施 |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5.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脾胃散发酵工艺优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原材料 |
2.1.2 供试菌种 |
2.1.3 培养基 |
2.1.4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
2.1.4.1 仪器与设备 |
2.1.4.2 主要试剂与厂家 |
2.1.5 脾胃散辅料用量的实验优化 |
2.1.5.1 中药复方脾胃散三角瓶固态发酵工艺流程 |
2.1.5.2 工艺参数及操作要点 |
2.1.6 脾胃散固态发酵条件的优化 |
2.1.6.1 单因素实验 |
2.1.6.2 Box-Benhnken响应面法优化发酵 |
2.1.7 30 L生物反应器脾胃散固态发酵的放大研究 |
2.1.7.1 工艺参数及操作要点 |
2.1.7.2 30 L生物反应器主要影响因素料水比的优化 |
2.1.8 分析方法 |
2.1.8.1 脾胃散的熬制方法 |
2.1.8.2 汤药中浸出物浓度的测定 |
2.1.8.3 色谱分析方法 |
2.1.9 数据处理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中药脾胃散辅料添加量的优化 |
2.2.1.1 混料试验设计结果分析 |
2.2.1.2 验证实验 |
2.2.2 响应面优化发酵工艺结果分析 |
2.2.2.1 不同料水比对脾胃散HPLC图总峰面积降低率的影响 |
2.2.2.2 不同发酵时间对脾胃散HPLC图总峰面积降低率的影响 |
2.2.2.3 不同接种量对脾胃散HPLC图总峰面积降低率的影响 |
2.2.2.4 BBD法固态发酵条件优化 |
2.2.2.5 验证实验 |
2.2.2.6 未发酵与发酵样品色谱图对比 |
2.2.3 30 L生物反应器发酵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3 中药脾胃散复方发酵后成分含量的变化 |
3.1 材料与试剂 |
3.1.1 材料 |
3.1.2 试剂 |
3.2 仪器与设备 |
3.3 溶液配制 |
3.3.1 试剂溶液 |
3.3.2 样品溶液制备 |
3.4 实验方法 |
3.4.1 色谱图峰面积变化的测定实验方法 |
3.4.2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实验步骤 |
3.4.3 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 |
3.5 分析方法 |
3.5.1 色谱样品分析方法 |
3.5.2 还原糖样品分析方法 |
3.5.3 凝胶色谱分析方法 |
3.6 数据处理 |
3.7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7.1 色谱图峰面积的变化 |
3.7.2 发酵样品中还原糖的变化 |
3.7.3 未发酵与发酵样品中蛋白质的变化 |
3.8 本章小结 |
4 中药复方脾胃散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
4.1 仪器与材料 |
4.1.1 主要仪器 |
4.1.2 实验材料 |
4.1.3 实验主要试剂 |
4.1.4 实验动物 |
4.2 实验方法 |
4.2.1 急性毒理(经口灌胃)试验 |
4.2.2 90 天喂养试验 |
4.2.3 数据处理方式 |
4.3 实验结果分析 |
4.3.1 急性毒理(经口灌胃)试验结果 |
4.3.2 脾胃散供试样品对大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3.2.1 脾胃散供试样品对大鼠血清中ALB、GLO、A/G的影响 |
4.3.2.2 脾胃散供试样品对大鼠血清中ALT、AST和 AST/ALT的影响 |
4.3.2.3 脾胃散供试样品对大鼠血清中CREA、TBIL和 TG的影响 |
4.3.2.4 脾胃散供试样品对大鼠血清中BUN和 CHOL的影响 |
4.3.3 脾胃散供试样品对大鼠体重和各脏器质量、系数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发酵后的中药脾胃散在慢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 |
5.1 研究对象 |
5.2 资料与方法 |
5.2.1 一般资料 |
5.2.2 诊断标准 |
5.2.3 纳入排除标准 |
5.2.4 治疗方法 |
5.2.5 观察指标 |
5.2.6 统计学方法 |
5.3 实验结果 |
5.3.1 两组疗效分析 |
5.3.2 两组治疗前后内镜检查积分的变化分析 |
5.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附录 未发酵与发酵药液HPLC放大图 |
(2)紫薯全粉馒头与湿面条研制及品质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紫薯概述 |
1.1.1 紫薯营养 |
1.1.2 紫薯保健功能 |
1.1.3 紫薯加工产品 |
1.2 馒头概述 |
1.3 湿面条概述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5.1 不同紫薯全粉添加量的混合面团流变学特性研究 |
1.5.2 紫薯全粉馒头研究 |
1.5.3 紫薯全粉湿面条研究 |
第二章 紫薯全粉对混合面团品质特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材料 |
2.2.2 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方法 |
2.3.2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紫薯全粉添加量对混合面团粉质特性的影响 |
2.4.2 紫薯全粉添加量对混合面团拉伸特性的影响 |
2.4.3 紫薯全粉添加量对混合面团糊化特性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紫薯全粉馒头研制与品质特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2.1 材料 |
3.2.2 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工艺流程 |
3.3.2 方法 |
3.3.3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紫薯全粉馒头最佳配方的确定 |
3.4.2 紫薯全粉馒头最佳发酵参数的确定 |
3.4.3 紫薯全粉馒头基本成分分析 |
3.4.4 紫薯全粉添加量对孔隙度的影响 |
3.4.5 紫薯全粉添加量对色泽的影响 |
3.4.6 紫薯全粉馒头体外消化分析 |
3.4.7 紫薯全粉馒头抗氧化性分析 |
3.4.8 紫薯全粉馒头老化分析 |
3.4.9 紫薯全粉馒头微生物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紫薯全粉湿面条配方研制与品质特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2.1 材料 |
4.2.2 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工艺流程 |
4.3.2 紫薯全粉湿面条配方单因素试验 |
4.3.3 紫薯全粉湿面条配方正交试验 |
4.3.4 紫薯全粉湿面条护色研究 |
4.3.5 质构测定 |
4.3.6 紫薯全粉湿面条烹调时间的确定 |
4.3.7 紫薯全粉湿面条品质特性 |
4.3.8 紫薯全粉面条抗氧化性测定 |
4.3.9 数据处理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紫薯全粉湿面条最佳配方确定 |
4.4.2 紫薯全粉湿面条护色分析 |
4.4.3 紫薯全粉湿面条品质分析 |
4.4.4 紫薯全粉湿面条抗氧化特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新型救援食品的研制及功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救援食品 |
1.1.1 救援食品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1.1.2 救援食品的发展趋势 |
1.2 救援食品的现存问题及配方设计方法 |
1.2.1 救援食品的现存问题 |
1.2.2 配方设计方法 |
1.3 紧急状态机体代谢研究 |
1.3.1 饥饿代谢特点 |
1.3.2 限制性能量摄入对机体的影响 |
1.4 立题背景与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1.3 试验对象 |
2.2 试验方法 |
2.2.1 新型救援食品原料筛选模型的研究 |
2.2.2 新型救援食品的制备工艺研究 |
2.2.3 新型救援食品的贮藏稳定性研究 |
2.2.4 新型救援食品功效研究 |
2.2.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新型救援食品配方筛选模型的建立 |
3.1.1 配方筛选模型的建立 |
3.1.2 配方筛选模型求解结果 |
3.2 新型救援食品的制备 |
3.2.1 感官评价结果 |
3.2.2 单因素实验结果 |
3.2.3 响应面实验结果 |
3.2.4 营养、理化指标的测定 |
3.3 新型救援食品的贮藏稳定性研究 |
3.3.1 贮藏温度对新型救援食品贮藏特性的影响 |
3.3.2 新型救援食品的货架期预测 |
3.4 新型救援食品功效评价 |
3.4.1 新型救援食品对焦虑状态的影响 |
3.4.2 新型救援食品对测量学指标的影响 |
3.4.3 新型救援食品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
3.4.4 新型救援食品对生化指标的影响 |
3.4.5 新型救援食品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小麦中呕吐毒素含量与质量的关系及其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1.3.1 质量指标检测方法 |
1.3.2 试验设计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小麦呕吐毒素含量与小麦赤霉病粒含量的关系 |
2.2 筛理净化对小麦呕吐毒素含量的影响 |
2.3 呕吐毒素在小麦籽粒中的分布 |
2.4 馒头加工过程对呕吐毒素含量的影响 |
3 结论 |
(5)参芪挂面的制备及其品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党参、黄芪概述 |
1.1.1 党参概述 |
1.1.2 黄芪概述 |
1.2 药食同源中药材在保健食品中的开发利用 |
1.3 挂面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2 九寨党参商品规格等级研究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材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党参炔苷的测定 |
2.2.2 方法学考察 |
2.2.3 九寨党参多糖的测定 |
2.2.4 方法学考察 |
2.2.5 九寨党参药材外观性状测定 |
2.2.6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方法学考察 |
2.3.2 样品中化学成分含量 |
2.3.3 描述统计分析 |
2.3.4 主成分分析 |
2.3.5 方差分析 |
2.3.6 商品规格等级划分指标筛选 |
2.3.7 聚类分析 |
2.3.8 相关性分析 |
2.3.9 九寨党参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拟定 |
2.4 本章小结 |
2.4.1 九寨党参商品规格等级划分 |
2.4.2 参芪挂面成本控制 |
3 党参粉的制备及其混合粉面团加工性能研究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材料 |
3.1.2 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党参粉的制备 |
3.2.2 参芪粉粒径分布 |
3.2.3 参芪粉水合特性测定 |
3.2.4 参芪粉-小麦粉混合粉理化指标测定 |
3.2.5 不同比例参芪粉添加量对面团粉质特性的影响 |
3.2.6 不同比例参芪粉添加量对面团拉伸特性的影响 |
3.2.7 不同比例谷朊粉添加量对面团粉质特性的影响 |
3.2.8 不同比例谷元粉添加量对面团拉伸特性的影响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粒径分析 |
3.3.2 水合特性测定 |
3.3.3 参芪粉-小麦粉混合粉理化指标 |
3.3.4 混合粉面团粉质特性分析 |
3.3.5 混合粉面团拉伸特性分析 |
3.3.6 本章小结 |
4 参芪挂面的制备及其配方优化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材料 |
4.1.2 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参芪挂面加工工艺流程 |
4.2.2 参芪挂面加工操作要点 |
4.2.3 参芪挂面感官评价 |
4.2.4 参芪蒸煮特性研究 |
4.2.5 参芪挂面质构的测定 |
4.2.6 单因素实验 |
4.2.7 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优化实验设计 |
4.2.8 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单因素实验 |
4.3.2 参芪挂面响应面-主成分分析法优化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参芪挂面的品质特性研究 |
5.1 材料与设备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设备 |
5.2 实验方法 |
5.2.1 感官评价 |
5.2.2 蒸煮特性研究 |
5.2.3 质构分析 |
5.2.4 色差测定 |
5.2.5 酸度测定 |
5.2.6 总酚测定 |
5.2.7 抗氧化性测定 |
5.2.8 滋味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感官评价 |
5.3.2 质构分析 |
5.3.3 蒸煮特性研究 |
5.3.4 色差测定 |
5.3.5 酸度测定 |
5.3.6 滋味分析 |
5.3.7 抗氧化性测定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6)L速冻食品公司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论文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理论基础 |
1.3.1 4Cs营销理论 |
1.3.2 顾客让渡价值理论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L公司现状与营销环境分析 |
2.1 L公司概况 |
2.1.1 L公司简介 |
2.1.2 L公司营销现状 |
2.2 L公司营销环境分析-SWOT分析 |
2.2.1 优势分析 |
2.2.2 劣势分析 |
2.2.3 机会分析 |
2.2.4 威胁分析 |
2.2.5 综合分析 |
第3章 L公司营销策略问题综合分析 |
3.1 L公司营销策略问题综合分析 |
3.1.1 访谈和问卷调查设计与分析的理论依据 |
3.1.2 访谈设计与分析 |
3.1.3 问卷调查设计与分析 |
3.2 营销问题分析 |
3.2.1 新品销量惨淡 |
3.2.2 售价没有优势 |
3.2.3 渠道结构单一 |
3.2.4 促销活动匮乏 |
3.3 营销问题原因分析 |
3.3.1 顾客需求了解不足 |
3.3.2 产品成本居高不下 |
3.3.3 渠道依赖线下直营 |
3.3.4 顾客沟通不够重视 |
第4章 L公司营销策略优化方案设计 |
4.1 满足顾客需求 |
4.1.1 开展市场调研 |
4.1.2 丰富产品组合 |
4.2 改善成本管理 |
4.2.1 拆分成本要素 |
4.2.2 实施成本控制 |
4.3 提高购买便利 |
4.3.1 夯实线下渠道 |
4.3.2 拓展线上渠道 |
4.4 开展积极沟通 |
4.4.1 加大沟通广度 |
4.4.2 加强沟通深度 |
4.5 优化前后比较与预期效果分析 |
4.5.1 优化前后比较 |
4.5.2 预期效果分析 |
第5章 L公司营销策略优化方案实施及保障 |
5.1 实施内容 |
5.1.1 实施原则与目标 |
5.1.2 实施程序与方法 |
5.2 实施保障 |
5.2.1 人力保障 |
5.2.2 资金保障 |
5.2.3 质量保障 |
5.2.4 物流保障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问题 |
附录2 问卷调查表 |
索引 |
(7)植被覆盖与缺血性脑卒中死亡风险关联的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2.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现场 |
2.3 研究对象 |
2.4 随访 |
2.5 研究变量的定义及收集 |
2.6 质量控制 |
2.7 统计学方法 |
2.8 技术路线 |
3.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
3.2 2014—2019 年平邑县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特征 |
3.3 生存分析 |
4.讨论 |
4.1 2014—2019 年平邑县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特征 |
4.2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生存情况 |
4.3 植被覆盖与缺血性脑卒中死亡风险的关系 |
4.4 植被覆盖与缺血性脑卒中死亡风险之间可能潜在的机制 |
4.5 本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 |
4.6 下一步研究方向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缩略词 |
附录 B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
附录 C 综述 植被覆盖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D 个人简介 |
(8)重庆市居民谷类食品镉含量调查及膳食暴露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重庆市居民谷类食物消费量调查 |
前言 |
1 调查及抽样设计 |
2 调查内容及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数据统计 |
5 结果 |
6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重庆市市售谷类食品中镉污染调查 |
前言 |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
2 评价标准和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数据统计 |
5 结果 |
6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重庆市居民谷类食品镉膳食暴露评估 |
前言 |
1 点评估模型 |
2 概率评估模型 |
3 点评估和概率评估结果比较 |
4 讨论 |
5 不确定性分析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1 主要结果和结论 |
2 研究创新点 |
3 研究的不足和下一步研究方向 |
文献综述 镉的膳食暴露评估研究进展 |
1 镉污染概述 |
2 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
3 膳食暴露评估研究进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江淮流域小麦质量调查分析与监管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麦质量调查情况 |
1.1 粮油质量监测样品情况 |
2 小麦粉加工企业用粮情况 |
3 措施及建议 |
3.1 关于小麦生产环节方面 |
3.1.1 做好土壤改良工作 |
3.1.2 进行优质品种研究 |
3.1.3 建立病害监测体系 |
3.1.4 大力推广规模种植 |
3.2 关于小麦收储环节方面 |
3.2.1 建立粮食质量监测体系 |
3.2.2 严格落实科学保粮措施 |
3.2.3 加强粮食质量动态监测 |
3.2.4 按照规定处置超标粮食 |
3.3 关于小麦加工环节方面 |
3.3.1 严格小麦入厂检验 |
3.3.2 提高优质小麦配比 |
3.3.3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
3.3.4 加强质检能力建设 |
4 结 语 |
四、小麦粉卫生指标的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脾胃散的发酵及其在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D]. 于帆. 烟台大学, 2021(11)
- [2]紫薯全粉馒头与湿面条研制及品质特性分析[D]. 顾晶晶.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9)
- [3]新型救援食品的研制及功效评价[D]. 王晓超. 江南大学, 2021(01)
- [4]小麦中呕吐毒素含量与质量的关系及其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研究[J]. 吴丽华,赵胜娟,赵晶晶. 粮油食品科技, 2021(03)
- [5]参芪挂面的制备及其品质特性研究[D]. 张林. 成都大学, 2021(07)
- [6]L速冻食品公司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程薇.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7]植被覆盖与缺血性脑卒中死亡风险关联的队列研究[D]. 刘婷.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8]重庆市居民谷类食品镉含量调查及膳食暴露评估[D]. 吴艾琳. 重庆医科大学, 2021
- [9]江淮流域小麦质量调查分析与监管建议[J]. 余九霞.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21(01)
- [10]谷物类食品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及其衍生物的研究现状[J]. 刘慧,曾祥权,周玉春,蒋世卫,黄华. 食品工业科技, 20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