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议资产减值准备(论文文献综述)
程樱[1](2021)在《红宇新材资产减值盈余管理的案例研究》文中提出
张珊[2](2021)在《影视传媒企业资产减值审计研究 ——以华谊兄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张弼泽[3](2021)在《试析固定资产减值的账务处理及纳税调整》文中指出本文分析了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必要性,阐明了固定资产减值的判断标准,举例分析了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账务处理及纳税调整。
戈烽旗[4](2020)在《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G农商银行的财务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日新月异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商业化银行纷纷成立。对其中许多资产规模不大、成立较晚的中小型银行来说,未来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这些中小商业银行开始着重注意到对自身财务状况进行财务分析必要性,所以建立一套完整的合适的财务分析框架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国近来对金融市场不断完善,使得银行的需求量日益增长。同时,我国国内银行业正在发展转型期,这也为具有特色的农村商业银行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会。G农商银行作为典型的中小银行之一,是H省第二家农商银行,其经营和发展特点对于快速发展期的农商银行来说,十分典型。本篇文章基于哈佛分析框架为财务分析方法,探究G农商银行当前财务状况以及G农商银行当前的财务业绩。本文不仅分析评价了传统意义上企业的财务报表和财务状况,同时将哈佛分析框架引入到财务分析中,哈佛分析框架里的财务分析将财务数据评价、企业战略规划、企业会计政策、企业经营前景等各方面分析都作为分析要点。首先从G农商银行的战略分析出发,对其宏观环境及竞争战略选择上进行了全面分析;接着通过会计分析,分析得出G农商银行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如何;再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同行业企业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深度剖析了G农商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结合关键会计要素对G农商进行经营情况分析;最后结合G农商银行相关战略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对G农商银行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研究结果显示:G农商银行战略规划上不完善,没有建立有效的人才机制,整体经营情况及财务状况相对同行业内其他企业相对弱势,存在信贷资产质量不佳、资产管理效率低、收入结构单一、风险管控能力欠缺,经营发展模式保守,互联网业务发展失衡等问题。最后论文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具体的相关优化财务状况的建议,以求帮助G农商银行实现良性持续发展。
周凤[5](2019)在《*ST宜化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一些上市公司采取各种手段来提高自身的利润或规避可能的风险。由于我国资产减值准则还不够完善,资产减值存在较大的灵活性和模糊性,企业利用资产减值来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适度的盈余管理是合法的,在给企业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不会损害其他相关者的利益。但如今某些上市公司通过资产减值来进行过度的盈余管理,使得会计信息失真,导致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大幅度降低,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投资者的决策。在这种背景之下,如何抑制企业在资产减值会计运用中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成为了本文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与资产减值和盈余管理相关的应用研究和案例分析文献,在总结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然后以*ST宜化为研究对象,对*ST宜化进行案例分析。在简单介绍了*ST宜化的基本情况后,对*ST宜化有了一定的了解的情况下,利用模型检验其是否存在盈余管理,接着在找到*ST宜化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之后,通过对*ST宜化2013年至2018年财务数据的情况进行分析,分析*ST宜化计提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后带来的经济后果,最后从监管机构、投资者和企业自身三个方面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以探求减少此类行为产生的方法。
鲍策[6](2017)在《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损失审计的问题研究 ——以A事务所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面临的风险不断加大,资产减值现象频繁发生,资产减值会计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不断关注。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经历了不全面到全面的过程,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也不断得以完善。企业的生存是建立在资产的基础之上的,资产减值会计设立的目的就是基于稳健性原则的考虑,有效计量资产的真实价值,面向未来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同时,计提减值准备可以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为投资者提供高质量的有助于决策的会计信息。但基于各项资产减值的特殊性以及会计准则规范的不确定性,企业在财务报表中披露的会计信息就有可能存在错报或舞弊,这时,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各项资产的减值准备审计就变得意义重大。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以及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损失的审计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将国内外学者对资产减值损失审计的现状做了总结,再对与资产减值损失审计相关的概念及其理论进行了基本阐述,其中包括委托代理理论、资产保全理论等。其次,对A事务所及其审计客户的基本情况做了简单概括。本文选取A事务所审计客户中提取资产减值准备金额较大的10家公司着重分析,通过对其财务报告中资产减值损失披露信息的分析,发现其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以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披露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注册会计师却对被审计单位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这就可以看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损失时存在一定的问题及困难。接下来的章节就对A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最后,通过本文的研究,提出有助于提高事务所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相关建议,同时也为其他会计师事务所的资产减值准备审计提供借鉴意义。
邢栋[7](2014)在《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在银行业上市公司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充分地带动了我国以银行业为首的金融行业的快速全面发展。银行业等金融产业在我国经济地位越来越高,关乎着国家的经济稳定及社会稳定。因而,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显得非常的重要,尤其是行业领头羊中的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一直都是实证界和会计理论界的热点话题,在我国也发展了近20年,从最初的“二项准备”到“四项准备”,再到“八项准备”,直至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在一步步规范,一步步向国际趋同,这不仅仅为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和规范上市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奠定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但在企业的实际会计核算过程中,对资产减值会计的运用仍存在问题。本文正是在分析整理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收集银行业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银行上市公司2013年和2012年的资产减值会计运用情况作了详细分析,对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对资产质量以及公司利润的影响作了详细的阐述,得出了银行业上市公司中计提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等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司数量非常少,存在使用贷款及垫款减值准备调控利润的可能性,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规范性不高以及引进的资产组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不断改进和完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加强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监督以及针对银行业制定具体政策等建议,为国家会计准则的进一步完善献计献策。
周庆岩[8](2014)在《现行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存在很大的灵活性与模糊性,能够满足不同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所以,资产减值准备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因此,有关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会计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在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起步到完善的发展过程。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颁布了现行会计准则体系第8号《资产减值》准则(以下简称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在原准则的基础上做了很大的改进,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变更的目的之一在于遏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现行资产减值准则的变更是否能达到其压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空间的目的呢?实际上,现行资产减值准则的变化对象主要是长期资产减值,对流动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并无太多实质性的变化。因而,资产减值政策的变更是否能实现其预期目标的关键在于不同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对象是流动资产减值还是长期资产减值。本文正是出于对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实施效果的考察,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本篇论文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理论部分从基础概念入手,主要阐述了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基础与执行意义。分析现行会计准则关于资产减值相关规定出台的初衷。并对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利弊以及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在对盈余管理利弊的分析上,得出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应当采用“机会主义行为观”,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在对盈余管理的制约因素分析上,得出会计准则在制约企业盈余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证部分,以我国沪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2007-2012年的数据为基础,区分不同经营业绩的公司,对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研究,并结合我国特有的政治环境及经济环境做出相应地解释。研究发现,(1)现行会计准则下,经营业绩不同的公司,其盈余管理与资产减值的相关性存在差异,并且对各类资产减值利用的侧重点不同。(2)虽然,现行会计准则的实施对我国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影响很大。但是,现行会计准则对于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抑制效果并不显着。说明:虽然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遵循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但是,现行会计准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最后,结合理论与实证分析的结果,笔者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现行体制,遏制上市公司过度盈余管理的相关对策与建议。本文的创新点:(1)在资产减值的研究中引入了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且分类别、分方式的研究了资产减值。根据盈余管理动机的不同将样本公司划分为利润平滑、扭亏为盈和夸大亏损三组,对资产减值区分了长短期资产减值进行研究。(2)本文选择2007-2012年的数据进行研究,样本数据充足,对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实施效果的验证具有较强的可信度。弥补以往文献研究中现行资产减值准则颁布之后数据不足的缺陷。(3)总体验证了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的效应,即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是否使上市公司通过更多的短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来达到既定的目的。为准则修改和资本市场相关规定的完善提供政策性建议。
朱琳琳[9](2013)在《新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盈余信息可以为投资者决策提供参考,是衡量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指标,是证券部门进行市场监管的依据,其真实性影响民众的切身利益、企业的信誉形象以及经济的健康发展。一些上市公司只看重自身利益,肆意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准备,进而如愿改变公司的经营业绩,可以说,资产减值已经成为这些公司用于盈余管理的常规渠道。国内外学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资产减值具有两面性,企业通过对资产计提和转回减值准备,能够准确地反映资产的内在价值,真实的呈现企业的经营状况,但同时资产减值也容易被公司管理者利用,沦为盈余管理的工具。2006年2月由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对于原准则资产减值方面的规定做出重大的修改,旨在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新减值准则规定了长期资产如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商誉等一经计提减值准备便不得转回,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和交易性金融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而其他金融工具和存货的资产减值损失可以进行转回,同时更加细化和明确了企业资产减值操作中的一些规定。但是,由于公司面临的具体情况是纷繁复杂的,针对不同公司的实际状况,新资产减值准则还存在许多有待提升的地方,而且一些新的盈余管理手段可能会随之产生。本文采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理论部分主要是基于中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总结资产减值和盈余管理的含义,并对其理论进行进一步分析,得出两者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联系,为接下来的实证研究做好理论铺垫。实证部分是以新资产减值准则实施前后在深圳和上海交易所交易的主板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新准则实施后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即对比检验新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和流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行为的变化,及这两项资产中企业出于各种盈余管理动机行为的变化。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新资产减值准则实施后,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净计提行为中都存在多种盈余管理目的,说明上市公司在规避和迎合新资产减值准则规定的动机下具有对资产减值准备结构进行“合规”调整以实现盈余管理目的的明显偏好。(2)上市公司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行为中都存在扭亏为盈、平滑利润、避免亏损等盈余管理动机,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仅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制约了个别盈余管理行为,说明新资产减值准则仅在-定程度上抑制了盈余管理,并没有堵住上市公司盈余操纵的所有缺口。根据实证研究结论,本文分别从完善上市公司执行资产减值会计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两个方面提出建议。通过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及提高会计从业人员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来保障企业执行资产减值会计的内部条件;通过不断修订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完善企业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健全和发展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强化CPA审计监督力度及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来规范企业执行资产减值会计的外部条件。
艾莉[10](2013)在《资产减值政策的选择与企业盈余管理的博弈关系》文中指出《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颁布和实施,对企业通过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起到了抑制作用,但也为一些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创造了较大的空间。本文从分析企业通过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表现出发,探究了资产减值政策与企业盈余状况的博弈关系,最后针对资产减值准则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了相关见解。
二、浅议资产减值准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资产减值准备(论文提纲范文)
(3)试析固定资产减值的账务处理及纳税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一、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必要性 |
二、固定资产减值的判断标准 |
三、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账务处理及纳税调整 |
(一)固定资产减值金额的确认 |
(二)固定资产发生减值时的账务处理 |
(三)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当期的纳税调整 |
(四)实例分析 |
(4)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G农商银行的财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评价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财务分析的概念及作用 |
2.1.1 财务分析的概念 |
2.1.2 财务分析的作用 |
2.2 财务分析方法 |
2.2.1 传统财务分析方法 |
2.2.2 传统财务分析的局限性 |
2.3 哈佛分析框架方法 |
2.3.1 哈佛分析框架基本内容 |
2.3.2 哈佛分析框架四个维度的关系 |
2.3.3 哈佛分析框架的优势 |
2.4 相关理论基础 |
2.4.1 金融共生理论 |
2.4.2 委托代理理论 |
2.4.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G农商银行概况及整体财务状况分析 |
3.1 G农商银行概况 |
3.2 G农商银行整体财务状况分析 |
3.2.1 G农商银行资产负债表情况分析 |
3.2.2 G农商银行利润表情况分析 |
3.2.3 G农商银行现金流量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G农商银行财务分析 |
4.1 G农商银行战略分析 |
4.1.1 PEST环境分析 |
4.1.2 行业竞争分析 |
4.1.3 G农商银行SWOT分析 |
4.1.4 战略分析总结与问题分析 |
4.2 G农商银行会计分析 |
4.2.1 识别关键报表项目 |
4.2.2 金融资产相关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 |
4.2.3 固定资产相关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 |
4.2.4 会计分析总结与问题分析 |
4.3 G农商银行财务分析 |
4.3.1 偿债能力分析 |
4.3.2 资产营运能力分析 |
4.3.3 盈利能力分析 |
4.3.4 杜邦分析综合评价 |
4.3.5 财务分析总结与问题分析 |
4.4 G农商银行前景分析 |
4.4.1 国内银行业前景分析 |
4.4.2 G农商银行前景分析 |
4.4.3 前景分析总结与问题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哈佛分析框架提高G农商银行财务业绩的对策 |
5.1 基于战略分析视角的对策 |
5.2 基于会计分析视角的对策 |
5.3 基于财务分析视角的对策 |
5.4 基于前景分析视角的对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ST宜化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资产减值研究 |
1.2.2 盈余管理研究 |
1.2.3 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资产减值和盈余管理相关理论 |
2.1 资产减值的基本理论 |
2.1.1 资产减值的概念 |
2.1.2 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 |
2.2 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 |
2.2.1 盈余管理的概念 |
2.2.2 常见的盈余管理方式 |
2.2.3 盈余管理产生的条件 |
2.2.4 盈余管理的动机 |
2.2.5 盈余管理的识别方法 |
第三章 资产减值影响盈余管理的机理分析 |
3.1 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 |
3.1.1 资产减值准则的计提范围扩大 |
3.1.2 长期资产在计提减值以后禁止转回 |
3.2 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 |
3.2.1 短期资产计提减值可以转回 |
3.2.2 信息不对称促进盈余管理的发生 |
3.3 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完善可能会引发新的盈余管理行为 |
第四章 *ST宜化资产减值盈余管理案例分析 |
4.1 *ST宜化背景介绍 |
4.1.1 行业背景 |
4.1.2 公司现状 |
4.2 *ST宜化盈余管理行为存在的模型检验 |
4.2.1 模型构造 |
4.2.2 模型检验结果与分析 |
4.3 *ST宜化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分析 |
4.3.1 高管的薪酬政策 |
4.3.2 成功摘帽以防退市 |
4.3.3 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简单易行 |
4.4 *ST宜化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分析 |
4.4.1 计提坏账损失对净利润的影响 |
4.4.2 计提存货跌价损失对净利润的影响 |
4.4.3 计提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对净利润的影响 |
4.4.4 计提工程物资减值损失对净利润的影响 |
4.4.5 计提在建工程减值损失对净利润的影响 |
4.4.6 资产减值总额对净利润的影响 |
4.5 *ST宜化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后果分析 |
4.5.1 公司盈利能力 |
4.5.2 公司发展能力 |
第五章 防范利用资产减值盈余管理的建议 |
5.1 针对监管机构的建议 |
5.1.1 改善市场业绩评价体系 |
5.1.2 完善证券监管法规 |
5.1.3 加强外部审计机构监督 |
5.1.4 提高对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 |
5.2 针对中小投资者的建议 |
5.2.1 提高对财务信息的理解能力 |
5.2.2 多关注上市公司的相关信息 |
5.3 针对企业自身的建议 |
5.3.1 改善内部评价体系 |
5.3.2 加强内部控制 |
5.3.3 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损失审计的问题研究 ——以A事务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文献 |
1.2.2 国内研究文献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资产减值损失审计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
2.1 资产减值损失审计相关概念 |
2.1.1 资产 |
2.1.2 资产减值损失 |
2.1.3 可收回金额 |
2.1.4 资产减值损失审计 |
2.2 基本理论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资产保全理论 |
2.2.3 决策有用观 |
2.2.4 谨慎性原则 |
2.3 理论综述 |
第三章 A事务所及其审计客户的基本情况 |
3.1 事务所基本情况 |
3.1.1 A事务所简介 |
3.1.2 事务所需遵循的资产减值损失基本要求 |
3.1.3 事务所对资产减值损失进行审计的现状 |
3.2 被审计单位研究范围的确定及基本情况介绍 |
3.2.1 被审计单位样本来源 |
3.2.2 被审计单位需遵循的资产减值准则 |
3.2.3 被审计单位资产减值准备基本情况分析 |
3.2.4 资产减值准备对利润的影响 |
第四章 被审计单位资产减值会计信息披露情况分析 |
4.1 坏账准备信息披露情况分析 |
4.1.1 应收账款计提比例的选择随意性较大 |
4.1.2 对坏账准备的确认过程披露不完善 |
4.1.3 单项重大金额的应收款项减值披露不充分 |
4.2 存货跌价准备信息披露情况分析 |
4.2.1 可变现净值的确认过程未披露 |
4.2.2 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方法的披露不完善 |
4.3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信息披露情况分析 |
4.3.1 可收回金额确定依据不明确 |
4.3.2 披露的信息不充分 |
第五章 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
5.1 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5.1.1 项目负责人不恰当设计和执行审计程序 |
5.1.2 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不足 |
5.2 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
5.2.1 相关资产的减值信息获取难度大 |
5.2.2 注册会计师不易发现管理层的舞弊 |
第六章 规范资产减值损失信息披露及审计的相关建议 |
6.1 完善准则的相关建议 |
6.1.1 细化会计准则的具体规定 |
6.1.2 进一步完善审计准则 |
6.2 优化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披露的相关建议 |
6.2.1 完善资产减值信息披露的内容 |
6.2.2 加大资产减值的检查力度 |
6.2.3 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
6.3 改善事务所审计质量的相关建议 |
6.3.1 完善审计程序的设计 |
6.3.2 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
6.3.3 加强审计证据的收集与处理 |
6.3.4 增强资产减值准备可能存在舞弊的风险意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在银行业上市公司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2 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 资产减值会计的基本内容 |
3 银行业特征和行业上市公司基本情况 |
3.1 银行业特点 |
3.2 银行业会计处理面临的特殊性 |
3.3 银行业上市公司基本情况 |
4 银行业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分析 |
4.1 样本的选择和数据来源 |
4.2 银行业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应用统计分析 |
4.3 银行业上市公司贷款及垫款减值准备的分析 |
5 银行业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应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
5.1 银行业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应用存在的问题 |
5.2 对银行业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则的改进建议 |
6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现行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动机的文献综述 |
1.3.2 盈余管理运用具体测算模型的文献综述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2 相关理论 |
2.1 资产减值相关理论 |
2.1.1 资产减值的相关概念 |
2.1.2 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
2.2 盈余管理相关理论 |
2.2.1 盈余管理的概念 |
2.2.2 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
2.2.3 盈余管理的利弊分析 |
2.2.4 盈余管理的制约因素 |
2.3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
3 资产减值准则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实施现状 |
3.1 资产减值准则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
3.2 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的遏制 |
3.2.1 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更加明确 |
3.2.2 资产减值的确认更加全面 |
3.2.3 资产减值的计量更加规范 |
3.2.4 资产减值的披露更加合理 |
3.3 现行资产减值准则为盈余管理留下的空间 |
3.3.1 资产减值迹象的认定仍存在主观性 |
3.3.2 测试资产减值的操作比较困难 |
3.3.3 部分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后可以转回 |
4 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 |
4.1 研究假设 |
4.2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
4.2.1 数据来源 |
4.2.2 样本选取 |
4.3 模型选取与构建 |
4.3.1 非操控性应计利润模型 |
4.3.2 可操控应计利润计算 |
4.3.3 回归模型 |
4.4 实证分析 |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2 相关性分析 |
4.4.3 回归检验结果及分析 |
5 实证结果与对策建议 |
5.1 实证结果 |
5.2 对策建议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
(9)新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创新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1.3.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1.3.3 简要评述 |
2 资产减值和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 |
2.1 资产减值的相关理论 |
2.1.1 资产减值的涵义 |
2.1.2 资产减值的理论基础 |
2.2 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 |
2.2.1 盈余管理的涵义 |
2.2.2 盈余管理产生的前提 |
2.3 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
2.3.1 IPO及配股动机 |
2.3.2 防亏及扭亏动机 |
2.3.3 夸大亏损动机 |
2.3.4 利润平滑动机 |
2.3.5 管理层变更动机 |
3 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
3.1 资产减值政策的演变和发展 |
3.2 新旧两种资产减值准则的对比分析 |
3.3 新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
3.3.1 新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 |
3.3.2 新资产减值准则仍为盈余管理留有空间 |
4 实证分析 |
4.1 研究假设 |
4.2 模型设计 |
4.3 样本选择 |
4.4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5 结论及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完善上市公司执行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内部条件 |
5.2.2 完善上市公司执行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外部条件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资产减值政策的选择与企业盈余管理的博弈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企业通过资产减值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的表现 |
1、坏账准备的会计政策选择 |
2、存货跌价准备的会计政策选择 |
3、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的会计政策选择 |
4、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政策选择 |
5、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政策选择 |
二、资产减值政策的选择与企业盈余状况的博弈关系 |
1、政府通过制定资产减值准则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 |
2、企业利用制度缺陷创造新的盈余管理空间 |
三、完善资产减值政策抑制企业盈余管理的几点思考 |
1、进一步健全信息市场和资产价格市场 |
2、加强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 |
3、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
4、加强对资产减值会计政策选择的审计 |
四、浅议资产减值准备(论文参考文献)
- [1]红宇新材资产减值盈余管理的案例研究[D]. 程樱. 南昌大学, 2021
- [2]影视传媒企业资产减值审计研究 ——以华谊兄弟为例[D]. 张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1
- [3]试析固定资产减值的账务处理及纳税调整[J]. 张弼泽. 会计师, 2021(02)
- [4]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G农商银行的财务分析[D]. 戈烽旗.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5]*ST宜化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研究[D]. 周凤.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6]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损失审计的问题研究 ——以A事务所为例[D]. 鲍策. 河北地质大学, 2017(03)
- [7]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在银行业上市公司中的应用研究[D]. 邢栋. 华中科技大学, 2014(06)
- [8]现行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D]. 周庆岩.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2)
- [9]新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D]. 朱琳琳. 东北财经大学, 2013(08)
- [10]资产减值政策的选择与企业盈余管理的博弈关系[J]. 艾莉. 当代经济, 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