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能住宅小区能耗自动检测计量收费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杜海龙[1](2020)在《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文明进入生态文明,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也进入崭新阶段。伴随着世界城镇化发展,城市人口需求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加,绿色生态化成为全球城镇化发展趋势。中国的城镇化是一场引领全球的规模最大、速度飞快的城镇化,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已经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这项运动不仅决定着中国的历史进程,更深刻影响着21世纪人类的发展。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迎来历史转折,全球治理体系正发生深刻变革,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首要挑战之一,绿色生态城市成为全球城镇化发展的理想目标。建立绿色生态城市的标准体系,为全球城市绿色生态化发展提供中国范式和标准引领,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事关人类共同命运。本文系统梳理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相关概念,辨析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内涵,论述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完善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理论体系,并初步构建了“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基于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设计了ESMF比较矩阵,依托矩阵对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及中国的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开展了全面系统化的比较,寻求借鉴与启示。通过总结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结合我国城市发展新变化、新城新区新需求、城市更新领域等多方面的新挑战,明确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方向。在完善理论工具、全面比较借鉴和充分发掘问题三项基础工作之后,集合生态学、城市学和系统学的工具模型建立了绿色生态城区“钻石”评价模型,对我国现有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在价值导向、体系结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四方面进行了优化,并通过典型案例验证了相关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优化的适用性。全文共七章,内容介绍如下:第一章:结合人类文明发展,中国及全球城镇化发展阶段,当今世界格局巨变等现实需求,论述了开展绿色生态城市标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综述了国内外绿色生态城市及其评价标准的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第二章:对绿色生态城市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就绿色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基本特征进行辨析,论述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论从目标准则、结构组织、运行机制三个维度构建了“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第三章:在“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的基础上,从层次分析出发设计构造了ESMF比较矩阵,从宏观环境、评价体系、机制保障和模式特征四个维度对英国BREEAM Communities,美国LEED-ND、LEED-Cities and Communities,德国DGNB UD,日本CASBEE UD、CASBEE Cities,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51255-2017展开全面系统化对比,通过比较研究寻求启示与借鉴,用于指导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第四章:全面总结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主体、模式和逻辑变化的时代背景,深入剖析我国新城新区建设和城市更新领域对绿色生态城区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以问题和挑战为导向明确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方向。第五章:提出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原则和优化目标,建立了绿色生态城区“钻石”评价模型。在现有国家评价体系基础上,补充完善了“城区治理”、“生活质量”、“创新智能”和“过程管理”四方面评价内容;在评价方法上细化城区类别与指标权重;在评价结果的表达上,提供了直观的得分罗盘图、钻石模型雷达图。第六章:以中新天津生态城等城区为实例,验证以上评价内容的补充完善、评价方法的优化提升和“钻石”评价模型的适用性。第七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工作,并展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及评价标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张丹丹[2](2017)在《集中供热智能监控系统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集中供热行业蓬勃发展,以西安为例:2015年西安市城区共有市政集中供热企业8家,供热面积15390万平方米,较去年增长334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面积增长超过27%,供热行业在给人类造福的同时,也在快速的消耗能源、污染环境。因此,提高供热效率、改善供热品质已经成为供热行业节能发展的方向。本文以西安市某住宅小区集中供热监控系统为研究对象,从我国集中供热行业的现状和节能技术入手,以改善管网水力失调、提高供热品质为目的,提出优化热网监控系统的措施,实现管网的按需供热。首先,结合我国供热行业的现状,以热流方向为主线从热源、热网、热用户三部分介绍了节能技术,指出变频调速、混水技术、分布式供热等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供热节能技术。其次,通过调研和测试数据分析得到:该西安市某住宅小区集中供热系统存在严重的水力失调,室内温度不均供热品质较差,整个系统的单位耗热量是节能设计标准规定值的2.8倍。而后,结合FLUENT数值模拟,对该小区供热系统提出变频调速和楼栋热力入口采用混水装置的节能措施,改善管网的水力失调,提高系统的供热品质。最后,对原有的热网监控系统进行优化,新的热网监控系统包括中央控制主系统、一次管网子系统、二次管网子系统和末端管网子系统,使供热系统能根据室外温度的变化智能调节系统流量,实现节能的目的。
赵延军[3](2015)在《采暖区既有商品住宅建筑节能改造的决策模式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既有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30%,是节能减排的重要领域,进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商品住宅建筑的改造因其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显着、数量多、难度大,而成为节能改造的重点和难点。基于商品住宅节能改造的外部性显着,我国商品住宅节能改造主要采取政府推动与主要运作的方式,在起步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发展阶段,商品住宅节能改造由试点走向规模化,政府推动与主要运作的方式遇到瓶颈问题,难以完成数量庞大的节能改造量。因此,发展阶段的商品住宅节能改造需要寻求有效的决策模式与方法,突破瓶颈,实现规模化的商品住宅节能改造。本文通过运用一般系统理论、效用群决策理论、意见领袖理论和进化博弈理论,对商品住宅节能改造的决策模式与方法进行研究,旨在寻求商品住宅节能改造决策的客观规律,建立科学决策的基本模式与方法,实现商品住宅节能改造高效的市场监管决策与项目运作决策,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前提下,为商品住宅节能改造市场化的实施打通道路,促进建筑节能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创新性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商品住宅建筑节能改造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节能改造决策模式的有效性识别准则,并建立了节能改造决策模式的体系。通过分析不同形式和类型节能改造决策模式的优点和缺点,构建了政府推动与市场需求结合型监管决策模式和政府主导的市场化开发型项目决策模式,并提出我国的商品住宅节能改造项目决策模式将形成政府主导的市场化运作类项目决策模式为主流,政府运作型、政府与建设单位运作型及其它类型项目决策模式为辅助和补充的合理多元化格局。根据商品住宅节能改造决策系统运行的熵态规律,建立了市场监管决策模式评价的熵态函数模型和项目运作决策模式的熵态函数模型,并提出评价模型的概率分布检验方法,为决策模式的评价提供了新的有效路径。2.提出商品住宅节能改造项目决策的有效路径,即通过理性评价、有限理性评价与综合决策方法选择节能改造项目对象(住宅小区);通过需求分析、技术经济分析及冗余技术进行节能改造项目方案拟定;最后,通过效用群决策、效用沟通、意见领袖影响和进化博弈分析确定节能改造项目的实施方案。3.在商品住宅节能改造的项目对象决策分析中,建立了理性决策和有限理性决策结合的协调决策方法,改善了单一理性决策和单一有限理性决策的局限性和不足,显着提升了商品住宅节能改造项目对象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4.建立了基于效用群决策理论、进化博弈论和意见领袖理论的商品住宅节能改造项目方案群决策模型,为节能改造项目方案市场化决策提供有效工具。同时,在群决策偏好集结技术上提出具有特定共益性质项目的决策群个体偏好存在动态趋同性的思想和方法,为群决策科学的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在进化博弈的分析中,引进效用概念和意见领袖理论,为进化博弈论在特定群决策项目的应用建立了有效方法。本文得到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基金资助项目(2011GXQ4D080)与教育部博导基金资助项目(20116120110010)的资助。
寻湘楚[4](2013)在《某小区智能化管理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介绍了智能建筑领域中的智能住宅小区的概念、历史及发展。通过对其的了解,讨论了住宅小区智能化的重要性。并以某智能住宅小区项目为例,详细介绍了它的弱电系统的工程设计,其中本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室内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本系统中主控单元部分主要功能是用ATMEGA128处理器实现和GSM模块通信。它将从GSM模块中读取用户所发的短信指令,之后经过ATMEGA128处理器进行命令解析,并转化为控制信号,控制家用电器。对讲系统,根据设计要求采用可视对讲系统,该对讲系统是图像自动增益补偿技术、差分数字传输技术、双绞线电缆传输自适应均衡器补偿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TCP/IP技术为一体的网络监控通信平台,采用楼宇单元系统、楼栋间总线系统、小区TCP/IP局域网三级架构,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门禁系统,以人为主,以卡为中心,采取智能一卡通的方式,以卡为核心媒体介质贯穿一卡通。一卡通以TCP/IP为计算机与系统终端设备的一级网络通讯,为总线型布置,以LAN10/100M的传输率作为SQL服务器与各系统工作站的数据传输通讯为一级网络,以星形网络拓扑。并可扩展与联网的查询功能。监控、梯控系统,设计采用模块联网分布式系统结构,能实现分布式实时监控,人机交互通讯,采用先进的MPEG视频编解码纯硬件压缩录像控制技术,保存的视频监控资料可供下载并使用常用播放软件在其他电脑上播放,通过组网实现实时监控与网络互联观看,能够浏览与调用;电梯紧急呼叫系统采用五方对讲多/总线制电梯紧急呼叫系统,当发生紧急情况时可和安防监控中心实现呼叫对讲。停车场管理系统,采用富士T2系列智能停车场管理系统,外加读卡器,快速电动挡车器,自动发卡机、信息显示屏、语音提示、面板信号等组成了智能、快捷、安全的车辆出入管理系统。
于江利[5](2013)在《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及其集成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进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目前,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远远超过了“遮风避雨”的程度,住宅的安全、舒适、便捷已成为基本要求,住宅小区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设计在我国小区建设中越来越普遍。基于此,本文对古郡豪苑小区进行了智能化系统设计,并对各个子系统的集成做了进一步设计,设计目标达到二星级国家标准。本文本着一体化设计,分布实施的思想,按照施工图阶段的深度,对古郡豪苑小区安全防范系统、公共设备管理与监控系统、远程抄表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及小区公共广播等系统做了深化设计,并提出了以公共设备管理子系统为核心的古郡豪苑小区智能化系统集成设计方案,并对小区智能化系统机房、系统的供电、防雷和接地设计进行了叙述。
张东波[6](2011)在《可持续建筑关键技术与运行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能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可持续建筑已成为了建筑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我国可持续建筑的发展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具有绿色建筑特点的生态小区,其关注热点主要是绿色建材的应用和电耗的降低,对于节水和水资源利用则缺乏考虑,同时对于可持续建筑的运行管理也不够重视。针对国内可持续建筑中的问题,论文从节水和水资源利用的角度进行可持续建筑关键技术及运行管理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①论文对国内外常见节水器具的特点及节水性能进行介绍,重点选取无水小便器进行研究。通过调研初步了解无水小便器的发展前景,然后从全生命周期成本角度,构建了小便器全生命周期成本模型,并利用该模型验证了重庆市某建筑使用无水小便器代替普通小便器改造工程的可行性和合理性。②论文介绍了供水系统以及供水系统中的节水技术现状,然后选取重庆大学B区学生宿舍10舍进行减压阀限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安装干管减压阀后,节水率达到10.0%10.4%;安装支管减压阀后,节水率达到19.7%20.2%;支管减压节水效果较好。③论文研究了景观水体现有水质保障技术现状,分别从外源污染控制、水质控制和内源污染控制三方面进行介绍。以民主湖生态治理工程为实例,综合应用景观水体水质保障技术对民主湖进行工程设计。④论文从建筑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和建筑能耗分项计量分析系统两个方面介绍了远程监控技术体系,并以重庆大学建筑能耗分项计量工程建设为例,利用远程监控技术分别从时间和建筑类型两个角度对校园建筑用水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宿舍9月份用水量最大,7、8月份用水量最小,月变化系数1.6;日平均用水量为5597L/(人?d),夏季用水是冬季用水的1.74倍;日用水高峰出现在早晨78点和晚上23:00,时变化系数为1.714.11。学校建筑单位面积月用水量的大小顺序一般规律为:实验楼>综合楼>图书馆>管理大楼。
周海云[7](2010)在《智能建筑能耗计量与管理设计方案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节约能源已列入基本国策。建筑节能是各种节能途径中潜力最大、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利用建筑智能化技术,建立建筑能耗计量系统,统计建筑内能源消耗量,根据能耗数据合理管理能源,实现管理节能,是一项重要的建筑节能措施。目前,对于建筑智能化技术如何应用于能耗计量系统的设计研究不多,借助能耗计量技术对智能建筑内可再生能源的计量设计及研究也很少。鉴此,本论文提出了智能建筑中能耗计量系统的设计优化方案,并将智能建筑中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纳入计量系统。本论文首先对能耗计量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总结出能耗计量系统设计的方法和内容,为能耗计量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提供技术支持。其次研究在智能建筑中如何利用已有的BMS监控条件,对能耗计量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并将智能建筑内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纳入计量系统,扩展了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内容。然后采用智能建筑集成系统SynchroIBMS软件,实现BMS对能耗计量系统的集成管理,设计并开发出冷站冷量能耗计量的组态监控界面;再通过实时信息门户系统SynchroRtPortal软件将能耗计量系统融入智能建筑集成管理平台上,实现了最终的集成管理。最后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并结合本论文的不足提出下一步的工作方向。本论文提出了智能建筑中能耗计量系统优化设计方案,并将智能建筑内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纳入计量系统,拓展了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内容,丰富和完善了智能建筑的内涵,为能耗计量系统在智能建筑中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理论研究基础和实现方法,具有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吴九牛[8](2010)在《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计量供热测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紧张的态势也日益显现,节能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实施供热体制改革,提高供热系统的热效率是建筑节能中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我国的供热计量技术还处在试点阶段,供热计量方式的选择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同时,由于热用户具有一定的自主调节手段,传统的供热系统调节方式不再适应计量供热系统的调节。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对现有的各种热计量方式分析比较,并针对热计量改造后相应的供热系统进行有效的调节,以保证供热系统能够满足热用户调节的需求,这两个方面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热计量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传统供热系统的定流量运行方式变为变流量运行方式,这就要求热网能够根据热用户的需要也进行相应的自动调节。本文在对计量供热系统调节和控制原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分户计量供热系统调节和控制的实现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计量供热测控系统的设计方案;同时结合虚拟仪器技术和模糊控制技术,开发了一套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计量供热测控系统。该系统以计算机为硬件基础,图形化编程软件LabVIEW为软件开发平台,选用美国NI公司的PCI-6014数据采集卡进行数据采集和控制信号输出。系统在满足供热变流量系统运行调节的同时,极大的提高了供热系统运行的热效率;现代虚拟仪器技术的引入,采用模块化的硬件和软件进行编程,明显地缩短了系统的开发周期,并使得该系统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和移植性,更易于系统的更新和升级;同时,利用LabVIEW作为系统的开发平台,人机界面友好,可直观、简洁的显示热力工况运行的状态。本论文首先介绍了课题的来源、目前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其次,从工作原理和系统构成上对现有的各种热计量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已编入甘肃省地方标准《民用建筑集中供热计量技术规程》中的热量表法、流温法和热分配表法三种热计量方式的热网调控方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再次,概括介绍了虚拟仪器的基本概念和LabVIEW测控平台的构建。最后,设计了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计量供热测控系统,并详细阐述和分析了该系统的组成、硬件选型及软件组成模块。系统硬件主要包括: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卡的选择及数据采集卡的配置。在此基础上,结合LabVIEW平台,从软件的主程序流程、功能结构两个方面研究了软件系统的组成,及各个功能模块的具体设计方案,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登录模块、参数设置模块、多通道数据同步采集模块、信号分析处理模块、控制信号输出模块、数据保存和打印模块等,从而实现了计量供热测控系统的设计。本论文以甘肃省榆中县热计量改造项目所测数据为蓝本,对热量表法、流温法和热分配表法三种热计量方式的小区耗热量及热指标数据进行分析,为供热计量方式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对计量供热测控系统的节能效果进行重点分析,与人工调节和气候补偿器调节方式相比,计量供热测控系统调节可分别节约供热量约25%和2%,在满足热用户调节需求的情况下,实现了最大程度的节能。
李社新[9](2007)在《高校校园集中供暖系统管理与PID控制研究 ——以西北工业大学老校区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供暖网的不断扩大,如何对集中供暖系统进行合理的调节和控制,使全网的运行状态最优、供暖质量最好、运行成本最低、用户满意度最高,提高热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供暖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的供暖和控制一直在研究的重要课题。高校校园是最早实行城市集中供暖的单元之一。集中供暖智能控制是从集中供暖的目标出发,通过信息的集成和共享,先进的控制、管理手段,实现换热机组运行动态模拟,管网实时监控与调试,数据查询与反馈,运行趋势图分析和简单的网上在线帮助等。结合IC卡智能收费系统的建立和运行,促使供暖企业健康发展。本文以西北工业大学老校区集中供暖系统为例,从控制集中供暖整个采暖系统的压力不平衡及智能化控制这两点入手,研究系统的水力失调与系统压力不平衡之间的关系;分析系统不热的原因及所采取的维修改造措施;设计工况时在给定的温度波动范围的前提下,在不同运行条件下,管网腐蚀速率的测定与防腐方法的关系;循环水泵选择及运行中存在问题的研究探讨;分户计量收费系统与智能化控制之间的关系等,针对集中供暖系统的特点,提出分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运行方案,并对集中供暖系统智能化控制及计量收费进行了深入探讨。论文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1、分析了高校校园供暖系统的运行规律,提出系统管理方案。高校校园集中供暖网存在非线性、时变性、大的时间滞后环节等因素,各交换站之间的流量调节具有交互耦合性,管网的很多参数又是随着具体情况而变化,很难进行系统有效调控。本文提出了“热量均摊”控制策略,避免热源近端太热而末端太冷现象的发生,分析管网存在腐蚀老化及部分管网水力坡降过大现象,采用分段打压、局部更换管道等措施,有效降低管网补水量,避免浪费现象发生。确定最冷时和最暖时的二次网供回水温度参数,根据一次网输送的水温、流量随气温变化曲线,通过二次网的有效调节,实现热量平均分配。2、建立了集中供暖控制系统。采用PID参数的整定方法,实现热力站控制系统的软硬件控制,并对PID控制的有关原理进行了初步探讨。为了使自动控制系统的相对稳定,避免热平衡阀处于频繁动作状态,采用“供暖补偿”控制策略,即允许被控室内温度在一定时间内存在一定幅度的波动,当室温变化幅度超过设定值时,热平衡阀开始调节,并对遗留偏差在短时间内给予补偿,从而跳出供暖系统微观变化,从宏观上调节控制供暖系统的热平衡。3、建立了基于集中供暖系统热用户的收费监控体系。结合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在换热站建立一级中心监控室;在用户端设置智能IC卡计费监控装置和户内监控仪,并与学校IC卡水、电表收费系统相连接,通过IC卡技术对资源供应进行管理,改传统的先用后付为先付费后用,从而建立基于热用户的收费监控系统。
孔建华[10](2005)在《智能远程抄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小区智能化的推广,智能远程抄表系统IRMRS(Intelligent Remote Meter Reading System)越来越受到燃气公司、房地产开发商以及住户的重视。可靠、准确和实用的IRMRS系统成为当前的一种实际需求。 本文在分析了现有的各种远程抄表方案的基础上,设计和开发了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IRMRS系统。该系统分上位机管理系统和下位机采集系统两部分,通过公用电话网及上层通信协议实现上位机与下位机之间的通信。下位机采集系统重点对各组成部分(包括数据采集器、数据集中器和数据通信机)进行了软硬件设计,制定了底层通信协议,并采用RS-485总线实现燃气表原始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和传输;上位机管理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重点对通信模块(包括上层通信协议)和数据库模块进行了设计,实现了燃气表数据的远程读取、智能化处理和多种报表输出,同时提供了燃气表和其它抄表设备的远程监控功能。另外,本文对系统实际应用中的各种不可靠和干扰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在设计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 系统的实际运行和测试表明:该系统安装调试方便,运行可靠、稳定,操作简单,抄得的数据准确,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满足了实际的需求,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二、智能住宅小区能耗自动检测计量收费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智能住宅小区能耗自动检测计量收费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现状 |
1.4 名词界定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7 本文创新 |
第2章 绿色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及系统模型 |
2.1 概念梳理 |
2.2 内涵辨析 |
2.3 特征论述 |
2.4 理论基础 |
2.5 系统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国际比较研究 |
3.1 ESMF比较矩阵 |
3.2 英国BREEAM Communities |
3.3 美国LEED ND、LEED Cities and Communities |
3.4 德国DGNB UD |
3.5 日本CASBEE UD、CASBEE Cities |
3.6 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 |
3.7 宏观环境与评价体系的比较小结 |
3.8 机制保障比较 |
3.9 模式特征比较 |
3.10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与挑战 |
4.1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 |
4.2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现存问题 |
4.3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现实挑战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 |
5.1 评价体系现存问题 |
5.2 评价体系优化思路 |
5.3 钻石评价模型 |
5.4 评价体系结构 |
5.5 评价内容优化 |
5.6 评价方法优化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评价体系优化实证 |
6.1 中新天津生态城案例验证 |
6.2 其他比较案例验证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新天津生态城国标(GBT51255-2017)评价验证 |
后记 |
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工作 |
(2)集中供热智能监控系统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1.3.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方法 |
1.3.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
1.3.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 本章小结 |
2 集中供热智能监控系统的理论基础 |
2.1 供热工程及其分类 |
2.1.1 供热系统的组成 |
2.1.2 供热系统的分类 |
2.2 集中供热系统的节能新技术 |
2.2.1 集中供热系统的能耗来源 |
2.2.2 目前国内的节能技术 |
2.3 我国集中供热系统存在的问题 |
2.4 计算机监控系统 |
2.4.1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概念 |
2.4.2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特点及分类 |
2.4.3 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SCADA) |
2.5 本章小结 |
3 西安市某住宅小区集中供热智能监控系统的测试与数据分析 |
3.1 该小区集中供热系统概况 |
3.2 该住宅小区集中供热换热站的智能监控系统 |
3.3 该住宅小区集中供热系统管网水力工况和热力工况分析 |
3.3.1 供热系统的运行现状 |
3.3.2 供热系统的运行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西安市某住宅小区集中供热系统末端流速场的数值模拟 |
4.1Fluent软件简介 |
4.2 集中供热系统局部末端的物理模型 |
4.3 模拟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集中供热智能监控系统的优化 |
5.1 西安市某住宅小区集中供热系统的节能改造 |
5.2 优化小区集中供热智能监控系统 |
5.2.1 现有集中供热监控系统存在的问题 |
5.2.2 优化后的集中供热智能监控系统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结论 |
6.2 课题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致谢 |
(3)采暖区既有商品住宅建筑节能改造的决策模式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建筑节能发展综述 |
1.1.2 我国建筑节能现状 |
1.1.3 采暖区既有商品住宅建筑节能改造现状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决策理论研究综述 |
1.4.2 建筑节能改造决策模式研究综述 |
1.4.3 建筑节能改造决策方法研究综述 |
1.5 研究对象与内容、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5.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6 商品住宅建筑节能改造决策研究的理论结构 |
1.6.1 一般系统理论及应用 |
1.6.2 效用群决策理论及应用 |
1.6.3 意见领袖理论及应用 |
1.6.4 进化博弈理论及应用 |
2 既有商品住宅建筑节能改造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
2.1 商品住宅节能改造决策主体与参与主体分析 |
2.1.1 商品住宅小区业主 |
2.1.2 政府管理部门 |
2.1.3 节能改造企业 |
2.1.4 热力公司 |
2.1.5 物业服务企业 |
2.2 商品住宅节能改造决策客体分析 |
2.2.1 商品住宅节能改造市场运行的规则与制度 |
2.2.2 商品住宅节能改造的项目对象、项目方案及改造项目 |
2.3 商品住宅节能改造决策环境分析 |
2.3.1 技术环境 |
2.3.2 经济环境 |
2.3.3 生态环境 |
2.3.4 社会文化环境 |
2.3.5 政治法律环境 |
2.4 本章小结 |
3 既有商品住宅建筑节能改造的决策模式研究 |
3.1 商品住宅节能改造决策模式的有效性识别 |
3.1.1 决策主体的结构合理性 |
3.1.2 决策主体的动力生成 |
3.1.3 时空的针对性 |
3.1.4 对决策目标的适应性 |
3.2 商品住宅节能改造决策模式的体系构建 |
3.2.1 市场监管的决策模式 |
3.2.2 项目运作的决策模式 |
3.3 商品住宅节能改造监管决策模式的改进 |
3.3.1 现在运行的监管决策模式分析 |
3.3.2 发展阶段的监管决策模式构建 |
3.4 商品住宅节能改造项目决策模式的创新与多元化 |
3.4.1 主要类型项目决策模式分析 |
3.4.2 政府主导的市场化开发型项目决策模式构建 |
3.4.3 项目决策模式的主流市场化与合理多元化 |
3.5 商品住宅节能改造决策模式的评价 |
3.5.1 商品住宅节能改造决策系统运行分析 |
3.5.2 监管决策模式评价的熵态模型 |
3.5.3 项目决策模式评价的熵态模型 |
3.5.4 应用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既有商品住宅建筑节能改造的项目对象决策方法研究 |
4.1 既有商品住宅节能改造的小区理性评价 |
4.1.1 理性评价的含义 |
4.1.2 理性评价的指标 |
4.1.3 理性评价的方法 |
4.2 既有商品住宅节能改造的小区有限理性评价 |
4.2.1 有限理性评价的含义 |
4.2.2 有限理性评价的指标 |
4.2.3 有限理性评价的方法 |
4.3 既有商品住宅节能改造的小区选择 |
4.4 本章小结 |
5 既有商品住宅建筑节能改造的项目方案拟定研究 |
5.1 既有商品住宅节能改造项目方案 |
5.1.1 通常的节能改造方案 |
5.1.2 既有商品住宅的全程节能改造方案 |
5.2 既有商品住宅节能改造项目的技术方案分析 |
5.2.1 技术方案的重要性 |
5.2.2 技术方案的主要类型分析 |
5.3 既有商品住宅节能改造项目的经济方案分析 |
5.3.1 项目资金来源与运作方式 |
5.3.2 项目成本费用与收益 |
5.3.3 项目经济效益 |
5.4 既有商品住宅节能改造项目的计划与措施方案分析 |
5.4.1 商品住宅节能改造项目实施的约束条件 |
5.4.2 商品住宅节能改造项目的计划与措施 |
5.4.3 商品住宅节能改造的容错理论与冗余技术 |
5.5 本章小结 |
6 既有商品住宅建筑节能改造的项目方案群决策方法研究 |
6.1 既有商品住宅节能改造项目方案的群决策分析 |
6.1.1 项目方案群决策主体的构成分析 |
6.1.2 项目备选方案分析 |
6.1.3 项目方案决策实务分析 |
6.2 既有商品住宅节能改造项目方案群决策研究的技术路线 |
6.3 既有商品住宅节能改造项目方案的优选 |
6.3.1 既有商品住宅节能改造项目方案的群决策评价指标体系 |
6.3.2 项目方案群决策的专家效用决策模型 |
6.4 既有商品住宅节能改造群决策的效用差异协调模型 |
6.4.1 群决策的典型业主效用评价 |
6.4.2 群决策偏好的效用差异分析与效用沟通 |
6.4.3 意见领袖影响分析 |
6.4.4 进化博弈分析 |
6.5 既有商品住宅节能改造项目方案的群决策实现方法 |
6.6 群决策模型的相关分析与检验 |
6.6.1 模型结构分析 |
6.6.2 效用函数分析与存在性检验 |
6.6.3 实现统一决策的有效性检验 |
6.7 群决策偏好同化研究 |
6.8 群决策模型的应用分析 |
6.8.1 项目概况 |
6.8.2 应用分析 |
6.9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的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项目 |
(4)某小区智能化管理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设计 |
2.1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设计 |
2.1.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2 硬件系统设计 |
2.1.3 LCD1602模块介绍 |
2.1.4 TC35 GSM模块 |
2.1.5 开关电路设计 |
2.1.6 LCD1602显示电路 |
2.1.7 复位电路设计 |
2.1.8 晶振电路设计 |
2.1.9 ATMEGA128与TC35连接图设计 |
2.2 室内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2.2.1 TC35模式选择及AT指令 |
2.2.2 系统软件设计流程 |
2.2.3 预设开机/关机时长软件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楼宇对讲、门禁系统设计 |
3.1 楼宇对讲系统设计 |
3.1.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1.2 硬件系统设计 |
3.1.3 硬件选择 |
2.1.4 楼宇对讲系统软件设计 |
3.2 门禁系统设计 |
3.2.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2.2 硬件设计 |
3.2.3 硬件选择 |
3.2.4 软件设计要求 |
3.2.5 门禁子系统设计 |
3.2.6 通道管理子系统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闭路监控、梯控系统设计 |
4.1 闭路监控系统设计 |
4.1.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4.1.2 硬件设计 |
4.2 梯控系统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停车场管理系统设计 |
5.1 停车场管理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5.2 停车场管理系统硬件设计 |
5.2.1 车辆入/出系统设计 |
5.2.2 通道闸系统设计 |
5.3 硬件选择 |
5.4 通道闸管理系统软件选择 |
5.4.1 通道闸管理系统工作流程 |
5.4.2 通道闸系统管理中心软件 |
5.4.3 停车场管理系统软件 |
5.4.4 通道闸、门禁管理系统软件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及其集成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第1章 绪论 |
1.1 智能小区的概念与组成 |
1.2 智能小区的发展及现状 |
1.3 智能小区的类别及其分类标准 |
1.4 智能小区的设计原则 |
1.5 古郡豪苑小区工程概况 |
1.5.1 总体规划设计 |
1.5.2 小区给、排水设计 |
1.5.3 小区暖通、空调设计 |
1.5.4 小区供电、照明设计 |
1.5.5 小区防火设计 |
1.6 小区智能化系统总体设计 |
1.6.1 用户需求分析 |
1.6.2 功能定位 |
1.6.3 小区智能化系统设计总方案 |
1.7 本文内容与论文安排 |
第2章 古郡豪苑小区公共设备监控管理系统设计 |
2.1 公共设备管理监控系统的内容及设计要求 |
2.2 公共设备管理系统的监控内容 |
2.2.1 给排水监控系统 |
2.2.2 小区热交换站的监控系统 |
2.2.3 供配电监测系统 |
2.2.4 照明控制系统 |
2.2.5 电梯控制系统 |
2.2.6 公共设备管理系统监测点的统计 |
2.3 控制系统的选择 |
2.3.1 系统的选择 |
2.3.2 工作站的结构 |
2.3.3 工作站的功能 |
2.4 DDC的选择与布置 |
2.4.1 DDC的选择 |
2.4.2 DDC的布置 |
2.5 现场检测设备的选择 |
2.6 线路的敷设 |
2.7 系统的供电 |
第3章 古郡豪苑小区综合安全防范系统设计 |
3.1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 |
3.1.1 系统概述 |
3.1.2 系统功能 |
3.1.3 系统设计 |
3.2 周界防护系统 |
3.2.1 系统概述 |
3.2.2 系统功能 |
3.2.3 系统设计 |
3.3 电子巡更系统 |
3.3.1 系统概述 |
3.3.2 系统功能 |
3.3.3 系统设计 |
3.4 出入口管理、可视对讲与家庭报警系统设计 |
3.4.1 系统概述 |
3.4.2 古郡豪苑小区系统设计 |
3.5 古郡豪苑小区停车场系统的设计 |
3.5.1 古郡豪苑小区停车场系统功能 |
3.5.2 古郡豪苑小区停车场系统入口设备及流程 |
3.5.3 古郡豪苑小区系统出口设备及流程 |
3.5.4 系统的配置及功用 |
3.5.5 车辆管理系统的结构及线路设计 |
3.6 安全防范系统集成的设计 |
3.6.1 古郡豪苑小区综合安全防范系统功能 |
3.6.2 古郡豪苑小区子系统集成的实现 |
第4章 古郡豪苑小区消防与公共广播系统设计 |
4.1 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设计 |
4.1.1 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功能及组成 |
4.1.2 古郡豪苑小区建筑物火灾自动报警保护等级的确定 |
4.1.3 古郡豪苑小区系统形式的选择 |
4.1.4 火灾探测器的选择 |
4.1.5 火灾手动报警按钮和消火栓报警按钮的设置 |
4.1.6 火灾应急广播及消防电话系统 |
4.1.7 火灾应急照明 |
4.1.8 控制器的选型 |
4.1.9 自动报警联动控制的设计 |
4.1.10 消防值班室 |
4.1.11 消防系统布线 |
4.2 古郡豪苑小区公共广播系统设计 |
4.2.1 系统的功能要求 |
4.2.2 古郡豪苑小区公共广播系统的设计 |
4.2.3 产品选择 |
4.2.4 小区公共广播系统线路敷设 |
第5章 古郡豪苑小区远程抄表及物业管理系统设计 |
5.1 古郡豪苑小区远程抄送系统的设计 |
5.1.1 远程抄表系统概述 |
5.1.2 古郡豪苑小区远程抄表系统功能 |
5.1.3 古郡豪苑小区远程抄表系统的工作组成 |
5.1.4 古郡豪苑小区远程抄表系统设备选择与布置 |
5.1.5 古郡豪苑小区远程抄表系统线型选择与敷设方式 |
5.1.6 古郡豪苑小区远程抄表系统结构 |
5.2 古郡豪苑小区物业管理系统设计 |
5.2.1 物业管理系统概述 |
5.2.2 物业管理系统的功能分析 |
5.2.3 古郡豪苑小区物业管理系统的管理内容 |
5.2.4 物业管理系统实现 |
第6章 古郡豪苑小区通信网络系统设计 |
6.1 古郡豪苑小区有线电视系统设计 |
6.1.1 有线电视系统概述 |
6.1.2 有线电视系统组成与各部分功能 |
6.1.3 古郡豪苑小区有线电视系统设计 |
6.1.4 古郡豪苑小区有线电视系统线缆选择与敷设 |
6.2 古郡豪苑小区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 |
6.2.1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功能 |
6.2.2 计算机网络系统组成 |
6.2.3 古郡豪苑住宅小区网络设计 |
6.2.4 网络连接部件的配置 |
6.2.5 古郡豪苑住宅小区网络工作组分区 |
6.2.6 小区布线及敷设方式 |
第7章 古郡豪苑小区系统集成设计 |
7.1 智能小区系统集成概念 |
7.2 智能化小区系统集成的必要性 |
7.3 智能小区系统集成的功能 |
7.4 智能小区的集成技术 |
7.4.1 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技术 |
7.4.2 通信技术 |
7.4.3 互联软件技术 |
7.5 智能小区的集成模式 |
7.6 智能小区系统集成设计 |
7.6.1 智能小区系统集成设计一般规定 |
7.6.2 系统集成设计思想 |
2.6.3 系统集成设计原则 |
7.6.4 智能小区系统集成设计的步骤 |
7.7 古郡豪苑小区智能化系统集成设计 |
7.7.1 古郡豪苑小区系统集成需求分析 |
7.7.2 小区智能化系统集成设计思想 |
7.7.3 小区智能化系统集成设计方案的确定 |
7.7.4 古郡豪苑智能小区系统选型 |
7.7.5 Honeywell EBI系统简介 |
7.7.6 古郡豪苑小区系统集成的实现 |
第8章 小区机房、智能化系统供电及安全设计 |
8.1 设计依据 |
8.2 古郡豪苑小区机房概况 |
8.2.1 小区机房功能 |
8.2.2 机房等级确定 |
8.2.3 古郡豪苑小区机房建筑及环境条件 |
8.2.4 古郡豪苑小区机房设备布置及线路敷设 |
8.3 古郡豪苑小区智能化系统供电 |
8.4 古郡豪苑小区机房防雷接地设计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小区消防系统设计图纸 |
A.1 车库消防系统图 |
A.2 车库消防平面图 |
A.3 物业中心消防系统图 |
A.4 物业中心地下层消防平面图 |
A.5 物业中心一层消防平面图 |
A.6 物业中心二层消防平面图 |
A.7 18层住宅消防系统图 |
A.8 住宅地下一层消防平面图 |
A.9 住宅地下二层消防平面图 |
A.10 住宅首层消防平面图 |
A.11 住宅二-十八层消防平面图 |
A.12 住宅跃层弱电及消防平面图 |
(6)可持续建筑关键技术与运行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可持续建筑的概念及发展概况 |
1.1.1 可持续建筑的概念 |
1.1.2 国外可持续建筑发展概况 |
1.1.3 国内可持续建筑发展概况 |
1.2 国内外可持续建筑技术研究概况 |
1.2.1 国内外可持续建筑节能技术研究概况 |
1.2.2 国内外可持续建筑节水技术研究概况 |
1.3 国内外可持续建筑运行管理研究概况 |
1.3.1 国外可持续建筑运行管理研究概况 |
1.3.2 国内可持续建筑运行管理研究概况 |
1.4 课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及内容 |
1.4.1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目的 |
1.4.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2 可持续建筑节水器具与设备应用研究 |
2.1 常用节水器具与设备简介 |
2.1.1 节水龙头 |
2.1.2 节水淋浴器 |
2.1.3 节水洗衣机 |
2.1.4 节水便器 |
2.2 无水小便器接受程度调研 |
2.2.1 调研范围及对象 |
2.2.2 调研数据 |
2.2.3 调研结果分析 |
2.3 无水小便器经济可行性分析研究 |
2.3.1 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概念 |
2.3.2 全生命周期成本模型的建立 |
2.3.3 全生命周期成本模型的应用 |
2.4 总结 |
3 可持续建筑供水系统节水技术研究 |
3.1 供水系统现状研究 |
3.1.1 建筑供水系统方式 |
3.1.2 高层建筑系统分区供水研究 |
3.1.3 建筑供水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
3.2 供水系统节水技术现状研究 |
3.2.1 超压限流技术 |
3.2.2 避免漏损的节水技术 |
3.2.3 减少热水系统无效冷水量的节水技术 |
3.2.4 防治二次污染节水技术 |
3.2.5 绿化灌溉节水技术 |
3.3 超压限流技术试验研究 |
3.3.1 试验目的 |
3.3.2 试验材料 |
3.3.3 试验场地 |
3.3.4 试验方案 |
3.3.5 试验结果 |
3.3.6 试验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可持续建筑景观水体的水质保障技术研究 |
4.1 景观水体概述 |
4.2 景观水体水质保障技术现状研究 |
4.2.1 外源污染控制技术 |
4.2.2 水质控制技术 |
4.2.3 内源污染控制 |
4.3 景观水体水质保障技术应用研究 |
4.3.1 工程概况 |
4.3.2 水质现状和目标 |
4.3.3 工程措施 |
4.3.4 工程估算 |
4.4 本章小结 |
5 可持续建筑运行管理远程监控技术应用研究 |
5.1 可持续建筑远程监控技术概述 |
5.1.1 远程监控技术体系 |
5.1.2 建筑能耗在线监测系统 |
5.1.3 远程监控分析系统功能 |
5.1.4 远程监控技术的优点 |
5.2 远程监控分析系统功能研究 |
5.2.1 案例简介 |
5.2.2 数据监测功能 |
5.2.3 数据报表功能 |
5.2.4 数据分析系统功能 |
5.2.5 专家分析系统功能 |
5.2.6 地图展示功能 |
5.3 远程监测技术应用—建筑水耗在线监测与分析 |
5.3.1 A 区九公寓用水量统计分析 |
5.3.2 不同类型建筑用水量统计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相关科研项目 |
C.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报和获批的专利 |
(7)智能建筑能耗计量与管理设计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1 建筑能耗 |
1.1.2 建筑节能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建筑能耗计量系统分析 |
2.1 建筑能耗计量系统概述 |
2.2 建筑能耗计量系统组成 |
2.2.1 现场设备层 |
2.2.2 网络通讯层 |
2.2.3 站控管理层 |
2.3 建筑能耗计量系统功能 |
2.4 建筑能耗计量系统的意义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建筑中能耗计量系统优化设计方法 |
3.1 利用智能化系统实现能耗计量 |
3.1.1 利用冷站监控系统实现能耗计量 |
3.1.2 利用供配电监测系统实现能耗计量 |
3.1.3 利用给排水监控系统实现能耗计量 |
3.2 智能建筑内可再生能源能量计量 |
3.2.1 热(冷)量型可再生能源计量分析 |
3.2.2 电量型可再生能源计量分析 |
3.2.3 可再生能源能量计量系统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能耗计量与管理设计方案的实现 |
4.1 能耗计量系统与BMS集成需求分析 |
4.1.1 建筑节能需求 |
4.1.2 系统管理需求 |
4.2 基于SynchroIBMS能耗计量系统总体集成方案 |
4.3 基于SynchroIBMS能耗计量系统优化设计的实现 |
4.3.1 SynchroIBMS管理平台的配置与开发 |
4.3.2 SynchroIBMS OPC服务器的配置 |
4.3.3 SynchroIBMS服务器配置 |
4.3.4 SynchroIBMS客户端配置 |
4.4 基于SynchroRtportal能耗计量系统中央集成管理的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工作总结 |
2、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计量供热测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主要内容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2 课题研究内容的发展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计量供热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
2.1 热计量的基本原理及方式 |
2.1.1 热计量的基本原理 |
2.1.2 各种热计量方式分析比较 |
2.2 计量供热系统的调节 |
2.2.1 系统调节的原理 |
2.2.2 系统的运行调节 |
2.3 计量供热系统的控制 |
2.3.1 控制系统的组成 |
2.3.2 控制的方法 |
2.3.3 变频调速 |
2.4 分户计量供热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
2.4.1 共用立管分户独立系统 |
2.4.2 垂直单管跨越式采暖系统 |
3 虚拟仪器技术及LabVIEW测控平台的构建 |
3.1 虚拟仪器技术 |
3.2 LabVIEW简介 |
3.3 LabVIEW编程环境 |
3.4 LabVIEW测控平台的构建 |
4 供热测控系统组成及硬件选型 |
4.1 系统组成 |
4.2 传感器的选择 |
4.3 数据采集及采集卡的选择 |
4.3.1 数据采集概述 |
4.3.2 数据采集系统的构成 |
4.3.3 数据采集卡的选择 |
4.4 NI PCI-6014数据采集卡的选用 |
4.4.1 PCI-6014数据采集卡 |
4.4.2 PCI-6014数据采集卡的配置和测试 |
5 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5.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5.2.1 模糊控制器的组成 |
5.2.2 LabVIEW模糊逻辑工具箱 |
5.2.3 LabVIEW环境下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5.2.4 模糊控制器仿真与控制效果分析 |
5.3 系统主界面的设计 |
5.4 软件系统各子模块的设计 |
5.4.1 系统登录模块 |
5.4.2 参数设置模块 |
5.4.3 多通道数据采集模块 |
5.4.4 信号分析处理模块 |
5.4.5 控制信号输出模块 |
5.4.6 数据保存、查询和打印模块 |
5.4.7 报警模块 |
6 节能效果分析 |
6.1 项目试点概况 |
6.2 热计量数据分析 |
6.2.1 热量表法数据分析 |
6.2.2 流量温度法数据分析 |
6.2.3 热分配表法数据分析 |
6.3 系统节能效果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高校校园集中供暖系统管理与PID控制研究 ——以西北工业大学老校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城市集中供暖的优势 |
1.2.1 国家鼓励热电联产集中供暖 |
1.2.2 西安地区集中供暖总体规划 |
1.2.3 城市集中供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课题来源 |
1.4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2 集中供暖系统诊断与综合治理 |
2.1 三个交换站运行参数统计 |
2.2 供暖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 供暖系统存在问题的原因探讨 |
2.3.1 供暖系统暖气不热的原因探讨 |
2.3.2 水力工况严重失调的原因探讨 |
2.4 集中供暖管网腐蚀速率测定及防腐方法 |
2.4.1 腐蚀速率的测定 |
2.4.2 防腐方法试验 |
2.4.3 防腐方法实际应用的探讨 |
2.4.4 运行中腐蚀问题的解决方法 |
2.5 循环水泵选择及运行中一些问题的研究探讨 |
2.6 院校分时段供暖的原因与方法研究 |
2.6.1 院校供暖特点 |
2.6.2 运行调节方法 |
2.7 综合治理的措施和方案 |
2.8 结论 |
3 温度、室内环境及管网智能控制 |
3.1 热源控制 |
3.2 热网控制 |
3.3 温控阀硬件电路的设计 |
3.3.1 温控系统 |
3.3.2 散热器控制系统的设计 |
3.4 温度测量和传感 |
3.5 温度控制方案 |
3.5.1 温度控制方案简介 |
3.5.2 调节器硬件组成和工作原理 |
3.5.3 可编程序智能调节阀主要电路模块 |
3.5.4 可编程序智能调节阀核心程序简介 |
3.6 智能温度控制转化系统 |
3.6.1 智能温控系统结构 |
3.6.2 温度采集转化系统 |
3.6.3 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器 |
3.7 管网智能控制 |
3.7.1 监控中心 |
3.7.2 通讯网络 |
3.7.3 现场控制器 |
4 暖气计量收费和发展前景 |
4.1 供暖系统热计量的意义及现状 |
4.2 计量供暖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 |
4.2.1 计量供暖面临的问题 |
4.2.2 热量表的应用及前景 |
4.2.3 热能表的基本技术要求 |
4.2.4 热能表典型技术方案 |
4.2.5 热能表开发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
4.3 IC卡预付费热量表应用 |
4.3.1 IC卡预付费热量表系统构成 |
4.3.2 IC卡预付费热量表构成 |
4.4 热能计量表应用的展望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智能远程抄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 |
1.1.1 智能远程抄表系统的研究背景 |
1.1.2 传统自动抄表系统 |
1.1.3 智能远程抄表系统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技术方案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现有远程抄表系统方案及其特点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
1.3.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3.2 课题的意义 |
2 IRMRS的总体设计 |
2.1 设计原则 |
2.1.1 可靠性原则 |
2.1.2 准确度原则 |
2.1.3 实用性原则 |
2.1.4 智能化原则 |
2.2 总体方案 |
2.2.1 系统结构框图 |
2.2.2 各部分功能及其技术参数 |
2.2.3 通信网络选取 |
2.3 本章小结 |
3 IRMRS的上位机管理系统设计 |
3.1 上位机系统设计 |
3.1.1 功能分析 |
3.1.2 模块设计 |
3.1.3 开发与运行环境的选择 |
3.1.4 系统实现过程分析 |
3.2 通信模块的设计 |
3.2.1 上层通信协议设计 |
3.2.2 通信控件选取 |
3.2.3 通信初始化模块 |
3.2.4 通信链路建立模块 |
3.2.5 发送与接收模块 |
3.3 数据库模块设计 |
3.3.1 数据库的设计 |
3.3.2 数据库的实现 |
3.4 操作界面模块的设计 |
3.4.1 远程通信管理模块 |
3.4.2 远程抄表模块 |
3.4.3 抄表数据处理模块 |
3.4.4 远程检测模块 |
3.4.5 远程设置模块 |
3.4.6 数据维护模块 |
3.5 综合管理模块的设计 |
3.5.1 系统用户登录模块 |
3.5.2 系统用户管理模块 |
3.5.3 住户信息管理模块 |
3.5.4 抄表设备管理模块 |
3.5.5 统计与查询模块 |
3.5.6 其他模块 |
3.6 本章小结 |
4 IRMRS的下位机采集系统设计 |
4.1 下位机系统设计 |
4.1.1 设计思路 |
4.1.2 底层通信模式 |
4.1.3 底层通信协议 |
4.2 发讯燃气表的设计 |
4.2.1 设计原理 |
4.2.2 发讯板电路的设计 |
4.3 数据采集器的设计 |
4.3.1 数据采集器的结构原理图 |
4.3.2 数据采集器的硬件电路设计 |
4.3.3 数据采集器的软件设计 |
4.4 数据集中器的设计 |
4.4.1 数据集中器的结构原理图 |
4.4.2 数据集中器硬件电路的设计 |
4.4.3 数据集中器的软件设计 |
4.5 数据通信机的设计 |
4.5.1 数据通信机的结构原理图 |
4.5.2 通信机的软件设计 |
4.6 可靠性设计 |
4.6.1 造成抄表系统不可靠的原因分析 |
4.6.2 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措施 |
4.7 抗干扰性设计 |
4.7.1 干扰产生的途径及故障形式 |
4.7.2 干扰的应对策略 |
4.8 本章小结 |
5 IRMRS的运行与测试 |
5.1 测试平台的构建 |
5.2 系统试验运行 |
5.3 系统分析 |
5.4 系统的具体实施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四、智能住宅小区能耗自动检测计量收费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D]. 杜海龙.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4)
- [2]集中供热智能监控系统的优化研究[D]. 张丹丹. 西安工程大学, 2017(06)
- [3]采暖区既有商品住宅建筑节能改造的决策模式与方法研究[D]. 赵延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4)
- [4]某小区智能化管理系统的设计[D]. 寻湘楚. 湖南大学, 2013(12)
- [5]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及其集成的设计[D]. 于江利. 北京建筑大学, 2013(09)
- [6]可持续建筑关键技术与运行管理研究[D]. 张东波. 重庆大学, 2011(01)
- [7]智能建筑能耗计量与管理设计方案的研究[D]. 周海云. 长安大学, 2010(03)
- [8]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计量供热测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吴九牛. 兰州交通大学, 2010(03)
- [9]高校校园集中供暖系统管理与PID控制研究 ——以西北工业大学老校区为例[D]. 李社新. 西安理工大学, 2007(06)
- [10]智能远程抄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孔建华. 南京理工大学, 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