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乒乓球教学中的准备姿势与步法移动的教学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焦朋庆[1](2021)在《多方向移动训练对乒乓球运动员位移速度和灵敏素质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方向移动训练作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体系中的一种训练方法,是借助一些图形和器材,在一定区域内完成多个方向上的跑动、跳跃、步法等移动,用以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表现。对于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培养,关乎国家未来竞技体育的发展,乒乓顶尖力量的传承。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录像观察法,以16名北京市乒乓球队运动员为实验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多方向移动训练(N=8),对照组进行常规训练(N=8)。共选取关于位移速度、灵敏素质、专项练习方面的六项指标:30米冲刺跑、T字型跑、十字象限跳、五米三向折返跑、推挡侧身扑右、全台不定点摆速。并在两组测试结果之间进行对比分析。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实验组和对照组30米冲刺跑和T字型跑两项测试成绩均一定提升,尤其是实验组实验前后位移速度测试成绩组内呈显着性差异,且成绩涨幅大于对照组,多方向移动训练能够有效提高13-16岁乒乓球运动员的位移速度,保证运动员能够及时加速,及时制动。2、实验组和对照组十字象限跳和五米三向折返跑两项测试成绩均有一定提高,尤其是实验组多方向移动训练提升效果明显,组间呈显着差异,多方向移动训练能够有效发展13-16岁乒乓球运动员的灵敏素质。3、实验组和对照组推挡侧身扑右、全台不定点摆速成功击球个数均有所提高。尤其是实验组实验前后专项练习测试成绩组内呈显着性差异,且成绩涨幅大于对照组,说明多方向移动训练对乒乓球运动员专项练习具有积极效应。
潘冲[2](2021)在《目标教学法在儿童羽毛球课教学中的运用效果研究 ——以小球王羽毛球俱乐部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由于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以及国家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大力推广,羽毛球运动颇受人们喜爱,掀起了一股打羽毛球的热潮。随着打羽毛球人越来越多,各个羽毛球场馆人满为患,运动氛围异常火热。受市场影响,一些业余羽毛球俱乐部应运而生。同时,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让孩子去学习这个老少皆宜的运动,因此俱乐部培训的主要对象为儿童。在儿童羽毛球课教学中,学生课余时间有限,如何让学生花费较短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知识,提高儿童的学习效率,更好的掌握羽毛球技术,是许多俱乐部的教学人员共同面对的问题。本研究把目标教学法运用儿童羽毛球课教学中去,论证该教学方法其是否能够学生提高教学效果,为儿童羽毛球课的教学提供理论参考。本文以小球王俱乐部的40名7-9岁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传统体育教学法、传统教学法的概念进行界定;对目标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应用原则和确定目标的研究及教学目标的作用进行整理和总结;对国内外目标教学法相关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阐述,最后通过教学实验把目标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研究和探索实用、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提高儿童羽毛球课的教学质量。其研究结果如下:1、目标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儿童对羽毛球正手发高远球、正手击高远球、正反手挑球三项基本技术的学习效果。2、目标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儿童羽毛球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的效果。3、目标教学法可以有效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4、目标教学法可以培养儿童勇敢果断、不畏艰苦、锲而不舍等意志品质。5、目标教学法能提高儿童的学习态度。
阮帆[3](2021)在《异步教学法应用于高中乒乓球课程教学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乒乓球运动在高中教学的过程中也是非常受欢迎的一个运动项目,乒乓球运动对于场地和器材的要求比较简单,而且乒乓球易上手,所以乒乓球运动非常受欢迎,现如今乒乓球课堂中运用了越来越多的新型教学方法,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异步教学法运用在高中乒乓球教学的研究较少,所以本文从这一方面进行研究,主要是通过比较12周的异步教学法和传统体育教学法与学生各身体素质、技术动作之间的关系,来探讨异步教学法对高中生身体素质、技术动作以及心理变化的影响,从而探索异步教学法运用在高中生乒乓球课堂中是否具有可行性。本文主要是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将庐江二中两个班的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12周异步教学法,对照组进行12周传统教学法,首先在实验前对两组学生进行身体素质(高抬腿、左右摸球台、绕球台8字跑)、基本技术(正手攻球、反手推挡、左推右攻)、体育学习兴趣量表、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量表方面的测试,在结束教学实验后再次进行同样项目的测试,通过组间比较,探讨不同教学方法对两组学生这四个方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对两组学生实验后身体素质测试成绩可知: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左右摸球台这项身体素质中,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2)对两组学生实验后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的测试成绩可知:两组学生在情意表现维度上存在显着性的差异(P<0.05),在合作精神维度上也存在显着性的差异(P<0.05);(3)对两组学生实验后体育学习兴趣测试成绩可知:两组学生在体育学习消极兴趣维度上存在显着性的差异(P<0.05),体育学习积极兴趣维度上存在显着性的差异(P<0.05),自主与探究学习维度上存在显着性的差异(P<0.05),运动参与程度维度上存在显着性的差异(P<0.05);(4)对两组学生实验后基本技术测试成绩可知:两组学生在反手推挡技术测试成绩上存在非常显着性的差异(P<0.01),左推右攻技术测试成绩上存在非常显着性的差异(P<0.01)。
王晓雷[4](2020)在《本体感觉引导在小学乒乓球教学训练中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越来越差,肥胖问题越来越严重。国家提倡强身健体后,全民运动形成热潮,健身运动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个背景下,球类运动成为了热门活动,其中乒乓球作为中国国球,更是深受广大人群的青睐。乒乓运动是一项全身运动,不仅锻炼身体,还能够提高身体协调性、灵敏性,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近视。而且,乒乓球运动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然而在小学阶段的学生身体、心理素质处于发育关键时期,运动系统、运动器官尚未成熟。根据这些特点,通过各种方式对小学生进行适当的乒乓球学习,对以后的乒乓球教学训练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基本上人体所有的动作行为都要依靠激活肌肉,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信息,在大脑做出判断后做出相应的控制行为,控制动作的方向和位置,也就是说人在运动中都能判断身体四肢所在的空间位置。现在本体感觉对多数体育运动项目的影响都有了一定的实验研究,但是本体感觉与乒乓球运动关系的研究文献较少。因此,在小学乒乓球教学与训练中加入本体感觉引导训练这一新的训练模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访谈、实验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济南市某乒乓球俱乐部40名小学乒乓球学员采用本体感觉引导和传统教学两种教学方法进行实验对比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经过九周训练,两组学员技能水平均有显着性提高。实验组采取本体感觉引导教学训练后,实验组学员的本体感觉能力比对照组学员的本体感觉能力提升效果更为明显。(2)进行本体感觉辅助训练后,实验组学员击球准确性、动作完整性较对照组提升更为明显,明显提高了乒乓球正手击球动作的规范性和正手单球的连续性。(3)经过相同时间的训练,实验组学员在控球能力、击球时间、击球点和动作稳定性等方面的进步速度更快一些。相比于传统教学法,本体感觉引导教学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帮助学员建立动作定型、掌握基本技术。建议:(1)本体感觉训练在乒乓球教学训练中的研究存在不足之处,本次实验的测试指标不够明确,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本体感觉引导训练方面的实验设计尚不成熟,需要更多的研究者来探讨。(2)在小学乒乓球教学训练中应注重通过本体感觉进行技能训练,同时增加本体感觉训练的多样性,增加更多的关于本体感觉的辅助训练,增加训练过程的乐趣,激发兴趣、提高积极性,使学员更快的掌握乒乓球的基本技术,提升乒乓球运动技能水平。(3)在进行乒乓球教学训练或者相关实验研究时,要注意训练的连续性。(4)要以学生为中心,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主动学习能力,训练时要符合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
陈维富,张岩[5](2020)在《高校乒乓球教学中步法学与练的实践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乒乓球课程是大学体育课的一门基础必修选项课程,其易于开展,娱乐性强,参与度高,深受学生的喜爱。乒乓球这一运动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运动性趣,使其掌握乒乓球运动技能,帮助学生养成长期锻炼的习惯。在乒乓球课的实际教学中,可以观察到一个现象,学生的手法学习基本到位,但是步法凌乱,往往会出现脚步移动跟不上从而导致在接球和击球中出现失误。该文将简述乒乓球步法及其步法在乒乓球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并进一步阐述高校乒乓球教学中步法教学及其应用。
陈小倩[6](2020)在《积分制评价在普通高校女生乒乓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当代大学生“喜欢运动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比比皆是,原因固然多样,但学习评价的不合理无疑是其中最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学习评价作为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常规评价重视结果忽视过程;重视达标忽视学生的情意表现;重视测试标准的统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对问题反思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分析,尝试将积分制模式引入高校女生的乒乓球课程,设计多种积分模块,用“积分”引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专家咨询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积分制评价模式对女大学生的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乒乓球技能水平、体育自主学习能力、体育学习兴趣以及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对普通高校女生乒乓球课程教学采用积分制评价主要从个人与小组两个大的方面予以赋分,其中个人积分从体能、运动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三个方面;小组积分主要从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两个方面。(2)实验结果表明:(1)积分制评价与常规评价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均有影响,积分制评价对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方面没有明显的优势作用;(2)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间在发球技术水平与推挡球技术水平方面差异性显着(P<0.01),普通高校女生乒乓球课程教学采用积分制评价对女大学生乒乓球技术的学习与提高具有积极作用;(3)实验后在对学生学习兴趣各维度的改善与变化上,实验班学生相比对照班均表现为差异性显着(P<0.01),积分制评价对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乒乓球学习兴趣具有较为显着的积极性影响;(4)在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环境维度的改善与变化上,实验班学生均表现出优于对照班,且表现为差异性显着(P<0.01),积分制评价对普通高校女生乒乓球自主学习能力具有较为显着的积极性影响;(5)在情意表现、合作精神维度上,实验班学生均表现出优于对照班,各维度对比均表现为差异性显着(P<0.01),积分制评价对普通高校女生的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具有较为显着的积极性影响。(3)普通高校女生乒乓球课程教学采用积分制评价能够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乒乓球基本知识与技能水平,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促进学生间的合作精神,适用于普通高校女生乒乓球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4)普通高校女生乒乓球课程教学采用积分制评价受教师、学生、以及场地设施的制约,为了更好的发挥积分制评价的实效,应注意:加强师生交流,切实了解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加强教师间交流与合作,优化积分制评价模式,为实施效果提供保障。
杨波[7](2020)在《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高校乒乓球教学中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人机交互为代表的虚拟现实技术逐步受到国内外不同学者、机构的普遍关注。为了探索和建设虚拟仿真国家金课,打造“VR+教学”的新型教学范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效果。本研究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高校乒乓球辅助教学中,使学习者在虚拟体育情境下借助HTC Vive传感设备完成多种感官的实时交互,再结合目标激励反馈机制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兴趣,用实践探讨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和潜在价值,既能促进运动技能学习的多样化发展,又为虚拟现实技术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本研究以西北师范大学二年级非体育专业乒乓球选修课的97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将运动交互式虚拟现实设备和视频资源应用于高校乒乓球教学中,并结合体育学科知识体系进行教学环节方案设计。在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18周的辅助教学干预后,对实验前后不同组别学习者情感态度、学习成绩和身体素质数据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验证虚拟现实技术对提高乒乓球教学效果的科学假设。主要结论如下:1.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高校乒乓球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角色,有效的改善了乒乓球学习过程中因枯燥性和击不到球而产生的无趣感。学习者在习得乒乓球知识技能的同时积极主动的去探究,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为高校乒乓球教学改革和体育课程的多元开发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同时也推动了新时期教育信息化与体育教学的深度融合。2.将虚拟现实技术和视频资源应用于高校乒乓球选项课教学中,可以作为激励学习者潜在学习能力效果的手段,在唤醒体育情境兴趣的同时促进运动技能成绩提高,而传统授课班学习者在情感态度上并未产生积极促进效果。其次不同教学方式在身体素质方面难以形成有效的刺激作用。3.融合虚拟现实技术的乒乓球辅助教学模式在对学习者学习兴趣和运动成绩的促进上较视频教学班和传统授课班表现出更好的优效性;在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效果方面实验班较传统授课班均存在显着差异;反观身体素质指标,不同组别在实验后都未达到良好的实践效果。4.虚拟现实技术对多学科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均具有中等程度的正向影响。
程含笑[8](2020)在《《青少年乒乓球运动技能等级标准》对高校乒乓球选项课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文中提出在国家政策大力推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背景下,乒乓球普修课在大学体育中已经广泛开展,但乒乓球课堂上技能教学的效果没有更全面的标准去体现。在以往的乒乓球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一个动作时过多地强调技术动作本身,也就是说将注意力放在球过网以前的那段时间上,而忽略了球过网以后的落点准确性。本研究选用《青少年乒乓球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中适合普通大学生乒乓球选项课教学要求的“三级”内容进行教学的辅助,希望通过这种练习方法能提高初学者对乒乓球落点的控制能力,间接促进初学者乒乓球技能的掌握。研究中的实验依据上海财经大学公共体育课中乒乓球选项课的教学大纲,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教学实验法五个研究方法,对上海财经大学乒乓球选项课中的技能学习情况进行了相关研究。将上海财经大学乒乓球选项课的学生(80名女生)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有《青少年乒乓球运动技能等级标准》干预的课堂教学和常规课堂教学,展开了为期10周的教学实验。以《青少年乒乓球运动技能等级标准》对技能学习情况(主要指落点控制能力)的影响为主要研究对象,再通过《大学生乒乓球选修课技能学习调查表》中的五个维度(乒乓球技能、乒乓球五大要素、乒乓球课堂氛围、乒乓球兴趣、乒乓球技能等级标准)进行主观感受的调查。实验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再将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实验前后的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青少年乒乓球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三级”测试对普通大学生在乒乓球选项课上的技能学习有积极作用,反手推/拨技术和正手攻球技术的落点控制能力具有明显变化,实验组学生落点控制能力明显强于对照组学生,且进步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学生。(2)通过《青少年乒乓球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三级”测试内容在选项课上的应用,从落点控制能力的角度出发,乒乓球技术在入门阶段,反手技术比正手技术更加容易掌握。(3)通过教学实验得出实验组学生反手推/拨期末达标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学生。(4)实验后,该实验对学生在乒乓球五大要素的认识上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实验组对落点、弧线和力量的认识与控制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在速度、旋转方面没有明显影响,两组学生认识水平相当。(5)《青少年乒乓球运动技能等级标准》进入高校乒乓球课堂,有利于课堂反馈效果的优化,可以提高学生对乒乓球运动的兴趣和课堂效率,建立符合大学生的乒乓球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会促进大学生参与乒乓球运动的积极性。
唐柔[9](2020)在《弹力软轴训练器在乒乓球公选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湖南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乒乓球课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在一堂课的时间更好、更快地掌握好技术动作,在学生做正式的练习之前,加入一些辅助练习,这些动作类似于正式技术动作,且难度偏小,对学习和掌握一门新的技术动作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乒乓球运动是一项双方隔网的对抗性运动,对于初学者来说,在学习一项新的动作的时候就进行对抗练习,学生很难打两个连续的来回,并且学生在回接球过程中很难保持规范的动作,学生练习的压力过大就会对乒乓球课的兴趣也会下降,课堂氛围也会冷清。为何初学者在老师教完动作之后上台练习就会出现容易掉球,动作不规范的情况呢?主要原因是学生的球感普遍都差,击球点位置把握不准,控球能力差,在双人对练的时候很难将球回接到规定的区域内,导致击球时的击球点和击球时间不准确,学生在回接球过程中很难注意自己的挥拍动作,经常这样练习动作很容易变形,教师逐台陪练以及纠错的时间就会耗费很多,尤其是公选课这种大课堂,人数多,学生基础薄弱,上课的任务难度就会增大,从而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为了使学生更快的掌握好技术动作技术,在初学者学习乒乓球技术过程中,采用合理的辅助练习进行教学,会取得更好地学习效果。本文以乒乓球公选课使用弹力软轴训练器这一辅助练习方法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民政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公选课2个班的男生进行乒乓球教学实验,共80人,实验进行16周,每周1次课。通过研究对比分析结论如下:1.从整体数据来看,两个班的成绩都比实验前有提高,实验班的提高幅度要大于对照班的提高幅度。首先,比较实验后两个班的达标成绩,实验班的拨球、攻球个数均高于对照班,且存在显着差异性;再比较实验后两个班的计评成绩,实验班的拨球、攻球以及左推右攻的成绩均高于对照班,且差异显着。实验班都优于对照班。2.使用弹力软轴练习器进行辅助教学具有一定的教学效果,表现为学生在练习时减少了错误动作的出现,击球的动作比较规范。并且能有效增加学生的击球板数,提高基础水平。3.运用乒乓球弹力软轴训练器进行辅助教学,使学生在公选课堂也能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同时,辅助练习器材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难度,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有一定的帮助。
贾昆[10](2020)在《表象训练法在普通高校学生网球正反手教学中运用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球课程已经成为普通高校选修的热门课程,但是高校网球体育教学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随着网球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学生对网球知识的渴望越来越强烈,目前高校的网球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要。运动心理学家研究得出,表象训练能够加快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在高校网球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表象训练法的作用,丰富高校网球教学的方法和经验,为表象训练今后在高校网球课及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教学中的运用提供参考。本文主要运用教学实验法对中国地质大学2018级网球选修课的60名学生进行为期15周的教学实验,在实验前对两组学生进行同质性检验,在实验后对两组学生的各项成绩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实验组在常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运用表象训练法进行干预。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问卷调查和网球基本技术测试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表象训练对普通高校学生提高表象能力、网球学习动机、网球学习兴趣和网球基本技术的影响。研究结论:(1)表象训练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象能力。通过对学生视觉和听觉感受器官的刺激,不断提高网球技术动作在脑海中表象的清晰度,加快了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2)表象训练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网球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机。通过表象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快的调整自己的情绪变化,让自己注意力集中,稳定发挥网球技术动作。(3)表象训练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网球正反手击球技术。通过不断对照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标准的技术动作,有目的运用表象训练提高网球技术水平,加快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4)表象训练法有助于提高教学满意度、及格率和优秀率。表象训练增加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高质量的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浅谈乒乓球教学中的准备姿势与步法移动的教学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乒乓球教学中的准备姿势与步法移动的教学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多方向移动训练对乒乓球运动员位移速度和灵敏素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目的 |
1.3 选题意义 |
1.4 研究任务 |
1.5 文献综述 |
1.5.1 多方向移动训练相关概念 |
1.5.2 多方向移动训练国内外研究状况 |
1.5.3 位移速度 |
1.5.4 灵敏素质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实验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录像观察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2019 年国际乒联世界巡回赛男单决赛:马龙VS樊振东视频解析 |
3.2 实验前后两组运动员位移速度测试情况对比分析 |
3.2.1 实验前两组运动员位移速度测试数据显着性分析 |
3.2.2 实验前后两组运动员位移速度测试数据对比分析 |
3.2.3 实验后两组运动员位移速度测试数据显着性分析 |
3.3 实验前后两组运动员灵敏素质测试情况对比分析 |
3.3.1 实验前两组运动员灵敏素质测试数据显着性分析 |
3.3.2 实验前后两组运动员灵敏素质测试数据对比分析 |
3.3.3 实验后两组运动员灵敏素质测试数据显着性分析 |
3.4 实验前后两组运动员专项练习测试情况对比 |
3.4.1 实验前两组运动员专项练习测试数据显着性分析 |
3.4.2 实验前后两组运动员专项练习测试数据对比分析 |
3.4.3 实验后两组运动员专项练习测试数据显着性分析 |
3.5 实验前后两组运动员位移速度、灵敏素质测试情况分析与讨论 |
3.5.1 实验前后两组运动员移动速度测试数据分析与讨论 |
3.5.2 实验前后两组运动员灵敏素质测试数据分析与讨论 |
3.6 实验前后两组运动员专项练习测试情况分析与讨论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2)目标教学法在儿童羽毛球课教学中的运用效果研究 ——以小球王羽毛球俱乐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有关概念的界定 |
1.4.2 教学目标的作用 |
1.4.3 确定教学目标的要求 |
1.4.4 目标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
1.4.5 目标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
1.4.6 国内体育教学中目标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
1.4.7 国外目标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
1.4.8 目标教学法在羽毛球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调查问卷法 |
2.2.3 实验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3.1 实验设计与实施 |
3.1.1 实验目的 |
3.1.2 实验对象 |
3.1.3 实验时间和地点 |
3.1.4 实验控制 |
3.1.5 教学目标 |
3.1.6 实验组与对照组课堂教学步骤 |
3.1.7 实验过程及其评价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各项测试和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
3.2.2 目标教学法对学生身体素质影响 |
3.2.3 目标教学法对小学生学习羽毛球技术的影响 |
3.2.4 目标教学法对小学生羽毛球学习兴趣的影响 |
3.2.5 目标教学法对小学生羽毛球课学习态度的影响 |
3.2.6 目标教学法对小学生健康行为和意志表现影响的结果分析 |
3.2.7 目标教学法对小学生羽毛球课学习理论知识的影响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儿童羽毛球调查量表 |
附件2 问卷专家效度检验表 |
附件3 小学生羽毛球理论知识考试试题 |
附件4 羽毛球正手发高远球教学 |
附件5 目标教学法羽毛球正手发高远球教学 |
附件6 测试方法和评分要求 |
附件7 教学、考核剪影 |
(3)异步教学法应用于高中乒乓球课程教学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创新高中乒乓球教学方法改革的迫切需要 |
1.1.2 异步教学法为高中乒乓球课程教学方面提供了契机 |
1.1.3 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教学方法 |
2.1.2 体育教学方法 |
2.1.3 异步教学法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异步教学法在体育领域的相关研究 |
2.2.2 异步教学法在其他课程领域的相关研究 |
2.2.3 乒乓球教学的相关研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2.3.1 乒乓球课程的相关研究 |
2.3.2 异步教学法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异步教学法的程序设计与教学实验 |
4.1 异步教学法的程序设计 |
4.1.1 异步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4.1.2 异步教学法的指导原则 |
4.1.3 教师指导的异步化程序 |
4.1.4 学生学习的异步化程序 |
4.2 实验设计 |
4.2.1 实验目的 |
4.2.2 实验内容 |
4.2.3 测试方法及标准 |
4.2.4 实验控制 |
4.2.5 实验方案 |
4.3 教学过程 |
4.3.1 对照组与实验组正手攻球技术的教学实验 |
4.3.2 对照组与实验组反手推挡技术的教学实验 |
4.3.3 对照组与实验组左推右攻技术的教学实验 |
5 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前两组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
5.1.1 实验前两组学生在主体变量上的同质性检测 |
5.1.2 实验前两组学生身体素质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
5.1.3 实验前两组学生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
5.1.4 实验前两组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
5.1.5 实验前两组学生基本技术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
5.2 实验后两组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
5.2.1 实验后两组学生身体素质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
5.2.2 实验后两组学生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
5.2.3 实验后两组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
5.2.4 实验后两组学生基本技术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自评量表 |
附录2 体育学习兴趣评价量表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本体感觉引导在小学乒乓球教学训练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小学乒乓球教学训练的发展现状 |
2.2 本体感觉的发展和定义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本体感觉与运动项目的研究概述 |
2.3.1 本体感觉在运动项目的应用探究 |
2.3.2 本体感觉在乒乓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第二阶段训练前乒乓球稳定性技术测试结果对比 |
4.2 第二阶段训练前乒乓球技术评定测试 |
4.3 训练第六周两组学员考核成绩比较分析 |
4.4 训练第六周两组学员技术评定成绩比较分析 |
4.5 训练第九周两组学员考核成绩比较分析 |
4.6 训练第九周两组学员技术评定成绩比较分析 |
4.7 训练第六周与第九周两组考核成绩对比分析 |
4.8 训练第六周与第九周两组技术评定成绩对比分析 |
5 分析与讨论 |
5.1 本体感觉引导有利于小学乒乓球教学训练中基本技术的掌握 |
5.2 利用本体感觉引导教学训练有助于提高学员的本体感觉能力 |
5.3 小学乒乓球教学中运用本体感觉引导法有助于提高训练积极性 |
6 结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高校乒乓球教学中步法学与练的实践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步法简述及其基本认识 |
1.1 步法的要求 |
1.2 基本步法及其简单应用 |
2 步法的重要性 |
2.1 及时还原 |
2.2 手法技术 |
3 高校乒乓球教学中步法的应用 |
3.1 步法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
3.2 单一线路练习 |
3.3 综合线路练习 |
3.4 应急策略 |
3.5 以学生为重心的原则 |
4 结语 |
(6)积分制评价在普通高校女生乒乓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本科阶段应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 |
1.1.2 女大学生的体育课程意愿特点,要求建立多元评价模式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1 体育教学评价 |
1.3.1.2 体育终结性评价 |
1.3.1.3 体育过程性评价 |
1.3.1.4 体育积分制评价 |
1.3.2 关于体育教学评价的研究 |
1.3.2.1 国外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与应用研究 |
1.3.2.2 我国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与应用研究 |
1.3.3 关于积分制评价的研究 |
1.3.3.1 积分制评价的产生历史与发展 |
1.3.3.2 积分制评价在教学中应用研究 |
1.3.3.3 积分制评价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研究 |
1.4 理论基础 |
1.4.1 目标导向教学理论 |
1.4.2 建构主义理论 |
1.4.3 多元智力理论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3.1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2.2.3.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2.2.4 实验法 |
2.2.4.1 实验目的 |
2.2.4.2 实验假设 |
2.2.4.3 实验测试内容 |
2.2.4.4 实验的同质性检验 |
2.2.4.5 实验实施与安排 |
2.2.4.6 实验控制 |
2.2.5 数理统计法 |
3.普通高校女生乒乓球课程学习积分评价模块设计 |
3.1 积分获取原则 |
3.1.1 以生为本原则 |
3.1.2 全面发展原则 |
3.1.3 导向性原则 |
3.1.4 公平性原则 |
3.2 积分评价模块设计 |
3.3 积分获取形式 |
4.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班与对照班专项身体素质比较分析 |
4.1.1 实验班专项身体素质动态变化分析 |
4.1.2 对照班专项身体素质动态变化分析 |
4.1.3 实验班与对照班专项身体素质比较分析 |
4.2 实验班及对照班乒乓球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比较分析 |
4.2.1 实验班乒乓球球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动态变化分析 |
4.2.2 对照班乒乓球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动态变化分析 |
4.2.3 实验班与对照班乒乓球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比较分析 |
4.3 实验班与对照班体育学习兴趣比较分析 |
4.3.1 实验班体育学习兴趣的动态变化分析 |
4.3.2 对照班体育学习兴趣的动态变化分析 |
4.3.3 实验班与对照班体育学习兴趣比较分析 |
4.4 实验班与对照班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分析 |
4.4.1 实验班自主学习能力的动态变化分析 |
4.4.2 对照班自主学习能力的动态变化分析 |
4.4.3 实验班与对照班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分析 |
4.5 实验班与对照班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比较分析 |
4.5.1 实验班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动态变化分析 |
4.5.2 对照班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动态变化分析 |
4.5.3 实验班与对照班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比较分析 |
4.6 积分制评价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附录 A 教师评价表 |
附录 B 学生自评表 |
附录 C 大学生乒乓球运动了解程度调查问卷 |
附录 D 体育学习兴趣量表 |
附录 E 自主学习量表 |
附录 F 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自评量表 |
附录 G 教案 |
附件 H 教学片断展示 |
附件 I 学生积分情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高校乒乓球教学中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现代教育改革有利于推进教学方法创新 |
1.1.2 虚拟现实技术的开发给予现代教育新思路 |
1.1.3 深化高校乒乓球改革迫在眉睫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虚拟现实技术 |
2.2 虚拟现实技术的相关研究 |
2.2.1 虚拟现实技术国外相关研究 |
2.2.2 虚拟现实技术国内相关研究 |
2.3 乒乓球教学相关研究 |
2.3.1 乒乓球教学的理论基础 |
2.3.2 乒乓球教学的教学目标 |
2.3.3 乒乓球教学的实施原则 |
2.3.4 乒乓球教学的内容分析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高校乒乓球公共课教学方案设计及实施 |
4.1.1 融入虚拟现实乒乓球教学方案设计及实施 |
4.1.2 融入视频资源的乒乓球教学方案设计及实施 |
4.2 实验前不同组别的一致性分析 |
4.2.1 自主学习能力一致性分析 |
4.2.2 体育情境兴趣一致性分析 |
4.2.3 技能测评成绩一致性分析 |
4.2.4 身体素质一致性分析 |
4.3 教学实践效果对比分析 |
4.3.1 乒乓球传统教学的学习效果分析 |
4.3.2 乒乓球虚拟现实教学的学习效果分析 |
4.3.3 乒乓球视频教学的学习效果分析 |
4.4 不同教学方式的学习成效差异分析 |
4.4.1 自主学习能力的差异分析 |
4.4.2 体育情境兴趣的差异分析 |
4.4.3 技能测评成绩的差异分析 |
4.4.4 身体素质的差异分析 |
4.5 虚拟现实技术对学习者学习效果影响的meta分析 |
4.5.1 研究问题 |
4.5.2 文献来源及检索 |
4.5.3 检索策略 |
4.5.4 统计学处理 |
4.5.5 发表偏倚检验 |
4.5.6 虚拟现实技术对学生教学效果的整体影响 |
5 讨论 |
5.1 虚拟现实教学对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 |
5.2 虚拟现实教学效果受多重因素影响 |
5.3 下一步工作计划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8)《青少年乒乓球运动技能等级标准》对高校乒乓球选项课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政策大力推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 |
1.1.2 乒乓球技能的特征对于初学者而言较难掌握 |
1.1.3 高校乒乓球教学资源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需要 |
1.1.4 乒乓球运动作为健身项目在高校大力推广具有可行性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文献检索情况 |
2.2 “运动技能等级”相关研究 |
2.2.1 《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提出背景 |
2.2.2 “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现状 |
2.2.3 “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必然发展趋势 |
2.3 体育教学现状及教学实验的研究 |
2.3.1 体育教学活动中乒乓球项目的研究 |
2.3.2 乒乓球与现代教学技术的结合应用 |
2.3.3 其他运动项目的教学实验研究现状 |
2.3.4 高校体育选项课的研究现状 |
2.4 乒乓球运动技能及技术动作的研究 |
2.4.1 乒乓球运动技能形成的条件 |
2.4.2 关于乒乓球技术动作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教学实验法 |
4 实验过程 |
4.1 实验目的 |
4.2 实验假设 |
4.3 实验安排 |
4.4 实验因素控制 |
4.5 实验指标 |
4.6 实验所需设备和用具 |
4.7 实验所用测试方法 |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乒乓球水平情况调查 |
5.2 反手推/拨、正手攻球落点控制力测试结果 |
5.2.1 实验后反手推/拨技术落点控制能力对比分析 |
5.2.2 实验后正手攻球技术落点控制能力对比分析 |
5.3 实验前后正、反手技术落点控制力变化情况对比分析 |
5.3.1 实验前、后对照组正、反手技术落点控制力测试结果分析 |
5.3.2 实验前、后实验组正、反手技术落点控制力测试结果分析 |
5.3.3 初学者正、反手技术掌握情况分析 |
5.4 实验组与对照组期末达标考试结果对比分析 |
5.5 实验组、对照组《大学生乒乓球选修课技能学习调查表》结果分析 |
5.5.1 乒乓球技能学习情况结果分析 |
5.5.2 乒乓球五大要素量表调查结果分析 |
5.5.3 乒乓球课堂氛围及学练反馈情况结果分析 |
5.5.4 实验对象关于乒乓球学习兴趣的比较 |
5.5.5 关于“建立符合普通大学生的乒乓球技能评价标准”量表调查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附件5 |
(9)弹力软轴训练器在乒乓球公选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湖南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辅助练习法 |
2.1.2 辅助器材 |
2.1.3 辅助练习在乒乓球项目中表现的形式 |
2.1.4 乒乓球弹力软轴练习器 |
2.1.5 辅助练习(器材)在乒乓球训练中的应用 |
2.2 辅助练习在国内研究的现状 |
2.2.1 辅助练习法在乒乓球项目中的应用 |
2.2.2 辅助练习法在其他项目上的应用 |
2.2.3 高校体育公选课相关现状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教学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 |
4.1 实验设计 |
4.1.1 教学原则 |
4.1.2 实验选择的教学方法 |
4.1.3 实验的教学进度安排 |
4.1.4 教学目标 |
4.1.5 运用弹力软轴训练器的阶段计划 |
4.2 实验实施过程 |
4.2.1 对照组实施过程 |
4.2.2 实验组实施过程 |
5 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前数据整理分析 |
5.1.1 实验前两个班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
5.1.2 实验前两个班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 |
5.1.3 实验前两个班各项技术达标的差异 |
5.1.4 实验前两个班各项技术评比的差异 |
5.2 实验后数据整理分析 |
5.2.1 实验后实验班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
5.2.2 对照班实验前后技术达标和技评的结果与分析 |
5.2.3 实验班实验前后技术达标和技评的结果与分析 |
5.2.4 实验后两个班各项技术的差异 |
5.2.5 实验后两个班各项技术技评的差异 |
5.3 辅助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的效果对比分析 |
5.3.1 辅助教学法 |
5.3.2 传统教学法 |
5.4 分析与讨论 |
5.4.1 乒乓球弹力软轴训练器辅助教学对学生技术动作的影响 |
5.4.2 乒乓球弹力软轴训练器辅助教学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
5.4.3 乒乓球弹力软轴训练器辅助教学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影响 |
5.4.4 乒乓球弹力软轴训练器辅助教学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致谢 |
(10)表象训练法在普通高校学生网球正反手教学中运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表象的概念 |
1.4.2 表象训练法的概念 |
1.4.3 表象训练法的基本程序 |
1.4.4 表象训练的理论依据 |
1.4.5 普通高校网球教学的开展现状 |
1.4.6 表象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教学实验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实验前测结果分析 |
3.1.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网球运动经历调查 |
3.1.2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身体素质差异对比 |
3.1.3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表象能力差异对比 |
3.1.4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网球学习动机差异对比 |
3.1.5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网球学习兴趣的差异对比 |
3.1.6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网球正反手击球有效个数差异对比 |
3.2 实验后测结果分析 |
3.2.1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表象能力差异对比 |
3.2.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网球学习动机差异对比 |
3.2.3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网球学习兴趣的差异对比 |
3.2.4 实验后两组学生网球正反手击球有效个数和技能评价差异对比 |
3.2.5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网球成绩及格率对比分析 |
3.2.6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教学满意度调查 |
3.3 实验前与实验后测试结果分析 |
3.3.1 实验前后两组学生表象能力差异对比 |
3.3.2 实验前后两组学生网球学习动机差异对比 |
3.3.3 实验前后两组学生网球学习兴趣的差异对比 |
3.3.4 实验前后两组学生网球正反手击球有效个数差异对比 |
3.4 讨论与分析 |
3.4.1 表象训练对普通高校学生表象能力的效果分析 |
3.4.2 表象训练对普通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效果分析 |
3.4.3 表象训练对普通高校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分析 |
3.4.4 表象训练对普通高校学生网球正反手技术教学效果的影响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附件四 |
附件五 |
附件六 |
四、浅谈乒乓球教学中的准备姿势与步法移动的教学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多方向移动训练对乒乓球运动员位移速度和灵敏素质影响的研究[D]. 焦朋庆.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2]目标教学法在儿童羽毛球课教学中的运用效果研究 ——以小球王羽毛球俱乐部为例[D]. 潘冲.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9)
- [3]异步教学法应用于高中乒乓球课程教学的实验研究[D]. 阮帆. 吉林体育学院, 2021(02)
- [4]本体感觉引导在小学乒乓球教学训练中的实验研究[D]. 王晓雷.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4)
- [5]高校乒乓球教学中步法学与练的实践应用研究[J]. 陈维富,张岩. 当代体育科技, 2020(33)
- [6]积分制评价在普通高校女生乒乓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陈小倩.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7]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高校乒乓球教学中的实证研究[D]. 杨波.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青少年乒乓球运动技能等级标准》对高校乒乓球选项课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D]. 程含笑.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9]弹力软轴训练器在乒乓球公选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湖南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唐柔.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表象训练法在普通高校学生网球正反手教学中运用的实验研究[D]. 贾昆.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