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铁道科学研究院城轨车辆试验基地配套改造工程(论文文献综述)
谭劲松,宋娟,陈晓红[1](2021)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进:“架构者”变迁及其战略行为演变》文中提出架构者变迁及其战略行为演变如何促进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和演进?本文以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为对象,采用纵向案例方法探究这个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进的不同阶段,"架构者"动态变迁,不同架构者战略行为及其作用机制不同;同一架构者不同时期战略行为和作用机制也不同。新生期,政府作为"架构者",通过行政干预自上而下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雏形。扩展期和提升期,政府角色跨层次分离:向上成为宏观制度构建者,通过不断减弱的行政管理、增强的产业政策和科技资金资助,作为外部力量推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进;向下作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参与主体——关键用户,促进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进。成熟期核心企业成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架构者,自底向上推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进。本研究从中观产业层次拓展了创新生态系统战略和架构演进研究,深化并丰富了大型复杂产品产业中政府角色和作用机制研究;为政府、企业培育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提供启示。
张益瑞[2](2021)在《高速动车组载荷谱复现方法及台架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速动车组在轨状态尤其是高速运行时的动态性能评估是轨道交通技术进步的试验基础和车辆高速化、重载化、智能化发展的现实需求,由于多样化的试验功能和较高的试验效率,通过专用台架设备模拟车辆服役工况的载荷谱复现试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载荷谱指能够反映研究目标特定空间位置上物理参数随外界环境变化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可测量信息。载荷谱复现试验的目标是通过台架高精度地模拟重现车辆运行工况,其关键技术在于高性能的台架设备、准确的试验系统数学模型和科学有效的复现试验方法。本文以上述关键技术为研究内容,以基于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的高速动车组载荷谱复现为研究目标,设计了决定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载荷力测量功能和宽频带激振性能的专用测力平台及试验台电液伺服控制系统,提出了转向架各项关键参数的试验测定方法,以系统辨识原理和迭代复现技术为理论支撑,将仿真循环和试验循环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具有误差系数自适应调节功能的循环迭代方法,完成了以高速动车组车体和转向架垂向加速度为目标载荷谱的复现试验,主要工作如下:1)阐述了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的系统组成以及自主开发的位姿运动谱解算系统和试验数据分析系统;针对动车组车辆和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分别进行垂向动力学建模,并通过MATLAB/Simulink程序仿真分析在相同激励条件下的车体垂向位移和转向架垂向位移两种系统响应,证明了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能够准确地复现中高速模拟车速时车辆在轨运行工况,并将其数学模型作为系统辨识试验的模型构型基础。2)提出了一种以试验转向架车轮处载荷力为测量目标的专用测力平台,设计了测力平台的机械结构、应变片布片方式和测量电路,并从力学理论计算和有限元仿真分析两个角度验证了其科学性和准确性;通过标定试验分析测力平台三向测力的维间耦合效应,提出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数值解耦方法,试验表明,数值解耦后,测力平台的单轴载荷测量精度和多轴载荷测量精度均满足试验需求;根据试验台动态性能指标进行了试验台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的静态和动态设计,完成液压缸、伺服阀等主要液压元件的选型以及伺服放大器增益值的校正;通过下运动平台扫频试验和模态有限元仿真分析及试验验证了试验台稳定的宽频带激振性能。3)设计了转向架悬挂刚度、阻尼、载荷参数、转动惯量等关键参数的测定方法:以低速准静态的恒速三角波加载试验法测定悬挂刚度参数,以频率步进扫描递增的变频正弦波加载试验法测定悬挂阻尼参数,以倾斜试验法测定转向架重心位置坐标参数,以频率恒定的定频正弦波加载试验法测定转向架转动惯量参数。另外,根据转动惯量、重心位置和运动绕点三者的关系提出了一种预置绕点位置的拟合测定试验法作为转向架重心高度测量的新方法。上述转向架参数测定的试验方法均通过相应试验得到了验证。4)研究国内外轨道不平顺功率谱密度解析表达式,对比分析了中国高铁轨道谱和德国高低干扰谱的线路质量;采用逆傅里叶变换法完成中国高铁轨道不平顺的样本重构,为后续轨道不平顺复现试验提供目标数据;使用试验台位姿运动谱解算系统根据轨道不平顺重构样本数据生成试验台驱动运动谱,并计算不同模拟车速下的试验台液压作动器液压流量需求,证明试验台的液压驱动能力;设计运动平台位姿测量方案,使用激光位移传感器测量平台特定位置的实时位移值,以此来计算平台的空间运动指标;进行不同模拟车速下的中国高铁轨道不平顺复现试验,结果表明,中高速模拟车速下,基于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能够准确的完成中国高铁轨道的不平顺复现模拟。5)将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的数据传递表示为输入数据转化和模拟半车试验装置两个模块的串联过程,理论分析了计算其传递函数的构型及数学表达式,作为系统辨识试验中的系统基础构型;设计了系统传递函数辨识试验方法,以带通白噪声信号作为输入信号,以最小二乘法估计优化模型参数;提出了将仿真循环迭代和试验循环迭代相结合的迭代方式,通过计算机仿真迭代得到符合精度要求的系统激励,作为试验迭代的初始输入通过台架试验进一步逼近复现目标,提高了试验效率;针对试验中决定迭代速度的误差修正系数设计了能够自动适应复现误差而优化自身数值的策略,对比试验证明,采用这种自适应调节策略后,复现试验所需要的循环迭代次数明显降低,试验效率得以进一步提升。本文研究表明,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作为专用的转向架试验装备,其试验能力满足协议性能指标,载荷力测量系统精度满足试验需求,结合所提出的各种试验方法,可以完成转向架关键参数的测定、试验系统的参数辨识以及具有较高试验效率的循环迭代复现试验,能够有效地完成对车辆在轨运行工况的模拟,是成功的试验设备,落成运行以来为我国新型转向架以及轨道交通行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产生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史艳丽[3](2021)在《大连机车旅顺基地环线试验线主要技术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同时满足电力机车、内燃机车和城轨车辆的主要型式试验和例行试验项目需求,本文以大连机车旅顺基地环线试验线为对象,开展了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提出了"三轨两距"、多电压制式接触网、交直流干扰防护等多项新技术,满足了大连机辆公司电力机车、内燃机车和城轨车辆的试验需求。本文的研究成果对国内新/改建环形试验线工程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熊颉[4](2020)在《轨道交通装备滚动试验台一体化测试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轨道交通装备滚动试验台因其更少的人力物力试验成本、更宽松和安全的试验环境、更灵活的试验条件,逐渐模拟轨道交通装备线路动态试验,大大地缩短了轨道交通车辆的研发周期,为轨道交通车辆实现更快速、更安全、更高效的开行提供了强有力的试验基础。基于滚动试验台实行轨道交通装备动态特性试验需要配套相关的试验技术,这也是制约这一方法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基于滚动试验台,对轨道交通装备电气牵引与制动、车辆能耗测试及阻力模拟和空气制动三种动态试验的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并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滚动试验台总体设计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基于动车组和地铁车辆的电气牵引与电制动模型,对电气牵引与制动试验的变流器、电机及齿轮箱设计进行分析,明确了能源回馈节能设计和光伏能源效率优化的供电系统研究目标。能源回馈设计中,车轮对带动滚动试验台轨道轮转动,将机械能传递到负载电机,使电能回馈到单相交流电源系统。效率优化设计采用一种集Г-Z源升压变换器、双有源桥式变换器、LCL滤波器的无源集成DC/AC变换器,以提高光伏微逆变器的稳定性和系统传输效率。为了实现不同轨道交通装备的电气牵引与制动试验设备选型,设计一套基于变频交流电机的传动系统机械特性曲线设计方法,以快速完成试验台与被试系统的特性、参数匹配,实现试验台陪试变频交流电机、齿轮箱的快速选型,并在滚动试验台上实现了动车组和地铁车辆的电气牵引与制动特性验证。为了使轨道交通装备在滚动试验台上实现与线路测试相同的能耗测试试验。利用传统控制参数化方法研究以位移为自变量的列车节能操纵问题,提出无限维限速约束和非光滑牵引力边界约束的处理策略,将列车节能操纵问题转化为非线性规划问题。在定点定速的基础上,引入自动控制方法,模拟一条轨道交通线上行线路实现能耗测试试验的过程控制。采用斜率控制算法约束车辆速度在转矩速度曲线的包络线以内,达到车辆速度的稳定控制。并以地铁车辆为例,为实现轨道交通装备在滚动试验台上模拟运行阻力及能耗测试,提供测试手段和方法。为了实现基于滚动试验台的轨道交通装备空气制动动态测试,引入电惯量模拟的思想,控制车辆制动过程中电机的输出来模拟产生与机械飞轮惯量等效的制动效果,实现惯量的无级调节。为了实现电惯量快速模拟和电机转速的快速跟踪,设计一种基于滑模变结构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方法,通过滑模变结构转矩磁链控制器减小速度调节器对系统参数的变化和外界干扰的敏感程度。同时在电惯量的基础上匹配机械飞轮惯量模拟,以自动补偿由机械系统阻力引起的误差,提高惯量模拟精度。并以动车组为例完成空气制动功能设计和软件控制,实现轨道交通装备空气制动动态测试在滚动试验台上的试验。针对整车滚动试验台的主体构成、系统设计、参数推理等完整设计过程进行总结,分析不同被试品和不同试验项目的滚动试验台设计的异同特征,建立一套完整的适用于轨道交通装备动态特性测试的滚动试验台设计方法。研究滚动试验台的总体设计、电气系统、机械系统及主要部件设计方法,并对试验系统的牵引基本参数、机械参数和电气参数等特性参数进行详细推理计算,完成传动单元参数、轨道轮参数、电机的主要参数和牵引/制动工况核算。最后设计牵引系统、干线机车车辆、高速动车组列车单元和养路车辆等四类牵引系统试验台和滚动试验台的总体参数及功能,为满足不同试验装备和不同试验类型的滚动试验台测试提供选择。
张郧[5](2017)在《环行线列控系统试验平台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依托环行试验线,根据自主化CTCS-3级列控系统和下一代列控系统关键技术的试验需求,对列控系统试验平台方案进行研究。小环线CTCS-3级列控系统试验平台采用完全自主化CTCS-3级列控系统装备予以实施。沿线设置车站两个,主控A站和模拟B站,采用ZPW-2000系列轨道电路。通过方案设计和试验平台搭建,开展实车试验,对自主开发的列控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验证,及时发现并调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自主化CTCS-3级列控设备的完善和成熟。同时,结合试车线建设,对列控系统综合试验平台方案进行研究,实现既有线路和新建线路的信号互通,进一步完善CTCS-3级列控系统试验能力。为了更好地适应铁路发展需要,解决CTCS-3级列控系统设备复杂、投资大、维修工作繁重等问题,在环行试验线既有CTCS-3级列控系统试验平台基础上,以采用LTE-R车地无线通信和卫星导航技术为主,对下一代列控系统试验环境搭建方案进行研究,为下一代列控系统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及“走出去”战略提供技术支持。
李刚[6](2016)在《基于节点理论的铁路冷链集散中心运作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铁路运能的不断释放以及铁路货运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铁路货运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社会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也给铁路货运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了满足竞争的需要,提升铁路的竞争力,需要将铁路从传统货运模式向现代物流转变。铁路发展现代物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延伸既有铁路服务网络,大力发展物流节点,在产销两地建立铁路货物集散中心,发挥其平台服务功能,实现铁路运输门到门服务,形成完善的铁路物流体系。因此,论文选题是从多年来从事铁路货运物流行业的实践工作出发,立足于节点理论基础和模型分析方法,结合铁路冷链物流发展的需求态势,通过深入开展铁路货运组织改革调研和冷链市场调研,分析铁路冷链发展应考虑节点作用及功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总结,探索围绕铁路传统货运场站构建节点型冷链集散中心的流程与方法,对其功能体系、流程管理、信息化平台等进行深入分析。最后,运用节点理论的相关分析方法对北京区域环行铁道铁路冷链集散中心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环行铁道构建铁路冷链集散中心的功能定位、服务能力、运营管理方式以及投资效益等,服务于北京市城市消费,打造成为铁路冷链的“门到门”运输集散平台,形成较完善的铁路物流体系,在全路货运场站的发展中起到示范作用,促进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变。
张金月[7](2010)在《城市轨道交通试验线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建设》文中研究指明
王俊彪,李群仁[8](2009)在《高速铁路系统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分析国外高速铁路系统实验室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阐述高速铁路系统试验国家工程实验室框架组成,建立以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环行铁道试验线为核心的调试基地,以高速试验段为试验验证手段,配备各子系统实验室,具备先进检测手段及数据分析系统的国家级实验平台,集中体现我国铁路技术创新的核心竞争力。高速铁路系统试验国家工程实验室主要围绕高速铁路系统开展综合性能试验研究与测试,对高速动车组、线路工程、通信信号等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舒适性和节能环保性能进行检测与验证,为我国高速铁路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营提供技术支撑。
禹宏鹏,孙宁,郭奕清[9](2009)在《谈我国城轨列车试验线建设规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试验的实际需要和沈阳地铁1号线首列车在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环行铁道试验线具体试验情况,综合提出了列车试验线路改进与进一步规划建设要点。
张波[10](2009)在《重载组合列车牵引及制动系统的试验与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重载是世界铁路货运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2003年底,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铁道部做出了加快大秦线重载技术创新和扩能改造、快速提高大秦线运输能力的重大决策。开行2万t重载组合列车,是实现大秦线快速扩能的一项关键技术措施。论文在大秦铁路开行2万t重载组合列车背景下,以铁道部相关课题为依托,在大秦线2万t重载组合列车牵引及制动系统试验与仿真研究方面开展工作。在参考大量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细致的理论分析,建立了重载组合列车仿真计算平台,并以之为基础,采用仿真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大秦线开行2万t重载组合列车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详细分析了目前国际上重载组合列车制动系统的两种关键技术:ECP和动力分布控制。国内首次建立了ECP制动系统和动力分布控制相关模型,并研制完成相应的软件模块,发展了重载组合列车运行计算和纵向动力学分析的仿真平台。开发了适应于大秦线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牵引系统性能测试的交流传动系统测试平台,对不同编组列车牵引能力、分布式操纵系统的同步性以及机车本身控制系统的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基于仿真和试验研究结果,协助运营部门完成了大秦线2万t重载组合列车操纵方法的完善和优化工作,在兼顾车轮热负荷和减少闸瓦磨耗的情况下,实现了不同编组2万t重载组合列车的安全开行。以重载组合列车合理操纵技术为基础,研制完成重载组合列车自动运行的仿真计算程序,为重载运输的仿真计算研究提供了新工具。应用现代计算流体力学方法(CFD)对重载组合列车制动管系内气体流动的动态过程进行数值仿真。建立了长大货物列车空气制动管系的3维充气模型,相关研究结果可用于重载组合列车制动系统的性能分析和设计。本文研究工作对大秦线2万t重载组合列车的试验和安全开行具有重要的工程实用价值。
二、铁道科学研究院城轨车辆试验基地配套改造工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道科学研究院城轨车辆试验基地配套改造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1)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进:“架构者”变迁及其战略行为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理论基础 |
(一)创新生态系统研究流派 |
(二)创新生态系统构成与演进 |
(三)架构者与产业架构、生态系统演进 |
(四)创新生态系统战略 |
(五)大型复杂产品系统 |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 |
(一)纵向案例研究 |
(二)案例对象 |
(三)案例选择 |
(四)数据收集和来源 |
(五)关键变量定义及其测度 |
四、案例分析与主要发现 |
(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与演进过程中架构者变迁及其战略行为演变 |
(二)架构者变迁及其战略行为演变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与演进的影响 |
五、结论与启示 |
(一)主要结论 |
(二)理论贡献 |
(三)实践启示 |
(四)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展望 |
附录 |
(2)高速动车组载荷谱复现方法及台架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车辆系统动力学研究现状 |
1.2.2 轨道车辆专用试验设备研究现状 |
1.2.3 系统辨识技术研究现状 |
1.2.4 迭代复现技术研究现状 |
1.2.5 研究现状综合分析 |
1.3 课题来源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系统及动力学建模 |
2.1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系统组成 |
2.1.1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子系统 |
2.1.2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坐标系 |
2.1.3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位姿运动谱解算系统 |
2.1.4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试验数据分析系统 |
2.2 模拟半车质量试验装备 |
2.3 车辆及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动力学建模 |
2.3.1 车辆系统垂向动力学建模 |
2.3.2 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垂向动力学建模 |
2.4 MATLAB/Simulink建模仿真及误差分析 |
2.4.1 MATLAB/Simulink建模仿真 |
2.4.2 仿真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测力及驱动技术 |
3.1 测力平台测量技术研究 |
3.1.1 测力平台结构与安装 |
3.1.2 测力平台测量原理 |
3.1.3 弹性体加载有限元分析 |
3.1.4 测力平台标定试验与维间解耦 |
3.2 试验台电液伺服系统设计 |
3.2.1 电液伺服控制系统静态设计 |
3.2.2 电液伺服控制系统动态设计 |
3.3 试验台下运动平台扫频试验及模态试验 |
3.3.1 试验台下运动平台扫频试验 |
3.3.2 试验台下运动平台模态试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转向架参数测定方法及试验 |
4.1 转向架悬挂刚度及阻尼参数测定 |
4.1.1 转向架悬挂参数测定方法 |
4.1.2 转向架悬挂刚度测定试验 |
4.1.3 转向架悬挂阻尼测定试验 |
4.2 转向架载荷参数测定 |
4.2.1 转向架载荷参数测定方法 |
4.2.2 转向架载荷参数测定试验 |
4.3 转向架转动惯量测定 |
4.3.1 转向架转动惯量测定方法 |
4.3.2 转向架转动惯量测定试验 |
4.3.3 基于转动惯量的转向架重心高度测定新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高铁轨道不平顺样本重构及复现试验 |
5.1 轨道不平顺理论 |
5.2 中国高铁轨道不平顺样本重构 |
5.3 中国高铁轨道不平顺复现试验 |
5.3.1 试验台位姿运动谱的生成 |
5.3.2 运动平台位姿测量计算方案 |
5.3.3 轨道不平顺复现试验数据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系统辨识理论的载荷谱复现试验 |
6.1 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传递函数理论分析 |
6.1.1 模拟半车质量试验系统G_(sys)传递函数 |
6.1.2 输入数据转化过程G_(data)传递函数 |
6.1.3 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传递函数 |
6.2 系统辨识理论及应用 |
6.3 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传递函数辨识试验 |
6.3.1 模型构型选择 |
6.3.2 输入信号生成 |
6.3.3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系统辨识 |
6.3.4 系统模型验证 |
6.3.5 参数确定及应用 |
6.4 载荷谱复现试验 |
6.4.1 载荷谱复现理论 |
6.4.2 循环迭代复现试验方案 |
6.4.3 恒定误差修正系数载荷谱复现试验 |
6.4.4 自适应误差修正系数载荷谱复现试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大连机车旅顺基地环线试验线主要技术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线路概况与设计需求 |
1.1 线路概况 |
1.2 设计需求 |
2 主要技术特点与标准研究 |
2.1 铁路等级与主参数设定 |
2.2 最小平直线长度计算 |
2.3 轨道标准选型与设计 |
2.4 供电制式选择 |
2.5 交直流干扰防护 |
3结语 |
(4)轨道交通装备滚动试验台一体化测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机车滚动试验台建设概述 |
1.2.2 国内机车滚动试验台建设概述 |
1.2.3 轨道交通装备电气牵引技术研究现状 |
1.2.4 轨道交通装备制动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5 轨道交通装备轨道交通节能优化技术研究现状 |
1.3 试验台架上实现试验项目分析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试验台架上轨道交通装备电气牵引/制动特性试验技术 |
2.1 动车组的电气牵引与制动原理 |
2.1.1 基于动车组CRH2 的电气牵引与制动方式原理分析 |
2.1.2 动车组牵引电制动计算与特性曲线 |
2.2 地铁车辆的电气牵引与制动原理 |
2.2.1 地铁车辆牵引与制动原理分析 |
2.2.2 地铁车辆牵引与制动计算 |
2.3 电气牵引及电气制动试验原理设计 |
2.3.1 试验方法设计 |
2.3.2 试验台基础设备原理及能源回馈设计 |
2.4 光伏DC/AC逆变器无源集成设计 |
2.4.1 拓扑结构组成部分特性分析 |
2.4.2 集成单元结构构成及连接方式 |
2.4.3 集成单元参数化设计 |
2.4.4 仿真验证 |
2.5 基于变频交流电机特性曲线快速匹配设计 |
2.5.1 传动系统特性匹配设计方法 |
2.5.2 电机特性曲线设计流程 |
2.6 不同轨道交通设备的电气牵引试验结果 |
2.6.1 动车组牵引/制动特性试验验证 |
2.6.2 地铁车辆牵引/制动特性试验验证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整车滚动试验台的全线路阻力模拟及能耗试验技术 |
3.1 基于线路阻力模拟的列车动力学模型 |
3.2 地铁节能操纵优化问题描述 |
3.3 基于控制参数化方法的地铁节能操纵问题求解 |
3.4 滚动试验台上地铁列车能耗测试技术 |
3.4.1 测试品及试验工况选取 |
3.4.2 牵引能耗测试方案 |
3.5 全线路运行阻力模拟技术 |
3.5.1 试验台架牵引特性试验的自动控制方法 |
3.5.2 试验线路设计参数 |
3.5.3 运行阻力试验计算结果 |
3.5.4 阻力给定处理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整车滚动试验台的空气制动试验技术 |
4.1 整车惯量模拟方案及控制架构 |
4.2 惯量模拟基本原理 |
4.3 基于机电混合惯量模拟空气制动试验设计 |
4.3.1 电机扭矩计算 |
4.3.2 基于滑模变结构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设计及仿真 |
4.3.3 变频器 |
4.4 空气制动功能工艺设计及控制软件 |
4.4.1 空气制动试验技术设计 |
4.4.2 空气制动控制软件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整车滚动试验系统总体设计方法 |
5.1 整车滚动试验台总体介绍 |
5.1.1 机械系统 |
5.1.2 电气传动系统 |
5.1.3 总控制系统 |
5.1.4 测试系统、监视系统及供电系统 |
5.1.5 整车滚动试验台总体架构及核心部件原理 |
5.2 整车滚动试验系统总体计算 |
5.2.1 试验台单元参数设计 |
5.2.2 电气传动特性参数计算 |
5.2.3 牵引定位装置参数设计 |
5.2.4 轨道轮单元参数设计 |
5.3 不同试验台功能及总体参数 |
5.3.1 牵引系统试验台总体参数设计 |
5.3.2 干线机车车辆整车滚动试验台总体参数设计 |
5.3.3 高速动车组列车单元滚动试验台总体参数设计 |
5.3.4 养路车辆滚动振动试验台总体参数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5)环行线列控系统试验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2 环行线试验环境介绍 |
2.1 既有环行试验线概况 |
2.2 信号系统室外设备布置 |
2.3 试车线设计规划 |
2.4 环行试验线试验能力 |
3 小环试验线CTCS-3 级列控系统试验平台设计 |
3.1 CTCS-3 级列控系统介绍 |
3.1.1 系统构成 |
3.1.2 主要工作模式 |
3.1.3 主要运营场景 |
3.1.4 系统特点 |
3.2 系统室内设备布置 |
3.2.1 调度集中系统 |
3.2.2 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
3.2.3 计算机联锁系统 |
3.2.4 电源系统 |
3.2.5 通信传输系统 |
3.3 列控数据配置 |
3.4 试验平台功能验证 |
3.5 典型测试案例 |
3.5.1 正线接发车测试 |
3.5.2 临时限速测试 |
3.5.3 引导接发车测试 |
3.5.4 C2/C3等级转换测试 |
4 环行线列控系统综合试验平台方案研究 |
4.1 CTCS-3 级列控系统试验平台 |
4.1.1 区间闭塞系统 |
4.1.2 车站联锁系统 |
4.1.3 信号集中监测系统 |
4.2 下一代列控系统试验平台 |
4.2.1 下一代列控系统发展趋势 |
4.2.2 试验平台方案设计 |
4.3 试验平台功能 |
4.3.1 CTCS-3 级列控系统综合试验 |
4.3.2 下一代列控系统试验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详细摘要 |
(6)基于节点理论的铁路冷链集散中心运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节点基础理论及定量方法研究 |
2.1 节点理论概述 |
2.2 节点作用 |
2.2.1 物流增值服务作用 |
2.2.2 衔接服务作用 |
2.2.3 信息服务作用 |
2.2.4 平台集散作用 |
2.2.5 公共服务作用 |
2.3 物流节点分类 |
2.3.1 按重要程度划分 |
2.3.2 按作用不同划分 |
2.4 物流节点定量研究 |
2.4.1 运营收益模型 |
2.4.2 运营成本模型 |
2.4.3 运营效益分析 |
3 国内外冷链物流发展研究 |
3.1 冷链物流体系对比 |
3.2 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对比 |
3.3 冷链物流技术对比 |
3.4 冷链物流模式对比 |
3.5 铁路冷链物流发展对比 |
4 铁路货运市场现状分析 |
4.1 铁路货运组织改革研究 |
4.1.1 实施货运组织改革取得的成效 |
4.1.2 铁路货运发展仍存在问题 |
4.2 铁路基础设施与运量发展研究 |
4.2.1 铁路基础设施发展与运量变化 |
4.2.2 铁路冷链装备与运量变化 |
4.3 铁路货运市场调研研究的启示 |
5 节点型铁路集散中心的构建流程研究 |
5.1 节点型铁路集散中心 |
5.1.1 节点型集散中心与传统物流中心的区别 |
5.1.2 铁路发展节点型集散中心的优势 |
5.1.3 构建铁路集散中心的必要性 |
5.2 构建节点型铁路集散中心 |
5.2.0 实现途径与流程 |
5.2.1 节点型铁路集散中心的功能结构 |
5.2.2 铁路集散中心的要素结构 |
5.3 构建节点型铁路集散中心的关键因素 |
5.3.1 转变主体经营方式 |
5.3.2 基础设施改造 |
5.3.3 货运流程再造 |
5.3.4 构建公共信息化管理平台 |
6 环行铁道节点型铁路冷链集散中心实证研究 |
6.1 环行铁道区域经济基础条件分析 |
6.1.1 “硬件”条件 |
6.1.2 “软件”条件 |
6.2 PEST分析 |
6.2.1 政治(Political)因素 |
6.2.2 经济(Economic)因素 |
6.2.3 社会(Social)因素 |
6.2.4 技术(Technological)因素 |
6.3 环行铁道铁路冷链集散中心建设方案 |
6.3.1 区域交通环境 |
6.3.2 发展规划与定位 |
6.3.3 业务布局及构成 |
6.3.4 物流服务功能设计 |
6.3.5 基础设施完善 |
6.4 运输组织方案设计 |
6.4.1 组织立体运输,实现货运客运化 |
6.4.2 运输组织管理流程设计 |
6.5 运营管理模式 |
6.5.1 适应多种营销模式 |
6.5.2 建立联合运营的运营模式 |
6.6 效益模型及优化研究 |
6.7 小结 |
7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详细摘要 |
(8)高速铁路系统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高速铁路系统实验室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 |
1.1 现状 |
1.2 技术发展趋势 |
2 高速铁路系统试验国家工程实验室框架组成 |
3 高速铁路系统试验国家工程实验室功能与主要任务 |
(9)谈我国城轨列车试验线建设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试验相关参数及试验概况 |
1.1 试验车辆系统主要参数 |
1.2 北京东郊试验线路主要技术参数 |
1.3 试验概况 |
2 试验线路对城轨车辆进行全面系统试验的制约因素 |
3 试验线路的改进完善和规划建设 |
(10)重载组合列车牵引及制动系统的试验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重载运输发展概况 |
1.2.1 重载运输的定义 |
1.2.2 重载列车的分类 |
1.2.3 国外重载运输发展 |
1.2.4 我国重载运输发展 |
1.2.5 重载运输发展趋势和新技术 |
1.3 大秦重载组合列车关键技术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综述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重载组合列车装备及有关仿真模型 |
2.1 重载组合列车的牵引动力 |
2.2 重载组合列车的车辆 |
2.3 重载组合列车的制动系统 |
2.4 纵向动力学模型 |
2.4.1 列车纵向动力学模型 |
2.4.2 单车受力及计算模型 |
2.4.3 纵向动力学方程的高精度平衡迭代数值解法 |
第三章 ECP/DP性能分析与仿真研究 |
3.1 概述 |
3.1.1 传统空气制动存在的问题 |
3.1.2 ECP/DP发展历史 |
3.2 DP/ECP性能研究 |
3.3 ECP结构、原理及模型 |
3.3.1 ECP结构和原理 |
3.3.2 ECP数学模型 |
3.4 DP结构、原理及模型 |
3.4.1 DP结构和原理 |
3.4.2 DP数学模型 |
3.5 仿真计算软件实现 |
3.5.1 ECP主要特征的软件实现 |
3.5.2 DP主要特征的软件实现 |
3.5.3 计算流程 |
3.6 仿真计算 |
3.6.1 计算方案 |
3.6.2 计算结果 |
3.7 结论 |
第四章 大秦线重载组合列车牵引及制动系统试验分析 |
4.1 试验概况 |
4.1.1 试验过程 |
4.1.2 参试机车车辆 |
4.1.3 试验线路 |
4.1.4 试验评判指标 |
4.2 试验项目介绍 |
4.2.1 制动试验 |
4.2.2 牵引试验 |
4.2.3 纵向动力学试验 |
4.3 测试方法介绍 |
4.3.1 测试系统 |
4.3.2 测点布置 |
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4.1 制动试验 |
4.4.2 牵引试验 |
4.5 试验结论及建议 |
4.5.1 试验结论 |
4.5.2 试验建议 |
第五章 重载组合列车牵引及制动系统的数值仿真研究 |
5.1 制动系统静态特性的数值仿真研究 |
5.1.1 重载组合列车空气制动系统数值模型 |
5.1.2 重载组合列车空气制动系统数值计算方法 |
5.1.3 基于有限体积法的离散方程 |
5.1.4 数值试验 |
5.2 制动动力学的数值仿真研究 |
5.2.1 不同编组列车制动安全性仿真研究 |
5.2.2 制动初速对车钩力的影响 |
5.2.3 车辆装置对制动的影响 |
5.2.4 Locotrol延迟时间的影响 |
5.3 仿真与试验的比较 |
5.3.1 常用制动试验及计算结果 |
5.3.2 紧急制动试验及计算结果 |
5.4 大秦2万T重载组合列车操纵技术研究 |
5.4.1 起伏地形的操纵 |
5.4.2 能耗分析 |
5.4.3 长大下坡道循环制动操纵 |
5.5 长大货物列车运行仿真的自动计算 |
5.5.1 操纵策略 |
5.5.2 基本逻辑 |
5.5.3 自动计算算例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建议 |
6.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
6.2 本文的主要创新研究成果 |
6.3 进一步工作展望与建议 |
附录 计算结果图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工作 |
详细摘要 |
四、铁道科学研究院城轨车辆试验基地配套改造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 [1]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进:“架构者”变迁及其战略行为演变[J]. 谭劲松,宋娟,陈晓红. 管理世界, 2021(09)
- [2]高速动车组载荷谱复现方法及台架试验研究[D]. 张益瑞. 吉林大学, 2021(01)
- [3]大连机车旅顺基地环线试验线主要技术标准研究[J]. 史艳丽. 中国设备工程, 2021(01)
- [4]轨道交通装备滚动试验台一体化测试技术研究[D]. 熊颉. 浙江大学, 2020(12)
- [5]环行线列控系统试验平台研究[D]. 张郧.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7(03)
- [6]基于节点理论的铁路冷链集散中心运作研究[D]. 李刚.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6(01)
- [7]城市轨道交通试验线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建设[J]. 张金月. 中国铁道科学, 2010(01)
- [8]高速铁路系统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研究[J]. 王俊彪,李群仁. 中国铁路, 2009(11)
- [9]谈我国城轨列车试验线建设规划[J]. 禹宏鹏,孙宁,郭奕清.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09(04)
- [10]重载组合列车牵引及制动系统的试验与仿真研究[D]. 张波.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