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OGSA架构下的网格服务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秦予阳[1](2017)在《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建模及验证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体系结构是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其之间的关系的阐述,对系统的设计、建设、运维和演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系统综合集成的关键技术。论文从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体系结构、体系结构多视图模型以及体系结构合理性验证方法三方面内容展开研究。论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总结如下:(1)研究建立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体系结构。通过对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服务的分析,给出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的概念,指出系统的功能需求;以此为基础,建立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的概念模型,采用OGSA架构以面向服务的思想构建了由支撑环境层、网格资源层、网格中间件层、网格服务层以及网格应用层组成的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同时对该体系结构的层次逻辑关系、各层的构成组件以及主要功能等进行深入地研究,对基于网格的铁路信息服务支撑环境、网格资源层的资源封装与服务构造、网格中间件层的服务实现与服务协同、网格服务层的资源管理与任务管理、网格应用层的铁路信息服务应用体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此作为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顶层设计的指导。(2)研究构建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多视图模型。通过对基于多视图体系结构描述的分析,构建基于多视图体系结构描述概念模型,提出基于多视图的体系结构描述方法;借鉴Zachman框架的设计思想,建立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体系结构描述框架矩阵,运用基于多视图的体系结构描述方法,确定由任务视图、业务视图、服务视图和系统视图组成的多视图组合对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体系结构进行描述,详细分析视图之间的关系、视图的作用和内容,对视图的视图模型组成进行研究,构建体系结构多视图模型体系;对视图模型进行构建,建立由四类视图十九个视图模型组成的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多视图模型,清晰呈现出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的全貌。(3)研究提出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合理性验证方法。通过对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合理性验证的分析,给出体系结构合理性验证的概念,明确体系结构合理性验证的内容;借鉴软件工程的思想,提出并定义由体系结构系统耦合率、内聚率和相对复杂性构成的体系结构合理性验证度量指标,给出每个度量指标的度量方法,通过对度量指标的加权综合,建立体系结构合理性验证模型,实现对体系结构合理性的验证。
孙俊丽[2](2016)在《OGSA构架下的数据集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向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分析了数据集成的三种运行环境,简单运行环境、虚拟运行环境和组操作环境,总结了实施集成的特点,为实施数据集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蒙智敏[3](2010)在《基于服务的空间数据库集成访问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空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呈海量性增长,海量空间数据分布式异构的特性使得共享和互操作成为一个难题。随着OGC制定的相关规范趋于完善,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成为解决空间数据共享的关键技术。本文采用面向服务的理论和技术,基于网格技术和OGC服务技术集成和访问分布式异构地理空间数据库;研究地理空间数据的发布技术,使得地理空间信息服务符合OGC规范,提供统一的操作接口。实现地理空间数据最大程度上的共享与互操作。网格技术可以有效的集成和访问分布式信息,地理空间数据库对网格技术的支持可以使更多地理信息应用访问高效的网格服务。本文分析了开源网格中间件的结构和关键技术,并在其基础上进行空间扩展,设计并实现了基于网格的分布式空间数据库查询处理中间件,使其支持地理空间数据。首先,添加地理空间数据的语义描述,屏蔽了不同地理空间数据库之间的异构性;然后,使用虚拟映射技术集成了分布式地理空间数据源,并扩展了若干空间操作函数;最后,根据地理空间数据的特点,基于Hilbert曲线对查询处理进行优化。OGC提出的OWS是一个基于开放标准的地理空间服务框架,可以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基于Web的发现、存取、分析、利用等操作。本文研究了OWS框架的地理空间数据发布技术,分析OGC Web服务器的实现方法,重点分析其数据源扩展机制,包括数据存储模式和空间查询语句的语义描述,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自主开发的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BeyonDB的OGC服务发布中间件,通过实验验证了基于缓存的高效服务访问。在系统实现方面,实现了基于网格的分布式异构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该系统集成了资源注册,空间查询,空间数据渲染,空间数据导出等功能,通过实验验证了集成查询的有效性;实现了BeyonDB空间数据库的OGC服务发布,并通过实验系统实现了对OGC服务的访问。
王远帆[4](2010)在《基于OGSA银行网格信用体系结构研究》文中提出信用风险是现代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之一,也是导致银行破产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高风险、高成本运作。网格计算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法。网格计算是一种绿色信息技术,实现了真正的“协同计算、资源共享”。而联合网格技术和正在发展的Web服务开放标准的OGSA,能够为银行信用信息系统的构建提供底层基础设施。本文通过对网格计算的研究现状、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OGSA的基本原理、网格门户的相关技术及工具等方面的分析研究,结合银行信用系统自身的特点,提出了基于OGSA的银行网格信用体系框架;根据两级银行域管理策略给出一个自适应银行信用系统网格解决方案以构建基础设施;详细描述了网格门户、安全模型的设计思想,并对系统模型的安全性、扩展性、易用性进行了论述。在理论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按角色部署服务,编写及部署各类网格门户程序块,给出了一个银行网格原型信用系统。该系统能充分共享银行系统原有的各种资源并使用户获得资源提供的服务即通过一致的访问界面在服务质量的保障下便捷、安全、低廉地查询信用信息,这是其他的技术所难以实现的。银行网格原型信用系统在实践中验证了基于OGSA的系统模型的可行性。最后分析当前网格门户开发的局限性,把语义概念引入网格门户开发中,开发了简易语义网格门户框架PortalOne。
赵志杰[5](2010)在《汽车耐撞性数值分析网格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相对于传统的物理碰撞试验,计算机数值分析方法以其准确的计算结果、高效率的执行,成为目前汽车耐撞性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手段。同时,随着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汽车制造业逐渐在向网络环境下移植。跨国、跨地区汽车制造商以及零部件供应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发产品,对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竞争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此背景下,在集中地进行的,基于计算机数值分析的耐撞性研究也必须适应新的基于网络的制造环境。本文基于网格和数值分析理论,研究并构建了汽车耐撞性数值分析网格平台;结合耐撞性理论,研究了耐撞性协同仿真和分布式耐撞性数据挖掘方法。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两个应用系统,分别为汽车耐撞性协同仿真应用系统,以及汽车耐撞性数据挖掘应用系统。结合企业实际,分别在这两个应用系统上实施了典型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内容包括:依据分布式环境下汽车耐撞性数值分析研究的需求,研究了网格系统架构、安全策略、适用于人工资源的工作流集成方法以及人工服务的调用、通知方法,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满足OGSA规范的网格平台。提出了一种面向汽车耐撞性数值分析的网格应用中间件的概念和技术,并将其应用在所提出的网格平台上。该技术实现了应用服务与基本网格服务的解耦与分离,增强了系统开发的灵活性及可扩展性。本文提出的网格平台,不仅可以运用于汽车耐撞性数值分析,也适用于其他类似工程领域。针对汽车耐撞性数值分析研究的重要领域——耐撞性协同仿真,研究了基于显示非线性有限元算法及接触算法的耐撞性仿真算法、面向信息安全的有限元协同设计方法,提出了面向信息安全的有限元模型合成方法及数值计算结果的分离方法。基于此方法,开发了面向耐撞性协同仿真的应用服务。在此基础上,将所开发的应用服务部署到所构建的汽车耐撞性数值分析网格平台的应用中间件层,并借助Jsp、Servlet、工作流等技术以及具体的业务逻辑,在平台的应用层开发了面向最终用户的Web应用界面,从而实现了汽车耐撞性协同仿真应用系统。该系统实现了整车商与部件商在进行耐撞性协同仿真活动过程中对资源的共享,以及参与协同的各方对各自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为了评估所构建系统的性能,在广域网内(上汽工程研究院、延峰江森、上海超级计算中心和上海交大)搭建了耐撞性协同仿真实验床,并根据企业实际案例,多方协同进行了耐撞性协同仿真。耐撞性数据挖掘是另一个汽车耐撞性数值分析领域的重要应用,其目的是通过对已有耐撞性数据所挖掘得到的知识为汽车耐撞性结构设计,尤其是优化匹配设计提供技术支持。本文基于数据挖掘和汽车耐撞性理论研究了耐撞性数据的元数据计算技术、决策树分类器的合成技术,结合Stacking算法、Meta-learning算法以及反求策略,提出并实现了分布式耐撞性数据挖掘算法。提出并实现了前、后端合成的分布式数据挖掘服务。前端服务负责对数据挖掘项目总的管理,后端服务负责对存储在本地(或传输至本地)的原始数据进行元数据抽取及局部数据挖掘。在此基础上,将所开发的应用服务部署到所构建的汽车耐撞性数值分析网格平台的应用中间件层,并借助Jsp、Servlet、工作流等技术以及具体的业务逻辑,在平台的应用层开发了面向耐撞性数据挖掘用户的Web应用界面,从而实现了汽车耐撞性数据挖掘应用系统。在局域网内搭建了耐撞性数据挖掘试验床,对分布在四个节点的183GB的耐撞性数据进行知识发现,以实现对车辆的优化匹配设计。
李灿[6](2010)在《网格环境下基于HLA的供应链分布式仿真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高层体系结构(HLA)在本质上满足供应链仿真的需求,弥补了传统分布式仿真方法在供应链仿真中表现出来的重用性和互操作性方面的不足,但它所关心的仅仅是仿真应用层中成员对象之间的交互,没有涉及仿真资源层的管理,而网格技术则能将网络上的各种资源整合在一起,解决动态多机构虚拟组织中的资源共享和协同问题,恰能弥补HLA的不足,使仿真系统能够动态分配资源,大大地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本文就是以供应链系统为研究对象,先是设计了网格环境下基于HLA的供应链分布式仿真系统的体系结构,并对研究了基于该体系结构的分布式仿真流程,然后着重研究了该体系结构的应用层,对基于HLA的供应链仿真联邦的联邦管理、对象模型建立以及联邦成员的设计与规范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后研究了一下仿真支撑软件pRTI与语言开发环境Java的集成,通过编程运行,验证了基于HLA的供应链分布式仿真系统的体系结构的可行性。首先,分析了HLA在资源动态分配与重用方面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结合网格技术,提出并设计了网格环境下基于HLA的供应链分布式仿真系统的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根据OGSA中以“服务”为中心的思想,将仿真资源从原有的仿真应用中提取出来,并封装成为标准的网格服务,促进了仿真资源的动态分配能力和重用能力。其次,概述了本文的设计思想,分析并研究了基于HLA的供应链仿真联邦的体系结构,紧接着,对供应链联邦管理、供应链联邦对象模型的建立、对象类和交互类的公布与订阅、联邦成员的设计与规范化以及基于HLA的供应链仿真联邦的仿真流程进行了具体研究。最后,选定pRTILE1.3作为基于HLA的供应链分布式仿真系统所需要支撑软件,研究介绍了pRTILE1.3的安装和配置过程,并通过运行,验证了该体系结构的可行性。
吴志强[7](2009)在《基于网格技术的校园信息资源整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格技术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一种重要网络信息技术,它的目标之一是实现网络虚拟环境上的高性能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消除信息孤岛和资源孤岛。数据库是信息资源的重要载体,目前高校各部门、院系使用着不同形式存储的、依赖于不同的计算机平台、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信息资源。如何整合这些异构的数据库信息资源,实现异构数据库之间无缝的联合、数据交换和数据共享以及提高数据的利用率已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本领域若干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及贡献如下:第一,研究和探讨了信息资源整合技术的理论。在分析传统中间件CORBA、COM/DCOM、JAVA RMI/EJB等在信息资源整合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网格技术在信息资源整合方面的优势及其解决方案。第二,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网格技术的校园信息资源整合框架体系。针对校园各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的异构性,以网格服务和XML为技术,研究了针对校园异构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资源整合采用的服务封装及共享模式。第三,在基于GlobusToolkit4的网格环境下,对网格服务描述、封装、发布、调用进行了定义和实现,从而实现了各种异构数据资源的整合,达到了资源共享目的。第四,结合校园网的管理和共享问题进行方案设计,重点讨论了以教务数据信息的网格化管理体系的设计方案。该方案利用网格技术不仅消除了数据库系统的异构性而且具有良好的平台独立性和可移植性,能够解决各部门管理系统所带来的信息孤岛现象,提高数据利用率、实现信息一体化。
许欢[8](2009)在《面向服务的土地资源空间信息多级语义网格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土地资源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由各种多元异构问题引起的“信息孤岛”现象日益突出,并逐渐成为土地资源信息全面共享的最大障碍。近年来,网络服务技术的成熟以及网格服务(Grid Services)技术体系的形成,为解决地理空间信息共享与实现地理信息服务(GIS Services)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本文将地理信息共享与互操作技术、网格技术和土地信息管理方法与技术三者相结合,选取了基于开放地理空间联盟(OGC)技术集成网格技术的途径,提出了面向土地资源管理的土地资源网络服务模型,并在该模型基础上构架了土地资源多级语义网格,最后,实现了按省、市、县三级划分的土地资源语义网格原型平台。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当前GIS与网格技术集成的两种途径。鉴于传统途径,即在已有网格平台上搭建GIS功能的方法,在设计思路、采用的技术手段、遵循的标准规范、适合的应用场景等方面对区域管理领域的不适宜性,选取了基于OGC技术集成网格技术的途径。该技术途径目前在国内仅限于理论探讨,在国内外尚无在土地管理等区域管理领域的实践尝试。为此,本文深入剖析了在区域管理领域实现该技术途径所涉及的各种问题。2、从语法角度探讨网络环境下地理信息服务的框架结构和实现技术,在借鉴OGC网络服务体系结构和面向服务体系架构(SOA)参考架构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土地资源服务的分类体系,提出了面向土地资源管理的土地资源网络服务模型,重点分析了模型的框架结构,并结合地理空间开放源码项目,给出了模型的解决方案。3、从语义角度尝试解决土地资源的语义异构问题。在对信息科学中的本体理论和本体工程方法进行较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地资源混合本体的结构,提出了本体开发和应用的一般技术路线,并通过解决三个具体问题,建立了本体应用的三种模式。4、在土地资源网络服务模型的基础上,从土地资源网格的内涵着手,结合网格理论和网格技术,设计了基于网格服务的土地资源多级语义平台,研究了该平台的体系结构、网格服务的分级模式和网格结点的部署策略。5、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和部署了按照省、市、县三级划分的土地资源语义网格平台,并经过大数据量的测试,在实践中进行试用。研究表明,本文选取的OGC技术集成网格技术的途径是正确的;提出的面向土地资源管理的土地资源网络服务模型是可行的;所构架的土地资源多级语义网格具有实用性;本研究所实现的按省、市、县三级划分的土地资源语义网格原型平台,达到预期目标。本文提出的方法,为提高土地资源共享与互操作水平,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新途径。
随三军[9](2009)在《数据库网格的事务并发控制算法研究》文中认为网格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后,便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该技术正从科学计算领域转向广阔的工业领域。数据库在诸多领域的应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当前数据库系统的自治性、异构性和分布性等特点,使其不能提供统一的接口来满足灵活资源共享和数据访问需求。而网格所具有的地理上分布、逻辑上异构、资源上动态、网格节点上自治的特点,恰好满足资源共享的需求。数据库网格是指以网格技术为基础,并由各种数据库管理系统构成的数据网格环境。其技术难点是在网格环境下研究解决分布式查询、事务、多数据源视图等传统的数据库领域的问题。其中,如何提高数据库网系统的访问并发度,充分利用网格中的数据库资源,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网格计算、数据库网格、分布式事务的相关概念和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对数据库事务管理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的分布式数据库事务模型的优缺点,针对数据库网格提出了GALTT(Global-Agent-Local Transaction Tree)模型,并在结合数据库网格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GTPS(Grid Transaction ProcessingStrategy)模型,以提高数据库网格事务处理的并发度。本文提出数据库网格的事务处理模型系统和事务并发控制的实现算法,并对系统进行了实现。在实验中,事务的处理策略分别使用2PL和GTPS,通过实验得出两种策略下,响应时间随事务到达率的变化而变化,时间花费随网格事务数目的增加而变化,网格事务失败率随网格事务数目增加而变化的情况,并对这些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网格事务处理采用GTPS比采用2PL更具有优势。
郝熙,周枫[10](2009)在《OGSA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研究》文中认为网格计算是信息技术的又一次革命,它的出现为分布式资源的共享和服务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在网格计算的发展过程中,先后主要出现了两种体系结构"五层沙漏结构"和OGSA开放网格体系结构。主要介绍了OGSA体系结构并对它和Web服务进行了一个比较。
二、OGSA架构下的网格服务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OGSA架构下的网格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建模及验证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2 研究现状总结与分析 |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铁路信息服务及网格 |
2.1 铁路信息服务 |
2.1.1 铁路信息服务现状 |
2.1.2 铁路信息服务现状分析 |
2.1.3 铁路信息服务发展趋势 |
2.2 网格 |
2.2.1 网格的概念及演化 |
2.2.2 网格体系结构的演进 |
2.2.3 网格支撑技术 |
2.3 网格与铁路信息服务 |
2.3.1 网格对铁路信息服务的影响 |
2.3.2 基于网格的铁路信息服务需求 |
2.3.3 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服务研究体系 |
2.4 本章小结 |
3 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研究 |
3.1 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 |
3.1.1 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 |
3.1.2 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功能需求 |
3.2 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体系结构架构思想 |
3.2.1 体系结构的概念 |
3.2.2 典型的网格体系结构模式 |
3.2.3 OGSA架构思想 |
3.3 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体系结构 |
3.3.1 体系结构概念模型 |
3.3.2 体系结构构建 |
3.3.3 体系结构层次分析 |
3.3.4 体系结构特征 |
3.4 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服务模式 |
3.4.1 服务模式分析 |
3.4.2 服务模式要素关系 |
3.4.3 服务模式构建 |
3.4.4 服务模式特征 |
3.5 本章小结 |
4 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多视图模型研究 |
4.1 基于多视图的体系结构描述方法 |
4.1.1 多视图体系结构描述方法的提出 |
4.1.2 基于多视图的体系结构描述概念模型 |
4.1.3 基于多视图的体系结构描述方法 |
4.2 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多视图模型 |
4.2.1 体系结构描述视图组成 |
4.2.2 体系结构多视图模型体系 |
4.2.3 体系结构视图模型构建过程 |
4.3 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体系结构视图模型构建 |
4.3.1 任务视图模型构建 |
4.3.2 业务视图模型构建 |
4.3.3 服务视图模型构建 |
4.3.4 系统视图模型构建 |
4.4 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体系结构视图模型之间关系 |
4.5 本章小结 |
5 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合理性验证方法 |
5.1 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合理性验证模型 |
5.1.1 体系结构合理性验证 |
5.1.2 体系结构合理性验证度量指标 |
5.1.3 体系结构合理性验证模型 |
5.2 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系统耦合率度量 |
5.2.1 相关研究 |
5.2.2 体系结构系统耦合率度量方法 |
5.2.3 理论验证 |
5.3 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系统内聚率度量 |
5.3.1 相关研究 |
5.3.2 体系结构系统内聚率度量方法 |
5.3.3 理论验证 |
5.4 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系统相对复杂性度量 |
5.4.1 相关研究 |
5.4.2 体系结构系统相对复杂性度量方法 |
5.4.3 复杂性性质 |
5.5 本章小结 |
6 应用研究 |
6.1 网格环境下铁路货物运输过程管理系统 |
6.1.1 铁路货物运输过程分析 |
6.1.2 网格环境下铁路货物运输过程管理系统 |
6.2 网格环境下铁路货物运输过程管理系统体系结构视图模型构建 |
6.2.1 业务活动模型(BV2) |
6.2.2 业务节点连接描述(BV1) |
6.2.3 系统接口描述(SV1) |
6.2.4 系统功能描述(SV4) |
6.2.5 系统数据交换矩阵(SV6) |
6.3 网格环境下铁路货物运输过程管理系统体系结构合理性验证 |
6.3.1 体系结构系统耦合率计算 |
6.3.2 体系结构系统内聚率计算 |
6.3.3 体系结构系统相对复杂性计算 |
6.3.4 体系结构系统合理性验证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基于服务的空间数据库集成访问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网格技术研究现状 |
1.2.2 OGC 服务技术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空间信息集成访问技术 |
2.1 空间数据库 |
2.2 空间数据库集成面临的问题 |
2.3 空间信息服务 |
2.3.1 网格服务 |
2.3.2 OGC 服务 |
2.3.3 设计思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网格服务的空间数据库集成 |
3.1 网格环境下的数据访问与集成 |
3.2 网格环境下的空间数据扩展 |
3.2.1 空间数据类型转换 |
3.2.2 空间数据集成 |
3.2.3 空间操作函数扩展 |
3.3 OGSA-SDQP 访问接口设计 |
3.3.1 空间数据服务资源与空间操作服务资源 |
3.3.2 空间查询工作流 |
3.3.3 空间数据集成查询流程 |
3.4 空间查询优化 |
3.4.1 空间集成访问代价模型 |
3.4.2 Hillbert 曲线查询优化策略 |
3.4.3 空间半连接集成查询策略 |
3.5 实验与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OGC 服务的空间数据库集成 |
4.1 OGC Web 服务器结构 |
4.2 空间数据库OGC 服务发布的设计与实现 |
4.2.1 工厂模式下的数据存储策略 |
4.2.2 空间查询接口设计与实现 |
4.3 基于地图切片缓存的空间查询优化 |
4.3.1 缓存优化策略 |
4.3.2 实验与结果分析 |
4.4 空间数据OGC 服务发布流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空间信息集成查询客户端设计与实现 |
5.1 空间网格服务客户端 |
5.1.1 资源注册模块 |
5.1.2 空间查询模块 |
5.1.3 空间数据渲染模块 |
5.1.4 空间数据导出模块 |
5.1.5 空间集成查询结果 |
5.2 OGC 服务客户端 |
5.2.1 WMS |
5.2.2 WFS 和WFS-T |
5.2.3 WCS |
5.3 空间网格服务与OGC 服务性能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在学期间参加的与本课题相关的科研项目 |
(4)基于OGSA银行网格信用体系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 |
2.1 网格的概念、原理及优势 |
2.1.1 网格的概念和原理 |
2.1.2 网格的优势 |
2.2 网格计算的理论基础 |
2.2.1 元计算 |
2.2.2 分布式计算 |
2.2.3 中间件技术 |
2.3 WEB服务框架 |
2.3.1 Web服务概述 |
2.3.2 面向服务 |
2.3.3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 |
2.4 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OGSA) |
2.4.1 以服务为中心的思想 |
2.4.2 网格服务 |
2.4.3 虚拟服务 |
2.4.4 OGSA体系结构 |
2.4.5 OGSI |
2.4.6 规范 |
2.5 GLOBUS和GLOBUS TOOLKIT |
2.5.1 网格安全基础设施 |
2.5.2 网格资源分配管理 |
2.5.3 网格信息服务 |
2.5.4 网格数据管理服务 |
2.6 语义网格 |
2.6.1 语义Web |
2.6.2 语义网格 |
2.7 网格门户(PORTAL) |
2.7.1 网格Portal |
2.7.2 Portlet和Portlet容器 |
2.7.3 GridSphere |
2.8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OGSA银行网格信用系统设计 |
3.1 设计原则 |
3.2 银行网格信用系统总体设计 |
3.3 银行网格信用系统详细设计 |
3.3.1 银行信用系统网格 |
3.3.2 银行信用系统网格门户 |
3.3.3 银行信用系统安全模型 |
3.4 银行信用系统网格门户性能分析 |
3.5 语义网格门户 |
3.6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OGSA银行网格原型信用系统的实现 |
4.1 OGSA部署的原则 |
4.2 实验系统的构建 |
4.2.1 实验系统平台的构建 |
4.2.2 各计算机的网格相关工具的安装/配置 |
4.2.3 开发平台和工具介绍 |
4.3 网格架构的实现 |
4.3.1 网格数据服务部署 |
4.3.2 Bank服务部署 |
4.4 网格门户的开发与部署 |
4.4.1 编写Portlet |
4.4.2 部署Portlet |
4.5 原型系统分析与改进 |
4.5.1 原型系统已解决的问题 |
4.5.2 当前网格门户开发的局限性 |
4.5.3 语义网格门户框架雏形 |
4.6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主要工作和贡献 |
5.3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汽车耐撞性数值分析网格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和课题来源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课题来源 |
1.2 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汽车耐撞性数值分析研究现状 |
1.2.2 数据挖掘研究现状 |
1.2.3 网格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汽车耐撞性数值分析网格平台 |
2.1 引言 |
2.2 汽车耐撞性数值分析网格体系结构 |
2.2.1 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 |
2.2.2 汽车耐撞性数值分析网格体系结构 |
2.3 平台构建关键技术 |
2.3.1 应用中间件技术 |
2.3.2 基于工作流的资源集成 |
2.4 耐撞性数值分析网格平台的安全策略 |
2.4.1 基于GSI的安全与信任机制 |
2.4.2 MyPorxy安全代理 |
2.4.3 网格平台的安全策略 |
2.5 耐撞性数值分析网格平台的管理 |
2.6 网格应用系统开发的一般流程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汽车耐撞性协同仿真网格应用系统 |
3.1 引言 |
3.2 耐撞性协同仿真网格系统需求分析 |
3.3 耐撞性仿真算法 |
3.3.1 显式非线性有限元算法 |
3.3.2 接触算法 |
3.4 面向信息安全的有限元协同设计方法研究 |
3.4.1 协同设计中的信息安全 |
3.4.2 面向信息安全的协同仿真场景 |
3.4.3 面向信息安全的有限元模型合成方法 |
3.4.4 面向信息安全的数值计算结果分离方法 |
3.5 耐撞性协同仿真网格系统的实现 |
3.5.1 体系结构 |
3.5.2 应用服务的描述 |
3.5.3 关键服务的实现 |
3.5.4 服务执行流程 |
3.5.5 协同系统成员间的信息安全 |
3.5.6 测试床与Portal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汽车耐撞性数据挖掘网格应用系统 |
4.1 引言 |
4.2 汽车耐撞性数据挖掘概念及评估方法介绍 |
4.2.1 数据挖掘概念 |
4.2.2 数据准备 |
4.2.3 知识的评估方法 |
4.3 分布式耐撞性数据挖掘分类算法研究 |
4.3.1 同构分布式数据挖掘策略 |
4.3.2 分类器合成算法 |
4.3.3. C4.5 决策树分类算法 |
4.3.4 分布式耐撞性数据挖掘算法 |
4.4 耐撞性数据的元数据求解算法 |
4.4.1 元数据的概念及基于面向对象思想求解的可行性 |
4.4.2 人体损伤元数据求解 |
4.4.3 有限元模型的元数据求解 |
4.5 汽车耐撞性数据挖掘网格系统的实现 |
4.5.1 汽车耐撞性数据挖掘网格架构 |
4.5.2 汽车耐撞性数据的分布式决策树挖掘服务 |
4.5.3 分布式汽车耐撞性数据挖掘服务流程 |
4.5.4 实验床搭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汽车耐撞性数值分析网格系统典型应用 |
5.1 引言 |
5.2 汽车耐撞性协同仿真典型应用 |
5.2.1 整车有限元模型及实验场景 |
5.2.2 汽车耐撞性协同仿真过程 |
5.2.3 汽车耐撞性仿真结果分析 |
5.2.4 应用总结 |
5.3 汽车耐撞性数据挖掘典型应用 |
5.3.1 整车有限元模型及验证 |
5.3.2 乘员约束系统的主要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
5.3.3 源数据的构建 |
5.3.4 汽车耐撞性数据挖掘过程 |
5.3.5 挖掘结果分析及知识验证 |
5.3.6 应用总结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 |
(6)网格环境下基于HLA的供应链分布式仿真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HLA在供应链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 |
1.2.2 网格技术在供应链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 |
1.2.3 HLA与网格技术相结合的研究与应用 |
1.2.4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3 论文目标、研究内容及论文的安排 |
1.3.1 目标和内容 |
1.3.2 论文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2 相关概念 |
2.1 高层体系结构(HLA) |
2.1.1 HLA的层次结构与组成 |
2.1.2 几个关键概念及术语 |
2.1.3 HLA的基本思想与特点 |
2.1.4 HLA规则 |
2.1.5 HLA/RTI管理机制 |
2.2 网格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
2.2.1 网格的定义 |
2.2.2 网格的特点 |
2.3 Web服务技术 |
2.3.1 Web服务概述 |
2.3.2 Web服务体系框架 |
2.4 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OGSA) |
2.4.1 OGSA概述 |
2.4.2 OGSA架构 |
2.4.3 开放网格基础设施 |
2.5 本章小结 |
3 网格环境下基于HLA的供应链分布式仿真系统的体系结构 |
3.1 基于HLA的分布式仿真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
3.2 仿真网格的技术内涵和技术特征 |
3.3 基于HLA的仿真网格构建技术 |
3.4 网格环境下基于HLA的供应链分布式仿真系统的体系结构 |
3.4.1 供应链分布式仿真系统的体系结构 |
3.4.2 基于该体系结构的分布式仿真流程 |
3.4.3 网格环境下RTI的运行结构 |
3.4.4 该体系结构的主要特点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HLA的供应链仿真联邦的开发 |
4.1 设计思想 |
4.2 基于HLA的供应链仿真联邦的体系结构 |
4.3 联邦管理——定义联邦 |
4.3.1 创建供应链联邦执行 |
4.3.2 加入供应链联邦执行 |
4.3.3 退出联邦执行 |
4.4 供应链联邦对象模型 |
4.4.1 供应链联邦中的类 |
4.4.2 供应链联邦中的交互 |
4.4.3 FED文件 |
4.5 供应链联邦执行中的数据共享 |
4.5.1 数据共享机制 |
4.5.2 供应链联邦对象类、属性类的发布与订阅 |
4.6 联邦成员的设计 |
4.6.1 管理者联邦成员的设计 |
4.6.2 实体模型的规范化改造 |
4.7 基于HLA的供应链分布式仿真流程 |
4.8 本章小结 |
5 基于HLA的供应链分布式仿真系统的实现 |
5.1 联邦运行开发环境的选择 |
5.1.1 RTI的作用 |
5.1.2 pRTI |
5.2 开发环境的建立 |
5.2.1 Java语言开发环境的建立 |
5.2.2 HLA运行支撑环境的建立——pRTI |
5.3 供应链仿真的运行 |
5.3.1 获取配置数据 |
5.3.2 仿真运行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7)基于网格技术的校园信息资源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课题的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整合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 课题采用的技术 |
1.3 课题实现的目标 |
1.4 本文的组织形式 |
2 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 |
2.1 中间件技术 |
2.1.1 中间件技术简介 |
2.1.2 中间件的特点与分类 |
2.2 几种传统的中间件技术 |
2.2.1 COM/DCOM 技术 |
2.2.2 CORBA 技术 |
2.3 新型中间件技术——网格技术 |
2.3.1 网格的概念 |
2.3.2 网格的特点 |
2.3.3 网格体系结构 |
2.4 网格技术在资源整合方面的优势 |
3 基于网格服务的校园资源整合架构设计 |
3.1 校园信息资源现状分析 |
3.2 校园信息资源整合架构的设计 |
3.2.1 基于网格的解决方案 |
3.2.2 基于网格资源整合的总体架构 |
3.2.3 基于网格服务的校园信息资源整合的体系架构模型 |
4 网格服务的创建与调用 |
4.1 网格服务实现框架 |
4.1.1 网格服务框架的核心技术 |
4.1.2 网格服务的软件框架 |
4.2 Globus 项目和 GT4 介绍 |
4.2.1 Globus 项目简介 |
4.2.2 Globus 的系统结构 |
4.2.3 Globus Toolkit4 简介 |
4.3 基于 GlobusToolkit4 的网格环境构建 |
4.3.1 Windows 下网格环境配置 |
4.3.2 Linux 系统下网格环境的配置 |
4.3.3 认证授权与代理 |
4.4 网格服务的定义 |
4.4.1 由数据库关系模式映射成 OWL 本体描述文档 |
4.4.2 定义网格服务接口 |
4.4.3 基于XML 的服务请求与响应文档格式设计 |
4.4.4 生成数据库标准操作语言 |
4.5 网格服务封装、发布与调用 |
4.5.1 封装、发布服务 |
4.5.2 服务的调用 |
4.6 本章小结 |
5 教务系统数据库的服务封装 |
5.1 服务的实现 |
5.1.1 搭建环境 |
5.1.2 网格服务的实现 |
5.1.3 网格用户端的实现 |
5.2 网格服务的封装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 |
6.1 本文的工作总结 |
6.2 下一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详细摘要 |
(8)面向服务的土地资源空间信息多级语义网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索引 |
表索引 |
1 绪论 |
1.1 地理信息共享与互操作综述 |
1.1.1 共享与互操作的概念 |
1.1.2 GIS互操作综述 |
1.1.3 GIS语义互操作 |
1.2 网格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
1.2.1 网格技术的概念 |
1.2.2 网格技术的特征 |
1.2.3 网格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
1.3 土地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
1.3.1 土地资源的概念 |
1.3.2 土地资源信息化发展现状 |
1.3.3 土地资源信息化存在问题 |
1.4 GIS与网格技术集成研究进展 |
1.4.1 SIG与网格 GIS |
1.4.2 SIG研究方法 |
1.5 GIS与网格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应用 |
1.6 研究目的、内容和特色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内容 |
1.6.3 研究特色 |
1.7 论文的组织思路和章节安排 |
2 面向服务的地理空间网格基础理论及其支撑技术 |
2.1 GIS共享与互操作 |
2.1.1 GIS互操作发展 |
2.1.2 GIS语法互操作 |
2.1.3 GIS语义互操作 |
2.2 网格与网格 GIS体系结构 |
2.2.1 网格体系结构 |
2.2.2 网格 GIS体系结构 |
2.3 面向服务体系架构 |
2.3.1 网络服务综述 |
2.3.2 SOA综述 |
2.3.3 SOA架构模型 |
2.3.4 SOA支撑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面向网络服务的土地资源网络服务模型 |
3.1 OGC网络服务体系结构 |
3.1.1 OGC网络服务层次结构 |
3.1.2 OGC网络服务框架组成 |
3.1.3 OGC网络服务互操作堆栈 |
3.1.4 OGC网络服务互操作架构 |
3.2 基于开放源码的解决方案 |
3.2.1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 |
3.2.2 开放源码项目简介 |
3.2.3 OpenGeo体系结构 |
3.3 SOA参考架构 |
3.3.1 参考架构综述 |
3.3.2 IBM SOA解决方案堆栈 |
3.3.3 CFA SOA技术参考架构 |
3.4 土地资源网络服务模型 |
3.4.1 地理信息服务分类标准 |
3.4.2 土地资源网络服务分类 |
3.4.3 土地资源服务模型体系结构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混合本体的土地资源语义互操作模式 |
4.1 本体分类及使用途径 |
4.1.1 本体的分类方法 |
4.1.2 本体的使用途径 |
4.2 本体构造原则与方法 |
4.2.1 本体构造原则 |
4.2.2 本体构造方法 |
4.3 本体描述语言与工具 |
4.3.1 本体描述语言 |
4.3.2 本体构建工具 |
4.4 土地资源本体应用模式 |
4.4.1 基于知识类的本体推理——宗地编号亲缘关系的构建 |
4.4.2 基于规则库的本体推理——土地利用新旧分类的转换 |
4.4.3 基于混合法的本体推理——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升级 |
4.5 本章小结 |
5 面向网格服务的土地资源多级语义网格平台设计 |
5.1 土地资源网格的内涵 |
5.1.1 地理科学视角 |
5.1.2 社会科学视角 |
5.1.3 计算科学视角 |
5.2 土地资源多级语义网格平台设计 |
5.2.1 LR-MSG体系结构 |
5.2.2 LR-MSG服务分级模式 |
5.2.3 LR-MSG网格结点部署策略 |
5.3 网格服务的实现技术 |
5.3.1 网络服务资源框架的基本原理 |
5.3.2 网络服务资源框架的支撑工具 |
5.3.3 网格服务实现示例 |
5.4 本章小结 |
6 土地资源省、市、县三级语义网格原型平台实现 |
6.1 系统设计 |
6.1.1 系统体系结构 |
6.1.2 系统功能设计 |
6.2 系统运行环境 |
6.2.1 试验数据 |
6.2.2 试验环境 |
6.3 系统运行示例 |
6.3.1 网格系统管理子系统 |
6.3.2 网格资源管理子系统 |
6.3.3 地理空间网格通用客户端 |
6.3.4 土地业务集成子系统 |
6.4 系统性能测试 |
6.4.1 测试环境 |
6.4.2 测试结果 |
6.4.3 测试结论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内容 |
7.2 创新特色 |
7.3 未来工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9)数据库网格的事务并发控制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网格技术 |
1.2.2 数据库网格的事务模型 |
1.2.3 事务并发控制算法 |
1.3 论文结构与主要研究工作 |
第2章 数据库网格及其相关技术 |
2.1 网格 |
2.1.1 网格的定义 |
2.1.2 网格的基本要求 |
2.1.3 网格特点 |
2.2 数据库网格 |
2.2.1 数据库网格的内涵 |
2.2.2 数据库网格和网格数据库的区别 |
2.2.3 数据库网格中数据库的集成方式 |
2.3 数据库网格关键技术 |
2.3.1 五层沙漏体系结构 |
2.3.2 开放网格体系结构 |
2.3.3 Globus |
2.3.4 Web Service技术 |
2.3.5 WSRF技术 |
2.3.6 WSRT |
2.3.7 元数据管理 |
2.3.8 OGSA-DAI |
2.3.9 分布式查询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据库网格事务管理 |
3.1 数据库事务管理 |
3.1.1 事务定义 |
3.1.2 事务的特性 |
3.1.3 事务的故障 |
3.1.4 事务的恢复机制 |
3.1.5 现有的分布式事务模型 |
3.2 GALTT事务模型 |
3.3 GALTT事务模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据库网格事务并发控制算法 |
4.1 并发控制算法 |
4.1.1 封锁协议 |
4.1.2 两段锁(2PL) |
4.1.3 时间戳方法 |
4.1.4 乐观方法 |
4.2 网格环境中时间戳和乐观方法结合算法 |
4.3 算法关键点的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设计 |
5.1.1 实验系统原型 |
5.1.2 系统方案 |
5.2 系统实现 |
5.2.1 平台的搭建 |
5.2.2 应用系统的实现 |
5.3 实验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OGSA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网格的体系结构 |
2 OGSA架构 |
2.1 资源层 |
2.2 Web服务层 |
2.3 基于OGSA架构的网格服务层 |
2.3.1 网格核心服务及其功能 |
2.3.2 其它的网格服务 |
2.4 网格应用程序层 |
3 OGSA与Web服务之间的关系 |
4 小结 |
四、OGSA架构下的网格服务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建模及验证方法研究[D]. 秦予阳. 北京交通大学, 2017(11)
- [2]OGSA构架下的数据集成研究[J]. 孙俊丽. 办公自动化, 2016(15)
- [3]基于服务的空间数据库集成访问技术研究与实现[D]. 蒙智敏.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0(02)
- [4]基于OGSA银行网格信用体系结构研究[D]. 王远帆.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3)
- [5]汽车耐撞性数值分析网格研究及应用[D]. 赵志杰. 上海交通大学, 2010(10)
- [6]网格环境下基于HLA的供应链分布式仿真系统研究[D]. 李灿. 西安理工大学, 2010(12)
- [7]基于网格技术的校园信息资源整合研究[D]. 吴志强. 河南理工大学, 2009(03)
- [8]面向服务的土地资源空间信息多级语义网格研究[D]. 许欢. 浙江大学, 2009(12)
- [9]数据库网格的事务并发控制算法研究[D]. 随三军. 兰州理工大学, 2009(11)
- [10]OGSA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研究[J]. 郝熙,周枫. 山西电子技术,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