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间歇局部排气设备对固体制剂车间压差影响的解决方案

解决间歇局部排气设备对固体制剂车间压差影响的解决方案

一、固体制剂车间间歇性局部排风设备对压差影响的解决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郭晓红[1](2021)在《倾倒物料产尘机理及负压抑尘方式研究》文中认为在间歇卸载散装物料过程中,伴随大量粉尘逸散,作业人员长期处于被粉尘弥散的空间内,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而现有的除尘方式多利用引风机主动形成负压区,造成引风机耗能过大。针对粉尘治理困难的问题,本文以倾倒物料瞬态产尘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产尘机理和不同因素对产尘率、粉尘浓度、颗粒扩散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并针对常规除尘装置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被动式”负压抑尘系统并进行了实验研究,为抑制粉尘扩散提供新思路。通过理论分析了颗粒在下落过程的受力状况和产尘机理,从而揭示了影响倾倒物料瞬态产尘的主要因素;根据相似原理,推导出相似准则数;在满足相似准则数的基础上搭建缩尺实验台,对有无负压抑尘方式下不同卸料条件对粉尘浓度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运用高速摄像仪拍摄颗粒的动态扩散现象,采用PCC3.4软件对图片进行分析处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负压抑尘系统利用弹性气囊瞬间泄气营造负压区,使卸料间歇产生的含尘气流有组织地“被动”迁移至负压区,使该区域内粉尘浓度高于自然沉降时的粉尘浓度。当卸料量小于1500g时,负压区内的PM2.5、PM10浓度随卸料量的增大而增大,卸料量大于1500g时,诱导的PM2.5、PM10浓度减小,因此在负压抑尘系统中气囊诱导力应与卸料量相匹配。卸料角度越大,负压区粉尘浓度峰值越大,60°时,PM2.5浓度峰值相比于自然沉降时提高了300.22μg/m3,PM2.5约占PM10的43%。卸料高度越大,负压区粉尘浓度峰值越大,1.6m时,负压区内PM2.5、PM10浓度峰值为无负压抑尘方式下的1.35倍和1.66倍。下垫面为料堆时负压区内PM2.5、PM10浓度峰值是下垫面为毯子时的2.8倍、3.52倍。两气囊时因叠加流场的存在,PM2.5最大值分别为单个下气囊和单个上气囊的1.18倍和1.15倍,PM10浓度峰值升高了1.45倍、1.19倍。通过分析粉尘动态扩散现象可知:在卸料初始阶段伴随涡流的产生,颗粒流出流方向在碰撞时粉尘扩散现象更加明显。综上结论可知:“被动式”负压抑尘系统能有效地将粉尘诱导至负压区,以便于后续的除尘,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含尘气流的污染面积,并降低对引风机的耗损。研究结果将为间歇卸料瞬态产尘粉尘治理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韩涛[2](2021)在《气螺旋除尘器在制药领域的应用与研究》文中提出自1988年正式全面实施GMP标准以来——该标准制定了药品生产的系统和规范化执行标准和程序。防止不同药物或成分之间发生混杂、防止由其他药物或者其他物质带来的交叉污染是其所要达成的两个重要目的,而如何解决固体制剂粉尘污染和交叉污染又是实现这两个目的的关键因素。本文主要就固体制剂车间在生产中产生粉尘的成因、危害、现状及处理措施进行深入的探讨。

李铖骏[3](2021)在《核岛安全壳受限空间环境控制机理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核岛安全壳(反应堆厂房)是一个内部结构复杂、封闭性较强的特殊建筑物,既存在高大空间,也有许多空间受限的作业场所。由于安全壳建设施工作业种类繁多,其作业环境职业卫生保障一直是困扰我国“绿色核电建设”的难题之一,目前国内尚未开展系统而针对性的研究,国外核电建设也鲜有完整的方案可供参考。本论文选择核岛安全壳施工过程中焊接气溶胶污染治理问题,首先对辽宁红沿河核电站CPR1000安全壳施工阶段作业环境中的焊接气溶胶污染现状以及作业人员个体气溶胶暴露进行了调研和测量,并对颗粒物的理化特征进行了取样分析;结合颗粒物的湍流-布朗运动和热空气、电弧等离子体流动特性,建立了等离子体-热空气-颗粒物动量及能量耦合的数学物理模型;采用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粒径颗粒物的主要受力和迁移扩散特征;研究了捕集罩空间位置、焊条角度、捕集风速以及捕集罩张角等因素对气溶胶局部捕集效率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基于Elman神经网络结构,建立了多因素下的气溶胶颗粒物捕集效率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最后采用CFD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焊接气溶胶颗粒在核岛高大空间以及典型独立标高层中的运动规律,得到了颗粒物粒径与气溶胶主要分布高度之间的关系,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提出了全面除尘结合局部净化的核岛安全壳焊接污染物治理方案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有效改善了核岛内施工作业环境。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核岛焊接气溶胶污染现状进行调研,结果表明:(1)在未使用气溶胶治理手段的情况下,核岛安全壳施工现场个体气溶胶接触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超出4mg/m3的国家标准规定值,部分焊接人员个体接触浓度超出规定值5倍以上,焊点周围人员呼吸区短时间气溶胶浓度可超出规定值10倍以上。(2)根据焊接气溶胶粒子的透射电镜形貌观察,焊接气溶胶二次粒子外形结构复杂,由粒径为数十纳米的表面较为平滑的类球体一次粒子聚结而成;一次粒子通过凝并作用与周围微粒结合,造成粒子体积、质量的增长以及数量上的减少。根据焊接气溶胶化学组成元素的能谱分析,形状较为规则的类球形粒子主要组成元素为Fe和O,推测其主要来源于焊芯金属部分,而形状不规则的聚合颗粒物主要组成元素为Fe和Cu,并存在较大质量分数的Ca和F,除焊芯以外,焊条药皮可能为该类型粒子的另一重要来源。2.通过对核岛施工现场使用的焊条进行发尘量测试实验,得出焊条的单位质量发尘率在6.2g/kg至9.3g/kg之间,焊条平均发尘量为7.6g/kg。通过粒径测量与分析,可以得出粒径在0.5μm以下的亚微米细颗粒物占气溶胶粒子总数的80%以上;随着空气相对湿度的增大,气溶胶颗粒平均粒径有增大趋势,但增量并不显着。3.由焊接气溶胶颗粒的受力分析可知,对于亚微米颗粒,其主要受力为曳力、布朗力、saffman升力、热泳力以及重力,特别是对于粒径在0.3μm以下的气溶胶颗粒,布朗力的影响不可被忽视,在其作用下颗粒物在空间向各个方向做无规则运动,而当粒径大于0.3μm以后,布朗力的影响迅速减弱,曳力成为控制颗粒运动轨迹的主要作用力。在焊接亚微米气溶胶颗粒的自由扩散过程中,粒径越小的颗粒物的运动轨迹更易与气流方向发生偏离。4.当焊条角度发生变化时,由于电弧等离子体的形态和热空气流场的随之变化,颗粒物初始位置和运动轨迹将会向着焊条倾斜角度的反方向发生偏移,这一偏移将随着倾斜角度的增加而增大,当焊条角度分别为90°(倾斜0°)、60°(倾斜30°)和45°(倾斜45°)时,产生偏移的气溶胶粒数百分比分别为49.9%、62.5%和94.9%。5.通过对亚微米气溶胶的局部捕集效率研究,合适的捕集罩位置和张角对于提升捕集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增大捕集罩水平夹角或减小捕集距离均可提高捕集效率。当捕集罩竖直倾角在[0,90]变化时,捕集效率随着捕集罩倾角增大而增大,当捕集罩竖直倾角在(90,180]变化时,对于固定的焊条角度将对应一个最佳的竖直倾角,使得越接近该角度,捕集效率越高。根据研究结果,(?)=41°是较为合适的捕集罩张角。6.本文建立的基于Elman神经网络的多因素局部捕集效率预测模型被证明与CFD数值模拟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运用此预测模型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捕集罩位置、焊条角度以及捕集风速等因素下的捕集效率进行计算,同时也可对固定工况下的捕集罩有效作用区域进行预测,可为核岛受限空间中的焊接气溶胶局部捕集的设计与实际应用提供参考。7.在安全壳20m以上的高大空间中,气溶胶颗粒的分布在竖直方向存在分层现象,平均分布高度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升高,77%以上的焊接气溶胶颗粒物分布在核岛安全壳30m-46m的高度范围内,其平均分布高度为40.78m。通过采用全面除尘结合局部净化的方法,经过实际现场测量及评估,本文提出的治理方案能够有效控制作业环境中的焊接气溶胶浓度,取得了良好的实际应用效果。

王可[4](2020)在《化学原料药合成车间的设计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化学合成类原料药生产工艺的特性,结合GMP和国家相关设计规范,分析和阐述化学原料药合成车间的设计要点和布置形式。就合成车间平面布置思路、设计过程中需注意的要点以及设计经验做介绍,旨在设计出安全、环保、合规、节能的化学原料药合成车间。

黄药可[5](2019)在《基于GMP的制药洁净室环境关键风险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药品是关乎人类身体健康的特殊产品,药品质量与药品生产的洁净环境有很大关系。制药生产环境中含有微生物和尘埃微粒,会直接威胁到药品的质量。药品生产中保持长期稳定的洁净环境,是保证药品质量的关键环节。自山东疫苗、毒胶囊等药品事件后,药品安全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学术界之前多从药品生产工艺方面考虑药品的安全问题,后发现药品生产环境,尤其是生产过程中的洁净环境,也会影响到药品质量,因此制药洁净室的环境风险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MP,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1]。本研究基于GMP,以制药洁净室环境风险为研究对象,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首先,结合制药洁净室及其受控环境概念和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和GMP风险管理的要求,应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分析的常用方法,通过文献回顾,识别出制药洁净室环境的风险因素,再通过专家访谈法对识别出的风险因素进行修正,结合文献研究及专家意见,将识别并经修正后的风险因素分为五大类,建立制药洁净室环境风险因素清单。然后,结合风险管理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构建起制药洁净室环境风险评价的结构方程模型。其次,通过对工作性质与制药洁净室相关的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数据之后,运用SPSS25.0对所得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和效度检验。再应用AMOS23.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的数据拟合、评价、修正,得到最优模型,获得最终输出结果。通过对模型结果进行计算分析,得到每个风险因素对制药洁净室环境的风险影响值,根据影响值将风险因素根据风险影响值划分为三个等级,影响程度最大的一级风险因素,作为关键风险因素。最后,对分析出的关键风险因素,从多个角度提出风险控制策略或管理建议。

冯灵云[6](2019)在《人工投料工序药物粉尘除尘装置的改进方案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药物粉尘具有一般粉尘特性的危害,其含有的活性药物成分又会对人体产生的药理学或毒理学作用。目前,国内对于药物粉尘的控制普遍存在薄弱环节,人工投料等工序因受工艺限制无法做到密闭生产,采用开放的操作方式,甚至缺少必要的粉尘控制装置和措施。因此,研究制药企业的药物粉尘控制措施及除尘装置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论文研究了药物粉尘(活性成分)的特性及传播规律,设计了一种适用于人工投料工序药物粉尘的控制与净化的除尘装置。在此装置原理的基础上,通过检测作业现场药物粉尘的分布情况,分析药物粉尘的产生、传播特性,针对摇摆式颗粒机的工艺过程进行除尘装置的优化设计,应用后可使正常工作环境中药物粉尘逸散量降低99.5%。本课题通过数值模拟得到生产车间内的气流分布,分析了粉尘聚集的原因,并结合生产实际改进除尘装置,在不改变原有通风系统的情况下实现药物粉尘的控制效果。本课题除尘原理对制药企业中小型生产设备产生的药物粉尘的控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为企业高危药物粉尘的防治提供了技术参考及借鉴。

费波[7](2019)在《船舶涂装工艺VOCs处理关键技术及试验性研究》文中指出船舶涂装过程中产生的漆雾粒径小、黏度大,易黏附在除漆雾装置表面,如果漆雾不能有效去除会堵塞喷漆房通风管道,影响涂装工艺过程产生的间歇性、低浓度、大风量VOCs废气的有效捕集与治理。本文针对上海市船舶涂装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含漆雾与VOCs废气,开展无堵塞免更换的漆雾净化装置的研制,对除漆雾的VOCs进行吸脱附试验研究,获取合适的工艺参数后设计漆雾高效捕集-VOCs宽负荷调节-吸脱附一体化-催化氧化工艺及装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船舶涂装废气处理中试试验,得出以下结论:(1)无堵塞免更换的漆雾净化装置具有较高的漆雾去除效率。利用研制的无堵塞免更换的漆雾净化装置对船舶涂装漆雾进行分离去除试验,当进口漆雾浓度约为1500 mg/m3,风速为7.2 m/s时,对漆雾粒子的平均分离去除效率可高达97.93%,对漆雾的去除效果高效且稳定。(2)吸附温度为30℃,VOCs吸附浓度为200mg/m3时,蜂窝活性炭对VOCs的吸附容量为0.21 g/g;沸石分子筛对VOCs的吸附容量为0.096 g/g。经过10次吸-脱附处理后,蜂窝活性炭对VOCs的吸附率下降为第一次的71.35%;沸石分子筛对VOCs的吸附率下降为第一次的81.15%。蜂窝活性炭对VOCs吸附效果更好,而沸石分子筛对VOCs的处理性能更稳定;(3)吸附脱附10次后,两种吸附剂材料的性能均有所下降。沸石分子筛碘值降低8.91%,比表面积减小8.53%,总孔容减小12.07%,微孔孔容减小8.71%;蜂窝活性炭碘值降低31.78%,比表面积减小31.64%,总孔容减小38.26%,微孔孔容减小38.98%。(4)涂装废气除漆雾-VOCs宽负荷调节-吸脱附一体化-催化氧化中试试验表明,漆雾去除效率可达95.3%,VOCs去除效率96.88%。上海市船舶涂装废气采用此工艺处理,可减排漆雾11.33万吨/a,可减排VOCs 1.68万吨/a。

曹智翔[8](2018)在《涡旋通风气流组织特性及设计理论基础研究》文中认为通风气流组织是维护室内环境质量,降低通风空调能耗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对工厂车间等污染物高浓度集中释放的高大空间建筑,需要设置规模庞大的通风系统来维持室内环境。然而,由于缺乏适用的通风气流组织形式,往往导致系统能耗高但通风效果差。随着我国对室内环境质量和建筑节能要求越来越高,有必要对适用于这类建筑室内环境的通风气流组织进行深入研究。龙卷风等柱状空气涡旋是自然界常见的气流流动形式,空气在地面附近辐合,再随柱涡旋转上升。当将柱状空气涡旋应用于室内通风时,可利用其流动特性将房间下部的空气污染物快速汇聚并排出室外。因此,利用柱状空气涡旋既可以减少空气污染物在室内的无组织扩散,又可以缩短排污所需时间,是一种具有应用潜力的通风气流组织形式。基于上述前提,本文通过理论推导、模型实验以及数值方法研究了一种基于柱状空气涡旋原理的通风气流组织形式:涡旋通风。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典型柱状空气涡旋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得到了柱状空气涡旋的基本流动模式和结构特点,明确了柱状空气涡旋的生成条件,并根据柱状空气涡旋不同区域的流动模式进行了区域划分,为进一步研究生成和应用涡旋通风提供理论支持。第二,针对通风环境的柱状空气涡旋,通过数值方法在三维理想空腔内对涡旋通风进行研究,得到了不同影响因素对涡旋通风的流动特性和涡旋强度的影响;对比了使用涡旋通风和传统下送风在空腔内污染物的分布特性及瞬态演变特征,初步验证了柱状空气涡旋应用于通风排污的可行性。第三,通过PIV模型实验研究了实际建筑环境下涡旋全面通风的流动特性及不同环境因素对涡旋通风效果的影响;又通过数值方法对比了涡旋通风和其它三种常用通风气流组织的排污效果,并通过不同评价指标对这些通风气流组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对于具有集中排放污染物的高大空间建筑,使用涡旋通风时室内污染物浓度最低,排污效率最高,污染物室内滞留时间最短。同时,本文提出了一种多涡旋全面通风系统。研究表明,多涡旋全面通风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可彼此独立运行,对大长宽比高大空间建筑具有良好的适用性。最后,针对高污染散发建筑内的局部排风需求,提出了多种形式的涡旋局部排风罩,并通过实验和数值方法对其流场特性和污染物捕集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涡旋局部排风罩可以通过较低风量对空气污染物进行长距离捕集和控制,相较于传统局部排风罩具有高效节能的特点。

施明贵[9](2018)在《性激素制剂共线生产模块化设计的风险评估 ——以XJ企业为例》文中提出本论文对性激素避孕药固体制剂生产线概念设计进行研究,概念设计基于新版GMP以及相关法规的要求,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以满足多剂型、多品种同时生产,并实现设计产能要求。本文分别从生产工艺、关键设备、风险控制等角度全面的阐释了性激素避孕药类固体制剂生产线设计,根据各关键工序的风险评估结果,从人、机、料、法、环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进,使得生产线的工艺设计布局围绕制粒工序的加料、转移的自动方式设计,以期设计成为一条集制粒、整粒、总混、压片、填充、包衣、物料加料和转移为一体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线,并对不同剂型、品种药物的具体生产流程进行详细阐述。同时,考虑生产线需要的配套辅助设施,保证固体制剂生产线顺利,安全,有效运转。其中包括水系统、压缩空气系统、洁净厂房、废物收集及处理等,以期符合新版GMP和相应的指南法规的要求,也基本满足EHS的要求。本文将模块化设计理念应用生产设计,为今后制药企业生产线的设计起到参考作用,也为模块化设计提供实践基础,进一步证实模块设计在制药行业中的可行性。

胡晓磊[10](2016)在《口服固体制剂车间的空调系统设计》文中提出口服固体制剂项目往往会有两个要求:在下班时切换到低风量的夜间模式;房间要求维持在低湿度。通过使用快速反应的变风量阀可以保证在切换到夜间模式时,相邻房间的压差不会发生逆转。通过对各种除湿方式进行比较,根据项目的情况可以选择出最节能的新风处理方式。空调系统的设计在满足GMP和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尽量降低能耗。

二、固体制剂车间间歇性局部排风设备对压差影响的解决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固体制剂车间间歇性局部排风设备对压差影响的解决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倾倒物料产尘机理及负压抑尘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气固两相流研究现状
        1.2.2 颗粒流下落过程研究现状
        1.2.3 粉尘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倾倒物料粉尘物理特性及产尘机理分析
    2.1 工业粉尘物性参数
        2.1.1 粉尘分类
        2.1.2 粉尘粒径
        2.1.3 粉尘密度
    2.2 颗粒的受力分析
    2.3 颗粒流产尘机理
        2.3.1 下落过程产尘
        2.3.2 碰撞产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倾倒物料产尘相似性模型研究
    3.1 相似理论
        3.1.1 相似第一定理
        3.1.2 相似第二定理
        3.1.3 相似第三定理
    3.2 相似准则数的导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倾倒物料产尘无抑尘方式下相似实验研究
    4.1 倾倒物料相似实验模型的建立
    4.2 实验仪器介绍
    4.3 实验方案及测点布置
        4.3.1 实验方案的确定
        4.3.2 测点布置
        4.3.3 实验步骤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不同卸料量对产尘率、粉尘浓度的影响
        4.4.2 不同卸料角度对粉尘浓度的影响
        4.4.3 不同卸料高度对产尘率、粉尘浓度的影响
        4.4.4 不同下垫面对产尘率、粉尘浓度的影响
    4.5 各因素对粉尘扩散的影响
        4.5.1 卸料量对粉尘扩散的影响
        4.5.2 卸料角度对粉尘扩散的影响
        4.5.3 卸料高度对粉尘扩散的影响
        4.5.4 下垫面对粉尘扩散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负压抑尘方式的提出及实验研究
    5.1 负压抑尘方式基本原理介绍
    5.2 负压抑尘方式下粉尘沉降规律实验
        5.2.1 实验仪器
        5.2.2 实验测点布置与实验步骤
    5.3 实验结果分析
        5.3.1 不同卸料量对粉尘浓度分布规律的影响
        5.3.2 不同卸料角度对粉尘浓度的影响
        5.3.3 不同卸料高度对粉尘浓度的影响
        5.3.4 下垫面不同对粉尘浓度的影响
        5.3.5 气囊个数及位置对风速和粉尘浓度的影响
    5.4 各因素对粉尘扩散的影响
        5.4.1 卸料量对粉尘扩散的影响
        5.4.2 卸料角度对粉尘扩散的影响
        5.4.3 卸料高度对粉尘扩散的影响
        5.4.4 下垫面对粉尘扩散的影响
        5.4.5 气囊位置及个数对粉尘扩散的影响
    5.5 最大粉尘浓度与各因素的公式拟合
    5.6 应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不同因素之间影响程度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2)气螺旋除尘器在制药领域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固体制剂粉尘的产生
    1.1 片剂生产过程粉尘的分布
    1.2 药物粉尘的危害
2 气螺旋除尘器防治效果对比
    2.1 传统除尘设备的除尘方式
    2.2 气螺旋除尘器的除尘方式
    2.3 气螺旋除尘器防治效果对比分析
3 气螺旋除尘器在固体制剂的应用研究
4 结语
PROCESS-Tip

(3)核岛安全壳受限空间环境控制机理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焊接气溶胶研究现状
        1.1.1 工业焊接气溶胶
        1.1.2 焊接气溶胶的危害及评价指标研究
    1.2 焊接气溶胶颗粒迁移扩散规律研究
        1.2.1 焊接气溶胶迁移扩散规律的研究方法
        1.2.2 焊接气溶胶颗粒物的运动特点
    1.3 工业厂房焊接气溶胶治理研究
        1.3.1 工业厂房焊接气溶胶污染现状
        1.3.2 全面通风
        1.3.3 局部净化除尘
        1.3.4 置换通风
    1.4 核岛焊接气溶胶污染现状调研
        1.4.1 核岛焊接气溶胶浓度测量
        1.4.2 核岛焊接气溶胶颗粒化学成分分析
    1.5 存在的问题、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存在的问题
        1.5.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3 研究内容
        1.5.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核岛焊接气溶胶形成机理及数值计算理论模型
    2.1 引言
    2.2 焊接气溶胶形成机理
    2.3 等离子体的流动
    2.4 等离子体-热空气-颗粒物动量及能量耦合数值计算模型
        2.4.1 等离子体及热空气流体的数学模型
        2.4.2 气溶胶颗粒的运动控制方程
    2.5 捕集效率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2.5.1 Elman神经网络结构
        2.5.2 Elman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
第3章 相关实验及数值模拟的验证
    3.1 引言
    3.2 焊接电弧等离子体形态
        3.2.1 电弧等离子体可视化实验
        3.2.2 电弧等离子体形态数值模拟
        3.2.3 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对比
    3.3 焊接气溶胶发尘量实验
        3.3.1 仪器和方法
        3.3.2 实验结果
    3.4 焊接气溶胶粒径分布
        3.4.1 仪器和方法
        3.4.2 测量结果分析
        3.4.3 数值模拟中粒径分布的实现
    3.5 焊点气溶胶温度竖直分布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气溶胶颗粒的受力及扩散分布特征
    4.1 引言
    4.2 气溶胶颗粒的受力分析
        4.2.1 气溶胶颗粒受力平衡方程
        4.2.2 颗粒物与流体之间的能量交换方程
        4.2.3 焊接气溶胶的受力计算
    4.3 颗粒物在空间内的扩散分布特征
        4.3.1 布朗力对焊接亚微米气溶胶分散度的影响
        4.3.2 气溶胶颗粒物水平分散度的影响因素
    4.4 电弧等离子体影响下的气溶胶颗粒扩散分布特征
    4.5 小结
第5章 亚微米气溶胶的局部捕集效率
    5.1 引言
    5.2 数值模拟条件及相关计算
        5.2.1 模拟区域及边界条件
        5.2.2 最小捕集距离模拟计算
        5.2.3 最小捕集效率计算
    5.3 局部捕集效率单因素影响研究
        5.3.1 捕集罩角度
        5.3.2 焊条角度
        5.3.3 捕集距离
        5.3.4 捕集风速
        5.3.5 捕集罩张角
    5.4 多因素捕集效率预测模型
        5.4.1 神经网络的训练与测试
        5.4.2 捕集罩有效作用区域计算
    5.5 小结
第6章 核岛安全壳焊接气溶胶整体治理方法及应用
    6.1 引言
    6.2 核岛焊接气溶胶扩散规律数值模拟
        6.2.1 焊接发尘源简化模型
        6.2.2 计算区域及计算条件
        6.2.3 模拟结果
    6.3 核岛焊接气溶胶治理方案及应用
        6.3.1 核岛安全壳集中式排风系统
        6.3.2 核岛轻型局部净化设备研发
    6.4 系统运行效果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研究创新点
    7.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化学原料药合成车间的设计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合成车间设计要点
    1.1 车间布置的设计要点
    1.2 职业安全卫生的设计要点
        1.2.1 安全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1.2.2 职业卫生防止措施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1.3 环境保护的设计要点
    1.4 净化区域的设计要点
2 合成车间的布置
    2.1 车间的整体布置
    2.2 车间的生产工艺布置
        2.2.1 厂房结构尺寸
        2.2.2 厂房层数及高度
        2.2.3 车间布置形式
        2.2.4 车间排风问题
    2.3 设备总体布置方式
        2.3.1 设备靠外墙布置
        2.3.2 设备靠车间内侧布置
        2.3.3 设备及钢平台居中布置成“回字形”
    2.4 车间设备竖向布置
        2.4.1 年产量小的品种
        2.4.2 年产量大的品种
    2.5 车间管道总体布置方式
    2.6 物料输送的方式
    2.7 关注设计合成药工艺生产过程的细节
3 合成车间设计中各相关专业的设计条件
    3.1 土建专业设计条件
    3.2 暖通专业设计条件
    3.3 给排水专业条件
    3.4 电气专业设计条件
    3.5 自控专业设计条件
    3.6 设备专业设计条件
4 结束语

(5)基于GMP的制药洁净室环境关键风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GMP体系的发展
        1.3.1 GMP概述
        1.3.2 国外GMP体系的发展
        1.3.3 国内GMP体系的发展
    1.4 洁净技术发展及洁净室环境研究现状
        1.4.1 国内洁净技术的发展
        1.4.2 国外洁净技术的发展
        1.4.3 洁净室环境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洁净室的概念及分类
    2.2 制药洁净室环境控制参数
        2.2.1 GMP对药品生产受控环境的基本参数要求
        2.2.2 GMP对药品生产受控环境的其它参数要求
    2.3 风险和风险管理理论
        2.3.1 风险的内涵和构成
        2.3.2 GMP风险管理
        2.3.3 风险因素的识别
        2.3.4 风险因素的评价
    2.4 本章小结
3 制药洁净室环境风险因素识别
    3.1 制药洁净室环境风险的概念
    3.2 制药洁净室环境风险识别原则
    3.3 制药洁净室环境风险识别步骤
    3.4 制药洁净室环境风险因素的识别和修正
        3.4.1 基于文献研究法的风险因素识别
        3.4.2 制药洁净室环境风险因素修正
    3.5 制药洁净室环境风险因素清单释义及重组
        3.5.1 基于GMP要求对制药洁净室环境风险因素释义
        3.5.2 制药洁净室环境风险因素重组
        3.5.3 制药洁净室环境风险因素重组清单
    3.6 本章小结
4 制药洁净室环境风险评价模型构建与分析
    4.1 结构方程模型
        4.1.1 结构方程模型基本原理
        4.1.2 结构方程模型表达方式和模型构建
        4.1.3 结构方程模型应用软件
    4.2 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
        4.2.1 理论模型的提出
        4.2.2 潜变量和测量变量
        4.2.3 理论模型的提出
    4.3 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
        4.3.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4.3.2 问卷回收分析
    4.4 信度和效度检验
        4.4.1 信度检验
        4.4.2 效度检验
    4.5 因子分析
    4.6 结构方程模型应用及分析
        4.6.1 初始模型拟合
        4.6.2 模型评价
        4.6.3 模型修正
        4.6.4 模型解释
    4.7 模型结果分析及关键风险因素提取
        4.7.1 潜变量影响结果分析
        4.7.2 测量变量影响结果分析
        4.7.3 关键风险因素的提取
    4.8 本章小结
5 制药洁净室环境关键风险的控制
    5.1 制药洁净室防交叉污染措施不到位风险控制
        5.1.1 2010版GMP中对交叉污染的要求
        5.1.2 控制人员污染引起的洁净室环境交叉污染
        5.1.3 控制粉尘扩散引起的洁净室环境交叉污染
        5.1.4 控制厂房设施引起的洁净室环境交叉污染
        5.1.5 控制因生产药品的特性引起的洁净室交叉污染
    5.2 洁净室内人员操作产生的环境污染风险控制
        5.2.1 2010版GMP中对人员卫生的要求
        5.2.2 通过人员健康管理控制洁净室环境风险
        5.2.3 通过岗位资质确认控制洁净室环境风险
        5.2.4 通过进入洁净室人员管理控制洁净室环境风险
        5.2.5 通过员工培训控制洁净室环境风险
    5.3 洁净室内换气次数和压差梯度引起的环境风险控制
        5.3.1 2010版GMP中对换气次数和压差梯度的要求
        5.3.2 从设计根源控制压差和换气次数的环境风险
        5.3.3 从技术角度控制换气次数不足导致的环境风险
        5.3.4 从技术角度控制压差问题导致的环境风险
    5.4 工艺设备污染洁净环境的风险控制
        5.4.1 2010版GMP中对生产设备的要求
        5.4.2 从制药设备设计制造方面控制洁净室环境风险
        5.4.3 从制药设备功能方面控制洁净室环境风险
        5.4.4 从制药设备外观结构方面控制洁净室环境环境
        5.4.5 通过制药工艺设备验证控制洁净室环境风险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制药洁净室环境风险因素专家访谈表
附录B 制药洁净室环境关键风险因素影响程度调查
致谢

(6)人工投料工序药物粉尘除尘装置的改进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药物粉尘控制现状
        1.2.2 国外药物粉尘的控制现状
        1.2.3 国内外除尘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小结
第2章 人工投料工序药物粉尘浓度分布
    2.1 粉尘概述
        2.1.1 粉尘的来源及分类
        2.1.2 粉尘的特性
    2.2 药物粉尘的产尘特性及传播规律
        2.2.1 药物粉尘产尘特性
        2.2.2 粉尘的传播规律
    2.3 小结
第3章 人工投料工序产尘现状
    3.1 生产现状
        3.1.1 车间布局
        3.1.2 工艺流程
    3.2 药物粉尘分布情况
        3.2.1 采样点设置
        3.2.2 采样及检测要求
        3.2.3 检测结果分析
    3.3 车间内气流的数学模型建立
        3.3.1 Fluent软件概述
        3.3.2 Fluent建模的基本模型控制方程
        3.3.3 几何模型的建立以及网格划分
        3.3.4 Fluent数值模拟及后处理
    3.4 产尘点识别及原因分析
        3.4.1 产尘点的识别
        3.4.2 产尘原因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人工投料工序药物粉尘控制与净化装置方案设计
    4.1 总体设计
        4.1.1 装置构成
        4.1.2 主要技术要求
    4.2 功能构造
        4.2.1 舱体(密闭屏障结构)单元
        4.2.2 通风单元
        4.2.3 空气过滤单元
        4.2.4 无暴露式物料进出单元
        4.2.5 自动控制单元
        4.2.6 生产设备单元
    4.3 性能评价
    4.4 小结
第5章 人工投料工序药物粉尘除尘装置的改进方案
    5.1 防尘技术方案
        5.1.1 密闭尘源
        5.1.2 控制风速
        5.1.3 除尘系统
        5.1.4 防尘技术方案
    5.2 除尘装置的方案设计
        5.2.1 方案总体设计
        5.2.2 除尘装置关键参数确定
        5.2.3 装置的工艺过程
        5.2.4 除尘装置性能测试
    5.3 除尘效果评价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船舶涂装工艺VOCs处理关键技术及试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VOCs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上海市船舶涂装VOCs排放与治理现状
    2.1 上海市船舶制造行业发展概况
    2.2 上海市船舶涂装VOCs排放现状
    2.3 上海市船舶涂装废气管控现状
    2.4 存在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3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分析方法
4 漆雾捕集及VOCs吸脱附试验
    4.1 漆雾去除试验结果与讨论
    4.2 吸附试验结果与讨论
    4.3 脱附试验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一体化装置处理船舶涂装废气中试研究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 试验数据与分析
    5.3 技术效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涡旋通风气流组织特性及设计理论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提高工业建筑全面通风效能的研究现状
        1.2.2 提高工业建筑局部排风效能的研究现状
        1.2.3 柱状空气涡旋的研究现状
        1.2.4 涡旋通风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2 柱状空气涡旋基本结构分析
    2.1 柱状空气涡旋的解析模型
        2.1.1 Rankine涡模型
        2.1.2 Burgers-Rott涡模型
    2.2 通风环境中柱状空气涡旋的一般结构特征
        2.2.1 竖直平面结构
        2.2.2 水平平面结构
    2.3 柱状空气涡旋的生成条件及结构分区
    2.4 涡旋判别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涡旋通风的基本特性研究
    3.1 概述
    3.2 数值研究
        3.2.1 物理模型
        3.2.2 控制方程
        3.2.3 边界条件和尺度
        3.2.4 数值方法
        3.2.5 网格独立性测试和模型验证
    3.3 影响涡旋通风生成因素的分析
        3.3.1 排风特性
        3.3.2 送风特性
        3.3.3 地面特性
    3.4 与下送风模型的对比研究
        3.4.1 物理模型
        3.4.2 流场特性
        3.4.3 污染物分布
        3.4.4 污染物的瞬态演变
        3.4.5 排污效率
        3.4.6 结论
    3.5 本章小结
4 涡旋全面通风研究
    4.1 概述
    4.2 单涡旋全面通风
        4.2.1 PIV实验研究
        4.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3 数值研究
        4.2.4 数值结果与讨论
        4.2.5 结论
    4.3 多涡旋全面通风
        4.3.1 概述
        4.3.2 数值研究
        4.3.3 结果与讨论
        4.3.4 结论
    4.4 本章小结
5 涡旋局部排风研究
    5.1 概述
    5.2 涡旋顶吸排风罩
        5.2.1 实验平台
        5.2.2 角动量送风装置的调节优化
        5.2.3 分析
        5.2.4 结果与讨论
        5.2.5 结论
    5.3 涡旋侧吸排风罩
        5.3.1 弯曲度对涡旋的影响
        5.3.2 典型侧吸排风罩形式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本文的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多涡旋全面通风不同运行工况的竖直面压力分布
附录B—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9)性激素制剂共线生产模块化设计的风险评估 ——以XJ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多品种多剂型同时生产的生产线工艺布局设计
        1.1.2 共线模块化设计的优缺点
        1.1.3 性激素固体制剂模块化设计的可行性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项目风险管理基本理论及概述
    2.1 项目风险管理概述
    2.2 风险管理程序
    2.3 风险分析方法
第3章 项目概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3.1 设计标准与设计原理
        3.1.1 设计的依据
        3.1.2 设计原理与方法
    3.2 生产线的产品剂型与品种
        3.2.1 工艺流程
        3.2.2 工艺描述
    3.3 问题分析
        3.3.1 工艺平面布局设计
        3.3.2 人流、物流流向
        3.3.3 关键工艺
        3.3.4 清洗方式
        3.3.5 其他要求
第4章 WBS的项目结构分解
    4.1 生产线布局规划
        4.1.1 生产线基本需求
        4.1.2 工艺设计的关键要求
        4.1.3 工艺流程与区域模块的设计
        4.1.4 平面布置图(见附录二)
    4.2 建筑物概况
        4.2.1 建筑防火及防爆要求
        4.2.2 室内装修材料
    4.3 空气调节与通风系统(HVAC)
        4.3.1 概述
        4.3.2 参照相关国标及规范
        4.3.3 设计参数
        4.3.4 设计范围
        4.3.5 空调系统与空调区域设置
        4.3.6 通风系统
        4.3.7 冷热源
        4.3.8 防排烟系统
        4.3.9 节能设计
    4.4 工艺用水系统
    4.5 洁净气体工程
        4.5.1 压缩空气质量标准
        4.5.2 压缩空气系统处理流程
    4.6 废物收集及处理
        4.6.1 废料
        4.6.2 废气
第5章 项目关键设计分析与风险评估
    5.1 概述
    5.2 设计中考虑的质量风险分析方法
    5.3 人流设计
        5.3.1 人员更衣
        5.3.2 各工艺操作模块的人员更衣程序
    5.4 物流设计
        5.4.1 总则
        5.4.2 物料转移方法
    5.5 关键工艺描述与风险分析控制
        5.5.1 粉碎、称量
        5.5.2 制粒、整粒、混合
        5.5.3 压片、胶囊填充
        5.5.4 包衣
        5.5.5 软胶囊
        5.5.6 器具清洗和暂存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建议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固体制剂车间间歇性局部排风设备对压差影响的解决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倾倒物料产尘机理及负压抑尘方式研究[D]. 郭晓红. 河北工程大学, 2021
  • [2]气螺旋除尘器在制药领域的应用与研究[J]. 韩涛. 流程工业, 2021(09)
  • [3]核岛安全壳受限空间环境控制机理及关键技术研究[D]. 李铖骏. 南华大学, 2021(02)
  • [4]化学原料药合成车间的设计探讨[J]. 王可. 化工与医药工程, 2020(01)
  • [5]基于GMP的制药洁净室环境关键风险因素研究[D]. 黄药可. 郑州大学, 2019(02)
  • [6]人工投料工序药物粉尘除尘装置的改进方案设计[D]. 冯灵云.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7]船舶涂装工艺VOCs处理关键技术及试验性研究[D]. 费波. 中国矿业大学, 2019(11)
  • [8]涡旋通风气流组织特性及设计理论基础研究[D]. 曹智翔.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6)
  • [9]性激素制剂共线生产模块化设计的风险评估 ——以XJ企业为例[D]. 施明贵. 华东理工大学, 2018(08)
  • [10]口服固体制剂车间的空调系统设计[J]. 胡晓磊. 发电与空调, 2016(04)

标签:;  ;  ;  

解决间歇局部排气设备对固体制剂车间压差影响的解决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