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疑问句的否定结构及其用法(论文文献综述)
罗薇[1](2021)在《《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文中指出《汉语官话语法试编》是俄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专为高等教育编写的汉语语法教科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该书既是一部实用的汉语教材,也是一部传承俄罗斯汉学研究传统、充分吸收以往欧洲人汉语学习与研究成就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是较早以普通语言学理论解释汉语的学术着作。本文将以1902年首版为基础,结合施密特个人档案、拉脱维亚大学所藏施密特个人藏书中的相关资料,从成书的历史背景、俄罗斯人的汉语学习与研究传统、欧洲人学习汉语的历史、世界语言学史以及俄罗斯汉语教育史的角度挖掘该书的特点和价值。该书写作的主要基础来源于俄罗斯人研究与学习汉语的传统。得益于作者施密特在彼得堡大学所受的东方学专业训练,俄国汉学、尤其是彼得堡大学汉学学派汉语教学的传统、以及俄国人的语言研究传统对施密特写作《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在俄国汉语研究的强项方面,如语法分析系统、汉字分析法等方面,施密特广泛采纳了前辈学者的观点,并且在传统汉学的基础上提出适应新局势的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此外,对俄国人学习汉语的继承还表现在另一些方面,如:延续俄国汉学研究的传统项目,同时关注汉、满、蒙三语,又根据海参崴东方学院对学生掌握东亚语言的要求增添了日语、朝鲜语以及越南语等语言材料。其次,继承彼得堡学派对中国历史语言文化的基本观点,认为包括汉语在内的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地区文化一样,可以通过一般方法被科学地认识、研究,汉语并非是某些欧洲汉学家认为的“停滞不前”的、处于其原始状态的一种低级语言,而是具有与其文化相关的理据性,需要理性地认识。再次,彼得堡汉学学派注重积累史实材料,在研究汉语时,施密特大量收集、引用丰富的语言材料和例证,这也是施密特作为瓦西里耶夫弟子最突出的传承特点之一。俄罗斯人早期对汉语的认识主要来源于驻北京东正教使团成员论着和西方人的汉语教材,另外还有大量从中国运回的中文原典。俄罗斯人对汉语的认知从一开始就具有三方面的视野,他们既传承本国人的研究,又善于参考西方、中国的研究和学习资料。一方面,该书吸收了当时欧洲和中国学术界对汉语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一部在系统、科学的文献综述基础之上的学术着作,对欧洲其他汉学家的观点、成果和语言材料进行整合,从中得出更进一步的观点,从而成为外国人汉语教材编着史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时具有综述性、整合性的一部着作。另一方面,《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中对欧洲人汉语学习资料的运用还在于对其中收集的语言材料进行分类、精选,找到最适合编入该书的范例。最后,《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特点还在于将以往欧洲汉学家、语言学家的资料,利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将之整合纳入他的语法系统中—一汉语实用语法系统是作者要着重教授的内容,也是这部教材相比于一些欧洲汉学家语料搜集式的汉语教科书更具优势之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一书并非只有零散的语法点汇集,而是强调汉语语法规则的整合归纳,并且首次在俄语语境下构建一套新的汉语实用语法体系。是明清时期以来外国人对汉语语法科学研究史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继往开来之作,也是20世纪以后国际学界的现代汉语研究往纵深方向开拓的重要前提,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从欧洲语言学史和俄罗斯语言学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到19世纪末,欧洲和俄国语言学经过了多年的方法和材料积累,在历史比较语言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时,普通语言学的观念已经为学界所接受,这些思想对这一时期包括施密特在内的俄国语言工作者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普通语言学的新思想在外语教材编纂方面的应用也具有重大意义。从语言学研究的角度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是俄国汉学史上第一次尝试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汉语的语法着作。一方面来说,以汉语为参照、拓宽了普通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的研究路径和研究范围,反过来说,也从西方语言学的新成果出发丰富了汉语研究的方法论。从语言本身的发展来看,这一时期的汉语内部也发生了重要变化,随着清末社会大变革,越来越多的新词日渐成为时尚,北方官话口语日益成为最重要的中外交往标准语,白话文运动已在酝酿之中;另一股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来自西欧语言学的发展——经过19世纪的发展,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该书可以看作是一部汉语史研究与汉语实践语法研究相结合的产物,书中证实了运用产生于印欧诸语言框架下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普通语言学方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可能性与可行性。通过对本书的研究,可以从“他者”的角度审视汉语对普通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论的贡献,挖掘汉语对历史语言学及普通语言学研究的补充意义,加深历史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观念下对汉语及其历史演变的认识。最后,《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出版使用对19、20世纪之交俄国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的汉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语言实践教材,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规则、掌握用法,作者不仅善于描写语法规则时在抽象化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化表述,注重使用条件、搭配对象、适用范围、特例等方面的考察,力求使语法规则呈现出严谨、易懂、实用的特色,同时还配有大量精选范例。此外,教材的内容还间接地反映了俄国的教育政策、教育历史,海参崴东方学院的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汉语课程大纲、教学目标,施密特本人的教学思想等。因此,教材的内容折射出这一时期俄国汉语教育史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生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即19、20世纪之交)、特定教育场所中(即海参崴东方学院)、特定教育者(即施密特)主导下、针对特定学习者群体(即就读于海参崴东方学院的大学生、军官和少量其他社会人士)的教育活动的历史进程。总之,俄国汉学家施密特专为海参崴东方学院的汉语学习者编写、并于1902年出版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一书,既继承了俄罗斯汉学、尤其是彼得堡大学学派既往的已有研究成果和研究传统,采用了俄国人头脑中相对成熟的俄语语法框架基础,又能放眼世界,有所取舍地借鉴当时流传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其他国家汉学家所着的汉语教材,另外还成功运用最新的俄国和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研究方法论,以及截止到清末时期的中国传统语言学成就来科学地描写汉语,是俄国汉语教育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部语法教科书。本文将结合教材原着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梳理本书的编写特点及研究成果,全面考察这部着作的重要作用及价值。
张恬[2](2021)在《滕州方言语气词研究》文中提出
吴越[3](2021)在《合川方言疑问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英[4](2021)在《《剑桥学生英语语法》(第8、9章)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本文是一篇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翻译文本是罗德尼·赫德尔斯顿与杰弗里·K.普尔曼共同编写的《剑桥学生英语语法》(A Student’s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Grammar)中的第八、九章。该书是一本描写性语法教科书。第八章“否定及其相关用法”主要讲述了否定的类型;第九章“小句类型:请求、感叹、指示”主要讲述小句类型以及小句类型表达的言语行为。论文开篇部分将介绍所选着作、着作作者、翻译项目的意义以及论文结构。第二章探讨译前准备、翻译过程以及译后校对等环节。第三章举例说明了翻译中遇到的难点。第四章则进一步从三个层面探讨翻译难点对应的一系列解决措施。语义层面不仅涉及词义的扩展、词语分裂、对连词“and”和“or”以及单复数的处理,否定和肯定间的转换,还涉及到调节技巧中的词性转换、具体化、结果代替原因、原因代替结果、措辞颠倒。这些调节技巧中,有些是从不同角度翻译源文本,以确保译文易于理解。句法层面使用了分割和句式重构的翻译方法来解决结构问题。篇章层面主要探讨了省略和词汇衔接等衔接手段。省略包括省略目的语文本中的指称和重复;词汇衔接中通过使用重复来使译文更加地道。通过整个翻译过程,报告总结出一定成果和反思,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尽管如此,本报告提及的解决措施仍可应用于其他应用型文本的翻译。本报告提供了一些翻译经验,并且对语法翻译来说只是一种浅显的尝试。该报告提到的翻译难点仍可尝试不同的翻译方法,这也将刺激翻译批评的发展。
马丽娜[5](2021)在《山西阳曲方言参考语法》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研究山西阳曲方言的语法,具有参考语法的特点。全文一共分为十二章。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第二部分为音系部分,第三章到第十一章讨论与句法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最后一章是全文的总结。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参考语法的背景,阳曲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以及阳曲方言的相关研究成果,简要介绍本文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主要介绍了阳曲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和连读变调系统以及方言的文白异读情况。第三章讨论了阳曲话的词类和构词法,重点描写了方言附加式构词和重叠式构词,同时考察了合音词、分音词、逆序词等其他构词形式。第四章重点讨论人称代词、指示词、和疑问代词的语音形式及其句法功能。发现阳曲方言人称代词有专门的领属形式、指示词部分情况三分等特点。第五章主要讨论阳曲方言的名词性短语及领属结构。区分外延性定语和内涵性定语,分别探讨了定中短语、指量短语、同位短语、联合短语等多种名词性短语。同时着重考察了方言领属结构特点。第六章考察方言谓词性短语,涉及主谓短语、动宾短语、连谓短语、述补短语等各种类型。第七章讨论了阳曲话的简单句及其构成,同时在第六章的基础上对动词谓语句的各种句式作了描写。第八章考察了阳曲话的句类系统,重点考察疑问句系统。第九章主要介绍了阳曲方言的复杂句和复合句。先后探讨了补足语从句、定语从句、补语从句以及复句和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第十章关注阳曲方言的时体系统。第十一章讨论了阳曲方言的话题标记等问题。第十二章是全文的总结,对阳曲方言的特点进行了概括。
黄菊[6](2021)在《粤语阳春话的两种疑问句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阳春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属于粤西地区,阳春市使用的语言主要为阳春话。阳春话属于粤语的“高阳片”或称“两阳(阳江、阳春)片”。阳春地区在古代属于百越民族地区,因此阳春话的语言底层存在与侗台语相似的语言现象,后随着客家人和闽南人的迁入,在语言接触的影响下,阳春话逐渐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粤语的特点。阳春话的疑问句分为是非问、正反问、特指问和选择问等四种类型,鉴于目前还没有相关阳春话疑问句研究的专题出现,且学界对于同属为两阳粤语的阳江话的疑问句式“VP无?”是是非问还是正反问的性质归属还存在一定争议,本文主要选取阳春话疑问句中是非问句和正反问句为研究对象,试图归纳阳春话的是非问句和正反问句的语法特点、功能和演变规律,探寻其发展演变的历史层次,重新看待阳江话中“VP无?”的相关问题争论。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法和自省法等方式收集阳春话是非问和正反问的语料,并运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共时与历时相比较等方法对收集到的语料进行详细地描写与分析。第一章主要从语调是非问句、语气词是非问句着手对阳春话的是非问句的结构类型进行描写分析,并介绍了阳春话是非问句的功能类型。第二章主要对阳春话正反问中的“VP-Neg?”与“VP-Neg-VP?”式问句的内部结构进行描写和分析,并对正反问的功能进行了归纳。阳春话的“VP-Neg?”式正反问句主要有“VP冇?”“有VP冇?”“系VP冇?”“VP(之)未?”“有VP(之)未?”等类型。第三章主要从结构形式、语义内涵与及特指性是非问和特指性正反问的对比分析上对阳春话的是非问和正反问进行比较研究,并讨论了阳春话中“VP么/咩?”的归属问题。最后总结阳春话是非问句和正反问句的特点、功能类别与比较的情况。
余桥琪[7](2021)在《汉英是非问句的对比研究及其偏误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朱根凤[8](2020)在《江西赣县客家方言(城郊话)副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位于江西省南部,县内通行客家方言,但周边紧邻赣语、西南官话,语言整体面貌较为复杂。本文选取赣县区城郊话的副词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讨论分析,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赣县区的地理历史概况、音系面貌、论文研究现状及选题缘由、意义等,简要交代了语料来源并进行相关体例说明。第二章为赣县方言副词分类,对已调查到的赣县城郊话副词进行统计并分为:时间、范围、程度、否定、语气和情态副词6大类。第三、四章为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三章主要是对日常使用频率高且富有赣县城郊话中特色的方言副词进行分类描写,探讨了时间副词“紧[?ie?42]”“连□[lin21 la?32]”“一下子[ie?32 ha55??0]”、程度副词“较[k?55]”“好[h?42]”“蛮[ma?21]”“系蛮[hei55 ma?42]”“净[??ia?55]”“太过[th?55 k?33]”“几[?i42]”、范围副词“一下[ia55]”“净[?hia?55]”“交[k?24]”“捡拢[?in42 le?24]/统共[the?42 khe?55]”、否定副词“唔[??21]”“冇[m?21]”“□[mue24]”、情态副词“特事?[thie?32 s?55]”“扎力[?a?32 lie?32]”“起霎[?i42 sa55]”“冇端冇搭?[m?21 to?24m?21 ta?32]”、语气副词“本身[pe?21 se?24]”“能够[ne?21 kou55]”“紧□[?ie?21in33]”“亏得[khuei24 te?32]”。着重对以上副词进行句法、语义、语用方面的提炼,并兼顾与普通话及其他方言区中有类似用法的副词比较,部分副词还尝试分析其语法化过程。第四章是专题研究,详细探讨了“□[fe?42]”“正[?a?55]”“才[???21]”这三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副词。我们认为:表短时义的时间副词“□[fe?42]”是由动宾结构“发狠”经历了重新分析逐步语法化而来,且赣县城郊话的“发狠”很可能来源于赣语,但在使用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色用法。兼表时间和范围的副词“正”是客家话常见的副词,但相比于其他客方言区,赣县话“正”用法相对狭窄。副词“才”也兼表时间和范围,表范围的“才”具有存古色彩,并在“才”的基础上,与时间副词“老”结合形成表主观量更大的“老才”。第五部分为结语,简要总结了赣县城郊话副词的特点。我们发现:赣县城郊话副词兼类副词多,一些特色副词是由实词虚化而来,经常以合音或高调的语音变化区别词性,具有明显的过渡方言特色,与客赣方言及官话方言联系密切。
王席珍[9](2020)在《甘肃通渭方言语气词研究》文中认为通渭县是定西市下辖县之一,隶属中原官话陇中片,与兰银官话相邻。通渭方言既具有中原官话的共性,同时也具有其独特的地域特性。本文以通渭方言语气词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结合描写归纳法和对比分析法的研究方法,立足于“语言类型学”的理论基础,对通渭方言的语气词进行系统性的描写和研究。尽可能全面地描写通渭方言语气词的全貌,并对其特殊形态进行重点突出,从而弥补通渭方言语法和语用上的研究,丰富方言语气词的研究内容。本文共分绪论、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其中,正文分为四个章节。主要内容概括如下:绪论分为三个要点:一是介绍通渭及通渭方言;二是语气词的研究现状;三是本文研究意义、条件、方法和语料来源等内容。第一章主要描写通渭方言的句末语气词,其中将句末语气词分为事态语气词、情态语气词和疑问语气词三类,并从语法和语用两个方面分析了句末语气词的相关功能。第二章主要描写了通渭方言的句中语气词并分析其相关功能。第三章系统的描写了通渭方言语气词连用的情况。第四章立足于“语言类型学”理论,从不同方言语气词之间的共性和特性分析了通渭方言语气词的演变类型和意义。结语部分对本文进行总结,并梳理了全文的不足之处。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第一,选题创新。通渭方言语气词作为目前一个空白的研究领域,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研究的成果也较全面、系统地展现了通渭方言语气词的全貌;第二,语料鲜活。通渭方言语气词的研究基本为田野调查所得的第一手语料,并结合笔者为母语人的优势,在尊重语言事实的基础上,根据这些语言事实总结归纳、整理分析通渭方言语气词的系统;第三,应用前沿理论。本文采用“语言类型学”的理论基础,将不同方言的语气词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共性,突出个性。
穆鑫鹏[10](2020)在《初级口语《阶梯汉语》与《汉语纵横》对比分析》文中指出教材研究越来越引起学界的重视。汉语口语教材研究,尤其是初级汉语口语教材,成为近来研究的重点,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习者的口语交际能力。本文选择《阶梯汉语》《汉语纵横》两部初级口语教材进行对比分析,重点对教材的课文、词汇和语法进行了考察。两部教材均适用于汉语零起点的学习者,是以培养学生汉语口语交际能力为目标的两部初级口语教材。目前对两部教材的研究很少。本文选取两部教材进行对比分析,首先对教材编写总体情况中的编写体例和编写原则进行了考察,然后参考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相关大纲,分别对课文、词汇和语法进行了统计,总结出两部教材各自的优点,同时也发现了教材中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在课文上,两部教材课文题材种类偏少,话题编排缺少科学性。在词汇上,词汇等级分配不均,某些词汇编排上不够科学。在语法上,语法的数量偏少,在编排顺序上存在不科学之处。最后,针对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分别对教材的课文、词汇、语法部分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旨在为今后同类教材的编写与选用提供一些参考。
二、一般疑问句的否定结构及其用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般疑问句的否定结构及其用法(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历史背景及其作者 |
1.1 海参崴东方学院及其培养目标 |
1.1.1 办学背景 |
1.1.2 学院设置 |
1.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作者施密特 |
1.2.1 施密特的早年求学、实习生涯 |
1.2.2 赴海参崴东方学院任教后的汉学研究 |
1.3 教材的学习者与使用情况 |
1.3.1 教材的出版、使用、影响 |
1.3.2 学员的汉语学习情况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俄国传统汉学背景下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
2.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汉语语音系统考辨 |
2.1.1 南北官话的语音系统、汉语音韵研究 |
2.1.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注音方案 |
2.1.3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汉语发音规则 |
2.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比丘林汉语语法体系的突破 |
2.2.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词法体系 |
2.2.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句法体系 |
2.3 施密特对比丘林、瓦西里耶夫等人汉字理论的发展 |
2.3.1 汉字的起源问题 |
2.3.2 关于汉语口语、书面语的讨论 |
2.3.3 汉字的“六书” |
2.3.4 施密特对瓦西里耶夫汉字体系的增补 |
2.4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满、蒙、日、朝、越等语言的关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世界汉语研究史框架下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
3.1 例析《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欧美汉学的反思 |
3.2 以“声调”为例谈施密特对欧美汉语语音研究的整合 |
3.2.1 声调的本质 |
3.2.2 汉语声调的发音特点 |
3.2.3 汉语声调的标调系统 |
3.2.4 汉语方言的声调语音规律 |
3.2.5 中外学者论“汉语声调的演变” |
3.2.6 “入声”之争 |
3.3 施密特对欧美汉语语法研究成果的整理 |
3.3.1 某些语法形式在各地的使用差异 |
3.3.2 各国汉学家对若干语法规则的不同观点 |
3.3.3 欧洲汉学家普遍忽略的汉语语法知识 |
3.4 选编欧美、日本汉语教材及中文原典的书面官话范例 |
3.4.1 筛选范围:标准北方书面官话材料 |
3.4.2 筛选入编:符合语法规范、排列顺序合理 |
3.5 个案研究:德国汉学家阿恩德对施密特的影响 |
3.5.1 阿恩德及其《官话手册》 |
3.5.2 两部教材的总体设计 |
3.5.3 以重音理论为例讨论施密特对阿恩德的取舍 |
3.6 个案研究:《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中国传统文献的改编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世界语言学发展进程中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
4.1 施密特的汉语观 |
4.1.1 对汉语的两种定位 |
4.1.2 静态与动态、共时与历时 |
4.2 汉语语音史的构建:历史比较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的结合 |
4.2.1 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基础材料 |
4.2.2 “语音规律无例外”之汉语辅音音变考察 |
4.2.3 “语音规律无例外”之汉语元音音变考察 |
4.2.4 语言史的社会性——汉语官话的形成 |
4.2.5 语言现象的“类推作用”:汉语词根溯源问题 |
4.3 俄国语言学成果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 |
4.3.1 用“形式语法”思想分析汉语的词法 |
4.3.2 语言与思维的联系——汉语与中国人的心理 |
4.3.3 波捷布尼亚及其弟子的句法思想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从语言教育及应用视角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
5.1 一部“研究—学习—教学”三位一体的汉语教科书 |
5.2 从课程理论分析《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材料建构 |
5.2.1 横向组织:课程教学板块的功能分析 |
5.2.2 纵向组织:螺旋渐进的主题序列性 |
5.3 从应用语言学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教学大纲 |
5.3.1 字词大纲及词汇控制 |
5.3.2 语法大纲及翻译训练 |
5.4 本章小结 |
余论 施密特《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价值和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书影及相关影像资料 |
附录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序言及目录 |
附录3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俄语字母注音表(含例字) |
附录4 阿恩德《官话手册》序言及目录 |
致谢 |
(4)《剑桥学生英语语法》(第8、9章)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An Introduction to the Book and the Authors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
1.3 Structure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s |
2.1.1 Analysis of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
2.1.2 Parallel texts |
2.2 The Procedure of the Translation |
2.3 Revision of the Target Text |
2.3.1 Revision by the translator |
2.3.2 Proofreading by the supervisor and classmates |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
3.1 Difficulties at the Semantic Level |
3.1.1 Redundancy |
3.1.2 Ambiguity |
3.1.3 Unidiomatic expressions |
3.2 Difficulties at the Syntactic Level |
3.2.1 Sentences with no punctuations |
3.2.2 Clauses or sentences order |
3.3 Difficulties at the Textual Level |
3.3.1 Reference |
3.3.2 Reiteration |
Chapter Four THE SOLUTIONS TO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
4.1 Solutions at the Semantic Level |
4.1.1 Extension of word meaning |
4.1.2 Splitting words |
4.1.3 Conversion of "and" and "or" |
4.1.4 Dealing with singular and plural |
4.1.5 Transposition |
4.1.6 Converting abstract concepts into concrete concepts |
4.1.7 Converting cause into effect |
4.1.8 Converting effect into cause |
4.1.9 Reversal of terms |
4.1.10 Converting between negation and affirmation |
4.2 Solutions at the Syntactic Level |
4.2.1 Division |
4.2.2 Reinventing sentence structures |
4.3 Solutions at the Textual Level |
4.3.1 Ellipsis |
4.3.2 Lexical cohesion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Achievements |
5.2 Limitations |
5.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and Practice |
REFERENCES |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
(5)山西阳曲方言参考语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关于参考语法 |
1.1.1 参考语法及其研究综述 |
1.1.2 山西方言语法研究综述 |
第二节 阳曲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
1.2.1 地理位置 |
1.2.2 历史沿革 |
第三节 阳曲方言研究概述 |
第四节 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 |
1.4.1 理论框架 |
1.4.2 研究目的和方法 |
1.4.3 语料来源 |
第五节 符号说明 |
第二章 阳曲方言音系 |
第一节 阳曲方言的声韵调系统 |
2.1.1 声母 |
2.1.2 韵母 |
2.1.3 声调 |
第二节 阳曲方言的连读变调系统 |
2.3.1 非叠字两字组连读变调 |
2.3.2 叠字两字组连读变调 |
第三节 阳曲方言的文白异读 |
2.3.1 声母的文白异读 |
2.3.2 韵母的文白异读 |
2.3.3 部分没有规律的文白异读 |
第三章 构词与构形 |
第一节 词类概说 |
3.1.1 开放性词类 |
3.1.2 封闭性词类 |
第二节 复合式构词法 |
第三节 附加式构词与构形 |
3.3.1 名词的附加式构词与构形 |
3.3.2 动词的附加式构词与构形 |
3.3.3 形容词的附加式构词与构形 |
3.3.4 小结 |
第四节 重叠式构词与构形 |
3.4.1 名词的重叠式构词与构形 |
3.4.2 动词的重叠式构词与构形 |
3.4.3 形容词的重叠式构词与构形 |
3.4.4 量词的重叠式构词与构形 |
3.4.5 副词的重叠式构词与构形 |
3.4.6 拟声词和叹词的重叠式构词与构形 |
3.4.7 代词的重叠式构词与构形 |
第五节 其他构词与构形手段 |
3.5.1 合音词 |
3.5.2 分音词 |
3.5.3 变音别义构词与构形 |
3.5.4 逆序词 |
小结 |
第四章 指示与称代 |
第一节 人称代词 |
4.1.1 三身代词概说 |
4.1.2 三身代词的句法功能及意义 |
4.1.3 非三身代词 |
4.1.4 人称代词的语法化 |
4.1.5 人称代词的语用特点 |
小结 |
第二节 指示代词 |
4.2.1 指示代词的读音形式 |
4.2.2 指示代词的本体意义 |
4.2.3 指示代词的距离意义 |
4.2.4 指示代词的句法功能 |
4.2.5 指示代词的语法化 |
4.2.6 指示代词的语用特点 |
小结 |
第三节 疑问代词 |
4.3.1 疑问代词的形式与分类 |
4.3.2 疑问代词的语用特点 |
小结 |
第五章 名词性短语 |
第一节 名词性短语的结构 |
5.1.1 定中短语 |
5.1.2 数量短语 |
5.1.3 指量短语 |
5.1.4 同位短语 |
5.1.5 联合短语 |
5.1.6 “的”字短语 |
5.1.7 方位短语 |
第二节 定语领属结构 |
5.2.1 阳曲方言领属结构的基本类型 |
5.2.2 身体器官/物品名词领属的特点 |
5.2.3 亲属关系领属的特点 |
5.2.4 .社会关系领属的特点 |
5.2.5 小结 |
第六章 谓词性短语 |
第一节 主谓短语 |
6.1.1 由“词+词”构成的主谓短语 |
6.1.2 由“词/短语+短语”构成的主谓短语 |
第二节 动宾短语 |
6.2.1 名词性宾语 |
6.2.2 谓词性宾语 |
6.2.3 双宾短语 |
6.2.4 离合词 |
第三节 状中短语 |
6.3.1 状中短语的类型 |
6.3.2 框式状语 |
第四节 中补短语 |
6.4.1 结果补语 |
6.4.2 程度补语 |
6.4.3 情态补语 |
6.4.4 趋向动词与趋向补语 |
6.4.5 可能补语 |
6.4.6 时地补语 |
6.4.7 对“补语”的重新分析 |
第五节 联合短语 |
6.5.1 联合短语的结构 |
6.5.2 联合标记 |
第六节 连谓短语 |
第七节 兼语短语 |
第八节 介词短语 |
6.8.1 介词短语的类型 |
6.8.2 框式介词 |
第七章 简单句及其构成 |
第一节 完整句与非完整句的基本结构 |
7.1.1 完整句 |
7.1.2 非完整句 |
第二节 动词谓语句的各类句式 |
7.2.1 “把”字句(处置式) |
7.2.2 “叫”字句(被动句) |
7.2.3 连谓句 |
7.2.4 兼语句 |
7.2.5 双宾句 |
7.2.6 存现句 |
7.2.7 领有句(“有”字句) |
7.2.8 系词句 |
7.2.9 比较句 |
7.2.10 比况句 |
7.2.11 “动”字句 |
小结 |
第八章 句类和语气 |
第一节 句类概说 |
8.1.1 陈述句(肯定句与否定句) |
8.1.2 祈使句 |
8.1.3 感叹句 |
第二节 疑问句 |
8.2.1 特指问 |
8.2.2 选择问 |
8.2.3 正反问 |
8.2.4 语调问句 |
8.2.5 疑问语气词问句 |
8.2.6 “是”问句 |
8.2.7 小结 |
第三节 语气和语气词 |
8.3.1 语调 |
8.3.2 语气词 |
小结 |
第九章 复杂句与复合句 |
第一节 从句 |
9.1.1 补足语从句 |
9.1.2 定语从句 |
9.1.3 补语从句 |
第二节 复句及其关联标记模式 |
9.2.1 并列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
9.2.2 递进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
9.2.3 顺承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
9.2.4 选择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
9.2.5 目的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
9.2.6 因果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
9.2.7 转折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
9.2.8 条件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
9.2.9 假设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
小结 |
第十章 时体系统 |
第一节 体范畴 |
10.1.1 起始体——开[k~h(?)e~(213)]/上[s(?)~(45)]/起[t(?)~hi~(312)] |
10.1.2 延续体——下去[xa~(45)k(?)~(22)] |
10.1.3 持续体——的_着[ti(?)~(22)] |
10.1.4 经历体——过[ku(?)~(45)] |
10.1.5 完成/实现体——咾[lɑu~(312)]/下[xa~(45)]/上[s(?)~(45)] |
10.1.6 短时体 |
第二节 时范畴 |
10.2.1 过去时 |
10.2.2 现在时 |
10.2.3 将来时 |
10.1.4 参照时间的转移 |
第三节 时和体的共现 |
10.3.1 过去时标记“来”和体标记的共现 |
10.3.2 现在时标记“咧”“嘞”和体标记的共现 |
10.3.3 将来时标记“呀”和体标记的共现 |
第四节 时标记与语气词 |
10.4.1 时标记单纯表语气 |
10.4.2 时制标记兼表语气 |
10.4.3 时标记与语气词的连用 |
小结 |
第十一章 话题标记 |
第一节 话题标记及其用法 |
11.1.1 来[l(?)e~0] |
11.1.2 嘞[l(?)~0] |
11.1.3 哇[va~0] |
11.1.4 散[s(?)~0] |
11.1.5 咾[lɑu~0] |
11.1.6 是[s(?)~0] |
11.1.7 还[x(?)~0] |
11.1.8 么[m(?)~(22)] |
11.1.9 呀[ia~0] |
11.1.10 伢[(?)ia~0] |
第二节 话题标记的连用 |
11.2.1 X+“是” |
11.2.2 X+“还” |
11.2.3 “伢”+X |
11.2.4 “来散”、“哇么”等 |
第三节 话题标记的来源 |
11.3.1 来源于语气词 |
11.3.2 来源于副词 |
11.3.3 来源于人称代词 |
小结 |
第十二章 结语 |
12.1 本文的结论 |
12.2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粤语阳春话的两种疑问句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阳春市概况 |
二、研究综述 |
三、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
五、本文的语料来源和合作发音人情况 |
六、阳春话的声韵调系统 |
七、符号及体例说明 |
第一章 阳春话的是非问句 |
第一节 语调是非问句与语气词是非问句 |
一、语调是非问句 |
二、语气词是非问句 |
三、语调是非问句与“啊”组语气词是非问句的比较 |
第二节 阳春话是非问句的功能 |
一、阳春话是非问句的疑问功能 |
二、阳春话是非问句的非疑问功能 |
第二章 阳春话的正反问句 |
第一节 阳春话的否定词概述 |
一、阳春话的否定词 |
二、阳春话否定词“冇”“唔”“未”的区别 |
第二节 阳春话正反问句中“之”字的探讨 |
一、阳春话“之”字的主要用法 |
二、阳春话正反问句中“之”字的性质 |
第三节 阳春话正反问的“VP冇?”式问句 |
一、“VP冇?”中“冇”的几种变体 |
二、 “VP冇?”中VP的结构类型分析和时体要求 |
三、“有VP冇?”的结构类型分析和时体要求 |
四、“系VP冇?”的结构类型分析和时体要求 |
五、“VP 冇?”“有VP 冇?”“系VP 冇?”的比较 |
第四节 阳春话正反问的“VP未?”式问句 |
一、VP(之)未? |
二、有VP(之)未? |
三、“VP(之)未?”与“有VP(之)未?”的对比 |
第五节 阳春话正反问的“VP-Neg-VP?”式问句 |
一、V-(之)Neg-V |
二、AB-(之)-Neg-AB? |
三、A-Neg-AB? |
四、AB-之-Neg-A? |
五、V-Neg-VO?——*V-之-Neg-VO? |
六、VO-(之)-Neg-VO |
七、VO-(之)-Neg-V? |
十、V-(之)-Neg-V得 O |
十一、V 得 CO-之-Neg-V 得 CO |
十二、V得 C-(之)-V-Neg-C |
十三、V得 O-C-之-V-O-Neg-C |
十四、V 得 C--(之)-Neg-V-得-C |
十五、V-(之)Neg-V得 C(O) |
十六、有冇VP |
十七、有-Neg-有VP |
十八、系冇(无)/唔系VP与S,系冇(无)/唔系 |
第六节 “VP-Neg?”与“VP-Neg-VP?”式正反问句的历时分析 |
一、历史上的“VP-Neg?” |
二、历史上的“VP不VP?” |
第七节 阳春话正反问句的功能 |
一、阳春话正反问句的疑问功能 |
二、阳春话正反问的非疑问功能 |
第三章 阳春话是非问句与正反问句的比较 |
第一节 阳春话是非问句与正反问句在形式上的比较 |
一、阳春话是非问句的整体结构形式 |
二、阳春话正反问句的整体结构形式 |
三、阳春话是非问句“S+语气词?”与正反问“VP-Neg?”式问句的对比 |
四、语气词与副词的不同 |
第二节 阳春话是非问句与正反问句在语义上的比较 |
一、信息的处理 |
二、结果的呈现 |
三、主客观的推断 |
第三节 阳春话的特指性是非问句与特指性正反问句的区别 |
一、“有”字式 |
二、“想”字式 |
三、能愿式 |
四、V过/逋式 |
五、“有VP”式 |
第四节 阳春话的“VP么/咩?”问句是否应归为是非问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江西赣县客家方言(城郊话)副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赣县人文地理概况 |
1.2 赣县客家方言(城郊话)的声韵调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缘由、意义和方法 |
1.5 语料来源及体例说明 |
2.赣县客家方言(城郊话)副词概况 |
2.1 副词定义与分类 |
2.2 赣县城郊话副词基本概貌 |
3.赣县客家方言(城郊话)副词分类描写 |
3.1 时间副词 |
3.2 程度副词 |
3.3 范围副词 |
3.4 否定副词 |
3.5 情态副词 |
3.6 语气副词 |
4.赣县客家方言(城郊话)特色副词专题研究 |
4.1 赣县城郊话“□[fe?42]”和“□[fe?42]滴子” |
4.2 兼表时间和范围副词“正” |
4.3 赣县城郊话副词“才” |
5.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9)甘肃通渭方言语气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及符号说明 |
绪论 |
第一节 通渭及通渭方言概述 |
一、通渭县简介 |
二、通渭方言研究概述 |
三、通渭方言音系 |
第二节 语气词研究概述 |
一、语气、语气词与语气系统 |
二、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现状 |
三、甘肃方言语气词研究现状 |
四、通渭方言语气词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条件 |
三、研究方法 |
四、语料来源 |
第一章 通渭方言的句末语气词 |
第一节 事态语气词 |
第二节 情态语气词 |
第三节 疑问语气词 |
第四节 句末语气词的功能分析 |
一、表义功能 |
二、完句功能 |
第二章 通渭方言的句中语气词 |
第一节 句中语气词 |
第二节 句中语气词的功能分析 |
一、停顿标记功能 |
二、信息标记功能 |
第三章 通渭方言语气词的连用 |
第一节 事态语气词与事态语气词的连用 |
第二节 事态语气词与情态语气词的连用 |
第三节 事态语气词与疑问语气词的连用 |
第四节 疑问语气词与情态语气词的连用 |
第四章 通渭方言语气词的类型学分析 |
第一节 通渭方言语气词体现的语言共性 |
一、从语气词的数量看语言共性 |
二、从语气词的意义特点看语言共性 |
三、从语气词的分布特点看语言共性 |
第二节 通渭方言语气词的演变类型 |
一、动词的语气词化 |
二、量词的语气词化 |
第三节 通渭方言语气词研究的类型学意义 |
一、通渭方言语气词共性和个性的自我统一 |
二、通渭方言语气词句法结构和功能的自我调适 |
三、通渭方言语气词语气表达功能的自我完善 |
结语 |
一、通渭方言语气词的特点 |
二、本文研究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初级口语《阶梯汉语》与《汉语纵横》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教学法的发展与创新 |
三、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一)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相关研究 |
(二)对外汉语口语教材的相关研究 |
(三)对外汉语教材对比的相关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统计法 |
(三)对比分析法 |
第二章 《阶梯汉语》与《汉语纵横》编写总体情况对比 |
一、《阶梯汉语》与《汉语纵横》教材编写体例对比 |
(一)《阶梯汉语》编写体例 |
(二)《汉语纵横》编写体例 |
(三)编写体例的不同点 |
二、《阶梯汉语》与《汉语纵横》教材编写原则对比 |
(一)《阶梯汉语》编写原则 |
(二)《汉语纵横》编写原则 |
(三)编写原则的不同点 |
第三章 《阶梯汉语》与《汉语纵横》课文对比 |
一、《阶梯汉语》与《汉语纵横》课文题材对比 |
(一)课文题材界定与分类情况对比 |
(二)课文题材的选择与分布情况对比 |
二、《阶梯汉语》与《汉语纵横》课文会话对比 |
(一)课文会话情景与分布情况对比 |
(二)课文会话长度情况对比 |
(三)课文会话共选情况对比 |
三、《阶梯汉语》与《汉语纵横》课文功能项目对比 |
(一)课文功能项目数量与平均量情况对比 |
(二)课文功能项目类别情况对比 |
(三)课文功能项目共选与复现情况对比 |
第四章 《阶梯汉语》与《汉语纵横》词汇对比 |
一、《阶梯汉语》与《汉语纵横》生词量与等级对比 |
(一)生词数量情况对比 |
(二)生词量变化与分布情况对比 |
(三)生词选取与等级情况对比 |
二、《阶梯汉语》与《汉语纵横》生词共选与注释对比 |
(一)生词共选情况对比 |
(二)生词注释情况对比 |
第五章 《阶梯汉语》与《汉语纵横》语法对比 |
一、《阶梯汉语》与《汉语纵横》语法输入量与编排对比 |
(一)语法输入量情况对比 |
(二)语法编排情况对比 |
二、《阶梯汉语》与《汉语纵横》语法难易度与注释对比 |
(一)语法难易度情况对比 |
(二)语法注释情况对比 |
第六章 对《阶梯汉语》与《汉语纵横》的评价及相关建议 |
一、对课文部分的评价及相关建议 |
(一)对课文部分的评价 |
(二)对课文部分的相关建议 |
二、对词汇部分的评价及相关建议 |
(一)对词汇部分的评价 |
(二)对词汇部分的相关建议 |
三、对语法部分的评价及相关建议 |
(一)对语法部分的评价 |
(二)对语法部分的相关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一般疑问句的否定结构及其用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D]. 罗薇.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滕州方言语气词研究[D]. 张恬.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3]合川方言疑问句研究[D]. 吴越. 湖北师范大学, 2021
- [4]《剑桥学生英语语法》(第8、9章)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D]. 李英.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5]山西阳曲方言参考语法[D]. 马丽娜. 山西大学, 2021
- [6]粤语阳春话的两种疑问句式研究[D]. 黄菊.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7]汉英是非问句的对比研究及其偏误分析[D]. 余桥琪. 南昌大学, 2021
- [8]江西赣县客家方言(城郊话)副词研究[D]. 朱根凤. 暨南大学, 2020(04)
- [9]甘肃通渭方言语气词研究[D]. 王席珍.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初级口语《阶梯汉语》与《汉语纵横》对比分析[D]. 穆鑫鹏.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