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价值变动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时宏远,刘愫[1](2019)在《中日机电产品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日机电产品贸易是中日商品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近些年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基于UN Comtrade数据库统计数据,借助贸易指数,分析了2010—2018年中日机电产品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发现,中日机电产品都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与日本的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相比,中国的机电产品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但两国的机电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性关系较弱且趋于平稳。从贸易互补性来看,两国机电产品贸易互补性较强,存在较大的贸易潜力。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提高我国机电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促进中日机电产品贸易。
汪子瑞[2](2019)在《中德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产业内贸易作为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新形态的国际贸易形式,正逐渐发展壮大成为现阶段不同国家间贸易的主要方向,值得引起关注。1975年中国与欧盟建交后,中德双方交流与经贸往来日益紧密,德国发展为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往来合作伙伴国。德国作为欧盟最大的经济实体,其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表现优异,世界出口占有率始终维持在前四位水平,一直以来都具备极强的竞争力。在世界性新一轮的工业革命中,德国首先提出了“工业4.0”战略,中国为了工业创新发展也推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中国制造2025”发展政策,在此背景下双方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贸易结构也渐渐发生变化。双方的产业内贸易合作,近年来越来越频繁。2017年,中德制造业的进出口量为1623.39亿美元,在中德双方贸易总量的比重高达96.58%,制造业行业的贸易合作是中德双方贸易至关重要的主导力量。因此,从中德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变动发展状况、结构变化、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入手,深入研究两国制造业贸易概况,对于我国制造业高效能、深层次的创新转型发展乃至提升中国整体经济实力、推进中德制造业的高质量贸易合作乃至辐射整个欧盟市场具有重要的指导和现实借鉴价值。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德双边贸易总体变动状况,接着对两国制造业双边贸易结构展开分析,根据联合国United Nations规定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SITC)的第三次修改内容,对制造业具体的细分产业的合作贸易特征实施归纳梳理。其次,采用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的数据,选用G-L指标,测算中德两国各类制造业细分产业的G-L指数及计算制造业总体的加权G-L指数,以将双边贸易程度进行量化。对于影响因素方面,本文结合正文分析所得的双方制造业行业的产业内贸易变动发展特征及学习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选取了中德人均收入水平PGDP、市场规模差异DGDP、技术水平TL、贸易不平衡度TB、德国对中国直接投资FDI这5个变量,作为解释变量,选取G-L指数作为衡量产业内贸易的被解释变量,并收集2001-2017年贸易数据,构建回归模型并实施实证研究,进行具体的探讨。回归结果表明,中德人均国民收入PGDP、技术水平TL对中德制造业行业的紧密联系、产业内贸易加深合作有着积极作用,而市场规模差异DGDP、贸易失衡度TB、德国对中国FDI则与中德制造业总体的G-L指数呈负相关关系,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从作用力显着性角度来看,其中市场规模差异、技术水平、贸易不平衡度对被解释变量G-L指数影响作用更加明显。本文最后在纵观全文分析基础上,就中德关于制造业行业的产业内贸易的进一步高质量合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严亚洲[3](2019)在《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实现了巨大的飞跃,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对外贸易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对外出口在拉动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方面效果显着。但随着近年来贸易环境的恶化、全球竞争的加剧、国内人口红利消失带来的人力成本的上升以及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的出现,出口贸易出现了衰退的迹象,出口商品结构问题也凸显出来。在调整与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1]为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指明了方向。本文率先从理论研究入手,通过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进行梳理来理清它们的发展脉络及内部关系,为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然后利用现有的数据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展开现状分析,包括我国出口商品的总体结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贸易方式结构,其次对细分出口产品进行了指数分析,包括竞争优势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并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得出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食品及活动物出口占比高、经济风险大;2、工业制成品出口层次较低;3、高新技术产品竞争优势不足;4、加工贸易层次较低、急需转型升级;5、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服务贸易出口结构有待改善。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对策:一是要稳定食品及活动物出口,防范化解经济风险;二是调整出口产业结构,鼓励纺织业转型升级与汽车制造业发展;三是灵活运用汇率政策,发挥贸易润滑剂作用;四是加快贸易方式转变,扩大一般贸易规模;五是加大研发创新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六是调整服务贸易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
杨洋[4](2018)在《山东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文中提出机电产业作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国或一地区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省的机电产业发展迅速,是山东省的支柱性产业。在2004年首次超越纺织品的出口后,机电产品的出口规模就一直占据着山东省第一大类出口产品的位置。然而,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局势变化和其本身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山东省机电产业贸易发展开始变得缓慢,国际竞争力呈现出下降迹象。同时,与国内的机电产品出口大省相比,山东省的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还是不够强。因此,研究山东省机电产品出口的特点与差距,提出山东省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建议显得十分必要。首先,本文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及机电产品的具体分类进行了阐述。其次,研究了山东机电产业的出口现状及特点,并通过与其他省份进行比较,分析山东机电产业出口存在的问题。再次,结合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对代表山东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各指标进行测算,又通过熵权法对测算出来的指标进行综合,得出一个代表山东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指标并分别与广东、江苏和浙江的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对应的指标进行对比,找到山东与这三省之间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存在的差距。最后,基于“钻石模型”理论从定量和定性这两个角度,对山东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将其与现状结合,从企业、相关行业组织和政府三个方面,提出增强山东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建议。
赵桐[5](2018)在《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无论是基于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还是其与日俱增的转型升级压力,制造业生产设备的重要性日益被人们所关注。生产设备是一国制造业的基础,它决定了制造业发展的上限。通用设备是制造业生产设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定义是指用于国民经济生产活动中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生产设备的总称。我国2017年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划分》中将通用设备划分为九类产业,基本涵盖了主要的制造业生产设备。因而,本文以通用设备为切入角度和研究对象,研究我国制造业生产设备的国际竞争力。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回答以下四个问题。一是我国通用设备的国际竞争力现状如何?二是该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未来发展态势如何?三是影响其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四是为了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应采取什么样的产业政策和企业战略?为了回答上述的问题,本文根据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对我国通用设备的国际竞争力展开研究。首先,本文通过因子分析法拟合学界最常用的三个国际竞争力测算指标为一个综合指标,分析我国通用设备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其次,通过上述的方法并统一数据口径测算出美、德两国该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标,并与我国进行对比。再次,通过回归模型预测我国通用设备产业国际竞争力未来三年的趋势。然后,通对“钻石模型”进行修正,构建我国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并与综合指标进行回归分析,以分析各影响因素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程度。最后,根据上述分析结论为我国通用设备产业发展提出建议。研究的结果表明:一是整体上我国通用设备的国际竞争力逐年上升,同时在2012年超越美、德两国。二是通过预测分析,我国通用设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未来三年中仍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三是资本密集度、劳动生产率、技术创新度等对我国通用设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呈明显的正相关,国际市场占有率、人民币升值对其呈负相关。
赵美娟[6](2017)在《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三元边际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十年来,机电产品一直是我国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对我国货物贸易的出口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2015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57%。自2000年以来,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额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但是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之后,欧美市场需求萎靡,而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是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因此,我国机电产品贸易也深受冲击。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环境下,国际市场对我国机电产品需求不足,以及贸易摩擦的升温和传统竞争优势弱化等许多问题都让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面临困境。因此,探求影响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就十分有意义。本文主要通过三元边际的方法分解贸易流,探索中国的机电产品出口增长来源和影响因素。首先,对机电产品贸易现状进行概括,包括出口规模、市场结构及商品结构。我国的机电产品出口规模一直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但是又有明显的分层,以2008年为分界点,2008年之后出口增长较为缓慢,由于出口的主要贸易伙伴是发达国家,而由于金融危机影响,一些欧美地区经济复苏缓慢,需求不足,这对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但与此同时,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也出现了新增长点,近年来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加快尤其对新兴市场国家,而且对新兴国家的出口增速已经超过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增速。其次,利用三元边际分解的方法说明出口增长来源,结果显示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增长更多的还是取决于数量边际的增长,也就是说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并没有改善以量取胜方式。通过前述定性研究发现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然后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影响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因素进行深入探究。基于三元边际分解法,利用面板数据采用引力模型对可能影响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本文主要考察了我国和出口目的国的经济规模、可变贸易成本、我国的生产率、外商直接投资、我国和出口目的国的贸易便利化水平以及金融危机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三元边际的影响,最后得到结论,不同的影响因素对三元边际的影响程度不同,也就是说为促进机电产品出口长期有效增长,应该制定针对性政策。最后根据文章的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长期依靠数量边际增加出口是不利于我国的出口贸易的,我们也应该注重价格边际和扩展边际的增长,以增强出口贸易的稳定性,加快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从以量取胜到以质取胜的转变。
王瑶[7](2017)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机电产品贸易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国同东盟政治安全合作不断深入,经贸合作蓬勃发展,持续对话与深入合作,为双方积累了厚实的政治互信基础,“一带一路”倡议和自贸区升级版为双方经贸融通注入新的活力。中国与东盟机电产品双边贸易规模较大,增长迅速,尤其是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建立以后,机电产品贸易额更是取得了飞速的增长,机电产业是自贸区建设中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国提出的新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规划,这无疑会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双方机电产品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首先通过利用比较优势指数、出口竞争力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等多项贸易指标来对中国与东盟之间机电产品贸易的现状及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然后利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从出口需求效应、出口结构效应和竞争力效应三个方面对中国与东盟机电产品贸易增长波动进行分解分析,发现出口结构效应的贡献率不高,对出口增长的作用不明显,这是由于机电产品的出口产品结构还未经过完全优化。为了进一步的发展机电产品贸易,中国的机电产品出口企业急需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后又利用贸易比重法和巴拉萨贸易模型,根据不同的时间节点建立虚拟变量分析中国—东盟的贸易效应。分析发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扩大了区域内机电产品的贸易流量,对于双方贸易创造效应有着正向的影响,自贸区的建立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对于其中的贸易创造效应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为了进一步扩大贸易效应,中国和东盟可以从国家和企业两方面着手,努力把握“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带来的新的巨大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资源,群策群力,在扩大自身贸易效应的同时促进贸易伙伴国机电产品贸易良好健康的发展。
胡娜[8](2016)在《标准化对山东省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标准是产业发展的一种秩序和规则,是工业生产中的“公共语言”,是产品分工、集合、生产的“链接点”。在当今的国际贸易中,标准已成为国际间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而标准化成为国际贸易竞争中的重要手段和战略制高点。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实施的基础是技术标准,标准化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已经是当今国际贸易中存在的不可逆转的客观事实,如果掌握了标准化的主动权,便掌握了国际贸易中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中国自1978年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后,标准化建设发展迅速,而山东省是全国范围内是实施标准化战略较早的省份,同时也是参与制定、修定标准最多的省份之一,截止到2015年,山东省共主导和参与制定64项国际标准、3321项国家标准、2190项行业标准,累计发布2347项地方标准。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国际贸易标准化中的竞争能力还处于明显弱势,与发达国家的标准化水平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山东省的机电贸易也会受到这种差距的影响。机电产品是山东省出口贸易的支柱产品,自2004年首次取代服装纺织成为山东省第一大类出口商品,已连续十二年成为山东省出口贸易的支柱产业。山东省机电出口企业曾经从国际贸易中获益匪浅,但是,2008年以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机电产品相关国际标准数量繁杂且更新频繁,山东省机电产品的出口贸易虽然整体呈现增长状态,但年增幅趋缓,出口波动较大。标准化对国际贸易的积极作用还没有被山东省政府、机电出口企业以及行业团体所充分意识,因此,山东省政府、机电企业及相关行业协会必须对标准化有清晰的认识。本文从标准化的角度出发,以技术进步促进出口贸易的经济理论为依据,探讨了标准化对山东机电产业技术进步与出口贸易的作用机制,在分析标准化和山东机电产品出口现状的基础上,利用山东省机电产品的相关统计数据,实证分析标准化对山东省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结果证明标准化在长期有利于推动山东省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增长。最后,针对标准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相关部门提出了指导性的政策建议。
马鹏翔[9](2016)在《中德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产业分工日益细化,各国间的贸易往来和经济交流日益密切。目前,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纷纷把扩大机电产品出口作为提高对外出口的重点和提高本国经济科技水平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制造业逐步发展起来,并成为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制造业大国。而德国作为制造业的强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德两国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成为关注的焦点,并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德两国的经贸关系。本论文参考借鉴相关领域研究成果,利用国际贸易理论中关于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体系,分析比较了中国和德国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状况,说明中国相比德国机电产业的差距所在。同时,运用产业内贸易的相关理论和指标进行分析,对中德参与国际产品分工的状况进行介绍分析,通过分析进一步印证中德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为正确认识中德机电产业的竞争合作关系提供借鉴,同时就如何提升中国机电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出建议。论文首先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的角度出发,通过贸易竞争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出口相似度指数对中德机电产品的比较优势及竞争力进行分析比较。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德国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明显较强,中国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近年来不断提高,但依然落后于德国。德国的机电产品以其技术和资本方面的优势而占据了高新技术产品的主要市场,中国则主要以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参与国际产品分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基本前提已经发生了变化,单纯地运用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其指标分析国家产业的竞争力已经与国际化的生产体系不相吻合。而产业内贸易则为我们分析新形势下的国际竞争提供了理论工具。因此,在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又从产业内贸易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中德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差异。通过中德两国在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中产品结构的差异、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和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地位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德机电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差异。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中德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极不平衡,是由我国对德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从德国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来进行的,这一总体上垂直型的产业内贸易方式与中德两国机电产品的比较优势是相一致的,从而也印证了从比较优势理论出发对中德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分析和结论。
任方飞[10](2016)在《中日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机电产品作为各国进出口贸易中的第一大商品,在国际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大力扶持机电产品出口。近年来,中国的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迅速,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在地缘和经济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东盟成为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由于历年来东盟进口的机电产品的进口主要来自日本,因此,中日两国在东盟机电产品进口市场上存在激烈竞争。2009年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总量首次超过日本,此后两国的出口总量差距呈逐渐增大趋势。但是,由此判断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强于日本过于片面,不具有说服力。为全方位、准确地评价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的竞争力,本文以现有竞争力评价理论和体系为基础,以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以来的贸易数据为依据,首先通过中日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总量、市场占有率、出口结构和出口国别差异四方面,对中日两国的机电产品出口进行定性比较,结果表明,中国对东盟的出口总量和市场占有率高于日本,日本的出口结构整体优于中国,但中国的出口结构正逐步优化,出口的国别分布更为均衡。在定性分析基础上,使用出口相似度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对两国机电产品出口的竞争力进行量化测评,结果显示,两国机电产品在东盟市场上整体呈中等竞争水平。两国各自最具竞争力的产品不存在交叉,运输设备类别中的船舶和航空器等存在比较激烈的竞争。在出口量最大的14类重点商品中,两国对东盟出口的机车、船舶等呈顺差状态,而电气设备及零附件等则呈逆差,表明东盟与中日相关产品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处于垂直贸易结构状态。最后分析了实际有效汇率、产品附加值含量以及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成本对两国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制造业整体来看,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的逐渐攀升对中国出口竞争力存在消极影响,日本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含量较高,相当一部分是在技术上难以替代的产品,中国劳动生产率递增的同时,劳动力成本的增加率却高于生产率,整体上中国与日本仍存在较大差距。
二、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价值变动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价值变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日机电产品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中日机电产品贸易的发展现状 |
(一)中日机电产品贸易总量不断扩大 |
(二)中日机电产品贸易依赖程度逐年降低 |
(三)中日机电产品贸易集中度较高 |
三、中日机电产品贸易的竞争性分析 |
(一)显示性比较优势分析 |
(二)出口相似度分析 |
四、中日机电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分析 |
(一)贸易互补性分析 |
(二)贸易结合度分析 |
五、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1. 发挥比较优势,谋求产业升级。 |
2. 促进直接投资转型,改善直接投资环境。 |
3. 调整产业结构,提高非价格竞争能力。 |
(2)中德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可能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
1.3.1 创新之处 |
1.3.2 不足之处 |
第2章 产业内贸易的相关理论 |
2.1 产业内贸易的涵义 |
2.2 产业内贸易的分类 |
2.2.1 水平型产业内贸易 |
2.2.2 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
2.3 产业内贸易度量指标 |
2.3.1 G-L指标 |
2.3.2 MIIT指标 |
第3章 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 |
3.1 国外研究综述 |
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4章 中德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变动分析 |
4.1 中德工业发展水平分析 |
4.2 中德双边贸易总量变动分析 |
4.3 中德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变动分析 |
4.3.1 中德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总体水平分析 |
4.3.2 中德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细分结构分析 |
4.3.3 本节小结 |
4.4 中德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水平测算 |
4.4.1 指标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
4.4.2 中德制造业各类细分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测算 |
4.4.3 中德制造业总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测算 |
4.4.4 本节小结 |
第5章 中德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 |
5.1 影响因素的确定 |
5.1.1 中德人均收入水平 |
5.1.2 市场规模差异 |
5.1.3 技术水平 |
5.1.4 贸易不平衡度 |
5.1.5 德国对中国直接投资 |
5.2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
5.3 模型估计与回归结果 |
5.3.1 单位根检验 |
5.3.2 模型估计与结果 |
5.4 实证结论 |
5.5 小结 |
第6章 促进中德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
6.1 调整制造业产业结构,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
6.2 大力发展制造业规模经济,缩小中德市场规模差异 |
6.3 加强技术和教育投入,提升制造业产品技术含量 |
6.3.1 加强研发投入,推动中德智能制造创新合作 |
6.3.2 借鉴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培育中国高新技术的创新人才 |
6.3.3 学习德国“隐形冠军”中小企业,培育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 |
6.4 增加对德制造业出口,缩小对德贸易逆差 |
6.5 积极引进水平一体化直接投资,扩大中德双向投资 |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出口商品结构的理论研究 |
1.2.2 出口商品结构变动的研究 |
1.2.3 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出口商品结构相关理论 |
2.1 出口商品结构的概念与优化的内涵 |
2.1.1 出口商品结构的概念 |
2.1.2 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内涵 |
2.2 出口结构调整优化的相关理论 |
2.2.1 古典贸易理论 |
2.2.2 要素禀赋理论 |
2.2.3 竞争优势理论 |
2.2.4 新贸易理论 |
2.2.5 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 |
2.3 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测度 |
2.3.1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
2.3.2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
第3章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现状分析 |
3.1 我国出口商品总体结构分析 |
3.2 我国出口商品行业结构分析 |
3.2.1 初级产品出口结构 |
3.2.2 纺织品出口产品结构 |
3.2.3 重点出口种类结构 |
3.3 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
3.3.1 机电产品出口结构 |
3.3.2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 |
3.4 我国出口贸易方式结构分析 |
3.4.1 一般贸易出口结构 |
3.4.2 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结构 |
第4章 我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变动分析 |
4.1 我国出口商品显性比较优势分析(RCA指数分析) |
4.1.1 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变动分析 |
4.1.2 初级产品细分比较优势变动分析 |
4.1.3 工业制成品细分比较优势变动分析 |
4.2 我国出口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分析(TC指数分析) |
4.2.1 商品贸易竞争优势 |
4.2.2 机电产品竞争优势 |
4.2.3 纺织品竞争优势 |
4.2.4 高新技术产品竞争优势 |
第5章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1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的收集 |
5.2 模型的构建 |
5.3 回归分析 |
5.4 检验结果与分析 |
第6章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
6.1 食品及活动物产品出口的经济风险高 |
6.2 工业制成品出口层次较低 |
6.3 加工贸易层次较低,急需转型升级 |
6.4 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不足 |
6.5 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服务贸易出口结构有待改善 |
第7章 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对策 |
7.1 稳定食品及活动物出口,防范化解经济风险 |
7.2 鼓励纺织业转型升级与汽车工业发展 |
7.3 灵活运用汇率政策,发挥贸易润滑剂作用 |
7.4 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扩大一般贸易规模 |
7.5 加强研发投入,提升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率 |
7.6 调整服务贸易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山东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图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2 基本理论及相关概念阐述 |
2.1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
2.1.1 比较优势理论 |
2.1.2 竞争优势理论 |
2.1.3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
2.2 机电产业的概括及分类 |
2.2.1 机电产业概述 |
2.2.2 机电产业的分类 |
2.3 小结 |
3 山东省机电产业出口及国际竞争力概况 |
3.1 山东省机电产业出口现状分析 |
3.1.1 山东省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概况 |
3.1.2 山东省机电产业出口特点分析 |
3.1.3 山东省机电产业出口存在的问题分析 |
3.2 山东省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
3.2.1 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各指标测算分析 |
3.2.2 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指标分析 |
3.2.3 机电产业分类出口情况及竞争优势分析 |
3.3 山东与他省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
3.3.1 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各个指标的比较 |
3.3.2 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各个指标的综合比较 |
3.4 小结 |
4 山东省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基于“钻石模型”的山东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 |
4.1.1 需求条件 |
4.1.2 技术因素 |
4.1.3 资本因素 |
4.1.4 劳动力因素 |
4.1.5 相关与支持产业 |
4.1.6 政府和机遇 |
4.2 山东省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2.1 经济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
4.2.2 模型构建与分析 |
4.2.3 回归结果分析 |
5 提升山东省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建议 |
5.1 对机电企业的建议 |
5.1.1 建立合理有效的培训及激励机制,重点引进高端型人才 |
5.1.2 增加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及技术含量 |
5.1.3 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技术交流合作,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
5.1.4 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
5.1.5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机电企业信息化发展 |
5.2 对相关行业组织的建议 |
5.2.1 加强宣传工作,提高企业的品牌意识 |
5.2.2 整合信息资源,积极帮助企业应对贸易摩擦 |
5.3 对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建议 |
5.3.1 积极扶持引导相关支持性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链配套能力 |
5.3.2 鼓励企业参与“一带一路”,进一步开拓国际出口市场 |
5.3.3 鼓励企业大胆进行机电产品的原始创新,提高掌控机电产业发展前沿尖端的能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问题和目的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内关于通用设备国际竞争力研究 |
1.3.2 国外关于通用设备国际竞争力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理论研究法 |
1.4.2 比较分析法 |
1.4.3 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
1.5 研究路线图 |
1.6 创新点和难点及不足 |
2 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国外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内涵的研究 |
2.1.1 国际环境说 |
2.1.2 国际竞争力说 |
2.1.3 市场份额说 |
2.2 国外关于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理论的研究 |
2.2.1 马克思的劳动生产率论 |
2.2.2 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论 |
2.2.3 麦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
2.2.4 麦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的修正与补充 |
2.3 国外关于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的研究 |
2.3.1 以劳动生产率指标为基础的评价方法 |
2.3.2 以进出口贸易指标为基础的评价方法 |
2.3.3 以各种指数为基础的评价方法 |
2.4 国外关于产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
2.5 国内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内涵的研究 |
2.5.1 生产力说 |
2.5.2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说 |
2.5.3 区域环境学说 |
2.6 国内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理论 |
3 通用设备概述 |
3.1 通用设备定义 |
3.1.1 通用设备与专用设备的区别与联系 |
3.1.2 通用设备与装备制造业的区别与联系 |
3.2 通用设备的界定 |
3.2.1 界定方法 |
3.2.2 通用设备分类及贸易编码 |
3.2.3 通用设备各分类包含的产品 |
3.3 通用设备产业的行业特征 |
3.3.1 资本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
3.3.2 与其他产业的高关联度 |
3.3.3 处于产品生命周期中后期 |
3.3.4 原子型产业集中度 |
3.4 通用设备产业发展历程 |
3.4.1 世界通用设备发展历程 |
3.4.2 中国通用设备发展历程 |
3.5 通用设备发展趋势 |
3.5.1 高效率 |
3.5.2 高精度 |
3.5.3 高智能 |
3.5.4 绿色化 |
4 全球和我国通用设备贸易格局 |
4.1 全球通用设备贸易格局 |
4.1.1 全球通用设备贸易额 |
4.1.2 通用设备主要出口国 |
4.2 我国通用设备贸易格局 |
4.2.1 我国通用设备贸易额 |
4.2.2 我国通用设备出口结构 |
4.2.3 我国通用设备进口结构 |
4.2.4 我国通用设备各分类进出口占比对比 |
4.3 本章小结 |
5 我国通用设备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 |
5.1 我国通用设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5.2 我国通用设备国际市场占有率 |
5.3 我国通用设备贸易竞争力指数 |
5.4 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通用设备综合指标 |
5.4.1 因子分析法 |
5.4.2 我国通用设备综合指标 |
5.5 中、美、德国通用设备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 |
5.5.1 中、美、德通用设备显性比较优势指标对比 |
5.5.2 中、美、德通用设备国际市场占有率对比 |
5.5.3 中、美、德通用设备贸易竞争指数对比 |
5.5.4 中、美、德通用设备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标对比 |
5.6 我国通用设备国际竞争力趋势分析 |
5.6.1 回归分析预测 |
5.6.6 我国通用设备国际竞争力预测模型 |
6 我国通用设备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6.1 钻石模型理论 |
6.2 自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
6.2.1 自变量选取 |
6.2.2 数据来源 |
6.3 自变量解释 |
6.3.1 生产要素 |
6.3.2 需求要素 |
6.3.3 相关和支持产业 |
6.3.4 企业结构 |
6.3.5 技术创新 |
6.3.6 政府和机会 |
6.4 我国通用设备国际竞争力主成分分析 |
6.4.1 主成分分析原理 |
6.4.2 我国通用设备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计算 |
6.5 回归与模型结果分析 |
7 提升我国通用设备国际竞争力建议 |
7.1 政策建议 |
7.2 企业战略 |
7.2.1 总体战略 |
7.2.2 业务单元战略 |
7.2.3 职能部门战略 |
8 总结和后续研究 |
8.1 总结 |
8.2 后续研究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三元边际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我国机电产品贸易的研究现状 |
1.2.2 三元边际的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写作思路及框架 |
1.4 创新点及不足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新贸易理论 |
2.2 新新贸易理论 |
2.3 贸易引力模型 |
2.4 三元边际分解的理论基础 |
2.4.1 三元边际的内涵 |
2.4.2 三元边际的分解测度 |
3 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
3.1 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概况 |
3.1.1 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规模 |
3.1.2 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市场结构 |
3.1.3 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商品结构 |
3.2 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的三元边际分析 |
3.3 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 |
4 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 |
4.2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2.1 变量的选取和说明 |
4.2.2 实证结果分析 |
4.2.3 价格边际的影响因素 |
4.2.4 数量边际的影响因素 |
4.2.5 扩展边际的影响因素 |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
5.1 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鼓励企业出口市场多元化 |
5.2.2 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 |
5.2.3 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外商投资 |
5.2.4 注重提高本国贸易便利化程度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中国—东盟自贸区机电产品贸易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有关区域经济一体化对贸易的影响的研究 |
二、有关中国与东盟贸易以及机电产品贸易的研究 |
三、已有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三、本文不足之处 |
第五节 关于机电产品的说明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际贸易理论 |
一、绝对优势理论 |
二、比较优势理论 |
三、要素禀赋理论 |
四、产业内贸易理论 |
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第三节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第三章 中国与东盟双方的机电产品贸易发展及其特征 |
第一节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历程 |
第二节 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概况 |
第三节 中国与东盟机电产品贸易变动分析 |
一、中国与东盟的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概览 |
二、中国与东盟机电产品贸易的产品结构分析 |
三、中国与东盟机电产品贸易的市场结构分析 |
第四节 相关贸易指标与分析 |
一、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分析 |
二、出口竞争力指数(TC指数)分析 |
三、产业内贸易指数(G-L指数)分析 |
四、贸易互补指数(TCI指数)分析 |
五、指标分析结论 |
第四章 中国与东盟机电产品贸易效应测度与分析 |
第一节 基于恒定市场份额模型 |
一、模型设定 |
二、数据来源与说明 |
三、测算结果与分析 |
四、模型结论与建议 |
第二节 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分析 |
一、基于贸易比重法 |
二、基于巴拉萨贸易模型 |
第五章 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从国家层面上的政策建议 |
一、完善自贸区建设,加强双边贸易合作 |
二、调整机电产业结构,提升行业发展水平 |
第二节 从企业层面上的政策建议 |
一、注重产品差异化,树立国际化品牌 |
二、合理扩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 |
三、把握战略机遇,促进企业发展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标准化对山东省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标准化基本原理的相关研究 |
1.2.2 标准化促进技术进步的相关研究 |
1.2.3 标准化通过影响技术进步促进出口贸易的相关研究 |
1.2.4 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结构安排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本文创新点 |
1.5.2 本文不足 |
第2章 标准化对技术进步与出口贸易的影响机制分析 |
2.1 标准及标准化相关概念界定 |
2.2 技术进步促进出口贸易的理论依据 |
2.2.1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
2.2.2 技术差距理论 |
2.2.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2.3 标准化促进技术进步的作用机制分析 |
2.3.1 标准化为技术创新积累信息,为持续创新提供平台 |
2.3.2 标准化约束技术多样性,为技术创新指明方向 |
2.3.3 标准化提高技术创新速度 |
2.3.4 标准化促进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加速技术创新扩散 |
2.4 技术进步促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机制分析 |
2.4.1 技术进步提高出口贸易产品的竞争优势 |
2.4.2 技术进步促进出口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提高 |
2.4.3 技术进步促进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
2.4.4 技术进步提高出口贸易的效率及效益 |
2.5 标准化对出口贸易影响的经济效应分析 |
2.5.1 标准化对出口贸易的短期效应 |
2.5.2 标准化对出口贸易的长期效应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标准化发展现状 |
3.1 国际标准化概况 |
3.2 我国标准化发展现状 |
3.2.1 我国标准化发展历程 |
3.2.2 我国的标准体系及发展趋势 |
3.2.3 我国标准化的国际水平 |
3.2.4 我国标准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
3.3 山东省标准化实施现状 |
3.4 机电产品出口的国际标准现状 |
3.4.1 机电产品的国际标准及国外先进标准存量 |
3.4.2 机电产品出口的主流国际标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标准化对山东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实证研究 |
4.1 山东省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
4.1.1.出口规模 |
4.1.2 出口结构 |
4.1.3 出口市场 |
4.1.4 出口企业类型 |
4.2 标准化对山东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实证分析 |
4.2.1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
4.2.2 模型构建 |
4.2.3 实证检验 |
4.2.4 实证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政策建议 |
5.1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完善标准化体系 |
5.2 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带动,提高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水平 |
5.3 强化标准化相关主体的标准化意识,增加研究经费投入 |
5.4 发挥标准化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行业协会预警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致谢 |
(9)中德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1 机电产品 |
1.2.2 产业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1.4 创新和不足 |
2 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 |
2.1 理论基础 |
2.1.1 比较优势理论 |
2.1.2 产业内贸易理论及对我国的适用性 |
2.1.3 国际竞争力理论及研究现状 |
2.1.3.1 关于国际竞争力理论的研究 |
2.1.3.2 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方法与实践 |
2.2 关于中国机电产品竞争力的研究 |
3 中德机电产品贸易状况 |
3.1 中国机电产品贸易概况 |
3.1.1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不断增长,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逐年上升 |
3.1.2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
3.1.3 出口市场呈现多元化格局 |
3.1.4 中国机电产业出口发展与利用外资发展历程相一致 |
3.1.5 中国机电产品出口以加工贸易为主 |
3.2 中德机电产品贸易概况 |
4 从比较优势视角对中德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分析 |
4.1 中德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整体比较 |
4.1.1 关于贸易竞争指数的比较分析 |
4.1.2 关于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比较分析 |
4.1.3 小结 |
4.2 中德机电产品出口相似度分析 |
4.2.1 研究方法说明:出口相似度指数 |
4.2.2 数据处理与测算结果解析 |
4.3 小结 |
5 从产业内贸易视角对中德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分析 |
5.1 产业内贸易理论及产业内贸易指数 |
5.2 中德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分析 |
5.2.1 中德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总体分析 |
5.2.2 对中德主要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重点分析 |
5.2.3 小结 |
5.3 德国对华直接投资与中德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
5.4 推进中德机电产品贸易的对策 |
6 提升我国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建议 |
6.1 国家层面 |
6.1.1 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机制 |
6.1.2 加强财政支持力度,完善金融支撑体系 |
6.1.3 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科技水平 |
6.2 企业层面 |
6.2.1 以多种竞争手段参与国际竞争 |
6.2.2 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
6.2.3 重视品牌建设,培育民族机电品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本论文涉及的HS目录 |
致谢 |
(10)中日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四)创新与不足 |
一、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一)出口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
(二)文献综述 |
二、中日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规模与结构比较 |
(一)中日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的规模比较 |
(二)中日机电产品在东盟市场的占有率比较 |
(三)中日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的商品结构比较 |
(四)中日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的国别比较 |
(五)小结 |
三、中日对东盟机电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测评 |
(一)基于出口相似度指数的比较 |
(二)基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比较 |
(三)基于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的比较 |
(四)小结 |
四、中日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因素的影响 |
(二)产品附加值差异因素的影响 |
(三)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成本差因素的影响 |
(四)小结 |
五、结论与启示 |
(一)结论 |
(二)启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价值变动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日机电产品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J]. 时宏远,刘愫. 经济论坛, 2019(12)
- [2]中德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研究[D]. 汪子瑞.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3]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分析与对策研究[D]. 严亚洲.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4)
- [4]山东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D]. 杨洋. 兰州财经大学, 2018(12)
- [5]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赵桐. 云南大学, 2018(01)
- [6]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三元边际的实证分析[D]. 赵美娟. 东北财经大学, 2017(07)
- [7]中国—东盟自贸区机电产品贸易效应研究[D]. 王瑶. 云南财经大学, 2017(01)
- [8]标准化对山东省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D]. 胡娜. 山东财经大学, 2016(08)
- [9]中德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D]. 马鹏翔.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6(02)
- [10]中日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比较研究[D]. 任方飞.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