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实现“智能”职业资格考试

上海实现“智能”职业资格考试

一、上海实现“智能化”职业资格鉴定考试(论文文献综述)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1)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桂政办发[2021]92号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广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8月31日广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目录第一章规划背景和总体要求第一节规划背景第二节挑战和机遇第三节总体要求

郭家田[2](2021)在《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我国汽车制造业在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以及智能制造工厂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要追赶甚至超越世界老牌汽车制造业强国,亟需大量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和转型升级,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不足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对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进行研究,是应对汽车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解决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紧缺问题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研究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主要包括三个子问题。第一,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什么?要确定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厘清什么是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的特征及其能力结构是什么。第二,培养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路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作用有哪些?第三,如何更好的进行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围绕上述问题,对国内外汽车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我国汽车制造业发展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及高技能人才的特征。分析国外的国家资格框架以及国内的职业资格框架高技能人才能力要求,并调研汽车整车和汽车零部件制造龙头企业,构建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结构。根据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培养要求,以校企合作培养、企业培养和竞赛培养三条培养路径为研究对象,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运用定量分析法分别对不同路径下影响因素作用进行分析。企业培养路径下技能人才成长速度相对较慢,企业对技能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不够而且人才培养资源开发不足;竞赛培养路径下技能人才的成长速度较快,但技能人才培养的受益面相对较窄,对资源的需求度却相对较高;校企合作培养路径能够满足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培养要求,但存在培养主体相对独立,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人才培养缺乏连续性,缺乏职业素质培养等情况。根据校企合作培养路径现状,结合培养机制、合作机制、激励机制等机制类因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校企共建终身培养体系等方面,提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水平,并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加强高技能人才职业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根据竞赛培养路径的现状,结合师资队伍和专业兴趣等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开展多层次技能竞赛,提高竞赛资源的转化及受众面,提升以赛促学的效果。根据企业培养路径现状,结合激励机制、培养机制等影响程度较高的机制类因素,通过完善企业培养机制和培训资源,提升企业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赵寿年[3](2021)在《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评价研究 ——以《导游业务》课程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使课程教学停留在应试教育;对学生技能的评价视为对学生能力的评价;轻视职业能力与素养的培养,教、学、评脱钩;考核评价方式违背人才培养目标。基于这些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主要原因是: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核方式、难易程度、价值的差异;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未充分衔接、考试大纲和教材的编写方式陈旧;教师教学方式的传统及固化;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及行为习惯的落后。因此,本研究提出改变中职证书型课程评价方式,目的是既能使学生通过职业资格或技能考试掌握专业知识、技能、能力,又能培育学生职业核心素养,从而达到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基于此,文章的主要研究思路和框架如下:第一,分析中等职业学校证书型课程的发展与学习评价变革趋势。分析中等职业学校证书型课程的特点和职业证书考评方式,结合核心素养、深度学习、项目或模块课程以及表现性评价等最新理论研究成果,探讨出中等职业学校证书型课程的发展与学习评价变革趋势。第二,研制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导游业务》课程标准。针对职业资格考试课程《导游业务》,分析课程性质、特点、目标,分析课程标准与教材,进行教学目标分类,制定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研制出该课程的课程标准。第三,编制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导游业务》项目试卷。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以导游资格考试《导游业务》课程“地陪导游服务”项目为例,编制测试计划和命题目标双向细目表,编制课程项目试卷。第四,设计中职职业证书型课程评价任务。设计中职证书型课程评价任务的框架,以导游资格考试《导游业务》课程地陪“景点服务”工作任务为例,设计中职职业证书型课程评价任务。基于以上思路和框架,通过文献研究和行动研究,得出结论:1、基于核心素养开发的项目课程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适切方式;2、职业证书型课程的学习评价方式应当更加的动态与多元。

姜晓雷[4](2021)在《“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X证书”制度的实施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产生了一定影响,从评价主体来看,培训评价组织的发展为高职教育第三方评价机构注入新活力,从评价内容看,既要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同时要加强专业技能、对实际问解决题能力的评价,重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从评价方法看,坚持“成果、效果、结果”评价,转变重知识轻技能的教学评价,转变一次性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与增值评价。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引言部分。这一部分首先提出了研究目的和研究背景,阐明了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其次对相关政策进行分析,查阅学术研究文献,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进行了敲定。第二章:“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理论研究。这一部分主要是阅读书籍、查阅文献寻找到“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理论依据,从而为第三章分析并建构其基本框架奠定基础,即从“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三章:“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分析框架及论证。采用本研究提出的三个范畴对“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进行论证,即“谁”作为评价主体、评价的内容是“什么”、以及“怎样”进行评价,并论证建构出的分析框架的可行性。第四章:研究“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现状与问题。借鉴文献法与访谈法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深入了解我国实施“1+X证书”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面的现状以及试点中问题与困难,依据前文建立的三个维度找出评价主体、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五章:德国“双元制”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借鉴与经验。本章主要介绍了德国“双元制”与“1+X证书”制度的联系,并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三个层面分析了德国“双元制”对我国目前正在推行的“1+X证书”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重点总结了高职学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面的经验。第六章:对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提出改进的对策。本章从评价主体、内容和方法三个维度出发,根据前文访谈出现的问题,提出完善“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相关建议和措施。

王华媛[5](2020)在《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体系质量评价模型研究》文中指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各领域企业更加注重员工职业技能水平提升。国家适时推出了“双证制度”,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和技能水平提升,“双证”指职业证书与学历证书。经过多年实践,“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重大措施。我国职业鉴定体系推行较晚,尽管实施了一系列详细的措施提升鉴定质量,但是受到一些客观因素(如体制等)的制约,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依旧面临着诸多问题。考虑到当前鉴定机构的作用、地位与管理情况,为了使鉴定质量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提升鉴定质量,急需改革鉴定机构管理模式,构建以增强自我控制为主导的全面职业技能鉴定质量评价体系。论文首先阐述了职业技能鉴定的概念、作用及重要意义,对中国职业技能鉴定体制的发展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以山东职业学院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例,深入分析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体系的管理现状,以问题为导向,结合ISO9000:2000中的要求,对评价模型进行了指标的选取,接着通过层次分析法进行了整体模型的构建,针对山东职业学院鉴定所的各项指标进行计算,得出山东职业学院鉴定所的考核质量管理A4、设施、设备质量管理A6、鉴定机构质量管理A5、培训质量管理A3,四个方面需要重点加强,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优化对策,并对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实施质量评价模型的成效进行了应用分析总结。本文对推进职业教育技能鉴定工作,完善职业教育鉴定体系质量评价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小梨[6](2020)在《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文中认为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追求与梦想,也是今天我们汲汲以求的奋斗目标和时代主题。职业教育现代化作为国家整体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与作用十分重大。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现代化走了一条不寻常的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道路,中国教育现代化裹挟在社会整体现代化浪潮中瞄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书写出浓墨重彩的篇章。职业教育因在教育整体系统中与经济社会直接而又紧密的关系,其现代化历程更具丰富、多彩与艰难,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时代课题。研究职业教育现代化,有多种视角,多种核心议题,但是基于中国幅员广阔、发展模式与发展道路的复杂性,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无疑是透视现代化发展的的重要观察点。可以说,没有区域的率先职业教育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全国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我国区域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深圳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已然成为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辉煌成就的缩影和体现,对深圳这一研究对象的选择无疑最具典型性和可借鉴性。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深圳的教育现代化任重道远,一个原本典型的农村教育在深圳实现现代化伟大历程中走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作为教育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又经历了怎样的一种变迁?本文在分析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城市特点,包括发展的动力、发展的速度、模式等发展道路、特色的基础上,以区域发展理论和现代化理论为分析的理论基础框架,综合运用历史的、调查的、比较的等研究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首先,“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从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中,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定位十分特殊。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历程置于中国社会背景下分析,本研究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历程和区域化发展,研究分析职业教育在政策规范治理下的应然状态,分析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发展阶段水平和我国职业现代化区域化建设路径,从而为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证研究提供支撑和依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重点对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回答了职业教育现代化与深圳经济社会的关系问题。即从与区域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到适度超前发展、科学发展、自主发展、跨越发展再到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其次,经过40多年的探索,深圳作为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模式,本研究将之概括为: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第三,论文从人的现代化、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以及信息化、国际化等方面描绘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尤其重要的是揭示出这些目标实现的路径,如通过深圳城市精神的形成促进人的现代化;通过制度的创新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制度;通过产教深入融合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能力;通过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现代化、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和国际化等。最后,论文在结语部分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吴明川[7](2020)在《协同治理视角下的我国工程师资格认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程师资格认证制度对于规范工程人才评价与管理、合理配置人才资源,进而推进我国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及产业升级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已开展多年,在整体提升工程师人员水平、优化工程师队伍结构、评价与激励工程人才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政府全面推进职能转变与简政放权的背景下,我国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正从政府一元管理走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希望探索形成能够有效协调各治理主体间关系与共同行动的治理机制,此项工作对于我国工程师资格认证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围绕此主题的研究工作也非常需要进行结构化、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思考与梳理。围绕“如何构建协同治理机制以完善我国工程师资格认证制度”这一核心问题,本研究首先对工程师资格认证的现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发现协同治理是我国工程师资格认证治理的发展走向,并基于协同治理相关研究,提取出动力机制、沟通机制、权责划分机制和监督机制等关键治理要素,尝试构建治理机制的概念框架;第二,以美国、英国和德国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国际案例比较研究,提取归纳工程师资格认证治理机制的共同特征,并进一步对基于文献的概念框架进行解释与要素确认;第三,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法,探索我国工程师资格认证制度及治理机制的历史演进及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把握制度要素和治理机制的演进规律及未来走向,为本研究期望构建的我国工程师资格认证协同治理模型提供实施条件的分析依据;第四,聚焦于我国现阶段的工程师资格认证治理实践,结合文献研究和国际案例比较研究等前文研究成果,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对治理机制的要素构成进行识别与分析,进而通过因子分析,确认动力机制、沟通机制、权责划分机制和监督机制等四项治理要素,并为本研究构建的我国工程师资格认证协同治理机制提供实证依据。基于国际案例比较研究与国内纵向案例演化研究,本研究丰富和完善了工程师资格认证治理机制及其构成要素的概念内涵,就四项治理机制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结构化分析,构建起我国工程师资格认证协同治理机制模型,并结合我国发展需求,提出强化政府指导监督与服务职能、联合多部门代表成立顶层机构发挥关键作用、落实行业协会的咨询决策及实施职能等对策建议。

于猛[8](2020)在《我国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时至今日,如何实现审判权的独立公正运行,已经超越国界的限制,成为各国司法改革中共同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而解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审判权独立运行与司法责任制之间的关系。作为保障审判权独立运行、完善司法责任制的重要制度安排,法官司法豁免制度应运而生。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初步建立了法官司法豁免制度,各地法院亦展开了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实践探索。但是,法官司法豁免的衡量标准、规范程序以及该制度本身如何恰当嵌入我国的司法传统和政法体制当中,进而产生积极效果等问题却并未得到妥善解决。法官司法豁免制度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向维度,既要符合法官司法豁免的制度发生规律,也要契合中国特色的司法国情与体制机制;既要对我国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实践运作进行反思与检讨,也要将之上升到制度建构的层面进行理论关照,以建立符合审判权运行基本规律、契合法官职业特点,并兼具中国特色的法官司法豁免制度体系。为此,本文对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基本原理、演变脉络、运行现状、积极功效、存在问题及原因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完善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正当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就未来改革和发展法官司法豁免制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具体设计以及与相关配套制度的衔接协调等,进行了系统论述,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司法公正以审判权独立运行为前提,以司法责任制为保障,要实现司法公正,必须坚持审判权独立运行与司法责任制的统一。我国法官司法豁免制度即是在司法改革实践中所得来的关于审判权独立运行与司法责任制之间关系的能动反映,并经历了观念萌生、初步建构、渐趋成型的演进过程。它以司法公正和权利保障为价值追求,强调赋权与限权的有机统一,基于这样的内涵和实质,法官司法豁免制度对审判权独立公正运行机制建设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为我国司法责任制改革、法官职业保障制度建设以及司法公正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然而,就目前来看,囿于司法传统观念、法院治理机制和法官素质现状的影响,我国司法责任制更侧重于如何对法官进行司法追责,而对于法官司法豁免未报以足够的重视,在实践中出现了制度设计合理性不足、运行机制泛行政化与法官依法独立履行审判职责实质退隐等系列问题,减损了该项制度所产生的实际效益,也对司法公正目标的实现造成了影响。基于现实考量可以发现,推进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改革及完善,具有正当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正当性方面,法官司法豁免制度非但不会危及或破坏司法责任制,相反可以通过对司法追责权力的规范,改变“重追责轻豁免”体制下的司法责任制,并推动其全面落实。实际上法官司法豁免制度作为法官职业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的过程,必然包括对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完善。维护法官的中立性地位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而法官司法豁免制度改革及完善不仅为法官中立审判提供了基本保障,还有利于消除司法干预现象。在必要性方面,面对法官权责失衡难题、法官职业角色紧张以及法官职业风险趋增的新态势,现有的法官司法豁免制度已然不能满足审判权独立公正运行的发展需要,必须通过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及其完善,才能破解难题、缓解紧张及防范风险。在可行性方面,法官司法豁免制度改革及完善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具有宪法法律层面的依据,是对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的贯彻和落实。而且,我国当下不断推进的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建设,也为其提供了制度和智识支持。再加上最高人民法院以及各地法院通过法官依法履职保障制度化建设和实践则使其深化改革更加有章可循。党的十九大再一次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主题,将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作为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价值追求,要求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以此为契机,要破除法官司法豁免的神秘感和畏惧感,必须审时度势,积极稳妥推进法官司法豁免制度改革,首先应明确法官司法豁免改革应遵循司法规律、有限豁免和统筹协调三个基本原则,防止其偏离正确性的方向。并通过完善立法设计、畅通运行机制和强化监督管理三个层面依次改进、创新和优化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内部构成,实现制度的规范完整、运行畅通和实施有效。同时,为了克服推进法官司法豁免制度改革过程中的障碍,还需与司法体制改革中的关联性制度如司法追责制、法官员额制、法官职业伦理和法官职业保障等制度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实现有序的衔接协调,以达成司法改革之目标。

邵程林[9](2020)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基础。过去数年中“技工荒”一直成为困扰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瓶颈,尤其是高水平技术工人的缺乏严重制约着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我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技能支撑和人才保证,尤其是培养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技能形成体系作为一个全新的学术概念,在其构建过程中涉及到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协调与平衡,通过梳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发现,目前技能形成体系的内涵与外延在我国国内尚未得到系统的理解与深化。而在国外有关发达国家(例如英美等),经济发展迅速、制造业发达,产业工人的技能形成及开发体系较为完善,这也为我国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构建与升级提供了参考借鉴。因此,本文主要参考借鉴了贝雷迪(Bereday,G.Z.)的经典比较教育研究模型,并结合奥斯特罗姆(Ostrom,E.)的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为方法论基础,构建了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比较分析框架与模型。在比较分析框架与模型的基础上,遵循历史分析与剖面分析两条研究线索,选取美、英、德三国作为主要对比研究对象开展跨国别研究,最后对样本国家在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成功经验与教训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本土国情构建中国本土化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通过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分析框架,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分析工具与研究范式,以期为我国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的技能开发及终身学习提供参考与借鉴。

邓小华[10](2018)在《国家资格分级的技术逻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资格框架是体现国家意志的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的基础性制度,教育资格与职业资格的分级和融通构成它的“结构—功能”体系。资格分级是国家资格框架建设的起点,从技术复杂性的视角探讨国家资格分级的内在逻辑是保证资格等级体系合理性与贯通性的理论前提。本研究坚持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辩证逻辑以及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在复杂性范式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哲学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实地调研法。首先,通过经验归纳、批判反思和理论演绎相结合的方式论证技术逻辑作为国家资格分级内在根据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其次,分别探讨教育资格与职业资格分级所遵循的技术逻辑;最后,分析技术逻辑规制下教育资格与职业资格融通的中介与条件,提出基于技术逻辑的国家资格等级描述标准。规律是从经验和历史之中构建的。通过对国内外资格分级经验的比较与个案剖析,发现我国国家资格分级存在经验主义路径依赖现象,具体表现在国际资格分级经验的简单借鉴、国家教育体系等级的简单移植和国家职业资格分级的简单代入等三个方面。对经验依赖现象的全面审视促使国家资格分级内在逻辑研究的理论自觉。技术逻辑作为国家资格分级的内在逻辑之所以成立,是因为教育资格与职业资格具有同质性,其本源在于两类资格共同的技术本体。在大技术观的前提下,本研究探讨了教育资格与职业资格中技术图景展现的逻辑范畴:现代技术与现代科学的整合,通用技术与专用技术的贯通,技术知识与技术活动的互动。与国家资格层级的相对恒定、技术复杂性的三维向度以及国家资格融通的技能中介等三个理论预设一起,共同构成了本研究的分析框架。教育资格分级遵循技术知识复杂性逻辑。技术知识是由技术原理知识、技术事理知识和技术伦理知识构成的开放自组织系统,它既与技术活动相互作用,也与纯粹科学知识相联系,其复杂性沿着“通用—专用”、“成熟—创新”相互交织的路径演化。普通教育资格分级体现技术原理知识逻辑、职业教育资格分级体现技术事理知识逻辑,非正规教育与非正式学习资格分级则取决于碎片化技术知识的结构化程度。在技术知识逻辑支配下,初中教育资格应成为教育资格分级的起点,职业教育资格等级的拓展遵循与普通教育资格相衔接的串行路径,教育资格等级描述可采用技术知识标准的“4x2”框架。职业资格分级遵循技术活动复杂性逻辑。专业性分工的深化和技术知识的创新导致了技术活动的复杂性,其复杂性程度可以用“递进—并行”模型来表达。生产、服务、维护、开发、设计、创新和管理等技术活动既是递进的,也是并行的,而且各技术活动自身还有从生疏到熟练的层级变化,它们与技术知识、工作情境和信息共享等条件性要素一起,构成了具有层次性、回归性、联通性和统一性特点的复杂系统。遵循技术活动复杂性逻辑,应把先前工作经历纳入职业资格分级,旨在贯通职业技术实践和工程技术实践的职业技能等级评价要对接职业资格分级,而职业资格等级标准的描述也应围绕技术活动复杂性展开。在技术逻辑规制下,以具身认知为取向的技能积累是教育资格与职业资格融通的逻辑中介。资格融通作为国家资格框架的功能负载决定了资格分级的目标和方向,也决定了国家资格等级描述标准。以技能为核心要素,融合教育资格与职业资格等级描述标准,国家资格等级描述标准可标识为技术知识、技能和技术活动三个维度,它们相互影响,使国家资格分级充分体现技术复杂性的内在逻辑,同时,也可与国际资格等级描述标准接轨。

二、上海实现“智能化”职业资格鉴定考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实现“智能化”职业资格鉴定考试(论文提纲范文)

(2)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汽车制造业及高技能人才
    2.1 国际汽车制造业发展趋势
    2.2 我国汽车制造业现状及高技能人才需求
    2.3 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结构
    3.1 资格框架下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标准
    3.2 企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要求
    3.3 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及影响因素
    4.1 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
    4.2 校企合作培养路径及影响因素
    4.3 竞赛培养路径及影响因素
    4.4 岗位培养路径及影响因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建议
    5.1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5.2 强化职业素质培养
    5.3 提高大赛人才培养引领作用
    5.4 完善企业人才培养机制和资源建设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总结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3)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评价研究 ——以《导游业务》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选题背景
        二、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学习评价现状
        三、研究的问题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教育评价内涵方面
        二、评价方法方面
        三、中职学习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中职证书型课程
        二、学习评价
        三、教学目标分类
        四、评价任务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和内容框架
        一、 研究思路(图 1.1)
        二、内容框架
    第五节 研究的基础与方法
        一、研究基础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发展与学习评价变革趋势
    第一节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的特点
        一、理论知识跨多门学科,要求全面
        二、技能操作性强,强调实用
        三、综合能力要求高,注重促进人的发展
    第二节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考评方式分析
        一、纸笔测验
        二、模拟或实训考核
        三、考评方式不足与缺陷
    第三节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与学习评价的改革
        一、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必然诉求——“核心素养”
        二、指向核心素养的职业教育课程发展与变革
        三、新型评价模式下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学习评价的变革
第三章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导游业务》课程标准研制
    第一节 课程性质与培养目标
        一、课程性质及特点
        二、课程培养总体目标
    第二节 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分析
        二、教材分析
    第三节 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的制定
        一、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理论前提分析
        二、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的制定与分析
    第四节 评价标准及其指标体系
        一、评价标准
        二、评价指标体系
第四章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导游业务》试卷编制
    第一节 测试的目的与功能
    第二节 编制测试计划
        一、编制测试计划的要求
        二、编制测试计划的原则
        三、测试题型选择
        四、编制测试计划表
    第三节 试卷的编制
        一、命题目标双向细目表的制定
        二、试题的来源与编制要求
        三、试卷及答案的呈现(附录 1 与附录 2)
        四、试卷特色解析
第五章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导游业务》评价任务设计
    第一节 评价任务的内涵
    第二节 中职证书型课程评价任务的设计框架与要求
        一、评价任务的设计框架
        二、中职证书型课程评价任务的设计要求
    第三节 中职证书型课程《导游业务》评价任务设计案例
        一、学习目标的制定
        二、学习任务活动的创设
        三、学习作品的呈现
        四、评分规则的设计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过程与结论
        一、研究过程
        二、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启示
        一、为中职教师证书型课程教学及评价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建议
        二、对“X”证书的试点开发工作有一定启示
    第三节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导游业务》项目测试卷
附录B《导游业务》项目测试卷答案及评分标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一)“1+X证书”制度的提出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存在一定问题
        (三)学者对“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不足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内容
        (一)“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理论研究
        (二)“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现状与问题研究
        (三)“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对策研究
    四、文献综述
        (一)“1+X证书”制度的研究
        1.关于“1+X证书”制度提出的背景研究
        2.关于“1+X证书”制度提出的目的研究
        3.关于“1+X证书”制度内容的研究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
        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机构研究
        3.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构建研究
        4.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价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三)研究述评
    五、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六、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1.收集资料的方法
        2.分析资料的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理论研究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1+X证书”制度
        (二)人才培养质量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二、理论基础
        (一)第四代评价理论及其启示
        (二)素质教育理论及启示
        (三)多元智能理论及启示
第三章 “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分析框架及论证
    (一)“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体:多元与互动
    (二)“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内容:纵向深化与横向扩展
    (三)“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灵活与客观
    (四)“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分析论证
第四章 “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一、“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体的现状与问题
        (一)“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体的现状
        1.政府关于“1+X证书”的规章制度基本建立
        2.培训评价组织规模不断扩大
        3.培训评价组织的遴选与管理不断完善
        4.“1+X证书”制度试点下校企合作加强
        (二)“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体的问题
        1.校企评三方协同动力缺乏,精准培训难度大
        2.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3.高职院校实训设施有待改善
    二、“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内容的现状与问题
        (一)“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内容的现状
        1.“1+X证书”开发领域不断扩展
        2.高职院校开始注重专业技能的评价
        (二)“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内容的问题
        1.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合不够
        2.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设置存在一定问题
        3.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待加强
    三、“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的现状与问题
        (一)“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的现状
        1.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素养+职业技能”的评价方法逐步完善
        2.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评价方法更加客观
        (二)“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的问题
        1.第三方评价机构以结果评价为主,忽视综合性评价
        2.未建立完善的第三方教育评价支持体系
        3.学分互认、转换的评价方法落实不到位
第五章 德国“双元制”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借鉴与经验
    一、评价主体:德国“双元制”涉及众多相关利益主体
    二、评价内容:德国“双元制”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评价方法:德国“双元制”评价方法的科学性
第六章 “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对策研究
    一、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体
        (一)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二)完善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室建设
        (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到实处
        (四)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价机构的作用
    二、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内容
        (一)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二)重视高职院校学生基础知识的评价
        (三)重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
    三、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
        (一)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
        (二)探索增值评价,提高评价方法的科学性
        (三)建立国家统一的“X证书”考核标准
        (四)学校学业评价与职业技能考核融合
附录
    附录1:访谈提纲
    附录2:参考文献
        着作类
        期刊类
        学位论文类
        报刊类
致谢

(5)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体系质量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我国职业技能鉴定的发展
    2.1 职业技能鉴定的界定
    2.2 我国职业技能鉴定体制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2.3 职业技能鉴定的作用
    2.4 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意义
3 职业技能鉴定体系案例分析
    3.1 山东职业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
    3.2 山东职业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鉴定趋势
    3.3 山东职业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鉴定体系存在的问题
4 职业技能鉴定体系质量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分析
    4.1 建立质量评价模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析
    4.2 基本原则与实施步骤
    4.3 职业技能鉴定体系质量评价构建
    4.4 职业技能鉴定体系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4.5 职业技能鉴定体系质量评价模型应用建设及对比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核心概念解析
        一、职业教育及其特征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及其特性
        三、深圳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实施方案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实施方案
第二章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职业教育
        一、区域发展理论及深圳“国际性城市”的探索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理论
        一、现代化的理论与深圳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二、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第三节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分析框架
        一、宏观层面:体制机制的建设
        二、中观层面:职教文化的建构
        三、微观方面:产教融合的深化
第三章 国家整体视野中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第一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调整结构扩张式发展阶段(1978 年至1990 年)
        二、调整规模稳健式发展阶段(1991 年至1999 年)
        三、转型改革内涵式发展阶段(2000 年至2009 年)
        四、创新驱动质量提升发展阶段(2010 年至今)
    第二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突出特点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要素逐步形成
        二、职业教育规模和结构更加合理
        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显着增强
        四、职业教育法制机制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第三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化发展
        一、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为基础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信息化为推进手段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本土性为特色亮点
第四章 区域视野中的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第一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
        一、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适度超前
        二、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协同发展
        三、社会需求催生职业培训、技能培训
    第二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体系构建
        一、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结构体系
        二、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质量体系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的特点
    第三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品牌的打造
        一、打造职业教育的“深圳质量”
        二、打造深圳高等职业教育品牌
        三、打造面向市场的成人教育品牌
    第四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形成
        一、职业教育国际化在借鉴、创新、超越中实现
        二、职业教育法治化建设在特区立法优势中体现
        三、职业教育区域化发展在开放性发展中凸显
第五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分析
    第一节 多层次推进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
        一、产业发展情况
        二、“宝安模式”内容
        三、“宝安模式”成效
    第二节 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
        一、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二、“中职电大直通车”内容
        三、“中职电大直通车”成效
    第三节 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
        一、“职教集团”背景
        二、“职教集团”特点
        三、“职教集团”成效
    第四节 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校企合作”现状
        二、“校企合作”内容
        三、“校企合作”成效
第六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及实现路径
    第一节 以城市精神促进人的现代化
        一、深圳城市精神的内涵
        二、强化思想引领的价值
        三、强化道德规范的作用
        四、职业素养人才的培养
    第二节 以制度创新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完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
        二、完善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结构
        三、完善地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四、完善校地合作办学机制
    第三节 以产教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一、强化产教的深度融合力度
        二、加大产教合作的制度建设
        三、推动职业教育集群化发展
        四、促进职教集团全面发展
    第四节 以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
        一、深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代化建设
        二、加速推进职业教育的信息化
        三、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建设
结语: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与问题
    一、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
    二、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经验
    三、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深入推进存在的问题
    四、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协同治理视角下的我国工程师资格认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意义
        1.4.1 现实意义
        1.4.2 理论意义
    1.5 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工程师资格认证相关研究
        2.1.1 关键概念辨析
        2.1.2 工程师资格认证研究综述
        2.1.3 工程师资格认证治理的相关研究
    2.2 协同治理的理论借鉴
        2.2.1 协同治理的概念与理论应用
        2.2.2 治理机制的分析框架
    2.3 本章小结
3 工程师资格认证治理的国际案例研究
    3.1 研究设计
    3.2 美国工程师资格认证案例研究
        3.2.1 美国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概述
        3.2.2 美国工程师资格认证治理机制
        3.2.3 美国案例要点分析
    3.3 英国工程师资格认证案例研究
        3.3.1 英国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概述
        3.3.2 英国工程师资格认证治理机制
        3.3.3 英国案例要点分析
    3.4 德国工程师资格认证案例研究
        3.4.1 德国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概述
        3.4.2 德国工程师资格认证治理机制
        3.4.3 德国案例要点分析
    3.5 美、英、德三国案例比较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我国工程师资格认证演进过程的纵向案例研究
    4.1 研究设计
    4.2 案例选择
        4.2.1 案例背景
        4.2.2 资料收集与分析
    4.3 案例分析
        4.3.1 起步期
        4.3.2 探索期
        4.3.3 改革深化期
    4.4 案例研究结论与启示
        4.4.1 研究发现
        4.4.2 研究启示
    4.5 本章小结
5 我国工程师资格认证治理机制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设计
    5.2 问卷设计及发放
        5.2.1 问卷设计
        5.2.2 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
        5.2.3 样本分布
    5.3 我国工程师资格认证治理机制的要素研究
        5.3.1 T检验与描述性统计
        5.3.2 现状与需求的比较研究
        5.3.3 因子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我国工程师资格认证协同治理机制的构建及建议
    6.1 我国工程师资格认证协同治理机制的模型构建
        6.1.1 设计思路
        6.1.2 机制设计
    6.2 我国工程师资格认证治理机制的优化对策
        6.2.1 强化政府的指导监督与服务职能
        6.2.2 联合多部门代表共同成立顶层机构发挥关键作用
        6.2.3 落实行业协会的咨询决策及实施职能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我国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主要创新和不足
        一 研究方法
        二 本文的创新点
        三 本文不足之处
第一章 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意义辨析
        一 司法豁免的历史源流与现代含义
        二 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内涵与特征
        三 法官司法豁免制度与其他主体司法豁免制度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构成要素与理论基础
        一 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构成要素
        二 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价值取向与功能定位
        一 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价值取向
        二 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功能定位
第二章 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演变脉络与运行现状
    第一节 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演变脉络
        一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观念萌生
        二 改革开放后到十八大前(1979—2011):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初步建构
        三 十八大以后(2012至今):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渐趋成型
    第二节 法官司法豁免制度运行的基本现状
        一 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规范依据
        二 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积极功效
        三 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现有的局限与不足
    第三节 法官司法豁免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一 传统司法观念对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制约
        二 法院治理机制泛行政化对法官权利的侵蚀
        三 法官素质现状对司法豁免制度运行的影响
第三章 完善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现实考量
    第一节 完善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正当性
        一 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的应有之义
        二 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三 维护法官中立性地位的制度保障
    第二节 完善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必要性
        一 破解法官权责失衡难题的必要条件
        二 回应法官职业角色紧张的实践需要
        三 防范法官职业风险趋增的有效途径
    第三节 完善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可行性
        一 制度保障
        二 技术条件
        三 现实依据
第四章 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 建构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 遵循司法规律
        二 有限豁免原则
        三 统筹协调原则
    第二节 健全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基本路径
        一 完善法官司法豁免的立法设计
        二 畅通法官司法豁免的运行机制
        三 强化法官司法豁免的监督管理
    第三节 法官司法豁免制度与司法体制改革的衔接协调
        一 司法豁免与司法追责制
        二 司法豁免与法官员额制
        三 司法豁免与法官职业伦理制度
        四 司法豁免与法官职业保障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9)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2.1 政策理论背景
        1.2.2 社会发展背景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图
    1.5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产业工人的定义
        2.1.2 技能的定义
        2.1.3 技能形成与技能形成体系的定义
    2.2 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相关文献综述
        2.2.1 产业工人的相关文献综述
        2.2.2 技能形成与技能形成体系的相关文献综述
        2.2.3 文献述评
    2.3 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理论基础
        2.3.1 新职业主义理论
        2.3.2 工作场所学习理论
        2.3.3 现代员工培训理论
        2.3.4 人力资本理论
        2.3.5 现有理论的指导意义
第三章 国际比较研究的方案及设计
    3.1 国际比较研究的缘由及思路
    3.2 国际比较研究的理论基础
        3.2.1 贝雷迪的比较教育思想
        3.2.2 奥斯特罗姆的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
        3.2.3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3.3 国际比较研究“单元”及“路径”的选择
        3.3.1 比较分析“单元”的选择
        3.3.2 比较分析“路径”的选择
    3.4 国际比较分析框架与模型的构建
        3.4.1 比较分析框架的构建
        3.4.2 比较分析模型的构建
    3.5 研究样本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英国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
    4.1 英国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历史背景
    4.2 英国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核心要素
        4.2.1 技能投资制度
        4.2.2 技能供给制度
        4.2.3 技能认证制度
        4.2.4 技能使用制度
        4.2.5 社会合作制度
    4.3 英国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主要特点
        4.3.1 自主性与自由性相结合
        4.3.2 高度的市场适应性
        4.3.3 注重灵活性与公平性
第五章 美国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
    5.1 美国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历史背景
    5.2 美国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核心要素
        5.2.1 技能投资制度
        5.2.2 技能供给制度
        5.2.3 技能认证制度
        5.2.4 技能使用制度
        5.2.5 社会合作制度
    5.3 美国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主要特点
        5.3.1 普职教育的深度融合性
        5.3.2 技能培养的高度开放性
        5.3.3 市场需求的紧密相关性
第六章 德国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
    6.1 德国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历史背景
    6.2 德国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核心要素
        6.2.1 技能投资制度
        6.2.2 技能供给制度
        6.2.3 技能认证制度
        6.2.4 技能使用制度
        6.2.5 社会合作制度
    6.3 德国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主要特点
        6.3.1 以企业运作模式为核心
        6.3.2 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
        6.3.3 以职业实践技能为本位
第七章 三国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比较分析
    7.1 比较分析的简要结果
    7.2 核心要素的比较分析
        7.2.1 技能投资制度比较研究
        7.2.2 技能供给制度比较研究
        7.2.3 技能认证制度比较研究
        7.2.4 技能使用制度比较研究
        7.2.5 社会合作制度比较研究
    7.3 比较分析的若干启示
        7.3.1 基本制度建构的必要性
        7.3.2 相关者利益协调的重要性
        7.3.3 教育培训作用的基础性
第八章 中国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建构
    8.1 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制度框架
        8.1.1 建立责任分担的技能投资制度
        8.1.2 建立标准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技能供给制度
        8.1.3 建立科学公正的技能评价和资格认证制度
        8.1.4 建立公平可信的技能使用制度
        8.1.5 建立多方参与的社会合作制度
    8.2 产业工人技能形成的路径选择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相关建议
    9.3 研究不足
    9.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10)国家资格分级的技术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分析
        一、国家资格分级研究的政策引领
        二、国家资格分级研究的实践驱动
        三、国家资格分级研究的国际参照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提出的双重视角
        二、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问题的研究取向与价值
        四、基于问题的研究内容框架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本研究的核心概念及其逻辑关系
        二、国家资格框架
        三、教育资格与职业资格
        四、国家资格分级
        五、技术逻辑
        六、技术及其复杂性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资格及其等级划分:国家资格框架的要素构成
        二、多元化趋同:国家资格分级的特点与依据
        三、技术复杂性:本体论和认识论视角的学理考察
        四、技术知识与技术活动的复杂性:一种初步研究
        五、已有研究述评与本研究的理论空间
    第五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整体思路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三、研究的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国家资格分级的经验及其反思
    第一节 国家资格分级的国际经验分析
        一、域外国家资格框架发展的三种模式
        二、社会性与历史性交织的资格分级特点
        三、完全国家资格框架中分级的个案剖析
    第二节 我国国家资格分级的经验积累
        一、聚焦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资格框架探索
        二、政府推动、“开大”主导的资格分级实践
        三、国际化与本土化紧密结合的资格分级特征
    第三节 国家资格分级的路径依赖现象及其消解
        一、国家资格分级的经验主义路径依赖现象
        二、全面反映国家资格分级经验的文化自觉
        三、深层透视国家资格分级规律的理论自省
第三章 国家资格分级的技术逻辑证成
    第一节 教育资格与职业资格的同质性
        一、教育资格与职业资格的外在效用相当
        二、教育资格与职业资格的内在属性一致
        三、教育资格与职业资格的学习量可比
    第二节 教育资格与职业资格的技术本体
        一、教育资格与职业资格同质性的技术本源
        二、阐释两类资格技术本体的三项理论原则
        三、两类资格技术本体展现的三对逻辑范畴
    第三节 国家资格分级的技术复杂性逻辑
        一、国家资格分级的技术复杂性逻辑假设
        二、基于技术复杂性逻辑假设的理论预设
        三、规约国家资格分级的技术复杂性测度
第四章 教育资格分级的技术知识逻辑
    第一节 教育资格的认识论根源
        一、教育资格授予的教育课程依据
        二、国家资格框架中教育课程的技术知识本质
        三、技术知识复杂性的开放自组织模型
    第二节 不同类型教育资格分级的技术知识向度
        一、技术原理知识主导的普通教育资格分级
        二、技术事理知识主导的职业教育资格分级
        三、非正规教育与非正式学习资格分级的复杂性阐释
    第三节 遵循技术知识逻辑的教育资格分级设想
        一、国家资格框架中教育资格分级的开放性诉求
        二、初中教育作为教育资格分级的起点
        三、职业教育资格等级拓展的串行路径
        四、教育资格等级描述的技术知识标准
第五章 职业资格分级的技术活动逻辑
    第一节 职业资格的实践论视域
        一、职业资格的技术实践论意蕴
        二、职业技术与工程技术的实践形态
        三、回归技术实践的职业资格制度改革
    第二节 职业资格分级的技术活动向度
        一、职业资格分级的技术活动复杂性依据
        二、技术活动复杂性生成的分工与知识诱因
        三、技术活动复杂性的“递进—并行”模型
    第三节 遵循技术活动逻辑的职业资格分级原则
        一、职业教育等级证书的分级逻辑及其局限
        二、先前工作经历认定融入职业资格分级
        三、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对接职业资格分级
        四、职业资格等级描述的技术活动标准
第六章 技术逻辑规制的国家资格融通
    第一节 资格分级与资格融通的“结构—功能”关系
        一、国家资格分级的结构生成
        二、国家资格融通的功能负载
        三、资格分级与资格融通的相互规定
    第二节 教育资格与职业资格融通的技能积累逻辑
        一、“心智化”与“具身化”融合的技能本质观
        二、技能横向与纵向积累遵循的技术复杂性逻辑
        三、教育资格和职业资格中技能积累条件的相似性
    第三节 技术知识与技术活动双向建构的技能积累机制
        一、教育资格中技能积累的“实践性反思”机制
        二、职业资格中技能积累的“反思性实践”机制
        三、教育资格与职业资格中技能积累程度的等效性
        四、整合技术知识与技术活动的国家资格等级描述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图表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和参研课题情况
致谢

四、上海实现“智能化”职业资格鉴定考试(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的通知[J].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21(21)
  • [2]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D]. 郭家田.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3]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评价研究 ——以《导游业务》课程为例[D]. 赵寿年.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D]. 姜晓雷.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5]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体系质量评价模型研究[D]. 王华媛.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6]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D]. 张小梨. 天津大学, 2020(01)
  • [7]协同治理视角下的我国工程师资格认证研究[D]. 吴明川. 浙江大学, 2020(01)
  • [8]我国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研究[D]. 于猛. 郑州大学, 2020(02)
  • [9]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D]. 邵程林.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10]国家资格分级的技术逻辑研究[D]. 邓小华. 天津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上海实现“智能”职业资格考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