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乌鲁木齐10号泉溶解气甲烷的3次长趋势异常变化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红梅[1](2019)在《乌鲁木齐10号泉水体微生物多时间尺度变化及其对地震的响应》文中研究表明地震的监测和准确预报仍是目前世界上未能解决的科学难题。微生物能够迅速感知环境变化并做出适应性地改变,已成为监测地下水和地壳活动的一种新型手段,但其系统性、规律性还需要深入地研究。论文围绕“地震前后泉水微生物种类和代谢发生了哪些异常变化”这一科学问题,以新疆乌鲁木齐10号泉泉水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观测,探索该处泉水中的稳定性及敏感性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活性变化规律,获取微生物异常反应的定性定量信息,探寻这种变化规律与地震之间的对应关系。论文首先研究了乌鲁木齐10号泉12项水文地球化学指标总体季节性和年度变化规律,发现部分测项异常偏高,可能与地震的发生有关。进而,对该泉水样内的细菌群落丰度分别按年内尺度、季节尺度、年际尺度进行了分类比较,结果发现细菌群落丰度在年内尺度月变化规律不明显,但随季节变化明显,整体上呈现出“夏>秋>春>冬”的趋势,年际之间变化也有显着差异。对泉水细菌种群结构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大小为91bp、129bp、305bp、165bp、454bp的末端限制性酶切片段(T-RFs)所代表的细菌类群为乌鲁木齐10号泉水体生态系统中的最优势菌群;而其中的129bp和305bp片段所代表的细菌类群为该泉水中相对稳定的土着菌群。综合水文地球化学指标和泉水中的细菌丰度变化规律,发现泉水中氟离子(F-)、水氡(Rn)和甲烷(CH4)含量是影响夏、秋和冬季泉水中细菌丰度变化的主要因子。在监测期内,还利用末端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T-RFLP)及BIOLOG生态板细胞表型检测技术(BIOLOG-ECO),综合监测期内泉水水文地球化学指标数据和新疆地区4次有代表性的震例,从分子水平和细胞代谢水平分析受地震影响前后乌鲁木齐10号泉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群落活性和细胞表型多样性变化规律。T-RFLP分析的结果表明,T-RFs大小为91bp、129bp、305bp和454bp所代表的细菌类群是4次震例中的共有类群,它们在地震前后的异常波动显示了它们可能是对地震活动敏感的细菌类群,未来可用于检测地震发生的指示类群。冗余度分析(RDA)表明,泉水中产生的气体总量(Gas)和泉水电导率(EC)是影响泉水细菌优势类群变化的关键因素。BIOLOG-ECO的分析表明,泉水中的微生物可以以甘氨酰-L-谷氨酸为主要底物而生长,而D-半乳糖酸-γ-内酯和D-半乳糖醛酸这两类化合物是导致泉水微生物底物代谢差异的敏感底物。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将为地震监测预报提供新的监测指标和思路,为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率提供补充和参考,为以微生物监测、预测地震活动奠定基础。
陈张[2](2016)在《乌鲁木齐含硫冷泉水体细菌群落的映震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乌鲁木齐含硫冷泉水体细菌多样性及水体细菌群落与水文理化因子的响应关系,分析细菌群落在地震前后的变化规律。方法:运用T-RFLP技术对乌鲁木齐含硫冷泉水体细菌进行群落多样性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水体中细菌群落密度进行实时监测。结果:乌鲁木齐含硫冷泉水体细菌群落中优势类群分别为厚壁菌门(代表片段大小为90bp)、变形菌门(129bp和454bp)、螺旋体门(304bp),其中片段大小为90bp、129bp所代表的菌属在检测期内均稳定存在,而片段大小为304bp、454bp所代表的菌属出现间歇性消失。香侬-威纳指数(H)在震前震后具有明显变化,但优势度指数(D)与均匀度指数(E)在地震前后并无较大波动。含硫冷泉水体细菌总DNA含量变化与水文理化因子中的CO2含量变化具有显着正相关性,而与HCO3-存在显着负相关性;泉水细菌总DNA含量变化基本符合震前高于震后的规律,且随着震级依次递增,DNA含量的极大值也随之而递增。在地震发生后的5-17天内,泉水细菌总DNA含量变化出现极大值。结论:乌鲁木齐含硫冷泉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指数在检测期内波动不显着,但香侬-威纳指数(H)与优势度指数(D)的变化与地球水文理化因子HS-离子具有很好的响应效果。香侬-威纳指数(H)对地震也有很好的响应。泉水细菌群落密度与泉水地球水文理化因子中的CO2和HCO3-分别存在显着的正相关性和负相关性,且与地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张国盟[3](2015)在《新疆天山带地下流体观测点水文地质环境评价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地震地下流体观测中,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循环与演化等水文地质环境特征,是分析地下流体前兆信息的基本依据。目前,在地下水的补给、循环与演化等方面的研究中,水化学、环境同位素和地下水测年等方法越来越成为有效的研究手段。采用这些方法对地下流体观测点的水文地质环境开展研究和评价,探讨观测点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和循环演化特征,将为分析地震地下流体前兆信息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和基础信息。另一方面,新疆天山地震带近年来地震频发,地震活动性较高,地下流体观测点分布合理,前兆信息丰富,为地震地下流体监测提供了天然的试验场。对天山地震带地下流体观测点水文地质环境开展评价和研究,进一步分析和评价地下流体前兆信息,可为未来该地区及其他观测点的地下流体地震前兆监测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重点分析了研究区地下流体观测点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水-岩化学平衡特征、地下水热储温度和循环深度、补给来源和补给高程,并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氚计算了地下水年龄。取得的主要认识有:(1)乌鲁木齐9、10号泉水化学类型相近,补给高程和实际高程相差较小,补给后径流时间和路程较短,有一部分为大气降水直接补给,属浅层地下水;4号井和4号泉中SO42-离子含量较高,水-岩化学平衡状态为“部分平衡水”,地下水中存在一部分深层水的混入,循环深度较大;15号泉水化学类型复杂,水-岩反应较为充分,补给高程低于实际高程,降水在海拔较低的地方补给到地下,经过地下循环补给形成泉水。(2)21号泉由地表水顺断裂带下渗、循环及排泄而成,循环深度较大,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后经过一定深度的循环之后经过断裂上涌补给形成该泉水。(3)501泉和39泉为Na-Ca-SO4-Cl型水,水-岩反应处于初级阶段,地下水循环深度较大,泉水是由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后经过一定深度的循环之后排泄形成的。(4)在北天山沙湾、乌苏和博乐的地震流体监测点中,所采集水样均有不同程度的深层水的混入,地下水循环深度较大,径流路径较长,地下水年龄均大于500年。(5)尼勒克和特克斯的断层泉形成机理相似,都是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后,在断裂带中经过一定深度和一定时间的循环排泄形成的。(6)氚年龄的证据表明监测点多为“次现代”地下水,适合开展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地震信息监测。为了更好的将上述方法和理论应用于具体工作中,文中第四章以10号泉为例,结合日常监测数据对该监测点的映震能力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认为10号泉的监测数据稳定,规律性较好,地下水混合、水一岩反应程度及地下水年龄适中,比较适合开展地震地下流体前兆观测,较容易获取各阶段地震前兆异常信息。对地震带地下流体监测点水文地质环境的研究,将有助于推进水化学、环境同位素和地下水测年等方法在地震监测领域中的应用。尤其是地下水测年技术,虽然其在地震地下流体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还较少,但根据相关学科的实例来看,该技术应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罗娇[4](2014)在《北天山地区地震前泉水细菌群落异常反应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为探索一种基于细菌群落的地震监测新技术。本研究以北天山地区用于地震监测的典型泉点(乌鲁木齐10号泉)为研究对象,基于震中距乌鲁木齐10号泉100Km范围内发生的有感地震,利用3种不同技术方法研究乌鲁木齐10号泉泉水细菌群落对有感地震的映震规律及敏感菌群的代谢特征,并分析各技术用以地震监测的实效性。方法:采用传统的纯培养平板计数方法和BIOLOG GENIII细菌板从细胞水平上监测地震前后泉水中细菌群落活性及功能多样性变化;利用T-RFLP(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从分子水平上分析地震前后泉水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变化,并借助CCA(典型相关性分析)分析泉水细菌群落与水文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泉水细菌群落全年呈现随机动态变化,而震后可培养细菌菌落数目与细菌群落对碳源利用的平均颜色(AWCD)变化均高于震前,且表现与震级有一定相关性;泉水中对有感地震响应灵敏的细菌类群以糖醇类碳源为主要代谢碳源。GEN III板中71种碳源中的6种能够显着体现地震前后水体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它们分别为甘油、氨基乙酰-L-脯氨酸、奎宁酸、L-乳酸、丙酸和乙酸,地震前后判别函数的判别正确率为96.2%。在泉水细菌群落组成上,多数震前细菌群落多样性高于震后,少数震后细菌群落多样性高于震前,这表现泉水细菌群落与水文理化指标、地震震级和泉水补水量有一定相关性;地震震级越大则地震前后泉水中出现的细菌新类群越多;在相近震级下,震源距地面深度越深地震前后泉水中出现的细菌新类群越少;地震后泉水中出现的细菌新类群丰富度大于地震前;地震前后泉水中一些优势类群消失;CCA分析表明,水氡(Rn)是泉水中地震前后出现细菌新类群的主要生长促进因子,硫化物(HS)是主要生长抑制因子。结论:细菌群落的碳源利用及可培养菌落数目具有一定映震规律,BIOLOG技术用于北天山地区地震前兆的监测统计准确率提高到56.8%,T-RFLP技术可发现在地震前后才存在的细菌新类群。
薛娟[5](2013)在《乌鲁木齐10号泉水体微生物对地震的响应》文中指出目的:研究乌鲁木齐10号泉水洗细菌群落在24节气内的群落结构组成及多样性,探讨细菌群落对不同地震的映震特征,及分析泉水古菌群落结构的组成。方法:采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技术分析乌鲁木齐10号泉水体细菌和古菌的群落结构组成,及细菌群落在24节气内的多样性;借助典型相关性分析(CCA)研究细菌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以震级和震中距的不同,分析乌鲁木齐10号泉对不同震级、不同震中距地震的映震特征及响应模式。结果:①泉水细菌群落在24节气内多样性波动较大,呈现出秋升冬降春波动夏回升的变化趋势,细菌群落由11个门组成,优势类群主要集中于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梭杆菌门和变形菌门等,占群落组成的75%以上,氮、硫化物、电导率及气体总量对优势片段所代表的的细菌类群影响较大,氡、氩、甲烷氟及氦对仅出现在某些特定节气的特殊片段所代表的类群影响较大;②乌鲁木齐10号泉水体细菌群落对3.0级以上的近、远场地震具有较好的映震特征,地震发生在香农指数由低升高的过程中,电导率、氟、水汞、甲烷及氡等水化参数对细菌群落的分布影响较大,放线菌纲、黄杆菌纲、芽孢杆菌纲、Δ-和γ-变形菌纲等优势纲的含量与水文化学参数呈现出抑制作用,纤维菌门、柔膜菌门及螺旋体门等仅在地震前后出现,可认为是映震敏感群落;③菌群落主要隶属于广古菌门和奇古菌门,甲烷微菌纲为优势类群;产甲烷古菌在泉水环境中的碳循环中有重要作用。结论:乌鲁木齐10号泉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与地球水文化学参数相关,地壳活动可增加细菌群落组成的多样性,存在对地震敏感的细菌类群;古菌群落组成较为简单,蕴含着较为丰富的产甲烷古菌,对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潜在价值。
李萍,曾军,祖丽皮亚·玉努斯,高小其,董秀黄,薛娟,娄恺[6](2013)在《新疆乌鲁木齐10号冷泉古菌群落结构多样性》文中提出【目的】探究新疆地震断裂带含硫冷泉泉水古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方法】利用酶解法直接从冷泉泉水样品中提取环境总DNA,采用古菌通用引物对16S rRNA基因进行扩增,构建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通过Alu I和Afa I两种限制性内切酶对随机挑选的115个阳性克隆子进行酶切分型,将不同酶切带型对应的克隆子送样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序列进行比对并构建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树。【结果】古菌克隆文库中共得到44个不同的酶切带型,BLAST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将它们划分于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94.78%)和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4.35%)。奇古菌门克隆与Nitrosopumilus.sp序列相似性达到了93%;而广古菌门类群较为多样,其中,42.61%的克隆子属于RC-V cluster,20.87%与13.91%的克隆子分别属于LDS cluster和Methanomicrobiales,4.35%的克隆子与甲烷厌氧氧化相关的类群(ANME-1a-FW)具有较高的的相似。另外,13.05%的克隆子属于广古菌门中的未知类群。【结论】乌鲁木齐10号泉水体中广古菌类群多样,可能蕴藏有大量潜在的古菌新类群。
张强,曾军,娄恺,李珊,杨晓芳,吴尊凤,高小其[7](2012)在《乌鲁木齐10号泉水体细菌群落对地震的响应》文中指出以无震时期细菌群落及水文化学元素信息为背景,阐明有感地震时的泉水细菌群落映震特征.2010年12月—2011年4月,乌鲁木齐周边先后发生了MS3.1和MS3.6两次有感地震.本文采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T-RFLP)分析了该时间段内乌鲁木齐10号泉中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稳定性、优势类群及特殊类群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水文地球化学指标对有感地震不敏感,泉水细菌群落结构稳定,地震对其优势类群及多样性影响均不显着,但无震时期部分类群(以82,170,176,462bp为代表)在前后两次地震中丰度变化趋势相似,即震前有小幅上升,震后1—12天内出现极大值,之后丰度逐渐恢复至较低水平,且表现出与震级、震中距具有一定相关性.这表明部分泉水细菌对有感地震映震灵敏.
崔勇,杨晓芳,陈玲,鲁娜,李新勇[8](2008)在《特克斯5.9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特征分析》文中提出2007年7月20日在新疆特克斯县境内发生MS5.9地震,震前哈萨克斯坦地下流体和新疆部分流体测项出现了前兆异常。通过分析资料,总结出其异常类型大致有3种:①脉冲异常,表现为泉水中气泡规律性大幅度的脉冲,在水位记录纸上形成有一定规律的间隔"脉冲峰";②波动异常,主要表现为速率变化、上升幅度超出正常波动范围;③年变畸变异常,主要表现为打破年变规律。
地里夏提·克尤木,朱成英[9](2008)在《新10号泉水化学测项中强地震前兆异常特征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选取1980年以来距新10号泉300 km范围内的16次5级以上地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新10号泉水化学参数在上述地震前后的全程时空扫描,初步总结出该泉水化学测项的前兆异常特征。(1)异常形态各异:硫化物为中期高值异常;氟离子以短期异常和中期异常为主;电导率基本上表现为中期高值异常;水汞以中期高值异常为主,个别地震前会出现临震高值异常;水氡为中期高值异常或年变畸变;甲烷则一般表现为高值中期异常,个别地震前也会在中期异常的基础上叠加大幅度临震异常;氦气为高值正异常。(2)映震对应率:硫化物为81.3%,氟离子为57.1%,电导率为31.3%,水汞为55.6%,水氡为18.8%,甲烷为46.7%,氦气为46.7%。
朱成英,李新勇,李艳萍[10](2007)在《新10号泉溶解气的变化特征及与地震的对应关系》文中研究指明对新疆新10号泉溶解气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对13组MS≥4.6地震的分析可以看出:(1)深、浅源气体的异常形态和异常时间有所差别;(2)不同气体各有其异常特点,同源气体的同步性很好。在所统计的13组15次地震中,来自深源的CH4、He震前发生异常次数分别是11次和10次,两者同步的有9次,它们异常起始时间接近,异常形态都表现为趋势性中短期异常;来自浅源的Ar、N2映震率接近,15次地震前Ar异常有4次,N2异常为3次,两者同步性好,以高值异常为主,短临异常明显;来自深、浅源的混合气体CO2多表现为趋势性高值中短期异常,在恢复背景值的过程中发震。
二、乌鲁木齐10号泉溶解气甲烷的3次长趋势异常变化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乌鲁木齐10号泉溶解气甲烷的3次长趋势异常变化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乌鲁木齐10号泉水体微生物多时间尺度变化及其对地震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地震 |
1.2 地震前兆 |
1.3 地下水及地震断裂带冷泉 |
1.4 地下水微生物生态系统 |
1.5 微生物群落研究方法概述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样品采集及处理 |
2.2 泉水水文地球化学指标测定 |
2.3 基于T-RFLP的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
2.4 泉水细菌群落功能多样性测定 |
2.5 监测期内地震情况统计及震中距的计算 |
2.6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乌鲁木齐10号泉水体细菌群落多时间尺度变化 |
3.1 乌鲁木齐10号泉水文地球化学指标随时间动态变化 |
3.2 乌鲁木齐10号泉细菌群落组成多时间尺度特征 |
3.3 乌鲁木齐10号泉细菌Alpha-多样性随时间动态变化 |
3.4 乌鲁木齐10号泉细菌群落组成与水文地球化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分子水平上监测乌鲁木齐10号泉细菌对地震的响应 |
4.1 监测期内地震观测及震例分析 |
4.2 监测期内地震前后水文地球化学指标的变化 |
4.3 地震前后泉水细菌群落的变化 |
4.4 地震前后泉水细菌类群与水文地球化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细胞活性上监测乌鲁木齐10号泉细菌对地震的响应 |
5.1 地震前后不同时间泉水微生物的AWCD值分析 |
5.2 地震前后不同时间泉水微生物对不同底物的利用特征 |
5.3 地震前后不同时间泉水微生物碳代谢的主成分分析 |
5.4 地震前后不同时间泉水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分析 |
5.5 地震前后泉水微生物群落功能与水文地球化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5.6 讨论 |
5.7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乌鲁木齐含硫冷泉水体细菌群落的映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地震 |
1.1.1 地震的定义 |
1.1.2 地震的相关概念 |
1.1.3 地震的分类 |
1.1.4 地震断裂带 |
1.1.5 地震的发生 |
1.1.6 地震的预测 |
1.2 地下流体简介 |
1.2.1 地下流体的定义及形成 |
1.2.2 地下流体与地震的关系 |
1.3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
1.3.1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地位 |
1.3.2 微生物生态的研究 |
1.3.3 地下水微生物 |
1.3.4 地下水中的微生物与地震 |
1.4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
1.4.1 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 |
1.4.2 实时荧光定量PCR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5.1 目的及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图 |
2 含硫冷泉水体细菌群落多样性 |
2.1 实验材料 |
2.1.1 样品采集及处理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含硫冷泉水体细菌总DNA提取 |
2.2.2 泉水细菌 16S r RNA基因片段扩增 |
2.2.3 T-RFLP分型 |
2.2.4 数据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含硫冷泉水体细菌总DNA提取 |
2.3.2 泉水细菌 16S r RNA基因的PCR扩增 |
2.3.3 泉水细菌PCR扩增产物的酶切分型 |
2.3.4 MspⅠ和HinfⅠ对T-RFLP的影响 |
2.3.5 泉水细菌的T-RFLP图谱分析 |
2.3.6 含硫冷泉水体细菌的群落多样性指数 |
2.3.7 含硫冷泉水体细菌群落聚类分析 |
2.3.8 含硫冷泉水体细菌群落优势类群 |
2.4 讨论 |
3 含硫冷泉水体细菌与水文理化因子的响应关系 |
3.1 材料 |
3.1.1 样品采集及处理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3.2 方法 |
3.2.1 泉水水文理化指标测定 |
3.2.2 泉水细菌总DNA提取 |
3.2.3 泉水细菌 16S r RNA酶切分型 |
3.2.4 泉水样品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系统标准品的制备 |
3.2.5 泉水样品Real-Time PCR检测系统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两种酶切分型结果 |
3.3.2 标准品的测序结果 |
3.3.3 标准品的电泳检测结果 |
3.3.4 Real-Time PCR标准曲线测定结果及可信度分析 |
3.3.5 Real-Time PCR样本检测结果及可信度分析 |
3.3.6 Real-Time PCR溶解曲线 |
3.3.7 含硫冷泉水文地球理化因子变化 |
3.3.8 泉水细菌总DNA与水文理化因子的相关性 |
3.3.9 泉水细菌多样性与水文理化因子的相关性 |
3.4 讨论 |
4 含硫冷泉地震前后水体细菌类群变化 |
4.1 实验材料 |
4.1.1 样品采集及处理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泉水细菌总DNA提取 |
4.2.2 泉水细菌 16S r RNA基因扩增 |
4.2.3 末端限制性片段多态性(T-RFLP)分型 |
4.2.4 荧光定量PCR检测 |
4.3 结果 |
4.3.1 地震前后泉水细菌群落多样性变化 |
4.3.2 地震前后泉水细菌群落密度变化 |
4.4 讨论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后记 |
(3)新疆天山带地下流体观测点水文地质环境评价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0.1 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0.2 主要研究内容 |
0.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0.4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水文地质环境评价方法与进展 |
1.1 传统水文地质学方法 |
1.2 环境同位素方法 |
1.3 地下水年龄 |
1.4 小结 |
第二章 研究区地下流体观测的水文地质环境概况 |
2.1 自然地理与地质概况 |
2.2 水文地质特征 |
2.3 研究区地下流体研究进展 |
2.4 小结 |
第三章 天山活动构造带中段的水文地质环境特点分析 |
3.1 研究方法介绍 |
3.2 研究区地下水离子成分和同位素组成分析 |
3.3 采用放射性氚估算地下水年龄 |
3.4 讨论与结论 |
第四章 水化学和环境同位素方法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 |
4.1 监测点概况 |
4.2 评估指标与讨论 |
4.3 结论 |
第五章 论文总结 |
5.1 主要认识与结论 |
5.2 论文不足之处 |
5.3 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研究生期间参与项目 |
致谢 |
(4)北天山地区地震前泉水细菌群落异常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断裂带处冷泉的概述 |
1.1.1 断裂带的成因 |
1.1.2 冷泉的形成原因 |
1.2 地震的概述 |
1.2.1 地震的危害 |
1.2.2 地震前兆现象 |
1.2.3 地震成因及其与地下流体的关系 |
1.2.4 地震预测的意义及研究进展 |
1.3 微生物与地震的研究 |
1.4 冷泉的研究意义及乌鲁木齐 10 号泉的研究现状 |
1.5 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概况 |
1.5.1 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 |
1.5.2 生理学 BIOLOG 方法 |
1.6 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乌鲁木齐 10 号泉水中细菌群落对有感地震的响应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样品采集 |
2.1.2 泉水水文地球化学指标测定 |
2.1.3 R2A 培养基涂布平板菌落计数 |
2.1.4 水体细菌功能多样性测定 |
2.1.5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菌落形态特征及菌落数量统计 |
2.2.2 水体细菌群落碳源利用及化学敏感物质效应的 BIOLOG 分析 |
2.2.3 不同时期细菌群落利用碳源的功能多样性分析 |
2.2.4 细菌群落碳源利用与水文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
2.3 讨论 |
第三章 BIOLOG 代谢指纹用于地震监测的初探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样品采集 |
3.1.2 泉水细菌群落代谢活性测定 |
3.1.3 单孔平均颜色变化率( 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 |
3.1.4 样品筛选 |
3.1.5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地震前与地震后水体细菌群落的代谢活性分析 |
3.2.2 对单一底物利用的差异 |
3.3 建立 Fisher 判别函数 |
3.3.1 应用于逐步判别分析的数据筛选 |
3.3.2 选择判别因子及建立判别函数 |
3.3.3 判别函数的回判验证 |
3.4 讨论 |
第四章 细菌群落用于地震监测的 T-RFLP 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样品采集及处理 |
4.1.2 地震前后样品选取 |
4.1.3 泉水水文理化指标测定 |
4.1.4 泉水样品总 DNA 提取 |
4.1.5 16S rRNA 基因片段扩增 |
4.1.6 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分型 |
4.1.7 数据统计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提取泉水样品的总 DNA |
4.2.2 泉水细菌 16S rRNA 基因的 PCR 扩增 |
4.2.3 泉水细菌 PCR 扩增产物的酶切分型 |
4.2.4 泉水细菌的 T-RFLP 图谱分析 |
4.2.5 地震前后泉水细菌优势类群多样性指数 |
4.2.6 监测期内泉水水文理化参数变化 |
4.2.7 地震前后新出现的泉水细菌类群与水文理化性质的 CCA 分析 |
4.2.8 地震前后泉水中消失的优势细菌类群 |
4.3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乌鲁木齐10号泉水体微生物对地震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0.1 地震 |
0.1.1 地震的定义 |
0.1.2 地震分级 |
0.1.3 地震的危害 |
0.1.4 地震监测与预报 |
0.1.5 国内外对地震的研究 |
0.2 地下水生态系统 |
0.2.1 地下水 |
0.2.2 冷泉 |
0.2.3 地下水生态系统 |
0.2.4 地下水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 |
0.3 T-RFLP 技术简介 |
0.4 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一章 24 节气内乌鲁木齐 10 号泉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变化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样品采集及预处理 |
1.1.2 泉水 12 项理化指标测定 |
1.1.3 样品总 DNA 提取 |
1.1.4 16S rDNA 片段扩增 |
1.1.5 细菌 T-RFLP 分析 |
1.1.6 数据分析 |
1.2 结果与分析 |
1.2.1 泉水理化指标波动式变化 |
1.2.2 泉水样品总 DNA 提取 |
1.2.3 冷泉水体细菌 16S rRNA 基因的扩增 |
1.2.4 乌鲁木齐 10 号泉水体细菌 PCR 产物的酶切分型 |
1.2.5 T-RFLP 图谱及多样性分析 |
1.2.6 样品聚类分析 |
1.2.7 24节气内细菌群落组成 |
1.2.8 24节气样品与泉水理化指标典范对应分析 |
1.3 讨论 |
第二章 乌鲁木齐 10 号泉水体细菌群落的映震特征分析 |
2.1 材料方法 |
2.1.1 样品选取 |
2.1.2 样品预处理 |
2.1.3 泉水 12 项理化指标测定及分析 |
2.1.4 样品总 DNA 提取及 16S rDNA 片段扩增 |
2.1.5 细菌 T-RFLP 分析 |
2.1.6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地震详情 |
2.2.2 采样期内泉水的水文化学参数变化 |
2.2.3 地震前后群落多样性分析及聚类分析 |
2.2.4 地震前后细菌群落组成 |
2.2.5 地震前后泉水样品与 12 项水文化学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2.3 讨论 |
第三章 乌鲁木齐 10 号泉水体古菌群落组成的 T-RFLP 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样品采集及预处理 |
3.1.2 泉水 12 项理化指标测定 |
3.1.3 样品总 DNA 提取 |
3.1.4 16S rDNA 片段扩增 |
3.1.5 古菌 T-RFLP 分析 |
3.1.6 样品 T-RFs 筛选 |
3.1.7 古菌优势种属比对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乌鲁木齐 10 号泉理化性质分析 |
3.2.2 乌鲁木齐 10 号泉水体古菌 16S rRNA 基因的扩增 |
3.2.3 乌鲁木齐 10 号泉水体细菌 PCR 产物的酶切分型 |
3.2.4 乌鲁木齐 10 号泉水体古菌 T-RFLP 图谱分析 |
3.2.5 古菌群落组成 |
3.3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6)新疆乌鲁木齐10号冷泉古菌群落结构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样品采集及处理 |
1.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1.3 10项地球化学指标测定: |
1.2 环境样品总DNA的提取及古菌16 S r RNA基因PCR扩增 |
1.4 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
1.5 数据统计分析 |
1.6 系统发育树构建和核酸序列收录号 |
2 结果和分析 |
2.1 乌鲁木齐10号泉理化性质分析 |
2.2 乌鲁木齐10号泉水体古菌16 S r DNA文库分析 |
2.3 古菌16 S r RNA系统进化分析 |
3 讨论 |
(7)乌鲁木齐10号泉水体细菌群落对地震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PCR (聚合酶链式反应) 及T-RFLP原理简介 |
1.2 样品采集 |
1.3 泉水水文地球化学指标测定 |
1.4 泉水总DNA提取及细菌16SrRNA基因PCR扩增 |
1.5 T-RFLP酶切分型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乌鲁木齐10号泉水体细菌T-RFLP图谱定性分析 |
2.2 乌鲁木齐10号泉优势类群及特殊类群的丰度变化趋势 |
2.3 乌鲁木齐10号泉水体细菌多样性指数 |
2.4 乌鲁木齐10号泉水体细菌聚类分析 |
2.5 有感地震对10号泉水文地球化学元素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8)特克斯5.9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哈萨克斯坦地下流体交换资料概况 |
2 观测事实 |
2.1 中国新疆26号泉动水位 |
2.2 哈萨克斯坦地下流体交换资料 |
1) 卡帕尔-阿拉善4号井 |
2) 扎儿干特-阿拉善3号井 |
3) 博古特2604号井 |
4) 下卡姆卡5-T号井 |
3 异常特征分析 |
3.1 异常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特征 |
3.2 异常形态特征 |
1) 测值出现大幅上升的中、短期异常。 |
2) 测值在趋势性异常的背景上叠加短期异常。 |
4 几点认识 |
(9)新10号泉水化学测项中强地震前兆异常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新10号泉水文地质和观测概况 |
2 水化学测项的变化特征与地震的对应关系 |
2.1 研究地震的筛选 |
2.2 震例分析 |
1) 1983年3月3日呼图壁5.0级、6月1日乌鲁木齐5.0级和12月15日托克逊5.0级地震 |
2) 1990年10月25日乌苏5.2级地震 |
3) 1992年11月28日托克逊5.4级地震和1993年2月3日和静5.7级地震 |
4) 1999年9月23日轮台东北5.1级地震 |
5) 2003年2月14日石河子5.4级地震 |
2.3 异常特征与对应率 |
2.3.1 异常特征 |
2.3.2 异常对应地震率 |
3 结语 |
(10)新10号泉溶解气的变化特征及与地震的对应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观测泉的地质构造 |
2 新10号泉溶解气的观测方法 |
3 溶解气体的变化特征与地震的对应关系 |
4 结果与讨论 |
四、乌鲁木齐10号泉溶解气甲烷的3次长趋势异常变化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乌鲁木齐10号泉水体微生物多时间尺度变化及其对地震的响应[D]. 杨红梅. 中国农业大学, 2019(02)
- [2]乌鲁木齐含硫冷泉水体细菌群落的映震分析[D]. 陈张. 新疆师范大学, 2016(11)
- [3]新疆天山带地下流体观测点水文地质环境评价与研究[D]. 张国盟.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2015(03)
- [4]北天山地区地震前泉水细菌群落异常反应的研究[D]. 罗娇. 石河子大学, 2014(03)
- [5]乌鲁木齐10号泉水体微生物对地震的响应[D]. 薛娟. 石河子大学, 2013(03)
- [6]新疆乌鲁木齐10号冷泉古菌群落结构多样性[J]. 李萍,曾军,祖丽皮亚·玉努斯,高小其,董秀黄,薛娟,娄恺. 微生物学报, 2013(03)
- [7]乌鲁木齐10号泉水体细菌群落对地震的响应[J]. 张强,曾军,娄恺,李珊,杨晓芳,吴尊凤,高小其. 地震学报, 2012(05)
- [8]特克斯5.9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特征分析[J]. 崔勇,杨晓芳,陈玲,鲁娜,李新勇. 内陆地震, 2008(02)
- [9]新10号泉水化学测项中强地震前兆异常特征的研究[J]. 地里夏提·克尤木,朱成英. 内陆地震, 2008(01)
- [10]新10号泉溶解气的变化特征及与地震的对应关系[J]. 朱成英,李新勇,李艳萍. 内陆地震,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