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巴基斯坦核泄漏的看法

对巴基斯坦核泄漏的看法

一、巴基斯坦核泄密事件透视(论文文献综述)

翟伊荻[1](2020)在《个人网络失范行为对国家网络安全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个人网络行为更加多样,网络主体涉及的领域逐渐扩大,网络给予个人的权力也逐渐增多,会出现个人借助不同的网络手段,影响甚至破坏国家网络空间安全,给网络空间安全埋下了隐患。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各国都十分重视国家的网络安全。我国高度重视并将网络安全作为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十分关注网络对于国家安全的影响和构建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多角度保障我国的网络安全。论文从保护我国网络安全的角度出发,创新性的从个人网络失范行为角度,研究个人网络失范行为对我国网络安全的影响。论文采取了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论文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首先以习近平关于网络安全的重要论述为核心,对国家网络安全构建进行理论分析,对国家网络安全构建的基本理论进行梳理、分析和归纳。其次,对我国个人网络失范行为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了解我国个人网络涉及哪些领域、呈现哪些特点,进而明确个人网络失范行为的内涵、特点及分类。进而利用数据分析及结果重点解析个人网络失范行为给我国网络安全带来了哪些影响。然后,针对我国个人网络失范行为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这些问题带来的对国家网络安全的影响,从政府、网络媒体以及个人层面提出规范个人网络失范行为、构建国家网络安全的措施,给个人网络行为规定明确界限,力争减少个人网络失范行为的出现,为国家的整体安全打下良好的基础。

杨嘉楠[2](2019)在《美国情报机构内部人员泄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段建炜[3](2018)在《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研究》文中认为美国是当今世界情报投入最多的国家,而国防情报业界占据了整个情报界的半壁江山。为了管理和利用好这一庞大力量,美国建立了现代化的国防情报管理机制,凭借先进的管理理念、发达的管理水平、优秀的管理队伍,在支援决策和作战方面成效显着。论文以考察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理论框架与模型为逻辑起点,以组织管理与业务管理具体实践为依据,分析和归纳现代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主要内容,揭示和论证若干重要影响因素,总结评价其特点与不足,并对我国防和情报管理发展提出对策性思考,使论文具有学术研究和实践指导双重意义。论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系统科学方法等,重点从四个部分开展研究:第一部分是论文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对美国国防情报管理最基础的理论要素进行概念分析和客观要素考察,并通过建模方法研究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理论模型,解读出情报、管理与决策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是论文的历史归纳与思考,梳理美国国防情报管理发展,分析美国从军事情报到国防情报、从各自为政到业界管理的历史脉络,剖析美国国防情报管理萌芽、创立、调整、新发展四个阶段的演进轨迹,深化了对当前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由来与发展的认识。第三部分是论文的核心研究内容,考察了当前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战略目标以及组织管理、业务管理两大领域,梳理了国防情报业界三个层面的管理职能,剖析了国防情报工作各阶段、各环节的业务管理,对当前管理现状进行成效评估,总结归纳了管理特点,并对缺陷与挑战进行分析,对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展望。最后一部分是论文研究的落脚点,对如何推进我军情报管理进行了思考,并结合我军事情报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前瞻性研究与探索,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情报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陈昱帆[4](2018)在《中央企业境外投资业务审计模式研究 ——基于政府审计的视角》文中认为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走出去”战略,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起“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提高中央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境外投资业务迅速发展,但大规模的境外资产却长期处于监管空白,未得到有效的监督。因此,有必要开展境外审计模式研究,利用审计手段来加强境外资产的监管力度,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本文从分析中央企业境外投资业务发展现状入手,对中央企业境外投资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风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审计署公布的审计公告进行分析,总结审计署开展中央企业境外审计的特点,并对开展中央企业境外投资审计的困难进行了归纳。针对境外投资审计面临的挑战,提出关于中央企业境外投资业务审计模式的设想。通过对不同审计模式的分析,推导出互联网+综合共享审计模式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基于境外投资业务与审计的现状,充分考虑境内已具备的条件和境外实际存在的困难,从人员组织模式、审计技术方法、不同阶段应关注的审计重点入手,研究境外投资审计的模式,此外还提出了在互联网+综合共享模式下应该注意的问题。为了验证互联网+综合共享模式的合理性,本文对WK集团境外投资案例进行分析。从WK集团境外投资的基本情况与主要特点、风险现状入手,以审计的角度进行归纳研究,讨论互联网+综合共享审计模式在该案例中的应用,希望对以后的境外投资审计提供参考。此外,本文分别从政府机关、中央企业的角度,分别提出了开展中央企业境外投资业务审计的建议。

孙启龙[5](2018)在《卡特政府时期美国新闻署重组研究》文中指出美国新闻署建立于1953年,艾森豪威尔政府为了协调美国的对外宣传活动,宣布了改组法案,正式成立美国新闻署,使其成为美国公共外交活动的主要执行机构之一,此后美国的公共外交活动就分别由美国新闻署和国务院的教育与文化事务局执行。美国新闻署负责美国的信息活动,而教育与文化事务局则负责美国在国外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活动,该结构一直稳定运行到70年代。但70年代的各种因素导致美国公共外交的这种执行状态难以有效应维护美国海外利益,因此不得不重新开始调整。影响美国新闻署重组的一个因素是国际环境的变化。一方面是伴随着美国实力的相对下降和苏联在国际上咄咄逼人的态势,使得美国不得不寻求军事实力以外的策略获得对苏联的战略优势;同时,越南战争的失败,使得美国国内民众开始质疑国家制度,而国外的形象也遭受损坏。不仅如此,随着日本和欧洲实力的增强,美国与他们的同盟关系也日益遭受考验。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增强了国际交流,更加剧了美国的形势。因此,美国有必要对宣传活动进行调整,以获得在冷战中的主动权和巩固其国际地位。影响美国新闻署重组的另一个因素是美国新闻署自身的问题,包括新闻署的管理、资金问题、国内其他机构和美国新闻署活动的重叠、国务院和新闻署在公共外交工作上不协调等问题。以上种种因素导致了70年代美国新闻署的重组不可避免的发生了。美国新闻署的重组主要围绕由斯坦顿小组提出的报告展开。该报告主张将美国新闻署的部分职能移交给国务院的政策信息办公室;将国务院的教育与文化事务局移交给美国新闻署,组成一个新机构;同时原属于美国新闻署的美国之音成为一个独立的机构。针对该报告,美国审计总署、美国国务卿万斯、美国新闻署署长莱因哈特、众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等纷纷表达了对斯坦顿报告的反对和重组的意见。而卡特总统在参考了各方重组意见后,否决了斯坦顿报告的内容,并于1977年10月颁布了2号重组法令,宣布将教育与文化事务局合并到美国新闻署,美国新闻署改称国际交流署,并保持独立状态,美国之音仍从属于美国新闻署,并规定了美国新闻署的活动目标和人事变动制度。1978年4月该法案被通过,美国新闻署重组基本完成。经过这次重组,美国新闻署独立承担起美国公共外交活动,包括增加美国之音在海外的设备数量和增加广播时长与语言种类、在海外展开舆情调查、开展新的教育文化交流活动,如休伯特·汉弗莱奖学金计划等,为美国公共外交的宣传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总体而言,卡特政府时期的新闻署重组为此后美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对公共外交主要执行机构进行重组,公共外交成为美国外交的一个独立领域,此后美国的公共外交活动均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此外,卡特总统在重组美国新闻署提出美国新闻署的“双向使命”尽管在那个时代没有落实,却成为当今公共外交一个关注点,这无疑具有划时代的启示意义。

杨楠[6](2017)在《冷战时期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研究(1947-1987)》文中研究指明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是基于1947年《国家安全法》的颁布而建立的跨部门协调机制,主要负责研讨美国外交和国家安全相关政策。伴随时间推移,这一机制在美国国家安全体系中的地位逐渐上升,重要性日益凸显,并从最初单一的政策论坛最终发展成为涵盖国安会正式会议、国家安全顾问、国安会幕僚以及国安会委员会四部分的立体化结构。尽管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建立的重要诱因之一便是冷战的外部压力,但其却不能被单纯理解为冷战的产物。从表面上看,在冷战这近四十年的时间里,美国国安会的组织架构始终处于看似无迹可寻的剧烈变动之中,然而实际上,这种变动是美国政策精英群体在两种相互矛盾的管理理念间进行取舍的集中体现,其存在着明显的线索。本文试图利用美国政府大量原始解密档案,并借鉴相关的研究成果,追溯从杜鲁门政府到里根政府时期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机制演变的轨迹,探究造成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机制演变的主要动因,并试图解释这种变化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冷战时期的美国国家安全决策。鉴于美国国安会至今都占据着美国国家安全机制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厘清其发展脉络,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该跨部门协调机制的实质,进一步深入理解美国政府国家安全决策产出的进程,为我国国家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路径和方略。本文在综合运用国际政治理论、政府管理学理论和政治心理学理论等学说的基础上,对美国官方的揭秘文档进行总结和分析,最终试图说明以下三个问题:首先,尽管国安会系统在整个冷战时期的架构和机制不尽相同,但其运作理念却始终摇摆于“统筹-协调”与“咨议-顾问”两种模式之间。而1947年《国家安全法》对其的模糊描述是造成这种窘境的重要原因;其次,美国决策层对外部冷战环境的评估和感知、总统和国家安全顾问对国安会的塑造以及“第三方”监管集体对国安会机制的影响是造成美国国安会始终处于变动的三大因素;最后,后冷战时期相对稳定的“斯考克罗夫特”国安会运作模式实际上是在“统筹-协调”与“咨议-顾问”两种国安会运作理念间寻求的一种“动态平衡”。由于蕴含在国安会内部的机制困境并未得以解决,因此虽然“斯考克罗夫特模式”的持续时间较长,但其在本质上仍是十分脆弱的。

谷芳然[7](2016)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反恐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是我国全方位开放新局面的支柱,得到全球尤其沿线多国和地区的极大关注。恐怖主义是“人文瘟疫”,和政治腐败、环境污染并称人类三大威胁。东伊运、IS迅速坐大,极端主义泛起,我国恐怖活动也处活跃期。当前最可怕的恐怖组织威胁来自东突,它旨在分裂祖国并与国外恐怖组织伙同,在境内外制造暴恐事件,造成大批人员伤亡;是社会安靖和经济发展的重大威迫。9.11后,国际社会议定《联合国环球反恐战略》等反恐文件,倡议联合应对攻击,于今获一定效果。塔利班政权被推翻、基地组织受重创、本拉登被击毙;各国反恐情报战术交换日趋紧密,嫌疑人遣返引渡日渐利便;多国参加联合国18项反恐公约。2015年,叙利亚沦为国际暴恐大磁场,恐怖威胁蔓延。乱局络续,乱源增加,原有反恐劲力受挫。网络恐怖主义齐具传统共性,更有非对称性与高隐蔽性,侦察归责难度大。信息时代,网络“四两拨千斤”。防备网恐成为国家安全紧要课题。2016年《反恐法》出台。本文主要介绍近年国内外两条阵线上恐怖活动新特点、新态势、如何处理的问题。锐意开展国际合作打击恐怖主义的前提下,提升治疆效能,优化新丝路安全环境势在必行,关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公信力。

邱华栋[8](2014)在《空间位移中的碰撞与回响 ——拉丁美洲小说与20世纪晚期以来的中国小说》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借助地理学的“大陆漂移”假说,评述“一战”之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创新浪潮,即从欧洲波及北美洲和南美洲,进而波及亚洲直至整个世界的创新浪潮,探讨在这股创新浪潮中中国小说如何借鉴和创造性地转化拉丁美洲小说的艺术经验。小说的空间位移或地理迁移,作者称之为“小说的大陆漂移”。论文描述了“一战”以来世界文学发展的大致轮廓:从欧洲现代主义、美国文学的繁兴,到“拉美文学爆炸”,再至全球化、互联网时代的“无国界作家”和中国当代文学的勃兴,整个过程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了一个彼此勾连的文学链条。这个发展的流脉既在小说的内部显现为结构、形式、语言、文学观念的变迁,从外部看,则演绎出小说地理学式的迁移——从欧洲到美洲,最后到亚洲和非洲。纵观文学发展史,世界各国文学的发展互相影响、彼此激发,一代代的大作家树立了写作的标杆和尺度,与此同时,他们也以伟大的作品造就了文学世界的座座高峰,等待世人通过阅读去靠近,并在大师的激发下,写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作品。论文希望通过研究描述并揭示出这一激动人心的过程。论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扼要概括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对拉丁美洲文学的译介情况和取得的研究成果,概述了“一战”之后,文学创新的浪潮如何从欧洲肇始,扩展到北美、南美和亚洲,不断延伸,并形成了一股互相关联、“求新谋变”的创作潮流。这股“新浪潮”在时间上从“一战”结束一直持续到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跨度近百年;空间上则形成了从欧洲到北美洲,再到拉丁美洲,进而扩展到非洲和亚洲的“大陆漂移”,比如,从卡夫卡、普鲁斯特到威廉·福克纳,再到加西亚·马尔克斯,后至中国的莫言,他们之间就有着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联系。第一章重点论述了“拉美文学爆炸”现象前后出现的八个小说大家的作品,以及他们与欧洲文学的关系。第二章以二十个中国作家为例,详细探讨了他们所受的拉丁美洲文学的影响,以及他们如何创造性地转化外来的影响,实现中国当代文学写作的新变,并使之成为世界文学之“亚洲文学”中的重要环节。论文的第三章着重探讨了拉丁美洲文学在21世纪这十多年来对中国产生的后续影响和更为年轻的中国作家面对拉美文学的影响所做的回应。

王璐[9](2013)在《政治话语权下的美国战略防御计划研究》文中指出战略防御计划(SDI)是冷战后期美国历史上涉及学科领域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大科学工程。该计划是在美国新保守主义势力崛起、前苏联政坛动荡的背景下实施的。它标志着美国核战略由“相互确保摧毁”转向“相互确保生存”。战略防御计划不仅带动全球以导弹防御技术为核心的空天技术的发展,也推动美苏军备竞赛走向尾声。本文借助美国国会解密档案及大量政府文献,采用历史学文献批判、案例分析等方法,并援引皮尔克的政治情境塑造理论,研究20世纪80年代美国导弹防御政策的发展轨迹,探讨战略防御计划背后的国内政治决策与美苏政治博弈。文章从20世纪60年代初写起,以导弹防御史和美苏冷战史为大背景,从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考察战略防御计划在人类历史中的必然性,分析现代军事技术的符号功能,阐释战略防御计划出台过程中象征意义的政治建构历程。在此基础上,以雷克雅未克会晤和《中程核力量条约》的签订为转折点,论证象征意义在美苏争霸格局中的变化情况,揭示美国政府如何利用战略防御计划对前苏联实施象征政治,并探索政治因素对战略防御计划乃至美国科技决策的影响。本研究有助于正确判断美国科技政策的战略意图,并为我国的科技决策提供有益思考。

宁洪波[10](2012)在《21世纪以来美国国防情报业界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国防情报业界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改革目标明确,分战略目标、长期目标和现实目标三个层次,改革举措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内容丰富,措施得力,总体而言,成效明显,但也存在权力扩张和政策缺陷等不足。美国国防情报业界还探索出了颇具特色的国防情报改革"SCTII模式"——共享、合作、转型、创新、融合。这些都值得研究和借鉴。

二、巴基斯坦核泄密事件透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巴基斯坦核泄密事件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1)个人网络失范行为对国家网络安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视角创新
        1.4.2 措施对策创新
第二章 国家网络安全构建的理论分析
    2.1 国家网络安全构建的基本要求
        2.1.1 国家网络安全的界定
        2.1.2 国家网络安全构建的必要性
        2.1.3 国家网络安全构建的要求
    2.2 习近平关于网络安全的重要论述
        2.2.1 以建设网络强国为核心目标
        2.2.2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要求
        2.2.3 努力打造“网络命运共同体”
        2.2.4 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第三章 我国个人网络失范行为分析
    3.1 我国个人网络活动的发展情况
        3.1.1 近年网民规模走势
        3.1.2 个人在网络空间的涉及范围
    3.2 个人网络失范行为概述
        3.2.1 个人网络失范行为内涵
        3.2.2 个人网络失范行为特点
    3.3 个人网络失范行为分类
        3.3.1 个体层面网络失范行为
        3.3.2 道德层面网络失范行为
        3.3.3 违法犯罪层面网络失范行为
第四章 个人网络失范行为对国家网络安全的影响
    4.1 舆情传播,威胁网络空间的和谐稳定
        4.1.1 谣言扰乱网络空间秩序
        4.1.2 破坏网络空间规则
        4.1.3 网络暴力行为损害网络公众利益
    4.2 设备使用不当,破坏网络保护基础建设
        4.2.1 病毒破坏网络保护系统
        4.2.2 设备共享增加泄露风险
    4.3 传递错误观念,不利于网络价值观的培育
        4.3.1 价值观念扭曲
        4.3.2 人际关系冷淡
    4.4 人为途径泄露国家机密,威胁国家网络安全
        4.4.1 利益诱惑主动泄露国家机密
        4.4.2 保护不当被动泄露国家机密
第五章 规范个人网络失范行为、构建国家网络安全的措施
    5.1 政府层面
        5.1.1 培育网民形成正确网络价值观
        5.1.2 加强保密意识的宣传教育
        5.1.3 做好网络监管和舆情管理
        5.1.4 完善并普及规范个人网络行为的法律制度
    5.2 网络媒体层面
        5.2.1 严谨制定使用条例
        5.2.2 认真履行监管义务
        5.2.3 积极加强自身执行力
    5.3 个人层面
        5.3.1 自觉增强网络安全意识
        5.3.2 学会辨清网络失范行为
        5.3.3 积极参与政府宣传教育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创新点、难点及解决对策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理论体系与模型建构
    2.1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客观要素
        2.1.1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基本概念
        2.1.2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客观要素
    2.2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理论框架
        2.2.1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情报流程理论框架
        2.2.2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国防管理理论框架
        2.2.3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决策周期理论框架
    2.3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理论模型的建构
        2.3.1 建构理论模型已具备基本条件
        2.3.2 基于理论框架建构出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理论模型
        2.3.3 基于理论模型解读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内涵
    2.4 小结
第三章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发展演变
    3.1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历经战争进入萌芽期
        3.1.1 从独立战争到建国初期,美国军事情报管理较为混沌
        3.1.2 从内战结束至一战前,美国常设军事情报机构出现
        3.1.3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事情报机构发展壮大但缺乏管理
    3.2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在冷战期间进入成长期
        3.2.1 美国国防情报部门创立发展是国防情报管理开展的前提
        3.2.2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直接受美国情报界管理改革的影响
        3.2.3 冷战结束后美国国防情报管理开始重新定位
    3.3 “9·11”事件后美国国防情报管理步入成熟期
        3.3.1 “9·11”事件后美国国防情报界反思管理改革问题
        3.3.2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实现里程碑式的发展
        3.3.3 奥巴马政府推动国防情报管理深化调整
    3.4 小结
第四章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重点目标与具体实施
    4.1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重点目标
        4.1.1 保障国防情报用户及时准确决策,配合整个美国情报界
        4.1.2 紧跟国防情报用户需求,提升国防情报业界管理水平
        4.1.3 推进国防情报理论研究,加强国防情报人才队伍建设
        4.1.4 提升国防情报业界反制与拒止能力,防止敌方夺取优势
    4.2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组织管理
        4.2.1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围绕情报支援开展组织管理
        4.2.2 各层级情报部门在组织管理中被赋予明确职能
    4.3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业务管理
        4.3.1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贯穿军事情报行动各环节
        4.3.2 美军实施联合作战时注重开展国防情报管理
    4.4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主要路径
        4.4.1 通过加强人事管理,注重培养国防情报管理力量
        4.4.2 通过有效资金管理,积极投入发展国防情报能力
        4.4.3 通过信息技术管理,提升国防情报管理效率
        4.4.4 通过反情报与安全管理,严防安全漏洞带来破坏
    4.5 小结
第五章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成效与主要特点
    5.1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取得突出成效
        5.1.1 国防情报主管权力得到巩固和加强,统筹效益不断提高
        5.1.2 国防情报管理机制运行更加流畅高效,手段与能力进步较快
        5.1.3 国防情报管理地位得到强化,对国家情报管理的影响力扩大
    5.2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主要特点
        5.2.1 以制度化的领导指挥形成强大管理权力
        5.2.2 以体系化的管理结构发挥业界整体优势
        5.2.3 以规范化的管理流程推动标准情报作业
        5.2.4 以企业化的管理机制提高情报效益
    5.3 小结
第六章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6.1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6.1.1 统合矛盾长期存在,影响国防情报业界整合
        6.1.2 管理方向存在偏差,增加国防情报管理成本
        6.1.3 资源管理频现不足,制约能力发展和理念更新
        6.1.4 国防情报业界扩张,导致情报管理遭遇外部阻力
    6.2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发展趋势
        6.2.1 进一步强化国防部领导层授权,完善国防情报管理依据
        6.2.2 进一步满足情报用户不同需求,提升国防情报管理水平
        6.2.3 进一步削弱业界管理上的藩篱,推动国防情报一体化整合
    6.3 小结
第七章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启示与思考
    7.1 紧盯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实践发展
        7.1.1 把握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发展脉络
        7.1.2 把握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理念思维
        7.1.3 把握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制度设计
    7.2 确立我军情报管理的战略目标
        7.2.1 以强军思想为指引,坚持情报管理体系建设的正确方向
        7.2.2 积极开展理论探索,发展中国特色的情报管理理论体系
    7.3 优化我军情报管理体制
        7.3.1 加强我军情报管理集中领导,全盘统筹情报管理工作
        7.3.2 完善我军情报管理体系模式,改进组织体制设计
        7.3.3 颁布国家法律与军队条令条例,明确军事情报管理工作细则
    7.4 提高我军情报管理水平
        7.4.1 着眼提高我军情报管理效能,用科学方法管理军事情报工作
        7.4.2 着眼提高联合作战情报保障效能,基于实战需求管理军事情报
    7.5 完善我军情报管理路径
        7.5.1 注重管理人员培养,打造一流情报管理队伍
        7.5.2 加大财力物力投入,实现情报资源优化配置
        7.5.3 建设高效安全技术平台,解决情报管理的信息瓶颈
        7.5.4 严格落实安全反间措施,整合情报与反情报工作
    7.6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论文主要结论与成果
    8.2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中央企业境外投资业务审计模式研究 ——基于政府审计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价值
        1.2.2 实践价值
    1.3 文献综述
        1.3.1 境外投资业务的文献回顾
        1.3.2 境外投资审计的文献回顾
        1.3.3 审计模式的文献回顾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创新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系统论
    2.2 免疫系统论
    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3 中央企业境外投资业务发展与审计现状
    3.1 中央企业境外投资业务发展情况
        3.1.1 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快速增长
        3.1.2 境外投资失败案例汇总分析
        3.1.3 境外投资业务面临的风险
        3.1.4 境外投资业务存在的问题
    3.2 中央企业境外投资业务审计现状
        3.2.1 境外审计覆盖不全面
        3.2.2 境外审计资源不足
        3.2.3 境外审计内容不完整
        3.2.4 境外审计技术方法需继续探索
        3.2.5 境外审计目标停留在起步阶段
    3.3 开展中央企业境外投资审计的必要性
        3.3.1 对境外国有资产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的职责所在
        3.3.2 开展境外审计有利于保障“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3.3.3 开展境外审计有利于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
        3.3.4 境外审计是中央企业风险防范机制的重要部分
    3.4 开展中央企业境外投资审计的困难
        3.4.1 境外投资所在国法律约束
        3.4.2 国内主管部门重复监管
        3.4.3 审计时间和审计程序难以保障
    3.5 本章小结
4 中央企业境外投资业务审计模式的设想
    4.1 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协作模式
        4.1.1 借助境外社会审计力量开展财务收支审计
        4.1.2 依托社会审计补充审计机关境外审计力量
        4.1.3 加强对境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监督
    4.2 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联动模式
        4.2.1 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
        4.2.2 联动模式下的人员组织模式
        4.2.3 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审计合力
    4.3 互联网+综合共享的审计模式
        4.3.1 以政府审计人员为主导,多方共同参与
        4.3.2 以综合共享平台为基础进行大数据分析
        4.3.3 充分发挥境外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特长
        4.3.4 加强事前投资决策审计
        4.3.5 重视境外投资合同审计
        4.3.6 重点关注资金流动和股权管理
        4.3.7 加大投资过程风险管理审计
        4.3.8 推行事后投资绩效评估审计
    4.4 境外投资审计应注意的问题
        4.4.1 加强数据保密管理
        4.4.2 积极拓展审计思路
        4.4.3 优化境外审计程序
        4.4.4 建立“容错免责”机制
    4.5 本章小结
5 WK集团境外投资案例分析
    5.1 案例背景
    5.2 风险分析
        5.2.1 可行性研究不够充分
        5.2.2 项目投资决策不合规
    5.3 互联网+综合共享审计模式的应用
        5.3.1 审计组人员配置
        5.3.2 利用综合共享平台寻找疑点
        5.3.3 根据线索现场审计收集证据
        5.3.4 形成审计报告,优化审计分析模型
    5.4 本章小结
6 启示
    6.1 政府机关
        6.1.1 出台《境外投资条例》规范监管职责
        6.1.2 建立境外投资政府审计常态化机制
        6.1.3 加快审计署境外投资审计队伍建设
        6.1.4 推进境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6.2 中央企业
        6.2.1 完善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组织管理体系
        6.2.2 建设中央企业境外投资信息管理系统
        6.2.3 健全中央企业境外投资内部审计制度
参考文献
致谢

(5)卡特政府时期美国新闻署重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卡特政府时期美国新闻署重组的原因
    1.1 国际环境的变化
        1.1.1 美苏缓和
        1.1.2 从两极走向多极的开始
        1.1.3 第三次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
    1.2 国内政治事件的推动
    1.3 新闻署自身存在的问题
第2章 卡特政府时期美国新闻署重组的进程
    2.1 美国新闻署
        2.1.1 美国新闻署的历史演变
        2.1.2 美国新闻署的目标与活动
    2.2 关于重组的争议:斯坦顿报告
        2.2.1 斯坦顿报告
        2.2.2 关于新闻署重组的诸多讨论
    2.3 重组的进程与结果:国际交流署的建立
        2.3.1 美国之音的挫败
        2.3.2 斯坦顿报告的落空
        2.3.3 白宫来信与最后的争议
第3章 卡特政府时期美国新闻署的公共外交活动
    3.1 美国之音:传播美国观念
    3.2 倾听世界:海外舆情调查
        3.2.1 海外调查的目标与规则
        3.2.2 舆情调查的具体案例
    3.3 文化交流:展现美国文化
        3.3.1 休伯特·汉弗莱奖学金项目
结语:瑕不掩瑜的重组
参考文献
后记

(6)冷战时期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研究(1947-1987)(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2 从观念到实践:美国国安会创立的背景及过程
    2.1 美国国家安全观的历史演进
    2.2 前国安会时期美国跨部门协调机制及其评价
    2.3 多方博弈与美国国安会的最终创立
3 从国安会机制的成型到“统筹-协调”运作模式的出现
    3.1 早期国安会系统的机制及其演变
    3.2 “统筹-协调”理念下国安会系统机制的调整与变化
4 “咨议-顾问”理念下国安会机制的改革及延伸
    4.1 “去机制化”与“人性化”:肯尼迪政府对国安会机制的改革
    4.2 约翰逊政府与国安会“咨议-顾问”机制的进一步延伸
    4.3 从“白宫行政管理体系”到“超级内阁”:国安会机制的异化
5 “机制融合”与“斯考克罗夫特”国安会运作模式的诞生
    5.1 后基辛格时期国安会系统的过渡
    5.2 摇摆于“统筹-协调”与“咨议-顾问”之间:卡特政府时期的国安会机制
    5.3 里根政府时期国安会机制与“斯考克罗夫特”国安会运作模式的诞生
6 国家安全顾问:职能演变与“角色矛盾”
    6.1 国家安全顾问的职能演变
    6.2 国家安全顾问的“角色矛盾”对国安会机制的影响
    6.3 国家安全顾问与国家安全进程中其他角色间的互动
7 国安会幕僚在国安会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
    7.1 国安会幕僚机制的源起及运作模式的分野
    7.2 国安会幕僚的职能及其对国安会运作模式的影响
8 “集体塑造”——政府委员会对国安会机制的研究及影响
    8.1 1947年胡佛委员会与“统筹-协调”国安会机制的逐步形成
    8.2 1959年杰克逊小组委员会与“咨议-顾问”国安会运作模式改革
    8.3 1986年托尔委员会对国安会“动态均衡”运作模式的影响和塑造
9 结语
    9.1 美国国安会机制调整及变化的诱因
    9.2 超越“戈尔迪之结”:美国国安会机制的内生矛盾及其解决方略
    9.3 后冷战时期美国国安会的发展走势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英汉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二: 美国历任国安会行政秘书及国家安全顾问名录
附录三: 有关美国国安会机制的政府文件
作者简历
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7)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反恐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恐怖主义法律问题概述
    (一)恐怖主义法律问题概述
        1.恐怖主义的内涵界定
        2.打击恐怖主义的系列困境
    (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
        1.新丝绸之路战略背景
        2.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地理位置和区域划分
        3.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投资中项目威胁评估
        4.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对国际反恐的意义
二、反恐怖主义的国际条约与相关国内立法
    (一)打击恐怖主义困境成因分析
    (二)国际法反恐整体状况及发展趋势
    (三)域外国家反恐立法态势和新突破
三、我国反恐法律应对策略的体系化构建
    (一)构建我国反恐怖法律体系的必要性
    (二)中国现有反恐法律体系凸显的问题
    (三)完善我国反恐防范法律机制的构思和设想
    (四)判断预警及应对处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空间位移中的碰撞与回响 ——拉丁美洲小说与20世纪晚期以来的中国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中国当代对拉丁美洲文学的译介与研究
    二、“一战”以后的欧洲现代主义小说家
    三、“二战”之后北美文学的繁盛和1960年代的“拉美文学爆炸”
    四、全球化背景下“无国界作家”和中国20世纪晚期文学的兴起
第一章 “拉丁美洲小说爆炸”作家分析
    第一节 幻想文学与元小说——以博尔赫斯和科塔萨尔为例
    第二节 大地魂灵与“神奇的现实主义”——以阿斯图里亚斯和卡彭铁尔为例
    第三节 鬼魂叙述与“魔幻现实主义”——以胡安·鲁尔福和加西亚·马尔克斯为例
    第四节 文学壁画与结构现实主义——以卡洛斯·富恩特斯和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为例
第二章 拉丁美洲小说与中国20世纪晚期以来小说比较
    第一节 地域文化、神奇魔幻与批判性
        一、发现文学的地域之根——以贾平凹、韩少功为例
        二、创造本土的魔幻和神奇——莫言和阎连科的文学世界
        三、重述历史与民间神话:陈忠实和阿来
        四、城市光谱和大地守夜:王安忆、张炜为例
        五、藏地神灵与三秦异闻:以扎西达娃、杨争光为例
    第二节 现实镜像、形式空间与语言
        一、现实镜像与形式空间:以余华、刘震云为例
        二、元小说与叙述迷宫:以马原、格非为例
        三、内视宇宙与语言炼金:以残雪、孙甘露为例
        四、神秘意象与声音肖像:以苏童、李洱为例
        五、重构记忆与智力解谜:以范稳、麦家为例
第三章 21世纪第一个十年拉丁美洲小说与当代中国文学
    第一节 罗贝托·波拉尼奥对当代中国文学的启示
    第二节 巴尔加斯.略萨的访华与《百年孤独》新译本的出版
    第三节 寻找实验小说的新边界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9)政治话语权下的美国战略防御计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与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学术界的研究阶段与标志性成果
        1.2.2 国外学术界主要研究方向与核心议题
        1.2.3 国内学术界研究概况
        1.2.4 前人已解决问题及本文任务
    1.3 本文的研究资料及相关说明
        1.3.1 研究资料
        1.3.2 相关说明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战略防御计划出台的时代背景
    2.1 战略防御计划出台的政治背景
        2.1.1 冷战僵持与国际政治态势
        2.1.2 美国国内围绕核政策的质疑与反对
        2.1.3 里根政府新国防科技战略意图的萌生
    2.2 战略防御计划出台的经济背景
        2.2.1 里根第一任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2.2.2 里根政府的国防开支及军事科研投入
        2.2.3 美苏同期军事投入对比
    2.3 战略防御计划出台的科技背景
        2.3.1 美国导弹防御领域的科技积淀
        2.3.2 美苏同期军事技术实力对比
        2.3.3 军事技术工具价值与符号价值的共显
第三章 战略防御计划的政治建构
    3.1 战略防御计划中的政治博弈
        3.1.1 政党之争:共和党与民主党
        3.1.2 行政机构与立法机构之争:总统与国会议员
        3.1.3 白宫内部之争:强硬派与务实派
    3.2 政治情境下的科学界反馈
        3.2.1 政治试探与科学界的最初反应
        3.2.2 NSDD119 号文件与科学家的分化
        3.2.3 政治对科学家的影响
    3.3 知情同意下的公众参与
        3.3.1 公众与科学界的隔阂
        3.3.2 政府对公众的引导方式
        3.3.3 有限知情同意下的公众表态
第四章 战略防御计划的象征意义
    4.1 从象征国家安全到象征国家利益:雷克雅未克会晤
        4.1.1 雷克雅未克会晤的基调
        4.1.2 战略防御计划对会晤进程的扭转
        4.1.3 白宫的舆论掌控
    4.2 从象征国家利益到象征国际形象:《中程核力量条约》
        4.2.1 《中程核力量条约》的签订与战略防御计划政治预期的实现
        4.2.2 国会政治之 SDI 计划与 ABM 条约
        4.2.3 科技规划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4.3 象征政治在战略防御计划中的应用
        4.3.1 象征政治及其实施路径
        4.3.2 象征政治成功实施的原因
        4.3.3 政治策略的象征意义与实际意义
第五章 战略防御计划对科技政策的影响
    5.1 战略防御计划的军转民尝试
        5.1.1 《CRADA》法的颁布与 SDI 研究成果转化
        5.1.2 军事技术社会运行的阻力
        5.1.3 导弹防御技术战略价值的弱化
        5.1.4 军转民尝试的启示
    5.2 信息技术与现代战争的结合
        5.2.1 从信息高速公路到“数字地球”
        5.2.2 信息化战争时代的到来
        5.2.3 信息技术的战略价值
    5.3 SDI 的政府抉择:导弹防御政策的调整与克林顿政府的转变
        5.3.1 布什政府的调整与导弹防御的新征程
        5.3.2 从战略防御计划到国防信息高速公路
        5.3.3 美国政府视域中的科技政策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A 论文重要人物履历简表
附录 B 论文缩略语一览表
附录 C 论文主题大事记一览表
附录 D 论文主要人名中英对照表
附录 E 美国国家防务支出一览表(1945-2011)
附录 F 美国国防部维修、研发、建设支出一览表(1978-2011)
附录 G 有关战略防御计划的部分问卷调查

(10)21世纪以来美国国防情报业界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21世纪以来美国国防情报业界改革的目标
    (一) 战略目标:实现国防情报的拓展、提升、开发、赋能
    (二) 长期目标:实现军事情报转型, 满足国防转型的要求
    (三) 现实目标:为打赢常规战争和非常规战等提供情报支援
二、21世纪以来美国国防情报业界改革的主要举措
    (一) 强化领导协调, 加强情报监督
    (二) 深化组织融合, 提升整体效能
    (三) 打破常规, 整合人力情报和反情报
    (四) 创新思维, 推进情报、侦察、监视一体化
    (五) 多重并举, 提升情报分析和传递能力
    (六) 加快运作模式转型, 努力构建共享文化
    (七) 强化国防情报教育体系, 完善人力资源战略
    (八) 深化多方情报合作, 完善情报合作机制
三、 21世纪以来美国国防情报业界改革的效果
    (一) 21世纪以来美国国防情报业界改革的成效
    (二) 21世纪以来美国国防情报业界改革的不足

四、巴基斯坦核泄密事件透视(论文参考文献)

  • [1]个人网络失范行为对国家网络安全的影响研究[D]. 翟伊荻.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 [2]美国情报机构内部人员泄密问题研究[D]. 杨嘉楠. 国防科技大学, 2019
  • [3]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研究[D]. 段建炜.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4]中央企业境外投资业务审计模式研究 ——基于政府审计的视角[D]. 陈昱帆. 南京审计大学, 2018(11)
  • [5]卡特政府时期美国新闻署重组研究[D]. 孙启龙. 吉林大学, 2018(01)
  • [6]冷战时期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研究(1947-1987)[D]. 杨楠. 浙江大学, 2017(12)
  • [7]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反恐法律问题研究[D]. 谷芳然. 黑龙江大学, 2016(03)
  • [8]空间位移中的碰撞与回响 ——拉丁美洲小说与20世纪晚期以来的中国小说[D]. 邱华栋. 武汉大学, 2014(12)
  • [9]政治话语权下的美国战略防御计划研究[D]. 王璐.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3(10)
  • [10]21世纪以来美国国防情报业界改革研究[J]. 宁洪波.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12(04)

标签:;  ;  ;  ;  ;  

对巴基斯坦核泄漏的看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