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为什么不参与(论文文献综述)
王月超[1](2020)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边缘生”现象的调查研究 ——以Q市S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深入践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公平的背景下,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位学生,承认学生个体发展的动态性和差异性,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边缘生”,并促进他们的消极行为向积极行为转变,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还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完善人格品质,最终实现全面发展。通过整理分析国内外关于“边缘生”群体的理论研究,对“边缘生”的概念做出界定,并与相关概念进行辨析。然后选取Q市S小学作为研究样本,对不同年级和班级的学生进行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采用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运用问卷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等多种方法,对当前该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边缘生”问题进行了现状调查。发现由于教师不当的教育方式、同伴群体的忽略、家长在家庭支持方面的缺失以及学生自身特点的影响,使得课堂教学中的“边缘生”问题愈发严重,且“边缘生”的形成是各种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致使其转化存在一定的困难。根据对二至六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合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与身心发展特点,对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边缘生”的类型和特征进行了划分,并通过课堂观察、访谈等方式选定个案研究对象,对“边缘生”的生成分别从教学因素、同伴群体、家庭支持因素以及学生自身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边缘生”生成的相关因素分别从数学课堂教学、同伴群体、家庭和学生个体四个方面提出转化建议,力图为小学数学课堂中“边缘生”的转化提供切实可行的策略。论文对小学课堂教学中“边缘生”成因的分析以及转化建议的提出是以全纳教育思想和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的,通过借助这些理论去丰富对于“边缘生”的现实研究。通过研究,以期明确“边缘生”的特征。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边缘生”的转化路径,引起我们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反思,使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的“边缘化”现象能够得到缓解,积极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实现课堂教学公平。
姜梦竹[2](2020)在《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课堂沉默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舒兰市FT小学为例》文中提出优化师生课堂互动是人们对21世纪素质教育所达成的一个普遍共识,而如何有效开展课堂互动则成为新时代所有教师都要面临的重要问题。2001年,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开帷幕,随后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 1年版)》中明确指出,“教师要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2012年,《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更是直接强调,“小学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由此可见,为了更好的落实相关政策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一线小学英语教师要积极调整课堂互动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各项课堂活动中。然而,目前我国小学英语课堂互动存在诸多问题,课堂沉默现象凸显,尤其以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课堂沉默现象居多,这严重影响了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也极大地降低了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此外,我国学者在英语课堂沉默领域的研究焦点多集中于大学阶段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探讨,而有关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沉默的相关问题却亟待探讨并予以解决。为此,基于上述时代、政策、现实以及学术等背景下,本研究以“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课堂沉默现状及对策研究”为题,以儿童发展理论、动机理论、二语习得理论、互动理论以及有效教学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课堂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在测查了舒兰市FT小学200名五、六年级学生英语课堂沉默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课堂沉默的成因,并就如何消除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课堂的行动沉默、思维沉默以及情感沉默现象提出了针对性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舒兰市FT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课堂沉默现象比较严重,三个维度的严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思维沉默(3.72)、情感沉默(3.65)、行动沉默(3.53);(2)行动沉默主要表现为学生们不仅积极发言的主观意愿低,而且参与互动意识不强;(3)思维沉默主要表现为学生们不仅欠缺思考的积极性,而且课堂学习注意力不集中;(4)情感沉默主要表现为学生们不仅缺乏互动的主动性,而且参与互动的态度消极;(5)教师的课堂互动设计不合理、课堂提问技巧匮乏,以及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是影响被试行动沉默的主要诱因;(6)教师的课堂评价制度不完善、课堂互动氛围缺失,以及学生英语学习态度不积极,是影响被试思维沉默的主要诱因;(7)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不强、课堂反馈技巧欠缺,以及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不足,是影响被试情感沉默的主要诱因。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从行动沉默、思维沉默及情感沉默三个方面提出如下针对性改善建议:首先,在行动沉默方面,教师不仅要合理设计小学高年级英语课堂互动环节,还要不断丰富英语课堂提问技巧。此外,教师还应逐渐巩固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英语基础。其次,在思维沉默方面,教师不仅要积极完善小学高年级英语课堂评价制度,还要大力营造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小学高年级学生转变英语学习态度。最后,在情感沉默方面,教师不仅要全面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还要逐渐优化课堂反馈技巧。此外,教师还应适当激发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
胡钰沁[3](2020)在《高校管理中学生不合作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高校学生管理实践过程中,管理者在执行管理制度及规定时常常遇到来自学生的阻碍和抵制,表现为大学生个体行为上的不合作现象。因此,本研究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学生不合作行为的提出、成因及类型进行理论上的思考与分析后,以南昌大学前湖校区的在校本科生为例展开实证调查,针对高校学生管理中大学生个体行为的微观层面出发,从学生角度探究其不合作行为的具体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首先,本研究在调查南昌大学本科生对学生管理规定满意度的基础上自编问卷,发现大学生不合作行为以合理化解释为主,情感笼络、拖延或打折扣为辅,即为自己的个人行为寻找看似合理正当的解释、有目的的与管理者维持良好关系以请求宽恕与包容、执行管理要求时表现拖沓或部分遵从等;并且不同学生个体间不合作行为存在差异。其次,本研究以南昌大学在校本科生代表为主体的访谈调研中得知,大学生自身认知不到位,存在贪图方便、从众、侥幸等心理,以及外部环境中同伴群体、管理者期望、管理工作与氛围、学校客观资源、现实效果反馈等因素的激励与强化,促使大学生个体不合作行为的产生。最后,通过深入剖析大学生不合作行为的个人功利性与工具合理性,针对其行为产生的原因,倡导高校培养大学生规则意识以纠正其错误的行为观念并引导其正确认知;树立科学的学生管理观念、改进管理决策过程、重视决策实施细节、及时掌握学生反馈等方面优化学生管理过程,从而引发高校对管理大学生个体不合作行为的思考与启示。
罗敬[4](2020)在《基于改进型FIAS农村小学同步直播课堂交互问题的研究》文中指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问题,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要“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1],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提出,更是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2]。为了率先在云南偏远地区县域内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在阔地教育和乐现云课堂平台的支持下,采用同步直播课堂的形式,为农村薄弱学校的发展与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通过“1+N”远程同步直播教育模式促进了地区间的教育均衡化发展,解决了师资不足而导致“音乐、美术、英语”等课程开不齐开不好的问题。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却存在师生交互性不强,远端部分教师缺乏专业学科的素养等问题。本论文主要关注农村同步直播课中教学交互性问题,笔者通过文献研究法总结出四种教学交互类型,利用改进型FIAS(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修订课堂观察表,记录所观察的110节同步直播课的视频行为数据,通过视频分析法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利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进行前后测对比,用归纳法总结了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找出同步直播课堂1+N的互动规律;二是研究同步直播课堂有效1+N远端N的数量;三是找出提高同步直播课堂教学交互的方法,以此来改善教学交互效果,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该论文对于师资力量薄弱的偏远地区开展同步直播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应用和指导价值,对我国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
张乃中[5](2020)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以B市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合作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价值取向,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提倡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提倡学生使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数学,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开始普遍使用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但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还存在诸多问题。本研究拟回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现状如何?第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实施存在哪些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第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实施?基于上述三个问题,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来搜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整理国内外与数学合作学习研究相关的文献,为本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其次采用问卷调查法,选择B市三所初中学校的63名数学教师和1262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并结合访谈法与课堂观察法,从师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教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准备情况、合作学习小组组建情况、小组讨论时的师生参与情况、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总结情况五个方面,对B市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现状进行分析。根据调查结果发现: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存在误区,表现为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论知识不够了解,对合作学习与数学内容之间关系的认识存在误区,这可能是因为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合作学习培训。学生比较愿意参与合作学习,认为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合作学习小组组建不科学,表现出非正式建组突出,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责任扩散现象严重。教师认为影响合作学习开展最主要的因素是学生的合作技能,但是教师缺乏对学生合作技能的指导和培养。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设计和监控不到位,表现出教师不重视学生的准备状态,合作交流时对学生的监控不到位。教师对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时间分配不合理,这也是学生认为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难题。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参与不均衡,在合作交流中比较缺乏数学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学生参与存在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女生和七年级学生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合作交流。教师评价不到位,表现出教师重视对个体的评价,轻视对小组整体的评价;评价内容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结果,轻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评价主体单一化。基于以上关于现状及问题归因分析,为了促进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本研究提出了以下策略:教师应正确认识合作学习,加强合作学习理论知识的学习,正确认识合作学习与数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教师应科学合理地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明确小组角色分工以提高个体责任;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合作技能的指导与培养;教师应精心设计合作学习,重视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准备状态,制定合作学习的规则,加强对学生的监控;教师应合理分配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时间;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教师应重视对小组的评价。
刘尼尼[6](2020)在《普通学校资源教师角色期望与角色实践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提高融合教育质量,我国部分普通学校配备了资源教师。上海市更是出台了政策要求所有有特殊学生的普通学校都要配备资源教师。资源教师角色定位问题对于充分发挥资源教师的作用具有重要影响。目前我国并未对普通学校资源教师的角色职责做出明确规定,导致实践中一些已经配备资源教师的普通学校普遍存在资源教师角色定位不清、职责不明、工作随意性大的问题。了解相关人员对资源教师的角色期望以及资源教师的角色实践对于明确资源教师的角色定位、发挥资源教师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共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研究选取上海市41位区特教指导中心教师、49位普通学校融合教育分管领导、102位普通学校资源教师(简称“三类人员”,下同)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自编的《普通学校资源教师角色期望问卷》调查了三类人员对资源教师的角色期望情况。第二部分研究选取上海市20位普通学校资源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的《普通学校资源教师角色实践访谈提纲》调查了普通学校资源教师的角色实践情况以及在角色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研究结果显示:(1)区特教指导中心教师、普通学校融合教育分管领导、普通学校资源教师对资源教师的角色期望整体较为一致,但个别方面也存在差异。三类人员一致期望资源教师承担筛选与申报、评估、计划、教学、评价、转衔、组织与管理、咨询与指导、交流与合作、教科研十个方面50多条具体职责,而一致不认同资源教师独自完成评估、计划、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一些具体职责。(2)资源教师在角色实践中主要承担着筛选与申报、评估、计划、教学、评价、组织与管理、咨询与指导、交流与合作、教科研九个方面的职责,但存在工作随意性较大、缺乏团队合作两大问题。且在角色实践过程中面临着来自特殊学生及家长、资源教师自身、普通教育教师、资源、学校管理等方面的诸多困难;(3)资源教师的角色期望和角色实践既存在一致性,也存在差异。整体而言,资源教师在实践中承担了除转衔之外的三类人员一致期望的其它九个方面的职责。具体而言,资源教师的角色期望与角色实践在筛选与申报、交流与合作方面较为一致,在评估、计划、教学、评价、组织与管理、咨询与指导、教科研方面存在差异。根据研究结果,本研究从国家及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普通学校、资源教师自身、特殊学生家长四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政府部门制定和优化资源教师职责提供建议,为资源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培训、管理和评价以及自身发展等方面提供参考。
徐渡安[7](2020)在《导师指导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研究 ——基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生的调查》文中提出科研能力作为研究生的核心素质,是研究生教育内容的关键所在,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作用。“导师指导”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是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路径。因此,研究导师指导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对完善导师指导进而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以及完善研究生导师制度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以经济学和管理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借助SPSS24.0软件,通过描述性分析发现导师指导和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通过卡方检验、相关分析探究导师指导各个维度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各个维度的影响。据此进一步提出改善导师指导,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是梳理国内外导师指导和研究生科研能力研究的相关文献,界定导师指导、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核心概念。同时,阐释多元智能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为指标划分和对策建议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基于文献和理论依据,构建导师指导和研究生科研能力指标体系。将导师指导划分为指导规模、指导频率、指导方式、指导内容、指导风格五维度,研究生科研能力划分为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科研产出六个维度。据此,编制问卷,并利用项目分析、信效度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等方法确保问卷质量。三是开展导师指导和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调查及统计分析。发现:在导师指导上,指导规模过大的现象仍有存在;指导频率有所欠缺;指导方式以参与课题为主;指导内容重视论文写作,忽视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职业规划、心理指导等内容;指导风格偏向低支持低控制、高支持高控制。在研究生科研能力上,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最高,科研创新能力最低,科研产出以一篇居多。四是基于调查结果,运用卡方检验和相关分析方法,进行导师指导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分析。研究发现:有效的指导规模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有积极影响,适当的指导频率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有积极影响,参与课题的指导方式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有积极影响,完善的指导内容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有积极影响,组合型指导风格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有积极影响。五是根据研究结果,结合自我决定理论,提出增加学术思维训练和课题参与机会、完善并适时调整指导内容等对策建议,旨在改进导师指导,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
张迪[8](2020)在《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调查研究 ——以六所初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民族音乐的欣赏是民族音乐教学中的重要领域,通过对民族音乐的欣赏可以培养学生听懂我们的民族音乐,通过感知音响、体验情绪情感从中得到审美情趣,同时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最终可以使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进行调查研究,可以促进初中学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促进音乐教师民族音乐欣赏教学能力提高、为学者提供初中学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研究的可参考资料。本论文旨在探讨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并探讨性别、校外是否参加音乐兴趣特长班等因素对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是否产生影响,进而根据产生影响因素的可能性原因为如何提高学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提供参考性建议。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编制《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调查问卷》、运用问卷调查法进行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实地调查。通过便利取样和目标式抽样得到六所初中,其中两所有民族乐团且民乐团为学校品牌特色,两所有民族乐团(民乐团不是学校品牌特色),两所无民族乐团(亦无西洋乐团);每所学校采取简单随机抽样中抽签的方式抽取50名八年级学生。笔者于2019年10月份开始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并收集数据后,利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笔者假设民乐团的某些因素会影响民乐团所在学校学生(包括普通学生与民乐团学生)的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然后根据数据分析结果验证假设。研究工具为笔者编制的《学校民族音乐教学条件基本状况调查表》和《上海市初中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调查问卷》。问卷包括民族音乐音响感知与记忆能力、民族音乐情绪情感体验能力、民族音乐联想想象能力、民族音乐理解认知能力四大部分,在进行专家效度及两次预测试的基础上形成正式问卷;调查表包括音乐教师情况、教育资源分配、学校是否有民乐团等构成。通过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笔者得到以下结论:1、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各部分中,学生的民族音乐情绪情感体验能力最优,民族音乐理解认知能力次之,民族音乐音响感知与记忆能力稍弱,民族音乐联想想象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整体来看,此次调查测试总体成绩分布为左偏分布,说明大部分学生的成绩更接近最小值,总体成绩为中等偏低。2、影响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的因素有:性别、校外是否参与音乐兴趣特长班、校外是否参与民族音乐兴趣特长班、所在学校是否有民乐团、民乐团学生来源与数量、民乐团指导教师来源。根据结论,笔者对音乐教师、家长以及未来相关研究提出参考性建议。
刘荣嘉[9](2020)在《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2019年初,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被提高到了“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的地位。中等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中占据主要地位,其作用对象年龄小,基础教育性最强,受众最为广泛,是职业教育的“起点”。体育锻炼使学生拥有健康的生活态度,优秀的体能体质,饱满的精神状态,坚强的意志品质,同时也具备优秀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抗压能力,可以独立解决问题。这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未来就业中是十分关键的。课余体育活动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本研究力图寻找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并提供相应对策。为职业教育改革及全民健身开展提供支持。本研究选取了沈阳市五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及体育教师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及教师问卷,对各专家进行访谈,校园实地考察,整理文献资料与政策文件,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如下:1、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参与度较高,课余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良好,学生愿意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活动。符合国家全民健身计划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2、学校环境是影响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参与的主要因素。体育教师在学生课余体育中参与度不足;校内课余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单一;体育课教学与课余体育活动缺少衔接;场地器材不能有效满足学生需要是主要问题。3、外界支持与家庭环境同样影响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需要学校老师、家庭成员、同学朋友以及外界环境共同支持,家庭成员与学生共同参与课余体育活动尤为重要。4、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体能水平中等偏上,能满足未来工作要求。但仍需通过体育活动提升身体素质,改善生活习惯,以更好地身体状态迎接未来的工作。5、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人口数量较低。虽然参与体育活动人数多,但难以到达体育人口标准。
李蓉荣[10](2020)在《象牙塔中的局外人:大学生学习参与主动边缘化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正面临着“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重要议题,而高校中大学生学习参与主动边缘化现象渐已成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阻隔。为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国家相关部门与各大高校已出台多部实施细则与办法,指出并强调规约大学生的学习参与行为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基于此,本研究进一步从微观层面观照与检视学生个体学习参与主动边缘化现象的相关问题。本研究运用访谈、参与式观察等研究方法,并以不会、不愿、不在乎特征较为明显的三类学习参与主动边缘化的典型个案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呈现了“不会学”、“不好好学”与“根本不想学”三类不同梯度地主动边缘化参与者的图式表征,展现了其形式在场、场域悬置与场域外围三种边缘化状态。进一步地,从学生自我概念入手分析了其分别存在学习参与能力薄弱、学习参与态度失恰、学习参与意识淡薄的根本性问题。同时,本研究一方面关注大学生学习参与边缘化问题的个体性原因及影响因素,另一方面有意识的考察个体所代表的学生群体学习参与主动边缘化的共性因素,从社会互动的视角力图对大学生学习参与主动边缘化的社会生态及影响进行深入考察。研究发现,社会、学校与学生间的非良性互动是影响大学生学习参与主动边缘化的重要原因。最后,本研究从课程、教学与学习主体等维度对大学生学习参与主动边缘化现象的改善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其一,从顶层设计的课程维度,学校领导及相关负责人可推广数字化的学习平台与软件、适当地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课程、合理配置课程所需的师资,以规约与监控学生的学习参与行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意愿并保障学习参与学有所获;其二,从教学变革维度,教师改变唯科研意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大学生学习方法教育,以加大本科教学的精力投入、关注学生学习参与的需求,帮助学生适应并参与大学课程;其三,从学习主体意识激发维度,大学生提振自身的学习力、重视专业与课程知识的价值并构建班级互助小组等学习共同体等方面,以发挥同辈群体的积极作用、调整其自身功利化的认知取向进而提升大学生学习参与能力及信心,重塑大学生作为专门人才的学习者身份,改善其主动边缘化的学习参与状态。
二、学生为什么不参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生为什么不参与(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边缘生”现象的调查研究 ——以Q市S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1.教育公平的时代诉求 |
2.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特点 |
3.研究者自身对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参与度的观察与反思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国内外关于“边缘人”的研究现状 |
2.国内外关于“边缘生”的研究现状 |
3.研究评述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1.“边缘人” |
2.“边缘生” |
3.相关概念辨析 |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
1.全纳教育思想 |
2.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 |
(六)研究思路 |
(七)研究方法 |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边缘生”的现实状态 |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边缘生”的特征 |
1.普遍性 |
2.差异性 |
3.可变性 |
4.特殊性 |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边缘生”的类型 |
1.消沉麻木型 |
2.博取关注型 |
3.敏感自卑型 |
4.自娱自乐型 |
5.自暴自弃型 |
(三)小学数学课堂中“边缘生”案例分析 |
1.研究个案的选取 |
2.“边缘生”的课堂现实状态 |
(四)小学数学课堂中“边缘生”现象调查分析 |
1.调查对象 |
2.调查结果分析 |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边缘生”现象成因分析 |
(一)教学因素分析 |
1.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 |
2.数学教学方法仍然以注入式为主 |
3.数学课堂评价方式单一、内容机械 |
4.教师不当的教育观念 |
(二)同伴群体分析 |
1.数学学习小组中的同伴忽视 |
2.课后不良的同伴群体影响 |
(三)家庭支持因素分析 |
1.家庭的整体环境 |
2.父母的教养方式 |
3.父母对孩子数学学习的重视程度 |
(四)学生因素分析 |
1.缺乏学业自我效能感 |
2.不恰当的自我归因 |
3.“边缘生”的人格特质 |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边缘生”的转化策略 |
(一)以“生”为本,构建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堂 |
1.基于“游戏精神”,增强数学教学趣味性 |
2.促进发展,采用多元化的数学评价方式 |
3.立足过程,构建和谐真实的数学课堂 |
4.传递积极期待,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
(二)有效利用同伴群体的教育力量 |
1.正确认识同伴群体的教育作用 |
2.利用好课上的数学学习小组 |
3.积极引导“边缘生”课后的同伴关系 |
(三)重视沟通,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
1.摆正心态,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
2.及时沟通,营造和谐的家庭沟通环境 |
3.科学教育,营造有爱的家庭教育环境 |
(四)因材施教,对“边缘生”施加有针对性的影响 |
1.培养“边缘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
2.疏导“边缘生”的消极心理情绪 |
3.培养“边缘生”的耐挫能力,帮助他们学会正确归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课堂沉默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舒兰市FT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主要概念的界定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儿童发展理论 |
2.2 动机理论 |
2.3 二语习得理论 |
2.4 互动理论 |
2.5 有效教学理论 |
第三章 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课堂沉默现状的调查结果 |
3.1 研究设计 |
3.2 英语课堂沉默现状的总体情况 |
3.3 英语课堂沉默具体情况的调查结果 |
3.4 英语课堂沉默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 |
第四章 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课堂沉默现状调查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4.1 行动沉默现状的分析与讨论 |
4.2 思维沉默现状的分析与讨论 |
4.3 情感沉默现状的分析与讨论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 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课堂沉默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C 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课堂沉默现状的访谈提纲 |
附录D 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课堂沉默现状的课堂观察表 |
(3)高校管理中学生不合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1.3.1 关于学校微观政治的研究 |
1.3.2 关于高校学生管理的研究 |
1.3.3 关于学生不合作行为的研究 |
1.3.4 小结与思考 |
1.4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第2章 高校管理中学生不合作行为的研究设计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学生管理 |
2.1.2 不合作行为 |
2.2 理论基础 |
2.2.1 不合作行为的提出 |
2.2.2 不合作行为的成因理论 |
2.2.3 不合作行为的分类依据 |
2.3 研究工具及调查 |
2.3.1 前期调查问卷结构说明 |
2.3.2 正式问卷的形成与设计 |
2.3.3 访谈调查设计 |
2.4 调查实施及情况说明 |
2.4.1 问卷调查 |
2.4.2 访谈调查 |
第3章 高校管理中学生不合作行为的现状分析 |
3.1 学生不合作行为的整体现状分析 |
3.2 不同背景变量下学生不合作行为的差异分析 |
3.2.1 不同性别学生不合作行为的差异分析 |
3.2.2 不同年级学生不合作行为的差异分析 |
3.2.3 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不合作行为的差异分析 |
3.2.4 其他背景变量下学生不合作行为的差异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校管理中学生不合作行为的原因分析 |
4.1 学生不合作行为的解释分析 |
4.1.1 学生不合作行为态度 |
4.1.2 学生不合作行为的主观规范 |
4.1.3 学生不合作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 |
4.1.4 学生不合作行为的现实反馈 |
4.2 学生不合作行为的可能原因 |
4.2.1 大学生心理与认知 |
4.2.2 周围重要他人影响 |
4.2.3 管理方面存在缺陷 |
4.2.4 学校客观资源不足 |
4.2.5 现实的反馈与评估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校管理中学生不合作行为的反思与启示 |
5.1 大学生不合作行为的反思 |
5.1.1 大学生不合作行为具有个人层面的合理性 |
5.1.2 大学生不合作行为具有组织层面的不合理性 |
5.2 大学生不合作行为的启示 |
5.2.1 个体层面引导学生正确认知 |
5.2.2 组织层面优化学生管理过程 |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5.3.1 研究不足 |
5.3.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高校管理中学生不合作行为研究的前期调查问卷 |
附录B 高校管理中学生不合作行为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C 高校管理中学生不合作行为研究访谈调查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基于改进型FIAS农村小学同步直播课堂交互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为同步直播课堂提供了教学环境 |
二、学校教育需求为同步直播课堂的开设搭建平台 |
第二节 研究的内容与目的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同步直播课堂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教学交互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视频分析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四、访谈法 |
五、归纳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同步直播课堂“1+N”的定义 |
二、同步直播课堂“1+N”的特点 |
三、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的概念 |
四、农村小学 |
五、课堂交互的概念以及四种类型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加涅的九大教学事件 |
二、布鲁姆的认知分类法 |
三、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
第三章 改进版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 |
第一节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IAS) |
一、描述课堂互动行为的编码系统 |
二、观察和记录编码 |
三、数据统计处理 |
第二节 传统FIAS的局限性 |
一、对观察者要求较高 |
二、FIAS无法进行回溯分析 |
三、FIAS编码系统不够完善 |
四、FIAS缺少对信息技术的分析和支持 |
五、FIAS忽略个体行为 |
第三节 FIAS结合信息技术改进版ITIAS |
一、改进版ITIAS |
二、改进版ITIAS与传统FIAS对比 |
第四章 前期1+N的研究设计与实验预试 |
第一节 1+N的前期准备工作 |
一、平台软件安装 |
二、实施过程安排 |
第二节 实验研究设计 |
一、观察表的编制 |
二、实验环境的设计 |
三、研究对象的确定 |
四、研究流程的设计 |
五、数据分析流程的构建 |
第三节 线上与线下的教师培训 |
一、线上蓝墨云班课的教师培训 |
二、线下现场实地的教师培训 |
第四节 前期1+N的实验预试 |
一、实验数据的收集处理 |
二、数据的处理分析 |
三、前期预实验的问题与结论 |
第五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实验样本 |
一、学校试点统计 |
二、课堂行为统计 |
第二节 实验流程 |
一、观察表的改版 |
二、前测问卷分析 |
三、改进互动的方法 |
第三节 数据分析 |
一、课堂观察数据分析 |
二、问卷数据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一、师师互动 |
二、师生互动 |
三、生生互动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小学生(英语、音乐)学习基本情况调查 |
附录 B 教育信息化1+N试点教师、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 C 教育信息化1+N试点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 D 关于1+N教学的部分教师教案截图 |
附录 E 1+N试点课堂学习现场 |
附录 F 部分试点分布图 |
附录 G 部分试点赛课形式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以B市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教师和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
2.新课程改革提倡小组合作学习 |
3.初中生以及初中数学学科的特点 |
4.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研究问题表述 |
二、文献综述 |
(一)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策略研究 |
(二)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与其他教学方式整合的研究 |
(三)学习论视角的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
(四)研究文献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调查研究法 |
四、研究结果 |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
1.师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 |
2.教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准备情况 |
3.合作学习小组组建情况 |
4.小组讨论时的师生参与情况 |
5.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总结情况 |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1.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存在误区 |
2.教师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不合理 |
3.教师缺乏对学生合作技能的指导和培养 |
4.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设计与监控不到位 |
5.教师对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时间分配不合理 |
6.学生参与不均衡 |
7.教师评价不到位 |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实施的策略 |
1.教师应正确认识小组合作学习 |
2.教师应科学合理地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
3.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合作技能的指导和培养 |
4.教师应精心设计合作学习,加强对学生的监控 |
5.教师应合理分配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时间 |
6.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
7.教师应重视对小组的评价 |
五、研究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普通学校资源教师角色期望与角色实践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1 问题提出 |
2 研究意义 |
2.1 理论意义 |
2.2 实践意义 |
3 理论基础 |
4 核心概念界定 |
4.1 资源教师 |
4.2 角色期望 |
4.3 角色实践 |
5 研究综述 |
5.1 资源教师角色期望的研究 |
5.2 资源教师角色实践的研究 |
5.3 资源教师角色期望与角色实践的比较研究 |
5.4 已有研究述评 |
第二部分 研究总体思路与构想 |
第三部分 普通学校资源教师角色期望的调查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及工具 |
3.1 研究方法 |
3.2 研究工具 |
4 数据处理 |
5 研究结果 |
5.1 筛选与申报维度资源教师的角色期望情况 |
5.2 评估维度资源教师的角色期望情况 |
5.3 计划维度资源教师的角色期望情况 |
5.4 教学维度资源教师的角色期望情况 |
5.5 评价维度资源教师的角色期望情况 |
5.6 转衔维度资源教师的角色期望情况 |
5.7 组织与管理维度资源教师的角色期望情况 |
5.8 咨询与指导维度资源教师的角色期望情况 |
5.9 交流与合作维度资源教师的角色期望情况 |
5.10 教科研维度资源教师的角色期望情况 |
6 分析与讨论 |
6.1 筛选与申报维度资源教师角色期望的特点分析 |
6.2 评估维度资源教师角色期望的特点分析 |
6.3 计划维度资源教师角色期望的特点分析 |
6.4 教学维度资源教师角色期望的特点分析 |
6.5 评价维度资源教师角色期望的特点分析 |
6.6 转衔维度资源教师角色期望的特点分析 |
6.7 组织与管理维度资源教师角色期望的特点分析 |
6.8 咨询与指导维度资源教师角色期望的特点分析 |
6.9 交流与合作维度资源教师角色期望的特点分析 |
6.10 教科研维度资源教师角色期望的特点分析 |
7 小结 |
第四部分 普通学校资源教师角色实践的调查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及工具 |
4 资料搜集与分析 |
4.1 资料搜集 |
4.2 资料整理 |
4.3 资料分析 |
5 研究结果 |
5.1 筛选与申报维度资源教师的角色实践情况 |
5.2 评估维度资源教师的角色实践情况 |
5.3 计划维度资源教师的角色实践情况 |
5.4 教学维度资源教师的角色实践情况 |
5.5 评价维度资源教师的角色实践情况 |
5.6 组织与管理维度资源教师的角色实践情况 |
5.7 咨询与指导维度资源教师的角色实践情况 |
5.8 交流与合作维度资源教师的角色实践情况 |
5.9 教科研维度资源教师的角色实践情况 |
6 分析与讨论 |
6.1 筛选与申报维度资源教师角色实践的特点分析 |
6.2 评估维度资源教师角色实践的特点分析 |
6.3 计划维度资源教师角色实践的特点分析 |
6.4 教学维度资源教师角色实践的特点分析 |
6.5 评价维度资源教师角色实践的特点分析 |
6.6 组织与管理维度资源教师角色实践的特点分析 |
6.7 咨询与指导维度资源教师角色实践的特点分析 |
6.8 交流与合作维度资源教师角色实践的特点分析 |
6.9 教科研维度资源教师角色实践的特点分析 |
7 小结 |
第五部分 总讨论 |
1 三类人员对资源教师的角色期望整体较为一致,但个别存在差异 |
2 资源教师的角色实践范围较广,但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 |
3 资源教师的角色期望与角色实践既存在一致性,也存在差异 |
第六部分 结论与建议 |
1 结论 |
2 建议 |
2.1 对国家及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的建议 |
2.2 对普通学校的建议 |
2.3 对普通学校资源教师的建议 |
2.4 对特殊学生家长的建议 |
3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普通学校资源教师角色期望调查问卷》 |
附录2 《普通学校资源教师角色实践访谈提纲》 |
后记 |
(7)导师指导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研究 ——基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生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三、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导师指导相关研究 |
二、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相关研究 |
三、导师指导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相关研究 |
四、研究述评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多元智能理论 |
二、自我决定理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核心概念与指标选取 |
一、核心概念 |
二、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指标选取 |
第二节 调查方法与过程 |
一、调查方法 |
二、预调查的信效度检验 |
三、正式调查的信效度检验 |
第三节 研究假设 |
第四章 导师指导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导师指导的现状分析 |
一、指导规模 |
二、指导频率 |
三、指导方式 |
四、指导内容 |
五、指导风格 |
六、导师指导满意度 |
七、研究结果 |
第二节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现状分析 |
一、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的描述性分析 |
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差异性分析 |
三、研究结果 |
第三节 导师指导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分析 |
一、导师指导规模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 |
二、导师指导频率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 |
三、导师指导方式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 |
四、导师指导内容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 |
五、导师指导风格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 |
六、研究结果 |
第五章 优化导师指导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改进导师个体指导是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内在路径 |
一、保证适当的指导频率 |
二、增加学术思维训练和课题参与机会 |
三、完善并适时调整指导内容 |
四、采取组合型的指导风格 |
第二节 完善相关制度是导师指导行为的外在保障 |
一、细化导师管理条例明确导师职责 |
二、健全激励评价机制保障导师指导行为 |
三、构建培训体系提升导师指导能力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8)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调查研究 ——以六所初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 聚焦民族音乐欣赏的缘由 |
二 聚焦上海市区域研究的缘由 |
第二节 立题意义 |
一 促进初中学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 |
二 促进教师民族音乐欣赏教学能力提高 |
三 为学者提供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研究的可参考资料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待回答问题 |
一 研究目的 |
二 待回答问题 |
第四节 研究范围与限制 |
一 研究范围 |
二 研究限制 |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
一 建构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的构成框架 |
二 制作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的测量工具 |
第五节 名词解释 |
一 民族音乐 |
二 民族音乐欣赏能力 |
三 初中生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内外音乐欣赏教学的相关研究 |
一 国内民族音乐欣赏教学的相关研究 |
二 国外音乐欣赏教学的相关研究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与总结 |
第二节 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相关研究 |
一 学生音乐能力的相关研究 |
二 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构成与培养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与总结 |
第三节 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构成与论证 |
一 对上海市现行课标及教材“民族音乐欣赏”部分的解读 |
二 对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构成的论证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一节 研究框架 |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抽样 |
一 研究对象 |
二 样本抽取 |
第三节 研究工具 |
一 问卷的开发与编制 |
二 问卷内容与题目类型 |
三 问卷的效度与信度 |
四 预试试题项目分析 |
五 正式问卷形成 |
第四节 实施流程和计分方式 |
第五节 资料分析 |
第六节 研究进度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第一节 正式样本基本资料统计分析 |
一 正式样本性别分布 |
二 正式样本校外音乐兴趣特长班参与情况 |
三 正式样本校外民族音乐兴趣特长班参与情况 |
第二节 上海市初中生(全体研究对象)民族音乐欣赏能力 |
一 整体样本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全貌 |
二 整体样本民族音乐欣赏能力不同维度表现概况 |
三 不同类型学校整体样本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概况 |
第三节 不同因素对研究对象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的影响分析 |
一 性别对研究对象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的影响分析 |
二 校外是否参加音乐兴趣特长班对研究对象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的影响分析 |
三 校外是否参加民族音乐兴趣特长班对研究对象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的影响分析 |
四 学校使用教材版本对研究对象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的影响分析 |
五 学校性质对研究对象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的影响分析 |
六 民乐团相关因素对研究对象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的影响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 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的现状 |
二 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一 对音乐教师的建议 |
二 对家长的建议 |
三 对学校民乐团的建议 |
四 对本研究的反思与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上海市初中音乐教材民族民间音乐部分解读 |
附录 B 问卷编制所用蓝本原始版及笔者翻译 |
附录 C 专家效度综合 |
附录 D 学校民族音乐教学基本状况调查表 |
附录 E 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调查问卷 |
附录 F 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调查研究现场照片 |
致谢 |
(9)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党中央及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亟待改善 |
(三)体育在职业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
(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参与课余体育的实际需求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创新点 |
(一)角度创新 |
(二)研究内容创新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中等职业学校 |
(二)课余体育 |
二、国内中等职业学校课余体育研究成果综述 |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课余体育的态度与认识研究 |
(二)中等职业学校课余体育概况研究 |
(三)中等职业学校课余体育组织形式研究 |
(四)中等职业学校课余体育与体育课程衔接研究 |
(五)中等职业学校课余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 |
三、以往研究的不足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资料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实地考察法 |
(五)数理统计法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课余体育认识现状分析 |
(一)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身身体素质认识分析 |
(二)中等职业学生对未来职业所需身体素质认识分析 |
二、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校内课余体育开展现状分析 |
(一)参与校内课余体育学生人数分析 |
(二)学生参与校内课余体育活动时间与频次分析 |
(三)学生参与校内课余体育活动项目分析 |
(四)学生参与校内课余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分析 |
(五)学生参与校内课余体育与体育课程衔接分析 |
(六)体育教师参与学生课余体育活动情况分析 |
(七)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分析 |
(八)校内课余体育开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校外课余体育活动现状分析 |
(一)参与校外课余体育学生人数分析 |
(二)学生参与校外课余体育活动时间与频次分析 |
(三)学生参与校外课余体育活动项目分析 |
(四)学生校外课余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分析 |
(五)校外体育开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四、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课余体育活动影响因素分析 |
(一)因子分析KMO和 Bartlett的检验 |
(二)因子提取 |
(三)因子分析结果 |
五、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课余体育开展对策 |
(一)增加宣传、提高认识 |
(二)整合资源、创新形式 |
(三)多方协调、共同监督 |
(四)结合职业、科学锻炼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象牙塔中的局外人:大学生学习参与主动边缘化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1.教育政策的导向:“以本为本”指导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点 |
2.学术研究的取向:学习参与渐成研究本科教育质量提升的抓手 |
3.现实情境的景象:对大学生学习参与主动边缘化现象的切实感受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大学生学习参与相关主题的研究 |
2.大学生学习参与边缘化问题的研究 |
3.已有研究述评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1.学习参与 |
2.学习参与边缘化 |
3.主动边缘化 |
(五)研究设计 |
1.研究思路 |
2.研究对象 |
3.研究方法 |
4.研究的伦理思考 |
二、不会、不愿抑或不在乎:大学生学习参与主动边缘化的图式表征 |
(一)形式在场:“不会学”的主动边缘化参与者 |
1.信息量大的课堂教学与掉队的学习者 |
2."高深"的课程内容与学习乐趣的迷失者 |
3.自由的学习氛围与互动障碍的边缘人 |
4.希冀好成绩与被动学习参与的游离者 |
(二)场域悬置:“不好好学”的主动边缘化参与者 |
1.照本宣科的教师与逃离的学习者 |
2.理论性强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至上的迷失者 |
3.学术讲座的精尖论题与置身事外的边缘人 |
4.形式单调的课程学习与不屑参与的游离者 |
(三)场域外围:“根本不想学”的主动边缘化参与者 |
1.期末临阵突击与不在乎课程的学习者 |
2.毕业即失业与学好不如玩好的迷失者 |
3.假装在场与“搭便车”式边缘人 |
4.“60分万岁”与迫不得已参与的游离者 |
三、"我"是如何边缘化的:大学生学习参与主动边缘化现象检视 |
(一)学生自我视角下大学生学习参与主动边缘化现象审视 |
1.“安分守己”式严守纪律下学习参与能力薄弱 |
2.“投机取巧”式张扬个性下学习参与态度失恰 |
3.“结帮拉伙”式群体堕落下学习参与意识淡薄 |
(二)社会互动视角下大学生学习参与主动边缘化现象审思 |
1.社会与学校间的非良性互动:大学发展与定位的钟摆 |
2.学校与学生间的非良性互动:学习环境不良因素的干扰 |
3.社会与学生间的非良性互动:学习价值的过度市场化 |
四、大学生学习参与主动边缘化现象改善的可能路径 |
(一)顶层设计:营造乐学善教的课程学习参与环境 |
1.推广数字化学习平台,监控学生的学习参与行为 |
2.适当根据就业需求开设课程,提升学生学习参与意愿 |
3.合理配置课程所需师资,保障学习参与学有所获 |
(二)教学变革:“以本为本”指导下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与态度 |
1.改变唯科研意识,加大本科教学的精力投入 |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学习参与的需求 |
3.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帮助学生适应并参与课程学习 |
(三)学习主体意识激发:重塑大学生作为专门人才的学习者身份 |
1.构建学习共同体,发挥同辈群体的积极作用 |
2.重视课程知识价值,调整功利化的认知取向 |
3.提振大学生学习力,改善主动边缘化的参与状态 |
结语 自我与他者:作为学习参与主动边缘化现象局内人的审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学生为什么不参与(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边缘生”现象的调查研究 ——以Q市S小学为例[D]. 王月超.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2]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课堂沉默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舒兰市FT小学为例[D]. 姜梦竹. 延边大学, 2020(05)
- [3]高校管理中学生不合作行为研究[D]. 胡钰沁. 南昌大学, 2020(01)
- [4]基于改进型FIAS农村小学同步直播课堂交互问题的研究[D]. 罗敬.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以B市中学为例[D]. 张乃中.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普通学校资源教师角色期望与角色实践的调查研究[D]. 刘尼尼.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7]导师指导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研究 ——基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生的调查[D]. 徐渡安.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8)
- [8]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调查研究 ——以六所初中为例[D]. 张迪.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D]. 刘荣嘉.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10]象牙塔中的局外人:大学生学习参与主动边缘化现象研究[D]. 李蓉荣.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