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带绦虫囊液中谷胱甘肽S-转化酶活性的测定

猪带绦虫囊液中谷胱甘肽S-转化酶活性的测定

一、猪带绦虫囊尾蚴囊液谷胱甘肽S转换酶活性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刘垠鞠[1](2020)在《应用TmAdh3重组抗原建立羊脑多头蚴病间接ELISA诊断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脑多头蚴病(Cerebral coenurosis)俗称脑包虫病,是由多头带绦虫(Taenia multiceps)的幼虫脑多头蚴(Coenurus cerebralis)寄生在绵羊、山羊、牦牛等反刍动物脑部、脊髓中引起宿主发生脑炎、脑膜炎等神经机能障碍的一种严重的致死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由于脑多头蚴感染宿主初期时症状轻微经常被忽视,当发生神经症状被发现时往往都到了感染中晚期,对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伤,难以治愈,导致动物死亡,给畜牧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脑多头蚴病的早期诊断对其防治至关重要。本研究以多头带绦虫重组蛋白TmAdh3为候选诊断抗原,重组蛋白TmPKA-C1、Tm7、TmGST为对照抗原建立了羊脑多头蚴病间接ELISA诊断方法。首先根据Tm7和TmGST基因设计引物,克隆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GEX4T-Tm7和pET30a-TmGST,转化到宿主菌后诱导表达。同时对实验室前期构建的pET30a-TmPKA-C1和pGEX4T-TmAdh3重组表达菌进行诱导表达。结果成功表达出重组蛋白Tm7(33.0 ku)、TmGST(30.0 ku)、TmPKA-C1(42.0 ku)、TmAdh3(39.0 ku),利用Western-blot分析重组蛋白TmAdh3、TmPKA-C1、Tm7、TmGST的反应原性,结果显示重组蛋白TmAdh3相较于其他3种重组蛋白可明显区分羊脑多头蚴阳性血清和健康阴性血清。对重组蛋白初步鉴定后,本研究分别以重组蛋白TmAdh3、TmPKA-C1、TmGST、Tm7作为抗原进行ELISA诊断方法的最适检测条件的摸索,对四种重组蛋白进行对比分析,重组蛋白TmAdh3作为检测抗原较其他蛋白有明显的区分性。以重组蛋白TmAdh3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敏感性可达83.3%(15/18),与细粒棘球蚴阳性血清的交叉反应较低,特异性可达94.4%(17/18)。同时该重组蛋白作为诊断抗原可检测出少量脑多头蚴感染后14天的绵羊血清(1/9),可检测出部分脑多头蚴感染后21天的绵羊血清(6/9),可检测出全部脑多头蚴感染后28天的绵羊血清(9/9)。综上所述,本研究以TmAdh3重组蛋白作为抗原建立的羊脑多头蚴病间接ELISA诊断方法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具有脑多头蚴病早期诊断价值,有望应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及动物检疫,本研究为早期诊断羊脑多头蚴病奠定了基础。

王艳歌[2](2014)在《柔嫩艾美耳球虫乳酸脱氢酶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鸡球虫病是由艾美耳属(Eimeria)球虫引起的鸡肠道寄生虫病,严重者可导致大批鸡只的死亡,给养殖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有报道称,每年鸡球虫病给全世界的养殖业造成了约5亿英镑的巨大损失。柔嫩艾美耳球虫(E.tenella,Et)寄生于鸡盲肠,其致病力和危害性最强,所引起的主要症状为出血性肠炎,继而血便、体重减轻等,严重者导致鸡只死亡。目前,鸡球虫病的防治主要依赖于抗球虫药物。但随着药物的不断使用,球虫几乎对所有药物都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从而影响了鸡球虫病的防治效果,这种现象急需解决。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1.DH)是糖酵解途径的末端酶,催化丙酮酸与乳酸之间的可逆反应,与寄生虫生存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各种寄生虫的乳酸脱氢酶在理化性质和分子结构方面均有独特的特性,是良好的诊断分子和潜在的药物作用靶标。目前,顶复器门原虫LDHs的研究主要以疟原虫和弓形虫为主,有关艾美耳属LDHs在寄生虫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研究甚少。本文即以致病力最强的柔嫩艾美耳球虫(上海株)为研究对象,对其LDH的特性进行研究,为深入探讨乳酸脱氢酶在球虫发育中所承担的生理学功能以及筛选疫苗候选抗原奠定基础。1.柔嫩艾美耳球虫LDH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RT-PCR方法从柔嫩艾美耳球虫上海株(Et-Shanghai)第二代裂殖子中克隆了LDH基因,经PCR和酶切鉴定正确后进行测序,对所获得的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克隆片段含一个长996bp的开放阅读框(ORF),该序列表达的蛋白含有331个氨基酸,理论大小约为34.96kDa,等电点为6.54。该蛋白无跨膜结构,无信号肽,在10~155位和158~315位氨基酸处为LDH的保守结构域。同源序列比对,表明Et-Shanghai LDH与Et-Weybridge LDH序列的相似性高达99%,而与已报道的巨型艾美耳球虫(E.maxima)、堆型艾美耳球虫(E.acervulina)和布氏艾美耳球虫(E.brunetti)的LDH一致性为67%~72%。利用荧光定量PCR对柔嫩艾美耳球虫LDH基因在球虫不同发育阶段(未孢子化卵囊、孢子化卵囊、子孢子、第二代裂殖子)的转录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EtLDH mRNA在虫体4个阶段的含量不同,其中第二代裂殖子阶段转录水平最高,未孢子化卵囊阶段次之,而在孢子化卵囊和子孢子中最少。2.柔嫩艾美耳球虫LDH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功能初步研究将EtLDH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重组EtLDH蛋白。SDS-PAGE电泳显示,pET28a(+)-EfLDH在大肠杆菌中得到成功表达,其分子量为39kDa左右。用纯化的rEtLDH免疫家兔获得多抗血清,利用Vestern-blot,可识别虫体4个阶段(未孢子化卵囊、孢子化卵囊、子孢子和第二代裂殖子)约为35kDa大小的天然目的蛋白,但表达量明显不同,与未孢子化卵囊相比,第二代裂殖子中EtLDH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了约62%(P<0.05),子孢子中显着降低了约44%(P<0.05),而孢子化卵囊中与未孢子化卵囊的相当(P>0.05)。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对EtLDH蛋白在球虫早期发育阶段虫体中的位置进行定位,结果显示,子孢子未入侵细胞前,LDH主要集中在子孢子前半端,随着子孢子的入侵,较多的LDH集中在虫体前半端,随之,EtLDH在滋养体和未成熟裂殖体表达量增加,但是在成熟的第一代裂殖体中降低。实验中,子孢子入侵细胞后的24h至60h间,发现EtLDH定位于带虫空泡表膜上。通过体外抑制试验检测不同浓度的兔anti-rEtLDH抗体对子孢子入侵DF-1细胞的抑制率,结果显示,当anti-rEtLDH抗体IgG浓度为50μg/mL、100μg/mL、200μg/mL时,其抑制率与相同浓度的兔正常血清1gG的相当,故对子孢子的入侵无明显抑制作用;当anti-rEtLDH抗体IgG浓度为400μg/mL时,子孢子的入侵能力明显减弱。3. pCAGGS-EtLDH和pCAGGS-EtLDH-IFN-γ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鉴定本研究使用的真核表达载体为经过张树梅等(2011)改造的pCAGGS载体,该真核表达载体含有CMV增强子和鸡-actin启动子,具有较高的表达效率。分别以柔嫩艾美耳球虫第二代裂殖子和鸡脾脏cDNA为模板,PCR扩增出EtLDH和鸡IFN-γ基因,PCR产物经酶切回收目的片段后与相应酶切的真核表达载体pCAGGS连接,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CAGGS-EtLDH和pCAGGS-EtLDH-IFN-γ。所构建的真核表达质粒经酶切和测序鉴定为正确后转染293T细胞进行表达,分别用Western-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鉴定EtLDH基因的表达情况。Western-blot结果可见大小约为37kDa的目的蛋白条带,间接免疫荧光可以检测到特异性红色荧光。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EtLDH的真核重组表达质粒pCAGGS-EtLDH和pCAGGS-EtLDH-IFN-γ,并能在真核细胞中表达,为研究该重组质粒的免疫原性奠定了基础。

陈林[3](2013)在《豆状带绦虫密码子分析与四个功能基因的研究》文中指出豆状带绦虫呈世界性分布,成虫寄生于犬、狐狸等终末宿主的小肠,其中绦期幼虫-----豆状囊尾蚴寄生于家兔等兔形目动物的肝脏被膜、肠系膜及大网膜等处,引起家兔的豆状囊尾蚴病。我国是养兔大国,豆状囊尾蚴病流行于24个省区,是家兔的主要寄生虫病之一。本论文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豆状带绦虫生物学、密码子使用情况及功能基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为兔豆状囊尾蚴病诊断试剂及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提供候选抗原。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豆状带绦虫生物学研究观察并记录了5只实验犬在人工感染豆状囊尾蚴后的节片排出特征及虫卵感染家兔后豆状囊尾蚴在兔体内的分布特点,结果显示:5只犬在感染豆状囊尾蚴后的第39~57d开始排出节片,最多一天排出158片。孕节中虫卵含量在60~26,480个之间。平均虫卵大小为(41.32±4.53)μm ×(36.23±4.92)μm。虫卵孵化大约需要4~5min。6只健康家兔每只经口感染5000个虫卵,感染后第55d剖杀。检测发现,豆状囊尾蚴主要寄生部位为兔的胃大网膜和直肠浆膜,肝脏被膜数量则较少。2、豆状带绦虫转录组和包括豆状带绦虫在内的43个扁形动物(吸虫和绦虫)线粒体全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利用豆状带绦虫转录组数据库中已注释的8118个重构基因进行了同义密码子使用情况的分析,发现:平均GC含量为49.48%;24个密码子被定义为最优密码子,几乎所有的最优密码子(除CGU外)都以G或C结尾;对应分析中,基因在主轴上与对应的第三位密码子GC含量成正相关,同时编码蛋白基因的表达水平、疏水性及芳香性与有效密码子数(ENC)显着相关。对豆状带绦虫等43个扁形动物(吸虫与绦虫)线粒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发现:19个吸虫纲动物的GC3s平均为0.254±0.044;被测绦虫纲动物GC3s平均为0.254±0.044。四重简并密码子家族碱基组成分析表明:第三位密码子U(51.9%)或A(22.7%)的含量要高C(6.3%)或G(19.14%)的含量;包括UUU, UUA及UUG等,24个密码子是高频使用的密码子;ENC-plot图显示,大多数的点分布在期望ENC曲线的下方或周围;在43个扁形动物中,线粒体蛋白编码基因的核酸组成、基因的疏水性和芳香性都与同义密码子的偏好使用有关。3、豆状带绦虫六钩蚴Tp-UBC2基因的原核表达及重组表达蛋白的功能研究从豆状带绦虫六钩蚴的cDNA中扩增了Tp-UBC2基因。Tp-UBC2开放阅读框全长444bp,编码147个氨基酸。构建了其原核表达载体pET32a-Tp-UBC2,表达的重组蛋白分子量为36.63kDa。经免疫印迹检测,该重组蛋白能与家兔豆状囊尾蚴病阳性血清特异性结合。以80μg纯化的Tp-UBC2重组蛋白及皂素佐剂皮下免疫兔,免疫后7d加强1次,第2次免疫后14d用5000枚豆状带绦虫虫卵口服感染,感染后50d剖检,重组蛋白的减虫率为79.3%。以重组蛋白rTp-UBC2作为包被抗原建立的兔豆状囊尾蚴病Dot-ELISA诊断方法,对226份兔血清的检测结果显示有较高的敏感性(83.3~97.6%)和特异性(88.8-98.4%)。4.豆状带绦虫六钩蚴Tpl基因的原核表达及Dot-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采用RACE技术从豆状带绦虫六钩蚴中扩增出了Tpl基因,Tpl基因全长684bp,编码227个氨基酸,构建了pET32a-Tp1原核表达载体,经IPTG诱导获得分子量约为45.8kDa的重组蛋白。该重组蛋白能与家兔豆状囊尾蚴病阳性血清特异性结合。以重组蛋白Tp1作为包被抗原建立的兔豆状囊尾蚴病Dot-ELISA诊断方法对226份兔血清进行了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92.9~97.6%)和特异性(95.2~98.4%)。5.豆状带绦虫六钩蚴Tp-dUTPase基因的原核表达及Dot-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采用PCR方法从豆状带绦虫六钩蚴中扩增得到Tp-dUTPase基因,编码区序列长447bp,编码148个氨基酸。构建了pET32a-Tp-dUTPase原核表达载体,表达的重组蛋白分子量为36.20kDa。该重组蛋白能与家兔豆状囊尾蚴病阳性血清特异性结合。以重组蛋白dUTPase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兔豆状囊尾蚴病Dot-ELISA诊断方法,对226份兔血清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有较高的敏感性(85.7~92.9%)和特异性(86.4~88.0%)。6.豆状带绦虫六钩蚴Tp-TSP2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PCR方法,从豆状带绦虫六钩蚴中扩增了Tp-TSP2基因,并构建了pET32a-Tp-TSP2原核表达载体。Tp-TSP2基因编码区长621bp,编码206个氨基酸。预测该重组蛋白的相对分子量为52.40kDa,pI值为5.18,有2个B细胞抗原表位,与多房棘球绦虫TSP2基因相似度为92.23%。

李文桂,陈雅棠[4](2012)在《猪带绦虫囊尾蚴重组抗原的研制现状》文中认为猪囊尾蚴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中非、南非、拉丁美洲、东亚和南亚等地区。我国主要流行于黑龙江、吉林、云南、河南、河北、山东和广西等31个省市自治区。采用疫苗防治该病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对60kDa的重组抗原、酸性核糖体磷蛋白、Ts11蛋白、T24蛋白、小热休克蛋白、Ts8B1/Ts8B2蛋白、M13h蛋白、Ts1蛋白、Cy1蛋白、TSO10/CE10蛋白、半胱氨酸蛋白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腺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TSO31蛋白和钙网蛋白等抗原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宋军科[5](2010)在《猪囊尾蚴半胱氨酸蛋白酶TsCL-1基因的原核表达及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猪囊尾蚴(Cysticercus cellulosae)是猪带绦虫的中绦期,是造成猪囊尾蚴病的病原。在人体内,猪带绦虫与两个明显的感染阶段有关:肠道感染(这是由于猪带绦虫的成虫在宿主肠道寄生所致,也称绦虫病)和肌肉或组织感染(是由于猪带绦虫的幼虫――囊尾蚴进入宿主肌肉或者组织内所致,也称囊虫病)。因此,该病是一种危害严重、分布广泛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半胱氨酸蛋白酶方泛分布于从病毒至脊椎动物生物体中,在细胞凋亡和肿瘤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寄生虫的发育和生存过程中,半胱氨酸蛋白酶除具有催化和蛋白加工功能外,还在寄生虫成囊、组织侵袭、营养摄取、免疫逃避和致病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酶具有较好种特异性,既可作为寄生虫病的诊断抗原和疫苗候选分子,同时,也是药物治疗寄生虫病的靶标。鉴于此,本研究针对猪囊尾蚴半胱氨酸蛋白酶开展研究。1.将猪囊尾蚴半胱氨蛋白酶pGEX-4T-TsCL-1重组质粒转化的BL21(DE3)宿主菌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表明:猪囊尾蚴半胱氨酸蛋白酶在大肠埃希菌中得到高效表达,重组蛋白以可溶性和包涵体两种表达形式存在,重组TsCL-1蛋白相对分子量约为61Ku。与预期的结果相符。2.对重组蛋白诱导条件进行了优化,发现在28℃,IPTG浓度0.1 mmol/L诱导10h后融合蛋白的表达量较高。通过蛋白质分析专家系统(Expert Protein Analysis, ExPASY)对猪囊尾蚴半胱氨酸蛋白酶的结构与功能分析预测。结果表明该序列保守性较强,为偏碱性的蛋白,在氨基酸组成中,以非极性疏水性氨基酸数量居多;PI值为8.17,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中有30.0%的α-螺旋结构,24.5%的β-折叠,无规则卷曲19.5%,转角31.0%。3.用GST琼脂糖凝胶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TsCL-1可溶性蛋白。SDS-PAGE后薄层扫描分折,纯化后的目的蛋白纯度可达90%以上。利用明胶电泳对蛋白的活性进行分析,发现纯化蛋白由于聚丙烯酰胺凝胶内的明胶产生了水解。导致染色液中的色素没有蛋白与之相结合。经染色、脱色后,在目的蛋白相应迁移位置出现了白色条带,其他位置则呈蓝色。将半胱氨酸蛋白酶用特异性抑制剂E-64处理后经SDS-PAGE分析发现,在凝胶内相应的迁移位置呈现与背景色一致的蓝色,这说明样品中酶的活性被抑制,失去了水解明胶的活性。由此可知所纯化的可溶性重组TsCL-1蛋白具有生物活性,其水解活性能被半胱氨酸蛋白酶特异性抑制剂E-64所抑制。4.开展了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研究。用表达的目的蛋白免疫5周龄的雌性昆明系小鼠后,分离小鼠的血清并用间接ELISA法测定效价,抗体滴度可达1:12 800;用Western blot对抗体的特异性分析发现,在61ku位置出现特异的蛋白杂交带,而与阴性血清没有杂交条带产生,证明制备的抗体能与TsCL-1重组蛋白特异性结合。以上研究说明TsCL-1重组蛋白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和抗原性。为猪囊尾蚴病的诊断与检测提供了一种简便﹑快捷﹑价格低廉的技术手段。通过以上研究,初步明确了猪囊尾蚴半胱氨蛋白酶的生物学特性和免疫原性,为明确寄生虫与宿主相互关系及进一点开展猪囊尾蚴病的免疫诊断和治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叶春艳[6](2009)在《华支睾吸虫cDNA文库的构建及其免疫学筛选和EST测序》文中认为华支睾吸虫病是由于华支睾吸虫寄生在人体或终宿主的肝胆管内引起的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不但给渔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也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华支睾吸虫主要在亚洲国家流行,我国也是感染严重国家,据最近一次全国寄生虫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2004年公布),全国流行区感染超过1200万。虽然对该病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对于该寄生虫的功能基因及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和人体之间的免疫机制等仍有很多问题没有阐明。构建cDNA文库是大量获得功能基因的好方法,而且也为功能基因的进一步研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对cDNA表达文库的免疫学筛选,可以有的放矢的获得高反应性基因,为疾病诊断及疫苗研制奠定基础。本研究以吉林流行区月亮泡镇自然感染的狗体内寄生的华支睾吸虫成虫和月亮泡真市场购买的麦穗鱼体内的囊蚴为实验材料,成功构建了成虫和囊蚴的cDNA表达文库,并以自然感染病人血清为探针,对成虫文库进行了免疫学筛选和部分EST测序,筛选到了6个高反应基因,EST测序1000个,获得一个已知序列和156个新基因。这些为该病的诊断、疫苗研制及华支睾吸虫功能基因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王昌源[7](2003)在《多房棘球绦虫亚单位疫苗及DNA疫苗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构建多房棘球绦虫elp基因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纯化重组蛋白;构建elp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在哺乳动物细胞COS7中瞬时表达以验证其表达能力,纯化重组质粒;以原核表达重组蛋白为亚单位疫苗、真核表达质粒为DNA疫苗免疫动物,观察实验动物产生的免疫应答;比较2种疫苗的免疫效果并观察弗氏佐剂对亚单位疫苗和小鼠IL-12真核表达质粒对多房棘球绦虫DNA疫苗的佐剂作用。方法人工感染沙鼠,收集多房棘球绦虫续绦期幼虫(EMML)。用核酸纯化试剂盒抽提EMML总RNA。从GenBank获得多房棘球绦虫elp基因cDNA序列(EM10,EMⅡ/3),设计合成PCR引物并引入内切酶位点,用RT-PCR方法从EMML RNA制备目的基因。与此同时,比较了5种核酸提取试剂盒制备RNA的效果和不同DNA聚合酶对长片段DNA的扩增效果。应用分子克隆技术,将RT-PCR扩增产物插入克隆载体pGEM-11zf并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应用亚克隆技术将含有多房棘球绦虫elp基因完整编码区的DNA序列亚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pET32a(+)和pQE30(+)。以IPTG进行诱导表达,Western blot进行鉴定。将目的基因亚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将elp基因真核表达重组质粒电转染哺乳动物细胞COS7。RT-PCR检测COS7细胞中elp<WP=14>基因转录产物,Dot-ELISA和免疫组化方法鉴定elp基因表达产物。大量纯化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ELP重组蛋白和elp基因真核表达质粒。将72只4-6w龄BALB/c小鼠按雌雄各半分为7组(前6组10只/组,最后1组12只)。A组:每鼠用ELP重组蛋白100μg;B组:每鼠用ELP重组蛋白100μg与等体积弗氏佐剂混合(首次为弗氏完全佐剂、第二三次为弗氏不完全佐剂);NS组:生理盐水对照;Ⅰ组:每鼠用真核表达空质粒(pcDNA3.1(+))100μg、0.75%布比卡因480μl;Ⅱ组:每鼠用elp基因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ELP)100μg、布比卡因480μl;Ⅲ组:每鼠用小鼠IL-12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IL-12)100μg、布比卡因480μl;Ⅳ组:每鼠用pcD-ELP 100μg、pIL-12质粒100μg、布比卡因480μl。A组和B组采用多点皮下注射;NS组、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均用NS调整至终体积140μl,双侧股四头肌肌肉注射(每侧70μl)。各组均免疫3次,间隔2w。ELISA方法检测免疫前(0w)和免疫后不同时间(首次免疫后2w、4w、6w、7w)特异性IgG1,IgG2a和IgG2b水平。双抗体夹心ELISA试剂盒检测首次免疫后7w各组鼠脾脏单个核细胞(PMNC)在受到特异抗原刺激后,产生IL-4、IL-12和IFN-γ的能力,3H-TdR掺入法检测脾淋巴细胞的增值能力。结果5种商品化试剂盒或试剂中,总RNA提取试剂盒(RNeasy Total RNA Kit)效果最好。只有该试剂盒提取的EMML RNA电泳显示出清晰的28 S、18 S rRNA条带和弥散于0.8kb至20kb之间未降解的mRNA,是唯一能逆转录扩增出单一目的条带的核酸提取物。Taq DNA聚合酶与高保真DNA聚合酶Pfu的混合制剂Taq Plus应用于RT-PCR可扩增出大量1760bp<WP=15>单一目的基因。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发现,EMⅡ/3和EM10是多房棘球绦虫elp基因组基因不同的cDNA克隆,本研究构建的重组质粒pEM10sc-11zf插入片段含有完整的elp编码区,并且与GenBank中EM10编码区只有一个碱基不同,即第869碱基分别为G和A,翻译后第290位氨基酸分别为精氨酸 (CGT)和组氨酸 (CAT)。酶切鉴定显示本研究已将elp基因编码序列成功地亚克隆于pET32a(+)和pQE30(+)的多克隆位点,构建了能表达目的蛋白/硫氧环蛋白(Trx)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ETrx-ELP和原核非融合表达重组质粒pQ-ELP。SDS-PAGE及Western blot分析两个重组质粒在IPTG诱导下分别高效表达了83kDa Trx/ELP融合蛋白和67kDa ELP重组蛋白,分别占菌体总蛋白的23%和14~17%。经亲和层析,67kDa大小的ELP重组蛋白达到90%以上。酶切分析证实多房棘球绦虫elp基因编码区已亚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成功地构建了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ELP。RT-PCR、dot-ELISA和免疫组化证实,重组质粒在哺乳动物细胞COS7中能够表达多房棘球绦虫ELP抗原(即EMⅡ/3,EM10抗原)。以大肠杆菌中表达的多房棘球绦虫elp基因非融合表达产物即ELP重组蛋白作为亚单位疫苗,单独或与弗氏佐剂联合免疫BALB/c小鼠后2周(A、B组),均产生了大量的特异IgG1抗体,B组还产生了少量的特异IgG2b抗体。除B组小鼠脾PMNC产生了微量IFN-γ外,A组、NS组IFN-γ及各组IL-4和IL-12均未检出。A、B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轻度增高,其淋巴细胞CPM值分别为NS组的2.8和10.8倍,受到多房棘球绦虫续绦期幼虫抗原(EMML-cAg)或刀豆素刺激时, A、B组尤其是B组淋巴细胞增殖更明显。<WP=16>DNA疫苗免疫作用研究显示,首次免疫后4周Ⅱ组小鼠血清中可检测到特异性IgG1、IgG2a两种抗体,Ⅳ组可检测到特异性IgG1、IgG2a和IgG2b三种抗体。随免疫时间和免疫次数的增加特异性抗体的OD值逐渐增高。首次免疫后6周Ⅱ组和Ⅳ组均可检测到IgG1、IgG2a和IgG2b三种特异性抗体。实验结束时(即首次免疫后7w)3种特异性抗体OD值均最高。Ⅰ~Ⅳ组小鼠脾PMNC培养上清中IFN-γ浓度分别为50、55、27.5和>500pg/ml,受特异抗原刺激后分别为44、101.5、28.5和>500pg/

高学军[8](2002)在《猪囊尾蚴的能量代谢变化规律和药物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首次系统地测定了体内发育过程中、体外培养条件下及抗囊药物作用下猪囊尾蚴能量代谢的有关物质含量和酶活性的变化,阐明了猪囊尾蚴的能量代谢变化规律和苯并咪唑氨基甲酸酯类药物作用机理,为筛选有效的抗囊药物以及为药物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和理论依据。 通过观察试验猪以六钩蚴人工感染后,体内囊尾蚴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和测定以糖代谢为主的能量代谢的有关物质含量(Glc、LAC)和酶活性(PEPCK、PK、LDH、SDH、ICD、XOD、ME、GDH、FR、ATPase、ACP、AKP、G6Pase、FE)的变化及进行LDH、SDH、ICD同工酶电泳观察,阐明了猪囊尾蚴未成熟期和成熟期的能量代谢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猪囊尾蚴具有与其它寄生蠕虫类似的物质转运、糖有氧分解、糖无氧分解、局部的逆向三羧酸循环、三羧酸循环、脂类分解、氨基酸分解、嘌呤分解等能量代谢途径,由未成熟期到成熟期,能量代谢逐渐活跃,但糖无氧酵解生成乳酸的途径减弱。 观察了抗囊药物NX0、NX1、NX2对感染猪体内未成熟期和成熟期猪囊尾蚴治疗效果和对体外培养条件下未成熟期和成熟期猪囊尾蚴的杀伤作用,结果表明NX0和NX1均具有显着的疗效,NX1的药效优于NX0,NX1对未成熟期猪囊尾蚴的杀灭作用优于成熟期。本试验成功地筛选了对猪囊尾蚴未成熟期和成熟期均有效的药物NX1。研究了抗囊药物作用下猪囊尾蚴能量代谢的有关物质含量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NX0和NX1通过引起猪囊尾蚴能量耗竭而杀死虫体。 测试了NX0和NX1对猪囊尾蚴组织匀浆延胡索酸还原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两种苯并咪唑氨基甲酸酯类药物非竞争性抑制延胡索酸还原酶复合体活性。 药物对猪囊尾蚴能量代谢的影响、药物对延胡索酸还原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和药物构效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苯并咪唑氨基甲酸酯类药物通过抑制虫体葡萄糖摄取及抑制延胡索酸还原酶复合体活性,致使虫体能量耗竭而死亡。 依据药物作用机理,进行了苯并咪唑氨基甲酸酯类药物的类型衍化和新药设计。进一步的研究可为猪囊尾蚴病等寄生蠕虫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药物。猪囊尾蚴可成为研究寄生蠕虫重要的实验动物模型,而有关药物则可成为研究寄生蠕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工具。

姜秀云,韩宇[9](2001)在《猪囊尾蚴逃避宿主防御攻击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有关猪囊尾蚴致病原因在和在宿主中生存原因的研究结果 ,概括出了猪囊尾蚴逃避宿主防御攻击的一些机制 ,包括 :功能性蛋白酶类作用、蛋白酶抑制剂作用、易化免疫等。指出了研究猪囊尾蚴逃避机制的意义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孙新,胡守锋,陈兴智,夏惠,方强,陈兴保[10](2001)在《猪带绦虫囊尾蚴囊液谷胱甘肽S转换酶活性测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猪带绦虫囊尾蚴囊液内谷胱甘肽S转换酶(GST)的活性。方法:测定酶催化反应后底物浓度的变化,计算GST活力单位。结果:囊液经1∶20稀释,重复4次测定酶促管与非酶促管吸光值,测得平均GST活性为61.84活力单位;囊液冻干品则几无GST活性。结论:囊液中存在游离形式的GST活性,对筛选保护性抗原和可能的化疗靶分子具有潜在意义。

二、猪带绦虫囊尾蚴囊液谷胱甘肽S转换酶活性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猪带绦虫囊尾蚴囊液谷胱甘肽S转换酶活性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应用TmAdh3重组抗原建立羊脑多头蚴病间接ELISA诊断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脑多头蚴病
        1.1.1 病原学
        1.1.2 流行病学
        1.1.3 生活史
        1.1.4 临床表现
        1.1.5 治疗
        1.1.6 预防
        1.1.7 临床诊断
        1.1.8 免疫学诊断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多头带绦虫Tm7、Tm GST、Tm PKA-C1、Tm Adh3 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反应原性初步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菌株和血清
        2.1.2 主要材料
        2.1.3 试剂及配制
        2.1.4 主要仪器及设备
        2.1.5 p GEX4T-Tm7、p ET30a-Tm GST重组质粒构建
        2.1.6 Tm7 的原核表达、纯化及Western-Blot检测
        2.1.7 Tm GST的原核表达、纯化及Western-Blot检测
        2.1.8 Tm PKA-C1 的原核表达、纯化及Western-Blot检测
        2.1.9 Tm Adh3 的原核表达、纯化及Western-Blot检测
    2.2 实验结果
        2.2.1 重组表达质粒PET-30a-Tm GST、p GEX4T-1-Tm7 质粒构建
        2.2.2 重组蛋白Tm7 的原核表达及Western-Blot分析
        2.2.3 重组蛋白Tm GST的原核表达及Western-Blot分析
        2.2.4 重组蛋白Tm PKA-C1 的原核表达及Western-Blot分析
        2.2.5 重组蛋白Tm Adh3 的原核表达及Western-Blot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羊脑多头蚴病间接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材料
        3.1.2 试剂配置
        3.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3.1.4 重组蛋白Tm Adh3、Tm PKA-C1、Tm GST、Tm7 间接ELISA检测方法优化
        3.1.5 重组蛋白Tm Adh3间接ELISA方法的特异性及敏感性检测
        3.1.6 重组蛋白r Tm Adh3间接ELISA检测的消长曲线测定
    3.2 实验结果
        3.2.1 重组蛋白Tm Adh3 间接ELISA方法的最佳反应条件优化试验
        3.2.2 重组蛋白Tm PKA-C1 间接ELISA方法的最佳反应条件及对比
        3.2.3 重组蛋白Tm GST间接ELISA方法的最佳反应条件优化试验
        3.2.4 重组蛋白Tm7 间接ELISA方法的最佳反应条件优化试验
        3.2.5 重组蛋白Tm Adh3、Tm PKA-C1、Tm GST、Tm7 间接ELISA检测对比
        3.2.6 重组蛋白Tm Adh3 间接ELISA检测的特异性及敏感性
        3.2.7 重组蛋白Tm Adh3 间接ELISA检测实验感染脑多头蚴羊抗体消长曲线
    3.3 讨论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柔嫩艾美耳球虫乳酸脱氢酶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鸡球虫病的危害及防治现状
    1.2 寄生虫LDH的研究概况
        1.2.1 原虫LDH
        1.2.2 吸虫LDH
        1.2.3 绦虫LDH
        1.2.4 棘头虫LDH
        1.2.5 蜱螨LDH
        1.2.6 线虫LDH
    1.3 鸡球虫DNA疫苗的研究
第二章 柔嫩艾美耳球虫LDH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动物
        2.2.2 实验虫株
        2.2.3 实验主要试剂
        2.2.4 主要实验仪器
        2.2.5 试剂配制
        2.2.6 收集并纯化柔嫩艾美耳球虫四个阶段虫体
        2.2.7 柔嫩艾美耳球虫第二代裂殖子总RNA的提取
        2.2.8 柔嫩艾美耳球虫第二代裂殖子cDNA的合成
        2.2.9 PMD18T-EtLDH重组克隆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2.2.10 EtLDH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2.11 EtLDH基因在柔嫩艾美耳球虫不同发育阶段的转录水平分析
    2.3 结果
        2.3.1 EtLDH基因PCR扩增结果
        2.3.2 EtLDH阳性重组克隆质粒鉴定及测序结果
        2.3.3 EtLDH基因及编码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2.3.4 EtLDH基因在虫体4个阶段的mRNA水平
    2.4 讨论
第三章 柔嫩艾美耳球虫LDH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功能初步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动物
        3.2.2 所用虫株来源、菌种及实验细胞
        3.2.3 实验主要试剂
        3.2.4 实验主要仪器
        3.2.5 主要试剂配制
        3.2.6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3.2.7 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及纯化
        3.2.8 EtLDH重组蛋白抗体的制备
        3.2.9 EtLDH在虫体不同发育阶段蛋白水平的检测
        3.2.10 EtLDH在柔嫩艾美耳球虫不同发育阶段的免疫荧光定位
        3.2.11 rEtLDH多抗浓度梯度对E.tenella子孢子入侵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
    3.3 结果
        3.3.1 重组表达质粒的鉴定
        3.3.2 重组蛋白时相表达检测
        3.3.3 EtLDH在虫体不同发育阶段蛋白水平的检测
        3.3.4 天然蛋白EtLDH的间接免疫荧光定位
        3.3.5 EtLDH抗体对子孢子入侵的体外抑制试验
    3.4 讨论
第四章 PCAGGS-ETLDH和PCAGGS-ETLDH-IFN-T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2.3 PCR反应
        4.2.4 真核表达重组质粒的构建
        4.2.5 293T细胞的复苏培养
        4.2.6 Western blot鉴定真核表达重组质粒在293T细胞中表达情况
        4.2.7 间接免疫荧光(IFA)鉴定真核表达重组质粒在293T细胞中表达情况
    4.3 结果
        4.3.1 EtLDH基因的扩增
        4.3.2 IFN-γ基因的克隆
        4.3.3 真核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4.3.4 Western-blot分析pCAGGS-EtLDH和pCAGGS-EtLDH-IFN-γ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
        4.3.5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pCAGGS-EtLDH和pCAGGS-EtLDH-IFN-γ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
    4.4 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豆状带绦虫密码子分析与四个功能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创新性工作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 带科绦虫主要虫种功能基因研究进展
        1 猪带绦虫
        2 细粒棘球绦虫
        3 多房棘球绦虫
        4 多头带绦虫
        5 牛带绦虫及亚洲带绦虫
        6 其他带科绦虫
        7 展望
    二、选题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第一章 豆状带绦虫生物学研究
        摘要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豆状带绦虫转录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摘要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豆状带绦虫及其他42种扁形动物(吸虫与绦虫)线粒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摘要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豆状带绦虫Tp-UBC2基因克隆、原核表达及重组表达蛋白的功能研究
        摘要
        引言
        1 材料与试剂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五章 豆状带绦虫Tp1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重组抗原Dot-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
        摘要
        引言
        1 材料与试剂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六章 豆状带绦虫Tp-dUTPase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重组抗原Dot-ELISA方法的建立
        摘要
        引言
        1 材料与试剂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七章 豆状带绦虫Tp-TSP2基因序列分析及重组质粒的构建
        摘要
        引言
        1 材料与试剂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4)猪带绦虫囊尾蚴重组抗原的研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60 kDa的重组抗原
2 酸性核糖体磷蛋白
3 Ts11蛋白
4 T24蛋白
5 小热休克蛋白
6 Ts8B1/Ts8B2蛋白
7 M13h蛋白
8 Ts1蛋白
9 Cy1蛋白
1 0 TSO1 0/CE1 0蛋白
1 1 半胱氨酸蛋白酶
1 2 谷胱甘肽-S-转移酶
1 3 腺苷酸激酶
1 4 乳酸脱氢酶
1 5 TSO31蛋白
16钙网蛋白
17结语

(5)猪囊尾蚴半胱氨酸蛋白酶TsCL-1基因的原核表达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猪囊尾蚴病的诊断与防治研究进展
        1.1 猪囊尾蚴病概述
        1.1.1 猪囊尾蚴病的流行病学
        1.1.2 猪带绦虫生活史
        1.1.3 猪囊尾蚴病的危害
        1.2 猪囊虫病诊断的研究进展
        1.2.1 猪囊尾蚴病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1.2.2 猪囊尾蚴病诊断抗原的研究进展
        1.3 猪囊尾蚴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1.3.1 猪囊尾蚴病的治疗
        1.3.2 猪囊尾蚴病的免疫预防
    第二章 寄生虫半胱氨酸蛋白酶的研究进展
        2.1 寄生虫半胱氨酸蛋白酶的来源及存在的部位
        2.2 寄生虫半胱氨酸蛋白酶的分泌机制
        2.3 半胱氨酸蛋白酶在寄生虫免疫逃避,营养获得与移行方面的研究
        2.3.1 半胱氨酸蛋白酶在寄生虫免疫逃避中的作用
        2.3.2 半胱氨酸蛋白酶在寄生虫获取营养与移行中的作用
        2.4 其他方面
        2.4.1 半胱氨酸蛋白酶对寄生虫生殖力的影响
        2.4.2 半胱氨酸蛋白酶在寄生虫脱包囊、脱鞘和羽化中的作用
        2.4.3 半胱氨酸蛋白酶的免疫原性
试验研究
    第三章 猪囊尾蚴TSCL-1 基因诱导表达条件的优化及表达蛋白的结构预测
        3.1 材料
        3.1.1 重组质粒和菌种
        3.1.2 试剂
        3.1.3 仪器与设备
        3.1.4 培养基和溶液的配制
        3.2 方法
        3.2.1 重组质粒pGEX-4T-TsCL-1 诱导表达
        3.2.2 表达产物的SDS-PAGE 检测
        3.2.3 表达条件的优化
        3.2.4 TsCL-1 基因编码蛋白组成及结构的预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TsCL-1 基因表达产物SDS-PAGE 分析
        3.3.2 不同诱导条件下重组蛋白诱导表达情况
        3.3.3 猪囊尾蚴半胱氨酸蛋白酶氨基酸组成分析
        3.3.4 编码蛋白的三级结构预测
        3.4 讨论
    第四章 猪囊尾蚴半胱氨酸蛋白酶TSCL-1 的纯化及其酶活分析
        4.1 材料
        4.1.1 菌种和试剂
        4.1.2 培养基和溶液的配制
        4.2 方法
        4.2.1 GST- pGEX-4T-TsCL-1 高效表达产物的纯化
        4.2.2 纯化蛋白的浓缩
        4.2.3 纯化GST- pGEX-4T-TsCL-1 蛋白分析
        4.2.4 重组表达蛋白的水解活性和抑制性检测
        4.3 结果
        4.3.1 GST- pGEX-4T-TsCL-1 高效表达产物的纯化
        4.3.2 纯化蛋白的浓缩结果
        4.3.3 重组表达蛋白的水解活性和抑制性检测
        4.4 讨论
    第五章 猪囊尾蚴半胱氨酸蛋白酶TSCL-1 免疫活性分析
        5.1 材料
        5.1.1 抗原及实验动物
        5.1.2 试剂和耗材
        5.1.3 溶液
        5.1.4 仪器设备
        5.2 方法
        5.2.1 pGEX-4T-TsCL-1 融合蛋白的制备
        5.2.2 蛋白含量的测定
        5.2.3 抗体的制备
        5.2.4 抗体效价的测定
        5.2.5 pGEX-4T-TsCL-1 可溶性蛋白的Western blot 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蛋白含量
        5.3.2 抗体的鉴定及效价测定
        5.4 讨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作者简介

(6)华支睾吸虫cDNA文库的构建及其免疫学筛选和EST测序(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综述1 华支睾吸虫及华支睾吸虫病
    综述2 CDNA 文库及其在寄生虫研究中的应用
    综述3 华支睾吸虫病诊断抗原和抗体的研究进展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华支睾吸虫成虫 cDNA 文库的构建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华支睾吸虫成虫CDNA 文库的免疫学筛选
        2.1 材料和仪器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华支睾吸虫成虫CDNA 文库的EST 测序
        3.1 材料和仪器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华支睾吸虫囊蚴CDNA 文库的构建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7)多房棘球绦虫亚单位疫苗及DNA疫苗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目的基因的获得、克隆与序列分析
    第1节 多房棘球绦虫续绦期幼虫RNA提取方法的比较及不同DNA聚合酶扩增DNA长片段的效果
        1.1 前言
        1.2 材料
        1.3 方法
        1.3.1 EMML的制备
        1.3.2 用不同方法制备EMML RNA或mRNA
        1.3.3 不同方法制备的EMML总RNA或mRNA电泳
        1.3.4 RT-PCR对不同EMML核酸提取物的鉴定
        1.3.5 不同耐热DNA聚合酶扩增效果的比较
        1.4 结果
        1.5 讨论
    第2节 EM-elp基因的克隆
        2.1 前言
        2.2 材料
        2.3 方法
        2.3.1 EMML RNA的制备
        2.3.2 RT-PCR扩增目的基因
        2.3.3 目的基因的克隆
        2.3.4 阳性克隆的筛选及重组质粒鉴定
        2.4 结果
        2.5 讨论
    第3节 中国四川株多房棘球绦虫elp克隆基因的序列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
        3.3 方法
        3.4 结果
        3.5 讨论
第二章 EM-elp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重组抗原的免疫作用
    第1节 融合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1.1 前言
        1.2 材料
        1.3 方法
        1.4 结果
        1.5 讨论
    第2节 elp基因与硫氧环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融合表达与鉴定
        2.1 前言
        2.2 材料
        2.3 方法
        2.3.1 ELP抗原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
        2.3.2 SDS-PAGE鉴定
        2.3.3 表达蛋白的免疫鉴定(Western blot)
        2.3.4 表达蛋白的稳定性观察
        2.4 结果
        2.5 讨论
    第3节 elp基因非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诱导表达与鉴定
        3.1 前言
        3.2 材料
        3.3 方法
        3.3.1 技术线路
        3.3.2 非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转化
        3.3.3 表达蛋白与天然ELP的比较
        3.3.4 elp基因的非融合表达与鉴定
        3.4 结果
        3.5 讨论
    第4节 elp基因原核表达非融合重组蛋白的大量纯化与鉴定
        4.1 前言
        4.2 材料
        4.3 方法
        4.4 结果
        4.5 讨论
    第5节 ELP非融合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引起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
        5.1 前言
        5.2 材料
        5.3 方法
        5.3.1 动物免疫
        5.3.2 检测样本的收集与制备
        5.3.3 血清特异性抗体亚类检测
        5.3.4 脾PMNC产生的IFN-γ、IL-4、IL-12检测
        5.3.5 淋巴细胞增殖实验
        5.4 结果
        5.5 讨论
第三章 EM-elp抗原基因真核载体的构建及其免疫作用研究
    第1节 真核表达载体pcD-ELP的构建与鉴定
        1.1 前言
        1.2 材料
        1.3 方法
        1.4 结果
        1.5 讨论
    第2节 elp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cD-ELP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
        2.1 前言
        2.2 材料
        2.3 方法
        2.3.1 质粒的大量制备与鉴定
        2.3.2 COS7细胞的培养
        2.3.3 质粒转染COS7细胞(电转染法)与转染细胞的培养表达
        2.3.4 特异elp-mRNA的检测
        2.3.5 dot-ELISA对表达产物的鉴定
        2.3.6 免疫组化对表达产物的鉴定
        2.4 结果
        2.5 讨论
    第3节 多房棘球绦虫elp基因DNA疫苗免疫BALB/c小鼠引起的免疫应答
        3.1 前言
        3.2 材料
        3.3 方法
        3.3.1 动物免疫
        3.3.2 检测样本的收集与制备
        3.3.3 血清特异性抗体亚类检测
        3.3.4 脾PMNC产生的IFN-γ、IL-4、IL-12测检
        3.3.5 淋巴细胞增殖实验
        3.3.6 肌肉组织的免疫组化
        3.4 结果
        3.5 讨论
    第4节 小鼠IL-12真核表达质粒对elp基因DNA疫苗作用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
        4.3 方法
        4.4 结果
        4.5 讨论
    第5节 多房棘球绦虫elp基因DNA疫苗与ELP亚单位疫苗的比较
        5.1 特异性抗体比较
        5.2 脾PMNC产生的IFN-γ比较
        5.3 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比较
        5.4 疫苗的安全性
全文小结
本课题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棘球蚴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
    文献综述二:多房棘球绦虫重组抗原研究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猪囊尾蚴的能量代谢变化规律和药物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猪囊尾蚴病的流行病学与防治概况
    1.2 寄生蠕虫的能量代谢研究
    1.3 猪囊尾蚴病的防治药物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内容
    2.3 实验方法
    2.4 数据处理及图版制作
3 实验结果
    3.1 猪囊尾蚴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
    3.2 药物对猪囊尾蚴的作用效果
    3.3 猪囊尾蚴发育过程中的能量代谢变化规律
    3.4 药物对猪囊尾蚴发育过程中能量代谢的影响
        3.4.1 药物体外作用后未成熟期猪囊尾蚴能量代谢的变化
        3.4.2 药物体外作用后成熟期猪囊尾蚴能量代谢的变化
        3.4.3 药物体内作用后未成熟期和成熟期猪囊尾蚴能量代谢的变化
    3.5 猪囊尾蚴能量代谢酶同工酶电泳
    3.6 NX1和NX0对FR活性的抑制作用
4 讨论
    4.1 猪囊尾蚴的能量代谢规律
    4.2 猪囊尾蚴的药物作用机理
        4.2.1 抗囊药物对猪囊尾蚴发育过程中能量代谢变化的影响
        4.2.2 苯并咪唑氨基甲酸酯类抗囊药物作用的分子机理
    4.3 苯并咪唑氨基甲酸酯类抗蠕虫药物构效关系、类型衍化与新药设计
    4.4 猪囊尾蚴病治疗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附中英(拉丁)文对照
致谢
作者简介

(9)猪囊尾蚴逃避宿主防御攻击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猪囊尾蚴逃避宿主防御攻击的机制
    1.1 功能性蛋白酶类的作用机制
        1.1.1 降解宿主免疫球蛋白 (IgG) 的酶类:
        1.1.2 “消灭”反应性氧中介物 (ROI) 的酶类:
        1.1.3 分解乙酰胆碱酯的酶:
    1.2 蛋白酶抑制剂作用机制
        1.2.1 补体抑制作用:
        1.2.2 抑制淋巴细胞作用:
    1.3 易化免疫 (facilitate immune) 逃避机制
2 研究猪囊尾蚴逃避机制的意义和今后的方向

四、猪带绦虫囊尾蚴囊液谷胱甘肽S转换酶活性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TmAdh3重组抗原建立羊脑多头蚴病间接ELISA诊断方法的研究[D]. 刘垠鞠.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2]柔嫩艾美耳球虫乳酸脱氢酶特性研究[D]. 王艳歌.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11)
  • [3]豆状带绦虫密码子分析与四个功能基因的研究[D]. 陈林. 四川农业大学, 2013(09)
  • [4]猪带绦虫囊尾蚴重组抗原的研制现状[J]. 李文桂,陈雅棠. 热带医学杂志, 2012(02)
  • [5]猪囊尾蚴半胱氨酸蛋白酶TsCL-1基因的原核表达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 宋军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1)
  • [6]华支睾吸虫cDNA文库的构建及其免疫学筛选和EST测序[D]. 叶春艳. 吉林大学, 2009(08)
  • [7]多房棘球绦虫亚单位疫苗及DNA疫苗初步研究[D]. 王昌源. 重庆医科大学, 2003(01)
  • [8]猪囊尾蚴的能量代谢变化规律和药物作用机理研究[D]. 高学军. 东北农业大学, 2002(02)
  • [9]猪囊尾蚴逃避宿主防御攻击机制的研究进展[J]. 姜秀云,韩宇.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01(05)
  • [10]猪带绦虫囊尾蚴囊液谷胱甘肽S转换酶活性测定[J]. 孙新,胡守锋,陈兴智,夏惠,方强,陈兴保.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1(01)

标签:;  ;  ;  ;  ;  

猪带绦虫囊液中谷胱甘肽S-转化酶活性的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