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安全:意义与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刘雅姝[1](2021)在《多维视角的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及应对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各种利益诉求增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易发多发,对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的研究已经成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2014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习近平指出,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可见,近年来国家安全思想已上升到重要的指导地位。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各种事故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面临巨灾风险的防范问题、公共卫生事件的挑战、社会安全类风险,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重大突发事件产生的诸多影响严重威胁我国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此背景下,重大突发事件的演变机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立足于系统理论及5W1H方法,融合演化博弈理论、知识图谱理论、事理图谱理论,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演变机理展开研究,构建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模型,在对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进行实证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1)构建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模型,基于系统理论及5W1H分析方法定义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的内涵,突破传统从单一维度研究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的局限,从系统观角度出发解读重大突发事件演变要素、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重大突发事件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主体行为要素(Who)、事件舆情信息要素(What)、事件事理要素(Why)、事件时间要素(When)、事件环境要素(Where)。系统性地从Who(谁推动、促进了事件演变)、What(事件演变的内容是什么)、Why(事件演变的原因是什么)等多维度视角研究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最终基于事件的演变机理提出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How)。(2)从重大突发事件主体行为的维度(Who)解读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解释了事件主体行为演变的问题。基于演化博弈理论分析了重大突发事件主体行为的演变过程,明确博弈主体是由政府为代表的决策方、以网民为代表的参与方、以媒体为代表的推动方三部分组成,对其博弈动因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构建演化博弈模型。最后对所构建的主体之间的博弈模型进行仿真分析,模拟了事件发展热度、事件负面影响持续恶化、政府奖惩机制介入情景下三方主体行为的演变,得出的结论为重大突发事件应对中主体的管理策略提供现实参考依据。(3)从重大突发事件舆情信息演变维度(What)解读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解释了事件演变的内容问题。基于知识图谱理论,提出事件舆情知识图谱的构建框架模型及技术架构,进而构建事件舆情知识图谱,利用舆情知识图谱挖掘舆情知识三元组、网络传播的路径结构等内容。基于数据驱动思想,通过舆情知识的进一步提取分析得到事件舆情的话题演变、舆情知识网络结构演变等过程。所得事件舆情信息演变的分析结论有益于重大突发事件应对中的舆情治理。(4)从重大突发事件演变的事理逻辑维度(Why)解读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解释了事件演变的原因问题。基于事理图谱理论,采用事理图谱构建的相关方法,通过本体构建、事件抽取、事件关系抽取等步骤构建了面向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事理图谱及其抽象事理图谱。基于重大突发事件事理图谱挖掘重大突发事件演变过程中的事理逻辑知识,深入分析事件之间的演变规律和模式,弥补以往未能详尽阐述重大突发事件在微观层面的演变机理和运行过程的短板。基于知识驱动视角,通过事件逻辑知识演变分析、事件演变的传导路径挖掘、事件演变的动因剖析等角度揭示重大突发事件的演变逻辑与规律,进而把握重大突发事件的发展脉络,为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与治理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5)提出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How)。依据事件的演变机理得出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阐述了在突发事件情景下应如何应对的问题。基于事件演变机理的研究内容,从三个层面提出了应对策略,(1)基于事件主体行为演变的主体管理策略;(2)基于重大突发事件舆情信息演变的舆情信息治理对策;(3)基于事件主体行为演变、事件舆情信息演变、事件演变的事理逻辑三个维度的重大突发事件管控问题。理论层面上,立足于系统理论、演化博弈理论、知识图谱理论、事理图谱理论、5W1H等多种理论方法,从事件的主体演变、事件舆情信息演变以及事件演变的事理逻辑挖掘等多维视角入手,构建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模型。通过博弈论、知识图谱、事理图谱等方法剖析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阐述事件演变的本质,发现事件演变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重大突发事件演变的应对策略。基于数据驱动思想,多维度揭示重大突发事件的演变过程,基于知识驱动思想,挖掘重大突发事件演变逻辑,促进了传统研究范式转型,科学地认识重大突发事件的演变过程,可以完善重大突发事件分析研判和预警,提高事件的总体态势感知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实践层面上,通过爬取微博、中国新闻网、世界卫生组织网站等平台上重大突发事件的相关数据,构建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和事理图谱,基于真实数据对理论推演部分进行实证分析,最终服务于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研究逻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期为相关部门进行科学研判、精准施策提供依据,极大地提升了社会治理的智能化和专业化水平,促进和推动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王龙[2](2021)在《社会安全治理关键要素对社会安全水平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在社会安全治理实践中,社会民众的参与度(权利要件)、话语权(能力要件)和包容性(机制要件)等治理关键机理要素与公平感、获得感、秩序感等社会安全心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是社会安全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现代化研究的重点内容。来自898个研究样本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民众的治理参与度正向影响社会安全水平,且可通过公平感正向影响社会安全水平;社会民众的治理话语权正向影响社会安全水平,且可通过获得感正向影响社会安全水平;社会安全治理机制的包容性正向影响社会安全水平,且可通过秩序感正向影响社会安全水平。有关社会安全治理关键机理要素与社会安全水平之间作用机制和影响关系的研究结论,为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高质量社会安全治理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白月影[3](2021)在《内蒙古社会安全事件恢复重建能力评价研究》文中指出
刘锡峰[4](2021)在《市级社会安全数据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文中认为
邹晓慧[5](2021)在《员工心理社会安全氛围、差序氛围感知与其建言行为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现代企业之间竞争较大,管理者难以全面地预测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因此我们更需要发掘员工的才能和智慧,并鼓励员工建言献策。同时,盛行的“996”工作时间的安排,员工也面临很多工作压力,由此引起的员工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职业健康管理的研究重点。本文以某医疗器械类集团的员工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其心理社会安全氛围、差序氛围感知、组织认同与建言行为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使用的问卷分别是心理社会安全氛围量表(Hall,2010)、差序氛围感知量表(刘贞妤,2003)、组织认同量表(王华,2008)、建言行为量表(Maynes,2011)。在正式施测中,共回收问卷378份,剔除掉有明显规律作答、作答时间较短的问卷43份,剩下有效问卷335份,有效率为89%。使用spss 25.0,对数据进行了人口学变量差异性检验、信度分析、偏相关分析、回归及中介效应检验,通过AMOS 23.0进行效度检验,结果如下:(1)管理支持、管理优先可以正向预测支持性建言行为;偏私对待、亲信角色可以正向预测破坏性建言行为。(2)对组织的归属在管理支持与支持性建言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与同事和谐共事在组织沟通与建设性建言中起完全中介作用。(3)对上司的欣赏与感激在偏私对待与破坏性建言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以组织为傲在亲信角色与防御性建言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综上所述,结论为:在工作场所中,员工感受到来自组织、管理层对自身心理社会安全问题的支持与重视,对组织有认同感,更易表达出对公司制度、程序的支持,而当管理者对不同员工有明显差别对待时,员工更可能表达对公司的不满。
张俊杰[6](2021)在《建筑工人社会安全资本对安全公民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不断建设,城市数量的急剧增加,建筑工人作为建设者,承担了更多的风险,故安全问题成为了建筑工人的急需解决的事项。本研究以安全科学、动机理论、行为理论为基础,对建筑工人的安全公民行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安全公民行为、自主安全动机、社会安全资本三个因素构建了安全公民行为中介模型,并进行验证,为企业追求安全绩效提供不同的思路。本研究的主要工作与结论如下:(1)分析安全公民行为的内涵与相关研究现状根据目前国内外关于安全公民行为的研究状况,从时间角度,说明安全公民行为的发展过程,并对安全公民行为的特征与结构维度进行了总结归纳;从行为内涵角度讨论了安全行为、安全建言行为相关概念与安全公民行为的区别与联系;对不同领域下,安全公民行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认真的梳理与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文献的评述与分析。(2)识别因素并构建中介模型由于人员行为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且动机因素众多且关系复杂,在深入分析国内外的关于行为动机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建筑工人的特点,确定建筑工人安全公民行为的主要动机因素;从动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等被学者广泛接受的理论出发,综合安全公民行为的研究,在进一步的文献阅读后,提出动机因素与安全公民行为之间的影响关系假设,并构建了建筑工人的安全公民行为中介模型。根据调查数据得到了以下结果。首先,社会安全资本与自主安全动机确实显着影响安全公民行为;其次,自主安全动机作为中介变量,传递社会安全资本的作用,影响安全公民行为。(3)分析安全公民行为与动机的关系通过问卷调查法、结构方程模型法行数据的分析。验证中介模型的假设是否被数据支持、不同群组间安全公民行为的差异性表现,并根据数据展示的结果,分析原因,为建筑企业提高安全绩效、减少安全事故提出科学且行之有效的建议。
范笑妤[7](2021)在《突发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正处于“风险社会”,突发事件频发,矛盾经舆论场放大后造成的危机不容小觑。政务微博是政府发布突发事件信息的主要渠道,长期处于舆情应对的前沿,政府部门纷纷开设政务微博,进行政务公开、突发事件舆情回应。从全国各地政务微博的发展水平来看,上海政务微博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上海政务微博呈现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格局。上海是典型的大都市,以上海政务微博为样本来进行研究,并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评估体系,将丰富和完善传播效果的理论研究体系。同时,也有利于对我国大城市政务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信息传播效果作出全面的测评,并以此为依据提供效果提升策略,对于完善政府治理效能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危机传播、风险沟通、传播效果、政府效能评估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政府、媒体、公众纳入评估指标,综合认知、态度、行为三个维度的表现,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计算,建立由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组成的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评估体系;在此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对事故灾难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中上海市17家政务微博账号关于9个案例的发帖、网民评论以及相关新闻报道进行收集、整理、编码,采用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方法论述突发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在传播效果测度结果的基础上探索上海政务微博发帖特征(发布特征、文本特征、内容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总结其特点;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三类突发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的异同、发帖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关系的异同进行总结归纳。将三类突发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政府信源均未占据主导地位;引用政府信源的媒体报道性质多为正面或中立,媒体部分自采报道加剧公众风险认知;网民态度总体上较理性,但仍存在情绪宣泄的现象,关注议题不同;人们对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有较强的热情,对事故灾难事件参与度不太高;传播效果一般的政务微博信息数量较多,传播效果极好或极差的政务微博信息数量较少。将三类突发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发帖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发布特征方面,事件发生期信息传播效果较好;网络结构具有不稳定性,在事故灾难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中,高层级的发布主体信息传播效果好,在社会安全事件中,低层级的发布主体信息传播效果好。在文本特征方面,原创性对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的信息传播效果有显着影响;在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中,多媒体形式的信息传播效果欠佳;篇幅较长的信息普遍传播效果好,在事故灾难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中,字数少但具有人情味的信息传播效果也较好。在内容特征方面,上海政务微博提供的事实性信息越多,媒体引用率越高;以“追责”为框架的信息较受关注,以“情感”为框架的信息有利于缓和势态。突发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的信息传播主要存在四个问题:政府预警机制不完善,介入速度慢;对网民心理关注不足,官民议题错位;政务新媒体矩阵建设弱化;政务微博与媒体缺乏成熟的合作机制。基于传播效果评估结果以及相关发帖特征,本文为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提升提出了四项对策:强调时效,持续跟进;落实信息反馈机制,优化官民沟通力;建立线上线下全口径协同传播矩阵;政府与媒体合作,强化扩散力。
侯晋升[8](2021)在《面向社会安全事件的属性知识库构建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安全事件因其巨大的危害性与传播的广泛性,一直是国家安全管控的重点对象。近些年来,国内部分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相应的安全管理办法未能及时跟进,导致各类事故频发;同时,由于我国国力的快速增长,许多境外反动势力动作频繁,尽其所能试图制造分裂与骚乱,社会安全事件防范的态势愈加严峻。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广泛普及,每当事件发生时都会有大量的报道与讨论出现在互联网上,在其中蕴含了许多有价值的但难以被直接利用的数据。有鉴于此,本文提出一套面向社会安全事件的属性知识库的构建方法,旨在从海量网络数据中提取和管理有价值的信息,对事件进行全面的刻画,为事件的分析与管控提供有力支撑,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1)社会安全事件属性体系设计与数据资源库构建方法研究对社会安全事件的特点进行分析,结合查询与分析具体需求,设计了由4大类21小类构成的社会安全事件属性体系;以微博为数据源,使用Scrapy框架按关键词对相关数据进行搜索与采集,并通过噪声过滤、繁简转换等预处理操作,构建了一个无效信息少、格式规整的数据资源库。(2)面向社会安全事件的事件关系强度计算方法研究提出了一种多特征融合的事件关系强度计算方法,用以对知识库中的事件关系属性进行提取。通过对关联事件存在共性的部分进行挖掘与分析,提出以关键词相关度、热度关联度以及关注用户重合度三个特征作为事件关系强弱的判断依据,将多特征加权融合得出最终的事件关系得分。实验表明,本方法能够对事件之间的关系强度进行合理的表示。(3)面向社会安全事件的摘要抽取模型研究提出了一种结合Bert预训练模型与冗余处理方法的抽取式摘要模型,用以对知识库中的事件摘要属性进行提取。使用Bert模型进行向量提取,获得包含深层语义信息的文本表示;从语义与词形两方面出发,对候选句子之间的相似度进行综合计算,并以相似度为依据进行冗余处理。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摘要抽取模型具有较好性能,同时有效缓解了摘要结果冗余的问题。(4)面向社会安全事件的公众情感分析模型研究提出了 一种融合词语性质与注意力机制的情感分析模型,用以对知识库中的公众情感属性进行提取。考虑到词语的词性以及情感极性对于文本最终要表达的情感起着重要作用,将二者分别进行向量化表征后与词向量融合作为模型输入,使用Bi-LSTM模型对文本的语义信息进行建模,结合注意力机制实现了情感分析模型的构建。实验表明,通过对词语性质的融合与利用,本模型能够在情感分析中取得较好效果。(5)面向社会安全事件的属性知识库系统设计与实现对系统的整体架构进行了设计,对各子模块功能进行了实现,结合前述算法与模型,实现了事件各属性的提取,完成了事件属性知识库的构建。使用Lay-ui框架构建了页面,实现了知识库的可视化展示。
李昂[9](2021)在《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社会安全事件风险评估》文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不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也给人类社会带来诸多风险因素,甚至引发社会安全事件。为了预测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社会安全链式效应,揭示其风险演化规律与触发机理,验证不同社会安全防控措施的有效性,本文开展了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社会安全事件风险评估研究,得到了以下研究结果。(1)提出了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的事件链建模方法。以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社会安全事件为例,采用动态贝叶斯网络,构建事件链,对群体性事件、盗抢犯罪、防疫物资市场失稳与涉疫违法犯罪四类典型的社会安全事件进行风险分析,并利用EM算法进行参数学习。在此基础上,利用国内外相关实际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对社会安全事件影响要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社会失业”风险对“累计确诊病例数量”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当“累计确诊病例数量”处于2.2万人以上时,“社会失业”概率值比其处于“累计确诊病例数量”低于2万人的情景时高0.25。“群体性事件”风险对“确诊病例增速”具有较高敏感性,当“确诊病例增速”处于每日新增400人以上区间时,“群体性事件”发生概率比其处于“确诊病例增速”每日新增100人以下情景时高0.2.(2)对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典型社会安全事件进行了风险要素分析。以事件链结构为主干,分析了威胁性与脆弱性风险要素,建立了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风险要素分析模型,并以父节点对子节点的欧氏距离为指标开展了影响强度分析。结果表明,群体性事件受“公众心理状态”影响最大,欧氏距离均值达0.202;防疫物资市场失稳受“物资消耗”影响最大,欧氏距离均值达0.303;涉疫违法犯罪受“防疫物资市场”影响最大,欧氏距离均值达0.19.(3)基于多主体仿真,分析了事件链的风险演化过程,并对不同风险防控措施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定量评价的结果表明,旨在降低事件威胁性的防控措施比降低承灾载体脆弱性的措施效果更为显着。例如,在防范化解群体性事件方面,采取减弱威胁性的防控措施实现“防止谣言传播和境外势力渗透、化解群体矛盾、缓解公众的不良心理状态”等治理目标时,将使群体性事件较未采取措施情况下发生次数减少56%,参与人数减少95.4%;采取降低脆弱性的防控措施实现“增强警力、优化警务部署”等治理目标时,将使群体性事件较未采取防控措施情况下发生次数减少7%,参与人数减少54.9%.综上所述,本文预期可以为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社会安全风险防控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支持。
王龙[10](2021)在《社会安全治理现代化的情境条件分析及治理策略——来自898个有效样本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社会安全治理现代化建设是应现代社会典型情景条件、社会转型发展特定要求和全面深化改革需求的综合实践。本研究运用现代化相关理论观点进行社会情景条件分析,建构理论模型、提炼研究假设,并利用多元统计回归的方法对898个有效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参与当地社会安全治理程度显着正向影响社会安全水平,网民群体话语权及其实现情况显着正向影响社会安全水平,对高知识群体的包容性显着正向影响社会安全水平。在此基础上提炼总结了"三同治理"综合策略,即应对社会高流动性的跨区域(流入地和流出地)共同治理策略、应对社会高网络化的跨网络(现实社会要素和虚拟社会要素)协同治理策略、应对社会高知识化的跨领域(社会价值体系、道德规范体系、思想观念体系等)认同治理策略。有关理论分析和机理实证研究的结论对于推进社会安全治理实践高质量发展、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水平具有政策参考和理论启发。
二、社会安全:意义与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会安全:意义与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多维视角的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及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研究进展 |
1.2.2 国外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研究进展 |
1.2.3 国内外基于事理图谱的事件演变研究进展 |
1.2.4 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知识图谱理论 |
2.2 事理图谱理论 |
2.3 5W理论 |
2.4 演化博弈理论 |
2.5 自然语言处理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维视角的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基本内容 |
3.1 重大突发事件内涵与分类 |
3.1.1 重大突发事件内涵 |
3.1.2 重大突发事件分类 |
3.1.3 重大突发事件特征 |
3.2 重大突发事件演变的构成要素及关系 |
3.2.1 事件演变的构成要素 |
3.2.2 事件构成要素的关联关系 |
3.3 多维视角的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 |
3.3.1 演变机理内涵 |
3.3.2 演变机理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重大突发事件的主体行为演变 |
4.1 问题描述 |
4.2 事件主体的演化博弈分析 |
4.2.1 博弈主体分析 |
4.2.2 博弈动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
4.3 假设与模型构建 |
4.3.1 模型假设 |
4.3.2 模型构建 |
4.3.3 均衡点与稳定性分析 |
4.4 模拟仿真分析 |
4.4.1 重大突发事件热度影响下的主体行为演化路径 |
4.4.2 负面影响持续恶化情景下主体行为演化路径 |
4.4.3 政府介入采取奖惩机制情景下主体行为演化路径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信息演变 |
5.1 舆情信息演变概述 |
5.1.1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信息 |
5.1.2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 |
5.2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理论模型构建 |
5.2.1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构建框架模型 |
5.2.2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技术架构 |
5.3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模式层构建 |
5.3.1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本体构建 |
5.3.2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模式层构建 |
5.4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数据层构建 |
5.4.1 数据源选取及采集 |
5.4.2 数据预处理 |
5.5 基于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的舆情演变分析 |
5.5.1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的时序演变分析 |
5.5.2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传播路径结构解析 |
5.5.3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内容分析 |
5.5.4 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评论话题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重大突发事件演变的事理逻辑 |
6.1 重大突发事件的事理图谱研究范式 |
6.1.1 重大突发事件事理图谱内涵 |
6.1.2 重大突发事件事理图谱构建的逻辑模型 |
6.1.3 重大突发事件事理图谱的事理挖掘流程 |
6.2 重大突发事件事理图谱构建 |
6.2.1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
6.2.2 事理图谱构建流程 |
6.3 重大突发事件抽象事理图谱构建 |
6.3.1 事件泛化 |
6.3.2 公共卫生事件抽象事理图谱 |
6.3.3 事件知识存储 |
6.4 重大突发事件演变的事理逻辑分析 |
6.4.1 因果事件提取 |
6.4.2 事件的因果逻辑知识分析 |
6.4.3 事件演变的传导路径挖掘 |
6.4.4 事件演变的动因剖析 |
6.5 重大突发事件的动态演变 |
6.5.1 事件演变的动力学流图构建 |
6.5.2 仿真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事件演变机理的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策略 |
7.1 基于事件演变机理的重大突发事件应对概述 |
7.1.1 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的时代背景 |
7.1.2 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的目标 |
7.1.3 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的特征 |
7.2 基于事件演变机理的重大突发事件应对思路及过程 |
7.2.1 重大突发事件应对思路 |
7.2.2 重大突发事件应对过程 |
7.3 重大突发事件主体管理策略 |
7.3.1 重大突发事件的参与用户管理 |
7.3.2 重大突发事件的传播平台管理 |
7.3.3 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府管理 |
7.4 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信息治理研究 |
7.4.1 事件舆情信息治理问题的提出 |
7.4.2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信息治理对策 |
7.5 重大突发事件管控模型构建 |
7.5.1 重大突发事件管控的重大意义 |
7.5.2 重大突发事件管控面临的挑战 |
7.5.3 重大突发事件的管控模型 |
7.5.4 重大突发事件管控模型功能 |
7.6 本章小节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局限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社会安全治理关键要素对社会安全水平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文献综述 |
(一)关于安全的哲学观 |
(二)关于社会安全的理论界定 |
(三)关于社会安全治理的理论界定 |
(四)关于社会安全治理的属性分析 |
二、社会安全心理基础与社会安全治理机理要素的内在逻辑推导 |
(一)公平感及治理参与 |
(二)获得感及话语权实现 |
(三)秩序感及包容性机制 |
三、社会安全治理的机理分析与理论假设推演 |
(一)参与度与社会安全治理 |
(二)话语权与社会安全治理 |
(三)包容性与社会安全治理 |
四、实证检验与分析 |
(一)问卷收集和来源 |
1. 问卷收集 |
2. 变量来源 |
(二)信效度检验 |
(三)社会安全治理影响因素的直接效应检验 |
(四)社会安全治理影响因素的中介效应检验 |
五、结论与讨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启示 |
(5)员工心理社会安全氛围、差序氛围感知与其建言行为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心理社会安全氛围 |
2.1.1 心理社会安全氛围的含义 |
2.1.2 心理社会安全氛围的结构和测量 |
2.1.3 心理社会安全氛围的相关研究 |
2.2 差序氛围感知 |
2.2.1 差序氛围感知的含义 |
2.2.2 差序氛围感知的结构和测量 |
2.2.3 差序氛围感知的相关研究 |
2.3 组织认同 |
2.3.1 组织认同的含义 |
2.3.2 组织认同的结构与测量 |
2.3.3 组织认同的相关研究 |
2.4 建言行为 |
2.4.1 建言行为的含义 |
2.4.2 建言行为的结构和测量 |
2.4.3 建言行为的相关研究 |
2.5 变量间的相关研究 |
2.5.1 心理社会安全氛围、组织认同与建言行为之间的关系 |
2.5.2 差序氛围感知、组织认同与建言行为之间的关系 |
3 研究设计 |
3.1 问题的提出 |
3.2 研究内容 |
3.3 研究意义 |
3.3.1 理论意义 |
3.3.2 实践意义 |
3.4 研究假设 |
4 研究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工具 |
4.2.1 心理社会安全氛围量表 |
4.2.2 差序氛围感知量表 |
4.2.3 组织认同量表 |
4.2.4 建言行为量表 |
4.3 信度、效度检验 |
4.3.1 效度检验 |
4.3.2 信度检验 |
4.4 研究程序 |
5 研究结果 |
5.1 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检验 |
5.2 研究各变量之间的偏相关分析 |
5.3 回归分析 |
5.3.1 共线性诊断 |
5.3.2 支持性建言对心理社会安全氛围的回归 |
5.3.3 破坏性建言对差序氛围感知的回归 |
5.4 中介效应检验 |
6 讨论 |
6.1 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 |
6.2 各变量之间的偏相关与回归讨论 |
6.3 中介效应讨论 |
7 结论 |
8 研究局限和管理启示 |
8.1 研究局限 |
8.2 管理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建筑工人社会安全资本对安全公民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实践背景 |
1.1.2 学术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实践意义 |
1.2.2 学术意义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安全公民行为 |
2.1.1 安全公民行为的内涵 |
2.1.2 安全公民行为的维度与测量 |
2.2 安全公民行为研究综述 |
2.2.1 组织层面的安全公民行为研究 |
2.2.2 领导层面的安全公民行为研究 |
2.2.3 个人层面的安全公民行为研究 |
2.2.4 安全公民行为现有研究的评述 |
2.3 动机的相关研究综述 |
2.3.1 动机与行为 |
2.3.2 动机与安全行为 |
2.3.3 动机与主动类行为 |
2.4 本章小结 |
3 社会安全资本对安全公民行为的影响模型的构建 |
3.1 动机与安全公民行为 |
3.1.1 自主安全动机对安全公民行为的回归效应 |
3.1.2 社会安全资本对安全公民行为的回归效应 |
3.1.3 社会安全资本与安全公民行为之间的间接效应 |
3.2 测量工具 |
3.2.1 安全公民行为 |
3.2.2 社会安全资本 |
3.2.3 自主安全动机 |
3.3 本章小结 |
4 社会安全资本对安全公民行为的影响模型的调查分析 |
4.1 预调研 |
4.1.1 预调研的问卷收集 |
4.1.2 社会安全资本问卷质量检验 |
4.1.3 自主安全动机问卷质量检验 |
4.1.4 安全公民行为问卷质量检验 |
4.2 正式调研 |
4.2.1 正式调研的问卷收集 |
4.2.2 问卷信度检验 |
4.2.3 问卷效度检验 |
4.2.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4.3 本章小结 |
5 社会安全资本对安全公民行为的影响模型的实证分析 |
5.1 统计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
5.1.1 安全公民行为在性别下的差异 |
5.1.2 安全公民行为在工作年限下的差异 |
5.1.3 安全公民行为在学历下的差异 |
5.1.4 安全公民行为在年龄下的差异 |
5.2 影响模型的假设检验与分析 |
5.2.1 相关性分析 |
5.2.2 自主安全动机与安全公民行为的回归分析 |
5.2.3 社会安全动机与安全公民行为的回归分析 |
5.2.4 社会安全资本对安全公民行为的中介效应 |
5.3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促进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促进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突发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 |
二 关键概念概述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 研究设计与创新点 |
第一章 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评估体系建构 |
第一节 三个互动主体 |
一 政府:突发事件的主导者 |
二 媒体:政府与公众的中间人 |
三 公众:主动出场的发声者 |
第二节 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测度指标建构 |
一 认知指标 |
二 态度指标 |
三 行为指标 |
四 赋值方式 |
第三节 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发帖特征 |
一 发布特征 |
二 文本特征 |
三 内容特征 |
第二章 事故灾难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分析 |
第一节 事故灾难事件案例概述 |
第二节 事故灾难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指标分析 |
一 研究对象 |
二 样本选取 |
三 分析类目 |
四 传播效果指标分析 |
第三节 上海政务微博发帖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 |
一 发布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 |
二 文本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 |
三 内容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公共卫生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分析 |
第一节 公共卫生事件案例概述 |
第二节 公共卫生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指标分析 |
一 研究对象 |
二 样本选取 |
三 分析类目 |
四 传播效果指标分析 |
第三节 上海政务微博发帖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 |
一 发布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 |
二 文本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 |
三 内容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社会安全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分析 |
第一节 社会安全事件案例概述 |
第二节 社会安全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指标分析 |
一 研究对象 |
二 样本选取 |
三 分析类目 |
四 传播效果指标分析 |
第三节 上海政务微博发帖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 |
一 发布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 |
二 文本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 |
三 内容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突发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提升对策 |
第一节 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及发帖特征对比 |
一 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比较 |
二 上海政务微博发帖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比较 |
第二节 突发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的主要问题 |
一 政府预警机制不完善,介入速度慢 |
二 对网民心理关注不足,官民议题错位 |
三 政务新媒体矩阵建设弱化 |
四 政务微博与媒体缺乏成熟的合作机制 |
第三节 突发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提升对策 |
一 强调时效,持续跟进 |
二 落实信息反馈机制,优化官民沟通力 |
三 建立线上线下全口径协同传播矩阵 |
四 政府与媒体合作强化扩散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各类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原始数据 |
附录 B 图表目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面向社会安全事件的属性知识库构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知识库研究现状 |
1.2.2 事件关系判别研究现状 |
1.2.3 文本自动摘要研究现状 |
1.2.4 情感分析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总体研究思路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属性体系设计与数据资源库建设 |
2.1 知识库构建与应用现状 |
2.1.1 常识知识库 |
2.1.2 领域知识库 |
2.2 面向社会安全事件的属性体系设计 |
2.3 基础数据资源库的建设 |
2.3.1 数据采集 |
2.3.2 数据预处理 |
2.3.3 数据资源存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社会安全事件关系属性的抽取 |
3.1 事件关系判别研究概述 |
3.2 多特征融合的事件关系强度计算方法 |
3.2.1 关键词相关度 |
3.2.2 事件热度关联度 |
3.2.3 关注用户重合度 |
3.2.4 事件关系强度 |
3.3 实验及结果分析 |
3.3.1 实验步骤 |
3.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社会安全事件摘要属性的抽取 |
4.1 文本自动摘要研究概述 |
4.2 Bert模型分析 |
4.2.1 Bert模型结构 |
4.2.2 Bert模型的预训练任务 |
4.2.3 Bert模型的使用 |
4.3 引入Bert及冗余处理的摘要抽取模型 |
4.3.1 句向量表示层 |
4.3.2 句子得分计算层 |
4.3.3 冗余处理层 |
4.4 实验及结果分析 |
4.4.1 评价指标 |
4.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社会安全事件公众情感属性的抽取 |
5.1 情感分析研究概述 |
5.2 融合词语性质的情感分析模型 |
5.2.1 输入层 |
5.2.2 语义层 |
5.2.3 注意力层 |
5.2.4 分类层 |
5.3 实验及结果分析 |
5.3.1 数据集选择 |
5.3.2 评价指标 |
5.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面向社会安全事件的属性知识库系统设计与实现 |
6.1 系统框架设计 |
6.2 知识库可视化展示 |
6.2.1 事件查询 |
6.2.2 基本信息 |
6.2.3 关注信息 |
6.2.4 关联事件 |
6.2.5 公众情感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社会安全事件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新冠肺炎疫情及其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研究现状 |
1.2.2 事件链研究现状 |
1.2.3 动态贝叶斯网络方法与应用研究现状 |
1.2.4 多主体仿真及其在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领域应用现状 |
1.2.5 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的事件链模型建立 |
2.1 事件链场景构建 |
2.1.1 “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件链形成机理分析 |
2.1.2 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群体性事件与盗抢犯罪链式结构建立 |
2.1.3 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物资市场失稳与涉疫违法犯罪链式结构建立 |
2.2 动态贝叶斯网络构建 |
2.2.1 动态贝叶斯网络结构建立 |
2.2.2 动态贝叶斯网络参数学习 |
2.3 本章小结 |
3 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社会安全事件风险分析与评价 |
3.1 群体性事件及盗抢犯罪风险分析 |
3.1.1 概率风险分析 |
3.1.2 敏感性分析 |
3.2 物资市场失稳与涉疫违法犯罪风险分析 |
3.2.1 概率风险分析 |
3.2.2 敏感性分析 |
3.3 社会安全事件风险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4 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典型社会安全事件链风险要素分析 |
4.1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事件链风险要素分析模型构建 |
4.2 社会安全事件风险要素敏感性分析 |
4.3 社会安全事件风险要素影响强度分析 |
4.4 防控措施建议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多主体仿真的事件链风险演化分析 |
5.1 事件链多主体仿真模型构建 |
5.1.1 逻辑结构设计 |
5.1.2 仿真参数设定 |
5.2 仿真结果分析与讨论 |
5.2.1 风险演化过程分析 |
5.2.2 防控措施有效性分析 |
5.3 不同防控措施的有效性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社会安全治理现代化的情境条件分析及治理策略——来自898个有效样本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社会安全治理现代化的典型情景与机制分析 |
(一)高流动性与社会安全治理 |
(二)高网络化与社会安全治理 |
(三)高知识化与社会安全治理 |
三、社会安全治理现代化治理策略对社会安全水平的影响机制及理论假设 |
(一)高流动性的治理策略与社会安全水平 |
(二)高网络化的治理策略与社会安全水平 |
(三)高知识化的治理策略与社会安全水平 |
四、实证检验与分析 |
(一)问卷收集和来源 |
1.问卷收集。 |
2.变量来源。 |
(二)信效度检验 |
(三)实证检验 |
五、结论与讨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实践启示 |
1.基于高流动性情景条件的共同治理。 |
2.基于高网络化情景条件的协同治理。 |
3.基于高知识化情景条件的认同治理。 |
四、社会安全:意义与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多维视角的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及应对策略研究[D]. 刘雅姝. 吉林大学, 2021(01)
- [2]社会安全治理关键要素对社会安全水平的影响机制研究[J]. 王龙. 公安学研究, 2021(04)
- [3]内蒙古社会安全事件恢复重建能力评价研究[D]. 白月影.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
- [4]市级社会安全数据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D]. 刘锡峰. 贵州财经大学, 2021
- [5]员工心理社会安全氛围、差序氛围感知与其建言行为的关系[D]. 邹晓慧.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6]建筑工人社会安全资本对安全公民行为的影响研究[D]. 张俊杰.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7]突发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研究[D]. 范笑妤.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面向社会安全事件的属性知识库构建方法研究[D]. 侯晋升.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2021(08)
- [9]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社会安全事件风险评估[D]. 李昂.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1(12)
- [10]社会安全治理现代化的情境条件分析及治理策略——来自898个有效样本的实证研究[J]. 王龙.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