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供不应求的十种职业(论文文献综述)
陈伟桥[1](2019)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 ——以厦门市同安区为例》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在2018年施行的“中央一号文件”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多次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明确指出要“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水平,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发展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既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农村、富裕农民的重要途径。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断成熟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带领农民走组织化市场发展道路、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的机理是什么?具体的实现路径是什么?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在界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收入等概念的基础上,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农民合作经济思想等相关理论基础,梳理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现阶段新特点及其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重要发展意义,通过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理分析框架,厘清农民专业合作社促农增收的实现路径和影响因素,最后应用实证分析和案例分析对影响因素进行验证并发现存在的问题。经过上述分析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内容、产权安排、决策机制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会对农民收入产生影响。其中,在服务内容方面,提供改良种苗服务、应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统一采购供应农资、统一销售农产品、注册农产品品牌与农民经营性收入呈正相关,组织开展学习培训活动、进行农产品加工、融合一三产业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与农民工资性收入呈正相关,提供信贷便利服务与农民财产性收入呈正相关;在产权安排方面,允许农民通过多种方式入股、鼓励普通社员入股与农民财产性收入呈正相关;在决策机制方面,以成员大会为决策主体、以一人一票(包含附加表决权的形式)为决策方式与农民转移性收入呈正相关;在外部环境方面,获得国家财政资金扶持与农民转移性收入呈正相关。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农增收的实际运作中存在不少问题,本文着重从服务内容、产权安排、决策机制、外部环境这四个方面入手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更好地带动农民增收。
王钰瑶[2](2018)在《江西省政府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研究 ——以G市的调研为例》文中提出职业技能培训对于人才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资金投入。江西省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出台了一系列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细则,加强培训和促进就业。研究发现,江西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持续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健全落实各项政策;重视培训投资;实施职业培训改革;强化培训监督管理;同时采取多项措施组织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凝聚力”。但通过调研发现,现行的职业技能培训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有针对性和有效的职业技能培训质量有待提高;经费管理有待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标准仍处于较低水平,职工、企业、培训机构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有待提高。事实上,这些问题与补贴资金用于职业技能培训息息相关。补贴的标准和补贴的方式都不科学,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导致资金使用效率降低,培训质量也因此下降。补贴标准太低,补贴并不总是科学的。在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与此同时,还提出了改善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机制的建议,主要包括创新补贴,优化补贴和增加资本投资。在补贴方面,应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采用不同的补贴方式。加强个人直接补贴、优化企业的培训补贴、控制对培训机构的补贴、推广培训券制度;补贴内容方面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向导,把握企业、受训者、培训机构参与多方的实际需求;最后,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的补贴,建立良好的绩效考核和监督机制。
林菁璐[3](2018)在《劳动力市场分割背景下的家庭高等教育决策》文中认为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除了是获取知识、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渠道之外,还承载着底层居民实现“阶层逆袭”的梦想,故而,在中国早有“学而优则仕”之说。然而,当我们考查中国现阶段教育发展的成效时,我们发现,教育作为社会阶层晋升实现途径的桥梁作用似乎正在逐渐减退:一方面,随着“教育产业化”与“高校扩招”的推进,教育成本大幅攀升,经济资本的区隔作用不断加强,处于不同收入阶层的人将因此获得不同水平与质量的教育机会;另一方面,由于掌握了更优质的社会资本,高收入阶层往往能更好利用教育成果,找到“体面”的工作。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正逐步沦为“马泰效应”的有力推手。一个稳定的社会,各阶层的分布是呈“橄榄型”的,底层民众应该具有阶层提升的可能,而教育是阶层提升的最重要途径。如果教育不能承担打破阶层固化的重任,那么不仅“寒门难出贵子”,甚至扼杀底层民众努力奋斗的动力。结果,底层民众就不会愿意进行教育投资以培养“贵子”,社会就会成为一个“哑铃型”的结构,而这种结构无疑对社会的长治久安是不利的。对这一问题的担忧与思索,成为本文的研究动机。本文把社会资本作为劳动力市场分割影响家庭高等教育决策的媒介,将宏观层面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微观层面家庭的教育成本——收益分析纳入同一个模型,分析了劳动力市场分割如何影响了家庭高等教育决策,尤其是低收入家庭的决策,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劳动力市场分割、高校扩招、助学贷款对不同收入家庭教育决策的影响。具体而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本文借助Mincer方程,通过测度人力资本投资在主要、次要劳动力市场的收益差距来衡量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程度,测度的结果是——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比较显着的主、次要市场的差异。接下来,通过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区域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指数的比较发现,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市场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程度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而减弱;随着市场化水平的提升,主、次要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分割程度逐渐减弱。这一发现的意义在于:一旦打破了主要、次要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壁垒,不仅能够促进劳动力的更合理配置,还可能因此带来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其次、本文通过研究发现,由于社会资本的作用,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存在,使得高校(尤其是好学校)接收了更多高收入家庭的子女的同时挤出了一部分低收入家庭的子女,而且两相比较,被挤出的低收入家庭子女拥有更高的人力资本。不仅如此,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更多地损害了低收入家庭的福利——正是因为没有掌握足够的社会资本,不能确保下一代获得主要劳动力市场中“正式”、“体面”的工作,低收入家庭的决策往往是不支持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由此造成子女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实现“通过接受教育,实现社会阶层逆袭”的希望就更加渺茫。这种恶性循环,最终会成为社会阶层固定的有力推手。最后,本文的实证研究(通过建立家庭高等教育决策的Logit模型进行)发现:家庭掌握社会资本的多少确实对家庭高等教育决策存在显着影响,而在对不同学历水平的影响中,对高中和大专(或本科)之间或大专和本科之间的教育决策的影响最大;另外,社会资本对家庭教育决策的影响在劳动力市场分割严重的地区更为显着。因此,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对于促进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投资,防止社会阶层固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未名[4](2016)在《北大法学硕士卖米粉:成功不是只有一种模式》文中研究表明北大法学院硕士张天一选择了"另类就业",在北京环球金融中心创办"伏牛堂"卖起了米粉,随即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但是,他的努力很快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甚至连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都对他点赞。张天一说,他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就,都是因为他有一个始终信任并支持他梦想的母亲。
夏英[5](2015)在《在挣扎中前行:中国近代职业教育课程史》文中指出当前我国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职业教育课程难以逾越传统模式成为了改革与发展的“瓶颈”。今天的职业教育课程为何是这样的状态?造成今天“瓶颈”的结果有无历史之源?教育传统是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发展有别于其他国家的重要影响因素,它的潜在性、规约性、排斥性等特点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影响着近代职业教育课程发展,教育传统自身的变革使得这种影响愈加复杂。西方近代职业教育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但是我国最早建立职业学校并非来自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危机下,清政府为了保全自身统治地位而效仿西方的无奈选择。这种被动过程,受制于旧体制下形成的深厚根基及其社会意识形态机制运作的惯性影响,使得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发展呈现为滞后的状态,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无法形成一种自觉意义上与传统教育相抗衡的力量。爬梳我国近代职业教育课程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了技艺教育课程、实业教育课程以及职业教育课程三个阶段。我国近代职业教育首先从具有高等技术教育特色的洋务学堂开始的,肇始于福州船政学堂。清末统治阶级引入西学课程虽然经历了翻译之学、制器之学、政治之学到技艺之学的认识过程,但在某种程度上仍停留于采取新的课程内容来培养“士”的层面,改革目的是为了弥补空疏陈腐的传统教育内容的不足。因此,在课程组织、教学方式、考试评价等方面,人们仍习惯于科举制度下书院教育模式,重记诵、轻实践,从洋务学堂到维新学堂都难以逾越这种传统。可以说,技艺教育课程阶段表现为外在模仿、内在规顺的特征。甲午战败,日本成为了我国全面推广学校教育的榜样,新学制成为了实施实业教育课程的行动纲领。从壬寅学制到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几任政府一致地将实业教育摆到了“救国”的突出位置,使实业教育课程发展承受了不可承受之重任。然而课程制度的效仿与改进远离我国社会发展需要,演化为制约人才发展的枷锁:课程管理过于强调集中与统一,牺牲了实业教育自身特性、背离了实业发展逻辑,造成实业学校普通化、实业教育政治化等结局。可以说,实业教育课程阶段表现为思想上挣扎、行动上妥协的特征。经历了移植课程到借鉴学制,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促使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反省。民国时期,西方思想不再向过去那样被抵制,传统思想也不再向过去那样束缚人的心灵。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课程发展,是民间教育团体与国民政府相互较量的结果,是社会工业化发展需要与教育传统内在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说,职业教育课程阶段表现为挣脱混沌后觉醒、摆脱依赖后自立的特征。我国近代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经历了传统教育解构和现代教育建构的过程,每一段历史时期的课程发展都受到内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演绎了复杂的课程发展逻辑。我国近代职业教育课程发展存在着三对主要矛盾:中西矛盾、内外矛盾和上下矛盾;表现出两种发展逻辑的交互影响:学校系统化规约下的课程发展逻辑、社会工业化进程驱动下的课程发展逻辑。以史观今,我们不能忽视来自自身民族文化传统、教育传统的制约性;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新问题、新举措时少些成见,少走弯路。
陶小军[6](2014)在《民国前期中国书画市场研究(1912-1937)》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书画市场的发展源远流长,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初步成形起,到了清乾隆时期书画润例的确立,到了民国前期最终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书画市场。民国前期,伴随着上海等新兴商业都市的兴起,书画市场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也由此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传统的经济生产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而近代都市化进程又不断地被建构。在社会文化环境不断变迁的背景下,书画市场承袭传统的同时又吸纳着新质。这一时期不仅有传统的书画经营机构古董店、南纸店等,还出现了以往没有出现过的展览会、拍卖会等。书画家们也从书画自娱、耻于言利,转变成努力宣传自己的润格、积极地促销自己的书画作品。民国前期书画作品的经济性更加明显和突出,书画作品的经济目的不仅影响着消费者的投资观念,而且左右着以书画作品经营为主的中介者,同样也在各个方面影响着书画作品的创作者。由于民国前期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均衡,通过对北平和上海两大书画市场的差异化分析,说明了书画市场的发展极易受到来自于时代精神、地域文化和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另外,民国前期由于书画作品的物质属性被高度强调,同时书画名家的作品在市场交易中供不应求,致使书画家对艺术质量要求有所下降,更是出现了炒作、模仿、代笔、作伪这些极大影响书画市场发展的行为,这些行为的后果一直影响到我们今天。1912—1937年间的书画市场,延续并集成了历代以来中国书画市场的高潮,将以润例为主要表现的近代书画交易行为推向了新的高度。在近代化的动力推进与历史文化传统的阻力中的博弈关系中,书画市场代表了近代化转型进程中传统与变革冲突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变革的缩影,深刻地反映了近代社会的变迁。民国前期书画市场所反映的问题也是近代文化产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和学术意义。
赵慧莎[7](2011)在《我国民营饭店职业经理人胜任力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大量民营资本注入饭店行业促进了民营饭店的大大发展。为了应对国际饭店集团所拥有的成熟的管理制度与充足的资金等竞争优势,作为正在发展与成长中的民营饭店通过积极探索,开始引入现代化的饭店职业经理人制度,希望依靠职业经理人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帮助民营饭店成长壮大起来。但是我国民营饭店与职业经理人相互结合的过程却不是一帆风顺的。虽然民营饭店希望借助职业经理人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来不断的发展和壮大,职业经理人也需要民营饭店这个施展才能的舞台,但本来建立在双向意愿基础上的选择却往往没有达到双方预想的目标。由于缺乏互信和共识致使双方经常各执一词,或怨声载道,极大地阻碍了民营饭店的可持续发展和我国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完善。因此,借助相关理论构建民营饭店职业经理人胜任力模型及指标体系能进一步完善和促进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建设,并可较好地解决民营饭店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共建和谐、实现双赢。本文从胜任力视角出发,解释了我国民营饭店与职业经理人之间长期存在矛盾的原因,阐述了胜任力模型及指标体系在解决民营饭店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矛盾问题的有效性。本文在理论分析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资料检索法、岗位职责分析法和行为事件访谈法收集了我国民营饭店职业经理人胜任力要素,利用胜任力要素编制了预测问卷,进行调查并修正了问卷,最终形成正式问卷。对正式问卷展开调查,对所获数据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经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我国民营饭店职业经理人胜任力模型及指标体系,包含人际交往能力、员工管理水平、关键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战略能力、执行力及行业知识8项因子,并对胜任力因子的重要性进行了评价和确定。最后具体分析了胜任力模型在民营饭店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及对职业经理人自我检测与完善的指导意义。
任志胜[8](2009)在《中等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文中提出近几年,我国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逐渐加大对中低收入居民家庭的住房保障力度,并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从而使部分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得到了解决。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中等收入家庭存在住房问题,其根源在于,以这些家庭的收入水平,难以承担得起目前我国住宅市场上的商品房房价,而且我国并没有针对这些家庭的住房问题提出统一的解决措施。因此,关于这部分中等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就成了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住房保障政策实施情况的调查统计,指出了我国中等收入家庭所存在的住房问题,然后分析了中等收入者在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了解决这些中等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必要性;从分析我国中等收入家庭存在住房困难的原因入手,叙述了国内一些地方政府为解决当地中等收入家庭住房问题而已经采取的一些措施,重点包括限价房和经济租用房政策的探索与实施情况,并着重分析了限价房、经济租用房政策实施时所遇到的一些问题;结合国内外经验,提出了解决我国中等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措施,尤其是针对限价房政策所存在的弊端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西安市为例,对文章前面的研究内容进行实证分析,首先通过分析和计算,确定西安市中等收入家庭的收入界限,并对其规模进行了预测,接着对这些家庭存在住房困难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研究,最后结合前文内容,提出合适的解决措施,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在于通过分析我国中等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尤其是限价房的具体实施对策。
吴翔,付邦道[9](2009)在《现代物流业人才需求状况探析》文中研究说明物流人才匮乏是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从物流产业人才需求总量、行业需求范围、需求的地区差异和层次差异等方面,对我国现代物流业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分析和探讨,可以看出:各高校应明确定位培养目标,合理构建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平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毕业生,缓解物流人才紧缺的局面。
文慧,马荣慧[10](2007)在《武汉发布二季度用工行情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昨日,武汉市就业管理局发布今年二季度职业供求报告,分别公布了十个供不应求和供大于求的职业。今年3月至6月,武汉市劳动力需求缺口最大的十种职业为:餐饮服务员、推销展销员、裁缝、纺纱工、机械冷加工人员、保险业务员、护理人员、家庭保育员、焊工和维修电工。?
二、供不应求的十种职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供不应求的十种职业(论文提纲范文)
(1)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 ——以厦门市同安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文献综述 |
二、关于农民收入的文献综述 |
三、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影响农民收入的文献综述 |
四、文献评述 |
第三节 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一、基本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图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一、本文的创新之处 |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 |
二、农民收入 |
第二节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农民合作经济思想 |
二、交易费用理论 |
三、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
第二章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概述 |
第一节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
一、萌芽阶段(从20 世纪80 年代初到20 世纪80 年代末) |
二、起步阶段(从20 世纪90 年代初到20 世纪90 年代末) |
三、加速发展阶段(从21 世纪初到2006 年底) |
四、规范发展阶段(从2007 年初到2012 年底) |
五、深化发展阶段(从2013 年初至今) |
第二节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现阶段的新特点 |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能力显着提高 |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凝聚力显着提升 |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程度显着加强 |
第三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 |
一、有利于推动农村三大产业的融合发展 |
二、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
三、有利于联合农民走组织化的农村市场发展道路 |
四、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
第三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影响农民收入的机理分析 |
第一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影响 |
一、科技服务对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影响 |
二、流通服务对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影响 |
第二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 |
一、文化服务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 |
二、加工服务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 |
三、创新服务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 |
第三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 |
一、信用服务对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 |
二、产权安排对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 |
第四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影响 |
一、决策机制对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影响 |
二、外部环境对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影响 |
第五节 机理分析小结 |
第四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影响农民收入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样本点描述性统计 |
一、数据来源 |
二、样本点描述性统计 |
第二节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置 |
一、模型选取 |
二、模型构建 |
三、变量设置 |
四、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三节 模型回归结果与分析 |
一、关于经营性收入的回归分析 |
二、关于工资性收入的回归分析 |
三、关于财产性收入的回归分析 |
四、关于转移性收入的回归分析 |
第四节 实证分析小结 |
第五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影响农民收入的案例分析 |
第一节 案例选取与案例发展情况概述 |
一、案例选取 |
二、案例发展情况概述 |
第二节 厦门市同安区的两个典型案例的对比分析 |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民收入情况对比 |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内容对比 |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产权安排对比 |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决策机制对比 |
第三节 案例分析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影响农民收入的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促农增收能力的对策建议 |
一、克服服务缺陷,改善服务质量,带动农民增收 |
二、防范股权失衡,科学安排产权,保障农民利益 |
三、健全决策机制,设置监督机构,维护农民意愿 |
四、强化政府扶持,落实外部监管,增进农民福祉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江西省政府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研究 ——以G市的调研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技能人才的相关研究 |
1.2.2 职业技能培训的相关研究 |
1.2.3 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机制的研究 |
1.2.4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2 政府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的理论基础 |
2.1 政府职业技能培训的概述 |
2.1.1 职业技能培训的含义 |
2.1.2 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
2.2 政府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机制的理论依据与作用机理 |
2.2.1 理论依据 |
2.2.2 作用机理 |
3 江西省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的现状 |
3.1 江西省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措施 |
3.1.1 补贴对象及补贴方式 |
3.1.2 补贴的目录及标准 |
3.1.3 培训补贴资金核拨程序 |
3.2 取得的成效 |
3.2.1 健全落实各项政策 |
3.2.2 注重培训资金投入 |
3.2.3 实施职业培训改革 |
3.2.4 强化培训监督管理 |
3.2.5 多措并举组织实施 |
4 江西省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的实证分析——基于对G市问卷调查及访谈 |
4.1 基本情况 |
4.2 江西省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的实施情况——基于劳动者问卷的分析 |
4.2.1 劳动者对职业技能培训相关政策的了解情况分析 |
4.2.2 劳动者对职业技能培训信息获取渠道及参与度的情况分析 |
4.2.3 劳动者对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目录的了解情况分析 |
4.2.4 劳动者对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标准及方式的情况分析 |
4.2.5 劳动者对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效果满意度的情况分析 |
4.2.6 劳动者对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的建议情况分析 |
4.3 江西省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的实施情况——基于培训机构问卷的分析 |
4.3.1 培训机构对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程序的建议情况分析 |
4.3.2 培训机构对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方式情况分析 |
4.3.3 培训机构对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存在的问题情况分析 |
4.4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4.1 补贴对象方面 |
4.4.2 补贴内容方面 |
4.4.3 补贴投入方面 |
5 完善政府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的对策 |
5.1 创新补贴方式 |
5.1.1 加强个人直接补贴 |
5.1.2 优化企业的培训补贴 |
5.1.3 控制对培训机构的补贴 |
5.1.4 推广培训券制度 |
5.2 优化补贴内容 |
5.2.1 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 |
5.2.2 把握市场和企业需求 |
5.2.3 把握培训对象的现实需求 |
5.3 加大资金投入 |
5.3.1 构建职业培训补贴资金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职业培训补贴资金占就业专项资金的比例 |
5.3.2 构建职业培训财政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激励参与方积极参与职业培训 |
5.4 健全资金监管机制 |
5.4.1 推进职业技能培训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 |
5.4.2 加强补贴资金过程管理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劳动力市场分割背景下的家庭高等教育决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基本概念与假设前提 |
1.4 研究框架 |
1.5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高等教育决策理论综述 |
2.2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综述 |
2.3 劳动力市场分割与高等教育 |
2.4 社会资本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家庭高等教育决策的影响因素 |
3.1 引言 |
3.2 家庭高等教育决策的影响因素 |
3.3 教育回报率的影响 |
3.4 劳动力市场分割对教育回报率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理论模型 |
4.1 导言 |
4.2 经典模型——明瑟模型 |
4.3 理论模型 |
4.4 模型的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5 劳动力市场分割指数的测定 |
5.1 导言 |
5.2 劳动力市场分割指数的测定 |
5.3 劳动力市场分割指数测定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实证研究 |
6.1 导言 |
6.2 实证模型 |
6.3 实证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在挣扎中前行:中国近代职业教育课程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铸就“大国工匠”时代要求与职业教育课程现实的背离 |
(二)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难以逾越传统课程模式的历史追问 |
(三) 个人研究兴趣与经历 |
二、已有研究综述 |
(一) 关于职业教育课程演变的研究 |
(二) 关于文化传统、教育传统对职业教育影响的研究 |
(三) 国内外课程史研究范畴及方法的发展趋势 |
(四) 对已有研究的审视及思考 |
三、研究目的与内容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内容 |
四、研究意义 |
(一) 揭示了社会演化过程中知识的控制与角逐 |
(二) 演绎了现代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其本真要义 |
(三) 彰显了传统与反传统、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的张力 |
第一章 职业教育课程史研究的理论审视与路径探寻 |
一、教育史学视阈下课程史研究 |
(一) 教育史学第一次转向推动课程史研究的形成 |
(二) 教育史学第二次转向促进课程史研究多元化发展 |
二、课程论视阈下课程史研究 |
(一) 重振课程理论:课程史研究的重要使命 |
(二) 基于课程理解范式的课程史研究 |
三、本课题的问题史视角和研究设计 |
(一) 问题史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
(二) 研究设计 |
第二章 模仿与规顺:传统教育内容解构中的技艺教育课程孕育 |
一、发展背景:西学引入前我国教育状况 |
(一) 传统学校教育与师徒制的隔离 |
(二) 传统学校教育面临发展危机 |
二、思想及制度领域:西学引入进程中技艺教育的形成 |
(一) 翻译之学 |
(二) 制器之学 |
(三) 政治之学 |
(四) 技艺之学 |
三、实践领域(上):洋务时期专业技术学堂课程的形神分离 |
(一) 福州船政学堂课程实施 |
(二) 江南制造局附属教育机构课程实施 |
(三) 洋务时期专业技术学堂课程实施的特点评析 |
四、实践领域(下):维新时期学堂课程的中西博弈 |
(一) 大批书院课程革新与教学传统 |
(二) 农务学堂课程实施尝试与突破 |
(三) 维新学堂课程改革的特点评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挣扎与妥协:传统教育制度瓦解中的实业教育课程建构 |
一、发展背景:科举废止、学制建立 |
(一) 科举废止对实业教育课程发展的不利影响 |
(二) 新学制建立对实业教育课程发展的促进作用 |
二、思想领域:赴日考察官商的实业教育课程观 |
(一) 官吏的实业教育课程观 |
(二) 绅商的实业教育课程观 |
(三) 两种实业教育课程发展逻辑及对实践的影响 |
三、制度领域:学制更迭中实业学校及课程设计的变迁 |
(一) 实学内涵阐释的具体化 |
(二) 实业学校地位及层级设置的变化 |
(三) 实业学校课程设计的变迁 |
四、实践领域:中央官制下实业学校课程实施 |
(一) 中央官制下的实业学校课程管理 |
(二) 地方实业学校课程实施的有限空间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觉醒与自立:传统教育观念革新中的职业教育课程实践 |
一、发展背景:实业教育实施问题与职业教育发展困境 |
(一) 实业教育“取貌遗神”的问题揭示 |
(二) 影响职业教育大滑坡的因素分析 |
二、思想领域:欧美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的借鉴与改造 |
(一) 欧美教育理论和课程论的传播与转化 |
(二) 我国职业教育及其课程研究的自觉探索 |
三、制度领域(上):20世纪20年代教育团体主导下的制度创新 |
(一) 以“教育本义”取代“教育宗旨”,立足“儿童本位”改革职业教育 |
(二) 职业教育课程从实业学校拓展至中小学、师范学校的制度探索 |
(三) “学制系统草案”对职业科课程的设计与讨论 |
(四) 壬戌学制对职业课程的立体构思 |
(五) 职业教育设施标准的系统要求 |
四、制度领域(下):20世纪30-40年代国民政府主导下的制度规限 |
(一) 教育家对壬戌学制职业教育设计的反思与修正 |
(二) 国民政府回归双轨制对职业教育课程的制度设计 |
五、实践领域:职业教育课程的本土化实践——以中华职教社教育实验为例 |
(一) 职业教育课程在三类学校中的不同表现 |
(二) 中华职业学校机械科课程演变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历史逻辑 |
一、不容忽视的教育传统及影响 |
(一) 影响我国近代教育传统变革的主要因素 |
(二) 我国近代教育传统变革的基本过程 |
(三) 我国教育传统制约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特点及表现 |
二、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三对矛盾 |
(一) 中西矛盾 |
(二) 内外矛盾 |
(三) 上下矛盾 |
三、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两种逻辑 |
(一) 学校系统化规约下的课程发展逻辑 |
(二) 社会工业化驱动下的课程发展逻辑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6)民国前期中国书画市场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及其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书画作品的经济特质与书画市场的流变 |
一、书画作品的经济特质 |
二、民国以前中国书画市场的流变 |
三、民国以前润例的流变 |
第二章 民国前期书画市场的变化与发展 |
一、民国前期书画市场的概况 |
二、书画家的润例 |
三、书画市场的经营方式 |
第三章 民国前期书画家的经济境况 |
一、书画家群体的经济状况 |
二、书画家的收入与生活质量 |
三、书画家与其他职业者的收入状况 |
四、书画家的其他经济行为 |
第四章 民国前期书画经营理念的提升 |
一、书画家润例执行的严格化 |
二、书画市场行业内竞争意识的增强 |
三、书画市场中丰富的销售策略 |
四、书画家责任意识的产生 |
第五章 民国前期北平、上海两大书画市场比较 |
一、两地书画市场的文化根基及其差异 |
二、两地书画家比较 |
三、两地书画经营者比较 |
四、两地书画消费者比较 |
五、地域文化特征与书画市场 |
第六章 民国前期书画市场发展的负面影响 |
一、书画家艺术质量问题 |
二、书画家炒作问题 |
三、书画家模仿问题 |
四、书画家代笔问题 |
五、书画家作伪问题 |
结语 |
附录1:润例图片 |
附录2:书画知识 |
附录3:人物简介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7)我国民营饭店职业经理人胜任力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学者研究现状 |
1.2.1 境外学者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对相关研究的述评 |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4.1 本文重点 |
1.4.2 本文难点 |
1.4.3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民营饭店概念 |
2.1.2 职业经理人概念 |
2.1.3 胜任力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胜任力理论 |
2.2.2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第3章 我国民营饭店职业经理人发展现状分析 |
3.1 我国民营饭店的发展概况 |
3.1.1 我国民营饭店的发展现状 |
3.1.2 我国民营饭店的主要特点 |
3.2 我国民营饭店职业经理人的现状分析 |
3.2.1 民营饭店职业经理人的发展概况 |
3.2.2 民营饭店职业经理人的经营困局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民营饭店职业经理人胜任力模型构建及应用 |
4.1 民营饭店职业经理人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思路 |
4.1.1 民营饭店职业经理人胜任力模型简介 |
4.1.2 职业经理人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思路与步骤 |
4.2 民营饭店职业经理人胜任力要素的收集 |
4.2.1 文献资料检索法 |
4.2.2 岗位职责分析法 |
4.2.3 行为事件访谈法 |
4.2.4 民营饭店职业经理人胜任力要素的归纳与确立 |
4.3 问卷调查与分析 |
4.3.1 编制预测问卷 |
4.3.2 预测问卷数据分析 |
4.3.3 编制正式问卷 |
4.3.4 正式问卷调查 |
4.3.5 分析正式问卷 |
4.3.6 因子命名及分析 |
4.4 民营饭店职业经理人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
4.5 民营饭店职业经理人胜任力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
4.5.1 胜任力模型应用条件 |
4.5.2 胜任力模型在民营饭店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5.2.1 研究不足 |
5.2.2 进一步研究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8)中等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 |
1.2.2 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理论依据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的理论依据 |
2 我国中等收入家庭住房状况综述 |
2.1 我国中等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原因分析 |
2.1.1 房价收入比过高,中等收入家庭买不起住房 |
2.1.2 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的调整 |
2.2 我国各地在解决中等收入家庭住房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
2.2.1 我国地方政府的限价房政策实施概况 |
2.2.2 我国地方政府的经济租用房政策实施概况 |
2.3 我国在解决中等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时存在的问题 |
2.3.1 限价房选址时周围配套设施不完善 |
2.3.2 限价房难以进行准确定价 |
2.3.3 限价房面临着监管难、管理成本过高的问题 |
2.3.4 限价房的物业管理问题较为突出 |
2.3.5 限价房、经济租用房的销售对象难以界定 |
2.3.6 地方政府财政能力有限,使经济租用房难以实施 |
3 国外在解决中等收入家庭住房方面的经验与措施 |
3.1 国外中等收入家庭住房消费保障体系概述 |
3.1.1 国外中等收入家庭住房消费保障产生的背景 |
3.1.2 国外住房分类供应制度的概念 |
3.2 国外一些国家对中等收入家庭住房消费保障的实践过程 |
3.2.1 美国在中等收入家庭住房方面采取的措施 |
3.2.2 新加坡在中等收入家庭住房方面采取的措施 |
3.2.3 日本在中等收入家庭住房方面采取的措施 |
3.2.4 英国在中等收入家庭住房方面采取的措施 |
3.3 国外中等收入家庭住房消费保障制度的特色 |
3.3.1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住房保障制度顺利实施的基础 |
3.3.2 政府的高度重视是住房保障制度顺利实施的关键 |
3.3.3 住房保障政策随发展时期的不同进行相应地调整 |
3.3.4 保障水平的层次性和保障手段的多元化 |
3.3.5 补贴方式逐步从“砖头补贴”转变为“人头补贴” |
4 我国中等收入家庭住房问题解决的措施及建议 |
4.1 我国中等收入家庭住房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 |
4.1.1 实施双限房建设 |
4.1.2 发展经济租用房 |
4.1.3 适当允许一些单位利用自有土地建设微利房 |
4.1.4 实施税收优惠、减免政策 |
4.1.5 激活二手房市场,增加住房来源 |
4.2 对解决我国中等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几条政策性建议 |
4.2.1 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中等收入家庭传统的的住房消费观念 |
4.2.2 加快完善我国的个人征信体系 |
4.2.3 政府应针对房地产市场建立有力的监督和奖惩机制 |
4.2.4 完善金融配套改革,扩大住房公积金参与面 |
4.2.5 实行“产权共有型”限价房模式 |
5 西安市中等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及对策研究 |
5.1 西安市中等收入家庭收入范围的界定及其规模预测 |
5.1.1 西安中等收入家庭划分的依据 |
5.1.2 西安市中等收入家庭收入范围的界定 |
5.1.3 西安市中等收入家庭的规模 |
5.2 西安市中等收入家庭存在的住房问题 |
5.2.1 房价收入比过高,中等收入家庭难以买房 |
5.2.2 住房供应结构不够合理,有待继续调整 |
5.2.3 居民日常消费支出比重较大,影响其住房支出 |
5.2.4 住房租赁价格较高 |
5.2.5 商品房产权比例较低,在一定程度了影响了居民购房 |
5.3 西安市中等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解决措施 |
5.3.1 实施双限房试点建设 |
5.3.2 实施单位职工住房建设 |
5.3.3 规范西安市二手房市场 |
6 结束语 |
6.1 结论 |
6.2 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9)现代物流业人才需求状况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物流人才需求总量不断增加, 供需矛盾突出 |
(一) 需求总量不断增加 |
(二) 供需矛盾突出 |
二、物流人才行业需求范围继续扩大 |
三、物流人才需求层次差异愈加显着 |
(一) 物流人才的层次⒈操作型物流人才 |
2. 管理型物流人才 |
3. 战略型物流人才 |
(二) 对不同层次物流人才的需求差异显着 |
1. 从需求结构看, 以操作型、管理型中低级物流人才需求为主 |
2. 从需求紧迫度看, 对中高级物流人才需求更为迫切 |
四、物流人才需求地区差异显着 |
(一) 东南沿海地带对物流人才需求的规模和层次较高 |
(二) 华北、中原、西南地区, 对物流人才需求的规模和层次居中 |
(三) 西部地区对物流人才需求数量少、层次低 |
五、结束语 |
四、供不应求的十种职业(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 ——以厦门市同安区为例[D]. 陈伟桥.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2]江西省政府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研究 ——以G市的调研为例[D]. 王钰瑶. 江西财经大学, 2018(12)
- [3]劳动力市场分割背景下的家庭高等教育决策[D]. 林菁璐.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5)
- [4]北大法学硕士卖米粉:成功不是只有一种模式[J]. 未名. 妇女生活(现代家长), 2016(06)
- [5]在挣扎中前行:中国近代职业教育课程史[D]. 夏英.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2)
- [6]民国前期中国书画市场研究(1912-1937)[D]. 陶小军.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4)
- [7]我国民营饭店职业经理人胜任力模型研究[D]. 赵慧莎. 苏州大学, 2011(06)
- [8]中等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D]. 任志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01)
- [9]现代物流业人才需求状况探析[J]. 吴翔,付邦道.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9(01)
- [10]武汉发布二季度用工行情榜[N]. 文慧,马荣慧. 湖北日报,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