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全程计算机网络,提高车辆运行效率

建立全程计算机网络,提高车辆运行效率

一、建立全路计算机网络 提高车辆运用效率(论文文献综述)

张毓斌[1](2020)在《铁路调度工作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调度指挥系统是维持铁路运输系统正常运行的中枢系统,是整个运输生产当中的大脑和心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客运列车的正点率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货主对于货物运输也有了更高效、更高速的要求,铁路正朝着高速、重载、高密度的方向发展,这对铁路运输生产的指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完善现有的调度指挥体系,提高运输效率和效益,提高运输调度指挥过程的工作质量,建立一套科学完善,具有客观准确性的调度工作质量评价体系,成为了一个紧迫而重要的课题。调度部门是保证铁路运输系统正常运行的最基本支撑,是整个铁路运输工作的核心和大脑,在铁路的安全运营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我国铁路调度部门的现状和工作过程,在了解了当前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本人日常工作当中的实际情况,对于调度系统工作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不断引入CTC等先进的科学指挥系统,以及其它先进的科学技术工具,在运输调度管理系统中的广泛运用为调度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为了调度管理工作的快速发展新时代的调度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全面发展、调度工作必须适应新时代、新标准、新要求,铁路运输调度系统只要树立和谐发展的理念,规范管理、强基达标、挖潜提效、增收节支,努力提升调度指挥水平,而以往既有的调度评价考核体系已经不适用于现有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特点。原有的评价体系主要是倾向于考核管理,并没有过多地倾向于细化的工作质量的评价,因此,现有的调度工作评价体系已经不适用于当前铁路运输工作高标准、高效率和精细化的要求。故此,本文在对于调度工作的研究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适用于当前调度系统的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这些指标,将原来扁平化的调度工作变得立体化、直观化,使得调度评价工作由原来的主观性变得客观和具体,所有的工作都能够以具体的数据指标进行体现,使得每一个调度台,不同调度员的调度工作质量孰好孰坏优劣与否都能够一目了然,使得运输工作变得具体直观。本文结合我国铁路调度指挥系统的现状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分析大量调度日常工作当中遇到的实例以及各类经常性、普遍性的运输生产过程以及铁路调度指挥过程当中所存在的真实案例,详细介绍了铁路调度指挥系统的具体工作过程,对于调度指挥系统对铁路行车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处置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探讨,通过这些研究,基本了解了铁路调度工作的方式和过程,探讨了铁路调度指挥系统在日常运输生产过程当中所存在的不足,同时,研究了当前铁路调度系统所现有考核体系的不足,以此确定了完善我国铁路调度指挥系统工作质量评价指标的思路,针对铁路调度系统中的主要运输生产岗位:列车调度员、计划调度员、机车调度员、货运调度员分别建立了相对完善和客观合理的工作质量评价指标,通过指标,可以直观地体现调度工作的质量和运输生产效率以及效益的高低。

倪少权[2](2013)在《中国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研究》文中指出列车运行图是铁路运输工作的生产计划,其编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铁路运输组织的效率和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铁路运输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尽管我国铁路已广泛采用计算机编制列车运行图,但从铁路发展需要来看,深入研究列车运行图编制相关优化理论与方法,提高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列车运行计划及其相关作业计划于一体的列车运行图编制协同工作平台,是非常迫切的。本文主要研究全国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的总体目标和技术方案、列车运行计划编制的智能化技术和方法、基于群体协同的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关键技术和解决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总体目标和技术方案研究对国内外计算机编图研究方法和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研究及应用状况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对我国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的需求和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和探讨我国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的总体目标和技术方案。分析了系统设计挑战,研究并提出了系统总体设计技术路线,提出系统体系结构应采用C/S模式的混合式系统结构,并对系统功能进行了研究设计。(2)列车运行计划编制优化方法研究列车运行图编制是一个大规模组合优化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半结构化问题,难以求其数学最优解,因此,重点对列车运行图编制问题解决思路进行研究,研究列车运行图编制问题的分层决策模型,研究和探讨列车运行计划编制的智能方法。研究并提出了基于分层决策和满意优化的列车运行图编制问题解决思路,构建了列车运行图编制问题的分层决策模型,建立了基于状态空间法和启发式搜索技术的列车运行计划编制智能方法。(3)支持群体协同的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设计关键技术研究针对列车运行图编制的协同作业特点,深入分析基于群体协同的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特点和技术难点,对系统共享控制结构、协作机制、并发控制方法和访问控制策略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研究并提出编图协作模式包含“集中控制下的协作”和“平等协作”两种模式,提出系统并发控制应采用改进的全序集中控制法、加锁法和基于操作变换的并发控制算法等方法综合运用的混合控制策略和技术解决方案。

蒋荟[3](2013)在《基于信息融合的铁路行车安全监控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铁路运输安全是铁路工作的生命线,是建设和发展和谐铁路的重要保障。“十一五”以来,铁路部门不断加强安全监测设备和行车安全信息化系统建设,实施管理创新,加强安全风险管理,大大增强了保障铁路行车安全的能力,安全形势总体呈现稳定、有序可控的态势。近年来,由于高速铁路快速发展和大量新技术装备投入使用,人们对铁路行车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在总结提炼铁路行车安全监控系统主要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信息技术发展,以进一步提高检测数据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可用性,提高信息综合应用价值和行车安全决策水平,全面提升铁路行车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提出一种对行车安全监控实施全方位、多层次、跨系统的信息融合,构建铁路行车安全监控体系的新思路,并给出若干相关关键技术的解决方案。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如下:1、深入分析国内、外铁路行车安全监控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信息融合及相关安全技术基础理论,研究系统内和系统间信息融合的概念、方法和建模技术,研究提出铁路行车安全监控系统信息融合应用模式。2、分析我国铁路行车安全监控系统应用需求、主要特征和存在的不足,结合信息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出基于信息融合的铁路行车安全监控体系框架;研究与行车安全监控相关系统的技术架构和数据组织形式,研究提出行车安全监控体系数据集成与信息共享解决方案。从总体框架层面为建设保障能力更高的行车安全监控系统提供一种总体解决方案。3、研究提出了基于目标决策的铁路行车安全监控系统信息融合模型,详细论述了铁路行车安全综合监控、综合报警评判、检测设备质量评价、车辆造修质量评价和货运安全风险评估等典型应用的信息融合建模思路、模型框架和建模方法,为信息融合技术在铁路行车安全领域的应用提供建模技术支撑。4、研究在铁路车辆故障诊断中应用信息融合的几个典型技术方案。提出车辆热轴综合报警方案,以提高红外线热轴报警的准确性;设计5T检测信息融合处理方案,以实现车辆造修质量综合评价;结合TPDS在客车踏面损伤监测的应用需求,提出在客车车次定位融合处理中应用BP模型和算法的方案,以提高在客车未全部安装电子标签的过渡阶段TPDS检测信息定位的准确性。5、研究在铁路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系统中应用信息融合技术的方案。提出一种货运计量检测信息与确报信息匹配的流程、模型和算法,以提高检测信息与确报信息匹配率,提高检测信息利用价值:提出了货物装载状态智能报警评判的模型、算法,提高了报警的准确性;设计了车号匹配错位纠正的模型、算法,实现了车号匹配错位自动纠正;结合检测设备检测精度动态评估的应用需求,论述了利用基于D-S证据理论,建立设备检测精度动态评价模型,为评价检测设备质量提供基本依据。

彭强[4](2012)在《铁路区域路网车流组织优化及调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领域的交流活动也愈加频繁,最为突出的是区域间物资的流通。当今的运输组织方式主要包括铁路、水路、公路、航空和管道,它们相互交叉和渗透又形成了多式联运方式。即使如此,每种运输方式都存在从物资集中进而转变为物流的过程。铁路运输调度是铁路日常运输组织的指挥中枢,担负着组织客货运输、保证国家重点运输等的运输安全和服务质量及的重要责任。我国铁路管理体制的改革—撤销分局,同时随着DMIS、TMIS的应用以及新一代CTC技术的出现,都使得现行铁路局调度所直接指挥行车的区域扩大,调度更加集中,调度员管理区段的能力扩大。因此,调度的合理分工与调整为实际生产所需要。铁路车流组织与调整是铁路运输组织工作的基础。其中,车流组织指按照各种要求,如线路通过能力和车站能力限制等,将全路的运用车进行整理和组合,并形成指导日常运输和生产的列车编组计划,其优化包括车流路径选择优化和列车编组计划优化,它们都属于组合优化研究的范畴。而车流调整通过合理的车流预测、推算、组织,防止区间通过能力浪费和线路、车站阶段性堵塞。随着铁路市场化经营的深入发展,车流不均衡现象日趋明显,影响波及范围越来越大,其调整难度也相应增大。为适应不均衡车流的运输环境,需要重新定位车流调整的思路和方法,并据此采取相关的调整措施提高应变能力,快速消除不均衡影响,保持运输相对稳定的动态均衡,实现运输整体效能的最大化,这已成为铁路调度集中整合后,调度系统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车流的优化组织与调整研究已经取得一些成果,但对二者的整体考虑综合优化尚缺少关注。本论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密切结合我国铁路运输组织特点,重点研究区域路网车流组织与调整的协调,提出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能实现动态车流优化的模型与方法,从而为我国铁路车流组织问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铁路货物运输递进的关系,比较系统地分析了货流、车流和列流的形成以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2、在分析了车流径路确定和编组计划编制的基础上,以始发车流和技术车流在站的集结消耗、改编消耗和装卸费用以及在线路运行费用总和最小为目标函数,考虑线路通过能力约束和车站的改编能力约束,建立区域路网车流组织优化模型,该模型可以确定列车编组计划与车流径路选择。3、在介绍铁路运输调整的产生、意义、原则、分类和方法的基础上,以重空车流输送的总费用最小为目标,遵循车流不拆分以及车流接续归并原则,同时考虑线路能力限制,综合重车输送和多品类多车种的空车调配,构建协同优化模型。该模型克服了传统重车输送优化和空车调配优化相分离的缺陷;车流不可拆分约束使模型更切合我国车流组织的要求;模型考虑货物品类对车种的关联参数,使空车使用更加细化,即只有适合货种的空车才能调配,调配结果更符合实际。4、在构建时空网络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路网车流组织和车流调整的整体优化模型SOMCOR。模型的求解针对其结构特点,利用松弛机车流量变量的整数约束为非负约束得到模型SOMCOR*,同时根据模型SOMCOR决策变量的类型(整数型或实数型)分解为两个子问题,车流优化组织模型OMCO,追求机车费用最小;车流优化调整模型OMCR,追求重车和空车调整费用最小。两个子问题的最优解构成了SOMCOR最优解的上界。而松弛问题SOMCOR*得到的最优解又构成了SOMCOR最优解的下界,上下界一起共同限定了SOMCOR问题的最优解的范围。5、设计了求解区域路网车流组织与调整综合优化模型的蚁群算法,通过对成都铁路局路网大量车流数据进行测试,表明该算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车流优化调整,充分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孙汉武[5](2010)在《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交通运输市场需求旺盛、铁路建设迅猛增长、铁路技术装备更新换代、铁路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等与铁路交通安全有关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和谐铁路的建设和保证国民经济正常稳定发展,其安全保障问题迫在眉睫。因此,认清铁路交通安全形势,保障铁路交通安全的措施和方法,深入推进安全基础建设,建立起铁路交通安全评价体系及铁路安全保障体系,是确保持续铁路安全稳定的重大举措和根本保证。本文结合国家科技部科研计划项目、铁道部科研计划项目,对国际上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相关的研究和应用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分析了我国铁路实施安全保障管理的现状;基于安全生产保障及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的相关理论的研究,结合我国铁路行车安全面临的新形势及安全检查、监测、监控装备的发展方向,提出了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及其主要建设内容,建立了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主要工作平台——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查研究我国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的现状,分析我国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我国实施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2.对国际上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相关行车安全保障系统建设和运用现状的调查研究,总结和分析我国可以借鉴的主要经验。3.结合我国铁路发展的需要,提出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测、监控系统装备技术发展方向和装备集成建议。4.提出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体系的内涵和建设的主要内容。5.详细分析铁路安全检查监洲保障信息服务平台的设备及用户需求,研究各类安全检测信息接入方式及联网监控标准,提出建立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信息集成和资源共享的技术方案,完成该平台的总体设计,并开发该平台系统。6.以郑州铁路局为背景,应用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检测了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验证平台的功能和应用效果。

王都[6](2008)在《铁路特种货物物流网络构建及运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铁路作为国家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动脉,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运输主力军的作用。铁路相对于其它运输方式所具有的大运量、低成本、环保、节能等优势,成为国家优先发展的绿色交通。但是,中国铁路运输的组织方式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方式,其重点任务还是完成煤炭、粮食、钢材等国家重点物资的运输,铁路总体上来说还是一个纯运输行业。目前物流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单纯的运输企业已远远不能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各界呼唤铁路尽快改革,由单一的运输方式融入到物流网络中,在物流业发展中发挥铁路网的综合优势和骨干作用,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铁路高度重视铁路物流的发展,并把特货物流看作是铁路开展物流服务的标志,给予政策支持和设备投入。鉴于此,本文从发展铁路物流产业的角度对铁路特货物流网络的构建及其运作进行研究,通过剖析铁路特货物流探讨铁路行业由运输服务向物流服务发展的新途径。论文主要创新点和相关内容如下:1.通过分析铁路特货物流的内涵和国内外铁路货运发展的现状和问题,阐述铁路发展物流产业的意义和运作模式,形成铁路特货物流网络概念。提出铁路物流网络化是发展铁路物流产业的必由之路,实施铁路大客户管理是形成铁路特货物流网络的有效方法,建立轮辐式物流网络是发展铁路特货物流网络的有利手段。2.通过研究特货物流网络如何满足冷藏物流和小汽车物流需求,总结铁路特货物流网络的形成和内在规律,基于流程再造理论提出构建铁路特货物流的组织网络、基础设施网络、信息网络,发展铁路物流产业的途径和方法。3.铁路车辆调整问题是铁路特货物流网络运作的关键问题。论文利用网络流理论和优化理论分析铁路运输生产实际中车辆调整方法,建立了铁路特货物流网络的网络流模型和车辆调整数学模型,提出了模型的算法及分析方法,提出了模型约束条件改进的构想;并基于蚁群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简称ACO)求解物流车辆调整优化模型,用ACO算法进行了冷藏车辆调整案例计算,结果表明,建立网络流模型和车辆调整模型,利用ACO算法,实施铁路特货物流网络车辆调整,是解决大规模路网上车辆调整问题的有效途径。4.铁路特货物流需要在特殊措施保障下完成,建立铁路特货物流网络技术保障体系尤为重要。论文通过对铁路特货物流网络相关技术规程和标准、信息网络和调度系统、应急平台和安全保障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保障铁路特货物流网络安全运作的方法;提出了建立统一的技术规程和标准的建议。

陈玲[7](2007)在《铁路六大干线行车安全监控体系移动数据传输解决方案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实现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的必备条件,铁道部党组作出了要在京沪、京广、京九、京哈、陇海、浙赣六大干线率先建成提速安全标准线的决策和部署,这是确保铁路提速持续安全的根本性举措,是推进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步骤。由于近年来全国铁路大面积的提速,对列车运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铁路各相关部门通过对机车、车辆等设备的更新改造,来带动行车安全监控管理水平的提高。

许红,宋亚萍,杨浩,龙昭,龙建成[8](2006)在《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规划》文中提出

马建军,许红,杨浩[9](2006)在《铁路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铁路信息化建设是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起着关键性和基础性作用,实现我国铁路运输组织智能化、客货营销社会化、经营管理现代化是铁路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在阐述铁路信息化建设现状和成就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了铁路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原则、总体目标、体系架构、公共基础平台及信息化近期实施策略。

孙振海[10](2006)在《铁道车辆轮轴全过程管理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路信息化是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是铁路行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铁路车辆信息化是铁路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轮对和滚动轴承作为铁路货车上重要的互换零部件,其实现信息化管理对整个车辆信息化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轮轴产品数量大、分布点多面广、流动方式也比较复杂,其检修和组装过程中产生的数据量大、表格多,因此,原始的手工台帐管理模式及割据的信息管理模式很难对全路轮轴进行动态的全过程管理,随着铁路货车技术管理信息系统(HMIS)在全路各轮轴修造单位的应用,可研究对全路各轮轴修造单位HMIS系统中轮轴部分的规范进一步整合,完成全路轮轴全过程管理。 本文根据铁道部轮轴管理的的特点和各轮轴修造单位HMIS应用系统使用情况,按照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制式、统一开发、统一应用的技术政策,以全路各轮轴修造及管理单位为联网点的计算机网络为依托,以铁路货车技术管理信息系统(HMIS)为基础,对轮轴修造管理模式进行业务流程分析,确定轮轴全过程管理系统应具有的业务功能,确定管理系统的信息采集点、采集方法和具体上传下载内容,提出全路轮轴全过程管理的具体系统管理方式和实现方法,通过建立各轮轴修造单位管辖范围内的具有唯一标识的车轴(轮对)、滚动轴承、车轮的技术信息库、应用信息库等动态数据库,从而实现对轮对及其组成的三大配件车轮、车轴、轴承进行动态管理,即在轮对组装之前和解体后对单个配件进行管理,在轮对组装后和解体之前按轮对方式进行管理,并根据轮轴管理的复杂性,提出应用软件的开发要求,硬件配置要求,分析全路轮轴全过程管理的实施方案以及实施步骤。 通过轮轴全过程管理系统在部分轮轴修造单位的应用证明,管理系统初步达到建立全路轮轴基本信息的数据共享,轮对检修信息流和实物流保持同步流转,降低工人数据录入强度;采集货车关键零部件造修过程中生产、技术与质量信息,实行配件准入监控,建立轮轴电子履历簿,实现轮轴产品的履历管理、质量追踪、寿命管理,为轮轴资产管理和质量控制决策提供依据为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和检修运用生产提供技术支持的目标。

二、建立全路计算机网络 提高车辆运用效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全路计算机网络 提高车辆运用效率(论文提纲范文)

(1)铁路调度工作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情况
        1.2.2 国内研究情况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2.铁路调度指挥系统概述
    2.1 铁路调度指挥的定义
    2.2 铁路调度指挥系统
        2.2.1 铁路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
        2.2.2 TDCS整体结构
        2.2.3 调度集中系统(CTC)
        2.2.4 CTC整体结构
    2.3 铁路调度指挥系统组织机构及职责范围
    2.4 铁路调度指挥系统职责范围
        2.4.1 铁路总公司调度主要职责范围
        2.4.2 铁路局调度主要职责范围
        2.4.3 技术站调度主要职责范围
    2.5 本章小结
3.铁路调度指挥内容
    3.1 影响铁路调度指挥的主要元素
        3.1.1 人:各工种调度及现场相关部门的作业人员
        3.1.2 车:机车、车辆、轨道车、路用车
        3.1.3 天:当班天气、接触网供电设备
        3.1.4 地:线路(车站)状况和信号设备
        3.1.5 图:列车运行图和日班计划
        3.1.6 规:规章、总公司命令、重点事项
    3.2 调度指挥的方法
    3.3 调度指挥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
        3.3.1 会让、避让站选择错误
        3.3.2 区间通过能力浪费
        3.3.3 进路交叉接发列车时机错误
        3.3.4 施工时调度区段的堵塞
        3.3.5 技术作业站的堵塞
        3.3.6 发生事故、非正常情况时调度指挥不当
    3.4 本章小结
4.由天兰线水害分析铁路非正常事件应急管理
    4.1 铁路行车非正常事件的概念
    4.2 天兰线水害概况
    4.3 天兰线7.10 水害调度应急处置过程
        4.3.1 7.10 水害调度应急处置过程
        4.3.2 7.10 水害应急处置流程分析
    4.4 调度应急处置工作流程
    4.5 本章小结
5.调度工作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5.1 原有分析和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
        5.1.1 铁路调度系统原有考核方式
        5.1.2 铁路调度系统原有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
    5.2 建立新的调度工作评价体系的目的
    5.3 建立新的调度工作评价体系
        5.3.1 列车调度员质量评价体系
        5.3.2 计划调度员质量评价体系
        5.3.3 机车调度员质量评价体系
        5.3.4 货运调度员质量评价体系
    5.4 本章小结
6.回顾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内容
    6.2 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2)中国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研究及应用状况综述
        1.2.1 计算机编图方法综述
        1.2.2 国内外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研究综述
        1.2.3 我国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研究的演变
        1.2.4 我国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方法及其演变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分析
    2.1 我国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管理模式
        2.1.1 既有列车运行图编制管理体制
        2.1.2 列车运行图编制管理体制展望
    2.2 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需求分析
        2.2.1 列车运行图编制业务与需求分析
        2.2.2 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第3章 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总体技术方案研究与设计
    3.1 系统研究目标
        3.1.1 系统目标分析
        3.1.2 系统目标确定
    3.2 系统设计挑战
    3.3 总体设计构想
        3.3.1 建立基于协同工作的群件系统
        3.3.2 建立系统的通用性机制
        3.3.3 采用自动处理辅以人机交互的编图解决方案
        3.3.4 采用C/S模式的系统结构
        3.3.5 采用高集成度的系统设计方案
    3.4 系统体系结构
        3.4.1 集中式结构
        3.4.2 复制式结构
        3.4.3 混合式结构
        3.4.4 系统结构的设计需求
        3.4.5 基于C/S模式的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混合式结构
    3.5 系统功能设计
        3.5.1 数据管理子系统
        3.5.2 列车运行计划编制子系统
        3.5.3 机车周转图编制子系统
        3.5.4 动车组(车底)交路图编制子系统
        3.5.5 车辆分配计划编制子系统
        3.5.6 乘务交路计划编制子系统
第4章 列车运行图编制优化方法
    4.1 列车运行计划编制问题的数学模型
        4.1.1 变量说明
        4.1.2 约束条件
        4.1.3 目标函数
    4.2 列车运行计划编制问题的复杂性分析
    4.3 问题求解挑战
    4.4 基于分层决策和满意优化的编图问题解决思路
        4.4.1 基于分层决策的建模思路
        4.4.2 基于满意优化的建模方法
    4.5 列车运行图编制问题的分层决策模型
        4.5.1 列车运行图编制问题的层次划分
        4.5.2 基于满意优化的编图问题的分层决策模型
    4.6 列车运行计划智能编制方法
        4.6.1 基于深度优先策略的列车运行计划编制方法
        4.6.2 基于状态空间法的列车运行计划编制优化问题求解原理
        4.6.3 列车运行线编制算法步骤
        4.6.4 启发式搜索技术在列车运行线编制优化中的运用思路
        4.6.5 基于启发式搜索的列车运行线冲突消解方法
第5章 支持群体协同的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设计关键技术
    5.1 设计挑战
    5.2 系统的共享控制结构研究
    5.3 编图协作模式及协作机制
        5.3.1 协作模式
        5.3.2 协作机制
    5.4 系统的并发控制和一致性处理
        5.4.1 CSCW系统的并发控制要求
        5.4.2 CSCW系统的并发控制方法
        5.4.3 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的并发控制策略
        5.4.4 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并发控制策略的运用
    5.5 系统的访问控制
        5.5.1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5.5.2 系统的改进RBAC模型及访问控制策略
第6章 系统通用性设计关键技术
    6.1 设计挑战
    6.2 数据结构设计的通用性
    6.3 “单双线合一”的编图算法思想
    6.4 编图自动化处理的通用性
        6.4.1 基于参数化基础上的通用化处理
        6.4.2 基于模型库和方法库的通用化决策处理
        6.4.3 基于访问控制基础上的通用化处理
第7章 相关理论及技术在编图实践中的应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3)基于信息融合的铁路行车安全监控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行车安全监控领域研究及应用现状
        1.3.2 国内行车安全监控领域研究及应用现状
        1.3.3 国内外信息融合技术发展和应用情况分析
        1.3.4 国内外情况分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组织结构
2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 安全系统工程学
        2.1.1 安全系统工程的定义
        2.1.2 安全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
        2.1.3 安全系统工程的内容
    2.2 信息融合理论与技术
        2.2.1 信息融合定义
        2.2.2 信息融合的层次结构
        2.2.3 信息融合处理过程
        2.2.4 信息融合的结构模型
        2.2.5 信息融合的常用算法
        2.2.6 信息集成与数据挖掘
    2.3 模糊及综合评价相关理论
        2.3.1 模糊基本理论
        2.3.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2.4 预警预测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信息融合的铁路行车安全监控体系研究
    3.1 铁路行车安全监控系统特征分析
    3.2 基于信息融合的铁路行车安全监控体系架构
        3.2.1 总体架构
        3.2.2 逻辑架构
    3.3 信息共享解决方案
    3.4 本章小结
4 铁路行车安全监控系统信息融合模型研究
    4.1 基于目标决策的行车安全监控信息融合建模方法
        4.1.1 行车安全监控系统建模思路和方法
        4.1.2 基于目标决策的细腻融合建模方法
    4.2 货车轮对踏面损伤报警评判的信息融合模型
    4.3 检测/监测设备质量评价的信息融合模型
    4.4 车辆造修质量评价的信息融合模型
    4.5 行车安全综合监控的信息融合模型
    4.6 货运安全风险评估的信息融合模型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信息融合的车辆故障诊断应用研究
    5.1 车辆运行安全监控系统概述
    5.2 红外线热轴综合预报应用
        5.2.1 红外线热轴故障的关联分析研究
        5.2.2 红外线热轴综合预报架构
        5.2.3 红外线热轴综合预报模型和算法研究
        5.2.4 红外线热轴预报应用
    5.3 5T指导造修/检修应用
        5.3.1 5T指导造修/检修流程
        5.3.2 5T指导造修质量/检修质量评价
        5.3.3 5T指导造修应用分析
    5.4 客车踏面损伤监测预报应用
        5.4.1 TPDS对客车的踏面损伤预报模型
        5.4.2 TPDS客车车次定位应用研究
        5.4.3 TPDS探测客车的车次车组定位应用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信息融合的货运计量安全监控系统深化应用研究
    6.1 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系统概述
    6.2 检测信息与确报信息匹配应用研究
        6.2.1 检测信息与确保信息匹配的内涵
        6.2.2 检测信息与确保信息匹配流程
        6.2.3 检测信息与确保信息的模糊匹配模型与算法
        6.2.4 检测信息与确保信息匹配应用效果分析
    6.3 车号匹配错位纠正应用
        6.3.1 车号匹配错位的含义
        6.3.2 检测数据与车号匹配的数据流程
        6.3.3 车号匹配错位改进方案
        6.3.4 车号匹配错位纠正模型
        6.3.5 车号匹配错位纠正应用分析
    6.4 货物装载状态智能报警评判应用
        6.4.1 智能报警评判的含义
        6.4.2 智能报警评判的模型研究
        6.4.3 智能报警评判的应用分析
    6.5 货运计量安全检测设备检测精度动态评估应用
        6.5.1 设备检测精度动态评估的含义
        6.5.2 检测设备检测精度动态评估模型
        6.5.3 检测设备检测精度评估应用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清单
附录B 学位论文数据集页
详细摘要

(4)铁路区域路网车流组织优化及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铁路调度发展概述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既有研究存在问题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2 研究结构
        1.3.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2章 货流、车流和列流的形成分析
    2.1 货流的形成
        2.1.1 货流的品类结构
        2.1.2 货物运输量分布
        2.1.3 货流的运程
    2.2 车流的形成
        2.2.1 车流构成
        2.2.2 车流的预测
    2.3 列流的形成
        2.3.1 列流的形成
        2.3.2 列车编组计划
    2.4 货流、车流和列流相互关系
        2.4.1 传统车流组织流程
        2.4.2 当前车流组织的新模式
        2.4.3 “实货制”运输组织方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路网车流组织优化模型
    3.1 车流路径概述
        3.1.1 车流径路形式
        3.1.2 车流径路管理
        3.1.3 车流径路确定
    3.2 编组计划概述
        3.2.1 编组计划的作用及任务
        3.2.2 编组计划编制
    3.3 区域路网车流组织优化模型
        3.3.1 问题分析
        3.3.2 参数及变量说明
        3.3.3 约束条件
        3.3.4 目标函数
        3.3.5 模型构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区域路网车流调整模型
    4.1 铁路运输调整概述
        4.1.1 运输调整的产生
        4.1.2 运输调整的意义
        4.1.3 运输调整的原则
        4.1.4 运输调整的分类
    4.2 车流调整方法
        4.2.1 重车调整方法
        4.2.2 空车调整方法
        4.2.3 备用车调整方法
        4.2.4 现行调整方法的不足
    4.3 区域路网车流调整优化模型
        4.3.1 变量及参数说明
        4.3.2 约束条件
        4.3.3 模型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区域路网车流组织与调整综合优化
    5.1 问题的提出
    5.2 车流组织与调整时空网络构建
        5.2.1 时空网络参数设定
        5.2.2 时空网络构建
    5.3 区域路网车流组织与调整综合优化模型
        5.3.1 模型变量及符号说明
        5.3.2 目标函数
        5.3.3 约束条件
        5.3.4 模型构建
        5.3.5 模型规模分析
    5.4 综合优化模型的求解算法设计
        5.4.1 蚁群算法简介
        5.4.2 模型的松弛及分解
        5.4.3 模型的蚁群算法求解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成都局车流组织与调整实例分析
    6.1 成都局区域路网调度特征
        6.1.1 成都北编组站概况
        6.1.2 重庆西编组站概况
        6.1.3 贵阳南编组站概况
    6.2 实例的输入
        6.2.1 计划车流量
        6.2.2 模型参数
    6.3 实例分析结果
结论
    1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2 论文主要创新点
    3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成都局重车计划车流量
附录2 成都局空车计划车流量
附录3 成都局技术站参数统计
附录4 成都局线路区间参数统计
附录5 成都局编组去向及吸收车流
附录6 成都局线路区间机车分配方案
附录7 区域路网列车吸收车流方案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铁路交通安全面临的新形势
    1.2 国外铁路安全管理现状
    1.3 我国铁路安全监测保障系统发展现状
    1.4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现状分析
    2.1 我国铁路事故故障管理问题分析
    2.2 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督问题分析
    2.3 我国铁路安全监测监控装备现状
    2.4 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测装备存在问题分析
    2.5 安全检查监测装备完善建议
    2.6 安全检查监测装备发展方向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框架设计
    3.1 铁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
    3.2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需要建设的主要内容
    3.3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构建思路
    3.4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需求分析
    4.1 用户分类
    4.2 用户需求
    4.3 数据需求
    4.4 业务流程分析
    4.5 数据流程分析
    4.5 平台功能需求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总体设计
    5.1 平台建设目标
    5.2 平台总体设计
    5.3 平台功能设计
    5.4 数据库设计
    5.5 接口设计
    5.6 运行环境设计
    5.7 安全设计
    5.8 关键技术研究
    5.9 技术创新点
    5.10 本章小结
第6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的实现
    6.1 开发平台及应用环境
    6.2 平台应用功能构成
    6.3 事故调查分析处理子系统
    6.4 监测报警信息处理子系统
    6.5 安全检查信息处理子系统
    6.6 综合信息服务子系统
    6.7 系统维护管理子系统
    6.8 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
    6.9 本章小结
第7章 应用实例
    7.1 项目背景简介
    7.2 系统建设情况
    7.3 全局安全信息看板
    7.4 安全监督管理核心业务管理
    7.5 故障分析与跟踪
    7.6 系统运行效果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 我国行车安全监控设备/系统部署运用情况研究
    1 移动设备
    2 固定设备
    3 自然灾害
    4 视频监控
    5 应急救援

(6)铁路特种货物物流网络构建及运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国内铁路特货物流
        1.1.2 国外铁路特货物流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体系结构
        1.5.1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5.2 论文体系结构
2 铁路特种货物物流网络内涵分析
    2.1 铁路特种货物物流相关概念界定和现状分析
        2.1.1 铁路特种货物物流相关概念
        2.1.2 国外铁路特货物流现状
        2.1.3 我国铁路特货物流现状
        2.1.4 铁路特货物流现状分析的启示
    2.2 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发展分析
        2.2.1 国外铁路货运物流发展分析
        2.2.2 我国铁路物流的发展
        2.2.3 铁路货运现代物流发展分析的启迪
    2.3 铁路特货物流的大客户管理
        2.3.1 客户关系管理概述
        2.3.2 铁路物流大客户管理模式
        2.3.3 铁路特货物流大客户管理策略
    2.4 铁路特货物流网络内涵
        2.4.1 铁路运输与网络经济
        2.4.2 铁路特货物流轮辐式网络
        2.4.3 轮辐式物流网络结点站间运输组织分析
        2.4.4 铁路特货物流网络概念
    2.5 本章小结
3 铁路特货物流网络的构建
    3.1 铁路特货物流网络的分析与构建
        3.1.1 铁路特货物流网络的内容和职能
        3.1.2 构建铁路特货物流网络
        3.1.3 铁路特货物流对网络的需求
    3.2 冷藏物流对铁路特货物流网络的需求分析
        3.2.1 构建铁路冷藏物流运作需要的网络
        3.2.2 铁路冷藏物流的网络构建策略和运作模式
    3.3 小汽车物流对铁路特货物流网络的需求分析
        3.3.1 构建铁路小汽车物流运作需要的网络
        3.3.2 铁路小汽车物流的网络构建策略和运作模式
    3.4 铁路特货物流网络构建中的流程再造
        3.4.1 流程再造理论
        3.4.2 铁路冷藏物流业务流程再造
        3.4.3 铁路小汽车物流业务流程再造
        3.4.4 铁路特货物流网络核心业务流程的建立
    3.5 本章小结
4 铁路特货物流网络的网络流模型和运作优化
    4.1 铁路特货物流网络网络流模型的研究思路
    4.2 铁路特货物流运作的核心问题
    4.3 铁路特货物流网络的网络流模型
    4.4 铁路特货物流车辆调整数学模型与算法
    4.5 物流网络节点间车辆调整优化模型与算法
    4.6 模型约束条件改进的构想
    4.7 铁路冷藏物流车辆调整优化模型
    4.8 本章小结
5 基于蚁群优化算法ACO的铁路特货物流网络车辆调整方法
    5.1 ACO概述
    5.2 ACO基本原理
        5.2.1 蚂蚁的生态特性
        5.2.2 ACO基本原理
        5.2.3 ACO算法的实现
    5.3 ACO算法模型
        5.3.1 蚂蚁算法
        5.3.2 蚁群系统
        5.3.3 最大—最小蚂蚁系统
        5.3.4 其他改进的蚁群算法
    5.4 ACO的应用
    5.5 ACO与其它智能算法的比较
        5.5.1 神经网络算法
        5.5.2 遗传算法
        5.5.3 模拟退火算法
        5.5.4 算法比较
    5.6 特货运输车辆调整的ACO算法
        5.6.1 ACO算法模型简介
        5.6.2 特货物流车辆调整的ACO算法设计
        5.6.3 算例分析计算
    5.7 本章小结
6 铁路特货物流网络运作技术保障体系的研究
    6.1 铁路特货物流网络相关技术规程和标准体系
        6.1.1 铁路特货物流中冷藏物流标准体系的建立
        6.1.2 小汽车物流技术规程
    6.2 铁路特货物流信息网络和调度系统
        6.2.1 铁路特货物流信息网络
        6.2.2 物流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
        6.2.3 特货物流的调度系统
    6.3 铁路特货物流网络应急平台和安全保障系统建设
        6.3.1 建设必要性
        6.3.2 建设内容
        6.3.3 建设方案
    6.4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科技查新结论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一、铁路信息化建设现状
    1. 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
    2. 铁路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
    3. 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
    4. 铁路办公信息系统
二、铁路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三、铁路信息化发展战略及规划
    1. 指导思想
    2. 建设原则
    3. 规划期限和总体目标
    4. 规划的体系结构
    5. 规划主要内容
    6. 管理保障措施
四、结束语

(9)铁路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铁路信息化建设现状
    1.1 列车调度指挥系统
    1.2 铁路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
    1.3 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
        1) 货票制票系统。
        2) 列车预确报系统。
        3) 车站综合管理系统。
        4) 货运营销与生产管理系统。
        5) 集装箱管理系统。
        6) 大节点追踪系统。
        7) 运输调度信息系统。
    1.4 铁路办公信息系统
2 铁路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 铁路信息化发展战略及规划
    3.1 指导思想
    3.2 建设原则
    3.3 规划期限和总体目标
    3.4 规划的体系结构
        1) 铁路信息化重要应用领域。
        2) 铁路信息化基础平台。
        3) 铁路信息化主要建设方面和重要应用系统。
    3.5 规划主要内容
        1) 初步实现调度指挥智能化。
        2) 初步实现客货营销服务社会化。
        3) 初步实现铁路经营管理现代化。
        4) 初步建成公共基础平台和系统保障机制。
    3.6 管理保障措施
        1) 信息化规划及相关规章制度的保障措施。
        2) 组织领导与建设管理保障措施。
        3)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保障措施。
        4) 铁路信息化知识产权保障措施。
        5) 信息化建设中的工程管理保障措施。
        6) 信息化建设培训保障措施。
        7) 建立专家咨询制度。
4 结束语

(10)铁道车辆轮轴全过程管理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和现状分析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系统研制对象
        1.3.2 系统业务对象
        1.3.3 系统研制目标
第二章 管理系统分析
    2.1 轮轴术语的定义
        2.1.1 轮对
        2.1.2 滑动轴承轮对
        2.1.3 滚动轴承轮对
        2.1.4 备用轮对
        2.1.5 备用车轴
        2.1.6 备用车轮
        2.1.7 备用轴承
        2.1.8 轮对的组装
        2.1.9 轮对收入日期
        2.1.10 轮对收入单位
        2.1.11 轮对入检日期
        2.1.12 轮对入检单位
        2.1.13 中间支出日期
        2.1.14 最终支出日期
    2.2 主要业务流程研究与分析
        2.2.1 轮轴新造至报废管理业务流程
        2.2.2 全路轮轴生产业务流程
        2.2.3 车辆段轮轴检修业务流程
        2.2.4 车轮厂(轮轴车间)轮轴业务流程
        2.2.5 车辆造修工厂轮轴业务流程
        2.2.6 轴承大修厂业务流程
        2.2.7 全路各级备用轮轴动态数据库
        2.2.8 轮轴配件追溯管理流程
    2.3 管理系统业务功能研究
    2.4 管理系统数据源研究
        2.4.1 信息采集点
        2.4.2 轮轴标识信息研究
        2.4.3 轮轴信息的采集
    2.5 上传下载内容研究
        2.5.1 上报信息内容
        2.5.2 下载信息内容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管理研究
    3.1 全路车轴管理研究
        3.1.1 车轴管理基本模式
        3.1.2 车轴管理功能研究
    3.2 全路车轮管理研究
        3.2.1 车轮管理基本模式
        3.2.2 车轮管理功能研究
    3.3 全路轴承管理研究
        3.3.1 轴承管理基本模式
        3.3.2 轴承管理功能研究
    3.4 全路轮对管理研究
        3.4.1 轮对管理基本模式
        3.4.2 轮对管理功能研究
        3.4.3 车辆段轮对管理研究
        3.4.4 车轮厂(轮轴车间)轮对管理
        3.4.5 车辆厂轮对管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管理系统方案设计
    4.1 管理系统软件开发研究
        4.1.1 应用系统开发目标
        4.1.2 应用系统开发方法
        4.1.3 应用系统运行及安全管理
        4.1.4 与相关系统的接口
        4.1.5 建库原则
        4.1.6 过渡方案
        4.1.7 应用系统开发平台
    4.2 管理系统硬件建设研究
        4.2.1 广域网建设研究
        4.2.2 局域网建设研究
    4.3 管理系统的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管理系统的应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建立全路计算机网络 提高车辆运用效率(论文参考文献)

  • [1]铁路调度工作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 张毓斌.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2)
  • [2]中国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研究[D]. 倪少权.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0)
  • [3]基于信息融合的铁路行车安全监控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D]. 蒋荟.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3(05)
  • [4]铁路区域路网车流组织优化及调整研究[D]. 彭强.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 [5]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及其应用研究[D]. 孙汉武. 西南交通大学, 2010(04)
  • [6]铁路特种货物物流网络构建及运作研究[D]. 王都.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3)
  • [7]铁路六大干线行车安全监控体系移动数据传输解决方案的研究[A]. 陈玲. 第八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装备技术交流会暨中国铁道学会年会论文集, 2007
  • [8]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规划[J]. 许红,宋亚萍,杨浩,龙昭,龙建成. 综合运输, 2006(Z1)
  • [9]铁路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研究[J]. 马建军,许红,杨浩. 交通与计算机, 2006(03)
  • [10]铁道车辆轮轴全过程管理方案研究[D]. 孙振海. 西南交通大学, 2006(09)

标签:;  ;  ;  ;  ;  

建立全程计算机网络,提高车辆运行效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