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办产业企业改制与财务管理体制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邓筠[1](2020)在《校企分离背景下S高校校办企业无形资产入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依托自身优势组建校办企业,一定时期内在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校办企业同时存在监管不力、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资本运营效率低下等问题,给高校资产安全带来一定风险。为防范高校财务风险,让高校将重点放在教学科研上,国家要求高校将与教学科研无关的企业清理脱钩。同时,为促进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国家还鼓励以科研成果在企业入股。本文以高校无形资产入股为切入点,并结合产权理论、股权激励理论、企业价值理论等,对高校校办企业等概念进行梳理。并以S高校为例,通过文献研究、调查问卷并结合工作实践,对S高校现有无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所有权的分类分析,结合S高校校企分离和无形资产入股的现状,指出了S高校在无形资产入股时存在无形资产的权属不清、价值体现不充分、使用效率不高、高校主体责任履行不充分等问题。针对S高校无形资产持股存在的问题,提出理顺管理体制、实现校企分离、建立无形资产价值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培养复合型人才、鼓励科研成果转化、落实高校主体责任等建议,并建议从政策环境、组织制度、资金人员三个方面予以保障。
陈婉莹[2](2019)在《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高等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过,为高校校办企业改革及国资监管改革指明了方向。因此,以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为切入点,从当前监管的现实情况出发,通过对校办企业国资监管的现实困境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完善相关国资监管法律制度的具体建议,在当前相关法律问题研究较少情况下,对校办企业国资监管改革探索有所裨益。本文通过研究,认为校办企业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特性,在当前,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的真空状态显然不符合当前的时代要求。校办企业当前的国有资产监管面临着诸多现实困难,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上层设计上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设计和监管机制设计,造成监管失位;另一方面是由于现有监管制度在落实中尚未建立成熟的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造成监管效果不佳。在考虑完善路径时,我们应当看到尽管我国校企具有一定特色,但域外关于赋予校企独立性等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与此同时,针对现有困境,从上层设计和具体落实两个层面探索我国校企国资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路径。在此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校企国资监管的具体建议,作为完善相关监管体系的探索。
张雯[3](2019)在《高校经营性资产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以S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对高等教育的逐渐不足以满足高校发展的需求,高校在拓宽筹资渠道的同时,也要更加注重对其资产的使用。提高高校经营性资产的利用效率能够大力缓解其财务困难,调节社会矛盾。因此,高校在保证非经营性资产的良好管理和发展前提下,加大经营性资产的发展与管理,通过绩效考核不断优化其发展策略,对于高校的全方位发展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国内高校在经营性资产管理方面还有很多不足,没有形成完善的绩效评价系统,未能高效率的促进相关工作地开展。本文站在高校的角度,把高校的资产管理作为切入点,通过浏览分析大量文献,对中西方的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建立较为系统全面的认识,深度剖析了国内高校经营性资产的管理与评价的有关理论及实际操作中存在的不足。以平衡计分卡为模型,建立高校经营性资产评价模型,将S大学作为模板进行经营性资产管理的进一步研究,对各级指标进行确认与修订,构建了一套更加合理、具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并利用所构建的体系进行评价,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建立目标明确、操作便捷的绩效评价制度,大力提高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水平,加深高校对其资产的了解与管理。通过对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经营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助力高校的学科建设。
刘哲[4](2018)在《HG大学校办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指出高校校办企业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我国高校校办企业从上世纪50年代初学习苏联创办实习工厂开始,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下,不断创造新的历史成绩和社会价值,在弥补高校教育经费不足、改善高校办学条件和促进高校产学研相结合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在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大背景下,面临新的经济运行体制,高校校办企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产权不明、事企不分、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激励机制弱化、财务管理混乱、监管缺位等众多问题,高校和企业之间仍然是事业单位式的上下级关系,高校依然对校办企业承担无限责任风险,一旦企业经营出现问题,所有的责任都将由高校承担。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就必须尽快改制校办企业的经营模式,选取和运用恰当的管理体制来搭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桥梁,规避高校直接经营企业的潜在风险。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访谈法、综合分析法等方法,以相关理论为指导,对HG大学校办企业管理体制改革进行研究。针对HG大学校办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尊重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为出发点,对现有校办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实事求是、突出问题导向,整体谋划、因企制宜,通过清理关闭、脱钩剥离、保留管理、集中监管等方式对校办企业分类实施改革。通过校办企业改制工作,理顺HG大学和其校办企业的关系,将校办企业中的经营性资产及学校用于企业经营运作的非经营性资产全部划归到资产经营公司管理,HG大学只对资产经营公司承担有限责任,有效规避HG大学直接经营企业的潜在风险,促进学校经营性资产规范运营,在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上赋予校办企业新的活力,促使校办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健康发展。同时,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高校校办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模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方吉顺[5](2018)在《G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及高校办学权的扩大,“产学研”一体化的融入,促进了全国高校校办企业的发展,校办企业凭借其自身的技术优势赢得了市场先机,但面对市场的竞争,高校校办企业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困境:运行模式不健全、人才流失严重、财务矛盾激化以及管理体制不畅通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办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本文以校办企业发展模式及国内外研究学者的研究成果为理论依据,根据G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产学研”及财务管理现状,设计问卷调查,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明确G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发展的关键因素:缺乏一套相对完善且与研究院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并从企业文化、人员结构、员工培训、绩效考核及管理水平等方面分析G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立足G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实际情况,探索G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发展的有效策略,提出构建“一校两制”防火墙发展新模式,同时指出加强G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建设,注重G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人力资源工作,加强对G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员工的培训,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及全面提升G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管理水平等对策,为G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发展提供参考。
徐丹梅[6](2018)在《A校校办企业战略定位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高等学校在办好自身教育事业的同时,纷纷开始利用自身科学技术优势、学科优势、人才的优势创办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程,这些企业在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等方面成绩显着,而且在各高校周边逐渐成立高新科技园区、大学科技园区,现在已经逐步发展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科技成果有益转化的重要源泉。但是高校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科技园区的建设与管理还在摸索中前行,教育部等高校上级主管部门一直在为规范和完善高校产业的管理方法和措施而努力。由于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之快,目前在高校校办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负面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究其众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高校校办企业明确的战略规划的缺乏和发展目标的不清晰,导致校办企业发展中出现市场定位不准、追求眼前利益等状况,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健康稳步发展。本文在论述我国高校校办企业成绩的同时,对其经营管理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以A校校办企业发展为案例,对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背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意义进行了详细阐述,重点介绍论文的研究思路,以便从总体上把控论文研究的具体架构;着重对高校校办企业发展现状与PEST分析,介绍校办企业定义、特征和类型,以及介绍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对A校校办企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介绍A校校办企业经营规模和权属关系以及主要下属企业概况;运用SWOT模型分析A校校办企业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遇与挑战,从而选择其战略定位;在分析A校校办企业现有发展情况基础上,制定A校校办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并探讨相应的发展策略;根据战略框架,提出一系列的方法与措施,保障战略目标的实施与控制。最终,本文认为A校校办企业应将发展重心集中在“取之于校、反哺于校”上,重点依托A校优势资源,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创新产业的一体化建设,将高校校办企业建设的更加规范、标准,实现可持续发展,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王富饶[7](2017)在《校办企业存在的问题及持续健康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在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大力指导和高校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校办企业的改制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由于监管机制不完善、部分管理者法纪意识淡薄和管理手段落后等原因,部分校办企业存在管理混乱、廉洁风险高、经济效益差、市场竞争力不足等突出问题,面对日益严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必须思考解决的对策,以促进校办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王富饶[8](2017)在《校办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校办企业是指由高校独资、控股或参股,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或者隶属高校法人的各类经济实体的总称,是高校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组成之一。在校办企业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积累和暴露了许多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必须加以研究和解决。
彭超[9](2017)在《高校产业集团的财务控制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成立高校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并通过行政划转方式建立以资产经营公司为母公司的高校产业集团的组织形式,是高校发展科技产业的一种管理创新,也是高校科技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实践。通过财务控制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发挥资产经营公司对校办企业财务运行状况的监控作用,是加强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的需要,也是推动高校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由于高校产业管理体制改革还刚刚起步,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组建和在实践中的运作尚在探索之中,对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管理控制理论研究较少,特别是母子公司财务控制理论在中国高校校办产业领域的研究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作为校办产业集团母公司的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在实施集团财务控制方面有其特殊性,对高校产业领域内母子公司实施财务控制的模式和手段进行研究,探讨母子公司财务控制系统的优化对策是值得关注的研究课题。一方面,本文根据公司财务控制有关理论,具体考察了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运作现状,并依据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性质及特征,运用授权经营理论、委银—代理理论和出资者财务理论,从出资者角度分析了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财务控制问题。此外,本文还提出应如何提高资产经营公司财务控制效率的管理对策,本文认为,当下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控制应选取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模式,融合各种具体的财务控制方法,构建以制度控制、预算控制、资金控制、人员控制、审计控制及评价控制为主,其他方式为辅的财务控制体系。另一方面,本文选择了 S大学资产经营公司为案例分析对象,通过该案例挖掘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控制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力图搭建一个有效的财务控制系统,使得高校资产经营公司优化财务管理模式,既能对子公司加强财务管理、实施有效的控制,又能激励子公司共同实现财务目标,为规范我国高校产业集团内部财务控制提供了借鉴。本文的研究既是对我国高校校办企业改制问题的思考,更是对高校校办企业向现代企业过渡进程中实现理想财务管理体制的探求。
任艮丰[10](2012)在《我国大学校办企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大学办企业是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在国外是不允许公立大学直接投资办企业。从20世纪50年代学习前苏联创办学生实习实践工厂开始,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我国大学校办企业出现与市场经济发展不适应等系列问题。2005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大学科技产业的规定》要求对校办企业进行改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研究我国大学校办企业发展模式,是校办企业自身需要,也是社会对大学校办企业提出的要求。从大学本身的准公共产品属性,结合产权交易理论,讨论大学校办企业发展模式。从目前校办企业发展情况,总结大学校办企业三种发展模式,即:“防火墙”发展模式、“学科性公司制”发展模式、“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结合国内外的发展模式,讨论三种发展模式其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在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我国大学校办企业未来两种主要的发展模式。最后,指出我国大学校办企未来发展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以改制为基础建立“防火墙”发展模式,另外一种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建立新型的“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并讨论这两种发展模式在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完善方面。本文是首次对我国大学校办企业发展模式进行归类,并指出未来的发展方向。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在研究企业发展模式上结合中国特色,结合大学发展,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来研究校办企业的发展模式。
二、校办产业企业改制与财务管理体制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校办产业企业改制与财务管理体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校企分离背景下S高校校办企业无形资产入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校企改制现状研究 |
1.2.2 无形资产入股相关研究 |
1.3 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2.主要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主要概念 |
2.1.1 高校校办企业 |
2.1.2 无形资产及高校校办企业无形资产主要类型 |
2.1.3 无形资产价值评估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权理论 |
2.2.2 股权激励理论 |
2.2.3 企业价值理论 |
3.S高校及其校办企业无形资产入股情况 |
3.1 S高校简介及校企分离情况 |
3.2 S高校及其校办企业现有的无形资产概况 |
3.3 S高校校办企业无形资产权属认定 |
3.3.1 商标权 |
3.3.2 着作权 |
3.3.3 专利权 |
3.3.4 名誉权 |
3.3.5 土地使用权 |
3.3.6 其他无形资产 |
3.4 S高校校办企业现有无形资产入股情况 |
3.4.1 商标及名誉权入股情况 |
3.4.2 专利权入股情况 |
3.4.3 土地使用权入股情况 |
4.S校办企业无形资产入股时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S高校与校办企业之间存在权属不清问题 |
4.1.1 行政管理权属不清 |
4.1.2 人员管理身份不明 |
4.1.3 资产管理校企不分 |
4.2 S高校入股的无形资产存在价值体现不充分 |
4.2.1 价值估计不精准 |
4.2.2 入股谈判能力弱 |
4.3 S高校存在无形资产使用效率不高 |
4.3.1 已有的无形资产闲置流失 |
4.3.2 潜在的无形资产未挖掘保护 |
4.4 S高校主体责任履行不充分 |
4.4.1 高校的领导责任 |
4.4.2 企业的股东责任 |
5.解决无形资产入股现存问题的主要对策 |
5.1 理顺管理体制实现校企业务脱钩 |
5.1.1 理顺管理体制 |
5.1.2 实现业务脱钩 |
5.2 建立无形资产价值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 |
5.2.1 土地使用权 |
5.2.2 专利权 |
5.2.3 着作权 |
5.2.4 其他无形资产 |
5.2.5 动态调整机制 |
5.3 鼓励科研成果转化培养复合人才 |
5.3.1 鼓励科研成果转化 |
5.3.2 培养复合人才 |
5.4 完善制度落实高校主体责任 |
5.4.1 建立容错免责机制 |
5.4.2 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
5.4.3 建立职务成果披露制度 |
6.保障措施 |
6.1 政策环境保障 |
6.2 组织制度保障 |
6.3 资金人员保障 |
7.结论与不足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的基本情况 |
第一节 校办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
第二节 校办企业的学理界定 |
一、校办企业的概念 |
二、校办企业的特点 |
第三节 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的现状 |
一、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的现有概念及分类 |
二、当前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的特点 |
第二章 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现实问题及监管特殊性 |
第一节 校企国资监管现实问题案例分析 |
一、固定资产流失问题严重 |
二、股权流失问题频发 |
三、贪腐问题不断 |
第二节 校企国资监管的特殊性 |
一、校企国资监管具有特殊的监管方向 |
二、校企国资监管具有特殊的监管层级 |
三、校企国资监管影响更大 |
四、校企国资监管改革更具急迫性 |
第三章 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法律制度现状 |
第一节 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法律规范梳理 |
一、关于监管主体的规定 |
二、关于资产监管内容的规定 |
三、关于监管主体法律责任的规定 |
第二节 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法律制度不足 |
一、校办企业国资监管法律制度滞后 |
二、监管主体混乱 |
三、监管内容及方式不健全 |
四、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者的考核评价机制及责任追责机制缺失 |
第四章 完善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法律制度的具体建议 |
第一节 推进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领域的立法 |
一、完善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的法律规定 |
二、明晰校办企业监管主体 |
第二节 强化校办企业监管者的监督职能 |
一、明晰各校办企业监管者的监管内容及权限分工 |
二、强化国资委的监管职能 |
三、完善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组织结构 |
四、强化外部审计的监督 |
第三节 完善校办企业监管者的监管方式 |
一、建立联合监管机制 |
二、深化校办企业监管信息透明度 |
第四节 完善校办企业监管者的考核评价机制和责任追责机制 |
一、完善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者绩效考核机制 |
二、完善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者责任追究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高校经营性资产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以S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2 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基本理论体系 |
2.1 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的理论体系 |
2.2 绩效评价体系相关理论分析 |
3 我国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分析 |
3.1 我国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的现状与特征分析 |
3.2 我国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现状 |
3.3 我国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
4 利用平衡计分卡模型重建高校经营性资产绩效评价体系 |
4.1 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4.2 利用平衡计分卡构建绩效评价体系的方法 |
4.3 评价指标定义 |
5 S大学经营性资产绩效评价体系分析 |
5.1 S大学经营性资产管理现状 |
5.2 S大学经营性资产绩效评价体系的现状 |
5.3 S大学经营性资产的绩效评价 |
6 优化S大学经营性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议 |
6.1 加强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工作的建议 |
6.2 加强绩效管理的建议 |
6.3 优化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议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
附件 |
(4)HG大学校办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产权理论 |
2.1.1 产权理论的内涵 |
2.1.2 对高校校办企业改制的启示 |
2.2 现代企业制度理论 |
2.2.1 现代企业制度理论的内涵 |
2.2.2 对高校校办企业改制的启示 |
2.3 校办企业改制研究动态 |
第三章 HG大学校办企业现状分析 |
3.1 HG大学校办企业基本情况 |
3.2 HG大学校办企业存在问题分析 |
第四章 新形势下HG大学校办企业改制方案设计 |
4.1 HG大学校办企业改制的指导思想 |
4.2 HG大学校办企业改制的基本原则 |
4.3 HG大学校办企业改制的准备工作 |
4.4 HG大学校办企业改制的方案设计 |
4.4.1 清理关闭 |
4.4.2 脱钩剥离 |
4.4.3 保留管理 |
4.4.4 集中监管 |
第五章 HG大学校办企业改制的保障性措施 |
5.1 强化组织领导 |
5.2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
5.3 妥善做好人员安置工作 |
5.4 落实财政税收市场监管等政策 |
5.5 严格责任追究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G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第2章 高校校办企业发展模式的理论研究 |
2.1 高校校办企业发展模式研究现状 |
2.2.1 国外高校校办企业发展模式研究 |
2.1.2 国内高校校办企业发展模式研究 |
2.2 “防火墙”发展模式 |
2.2.1 “防火墙”发展模式的含义 |
2.2.2 “防火墙”发展模式的优点 |
2.2.3 “防火墙”模式存在的问题 |
2.3 “学科性公司制”发展模式 |
2.3.1 “学科性公司制”发展模式含义 |
2.3.2 “学科性公司制”的优势 |
2.3.3 “学科性公司制”存在的问题 |
2.4 “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 |
2.4.1 “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的含义 |
2.4.2 “大学科技园”优势 |
2.4.3 “大学科技园”存在的问题 |
第3章 G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发展现状分析 |
3.1 G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基本概况 |
3.1.1 G校建筑设计研究院简介 |
3.1.2 G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组织结构 |
3.2 G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产学研”现状 |
3.2.1 G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产”状 |
3.2.2 G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学”状 |
3.2.3 G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研”状 |
3.3 G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财务现状 |
3.3.1 G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盈利能力 |
3.3.2 G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偿债能力 |
第4章 G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发展问题分析 |
4.1 G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 |
4.1.1 高校对研究院的管理方式 |
4.1.2 研究院管理者的定位 |
4.1.3 研究院内部员工分配制度 |
4.1.4 研究院发展影响关键因素调查与分析 |
4.2 G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发展存在的问题 |
4.2.1 研究院企业文化缺乏感染力 |
4.2.2 研究院人员结构不合理 |
4.2.3 研究院人员培训不匹配 |
4.2.4 研究院人员激励机制不合理 |
4.2.5 研究院人员管理效率偏低 |
4.3 G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发展问题成因分析 |
4.3.1 产权不明 |
4.3.2 管理理念落后 |
4.3.3 内部控制薄弱 |
第5章 G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发展对策 |
5.1 构建“一校两制”防火墙发展新模式 |
5.1.1 “一校两制”模式核心:组建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
5.1.2 G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一校两制”防火墙发展新模式的构建 |
5.2 加强G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建设 |
5.2.1 形成独特的企业核心价值观 |
5.2.2 增强人文关怀 |
5.2.3 借助内外部的宣传,提高企业文化的辐射力 |
5.2.4 树立项目负责人和科研学科带头人的标杆效应 |
5.3 注重G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人力资源工作 |
5.3.1 强化人力资源规划 |
5.3.2 注重人才招聘与选拔 |
5.4 加强G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员工的培训 |
5.4.1 全面落实新员工培训 |
5.4.2 技术人员培训方式多样化 |
5.5 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
5.5.1 完善G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薪酬制度 |
5.5.2 完善G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保障制度 |
5.6 全面提升G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管理水平 |
5.6.1 重视战略管理 |
5.6.2 强化质量管理 |
5.6.3 优化组织结构 |
5.6.4 提高行政后勤管理服务水平 |
5.6.5 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A校校办企业战略定位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2 高校校办企业发展现状与PEST分析 |
2.1 高校校办企业发展现状 |
2.1.1 高校校办企业定义 |
2.1.2 高校校办企业特征 |
2.1.3 高校校办企业类型 |
2.1.4 高校资产公司 |
2.2 高校校办企业PEST分析 |
2.2.1 政治环境 |
2.2.2 经济环境 |
2.2.3 社会环境 |
2.2.4 技术环境 |
3 A校校办企业发展情况分析 |
3.1 A校校办企业发展概况 |
3.1.1 权属关系 |
3.1.2 经营规模 |
3.2 主要下属企业 |
3.2.1 A校科技股份公司 |
3.2.2 A校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 |
3.2.3 A校生态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 |
3.2.4 A校物业管理公司 |
4 A校校办企业SWOT分析 |
4.1 A校校办企业的优势 |
4.1.1 高校的品牌优势 |
4.1.2 高校的人才优势 |
4.1.3 利于产学研,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
4.1.4 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 |
4.2 A校校办企业的劣势 |
4.2.1 缺乏战略规划,定位不明 |
4.2.2 体制不顺,产权不清 |
4.2.3 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制约因素 |
4.2.4 财务管理薄弱 |
4.2.5 忽视企业文化建设 |
4.2.6 产学研逐渐弱化 |
4.3 A校校办企业的机遇 |
4.3.1 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 |
4.3.2 利于实现产业集群和规模经济 |
4.3.3 实现A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需要 |
4.3.4 成功高校的经验与启示 |
4.4 A校校办企业的挑战 |
4.4.1 规模发展受到制约 |
4.4.2 资本困境阻碍发展 |
4.4.3 市场竞争激烈 |
5 A校校办企业战略框架构建与发展策略分析 |
5.1 使命与愿景 |
5.2 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 |
5.2.1 功能定位 |
5.2.2 发展目标 |
5.3 战略框架的构建 |
5.4 发展策略 |
6 A校校办企业战略实施保障与支撑体系建设 |
6.1 A校校办企业实施目标化管理 |
6.2 推动A校后勤保障体系建设 |
6.3 促进A校校办企业创新性发展 |
6.3.1 调整产业结构,实现集约化经营 |
6.3.2 加强技术创新,研发技术新产品 |
6.3.3 探索产业研究院模式下的产学研合作 |
6.3.4 进一步加强A校科技园建设 |
6.4 加强A校校办企业规范化建设 |
6.4.1 完善资产公司建设 |
6.4.2 重视人才资源问题,优化人才队伍建设 |
6.4.3 更新财务管理观念,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
6.4.4 塑造企业文化,提升软实力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7)校办企业存在的问题及持续健康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校办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1.1 改制不彻底 |
1.2 资产权属不清 |
1.3 存在“僵尸企业” |
1.4 内控制度不健全、会计信息失真 |
1.5 财务管理混乱 |
2 促进校办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 |
2.1 通过继续推进校办企业改制明晰产权 |
2.2 通过破产清算处置“僵尸企业” |
2.3 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 |
2.4 通过监督机制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 |
2.5 通过机构设置和队伍建设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
(8)校办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校办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资金资产权属不清 |
(二) 内控制度不健全 |
(三) 会计信息失真 |
(四) 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粗放 |
(五) 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
二、加强校办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
(一) 继续推进校办企业改制, 明晰产权 |
(二) 加强制度建设, 强化财务管理 |
(三) 完善监督机制, 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 |
(四) 强化机构设置和队伍建设, 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
(9)高校产业集团的财务控制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1.1.2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组建及发展现状 |
1.2 研究的目的与思路 |
1.3 研究框架及内容 |
1.4 主要研究贡献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2.1 关于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方面 |
2.1.1 国外关于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研究概况 |
2.1.2 国内关于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研究概况 |
2.2 关于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运营管理方面 |
2.3 文献研究总结评价 |
第三章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控制的理论框架 |
3.1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与其发展 |
3.1.1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性质 |
3.1.2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特征 |
3.1.3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主要任务 |
3.1.4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主要作用 |
3.1.5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控制的特征 |
3.2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控制的理论支撑 |
3.2.1 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制度是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实施财务控制的制度保障 |
3.2.2 委托—代理理论保障了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控制的实施 |
3.2.3 出资者财务论是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实施财务控制的理论基础 |
3.3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控制的基本要求 |
3.3.1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控制的定义和目标 |
3.3.2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实施财务控制的必要性 |
3.3.3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实施财务控制的主要内容 |
第四章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控制存在的问题—以S大学为例 |
4.1 S大学资产经营公司的组建和发展现状 |
4.2 S大学资产经营公司的组织与管理体制现状 |
4.3 S大学资产经营公司财务控制模式的现状 |
4.4 S大学资产经营公司财务控制的实施现状 |
4.5 资产经营公司财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高效率财务控制模式的选择—以S大学为例 |
5.1 财务控制模式的比较分析 |
5.1.1 集权制财务控制模式的优缺点 |
5.1.2 分权制财务控制模式的优缺点 |
5.1.3 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财务控制模式的优缺点 |
5.2 财务控制模式的制约因素 |
5.3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控制模式的选择和应用 |
5.3.1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控制模式的选择 |
5.3.2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控制模式的应用 |
第六章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有效财务控制手段的选择—以S大学为例 |
6.1 财务控制的主要手段 |
6.1.1 预算控制 |
6.1.2 人员控制 |
6.1.3 资金控制 |
6.1.4 评价控制 |
6.2 不同财务控制实施手段的综合比较分析 |
6.3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控制手段的选择和实施 |
6.3.1 财务控制手段的选择 |
6.3.2 财务控制手段的实施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我国大学校办企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的思路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准公共产品理论 |
2.1.1 准公共产品定义 |
2.1.2 准公共产品属性 |
2.1.3 高等教育准公共产品特征 |
2.1.4 高等教育本身具有收益性 |
2.2 产权交易理论 |
2.2.1 产权交易的涵义 |
2.2.2 产权交易的特征 |
2.2.3 产权交易市场 |
2.2.4 我国高校债务与知识产品的收益 |
2.2.5 大学的社会服务与知识产权交易 |
第三章 我国大学校办企业的现状 |
3.1 我国大学校办企业的发展概况 |
3.1.1 大学校办企业的现状 |
3.1.2 当前我国校办企业发展的情况 |
3.2 我国大学校办企业形成的动因 |
3.2.1 经费短缺 |
3.2.2 市场拉动 |
3.2.3 政府推动 |
3.3 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大学校办企业的性质 |
3.3.1 功能的服务属性 |
3.3.2 产权的事业性质 |
3.3.3 运作的企业属性 |
3.3.4 价值的科技属性 |
3.4 我国大学校办企业的作用 |
3.4.1 大学校办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3.4.2 校办企业对高等教育的重要意义 |
第四章 我国大学校办企业现有发展模式分析 |
4.1 “发展模式”等相关理论界定 |
4.1.1 “发展模式”的理论界定 |
4.1.2 “企业发展模式”的理论界定 |
4.2 “防火墙”发展模式 |
4.2.1 “防火墙”发展模式的含义 |
4.2.2 “防火墙”发展模式的优点 |
4.2.3 “防火墙”规范化仍面临的主要问题 |
4.3 “学科性公司制”发展模式 |
4.3.1 “学科性公司制”的内涵 |
4.3.2 以“学科性公司制”发展模式为代表的高校情况 |
4.3.3 “学科性公司制”的组织特征 |
4.3.4 “学科性公司制”的优势 |
4.3.5 “学科性公司制”存在的问题 |
4.4 “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 |
4.4.1 “大学科技园”优势 |
4.4.2 “大学科技园”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国内外校办企业成功案例及分析 |
5.1 国内大学校办企业的不同发展模式发展情况 |
5.1.1 以“防火墙”发展模式为代表的高校情况 |
5.1.2 以“学科性公司制”发展模式为代表的高校情况 |
5.1.3 以“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为代表的高校企业情况 |
5.2 国外大学社会服务机构的发展情况 |
5.2.1 美国 |
5.2.2 英国 |
5.2.3 日本 |
5.2.4 德国 |
5.3 国外大学社会服务机构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5.3.1 要充分依托大学的资源 |
5.3.2 需要有鲜明特色 |
5.3.3 要处理好与大学的关系 |
5.3.4 要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 |
第六章 我国大学校办企业两种发展模式的完善措施 |
6.1 深化“防火墙”发展模式改革 |
6.1.1 规范高校营利性资产的投资 |
6.1.2 校办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6.2 逐步完善大学科技园 |
6.2.1 建立金融服务体系 |
6.2.2 学习和引进专业中介 |
6.2.3 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的建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及科研情况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报告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校办产业企业改制与财务管理体制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校企分离背景下S高校校办企业无形资产入股研究[D]. 邓筠.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4)
- [2]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 陈婉莹.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3]高校经营性资产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以S大学为例[D]. 张雯. 三峡大学, 2019(06)
- [4]HG大学校办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刘哲.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6)
- [5]G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发展策略研究[D]. 方吉顺. 南华大学, 2018(01)
- [6]A校校办企业战略定位与发展策略研究[D]. 徐丹梅.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7]校办企业存在的问题及持续健康发展对策研究[J]. 王富饶.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06)
- [8]校办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 王富饶. 绿色财会, 2017(10)
- [9]高校产业集团的财务控制问题与对策研究[D]. 彭超. 东南大学, 2017(04)
- [10]我国大学校办企业发展模式研究[D]. 任艮丰. 长沙理工大学,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