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木屑可以用作栽培食用菌(论文文献综述)
李梦杰,冯发均,李荣春,杨林雷,罗祥英,沈真辉,曹瑶[1](2022)在《发展秸秆食用菌产业,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文中指出介绍我国食用菌栽培产业和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分析发展秸秆食用菌产业的生态、经济价值,认为发展秸秆栽培食用菌对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助力"2030年达到峰""2060年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朱晓琴,孙涛,张庆琛,裴冬丽,张钦富,王家才[2](2021)在《食用菌菌糠在农业种植中的再利用现状》文中提出菌糠是食用菌子实体采收后的废弃物,富含多种蛋白质和纤维、氨基酸、多糖、酶类等营养成分,具有较高的再利用价值。该文概述了食用菌菌糠在农业种植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菌糠在农业种植中主要用作食用菌或园艺作物的栽培基质、有机肥、生物肥料载体、土壤改良剂等。菌糠在种植业中广泛应用,不仅使废弃生物资源得到重新利用,对我国农业减少化肥用量,提高作物产量及对环境保护都有重大意义。菌糠的再利用在农业种植中具有极大的开发前景。
熊嘉莹,丁红伟,陈青君,张国庆,刘桂平[3](2021)在《基于桃木屑的配方与工艺对平菇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不同桃木屑配方和栽培工艺对平菇生长的影响,为桃木屑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依据。以棉籽壳和玉米芯(1:1)配方为对照,以添加55%和70%桃木屑配方结合熟料和发酵料短时高温(简称发酵料)制棒工艺,研究了平菇灰美2号种植过程中的基质理化性质、木质纤维素及相关酶活变化,以及添加桃木屑对平菇子实体农艺性状和品质的影响。以桃木屑为主料配方的培养料后期含水量损失较多,发酵料工艺培养料的pH、灰分、含氮量略高于熟料;添加桃木屑的培养料纤维素酶活和木聚糖酶活显着提高,采用发酵工艺的培养料在菌丝满袋至一潮菇期表现出较高的漆酶活性。平菇单朵重以熟料工艺大于发酵料工艺,菌盖直径以添加桃木屑的配方大于对照配方。菌盖厚度、菌柄直径、单朵纵横经在不同配方和工艺中变化不大,结合单朵重、分支数、菌盖直径等农艺指标以添加55%桃木屑熟料工艺的S-5配方表现较好;添加55%桃木屑的配方采用熟料和发酵料两种工艺均获得了较高的一、二潮菇产量,生物转化效率分别为63.1%和60.1%;添加桃木屑至70%时,采用两种工艺一、二潮菇产量都有所下降,分别下降18.7%和28.6%。两种工艺不同配方的子实体粗蛋白差异不大,含量范围为19%~21%,桃木屑配方可以明显提高子实体总氨基酸含量,添加桃木屑至70%时还可以明显提高子实体的粗脂肪含量。添加桃木屑55%的配方以熟料或发酵料短时高温工艺制作平菇菌棒均可获得较为理想的产量和品质。
姜佳岷[4](2021)在《不同配比沙柳和柠条木屑对榆黄蘑生长的影响》文中指出沙柳和柠条是内蒙古重要的灌木造林树种,定期平茬复壮是经营的必要措施,利用平茬枝条栽培食用菌是提高经营效率的重要措施,本文以沙柳和柠条木屑及榆黄蘑2号菌种为试验材料,分析不同配方对榆黄蘑菌丝及子实体生长的影响,筛选栽培榆黄蘑配方中沙柳和柠条木屑的最佳配比,结果表明:(1)利用不同配比的沙柳和柠条木屑培养榆黄蘑菌丝,与ck配方相比,配方中沙柳木屑+柠条木屑比例为78%+10%、73%+15%、68%+20%菌丝生长速率较快,污染情况较轻,菌丝较浓密、粗壮、洁白。(2)利用不同配比的沙柳和柠条木屑培养榆黄蘑子实体,与ck配方相比,榆黄蘑三潮子实体配方中沙柳木屑+柠条木屑比例为63%+25%生长周期较短,子实体生长较快,农艺性状中,配方中沙柳木屑+柠条木屑比例为83%+5%、73%+15%菌盖直径和菌柄厚度较大,子实体数较少。(3)利用不同配比的沙柳和柠条木屑培养榆黄蘑子实体,第一潮到第三潮生长周期逐次增加,产量及生物学效率逐次下降,农艺性状中除子实体数逐渐下降外,其它农艺性状无明显变化趋势。(4)利用不同配比的沙柳和柠条木屑培养榆黄蘑,与ck配方相比,配方中沙柳木屑+柠条木屑比例为63%+25%总生长周期较长,结合榆黄蘑子实体总产量、菌丝生长性状及子实体农艺性状得出配方中沙柳木屑+柠条木屑比例为88%+0%、83%+5%、73%+15%、68%+20%为适宜榆黄蘑生长配方。(5)利用不同配比沙柳和柠条木屑栽培榆黄蘑,与ck配方相比,榆黄蘑菌丝及子实体生长综合评分以配方中沙柳木屑+柠条木屑比例为88%+0%、73%+15%较高。(6)整合榆黄蘑主成分综合评价和单因素多重比较结果,确定本次试验最佳配方为4号配方。即沙柳木屑73%、柠条木屑15%、麦麸10%、白糖1%、石膏1%,其菌丝生长速率较好,菌丝较浓密、粗壮、洁白,子实体生长周期、产量、生物学效率适中,子实体农艺性状表现良好特别是菌盖直径、厚度较大。
张少岩[5](2021)在《毛木耳新型栽培基质的开发及其对黄酮合成代谢的影响》文中提出毛木耳(Auricularia cornea)是我国重要的食用菌之一,营养丰富,可利用各种农林废弃物进行栽培。秦巴山区每年产生大量的农林废弃物,目前利用率较低,大多被焚烧或掩埋,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还带来了环境污染。基于此,本研究以秦巴山区主要农林废弃物(如苹果木、柠条、麦秸等)作为毛木耳的主要栽培基质,通过比较研究不同栽培基质对毛木耳菌丝生长速度和子实体农艺性状等方面的影响,筛选出适于毛木耳栽培的优质配方。研究中发现柠条作为栽培基质可显着提高毛木耳的总黄酮含量。为探究柠条黄酮合成机制,本研究还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毛木耳黄酮生物合成途径进行了解析。研究结果如下:1.毛木耳新型栽培基质的筛选:以秦巴山区农林废弃物作为主要培养基质,共设计了18个培养基配方。实验结果显示,配方1(苹果木屑80%、麦麸18%、石膏1%、石灰1%)、配方10(苹果木屑60%、柠条20%、麦麸18%、石膏1%、石灰1%)和配方12(苹果木屑58%、柠条20%、麦麸18%、豆饼粉2%、石膏1%、石灰1%)的菌丝生长速度较快,并且菌丝粗壮、洁白、长势较好。2.毛木耳子实体农艺性状的比较研究:对初筛的3个培养基配方进行出菇实验,结果显示3个培养基配方栽培的毛木耳子实体的颜色、绒毛等方面均无显着差异。在产量方面,首潮耳生物转化率最高的为配方10,生物转化率为(38.33±1.69)%;其次为配方1,生物转化率为(35.56±0.99)%;第三为配方12,生物转化率为(30.65±2.27)%,三个优质配方首潮耳的生物转化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3.毛木耳子实体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的定性分析:通过毛木耳子实体提取液的颜色反应,推测毛木耳总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液中可能含有查尔酮、橙酮、黄酮醇、二氢黄酮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4.毛木耳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的优化:采用响应面分析法研究了超声功率、浸提时间、乙醇浓度和料液比对总黄酮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当超声功率168 W、浸提时间50 min、乙醇浓度60%、料液比1:7时,总黄酮类化合物的预测值达到最大,为2.11 mg/g,且实际提取量与预测值一致。5.毛木耳黄酮类化合物的定量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研究结果显示,毛木耳提取液中含有二氢杨梅素0.64 mg/100g、花旗松素1.43 mg/100g、槲皮素0.08 mg/100g、圣草酚0.09 mg/100g和芦丁0.002 mg/100g。6.毛木耳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在添加柠条浸出液的CYM-kps培养基中菌丝体总黄酮含量相较于CYM空白培养基中的总黄酮含量提高了23.6%。通过转录组和代谢组的差异表达分析,共获得3985个差异表达基因和788个差异代谢物,并且获得的中间代谢产物可定位到3条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途径,分别为苯丙素生物合成途径、香豆素生物合成途径和异黄酮生物合成途径。
范雅文[6](2021)在《生物质炭食用菌栽培基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物质炭是一种含碳量丰富,孔隙度高,比表面积大的多功能材料,在食用菌栽培基质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食用菌是有机绿色食物,市场需求量大,绿色、无公害并且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是当前市场诉求,开发和研究生物质炭食用菌栽培基质逐渐受到关注。本论文以生物质炭作为添加剂研发了一种新型食用菌栽培基质,研究了不同生物质炭粒径和添加量对菌丝长速、子实体产量、基质酸碱度和保水率、胞外酶活性以及木质纤维素降解率的影响,探究了生物质炭食用菌栽培基质的最佳配方。研究结果可为食用菌栽培基质的改良提供新思路,为食用菌栽培行业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还有助于提升生物质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促进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研究结论如下:(1)经三轮实验,综合菌丝生长情况和出菇情况,表明添加生物质炭后可以加速菌丝的生长,椰壳生物质炭可作为添加生物质炭的种类,平菇“天达300”是生物质炭栽培基质的适宜菌种。(2)通过对平菇产量来分析,YX5、YZ20处理产出的平菇产量较高,YX10、YX15、YX20处理组的平菇总产量相差不大,YC20平菇产量最低。说明生物质炭的粒径差异可明显影响平菇出菇量。(3)通过基质保水率的分析,空白对照组的保水率都略低于生物质炭栽培基质各处理组的保水率,所以添加生物质炭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水效果。(4)通过对基质p H值的分析,空白组(CK)p H值整体呈下降趋势,生物质炭栽培基质的各处理组的p H值基本稳定。与对照组相比添加生物质炭的处理组更能维持基质p H值的稳定,表明添加生物质炭具有一定的缓冲效果。(5)通过胞外酶活性和木质纤维素降解率分析,生物质炭的加入可加速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降解。尤其通过漆酶活性分析可知,漆酶在木质素降解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经三轮实验,综合考虑平菇的生长速度和生长情况、子实体产量、基质保水率、p H值、酶活和木质纤维素降解率情况,生物质炭食用菌栽培基质的较好配比范围为中细粒径(1-4mm)生物质炭,添加量为15-20%,在此范围内菌丝生长和子实体产量均有较大提高。
王春晖,冯立国,胡汝晓,姜性坚,吴芳,徐宁,黄晓辉,李雨嫣[7](2021)在《辣椒秸秆在姬菇31栽培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将新鲜辣椒秸秆晒干,粉碎成绿豆大小的颗粒或粉末,添加到棉籽壳或木屑培养基中栽培姬菇31(Pleurotus cornucopiae)。试验结果表明,棉籽壳添加辣椒秸秆栽培,辣椒秸秆添加量≤35%时,对姬菇31菌种萌发、菌丝生长、子实体发育及生物学效率无显着影响,添加量为25%时,生物学效率比纯棉籽壳对照提高8.5%;木屑添加辣椒秸秆栽培,辣椒秸秆添加量≤30%时,对姬菇31菌种萌发、菌丝生长、子实体发育及生物学效率无显着影响,添加量为20%时,生物学效率比纯木屑对照提高8.6%。本研究为辣椒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科学方法,也为食用菌原料资源的来源提供新途径。
冷佳明[8](2021)在《油茶木屑培养食用菌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湖南省大力开展油茶低产林改造工作,产出了大量油茶林的剩余废弃物,其中主要为油茶木屑,若按以往方式就地填埋或焚烧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也是资源利用极度浪费的表现。油茶木屑内有机碳含量丰富,且含有大量的木质素、纤维素,若将其开发利用,作为食用菌栽培原料,可以为食用菌生长提供充足的碳源和营养物质。而油茶树体内含有较高浓度茶皂素,是一种具有显着抑菌性的皂苷化合物,利用油茶木屑作为基质用于食用菌培养时,其内的茶皂素是否会对食用菌造成影响还未可知。为实现油茶木屑资源化利用,本文通过开展茶皂素对食用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及耐受性菌种筛选试验、油茶木屑内茶皂素降解试验、油茶木屑代料栽培食用菌试验及对栽培出的食用菌子实体内营养元素及重金属含量的测定,探究利用油茶木屑栽培食用菌的可行性。(1)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研究5种常见食用菌对不同质量浓度茶皂素的耐受性,结果表明:5种食用菌对茶皂素的耐受性由强到弱依次为茶树菇>平菇>杏鲍菇>香菇>海鲜菇。茶树菇和平菇分别在茶皂素质量浓度低于5 mg/mL、2mg/mL的培养基中菌落生长良好,对茶皂素的耐受性显着高于另外3种食用菌,可以作为供试菌种进行栽培试验。(2)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油茶木屑堆置腐解过程中茶皂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刚经过粉碎处理的新鲜油茶木屑内茶皂素初始含量为152.78mg/g,整个堆置腐解过程中茶皂素含量在不断下降。0d-60d为茶皂素快速降解期,堆置60 d后降解速率逐渐减弱,90 d时茶皂素含量仅剩3.8 mg/g,茶皂素降解率达97.51%,120 d时油茶木屑内茶皂素含量为3.34mg/g,与90 d时的含量差异不显着。说明90d后油茶木屑内茶皂素含量已经达到较低水平,继续降解茶皂素效果并不明显。(3)利用油茶木屑按不同比例替代棉籽壳栽培平菇和茶树菇,比较不同配方间菌丝生长速率、菌丝长势、菌丝满袋时间、单袋平均产量、菌盖直径与厚度,菌柄直径与长度及生物学转化率,筛选合适配方。结果表明:栽培料中油茶木屑含量在20%-60%时,对平菇菌丝生长有促进效果,40%时菌丝生长最快,超过80%时菌丝生长受到抑制;木屑含量20%时产量最高,生物学转化率达98.6%,超过传统配方(CK)且差异显着。栽培料中添加20%-60%油茶木屑对茶树菇菌丝生长无较大影响,添加量超过80%时对菌丝生长产生抑制;油茶木屑含量在40%时,茶树菇菇体品质最佳,产量接近CK且差异不显着(P>0.05)。油茶木屑作为基质可用来栽培平菇和茶树菇,合适的基质占比为:(平菇)油茶木屑20%-40%,棉籽壳50%-70%,麦麸8%,碳酸钙2%;(茶树菇)油茶木屑40%,棉籽壳40%,麦麸13%,玉米粉5%,碳酸钙2%。(4)对栽培出的平菇、茶树菇子实体内三大营养成物质及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平菇配方1、2的总糖含量较高,蛋白质、粗脂肪及氨基酸含量虽不及对照组,但显着高于配方3、4;茶树菇配方2最优,其内总糖、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均显着高于其他配方及对照组。
孙波,周洪英,吴洪丽,王卓仁,刘启燕,赵会长[9](2020)在《桑枝综合利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桑枝是蚕桑产业大宗副产物。近年来,桑枝功能性成分、栽培食用菌及改性利用等研究取得了新进展,为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新途径。桑枝的利用在资源收集、技术熟化、比较效益等方面存在劣势,使产业化开发受阻,需进一步探索。
刘保卫[10](2020)在《不同培养料及中药材对平菇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属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层菌纲(Hymen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侧耳科(Pleurotaceae)、侧耳属(Pleurotus),是我国栽培量较大的食用菌品种之一,位居第三,具有丰富的食用价值和营养价值。近年来许多学者从培养基选择、菌种选育、栽培等方面开展了平菇产量和品质的研究,结果表明改变培养基的组成对增加平菇产量、品质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主要探讨了不同培养料配比及不同浓度含量的中药材对平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营养成分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不同培养料对平菇菌丝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添加木糖醇渣40%、玉米芯40%比例时产量最高且品质较好,因此,木糖醇渣部分代替棉籽壳原料栽培平菇是可行的。7种不同中药材水提取液(黄芪、当归、钩藤、葛根、丹参、夏枯草、淫羊藿)对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7种中药材水提取液对平菇菌丝体生长速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和抑制作用,当中药水提液含量在12.5 m L、25 m L、37.5 m L时,所有供试中药水提液对平菇菌丝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丹参、葛根、夏枯草、淫羊藿、黄芪水提取液效果最明显。当水提取液添加量为37.5 m L时,液体发酵培养菌丝的生物量最高。其中黄芪水提液添加量50 m L时,生物量达到最高为2.1546 g/100m L。其他6种中药水提取液在浓度高于37.5 m L时,生物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添加不同中药材粉末对平菇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的蛋白质和总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中药量的增加,菌丝生长速度加快。当中药的添加比例达到20%,菌丝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当中药材粉末的添加比例达到15%-20%时蛋白质含量最高。总糖含量在不同中药材粉末添加比例略有不同,当添加量为10%时总糖含量最高,而丹参在添加比例达到20%时总糖含量最高。总之,供试的7种中药在一定浓度范围对平菇菌丝长势、生物量、平菇子实体蛋白质和总糖含量均有明显促进作用,可以显着提平菇营养活性成分。
二、木屑可以用作栽培食用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木屑可以用作栽培食用菌(论文提纲范文)
(1)发展秸秆食用菌产业,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目前的食用菌栽培模式不太利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
2 我国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
3 发展秸秆食用菌产业的生态价值 |
4 发展秸秆食用菌的经济效益 |
5 发展秸秆食用菌产业要解决的问题 |
(2)食用菌菌糠在农业种植中的再利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菌糠用作栽培基质 |
1.1 园艺作物栽培基质 |
1.2 食用菌栽培基质 |
2 菌糠用作有机肥料 |
2.1 堆肥的研究与应用 |
2.2 用作有机肥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
3 菌糠用于生物肥料载体 |
4 用作土壤改良剂 |
4.1 生物修复 |
4.2 土壤改良剂 |
5 菌糠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
5.1 动物饲料 |
5.2 生物能源 |
5.3 化工原料 |
6 存在问题及前景展望 |
(3)基于桃木屑的配方与工艺对平菇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实验配方和制棒工艺设计 |
1.1.2 供试菌株‘ |
1.2 实验方法 |
1.2.1 工艺流程熟料灭菌工艺: |
1.2.2 样品采集 |
1.2.3 培养料理化性质测定 |
1.2.4 培养料木质纤维素酶活测定 |
1.2.5 子实体农艺性状及产量测定 |
1.2.6 子实体的品质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配方和工艺在不同时期的培养料理化性状 |
2.2 不同配方和工艺培养料木质纤维素酶活的变化 |
2.3 不同配方和工艺子实体的农艺性状 |
2.4 不同配方和工艺子实体的品质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4)不同配比沙柳和柠条木屑对榆黄蘑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榆黄蘑概述 |
1.1.1 分类地位及形态特征 |
1.1.2 应用价值 |
1.1.3 栽培现状 |
1.2 沙柳利用及栽培食用菌现状 |
1.3 柠条利用及栽培食用菌现状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供试培养基配方 |
2.3 试验方法 |
2.3.1 榆黄蘑一级种培养基配置及菌种活化 |
2.3.2 榆黄蘑二级种培养基配置及菌种活化 |
2.3.3 榆黄蘑三级种培养基配置及菌种活化 |
2.4 观测项目 |
2.5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配方对榆黄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
3.1.1 菌丝生长时间和速率及污染率分析 |
3.1.2 菌丝生长性状分析 |
3.2 不同配方对榆黄蘑子实体生长的影响 |
3.2.1 生长周期、产量、生物学效率分析 |
3.2.2 农艺性状分析 |
3.3 榆黄蘑三潮子实体总生长周期和产量与适宜配方选择 |
3.4 榆黄蘑生长性状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 |
4 结论与讨论 |
4.1 讨论 |
4.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作者简历 |
(5)毛木耳新型栽培基质的开发及其对黄酮合成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毛木耳概述 |
1.2 毛木耳栽培现状 |
1.2.1 毛木耳栽培的主要基质 |
1.2.2 毛木耳栽培的主要方式 |
1.3 黄酮类化合物 |
1.3.1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 |
1.3.2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和分析方法 |
1.3.3 食用菌中的黄酮类化合物 |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2.材料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仪器 |
2.3 新型栽培基质的筛选 |
2.3.1 栽培基质的初筛实验 |
2.3.2 培养基的制备及接种 |
2.3.3 菌丝生长速度的测定 |
2.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4 不同栽培基质对毛木耳农艺性状的影响 |
2.4.1 菌袋的制备及接种 |
2.4.2 出菇管理及采收 |
2.4.3 毛木耳子实体农艺性状的测定 |
2.4.4 毛木耳首潮耳生物学转化率的测定 |
2.5 毛木耳总黄酮类化合物的定性分析 |
2.5.1 毛木耳总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液的制备 |
2.5.2 毛木耳总黄酮类化合物的定性分析 |
2.6 毛木耳黄酮类化合物的定量分析 |
2.6.1 分光光度计法 |
2.6.2 高效液相色谱法 |
2.7 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 |
2.7.1 样品的制备 |
2.7.2 菌丝体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2.7.3 LC-MS分析方法 |
2.7.4 代谢物鉴定与差异表达分析 |
2.7.5 转录组测序分析 |
2.7.6 基因表达分析和统计分析 |
3.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栽培基质对毛木耳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
3.2 不同栽培基质对毛木耳子实体农艺性状的影响 |
3.3 毛木耳总黄酮类化合物的定性分析 |
3.4 毛木耳总黄酮类化合物的定量分析 |
3.4.1 分光光度计法 |
3.4.2 高效液相法 |
3.5 转录组和代谢组结果分析 |
3.5.1 毛木耳菌丝体中总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
3.5.2 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代谢物的表达分析 |
3.5.3 毛木耳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 |
3.5.4 黄酮类化合物合成途径的中间代谢产物表达模式 |
3.5.5 黄酮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的表达水平 |
4.讨论 |
4.1 不同栽培基质对毛木耳菌丝生长的影响 |
4.2 毛木耳黄酮类化合物的定性及定量分析 |
4.2.1 毛木耳黄酮类化合物的定性分析 |
4.2.2 毛木耳黄酮类化合物的定量分析 |
4.3 生物信息学分析毛木耳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6)生物质炭食用菌栽培基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食用菌概述 |
1.1.1 平菇 |
1.1.2 秀珍菇 |
1.1.3 其他食用菌 |
1.2 传统食用菌栽培基质 |
1.3 生物质炭概述 |
1.3.1 生物质原料 |
1.3.2 生物质炭制备技术 |
1.3.3 生物质炭性质及应用 |
1.4 食用菌栽培基质的改良与发展趋势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1.1 食用菌菌种 |
2.1.2 栽培材料与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时间及地点 |
2.2.2 菌种制备 |
2.2.3 实验配方及发菌管理 |
2.2.4 出菇管理 |
2.2.5 菌丝生长情况观察及测定 |
2.2.6 子实体产量测定 |
2.2.7 胞外酶活性测定 |
2.2.8 基质保水率及p H值测定 |
2.2.9 木质纤维素降解率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第一轮筛选实验 |
3.2 第二轮筛选实验 |
3.2.1 菌丝生长及出菇情况 |
3.2.2 菌丝长速分析 |
3.2.3 子实体产量分析 |
3.3 第三轮正式实验 |
3.3.1 生物质炭对平菇生长的影响 |
3.3.2 子实体产量分析 |
3.3.3 基质保水率分析 |
3.3.4 基质p H值分析 |
3.3.5 胞外酶活性分析 |
3.3.6 木质纤维素降解率分析 |
4 讨论 |
4.1 第一轮筛选实验 |
4.2 第二轮筛选实验 |
4.3 第三轮正式实验 |
5 结论与创新点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7)辣椒秸秆在姬菇31栽培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菌株 |
1.2 辣椒秸秆收集与处理 |
1.3 试验方法 |
1.3.1 棉籽壳添加辣椒秸秆栽培姬菇31试验配方设计 |
1.3.2 杂木屑添加辣椒秸秆栽培姬菇31试验配方设计 |
1.3.3 姬菇31栽培袋制作工艺 |
1.3.4 姬菇31栽培袋菌丝培育方法 |
1)培养室的消毒处理 |
2)菌丝培养条件的控制 |
3)菌丝培养试验的记录管理 |
1.3.5 姬菇31栽培袋出菇管理方法 |
1)姬菇31菌袋的“搔菌”处理 |
2)姬菇31菌袋的育菇参数 |
3)姬菇31的采摘与转潮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棉籽壳添加辣椒秸秆栽培姬菇31试验 |
2.1.1 不同配方处理姬菇31菌丝生长发育情况比较 |
2.1.2 不同配方处理姬菇31现蕾出菇情况比较 |
2.2 杂木屑添加辣椒秸秆栽培姬菇31试验 |
2.2.1 不同配方处理间姬菇31菌丝生长发育情况比较 |
2.2.2 不同配方处理间姬菇31现蕾出菇情况比较 |
3 讨论 |
(8)油茶木屑培养食用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前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基质栽培食用菌研究进展 |
1.2.2 茶皂素抑菌特性及机理研究进展 |
1.2.3 食用菌营养价值与食品安全研究进展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茶皂素降解规律研究及耐受菌种筛选 |
2.1 供试材料与菌株 |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茶皂素耐受性菌种筛选 |
2.3.2 木屑腐解过程中茶皂素含量测定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不同食用菌对茶皂素的耐受能力 |
2.4.2 油茶木屑腐解过程中茶皂素降解规律分析 |
2.5 讨论 |
3 油茶木屑栽培食用菌试验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栽培料碳、氮元素含量的测定 |
3.2.2 油茶木屑内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
3.2.3 试验配方设计 |
3.2.4 基质前期处理 |
3.2.5 拌料、装袋 |
3.2.6 灭菌、接种 |
3.2.7 发菌及出菇期管理 |
3.2.8 食用菌测定指标与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栽培料的碳氮比测定 |
3.3.2 油茶木屑内重金属含量 |
3.3.3 各配方间发菌效果比较 |
3.3.4 各配方间出菇情况比较 |
3.4 讨论 |
4 食用菌子实体内营养成分分析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2.1 样品采集 |
4.2.2 食用菌内总糖含量测定 |
4.2.3 食用菌内蛋白质含量测定 |
4.2.4 食用菌内粗脂肪含量测定 |
4.2.5 食用菌内氨基酸含量测定 |
4.2.7 相关性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配方对平菇子实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影响 |
4.3.2 不同配方对平菇子实体内氨基酸的影响 |
4.3.3 不同配方对茶树菇子实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影响 |
4.3.4 不同配方对茶树菇子实体内氨基酸的影响 |
4.4 讨论 |
5 结论 |
6 创新点与展望 |
6.1 创新点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9)桑枝综合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桑枝功能性成分研究进展 |
2 桑枝栽培食用菌研究 |
3 改性桑枝研究进展 |
4 讨 论 |
(10)不同培养料及中药材对平菇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平菇概述 |
1.1.1 分类地位 |
1.1.2 营养价值 |
1.1.3 药用价值 |
1.1.4 平菇产业发展现状 |
1.1.5 食用菌栽培基质应用研究现状 |
1.1.6 中药材在食用菌栽培中应用研究 |
1.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8 技术路线 |
第2章 不同栽培料对平菇菌丝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1.2 不同培养料对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
2.1.3 木糖醇渣与玉米芯配比对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
2.1.4 不同培养料对平菇品质的影响 |
2.1.5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培养料对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
2.2.2 木糖醇渣和玉米芯配比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2.2.3 不同培养料对平菇品质的影响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3章 添加不同中药材水提取液对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供试菌株和材料 |
3.1.2 不同中药材水提取液对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
3.1.3 不同中药材水提取液对平菇菌丝品质的影响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浓度中药材水提取液对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
3.2.2 不同中药材水提取液对平菇菌丝液体发酵的影响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4章 7种中药材对平菇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菌株和材料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添加不同中药材对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
4.2.2 添加不同中药材对平菇总糖、蛋白质的影响 |
4.3 结论与讨论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作者简介 |
四、木屑可以用作栽培食用菌(论文参考文献)
- [1]发展秸秆食用菌产业,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J]. 李梦杰,冯发均,李荣春,杨林雷,罗祥英,沈真辉,曹瑶. 食用菌, 2022(01)
- [2]食用菌菌糠在农业种植中的再利用现状[J]. 朱晓琴,孙涛,张庆琛,裴冬丽,张钦富,王家才. 北方园艺, 2021
- [3]基于桃木屑的配方与工艺对平菇生长的影响[J]. 熊嘉莹,丁红伟,陈青君,张国庆,刘桂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 [4]不同配比沙柳和柠条木屑对榆黄蘑生长的影响[D]. 姜佳岷.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5]毛木耳新型栽培基质的开发及其对黄酮合成代谢的影响[D]. 张少岩.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6]生物质炭食用菌栽培基质研究[D]. 范雅文.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7]辣椒秸秆在姬菇31栽培中的应用研究[J]. 王春晖,冯立国,胡汝晓,姜性坚,吴芳,徐宁,黄晓辉,李雨嫣. 中国食用菌, 2021(05)
- [8]油茶木屑培养食用菌技术研究[D]. 冷佳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
- [9]桑枝综合利用研究进展[J]. 孙波,周洪英,吴洪丽,王卓仁,刘启燕,赵会长. 北方蚕业, 2020(04)
- [10]不同培养料及中药材对平菇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研究[D]. 刘保卫.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