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tudy on GNi-WC25 Coating by High Frequency Induction Cladding(论文文献综述)
黄本生,陈灵芝,吴松松,王水波,郑建能[1](2021)在《CeO2改性对感应熔覆自润滑复合涂层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利用高频感应熔覆技术在35CrMo钢表面制备CeO2改性镍基自润滑复合涂层。借助光学显微镜(OM)、X射线衍射仪(XRD)、硬度计、摩擦磨损试验机、电化学工作站等研究了不同CeO2含量对涂层微观组织、硬度、耐磨性和耐蚀性的影响,并分析了磨损机制。结果表明:适量CeO2可改善复合涂层的组织、细化晶粒、减少缺陷。复合涂层主要物相为γ-Ni、Cr23C6、TiB2和h-BN等。随着CeO2含量增加,复合涂层的硬度、耐磨性和耐蚀性均先增加后降低。添加2 mass%CeO2后,复合涂层的硬度最大,为711.1 HV0.2,摩擦系数和磨损量均最小,分别为0.39和43.2 mg,其磨损机制为粘着磨损和轻微的磨粒磨损。当CeO2含量为1 mass%时,复合涂层的自腐蚀电位为-0.34187 V,自腐蚀电流密度为5.4μA/cm2,耐蚀性最佳。
杜婵婵,胡雪,杨洪坤,董峰[2](2020)在《感应熔覆工艺技术研究现状与分析》文中提出在现代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石油、化工等行业中,由于机械设备所处的环境恶劣,它们的实际使用寿命常常会大大缩短。表面熔覆技术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表面冶金技术,具备生产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且可获得高耐磨性、高耐蚀性以及高硬度的复合金属熔覆层。本文主要介绍了感应熔覆技术原理、工艺步骤、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感应熔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作了简要分析和综述。
刘栋[3](2019)在《冷涂敷感应熔覆镍基合金涂层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磨损,腐蚀和疲劳是金属材料失效的三种主要形式,而材料失效是造成机械部件损坏的直接原因,这给工业界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研究表明大多数零部件的磨损和腐蚀往往都发生在表面或者从表面开始,因此对零部件进行表面改性是延长其服役寿命,并减少相关材料消耗的重要技术途径。冷涂覆感应熔覆技术是近二十年提出的一种表面改性新技术,该技术摈弃了传统热喷涂上粉的步骤,而以冷涂覆的方式制备预置层,实现了节能节材和绿色制造的产业愿景,研究和完善相关技术,可以促进传统热喷涂感应熔覆技术的转型和升级。本文以冷涂覆感应熔覆技术为研究对象,考察了饱和水玻璃,PVA水解液,自制粘结剂在高温下的熔覆性能,筛选出实用于冷涂覆的粘结剂,确定了复合助剂添加量和配套的感应熔覆工艺参数。借助SEM,XRD,XPS和Raman等一系列技术手段对WC改性涂层的性能展开研究,阐述了WC含量对涂层熔覆性能,脱渣性能,热疲劳性能和耐磨耐蚀性能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理,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饱和水玻璃固化层脆性高,高温变形协调性能差,容易在熔覆过程中开裂解体,PVA粘结剂高温稳定性不足,容易在高温下氧化分解而造成熔体流淌,均不具备约束高温熔体的能力,而自制粘结剂具有较高的高温结构强度和一定的高温变形协调性能,能够保证预置层顺利升温至合金熔点而不坍缩。(2)当自制粘结剂的添加量为8%,复合助剂添加量为3%,熔覆速度为0.4mm/s,熔覆功率为30Kw,熔覆道次为2道次时,可以获得高致密度的镍基合金涂层,熔渣为硅酸盐玻璃相结构,且熔渣脱渣性能优异。(3)引入WC后熔覆过程中熔体会发生局部坍缩,但对熔覆层表观质量的影响不大。生成的熔渣仍以硅酸盐玻璃相结构为主,且熔渣脱渣性能优异,经高温熔覆后仅有少量WC发生氧化分解,整体上仍然以WC晶体的形式存在。(4)添加WC可以改善涂层的高温磨损性能,但WC的含量宜控制在20%为宜,含量过高容易加剧粘着磨损,使得摩擦系数发生剧烈波动而恶化摩擦品质,含量不足则达不到改善高温耐磨性能的目的。(5)添加WC可以改善熔覆层的热疲劳性能,WC可以阻碍裂纹的扩展,但WC的抗氧化性能较差,添加过量容易提高热疲劳过程中WO3等脆性相的生成量,因此其含量应控制在15%左右为宜。(6)添加WC可以提高熔覆层的耐腐蚀性能,WC的引入提高了熔覆层中Cr的均布程度,同时WC的化学活性要低于Ni和Fe元素,涂层接触腐蚀介质后其与Cr2O3膜共同构成原电池的阴极而受到保护,周围合金组织构成阳极而被优先腐蚀。
于静,宋博[4](2018)在《多步感应熔覆镍基合金涂层的组织及腐蚀行为》文中研究指明采用多步感应熔覆法在灰铸铁表面制备了镍基合金熔覆层。借助带有能谱仪(EDS)的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了感应熔覆层横截面的显微形貌、元素分布和熔覆层的物相组成。结果表明,熔覆层横截面分区现象明显,熔覆层与基体呈冶金结合,界面质量良好,在靠近基体的熔覆层中下部出现细小的团簇状石墨,熔覆层中上部分布着针块状组织和少量气孔。熔覆层由镍基固溶体γ-Ni、共晶组织Ni3Si、金属间化合物CrFe、Cr1.12Ni2.88和硼化物Ni3B、CrB,碳化物Cr15.58Fe7.42C6等硬质相组成。采用电化学工作站测试了镍基合金熔覆层和灰铸铁基体在3.5%NaCl溶液中的动电位阳极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EIS),对比分析了镍基合金熔覆层的电化学腐蚀行为。动电位阳极极化曲线结果显示,镍基合金熔覆层在3.5%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腐蚀过程具有明显的活化-钝化特征,但钝化区不稳定,自腐蚀电位与灰铸铁相差约100 mV,自腐蚀电流约为灰铸铁的1/3。感应熔覆层的Nyquist阻抗谱呈现容抗-容抗吸附型阻抗体系特征,Bode图表明镍基合金熔覆层包含两个时间常数,且腐蚀体系的总界面反应阻抗大于灰铸铁。交流阻抗分析结果与动电位极化曲线结果一致,表明在灰铸铁基体表面制备感应熔覆层能够显着提高在NaCl溶液中的耐腐蚀性。
雒定明,张玉明,刘辉[5](2018)在《高含盐含硫工况下高压容器金属涂层防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国内外高含H2S、CO2、Cl-等恶劣腐蚀工况下压力容器的防腐要求,通过实验研究,攻克了现有金属涂层与基体结合强度低(小于80 MPa)、涂层孔隙率高(大于1%)等技术难题,开发出适用于高含盐含硫腐蚀工况下压力容器使用的新型金属涂层材料和喷涂成型工艺的专有技术,为解决高含盐含硫腐蚀工况下压力容器的防腐技术难题提供参考。
黄思语,王水波[6](2017)在《感应熔覆制备镍基合金涂层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在实际的工业应用中,大部分工件处于交变载荷、高应力以及强腐蚀的环境中,严峻的服役条件将会大大缩短工件的实际使用寿命。工件表面往往直接接触不利因素,所以工件的整体失效基本是从表面开始。熔覆涂层技术是一种常见的金属材料表面处理技术,可以大幅度改善工件表面性能,且具备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可获得大面积熔覆层等优点,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熔覆涂层的制备技术主要有激光熔覆、氩弧熔覆、等离子熔覆以及高频感应熔覆。其中,高频感应熔覆技术的应用成本较低。以高频感应熔覆技术为支撑,对高频感应熔覆技术路线进行阐述,主要包括预处理、涂层预制、感应熔覆等,并对各过程中可能对熔覆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进行阐述。最后对镍基合金涂层(镍基复合涂层、原位合成制备镍基复合涂层)的制备工艺进行综述,并对制备过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综述。
陈鹏[7](2017)在《高频感应熔覆制备Ni基合金涂层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石油开采工程的不断进行,抽油杆的工作环境日益恶劣,频发的抽油杆失效事故严重影响了油田开发工程低耗、高效的生产,提高抽油杆的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由于在工况下,抽油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腐蚀和磨损,因此本文利用高频感应熔覆技术,在抽油杆用钢35CrMo的表面制备了 Ni基合金涂层,以期提高基体材料的耐磨性和耐蚀性。课题通过研究Ni基感应熔覆涂层的制备工艺,优选了适合Ni基涂层的粘结剂及其添加量;通过分别向Ni基粉材中掺杂不同含量的TiC和Ti+B4C制备了两种Ni基复合合金涂层,进而研究了涂层的组织与性能特点。借助光学显微镜(OM)和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了 Ni基合金涂层的显微组织和物相组成;利用扫描电子显微(SEM)和能谱仪(EDS)对Ni基合金涂层进行了微观形貌观察和元素分析;采用洛氏硬度计和显微硬度计分别评价了涂层表面的宏观硬度和截面的微观硬度;利用摩擦磨损试验机和电化学工作站分析了 Ni基合金涂层的耐磨性和耐蚀能,并得到了以下结论:(1)与聚乙烯醇和羧甲基纤维素相比,采用水玻璃作粘结剂时Ni基合金涂层的脱渣性和成形质量更好,并且当水玻璃的含量为8%时,涂层内部结合紧密,气孔和孔隙等缺陷较少;高频感应熔覆制备Ni基合金涂层可实现涂层与基体良好的冶金结合。(2)Ni基合金层主要由γ-Ni,Ni3Fe、Ni3Si,CrB,Cr7C3构成;涂层的硬度、耐磨性和耐点腐蚀性能均相对于35CrMo材料有显着地提高;沿基体向涂层表面方向,显微硬度大致呈梯度递增的规律;掺杂不同含量的硬质颗粒可有效提高涂层的硬度和耐磨性,但耐蚀性能略有降低;涂层的摩擦系数和磨损量随着试验应力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摩擦速度的增加而增大。(3)掺杂TiC硬质颗粒可打乱Ni基涂层中柱状晶的生长,TiC颗粒主要镶嵌在γ-Ni的晶间共晶组织中;随着TiC掺杂量的增加,涂层中缺陷的数量增多,表面硬度和耐磨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当TiC的添加量为10%时硬度和耐磨性相对更好。(4)在掺杂Ti+B4C的Ni基涂层中有TiC和TiB2形成,并且第二相主要沿着y-Ni的晶界分布;随着Ti+B4C掺杂量的增加,涂层的组织趋于细小、均匀,硬度和耐磨性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李小飞[8](2017)在《变频感应熔覆涂层质量控制工艺研究》文中指出感应熔覆技术作为一项高效、节能、环保的表面熔覆改性技术,综合了感应加热、材料冶金、金属表面强化技术的优势,但是感应熔覆技术受熔覆条件、工艺参数、涂层材料物理性能等诸多因素影响,修复工件易出现“应力集中”、“夹生”、“气孔”等现象,造成基体与涂层不同程度缺陷。因此,本课题针对感应熔覆技术难点问题,通过实验测试、数值分析、理论分析相结合方式,探索涂层组织结构、硬度性能、耐腐蚀性能,明确感应熔覆残余应力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论证变频感应熔覆工艺形成机理及熔覆特点,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成果如下:搭建感应熔覆实验平台,基于正交实验,分析不同工艺参数下金相组织结构的变化、元素分布区别,解释不同工艺下硬度值变化规律;基于腐蚀速率,测试不同工艺参数下,耐腐蚀情况,并分析各参数对腐蚀速率的影响大小。针对感应熔覆残余应力分布问题,通过正交实验,探索感应熔覆中功率、涂层材料、后处理方式等工艺参数对残余应力影响状况;以ANSYS为平台,构建感应熔覆数值仿真模型,定量描述特征点残余应力值随感应熔覆加热、冷却变化的关系,探寻不同功率、频率下残余应力分布情况;分析不同工艺参数下残余应力分布变化原因。研究固定频率下电流透入深度随温度值变化规律,基于变频感应熔覆,基于电流透入深度不变条件下,计算频率随温度变化线性关系,研究变频感应熔覆功率与熔覆时间关系。基于理论推导,探索变频感应熔覆形成机理及熔覆特点。构建变频感应熔覆数值模型,分析变频感应熔覆涡流与磁场分布,研究熔池范围与频率关系,熔池流动与频率关系,论证变频感应熔覆形成机理;探索变频感应熔覆温度场、应力场变化规律,揭示变频感应熔覆特点。
李海潮[9](2016)在《高频感应熔覆典型磨损伤表面性能改善》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我们国家逐渐重视高性能表面的发展,投入大量的资金支持,研究对新材料新工艺的利用。生产当中一些机械零部件工作环境非常恶劣,在无法改变机械设备工作条件的情况下,为了解决工件表面使用性能的问题,如易磨损、高温变性、易腐蚀等,一方面研究典型零部件的制造材料的相关性能,材料选用从原先的铸铁到后来的特种金属合金,从典型非金属材料(橡胶制品、陶瓷等)再到工程塑料。另一方面研究新的加工工艺方法,提高表面加工质量以及加工精度,确保了耐磨件的质量要求。运用新的表面处理技术和表面涂覆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典型零部件的耐磨损、耐腐蚀性能,而且还能起到工件重复利用、降低生产成本的作用。机械对其零部件表面的性能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设备在高速、高压、高温、重载及特殊的工作条件下,表面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磨损、腐蚀、氧化、失效等,局部表面的损坏往往会导致整个零部件失效,这就造成资源很大程度上的浪费,如果将整个零部件的材料替换高性能材料,成本就极大地增加了,因此我们考虑只对零部件的表面进行性能改善,既能提高零部件的性能,又能降低生产成本。这项技术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包括多级给水泵平衡盘和高速水刀切割喷嘴。多级给水泵在使用中频繁检修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费,主要检修内容是泵体内平衡装置的使用情况,尤其是平衡环和平衡盘的失效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泵的使用寿命。目前,我国泵类的产品性能、运行效率和使用寿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着力提高泵的运行效率,延长泵的使用寿命,加大维修周期,对于我国的节能减排,减少资源浪费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水刀切割技术是利用拉法尔喷嘴原理来实现的,将水流加压到100兆帕以上经出水口喷出,经过砂粒腔口时,砂粒等高硬度颗粒混合高压水射流中,经由切割砂管通过极细的小孔喷出,对材料进行切割加工。目前,市场上现有的水刀喷嘴大部分是用人工宝石片制作的,但人造宝石裂纹较发散,缺陷率很高,常见的人工红宝石内部有很多裂纹,在显微镜下很容易观察到,即所谓的“十红九裂”。本课题主要研究和制作符合工业要求的高耐磨、耐腐蚀的多级给水泵平衡环和高压水刀喷嘴。在真空环境中,采用高频感应熔覆技术制作具有耐磨、耐腐蚀涂层的平衡环和水刀喷嘴。通过实验对比涂层材料选用Ni60-A合金粉末,添加20%WC提高涂层的硬度,涂层与基体实现冶金结合,从而提高了零部件的耐磨性能。
张臣[10](2016)在《高频感应熔覆层质量控制工艺研究》文中提出高频感应熔覆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表面改性技术,综合了感应加热、复合材料以及表面涂层技术的优势,可制备出性能优异的抗磨损、耐疲劳、高硬度、耐腐蚀的金属复合涂层,在工业生产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前景。由于高频感应熔覆涉及到电场、磁场、温度场及应力场的相互耦合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加之高频感应熔覆强化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熔覆加工工艺尚未完善,涂层中易出现“夹生”、“杂质”、“气孔”,以及同基体结合强度不高等缺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熔覆层强化成形质量。本文以构建时变函数化的热、磁物理函数和探寻熔覆层质量控制工艺较优参数为目标,明确感应熔覆过程中耦合场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探索熔覆层质量强化控制工艺规划策略,为高频感应熔覆技术在工业中的发展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参考,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成果如下:(1)高频感应熔覆耦合场数值理论分析研究。针对高频感应熔覆技术中的非线性耦合问题,对熔覆过程中电磁场、温度场、残余应力场问题作出了分析,构建了时变热磁物理函数,以限元软件作为分析平台,验证了物理函数的正确性,并建立了感应熔覆热源数值模型,为定量描述高频感应作用下熔覆区的传热规律提供了量化比较的手段,并为搭建高频感应熔覆实验平台的设计提供了数值模拟参考;(2)实验平台搭建及涂层制备工艺方法研究。实验平台包括感应加热电源、加热感应圈、红外测温仪、卧室数控机床、空压机水冷循环系统、PLC数据采集系统。为优化熔覆涂层成形质量,提高基体与涂层的结合强度,提出了合金粉末及保护套筒的较优配比分析方法,以较好的满足高频感应熔覆涂层制备工艺方法的实验研究需要(3)高频感应熔覆过程工艺参数研究。以正交实验设计的方式,探寻加热过程中各工艺参数、温度场与熔覆层间的内在联系,获得高频感应熔覆层质量强化的较优优工艺参数组合,提高熔覆层成形质量,提高零部件修复区的综合机械性能。(4)稀土氧化物元素含量及修复槽深与熔覆层质量强化映射关系研究。为进一步细化熔覆层内部微观组织,促进基体和涂层中元素的相互扩散,减少涂层中夹杂物、气孔的数量,在获得高频感应熔覆层质量强化的较优工艺参数组合基础上,采用了向熔覆粉末中添加稀土氧化物的做法,探索涂层中稀土氧化物成分加入的较优含量配比,以此为依托,在得到稀土氧化物成分的较优含量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涂层同基体的结合强度,修复轴类零部件表面凹坑、微裂纹等缺陷,定量分析凹坑、微裂纹适合修复的最大深度值,采取刻槽并填充Ni60合金粉末方式进行高频感应热修复,研究高频感应熔覆涂层结合强度同修复槽深之间的映射关系。上述研究对高频感应熔覆层质量控制工艺提供了较为可靠且高效的数值模型和实验方法研究基础,因感应熔覆技术作为一项新型表面改进技术,具有节能、环保的特点,熔覆层质量工艺方法的完善与推广,对于推动高频感应熔覆技术在石油、航天、工程装备等领域中的应用一定程度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Study on GNi-WC25 Coating by High Frequency Induction Cladding(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tudy on GNi-WC25 Coating by High Frequency Induction Cladding(论文提纲范文)
(1)CeO2改性对感应熔覆自润滑复合涂层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及涂层制备 |
1.2 涂层组织观察及性能测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复合涂层的微观组织分析 |
2.2 复合涂层的物相及成分分析 |
2.3 复合涂层的显微硬度分析 |
2.4 复合涂层的摩擦磨损性能分析 |
2.5 复合涂层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
3 结论 |
(2)感应熔覆工艺技术研究现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感应熔覆技术及工艺步骤 |
1.1 感应熔覆技术 |
1.2 工艺步骤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3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
(3)冷涂敷感应熔覆镍基合金涂层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冷涂覆感应熔覆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冷涂覆感应熔覆技术 |
1.3.1 感应加热原理 |
1.3.2 镍基合金的选择 |
1.3.3 粘结剂的选择 |
1.3.4 复合助剂的选择 |
1.3.5 感应线圈和参数的选择 |
1.4 WC增强相概述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分析方法 |
2.1 试验技术路线 |
2.2 试验材料及工艺 |
2.2.1 涂层和基体材料 |
2.2.2 自制复合助剂 |
2.2.3 粘结剂 |
2.2.4 WC增强相 |
2.2.5 涂层制备工艺过程 |
2.3 实验测试和分析方法 |
2.3.1 涂层熔覆质量分析 |
2.3.2 复合助剂脱氧造渣性能分析 |
2.3.3 涂层热疲劳性能测试和分析 |
2.3.4 涂层耐高温磨损性能测试和分析 |
2.3.5 涂层耐蚀性能测试和分析 |
第三章 粘结剂和复合助剂含量对涂层熔覆质量的影响 |
3.1 水玻璃粘结剂 |
3.1.1 水玻璃粘结剂添加量对预置层表观质量的影响 |
3.1.2 复合助剂添加量对涂层熔覆质量的影响 |
3.2 PVA粘结剂 |
3.2.1 PVA粘结剂添加量对预置层表观质量的影响 |
3.2.2 复合助剂添加量对涂层熔覆质量的影响 |
3.3 自制粘结剂 |
3.3.1 自制粘结剂添加量对预置层表观质量的影响 |
3.3.2 复合助剂添加量对涂层熔覆质量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制粘结剂下熔覆层性能分析 |
4.1 引言 |
4.2 熔覆层性能测试和分析 |
4.2.1 复合助剂添加量对熔覆层收缩率的影响 |
4.2.2 复合助剂添加量对熔覆层气孔和夹渣率的影响 |
4.2.3 复合助剂添加量对熔覆层显微硬度的影响 |
4.2.4 感应熔覆工艺对熔覆层气孔和夹渣率的影响 |
4.2.5 感应熔覆工艺对熔覆层显微硬度的影响 |
4.2.6 复合助剂在高温熔覆过程中的作用机理 |
4.2.7 复合助剂的脱氧造渣效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WC含量对涂层耐高温磨损性能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涂层耐高温磨损性能分析 |
5.2.1 WC粉末形貌和结晶性分析 |
5.2.2 WC添加量对预置层烘干和熔覆性能的影响 |
5.2.3 复合助剂脱氧造渣效果分析 |
5.2.4 WC添加量对涂层物相组成和显微硬度的影响 |
5.2.5 WC添加量对涂层元素分布的影响 |
5.2.6 WC添加量对涂层摩擦系数和磨损失重量的影响 |
5.2.7 WC添加量对涂层磨痕形貌和磨损深度的影响 |
5.2.8 不同WC含量下涂层高温磨损机理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WC含量对涂层耐热疲劳性能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涂层热疲劳性能分析 |
6.2.1 热疲劳失效后涂层表面氧化产物分析 |
6.2.2 热疲劳后涂层表面裂纹形貌和微区元素分析 |
6.2.3 热疲劳后涂层截面裂纹形貌和元素扩散情况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WC含量对涂层耐蚀性能的影响 |
7.1 引言 |
7.2 涂层耐蚀性能分析 |
7.2.1 不同WC含量对涂层浸泡腐蚀失重量的影响 |
7.2.2 不同WC含量对涂层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7.2.3 不同WC含量对涂层腐蚀形貌和产物的影响 |
7.2.4 腐蚀后腐蚀液元素含量的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4)多步感应熔覆镍基合金涂层的组织及腐蚀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及试验过程 |
1.2 组织与物相分析 |
1.3 电化学腐蚀实验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熔覆层截面的显微组织和元素分布 |
2.2 熔覆层的物相组成 |
2.3 动电位阳极极化曲线 |
2.4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
2.5 腐蚀表面形貌及元素组成 |
3 结论 |
(5)高含盐含硫工况下高压容器金属涂层防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模拟工况条件 |
2 金属涂层性能要求 |
2.1 涂层微观组织要求 |
2.2 涂层材料主要力学性能要求 |
2.2.1 结合强度 |
2.2.2 抗拉强度 |
2.2.3 疲劳强度 |
2.2.4 硬度 |
2.2.5 韧性 |
2.3 涂层材料耐蚀性能要求 |
3 喷涂工艺选择 |
3.1 筛选原则 |
3.2 工艺比选 |
4 涂层材料选择 |
4.1 筛选原则 |
4.2 材料比选 |
5 涂层性能实验测试 |
5.1 实验方案 |
5.2 喷涂工艺筛选实验 |
5.3 初步筛选结果及结论 |
5.4 喷涂工艺改进实验 |
5.4.1 改进涂层材料配方及其喷涂工艺 |
5.4.2 改进试样测试数据 |
6 现场试验验证 |
7 结论 |
(7)高频感应熔覆制备Ni基合金涂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抽油杆防磨蚀研究现状 |
1.3 高频感应熔覆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1 感应加热的原理 |
1.3.2 感应熔覆技术 |
1.3.3 感应熔覆涂层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试验材料、方法及设备 |
2.1 试验材料 |
2.1.1 涂层材料 |
2.1.2 基体材料 |
2.1.3 粘接剂材料 |
2.2 试验方法及设备 |
2.2.1 涂层制备 |
2.2.2 熔覆涂层显微结构与物相分析 |
2.2.3 熔覆涂层性能测试 |
第3章 粘接剂种类及含量对涂层质量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粘接剂种类对感应涂层表面成形的影响 |
3.3 水玻璃含量对涂层的影响 |
3.3.1 水玻璃含量对晾晒后预涂层的影响 |
3.3.2 水玻璃含量对烘干后预涂层的影响 |
3.3.3 水玻璃含量对熔覆涂层表面成形的影响 |
3.3.4 水玻璃含量对熔覆涂层显微结构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TiC掺杂Ni基涂层的制备及组织与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TiC/Ni基涂层显微组织分析 |
4.3 TiC/Ni基涂层化学组成和形貌分析 |
4.3.1 TiC/Ni基涂层物相分析 |
4.3.2 Ni基涂层元素组成及形貌分析 |
4.3.3 TiC/Ni基涂层元素组成及形貌分析 |
4.4 TiC/Ni基涂层硬度分析 |
4.4.1 洛氏硬度分析 |
4.4.2 维氏硬度分析 |
4.5 TiC/Ni基涂层耐磨性分析 |
4.5.1 不同试验力下涂层的耐磨性分析 |
4.5.2 不同转速下涂层的耐磨性分析 |
4.6 TiC/Ni基涂层电化学性能测试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Ti+B_4C掺杂Ni基涂层的制备及组织与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Ti+B_4C掺杂Ni基涂层显微组织分析 |
5.3 Ti+B_4C掺杂Ni基涂层化学组成和形貌分析 |
5.3.1 Ti+B_4C掺杂Ni基涂层物相分析 |
5.3.2 Ti+B_4C掺杂Ni基涂层的元素组成及形貌分析 |
5.4 Ti+B_4C掺杂Ni基涂层硬度分析 |
5.4.1 洛氏硬度分析 |
5.4.2 维氏硬度分析 |
5.5 Ti+B_4C掺杂Ni基涂层耐磨性分析 |
5.5.1 不同试验力下涂层的耐磨性分析 |
5.5.2 不同转速下涂层的耐磨性分析 |
5.6 Ti+B_4C掺杂Ni基涂层电化学性能测试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下一步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8)变频感应熔覆涂层质量控制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与来源 |
1.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2 课题来源 |
1.2 感应熔覆技术研究现状 |
1.2.1 感应熔覆技术概述 |
1.2.2 感应熔覆数值研究 |
1.2.3 感应熔覆工艺参数研究 |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感应熔覆数值模型建立及试样制备 |
2.1 感应熔覆数值模型 |
2.1.1 数值模型建立 |
2.1.2 材料参数设置 |
2.1.3 电参数载荷设计及边界约束 |
2.1.4 数值模型温度场验证 |
2.2 感应熔覆实验试样制备 |
2.2.1 实验平台搭建 |
2.2.2 实验工件制备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工艺参数对感应熔覆涂层成形性能影响 |
3.1 金相组织分析 |
3.1.1 金相组织结构分析 |
3.1.2 涂层与基体交界处元素流动分析 |
3.2 硬度测试 |
3.3 耐腐蚀性能分析 |
3.3.1 腐蚀实验 |
3.3.2 耐腐蚀性能分析 |
3.4 残余应力的测试及分析 |
3.4.1 残余应力形成 |
3.4.2 残余应力影响因素分析 |
3.5 残余应力值模拟分析 |
3.5.1 残余应力模拟条件分析说明 |
3.5.2 功率对残余应力影响分析 |
3.5.3 频率对残余应力影响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变频感应熔覆敏感性参数计算 |
4.1 电流深度透入规律 |
4.2 变频感应熔覆频率的选择分析 |
4.3 变频感应熔覆功率和熔覆时间关系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变频感应熔覆熔池、温度场及应力场的研究 |
5.1 变频感应熔覆理论分析 |
5.1.1 变频感应熔覆频率加载 |
5.1.2 涡流及磁场强度分析 |
5.1.3 熔池范围与频率关系分析 |
5.1.4 熔池流动与频率关系分析 |
5.2 变频感应熔覆温度场分析 |
5.2.1 变频感应熔覆加热阶段 |
5.2.2 变频感应熔覆冷却阶段 |
5.3 变频感应熔覆应力场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高频感应熔覆典型磨损伤表面性能改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金属表面失效分析 |
1.2.1 金属腐蚀失效 |
1.2.2 金属磨损失效 |
1.3 表面工程技术 |
1.3.1 激光熔覆技术 |
1.3.2 热喷涂技术 |
1.3.3 堆焊技术 |
1.3.4 真空熔烧技术 |
1.3.5 高频感应真空熔覆技术 |
1.4 典型磨损伤表面的处理现状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实验过程及实验方法 |
2.1 实验原理 |
2.2 实验材料 |
2.2.1 基体材料 |
2.2.2 熔覆层合金粉末材料 |
2.2.3 粘结剂的选用 |
2.3 实验设备 |
2.3.1 感应加热设备 |
2.3.2 运动控制系统 |
2.4 感应电流的确定 |
2.5 显微组织及结构分析 |
2.5.1 显微组织分析 |
2.5.2 扫描电镜能谱分析 |
2.5.3 X射线衍射分析 |
2.6 高频感应熔覆层性能测试 |
2.6.1 摩擦磨损实验 |
2.6.2 腐蚀实验 |
第3章 高频感应熔覆层形貌、组织特征及相结构分析 |
3.1 宏观形貌 |
3.2 合金涂层的微观组织 |
3.2.1 试样制备 |
3.2.2 Ni60-A合金涂层组织特征 |
3.2.3 Ni60+20%WC合金涂层组织特征 |
3.3 合金涂层化学成分及相结构 |
3.4 本章结论 |
第4章 高频感应熔覆层摩擦磨损性能 |
4.1 合金涂层磨损实验 |
4.1.1 制备试样 |
4.1.2 实验方法 |
4.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2 摩擦性能测试 |
4.2.1 实验方法 |
4.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结论 |
第5章 高频感应熔覆涂层腐蚀性能 |
5.1 试样制备 |
5.2 试样在含量 10%H2SO4中的腐蚀实验 |
5.2.1 实验方法 |
5.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 试样在含量 10%HCL中的腐蚀实验 |
5.3.1 实验方法 |
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结论 |
第6章 高频感应熔覆技术的应用研究(一) |
6.1 多级给水泵平衡环耐磨层的制备 |
6.1.1 实验材料 |
6.1.2 熔覆层制备过程 |
6.2 多级给水泵平衡环耐磨层组织 |
6.2.1 合金涂层组织形貌 |
6.2.2 合金涂层的结构特征及化学成分 |
6.3 多级给水泵平衡环耐磨层性能 |
6.3.1 合金涂层耐磨损性 |
6.3.2 合金涂层耐腐蚀性 |
6.4 本章结论 |
第7章 高频感应熔覆技术的应用研究(二) |
7.1 实验材料 |
7.1.1 基体材料 |
7.1.2 涂层材料与粘结剂 |
7.2 熔覆层制备过程 |
7.3 水刀切割喷嘴耐磨层组织 |
7.3.1 涂层微观组织 |
7.3.2 合金涂层的相结构分析 |
7.4 摩擦学性能测试 |
7.5 涂层的显微硬度分析 |
7.6 本章结论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10)高频感应熔覆层质量控制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与来源 |
1.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2 课题来源 |
1.2 感应熔覆技术研究发展现状 |
1.2.1 感应熔覆加热电源发展现状 |
1.2.2 感应溶覆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2.3 感应熔覆制备工艺研究现状 |
1.2.4 感应溶覆技术的应用前景 |
1.3 熔覆涂层中稀土氧化物作用机理研究 |
1.4 本文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文章结构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感应熔覆数值理论分析及热源模型的建立 |
2.1 感应熔覆电磁耦合分析 |
2.1.1 被加热工件中电磁场分布 |
2.1.2 感应线圈中电磁场分布 |
2.2 感应熔覆热力耦合分析 |
2.2.1 感应加热热场分析 |
2.2.2 感应加热力场分析 |
2.3 有限元数值模型验证 |
2.3.1 加热材料物理特性参数分析 |
2.3.2 温度场、残余应力场有限元数值模型验证 |
2.4 感应熔覆热源模型建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频感应实验平台搭建及工艺参数优化选取 |
3.1 高频感应熔覆实验平台搭建 |
3.1.1 熔覆实验平台总体结构 |
3.1.2 高频感应加热电源及水冷循环系统 |
3.1.3 HWSK-100 型卧式数控机床及数据采集系统 |
3.2 熔覆涂层制备方法研究 |
3.2.1 涂层外部保护套筒制备工艺研究 |
3.2.2 涂层制备工艺方法分析 |
3.2.3 涂层制备较优工艺参数获取 |
3.3 高频感应熔覆层质量强化工艺参数优化选取 |
3.3.1 熔覆工艺参数因素分析 |
3.3.2 熔覆工艺较优工艺参数组合的选取 |
3.4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稀土氧化物元素含量及修复槽深与熔覆层质量强化映射关系研究 |
4.1 稀土元素含量与熔覆质量强化关系研究 |
4.1.1 涂层组织分析 |
4.1.2 涂层显微硬度分析 |
4.1.3 涂层摩擦磨损分析 |
4.2 修复槽深与熔覆层质量强化映射关系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Study on GNi-WC25 Coating by High Frequency Induction Cladding(论文参考文献)
- [1]CeO2改性对感应熔覆自润滑复合涂层性能的影响[J]. 黄本生,陈灵芝,吴松松,王水波,郑建能.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21(12)
- [2]感应熔覆工艺技术研究现状与分析[J]. 杜婵婵,胡雪,杨洪坤,董峰. 新疆农机化, 2020(01)
- [3]冷涂敷感应熔覆镍基合金涂层及其性能研究[D]. 刘栋.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19(03)
- [4]多步感应熔覆镍基合金涂层的组织及腐蚀行为[J]. 于静,宋博.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18(10)
- [5]高含盐含硫工况下高压容器金属涂层防腐研究[J]. 雒定明,张玉明,刘辉. 天然气与石油, 2018(06)
- [6]感应熔覆制备镍基合金涂层的研究进展[J]. 黄思语,王水波. 表面技术, 2017(09)
- [7]高频感应熔覆制备Ni基合金涂层研究[D]. 陈鹏. 西南石油大学, 2017(11)
- [8]变频感应熔覆涂层质量控制工艺研究[D]. 李小飞.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9]高频感应熔覆典型磨损伤表面性能改善[D]. 李海潮. 青岛理工大学, 2016(06)
- [10]高频感应熔覆层质量控制工艺研究[D]. 张臣.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