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发性口腔溃疡血清粘附分子升高(论文文献综述)
刘琦[1](2021)在《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神经精神狼疮致病变异及其致病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神经精神狼疮(Neuropsychiatric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NPSLE)是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残疾和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发病机制复杂,可通过脑屏障的破坏、致病性自身抗体的产生、细胞和细胞因子介导的炎症等机制导致神经系统各个解剖部位的损伤,因此临床异质性高,诊治难度大。其发病机制研究及治疗方案优化仍面临很大挑战。对于很多复杂疾病,罕见变异比常见变异具有更高的遗传效力,并有助于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诊治策略。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exome sequencing,WES)是目前用于发现复杂疾病罕见变异的最有效技术之一。对核心家系进行WES分析可以降低数据分析难度并提高变异致病性的证据级别。SLE的许多易感基因集中在与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密切相关的通路上,提示发病机制与该通路密切相关。活化的NF-κB通过导致骨髓内自身反应性T、B细胞清除障碍、树突状细胞自发成熟和活化、促炎因子释放以及外周淋巴细胞活化等参与SLE的发病。同时NF-κB通路也是血管内皮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中重要的炎症通路之一。人类肿瘤坏死因子-α 诱导蛋白 3(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induced protein 3,TNFAIP3),又称A20蛋白,对NF-κB通路上的若干分子进行泛素化调节,是NF-κB信号级联系统重要的负向调节蛋白。TNFAIP3的多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SLE相关。最近的研究发现生殖细胞TNFAIP3功能缺失突变可以导致一系列自身免疫病或自身炎症性疾病,这类疾病被称为A20单倍体剂量不足。研究目的1.利用WES在一个NPSLE核心家系中筛选致病变异。2.进行TNFAIP3(c.1 806delG)的致病机制研究。研究方法1.采集一例表型罕见的神经精神狼疮核心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提取DNA进行WES分析,筛选致病变异,并进行Sanger测序验证。2.收集先证者及对照者的外周血,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lear cells,PBMCs)中 A20 蛋白和 NF-κB 信号转导通路相关分子受到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刺激前后的表达水平,应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PCR)检测 NF-κB下游细胞因子受到TNF-α刺激前后的相对表达水平。3.根据先证者的突变位点构建突变型TNFAIP3表达载体。分别将空载体、野生型和突变型TNFAIP3载体转染到人胚胎肾293T细胞(human embryonic kidney 293T cells,HEK293T),应用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突变蛋白的去泛素化功能。将以上载体分别转染到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人星形胶质细胞(normal human astrocytes,NHA)和人小胶质细胞HM06,应用Western Blot和RT-PCR技术研究该突变对神经系统的致病机制。研究结果1.一个NPSLE核心家系致病变异TNFAIP3(c.1 806delG)的发现先证者是1名36岁的女性,NPSLE病情反复发作且表型罕见,因此对其所在核心家系进行WES。对初步过滤得到的有害变异,应用隐性遗传的复合杂合模型和显性遗传的新发突变模型,结合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变异的致病效应,以及2015年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制定的序列变异分类标准,筛选出可能的致病变异TNFAIP3(c.1806delG)。这一新发突变导致重要功能区ZnF4 motif的开放阅读框位移,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形成一截短的A20蛋白p.T602fs*95。Sanger测序证实家系中该变异与表型共分离。2.TNFAIP3(c.1 806delG)的致病机制研究首先,为明确突变蛋白在先证者体内的表达情况,我们采集了先证者及2例正常对照者的PBMCs。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先证者外周血T细胞及单核细胞中野生型A20蛋白表达低于正常对照者;先证者外周血T细胞及单核细胞中突变型A20蛋白表达高于野生型A20蛋白。其次,通过将构建的TNFAIP3(c.1806delG)表达载体及K63连接泛素载体共转染到HEK293T并进行免疫共沉淀实验,我们证实了突变型A20蛋白的去泛素化功能受损。然后,为探索TNFAIP3(c.1806delG)对外周血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本研究应用Western Blot发现先证者T细胞及单核细胞NF-κB通路蛋白磷酸化水平高于正常对照者,并更容易被TNF-α刺激活化;RT-PCR结果显示先证者PBMCs中NF-κB下游炎症因子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无神经精神症状的SLE患者和正常对照者,且在TNF-α刺激后进一步升高。这些结果表明TNFAIP3(c.1806delG)使外周血免疫细胞NF-κB通路活化并促炎因子分泌增多。最后,本研究对TNFAIP3(c.1806delG)在神经免疫中的致病机制进行探索。在模拟血-脑屏障的细胞系中,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转染突变型TNFAIP3载体的HUVEC在受到TNF-α刺激后NF-κB通路明显激活,紧密连接和粘附连接蛋白表达降低;RT-PCR结果显示,转染突变型TNFAIP3载体的NHA受到TNF-α刺激后促炎因子相对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在转染突变型TNFAIP3载体的HMO6中,RT-PCR结果显示静息状态下促炎因子相对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这些结果说明TNEAIP3(c.1806delG)通过影响血-脑屏障通透性及中枢神经系统固有免疫细胞的活化状态对神经系统发挥致病作用。创新性和意义本研究在一个表型罕见的NPSLE家系中发现了 TNFAIP3(c.1806delG)这一致病变异,初步探索了它在系统性免疫和神经免疫中发挥的作用,发现了该突变通过激活外周血和中枢神经系统固有免疫细胞、破坏血-脑屏障等多个环节导致NPSLE的致病机制,为个体化治疗和NPSLE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
高小兰,王汉明[2](2021)在《Th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在复发性口腔溃疡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AU)是发生于非角化黏膜最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之一,反复发作,疼痛剧烈,好发于唇、颊黏膜和舌,临床上分为轻型、重型和疱疹样3种类型。既往研究表明,RAU是一种多因素、T细胞介导的免疫失调疾病。CD4+ T细胞亚群与RAU的发病、发展密切相关,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类型及功能均不同,本文就Th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在RAU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贾艳敏[3](2021)在《嘎木朱尔对口腔溃疡模型大鼠IL-2、IL-6和TNF-α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建立口腔溃疡动物模型为基础,研究嘎木朱尔对口腔溃疡的治疗作用,并系统深入的探讨嘎木朱尔对口腔溃疡中IL-2,IL-6,TNF-a等细胞因子的影响,以及对溃疡愈合率的影响,通过检测IL-2,IL-6,TNF-a在口腔溃疡大鼠模型中的表达情况,进一步研究嘎木朱尔在治疗口腔溃疡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选取40只6周龄SD大鼠,雌雄对半,体重180-220g,随机分成5组,每组8只,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视作空白组。其余大鼠进行全麻,用氢氧化钠晶体烧灼大鼠双侧口腔黏膜,48小时后形成口腔溃疡,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组,分别为溃疡形成组,自愈组,云南白药治疗组,嘎木朱尔治疗组,每组8只,并在大鼠尾部做标记。在造模后第二天处死溃疡形成组大鼠,并测量自愈组,云南白药治疗组,嘎木朱尔治疗组大鼠黏膜溃疡面积,然后云南白药治疗组与嘎木朱尔治疗组开始黏膜给药,2次/天,自愈组与空白组不做处理,于给药的第7天再次测量自愈组,云南白药治疗组,嘎木朱尔治疗组的黏膜溃疡面积,计算溃疡面积愈合率,并处死剩余各组大鼠。取下双侧溃疡处颊黏膜组织,进行HE染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测定IL-2,IL-6,TNF-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嘎木朱尔对于IL-2,IL-6,TNF-a的影响,通过判断这些细胞因子在各组中的变化趋势来分析嘎木朱尔对口腔溃疡的治疗作用。结果:1.溃疡面积愈合率计算结果:自愈组,云南白药治疗组,嘎木朱尔治疗组的溃疡面积在造模后的第二天形成初始溃疡,经过7天的治疗,通过比较,嘎木朱尔治疗组的溃疡面积愈合率大于自愈组(P<0.001),云南白药治疗组的溃疡面积愈合率也大于自愈组(P<0.01),而嘎木朱尔治疗组与云南白药治疗组的溃疡面积愈合率未见明显差异(P=0.31)。2.组织学分析显示:空白组可以看到口腔黏膜上皮未角化,上皮完整,固有层乳头狭窄而长,毛细血管束较多;在溃疡形成组中,可以看到上皮细胞水肿,部分上皮被侵蚀,结缔组织中炎性细胞密集浸润,符合炎性状态;未经治疗的自愈组看到肉芽组织形成相对较慢,成纤维细胞的数目略有增加;在云南白药治疗组中,看到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肉芽组织略有增加;在接受嘎木朱尔治疗组中,看到肉芽组织和成纤维细胞丰富,并根据恢复程度与溃疡的严重程度对这些组织学的结果进行定量的评估发现:溃疡形成组和未治疗的自愈组的得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云南白药治疗组与嘎木朱尔治疗组的得分明显低于未治疗自愈组(P<0.05)。然而在云南白药治疗组和嘎木朱尔治疗组之间未发现明显差别(P>0.05)。3.ELISA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溃疡形成组的IL-2,IL-6,TNF-a的水平明显增加,证明出现溃疡炎症状态。自愈组、嘎木朱尔治疗组、云南白药治疗组与溃疡形成组比较,IL-2,IL-6,TNF-a的水平明显下降(P<0.05),而自愈组、嘎木朱尔治疗组、云南白药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IL-2,IL-6,TNF-a的水平仍然较高,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未恢复正常。并且嘎木朱尔治疗组和云南白药治疗组的IL-2,IL-6和TNF-α水平显着低于自愈组(P<0.05),嘎木朱尔治疗组和云南白药治疗组之间的IL-2和TNF-α的水平没有显着差别(P>0.05),但嘎木朱尔治疗组与云南白药治疗组之间的IL-6水平却存在显着差别(P<0.05)。结论:嘎木朱尔可以减轻溃疡炎症反应,加速溃疡面积的缩小,促进溃疡的愈合,并且经过嘎木朱尔治疗后,炎症因子IL-2,IL-6,TNF-a的水平明显降低。
吴琦[4](2021)在《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病变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肺间质病变(RA-ILD)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7月期间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符合201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欧洲风湿病防治联合会(EULAR)RA分类诊断标准的RA患者病例资料包括基本情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一步分析。结果(1)符合纳入标准的737例RA患者男女比为1:4.12,平均年龄为49.64±14.00岁,平均病程为4.0(1.0,10.0)年。737例RA患者中发生ILD有282例(38.26%),患者出现第一个RA相关临床症状至发生ILD的中位时间为13年(95%CI 11.33-14.67),RA患者出现ILD的5年累积发生率为22.70%±1.80%,10年累积发生率为45.40%±2.6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64,95%CI 1.049-1.079,p=0.000)、男性(OR 1.72,95%CI 1.154-2.565,p=0.008)、吸烟(OR 2.365,95%CI 1.397-4.004,p=0.001)、长病程(OR 1.096,95%CI 1.066-1.128,p=0.000)、高DAS28-ESR(OR 1.271,95%CI 1.021-1.583,p=0.032)、抗CCP抗体升高大于3倍(OR 1.524,95%CI 1.022-2.273,p=0.035)、KL-6>300U/m L(OR 2.570,95%CI 1.093-6.041,p=0.030)、LDL-C升高(OR 1.452,95%CI 1.099-1.918,p=0.009)、CA153升高(OR 1.276,95%CI 1.070-1.522,p=0.007)是RA-IL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DL-C是RA-ILD的保护因素(OR0.056,95%CI 0.025-0.125,p=0.000)。(3)737例RA患者中血脂异常有298例(40.43%),其中HDL-C降低有243例、LDL-C升高有47例。相比LDL-C正常的RA患者,LDL-C升高的RA患者ILD(57.45%vs.36.96%,p=0.000)、大动脉硬化(48.94%vs.21.16%,p=0.039)的发生率均较高。相比HDL-C正常的RA患者,HDL-C降低的RA患者ILD(47.33%vs.33.81%,p=0.000)及冠心病(2.88%vs.0.20%,p=0.001)的发生率均较高。(4)HDL-C降低的RA患者出现ILD的中位时间短于HDL-C正常者[10.0(95%CI 9.33-10.67)年vs.17.0(95%CI 14.58-19.42)年,p=0.000]。(5)利用性别、吸烟分层及有无RA-ILD分组分析显示女性RA-ILD组LDL-C水平高于RA-n ILD组(3.01±0.74 mmol/L vs.2.71±0.72mmol/L,p=0.000),无吸烟的RA-ILD组患者LDL-C水平高于RA-n ILD组(3.00±0.75mmol/L vs.2.73±0.71 mmol/L,p=0.000),而无论性别及吸烟与否,RA-ILD患者HDL-C水平均低于RA-n ILD。(6)LDL-C水平与KL-6呈正相关,在RA-ILD患者中相关性更强(R2=0.312,p=0.004)。HDL-C水平与DAS28-ESR、hs-CRP呈负相关,在RA-ILD患者中的相关性更强(R2分别为-0.451、-0.247,p均<0.05)。(7)RA-ILD患者的胸部HRCT表现依次为UIP(56.03%)、NSIP(30.85%)、OP(7.09%)、DIP(3.55%)、LIP(2.48%)。HDL-C降低的RA-ILD患者胸部HRCT表现为UIP的比例更高(60.00%vs.53.29%,p=0.002)。(8)与LDL-C正常的RA-ILD者相比,LDL-C升高的RA-ILD者用力肺活量(FVC)下降发生率更高(50.00%vs.21.52%,p=0.015)。与HDL-C正常的RA-ILD者相比,HDL-C降低的RA-ILD患者FVC下降及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发生率均较高(分别为26.92%vs.16.18%,p=0.003;80.76%vs.50.00%,p=0.010)。结论(1)与RA-ILD发生相关的临床独立危险因素有男性、高龄、吸烟、高疾病活动、抗CCP抗体滴度升高、KL-6升高、CA153升高及LDL-C升高,而HDL-C升高是RA-ILD的保护因素。(2)HDL-C降低的RA患者出现ILD的时间较HDL-C正常者早。(3)HDL-C水平与病情活动呈负相关。(4)HDL-C降低的RA-ILD患者胸部HRCT更易表现为UIP型。(5)LDL-C升高的RA-ILD患者更易出现FVC下降。HDL-C降低的RA-ILD患者易出现FVC及DLCO下降。
董田田[5](2020)在《依奇珠单抗治疗慢性重度斑块型银屑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系统性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红斑和鳞屑。截至目前,明确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并没有完全清楚。因其病情迁延不愈,且严重者可累及心、肾、肝、关节等器官,对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产生极大影响。近年来,随着银屑病免疫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生物制剂打开了银屑病治疗新领域。其中,依奇珠单抗Ixekizumab(IXE)可特异性结合IL-17A分子,达到快速治疗银屑病的目的。为研究IXE治疗慢性重度斑块型银屑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本文选取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实验研究的一部分,观察30例慢性重度斑块型银屑病患者接受IXE治疗的临床疗效,同时研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目的:探讨IXE单一用药对慢性重度斑块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按照慢性重度斑块型银屑病诊断标准,30例患者均明确诊断。30例患者中,有5例于第0周接受安慰剂治疗(分2次皮下(SC)注射),从第2周至第10周,这5例患者每2周接受单次皮下给药;然后在第12周,接受2支试验药物(IXE 80 mg),从第16周至第56周,接受IXE 80mg每4周1次(Q4W)单次皮下给药。其余25例患者,均于第0周接受IXE治疗80mg×2(分2次皮下注射),随后分为A、B两组,A组从第2周至第10周,每2周接受单次皮下给药80mg(Q2W),B组按照Q4W给药,中间一次给予安慰剂;在第12周,上述25例患者有11例患者接受2支安慰剂,有14例患者接受2支IXE 80mg;从第16周至第56周,上述14例患者继续接受IXE 80mg Q4W治疗,上述11例患者若有复发(sPGA评分≥3)则给予IXE 80mg治疗,若无复发,则继续给予安慰剂。于治疗前和第12周、第16周、第28周分别对患者进行银屑病皮损PASI评分,计算PASI评分改善率,评定IXE对慢性重度斑块型银屑病的疗效。同时随访患者至2020.03,观察其停药后复发时间(出现皮损)和sPGA达到3的时间。2、于治疗前、中、后检测血常规、血糖、肝功、尿常规、离子、血脂、肾功、监测血压,评估IXE的不良反应。3、观察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17、IL-23、TNF-a和IL-8治疗前、后的表达水平。4、比较治疗前身体质量指数BMI(Body Mass Index)和患者瘙痒评分(NRS)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用药前NRS和用药12周后NRS水平差异、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与治疗前PASI评分之间的关系以及52周PASI为0分的22例患者治疗前、治疗后DLQI的水平差异。结果:1、30例患者治疗前PASI评分12-55.8分,平均27.19分。30例患者于第12周获得PASI75、PASI90、PASI100的患者比例分别为96.7%、86.7%、46.7%。一直未停药的19例患者,第16周时获得PASI75、PASI90、PASI100的患者比例分别为100%、89.5%、57.9%;第28周时获得PASI75、PASI90、PASI100的患者比例分别为100%、94.7%、78.9%。11例12周后停药患者的复发情况:3例患者1个月出现皮损,4例患者2个月出现皮损,3个月、4个月、5个月、6个月出现皮损的患者分别有1例;3例患者2个月sPGA≥3,2例患者3个月sPGA≥3,1例患者4个月sPGA≥3,6个月、7个月sPGA≥3的分别有2例患者,1例患者9个月sPGA≥3。19例患者52周后停药复发情况(随访截至2020.03.31):有2例患者分别于3个月、4个月时达到sPGA≥3;1例患者在完成52周治疗以后皮损未复发时就用其他生物制剂,故无法统计其具体复发时间;其余16例患者sPGA评分均<3:3例患者sPGA2的时间分别为3个月、4个月、4个月,10例患者sPGA1的时间分别为5个月、4个月、3个月、3个月、2个月、2个月、2个月、2个月、2个月、1个月,3例患者无复发,分别停药78天、112天、119天。2、起效时间3-30天,平均8.1天。3、不良反应:上呼吸道感染18例(均痊愈)。高尿酸血症(3例痊愈)、高脂血症(7例痊愈)和肝损伤(5例轻度,2例中度,1例重度,除1例重度外其余7例痊愈)各8例。尿路感染7例(6例痊愈)。高血压病(1例痊愈)、中性粒细胞减少(3例痊愈)各5例。咽痛4例(3例痊愈)。荨麻疹(2例痊愈)、白细胞增高(2例痊愈)、糖尿病(2例痊愈)、皮肤瘙痒各3例。注射部位反应、血小板减少(1例痊愈)、失眠(均痊愈)、腹泻(均痊愈)、胃肠型感冒(均痊愈)、心肌缺血、单纯疱疹(其中1例为复发性,未痊愈;另1例痊愈)各2例。高胆红素血症(痊愈)、轻度肾损伤(痊愈)、低钾血症、哽噎感、腹胀、病毒性睑缘炎(痊愈)、轻度黄疸、胸闷、心肌损伤(痊愈)、口腔溃疡、牙髓炎(痊愈)各1例。上述不良反应均考虑与IXE可能有关,且多数经对症处理后明显改善。4、30例患者在用实验药物上的起效时间、PASI改善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别,故将30例患者的血清细胞因子一同进行实验和比较。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慢性重度斑块型银屑病经IXE治疗后,血清IL-17、IL-23、TNF-α和IL-8浓度均较治疗前降低,其中IL-17、IL-8和TNF-α下降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23血清浓度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用SPSS25.0对30名患者治疗前BMI和NRS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瘙痒评分与BMI不具有相关性,P=0.269>0.05,r=-0.208。对30例患者用药前NRS(6.23±2.93)和用药12周后NRS(1.13±1.94)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为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用药12周后患者NRS显着低于用药前NRS水平。6、用SPSS25.0对30名患者治疗前的DLQI和PASI评分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显示:F=9.643,P=0.004<0.05,即治疗前DLQI和PASI评分呈线性相关关系。调整R2=0.23,理解为PASI评分可以解释DLQI 23%的变异量。对52周PASI为0分的22例患者治疗前DLQI(13.59±4.87)、治疗后(0.77±2.0)水平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为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治疗前DLQI显着高于治疗后DLQI水平。结论:1、A、B两组在起效时间、PASI改善率方面无明显差别,即IXE Q4W和Q2W在临床疗效方面无明显差别;2、IXE治疗慢性重度斑块型银屑病疗效显着,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且轻;3、IXE治疗慢性重度斑块型银屑病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IL-17、IL-8、TNF-α和IL-23有关,尤以IL-17、IL-8和TNF-α下降明显;4、治疗前DLQI和PASI评分呈线性相关关系,皮损越严重,DLQI越高,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越大,PASI评分可以解释DLQI 23%的变异量;治疗后DLQI水平显着低于治疗前水平,随皮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5、12周达到PASI75的患者停用IXE银屑病均复发,复发时间为1-6个月,平均2.6个月;达到sPGA3的时间为2-9个月,平均4.6个月。
厉向[6](2018)在《水通道蛋白4抗体和自身抗体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和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布及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应用基于细胞测定法检测患者血清AQP4自身抗体及其在相关疾病的分布目的:观察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和自身抗体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及其相关疾病多发性硬化(MS)和临床孤立综合征(CIS)、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疾病(NOSA)等疾病的分布,评价AQP4抗体及自身抗体对NMOSD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44例患者,包括NMOSD104例、MS59例、CIS4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52例、干燥综合征(SS)22例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OND)(如脑梗死、脊髓梗死、脑炎、面神经炎等)62例的临床资料。使用基于细胞的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清AQP4抗体。比较各组患者的人口学分布和发病资料、AQP4抗体阳性率、首发索引事件、自身抗体及补体的分布。使用ROC曲线分析评价AQP4抗体和自身抗体对NMOSD的诊断价值。结果:NMOSD组AQP4抗体阳性率(91.3%)明显高于SS组(4.5%)和SLE组(3.8%)(P=0.00)。MS组、CIS组和OND组均未检出血清AQP4抗体(P=0.00)。而NMOSD患者的抗核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SS组(95.5%)和SLE组(92.3%)(P=0.00)。36例:NMOSD患者的抗Ro52抗体阳性率(34.6%),低于SS组(95.5%)(P=0.00)。27例NMOSD患者的抗SSA抗体阳性(26%),明显低于SS组(95.5%)和 SLE 组(61.5%)(P=0.00)。9 例 NMOSD 患者的抗 SSB 抗体阳性(8.7%),低于SS组(40.9%)和SLE组(25%)(P=0.00;P=0.01)。血清AQP4抗体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为 0.95 P=0.00)。血清抗 Ro52 抗体 AUC 为0.6(P=0.00)。而其他自身抗体对于NMOSD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AUC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自身抗体与AQP4抗体广泛存在于NMOSD患者中。尤其是AQP4抗体和抗RO52抗体,对于诊断NMOSD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第二部分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合并自身抗体相关性研究目的:观察伴或不伴AQP4抗体和自身抗体NMOSD的临床资料,分析各组疾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将收集的104例NMOSD患者根据AQP4抗体及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将NMOSD患者分为4组:AQP4抗体(-)自身抗体(-)组(双阴组)、AQP4抗体(+)自身抗体(-)组(AQP4抗体单阳组)、AQP4抗体(-)自身抗体(+)组(自身抗体单阳组)和AQP4抗体(+)自身抗体(+)组(双阳组)。AQP4抗体(-)自身抗体(+)组个数为零。比较各组疾病患者的性别比例、发病年龄、首发索引事件、复发次数、年复发率、高峰和末次随访EDSS评分、达到EDSS6分时间、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血清自身抗体、补体、甲状腺功能及相关抗体、脑脊液改变、MRI检查病灶损害部位、VEP改变、药物治疗情况等。应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AQP4抗体合并/不合并自身抗体的NMOSD首次复发和残障进展到EDSS 6分的累积概率生存函数。结果:1、双阳组患者共56例,性别构成比约1:13,与单阳组(11/28)比较(P=0.00)。单阳组患者首次复发间隔时间为6(1-52)月,短于双阴组24(2-79)月、双阳组5(8-120)月(P=0.02;P=0.03)。单阳组患者首次发作后一年复发率为71.8%,高于双阴组(33.3%)和双阳组(50%)(P=0.03;P=0.03)。双阴组患者年复发率平均数为0.35,间距为0.22-0.52,低于单阳组0.67(0.13-4)和双阳组0.59(0.11-2.4)(P=0.05;P=0.03)。单阳组患者末次随访的EDSS评分平均数为2.99,间距为0-8.5,高于双阳组2.01(0-5)分(P=0.01)。同样单阳组患者的高峰期与末次随访EDSS的差异为2.23,间距为0-6.5,小于双阳组3.27(0-6)(P=0.00)。2、双阴组患者的脑脊液葡萄糖测定平均值为3.8mmol/L,间距为(2.6-5.3)mmol/L,高于单阳组和双阳组患者(P=0.05;P=0.01)。3、双阳组患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水平中位值为3.6(0.1-2523)IU/ml,明显高于单阳组(P>0.02)。双阳组患者C3水平平均值为0.88(0.37-1.26)g/L,低于单阳组的1.01(0.7-1.77g/L)(P=0.01)。双阳组患者 C4 水平平均值为 0.15(0.03-0.27)g/L,低于单阳组的 0.21(0.07-0.71)g/L(P=0.01)。4、双阳组患者的抗核抗体阳性率(82.1%),高于双阴组(0%)和单阳组(0%)(P=0.00;P=0.00)。双阳组患者的抗Ro52抗体阳性率(64.3%),高于双阴组(0%)和单阳组(0%)(P=0.00;P=0.000)。双阳组患者的抗SSA抗体阳性(48.2%),高于双阴组(0%)和单阳组(0%)(P=0.00;P=0.000)。9例双阳组患者的抗SSB抗体阳性(16.1%),高于单阳组(0%)(P=0.00)。5、双阴组患者中,3例(44.4%)表现为头痛,频率高于双阳组(10.7%)(P=0.01)。双阳组患者中,18例(32.1%)表现为眼痛,频率高于单阳组(10.3%)(P=0.01)。6、双阴组NMOSD患者未见头颅M:RI存在异常病灶(0%),明显低于单阳组(46.2%)、双阳组(46.4%)的患者(P=0.02;P=0.01)。7、其中33.3%单阳组NMOSD患者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针,频率高于双阳组(14.3%)的患者(x2=4.84,P=0.03)。8、生存曲线分析显示双阳组患者残障进展到EDSS6分的累积概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患者(x2=14.593,P=0.001)。9、生存曲线分析提示单阳组首次复发的累积概率高于其他两组(x2=7.627,P=0.022)。结论:血清AQP4抗体阳性非合并自身抗体NMOSD患者,其复发风险、残障累积均较其他组高。血清AQP4抗体阳性的NMOSD患者,无论有无合并自身抗体,其年复发率明显升高,其颅内病灶较血清AQP4抗体阴性的患者常见。第三部分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合并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比较伴和不伴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NOSA)的NMOSD的临床特征,探讨进展为NMOSD合并NOSA的影响因素。方法:将收集104例NMOSD患者根据是否合并NOSA分为2组:NMOSD不合并NOSA组(简称NMOSD组)和NMOSD合并NOSA组(简称NMOSD+NOSA组)。比较两组相关资料(同第二部分)。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进展为NMOSD+NOSA的危险因素。使用ROC曲线分析评价AQP4抗体和自身抗体对NMOSD+NOSDA的诊断价值。结果:1、NMOSD+NOSA组患者共22例,性别构成中男性0例,女性22例,构成比约0:22,与NMOSD组(16/66)比较(P=0.02)。NMOSD+NOSA组患者末次随访的EDSS评分平均数为1.48,间距为0-4,低于NMOSD组的2.7(0-6.5)分(t=583.5,P=0.01)。NMOSD+NOSA组患者首次索引事件中,2例极后区症状如恶心呕吐、呃逆等,频率为9.1%,低于NMOSD组的13.4%(P=0.02)。2、各组NMOSD患者脑脊液压力、白细胞数、蛋白水平、氯化物水平、葡萄糖水平、IgG指数、24小时鞘内合成率比较(P>0.05)。3、NMOSD+NOSA组患者T4水平中位值为 10.27(4.15-16)pmol/L,高于NMOSD组0.9(0-2509)pmol/L(P=0.02)。NMOSD+NOSA组患者C3、C4均低于NMOSD组(P=0.02)。4、NMOSD+NOSA组患者的抗核抗体、抗Ro52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dsDNA抗体阳性率均高于NMOSD组(2.4%)(P=0.02)。5、NMOSD+NOSA组患者中眼痛、眼干、口干、皮肤红斑、关节痛、脱发、口腔溃疡、肾病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NMOSD组(P=0.00)。6、5例NMOSD+NOSA组患者(22.7%)头颅MRI发现大脑半球深部、皮质下白质病变,频率高于NMOSD(4.9%)组(P=0.02)。7、22.7%的NMOSD+NOSA组患者应用羟氯喹,频率高于NMOSD组(0%)(P=0.00)。22.7%的NMOSD+NOSA组患者应用环磷酰胺,频率高于NMOSD组(1.2%)(P=0.00)。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SSA抗体和抗Ro52抗体等变量存在统计学意义,抗SSA抗体和抗Ro52抗体可能是进展为NMOSD+NOSA的危险因素(P=0.00)。9、血清抗SSA抗体AUC为0.88,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95%CI 0.79-0.97)。血清抗Ro52抗体AUC为0.86,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95%CI 0.77-0.94)。结论:NMOSD合并NOSA患者具有与各自疾病相关的体征/症状,其末次神经功能残障累积较单纯NMOSD组患者低。自身抗体对于诊断NMOSD+NOSA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尤其是抗SSA抗体和抗Ro52抗体,可能是进展为NMOSD+NOSA的危险因素。
王卓为,线海燕[7](2018)在《大蒜素软胶囊联合碘甘油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大蒜素软胶囊联合碘甘油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北京市顺义区医院收治的104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外用1%碘甘油,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大蒜素软胶囊,1粒/次,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VAS)评分、溃疡面积、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IL)-8、唾液表皮生长因子(EGF)、CD4+/CD8+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8%、9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溃疡面积、TNF-α、CRP、IL-8、唾液EGF显着降低,外周血CD4+/CD8+均显着增加,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溃疡面积、TNF-α、CRP、IL-8、唾液EGF低于对照组,CD4+/CD8+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蒜素软胶囊联合碘甘油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可迅速缓解患者症状,减轻炎性损伤,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李玲[8](2017)在《血流变指标、TGF-β、ICAM-1、IL-35在复发性口腔溃疡中的表达》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复发性口腔溃疡(ROU)患者及健康人外周血中血流变指标和TGF-β、ICAM-1、IL-35的表达,探究其表达在复发性口腔溃疡发病过程中的意义,为进一步探讨ROU的致病机制增加新的内容,为复发性口腔溃疡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临床选取ROU病人40例为实验组,从附属医院体检中心选择40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构成无统计学差异,所有的参与者均理解同意。每位空腹采集静脉血7mL,其中5ml应用全自动血流变检测仪在血液采集后4小时内检测血流变相关指标,另外2ml离心血清存入-80℃冰箱冻存,以备标本应用ELISA 法检测 TGF-β、ICAM-1、IL-35,数据处理应用 GraphPad 软件,TGF-β、IL-35间相互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1.ELISA检测血清中TGF-β、ICAM-1、IL-35的表达水平: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血清中TGF-β的表达水平为(1078 ± 97.96)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1484 ± 104.9);IL-35的表达水平为(225.5 ±42.6)低于正常对照组的(391.8 ±47.38);TGF-β与IL-35两组数据均有意义(P<0.05);ICAM-1的水平为(475.1±37.14)较正常对照组的(369.2 ±42.92)略高,无意义(P>0.05)。2.血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显示:ROU患者血流变指标(EAI、全血切变率、全血低切相对指数、全血低切还原粘度)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表达升高,而卡松粘度(3.244±0.067)则明显低于对照组(3.541 ± 0.093)(P<0.05),血流变其他指标均无明显意义。3.ROU患者外周血清TGF-β的表达水平与IL-35表达的相互关系:ROU患者TGF-β的血清水平和IL-35间有一定的相关性(r =0.133,P 0.05)。结论:1.TGF-β参与了 ROU的致病过程,且在其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2.IL-35的低水平表达,患者出现临床炎性症状,提示在ROU的致病过程中IL-35作为保护性因子发挥着抑炎作用。3.ROU的发病与微循环障碍有关,而血流变指标红细胞聚集指数的升高可能是引发微循环障碍的重要因素。4.ICAM-1可能参与了 ROU的发病过程,但意义不明显。5.TGF-β的表达与IL-35的水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OU的发病可能与TGF-β和IL-35的表达降低所引发的免疫平衡紊乱有关。
葛玲智[9](2016)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的Sweet综合征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的Sweet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提高对两种疾病及其相关性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的Sweet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两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相关性。结果患者,女,62岁,反复出现面颈、背部疼痛性红色丘疹结节;双颊部水肿性红斑,伴有轻度脱屑;脱发,发质干枯、粗糙;多发口腔痛性溃疡;四肢关节肿胀,疼痛;辅助检查结果示:WBC2.81*10^9/L;血沉40mm/h(正常:0-20mm/h),补体C3<0.18(正常0.9-1.8g/L),补体C4<0.064g/L(正常:0.1-0.4g/L);抗核抗体1:100(+),抗dsDNA测定125.10IU/mL(正常:0-100IU/mL);尿蛋白+,24h尿蛋白定量915.0mg/24h;谷丙转氨酶207.9U/L(正常:7-40U/L),谷草转氨酶198.1U/L(正常:13-35U/L)。组织病理学检查示表皮未见明显异常,真皮层散在较多嗜中性粒细胞浸润。诊断:1.系统性红斑狼疮2.Sweet综合征。结论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相关的嗜中性皮病并不少见,而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的Sweet综合征鲜有分析报道,伴发时临床鉴别诊断困难,发病机制复杂。我们报道了一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的Sweet综合征,该患者Sweet综合征的发病可能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免疫紊乱或日光暴露有关。综合分析我们认为Sweet综合征可能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非特异性临床表现;但不能完全排除独立发病的可能。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较好。希望更多的皮肤科医师关注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相关的Sweet综合征。嗜中性皮病与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之间的关系及发病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研究。
丁虹[10](2015)在《王守儒教授辨治口腔黏膜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王守儒教授在近50年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实践中,在防治口腔粘膜病、牙周病等口腔疾病方面有丰富经验和独特的学术思想。在导师王守儒教授的指导下,本研究在基础理论与临床文献整理研究的基础上,初次系统整理了既往研究中散在的经验和成果,总结其临证医案中的学术经验,并使理论总结与医案分析相结合,二者互证互补,同时通过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研究的验证,试图全面展示和总结王守儒教授治疗口腔粘膜病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为进一步系统整理和继承王守儒教授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提供思路。方法1.通过每周跟随老师临诊抄方,仔细观察老师四诊方法,认真书写跟师笔记、跟师月记,以及师生交流、口传心授、听老师上课、观看老师授课录像等多种方法记录老师的学术观点,并结合自己临床实践进行体会、分析、领悟、总结、凝练其理、法、方、药、护的特点,探索王守儒教授对口腔黏膜病的理论认识、辨治经验、用药规律与特色、预防和调护方法,并加以挖掘、深化、升华和创新。再加以梳理、总结和提炼老师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2.认真研读老师的着作如《实用中西医结合口腔病学》、《口腔疾病中西医诊疗手册》、《世界传统医学口腔学》、《中医痛证诊疗大全》、《中医口腔科学》、《中医耳鼻喉口腔科学》等10余部着作,学习王守儒教授的既往医论着述、学术报告及其门人后学以往的研究成果及教学讲稿80余篇,追溯老师学术思想渊源和理论依据,为深入论述提供坚实的学术渊源和理论基础,按照相关中医学基本理论,分析其存在的内在逻辑性和规律性,总结和挖掘其蕴藏的思想核心。3.研读中医四大经典及专业相关中医古籍如《脾胃论》、《口齿类要》、《重楼玉钥》等,将中医经典与老师临证经验相结合,深刻领会老师学术思想渊源。4.检索现代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口腔相关文献,了解中医各医家学术特点,以便深入体会王守儒教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特色。5.采用理论提升与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方法,以王守儒教授临证擅长辨治口腔粘膜病为切入点,对其在诊断、辨证、治法、组方用药、预后调摄等方面的零碎、分散的经验进行分类与整合,收集王守儒教授近年来治疗口腔黏膜病的门诊病历及保存完好的原始资料回顾性病历等120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提炼,从而系统总结其临证经验。6.精心筛选王守儒教授临证辨治口腔黏膜病的效验案例,对诊疗过程进行评述分析,提取反映其辨证论治特色的重点与要点,以按语与本案特点的形式进行阐述总结,力求更加生动灵活地展现王守儒教授辨治口腔黏膜病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7.将王守儒教授治疗口腔黏膜病的经验运用于临床,以复发性口腔溃疡70例为切入点,进行临床研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等方面的改善及复发情况。结果1.在理论研究方面:学术思想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重视整体观念;顾护后天脾胃;扶正与祛邪相结合;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思想渊源主要来源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脾胃论》等中医经典古籍,同时受近现代各家学派的影响。导师将以上思想进行总结归纳,并应用于临床实践,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及经验。2.在临床经验方面:(1)口腔黏膜病的病因病机:王守儒教授提出阴阳气血失和是疾病发生的总纲,脾气不足是基本病因病机,瘀血阻滞是关键病因病机。(2)口腔黏膜病的治则治法:王守儒教授提出“以和为贵,以平为期”的治则和扶正祛邪相兼的治法。(3)口腔黏膜病的诊疗模式和辨治特色:王守儒教授提出“辨病-辨证-辨体质”三位一体的诊疗模式,运用多种手段首先辨病;在“以病统证”基础上,力求证型的简化和标准的统一,辨证施治,以改善症状、防治复发、预防恶变为防治重点;辨体质以指导口腔黏膜病高危人群的防治和生活方式(包括口腔卫生保健措施)的指导和干预,对于口腔黏膜癌前病变(或状态)能起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变防进的作用。因口腔黏膜病病种繁多,症状复杂多变,且多与全身系统性疾病密切相关,因此辨证应执简驭繁,主张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提出“益气健脾,扶正祛邪五法”,可囊括绝大多数口腔黏膜病,比传统的辨证更符合临床实际,而且操作性强,疗效显着。(4)临证处方用药特色:重培后天,兼顾清热凉血及活血化瘀;补益与宣通并用;顾护胃气。(5)擅治疾病的经验总结:导师认为口腔扁平苔藓病因为虚、瘀、湿、热,病机为本虚标实,脾气虚弱为其本,湿热血瘀为其标,治疗分为三个阶段:消糜烂,治以清热解毒祛湿;消网纹,治以活血化瘀;巩固疗效,治以健脾益气,并注重情志在本病中的重要作用。复发性口腔溃疡基本病机多为脾虚血瘀、心火上攻。治以益气健脾活血、清心降火敛疡之法,治疗可分为三个时期:发病初期,扶正祛邪并重,以使发作减轻,扶正以增强抗病能力;高峰期则以祛邪为主,以减轻症状,缩短高峰时间;后期应加重调理脾胃,扶本固元,预防复发。萎缩性舌炎的病机为心脾两虚、气阴两伤、阴虚火旺。其中心脾两虚、气阴两伤为其本,阴虚火旺为其标。久病多瘀,瘀血的存在又加重病情,延缓病程,因此在益气健脾活血,清心降火敛疮治法的指导下自拟舌炎方。3.临床研究方面:(1)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两组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在改善溃疡面积、溃疡数量、疼痛程度、溃疡充血,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在改善倦怠乏力、食少纳呆、大便异常、脘腹胀满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中医证候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90.0%,两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3)两组复发率比较:治疗组复发率为32%,对照组复发率为83.3%,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4)血流变指标比较:治疗组降低全血粘度(高、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聚集率、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血沉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5)免疫学指标比较:治疗组能提高CD3、CD4、CD4/CD8值,降低CD8值;对照组降低CD3、CD4、CD4/CD8值,升高CD8值,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王守儒教授熟读中医经典,博采各医家之长,衷中参西,学术上兼容并蓄,灵活结合临床实际,执简驭繁。其辨治口腔黏膜病,在理、法、方、药、护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其重视后天脾胃功能在本病病因病机中的重要作用,以益气健脾,扶正祛邪为治疗大法,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对提高口腔黏膜病的临床疗效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挖掘、系统分析整理,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2.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口疮灵方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虚血瘀型)患者有显着疗效,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延长溃疡间歇期,降低复发率,临床安全有效。因此,益气健脾、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值得推广。口疮灵方是安全有效的方剂,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口疮灵方能够改善血液粘度,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有关。
二、复发性口腔溃疡血清粘附分子升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发性口腔溃疡血清粘附分子升高(论文提纲范文)
(1)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神经精神狼疮致病变异及其致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语 |
主要试剂及来源 |
主要仪器设备 |
中文部分 |
第一部分 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一神经精神狼疮病例的致病变异 |
前言 |
1 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神经精神狼疮的现状与挑战 |
2 复杂疾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材料和方法 |
1 病例样本 |
2 实验方法 |
2.1 样本采集 |
2.2 基因组DNA提取 |
2.3 WES和数据处理流程 |
2.4 根据遗传模型及表型特点进行变异筛选 |
2.5 引物设计 |
2.6 PCR扩增 |
2.7 琼脂糖凝胶电泳 |
2.8 PCR产物Sanger测序及结果分析 |
结果 |
1 先证者临床资料 |
2 核心家系基本情况 |
3 WES及数据分析结果 |
4 Sanger测序验证TNFAIP3变异与表型共分离 |
讨论 |
1 先证者表型分析 |
2 WES技术在致病变异筛查中的地位 |
3 对TNFAIP3序列变异致病性的判定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TNFAIP3基因突变在NPSLE中的致病机制探索 |
前言 |
1 NPSLE的发病机制 |
2 A20蛋白的结构特点和生物学功能 |
3 A20蛋白与人类疾病 |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材料和方法 |
1 病例样本及实验材料 |
1.1 样本、载体与细胞系 |
1.2 主要试剂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PBMCs的分离及活化 |
2.2 RNA提取 |
2.3 Trizol法提取蛋白质 |
2.4 裂解法提取蛋白质 |
2.5 BCA蛋白定量分析 |
2.6 Western Blot |
2.7 突变型TNFAIP3表达载体的构建 |
2.8 细胞传代、计数和铺板 |
2.9 细胞瞬时转染 |
2.10 共转染 |
2.11 免疫共沉淀 |
2.12 反转录 |
2.1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3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先证者T细胞及单核细胞中A20蛋白表达的变化 |
2 突变型载体构建及Sanger测序验证 |
3 TNFAIP3真核表达载体目的蛋白的检测 |
4 突变型A20蛋白的去泛素化功能下降 |
5 先证者T细胞及单核细胞NF-κB信号转导通路活化 |
6 先证者PBMCs中促炎性细胞因子相对表达水平上调 |
7 突变型A20蛋白可能参与破坏BBB并活化小胶质细胞 |
讨论 |
1 TNFAIP3罕见变异的研究意义 |
2 突变型A20蛋白通过去泛素化功能受损激活NF-κB通路 |
3 突变型A20蛋白对神经系统的致病机制 |
4 致病机制研究和药物研发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
前言 |
1 与清除障碍相关的基因 |
1.1 编码补体系统蛋白的基因 |
1.1.1 编码C1复合物的基因 |
1.1.2 FCN3 |
1.1.3 ITGAM |
1.2 程序性细胞死亡相关的基因 |
1.2.1 FAS/FASL |
1.2.2 ATG5 |
2 Toll样受体基因 |
3 1型干扰素途径和NF-κB通路相关的基因 |
3.1 TREX1 |
3.2 TNFAIP3 |
3.3 IRF5 |
3.4 CXorf21 |
3.5 COPA |
4 HLA-Ⅱ类基因 |
5 与免疫耐受异常或免疫调节异常相关的基因 |
5.1 RAG1/2 |
5.2 PRKCD |
5.3 CTLA-4 |
5.4 LRBA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论文正文英文版 |
Part Ⅰ Identifying a pathogenic variant in a neuropsychiatric systemic lupuserythematosus case by whole-exome sequencing |
Introduction |
1 Current status and challenges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ndneuropsychiatric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
2 Molecular genetic studies of complex diseases |
3 Research purpose |
Materials and methods |
1 Case samples |
2 Experimental methods |
2.1 Samples collection |
2.2 Genomic DNA extraction |
2.3 WES and data processing |
2.4 Variants screening based on genetic model and phenotypiccharacteristics |
2.5 Primer design |
2.6 PCR amplification |
2.7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
2.8 Sanger sequencing of PCR products and result analysis |
Results |
1 Clinical data of the proband |
2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trio |
3 Analysis of WES results |
4 Co-segregation was confirmed by Sanger sequencing |
Discussion |
1 Phenotype analysis of the proband |
2 The status of WES in screening for pathogenic variants |
3 Pathogenicity of TNFAIP3 sequence variation |
4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Part Ⅱ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mutant TNFAIP3 on the pathogenic mechanismof neuropsychiatric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
Introduction |
1 Pathogenesis of NPSLE |
2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biological functions of A20 |
3 A20 and human diseases |
4 Research purpose |
Materials and methods |
1 Samples and experimental materials |
1.1 Samples, vectors, and cell lines |
1.2 Preparation of main reagents |
2 Experimental methods |
2.1 Separation and activation of PBMCs |
2.2 RNA extraction |
2.3 Protein extraction by Trizol method |
2.4 Protein extraction by lysis method |
2.5 BCA protein quantitative analysis |
2.6 Western Blot |
2.7 Construction of mutant TNFAIP3 expression vector |
2.8 Cell passage, count, and plating |
2.9 Transient transfection |
2.10 Co-transfection |
2.11 Co-immunoprecipitation |
2.12 Reverse transcription |
2.13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
3 Statistical methods |
Results |
1 A20 expression in T cells and monocytes of the proband |
2 Mutant TNFAIP3 eukaryotic vector construction and verification |
3 Target protein detection of mutant TNFAIP3 vector |
4 Deubiquitination function of mutant A20 was impaired |
5 NF-κB signal pathway was activated in T cells and monocytes of theproband |
6 Relative express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PBMCs of theproband was upregulated |
7 Mutant A20 was probably involved in destroying BBB and activatingmicroglia |
Discussion |
1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 on TNFAIP3 rare variant |
2 Mutant A20 activated NF-κB pathway through impaired deubiquiti |
3 Pathogenicity of mutant A20 on nervous system |
4 Prospects for pathogenic mechanism and drug research |
5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Th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在复发性口腔溃疡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Th1细胞因子 |
1.1 白细胞介素-2(IL-2) |
1.2 干扰素-γ(IFN-γ) |
1.3 肿瘤坏死因子(TNF-α) |
2 Th17细胞因子 |
3 Th2细胞因子 |
3.1 IL-6 |
3.2 IL-4 |
3.3 IL-10 |
4 结语 |
(3)嘎木朱尔对口腔溃疡模型大鼠IL-2、IL-6和TNF-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病变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研究方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RA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
3.2 RA-ILD影响因素分析 |
3.3 血脂异常与RA-ILD的相关性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病变的发病机制及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依奇珠单抗治疗慢性重度斑块型银屑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单词缩写 |
引言 |
第1章 综述 |
1.1 银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
1.2 银屑病的临床表现 |
1.3 银屑病的病因 |
1.4 银屑病的发病机制 |
1.4.1 Th-1/2 细胞 |
1.4.2 Th17 细胞和Th17 因子 |
1.4.3 IL-22 因子与CXCL-8 |
1.4.4 TNF-α |
1.4.5 IL-23和DCs |
1.5 银屑病的治疗 |
1.5.1 外用药物的治疗 |
1.5.2 MTX |
1.5.3 CyA |
1.5.4 阿维A |
1.5.5 生物制剂 |
第2章 实验研究 |
2.1 IXE对慢性重度斑块型银屑病的疗效 |
2.1.1 材料和方法 |
2.1.2 治疗 |
2.1.3 结果 |
2.2 IXE对慢性重度斑块型银屑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
2.2.1 材料 |
2.2.2 方法 |
2.2.3 结果 |
第3章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水通道蛋白4抗体和自身抗体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和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布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应用基于细胞测定法检测患者血清AQP4抗体及其相关疾病的分布 |
前言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合并自身抗体相关性研究 |
前言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合并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
前言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2015年WINGERCHUK NMOSD诊断标准 |
2012年ACR干燥综合征分类标准 |
2012年SLICC SLE诊断标准 |
2010年修订的MCDONALD MS诊断标准 |
致谢 |
(7)大蒜素软胶囊联合碘甘油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药物 |
1.3 分组和治疗方法 |
1.4 疗效判定标准[6] |
1.5 观察指标 |
1.6 不良反应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VAS评分和溃疡面积比较 |
2.3 两组检测因子比较 |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
3 讨论 |
(8)血流变指标、TGF-β、ICAM-1、IL-35在复发性口腔溃疡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临床材料 |
2. 实验试剂与器材 |
2.1 实验试剂 |
2.2 主要实验器材 |
3. 实验方法 |
3.1 实验分组和实验设计 |
3.2 外周血的采集和保存 |
3.3 应用全自动血流变检测仪检测血流变指标的实验步骤 |
3.4 应用ELISA检测TGF-β、ICAM-1、IL-35的实验步骤 |
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9)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的Sweet综合征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1.我院病例报道 |
1.1 临床资料 |
2.病例讨论 |
2.1 鉴别诊断 |
3.文献分析 |
3.1 狼疮的皮肤表现 |
3.2 狼疮相关的 Sweet 综合征 |
3.3 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相关的嗜中性皮肤病 |
3.4 发病机制 |
3.5 治疗 |
4.总结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王守儒教授辨治口腔黏膜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王守儒教授学术思想渊源 |
1 王守儒教授简介 |
2 王守儒教授学术思想渊源 |
2.1《黄帝内经》整体观念思想对王守儒教授的影响 |
2.2 历代脾胃学说对王守儒教授的影响 |
2.3 孟河医学对王守儒教授的影响 |
2.4《医林改错》调气活血思想对王守儒教授的影响 |
2.5《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西医结合思想对王守儒教授的影响 |
2.6《口齿类要》补脾胃,滋化源思想对王守儒教授的影响 |
2.7 当代医家学术思想对王守儒教授的影响 |
第二部分 王守儒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
1 王守儒教授学术思想概述 |
1.1 重视整体观念 |
1.2 顾护后天脾胃 |
1.3 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结合 |
1.4 扶正与祛邪结合 |
2 王守儒教授临床经验总结 |
2.1 口腔黏膜病的病因病机 |
2.2 口腔黏膜病的治则治法 |
2.3 诊疗模式与辨治特色 |
2.4 用药特色 |
2.5 王守儒教授擅治疾病的经验总结 |
第三部分 口疮灵方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虚血瘀型)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治疗前临床资料比较 |
2.2 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3 讨论 |
3.1 导师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认识 |
3.2 方药组成及方义分析 |
3.3 临床药理研究 |
3.4 临床研究分析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出版教材论着情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获奖情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立项情况 |
四、复发性口腔溃疡血清粘附分子升高(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神经精神狼疮致病变异及其致病机制研究[D]. 刘琦. 山东大学, 2021(11)
- [2]Th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在复发性口腔溃疡中的研究进展[J]. 高小兰,王汉明. 口腔医学研究, 2021(05)
- [3]嘎木朱尔对口腔溃疡模型大鼠IL-2、IL-6和TNF-α的影响[D]. 贾艳敏.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4]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病变影响因素的研究[D]. 吴琦. 汕头大学, 2021(02)
- [5]依奇珠单抗治疗慢性重度斑块型银屑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D]. 董田田. 吉林大学, 2020(08)
- [6]水通道蛋白4抗体和自身抗体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和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布及相关性研究[D]. 厉向. 苏州大学, 2018(04)
- [7]大蒜素软胶囊联合碘甘油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研究[J]. 王卓为,线海燕.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8(02)
- [8]血流变指标、TGF-β、ICAM-1、IL-35在复发性口腔溃疡中的表达[D]. 李玲. 滨州医学院, 2017(02)
- [9]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的Sweet综合征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D]. 葛玲智. 泰山医学院, 2016(06)
- [10]王守儒教授辨治口腔黏膜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D]. 丁虹.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