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肠衣加工废水的生物学处理及综合效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谷羚毓[1](2016)在《腌蛋腐败盐水中耐盐菌和嗜盐菌分离鉴定及多样性分析》文中认为嗜(耐)盐菌是生活在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其不仅存在于盐场,盐滩,盐碱地中,在腌制类食品中也大量存在。嗜盐菌独特的生理特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大量繁殖也会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本研究将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某咸蛋加工厂的腌蛋腐败盐水中嗜(耐)盐菌进行分离鉴定,寻找导致腌蛋腐败菌株,并通过高通量技术检测腌蛋腐败盐水中的细菌微生物多样性,对比分析微生物多样性差异,寻找腐败菌源。在腌蛋腐败盐水中,共分离得到20株嗜(耐)盐菌,各菌株生长温度范围为15℃40℃,最适生长温度在25℃35℃;生长pH范围为610,最适pH为810。其中有18株耐盐菌,2株中度嗜盐菌。对耐盐度大于15%的菌株(共12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其中7株属于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1株属于盐水球菌属(Salinicoccus),1菌株属于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1株属于变形杆菌属(Proteus);2株中度嗜盐菌均为盐弧菌属(Salinivibri),最适生长盐浓度为5%-20%。采用同一生产车间的腌蛋腐败盐水和未造成腐败的咸蛋盐水进行高通量测序,得出腌蛋腐败盐水和腌蛋未腐败盐水的菌群丰度较低。在腌蛋腐败盐水中,各优势菌属其相对丰度占细菌群落比例如下:盐厌氧菌属(Halanaerobium)39.62%,NB1-nnorank属15.21%,盐单胞菌属(Halomonas)13.82%和Thermophagus属11.99%,脱硫弧菌属(Desulfovermiculus)4.98%。而在腌蛋未腐败盐水中,其中所含优势菌属为色盐杆菌属(Chromohalobacter)55.53%,盐渍微球菌属(Salimicrobium)31.67%,与腌蛋腐败盐水菌群结构相差较大。在采用传统方法分离得到的20株菌体中,通过对腌蛋腐败菌的筛选实验得到5株菌体可以导致腌蛋腐败,他们有3株为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1株盐弧菌属(Salinivibrio),1株奇异变形杆菌属(Proteus)。以及在高通量方法中所得的腌蛋腐败盐水中优势菌群盐单胞菌属(Halomonas),均为条件性致病菌,所以造成腌蛋盐水腐败的原因主要是盐单胞菌属(Halomonas)以及传统方法得到的5株菌体,而Halanaerobium,NB1-nnorank,和Thermophagus三种腌蛋腐败盐水中的优势菌群可能是造成腌蛋腐败的潜在因素。
杨彬[2](2015)在《肝素苄基酯制备及肝素废水蛋白回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肝素具有良好的抗凝血作用,目前被普遍用于手术治疗过程和抗静脉血栓形成等临床实践中,其临床应用价值是至今任何一种药物都无法替代的。其中伊诺肝素钠是目前研究最广、循证医学最多、使用最多的肝素类药品,占据肝素药物市场份额的50%以上。依诺肝素钠生产工艺中最关键的是肝素苄基酯制备,其酯化程度的不同,决定了分子量的大小,得率和效益。同时,在肝素生产中,传统抗凝血特性的效价测定主要依赖肉眼判断,试验误差大;采用国外试剂则价格昂贵。一种便于操作,成本较低且客观,准确,重现性好的效价测定方法,对提升中小企业肝素品质控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我国肝素加工废水约6000t/d,肝素在动物体内多以糖蛋白复合物的形式存在,生产中要用酶将肝素和蛋白分离,所以废水为富含氨基酸的高盐度有机物,COD值高,味道难闻,对环境污染大。但如果能回收废水中蛋白和有机物,不仅能减轻或清除环境污染,且能变废为宝,具有较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针对以上情况,本论文主要研究了肝素苄基酯超声波辅助制备的优化;单通道凝血仪和兔全血法测定肝素钠效价;肝素钠废水蛋白沉淀回收。1、在肝素苄基酯的制备中:首先利用甲醇纯化原料,利用紫外分光度计和高效液相色谱进行了蛋白质、核酸和多硫酸软骨素的检测;然后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超声波功率、时间对酯化率的影响。最后在此基础上利用design expert软件优化设计实验,得到最佳工艺参数为:温度控制在35-40度,功率为400W,超声反应时间5.5h,处理酯化率优于对照样(反应25小时)的酯化率(4.65%),为5.35%,经纯化蛋白核酸含量明显降低,原料不含多硫酸软骨素。2、利用羊血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来测定肝素钠效价的同时引入单通道凝血仪,实现微量、自动化操作。同时与中国药典的兔全血法作对比。均采用中国药典生物效价(3.3)法进行统计计算,经可行性检测证明测定的样品效价PT准确可行,两种方法的可行限率均符合药典要求。单通道凝血仪APTT法测得效价为90.65 IU/mg,兔血法测得效价为92.96 IU/mg。3、肝素钠废水蛋白沉淀回收的试验中:先初筛蛋白絮凝剂,再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絮凝剂FeCl3、膨润土、硅藻土的添加量,pH值对蛋白沉淀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Box-Benhnken Design(Design expert.v8.0.6.1)设计响应面试验,得到的较佳工艺参数为:pH7.5、沉淀剂FeCl30.38%、膨润土1.9%、硅藻土4.25%时,肠衣肝素废水蛋白沉淀率达51.13%,废水溶液变清澈,COD去除率达80.94%。
翟建,姜春华,鲁秀国[3](2013)在《肠衣-肝素钠加工废水处理技术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肠衣加工废水属于高盐、高水溶性有机物废水,处理难度较大。综述了近年来肠衣-肝素钠加工废水的处理技术进展。同时指出先对各股废水分别进行适当的预处理,后混合进行生化处理的联合治理工艺是肠衣-肝素钠加工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吴桂英[4](2013)在《生存方式与乡村环境问题 ——对山东L村环境问题成因及治理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山东省L村为研究个案,围绕这一个案,对该地20世纪90年代前和90年代以后村民的生存方式于环境的深刻影响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对比与分析,对围绕L村环境污染引发的环境维权和环境治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经验层面对如下两个问题给予了回答,即乡村社会的环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具有怎样的逻辑性关联;在现有的生存方式和乡村社会关系形态下,环境污染的治理面临哪些结构性与制度性困境,熟人伦理与乡村社会秩序又是如何作用并加强了环境污染的形成机制与环境治理的破坏机制的。研究试图通过环境与社会、环境与经济、环境与制度之间的互动逻辑展开问题的分析,从人类的生存方式与环境的关联性视角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究并得出如下结论:与传统社会中村民的生存方式相比,现在村民的生存方式更具环境破坏性。村民既是生产者,又是生活者,而无论是作为生产者还是作为生活者,村民的行为都在污染着周围的环境,也就是说村民作为生存者正在日益致害者化。而由村民的现有生存方式决定的乡村社会关系形态也从侧面进一步加强了人们的行为对于环境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突出地表现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之中。我们看到同为致害者和受害者的村民,对于环境治理有着一种矛盾的情感,他们本身并不排斥污染治理,但又迫于生存的压力而不得不使自己受害。乡村环境问题的形成是由不合理的生存方式造成的,而造成这种不合理生存方式的根源在于还不协调、不合理的政治经济体制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形态。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使得生产按照资本的逻辑加速运转,在这种体制中,利润始终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处于市场竞争中的经济行动主体有足够的动力将自己的生产成本外部化,只要外部化生产成本的代价小于由他的行动选择而产生的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资本的逐利本质使得生产系统的问题域只限于如何最大限度的攫取现有环境资源并从中渔利,而对于环境系统由此会产生怎样的问题和社会为此会付出怎样的代价则不加顾及。外部成本内部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条路径选择,但在很多情况下,环境的公共物品性质又使得市场调节机制面临失灵。这时就要求政府在环境保护的责任上应有足够的担当,利用法律和政策手段规制市场行为,堵住成本外部化的输出通道,从而在经济与环境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形成有序的运转。然而,现实中政府却往往担当着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角色,社会角色的错位致使它有意无意的将一只脚牢牢地踏到了“苦役踏车”的脚踏板上,与市场主体合力构成“苦役踏车”的左右两翼,共同促动其顺利前行。社会在市场与政府的合力下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同时也会出于对自我利益的追求和对日益增长的消费欲望的满足,而屈从于前行的踏车。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使得政府将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重心均置于城市社会之中,环境治理的政策法规均以城市社会和工业污染为依归,从而使得乡村环境污染的治理面临无法可依的困境。处在快速转型期的中国乡村社会,正在被资本运转的逻辑日益解构,由村民群体结构而成的乡村社会单元也因村民的渐进式流出而开始式微。研究认为乡村环境问题是经济、制度和社会互动不良造成的结果,破解之道就是建立市场与政府的双向调节机制,将外部成本内部化,在政府的政策规制下实行污染者付费制,同时加大对于农村环境治理的投资力度,转变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并试图重建乡村社会秩序。而所有这些治理策略都离不开村民的参与,只有调动起村民的积极性,并充分尊重和挖掘村民的智慧,环境治理问题才能找到可行的路径。此外,本研究还尝试拓展运用了“生活者的致害者化”和“生活环境主义”两个理论。研究发现,在中国本土,特别是在本研究所涉及的案例中,与日本本土的情形有较大的不同,这两个理论不能很好的解释案例中的现实情况,因此,笔者将其拓展为“生存者的致害者化”和“生存环境主义”,以期能够符合我国的本土实践。
赵丹,董延茂[5](2012)在《肠衣加工废水处理技术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肠衣加工废水属于高盐、高水溶性有机物废水,较难处理。综述了近年来生物法、物化法和物化生物法等肠衣加工废水的处理技术进展。其中,二级A-O接触氧化(A2/O2)-混凝沉淀和电氧化-微滤工艺在肠衣加工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较多。生物法处理效率适中,运行费用较低,但投资和占地面积大;物化法处理彻底,但运行费用较高。因此,物化法与生物法相结合是肠衣加工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罗柳红[6](2012)在《生态工业园区系统稳定性与调控研究》文中指出生态工业园区是一个包括自然、工业和社会的地域综合体,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形式,也是世界工业园区的发展方向。它通过成员之间的副产品和废弃物的交换、能量和水资源的梯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等方式来实现园区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成为建设生态文明与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的重要实践。本文针对当前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研究现状,认识到园区系统稳定性与调控是关键问题,非常值得研究。研究中采取理论论证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借鉴和运用生态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经济学和数学等多学科工具进行理论论证,并辅以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化改造的实证研究,试图通过借鉴其他学科的定量分析工具和数学模型方法,对生态工业园区系统稳定性与调控给出一些定量化的结果,并提出若干思考与建议,可为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与运行提供科技支撑与决策参考,增强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的科学性。首先,对有关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及相关理论研究作了综述和分析后,认为当前依据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定义而给出的园区系统稳定性的描述性定义,不符合园区系统的人工系统特征。通过对人工生态系统和园区系统的比较,提出园区系统的稳定性以抗干扰能力、经济生产力和环境效益三个可度量的指标来衡量,使园区系统稳定性可定量化。进一步研究表明,度量园区系统稳定性的指标均是通过生态工业链来实现其功能的;利用动态规划模型可衡量生态工业链的稳定性并得到一定成本和风险下的最优化方案。其次,通过对园区内生态工业链形成机理的分析,得出生态工业链主要有两种形式:对同种资源或能源的分级利用形成的共生关系;或是产品链上不同副产品交换形成的共生关系。(1)对于前者,本文以水资源为例,利用博弈论对参与梯级利用体系的各利益主体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了它们的最优化战略是水资源价格p,再生水价格r、企业水处理成本s和排污收费价格t的函数,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对各利益主体参与梯级利用的动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及这一体系良性运转的机制。(2)对于后者,本文利用Shapley值法,对生态工业链的经济效益按各企业的贡献率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并可促进链上企业间对干扰的联抗机制的形成与发展。再次,通过对园区系统拓扑结构的解析,将整个园区系统结构分成社团、主生态工业链及核心企业三个层次,使得系统结构清晰,调控目标明确。基于Normal Laplace矩阵将园区系统划分为若干个较小的社团结构;利用正的最大特征值及其特征向量的性质,对社团内的企业重要性进行排序,从中找到核心企业;进一步利用MatLab软件编程,找到核心企业所在的主生态工业链。最后,作为园区系统稳定性的调控手段之一,结合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潮流,对园区的低碳转型作了一些探讨。
许春龙,陈广英,陈绍泉,徐小燕[7](2010)在《利用肠衣-肝素加工废水生产饲料蛋白粉的资源化利用初探》文中提出利用高效膜集成分离技术对肠衣-肝素加工废水进行无害化处理,探索利用肠衣-肝素加工废水生产饲料蛋白粉的技术方案,并建立小试生产线。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废水蛋白质的回收率达到80%以上,COD的去除率在70%以上。
喻杰[8](2010)在《生态工业园内产业链和企业共生关系分析 ——以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生态工业作为一种工业模式,是通过仿照自然界生态过程物质循环的方式来规划工业生产系统,一个生产过程的废物可以作为另一过程的原料加以利用。其追求的是系统内各生产过程从原料、中间产物、废物到产品的物质循环,达到资源、能源、投资的最优利用,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资源和减少环境的负面影响,最终达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论文通过阐述生态工业园区的理论基础和规划建设方法,将其运用到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典型企业的实际案例当中,通过分析园区及典型企业的发展模式,对园区的现状和现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造原则,应用相关理论,对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业产业链进行调整规划,最后选取改造后的工业园区典型企业——晨鸣纸业,进行工业共生关系构建和共生效益分析。因此,其目标就是以此生态工业园区理论体系和构建方法为基础,对现实的已有工业园区提出改造建议和方法,为南昌实现新型工业化之路提供一个思路和参考范例。
冯琳[9](2010)在《中国西部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研究 ——以天山北坡经济带石河子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工业是实现本土优势资源转换的重要链结,同时也是物质能量代谢、污染物排放的主要产业,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解决工业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课题。我国西部干旱区工业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人地关系复杂敏感,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和绿洲稳定已构成一定的威胁。仿照生物种群共生关系构建工业循环经济,对突破干旱区深层次矛盾和资源约束的瓶颈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石河子位于天山北坡经济带的玛纳斯河流域,既拥有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又具备自治区级循环经济试点。选取石河子作为实证靶区,系统研究循环经济理论在干旱区工业发展中的应用,具有显着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不仅能为天山北坡经济带、新疆以及西部干旱区的工业循环经济建设提供重要的示范作用,而且对促进干旱区探索低碳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综述了国内外循环经济的研究内容及相关进展,探讨了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建设理论与技术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尝试运用前期参与研究的环境学与环境经济学原理来解读工业循环经济的产生与运行机制,从环境科学的角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以新疆为例,分析了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与现存问题。结合“3R”原则,探讨了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建设目标、原则、思路和模式。其中,建设目标为促使干旱区工业系统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资源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综合最优,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建设原则包括减量化原则、循环利用原则和优先确保绿洲发展空间原则;建设思路为“一个综合、两类循环、两个体系”;建设模式分为三层——企业小循环的微观层面模式、生态工业园的中观层面模式、绿洲区域协调的宏观层面模式。归纳了石河子工业循环经济建设已取得的成就,并结合其在国家及新疆主体功能区划方案中的定位,进行了工业总链与分链设计的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图论、复杂性科学及网络理论对石河子工业共生网络的复杂性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用物质/能量关联所刻画的石河子工业共生网络具有复杂性、小世界性和无标度性,以局部聚集的相对水平衡量,与神经网络、细菌代谢网络和生态链网络比较相似。以2009年末实地调研所取得的数据为依托,从区域和企业(以天业为例)两个层次分析了石河子清洁生产中的物质集成、水集成以及能量集成,并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次定性讨论了石河子工业循环经济的执行能力。以工业共生网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最优作为目标函数,将非线性的相对优属度作为共生企业产量的权重系数,运用模糊数学和运筹学建立了工业共生网络多目标模糊优化模型。选取石河子相对成熟完善的化工链网络,以新建40万t/a PVC及配套建设项目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对石河子工业共生网络进行了定量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各企业基本达到了预期的工业共生效果,电石厂仍有节水节能和减排的空间。模型严谨合理,实用性较强,为干旱区工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较好的定量优化方法。以因地制宜、科学客观、动态可比、可操作为原则,构建了石河子工业循环经济测度指标体系(SICEMIS),采用离差权与Delphi相组合的组合权重法确定了指标的权重系数,提出了适合于研究区的指标分级标准,以简明的线性加权法作为评价方法。结果显示:2002-2008年,石河子工业循环经济综合发展指数SICEDI由0.27提高到0.70,整体发展水平由较低循环阶段进入了较高循环阶段。而天业集团的领跑带动作用以及政府对试点建设及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视和推助是促进SICEDI指数上升的两个最主要原因。通过以上评价和分析,对石河子工业循环经济运行目前尚存的问题逐一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总结了案例对干旱区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启示。指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技术创新是促进产业链结日趋完善和延展的重要支撑。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实质上是流域循环经济,绿洲循环经济。与非干旱区相比较,干旱区的工业循环经济建设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和困难,建设模式的限制因子与边界条件具有显着的地区特点,优先确保绿洲发展空间是其重要原则。“一个综合、两类循环、两个体系”的思路对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其中,“一个综合”是科学构建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前提,“两类循环”可促进干旱区产业生态化与污染治理产业化、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的有机统一,“两个体系”将为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持续推进和优化完善提供有力的保障机制。
徐建超[10](2010)在《肝素加工废水肠膜肽螯合锌的制备研究》文中认为试验比较了不同工艺及不同肠衣加工产品段所产生废水的成分与水质,得出肠衣半成品加工废水中各成分含量比例为:粗蛋白0.98%1.59%,氨态氮0.160.3(g/100mL),蛋白水解度16.33%18.87%,COD值2047523474(mg/L),含量最高的氨基酸有谷氨酸、脯氨酸、组氨酸、酪氨酸、赖氨酸、异亮氨酸、甘氨酸等。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肝素加工废水肠膜蛋白酶解工艺进行优化,在肠膜肽提取中主要考虑pH值、酶总浓度、风味、水解蛋白酶比例、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水解度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风味蛋白酶与水解蛋白酶复合酶解肝素加工废水的最适条件为:酶总浓度3%,风味、水解蛋白酶比例为1:1,酶解温度50℃,pH5.0,酶解时间2h,此条件下的水解度为17.63%。在肠膜肽螯合锌制备工艺中,主要考虑ZnCl2添加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pH四因素对肠膜肽锌螯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最佳螯合条件是:pH6.0,ZnCl2添加量0.03g/100mL,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为70min,该条件下的螯合率为73.52%。制得的肠膜肽螯合锌呈略微的灰色,无异味,易结块,不容易吸潮。对产物成分进行测定可见,粗蛋白含量最高,为30.61%,其次是NaCl,含27.83%,Zn含量为15.25%,粗脂肪含量为14.27%,产品溶解度为66.27%。对产品进行氨基酸组成分析,得出产品中氨基酸总保留率为47.14%,丙氨酸、胱氨酸含量均高出对照组,保留率最高,此外,产品中酪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甘氨酸、蛋氨酸等氨基酸的保留率也较高,可推断该实验条件下比较适合这几种氨基酸与Zn螯合,或者是作为小肽末端的基团出现。通过简易法和红外光谱法对产品进行了初步定性鉴定,证明肠膜肽锌螯合物的生成。
二、肠衣加工废水的生物学处理及综合效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肠衣加工废水的生物学处理及综合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腌蛋腐败盐水中耐盐菌和嗜盐菌分离鉴定及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嗜盐菌 |
1.1.1 嗜盐菌的简介 |
1.1.2 嗜盐菌的嗜盐机制 |
1.1.3 嗜盐菌的应用 |
1.2 嗜盐菌在腌制食品中的研究进展 |
1.2.1 嗜(耐)盐菌的菌种来源及其生物学特性 |
1.2.2 嗜(耐)盐菌的在腌制食品中的作用 |
1.3 腌制食品中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
1.3.1 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1.3.2 腌制食品中微生物多样性 |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目的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腌蛋腐败盐水中嗜(耐)盐菌的分离与鉴定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培养基及常用试剂的配制 |
2.1.4 仪器和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嗜(耐)盐菌的分离与纯化 |
2.2.2 嗜(耐)盐菌的形态学观察 |
2.2.3 嗜(耐)盐菌的生长因素分析 |
2.2.4 嗜(耐)盐菌的生理生化鉴定 |
2.2.5 嗜(耐)盐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2.2.6 腌蛋腐败菌株的筛选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3.1 嗜(耐)盐菌的分离与纯化 |
2.3.2 嗜(耐)盐菌的形态学观察 |
2.3.3 嗜(耐)盐菌的生长因素分析 |
2.3.4 嗜(耐)盐菌的生理生化鉴定 |
2.3.5 嗜(耐)盐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2.3.6 腌蛋腐败菌株的筛选 |
第3章 用16S rRNA V3-V4 区高通量测序分析腌蛋腐败盐水的细菌多样性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流程 |
3.2.1 样品总DNA的提取 |
3.2.2 16SrRNA的PCR的扩增 |
3.2.3 细菌16S rRNA V3-V4区Miseq高通量测序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样品总DNA的提取 |
3.3.2 PCR扩增结果分析 |
3.3.3 高通量测序对比分析两种腌蛋盐水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肝素苄基酯制备及肝素废水蛋白回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肝素钠的结构及理化特性 |
1.1.1 肝素钠的结构 |
1.1.2 肝素钠的理化特性 |
1.2 低分子肝素钠的结构及理化特性 |
1.2.1 低分子肝素钠的结构 |
1.2.2 低分子肝素钠的理化特性 |
1.3 肝素钠和低分子肝素钠临床应用比较 |
1.4 肝素钠生产的研究进展 |
1.4.1 盐析法提取 |
1.4.2 酶解提取法 |
1.4.3 超声波提取 |
1.5 低分子肝素钠生产的研究进展 |
1.6 肝素钠效价测定的研究进展 |
1.7 肝素钠污水处理的研究进展 |
2 引言 |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1.1 肝素钠效价测定的目的和意义 |
2.1.2 超声波法优化伊诺肝素钠酯化工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1.3 肝素生产废水处理和蛋白回收的目的和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3 实验材料及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2 试剂及仪器 |
3.3 方法 |
3.3.1 肝素钠效价测定 |
3.3.1.1 半自动凝血仪羊血浆法测定肝素钠效价 |
3.3.1.2 兔血法测定肝素钠效价 |
3.3.2 低分子伊诺肝素钠苄基酯的超声波制备 |
3.3.2.1 粗品肝素钠的纯化 |
3.3.2.2 肝素季铵盐的制备 |
3.3.2.3 肝素苄基酯超声辅助制备程序 |
3.3.3 肝素钠生产废水蛋白沉淀回收研究 |
3.3.3.1 不同蛋白絮凝沉淀剂试验 |
3.3.3.2 蛋白絮凝沉淀单因素实验 |
3.3.3.3 响应曲面优化试验 |
3.3.4 实验测定指标与检测方法 |
3.3.4.1 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蛋白和核酸的紫外吸收值 |
3.3.4.2 多硫酸软骨素的测定 |
3.3.4.3 酯化率的检测 |
3.3.4.4 废水沉淀物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3.3.4.5 COD值的测定 |
3.3.5 数据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效价测定 |
4.1.1 APTT血凝仪效价测定 |
4.1.2 兔血法和APTT测定测结果比较 |
4.2 肝素钠粗品纯化后的杂质分析 |
4.2.1 纯化后的得率 |
4.2.2 肝素钠紫外吸收值对比 |
4.2.3 多硫酸软骨素的检测 |
4.3 苯甲醇标准曲线的绘制 |
4.4 超声波辅助酯化的实验结果 |
4.4.1 超声功率对肝素苄基酯的影响 |
4.4.2 时间对酯化率的影响 |
4.4.3 响应面优化实验 |
4.4.3.1 模型的建立及其显着性分析 |
4.4.3.2 响应面及等高线分析 |
4.4.3.3 反应条件的优化及模型验证 |
4.5 肝素钠生产废水蛋白沉淀回收研究 |
4.5.0 原料液测定值 |
4.5.1 不同蛋白絮凝沉淀剂试验 |
4.5.2 蛋白絮凝沉淀单因素实验 |
4.5.2.1 不同三氯化铁的添加量对蛋白沉淀的影响 |
4.5.2.2 不同膨润土的添加量对蛋白沉淀的影响 |
4.5.2.3 不同硅藻土的添加量对蛋白沉淀的影响 |
4.5.2.4 溶液不同p H值对蛋白沉淀的影响 |
4.5.3 蛋白絮凝沉淀响应曲面设计试验结果 |
4.5.3.1 模型建立及显着性分析 |
4.5.3.2 蛋白絮凝沉淀处理样COD去除率 |
4.5.3.3 最优值预测与验证 |
5 讨论 |
5.1 肝素钠效价测定的影响 |
5.2 肝素苄基酯制备的影响因素 |
5.3 肝素废水蛋白沉淀回收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肠衣-肝素钠加工废水处理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肠衣-肝素钠加工废水处理技术进展 |
1.1 物化技术 |
1.1.1 电解-微滤技术 |
1.1.2 混凝技术 |
1.1.3 膜分离技术 |
1.1.4 Fenton试剂氧化技术 |
1.2 生化技术 |
1.3 物化-生化技术 |
1.4 综合利用技术 |
2 结语 |
(4)生存方式与乡村环境问题 ——对山东L村环境问题成因及治理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述评 |
1.2.1 生存方式与环境问题相关性研究 |
1.2.2 乡村环境问题成因研究 |
1.2.3 农民环境抗争与乡村环境治理研究 |
1.2.4 反思与批判 |
1.3 研究基本内容与思路 |
1.3.1 传统与现代的划分 |
1.3.2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 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
1.4.1 基本概念与分析框架 |
1.4.2 研究方法与调查点的选择 |
1.4.3 资料的来源 |
1.5 调查点概况 |
1.5.1 区域地理 |
1.5.2 气候与灾变 |
1.5.3 农田灌溉与农业病虫害 |
1.5.4 村庄简介 |
第2章 乡村生存方式转型与乡村环境问题 |
2.1 传统生存方式与环境保护 |
2.1.1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环境 |
2.1.2 传统农民生活方式与环境 |
2.1.3 经济理性与环境理性的契合:传统乡村社会 |
2.2 现代生存方式与环境污染 |
2.2.1 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与环境 |
2.2.2 现代农民生活方式与环境 |
2.2.3 经济理性与环境理性的断裂:现代乡村社会 |
2.3 加工业的引入与污染的加剧 |
2.3.1 肠衣加工业的发展历程 |
2.3.2 肝素钠的提炼 |
2.3.3 理性与非理性之间:发展与环境何者先行? |
2.4 小结与讨论:生存者的致害者化 |
第3章 乡村社会关系与环境治理 |
3.1 村庄伦理与污染同意 |
3.1.1 熟人社会中的关系与伦理 |
3.1.2 利益均沾 |
3.1.3 危害的隐而不彰 |
3.2 西湾事件——一次成功的“环境维权” |
3.2.1 清水湾的变迁 |
3.2.2 探寻维权路,误入环保门 |
3.2.3 环保之路,还有多远? |
3.3 东沟事件——多方利益博弈 |
3.3.1 两次污染突发事件 |
3.3.2 守坝与开坝 |
3.3.3 红水与洪水 |
3.3.4 事件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
3.4 建设肠衣小区的构想与失败 |
3.4.1 “发展是第一要务”与“稳定是第一责任” |
3.4.2 骑虎难下的治污方略 |
3.4.3 以污水的名义 |
3.5 小结与讨论:空间、秩序与村民理性 |
3.5.1 公共空间与村民理性 |
3.5.2 乡村伦理与村庄秩序 |
第4章 乡村环境治理的理想图景 |
4.1 乡村面源污染的治理 |
4.1.1 本土经验及其存在的问题 |
4.1.2 治理图景 |
4.2 乡村点源污染的治理 |
4.2.1 本土尝试及其存在的问题 |
4.2.2 治理图景 |
4.3 乡村环境治理的理想图景 |
4.3.1 经济学视角之下的环境治理 |
4.3.2 社会学视角之下的环境治理 |
第5章 结论与反思——站在生存者的角度思考 |
5.1 生存机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
5.2 生存环境主义的思考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肠衣加工废水处理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肠衣加工废水处理技术进展 |
1.1 生物法 |
1.2 物化法 |
1.3 物化生物法 |
2 结论与展望 |
(6)生态工业园区系统稳定性与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生态工业园区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形式 |
1.1.2 生态工业园区的内涵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情况 |
1.2.2 国内情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相关研究概述 |
2.1 生态工业园区的理论基础 |
2.2 生态工业园区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
2.2.1 系统论的基本理论 |
2.2.2 工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比较 |
2.2.3 生态工业园区是一个工业生态系统 |
2.2.4 案例: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 |
2.3 园区系统稳定性与调控研究现状 |
2.3.1 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
2.3.2 园区系统稳定性研究 |
2.3.3 园区系统调控研究 |
3 基于人工生态系统视角的园区系统稳定性分析 |
3.1 人工生态系统稳定性 |
3.2 园区系统的稳定性指标 |
3.2.1 抗干扰能力 |
3.2.2 经济生产力 |
3.2.3 环境效益 |
3.3 生态工业链是园区系统稳定性的关键 |
3.3.1 生态工业链 |
3.3.2 园区系统稳定性在生态工业链上的体现 |
3.3.3 影响生态工业链稳定性的因素 |
3.4 基于动态规划的生态工业链稳定性分析 |
3.4.1 动态规划的基本概念 |
3.4.2 生态工业链优化的动态规划模型 |
3.5 小结 |
4 基于拓扑结构的园区系统稳定性分析 |
4.1 园区系统稳定性与结构 |
4.2 拓扑结构下园区系统中的核心企业 |
4.2.1 生态工业园区中的核心企业界定 |
4.2.2 基于拓扑结构的园区核心企业识别 |
4.3 拓扑结构下园区系统中的主生态工业链 |
4.3.1 园区中主生态工业链的界定 |
4.3.2 主生态工业链上经济生产力和环境效益的协同 |
4.3.3 主生态工业链的识别 |
4.4 生态工业网络中的社团结构 |
4.4.1 生态工业网络的复杂性 |
4.4.2 复杂生态工业网络中的社团结构 |
4.4.3 复杂生态工业网络中的社团结构发现 |
4.5 小结 |
5 园区系统调控之一:拓扑结构下的维稳分析 |
5.1 基于Shapley值的生态工业链抗干扰能力 |
5.1.1 生态工业链上企业合作的客观需求 |
5.1.2 生态工业链上的企业对风险的联抗机制 |
5.2 社团结构下园区系统的维稳分析 |
5.2.1 单社团下园区系统的维稳分析 |
5.2.2 多社团结构下园区系统的维稳分析 |
5.3 基于核心企业及主生态工业链的长沙经开区结构优化 |
5.3.1 工程机械制造业的结构优化 |
5.3.2 汽车制造业的结构优化 |
5.3.3 其他行业的结构优化 |
5.4 基于社团结构的长沙经开区的生态工业设计 |
5.4.1 经开区生态工业总体设计 |
5.4.2 经开区生态工业链的总体框架构建 |
5.5 小结 |
6 园区系统调控之二:基于博弈论的水资源梯级利用 |
6.1 园区的水资源梯级利用体系 |
6.2 园区水资源梯级利用过程中的博弈分析 |
6.2.1 博弈要素 |
6.2.2 博弈模型 |
6.3 纳什均衡对水资源梯级利用体系建设和维护的启示 |
6.4 案例:长沙经开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
6.4.1 水资源消耗及污染状况分析 |
6.4.2 水污染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
6.4.3 水资源循环利用方案 |
6.5 小结 |
7 园区系统调控之三:低碳设计 |
7.1 低碳型生态工业园区的内涵 |
7.1.1 低碳经济 |
7.1.2 低碳型生态工业园区 |
7.2 生态工业园区标准中的低碳指标 |
7.3 生态工业园区的低碳化 |
7.3.1 园区结构的低碳化 |
7.3.2 园区功能的低碳化 |
7.4 长沙经开区的低碳设计 |
7.4.1 能源消耗状况分析 |
7.4.2 能源消耗中存在的问题 |
7.4.3 低碳化发展方案 |
7.5 小结 |
8 结论与研究展望 |
8.1 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8.3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附录:主生态工业链的算法程序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7)利用肠衣-肝素加工废水生产饲料蛋白粉的资源化利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肠衣-肝素加工废水成分情况 |
2 利用肠衣-肝素加工废水生产饲料蛋白粉的新工艺 |
3 饲料蛋白粉新工艺的小试结果 |
(8)生态工业园内产业链和企业共生关系分析 ——以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2 生态工业园概念 |
1.2.1 生态工业 |
1.2.2 生态工业园 |
1.3 生态工业园在国内外研究与实施进展 |
1.3.1 国外研究和发展现状 |
1.3.2 国内研究和发展现状 |
1.4 生态工业园规划建设理论基础 |
1.4.1 工业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
1.4.2 循环经济理论 |
1.4.3 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机理研究 |
1.5 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主要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南昌经开区概况与生态建设SWOT分析 |
2.1 南昌经开区概况 |
2.1.1 总体概况 |
2.1.2 自然环境现状 |
2.1.3 社会现状 |
2.1.4 经济现状 |
2.2 生态建设SWOT分析 |
2.2.1 优势(Strength)分析 |
2.2.2 劣势(Weakness)分析 |
2.2.3 机遇(Opportunity)分析 |
2.2.4 挑战(Threaten)分析 |
第三章 生态产业链总体方案设计 |
3.1 生态工业园总体框架 |
3.1.1 规划总体框架 |
3.1.2 生态工业链总体方案 |
3.2 新型材料产业链设计 |
3.2.1 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 |
3.2.2 新型材料产业发展趋势 |
3.2.3 生态工业发展方案 |
3.2.4 清洁生产与污染控制方案 |
3.3 家电及电子信息产业链设计 |
3.3.1 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3.3.2 家电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 |
3.3.3 生态工业发展方案 |
3.3.4 清洁生产与污染控制方案 |
3.4 汽车机电产业链设计 |
3.4.1 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3.4.2 汽车机电产业发展趋势 |
3.4.3 生态工业发展方案 |
3.4.4 清洁生产与污染控制方案 |
3.5 生物医药与化工产业链设计 |
3.5.1 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3.5.2 生物医药与化工产业发展趋势 |
3.5.3 生态工业发展方案 |
3.5.4 清洁生产与污染控制方案 |
3.6 造纸及包装产业链设计 |
3.6.1 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3.6.2 造纸及包装产业发展趋势 |
3.6.3 生态工业发展方案 |
3.6.4 清洁生产与污染控制方案 |
第四章 以晨鸣纸业为典型代表的企业共生关系分析 |
4.1 晨鸣纸业概况 |
4.1.1 晨鸣纸业公司简介 |
4.1.2 主要生产工艺简述 |
4.1.3 污染治理及企业共生现状 |
4.2 以晨鸣纸业为典型代表的企业共生关系建立 |
4.2.1 资产专用性促使生态工业园中企业建立共生关系 |
4.2.2 不确定性风险的减少促使企业建立共生关系 |
4.2.3 交易次数的增加巩固了企业间的共生关系 |
4.2.4 其它成本减少促使企业参与工业共生 |
4.3 以晨鸣纸业为代表的生态工业系统产业链工业共生效益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1.1 发展造纸生态工业是晨鸣纸业的必然选择 |
5.1.2 形成了晨鸣纸业典型造纸工业生态产业链 |
5.1.3 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着 |
5.1.4 生态工业系统仍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中国西部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研究 ——以天山北坡经济带石河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与背景 |
1.2 研究思路、内容与技术路线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2.3 技术路线 |
1.3 主要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循环经济研究综述 |
2.1 循环经济的源起 |
2.1.1 萌芽阶段 |
2.1.2 诞生阶段 |
2.1.3 蓬勃发展阶段 |
2.2 循环经济的概念 |
2.3 循环经济的研究内容 |
2.3.1 内涵与原则的界定 |
2.3.2 相关立法与政策 |
2.3.3 物质减量化及资源循环利用 |
2.3.4 生命周期评价和产品生态设计 |
2.3.5 工业共生与生态工业园 |
2.3.6 循环经济的层次及实践模式 |
2.3.7 相关指标体系及评价 |
2.4 国内外循环经济相关研究进展 |
2.4.1 国外循环经济研究进展与评述 |
2.4.2 国内循环经济研究进展与评述 |
2.4.3 干旱区循环经济概述 |
2.5 问题与不足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的理论与方法 |
3.1 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 |
3.1.1 经典理论 |
3.1.2 理论新探 |
3.2 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的技术与方法 |
3.2.1 面向物料的分析方法——工业代谢 |
3.2.2 面向产品的分析方法——生命周期评价 |
3.2.3 面向企业的研究方法——清洁生产审核 |
3.2.4 面向园区的研究方法——系统工程方法与景观生态设计 |
3.2.5 面向区域的研究方法——工业系统集成及图论 |
3.3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理论与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干旱区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问题及思路模式 |
4.1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进程 |
4.1.1 工业发展历史回顾 |
4.1.2 工业结构 |
4.1.3 工业布局 |
4.1.4 工业循环经济进展 |
4.2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现存问题 |
4.2.1 水资源制约 |
4.2.2 市场运营程度较低且认识不足 |
4.2.3 资源消耗及污染排放高 |
4.2.4 经费不足且实施不力 |
4.2.5 相关法规政策有待完善 |
4.3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目标及原则 |
4.4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建设思路 |
4.4.1 一个综合 |
4.4.2 两类循环 |
4.4.3 两个体系 |
4.5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模式设计 |
4.5.1 微观层面模式 |
4.5.2 中观层面模式 |
4.5.3 宏观层面模式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证研究 |
5.1 研究区概况 |
5.1.1 自然地理 |
5.1.2 社会经济 |
5.1.3 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定位 |
5.2 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5.3 工业循环经济实施进展 |
5.3.1 相关政策及法规 |
5.3.2 清洁生产与技术进步 |
5.3.3 发展模式 |
5.3.4 经济-资源-环境的响应 |
5.3.5 未来发展目标 |
5.4 工业循环经济管理实施体系分析 |
5.4.1 生态产业链设计 |
5.4.2 工业共生网络的复杂性分析 |
5.4.3 清洁生产设计 |
5.4.4 工业循环经济执行能力分析 |
5.4.5 工业共生网络的定量优化 |
5.5 工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体系分析 |
5.5.1 工业循环经济测度指标体系设计 |
5.5.2 工业循环经济评价方法及模型 |
5.5.3 实证评价 |
5.6 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
5.6.1 存在问题 |
5.6.2 对策措施 |
5.7 案例对干旱区的启示 |
5.8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1.1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理论探讨 |
6.1.2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思路探索 |
6.1.3 石河子工业循环经济管理实施体系的系统分析 |
6.1.4 石河子工业共生网络的定量优化 |
6.1.5 石河子工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体系分析 |
6.1.6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特征及启示 |
6.2 不足与展望 |
6.2.1 结合"低碳经济"增强前瞻性 |
6.2.2 水资源科学配置的补偿及促进机制 |
6.2.3 研究内容的深化及融合 |
6.2.4 研究方法的改进与集成 |
参考文献 |
附录1 SICEMIS指标权重专家问卷调查 |
附录2 文中图表索引 |
附录3 在读博士期间科研及论文情况 |
致谢 |
(10)肝素加工废水肠膜肽螯合锌的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肝素加工废水简介 |
1.1 肝素加工废水资源 |
1.2 肠衣-肝素加工废水特性 |
1.3 肠衣-肝素加工废水资源化利用方法的探讨 |
2 氨基酸螯合微量元素简介 |
2.1 氨基酸螯合微量元素的定义和种类 |
2.2 氨基酸螯合微量元素的特性 |
2.3 氨基酸螯合微量元素的生产性能效果 |
2.4 微量元素锌的营养、生理功能 |
3 氨基酸螯合微量元素的研究进展 |
3.1 微量元素氨基酸的螯合物的生产工艺 |
3.2 多肽锌螯合物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
4 螯合物的质检分析问题 |
4.1 络合物的鉴别方法 |
4.2 螯合率检测方法及特点 |
5 立题意义 |
6 本次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试验1 肝素加工废水成分与水质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1.3 试验方法 |
1.4 实验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肠衣不同加工段废水常规成分比较 |
2.2 不同加工段废水水质比较 |
2.3 不同工艺废水常规成分比较 |
2.4 不同加工工艺废水水质比较 |
2.5 不同工艺半成品加工废水各氨基酸组成与含量的测定 |
3 讨论 |
4 小结 |
试验2 酶解法提取肠膜肽工艺条件的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水解酶的选择 |
2.2 风味-水解复合酶水解条件的初步研究 |
2.3 风味-水解复合酶酶解正交试验 |
2.4 最适合条件的验证试验 |
3 讨论 |
4 小结 |
试验3 肠膜肽制备复合氨基酸螯合锌的工艺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剂 |
1.2 仪器 |
1.3 试验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锌源对螯合率的影响 |
2.2 螯合单因素实验结果 |
2.3 最佳螯合条件的选择 |
2.4 最适合条件的验证试验 |
2.5 产物检测 |
3 讨论 |
4 小结 |
实验4 肠膜肽螯合锌的检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剂 |
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1.3.1 肠膜肽螯合锌的分离纯化 |
1.3.2 游离金属离子的定性检测 |
1.3.3 游离氨基酸的定性检测 |
1.3.4 氨基酸螯合物的定性检测方法 |
1.3.5 红外光谱检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氨基酸螯合物的分离纯化 |
2.2 游离金属离子的定性检测 |
2.3 游离氨基酸的定性检测 |
2.4 复合氨基酸螯合物的定性检测 |
2.5 红外光谱检测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肠衣加工废水的生物学处理及综合效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腌蛋腐败盐水中耐盐菌和嗜盐菌分离鉴定及多样性分析[D]. 谷羚毓. 黑龙江大学, 2016(05)
- [2]肝素苄基酯制备及肝素废水蛋白回收研究[D]. 杨彬. 安徽农业大学, 2015(04)
- [3]肠衣-肝素钠加工废水处理技术进展[J]. 翟建,姜春华,鲁秀国. 食品工业, 2013(08)
- [4]生存方式与乡村环境问题 ——对山东L村环境问题成因及治理的个案研究[D]. 吴桂英. 中央民族大学, 2013(12)
- [5]肠衣加工废水处理技术进展[J]. 赵丹,董延茂. 工业水处理, 2012(07)
- [6]生态工业园区系统稳定性与调控研究[D]. 罗柳红.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5)
- [7]利用肠衣-肝素加工废水生产饲料蛋白粉的资源化利用初探[J]. 许春龙,陈广英,陈绍泉,徐小燕.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10)
- [8]生态工业园内产业链和企业共生关系分析 ——以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D]. 喻杰. 南昌大学, 2010(02)
- [9]中国西部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研究 ——以天山北坡经济带石河子为例[D]. 冯琳. 新疆大学, 2010(11)
- [10]肝素加工废水肠膜肽螯合锌的制备研究[D]. 徐建超. 扬州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