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龄红鳍东方魨的养殖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周金旭,王盛南,胡子文,余云登,仇雪梅,王秀利[1](2021)在《养殖红鳍东方鲀的肠和胃转录组比较分析》文中认为为了探究养殖红鳍东方鲀肠组织和胃组织在主要功能上的差异性,本研究选择一龄红鳍东方鲀通过转录组测序方法,比较肠和胃2种组织在基因表达上的差异性。研究分析发现:在胃组织中测出的碱基数均大于4.89×107bp,在肠组织中测出的碱基数均大于5.42×107bp。在肠相对胃(SA13 vs IA13)的比较中共获得3 56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 167个上调表达,1 397个下调表达。在GO富集结果中的酶调节活动、细胞骨架结合、跨膜转运蛋白活性等功能存在显着富集。在KEGG的富集分析中发现大量与代谢有关的通路存在显着富集,这些代谢通路中大多数的差异基因在肠中表达量高于胃,呈下调表达。此外在粘着连接、紧密连接、细胞粘附分子等通路中也存在显着富集,而其中大多数的基因呈上调表达。研究中筛选到6个差异表达基因并通过RT-qPCR方法进行验证,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保持一致。研究结果为今后养殖红鳍东方鲀饵料选择和提高饵料系数提供思路,也为其他生物肠道基因的研究提供参考。
王选飞,刘俊荣,衣鸿莉,冷寒冰,田元勇,徐昙烨[2](2020)在《红鳍东方鲀肌肉组织及生化组成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系统解读红鳍东方鲀的原料学属性,针对其主要可食部分即肌肉组织的组织学、一般化学组成以及含氮物等特性进行了分析;重点探明其蛋白质、核苷酸关联物及游离氨基酸的组成特性。结果表明:红鳍东方鲀肌肉与普通白肉鱼具有相同的高蛋白质、低脂肪的特点,粗蛋白占干质量的86.30%,粗脂肪仅占0.66%。组织形态学观察发现其肌肉结缔组织异常丰富;进一步分析发现,胶原蛋白占肌肉组织干质量的质量分数高达4.53%。含氮物分析结果表明:肌肉组织中盐溶性蛋白含量最高,占总含氮物的40.76%,其次分别是水溶性蛋白25.71%、不溶性蛋白13.24%以及碱溶性蛋白5.18%;红鳍东方鲀肌肉中富含非蛋白氮,占总含氮物的15.10%。SDS-PAGE分析显示,水溶及盐溶性组分中蛋白质种类较为丰富,碱溶组分中蛋白质种类简单,不溶性组分主要呈现胶原蛋白图谱。分别提取肌肉和内皮中的胶原蛋白并进一步比较发现,二者呈现相似的图谱构成条带,在110 kDa以上均有3条明显条带,分别为β肽链和2条α肽链。核苷酸分析表明:健康活体速杀的红鳍东方鲀肌肉中三磷酸腺苷含量高达4.32μmol/g,其降解产物中,最突出的是次黄嘌呤核苷酸1.35μmol/g,二磷酸腺香和一磷酸腺香含量则较低,其他进一步降解产物含量几乎为0。在红鳍东方鲀肌肉中共检测到16种游离氨基酸,其中赖氨酸、精氨酸、苏氨酸3种氨基酸含量较高,其次具有呈味功能的谷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的含量也相对较高。
王广宇,朱振洲,王文斌[3](2020)在《北方冬季工厂化养殖车间红鳍东方鲀套养三疣梭子蟹技术》文中指出为实现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连续三年开展冬季工厂化养殖车间红鳍东方鲀和三疣梭子蟹套养试验,累计实施套养面积40320m2。结果显示,1龄红鳍东方鲀工厂化车间越冬死亡率为2.2%,增重率≥60%;三疣梭子蟹死亡率为5.5%,增重率≥15%。此模式
陈燕婷,王松发,陈何东,许智海[4](2019)在《福建河鲀产业发展形势分析》文中提出福建省河鲀养殖模式主要采取"对虾+河鲀+花蛤+其它少量海水鱼"混养模式,主要养殖品种是双斑东方鲀和菊黄东方鲀。文章就福建省河鲀产业发展情况总结分析,归纳了河鲀不同养殖模式特点及其捕捞、销售及加工等产业链情况,就河鲀种质退化和食用安全及相关国家政策制约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张鸽[5](2018)在《河鲀鱼皮胶原蛋白肽提取及其化妆品功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鲀(Puffer Fish),又名气泡鱼、吹肚鱼、连巴鱼。河鲀学术上是硬骨鱼纲(Osteichthyes)、辅鳍亚纲(Actinopterygii)、鲈形总目(Percomorpha)中所有种类的统称。我国河鲀资源丰富,河鲀鱼皮富含胶原蛋白,胶原蛋白水解产物胶原蛋白肽具有抗氧化、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护肤、抗肿瘤等活性,是一种良好的医疗、保健产品的绿色原料来源,但目前应用于美容护肤的研究较少,亟待人们去开发鱼皮胶原蛋白肽在护肤方面的可利用价值。本研究以双斑东方鲀鱼皮为实验对象,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制备得到双斑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肽(Fugu bimacuJatus collagen peptide,FBCP)并对其功效性及体外刺激性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肽提取工艺:利用碱性蛋白酶酶解双斑东方鲀鱼皮,以肽得率为实验指标,分别考察酶解温度、酶解时间、酶解pH值、加酶量、固液比等5种单因素对肽得率的影响。进一步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制备鱼皮胶原蛋白肽的最佳工艺条件:固液比1:10、酶解温度50℃、加酶量8000 U/g、酶解pH值9.0、酶解时间4 h。在此条件下,双斑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肽的肽得率为39.65%。2、双斑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肽功效性研究:选择截留分子量为10 kDa、5 kDa、1 kDa的超滤膜,将胶原蛋白肽提取液分离成不同分子量的四种组分,分别为FBCP1(Mw<1kDa)、FBCP2(1 kDa<Mw<5 kDa)、FBCP3(5 kDa<Mw<10 kDa)和FBCP4(Mw>10 kDa)。考察了四种组分的抗氧化性、吸湿性、保湿性及对细胞光损伤的保护作用等功效性。体外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分子量最小的FBCP1自由基清除活性最好,其对超氧阴离子O2-·、羟基自由基·OH和二苯代苦味酰基DPPH·的清除率分别为72.85%、90.22%、82.10%,IC50分别为1.659 mg/mL、5.582 mg/mL、1.801 mg/mL。吸湿保湿试验中,FBCP1组分显示出优于其它组分的吸湿和保湿性能,相对湿度70%时,其吸湿率和保湿率分别为4.539%和0.932%,相对湿度40%时吸湿率和保湿率分别为4.125%和0.897%。体外经皮水分流失试验中,20%浓度的FBCP1组分TWEL值为8.9,保湿效果明显高于其他三组分,且其数据接近阳性对照水平,呈现良好的保湿性能。预防L929细胞UVB辐照光损伤试验中,UVB辐照使L929细胞活性下降了31.89%;与UVB组相比,辐照前添加FBCP1,L929细胞的损伤程度明显减轻,且当浓度为40 mg/mL时的细胞活力上升了60.09%,证明FBCP1具有预防L929细胞光损伤能力。修复实验中UVB组细胞活力下降31.92%,与UVB组相比,辐照后添加FBCP1,FBCP1各浓度组细胞活力均成下降趋势,且40 mg/mL浓度时细胞活力下降14.93%,证明FBCP1不具有修复L929细胞光损伤能力。3、对双斑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肽进行体外刺激性评价。EpiSkin皮肤模型刺激试验中涂抹1.5g/mL胶原蛋白肽溶液后细胞平均相对活率为93%。牛角膜浑浊渗透试验中加入1.5g/mL胶原蛋白肽溶液后牛角膜反应评分为-0.187,二者实验结果皆在无刺激评分范围内,表明双斑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肽无刺激性,具有作为化妆品原料的可行性。
张宏志,王晓卉,杨晓丽,宋福,丁骥[6](2017)在《河北省河鲀产业现状调查》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实地走访、座谈等方式,了解及分析河北省河鲀产业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包括加强国内河鲀品牌的培育、原种保护和良种选育、TTX的提取和应用等,以期对河北省河鲀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为政府部门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于海龙,顾晨雷,孔德荣,闻涛,崔军,王秀利,姜志强,仇雪梅,刘圣聪,李荣,张涛[7](2016)在《红鳍东方鲀生长性状的遗传力估计及性状间相关关系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估计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及生长性状间的相关关系,构建了5个全同胞家系,测定了210日龄(504尾)和360日龄(500尾)红鳍东方鲀的体质量、体长和体全长等生长性状的表型值,构建固定模型,用全同胞法估计了210日龄和360日龄红鳍东方鲀的体质量、体长和体全长3个生长性状的遗传力。结果表明:红鳍东方鲀的体质量、体长和体全长3个生长性状的遗传力估计值在210日龄时分别为0.54、0.38、0.52,在360日龄时分别为0.46、0.37、0.44,这3个性状的遗传力属于中等和高等遗传力;体质量与体长,体质量与体全长,以及体长与体全长的遗传相关系数在210日龄时分别为0.99、0.99、0.98,在360日龄时分别为0.97、0.97、0.96,这3个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呈高度正相关;测定了102日龄(296尾)红鳍东方鲀的体质量、体长和体高3个生长性状,利用回归模型建立了体质量(W)与体长(L)和体全高(H)的数学模型为W=e-8.513L2.046H0.742(R2=0.903)。本研究结果可为红鳍东方鲀的遗传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于久翔,高小强,韩岑,范瑞,韩雨哲,姜志强[8](2016)在《野生和养殖红鳍东方鲀营养品质的比较分析》文中提出本试验对野生1龄、养殖1龄和养殖2龄红鳍东方鲀的一般营养成分及肌肉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组成进行测定,旨在比较野生和养殖红鳍东方鲀的营养品质。试验选取野生1龄红鳍东方鲀15尾(体重71139 g、体长13.418.9 cm)、养殖1龄红鳍东方鲀(投喂冰鲜杂鱼)13尾(体重90147 g、体长14.820.4 cm)、养殖2龄红鳍东方鲀(投喂冰鲜杂鱼)10尾(体重578639 g、体长31.336.7 cm)作为样本。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组织中的一般营养成分及肌肉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并对肌肉营养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鱼粗蛋白质含量以野生1龄红鳍东方鲀最高,为68.07%,比养殖1龄和养殖2龄红鳍东方鲀分别高出了32.3%、20.6%(P<0.05),而全鱼粗脂肪含量则为养殖1龄和养殖2龄红鳍东方鲀显着高于野生1龄红鳍东方鲀(P<0.05);养殖2龄红鳍东方鲀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显着高于野生1龄和养殖1龄红鳍东方鲀(P<0.05),各样本间肌肉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各样本的肝脏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变化较大,粗蛋白质含量按照野生1龄、养殖1龄、养殖2龄的顺序依次显着降低(P<0.05),而粗脂肪含量则呈现与粗蛋白质相反的变化。野生和养殖红鳍东方鲀肌肉中均检测出18种氨基酸,而且在含量上养殖红鳍东方鲀大多数均显着高于野生红鳍东方鲀(P<0.05)。根据氨基酸评分(ASS)和化学评分(CS),红鳍东方鲀肌肉中赖氨酸的含量相对较为丰富,且养殖2龄红鳍东方鲀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最高,其次为养殖1龄红鳍东方鲀,最后为野生1龄红鳍东方鲀。野生和养殖红鳍东方鲀肌肉中共检测出19种脂肪酸,且野生和养殖红鳍东方鲀脂肪酸组成相似,野生1龄、养殖1龄和养殖2龄红鳍东方鲀肌肉中饱和脂肪酸(SFA)含量差异不大(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则以养殖2龄红鳍东方鲀最高,为51.54%,但是各样本间差异不显着(P>0.05);肌肉中C20∶5n-3(EPA)和C22∶6n-3(DHA)含量均较丰富,其中养殖1龄和养殖2龄红鳍东方鲀DHA的含量分别比野生1龄红鳍东方鲀高出了24.7%、27.2%(P<0.05),而且养殖1龄和养殖2龄红鳍东方鲀EPA+DHA的含量也显着高于野生1龄红鳍东方鲀(P<0.05)。由此可知,红鳍东方鲀营养组成合理,且养殖红鳍东方鲀营养品质优于野生红鳍东方鲀。
刘超[9](2015)在《四种海水鱼陆海接力养殖设施与工艺的试验研究》文中认为鲆鲽鱼类、河豚鱼及石斑鱼类均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在我国大部分沿海地区已形成工厂化养殖,是我国海水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一产业能耗高、成本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济效益,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为了这几种海水鱼类的养殖业能够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陆海接力”养殖模式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本研究主要以离岸网箱养殖为基础,对两种新型网箱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为其投入大规模生产提供理论基础。结合离岸网箱养殖的过程,对“陆海接力”养殖流程进行了试验研究,并作出了优化和完善。本文主要由五章组成,第一章阐述了海水鱼类网箱养殖的发展概况,对国内外网箱养殖发展趋势有了清晰的认识;对网箱的结构类型及养殖配套设施进行了综述,为后续的试验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二章主要对两种新型网箱,即方形钢结构减流式网箱(10m×10m)和环保型塑胶双层网箱(4m×4m+3m×3m),进行了理论分析。方形钢结构减流式网箱在原有方形钢结构的基础上,网箱底部增加一闭合密布网衣可养殖刺参,使得有效的养殖水体利用率得到最大化,可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上面网衣底部缝合一小网目网衣,起到减流的效果;塑胶环保型双层网箱,在原有塑胶环保型网箱的基础上,在其里面添加一简易平台,目的是为了在有效的养殖水体内,增大有效养殖面积,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第三章对褐牙鲆、红鳍东方鲀、云纹石斑鱼及大菱鲆进行了离岸网箱养殖试验,结果如下:褐牙鲆的方形钢结构网箱养殖结果不理想,鱼体成活率较低仅为30.1%,生长情况不佳,这与海水温度过高及频繁的风浪有很大关系;减流式方形钢结构网箱养殖的褐牙鲆结果良好,成活率为89.83%,鱼体生长情况较好,由576g/尾经32天长到784g/尾,这与稳定的生长环境密不可分,后因网衣长满了附着物,影响了水体正常交换,鱼浮水现象严重,考虑到鱼健康问题,被迫中止试验;三种类型网箱(木制网箱、塑胶环保型网箱和塑胶环保型双层网箱)对大菱鲆进行了养殖试验,结果都比较理想,其中塑胶环保型双层网箱有效养殖面积比较大,可适当提高放养鱼的总数;云纹石斑鱼在方形钢结构网箱中养殖,由620g/尾经62天养殖增长到760g/尾,成活率92%,养殖效果较好;红鳍东方鲀的放养规格较小60g/尾,经93天的养殖长到315g/尾,成活率为93%。四种海水鱼养殖过程中,饵料均为新鲜饵料,海水温度变化适当地升降网衣,定期的检查网衣破损情况。第四章深入探讨了“陆海接力”的养殖模式。主要对云纹石斑鱼和红鳍东方鲀的陆基工厂化养殖进行了试验研究,确定4 kg/m3为云纹石斑鱼的适宜养殖密度,4.26 kg/m3为红鳍东方鲀的适宜养殖密度,因养殖环境稳定,养殖规范化程度较高,养殖的成活率也比较高,鱼生长状况良好;鲆鲽鱼类的运输时使用周转箱可提高成活率,云纹石斑鱼在短途运输过程中需进行适当麻醉,河豚鱼在放养网箱前进行切齿;起捕红鳍东方鲀和云纹石斑鱼时,大抄网与起吊杆配合使用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鱼的成活率;莱州湾海水鱼海上网箱放养时间一般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水温达到适宜鱼类生长的程度,福建宁德三都澳网箱养殖区的大菱鲆放养时间为12月中下旬,适宜温度时放养鱼类。第五章对陆海接力养殖模式进行了总结。
邹杰[10](2014)在《暗纹东方鲀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生长性状微卫星标记筛选》文中研究指明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属鲀形目、鲀科、东方鲀属,近海暖温水性底层鱼类,有海淡水生殖洄游习性,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海、黄海和渤海区域,是一种经济和营养价值很高的水产品。然而近些年来,由于暗纹东方鲀原先的生活、生态环境逐渐恶化、长江水文条件逐年改变以及人为的过度捕捞等原因,导致了野生暗纹东方鲀资源枯竭现象日益严重,间接导致养殖产量锐减、经济效益下降。因此,暗纹东方鲀的遗传改良、种质保护等工作迫在眉睫。本论文研究主要采用微卫星技术对上海、广州、江苏三个养殖区域的暗纹东方鲀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并且对与生长性状相关的微卫星标记进行筛选,不仅了解目前养殖的暗纹东方鲀种质资源情况,而且对今后的良种培育、遗传改良、种质提升、产量增高等提供了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本文首先阐述了鱼类遗传育种的技术及其当前的发展动态,分析了现代生物技术在鱼类育种中的应用概况,探讨了鱼类遗传育种的发展趋势,旨在为鱼类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并明确了建立先进的鱼类育种技术体系和育种研究创新平台、提高鱼类遗传育种的效果和苗种质量对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归纳研究,对暗纹东方鲀的基础生物学、繁殖生物学、人工养殖技术、生态、毒素等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通过概述能够清楚的看到暗纹东方鲀的研究现状,结合研究技术和成果,可以更好的探究今后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有利于填补暗纹东方鲀的研究空白和深化科研研究价值。为了给养殖暗纹东方鲀分子辅助育种和遗传改良提供理论的基础,本研究基于微卫星标记分析技术,采用21对微卫星引物对广州(GZ)、江苏(JS)和上海(SH)三个养殖群体的暗纹东方鲀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可以成功扩增出具有一定多态性片段的微卫星位点共有19个。19个位点分析共得到125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范围从3到11,平均值是6.58,有效等位基因范围从1.7到7.8,平均值是4.5,平均观测杂合度范围从0.1556到1.0000,平均期望杂合度范围从0.3993到0.875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范围从0.3533到0.8577。三群体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由小到大依次为GZ、SH、JS群体。三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分别为0.0481、0.0617、0.0755,平均值为0.0808,可见发生遗传分化程度较小。GZ和JS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近(0.2039),GZ和SH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远(0.3508)。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GZ群体和JS群体聚为一类,SH为一类。分析表明结果不仅基本符合三个养殖群体的养殖环境,也反映出各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并具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另外,本文为了筛选与暗纹东方鲀生长相关的微卫星分子标记,采用SSR结合BSA技术对于同龄孵化群体的同池养殖暗纹东方鲀生长性状相关微卫星标记的筛选。利用85对微卫星引物对暗纹东方鲀生长快、慢两个基因池进行分析,共筛选到14对微卫星具有差异片段。然后分析这14个差异微卫星位点在两个基因池的暗纹东方鲀个体的差异条带,结果表明:位点TOP03、TOG01、fms15、fms75的生长慢组特有条带的出现率分别达到:63.33%、53.33%、33.33%和43.33%,相关系数(r)分别为:-0.553、-0.346、-0.333和-0.423,与生长性状呈现极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fms89生长快组特有条带的出现率为33.33%,相关系数(r)为:0.388,与生长性状呈现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而验证实验结果只有位点fms15、fms75与生长性状显着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11和-0.384。经克隆测序得到了fms15的差异片段的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与红鳍东方鲀同源性达到了98%,差别在于序列中有三个碱基发生置换(G-C、C-G、G-A)。说明该微卫星位点对于暗纹东方鲀生长性状有显着效应,可用于人工选育具有优良生长性状的分子标记,为开展暗纹东方鲀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有价值的遗传标记。
二、一龄红鳍东方魨的养殖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龄红鳍东方魨的养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养殖红鳍东方鲀的肠和胃转录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总RNA的提取、cDNA文库的构建与测序 |
1.3 数据处理 |
1.4 数据分析 |
1.5 RT-qPCR验证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测序数据质控分析 |
2.2 转录组与参考基因组的比对分析 |
2.3 差异基因分析 |
2.4 GO功能富集分析 |
2.5 KEGG功能富集分析 |
2.6 RT-qPCR验证结果 |
3 讨论 |
(3)北方冬季工厂化养殖车间红鳍东方鲀套养三疣梭子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厂化车间条件与准备 |
(一)工厂化车间条件 |
(二)水质指标 |
(三)设施设备 |
1. 供排水系统 |
2. 充气设施 |
3. 其它设施 |
(四)浸池消毒 |
二、关键技术 |
(一)三疣梭子蟹工厂化车间放养 |
1. 放养时间 |
2. 规格标准 |
3. 放养密度 |
4. 入池消毒 |
(二)红鳍东方鲀工厂化车间放养 |
1. 放养时间 |
2. 规格标准 |
3. 放养密度 |
4. 入池消毒 |
(三)水质调控 |
三、管理要点 |
(一)饵料选择与投喂 |
1. 饵料种类与品质 |
2. 投饵量 |
3. 饵料处理 |
4. 投饵 |
(二)清池 |
(三)病害防控 |
(四)收获时间 |
四、经济效益分析 |
五、小结 |
(4)福建河鲀产业发展形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河鲀产业基本情况 |
二、福建省河鲀生产情况 |
(一) 养殖种类 |
(二) 养殖产量及分布情况 |
(三) 苗种来源和人工育苗 |
(四) 养殖模式 |
1. 鱼、虾、贝混养的生态养殖模式 |
2. 土池鱼虾混养模式 |
3. 土池单养模式 |
4. 海水网箱养殖模式 |
(五) 病害情况 |
(六) 饲料种类 |
(七) 养殖效益 |
三、福建省河鲀销售与加工 |
(一) 销售情况 |
(二) 捕捞与加工 |
四、福建省河鲀产业存在的问题 |
(一) 国家政策制约 |
(二) 种质退化和食用安全 |
五、福建省河鲀产业发展建议 |
(一) 开展菊黄与双斑东方鲀食用安全研究 |
(二) 尽快建立福建省养殖菊黄和双斑东方鲀产质量可追溯制度 |
(三) 促进河鲀市场流通 |
(四) 加强河鲀良种选育与推广 |
(五) 提高河鲀产业加工技术水平 |
(5)河鲀鱼皮胶原蛋白肽提取及其化妆品功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河鲀简介 |
1.2 河鲀的营养价值 |
1.3 河鲀的食用安全性 |
1.4 河鲀开发前景 |
1.5 鱼皮胶原蛋白与胶原蛋白肽 |
1.5.1 鱼皮胶原蛋白肽的制备 |
1.5.2 鱼皮胶原蛋白肽活性 |
1.5.3 鱼皮胶原蛋白肽应用前景 |
1.6 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河鲀鱼皮胶原蛋白肽提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1.4 河鲀鱼皮胶原蛋白肽提取工艺流程 |
2.1.5 河鲀鱼皮胶原蛋白肽酶解工艺流程 |
2.1.6 河鲀鱼皮非胶原蛋白的去除 |
2.1.7 常规理化指标的检测方法 |
2.1.8 河鲀鱼皮胶原蛋白酶解液中肽得率的测定 |
2.1.9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河鲀鱼皮基本组分分析 |
2.2.2 河鲀鱼皮胶原蛋白肽提取的单因素实验 |
2.2.3 河鲀鱼皮胶原蛋白肽提取的正交实验 |
2.3 小结 |
第3章 河鲀鱼皮胶原蛋白肽的功效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河鲀鱼皮胶原蛋白肽粉的超滤制备方法 |
3.2.2 体外抗氧化实验方法 |
3.2.3 吸湿、保湿活性分析实验方法 |
3.2.4 河鲀鱼皮胶原蛋白肽对UVB辐射细胞光损伤的保护作用 |
3.2.5 统计学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河鲀鱼皮胶原蛋白肽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作用 |
3.3.2 河鲀鱼皮胶原蛋白肽对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3.3.3 河鲀鱼皮胶原蛋白肽对二苯代苦味酰基的清除作用 |
3.3.4 河鲀鱼皮胶原蛋白肽吸湿性能研究 |
3.3.5 河鲀鱼皮胶原蛋白肽保湿性比较 |
3.3.6 河鲀鱼皮胶原蛋白肽对UVB辐射细胞光损伤的保护作用 |
3.4 讨论 |
3.4.1 河鲀鱼皮胶原蛋白肽抗氧化活性 |
3.4.2 河鲀鱼皮胶原蛋白肽吸湿性与保湿性 |
3.4.3 河鲀鱼皮胶原蛋白对UVB辐照细胞光损伤的保护作用 |
3.5 小结 |
第4章 河鲀鱼皮胶原蛋白肽的体外刺激性评价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EpiSkin皮肤模型刺激试验 |
4.2.2 牛角膜浑浊渗透试验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EpiSkin皮肤模型刺激试验 |
4.3.2 牛角膜浑浊渗透试验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河北省河鲀产业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河鲀基本情况 |
3 河鲀养殖现状 |
3.1 养殖种类 |
3.2 苗种来源及育苗量 |
3.3 养殖模式 |
3.3.1 土池养殖模式 |
3.3.2 工厂化养殖 |
3.4 养殖区域和面积 |
3.5 养殖饲料使用及疾病防控 |
3.6 河鲀销售 |
4 河鲀加工出口情况 |
5 问题及建议 |
5.1 河鲀市场流通监管 |
5.2 原种保护和良种选育 |
5.3 TTX的提取和应用技术 |
6 结论 |
(7)红鳍东方鲀生长性状的遗传力估计及性状间相关关系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生长性状的测定 |
1.2.2 遗传力估计 |
1.2.3 生长性状间相关关系的拟合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红鳍东方鲀生长性状的表型值及其统计量 |
2.2 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和遗传相关估计值 |
2.3 生长性状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 |
2.4 生长性状间的相关关系 |
3 讨论 |
3.1 红鳍东方鲀遗传力估计 |
3.2 红鳍东方鲀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 |
(8)野生和养殖红鳍东方鲀营养品质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鱼处理 |
1.3 测定方法 |
1.3.1 一般营养成分测定 |
1.3.2 肌肉中氨基酸组成的测定 |
1.3.3 肌肉中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
1.4 肌肉营养品质评价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野生和养殖红鳍东方鲀的一般营养成分 |
2.2 野生和养殖红鳍东方鲀肌肉氨基酸组成与营养品质评价 |
2.2.1 野生和养殖红鳍东方鲀肌肉氨基酸组成 |
2.2.2 野生和养殖红鳍东方鲀肌肉营养品质评价 |
2.3 野生和养殖红鳍东方鲀肌肉中脂肪酸组成 |
3 讨论 |
3.1 野生和养殖红鳍东方鲀一般营养成分分析 |
3.2 野生和养殖红鳍东方鲀氨基酸组成分析及营养品质评价 |
3.3 野生和养殖红鳍东方鲀肌肉脂肪酸组成分析 |
4 结论 |
(9)四种海水鱼陆海接力养殖设施与工艺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海水鱼类工业化养殖发展概述 |
1.1 网箱养殖及其特点 |
1.2 网箱养殖的发展趋势 |
1.3 网箱养殖的发展前景 |
1.4 世界网箱养殖发展现状 |
1.4.1 国外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发展现状 |
1.4.2 我国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发展现状 |
1.5 网箱的类型及结构 |
1.6 海水网箱养殖的主要配套设施与装备 |
1.6.1 供饵系统 |
1.6.2 网衣清洗系统 |
1.6.3 养殖鱼类起捕系统 |
1.6.4 水下监控设备 |
1.6.5 鱼类规格分选装置 |
1.6.6 起网装备 |
1.6.7 废弃物收集设施 |
1.6.8 养殖工作船 |
1.6.9 其它辅助设备 |
1.7 网箱的防污措施 |
1.7.1 物理防污法 |
1.7.2 化学防污法 |
1.7.3 生物防污法 |
1.8 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 |
第二章 两种新型离岸网箱的设计 |
2.1 方形钢结构减流式网箱的设计 |
2.1.1 设计的依据 |
2.1.2 养殖网箱的主要技术指标 |
2.1.3 网箱的主要技术性能 |
2.2 塑胶环保型双层网箱的设计 |
2.2.1 网箱主要技术指标 |
2.2.2 网箱的主要性能 |
2.3 网箱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
2.3.1 网箱的优势 |
2.3.2 网箱存在的问题 |
2.4 展望 |
第三章 海水鱼类的离岸网箱养殖试验 |
3.1 褐牙鲆的离岸网箱养殖 |
3.1.1 材料与方法 |
3.1.2 网箱养殖试验结果 |
3.2 云纹石斑鱼的离岸网箱养殖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试验结果 |
3.3 红鳍东方鲀的离岸网箱 |
3.3.1 试验条件 |
3.3.2 日常养殖管理 |
3.3.3 试验结果 |
3.4 大菱鲆的离岸网箱养殖 |
3.4.1 试验条件 |
3.4.2 放养密度 |
3.4.3 日常养殖管理 |
3.4.4 试验结果 |
3.5 讨论 |
3.5.1 方形钢结构示范网箱与减流式网箱养殖褐牙鲆结果的对比 |
3.5.2 塑胶环保双层网箱养殖的优势 |
3.5.3 网箱养殖时间的确定 |
3.6 小结 |
第四章 陆海接力养殖设施与工艺流程 |
4.1 云纹石斑鱼大规格苗种的养成 |
4.1.1 养殖条件 |
4.1.2 日常养殖管理 |
4.1.3 结果 |
4.2 红鳍东方鲀大规格苗种的养成 |
4.2.1 养殖条件 |
4.2.2 日常养殖管理 |
4.2.3 结果 |
4.3 陆海接力工艺流程 |
4.3.1 苗种的养成 |
4.3.2 活体苗种的运输 |
4.3.3 网箱养殖 |
4.3.4 网箱养殖鱼类的起捕 |
4.4 结果 |
4.4.1 四种海水鱼活体运输成活率 |
4.4.2 养殖区海水温度变化 |
4.4.3 四种海水鱼陆海接力养殖生长情况 |
4.5 讨论 |
4.5.1 四种海水鱼养殖成活率 |
4.5.2 陆海接力放养时间的界定 |
4.5.3 苗种的放养密度 |
4.5.4 鱼体的转运与起捕 |
第五章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暗纹东方鲀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生长性状微卫星标记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鱼类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进展 |
1 选择育种 |
2 杂交育种 |
3 转基因技术 |
4 多倍体 |
5 单性化育种 |
6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7 展望 |
第二节 暗纹东方鲀相关研究进展 |
1 基础生物学 |
1.1 形态 |
1.2 年龄和生长 |
1.3 行为学 |
1.4 生理生化 |
1.5 食性和营养 |
2 繁殖生物学 |
3 人工养殖技 |
3.1 人工繁殖 |
3.2 养成技术 |
3.2.1 养殖方式 |
3.2.2 混养和套养 |
3.2.3 日常管理 |
3.2.4 疾病 |
4 生态学 |
4.1 温度 |
4.2 光照 |
4.3 盐度 |
5 毒素研究 |
5.1 毒素检测 |
5.2 控毒研究 |
6 分子生物学 |
6.1 线粒体基因 |
6.2 生长激素基因 |
6.3 其他基因 |
7 遗传学 |
8 加工流通 |
9 问题和展望 |
第三节 研究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三个暗纹东方鲀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1.3 PCR 反应及电泳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微卫星 PCR 扩增结果 |
2.2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
2.3 群体 Hardy-Weinberg 平衡分析 |
2.4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3 讨论 |
第三章 利用 SSR-BSA 技术筛选暗纹东方鲀生长性状相关微卫星标记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基因组 DNA 的提取及检测 |
1.2.2 BSA 基因池的建立及其 PCR 扩增 |
1.2.3 筛选差异条带及个体 PCR 扩增 |
1.2.4 生长性状差异条带分析 |
1.2.5 验证生长性状差异位点 |
1.2.6 差异等位基因片段切胶测序 |
2 结果 |
2.1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2.2 BSA 基因池的差异条带筛选 |
2.3 统计个体中带型的差异等位基因片段 |
2.4 差异等位基因片段的 SPSS 相关性分析 |
2.5 验证生长显着差异的微卫星位点 |
2.6 差异等位基因片段切胶测序 |
3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硕士期间发表及参与的论文 |
致谢 |
四、一龄红鳍东方魨的养殖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养殖红鳍东方鲀的肠和胃转录组比较分析[J]. 周金旭,王盛南,胡子文,余云登,仇雪梅,王秀利.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5)
- [2]红鳍东方鲀肌肉组织及生化组成特性研究[J]. 王选飞,刘俊荣,衣鸿莉,冷寒冰,田元勇,徐昙烨.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2020(06)
- [3]北方冬季工厂化养殖车间红鳍东方鲀套养三疣梭子蟹技术[J]. 王广宇,朱振洲,王文斌. 中国水产, 2020(06)
- [4]福建河鲀产业发展形势分析[J]. 陈燕婷,王松发,陈何东,许智海. 中国水产, 2019(01)
- [5]河鲀鱼皮胶原蛋白肽提取及其化妆品功效研究[D]. 张鸽. 集美大学, 2018(01)
- [6]河北省河鲀产业现状调查[J]. 张宏志,王晓卉,杨晓丽,宋福,丁骥. 检验检疫学刊, 2017(04)
- [7]红鳍东方鲀生长性状的遗传力估计及性状间相关关系的初步研究[J]. 于海龙,顾晨雷,孔德荣,闻涛,崔军,王秀利,姜志强,仇雪梅,刘圣聪,李荣,张涛.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6(04)
- [8]野生和养殖红鳍东方鲀营养品质的比较分析[J]. 于久翔,高小强,韩岑,范瑞,韩雨哲,姜志强. 动物营养学报, 2016(09)
- [9]四种海水鱼陆海接力养殖设施与工艺的试验研究[D]. 刘超. 上海海洋大学, 2015(02)
- [10]暗纹东方鲀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生长性状微卫星标记筛选[D]. 邹杰. 上海海洋大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