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经济可望进入新一轮增长期(论文文献综述)
罗锐[1](2021)在《巴西参与全球治理:国家身份变迁与全球治理实践的互动探析》文中研究表明
赵云桦[2](2021)在《扩招以来我国本科教育改革政策变迁研究》文中提出
郭亚伦[3](2021)在《华为公司研发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韩晓文[4](2021)在《ACG亚文化环境视角下的青年服饰风格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单翔翔[5](2021)在《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应用卫生策略研究方法,比较分析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的异同,为促进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控合作提出合理的建议。方法:①文献研究。查询文献资料了解中国和老挝两国血吸虫病消除策略、防治措施、资金投入、政治经济、技术环境、社会人口、自然环境等现状。②系统分析法。将中国和老挝的血吸虫病消除策略都看作是一个系统,对涉及到的各个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发现中国和老挝血吸虫病消除策略的异同。③比较研究法。比较中老两国消除血吸虫策略、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差异、宏观环境等,明确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的异同。④STEEPLE分析法。分析中老两国社会/人口、技术、经济、环境/自然、政治、法律、道德等宏观环境对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有效实施的影响。⑤关键人物访谈法。通过访谈官员和专家,了解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相关政策、措施及实施效果等以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结果:中老两国宏观环境的差异。在与血吸虫病传播相关的生活行为上,中国和老挝有不同的地方,中国湖区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在水田劳作也是感染血吸虫的主要途径之一,而老挝不存在这种现象,这是由于湄公血吸虫中间螺宿主的分布特点所决定;中国卫生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已成为支撑医疗卫生业务的不可或缺的工具,是深化医改的新引擎;老挝经济总量远低于中国,产业结构也不如中国完善,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支出的比例也低于中国。中国建立了近乎全人群覆盖的庞大医疗保障体系,老挝医疗保险覆盖率相对较低;老挝血吸虫病流行于湄公河流域的局部地区,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相对单一,消除策略上具有统一性。中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地理生态环境差异较大,消除策略上具有多样性和针对性;中老两国在卫生立法方面都作出了努力,中国在有关血吸虫病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相对更加完善,法律环境为消除血吸虫病策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宗教信仰对于老挝人民的精神、思想和道德观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老挝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差异分析。湄公血吸虫病的传播是季节性的,流行时间为3-5月,我国湖区血吸虫感染在4-6月和10-11月出现两个高峰;湄公血吸虫中间宿主开放拟钉螺只有在湄公河及其部分支流的浅水地区才有发现,在湖泊、水库、沟渠、灌溉渠、鱼塘和稻田中都没有发现过。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是两栖动物,与开放拟钉螺有着不同的栖息地,如沟渠、排水沟、稻田、湿地、湖岸和人工池塘的边缘;在老挝,儿童青少年有更大的暴露和感染风险。在典型的中国湖区,大多数感染发生在18至49岁的男性中,大多数人感染血吸虫是由职业驱动的。中国、老挝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比较分析。老挝的消除策略中没有提到针对螺的控制,我国实施的农业、林业和环境改造工程等尚不适用于老挝。湄公血吸虫的动物宿主目前确认的仅有犬和猪,而猪因进入湄公河水域可能性低,感染并不常见。鉴于中老两国血吸虫动物宿主的差异,我国实施的人畜化疗、封洲禁牧、家畜圈养、以机代牛等措施不适用于老挝的实际情况。因此,在针对动物宿主的控制策略上,中老两国有很大差异。老挝血吸虫病防治措施主要是群体化疗(mass drug administration,MDA)、水-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干预(Community-Led water,sanitation and hygiene interventions,CL-SWASH)、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在这些领域,中老两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老挝经过多轮MDA的实施,血吸虫病患病率迅速降低,单独应用Kato-Katz法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需求,血吸虫病监测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老挝血吸虫病防治经费主要来源于WHO及其他国际组织和机构,本国政府财政投入非常有限。整体上,经费来源结构相对固定和单一。我国经费来源结构上相对多样化。结论:老挝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包括:社区防病意识薄弱和不良生活行为方式的影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实用型新技术的研发及现场应用有待推广;政府资金投入有限;水利工程和气候变暖的影响;病媒控制困难等。中国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包括:钉螺控制困难;动物传染源控制困难;生产和生活行为难以控制等。推动老挝消除血吸虫病策略实施的建议包括:优化政府战略和政策的执行环境;完善卫生筹资体系,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保障相应的人力和物质资源投入;应用实用型新技术提升疾病防治水平和监测能力;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升社区人群防病意识。深化国际合作推动老挝消除血吸虫病进程。一是深化与WHO等机构及其他国家的合作。二是加强中老血吸虫病防治与研究机构间合作。基于两国的实际情况,中老两国在血吸虫病防治领域的深入合作和交流主要应着眼于MDA、健康教育和CL-SWASH等,具体包括绘制风险地图、提高化疗覆盖率、优化诊断工具、强化监测和应对等。同时实用型新技术(包括检测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的现场应用与推广也将是两国合作的重点领域。
高祎博[6](2021)在《“70后”作家小城镇叙事》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试图对“70后”作家的小城镇叙事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从70后作家小城镇叙事的发生入手,对小城叙事进行比较全面的梳理和分析,指出其历史价值和文学意义,也关注其小城镇叙事表现出来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即“70后”作家的小城镇叙事对中国当代社会“城镇化”的文学呈现、记录以及这一过程中折射出的复杂多样的人文体验、美学特征。第一章,着重考察“70后”作家成长背景。小城镇是相当一部分“70后”作家少年时期的成长之地与当下的生活空间。小城镇和“70后”作家之间有着天然的关联,这是“70后”作家小城镇叙事的先天性优势。“70后”作家对小城镇书写多是从日常生活切入,以商街和工厂作为主要表现对象。在城市化不断拓进的当代社会,小城镇正在成为都市的模仿者,但有限的生活区域增强了对于外部世界无限的想象。第二章,主要分析“70后”作家小城镇叙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即小城镇青年群体。徐则臣、石一枫、阿乙等作家塑造出一批漂泊的“城市异乡人”形象;田耳、张楚等作家塑造了那些不曾离开故乡的“在地者”形象。小城镇青年群体中有命运跟随国家改革政策而起落的青年工人,也有坚持文学梦想不曾放弃的写作者,他们以火车、地图、星空、望远镜为象征符号展开想象,他们的身与心在故乡与世界之间徘徊不定。第三章,主要探讨“70后”作家小城镇叙事中对于社会伦理、家庭伦理关系的思考。在“70后”作家的小城镇叙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感受到社会转型时期,都市性的消费主义对小城镇人际关系的冲击。对父子、夫妻关系的影响、塑造,对边缘群体的叙事隐含着“70后”作家的矛盾心态:既渴望摆脱传统伦理关系带来的精神束缚,又呼唤传统伦理秩序回归。第四章,主要分析70后作家小城叙事与当代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关系。“70后”作家的小城镇叙事是面向当代的社会发展现实的文学书写。“70”后作家的小城镇叙事以社会事件作为切入点,站在底层视角,以平视的目光审视人生痛点与精神疑难,用细密的笔法描绘出时代变迁中小城镇变化:从物质生活到价值观念乃至思维观念的骚动、渐变。以房伟和马笑泉的作品为例,透过个体命运,折射出国企改革、城镇化建设等大的社会改革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呈现出一种现实主义精神以及理想化的人文情怀。第五章,主要分析“70后”作家小城叙事与现代主义即先锋文学的关系。70后作家是80年代先锋文学的忠实读者与文学精神的继承者,在城镇叙事中,他们用充满象征与隐喻的叙事策略,营造出小城镇作为闭合环境的荒诞氛围。本章以金仁顺、黄孝阳、瓦当等作家为例,分析“70后”作家设置的超越常理的人物关系,在那些离奇乃至诡谲的情节背后,叙事的主旨仍在于揭示和描绘世界与人生的无常,现实的变幻莫测。
吴小龙[7](2021)在《人工智能的法哲学思考 ——以后现代性为切入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达特茅斯会议以来,人工智能已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人工智能是法律与科技结合的产物,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使社会成为一种风险源,在梳理法律人工智能发展历史基础上,分析发展优点回避缺点以杜绝风险。人工智能引发了人类对于科技迅猛发展带来的法律规制问题的思考。应该从伦理体系的建设层面思考对人工智能进行规制的原因,人工智能对现行民事法律与隐私保护构成挑战,相关法律制度缺位。人工智能的伦理危机有自身先天缺陷的原因,比如算法黑箱和算法歧视,有应用多样性的原因,比如机器人伴侣和战争机器人等,如何应对法律人工智能中不可避免的算法歧视,如何处理人工智能与平等、自由与正义的关系,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算法透明,设立伦理审查委员会等对策。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反驳,也是对现代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体现了新技术革命时代的挑战与危机,而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新技术革命的集大成者,尤其反映了现代社会的高度理性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而面对人工智能体的不断的智能增强,构成对自身的潜在威胁。后现代主义法学家对于高度发达工业社会所出现的问题和危机,做出自己的回应和解释,并提出了自己方案,以期引发大众的思索,沿着他们所开辟出的思想路径,对人工智能本质有全新的理解,例如后现代法学家对于人的主体地位,对于发达工业社会中的风险都有自己的思索和解释,他们的主张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后现代法学认为,理性的个人作为自治的法律主体并不存在,现代社会的“进步”是虚幻的,现代社会的人被工业化文明的成果所压迫,法律的普遍性是虚拟的宏观话语,法律中立的原则仅仅是一种假设在人工智能时代,当我们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时候,不得不防备技术本身对人的控制,面对新工业革命对理性和道德约束本身的叩问。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中对比“科学知识”与“叙事知识”的区别,在现代社会形成前这两者并没有高低之分,但随着社会技术含量的提高,科学知识挤占了叙事知识的位置,因此,对“科学知识”必须要有警惕和批判,因为,知识阶层与受众之间构成“权力关系”,科学应该被叙事所承载,现在科学不适应社会体现在它不被公众所理解,利奥塔提出“向同一性宣战”“向人类解放宣战”。人工智能同样是通过代码语言和算法建立的获得“正当性”的过程。应该处理好人工智能与私法和公法的关系,完善对公民个人隐私的保护,完善对人工智能侵权责任和刑事责任的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完善,确定研发者与使用者的刑事责任,将法律编入算法,并保证决策程序公开透明。人工智能立法应兼顾防范风险,保证技术安全的法更应该是和促进创新,引导人工智能技术健康发展的法,坚持理论先行,实践先导,立法规范跟进的策略,加强交叉学科,交叉行业的协作,应防止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在对技术底数不明晰的情况下,监管过严,阻碍技术创新,让蓬勃的发展成为一潭死水;二是放任自流,该管不管,给国家安全带来隐患,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损失。最后提出解决这一状况的监管机制和措施探讨人工智能存在的法理基础,厘清人工智能与法律、法学的关系,通过考察域外最新的立法现状,国内的人工智能发展和监管的规划,立法规划,在法律的制定、法律实施来解决人工智能的问题。人工智能对法律“元概念”的挑战也不容忽视。在研究人工智能的法律对策时,应以制度化、法治化为标准,以人工智能的发展与规范为主导,包括在制定政策规范时考虑价值因素,完善人工智能风控机制,设立法律人工智能委员会。
杨明洪,巨栋,涂开均[8](2021)在《“南北差距”:中国区域发展格局演化的事实、成因与政策响应》文中指出本文针对中国区域发展格局演化的"南北差距"特征,使用2000—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从总量、均量两个维度观察"南北差距"的细化表征,从区域经济增长动能视角考察"南北差距"的形成原因,发现其实质是由于南北地区在区域政策环境、贸易开放环境、人居生态环境、产业载体、投资载体和科技载体等方面表现出的异质性导致的动能转换差异。本文提出"南北差距"将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并从新旧动能转换视角分析该问题对现行区域政策的影响,提出下一步政策实施中必须抓好的关键环节及政策调整的基本思路。
史炜,马聪卉,王建梅[9](2010)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以融合类业务发展及业务模式探讨“两化融合”的发展对策》文中指出"两化融合"是个大课题,自从提出以来,各界都十分关注。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史炜、马聪卉、王建梅就此课题,作了多年的调查研究,并写出了《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以融合类业务发展及业务模式探讨"两化融合"的发展对策》。文章从全局出发,以独到的视角,诠释了"两化融合"的深刻含义、作用、要求,以及发展的途径和阶段;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指出当前"两化融合"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加速"两化融合"的一些中肯建议,等等。本刊以较大篇幅全文刊登此文,并开设"两化融合"专栏,目的是引起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关心这一重大课题,建言献策,共商国是。欢迎来稿发表观点,展开讨论。
欧阳煌[10](2007)在《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财政政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杠杆。研究中国的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财政政策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即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二是中国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应怎样,即中国的经验实证;三是如何进一步优化我国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即政策建议。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视角来看,从资源约束型经济到需求约束型经济,从外生经济增长到内生经济增长,从封闭经济系统到开放经济系统,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是有区别的。在资源约束型经济中,财政政策主要通过调节供给而影响经济增长;在需求约束型经济中,财政政策主要通过调节需求而影响经济增长;在开放经济系统中,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对外贸易及FDI这两个中间变量而影响经济增长;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财政政策通过影响人力资本投资、R&D等影响经济增长。通过对中国宏观经济因素和财政政策变量之间相关性的总体考察,以及对财政政策与经济稳定增长、财政政策与内生经济增长、财政政策与对外经济增长等相关性统计分析,表明我国财政政策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较显着的相关性。对我国1985—2004年财政政策乘数和政策效应的测算证实了这一点。采用变量平稳性检验、协整性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分析等方法,也实证了1988—2004年财政政策对内生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根据对国际经验的分析与比较,我们发现财政政策要更好地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就要实施财政政策创新,实现财政政策工具手段的微观化与多层次,要实现总量调节与结构调节并重。我国“十一五”时期的财政政策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南,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为目标。新时期财政政策应选择最为关键的七个“突破口”和着力点:实现稳健型财政政策转向,保持社会供求总量基本平衡;运用财税政策,驱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整合财政政策资源,合成自主创新链条;大力支持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发挥财政政策功能,实现区域经济的统筹发展;完善财政政策手段,加强收入分配差距调控;创新财政政策措施,提升外贸增长水平等。
二、世界经济可望进入新一轮增长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经济可望进入新一轮增长期(论文提纲范文)
(5)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1 血吸虫病是全球范围亟待控制和消除的重要疾病 |
1.1 血吸虫病概述 |
1.2 血吸虫病在全球的流行现状 |
1.3 WHO《血吸虫病2012—2020行动计划》为全球提出血吸虫病防治目标 |
2 进一步优化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是当前我国与老挝同样面临的关键性技术问题 |
2.1 我国血吸虫病的流行现状与防治策略 |
2.2 老挝血吸虫病的流行现状和防治策略 |
2.3 中国与老挝卫生合作现状与展望 |
3 国内外消除血吸虫病策略研究现状与展望 |
4 研究目标与意义 |
5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方法 |
3.1 文献研究法 |
3.2 系统分析法 |
3.3 比较研究法 |
3.4 STEEPLE分析法 |
3.5 关键人物访谈法 |
4 指导思路 |
4.1 卫生政策与体系 |
4.2 全球卫生 |
5 技术路线 |
6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中国与老挝STEEPLE比较分析 |
1.1 社会人口环境 |
1.2 技术环境 |
1.3 经济环境 |
1.4 环境和自然 |
1.5 政治环境 |
1.6 法律环境 |
1.7 道德环境 |
1.8 宏观环境对消除血吸虫病策略实施影响总结 |
2 中国、老挝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差异分析 |
2.1 时间分布差异 |
2.2 地区分布差异 |
2.3 人群分布差异 |
3 中国、老挝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比较分析 |
3.1 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战略规划 |
3.2 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措施 |
3.3 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监测体系 |
3.4 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经费投入 |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 |
1 中国、老挝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 |
1.1 老挝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 |
1.2 中国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 |
2 推动老挝消除血吸虫病策略实施的建议 |
2.1 优化政府战略和政策的执行环境 |
2.2 完善卫生筹资体系,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
2.3 保障相应的人力和物质资源投入 |
2.4 应用实用型新技术提升疾病防治水平和监测能力 |
2.5 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升社区人群防病意识 |
3 深化国际合作推动老挝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
3.1 深化与WHO等机构及其他国家的合作 |
3.2 加强中老血吸虫病防治与研究机构间合作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
附件 |
(6)“70后”作家小城镇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历史与研究现状 |
(一)小城镇的话题缘起 |
(二)小城镇叙事的研究现状 |
二、“70 后”作家与小城镇叙事 |
第一章 “70 后”作家与小城镇的文学构建 |
第一节 “70 后”作家生命体验与小城镇书写 |
第二节 日常生活的力量与小城镇之变 |
一、岁月迟缓——小城镇前现代社会的时间体验 |
二、框定的生活空间 |
三、商品经济时代成为“城市模仿者”的小城镇 |
第二章 城镇青年及其精神内涵 |
第一节 小城镇的出走者 |
一、徐则臣——到世界去 |
二、石一枫——漂泊于城市中的“失败青年” |
三、阿乙——土狗的焦虑 |
第二节 在地者的外部想象 |
第三节 寂落的青工 |
一、路内——穿越迷雾的追寻 |
二、时代变迁下的青工群体 |
第四节 异类的写作者 |
第三章 小城镇视域中的伦理叙事 |
第一节 孱弱的父亲 |
第二节 失衡婚姻中的夫妻伦理 |
第三节 消费时代中小城镇伦理秩序的溃退 |
第四节 边缘的脱序者 |
第四章 现实主义与小城镇叙事 |
第一节 现实主义回归下的小城镇叙事 |
第二节 底层叙述中的意外社会事件与人文关怀 |
一、底层视角里的人文关怀 |
二、突入小城生活的意外社会事件 |
第三节 “英雄”的落寞——《血色莫扎特》 |
一、落寞的英雄 |
二、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 |
三、强烈的批判现实的指向性 |
第四节 县城中的官场生态学——《迷城》 |
一、权力体系中的生存之道——从“愤怒”到“沉默” |
二、官场叙事的继承与拓展 |
三、文化根性与政治选择 |
第五章 现代主义与小城镇叙事 |
第一节 先锋文学的“遗腹子” |
一、先锋文学的“遗腹子” |
二、闭合环境下的荒诞感 |
第二节 金仁顺——文字之外的余韵悠长 |
一、越界的母女 |
二、于意外处戛然而止 |
第三节 黄孝阳——人世间的梨桥县 |
一、大地之上的“梨桥县” |
二、县城里的恶棍哲学 |
第四节 在寂灭中光芒万丈——瓦当的“临河城” |
一、错乱表象下的爱与灵 |
二、在现实与虚构中的小城人生 |
三、从“临河镇”开始,归来依旧是少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人工智能的法哲学思考 ——以后现代性为切入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人工智能概论 |
(一)人工智能的基础原理 |
(二)人工智能的发展简史 |
(三)人工智能的技术内涵 |
(四)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
二、对人工智能法律规制的必要性:以法哲学为视角 |
(一)人工智能进行法律规制的原因 |
1.人工智能应用构成的社会负面效应需要进行法律规制 |
2.人工智能产品自身缺陷构成的社会风险需要进行法律规制 |
3.人工智能产品的应用场景需要法律规制 |
(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
(三)人工智能法律规制的对策 |
三、人工智能对法律的解构与重构——以后现代法学为切入点 |
(一)后现代问题的提出: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 |
(二)后现代法学概论 |
1.后现代法学产生的背景 |
2.后现代法学的主要观点 |
(三)人工智能对法律的解构与重构:后现代法学的观点 |
(四)结论 |
四、人工智能的法律规制 |
(一)域外的法律规制 |
(二)立法前沿与趋势 |
(三)我国的立法现状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南北差距”:中国区域发展格局演化的事实、成因与政策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南北差距”格局及其表征 |
(一)总量视角下的南北地区经济差距 |
1.南北地区GDP差距扩大的时间节点为2013年前后。 |
2.南北地区名义GDP增速差距在2008—2013年间逐步形成。 |
3.南北差距还表现为次经济板块的发展空间转换。 |
(二)均量视角下的南北经济差距 |
1.2000年以来南方地区的GDP年均增长率持续高于北方。 |
2.南北地区间的人均GDP水平在2013—2014年前后差异较大。 |
3.2000年以来南方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高于北方。 |
三、基于区域经济增长动能的我国“南北差距”成因分析 |
(一)发展环境差异与南北增长动能转换 |
1.区域政策环境差异。 |
2.贸易开放环境差异。 |
3.人居生态环境差异。 |
(二)经济载体差异与南北方增长动能转换 |
1.产业载体差异。 |
第一,北方地区资源开发较早导致产业发展动能不足。 |
第二,北方地区资源型省份产业发展进入停滞期。 |
第三,北方地区劳动力流出情况较为明显。 |
2.投资载体差异。 |
3.科技载体差异。 |
第一,南方地区科技支出水平较高。 |
第二,南方地区科技转化水平较高,企业科技服务载体建设更加完善。 |
第三,南方地区教育条件更加优越。 |
(三)我国“南北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1.指标选取和基本模型。 |
2.计量结果及分析。 |
四、“南北差距”格局下区域经济政策的响应和优化 |
(一)“南北差距”格局下我国传统区域发展政策需及时调整 |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成为协调“南北差距”的关键 |
(三)“南北差距”格局下亟须更加积极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 |
五、结语 |
(10)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理论研究 |
1.3.2 实证研究 |
1.3.3 政策研究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1.6 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2章 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
2.1 不同经济增长形态下的财政政策功能 |
2.1.1 资源约束型经济增长与财政政策 |
2.1.2 需求约束型经济增长与财政政策 |
2.2 内生经济增长与财政政策功能 |
2.2.1 内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
2.2.2 财政政策促进内生经济增长的机理 |
2.2.3 小结 |
2.3 开放系统中经济增长与财政政策功能 |
2.3.1 开放系统中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一般分析 |
2.3.2 财政政策—对外贸易—经济增长 |
2.3.3 财政政策—FDI—经济增长 |
2.3.4 小结 |
第3章 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中国的经验与数据 |
3.1 中国90 年代以来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践 |
3.1.1 中国1990—2005 年财政政策的简要回顾 |
3.1.2 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效应的一般性考察 |
3.2 财政政策与经济稳定增长的实证分析 |
3.2.1 我国的IS-LM 模型估测 |
3.2.2 财政政策乘数效应的实证分析 |
3.3 财政政策与内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
3.3.1 对财政政策促进内生经济增长的一般性考察 |
3.3.2 对财政政策促进内生经济增长的模型检验 |
3.4 财政政策与对外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
3.4.1 出口退税对外贸增长的效应分析 |
3.4.2 税收优惠对激励FDI 的效应分析 |
3.5 我国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效应的评价 |
第4章 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选择:国际经验与借鉴 |
4.1 反周期财政政策 |
4.1.1 充分发挥“自动稳定器”功能 |
4.1.2 积极利用支出手段 |
4.1.3 恰当利用税收政策手段 |
4.1.4 综合利用国债和赤字政策 |
4.2 提升经济增长潜力的财政政策 |
4.2.1 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的财政政策 |
4.2.2 调节收入分配的财政政策 |
4.3 调整经济结构的财政政策 |
4.4 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 |
4.4.1 促进出口贸易的财政政策 |
4.4.2 吸引FDI 投资的财政政策 |
4.5 境外财政政策实践的借鉴与启示 |
4.5.1 财政政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工具 |
4.5.2 财政政策必须坚持相机抉择 |
4.5.3 财政政策工具必须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变 |
4.5.4 财政政策调控应由直接逐渐转向以间接调控为主 |
第5章 新时期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研究 |
5.1 新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的趋势解读 |
5.1.1 新时期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判断 |
5.1.2 新时期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因素分析 |
5.2 新时期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总体思路 |
5.2.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南 |
5.2.2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
5.2.3 以和谐社会构建为归宿 |
5.3 新时期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取向 |
5.3.1 实现短期平稳与促进长期增长相结合 |
5.3.2 重视需求管理与注重供给管理相结合 |
5.3.3 促进技术进步与优化要素投入形成相结合 |
5.4 新时期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要求 |
5.4.1 财政政策目标层次需要提升以增强经济增长的持续潜力 |
5.4.2 财政政策选择视野需要拓展以突破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 |
5.4.3 财政政策运用艺术需要锤炼以巩固经济增长的既有成果 |
5.4.4 加强政策的协调配合以提高政策的合力 |
5.5 新时期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着力点 |
5.5.1 实现稳健型财政政策转向以保持社会供求总量基本平衡 |
5.5.2 运用财税政策以驱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
5.5.3 整合财政政策资源以合成自主创新链条 |
5.5.4 大力支持发展循环经济以努力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
5.5.5 发挥财政政策功能以促进区域经济的统筹发展 |
5.5.6 完善财政政策手段以加强收入分配差距调控 |
5.5.7 创新财政政策措施以实现经济内外均衡发展 |
第6章 新时期促进“湖南崛起”的财政政策选择:个案分析 |
6.1 湖南经济增长态势分析 |
6.2 新时期“湖南崛起”的制约因素和比较优势 |
6.2.1 “湖南崛起”的制约因素 |
6.2.2 “湖南崛起”的比较优势 |
6.2.3 实现“湖南崛起”的有利机遇 |
6.3 促进“湖南崛起”的财政对策 |
6.3.1 明确区域发展战略定位以突出区位优势 |
6.3.2 大力支持工业化以提升湖南竞争力 |
6.3.3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6.3.4 着力支持城镇化体系建设以打造经济发展载体 |
6.3.5 支持科技教育发展以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 |
6.3.6 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以加快资源整合和回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主持和协助的课题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获奖情况 |
致谢 |
四、世界经济可望进入新一轮增长期(论文参考文献)
- [1]巴西参与全球治理:国家身份变迁与全球治理实践的互动探析[D]. 罗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
- [2]扩招以来我国本科教育改革政策变迁研究[D]. 赵云桦.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华为公司研发战略研究[D]. 郭亚伦. 北京邮电大学, 2021
- [4]ACG亚文化环境视角下的青年服饰风格发展研究[D]. 韩晓文. 青岛大学, 2021
- [5]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比较研究[D]. 单翔翔.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
- [6]“70后”作家小城镇叙事[D]. 高祎博. 吉林大学, 2021(01)
- [7]人工智能的法哲学思考 ——以后现代性为切入点[D]. 吴小龙.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8]“南北差距”:中国区域发展格局演化的事实、成因与政策响应[J]. 杨明洪,巨栋,涂开均.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1(04)
- [9]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以融合类业务发展及业务模式探讨“两化融合”的发展对策[J]. 史炜,马聪卉,王建梅. 数字通信世界, 2010(02)
- [10]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欧阳煌. 湖南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