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县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效显着

通海县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效显着

一、通海县生态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论文文献综述)

彭波[1](2021)在《新时代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清水秀生态美是广西的金字招牌,广西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建设工作,通过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开展,广西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也取得较好的成效。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更高要求出发,提出了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分析了上一阶段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期提升广西生态文明建设和示范创建工作水平,推进壮美广西建设。

李庆旭,刘志媛,刘青松,石婷,班远冲[2](2021)在《我国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实践与成效》文中提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是生态环境部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实践平台。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原国家环境保护局)持续以示范建设为抓手,通过生态示范区、生态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个阶段的示范建设,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本文分析总结了生态文明示范建设3个阶段的实践历程及进展、成效,在今后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的过程中,建议进一步提高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加强监督管理,完善考核评价、激励及退出等长效动态管理机制,不断巩固和深化建设成果,在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上着力突破,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经验借鉴和样板支撑。

钟明春[3](2017)在《非均衡理论视域下生态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思考——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回顾现有研究基础上,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从非均衡增长理论的视角探讨生态示范区建设问题,以期总结出一套可复制并可推广的经验和构想,为其他生态示范区的建设提供参考。

马静[4](2014)在《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对我国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指导价值》文中研究表明人和自然关系的讨论是贯穿于马克思生态思想始末的,马克思把人化自然当作自己生态思想的出发点,不是静观自然,不是去抽象的谈论自然,而是把自然作为人的劳动实践的产物,同时又结合资本主义背景下的经济制度及社会制度,考察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自然环境以及工人的生产生活环境,深刻剖析了人和自然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并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之下把握住了人与自然的真正统一。本文以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作为研究对象,并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来源以及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其思想的早期萌芽阶段、丰富形成阶段以及成熟发展阶段的认真梳理,揭示出了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是如何一步步产生和发展的。同时,从马克思的经典原着中归纳总结出散见其中的生态思想的内涵实质,并结合当时资本主义现状挖掘概括出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马克思生态思想中的科学技术应用思想、物质循环思想、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反生态性的批判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思想,不仅为我国的生态建设指明了方向,而且为我国生态示范区的文化建设、循环经济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导。可以看出,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实践价值,在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下仍熠熠生辉。

刘鑫[5](2011)在《中国县域生态农业型示范区建设中政府行为研究 ——以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农业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是作为石油农业的对立面,根据生态学和经济学理论,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尤其是农业科技成果、现代管理技术、传统农业经验而兴起的现代农业,能实现较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农业型示范区建设,是推广生态农业的有效载体,中国自1997年推广建设以来,生态农业型示范区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县域生态农业型示范区建设方面。政府作为生态农业型示范区建设的推动者,是生态农业型示范区建设的主导力量,政府行为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生态农业型示范区建设走向。研究政府行为在生态农业型示范区建设中的作用边界、作用方式和利弊得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县域政府行为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实证研究法、历史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与定性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并结合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生态农业型示范区建设的实证研究资料而展开分析,具有典型性、借鉴性。分析县域政府在推进生态农业型示范区建设中行为缺陷的原因,从生态示范区战略规划、提升县域政府生态能力建设、深化县域政府制度建设等五个方面探讨中国县域生态农业型示范区建设中政府行为的优化路径,是进一步丰富生态农业建设与政府行为相关方面理论研究的有益探索。

张丽娟[6](2010)在《集贤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等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全世界对气候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呼声。跨世纪之际,我国的发展同样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了这个阶段重要的标志之一,同时经济类型由粗放向集约,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生了转变。与此同时,生态示范区建设应运而生。生态示范区是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集社会、经济、自然于一体,即相互独立,又对外开放。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将协调社会、经济、环境建设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将生态的良性循环作为基础,在生态经济学原理的指导下,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健康的持续发展。生态示范区建设是开展环境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之一。集贤县这一坐落在黑龙江省东北部以农业为主的小县城,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本地区县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论文通过对国内外生态示范区建设研究现状的阐述,结合集贤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开展工作的现状,分析了集贤县开展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并对集贤县生态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取得的效果在社会经济发展类指标、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类指标、农村环境保护类指标、城镇环境保护类指标及参考指标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梳理了集贤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自然资源破坏及减少、环境污染严重、观念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脱节、规划机制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在以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生态示范区等理论为依据的基础上在确立适宜的县域发展模式和相关保障措施如法制保障、组织保障、规划保障、科技保障、资金保障、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进而探索了未来集贤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发展趋势及方向,以实现生态示范区建设带来的生态、经济、社会的综合性效益。

崔志华[7](2010)在《江苏欠发达地区县域生态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赣榆县为例》文中指出县域生态建设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重大举措,是摆脱区域发展困境的根本途径。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县域生态建设规划、生态县的概念、内涵和县域生态建设的理论基础,初步建立县域生态建设规划的理论体系,完善县域生态足迹模型和生态县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提出县域生态建设规划的模式。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环境不公平指数对江苏欠发达地区的综合发展能力和环境进行分析,指出建设生态文明、走以生态经济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江苏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探讨欠发达地区生态建设的原理和方法。以赣榆县为研究地域单元,应用多学科理论与技术,采用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赣榆县县域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状态,通过建立递阶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应用相关分析法和指数综合加权法对赣榆县2000-2006年的生态建设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确定赣榆县生态建设的指标体系、建设目标和建设对策。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体系,探索江苏欠发达地区县域生态建设规划的重点、措施与建设模式。

戈蕾,葛大兵,赵伟,王丹[8](2010)在《隆回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效分析》文中认为生态示范区建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简述了隆回县的基本概况,介绍了生态示范区的建设进展,依据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验收标准,对隆回县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所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张俊红[9](2009)在《榆中生态示范区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态示范区是一种良性循环的区域形态,它强调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强调传统技术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强调利用当地的资源和社会优势,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它是一个文明、健康、和谐、充满活力的复合生态系统,也是具有高度生态文明的人文环境系统.1996年,我国为了解决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开展了生态示范区创建活动;1999年,又提出开展生态县、生态市和生态省的创建活动,将生态示范区建设扩展到了更大的范围和区域。生态示范区的建设是符合我国国情国力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1995~2007年,全国已经开展了八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这些试点地区均编制了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因此加快了我国生态示范区建设研究的进程。在生态示范区建实践发展的同时,我国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这些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的分布地域性很强,主要特点东南经济发达地区分布较多,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分布较少;在国内还缺少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经验。本文以榆中为例,试图研究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生态示范区建设,为今后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示范区建设提供相关依据.榆中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西北干旱区,气侯干燥,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经济发展也比较落后。因此,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成为榆中发展所面临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大量文献研究,综述了生态示范区的概念、分类和研究进展,并客观的分析了生态示范区目前的研究成果与不足;在概述榆中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资源条件、生态环境状况等基础上,建立榆中生态县评价体系,对榆中生态县建设水平进行评价,得出榆中生态化水平的程度为一般;利用SWOT分析方法榆中建设生态县条件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榆中生态县建设的理论依据,并依据评价结果,提出榆中建设思路及建设的重点领域,并从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建设三方面给出了榆中生态县建设的相应对策。

高劲松[10](2009)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提出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齐心协力,开拓进取,2008年各项工作成效明显 去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市大事多、难事多、急事多,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重大挑战和考验。市人民政府在

二、通海县生态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海县生态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概况
    2.1 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历程
    2.2 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取得的成效
    2.3 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取得的成果
3 新时代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具体要求
    3.1 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
    3.2 改善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3.3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3.4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3.5 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3.6 培育生态文化
    3.7 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投入
    3.8 共谋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4 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生态建设规划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够
    4.2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薄弱
    4.3 生态环境保护资金保障机制尚需完善
    4.4 生态文明宣教不到位
    4.5 部分地区领导干部主体责任意识不强
    4.6 长效管理机制缺失
5 新时代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对策建议
    5.1 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5.2 规范生态示范创建申报
        5.2.1 制定详细的申报技术指导规范性文件
        5.2.2 加强申报创建工作的培训指导
        5.2.3 加强创建地区的工作过程管理
    5.3 建立考核奖励机制
    5.4 加强生态示范区的监督管理
6 结语

(2)我国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实践与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实践历程
    第一阶段:国家生态示范区
    第二阶段: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
    第三阶段: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生态文明示范建设进展与成效
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
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建设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
思考与建议
    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深化制度改革与实施保障
    加强分区分类指导,体现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差异
    发挥“回头看”作用,持续提升各地区建设成效
    建立经验交流互动机制,推进建设实践成果应用
    夯实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构建形成全社会“立体式”建设模式
结语

(3)非均衡理论视域下生态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思考——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2 福建省长汀县生态建设实践探索:基于非均衡理论视角
    2.1 非均衡发展理论
    2.2 福建长汀县生态建设的非均衡分析
        2.2.1 打造龙头企业, 培育企业增长极
        2.2.2 发展生态产业, 培育产业增长极
        2.2.3 建设生态产业园、培育空间增长极
        2.2.4 重点突破, 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3 关于生态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思考
    3.1 重点突破盘活全局
    3.2 实行点线发展模式
    3.3 发挥循环累积效应
    3.4 政府主导多元参与

(4)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对我国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指导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一) 文献法
        (二) 归纳法
        (三) 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四) 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第—章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理论来源及历史背景
    一、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
        (一) 对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的批判和继承
        (二) 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生态哲学观的批判和创新
        (三) 对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生态观的批判和继承
    二、马克思生态思想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 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生态环境付出沉重代价
        (二) 盈利的生产方式破坏了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
        (三) 自然科学的发展为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二章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发展历程考察
    一、早期萌芽阶段(1835-1841)
        (一)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挣脱自然的束缚
        (二) 《博士论文》:自我意识的释放
    二、丰富形成阶段(1842-1846)
        (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与自然的桥梁——劳动
        (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从实践理解自然
        (三) 《德意志意识形态》: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三、成熟发展阶段(1847-1883)
        (一) 《资本论》: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问题的根源
        (二) 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第三章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内容构成
    一、对资本主义社会生态问题的考察
        (一) 地力枯竭
        (二) 空气污染
        (三) 森林消失
        (四) 河流污染
        (五) 工人生产及生活环境恶化
    二、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 人们只看到“在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
        (二) “资本家所能关心的,只是他们的行为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
        (三) 对生产方式及整个社会制度实现完全的变革
    三、马克思对解决生态问题的基本探索
        (一) 革新认识:“人同自然的和解”
        (二) 科学技术应用:“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变革了整个自然界”
        (三) 实现物质循环:“科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
        (四) 改革社会制度:“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
第四章 马克思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指导价值
    一、我国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现状考察
        (一) 我国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成功经验
        (二) 我国生态示范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我国生态示范区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二、马克思生态思想对生态示范区建设的价值探讨
        (一) 构建公有制环境下生态示范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理念
        (二) 积极践行生态示范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三) 加强生态示范区科学技术支撑力量
        (四) 强化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组织领导
    三、运用马克思生态思想指导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实例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同发表的论文

(5)中国县域生态农业型示范区建设中政府行为研究 ——以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第二章 中国县域政府推进生态农业型示范区建设情况
    第一节 中国生态农业型示范区建设的兴起和发展
    第二节 县域政府在生态农业型示范区建设中的行为定位
        一、决策与规划
        二、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三、协调和引导
    第三节 中国县域政府推进生态农业型示范区建设行为回顾
        一、政府积极作为
        二、政府行为缺陷
第三章 实证案例: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的生态农业型示范区建设
    第一节 广西恭城政府推进生态农业型示范区的建设情况
    第二节 广西恭城推进生态农业型示范区建设中的政府积极作为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二、开展各项服务工作
        三、促进县域生态农业经济较快发展
    第三节 广西恭城推进生态农业型示范区建设中的政府行为不足
        一、政府投入相对不足
        二、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三、政府生态农业风险防范意识较弱
第四章 中国县域政府推进生态农业型示范区建设行为缺陷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示范区建设资金投入渠道少
    第二节 政府生态科技培训质量低
    第三节 相关法律法规欠缺,农业保险体系不完善
    第四节 政府生态管理体制不完善
第五章 中国县域生态农业型示范区建设中政府行为的优化对策
    第一节 协调各方利益,做好示范区战略规划
    第二节 深化政企银合作,解决示范区建设的投融资问题
    第三节 强化政府生态管理职能,提升县域政府生态管理能力
    第四节 加大生态文化建设力度,提高示范区生态科技培训质量
        一、弘扬生态文化,构建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生态文化体系
        二、加大生态科技人才培训,提高示范区建设科技水平
    第五节 深化县域政府制度建设,防止对示范区建设过度干预
        一、加强政府决策制度化建设,防止政府随机干预
        二、深化县际政府合作,实现区域间跨界公共事务的共同治理
        三、推动扩权强县进程,提升县域政府发展自主性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集贤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基本理论依据
第2章 集贤县生态示范区建设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2.1 优势分析
    2.2 制约因素
第3章 集贤县生态示范区建设内容
    3.1 生态农业工程
    3.2 生态林业工程
    3.3 生态渔业工程
    3.4 生态水利工程
    3.5 生态工业工程
    3.6 生态城镇建设工程
    3.7 生态旅游工程
    3.8 生态文化工程
第4章 集贤县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效分析
    4.1 生态示范区建设评价指标执行情况分析
    4.2 生态示范区建设效益分析
第5章 集贤县生态示范区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5.1 生态环境问题
    5.2 环境污染问题
    5.3 观念体制问题
    5.4 规划机制问题
    5.5 资金投入问题
第6章 促进集贤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对策及保障措施
    6.1 相关对策
    6.2 保障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后记

(7)江苏欠发达地区县域生态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赣榆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理论篇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课题来源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课题来源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范围
        1.3.1 空间研究范围
        1.3.2 理论研究范围
        1.3.3 实证研究范围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第二章 县域生态建设规划的概念及研究进展
        2.1 县域生态建设规划的相关概念
        2.1.1 生态示范区
        2.1.2 生态县的概念与内涵
        2.1.3 生态规划
        2.1.4 县域生态建设规划
        2.2 县域生态建设规划的研究进展
        2.2.1 生态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
        2.2.2 生态县建设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2.2.3 生态县建设的实践进展
        2.2.4 生态法制建设概况
        2.2.5 国内外生态建设研究比较
        2.2.6 县域生态规划理论研究与实践建设趋向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县域生态建设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3.1 县域生态建设的理论基础
        3.1.1 生态经济学理论
        3.1.2 循环经济理论
        3.1.3 城市生态学理论
        3.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1.5 生态社会学理论
        3.2 县域生态建设的基本要求
        3.2.1 由“双赢模式”走向“三赢模式”
        3.2.2 从链式经济向循环经济的产业生态转型
        3.2.3 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
        3.2.4 从物理景观向生态景观的人居环境转型
        3.3 县域生态建设的基本原则
        3.3.1 整体协调的原则
        3.3.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3.3 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
        3.3.4 以人为本、自然和谐的原则
        3.4 县域生态建设规划的内容
        3.4.1 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景观空间调控
        3.4.2 资源与生态环境支撑体系建设
        3.4.3 生态经济体系建设
        3.4.4 生态人居体系规划
        3.4.5 生态文明建设
        3.5 县域生态建设规划方法探讨
        3.5.1 县域“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系统评价方法体系
        3.5.2 县域生态环境与功能分区方法研究
        3.5.3 县域生态建设规划模式
        3.5.4 生态县建设规划方案编制方法
        3.6 生态县建设规划方案的评价与优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江苏欠发达地区发展道路的选择
        4.1 基本概念
        4.1.1 欠发达地区
        4.1.2 苏北地区
        4.2 苏北地区社会经济环境极化状况分析
        4.2.1 苏北地区社会经济极化状况分析
        4.2.2 环境极化状况分析
        4.2.3 苏北地区社会经济与环境特征与发展趋势分析
        4.2.4 成因
        4.3 优势
        4.3.1 政府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的优势
        4.3.2 区位优势凸显
        4.3.3 资源的优势
        4.3.4 低成本、工业后发优势
        4.3.5 南方民资加速北进的机遇优势
        4.4 发展机遇
        4.5 欠发达地区发展道路的选择——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化道路
        4.5.1 生态建设条件
        4.5.2 生态建设危机
        4.5.3 生态化道路——现实的选择
        4.6 欠发达地区生态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
        4.6.1 建设内涵
        4.6.2 建设内容
        本章小结
第二篇 实践篇——赣榆县循环经济型生态县建设模式研究
    第五章 赣榆县生态系统构成分析与评价
        5.1 赣榆县生态系统构成分析
        5.1.1 赣榆县自然生态系统构成分析
        5.1.2 赣榆县社会系统分析
        5.1.3 赣榆县经济系统分析
        5.2 赣榆县“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可持续性评价
        5.2.1 “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生态足迹计算
        5.2.2 赣榆县“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生态承载力计算
        5.2.3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总体水平评估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赣榆生态县建设的评价
        6.1 赣榆县生态建设的SWTO 分析
        6.1.1 优势分析
        6.1.2 不利条件
        6.1.3 发展机遇
        6.1.4 发展威胁
        6.2 赣榆县生态建设评价指标系统
        6.2.1 赣榆生态县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6.2.2 赣榆生态县建设评价指标的筛选
        6.3 赣榆生态县建设评价
        6.3.1 评价方法
        6.3.2 权重确定
        6.3.3 赣榆生态县建设状况评价
        6.4 赣榆县生态县建设目标和指标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赣榆县生态县建设的对策
        7.1 构建安全的资源与生态环境支撑体系
        7.1.1 构建生态安全网络,强化生态空间管制
        7.1.2 节约与集约并重,构建资源保障体系
        7.1.3 推进污染减排,建设环境安全保障体系
        7.2 建设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产业体系
        7.2.1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
        7.2.2 发展循环型生态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7.2.3 建设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7.2.4 发展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的生态型第三产业,优化经济结构
        7.3 建设优美和谐的生态社会体系
        7.3.1 提升人居环境,构建宜居体系
        7.3.2 倡导生态道德,构建先进的生态文化体系
        7.3.3 提高人口素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7.4 生态文明建设
        7.4.1 培育“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意识
        7.4.2 规范和强化生态行为
        7.4.3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和生态环境文明
        7.4.4 决策管理与体制文明建设
        7.5 赣榆生态县建设的保障措施
        7.5.1 生态县建设的组织保障
        7.5.2 生态县建设的法律保障
        7.5.3 生态县建设的经济保障
        7.5.4 生态县建设的技术保障
        7.5.5 生态县建设的社会保障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江苏欠发达地区县域生态建设的讨论
        8.1 江苏欠发达地区县域生态建设的重点
        8.1.1 县域生态文明“软件”建设
        8.1.2 县域生态建设的两个系统
        8.1.3 县域生态建设的三个重点工程
        8.2 江苏欠发达地区县域生态建设的对策
        8.2.1 认清生态建设的空间基础,实行生态环境空间管制
        8.2.2 加快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8.2.3 建立有利于环保的政绩考核体系
        8.2.4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
        8.2.5 加强环保法制建设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博士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详细摘要

(8)隆回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隆回概况
2 隆回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效
3 隆回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9)榆中生态示范区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态示范区产生的背景
    1.2 生态示范区理论概念及分类
        1.2.1 生态示范区的概念
        1.2.2 生态示范区的分类
    1.3 我国生态示范区建设研究述评
        1.3.1 生态示范区建设研究综述
        1.3.2 研究成果与不足
    1.4 榆中建设生态示范区的重要性
        1.4.1 西部欠发达地区建设生态示范区的特殊性
        1.4.2 榆中创建县域生态示范区(生态县)的重要性
    1.5 论文研究的结构框架
第二章 榆中县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环境
        2.2.1 地貌
        2.2.2 气候
        2.2.3 土壤
        2.2.4 植被
        2.2.5 水文
    2.3 社会经济条件
        2.3.1 行政区划
        2.3.2 人口、劳力
        2.3.3 经济发展
        2.3.4 社会基础设施
    2.4 资源条件
        2.4.1 矿产资源
        2.4.2 旅游资源
    2.5 环境状况
        2.5.1 生态环境
        2.5.2 环境污染
第三章 榆中生态县水平评价
    3.1 指标体系选取原则
        3.1.1 客观性原则
        3.1.2 可操作性原则
        3.1.3 全面性原则
        3.1.4 针对性原则
        3.1.5 独立性原则
        3.1.6 动态性原则
    3.2 评价方法
        3.2.1 评价体系选取
        3.2.2 标准值的确定
        3.2.3 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3.3 计算及结果分析
        3.3.1 生态综合指数的计算
        3.3.2 评价结果及分析
第四章 榆中县建设生态县的条件分析
    4.1 优势(Strength)
        4.1.1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潜力大
        4.1.2 地理位置优越
        4.1.3 拓展空间较大
        4.1.4 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相比较好
    4.2 劣势(Weakness)
        4.2.1 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改变
        4.2.2 腹地支撑力较弱
        4.2.3 资金缺乏
        4.2.4 基础设施薄弱
    4.3 机遇(Opportunity)
        4.3.1 兰州新城向东扩展
        4.3.2 国家新时期推行新的发展模式
        4.3.3 区域一体化的促进作用
        4.3.4 公众生态环境意识普遍提高
    4.4 挑战(Threat)
        4.4.1 经济发展面临省内其他市县的竞争
        4.4.2 国内生态县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还不够成熟
第五章 榆中生态县建设的依据及思路
    5.1 生态县建设的理论依据
        5.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5.1.2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5.1.3 循环经济理论
        5.1.4 生态社会学理论
    5.2 生态县建设的思路
        5.2.1 榆中生态县建设思路
        5.2.2 榆中生态县建设重点领域
第六章 生态功能区划
    6.1 南部高寒二阴山生态区
        6.1.1 区内概况
        6.1.2 发展方向
    6.2 中部川塬谷生态区
        6.2.1 区内概况
        6.2.2 发展方向
    6.3 北部干旱山生态
        6.3.1 区内概况
        6.3.2 发展方向
第七章 榆中生态县建设的对策
    7.1 生态环境子系统建设
        7.1.1 城镇环境保护与建设
        7.1.2 农村环境保护与建设
        7.1.3 区域环境保护与建设
        7.1.4 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
    7.2 经济发展子系统建设
        7.2.1 榆中县经济发展对策
        7.2.2 新兴产业培育及产业发展重点
    7.3 社会发展子系统建设
        7.3.1 人口发展
        7.3.2 教育和科技事业发展
        7.3.3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7.3.4 生态文化建设
    7.4 榆中生态县保障体系建设
        7.4.1 法制保障
        7.4.2 政策保障
        7.4.3 科技保障
        7.4.4 社会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通海县生态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对策研究[J]. 彭波.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1(10)
  • [2]我国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实践与成效[J]. 李庆旭,刘志媛,刘青松,石婷,班远冲. 环境保护, 2021(13)
  • [3]非均衡理论视域下生态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思考——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J]. 钟明春.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7(04)
  • [4]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对我国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指导价值[D]. 马静. 广西大学, 2014(03)
  • [5]中国县域生态农业型示范区建设中政府行为研究 ——以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例[D]. 刘鑫. 广西民族大学, 2011(01)
  • [6]集贤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问题研究[D]. 张丽娟. 吉林大学, 2010(05)
  • [7]江苏欠发达地区县域生态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赣榆县为例[D]. 崔志华.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3)
  • [8]隆回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效分析[J]. 戈蕾,葛大兵,赵伟,王丹. 湖南农业科学, 2010(01)
  • [9]榆中生态示范区建设研究[D]. 张俊红. 兰州大学, 2009(S1)
  • [10]政府工作报告[N]. 高劲松. 玉溪日报, 2009

标签:;  ;  ;  ;  ;  

通海县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效显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