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歌美学的基本形态——崇高

毛泽东诗歌美学的基本形态——崇高

一、毛泽东诗词的美学基本形态——崇高(论文文献综述)

汲静[1](2021)在《论毛泽东诗词的革命意象美学特征》文中指出毛泽东作为一名伟大的革命诗人,"立象以尽意",将自己的思想、情感或情怀移情于形象之中。常常通过对意象的有效选择、推陈出新以及凝练生动的语言精准表现、捕捉事物的特征,实现对事物的有效移情,诗词中表达出一种独特的极为崇高的形象美;以独具个性的语言以及秒化古人诗句、巧妙用典勾画出极致的浪漫主义意境,体现丰富的革命主义内涵。读者不仅能看到他极具匠心的语言艺术,而且其诗词铺陈展开为崇高乐观的情感美学、奋发纵横的历史美学、出神入化的用典美学特征,让我们领略到到独树一帜的革命意象美学,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与美学价值。

何明艳[2](2021)在《共和国开国领袖书法创作与审美研究》文中指出学界对共和国开国领袖书法的研究,一直以毛泽东为考察的主要对象,虽然也有涉及其他领袖,大部分都是围绕他们的代表作进行简单概述,并不能全面展现共和国开国领袖整体的书法创作风貌与精神。在前人和时贤的研究基础上,本文以共和国领袖的书法创作群体为对象,以传统书法美学为参照,结合共和国开国领袖所处的时代背景,讨论他们书法的时代性特征和群体性特征,并展现他们书法创作的个性精神。在魏晋时人书法风神、隋唐时期书法法度、宋代书法审美意趣与共和国时期时代精神的影响下,取魏晋的醇厚与闲淡,隋唐的端正与雍容,宋书的率意与天真。共和国开国领袖碑帖互补的书法审美创作态势,留下了丰富的书法艺术创作成果。领袖们的书法是时代的产物,他们的书法是在实用中产生的,书写内容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人民性和创新性,展现着昂扬向上、纯真朴素、推陈出新的时代精神内涵。在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下,领袖书风整体上展现出气象雄浑、质朴醇厚的风貌。在共和国开国领袖群体中,毛泽东在书法的审美创造上成就无疑是最高的,在正大气象的时代书风基础上,展现他洒脱不羁的伟岸人格,凸显着他潇洒飘逸的书法审美风格。共和国开国领袖在进行书法艺术审美创作的时候,体现一种儒道互补的审美理想,传承古典书法“纯真、质朴、宏伟、豪壮、雄强”的书法审美风貌,更体现着革命家的伟岸人格和精神魅力,体现出阳刚壮美、真率自然的书法审美理想与价值追求。他们的书法创作无论在形式技巧层面还是在内容上都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和强烈的时代精神,使受众在欣赏中得到独特的审美体验,获得审美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共和国开国领袖的书法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还具有史料价值、文化价值等多重价值意义,影响极其深远。在关照他们书法创作的影响与意义的同时,应该看到他们的书法创作与专业书法家创作的不同之处。本文力图在整体的视野上对共和国开国领袖的书法审美创作进行论述,以期丰富对他们书法创作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

程国君,李继凯[3](2020)在《延安革命家的诗词创作实践及诗史价值》文中研究表明延安革命家的诗词创作实践是现代中国历史上的宝贵精神财富,但一直缺乏整体关注和系统研究。以毛泽东和怀安诗人为代表的延安革命家,将自己的诗词创作与时代、民族、国家、人民的命运紧密结合,使早期的"延安颂诗"成为抗战文学乃至现代文学中的"钢和钙",至今鼓舞世人。延安革命家的诗歌创作既尊重中国古典文学古朴、典雅、凝练的抒情传统,又吸收五四文学的自由品格,并融入英雄主义的宏大叙事。这种"旧瓶装新酒"的艺术创新既推动古典抒情传统的现代转换,又引导现代文学朝着大众化、通俗化方向不断发展。这给当下的诗歌艺术探索带来重要启示:当代诗歌创作不能疏离古典诗歌的艺术传统、只靠"横的移植"开拓诗路。坚持人民性的创作立场,紧跟时代、贴近大众,实现实践性与艺术性的辩证统一,才是新时代诗歌创作的正途。

张施[4](2019)在《长征时期毛泽东诗词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指出长征是我军的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这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的两年是毛泽东诗词的高产时期,看到党和红军因在长征苦难中不懈奋斗而走向辉煌,他用诗笔讴歌了“红军不怕远征难”和“大军纵横驰奔”的顽强奋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看到党和红军因撤销教条主义者的指挥权走上正确道路实现长征以来第一次军事上的胜利,他道出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豪情壮志;看到党和红军摧毁敌人最后一道封锁线,翻越六盘山高峰,他抒发出“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英雄气概及对革命必胜的乐观精神。可见长征期间毛泽东诗词反映出在逆境中仍保持的顽强奋斗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积极乐观的态度,使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尤为突出。本文围绕长征时期毛泽东诗词这一主题,采用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其蕴含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深入的剖析、挖掘和研究。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及研究的重点和创新点。第二部分相关概念的界定,对诗词形成发展、特点、功能,长征时期毛泽东诗词概念、特征、精神内涵以及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价值等内容进行阐述。第三部分对长征时期毛泽东诗词的教育功能进行剖析。通过对诗词中创作的背景的分析、诗词本身的赏析,更重要的是感悟诗词反映出的精神态度,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充分挖掘出其价值。第四部分分析当代大学生思想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原因。从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责任担当、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第五部分研究探讨将长征时期毛泽东诗词的教育功能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及要求。

王鑫[5](2019)在《世界视域中的延安文艺》文中研究说明世界视域中的延安文艺在文艺交流和创作实践中开启了一个新阶段。延安时期戏剧、电影、美术、音乐领域所孕育的艺术作品,在开拓了延安文艺形式、承载着延安文化精神的同时,形成了多元化本土艺术资源向世界传播的新方向;在文学实体的双向译介行为之外,延安时期扩展出了“文学旅行”或“观察笔记”等表现形式的“域外作家的延安书写”新路径;1940年代中期以来,丁玲、赵树理、周立波等延安作家的文学作品,在域外学界收获了广泛传播与可观成果,进入了对外输出与域外研究的新高潮。故此,我们可以说,延安时期首次启开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双向、多元、平等的文学交流与对话的新历程。如今,对于世界文学范围的延安文艺形态的研究进行适当清理、重新反思与有效回应,是十分必要的。在文化文学的互动与交汇中,是时候重启对于延安文艺的跨时空与跨文化研究,以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话语资源有所助益。本文呈“导言”,正文六个章节,“结语”等,分别讨论了“延安文艺在世界的传播与研究成果”、“延安艺术作品在世界的传播与研究”、“域外作家在延安”、“从延安走向世界的丁玲”、“延安重要作家的域外研究”以及“域外延安文艺研究引发的反思与回应”。第一章,将延安时期取得的丰厚的文学成就放置在世界传播与研究的视野中作一概览,从总体上廓清延安文艺的世界传播进程、特征及其所集中的问题。域外学界涉及译介传播与评论研究两大方面,结合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以详实的文献材料为基础,对延安文艺在世界的传播与研究情况,进行体系化的整理、归纳与简述。第二章,关于延安时期取得的多元的艺术成就,以戏剧、电影、美术、音乐四大领域在世界的传播与研究情况为讨论对象,追溯现代以来各艺术领域的发展沿革,以及延安艺术作品在域外引发的反响。择取延安各艺术门类的典型成果作为域外研究的核心内容,诸如歌剧与电影形式的《白毛女》、延安木刻、《黄河大合唱》,力图挖掘延安艺术为世界所带来的新资源。第三章,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前来延安的大批域外作家所创作的延安文本,及其触及并自觉传播的延安精神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时空的基本线索论述这批域外的延安文学作品,研讨其中蕴含的叙述主题与审美意味。通过域外观察者的延安叙述,映现出延安精神对其文学观与世界观的深层影响,以此折射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第四章,由于域外学界的丁玲研究成果最为丰富,故而将丁玲的域外研究作为再研究的典型个案,分别论述域外丁玲研究中的“真实性问题”、“两极断裂论”与“情感研究问题”;着重讨论梅仪慈的丁玲研究,在意识形态话语与隐喻书写等方面的新发现;此外,以女性文学研究、作家传记研究与人文心理学研究为视角,力图开掘域外丁玲研究中的新可能。第五章,围绕域外学界对于延安重要作家赵树理与周立波的研究成果展开讨论。分析日本“人民文学”视野下的赵树理,以及日本延安文艺研究的复杂境遇;并在“声音媒介”的传播方式与“文化自信”的执着守护中透视赵树理的文学态度。域外学界的周立波研究呈现出不同的评价趋向,针对农民语言与农民意识之间复杂关系的探讨,强化了作家在创作中的主体性延伸。第六章,进一步从理论的层面对域外延安文艺研究进行反思与回应,讨论了“回心型”文学传统与文学“抒情传统”为延安文艺研究所带来的理论资源;进而从“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和延安文艺的“现代性”问题,分析域外延安文艺研究所面临的困境;最后,以“政治与文学二元论”的典型论调为反思对象,从关于文学创作与作者形象意义上的“崇高”概念,揭示出献身革命的延安作家在其自我崇高化历程中的复杂性,并以此重构延安文艺所带来的积极的精神重生与文化重建价值。总之,对于域外延安文艺研究的再研究,需要以关系研究为前提,辩证理解域外研究者的理论尝试与思维局限,反思学界为延安文艺与“政治话语”之间建立的必然关系,将延安文艺从“政治话语”的唯一背景中解脱出来,进而发现延安文艺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所提供的革命文化资源与现代性张力。

张亮[6](2019)在《中国主题性绘画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1)中国共产党在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中,不仅重视和倡导文艺创作“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2),而且“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3)通过文艺作品传达党的思想方针,实现教育人、引领人的作用。中国主题性绘画作为一种造型艺术,曾在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发挥了传达国家意识形态,启迪人、教育人的作用。早在1926年,毛泽东在广州筹备和开展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时,强调要运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艺术形式进行宣传,把党的思想用“革命画”的方式传送到广大人民头脑中去,强调我们的美术要服务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要在美术工作中贯彻无产阶级革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提出:“当代文艺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4)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号召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5)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中强调:“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加强美育工作,扎根时代生活,尊重文艺规律,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健康成长。”(6)由此可见,中国主题性绘画作为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新时代借助中国主题性绘画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审美意识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近些年来,党和国家荣典制度的确立和完善,给中国主题性绘画创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如国家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确立、国家艺术基金政策的支持,大批弘扬主旋律的绘画作品不断涌现。在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下,研究中国主题性绘画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既是顺应时代要求,也是新历史战略机遇期,发挥我们党的思想引领力的重要需要。关于这一问题,本文尝试进行一种整体构建和理论探索。以中国主题性绘画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为核心,分五个层次分别展开论证。本研究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学理性分析。本文首先从厘清“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中国主题性绘画”的相关概念入手,阐述中国主题性绘画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内涵,进而明确中国主题性绘画与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四种关联,即目标的一致性、对象的同一性、内容的互映性、功能的互济性,进一步分析中国共产党运用中国主题性绘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四种特征,即反映对象的人民性、内容形式的表现性、功能发挥的政治性、历史发展的时代性。第二章:结构性分析。以学理性分析为基础,进一步阐述中国主题性绘画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是什么”,即以美育人功能、以情育人功能、以德育人功能。第三章:历时性分析。本章重点是在纵向动态的层面上进行历时性结构分析。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主题性绘画作品及其表现出的意识形态变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中国主题性绘画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三个转化。第四章,共识性分析。在对历史脉络进行分析之后,结合当前实际的整体发展样态,采用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横向的共识性分析。首先,从整体上明晰新时代中国主题性绘画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理念,其次,分析新时代中国主题性绘画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发挥的机遇,最后分析新时代中国主题性绘画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所面临的问题及挑战。第五章,策略性分析。结合前文所述的现实困境与挑战,本章重点探讨中国主题性绘画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发挥的可行性路径,力图进行创新性解析,尝试构建理想模型。首先,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艺系列讲话中,提炼总结出中国主题性绘画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优化理念,并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国主题性绘画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四项优化原则以及搭建载体平台;其次,在主体关系方面理顺监管主体、创作主体和接受者三者间的关系,并构建“三维循环”机制;最后,通过“文化+”和“互联网+”的业态融合机制,使中国主题性绘画具有更高的文化精神含量,促进中国主题性绘画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

贺桂梅[7](2019)在《长时段视野里的中国与革命——重读毛泽东诗词》文中认为目前学界关于毛泽东诗词的研究,往往注重作品的鉴赏和解说,而较少从更为宽阔的历史和社会视野阐释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与文化实践展开的历史过程,特别是具体文本构成中包含的风格化美学内涵、修辞机制及其政治哲学的文化想象。值得分析的至少有两点,其一是从创作、发表和传播角度,解释毛泽东诗词的旧体形式所具有的"形式的意识形态"意味。这种被五四新文学运动所否定的"旧形式",为何在1950-60年代之交的革命中国及其文学界得到公开发表和提倡,并由此成功地构建了"诗人毛泽东"的形象?这是需要解释的问题。毛泽东诗词的发表与创作,构成了

邓运山,邓美玲[8](2018)在《2017年毛泽东诗词研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2017年,学术界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从毛泽东诗词鉴赏和研究、毛泽东诗词地位和价值、毛泽东诗词翻译和传播等几个方面,对毛泽东诗词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果,对于进一步深化毛泽东诗词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现有研究成果也还存在某些不足之处,今后学术界在毛泽东诗词研究方面应进一步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视角,并尽量回归学术研究层面。

王维玉[9](2017)在《中西美学视域中的中国经验与英雄形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世纪以来,随着大国崛起及民族主体意识的复兴,从中国经验或实践出发来建构中国话语似乎在诸多学者那里都达成共识。就文艺学、美学学科而言,中国经验作为起点同样是一条值得深化与细致考量的路径。那么,中国经验、经验及审美如何链接?实际上,作为范式转换意义上的中西方美学发展趋势已有症候。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艺术经验(经由形式)、美感(经由无功利特性之彰显)的形而上提升,直至被纳入哲学体系,因审美与现实的渐趋脱离,现代以来受到西方政治美学,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及神话、宗教美学等经验及其形态回归视角的多重批判。而中国美学从王国维开始,就对西方美学的先验理性表示怀疑,而宗白华对传统审美经验与西方异质性的强调,朱光潜对审美经验之孤立绝缘缺陷的持续修补都令人印象深刻。李泽厚以积淀范畴将康德的先验经验化,其间既有实践理论,也有传统的践行观念,及至结合杜威的“经验”建立“情本体”论,更是彰显出富有民族特色的审美经验形态。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审美意识及巫性美学、政治美学及生活美学的兴起,尤其是王斑、骆冬青等学者将审美契入中国革命年代中现实经验,探讨情感是如何得以塑造,形象何以崇高,从精神到肉体的诸多路径,让人有很深刻的现实感、情境感与中国经验感,更是为我们的审美经验及其形态研究拓展了思路。基于上述范式转型背景,回到古希腊,“经验”本义是指一种“尝试行为”,并富含“冒险”意味。而“美”可以指一切愉悦、吸引人以及令人赞赏的事物,及“用于对说话、行为和生活等的包含肯定意义的评价”,这里的美与善是可以互相通用的。所以审美经验是指那种冒险性、尝试性且具有肯定性评价的行为及其多种形态。实践与经验在此意义基本一致。沿此界定,我们会发现中国近代以来的中国经验其实就是一种冒险、尝试行为,亦即一种具有创业性质的英雄行为,并呈现多种形态。因而上世纪初梁启超的过渡时代论很值得思考。在梁氏看来,过渡时代的混杂现实亟需或渴望英雄出现,以其勇武与智慧,走出此过渡时代,并为国民别择出“最良合宜之归属地”。以近代以来中国过渡时代发展历程观之,此过渡时代经由政治、经济、文化,至今似乎仍没有完成。在此过程中,英雄经验及其形态乃过渡时代中国经验的集中体现,中国美学的经验重构,我们可由英雄经验及其表现形态考察入手,从经验的理论重构与个案展开两个方面来看:首先就理论重构而言,既然审美经验是一种具有肯定性评价的、冒险的、尝试行为,而此肯定性评价,又包含美与善的双重含义,那么可基于经验及其形态的如何审美展开及正向价值的终极指向两个维度进行考察,故审美经验重构就包括三个问题:经验的内涵界定,形态展开及终极指向。首先,审美经验是一种具有肯定性评价的尝试行为,近代以来中国过渡时代特质及英雄实践的现实,提供了中国美学建构中经验维度重构的前提。就经验的审美展开而言,检视英雄观念变迁,我们会发现近代以来中国英雄观念承续了中西传统影响下的三种英雄形态:神性英雄、才性英雄与凡性英雄,此三类英雄形态既有历时性递变意味,也是一种互渗性的空间化并存。神性英雄主要在革命年代以“人的神化”为核心观念所导致的革命宣传力量,应该说对革命年代的人心激发、氛围营造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到建国后大跃进尤其是文革时期领袖崇拜,却走向了极端,给社会带来极大混乱,对国人造成极大伤害。凡性英雄体现在普通民众的生存情感依托方面,传统人伦世情的坚守在百姓日常生活中仍然起着极大的作用。才性英雄则主要在知识分子和文化思考者那里体现得明显,如何在现实经验基础上,经由实践而达自由之境,值得反思。就价值指向而言,鬼神和宗教信仰的情感与想象寄托,人伦世情的家园感依偎,践行中渐达的自由,乃是当下人们生存的三种价值指向。其次就个案展开而言,新门神画在人的神化观念及现代西方写实性绘画技法等因素影响下,出现了以工农兵人物形象为主角的新门神画,其间彰显出神道设教及其情感激发、信仰催生的审美因素,对革命胜利有促进作用,建国后到达非理性的极端,对国家、社会造成巨大灾难;新时期以来商人与金刚为主角的门神画,则反映了拜物教的新样态,显示出从神道设教、商品拜物教到虚构形象之际对准宗教式自由的渴望。凡性英雄在贾樟柯电影中有所表现:改革初期物质匮乏但坚守道德的底层民众,改革深入时期面对体制应对出现的将传统情义与物质利益获取有效结合的时代新人,再到近年来面对社会不公等具有传统侠义传统及家园伦理观念的人物形象,显示出凡性英雄的多重面相。“千年英雄”苏东坡事件源于世纪之交法国《世界报》的选评,基于不同立场,《世界报》的文人英雄、林语堂《苏东坡传》的快乐天才及我们才性英雄的不同定位,展示出近代以来全球化语境下对英雄苏轼的不同理解,然而也许才性英雄的解读,才是基于近代以来英雄现实与传统互动的合宜阐发。总之,论文考察了近代以来中国英雄及其经验的审美演绎,对经验之冒险、尝试行为的强调,及其间审美展开及价值指向之多重形态的观照,力求做出较有新意的阐发,对中国美学经验维度进行了贴合现实的重构,旨在以中国经验尤其是英雄经验及其形态为研究视角,为中国美学的话语建构提供参照。

张鹏[10](2017)在《毛泽东诗词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毛泽东诗词自问世以来,以其博大的文化气象和丰富的精神内涵,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毛泽东诗词是对中国古代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超越,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开辟出了诗词的新境界,折射出唯物史观的思想,把人民当作讴歌的对象,实现了从“小我”到“大我”的伟大转变,所以,毛泽东诗词所具有的独特的精神气象代表了中国共产党,甚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毛泽东诗词是坚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创作原则的典范,毛泽东诗词是反映和记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史诗”。所以,毛泽东诗词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的教材,研究毛泽东诗词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也就势在必行。本文从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对毛泽东诗词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展开研究。论文共有六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交代选题的依据、研究的意义、研究的现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第二章为研究毛泽东诗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发生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第三章为毛泽东诗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解析,主要界定了毛泽东诗词的概念以及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毛泽东诗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概念和阐述了毛泽东诗词的生成和特征。第四章为毛泽东诗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机制,从生成基础、生成动力和生成途径三个方面探讨其生成机制。第五章为毛泽东诗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多维阐释,按不同的划分标准来解析毛泽东诗词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价值。第六章为毛泽东诗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当代启示,归纳总结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精神品格等方面的启示。

二、毛泽东诗词的美学基本形态——崇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毛泽东诗词的美学基本形态——崇高(论文提纲范文)

(1)论毛泽东诗词的革命意象美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崇高乐观的情感美学展现
二、奋发纵横的历史美学展现
三、神奇妙化的用典美学展现

(2)共和国开国领袖书法创作与审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方法及意义
第一章 共和国开国领袖书法的创作与渊源
    第一节 共和国开国领袖书法艺术创作
        一、碑帖并存的书法创作态势
        二、丰富的书法艺术创作实践
    第二节 共和国开国领袖的书风渊源
        一、魏晋风神与审美气韵的追求
        二、隋唐法度与书写功力的形成
        三、宋书意趣与笔墨情趣的讲求
第二章 共和国开国领袖书法的时代精神与审美风格
    第一节 领袖书法的时代精神
        一、书写内容上的现实性
        二、表现形式上的人民性
        三、书写技法上的创新性
    第二节 领袖书法的审美风格
        一、雄浑博大的精神气象
        二、质朴醇厚的艺术品格
第三章 毛体书风与毛泽东书法的审美实践
    第一节 潇洒飘逸、气象万千的毛体书法
    第二节 时代风云与毛泽东的书法审美实践
    第三节 毛泽东的书法创作审美风格的形成与成熟
第四章 共和国开国领袖书法的审美价值
    第一节 共和国开国领袖书法的审美理想与价值追求
        一、阳刚壮美的时代风貌与审美价值追求
        二、率真自然的个性精神与审美理想体现
    第二节 共和国开国领袖书法审美价值的体现
        一、书法形式技巧蕴含的审美价值
        二、书写内容蕴含的审美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共和国开国领袖书法作品图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延安革命家的诗词创作实践及诗史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事系诗”的逻辑生成
    1.《读〈联共党史〉》:
    2.《曲家三杰》:
    3.《一九四四年除夕与迎元》:
二、革命历史叙事及其史诗品格
三、英雄主义的现代美学风貌
四、“旧瓶装新酒”的艺术探索
五、文学史意义及当下启示
结 语

(4)长征时期毛泽东诗词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选题的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
    2.1 诗词
        2.1.1 诗词的形成发展
        2.1.2 诗词的特点
        2.1.3 诗词的功能
    2.2 长征时期毛泽东诗词特点分析
        2.2.1 长征时期毛泽东诗词的概念
        2.2.2 长征时期毛泽东诗词的特征
        2.2.3 长征时期毛泽东诗词的精神内涵
    2.3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3.1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2.3.2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第3章 长征时期毛泽东诗词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析
    3.1 促进形成正向的三观和健全的人格
        3.1.1 树立理想信念,引领思想方向
        3.1.2 领悟长征精神,塑造健全的人格
    3.2 促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3.2.1 加强理论的认同
        3.2.2 加强情感的认同
        3.2.3 加强实践的认同
    3.3 增强文化自信,领略诗词之美
        3.3.1 植根传统土壤,筑牢文化自信
        3.3.2 体会古典文学精华,领略诗词之美
    3.4 丰富教学资源,融入教学载体
        3.4.1 长征时期毛泽东诗词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
        3.4.2 长征时期毛泽东诗词促进思想政治教育鲜活生动化
第4章 当代大学生思想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当代大学生思想存在的问题
        4.1.1 思想多元化,理想信念淡薄
        4.1.2 责任意识不足,缺乏担当精神
        4.1.3 远离艰苦朴素,追求物质享受
        4.1.4 抗压能力弱,心理健康问题频现
    4.2 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信息化时代下多元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的碰撞冲击
        4.2.2 “独子化”社会现状引起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淡薄
        4.2.3 物质时代浮躁的物质追求扭曲了大学生的心态
        4.2.4 挫折教育的缺失造成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第5章 长征时期毛泽东诗词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5.1 融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5.1.1 融入的必要性
        5.1.2 融入的可行性
    5.2 融入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2.1 思政教育者需要更加端正态度
        5.2.2 思政教育者需要更加接近学生
        5.2.3 思政教育者需要更加提升教学水平
    5.3 融入的方式方法
        5.3.1 课堂上开展长征时期毛泽东毛泽东诗词的鉴赏与评析
        5.3.2 组织大学生对长征时期毛泽东诗词读后感的写作与讨论
        5.3.3 在校园举行长征时期毛泽东诗词为主题的各种活动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世界视域中的延安文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概念界定
第一章 延安文艺在世界的传播与研究成果
    第一节 延安文艺的世界译介与交流概观
        一、延安文艺作品在世界的译介情况
        二、本土作家与延安文艺的世界传播
    第二节 延安文艺在世界的研究概况
        一、延安作家作品在世界的研究成果
        二、海外的中国文学史出版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延安艺术在世界的传播与研究
    第一节 延安戏剧在世界
        一、30-40年代中国戏剧的发展与变革
        二、域外作家笔下的延安戏剧
        三、杰克·贝尔登笔下的《白毛女》
        四、德克·博迪笔下的歌剧《白毛女》
        五、歌剧《白毛女》在世界
    第二节 延安电影在世界
        一、30-40年代中国电影的沿革与变迁
        二、抗战电影的域外传播
        三、域外电影人在延安
        四、延安电影的发展
        五、《白毛女》的域外传播与接受
    第三节 延安美术在世界
        一、中国共产党美术事业发展
        二、中国美术作品的早期域外传播
        三、抗战木刻在世界
        四、中国革命木刻对日本的影响
    第四节 延安音乐艺术在世界
        一、中国共产党音乐事业的发展
        二、《黄河大合唱》的域外传播与接受
        三、延安革命歌曲在世界
        四、延安音乐思潮对日本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域外作家在延安
    第一节 书写延安的域外视点与研究现状
        一、书写延安的三个维度
        二、域外延安书写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美国作家的延安书写
        一、第一阶段:1936-1939
        二、第二阶段:1939-1949
    第三节 其他域外作家的延安文本
        一、其他域外记者的延安文本
        二、其他国际友人的延安文本
    第四节 不同时空下的域外延安书写
        一、各民主根据地与解放区的域外书写
        二、延安时期前后的域外书写
    第五节 域外延安文本的文化意蕴
        一、域外延安文本的创作背景与文化缘起
        二、域外延安文本的文学与文化价值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延安走向世界的丁玲
    第一节 丁玲作品研究与译介述评
        一、丁玲的创作与本土研究述评
        二、丁玲作品的域外译介与研究概况
    第二节 域外丁玲研究涉及的主要问题
        一、真实性问题:作者与人物
        二、两极断裂论:文学创作“转向”
        三、情感研究:政治追求与爱情追求
    第三节 梅仪慈的丁玲研究
        一、“意识形态”再认识及其局限
        二、“冲击—反应”论的移植和再造
        三、“隐喻”书写:疾病与空间
    第四节 域外丁玲研究的其他可能
        一、女性文学研究与丁玲小说研究
        二、作家传记研究与丁玲的政治生涯
        三、人文心理学研究视角下的丁玲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重要延安作家的域外研究
    第一节 赵树理研究在世界
        一、赵树理作品的域外译介与研究概况
        二、海外赵树理研究的主要话题
        三、日本“人民文学”视野中的赵树理
        四、“听觉”与“声音”媒介视野下的文学传播
        五、作为“文化自信”守护者的赵树理
    第二节 周立波研究在世界
        一、周立波作品的域外译介与研究概况
        二、域外周立波研究的不同趋向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域外延安文艺研究引发的反思与回应
    第一节 域外延安文艺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一、“回心型”文化与延安文学
        二、“情本体”与“抒情”传统
    第二节 域外延安文艺研究的“损耗”与局限
        一、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的不平衡
        二、“现代性”复杂而单一的面孔
        三、文化差异与接受误区
    第三节 域外延安文艺研究的思考与回应
        一、“政治与文学二元论”与“冲击—反应”论
        二、“想象的共同体”与“崇高”
        三、“崇高”与崇高化自我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6)中国主题性绘画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二)市场经济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挑战
        (三)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四)发挥中国主题性绘画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与主要论点
        (二)国内相关研究与主要论点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难点
        (二)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主题性绘画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内在规定
    一、中国主题性绘画及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概念
        (一)中国主题性绘画
        (二)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
        (三)中国主题性绘画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
    二、中国主题性绘画与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内在关联
        (一)育人目标的一致性
        (二)育人对象的同一性
        (三)育人内容的互映性
        (四)育人功能的互济性
    三、中国主题性绘画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主要特征
        (一)人民性特征
        (二)表现性特征
        (三)政治性特征
        (四)时代性特征
第二章 中国主题性绘画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具体表现
    一、以美育人
        (一)审美认知功能
        (二)审美协调功能
        (三)审美储善功能
        (四)审美娱乐功能
    二、以情育人
        (一)情感陶冶功能
        (二)精神寄托功能
        (三)心灵升华功能
        (四)思想共鸣功能
    三、以德育人
        (一)德育渗透功能
        (二)德育导向功能
        (三)德育培育功能
        (四)德育提升功能
第三章 中国主题性绘画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历史脉络
    一、革命时期以“革命”为题材的革命画创作及育人功能
        (一)背景和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及其作品呈现
        (二)特征:针对性、局域性和战斗性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建设”为题材的政治宣传画创作及育人功能
        (一)背景和内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及其作品呈现
        (二)特征:过渡性、曲折性和泛革命性
    三、改革开放时期以“改革开放”为题材的主题性绘画创作及育人功能
        (一)背景和内容:改革开放时期及其作品呈现
        (二)特征:多样性、系统性和人本性
    四、中国主题性绘画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三个转化
        (一)育人内容:由“单一性”功能向“多样性”功能转化
        (二)育人结构:由“零散性”功能向“系统性”功能转化
        (三)育人目标:由“工具理性”功能向“价值理性”功能转化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主题性绘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时代中国主题性绘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理念
        (一)紧扣时代主题
        (二)反映主流文化
        (三)表达人民生活
    二、新时代中国主题性绘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面临的机遇
        (一)创作趋势多元,育人前景广
        (二)多种传播渠道,育人效率高
        (三)国家政策支持,育人定位准
    三、新时代中国主题性绘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面临的挑战
        (一)监管体制不畅,阻碍功能发挥
        (二)文化自觉不高,削弱精神内涵
        (三)唯市场经济思维,降低社会效益
        (四)西方文化渗透,影响价值判断
第五章 中国主题性绘画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优化方略
    一、中国主题性绘画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优化理念
        (一)“一元”主导
        (二)两个“需要”
        (三)三个“坚持”
        (四)“四以”要求
    二、中国主题性绘画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优化原则
        (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兼顾
        (二)坚持教育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三)强化主导性统筹多样性
        (四)加强人文性兼备科学性
    三、中国主题性绘画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优化平台
        (一)以艺术刊物为代表的新闻出版平台
        (二)以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
        (三)以美术馆为代表的公共文化设施平台
        (四)以地铁站为代表的公共基础设施平台
    四、中国主题性绘画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优化机制
        (一)“三维循环”机制
        (二)“文化+”与“互联网+”业态融合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长时段视野里的中国与革命——重读毛泽东诗词(论文提纲范文)

一、古今之辨:“诗意山水”的三重历史时间
    1.“诗意山水”:诗与画
    2. 史诗与“革命地理学”
    3. 地理时间和“天下”世界观
    4. 古今之辨与“局势中的人”
二、天人之际:抒情主体与革命辩证法
    1. 毛泽东诗词的四个基本要素
    2. 要素关系演变的三个创作阶段
    3. 抒情主体的政治视镜:“人民”与“现代君主”
    4. 天人之际的革命辩证法哲学
    5.“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

(8)2017年毛泽东诗词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7年毛泽东诗词研究概况
二、2017年毛泽东诗词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 关于毛泽东诗词鉴赏及其研究
        1. 毛泽东诗词赏读与介绍
        2. 毛泽东诗词评析与研究
    (二) 关于毛泽东诗词地位和价值研究
        1. 毛泽东诗词的历史地位
        2. 毛泽东诗词的当代价值
    (三) 关于毛泽东诗词翻译和传播研究
        1. 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
        2. 毛泽东诗词传播研究
三、2017年毛泽东诗词研究评析
    (一) 回归毛泽东诗词研究的学术性
    (二) 拓展毛泽东诗词的研究领域
    (三) 深化毛泽东诗词的时代价值研究

(9)中西美学视域中的中国经验与英雄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中西美学:经验扬抑与当代回归
    第一节 西方美学:经验浮沉与范式转换
        一、艺术、美感与哲学:经验的形上提升
        二、现代反思:经验的现实回归
    第二节 中国美学:西学调试与经验坚守
        一、经验坚守:西学影响及三种应对
        二、实践美学:经验维度的突显
        三、后现代及审美经验拓展
第二章 经验的理论重构:英雄形态与审美
    第一节 审美经验的三重基点
        一、基于经验的审美
        二、基于中国经验的审美
        三、基于中国英雄经验及形态的审美
    第二节 过渡时代:英雄观念与时代情状
        一、中西英雄观念及其形态流变
        二、文化的发现:变局、创局与过渡时代
        三、理性的反拨:现代、后现代与反现代
    第三节 阶段突显:英雄形态与审美
        一、神性英雄的激情与迷狂
        二、凡性英雄的人情之美
        三、才性英雄的超越与自由
    第四节 英雄形态的价值指向:经验与终极
        一、经验与先验:英雄、圣贤与宗教
        二、经验的终极:三种指向
第三章 经验的个案呈现:多重形态
    第一节 神性英雄:鬼神、宗教中的政治、信仰与自由
        一、门神画与神性观念:传统与现代
        二、战士门神画:神道设教与政治叙事
        三、商人与金刚门神画:拜物中的虚拟与真实
    第二节 凡性英雄:情义与欲望
        一、物质缺失与底层尊严
        二、体制应对与时代新人
        三、精神缺失与情义传统
    第三节 才性英雄:自由与境界
        一、文人英雄:西方视角下的笔墨自由
        二、快乐天才:现代反思下的“近情”与尊严
        三、才性英雄:当下语境下的经验与自由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毛泽东诗词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毛泽东诗词的研究
        1.2.2 关于毛泽东诗词的价值研究
        1.2.3 关于毛泽东诗词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毛泽东诗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理论依据
    2.1 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2.1.1 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理论
        2.1.2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理论
    2.2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
        2.2.1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
        2.2.2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
    2.3 发生学相关理论
    2.4 教育学相关理论
        2.4.1 休闲教育理论
        2.4.2 审美教育理论
第三章 毛泽东诗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解析
    3.1 毛泽东诗词的概念、产生及特征
        3.1.1 毛泽东诗词的概念
        3.1.2 毛泽东诗词的发生学考察
        3.1.3 毛泽东诗词的特征
    3.2 毛泽东诗词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解析
        3.2.1 价值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概念
        3.2.2 毛泽东诗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诠释
第四章 毛泽东诗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机制
    4.1 生成的基础:毛泽东诗词的文化意蕴
        4.1.1 毛泽东诗词的科学意蕴
        4.1.2 毛泽东诗词的道德意蕴
        4.1.3 毛泽东诗词的审美意蕴
    4.2 生成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需要
        4.2.1 思想政治教育群体主体的需要
        4.2.2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主体的需要
    4.3 生成的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4.3.1 运用毛泽东诗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4.3.2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日常社会生活中的实践
第五章 毛泽东诗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多维阐释
    5.1 毛泽东诗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多维构成
        5.1.1 毛泽东诗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价值和现实价值
        5.1.2 毛泽东诗词思想政治教育的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
        5.1.3 毛泽东诗词思想政治教育的对外价值和对内价值
        5.1.4 毛泽东诗词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5.1.5 毛泽东诗词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5.2 毛泽东诗词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
        5.2.1 思想引领价值
        5.2.2 政治引导价值
        5.2.3 道德激励价值
        5.2.4 心理感化价值
        5.2.5 审美熏陶价值
    5.3 毛泽东诗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
        5.3.1 经济价值
        5.3.2 政治价值
        5.3.3 文化价值
        5.3.4 生态价值
第六章 毛泽东诗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当代启示
    6.1 启示人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6.1.1 崇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风
        6.1.2 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6.1.3 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6.2 引导人们深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6.2.1 毛泽东诗词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鲜活化
        6.2.2 毛泽东诗词使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样化
    6.3 鞭策人们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精神品格
        6.3.1 追求世界大同的精神品格
        6.3.2 崇尚爱国爱民的精神品格
        6.3.3 提倡自信进取的精神品格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四、毛泽东诗词的美学基本形态——崇高(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毛泽东诗词的革命意象美学特征[J]. 汲静.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10)
  • [2]共和国开国领袖书法创作与审美研究[D]. 何明艳.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延安革命家的诗词创作实践及诗史价值[J]. 程国君,李继凯. 中国社会科学, 2020(03)
  • [4]长征时期毛泽东诗词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张施. 南昌大学, 2019(02)
  • [5]世界视域中的延安文艺[D]. 王鑫.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6]中国主题性绘画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研究[D]. 张亮.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8)
  • [7]长时段视野里的中国与革命——重读毛泽东诗词[J]. 贺桂梅. 文艺争鸣, 2019(04)
  • [8]2017年毛泽东诗词研究述评[J]. 邓运山,邓美玲.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8(03)
  • [9]中西美学视域中的中国经验与英雄形态研究[D]. 王维玉.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 [10]毛泽东诗词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D]. 张鹏.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毛泽东诗歌美学的基本形态——崇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